B05柯政甫B09鄧艾迪
數學教材教法
本質概念介紹
【比與正反比】
學生姓名:柯政甫
指導教授:林宜臻老師
比與正反比
一、數學結構……………………………………………………………3
比的定義………………………………………………………………………….4
比的表示法……………………………………………………………………….5
整數比與最簡整數比…………………………………………………………….5
比值的定義……………………………………………………………………….6
比例的定義……………………………………………………………………….6
二、認知結構……………………………………………………………7
三、教學策略……………………………………………………………9
1. 利用變數的探索………………………………………………………………….10
2. 理解比例的情境問題……………………………………………………………11
3. 指導兒童提升思考策略…………………………………………………………11
四、綱要結構……………………………………………………………13
五、參考資料……………………………………………………………14
數學結構
比的定義
對等關係就是一種比的概念。對等關係是指兩數量A、B之間,由於某種原因,而產生一種配對關係,就稱此兩數量是A與B有對等關係。在數學上有人用序數對(A,B)來記錄,也有人用「比」的符號「A:B」來記錄此兩數量A與B的對等關係。例如:張三的鐵線是10公尺長重10公斤,李四的鐵線是20公尺長重18公斤,而王五的鐵線是15公尺長重16公斤,…。上述皆產生一各對等的關係,採用「比」的符號「:」,來紀錄這些對等關係,如記成「10:10」、「20:18」及「15:16」。
比的表示法
記錄A與B之間數量對等關係的方法
用序數表示:(A,B)
用「比」的符號表示:「A:B」
用「比值」表示:
比的分類
(1)組合關係:例如:一種親子遊戲中3個小孩,需要2個大人來協助。
若兩數量A及B為同類量(被測量的性質相同),且A與B都是同一全體量中的部分時,可稱為一種組合的對等關係。
(2)母子關係:例如:一打襯衫有12件,其中有4件是藍色的。
若此兩數量為同類量,且一數量是全體量,另一數量是全體量的部分量時,可稱為一種母子的對等關係。
(3)交換關係:例如:小華拿了135本雜誌到圖書館換了9本小說。
若A、B分別描述兩個(堆)物件,於某種因素(性質),使這兩個(堆)物件具有相同的價值,可以交換,而形成A與B的對等關係,則可稱為一種交換的對等關係。
(4)密度關係:例如:30立方公分的水重30公克。
若A、B不為同類量,且此兩數量是描述同一物件的不同性質,A、B的比值是做為密度的描述時,A與B的關係,可稱為一種密度的對等關係。
最簡單整數比
用比的方式(A:B)來描述對等關係時,如果比的前項與後項都是整數,則稱之為一個「整數比」。當存在無限多個等價的比時,其中一個前、後項數值為最小的整數比(比的前、後兩個數,除了1以外沒有其他的公因數),稱之為此等價類的「最簡單整數比」,所以最簡單整數比的前項與後項具有互質的特性。
例如:以「5:3=10:6=15:9=30:18…」為例,(10:6)(15:9)(30:18)…都是整數比;(5:3)則是這等價類的「最簡單整數比」。
比的化簡和把分數約成最簡分數的方法相同,教學時應引導兒童活用舊經驗來學習;利用「相等的比」之性質,讓兒童從實際操作討論及演算中,了解比的化簡的各種方法。
例如:
整數比的化簡:
【Ex】 20:30=(20÷10):(30÷10)=2:3
小數比的化簡:
小數比的化簡方法有許多種,最好讓兒童從演算過程中自行嘗試發現。
【Ex】3.2:8=(3.2×10):(8×10)=32:80=2:5
也可以3.2:8=(3.2×5):(8×5)=16:40=2:5
分數比的化簡:
可以先通分,後化簡,【Ex】
:
=
:
=5:8
也可以用前面的數、後面的數各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數,
【Ex】
:
=(
×20):(
×20)=5:8
(4和5的最小公倍數是20)
用最簡捷的方式是
:
=(1×5):(2×4)=5:8
比例的意義
(1)比和比例
「比」是表示兩數量的對應關係;而「比例」是表示兩數量對應關係的變化情形。「比」和「比例」的關係密切,我們可以這麼說:「比」是「比例」的基礎,而「比例」是「比」的延伸和發展。
(2)正比例和反比例
「正比例」與「反比例」是數學上許多數量關係中的較簡單且與日常生活較有關的兩個。若由函數關係引入「正比例」與「反比例」,對國小學童而言,由於函數概念尚未成熟,因而無法介紹。本課程採先求取對應項的比之比值,當所有對應項的比之比值都相同時,稱這兩組數量成「正比例」。從這樣的規定來看,可以說甲組數量和乙組數量成「正比例」,也可以說乙組數量和甲組數量成「正比例」。例如,分速20公尺,時間和路程的關係如下表:
