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宜臻林沂昇(2007)。數學教育改革之檢討、成效評估與未來展望。載於陳清溪(主編),十年教改的回顧與展望(頁241-273)。台北縣: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林宜臻林沂昇
本研究以民間教改團體發起「410教改大遊行」的民國83年為起點,探討數學教育改革方面之問題與爭議,以瞭解教育當局對於各問題或爭議之解決策略,再根據國內有關課程、教學、評量、補習等博碩士論文結果,以及我國內外數學競賽之相關成績,瞭解數學教育改革之成效及其因應之道。綜合研究結果,針對教育當局、學校與教師提出如下數學教育改革之建議:
一、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一) 依據理論與實徵研究形成政策
(二) 建立長期追蹤機制
(三) 完備相關配套
(四) 加強宣導
(五) 妥善分配教學時數
(六) 建立溝通管道
二、學校與教師
(一) 完備研習制度
(二) 建立心得分享機制
(三) 提供教學設備
(四) 採用合宜教學模式
表1:82年、九年一貫數學課程國中小每週教學時數比較表3
表2:不同版本課程標準˙綱要之國小數學教材內容有無之比較3
表3:數學教育改革爭議問題及教育部之解決策略一覽表5
表4:82、89、92年版數學課程相關研究比較結果彙整7
表5:數學領域多元教學方法之相關研究結果彙整11
表6:數學領域多元評量方法之相關研究結果彙整14
表7:補習對於數學教育影響之相關結果彙整16
表8:國中二年級學生TIMSS 1999與TIMSS2003之數學成就表現17
表9:我國國二生TIMSS 1999與2003數學各主題答對率與國際平均之比較18
表10:我國國中二年級學生TIMSS 1999與2003的問卷結果18
表11:國小四年級學生TIMSS 2003數學各主題內容之平均量尺分數19
表12:我國國小四年級學生TIMSS 2003問卷結果19
前言
重建教育連線(2003)提出當前教改亂象,包括:自願就學方案、建構式數學、九年一貫課程、一綱多本教科書、統整教學、師資多元化、多元入學方案、補習班的蓬勃發展、學校教師退休潮、消滅明星高中、廢除高職、廣設高中大學、教授治校等十三項,「建構式數學」為其中之一項,本文將以民間教改團體發起「410教改大遊行」的民國83年為起點,探討數學教育改革方面之問題與爭議,以瞭解教育當局對於各問題或爭議之解決策略,再根據國內有關課程、教學、評量、補習等博碩士論文結果,以及我國內外數學競賽之相關成績,瞭解數學教育改革之成效及其因應之道。綜合研究結果,針對教育當局、學校與教師提出有關數學教育改革之建議。
壹、數學教育問題之現況
一、數學教育之問題
(一) 銜接問題
大多數國小教師對多綱3多本教材之銜接和教學深感困擾(張煥泉,2005),事實上,確實存有銜接問題,針對銜接問題教育部處理方式如下:
1. 課程銜接
(1) 82年版與九年一貫暫行綱要之銜接
針對82年版課程與九年一貫課程能力指標差異性之比較結果,研議調適與因應之策略,完成並配送「新舊課程銜接手冊-數學學習領域」4。
(2)九年一貫暫行綱要與正式綱要之銜接
成立國民中小學數學課程銜接補強小組,規劃銜接與補強計畫。針對93學年度之六年級學生、93學年度之五年級學生及93學年度之一至四年級學生,設計三種不同銜接與補強的進度5:
(1)93學年度之一至四年級的學生在其四年級至六年級進行銜接與補強。
(2)93學年度之五年級學生在其五至六年級進行銜接與補強,並在七年級時繼續加強。
(3)93學年度之六年級學生在其五下(即92學年度下學期)至六年級進行銜接與補強,並在六下學期末另增六升七,七年級繼續加強。
銜接教材實施內容主要分成兩部分,第一部份為針對四至六年級,其所需之素材份量約每學期15節課,教育部請各縣市教育局及學校安排恰當之時間進行,另亦請老師指定習題(含正課),讓學生回家練習(約每天5-10題);第二部分為一至三年級,請授課老師依據各年級自行於課程中加強以下教材內容:
(1)一年級:熟練基本加減法(即個位數加減心算)
(2)二年級:二位數的加減直式計算(含進退位)、三個一位數的連加、理解九九乘法
(3)三年級:三位數的加減直式計算(含雙重進退位)、熟練九九乘法及三位數乘以一位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直式計算。
銜接與補強小組訂出各冊之銜接補強的建議並提供諮商,由各出版業者製作出與其教科書配合之補充教材。
2. 版本銜接
九年一貫課程以學習階段規範學生應學習之能力,可能因使用不同出版社課本而產生部份學習教材疏漏或重複學習。綱要修訂小組訂定分年細目,以解決版本銜接問題6。
(二) 能力指標解讀不易
「讓知識走出書本,讓能力走進生活」(教育部,2003a)的理念下,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民國89年公佈之暫行綱要,由於能力指標內涵解讀不易,因此教育部成立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研修小組,以(1)能力指標之簡化與敘述明確化;(2)應提示具體課程內容,俾利教科書編輯及教學實施;(3)在學習階段內加註虛線成為學年階段等之原則7修訂之,並制訂「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領域分年能力指標」。
(三) 教學時數問題
九年一貫教育改革中,[學習領域]替代[學習科目]外,另一重大改變則為「教學時數彈性化」,增設20%彈性教學節數,因此學習領域教學時數減縮成80%。
82年版與正式綱要在國中小數學領域的每週教學時數之差異如下:
年級 版本 | 一年級 | 二年級 | 三年級 | 四年級 | 五年級 | 六年級 | 七年級 | 八年級 | 九年級 |
82年版 | 3 | 3 | 4 | 4 | 6 | 6 | 3 | 4 | 2+(2)※ |
九年一貫 | 2-3 | 2-3 | 2.5-3.75 | 2.5-3.75 | 2.7-4.05 | 2.7-4.05 | 2.8-4.2 | 2.8-4.2 | 3-4.5 |
與上限之差 | 0 | 0 | 0 | 0 | -2 | -2 | +1 | 0 | 0 |
※ ( )表師實施個別差異教學時間
國小階段教材內容 | 64年版 | 82年版 | 89年版 | 92年版 |
異分母分數的加、減、乘、除 | ˇ | × | ˇ | ˇ |
反比例 | ˇ | × | ˇ | ×(挪至7年級) |
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 | ˇ | × | × | ˇ |
代數(怎樣解題) | ˇ | × | ˇ | ˇ |
算則的要求 | ˇ | × | ˇ | ˇ |
【註:ˇ表示有呈現的教材內容、×表示未呈現的教材內容】
※部份資料取自:http://www.tkes.tn.edu.tw/math/93year/國小數學領域教學現況及銜接課程解決策略之探討.doc
由表 1得知:國小五、六年級的數學課程中,每週減少了2節課,再由表 2可以得知:九年一貫教材內容較82年版多,但在時數不增反減。由各縣市數學輔導團與國中小教師之對話記錄「數學教學Q&A」8可以發現,數學教學時數不足所產生的問題是:(1)無法針對高學習成就學生進行補充教學;(2)無法針對低學習成就學生進行補救教學;(3)難以進行多元的評量,如實作評量等;(4)數學概念學習後無法熟練,需利用其他時間(導師時間、晨光時間)來進行;(5)課堂上的學生討論及發表時間受到壓迫。
教育部為解決此一問題,建議各校之數學領域節數排上限15%,並於彈性節數酌排數學課程,以增加教學時數。
二、數學教育之爭議
(一) 建構理念
建構主義主張學生自行建構概念及知識,其「一題多解」是希望教師能夠容許學生的不同解法,但在部份教師的錯誤解讀下,演變成每一解題方法皆要學生瞭解,甚至要求其利用多種方法解決同一題目,導致學生與家長無法接受,問題因應而生。胡志偉(1997)指出:建構數學推行一學期後仍有70%的教師不知道建構理論的想法或建構教學的作法。教育部民國91年6月發函各校,重申教師無須將課本與教師手冊內的所有解法教授給學生建構之理念(鍾靜,2005),並辦理各縣市教師的數學教材教法研習課程,導正諸如建構式教學重視九九乘法意義的理解,並未限制學生背九九乘法表等之部份教師之錯誤概念外,亦透過研習蒐集意見,瞭解基層教師之聲音。「學生計算能力下降」是建構式教學的另一項爭議,「樂在數學—強化國中小學生數學能力」是教育部提出具體之銜接、補救之配套方案(教育部,2003b)。
