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特色國小通過關懷活動促進學生品德發展的個案研究

格式
pdf
大小
1.29 MB
頁數
23
作者
張秋雯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6-09-03,离现在 9 51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PDF 加载中...
background image

品德教育特色國民小學實施關懷活動之個案探究

 

 

品德教育特色國民小學實施關懷活動之個案探究 

 

秦蜀蕙 

台中市大林國民小學 

陳淑美 

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師資培育中心 

 

摘  要

 

近年來,由於社會發展快速、人們生活型態改變、價值觀混淆、社會負面事件頻

仍,促使教育當局呼籲學校重視品德教育,端正社會風氣、重建道德價值觀。本

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以臺中市某一品德特色小學為研究對象,藉由訪談參與該

校關懷活動的輔導主任、教師、學生、及社區人士,探究學校實施關懷活動推動

品德教育對學生品德的影響。根據研究結果了解學校透過全面實施關懷活動,提

供學生親身體驗關懷的機會,學生能由愛自己、愛家人,進而愛他人,且能關心

身旁所處的環境,顯示學小實施關懷活動推動品德教育,對學生品德有正面的影

響;學生能由關懷他人與被關懷的美好經驗,產生對自己、他人的關懷之情,進

而能將情感轉化為關懷行動,並在關懷行動中,體會人性的良善與感動。根據研

究結果,對學校推動品德教育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關懷活動、品德教育、品德教育特色學 

 

 

 

 

 

 

 

 

 

 

 

 

                                                                                                                                       
本文通訊作者:陳淑美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background image

東海教育評論 第 11 期

 

 

A Case Study: One Elementary School that Promoted 

Character Education by Implementing Caring 

Activities   

 

Shu Huei Chin 

Da Lin Elementary School, Taichung City 

Shwu-Meei Chen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 Center of Teacher Education, Tunghai Universit 

 

Abstract 

As many researchers argued that character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schooling, 

this research drew on qualitative methods by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observation, 

and  document  analysis  to  study  an  elementary  school  that  practiced  character 

education  in  Taichung  City  as  the  case.  It  explored  how  elementary  schools  could 

promote character education by implementing caring activities to influence students’ 

behavior.  The  result  of  study  shows  that  the  school  applied  modeling,  dialogue, 

practice, and affirmation to  practice caring activities.  The students  would care about 

families,  peers,  animals,  and  the  environment  around  themselves.  They  have  built 

relationships among others. This study contributes not only to introduce the ethics of 

care  has  a  profound  effect  on  elementary  students'  character,  but  also  to  promote 

character  education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elementary  students’  behavior.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caring  activities,  character  education,  the  school  of  character 

education 

 

 

 

 

 

 

                                                                                                                                         

Corresponding Author: Shwu-Meei Chen                      E-mail: [email protected] 

background image

品德教育特色國民小學實施關懷活動之個案探究

 

 

壹、緒論 

ㄧ、研究背景與目的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社會變遷快速,科技文明愈發達,人際關係卻愈疏離,

人們的價值觀混淆,造成社會衝突與不安。根據 1998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
道德、倫理、價值觀是 21 世紀人類面臨的首要挑戰,而使得品德教育獲成為重
要的教育趨勢(許麗伶,2012)。以台灣社會為例,近年來,虐待動物、阻擋救
護車、酒駕、霸凌游民或老人、路跑破壞環境、黑心食品危害健康等新聞事件層

出不窮。事件當事人均觸犯相關律法,雖受到應得的制裁,但一件件對他人、對

環境缺乏關懷的行為,令人擔憂,愈深感品德教育之重要。姜添輝(1997)認為,
社會穩定、和諧的關鍵,在於社會職業階層的細部分工,及社會道德規範的建立,

而這兩者有賴於教育功能的發揮。而李遠哲也認為教育的價值在於能教育一個人

有理想有道德,學生是社會未來的棟樑,學生品德不好,代表未來社會的品德不

好,因此學校需加強品德教育(今日新聞網,2010)。 

2001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開始實施,課程改革取消了傳統的「道

德」設科教學,將其融入各課程領域中。然呂育生(2009)認為若無適當的配套
措施和教師的正確體認,品德教育最後淪為所附領域的陪襯,被稀釋而消失不見

了,嚴重影響青少年道德品格的發展。2009 年教育部推出「臺灣有品運動」

,包

含「品德教育」

「藝術扎根」

「終身閱讀」及「環境永續」等 4 項主軸計畫,希

望奠基於家庭、啟動於學校、實踐於社會,以達到「為人有品德、做事有品質及

生活有品味」,成為品德、品質及品味兼具的現代公民社會(教育部,2009a)。
此外,教育部又提出「6E 多元創新教學方法」和「10 大策略」

,呼籲各級學校、

家庭和民間團體串連成「教育夥伴關係」

,共同推廣品德教育(教育部,2009b)。

在教育部訂定的品德教育政策下,各縣市政府教育局也陸續啓動因應措施,  如
高雄市教育局推出品德教育電子報,臺北市政府教育局進行「北市國小品德教育

實施現況調查」,至於中小學校園,對於品德教育的推動也漸次融入各科或校園

生活,或是轉化與整合為其他名稱加以推動(李琪明,2008)。 

Nash(1997)提出德行可以列舉、直接教導,甚至可以具體評估成敗的假設,

引起許多學者的質疑,然而 Noddings(2002)質疑品德該能否像算術一樣直接
被教導,她認為要使世界更美好,並非仰賴更好的原則或規範,而是更好的人,

至於如何產生更好的人,應建立關懷倫理學家所著重的鼓舞人向善的情境,而不

是直接教導。她主張以關懷為道德發展的核心,唯有人與人之間的關懷,才能真

正對人的道德實體有喚起的作用。我國一些學者亦認為關懷是品德教育的核心

(方志華,2004;李奉儒,2005;李家同,2010;賴襄綺,2009)。 

山林(化名)國小推行品德教育多年,以「關懷」品德核心價值為主軸,規

劃全校性的關懷活動,提供學生透過親身體驗而學習關懷的機會,本研究以該國
小為典範個案,從 Noddings 的關懷倫理學觀點,了解該學校實施關懷活動、培

background image

東海教育評論 第 11 期

 

 

