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塑校園品德:重要性、困境與實施策略

格式
pdf
大小
543.26 KB
頁數
7
作者
PU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3-06-28,离现在 2 117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PDF 加载中...
background image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3,12(7),頁 129-135 

 

自由評論

 

 

第  129  頁 

形塑校園品德之重要、困境與實施策略 

黃綺芳 

桃園市文化國小學務主任 

林志成

1

 

國立清華大學教授 

竹師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一、前言 

「品格力是看不見的未來競爭力」

,品格決勝負、品格更決定未來,新世紀

的教育讓孩子變得好,比讓孩子變聰明更為重要,十二年國教課綱,談到核心素

養指的不只是一個人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挑戰時需要的「知識」和「能力」

,同

時也包括個人面對各種生活情境或挑戰時,所具有的「態度、情意、價值與動機」

等(教育部,

2014,2015)。 

惟社會上道德混淆,家庭教育功能不彰,校園倫理亦面對衝擊與挑戰。面對

上述挑戰,德育愈形重要,但中小學德育卻日漸式微,中小學課程中,已無生活

與倫理、公民與道德等科目名稱。李琪明(

2021)亦認為:品德教育政策意識型

態解消之際,似亦一併「去道德」而不獲重視。 

然而品德教育本就是生活教育,透過「做中學、行中思」

,本身學校場域就

是最佳的「言教、身教、境教、制教」學習最好的教材,而如何透過「品德本位

的校園文化營造」來形塑優質的校園文化亦是我們教育工作人員努力的方向。 

二、品德教育之意涵與重要性 

(一) 意涵 

係指品格與德行的教育,亦即學校與教師運用適切教育內容與方法,建立學

生良好道德行為、生活習慣與反省能力,以培養學生成為有教養的公民(吳清山、

林天祐,

2005)。 

(二) 重要性 

吳清出與林天祐(

2005)提出品格教育的核心是尊重與負責,所以實施品格

教育能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行為與負責任的個性,讓學生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
中,能友善的尊重他人。因此,學生如有良好的品格發展,遇到難題時,就會有

                                                

1

  通訊作者:林志成聯絡方式 [email protected] 

background image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3,12(7),頁 129-135 

 

自由評論

 

 

第  130  頁 

勇於承擔責任的行為與妥善處理問題的方式。 

而品德的核心價值更是指人們面對自我或他人的言行,基於「知善、樂善、

行善」之道德原則加以判斷、感受或行動之內在根源與依據,不僅可彰顯個人道

德品質並可進一步形塑團體或社群乃至社會的道德文化,例如:尊重生命、孝親
尊長、負責盡責、誠實信用、自主自律、公平正義、行善關懷、同理體恤等。因

,品格教育的目的不只獨善其身,還能兼善天下,不論是孩子本身、家庭乃至世

界,就都會減少紛爭而變得更美好與祥和,故其重要性分下列三個面向做論述: 

1.  個人-培養孩子善良的本質性格,提升學習競爭力 

根據歐美學者研究得出一項結論

—提升情緒管理及社交能力是有助於孩子

的學習成效,因為良善的品格能幫助孩子建立穩定的情緒,對自己的行為及學習

負責,減少偏差行為

;同時因為情緒管理得當,更能降低學業上表現失常的機率,

大大提升學習成就感。根據國際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整理並提出五大面向模型(The  Big  Five 
Model)中,「情緒管理」與「團隊合作」是品格教育課程推薦的培養重點,因此
從孩子的學業及行為表現,說明了品格教育的重要。 

2.  家庭-懂得孝順父母,從家庭倫理中掌握相處之道 

孝順是家庭生活和樂的關鍵,對品格的養成也有正向的影響。因此孝順的特

質展現代表孩子能尊重、虛心聽取父母的教導,也更能同理父母長輩的心情,因

此,與家人相處上就較不易起衝突與紛爭,家庭中若親子關係融洽,則能幫助孩

子帶著平和同理的心情與他人相處,這也是品格教育重要的一環。 

3.  國際-孩子良善的行為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良好的品格教育不但能讓孩子避開不必要的紛爭,擁有更幸福的生活品質與

人生,若能推己及人,則可為周遭的人及世界帶來正向良善的影響,所以,孩子

若是具有同理心,有良善的行為展現,就能打造一個尊重他人的友善空間,因此,

品格推動態度,態度決定高度,孩子覺得幸福,家庭變得和樂,世界就會變得更

美好。 

三、學校實施品德教育之缺失與困境剖析 

十二年國教課綱對於「品德教育」的「核心素養內涵」和「議題融入說明」

有相當完整且系統性的說明及規劃,因此「品德教育」可以說是個體全面且終身

生涯發展的核心,從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等人的觀點說明,

「德行」

與「智慧」是幸福美滿人生的必然要素,更是社會祥和的基礎與根本,無論社會

background image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3,12(7),頁 129-135 