甲:時間(分)
1
2
3
4
5
6
乙:路程(公尺)
20
40
60
80
100
120
(乙÷甲)
20
20
20
20
20
20
甲、乙兩個數量,當甲變成2倍、3倍、……時,乙也隨著變成2倍、3倍、……;當甲變成倍、
倍、……時,乙也隨之變成
倍、
倍、……。像這樣的對應情形,我們說甲和乙成正比。
另外,把一組數量先取倒數,再求這組倒數和這一組數量的對應項的比之比值,如果這些比值都相同時,稱這兩組數量成「反比例」;而「反比例」亦可說是甲組數量的倒數與乙組數量成「正比例」時,甲組數量和乙組數量成「反比例」。例如,用100元所能買到的郵票面值和枚數:
甲:面值(元)
2
4
5
10
20
50
乙:枚數(枚)
50
25
20
10
5
2
甲×乙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甲、乙兩個數量,當甲變成2倍、4倍、……時,乙反而變成倍、
倍、……;當甲變成
倍、
倍、……時,乙反而變成2倍、4倍、……。像這樣的對應情形,我們說乙和甲成反比。
由比值的觀點引入「正比例」與「反比例」時,由於「正比例」只是單純地判斷對應項的比之比值,故「正比例」的引入先於「反比例」。
課程中認為的倒數是,在有理數系範圍內對乘法運算而言,一個數的乘法反元素(它和原來的數的乘積是乘法單位元素1),事實上,一個數與其倒數可以有這樣的關聯:在例如「5條藍線和1條紅線一樣長時,問1條藍線和幾條紅線一樣長?」的問題中,答案即為5的倒數()。在第十冊第八單元活動示例3中即進行透過作線段圖來求出整數的倒數,但學童在那時並不知所求的答案即為那個整數的倒數而已。透過解決一些「被乘數是整數或真分數,乘數未知,積數是1」的算式填充題,例如「5×( )=1」,並填入答案後,將各個計算完的算式並置於教室黑板上,而和學童規約:對於一數而言,有另一數和原數的相乘的結果為1時,稱這另一數是倒數,也就是先認識倒數的意義。
在認識了倒數的意義之後,對於兩組數量的共變對應紀錄表,先問學童是否成「正比例」,在得到否定的答案之後,再要求學童把兩組數量中的一組數量(在紀錄表中看成數)的倒數全部求出並填入或重做紀錄表,然後更進一步地要求學童算出這一組倒數和另一組數的比的比值,並填入紀錄表中,確定所有對應項比的比值都相同的情況下,知道這一組倒數和另一組數量是成「正比例」,最後與學童規約原來這一組數量(未被取倒數的)與另一組數量是成「反比例」的。
認知結構
根據Alan R. Hoffer 和Shirley Ann K. Hoffer(1993)及皮亞傑(Piaget)等學者們的看法,認為比例推理概念是形式思考中一個重要的成分,也是應用相當廣的概念。
在各國中、小學的數學、地理、幾何、生物、物理、化學等學科中,都有不少教材與比例概念有關。譬如在我國小學課程中,有關比與比例概念的相關教材,即分佈出現在自然科學、數學、社會學科中,且佔了不少的單元,同時也出現在各年齡階段中。例如在自然科學中,二年級上學期滴漏的單元中,時間數與滴漏量的關係;三年級上學期硼酸的溶解單元中,硼酸溶解量與溫度的關係;三年級下學期測量力的大小單元中,彈簧伸長長度與螺帽數的關係;四年級上學期悶熄蠟燭的單元中,瓶子容量與燃燒時間的關係;五年級上學期槓桿單元中,力臂與力矩的關係、我在哪裡單元中,地圖的比例尺;五年級下學期電磁鐵單元中,漆包線圈數與電磁鐵吸力的關係、電池數與吸力的關係,透鏡單元中像距與物距的關係等等。在數學教材中,如:三年級下學期分數的單元,五年級下學期速率、圓周率單元;六年級上學期怎樣解題、比與比值單元;六年級下學期四則運算一、正比例、反比例、縮圖、比例尺與簡單機率單元等。在社會科教材中,如:四年級上學期地圖的比例尺的單元等。這些單元中雖有些以正比、有些以反比、有些以比例的形式出現,但基本上皆與比的概念有關,且也必須以比與比值的概念為基礎。
從上述這些單元的安排的情形來看,不僅顯示出比例概念的普遍性,也顯示出比與比值概念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亦有許多方面,需要用到比例的概念,如汽機車之時速、單位之換算、面積之換算、錢幣之兌換等等皆是。
【1】根據Bar(1987)在比的概念發展比較研究中,也顯示兒童在比例推理的作業上,有下列幾個現象:
不同比值的難度中: 解決整數比值的問題,較易於解決非整數比值的問題。
在分離量與連續量的問題上: 處理分離量的能力,大於處理連續量的能力。
3)在正比、反比、比例的問題上,作業能力各有不同:解決正比的問題能力,大於反比的問題能力,大於比例問題的能力。
4)在不同情境中的問題無法轉移應用:解電流的問題能力,未能移轉至解濃度的問題上。
【2】根據魏金財(民76)在兒童比例推理能力探討研究中,了解兒童處理「比例」六種有意義的解題方法:
例題:媽媽在做年糕的時候,用2小包的糖配6公斤的米,如果要做出一樣甜的
年糕,用5小包的糖要配多少公斤的米?