養學生關懷能力的做法,以及關懷活動的實施對學生品德之影響,為學校推動品

德教育品德教育之實施找到一個可行的方向與方法。 

二、名詞解釋 

(一)品德教育特色國民小學 
教育部為鼓勵品德教育推動有成之學校,藉以激勵學校親師生全面參與品德

校園文化之塑造,並透過分享各校之推動經驗,以形塑優質之校園品德文化,每

一學年度針對獲教育部品德教育推廣與深耕學校計畫補助、且推動有成之公私立

各級學校,及積極推動品德教育、且具特色之公私立各級學校進行遴選。遴選辦

法由各縣市政府教育局自行訂定,各級學校將辦理品德教育具特色之相關資

料送教育局參加選拔,再由教育局遴聘專家學者進行審查擇優表揚,並列

為薦送教育部之品德教育特色學校名單,最後由教育部從薦送名單中評選

出品德教育特色學校,並加以公開表揚。本研究品德教育特色國民小學 乃

指獲教育部品德教育推廣與深耕學校計畫補助,並每一學年由教育部從其中進行

遴選,所評選出積極推動品德教育且具特色,被公開表揚之國民小學。  

(二)關懷活動 
依據臺中市教育局(2012)制定的品德核心價值與行為規準,定義「關懷」

是指對生活展現興趣與關注,並能協助他人成長與自我實現。關懷之層面包括生

命、家人、師友、社會、環境。從認知、情意、行動三方面訂定學生遵循的方向。

本研究之個案學校,為推動品德教育而實施的關懷教學活動為提供學生練習關

懷、落實關懷行動所舉辦之活動,包含探訪社區獨居老人、至和美實驗學校與特

教學生交流、老少共學活動。 

三、研究限制 

本研究著重從關懷倫理學之觀點,探討典範個案學校以關懷活動推動品德教

育、對學生品德影響之情形,因個案研究範圍具個別性,研究過程因訪談特定的

人、事、時、地、物,而呈現個別的狀況、產生特定的問題,因此可能導致研究

結果無法類推其他學校,僅能提供學校個別的案例,作為該校及他校推動品德教

育經驗的分享與參考。 

 

 

 

 

 

 

 

background image

品德教育特色國民小學實施關懷活動之個案探究

 

 

貳、文獻探討 

一、關懷倫理學之義涵 

Mayeroff(1971)是西方近代較早倡導關懷的概念的學者,他主張關懷就是

幫助他人成長。當關懷者對他人付出關懷時,需能感受到對方成長的潛能和需

求,當被關懷者因他人的關懷獲得的成長時,關懷者也同時發掘並創造出自我生

命的意義,因而產生幸福感(陳正芬譯,2011)

。在現代教育與哲學思潮中,Gilligan

(1993)提出關懷倫理  ( an ethic of care )的道德推理與態度度,認為女性在道德
判斷上比男性更重視關係脈絡,更能發展同情與同理的情感,促使自我與他人關

係網絡更加融入,提倡以女性為觀點之「關懷」為法則的道德思維。而Noddings
(1984)根據Gilligan的理論,發展出道德教育取向的關懷倫理學  (ethics  of 

care  ),認為關懷是發生在人們身心上對他人所承擔的責任,盡可能滿足他人需

要,藉由自己的行動,而得到被關懷者回應的一種關係行為。Gilligan與  Noddings
從女性主義觀點出發,發展了以關懷為核心的品德教育思維,對品德教育發展影

響至鉅(方志華,2010)。 

我國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採用

Reader’s Digest Oxford Dictionary的說法,定義關

懷是一個人表現關注、有興趣,認為有關連因而提出協助介入一件事,這件事對

他人和自身均是重要的(教育部,2003)。方志華(2010)認為「關懷」之情是
人性在道德實踐上的基礎,道德行動需要有意願和力量才能持續,在自主的狀況

下,即使違背情感,也會因情理的道德判斷而遵循道德律則而行,此即自律的行

為。從關懷倫理學的關係觀點來看,自律是出於人我關係的相通感,而這種關係

的相通感,就是關懷倫理學論述道德實踐動力的基礎。 

二、品德教育之義涵 

透過教育涵養學生道德成長的方式和名稱很多,道德教育、品格教育和品德

教育是最常用的三個名詞。王金國(2009)認為道德教育和品格教育主要是學者
將「moral  education」、「character  education」一詞轉譯的結果而「品德教育」
為目前教育部所採用的名稱(教育部,2004),應是取品格與道德雙重涵義(簡
成熙,2001)。道德教育、品格教育與品德教育名稱雖異,但不論道德教育、品
格教育和品德教育名稱該如何界定,都是全面性的教育,不只強調是非善惡的判

斷、社會倫理與規範,更應該致力於讓學生學習知善、愛善及行善,協助學生了

解、欣賞、及表現出好的德行與行為。本研究所稱的「品德教育」涵蓋了道德教

育與品格教育的內涵,因此本研究中所提到的道德教育、品格教育與品德教育為

同義詞。 

黃德祥(2003)指出品德教育是教育學童知善、期望善、行善,並內化成習

性的歷程,包括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以及品德養成的教育或學習內涵。李琪明

background image

東海教育評論 第 11 期

 

 

(2004)認為品德教育是兼顧知善、樂善、行善等多面向的教育歷程,引領學生
由他律至自律之全人教育,含括了個人修養、人際關係、公民資質以及過程價值

等面向。李素貞、蔡金鈴(2004)認為品德教育是促進個人發展倫理責任與關懷
情懷的教育活動,涵蓋生活的各層面,教導學生重要的核心倫理價值,營造關懷、

誠信、責任與相互尊重的人我關係。王建瑄(2009)認為品德教育是要教導人人
心中有愛,並付諸實行。本研究所指之品德教育,著重以關懷之觀點出發,以關

懷活動培養國小學生學習關懷自己、關懷親密與熟識的人、關懷不相識的人、關

懷動植物與自然環境,養成學生具備關懷與被關懷的能力,在體驗式的關懷活動

中,對學生品德產生正面的影響。 

三、品德教育之課程與教學 

Noddings(2005)提出以關懷為核心的課程應包含六大關懷主題,認為品德

教育應當以這六大主題為核心。這六項關懷主題包括關懷自己、關懷親密與熟識

的人、關懷不相識的人、關懷動植物與自然環境、關懷人為環境、關懷理念。道

德核心價值係指人們面對自我或他人言行,基於知善、好善與行善之道德原則,

加以判斷、感受或行動之內在根源與重要依據,其不僅可彰顯個人道德品質,並

可進一步形塑社群道德文化。教育部根據此道德核心價值,於2004年訂頒「品德
教育促進方案」

,作為各校實施品德教育之依據(教育部,2004)

。為了解學校品

德教育推動情形,教育部復於2009年針對各級學校以問卷方式進行調查,蒐集各
校所訂定之品德核心價值,整理國際間所重視與國內各界推薦之品德教育核心價

值,共列舉了30項核心價值,共涵括了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科
技、人與心靈等五大面向(教育部,2009c、2009d)。教育部將品德教育核心價
值所涵蓋的五個面向,與Noddings(2005)提出關懷倫理的關懷關係,從關懷自
己、親近的人、社區中人、遠方的陌生人、到動植物生態、文化物品、到關懷理

想,其實是相呼應的(游玉津,2010)。 

Kohlberg(1981)提出正義價值觀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將道德認知發展分