(二) 一綱多本
為回應第六次全國教育會議之建議,教育部79學年度起開放國中選修科目,80學年度起開放國小藝能學科及活動科目,由民間出版業者參與編輯,送經國立編譯館審查通過後發行(審定制)。自85學年起全面逐年開放為審定本,國立編譯館繼續編輯國語、數學、社會、自然、道德與健康等五科教科書,與民間版本一併送審發行,同時將國小教科書審查之行政作業委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辦理,以達編審分立。民國85年12月,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正式提出「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建議教科書之編輯業務應由統編制改為審定制,民國89年4月教育部函示委託國立編譯館負責辦理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教科書審定事宜,同年6月頒布「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科圖書審定辦法」,民國89年國立編譯館開始受理教科書審查。
民國91年12月立法院審查九十二年度台灣書店預算,通過附帶決議:「教育部應停止民間業者編寫九年一貫國中小學教科書業務,立即由國立編譯館統一編印,以杜絕教科書開放民間版本後,因一綱多本加重學生家長經濟負擔、學生學習壓力等諸多亂象」。因此,教育部於民國92年1月提出「部編本與民編本併行制」政策說帖,兼具全面開放的優點及部編本教科書可以平衡市場運作的機制(藍順德,2003)。民國92年7月教育部委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主編「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部編與民編併行制下,發揮部編教科書的制衡與多元之功能。
教科書開放為審定制後,各出版社根據課程綱要編輯教科用書,此措施在基本學力測驗上,引發疑慮,因此教育部於民國92年10月提出「學力測驗命題是在課程綱要內,而非在某本教科書中」(黃榮村,2003)之決定,以解決部份家長購買多種版本教科書的情形。
三、小結
以下就數學教育所引發之問題與爭議,教育部的解決策略如下表 3:
問題與爭議 | 教育部之解決策略 |
課程銜接 | 1.配送「新舊課程銜接手冊-數學學習領域」。 2.成立國民中小學數學課程銜接補強小組,規劃銜接與補強計畫。 |
版本銜接 | 研訂數學能力指標分年細目,減少各版本因階段產生之差異。 |
指標解讀 | 簡化能力指標,明確敘述;課程內容具體提示;第三階段(六、七年級)加註虛線成為學年目標。 |
教學時數 | 1.建議各校之數學領域節數排上限15%。 2.於彈性節數酌排數學課程,以增加教學時數。 |
建構理念 | 1.重申無須將課本與教師手冊內的所有解法教授給學生之建構理念。 2.辦理各縣市教師教材教法研習課程。 |
一綱多本 | 提出「學力測驗命題是在課程綱要內,而非在某本教科書中」之決定。 |
綜觀以上,九年一貫課程推動期間在數學領域所產生之「課程銜接」、「版本銜接」、「能力指標解讀不易」、「教學時數不足」等問題,影響層面包括國中小教師、學生、家長、出版社…等,教育部已積極地面對並解決之,惟問題產生後才研擬解決的方法及策略9。
建構式數學實施過程中,參與者的聲音(包括師生與家長)不受重視,所引起的爭議(周祝瑛,2003),以及計算能力下降之疑問、教科書開放民編之因應,教育部除積極宣導、澄清外,亦辦理相關的教師研習課程,以落實教育改革之精神。
雖採「部編本與民編本併行制」,但根據綱要編寫的教科書,因地區性、個別性之差異,未必能完全符合學生程度,教師仍必須針對教材內容進行改編,甚至自行設計課程以符合學生的學習,師資培育階段應積極辦理相關之訓練課程,再經由教師研習或校內團體對話,精進教材與教法。
貳、數學教育相關之研究
本節將對數學教育改革相關研究中的課程、教學、評量、補習以及學生表現等方面研究之結論與發現,進行分析與彙整。
一、相關研究之結論與發現
(一) 課程
本部份將根據相關研究之結論與發現,比較民國64年版國民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64年版)、82年版國民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89年版)、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數學學習領域暫行綱要(以下簡稱89年版)以及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數學學習領域綱要(以下簡稱92年版)之優缺點,歸納結論與發現,進而提出建議。
根據鍾靜(2005)研究指出:64年版、82年版、89年版、92年版課程有如下之特色:
版本 | 特性 | 備註 |
國小數學64年版 | 論理結構、知識導向、教具操作 | |
國小數學82年版 | 心理結構、知識建構、認知發展 | |
九年一貫數學暫行綱要 | 心理結構、能力培養、思考型態 | 國民教育 |
九年一貫正式綱要 | 論理結構、知識導向、演算能力 | 銜接高中 |
引自:鍾靜(2005)。論數學課程近十年之變革。教育研究月刊,133,124-134。
而不同版本下學生的表現是:82年版實驗班學生在「基本知識」、「題意理解」、「解題計畫」以及「數學自信」、「數學動機」、「數學焦慮」等方面,都顯著優於62年版普通班學生(高石城,1999),82年版實驗班學生的解題策略較能清楚表達數學的意涵,在分數概念、文字題的學習表現上,顯著優於使用64年版的普通班,但在分數計算題的學習表現上,與普通班並沒有顯著差異(周柏達,1999)。82年版的90學年度五年級學生在數學解題能力明顯高於89年版的93學年度五年級學生(呂政隆,2004)。無論是82年版或89年版下國小五年級學童的表現相較於連續量判斷離散量是否等分的題型表現皆為較差,但在分數概念、等分概念、單位量概念及等值分數概念之表現上,82年版的五年級學童也優於89年版的五年級學童;根據89年版的不同分數概念教材內容下,學童的整體分數概念及分數子概念表現並無顯著差異,但使用某版本的學生,在非例行性的分數概念題型有顯著較佳的表現; 接受較多教學時數及活動問題的學生,其表現並沒有顯著優於另一群學生(黃韋嵐,2006)。
針對82年版課程標準的看法是:低年級數學科的教材綱要內容太多,教學時間不足(蘇純瑩,1998)。針對89年版綱要及教科書之看法是:數學生活化讓學生覺得數學有用,但是教材內容簡單化,編輯不夠完整,造成銜接困難;時數不足壓縮了多元教學法與多元評量的實施;能力取向的目標不易達成,學生的表現不如預期(黃淑姿,2006)。國中數學學習領域教師對於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持負向的態度(陳初芳,2002)。針對92年版綱要及教科書之看法是:國小教師質疑課程綱要能否提升學生數學能力,認為課程綱要要求的能力偏低,教科書未能充分考量學童之身心發展,並主張數學概念學習和計算能力培養宜等同視之(張煥泉,2005)。
優缺點 課程 | 優點 | 缺點 |
82年版 | 1.提升解題能力 2.裨益概念學習 3.促持正向學習態度 | 1.教學時數不足 2.教材綱要內容太多 3.計算題的表現與62年版沒有顯著差異 4.無法提升較難概念的學習 |
89年版 | 國中小教師肯定其精神 數學生活化 | 1.教學時數不足 2.解題能力、概念學習及學習態度遜於82年版 3.教材內容簡單化及教材編輯不夠完整,造成銜接困難 |
92年版 | 1.教學時數不足 2.未必提升學生數學能力 3.數學概念學習未能與計算能力培養等同視之 4.未能充分考量學童身心發展 |
由上表 4的結果可以得知:82年版的成效優於89年版暫行綱要以及92年版的正式綱要;而教材內容多及教學時數不足,為其共同之缺點;92年版的課程綱要,仍有努力的空間。82年版數學課程的多元解題觀下,教師須充實個人的教育專業與學科專門知能,方能做出有效的教學決定(吳雪嬌,1999)。
(二) 教學
影響教學朝向專業的關鍵因素有五項,三項內在因素為:(1)對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效果產生質疑並且相信某些理論是有幫助的;(2)實際付諸行動和反思教學;(3)任務難度與教師任務設計能力的配合。二項外在因素為:(1)反思促進者與重要朋友的支持;(2)學生正面的回饋等(曾志華,2006)。教學時,提示關鍵字與幫學生回答的介入行為太多,可能扼殺學生思考;知識灌輸與意義瞭解不會區別,將錯過補救教學機會;急於讓學生跳脫具體操作解題,將因數學知識未能穩固建構,造成數字遊戲(吳金聰,1999)。
