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類學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格式
docx
大小
53 KB
頁數
14
上傳者
資訊室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0-02-08,离现在 25 263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人類學

人類學學門成就評估報告

報告人:許木柱



一.前言

本評估報告撰寫之重點包括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現況、學門檢討、改進方向,及具體措施等。這些撰寫重點係經行政院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邀集各學門召集人會商後共同決議,目的在提供參加本次會議之同仁進行討論之參考,以做為預定於明年一月舉行之「全國人文及社會科學會議」中進一步討論之基礎,最終目的則在於為跨世紀後的台灣人類學之發展,開創出更理想的研究環境與條件。本報告係以崔伊蘭(1995)及喬健(1996)兩位同仁接受國科會委託而完成的評估報告為基礎,並參酌其他相關的研究報告撰寫而成。



二.學門現況

人類學傳統上可分為四個分支領域,即體質人類學、語言人類學、考古學及社會文化人類學,分別負責人類各不同層面現象的瞭解。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目前以考古學及社會文化人類學較為蓬勃,體質人類學和語言人類學則因師資不足而呈現嚴重的斷層,亟需有計畫的補充。本節擬就人力資源與整體貢獻兩方面概略說明。

()人力資源

目前台灣專業的人類學研究與教學機構共有九個,包括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及史語所、自然科學博物館、史前博物館及台灣省立博物館等五個研究機構,以及台大人類學系所、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政大民族系所,以及東華大學的族群關係與多元文化研究所等四個教學機構。在這些機構中具有專業的人類學訓練,並擔任專職之研究或教學工作者,總計六十九人,另有四位從事人類學博士後研究,總計七十三人,其中包括五位中央研究院院士。在六十九個專職的人類學家中,教授/研究員、副教授/副研究員、助理教授/助研究員、講師/研究助理等四個職等的比例為27 (39.1%)29 (42%)6 (8.7%)7 (10.2%)。在學歷方面,具有博士學位者47(68.1%),碩士或博士候選人者16(23.2%),其餘6(8.7%),高學歷的比例超過90%

在碩士級以上的人力培育方面,目前直接擔任培育工作的機構主要為上述四個教學機構,而五個研究機構則擔任人力支援或人力吸收的任務。但是由於人類學社群的人口較少,加上現有人類學各專業機構所能容納的人數多已趨近飽和,未來十年內若無法增加市場需求,則目前已經獲得或即將獲得人類學博士學位的高級研究或教學人才,將面臨人才浪費的窘境。然而,目前國內各大學、博物館或各縣市文化中心,實際上卻又相當需要人類學知識的支援,因此,人類學市場的增加,似乎可同時朝兩個方向進行,一為提供現有市場所需的人類學人才,二為擴展人類學的市場。而這兩方面的市場需求,實際上與人類學研究對台灣的整體貢獻息息相關。

()整體貢獻

台灣人類學的系統化研究始自日本政府據台十年後,自1905年起,日本學者在日本殖民政策的需求下,開始有系統的對台灣原住民與漢人社會從事詳盡而廣泛的民族誌調查。這些調查研究一方面固然提供了日本政府在制訂殖民政策的重要依據,另一方面也挽救了逐漸產生變遷的原住民文化。光復後,台灣人類學研究由國內人類學家接手,並開展出相當輝煌的成果。以下概略說明文化人類學及考古學的研究概況與貢獻。

文化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約略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491965年,此時期的文化人類學研究偏重於詳盡的採集台灣南島民族的民族誌資料,採用更系統性的田野研究方法,將日據時期原住民資料之不足予以補強。此一時期主要的研究族群包括泰雅、雅美、排灣及阿美等族。研究的面向除了台灣南島民族傳統社會組織及物質文化外,人口現象及其起源問題也逐漸成為關懷的焦點。