為道德成規前期、道德成規期、和道德成規後期三期六階段,認為運用道德兩難

故事的討論,促使較低認知階段者往較高層次提升,而達到道德教育的目的。然

Noddings(1984)認為品德教育應以關懷倫理學為核心,其最終目的是培養有關

懷能力、具備道德實踐動力的人。因此她主張進行品德教育時,必須把握關懷在

其中的力量,透過在日常生活中因關懷而產生的自我道德感,發掘道德力量達到

道德理想。Noddings(2005)認為身教(modeling)、對話(dialogue)、練習關
懷(practice)

、肯定(confirmation)是能達到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所謂的身教

是教師面對學生的成長需求是關懷者,因此,教期待學生表現出怎樣的行為,就

得做給他看,而不只是口頭訓誡。而對話在培養道德理想的過程中,居於核心的

重要地位;對話是人與人之間關係建構的開始,對話愈多,彼此的瞭解也愈深。
因此透過師生對話,可以使學生自然習得人我關係中的關懷情意。另外Noddings

background image

品德教育特色國民小學實施關懷活動之個案探究

 

 

主張男、女生都需要關懷的經驗,學校應設計「社區服務」

「合作學習」之類的

課程及活動,提供學生實踐關懷的機會,就像學習新的技能一樣,需要透過常練

習,在全神貫注、設身處地的關懷中,獲得技術。學生在練習關懷過程中,會加

深對關懷的體驗,改變態度,在關懷行動中培養關懷的能力。而肯定是指在關懷

模式中,關懷者肯定並激勵被關懷者的表現。老師和學生建立關係、和學生一起
合作學習,才能洞察學生的表現,予以肯定。在培養學生的道德理想時,肯定其

優點和向善動機是很重要的,肯定即是接納,可以鼓舞學生,給予其實踐關懷理

想的力量,生活中重要他人的支持,使其產生「不讓關心我的人失望」的期許,

父母的呵護,師友的扶持,都具有激發其自我實現的力量。 

教育部推動的創新品德教育6E教學方法,實施多元的教學活動,值得做為

實施品德教育之參考  (教育部,2009b)。  所謂的6 E教學法為典範學習(Example)

、 

啟發思辨(Explanation)、勸勉激勵(Exhortation)、環境形塑(Environment)、
體驗反思(Experience)、與正向期許(Expectation)(Ryan,  2013)。此六E品
德教育的教學法之典範教學法與Noddings(2005)的身教法相似,體驗反思法與
關懷練習有異曲同工之妙,正向期許與肯定有相同的效果,兩位學者提出的方法

都能貼近學生生活與學習的環境,達到教學的效果。國內的實證研究(林孟穎,

2009;高湘琴,2009;游玉津,2010)指出教師教將關懷倫理學應用於班級品德

教育之教學,能使學生建立良好關係、培養學生關懷與助人的美德。然教育部鼓

勵品德教育應是學校全方位的推動,因此本研究即以一個學校所推動之關懷活動

做為研究之主體,探究學校實施關懷活動推動品德教育之目的與方法,以及對學

生品德的影響。 

參、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採取質性個案研究,以訪談和觀察的方式蒐集學生參與關懷活動的行

為表現、經驗與感受,透過訪談逐字稿和觀察記錄的歸納與分析,以問卷調查結

果檢核訪談資料,多方了解學生對實施關懷行動的回應、關懷活動對學生行為的

影響、實施關懷活動的所面臨的挑戰。 

一、參與之研究個案 

本研究個案為臺中市山林(化名)國小,該國小 102 學年度全校六班共計學

生三十八人,教職員工共 18 人,是山區的迷你小學。該國小學區家長多栽種果
樹兼打零工維生,教育程度多為技職學校畢業,63%學生的母親為新移民,

73%學生為與祖父母同住的折衷家庭,該校因得知部份學生在家不懂得體恤父

母、尊敬親長,又常見學生在校與同學相處時有爭端、互不相容,深感學生的

品德有提升的必要,更體認品德教育的重要。 

background image

東海教育評論 第 11 期

 

 

山林國小自 99 學年度通過教育部補助辦理品德教育推廣與深耕學校計畫的

申請,而獲得教育部的補助款,更因小班小校之利,不論是參訪活動、體驗活動,

都能夠全校實施。山林國小校長全力支持全校推動,給予規畫的主任和執行的教

師極大的空間及肯定與鼓勵,輔導主任規劃與主導「關懷活動」的實施,學務組

長規劃各項品德教育的措施,如品德之星、品德積點簿、品德核心價值宣導等,
教師則配合輔導室規劃的活動,融入相關領域的教學中,並執行學務組規劃的各

項品德教育措施。其中,山林國小教師的角色最為重要,因為教師站在第一線,

帶領學生經歷所有的學習過程,從旁給予引導、支持與肯定,是幫助學生成為更

好的人的重要推手。另外學校熱心的社區人士,社會福利的基金會或機構,也支

持學校的關懷活動,只要學校提出參訪申請,均儘力配合。 

山林國小各項宣導活動或正式課程,均著重各項品德核心價值,如每週的朝

會宣導,導護老師會針對當月的品德核心價值以說故事、演短劇、製作 PPT 等
方式引導學生瞭解。尤其,山林國小為落實「關懷」的核心價值,自 99 學年度
起推行品德教育,特意規畫探訪社區獨居老人和參訪社服、慈善機構或特殊學校

(曾參訪過創世基金會草屯分院、新社馨園安養中心、國立臺中特殊教育學校),

而探訪社區獨居老人、與和美實驗學校特教學生交流為該學校學生印象較深刻的

活動,已成為學校的每年例行性活動。該校所有「關懷」活動價值的宣導、事前

的準備工作,到現場與關懷對象的互動,除了均融入國語、社會、綜合活動等課

程進行教學外,校園環境亦佈置了相關的硬體設施,如「百大品德標竿人物」看

板、

「品德之星」榮譽榜、

「好話一百句」名家書法作品等,期望達到讓學生耳濡

目染、見賢思齊之效。 

山林國小自 99 學年度開始推動品德教育的實施,以營造品德實踐的社區與

學校為目標,曾獲教育部 101、102 年度「品德教育特色學校」,及通過臺中市
「102 年品德教育學校」認證,該校推動品德教育成果卓然、深獲肯定。因此,
本研究選擇該校為研究個案,探究該學校規劃進行之關懷活動,探討關懷倫理對

學校品德教育之實施的影響。 

二、研究參與者對象 

本研究旨在瞭解關懷活動對國小學生品德的影響,為考量資料的豐富性與多

元性,採立意取樣共訪談 12 位研究參與者,分別訪談學校負責辦理關懷活動之
輔導主任,瞭解學校規畫關懷活動的理念與具體做法;訪談四、五、六年級三位

導師,並請其分別推荐感受力強、善於表達的學生男、女生各一位,共六位學生,

以瞭解實際參與學校品德教育之經驗、感受與想法。訪談一位曾經參與學校關懷

教育活動之社區人士及一位曾經參與學校關懷活動之家長,以瞭解社區人士參與

學校關懷活動之經驗與感受,以及對學生在校外行為表現的觀察,對學校實施品

德教育的看法。 

background image

品德教育特色國民小學實施關懷活動之個案探究

 