國小五年級學生在數學學習時,普遍有學習數學的焦慮的存在,其中「考試焦慮」是導致國小五年級學生形成數學焦慮的重要因素,女生較男生數學焦慮高且學習信心低,她們認為數學學習失敗的原因在於能力不足與努力,而「學習信心」不高是數學學習態度不佳的原因(葛建志,2005)。「學校因素」為國中生九年一貫課程之數學學習困擾中之主要來源,以「容易分心」為主要外顯行為(林世倡,2005)。
究竟經由何種教學以增強「數學學習信心」及降低「數學學習困擾」是努力的方向。數學教育改革期望能讓教師擁有更多的教學自主權,以下將探討建構主義取向、情境脈絡融入、遊戲融入、討論式、合作學習式、數學史輔助、數學寫作融入、資訊科技融入等的教學方式等的教學方式,對於學生數學學習及態度的影響,歸納結論與發現,究明其優缺點,進而提出數學教學之建議。
1.建構主義取向教學
大多數的教師認為建構教學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也能增加學生課堂所學的能力,也提升了學生的分析、表達等學科以外的能力(胡志偉,2002)。建構主義取向教學不只是「解題歷程」,應注重學習者認知基模是否發生改變,並針對關鍵概念面質學生迷思概念,此種教學模式裨益國小四年級學生數學概念發生改變(陳琪瑤,2005)。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能有效的協助學生建構概念、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及促進學生的思考(林嘉玲,2000)。
2.情境脈絡融入教學
提供學生可想像或已經驗的情境脈絡,有助於學生自行建構意義和概念以及形成解題策略,進而感到學習有趣,和所學數學有用;非形式化的解題策略有助於學生產生水平數學化;融入情境的操作活動能讓學生產生極大的興趣,了解操作活動的意義及目的。在對學生的影響上,數學學習成就和提升喜歡思考的傾向上均有顯著(林慧欣,2003)。
3.遊戲式教學
將數學遊戲融入建構教學不但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讓學生覺得在生活中處處皆有數學(林嘉玲,2000)。數學遊戲教學對國小四年級的學生,有關策略和空間能力的問題上具有顯著的效果,計算能力方面,沒有明顯的改變(王克蒂,1999)。國小五年級的學生更有信心及決心去完成其他非例行性數學題目,學習態度上也顯出有正面的效果,尤其對中、低成就的學生的進步分數,優於控制組(葉盛昌,2003)。遊戲融入教學方式,有助於提高學生數學科學習興趣降低學生的數學焦慮確實有幫助,但不能增進學生的數學學習成就(林中斌,2003)。
不同性別對不同性質數學遊戲的參與度呈兩極化傾向,男生較偏愛機遇性,猜謎性強的數學遊戲,女生則對靜態性,操作性及生活化的數學遊戲參與熱烈,因此傳統認為女生數學學習能力較男生差的觀念並不正確,教師在設計數學課程及教材時,應該兼顧男女生不同的特質及興趣,才能提升不同特質學生的學習動機。在不同性質數學遊戲對不同學習動機學生的影響方面,競爭性、創意性的數學遊戲能激發具學習能力偏向學生的學習動機;實驗性、操作性及合作性的數學遊戲能激發具努力認真偏向學生的學習動機;機運性、策略性的數學遊戲能激發投機性偏向學生的學習動機;而被同儕邊緣化的學生在實施獨立操作性的數學遊戲時,較能發揮自己的潛能(田興蓉,2002 )。
數學遊戲教學課程能有效提昇七年級學生的學習信念及動機,並對數學遊戲教學持正面肯定的態度,但未能提昇學生的學習成就,另需要更多老師投入協同設計教材(賴珮以,2006)。學童為在電腦遊戲中順利過關,對課堂中的學習表現出較高的興趣,且遊戲軟體都有不錯的情境設計,但有數學內容錯誤的疏失(廖婉雯,2003)。
4.討論式教學
雖討論式教學在實施上,有如下之困境:教材脈絡難以掌握、上課時數不足、教師信心不足、學生學習成效不彰(許馨月、鍾靜,2004)。學生不願主動發表;教師不易掌握介入的時機,提出關鍵問話;不易兼顧不同程度學生的學習;不易兼顧理解與幫助學生熟練;有進度的壓力(房昔梅、鍾靜,2005)。透過課室討論文化的教學能促進四年級學童表達溝通、質疑分析、認同解析等溝通能力表現,判斷、轉化他人的數學解法的表現上,實驗組高於控制組但無顯著差異(李婉鳳,2006)。討論式教學受數學教材內容影響,時間不足的壓力與提問、討論的需求是最難克服的瓶頸(呂玉英,2004)。但能帶動活潑的教室氣氛;能有效平衡學習的時間差;包容不同的思考路徑;能幫助學生澄清概念,及欣賞他人的作法;多元解題策略為學習的助力;學生思考更靈活;學生更積極更有自信學習數學;學生提昇解題能力及學習成就;數學概念更加穩固;幫助所有程度的學生學習(房昔梅、鍾靜,2005)。
5.合作學習式教學
合作學習的教學法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動機,增加學生上課的參與度,同時改變學生數學學習的態度(范聖佳,2002)。有助於增強國小一年級學童學習數學的信心與降低其數學焦慮,並有效提高學童於「整體總分」與「文字應用題」之表現,然而在「數量計算題」與「難度挑戰題」方面,合作學習的效應並不明顯(陳麗霜,2006)。「合作-省思」數學教學活動方案能提昇國小資優兒童解題時能有完整的解題過程(理解→計劃→執行→驗證),具高層次思考能力(解題過程:理解→計劃→執行→驗證具流暢性、完整性)等的解題能力、省思能力及有助益於提昇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和對數學有用性的知覺(楊麗華,2001)。
6.數學史輔助教學
以數學史輔助數學教學能引發學生的正向反應(郭蕙琳,2002) ,數學史融入數學教材的教學在國小二年級數學學習成就上雖無顯著的差異,但對於男生在數學學習態度上有顯著的差異,讓原先不喜歡數學的人變為喜歡數學(賴姝秀,2004)。應用於國中二年級數學學習成就與數學學習態度上也無顯著的差異,但學生很喜歡這樣的上課方式,低成就的學生認為這樣的學習方式比較有趣,且比較有意願參與課程內的教學活動(曾智鈿,2006)。
7.數學寫作融入教學
數學寫作活動融入教學,對於提升女生在解題歷程中的「執行解題」與「回顧檢討」兩階段有顯著提升效果(莊璧華,2004)。融入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能提升學生數學能力及數學學習態度表現(鄭惠芬,2005)。能促進數學概念的理解及自我省思,是有效的教學診斷工具,但低能力學童不願意再寫(曾安如,2004)。
8.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遊戲式、高互動、個別化的網頁設計,較能引發學生的興趣,小型學校使用電腦輔助的數學成就比傳統教學方式好,男生比女生更喜歡數學。但對數學成就沒有顯著的影響,要花較多的時間準備教學,經常切換教學設備及製作學習網頁耗時費力(張逸婷,2002)。
接受融合網路多媒體教學的學童,其學習成效與態度上有較佳的表現(林文昌,2004)。網路即時互動系統能提升國小六年級低分組學生學習等值分數(陳慧佳,2005)。網路數學討論及解題記錄分享活動有助於提昇學生之解題思考,若教師在學生的解題記錄加上適當的批註,可提昇觀摩之效果(吳輝遠,2001 )。線上數學寫作有助於數學解題能力(林文忠,2003)。動畫網頁輔助學習可以增進學生學習的樂趣與動機,尤其對於低學習成就學生,在圖形與空間課程立體幾何方面的學習成效,顯著高於接受一般數學教學(古智勇,2003)。「網路化問題解決融入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策略」對於低學習能力學童之問題解決能力的後測有顯著差異(許東華,2003)。
雖然利用資訊資源能夠豐富傳統教材的呈現方式,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對學生的學習成就及數學學習態度有正向的幫助,但(1)資源搜尋困難;(2)課程綱要結合不易;(3)學生網路迷失等問題是實施障礙(葛品宏,2004)。課前準備的時間過長,造成教學的負擔,可組成教學團隊或善用現有資源,解決該一問題,但仍受限校園網路傳輸頻寬(王美雪,2005) ,在時間的不足下,他們很少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林信志,2006)。