 

自由評論

 

 

第  131  頁 

或是人類歷史如何發展,只有在一個公正良善的社會環境中,人人才有機會活出

自己理想的人生,因此在十二年國教課綱推動之際,學校發展品德之核心價值理

念,營造正向的道德文化,讓「品德教育」落實於教學實踐,並與學生的生活環

境密切關聯,藉此培養他們在面對變動的世界,仍然能具備良好的品德涵養,當

然這亦攸關整個臺灣社會文化價值未來的發展。然而學校在實施品德教育上,卻
會因為社會環境的變遷與影響而產生推動上的缺失與困境,茲剖析有以下幾點:
(1)升學主義掛帥、明星學校的迷失,忽略了德育的培養。(2)重視品格的認知,忽
視「實踐力」與「品格力」

(3)3C 產品、電視、媒體報導,甚至政治人物的不良

示範造成品德的反教育效果。

(4)教條式的品德教育,吸引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5)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脫勾,不易正確品格的形塑。(6)少子女化現
況,父母溺愛縱容孩子,品德習慣不易養成。

(7)父母工作忙碌,親子關係疏離,

家庭教育功能不彰。

(8)品德教育未設科目,融入各領域中教學,成果不佳。(9)東

西文化差異,社會價值觀與生活教養認知不同。

(10)東方家長思想保守,形塑孩

子學習與生活觸角學習保守。 

四、以「品德為本」,形塑校園品德之具體策略 

品德教育即是生活教育,所以無論學校所屬區域或生態,落實品德教育就是

最好的學校教育,因此,以「品德為本」

,形塑校園品德之具體策略如下(童鳳

嬌、林志成,

2013;Agboola, & Tsai, 2012; Almerico, 2014): 

(一) 行政組織方面 

1.  校長宜以道德領導(倫理領導)

、願景領導、轉型領導、課程領導、教學領導、

學習領導、第五級領導,以身作則、樹立示範榜樣,帶領師生進行有效能的

品德教學與學習。 

2.  建立切合時宜之品德教育發展願景、目標、方針及行動方案。學校宜明訂具

體行為準則,重視隨機素養教學;將品德概念融入八大領域及戶外教育等相

關議題的教學活動之中,發展重於預防,預防重於治療,親師生共訂生活公

約,明訂具體行為準則,引導啟發學生正向發展。 

3.  推動學校「品德本位之學校文化營造」計畫,強化行政執行小組功能;加強

教育反思,落實品德紮根、五育並進的教育宗旨願景,將品德融入學校願景

的詮釋之中,將品德教育納入學校行事曆之中。 

4.  辦理「學校本位品德進修研習」

、成立品德教育專業社群或是行動研究團體。 

background image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3,12(7),頁 129-135 

 

自由評論

 

 

第  132  頁 

5.  辦理問題導向、歷程、實作、提升、產出之品德教育 5P 增能(empowerment)

工作坊,藉由專業對話與省思,提升教師品德教學專業素養。 

6.  全盤系統規劃、有效推動執行,並不斷檢討改進;兼重身教、境教、言教、

制教,重塑四維八德之優質品德文化。 

(二) 教師教學方面 

1.  掌握培養學生知善、行善、樂善的品德歷程善用價值澄清,釐清品德教育定

位及價值,促進親師生覺知品德實施困境、重要性及可行作法。 

2.  品德培養是一種內隱學習、長期仿學、觀察內化的潛移默化歷程與結果,無

法馬上立竿見影。教師宜以身作則,善用品德箴言、靜思語及勵志標語,營

造尊重關懷、互信互愛、人文友善的校園氛圍與溫馨關懷的校園環境,發揮

達境教效果。 

3.  加強遊戲、角色扮演、價值澄清、對話、辯論及素養等等多元教學策略,兼

重品德知識、技能、情意態度與價值行動表現:重視素養導向的品德學習評

量,情意態度與價值行動的培養重於紙筆測驗,強調主學習、副學習與輔學

習。 

4.  發揮 7E 教學綜效:透過身教典範(example)

、能言善解(

explanation)、勸勉

激勵(

exhortation)、境教(environment)、有感體驗(experience)、優異表現

的正向期望(

expectations of excellent)與 e 化互動教學,深化品德學習效果。 

5.  持續省思與精進:透過共備觀議課的共學精進及回饋檢核的機制,檢討、問

思與批判,突破困境、提升教學成效。 

(三) 課程教材方面 

1.  強調道德的認知、情感、與行動力的實踐。表揚十步芳草親師生的良善事蹟,

重視活教材、真實教材的典範學習;表彰校內良善品德行為及品德優良的學

生,樹立優良學習典範榜樣,如模範生表揚、拾金不昧等。以好人好事的行

善故事激勵學生向上向善的動機、道德勇氣和行為表現。 

2.  擬定以校本的品德教育核心價值為內涵做為課程設計之重點,加強生活課程、

綜合活動課程(童軍教育)的教學。 

background image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3,12(7),頁 129-135 