 

三、研究流程 

研究者對於研究主題與研究對象有初步的構想之後,開始著手蒐集並研讀國

內、外與關懷倫理學及品德教育的相關研究之文獻資料。之後,再與指導教授進

行討論,將研究方向、重點及研究方法一一確認,同時持續蒐集與閱讀國內、外
相關文獻報告,編擬訪談大綱。在進行正式訪談之前,研究者先編擬訪談大綱,

用意在於提醒研究者進行訪談時的訪談要點與重心。訪談大綱係由研究者閱讀相

關研究之文獻後,根據所欲探討的研究主題,與指導教授討論後編擬而成。本研

究之研究參與者包含學校主任、導師、學生、家長、社區人士共12位(見表1參
與訪談資料),在「關懷活動」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所提供資料的角度也不同,

訪談大綱必須依對象的不同而適度的調整內容。 

 

表  1 
參與訪談資料表 


號 

化名 

訪 談 地
點 

第一次 

訪談日期/時間 

第二次 

訪談日期/時間 

白主任 

圖書館  2014.01.14/14:33-16:38 

2014.03.27/20:04-21:26 

T1 

洪老師 

學 校 宿
舍 

2014.03.10/17:21-19:18 

 

T2 

T3 

陳老師 

黃老師 

圖書館 

圖書館 

2014.03.24/10:35-11:48 

2014.03.17/16:12-17:37 

 

S1 

小文 

圖書館  2014.03.14/13:42-14:55 

2014.06.03/16:05-16:23 

S2 

小福 

圖書館  2014.03.14/15:25-16:50 

2014.06.03/16:25-16:52 

S3 

小薈 

圖書館  2014.04.01/16:07-17:30 

2014.06.03/16:50-17:16 

S4 

小吉 

圖書館  2014.03.26/16:10-17:53 

2014.06.04/13:37-14:09 

S5 

小萃 

圖書館  2014.03.14/16:15-17:34 

2014.06.04/14:09-14:31 

S6 

小光 

圖書館  2014.03.24/16:06-17:35 

2014.06.04/14:35-14:55 

小黑爸爸(家
長) 

宅 中 客
廳 

2014.04.08/19:30-21:25 

 

朱女士(社區
人士) 

圖書館 

2014.03.25/10:30-12:05 

 

 

 

研究者主動和研究參與者取得聯繫,以研究邀請函提出正式的邀約,徵得研

究參與者的同意(學生研究參與者徵得其家長的同意)後,由研究參與者決定受

background image

東海教育評論 第 11 期

 

10 

 

訪的時間及地點,研究參與者簽署訪談同意書,了解訪談內容的錄音與保密之原

則後進行一對一之半結構式訪談,訪談全程錄音,以便研究者可以專注於訪談的

過程,適時引導受訪者能暢所欲言。本研究從103年三月起至四月止,個別訪談
十二位研究參與者,每次訪談時間約為90分鐘;因學生訪談時間不宜過長,但為
使資料更加完備,因此均取得受訪者的同意後,進行第二次訪談。每次訪談,研
究者與研究參與者皆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以減低研究參與者的緊張與焦慮,而

能更加的投入訪談過程。研究者也依照訪談大綱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以開放式問

句去瞭解參與者的想法與主觀感受,必要時給予以澄清問題與引導回答。 

除了訪談實際參與學校關懷活動多年的研究參與者,陳述過去參與活動的經

驗與感受外,研究者於103年二月至四月間,採參與觀察者(王文科,1990)的
角色進入研究場域,於學校辦理關懷活動之際,運用觀察記錄表為工具,觀察學

生參與活動時的反應及行為表現,並將觀察情況予以記錄,以獲取更豐富、完整

的研究資料(觀察資料見表2)。 

 

表2   
觀察資料表 

觀察形態 

觀察地點 

活動名稱 

觀察日期/時間 

參與觀察 

社區街上 

社區環境維護 

2014.03.25/10:13-10:35 

參與觀察 

自然教室 

老少共學 

2014.04.03/10:30-11:10 

 

本研究資料蒐集來自研究參與者的訪談紀錄、活動觀察記錄,在資料的蒐集

和整理上,予以系統化的分類和編碼,以利有效的管理資料與進行分析。每次訪

談後,研究者立刻將錄音檔整理成Q&A形式的逐字稿,整理逐字稿時,盡量忠
於受訪者所提供的訊息,不做主觀的修改或詮釋,以免影響研究的真實性與可信

度。逐字稿完成後,反覆聽取錄音帶核對,以確認逐字稿的正確性(李慶芳,2013)

。 

另外,對於錄影機攝錄活動的內容,研究者也加以檢視、記錄,將活動參與

人員特定的反應、表情、態度、行為、言論一一轉換為文字記錄,再與現場的觀

察記錄比對、整合。以下表 3 為資料編碼說明: 

 

表3 
資料編碼說明 

資料類型 

編碼代號 

內容說明 

訪談逐字稿 

訪D-0327-01  代表3月27日對主任的訪談記錄逐字稿第一頁 

訪T1-0310-01  代表3月10日對1號導師的訪談記錄逐字稿第一頁 

訪S1-0314-01  代表3月14日對1號學生的訪談記錄逐字稿第一頁 

訪P-0408-01 

代表4月8日對家長的訪談記錄逐字稿第一頁 

background image

品德教育特色國民小學實施關懷活動之個案探究

 

11 

 

訪C-0325-01 

代表3月25日對社區人士的訪談記錄逐字稿第一頁 

觀察記錄 

觀-0325 

代表研究者3月25日的現場觀察記錄表 

 

本研究資料分析的工作與資料蒐集同步進行,研究者首先仔細閱讀逐字稿和

觀察記錄多次,以畫線、訂關鍵字的方式反覆閱讀,將逐字稿和觀察記錄分別依

照受訪者的資料順序和觀察時間的先後分段落進行整理,並改寫成為可閱讀的

「意義單元」

(李慶芳,2013)

,以便還原或重現出整篇訪談稿和觀察記錄的全貌。 

接著研究者將初步歸納分析出的資料,邀請研究參與者一同參與檢核、修

正,以避免研究者個人對資料解讀的偏誤與疏失。經以上之資料分析過程,本研

究之分析架構如下圖所示: 
 

 

 

 

 

 

 

 

 

 

 

 

 

 

3  分析架構圖 

 

根據所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與整理後,歸納出本研究結果,並提出建議,供

學校推動品德教育以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肆、研究結果與討論 

透過訪談及資料的分析與探討,本研究結果依山林國小推動品德教育規畫各

項關懷活動的目的與方法,以及對學生品德的影響討論如下: 

 

 

品德教育 

關懷活動 

推動

(一)體

驗式的

活動;

(二)境

教、身

教與言

教;

(三)欣

賞影

片、講

故事、

演短

劇;