以下針對上述相關論文,彙整各教學法之優缺點,如下表 5:
內容 | 優點 | 缺點 |
取向 建構 | 促進思考、改變認知基模、有效建構概念。 | 教學時數不足、學生計算能力低落。 |
融入 情境脈絡 | 引發學習興趣、覺得有用; 促進思考、水平數學化、提升學習成就。 | 未提及 |
遊戲融入 | 增進學習興趣、信心、動機、 正向態度、降低學習焦慮、有信心及決心完成非例行性題目。 提升策略和空間能力,兼顧男女生不同的特質與動機,能發揮自己的潛能。 | 未能提升計算能力、學習成就; 未能提升判斷與轉化他人的數學解法的能力; 實際教學不易。 |
討論式 | 促進表達溝通、質疑分析、認同解析等溝通能力、帶動氣氛、平衡學習時間差、包容不同的思考路徑、澄清概念,欣賞他人作法、思考更靈活、更有自信、提昇解題能力及學習成就、穩固概念更加、助益所有程度學生。 | 教材脈絡難以掌握、上課時數不足、教師信心不足、學習成效不彰、不願主動發表、不易介入提出關鍵問話、不易兼顧不同程度學生的學習、不易兼顧理解與幫助學生熟練。 |
合作學習式 | 提高動機與參與度、改變學習態度、降低數學焦慮; 知覺有用性、增強信心; 提高「文字應用題」之表現; 提升國小資優兒童具完整的解題過程及高層次思考能力、省思能力及學習。 | 未能提升「數量計算題」與「難度挑戰題」 |
輔助 數學史 | 正向學習態度、喜愛數學、參與提升。 | 未能提升國中小學習成就、 未能促進國二學習態度 |
數學寫作融入 | 提高正向態度、學習成就; 提高女生「執行解題」「回顧檢討」; 提高自我省思、促進概念理解; 有效的教學診斷工具。 | 低能力學童不願意再寫。 |
資訊科技融入 | 引發動機、正向學習態度; 網路多媒體提升學習成效與態度、網路討論與分享助於解題思考; 裨益小型學校數學成就; 動畫網頁提升低成就生幾何學習成效; 網路即時互動提升低分組生等值分數學習成效; 網路化解題提升低學習能力學童解題能力 | 數學內容有誤、資源搜尋困難、不易結合課程綱要、教學時間不足、準備費時、設備不足、受限校園網路頻寬 |
由上表 5結果顯示:上述的各種教學法,對於正向學習態度、成就與解題能力等,各有其助益,亦有其適用範圍,其中各種教法對都能促進正向學習態度,這是我們相當樂見的現象。然而教學時數的不足,除了更多老師投入協同設計教材、組成教學團隊或善用現有資源外,亦亟待教育當局正視並解決之。
(三) 評量
數學教育改革精神在於強調多元的評量方式,本部份將就相關論文探討多元評量方式對於學生數學學習及態度的影響。
採實作評量,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比較高,數學焦慮比較低,能測到學生更多高層次的能力(陳怡如,1999)。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策略的整體使用,具有明顯的增進效果。能增加對數學內容的了解、提升學習興趣、發現數學的有趣、擴大學習範圍,並兼具情意評量的功能(洪之昀,1999)。能有效的評量出學生的數學解題與後設認知能力,教師可利用此評量診斷教學,再輔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以提昇學生數學學習的成效(陳濱興,2001)。
放聲思考的解題,可評量到學生問題解題的歷程,有助於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並對數學學習與解題態度有正面的影響(詹元智,2002)。遊戲教學融入實作評量,應用於國小二年級數學領域之教學,對於學生學習成就、學習興趣及學習技能表現有增進之效果(鄒美婷,2006)。使用數學日記的四年級兒童能說出自己的想法或作法時,有能力去澄清質疑,能為自己的想法或作法進行辯護,但數學能力較差的兒童則不一定有能力辯護自己的想法或作法。有表現出質疑他人想法或作法的溝通能力,但低數學能力的兒童則否(柯政毅,2001)。接受卷宗評量的國小四年級學生在數學解題類型上的表現,比接受紙筆測驗的學生更具多樣性(許慧玉,2001)。歷程檔案評量真實呈現學生的學習歷程,有助於學生數學溝通能力的進步,呈現學生多元化的想法,同時對學生數學學習行為亦有顯著的影響,能夠幫助學生在省思的過程中督促自我的學習,並且增加親師生之間的互動及溝通(方仁敏,2003)。
雖然,許多教師對於多元評量雖持肯定態度,但認為現行的環境下將窒礙難行(張煥泉,2005),實施上麻煩且費時(洪之昀,1999),也會受限於時間與場地(鄒美婷,2006)。
以下針對多元評量方式的優缺點,彙整如下表 6:
內容 | 優點 | 缺點 |
實作評量 | 提升學習動機、興趣、態度,發現數學的有趣,降低數學焦慮; 增進學習策略的整體使用、增加對內容瞭解、提升解題能力、提升數學學習成就; 擴大學習範圍、能測高層次的能力、診斷教學兼具情意評量的功能。 | 實施麻煩、費時 |
放聲思考 | 提升學習態度、數學解題能力,並可評量學生解題歷程。 | 未提及 |
遊戲融入 | 提升學習成就、學習興趣及學習技能表現 | 未提及 |
數學日記 | 澄清質疑,能為自己的想法或作法進行辯護,以及質疑他人想法或作法的溝通能力。 | 數學能力不佳的兒童不一定有能力辯護自己的想法或作法以及質疑他人想法或作法的溝通能力。 |
檔案評量 | 提升學習態度、解題呈現多樣性、增進溝通能力,並可幫助學生省思及增進師生互動及溝通。 | 數學能力不佳的學生較難實施 |
由上表 6之結果顯示,實施多元評量,對於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成就及數學解題能力等的提升也有助益,能降低數學焦慮,亦能測高層次能力,並兼具情意評量的功能。許多教師對多元評量持肯定態度,如何經由資源整合讓實施容易是努力的空間。
(四) 補習
讓孩子「快樂學習」是當年教改的目標,然而吳齊殷、章英華(2004)以約5400多名學生,進行長期追蹤調查研究,發現:不論是以多元入學方案或高中聯考管道升學的學生,憂鬱學生人數沒有下降,惡化群學生的憂鬱指數卻不斷上升,約佔全體受訪者的6%,全台灣大約有6萬個孩子,正處在憂鬱惡化的困境之中。而且補習之風依舊,公立高中學生參加補習超過六成,明星高中補習率更高達八成。
許綺婷(2002)指出國三學生參加補習的比例佔78.84﹪,男女生補習的比例接近,以數學科最多。林宜臻(2006)的研究也發現,在國小四、五年級的學童中,曾經參與課外數學相關活動者(包括有上數學課的安親班、數學補習班、珠心算班、數學家教等),高達57.1%,顯示學生及家長普遍認為學校的數學教育不足,必須尋求外援。教育改革其立意原欲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與負擔,但實際上,間接造成補習風氣的盛行,其中尤以數學最為嚴重,但究竟造成學生補習的原因為何,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否有正面或負面的影響等是本節探討的重點。
黃雪萍(2002)的研究發現:學童自我要求、同儕壓力、家長的期望、課程內容超越家長可指導的範圍等為國小學童參加校外數學補習之原因。相對於學校教師較關心學童的心理層面,受訪學童普遍認為補習班教師比較嚴格,較關心課業表現;學校教師強調解題過程、多元教學方式,同儕互動頻繁且多樣化,補習班教師經常使用體罰來控制秩序及物質獎勵來鼓勵課業表現,教學進度也比學校快,教師強調簡單算式、大量練習,同儕間缺乏互動,指派的作業造成學童負擔等是學校與補習班的差異。另,未參加數學補習學童的數學焦慮較高,參加補習學童認為補習多一位課業諮詢的對象,也可預先了解學校課程,可幫助恢復對數學的信心,同時提高對數學的興趣,補習後數學成績進步,但補習會使其在學校上課更不專心,而且教法與學校不同,使其對解題方法產生混淆,也影響假日休閒及親子共處時間。
課後時間安排無法兼顧、家長不知如何指導、課業成績不佳等是家長讓國小學童參加校外課後輔導班的的原因,但相對於學校教師,將數學視為解題,課輔班傾向於運用簡單易記的公式及利用各種評量卷等練習計算與熟練的解題。課輔班人數11~15人其教師教學困擾程度顯著高於參加人數在10人以下的班級,非數學科系畢業的教師,教學的困擾程度顯著高於數學科系畢業的教師(陳昭輝,2004)。
國三學生參加補習的學生,他們的基測平均答對題數高於課後沒有自修的學生。無論補習班或學校的數學課,老師仔細演示如何解題為最主要之上課情形。數學補習班在教學生解決問題方面,以分析原理為主;學校以分析原理、套公式為主(許綺婷,2002)。
由以上相關論文之結果顯示,目前國中小學生補習的比例仍高,科目以數學為最多,而會參加補習的原因多樣,並不全然因教改引起,但補習不因教改而減緩。茲將將補習對學生之優缺點彙整如下:
優缺點 | 內容 |
優點 | 恢復對數學的信心、提高數學興趣、數學焦慮較低; 可預先瞭解課程內容、課業諮詢對象增加; 成績進步、基測答對率較高 |
缺點 | 同儕間缺乏互動,較少關心心理層面、上課容易不專心、影響假日休閒及親子共處時間; 補習時間太長、增加課業負擔、教法不同產生混淆、造成教師教學困擾; 強調簡單算式、大量練習、利用評量卷等大量練習以熟練計算與解題。 |
如上表所示:補習對學生的數學學習雖有所助益,但也有其不利因素之影響,因此,家長與學生在考慮是否參加補習時,除了考慮家庭經濟的因素外,亦需考量學生的學習狀況與意願,避免讓學生產生學習壓力及負擔,造成學習的反效果,以及制式的解題與練習,能否真正提升數學能力等需加以考量。
(五) 學生表現
「學生計算能力下降」是建構式數學成為爭議的其中一項,學生的數學程度是否如社會各界所言逐年下降﹖本節將分析相關論文之實際數據,以了解學生數學能力的增減,以為教育部制訂政策之重要依據。
1. 九十一學年度國二、小四暨九十二學年度國二數學成就測驗計劃
國科會委託台灣師大數學系及新竹師院數學教育系(林碧珍、蔡文煥,2003),在民國92年5、6月以1992年國際數理教育評鑑IAEP的相同方式與題目,施測於91學年度小四學生,這群接受3年82年版數學課程標準編寫的教材及1年的89年版的小四生的平均答對率78.6%比11年前的68.1%,高出10.5%,其中「概念的了解」由68.5%提升為82.4%,高出13.9%;「程序性知識(計算、看圖表)」由76.1%提升為82.4%,高出6.3%;「解題能力」由55.7%提升為67%,高出11.3%。「程序性知識」進步幅度較小,但在「概念了解」和「解題能力」則大幅提升。大體而言,小四生的數學能力大幅提高的。在成績分布上,百分等級90以上學生的平均答對率分別由91.8%提升至95.2%,表現差異不大,但百分等級10以下學生的平均答對率則由41.0%提升至56.0%,高出15%,82年版課程,有助於提升對後段學生的成績。
施測於91學年度國二生,這群小學階段使用根據64年版數學課程標準編寫的教材,是83年版數學課程標準的最後一屆,他們的答對率,由72.7提升為80.5,高出7.8;概念、程序性知識及解題雖有進步,可是沒有接受建構式教學的小四學生進步那麼多10。
洪萬生(2004)針對91學年度及92學年度的國二學生進行抽測。92學年度的國二學生則是國小學習建構式數學,國中階段使用根據『九年一貫暫行綱要』所編寫教材的第一屆國中生。研究發現:92學年度的國二學生,其整體平均答對率為81.3,比91學年度的國二學生的80.4略高,但不顯著(P>0.5),採用建構式數學的學生,數學能力並未變差。但「概念瞭解」方面,92學年度國二生的答對率比91學年度國二生的答對率較高,且具有顯著意義。「計算能力」方面,國小學習建構式數學的92學年度國二生的答對率為83.7,91學年度國二生答對率為83.3,兩者間並無差異。由以上兩項研究可以發現接受建構式教學的小四及國二學生,在「概念瞭解」能力優於接受傳統數學教育學生,建構式數學並不會影響學生的計算能力11。
2. 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
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簡稱TIMSS)目的在於了解各國學生數學及科學學習成就及其與各國文化背景、教育環境等影響因子之相關性,並進一步作國際間之比較分析。該調查對象包括國小四年級及國中二年級學生。TIMSS 1999我國只有國二生參與,TIMSS 2003則國二生及小四生參與。我國學生在數學方面,有如下之表現(林碧珍、蔡文煥,2006):
(1)國中二年級學生
我國國中二年級學生於TIMSS 1999與2003之表現,如下表 8:
表8:國中二年級學生TIMSS 1999與TIMSS2003之數學成就表現
名次 | TIMSS 1999 | TIMSS 2003 | ||
國家或地區 | 平均量尺分數 | 國家或地區 | 平均量尺分數 | |
1 | 新加坡 | 604 | 新加坡 | 605 |
2 | 韓國 | 587 | 韓國 | 589 |
3 | 臺灣 | 585 | 香港 | 586 |
4 | 香港 | 582 | 臺灣 | 585 |
5 | 日本 | 579 | 日本 | 570 |
國際平均 | 487 | 467 |
由上表 8所示:國際平均數由487分下滑至467分,我國則維持水準。雖然排名由第三名退後至第四名,但在統計上並無顯著差異。
表9:我國國二生TIMSS 1999與2003數學各主題答對率與國際平均之比較
國家 | 數 | 代數 | 測量 | 幾何 | 統計 | 整體 | ||||||
1999 | 2003 | 1999 | 2003 | 1999 | 2003 | 1999 | 2003 | 1999 | 2003 | 1999 | 2003 | |
臺灣 | 73 | 70▽ | 68 | 66▽ | 64 | 61 ▽ | 72 | 71▽ | 80 | 79▽ | 70 | 69 ▽ |
國際 | 51 | 50 ▼ | 46 | 45 | 42 | 41 ▼ | 51 | 50 ▼ | 62 | 62 | 50 | 48 ▼ |
【註:▽表下降未達顯著;▼表下降且達顯著】
由表 9可以得知:雖我國在數學在各主題的平均答對率都下滑,但未達顯著差異,學生在各主題之表現並無退步。相對於國際平均得分,我國的表現優異。
表10:我國國中二年級學生TIMSS 1999與2003的問卷結果
調查項目 | 選項 (百分比) | TIMSS 1999 | TIMSS 2003 | 趨勢/比較 | |||
臺灣 | 國際平均 | 臺灣 | 國際平均 | 臺灣 | 國際 | ||
我喜歡數學 | 非常同意 | 16 | 25 | 13 | 29 | ▼ | ▲ |
有點同意 | 42 | 44 | 29 | 36 | ▼ | ▲ | |
不同意 | 42 | 31 | 58 | 35 | ▲ | ▲ | |
學習數學 自信 | 高 | — | — | 26 | 40 | 與國際平均差異甚大 | |
中 | — | — | 30 | 38 | |||
低 | — | — | 44 | 22 | |||
對數學評價 | 高 | — | — | 25 | 55 | 與國際平均差異甚大 | |
中 | — | — | 50 | 35 | |||
低 | — | — | 24 | 10 |
【註:▲表上升且達顯著;▼表下降且達顯著;—表無資料比較】
由表 10之結果可以發現,相對於國際平均的上揚,我國國二生對數學的喜愛度顯著下降。「學習數學的自信」及「對數學的評價」方面,我國國二生遠低於國際平均,顯示我國二生對數學學習自信低,對數學的評價也不高。
(2)國小四年級生
我國國小四年級學生於TIMSS 2003之表現,如下表 11:
表11:國小四年級學生TIMSS 2003數學各主題內容之平均量尺分數
名次 | 數學各主題內容之平均量尺分數 | 整體 平均量尺分數 | ||||||||||
數 | 測量 | 幾何 | 數型與關係 | 資料 | ||||||||
1 | 新加坡 | 612 | 日本 | 568 | 新加坡 | 570 | 新加坡 | 579 | 日本 | 593 | 新加坡 | 594 |
2 | 香港 | 574 | 新加坡 | 566 | 日本 | 559 | 香港 | 568 | 新加坡 | 575 | 香港 | 575 |
3 | 臺灣 | 568 | 香港 | 563 | 香港 | 557 | 臺灣 | 555 | 臺灣 | 564 | 日本 | 565 |
4 | 日本 | 556 | 臺灣 | 557 | 臺灣 | 553 | 日本 | 554 | 香港 | 562 | 臺灣 | 564 |
5 | 比利時 | 549 | 比利時 | 550 | 英格蘭 | 542 | 匈牙利 | 545 | 荷蘭 | 553 | 比利時 | 551 |
國際平均 | 495 |
林碧珍、蔡文煥(2006)報告指出,我國排名雖是全世界第四名,但與第三名的日本並無顯著性的差異。在數學內容各主題之成就表現上,我國學生排名在世界前三、四名之間,我國小四學生在各主題的表現優於國際平均。
調查項目 | 選項 | 臺灣(百分比) | 國際平均(百分比) |
我喜歡數學 | 非常同意 | 31 | 50 |
有點同意 | 35 | 28 | |
不同意 | 34 | 22 | |
學習數學自信 | 高 | 41 | 55 |
中 | 39 | 33 | |
低 | 20 | 11 |
