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區跨縣市國小「精進數學教學與命題」工作坊 
439 
 
國小學童的 PISA 試題初體驗─以六年級為例 
臺南市數學科輔導員 曾曉馨 
一、 前言 
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主辦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 PISA),係以檢測 15  歲學生是否儲備未來所需
的各項能力與素養為目標,藉此評鑑學校培育學生面對未來挑戰的效能,近
來已被參與國視為教育政策的發展依據。 
數學被 OECD(2002)定義為一種工具、一種公民素養,而所謂「數學
素養」( Mathematical Literacy)就是學生必須有能力去辨識、理解、探索數
學在生活世界的意義,在情境中做出有效的數學判斷,透過建構、關懷、反
省進行邏輯思考,致力於解決生活上出現的數學問題。因此,PISA 明確地
與傳統學校課程要素區隔,以現象學取向(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組
織數學內容(content),  透過變化與關係、空間與形狀、量、不確定性 4個
概念(overarching concepts),將算數、幾何、代數、微積分學等 12 個領域
完全包羅進去(周玉秀,2006)。 
現象學教育大師荷蘭數學家 Freudenthal(1970)強調「學生不是學習『應
用數學』,而是學習如何應用『數學』」。筆者認為,學習如何應用數學解題,
學生必須經歷「概念化─將問題轉化為數學概念列式」、「運算化─進行算式
的計算」和「溝通化─以數學式的語言溝通想法」3個歷程,彼此之間環環
相扣,其中,普遍存在於台灣小學數學教學現場的瓶頸,要以「概念化」和
「溝通化」為主,面對題目靈活、強調通盤理解、歸納、推理與溝通能力的
PISA 試題,台灣的數學教育界能有什麼作為?或許我們可以試著從讓學生
初探 PISA 試題,透過質性分析的角度,深入了解教學的著力點。 
二、 實施流程 
1. 選擇適合國小六年級學生施測的 3組題型,進行內容分析,選題原則以
涵蓋 PISA 試題的 4個概念:變化與關係、空間與形狀、量、不確定性,
並符合六年級學生概念發展為考量依據。 
2. 採立意取樣,選擇筆者任教學校 3班常態編班的六年級學生進行施測,
有效樣本為 97 份。 
3. 以PISA 的評分標準進行評分,彙整學生答題情形。 
4. 分析學生答題的正確類型與錯誤類型。 
5. 提出反思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