第二階段為19651980年,台灣新一代人類學家開始出現,研究對象則逐漸由南島民族轉向台灣漢人社會,甚至遠及海外華人社會,並具有明顯的理論取向,有別於前一階段強調民族誌的建立。在此時期,由於國際政治與意識型態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台灣成為西方學者研究中國的跳板,美英等國的人類學家開始進行台灣漢人社會的研究,因而影響台灣人類學家由南島民族轉向台灣漢人社會的結構、家族、宗教等方面的研究,以及現代化適應等問題。此一時期人類學研究的最大特色是科際整合,典型的例子為「濁水與大肚兩溪流域文化與考古綜合計劃」,以及中研院民族所在1960年代所推動的社會科學科際合作研究,對台灣社會科學整合研究的影響甚鉅。

第三階段由1980年代至今,此一時期的人類學研究主要有三個面向:一是對少數族群研究態度的重新思考;二是對文化內在意義與象徵體系的探討;三是透過被研究者主位的觀點及人類學理論間相互的檢證,重新探討社會既存的文化與分類觀。在眾多的人類學研究中,較為熟知的研究議題還包括藝術與視覺人類學、漢人民間信仰、南島民族社會與文化、福建與華南地區民族誌調查與比較研究,以及東南亞區域研究等。此一時期研究的特性一方面更為重視人類學理論的建構,另一方面則由於政治解嚴及兩岸互動關係的轉變,人類學家可以到中國大陸及東南亞進行區域研究,並將前述二個時期的研究成果,透過區域比較而檢證過去的理論。此方面的主要重點包括:漢人社會童養媳婚形成的重要動力,即經濟因素或婚姻市場壓力的理論爭議;以及台灣與東南亞南島民族的文化與血緣關係之研究,以此檢證南島民族的起源與擴散之理論。

此外,隨著台灣社會的快速變遷,原住民的現代適應問題也在1980年代成為關懷的焦點。在現代化的快速步伐中,台灣原住民傳統社會面臨社會組織與制度的解組、人口外流等問題,使得原住民面臨強大的適應壓力。此一時期的人類學研究探索原住民的適應問題,一方面檢驗「文化—心理—行為」的理論架構,另一方則由於針對台灣快速變遷中僵化與不適的制度與政策提出批評與建議,對於台灣實存的社會問題提供了人類學應用層面的貢獻。針對弱勢族群的較大型委託研究,包括台灣省民政廳的「山地行政政策評估」、中國人權協會的「台灣土著傳統文化與人權現況」,以及行政院研考會的「山胞輔導措施績效之檢討」等,都是民族學研究對台灣實際社會問題提出貢獻的例證。其他的委託研究計畫包括社會文化影響評估、社區總體營造等,都彰顯出人類學的應用價值與意義。

在考古學方面,光復後台灣考古學的發展依研究重點與理念之不同,以1965年為一分期。光復初期至1965年間的台灣考古學,主要延續日據時代的傳統,目的在重建台灣的史前文化系統,此期間所建構出來的史前文化,包括長濱、圓山、卑南、十三行、蕃仔園及鳶松文化等。這些史前文化的考古研究,除了可以重建台灣的史前史之外,也是探究台灣各南島民族遷徙的重要證據。1965年以後,除了延續建構台灣史前文化的傳統外,更透過「濁大計劃」的推動,與其他學門的學者進行合作研究,重視人與環境互動關係的探討,研究重點包括企圖透過考古遺物的深度分析與史前文化的重建,探索史前人類的社會結構與行為模式。

除了考古理論議題與研究方法及技術的深化、研究對象與時空的擴大之外,考古學界在台灣經濟的快速成長下,經常應政府或私人工程機構的請求,支援考古遺址的搶救與維護工作,以維護台灣珍貴的文化資產。自民國八十一年起,並支援行政院文建會所推動的「考古遺址研究、維護和搶救人才養成計畫」,協助培訓專業的考古學生,參與各項田野考古工作與訓練,實質展現考古學在現代社會的意義。