雖然我國國小四年級學生在TIMSS 2003的表現優於國際平均,但從表 12得知,我國只有31%的學生喜歡數學,低於國際平均的50%,而在學習數學自信的調查中顯示,只有41%的學生對學習數學有高度自信,同樣低於國際平均的55%,由此結果顯示,高學習成就並不一定會對數學學習有所興趣或有自信。
二、小結
民國83年民間教改團體發起「410教改大遊行」迄今十餘年,「建構式數學」被列為教改亂象之一,「學生計算能力下降」是建構式數學成為爭議的其中一項,然而數據顯示:建構式數學不但不會影響學生的計算能力,而且接受建構式教學的小四生的「概念了解」和「解題能力」大幅提升,接受建構式教學的國二生的「概念瞭解」能力也優於接受64年版傳統數學教育的學生(洪萬生,2004)。
在成績分布上,不但百分等級90以上學生的平均答對率分別由91.8提升至95.2,百分等級10以下學生的平均答對率則由41.0提升至56.0,高出15,低成就學生的數學能力,也大幅提升。
而且,在國際評比中,仍維持不錯的成績。我國國中二年級學生於TIMSS 1999與2003的排名由第三名退後至第四名,但在統計上並無顯著差異。國際平均數由487分下滑至467分,我國則維持585分的水準。我國國小四年級學生於TIMSS 2003排名全世界第四名,與第三名的日本並無顯著性的差異,在數學內容各主題之成就表現上,我國學生排名也在世界前三、四名之間,我國小四學生在各主題的表現優於國際平均。相對於國際平均數的495分,我國獲得564分。
國際平均上揚,我國國二生對數學的喜愛度則顯著下降。「學習數學的自信」及「對數學的評價」方面,我國國二生遠低於國際平均,雖然我國國小四年級學生在TIMSS 2003的表現優於國際平均,我國只有31%的學生喜歡數學,低於國際平均的50%,只有41%的學生對學習數學有高度自信,同樣低於國際平均的55%。
有別於講述式的各種教學法,對於正向學習態度、成就與解題能力等,各有其助益,亦有其適用範圍外,各種教法對都能促進正向學習態度,這是我們相當樂見的現象。然而教學時數的不足,除了更多老師投入協同設計教材、組成教學團隊或善用現有資源外,亦亟待教育當局正視並解決之。
實施多元評量,對於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成就及數學解題能力等的提升也有助益,能降低數學焦慮,亦能測高層次能力,並兼具情意評量的功能。許多教師對多元評量持肯定態度,如何經由資源整合讓實施容易是努力的空間。
補習對學生的數學學習雖有所助益,其制式的解題與練習,能否真正提升數學能力等需加以考量。
82年版課程,裨益於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82年版數學課程的多元解題觀下,教師須充實個人的教育專業與學科專門知能,方能做出有效的教學決定(吳雪嬌,1999)。只有少數國小教師認為本身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能(張煥泉,2005)。而曾擔任八十五年實施新課程教學與參加數學領域研習時數「25~40 小時」之國小教師教學信念越符合九年一貫課程數學領域的綱要精神(蘇素慧,2002)。
参、建議
針對數學課程如何具有前瞻性與穩定性的前提下,根據據以上之研究結果,對教育當局、各級學校與教師提出如下之建議:
(一) 依據理論與實徵研究形成政策
制訂數學教育改革政策,宜根據數學實施現況之調查、國內外數學學習成就之比較與分析、相關學術研究之結果等省思現況,釐清理論基礎,並參酌社會之期待及國內外課程與教學之經驗、趨向等,擬訂數學教育改革政策,使課程與教學在知識結構與心理結構之間,取得較好之平衡。
(二) 建立長期追蹤機制
宜長期追蹤評估學生數學學習成效,進行數學實施現況調查等之相關研究,機動掌握政策之微調與改善。
(三) 完備相關配套
宜周詳規劃並擬定相關之配套,並針對於問題產生前,研擬解決之方法與策略。
(四) 加強宣導
宜加強政策之宣導,以避免社會、家長、教師之誤解,降低數學教育改革之阻力,並辦理實用之研習課程,以落實教育改革之精神。
(五) 妥善分配教學時數
宜重新評估及規劃,避免因教學時數的不足而影響學生的數學學習。
(六) 建立溝通管道
宜建立與基層數學教師雙向對話之機制,定期與各級學校之教育成員進行座談,傾聽基層之意見與反應。
(一) 完備研習制度
學校宜暢通汲取善知之研習管道,以提升數學教師之教學知識與能力,增進數學教學之品質。
(二) 建立心得分享機制
學校宜建立心得分享機制,提供數學教師討論、對話研習、教學、讀書等心得,透過互相學習,提升數學教師專業能力。
(三) 提供教學設備
學校宜依據教師之需求,提供其教學所需之相關設備或行政之協助,以提升其數學教學成效。
(四) 採用合宜教學模式
教師宜考量課程內容之性質,採用合宜教學模式,利用多元化之評量方式,以建立學生學習數學之自信,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與能力。
丁志仁(2002)。國民小學三、四年級及國小六年級、國中一年級之新舊課程銜接研究報告,未出版。
方仁敏(2003)。歷程檔案評量在數學領域教學中的實踐與省思。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測驗統計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克蒂(1999)。數學遊戲教學之效益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美雪(2005)。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國中數學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古智勇(2003)。動畫網頁輔助學習數學幾何成效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角柱和角錐單元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田興蓉(2002)。數學遊戲對國一學生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俊輝(2006)。國中數學教科書選用評鑑規準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穎(2001)。國小數學教科書內容分析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金聰(1999)。應用數學新課程教學理念於三年級小數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雪嬌(1999)。國小實施新數學課程教師之教學決定個案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齊殷、章英華(2004)。「當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2007年2月5日,取自http://www.typ.sinica.edu.tw/modules/mydownloads/singlefile.php?cid=4&lid=34。
吳輝遠(2001)。國小教師應用網際網路於數學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玉英(2004)。國小教師實踐討論式數學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政隆(2004)。國小學童在數學實作評量解題、整合認知與課程之相關研究。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慧君(2005)。嘉義市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數學領域教學實施現況與困境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名揚(2003)。國科會:學建構式數學能力未下滑。聯合報,2003年8月1日,B8版,教育。
李婉鳳(2006)。透過課室討論文化的教學促進四年級學童數學溝通能力表現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數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柏達(1999)。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實驗班與普通班分數學習表現之比較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祝瑛(2003)。臺灣教育面面觀。臺南市:世一。