 

自由評論

 

 

第  133  頁 

3.  課程教材設計符合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由「他律」至「自律」

,由避罰、相對

功利、尋求認可、社會契約(法律

/規範)到

普遍倫理原則(良心定向)。

 

4.  教材生活化,加強班經經營,透過生活教育、班級生活公約、弟子規等讀經

課程及德育教材,實施故事化教學。 

5.  巧用固有優良文化之核心價值與忠恕之道,重塑四維八德之優質品德文化;

邀請有好品德人士(校友、模範生等)辦理專題講座、座談會、好品故事分

享等活動、進行核心價值、忠恕之道、三達德、四維八德、青年

12 守則等理

念行銷、廣加宣揚。 

6.  妙用教育部(2023)

。品德教育資源網。

https://ce.naer.edu.tw/之教材資源。 

(四) 辦理活動方面 

1.  活動可辦理生活三項競賽、榮譽制度、感恩活動、法治教育、生命教育、多

元社團展能。 

2.  加強體驗學習、行動學習、服務學習、分享學習,讓學生能從知識,因體驗、

實踐而內化成品德智能與素養。 

(五) 輔導策略方面 

1.  建置綿密的輔導網絡,多元的輔導管道及適性的輔導策略。 

2.  建立教師愛、關照能、支持網及訓育原理輔導化之本位系統;教師宜以 Giroux 

強調之「轉型知識份子」自許,以愛、專業、榜樣及批判省思,協助學生培

養良好品德。 

(六) 學校環境方面 

1.  營造「品德本位校園文化」發揮潛移默化之境教功能。 

2.  建構溫馨、安全、和諧、具人文之友善校園環境。 

(七) 資源網絡方面 

1.  強調家長、學校、社區、政府的合作夥伴關係。 

background image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3,12(7),頁 129-135 

 

自由評論

 

 

第  134  頁 

2.  結合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以發揮綜效效益;教師、家長、社區人

士、專家學者共同以熱情參與,共塑品德(品格)

、品質與品味等三品願景文

化。 

(八) 成效評鑑方面 

1.  落實學校本位管理,利用檢核機制(PDCA)檢討滾動並修正。 

2.  採用 7E 的檢核機制,即是:身教典範(example)

、能言善解(

explanation)、

勸勉激勵(

exhortation)、境教(environment)、有感體驗(experience)、優異

表現的正向期許(

expectations of excellent)、e 化互動教學來做為預期效益。 

五、結語 

臺灣的教育一直在加強學生的知識教育,教導學生要如何充實自我的知識,

但是卻忽略一個人的品格才是真正會影響他的一生。因此,如何培養這些學生在

面對人生的迷惘與挑戰時,有能力以負責任與勇敢的心態去面對,並且尊重生命

的價值與意義,才是學生學習成長的目的。讓孩子擁有良善的品格發展也是身為

大人的我們送給孩子一生最有價值的禮物,因此,品德是孩子一生最珍貴的重要

資產,人人關心孩子的品德,家家關心孩子的品德、校校關心孩子的品德,相信

我們就能培養出有品德的孩子,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教育目的,因此,透過行政

組織的系統規劃、教師教學的策略應用、課程教材的活化編排、學校辦理多元的

生活學習活動、多元適性的輔導策略、學校友善環境營造、利用資源網絡發揮綜

效並利用檢核機制預期成效與效益,完備的配套策略則可讓品德工作的推展更加

順暢,畢竟品格力亦是看不見的未來競爭力,孩子在具備未來的競爭力,除了有

知識力、創造力、自學力,更需要的是正確道德價值的品德力。如此,才能成為

全球未來公民所需具備的最佳移動力,進而鏈結全球,成為國際公民。 

參考文獻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品德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64,150。 

◼  李琪明(2021)。中小學品德教育的現況與課題:批判取向的反思與展望。
臺灣教育研究期刊,

2(3),313-336。 

◼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  教育部(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核心素養發展手冊。臺北

background image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3,12(7),頁 129-135 

 

自由評論

 

 

第  135  頁 

市:教育部。 

◼  教育部(2023)。品德教育資源網。https://ce.naer.edu.tw/ 

◼  童鳳嬌、林志成(2013)。發展品德教育特色學校的挑戰與創新經營策略,
中等教育,

64(2),220-239。 

◼  Agboola,  A.  &  Tsai  K.  C.  (2012).  Bring  character  education  into  classroom.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2) , 163-170. 

◼  Almerico,  G.M.  (2014).  Building  character  through  literacy  with  children’s 
literature.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26, 45-51.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