三.學門檢討

在國科會的支持下,42位人類學家曾於民國八十四年六月十日,聚集於台大文學院,討論人類學的現況與發展,在該研討會最後的綜合討論中,李亦園院士根據與會人類學家的意見,歸納出下列六點討論議題:1.人類學四個領域的發展;2.研究方法的問題;3.人類學的應用;4.人類學的屬性;5.本土化研究的意義;6.國科會經費申請與補助的問題(崔伊蘭,1995:66-70)。喬健先生在其「人類學的現況與發展」的評估報告中,利用問卷及個別訪談,將台灣人類學家提供的意見彙整,對於文化人類學、考古學、體質人類學及應用人類學的發展,也提出相當詳細而具體的建議(1996:20-31)。這兩份評估報告所提出之問題與建議,有些已經相當程度的改善,例如國科會的經費申請與補助,以及海外研究的問題。但大多數問題仍然有待人類學家與主管科技發展與教育的政府部門,如國科會與教育部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比較明顯而急迫的問題可區分為研究與人才培育兩方面,兩者其實互為因果,密不可分。

在研究方面,人類學四個領域未能並行發展,體質人類學長期出現嚴重斷層的現象,更遑論生物人類學的發展;語言人類學則在語言學的高度發展下,完全銷聲匿跡,兩個學門其實各有研究的主軸,可以共容並存,而非零和之爭。在文化人類學及考古學方面,加強研究方法、基本理論與知識論方面的探討,鼓勵具有原創性或創新性的研究,並重視人類學研究的累積性,以及人類學的應用等問題,似為未來努力的目標。

在人才培育方面,目前有三位體質(生物)人類學家可講授基礎課程,但在分子人類學及族群遺傳學方面,仍需依賴生命科學院的支援。語言人類學則完全處於真空狀態,更需予以高度關注。文化人類學及考古學方面在師資方面固然較無問題,但在合宜的教科書及學習環境方面,似乎仍有改善之空間。



四、改進方向

喬健先生在上述的「人類學的現況與發展」的評估報告中,曾經針對人類學的教學、研究與應用方面的未來發展,提出具體的發展策略之建議(1996:49-52)。根據喬先生所提出之建議,以及上項所歸納之研究與人才培育問題,改進方向亦可朝研究與人才培育兩方面努力。

在研究方面,繼續進行國內及國際間的合作研究為一可行之道,1970年代的「濁大計畫」、1980-90年代的「戶籍資料研究」、1990年代的「閩台比較研究」、「台灣與東南亞南島民族的文化與血緣關係研究」,「華南與東南亞華人社會的比較研究」、「文化與氣的研究」、「文化與情緒的研究」,以及「文化與認知之研究」等,是其中比較為人所知之例子。這些研究除了具有某種程度的創新性之外,對於人類社會與行為的理論建構、假設驗證及知識的累積,都有其重要性。

在人才培育方面,一方面應積極增強人類學師資,特別是生物人類學及語言人類學的師資,應予以極力支持;另一方面,應提升人類學的學習環境,包括鼓勵編寫人類學所有分科的優良教科書,進行具有創新性及累積性的人類學研究,並強調較長時間的田野研究等。



五、具體措施

基於上述的改進方向,具體的改善措施除了人類學同仁的自我激勵外,與國科會或教育部相關的措施包括下列數項:

                  1. 鼓勵並支持生物人類學及語言人類學研究與教學人力的增加,除了支持成立相關的研究或教學單位之外,並建議國科會建請教育部將該兩學門列為公費留考的優先學科,有計畫的培育未來的人才。

                  1. 鼓勵人類學進行科際整合研究,建議國科會逐步增加主題研究計畫之比重。

                  1. 鼓勵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建議國科會繼續目前補助國內學者參加國際研討會之政策,同時編列部分經費,鼓勵博士班研究生進行論文研究,以及參加國際研討會。

                  1. 為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並擴展人類學的知識,建議國科會建請教育部適度增加經費,支援優良教科書的編寫或翻譯。



附件:

國內人類學暨相關刊物之評鑑

許木柱



一、評鑑刊物範圍

評鑑範圍必須是國內人類學家較常投稿的國內刊物,為確定大致範圍,我們查閱中研院民族所、台大人類學系、清華人類學研究所等三個機構共47名人類學同仁,在19851997年間所發表的著作(台大人類學系的同仁所涵蓋的期間更長),首先列出所有刊登過這些同仁作品的期刊,並計算每一刊物刊出之篇數。最後根據下列兩個原則而決定列入評鑑的刊物總計32種:(1)是專業性的學術刊物或有特定主題之綜合性刊物;(2)刊登這47名人類學家著作之篇數至少兩篇以上。這些期刊明顯的可以區分為人類學專業期刊及人類學相關期刊兩類,若該期刊刊登論文之內容主要為人類學研究領域,則歸類為專業期刊,否則即為相關期刊。依此標準分類出專業期刊計12種,相關期刊20種。



二、評鑑方法與重點

本評鑑主要以問卷調查為主,問卷共分為四個部份:第一部分為期刊排序,主要目的在了解受訪人心目中認為最好的三種人類學期刊。第二部分是對期刊水準的評價,評價等級分為水準頗高、水準尚佳、水準平平、水準略差及水準頗差等五分法。第三部份為受訪人對於期刊評比重要指標的認知。先請受訪人在17項評比指標中,勾選出他()認為是重要評比指標者。再請填答人就所勾選的指標中,依序列出「最重要」、「第二重要」與「第三重要」的三種指標。第四部份則為受訪人的背景資料,包含任職單位、職稱及主要研究領域。問卷採無記名方式,以郵件寄送或放入個人信箱,請受訪人自行填寫後,寄回中研院民族所。



三、評鑑者的基本組成

問卷發送的對象為在國內相關的人類學研究或教學單位任職的人類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及博士班學生77人。在問卷寄送期間出國者5人,因此實際收到問卷的有72人,回收的問卷共41份,回收率56.9%。在回收的有效問卷中,任職的單位共7個,其中在中研院民族所任職共21人,所佔比例最高(51.2)。在職等方面,教授/研究員15人、副教授/副研究員11人、助教授/助研究員3人、講師/助理研究員4人、博士後研究3人、博士班學生4人,以及1個講師級約聘研究助理。教授/研究員與副教授/副研究員級之受訪人佔所有填答人之63.4%。研究領域則以社會文化類學33人(佔80.5%)為最多,其餘為考古學4人,生物(體質)人類學2人,其他2人。



四、評比結果

                  1. 在未提示期刊名稱的狀況下,人類學者心目中認為水準較高的期刊中,有七種為專業期刊,九種為相關期刊。前五名依序為「中研院民族所集刊」、台大考古人類學刊」、中研院史語所集刊」、中研院民族所資料彙編」、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前四者為人類學專業期刊,第五名則是相關期刊。民族所集刊」的加權總分遠大於其他期刊。結果見表一。

                  1. 期刊評比之指標:在17項評比指標中,被勾選次數最多之前三名依序為:「期刊之專業性質高」、「有審稿制度」、「期刊中原創性文章所佔的比例高」,絕大多數受訪者都認為這三者是重要的評比指標,且此三個指標被勾選次數與第四名有一段距離(差距10人)。結果見表二。

                  1. 期刊被引用狀況之評比:本項評比以12種人類學專業期刊為對象,根據這些期刊中所刊登的人類學家文章之平均每篇被引數、斷代每篇被引數、被引值等三項指標,計算出被引用狀況,評比結果前五名依序為「台大考古人類學刊」、中研院民族所集刊」、「民族學通訊」、中研院民族所資料彙編」(「田野考古」名次相同,因已停刊,故未列入評鑑)、「史博館通訊」。結果見表三。

                  1. 期刊水準的評價方面,根據水準頗高、水準尚佳、水準平平、水準略差及水準頗差等五分等級的評定,在12種專業期刊中,排名前五名者依序為「中研院民族所集刊」、「中研院史語所集刊」、「台大考古人類學刊」,「中研院民族所資料彙編」、「故宮學術季刊」(結果見表四)。至於相關期刊的評價,前六名期刊的平均值相當接近。不若人類學專業期刊評價結果,有明顯領先群。結果見表五。