(四)肯

定與鼓

勵 

(一)體

驗式的

活動;

(二)境

教、身
教與言

教;

(三)欣

賞影

片、講

故事、

演短

劇;

(四)肯

 

建立和諧關係 
型塑良善行為 

 

體驗式與多元的活動 
境教、身教與言教 
肯定與鼓勵 

 

孝順父母長輩與家人 
友愛兄弟姐妹與同學 
待人有禮 
樂於助人 
愛護生態環境 
自我反省與尊重他人 
願意承擔負責任與自律 

    影響 

background image

東海教育評論 第 11 期

 

12 

 

一、學校實施關懷活動的目的與做法 

()  實施關懷活動的目的 

根據研究資料分析結果得知,山林國小實施關懷活動主要目的為幫助學生建

立和諧關係,以及型塑學生的良善行為。以下依序分析和說明: 

1.  利用關懷活動建立學生與他人以及與環境的和諧關係 

規劃與推動該校關懷活動的白主任在訪談時表示: 

我們這個社區地處偏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需要更緊密的連結,透過關懷活動,教

導學生與周遭的人建立好的關係,幫助他們將來能在社會中過更好的生活。...關懷

是與人建立關係,建立關係的過程如果是順利的、所建立的關係是緊密的,那麼這

個人便能以較好的狀態生活。因此,學校規畫的關懷活動最大的目的是教學生懂得

關懷,使自己將來能活得自在、在社會中安身立命。(訪 D-0114-01) 

如同 Noddings(2002)所倡導的關懷倫理學,強調關懷的重心在於「關係」,

透過分析研究資料瞭解,山林國小藉由關懷活動使學生從自身與他人關係的親

疏,建立不同層面的關係,如與家人的親密關係、與社區鄰近之人的和諧關係,

關懷關係建立後,學生在鼓舞向善的情境中學習,德行自然而然的從這些關係和

情境中發展出來。 

另外,該校也教導學生要關心自己居住的環境。朱女士在訪談時提到她參與

學校關懷社區環境的活動時之經驗及看法: 

好多年前,前任校長看到我在路上撿垃圾,還把撿到的垃圾放在自己的車上載回

家,就邀請我到學校給小朋友講我為什麼要沿路撿垃圾,主要是跟小朋友講環保的

觀念。不久之後,我發現學校把學生帶出來,在社區裡撿垃圾。我覺得校長的觀念

很好,辦教育不只是把學校辦好就好,還讓小朋友也注重社區的環境,這點很重要。

現在,學校請我每個禮拜三教小朋友客語,我還是不斷的把環保的觀念跟小朋友

講,跟小朋友提醒久了,小朋友自然就成了習慣。(訪 C-0325-01) 

從朱女士的陳述得知,社區也是學生生活領域的一部分,和學生的關係密

切,因此學校校長親自邀請社區環保志工到校為學生現身說法,教導環保的重

要,足見學校也重視環境教育,推動關懷社區環境的服務活動,使得社區也變得

更好。 

如同 Noddings(2005)認為除了對人的關懷以外,還應教導學生關懷人類

賴以生存的環境。山林國小希望經過學校的教育,能夠教導學生認清自己與環境

之間的關係,當人我與環境的關係網絡和諧、完善的時候,自己的未來才能更好。 

2.  透過關懷活動型塑學生的良善行為 

山林國小透過關懷活動,幫助學生從關懷出發,面對不同的情境與關懷對

background image

品德教育特色國民小學實施關懷活動之個案探究

 

13 

 

象,產生關懷情感,展現良善的行為。白主任認為: 

學校實施關懷活動,能讓學生學習去關懷別人,在關懷別人的過程中,體驗到自己

也是需要關懷的,更能讓我們對關懷這樣的行動更加真心。...在實踐的過程當中,

體會因被需要而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我認為體認自己是被需要的,可以將道德的

層次提高。關懷活動提供了孩子需要與被需要的經驗,所有的活動設計的用意都是

為了要支持這些經驗。(訪 D-0114-02) 

關懷就像是一張把其他品德核心價值串聯在一起的網,當孩子們學會關懷之後,所

產生的力量是可以向外發散的,在推動其他品德核心價值的時候,能夠產生強化的

效果。(訪 D-0327-10) 

受訪主任認為從被關懷與關懷的經驗中,能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提高

道德的層次。學校的關懷活動,希望學生能從被關懷中學習對他人的付出懂得感

恩,珍惜自己所擁有的,進而也能關懷別人、回饋他人,為他人付出,型塑個人

的良善行為。如同 Noddings(2002)認為,教師們應建立一些情境來喚起學生
內在最好的部分,讓他們認為行善是可行的、值得的。 

綜上所述,山林國小實施關懷活動的目的,起始於幫助學生建立和諧的人我

以及與環境的關係,最終是要形塑學生助人、孝敬、友愛、禮貌、尊重等良善的

行為,使其品德得以良好的發展。從關懷倫理學家的觀點來看(Noddings, 2002)

, 

關懷關係是品德教育的第一步,學校應著重建立鼓舞人向善的情境,良善行為從

這些關懷關係和情境中展現出來,品德也因此往良善的方面發展。 

()  學校如何實施關懷活動 

根據研究資料分析結果得知,山林國小安排體驗活動練習關懷,以境教、身

教與言教教導學生,不斷鼓勵與肯定學生等方式實施學校的關懷活動推行。以下

依序分別說明: 

1.  以體驗式的活動提供學生練習關懷的機會 

        山林國小辦理許多關懷活動,由訪談獲知,令全校師生印象最深刻的活動為

探訪社區獨居老人、與和美實驗學校特教學生交流,以及老少共學課程。 

我有關懷過獨居老人。...我覺得獨居老人一個人住很孤單,...我們去陪伴他時,他

看起來很幸福,看他幸福的樣子,我也覺得很開心。(訪 S1-0314-01) 

我覺得自己的表現還算好,自己還有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像餵布丁的時候,還會

害怕得把手縮回來一下,然後才慢慢把布丁送到他嘴裡。還有推輪椅時,一開始也

沒推好。但是,我們不可能一開始就做得很好,因為每個人都需要經過學習之後,

才會有經驗,才會知道該如何做。(訪 S6-0324-04) 

background image

東海教育評論 第 11 期

 

14 

 

因為是跟老人家一起上課,還是有很多事情必須注意,比如說,在教他們做的時候

要小聲一點,不然他們會以為我們對他們很兇,或很不耐煩。我們的動作不可以太

大或太用力,如果不小心撞到他們,他們會跌倒或受傷。(訪 S5-0314-01) 

從以上這些體驗活動中,學生的種種體會與師長的觀察發現,正好說明了練

習關懷的價值,也如同 Noddings(1984)所倡導的,學生在練習關懷中,會加
深對關懷的體驗,改變態度,在關懷行動中培養關懷的能力。學生透過練習關懷

的機會,得到最真實、最寶貴的學習經驗,也因此成長不少。 

2.  以境教、身教與言教方式涵養學生的關懷情感 

    在境教方面,受訪教師和社區人士表示: 