房昔梅、鍾靜(民94):國小教師在高年級實施討論式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教育類,第十八卷,第二期,33-64頁。
林中斌(2003)。遊戲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活動之探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文忠(2003)。線上數學寫作在國中應用的探索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文昌(2004)。融合網路多媒體在國小數學領域教學之學習成效與態度影響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碩士班數學組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世倡(2005)。國中生九年一貫課程之數學學習困擾。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宜臻(2006)。國小數學領域課程實施狀況調查。台灣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林信志(2006)。國中數學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狀態之調查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秋萍(2005)。國小數學教育的改革與省思。國教天地,162,11-17。
林嘉玲(2000)。數學遊戲融入建構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碧珍、蔡文煥(2003)。九十一學年度國二、小四暨九十二學年度國二數學成就測驗計畫。共同主持人,國科會。NSC92-2522-S134-004。
林碧珍、蔡文煥(2006):TIMSS 2003國小四年級學生的數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張秋男主編:TIMSS 2003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國家報告(pp. 125-164)。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中心。
林慧欣(2003)。試行真實情境脈絡的數學教材與教法於國一課室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數理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麗雪(2004)。部編教科書與民爭利?!。民生報,2004年1月9日,A4版,生活新聞。
施惠珍(2005)。國民小學教師使用數學教科書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政毅(2001)。數學歷程檔案評量實施下學生數學溝通的能力-以六個個案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之昀(1999)。數學科實作評量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策略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萬生(2004)。九十一學年度國二、小四暨九十二學年度國二數學成就測驗計劃。國科會92年度專題研究計畫。
胡志偉(1997)。國小教師對建構教學的看法與使用意願。教育與心理研究,20,55~70。
胡志偉(2000)。國小教師對建構教學的看法。現代教育論壇,3,83-88。
范聖佳(2002)。國中數學教師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重建教育連線(2003)。「終結教改亂象,追求優質教育」宣言。臺北:作者。
孫蓉華(2005)。數語時數各國加強只有我減。聯合報,2005年11月5日,C7版,教育。
高石城(1999)。數學新課程對學生數學解題能力與數學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菁霞(2001)。一個嘗試落實國小數學新課程精神之初任教師的數學教學現況探討。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國科會新聞稿(2005)。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生數理科表現升?或降?-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結果-。科學教育月刊,第276期,頁58-64。
張美齡(2006)。花蓮市國民中學數學教師教科書選用歷程之探討。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逸婷(2000)。電腦學習網站輔助國小學生數學學習之學習成就、數學態度及電腦態度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煥泉(2005)。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數學領域綱要之態度調查。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數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錦弘(2006)。10年補習班暴增上萬家。聯合報,2006年3月16日,C7版,教育。
教育部(2003a)。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問題與解答【編修版】。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b)。「教育部具體提出銜接、補救之配套方案—樂在數學—強化國中小學生數學能力」。臺北市:教育部。民國92年1月27日,取自:http://140.111.1.192/high-school/importance/920127-1.htm。
教育部(2003c)。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民國92年11月14日。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國教司(2003)。教育繼續向前,改革絕不回頭!--全國教育發展會議結論:九年一貫課程穩健走下去。台北市:教育部。民國92年10月7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Policy/1066296766110656933231921007推動方向與具體策略.doc。
莊璧華(2004)。數學寫作活動對國中學生數學解題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東華(2003)。網路化問題解決融入數學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鼎延(2006)。國小教師對數學科建構取向教學、教材與學童數學能力看法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綺婷(2002)。探討國三學生對補習班與學校教學的看法及其與基本學測數學科之表現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慧玉(2001)。卷宗評量與紙筆測驗對國小四年級學生數學概念、數學溝通能力及數學學習態度之實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馨月、鍾靜(2004)。國小教師面臨討論式數學教學問題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院學報:數理教育科技類,第十七卷,第一期,57-82頁。
