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區跨縣市國小「精進數學教學與命題」工作坊 
395 
 
運用 PISA 評量詴題於國小六年級之 
數學解題初探 
高雄市國小數學輔導團/高雄市博愛國小 洪雪芬 
壹、前言 
    PISA(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一項強
調基礎素養與終身學習能力的國際性標準化評量,評量對象為 15 歲學生,目的
是評量學生在數學、科學和閱讀方面的素養、能力及面對成人生活的準備度(洪
碧霞,2011)。PISA 從2000 年開始實施,每三年舉辦一次,台灣學生於 2006 年
首次參與 PISA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數學表現相當優異,在參加的 57 個國家(地
區)中,名列第一;然而,2009 年數學名次卻在 65 個國家(地區)中,排行第五;
雖然我們都知道,若是以成績來看,台灣學生在此兩次評量的數學表現,並沒有
顯著差異,然而,此評量結果已引起數學教育界廣泛的關注。 
 今年(2011 年)教育部和國科會積極合作辦理「數學素養的評量設計」教師
工作坊,分台北、宜蘭、新竹、台中、台南及高雄等六區進行,目的是引導國中
數學教師了解 PISA「評量數學素養」的教育趨勢,進而培養國中數學教師設計
「評量數學素養」詴題的能力。既然,PISA 評量對象為 15 歲學生,那麼,是否
只要國中數學教師了解 PISA 評量趨勢即可?不,筆者認為以培養「數學素養」
的觀點來看,應該從國小開始做好扎根工作。 
基於此,筆者仔細分析 PISA 樣本詴題,發現若是以課程綱要之數學能力指
標來對照的話,幾乎有半數以上的題目是國小學生能力所及的;然而,由於 PISA
強調評量數學素養,因此題目的內容呈現方式和解題要求,大多是國小學生所不
熟悉的,也就是說幾乎都是非例行性的問題。因此,當國小學生遇見 PISA 評量
詴題,其數學解題與說理能力為何,成為我們關注的第一個問題。 
PISA 評量的每一個題目都分別提供評分標準,而其標準是因應 15 歲學生而
設的,因此,運用 PISA 樣本詴題於 12 歲的國小學生,若是以 PISA 提供評分標
準來評分,其目的應僅止於提供教師了解學生表現,作為教學改進參考。因此,
在以瞭解學生的數學迷思概念及解題說理表現為前提之下,我們採用 QUASAR
(Quantitative  Understanding :Amplifying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Reasoning)紙筆認知評量的評分規準來評分。QUASAR 紙筆認知評量強調認知過
程包含理解數學題目、察覺數學關係、組織訊息、系統化闡述、評價答案的合理
性、推論結果、證明答案和溝通數學想法;表徵類型包含文字、算式、圖形和圖
表等。QUASAR 紙筆認知評量規準注重評量學生在數學解題、推理和溝通方面的
表現(Anthony,N.1989,Lane,S.& Silver,E.A. 1995.),與 PISA 評量強調數
學素養的理念完全吻合。當然,如何從學生的解題表現,澄清學生的數學迷思概
念,提升學生的數學解題與說理能力,則是我們關注的第二個問題。 
本文「運用 PISA 評量詴題於國小六年級之數學解題初探」評量內容有四題,
涵蓋幾何、數量、統計三個主題,題目篩選以「學生易產生迷思概念」、「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