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區跨縣市國小「精進數學教學與命題」工作坊
449
數學 PISA 試題評量─以五年級為例
高雄市國小數學輔導團/高雄市旗津國小 陳幸永
壹、 前言
擔任教學工作多年,透過「說數學」活動,筆者得以瞭解學生的
學習歷程與思維活動;也讓低年級學生能從解題經驗中建立數學符號
表徵。但從來沒有嘗試過紙筆評量、闖關活動以外的其他評量方式。
PISA 評量的對象是 15 歲學生,評量目的是了解學生在數學、科學和
閱讀三方面的素養和能力以及面對成人生活的準備度,是一項強調基
礎素養與終身學習能力的國際性標準化評量。參加跨縣市「精進數學
教學與命題工作坊」,認識了與傳統教學評量目標不同的 PISA 評量,
於是,嘗試從 PISA 試題樣本中選取適合國小高年級學生的試題進行
評量活動。
貳、 評量目標
一、 了解學生解決 PISA 評量開放性問題的解題表現。
二、 了解每個學生在「木匠」問題與「蘋果」問題中,其數學
解題與說理的能力。
三、 了解全班學生在「木匠」問題與「蘋果」問題中,正確解
題與錯誤解題之解題類型。
參、 實施年級或適用對象
本示例實施年級與對象為高雄市旗津國小五年級 26 位學生。而本
示例(蘋果問題、木匠問題)的題材原本是 PISA 針對全球 15 歲學生所
設計的題目,但是因為本示例實施對象為國小五年級學生,尚未學習
代數教材,因此,筆者在施測時將蘋果問題中關於蘋果樹數量與針葉
樹數量的規律之代數表徵問題(問題 6)刪去。

南區跨縣市國小「精進數學教學與命題」工作坊
肆、 實施流程
一、 分析 PISA 範例題本、選定評量題目。
二、 進行 PISA 紙筆評量。
三、 以PISA 評分規準分析學生解題表現。
四、 補救教學與學生補充說明。
五、 評量資料彙整。
伍、 評量內容
本示例評量題組共二題,題目如下:
第一題:
木 匠
木匠有 32 公尺的木材,想要在花圃周圍做邊界。 他考慮將花圃設計
成以下的造型。

南區跨縣市國小「精進數學教學與命題」工作坊
451
問題:上面花圃的設計是否可以用長度 32 公尺的木板來圍成,在下
表中的每一種設計圈出是或否。

南區跨縣市國小「精進數學教學與命題」工作坊
第二題:
蘋 果
農夫將蘋果樹種在正方形的果園。為了保護蘋果樹不怕風吹,他在蘋
果樹的周圍種針葉樹。
在下圖裡,你可以看到農夫所種植蘋果樹的列數(n),和蘋果樹數量
及針葉樹數量的規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1:請完成下表的空格
問題2:若農夫想要種更多列,做一個更大的果園,當農夫將果園擴大
時,那一種樹會增加得比較快?是蘋果樹的數量或是針葉樹的數量?
請解釋你的想法。

南區跨縣市國小「精進數學教學與命題」工作坊
柒、 學生之解題表現分析
筆者以 PISA 試題樣本中的木匠問題與蘋果問題作施測,以紙筆
評量方式,請學生將問題做法及想法寫在紙上。根據旗津國小五年級
學生解題表現分析,如下表:
表1
木匠問題的評量表現
「木匠」問題的整體評量表現為問題 1滿分 19%、部分分數 39%、
零分與未作答計 42%。本題為幾何題材、多重是非題,屬於 PISA 評
量難度為水準 6,答對率為 20.2%。本班施測結果答對率為 19%。與
PISA 正式評量的結果相差不遠。
「木匠」問題屬於多重是非題,含四個「是/否」選項,原題目
只要求寫出答案;為了能確實掌握學生解題思維,加入問題2請學生
寫出「理由說明」之要求。問題2的評量表現為滿分15%、部分分數23%、
零分與未作答62%。

南區跨縣市國小「精進數學教學與命題」工作坊
457
表2
蘋果問題的評量表現
「蘋果」問題的整體評量表現為問題 1滿分 42%、部分分數 35%、
零分與未作答計 23%。問題 2的評量表現為滿分 3.8%、部分分數 7.7%、
零分與未作答 88.5%。
本題為數量題材,本班施測結果問題 1滿分(7 格全對)與部分分
數(答對 6格)合計 77%,但是在問題 2的施測結果卻是滿分與部分分
數合計僅 11.5%。從學生的解題表現可以得知,就數量問題的解題方
面,學生可以解決問題 1,但是,問題 2乃是針對問題 1所得的答案
做資料的解讀與判斷。原本 PISA 的評量試題在問題 1與2之中還有
一個問題是:「你可以用以下的 2個公式來計算上面提到的蘋果樹數
量及針葉樹數量的規律:
蘋果樹的數量 = n2
針葉樹的數量 = 8n
n代表蘋果樹的列數
當n為某一個數值時,蘋果樹數量會等於針葉樹數量。找出 n值,
並寫出你的計算方法。」

南區跨縣市國小「精進數學教學與命題」工作坊
玖、 教學省思
筆者第一次看到 PISA 試題,乍看之下覺得試題很難,因為這是
一種與傳統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評量方式完全不同的評量。試題的敘
寫方式乍看繁瑣冗長,其中的開放性問題是正規教育中少見的問題題
型。
為了這次評量仔細的看了試題樣本,發覺題目好像又沒有預期
中的那麼困難。解決這些問題所需要的數學知識不見得是非常高深的
數學知識;但是,除了這些數學知識之外,困難點在於是否具備運用
課堂中所習得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的數學能力素養。
施測之後從學生的解題表現發現本班學生僅 15%(4 人)在木匠問
題中的解題說理正確且清楚。而錯誤的說理大致上可分為兩類:一是
誤將等積異形的面積相同當做周長也相同,也就是面積與周長的意義

南區跨縣市國小「精進數學教學與命題」工作坊
471
混淆了。另一類是誤將平行四邊形的高當作是斜邊。在施測後針對學
生的迷思概念進行討論活動,有不少學生因此而得以澄清其迷思概
念,但仍有幾個學生對於面積與周長的概念仍然模糊。
整體而言,筆者發覺適當選用 PISA 試題讓學生練習解決非例行
性問題,並增加解題說明的訓練,對於學生的解題能力與思維活動說
明都有很大的幫助。教師更可從分析學生的解題表現中發現學生的迷
思概念,進而能透過補救教學討論活動去澄清學生的迷思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