1.比例公式型:
兒童思考程序如下:(1)列出2:6=5:□的式子,再求未知數。
2.單價型:
兒童思考程序如下:(1)列出6/2=3的式子,求1包糖配3公斤的米。
(2)再列出5×3=15的式子。
3.倍數型:
兒童思考程序如下:(1)列出5÷2=2.5,求5包糖是2包糖的倍數。
(2)再列出2.5×6=15。
例題:媽媽做年糕時,用2小包的糖配5公斤的米,如果要做成一樣甜的年糕,
用3小包的糖須配幾公斤的米?
4.折半相加型:
兒童思考程序如下:(1)列出3-2=1,求3小包比2小包多多少?
(2)再列出1/2=0.5,求1包是2包的一半。
(3)再列出5+2.5=7.5。
5.累加型:
兒童思考程序如下:(1)列出1小包配2.5公斤米。
(2)再列出2小包配5公斤米。
(3)最後列出3小包配7.5公斤米。
6.交叉相乘型:
兒童思考程序如下:(1)列出5*3/2=7.5
【3】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人類認知發展由出生到成年分為下面四個階段:
認知發展期 | 年齡 | 特徵 |
感覺動作期 (Sensorimotor stage) | 0~2歲 |
|
前運思期 | 2~7歲 |
|
具體運思期 (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 7~11歲 |
|
形式運思期 (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 12歲以上 |
|
兒童的迷思
根據魏金財(民76)在兒童比例推理能力探討研究中,了解兒童處理「比例」六種無意義的解題方法:
例題:媽媽在做年糕的時候,用2小包的糖配6公斤的米,如果要做出一樣甜的
年糕,用5小包的糖要配多少公斤的米?
1.比值錯置型
兒童思考程序:(1)5÷2=2.5(求出倍數)(2)6÷2.5=2.4
2.同差加減型(1)
兒童思考程序:(1)5-2=3(求出5包比3包多多少?)
(2)6+3=9(認為6公斤也要與上項之差額多相同的數)
同差加減型(2)
兒童思考程序:(1)6-2=4(求第一個情境兩數的差額)
(2)5+4=9(另一個情境第二個數也要比第一個數多相同的數)
3.等倍同差型
兒童思考程序:(1)5÷2=2…1(求5包為2包的幾倍餘多少?)。
(2)6×2+1=13(第二組也是利用同一規則乘上倍數再加上餘數)
4.自定關係型
兒童思考程序:(1)2×3=6
6-1=5(求出2包與5包的關係)
(2)6×3=18
18-1=17(也利用同樣的規則求需要幾公斤的米)
5.無意義乘除型
兒童思考程序:將所有數相互乘除(2×5×6或2÷5÷6或2×5÷6…等)
6.無意義加減型
兒童思考程序:將所有數相互加減(2+5+6或2+5-6…等)
教學策略
因為有反比例與正比例,兩個數量間的商不變是「正比例」,積不變是「反比例」,以下就兩部分來說明。
正比教學
(一)利用變數的探索
甲對於一個問題情境我們可以先做值的理解,例如:甲變大乙也變大,或甲變小乙也變小;甲增加幾倍乙就增加幾倍,所以利用情境的關係有質量的理解,對於問題解決是很重要,以下可以讓兒童討論的問題:
有兩個數○和□,○和□間有關係○和□也會隨著改變,以下有四種關係,並想一想在生活上有沒有哪一種情況和這些關係相同。
請找出下面四提中應該填入+-÷,中哪一個符號,在日常生活中,哪一種情況符合這等式
假如○=4、□=6,則○=8、□=12,46=812
假如○=4、□=6,則○=8、□=10,64=108
假如○=4、□=6,則○=8、□=3,46=83
假如○=4、□=6,則○=8、□=2,46=82
就上面
是商的關係,4/6=8/12
是差的關係,6-4=10-8
例如:哥哥和弟弟年齡的變化,哥哥長兩歲弟弟也長兩歲
是積的關係,4×6=8×3
例如:長方形的長與寬,長增為兩倍寬縮了一半
是和的關係,4+6=8+2
例如:甲乙兩人分12元,甲多拿乙就少了
(二) 理解比例的情境問題
比例問題是兩個量數間的商不變分三類來說
有些商的關係之不變性似乎存在物理情境裡:
例如:
速率=距離÷時間
密度=質量÷體積
顏色的混合,兩份藍色顏料+三份黃色顏料=某種綠色成分
單日工作量=總工作量÷天數
圓週率=周長÷半徑
有些則是存在於生活約定俗成的規定:
例如:日薪=薪資÷工作天
有些則是問題中任意規定
例
如:
班上男生和女生的比這兩種是Lamon所謂
學校近視的人數和沒有近視的人數的部分-部分-整體問題
作蛋糕的比例
(三)指導兒童提升思考策略
從簡單的3:1開始,從整數->分數->小數
用值得比例推理
例如:3個太空人要吃5顆藥丸,那19顆夠9個人吃嗎?讓小朋友用(3:5)來作為一個單位,推到3個人變為9個人,增加三倍,所以食物也要增加三倍,應該是15顆,所以19顆夠9個人吃。
或者用
或者
用比例推理
◎◎◎ ○○○○○ 3:5
◎◎◎ ○○○○○ 6:10
◎◎◎ ○○○○○ 9:15
用建構方式
若小朋友還不了解比例,就用畫圖讓他們練習慢慢推出來
二、反比教學
發現力矩的原理
問小朋友有沒有發現玩蹺蹺板的時候,重的人要靠近中心點而輕的人要外在遠離中心點,才能平衡
天平左邊
天平右邊
距離
重量
距離
重量
6
4
2
(1)
3
12
24
(2)
5
9
15
(3)
4
8
(4)
16
8
14
(5)
28
24=6×4、2×12 (1)12
36=3×12、24×1.5 (2)1.5
45=5×9、15×3 (3)3
32=4×8、2×16 (4)2
112=8×14、4×28 (5)4
四、綱要結構
年級 | 數與量 N | 幾何 S | 統計與機率 D | 代數 A |
六年級 | 6-n-01 能認識質數、合數,並作質因數的分解(質數<20,質因數<10,被分解數<100)。 | 6-s-01 能利用幾何形體的性質解決簡單的幾何問題。 | 6-d-01 能整理生活中的資料,並製成圓形圖 | 6-a-01 能理解等量公理。(同6-n-06) |
6-n-02 能認識兩數的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與兩數互質的意義,理解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的計算方式,並能將分數約成最簡分數。 | 6-s-02 能認識平面圖形放大、縮小對長度、角度與面積的影響,並認識比例尺。 | 6-a-02* 能使用未知數符號,將具體情境中的問題列成兩步驟的算式題,並嘗試解題及驗算其解。 | ||
6-n-03 能理解除數為分數的意義及計算方法,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 6-s-03* 能以適當的正方形單位,對曲線圍成的平面區域估算其面積。(同6-n-11*) | 6-a-03 能利用常用的數量關係,列出恰當的算式,進行解題,並檢驗解的合理性。(同6-n-10) | ||
6-n-04 能用直式處理除數為小數的計算,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 6-s-04 能理解圓面積與圓周長的公式,並計算簡單扇形面積。(同6-n-12) | 6-a-04* 能在比例的情境或幾何公式中,透過列表的方式認識變數。 | ||
6-n-05 能作分數的兩步驟四則混合計算。 | 6-s-05 能認識直圓錐、直圓柱與直角柱。 | 6-a-05 能用中文簡記式表示圓面積、圓周長與柱體的體積公式。 | ||
6-n-06 能理解等量公理。(同6-a-01) | 6-s-06(同6-n-13) 能理解簡單直立柱體的體積為底面積與高的乘積。 | |||
6-n-07 能認識比和比值,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 ||||
6-n-08 能理解速度的概念與應用,認識速度的普遍單位及換算,並處理相關的計算問題。 | ||||
6-n-09 能理解正比的現象,並發展正比的概念,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 ||||
6-n-10 能利用常用的數量關係,列出恰當的算式,進行解題,並檢驗解的合理性。(同6-a-03) | ||||
6-n-11* 能以適當的正方形單位,對曲線圍成的平面區域估算其面積。(同6-s-03*) | ||||
6-n-12 能理解圓面積與圓周長的公式,並計算簡單扇形面積。(同6-s-04) | ||||
6-n-13 能理解簡單直立柱體的體積為底面積與高的乘積。(同6-s-06) |
五、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