郭蕙琳(2002)。緣數學史探討數學學習中的情意與信念。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妙瓊(2005)。國小二年級數學教科書呈現適切性暨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怡如(1999)。實作評量在數學科之應用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初芳(2002)。國民中學數學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昭輝(2004)。國小學童參加校外課輔班對數學科教學影響之調查與分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琪瑤(2005)。國小教師對建構式數學知覺與關鍵概念面質教學策略對國小四年級學生數學概念改變及數學成就之影響。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慧佳(2005)。網路即時互動系統應用在國小數學科教學之個案研究-以等值分數單元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濱興(2001)。國小數學解題實作評量與後設認知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霜(2006)。合作學習應用於數學教學之研究--以台北市國小一年級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麥昌仁(2004)。國小數學教科書評鑑研究-以九年一貫第二學習階段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安如(2004)。國小二年級學童數學寫作活動、數學成就與數學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志華(2006)兩位在職數學教師教學專業成長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智鈿(2006)。數學史融入國中二年級數學教學實驗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韋嵐(2006)。比較不同數學課程下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概念表現之異同。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雪萍(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參加校外數學科補習之背後因素與對數學學習影響之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榮村(2003)。「現行教科書審定制之檢討與未來規劃」專案報告。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元月二日立法院第五屆第二會期。取自:http://teach.eje.edu.tw/edu_resource/07/02.doc。
楊惠芳(2006年,10月15日)。數學教不完 九成國小超時上課。國語日報,1版。
楊麗華(2001)。「合作-省思」數學教學活動方案對國小資優兒童解題能力與數學態度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盛昌(2003)。遊戲式數學教學模式對學生數學學習的影響。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葛品宏(2004)。資訊科技融入國中數學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元智(2002)。國小數學科實作評量之效度探討。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鄒美婷(2006)。遊戲教學融入實作評量應用於國小二年級數學領域之行動研究。私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婉琦(2004)。台灣82年國編版數學教科書與美國Everyday Mathematics之內容分析比較研究:以幾何教材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婉雯(2003)。國小數學科遊戲軟體內容與教學條件之解析。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柏宏(2004)。從美國「數學戰爭」看台灣的數學教育。數學傳播,28卷,4期,頁3-16。
蔡淑玲(2002)。彰化縣國小六年級學生數學態度與教師數學教學行為及教學信念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菁玲(2002)。國小一年級數學領域實作評量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惠芬(2005)。寫作活動融入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姝秀(2004)。古代數學文本融入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之實驗研究。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珮以(2006)。遊戲教學對七年級學生數學學習信念、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清標、楊銀興、侯世昌、林惠君(2004)。九年一貫課程教改成效評估(國小部份)。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期末報告。臺中市:國立臺中師範學院。
謝蕙蓮(2006)。中小數學我計算強推理差。聯合晚報,2006年3月16日,3版,焦點話題。
鍾靜(2003)。論九年一貫課程數學領域之暫行綱要。課程綱要實施檢討與展望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實習輔導處主辦。
鍾靜(2005)。論數學課程近十年之變革。教育研究月刊,133,124-134。
韓青秀、劉開元(2004)。建構式使數學能力微揚。聯合晚報,2004年8月19日,5版,話題新聞。
藍順德(2003)。教科書開放政策的演變與未來發展趨勢。國立編譯館館刊,31卷,復刊號,頁3-11。
顏啟麟(2004)。20th AMC 8 2004測驗分析報告。中華中等教育學會。
顏啟麟、顏雅琴(2005)。2005年全美中學數學分級能力測驗—AMC8分析報告。財團法人九九文教基金會。
蘇素慧(2002)。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數學領域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屏東師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純瑩(1998)。國民小學一年級新課程數學科標準參照測驗之研究與發展。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此處所指的「問題」是為確實產生之問題,且需後續配套措施進行補救。
2此處所指的「爭議」是為,因理念之差異產生兩造不同意見,而事件本身並無法確認其為正確或錯誤。
3指64、82年版課程標準及89年版暫行綱要、94年版綱要。
9教育部曾於民國91年6月6日函文各校,要求該年國小畢業生於學期結束前或暑假期間進行數學課程的補救教學,在時效上明顯落後,引發國小畢業生教師、家長、學生之反彈,亦產生暑假之補救教學該由國中或國小教師進行補救之疑義。
10民國92年8月1日聯合報「國科會:學建構式數學能力未下滑」
11民國93年8月19日聯合報「建構式使數學能力微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