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學生在如上述完全脫離生活情境的例子中認識並熟練「何為倍數?何為公倍數?」
當之後開始要進行倍數及公倍數的應用時,卻無法從情境中抽離出倍數及公倍數在其
中的涵義,如下列例題:
例三:小明有三十幾顆彈珠,平分成 4堆,剛好分完,小明可能有幾顆彈珠?
例四:花花有一些糖果,平分成 6堆、9堆,都剛好分完,花花最少有幾顆糖果?
上述例三及例四這兩題都是一開始整體量未知,而學生須理解「平分成 4堆」、
「平分成 6堆或 9堆」剛好分完即表示整體量的數字一定會是「4的倍數」及「6、9
的公倍數」。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從純數字的倍數、公倍數的練習,與從有情境的描述
中發現倍數、公倍數意涵的辨識,學生在學習上脈絡是斷裂、不連續的。以例一、例
二中在純數字的倍數、公倍數練習都是以累單位量 1倍、2倍…來找出倍數及公倍數,
但是在例三、例四情境上卻選擇平分的除法情境來察覺倍數及公倍數的意涵,之間並
無相關的連貫活動。如果老師能透過實際操作活動讓學生將平分活動(等分除情境)轉
換為分裝活動(包含除情境),則學生能較容易察覺「累單位量 1倍、2倍…來找出倍數
及公倍數的方式」與情境中的關係。
此外,以本題評量為例,本題情境並非為平分的除法情境,而是標準的累單位量
問題,但學生仍然無法理解為倍數問題。「在一張長 15 公分、寬 12 公分的長方形圖
畫紙上,用長 3公分、寬 2公分的長方形紙片,排出一個最大的正方形,請問他要用
幾張長方形紙片?」題目描述中最主要的其實是要「用長 3公分、寬 2公分的長方形
紙片,排出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學生如果能在心中(或本題提供的圖示上)想像一下
排列的樣貌,可以很快得知排成的圖形中一邊長會是 3的倍數,另一邊長會是 2的倍
數,如果是正方形兩邊等長,那就會是 2和3的公倍數。
但從本題答題狀況來看,大部分學生卻都直接以「長 15 公分、寬 12 公分」及「長
3公分、寬 2公分」開始進行鋪排,未能從情境以及操作中連結題意的理解及抽象化,
這是倍數及公倍數教學需要多加強之處。也就是教師應該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透過實
際操作來認識倍數及公倍數的意涵,而非僅是純數字上找倍數及公倍數的反覆練習,
實無助於學生實際回到情境中的生活應用。這同時也是學生遇到 102 學年度非選題第
二題的鋪排問題就容易用面積的除法來計算可鋪排的個數,因為學生之前大部分面的
鋪排經驗都是以面積來思考處理,少有無法剛好鋪滿的情況產生,而學生對公倍數在
情境中的意涵又無法判別,所以才會造成前述的錯誤想法。
3. 透過連結題目資訊與圖示之間的關係理解題意
由本題學生作答的錯誤想法中,發現大部分學生是忽略題目中「排出最大的正方
形」重要的解題訊息,而導致於錯誤。可見學生在讀題時並未有效運用題目所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