就學校來說,關懷彼此會讓學校的氣氛變得和諧、溫馨,讓人覺得來學校上課真是

一件快樂的事情。...我感覺學校的氣氛還蠻融洽的,不論是老師之間,還是老師與

學生之間,都會主動付出關心、彼此幫忙,尤其是老師對小朋友,總是不厭其煩的

諄諄教誨、再三叮嚀、不斷付出關心,這是最令我覺得與其他我待過的學校不同的

地方。(訪 T1-0310-03) 

像上次學校辦書法和多元文化展,發現幾位外籍媽媽有參與,當然這和學校有重視

也有關係,像那次也有展她們的傳統服裝,她們自然也會重視,就會去參與,像這

樣家庭和學校一起配合教育會更好。...我邀請住在附近的幾位阿嬤協助我,雖然她

們只是在旁邊發發糖果,但是讓她們也有參與感,這點是很重要的。

(訪 C-0325-06) 

Noddings(2002)認為教導學生德行時,要具備教學的情境,著重建立鼓舞

人向善的情境,德行自然而然從關懷情境和關係中發展出來。從研究資料得知,

山林國小營造一個校園小而美、人與人之間彼此關懷的學習環境,並將關懷的觸

角擴及社區,打造一個和諧、友善的社區,使學生能在充滿愛與關懷的環境中,

感受到愛與關懷,學習愛與關懷,最終能付出愛與關懷。 
    在身教方面,受訪教師及學生做以下陳述: 

老師應該要以身作則,在班上營造關懷的情境,學生看到老師這樣,也會學著這樣

做。...我們自己平時在班上和學生的應對時,要讓學生明白老師是在關懷他們,他

們有任何行為表現,都應該要立即點出,因為學校學生人數不多,可以關注到每位

學生的機會其實很多。(訪 T2-0324-04) 

我生病的時候,很想睡覺,老師就會讓我睡一下。還有我被同學打到,老師會問我

痛不痛,還會去問那個同學為什麼要打人。...老師關心我的時候,我覺得很開心。

background image

品德教育特色國民小學實施關懷活動之個案探究

 

15 

 

(訪 S4-0326-03) 

Noddings(1984)認為教師期待學生做出怎樣的行為,應親身示範,創造與

學生的關懷關係,讓學生從其中感受被關懷的美好感覺與經驗,喚醒學生的關懷

情感,成為願意為人付出的關懷者。山林國小教師身體力行關懷的行為和精神,
在生活中對學生產生無形的影響。 
    言教方面,受訪教師的陳述與研究者的觀察如下:   

我平常會叮嚀小朋友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了解別人的感受及需求。小朋友雖然

會主動去關懷別人,但是卻不懂得方法,例如,會用比較不好的語氣,本來出於好

意要關心別人,但卻用不對方式,反而會造成對別人的傷害,所以我會提醒小朋友

要用別人能接受的方式去關懷別人、幫助別人。(訪 T1-0310-02) 

導師帶著學生向前走到一處空地,將學生集合起來,問學生覺得剛才自己禮貌的表

現如何,有些學生說很好,有些學生說不好,老師問為什麼好,學生表示他們有打

招呼。老師又問為什麼不好,學生表示有人沒有打招呼。老師再問大家,有沒有主

動打招呼呢?同學都搖頭。老師向學生說明自己的期許,希望學生自己能主動先打

招呼,不要等老師先做或提醒。隨後,老師帶著學生折返學校,途中又遇到一位阿

嬤,學生主動跟阿嬤大聲問好,阿嬤笑著回答:「小朋友好乖」。接著又回到剛才的

商店,這次學生主動向店裡的阿姨問好,阿姨也熱情的回應。(觀-0325) 

林火旺(2010)認為,所謂的言教並不是說教,而是說道理,幫助孩子建立

正確的道德價值觀,能夠獨立思考並且明辨是非;只要孩子能接受,被道理說服,

才能內化而身體力行,具體實踐道德於生活中,言教才能達成。山林國小教師大

多以不斷「叮嚀」

「提醒」

「說明」等方式與學生溝通,雖然與關懷倫理學所主

張的「對話」精神不盡相同;但是,該校教師的道德勸說,還是被學生接受。 

3.  藉由欣賞影片、講故事、演短劇等方式加深學生對關懷的體認 

    除了體驗活動提供學生練習關懷的機會,學校還有其他相關的方法深化學生

的知與行,受訪的教師說明: 

學校每個月有不同的核心價值,例如去年十月整個月都在進行關懷的活動,從每週

一的晨會開始,當週的導護老師會用影片、講故事的方式讓小朋友了解那個核心價

值的意義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表達自己的想法。(訪 T3-0317-01) 

學校提供很多活動,有很多影片、故事、新聞時事等實際情境給小朋友看,讓小朋

友有深刻的體會,像上學期有個班用戲劇表演的方式宣導關懷核心價值,小朋友可

以從戲劇中學到人與人之間的關懷是很重要的,我想這會激發他們關懷別人的行

background image

東海教育評論 第 11 期

 

16 

 

為。(訪 T2-0324-02) 

在教導過程中,運用影片、故事等方法,能激發學生良善動機,勸勉學生實

踐品德核心價值(Ryan,2013),並能讓學生能感同身、反觀自己,提供學生典
範學習(方志華,2004;黃惠英,2009;羅瑞玉,1997)。山林國小善用欣賞影
片、講故事和演短劇的方式,能提供學生不同的情境,幫助學生深思、反省,加

深學生對關懷的體認,甚至產生改變。 

4.  以肯定與鼓勵的方式增強學生的關懷行為 

由訪談資料歸納得知山林國小為推動品德教育訂定三項獎勵的措施:「品德

之星」選拔、品德積點簿記點及好話存錢筒: 

 

「品德之星」選拔立意很好,讓學生見賢思齊;「品德積點簿」記點是要鼓勵學生

積極向善,並且將良好的表現一一記錄下來;「好話存錢筒」用意是要鼓勵學生能

讚美別人或感謝他人。(訪 T3-0317-05) 

另外根據受訪學生的陳述,發現學校獎勵措施確實能有鼓勵的作用: 

當選品德之星很開心,讓我覺得自己是很好的人,希望下次還能當選。...我會向品

德之星學習他的優點。(訪 S1-0603-01) 

做好品德是應該的,品德積點只是幫助我們能做得更好,但是我還是會常常去算點

數。好話存錢筒可以讓我們多說好話,不要講不好的話。(訪 S1-0603-01) 

好話存錢筒可以讓我們互相欣賞別人的優點,互相讚美,我覺得對我們很有幫助。

我為了要寫好話存錢筒,會去欣賞別人的優點。我求好表現不會為了點數,是為了

讓家人開心,以我為榮。(訪 S5-0604-01) 