                  1. 若將所有32種期刊混合評比,則排名前十名者依序為:「中研院民族所集刊」、「中研院史語所集刊」、「漢學研究」、「中研院台灣史研究」、「台大考古人類學刊」、「清華學報」、「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大社會學刊」、「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本土心理學研究」。

表一:期刊排序加權計分結果

期  刊  名  稱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加權總分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31

5

2

105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1

17

9

46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3

9


27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

1

2

4

11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1

2

3

10

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

1


1

4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


1

1

3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報



2

2

台灣文獻


1


2

思與言



2

2

故宮文物月刊



1

1

博物館學季刊



1

1

台灣風物



1

1

漢學研究



1

1

婦女與兩性學刊



1

1

山海文化雙月刊



1

1



表二:重要指標排序結果


評  比  指  標

最重要

次 數

第二重要次  數

第三重要

次  數

加 權

總 分

1. 期刊之專業性質高

18

7

5

73

2. 有審稿制度

7

13

6

53

3. 期刊中原創性文章所佔的比例高

9

7

9

50

4. 期刊論文被引之頻率高

1

5

3

16

5. 編輯群之學術地位高

2

2

3

13

6. 論文校對嚴謹



6

6

7. 準時出版


2

1

5

8. 有國外學者投稿


1

3

5

9. 期刊發行對象擴及國外


1

2

4

10.期刊的發行歷史悠久

1


1

4

11.退稿率高

1



3

12.定期出刊


1

1

3

13.論文被要求修改之幅度大


1


2

表三:專業期刊中人類學家之文章依三項被引指標排序結果

編號

期刊名

每篇被引

數排序

斷代每篇被引排序

被引值

排序

被引狀況

排序總分

被引狀況

排序名次

8

台大考古人類學刊

11

12

5

28

1

10

中研院民族所集刊

12

9

6

27

2

12

民族學通訊

7

10

8

25

3

9

中研院民族所資料彙編

8

7

9

24

4.5

2

田野考古

9

11

4

24

4.5

3

史博館籌備處通訊

6

8

9

23

6

1

中研院史語所集刊

9

6

3

18

7

4

故宮學術

3

5

9

17

8

11

政大民族學報

5

1

9

15

9

6

博物館季刊

3

4

7

14

10

5

科博館學報

1

1

1

3

11.5

7

故宮文物

1

1

1

3

11.5





表四:國內人類學專業期刊水準評價結果

期 刊 名 稱

回答次數

平均值

標準差

1.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38

4.82

.46

2.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35

4.57

.50

3.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35

4.14

.65

4.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

36

3.83

.70

5.故宮學術季刊

29

3.72

.84

6.田野考古

29

3.62

.62

7.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報

25

3.52

.51

8.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通訊

23

3.43

.66

9.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報

30

3.43

.77

10.故宮文物月刊

29

3.41

.95

11.博物館學季刊

26

3.35

.69

12.中國民族學通訊

34

3.03

1.00

表五:國內人類學相關期刊水準評價結果

期 刊 名 稱

回答次數

平均值

標準差

1.漢學研究

29

4.28

.75

2.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

30

4.27

.52

3.清華學報

27

4.11

.80

4.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9

4.10

.77

5.台大社會學刊

23

4.09

.60

6.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

26

4.08

.63

7.本土心理學研究

27

3.89

1.05

8.思與言

34

3.79

.69

9.人口學刊

19

3.74

.56

10.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彙刊

25

3.72

.74

11.當代

29

3.69

.93

12.歷史月刊

28

3.50

.96

13.台灣風物

31

3.48

.68

14漢學研究通訊

29

3.48

.83

15.台灣文獻

31

3.45

.81

16東方宗教研究

22

3.41

.73

17.人文學報

22

3.32

.65

18.海外華人研究

21

3.29

.56

19.民俗曲藝

28

3.29

.71

20.人類與文化

29

3.07

.80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