實質的肯定與鼓勵能形成推動學生積極向善的一股動力,但是,精神層面的

肯定與鼓勵,更能趨使學生展現良善的一面。受訪教師認為給學生立即的讚美與

鼓勵是對學生最好的肯定。他說: 

在行動的過程中,老師要觀察小朋友的表現,當他們表現好的時候,就要讚美、鼓

勵他們。小朋友以後願意實踐關懷,最大的關鍵是不斷的鼓勵他們,讓他們感受到

被肯定,讓他認為自己做的事是好的,我相信他以後都會願意這麼做。(訪

T2-0324-03) 

如同 Noddings 認為(1984)

,學生應該被鼓勵努力幫助他人,學習關懷的能

力,肯定與鼓勵可以鼓舞學生,為其實踐關懷理想注入力量。山林國小以獎勵措
施鼓勵學生不斷行善,教師隨時隨地稱讚學生,幫助學生發覺自己的優勢、瞭解

background image

品德教育特色國民小學實施關懷活動之個案探究

 

17 

 

自己的價值,使學生願意為成為最棒的自己而生活、並努力關懷別人來展現自己

的愛、以永遠盡力而為的態度來學習。 

二、學校實施關懷活動對學生品德的影響 

本研究探究山林國小實施關懷活動推動品德教育對學生品德之影響,從訪談

資料分析結果得知,對學生品德之影響有關心父母長輩與家人、友愛同學、樂於

助人、待人有禮、愛護生態環境、自我反省、與願意擔負責任。受訪學生分享他

們猜參與關懷活動後的改變: 

之前我都不會去關心或注意其他人,現在,我都會主動問爸爸媽媽有沒有需要幫忙

的。(訪 S6-0324-05) 

有時候奶奶心情不好的時候,我會陪她說說話、聊聊天,讓她不要這麼煩惱。(訪

S5-0314-02) 

哥哥手受傷的時候,我幫哥哥洗餐盤、拿衣服給他換,還跟他說,希望他趕快好起

來,不要讓爸爸擔心。(訪 S1-0314-01) 

有一次我回家時,在我們家附近遇到一個阿婆,她要上坡,我就幫她提菜,一直提

到她家。...我這麼做是因為我看到阿婆提那麼重的東西,應該會很累,所以就幫她

拿一下。(訪 S4-0326-04) 

以前我常常控制不好自己的脾氣,只要稍微被罵我就會不開心,這個時候別人就會

安慰我。所以我比較常被別人關心。可是,我現在不開心時,會想到自己在那邊生

氣,別人還要想辦法安慰我,這樣會給別人添麻煩,就會控制自己的脾氣。(訪

S6-0324-06) 

我們比較擔心的是怕布丁太大塊,餵的時候怕湯匙放太裡面,會害他噎到,因為我

們自己吃的時候都很方便,都不會想到要挖多大多小塊,也不會想到湯匙要放多裡

面。所以我們都很小心,把布丁切成小小塊的,慢慢用小湯匙放進他的嘴裡。剛開

始我很擔心湯匙做不好,都不太敢餵他。可是老師在旁邊一直鼓勵我們慢慢來不要

怕,後來慢慢就知道該怎麼餵了。(訪 S6-0324-03) 

對於學生的改變,參與訪談之教師與家長也分享他們所觀察到學生的良好行為表
現: 

background image

東海教育評論 第 11 期

 

18 

 

小朋友的表現,最明顯的就是禮貌。我每次到學校去,小朋友看到我,都會跟我問

好。(訪 P-0425-01) 

改變最明顯的是小誠(化名),小誠曾經把蝴蝶抓來扯掉翅膀、讓牠四分五裂。後來,

有一次上體育課打樂樂棒的時候,有一隻蝴蝶飛來,不斷干擾他,沒想到他卻裝可

愛說:「蝴蝶你再不走,你會被我打到喔!快走、快走,不然我要把你吃掉喔!」

邊說還邊揮手把蝴蝶趕走。(訪 T3-0317-03) 

跟他們溝通之後,對於學校交付的任務,他們變得比較主動,不會再推三阻四的,

甚至不會以品德集點加點數、或向老師索討實質獎勵做為交換的條件,變得很樂意

去完成學校交代的事。甚至他們會去思考,想辦法讓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率。(訪

T3-0317-03)

 

學校在去(美和實驗學校)之前進行一系列行前教育,其中一項是練習推輪椅,學

生們在練習時,難免會嬉鬧,做出飆速、緊急剎車等行為,但是當天到了現場,不

用老師囑咐,各個學生都小心翼翼的推著輪椅,不敢有絲毫大意,讓師長們對學生

的自律能力感到十分訝異。(訪 D-0327-04) 

綜合上述研究資料分析,山林國小應運用各種資源和情境教導學生認識身邊

周遭的各種關係,讓學生親身感受自己在這些關係中的價值和意義,並且學習在

關係中適切的回應對方的需求,幫助學生在生活上建立了各種良好關係,當對方

有需求時,學生也以良善的行為予以回應。當山林學生經歷過關懷活動的學習歷

程後,對自己、他人和對事的看法及態度都有所改變,從學生的行為改變可發現,

他們能關懷他人、照顧他人,能對家人和長者付出關心,樂於助人,待人有禮,

能自我反與省尊重他人、自律與承擔責任。如同 Noddings(1984)認為,關懷
是道德發展的源頭,唯有人與人之間的關懷,才能喚起實踐道德的動力;山林國

小重視關懷活動,幫助學生建立關懷的關係網絡,在活動中喚起學生的關懷情

感,對學生品德產生正面作用,活動理念與實施的脈絡,十分符合 Noddings 關
懷倫理學的品德教育觀點。 

 

 

 

background image

品德教育特色國民小學實施關懷活動之個案探究

 

19 

 

伍、結論與建議 

ㄧ、  研究結論 

(一)境教、身教與言教的方式為實施關懷活動的有效策略 

透過本研究結果得知山林國小實施關懷活動推動品德教育對學生品德產生

之正面影響,使學生能孝敬父母長輩、友愛手足同學、樂於助人、有禮貌、愛護

環境和動植物、自我反省、承擔責任等良善行為,均與品德教育之核心價值相符,

學生們經過學校實施的關懷活動後,態度和行為都發生改變,良好的品德也因而

形成了。這樣的成果是因為山林國小以境教、身教與言教方式涵養學生的關懷情

感,營造一個人與人之間彼此關懷的學習環境,並將關懷的觸角擴及社區,打造

一個和諧、友善的社區,學校師長身體力行,接納每位學生,瞭解學生的需求,

給予適當的關心與回應,使學生能在充滿愛與關懷的環境中,感受到愛與關懷,

學習愛與關懷,更能付出愛與關懷,最終成為一個品德良善的人。 

(二)體驗與多元的關懷活動可以促進國小學童良好品德 
而山林國小規劃體驗式的活動,讓學生能實際練習關懷的行為,並藉由欣賞

影片、講故事、演短劇等活動,提供學生不同的學習情境,幫助學生深思、反省,

加深學生對關懷的體認。可知學校提供體驗與多元的關懷活動,可以提供國小學

生練習關懷的機會,與對關懷的瞭解。而山林國小透過品德之星選拔、品德積點

簿、好話存錢筒等獎勵措施,鼓勵學生積極向善、懂得讚美別人或感謝他人,並

確實能對學生產生鼓勵的作用。可知,不斷肯定與鼓勵以增強學生的良善對學生

的行為肯定與鼓勵,是國小階段實施關懷活動時極為重要的方式之一。 

(三)學校應以關懷活動推動品格教育 
從山林國小實施關懷活動推動品德教育的個案瞭解,以關懷為理念而設計

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創造體驗與探索的機會,符應了活動性課程的實施策略,

引導學生反省與內化,使學生品德得以正向、多元的發展,成為知善、行善、

樂善的人,也具體顯現關懷倫理學者所強調的,可知學校應是教導學生行善、

吸引學生行善的地方。 

(四)學校推動品德教育應結合社區落實生活化 
以目前社會負面事件層出不窮之際,學校被賦予推動品德教育的角色,學

校應可以從實施關懷活動做起,以關懷為主軸,從自己、他人、生物、環境等

由內向外的關懷範疇制定其他品德核心價值,將時間和資源投注其中,規畫更

完整、循序漸進的課程和活動,將學校與社區結合,營造成一個關懷的生活

圈,所有的人、物、環境,都成為學習與生活的一部分,如此品德教育才能落

實。運用各種資源和情境教導學生認識身邊周遭的各種關係,能使學生親身感

受自己在這些關係中的價值和意義,幫助學生在生活上與家人老師,同學,社
區人士,及環境建立了各種良好關係,並且提供體驗與練習的機會,讓學生學習

background image

東海教育評論 第 11 期

 

20 

 

在關係中適切的回應對方的需求,不斷給予學生肯定與鼓勵,型塑學生良善的行

為、養成學生良善的品德。 

二、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橫向的多重個案研究 
本研究採單一典範個案學校探討以關懷活動推動品德教育、對學生品德影響

之情形,然推動品德教育的學校很多,各校實施的方法各有特色,因此建議未來

可選取學校規模、背景相似的學校,進行多重個案質性或量化的研究,分析各校

實施的方向、做法以及成效,為品德教育的推展,提供更多借鏡。 

(二)縱向的個案研究 
品德教育重在深耕、內化,品德教育的成效並非一蹴可幾,建議未來可針對

同一批學生進行長期追蹤研究,每隔三年、進行多次調查研究,檢視其行為是否

改變,探討國小階段型塑的品德,對日後有何影響。 

 

 

 

 

 

 

 

 

 

 

 

 

 

 

 

background image

品德教育特色國民小學實施關懷活動之個案探究

 

21 

 

參考文獻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師大書苑。 

王金國(2009)。品格教育的教學策略~使用兒童文學作品實施品格教育。研習

資訊,26(1),37-44。 

王建瑄(2009)。有愛走遍天下。載於千代文教基金會教育小組(主編),品格

教育的蝴蝶效應(99-89 頁)。臺北:千代文教。 

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與教育。臺北:洪葉。 

方志華(2010)。道德情感與關懷教學。臺北:學富。 

李奉儒(2005)。尊重與關懷作為學校品格教育的核心。國教天地,159,20-29。 

李家同(2010)。品德教育由愛與關懷出發。人間福報電子報。取自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73180

 

李素貞、蔡金鈴(2004)

。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120,53-68。 

李琪明(2004)

。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92,8-23。 

李琪明(2008)。學校品德教育推動策略及評鑑指標研究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李慶芳(2013)。實做:逐字稿分析【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

http://reskm98.blogspot.tw/2013/10/blog-post_24.html

 

呂育生(2009)。以關懷為核心的師生關係諾丁之關懷倫理學在道德教育上的

運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林火旺(2010)。為生命找道理。臺北:天下雜誌 

林孟穎(2009)

。關懷網絡的開展:國小高年級關懷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姜添輝(1997)。教育的功能  -  三個社會學派的觀點。花蓮師院學報,7,215 – 

240。 

高湘琴(2009)。諾丁的關懷理念在小一學生助人行為教學之應用(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陳正芬(譯)

(2011)

。關懷的力量(原作者:M. Mayeroff)

。臺北。經濟新潮社。

(原著出版年:1971) 

許麗伶(2012)。品德深耕.「大」有可「觀」。新北市教育,3,22-23。 

background image

東海教育評論 第 11 期

 

22 

 

教育部(2003)。世界各國推動品格及道德教育與學生行為規範概況。取自

http://ce.naer.edu.tw/upload/research_book/50_1288841560.pdf

 

教育部(2004)。品德教育促進方案

品德教育資源網

。取自

http://ce.naer.edu.tw/policy.php

 

教育部(2009a)。拉起雙手  串連大愛  品德深耕。教育部電子報。取自

http://epaper.edu.tw/print.aspx?print_type=news&print_sn=2335

 

教育部(2009b)。臺灣有品運動【教育部電子報】。取自

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topical_sn=339

 

教育部(2009c)

。品德教育實施策略-學校品德核心價值調查結果

教育部電子

。取自

http://epaper.edu.tw/print.aspx?print_type=news&print_sn=2262

 

教育部(2009d)。教育部新世紀品德教育方案。取自

http://tc.moe.gov.tw/sample/yoping/download/%E5%93%81%E5%BE%B7.pd

f

 

黃惠英(2009)教育戲劇策略融入國小三年級學生品格教育之研究  ~從「尊重」

與「關懷」出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黃德祥(2003)

。學生行為輔導與品格教育。

「教育論壇」研討會發表論文。嘉義

大學。 

游玉津(2010)。關懷取向品德教育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關懷能力、人際關係

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臺中市品德教育學園(2012)。臺中市品德教育核心價值內涵與討論題綱。取自

http://140.128.166.232/~tceb/

 

賴綺襄(2009)

。第32號教室的故事:形塑關懷實踐國小班級文化之行動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簡成熙(2001)。女性倫理學的政治實踐:以關懷倫理學的發展為例。載於謝卧

龍(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探索與實踐。臺北:五南。 

羅瑞玉(1996)。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

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Gilligan, C.(1993).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ohlberg, L.(1981).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 moral stages and the idea 

of justice. San Francisco, CA: Harper & Row.   

background image

品德教育特色國民小學實施關懷活動之個案探究

 

23 

 

Nash, R. J.(1997).Answering the “virtuecrats.”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Noddings, N.(1984).Caring: 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oddings, N.(2002).Education moral people: A Caring alternative to character       

Education.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Noddings, N.(2005).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Ryan, K.(2013).The six 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from 

http://www.scu.edu/ethics/publications/iie/v13n1/charactered.html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