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小學生活課程教案

格式
docx
大小
87.33 KB
頁數
40
上傳者
李威慶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2-06-14,离现在 3 130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國民小學















生活課程





















中華民國一○七年四月



目次

壹、基本理念 1

貳、課程目標 2

參、時間分配 2

肆、核心素養 2

伍、學習重點 4

一、學習表現 5

二、學習內容 9

陸、實施要點 10

一、課程發展 10

二、教材編選 10

三、教學實施 11

四、教學資源 11

五、學習評量 11

柒、附錄 13

附錄一:生活課程學習重點與核心素養呼應表參考示例 13

附錄二:議題適切融入領域課程綱要 16

附錄三:生活課程主題教學設計之內容參考素材 35

壹、基本理念

兒童從生活中開展學習,在生活中遊戲、探索,在生活中觀察、體驗,認識世界的樣子;兒童在生活中與人互動,學習社會規約,在成人的照顧引領下,身心順利發展。生活課程以兒童為學習的主體,不以學科知識系統分割兒童的生活經驗;生活課程啟發兒童積極正向的情感和態度,奠定未來學習的基礎。

生活課程以兒童為學習的主體,課程的發展與設計從兒童的特性出發,在以「自然科學」、「社會」、「藝術」與「綜合活動」為主要範疇的統整課程中,培養學童生活課程核心素養以及拓展學童對人、事、物的多面向意義。生活課程教師在學童學習時扮演引導者與促進者的角色,從觀察學童、創造教學活動以及教學相長中,成為一個不斷自我學習、充滿喜悅的教學專業者。

一、生活課程從兒童的特性出發

兒童天生好奇,喜愛探索,從探索過程中獲得樂趣、遭逢問題並解決問題。最自然的學習從自發的活動開始,在學童想要學習、願意學習的氛圍中,透過教師的引領,繼續滋長其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的傾向與能力。第一學習階段學童的特性:

(一)在生活中探索與學習。

(二)在生活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

(三)從體驗、探索以及探究過程中獲得樂趣、遭逢問題並解決問題。

(四)從與社會、自然環境以及他人的互動中學習,並自我省思。

(五)在生活中調適與發展自己的能力。

二、課程屬性

生活課程是超越學科的統整課程,以「生活」為核心,一方面銜接幼兒園的統整學習,幫助學童適應國小較具結構性的學業學習生活;二方面以主題探究拓展學童的視野,並深化其對生活中人、事、物的意義;三方面也為第二學習階段的領域學習做好準備。生活課程以生活課程核心素養與學習表現,啟發及培養學童第二學習階段「自然科學」、「社會」、「藝術」與「綜合活動」所應具備之學習方法與思考能力,也以學童在生活中經常接觸的素材當作學習內容,連結並奠基四個領域第二學習階段的學習。生活課程的課程設計以主題統整教學為模式,讓學童從生活學習中,建構與發展相關的知識和能力,以培養涵蓋真、善、美元素的生活課程核心素養。生活課程是:

(一)幫助學童拓展視野與能力的課程。

(二)奠定學童過真、善、美生活的課程。

(三)為繼續學習打下良好基礎的課程。

三、教師圖像

生活課程教師以學童為學習的主體,在生活的情境中,開啟學童對周遭人、事、物的好奇,引發其學習的興趣與動機,時時感動孩子的心,讓他們發現周遭人、事、物的美好,進而喜愛學習。因此,生活課程的教師是:

(一)以學童學習為本,規劃與實踐課程。

(二)能發展具創意的主題統整教學活動。

(三)關注學童學習與發展的歷程,能等待與陪伴學童的成長。

(四)帶領學童發現與探究問題,並維持其好奇與探索的喜悅。

(五)協助學童克服學習的困境,嘗試以建設性的方法解決問題。

(六)讓學童感受成功的經驗,進而提升想法與自信。

(七)勇於創新教學,感受學生學習的喜悅。

(八)快樂且充滿能量,能與他人合作且共同成長。

貳、課程目標

生活課程設置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童經由生活中的體驗與探索、理解與欣賞、溝通與合作、表現與實踐等學習歷程,提升其對周遭人、事、物與環境的覺知及互動能力,增進其適應生活及改善生活的態度、知能及實踐的能力。課程目標如下:

一、探索生活中人、事、物及環境的特性與變化,增進探究事理的能力,獲得學習的樂趣,展現自信。

二、發現並嘗試解決問題,透過各種媒介與表徵符號表達感受與想法,於生活中應用所學並身體力行。

三、覺察生活中文化、藝術及自然現象的豐富性,尊重與欣賞其歧異,建構重要概念,發展生活技能與方法。

四、體認生活規範建立的意義,使用合適的語彙或方式與人互動及合作,建立起良好生活習慣,並能關懷環境與尊重生命。

五、省思生活中人、事、物互動現象對自己的意義,發現生活之美並應用於生活。

參、時間分配

生活課程每週6節課,於第一學習階段(國民小學一、二年級)實施。

肆、核心素養

下表係依循《總綱》各教育階段核心素養之具體內涵,結合生活課程之基本理念與課程目標後,在生活課程內的具體展現。

總綱核心素養

面向

總綱

核心素養

項目

總綱核心素養

項目說明

生活課程核心素養具體內涵

國民小學教育(E

第一學習階段

A

A1

身心素質

自我精進

具備身心健全發展的素質,擁有合宜的人性觀與自我觀,同時透過選擇、分析與運用新知,有效規劃生涯發展,探尋生命意義,並不斷自我精進,追求至善。

生活-E-A1

透過自己與外界的連結,產生自我感知並能對自己有正向的看法,進而愛惜自己,同時透過對生活事物的探索與探究,體會與感受學習的樂趣,並能主動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持續學習。

A2

系統思考

解決問題

具備問題理解、思辨分析、推理批判的系統思考與後設思考素養,並能行動與反思,以有效處理及解決生活、生命問題。

生活-E-A2

學習各種探究人、事、物的方法並理解探究後所獲得的道理,增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A3

規劃執行

創新應變

具備規劃及執行計畫的能力,並試探與發展多元專業知能、充實生活經驗,發揮創新精神,以因應社會變遷、增進個人的彈性適應力。

生活-E-A3

藉由各種媒介,探索人、事、物的特性與關係,同時學習各種探究人、事、物的方法、理解道理,並能進行創作、分享及實踐。

B

B1

符號運用

溝通表達

具備理解及使用語言、文字、數理、肢體及藝術等各種符號進行表達、溝通及互動,並能了解與同理他人,應用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上。

生活-E-B1

使用適切且多元的表徵符號,表達自己的想法、與人溝通,並能同理與尊重他人想法。

B2

科技資訊

媒體素養

具備善用科技、資訊與各類媒體之能力,培養相關倫理及媒體識讀的素養,俾能分析、思辨、批判人與科技、資訊及媒體之關係。

生活-E-B2

運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媒材與工具,透過各種探究事物的方法及技能,對訊息做適切的處理。

B3

藝術涵養

美感素養

具備藝術感知、創作與鑑賞能力,體會藝術文化之美,透過生活美學的省思,豐富美感體驗,培養對美善的人事物,進行賞析、建構與分享的態度與能力。

生活-E-B3

感受與體會生活中人、事、物的真、善與美,欣賞生活中美的多元形式與表現,在創作中覺察美的元素,逐漸發展美的敏覺。

C

C1

道德實踐

公民意識

具備道德實踐的素養,從個人小我到社會公民,循序漸進,養成社會責任感及公民意識,主動關注公共議題並積極參與社會活動,關懷自然生態與人類永續發展,而展現知善、樂善與行善的品德。

生活-E-C1

覺察自己、他人和環境的關係,體會生活禮儀與團體規範的意義,學習尊重他人、愛護生活環境及關懷生命,並於生活中實踐,同時能省思自己在團體中所應扮演的角色,在能力所及或與他人合作的情況下,為改善事情而努力或採取改進行動。

C2

人際關係

團隊合作

具備友善的人際情懷及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並發展與人溝通協調、包容異己、社會參與及服務等團隊合作的素養。

生活-E-C2

覺察自己的情緒與行為表現可能對他人和環境有所影響,用合宜的方式與人友善互動,願意共同完成工作任務,展現尊重、溝通以及合作的技巧。

C3

多元文化

國際理解

具備自我文化認同的信念,並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積極關心全球議題及國際情勢,且能順應時代脈動與社會需要,發展國際理解、多元文化價值觀與世界和平的胸懷。

生活-E-C3

欣賞周遭不同族群與文化內涵的異同,體驗與覺察生活中全球關連的現象。

伍、學習重點

生活課程注重學童核心素養的發展,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之核心理念「自發、互動、共好」及三大核心素養「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為基礎,生活課程的學習重點以七個主題軸為架構,以陶養兒童的核心素養。七個主題軸的內涵如下:

一、悅納自己:透過自己與外界的連結,產生自我感知並能對自己有正向的看法,學習照顧與保護自己的方法。

二、探究事理:藉由各種媒介,探索人、事、物的特性與關係;學習各種探究人、事、物的方法,並理解探究後所獲得的道理。

三、樂於學習:對生活事物充滿好奇與喜好探究之心,體會與感受學習的樂趣,並能主動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持續學習。

四、表達想法與創新實踐:使用不同的表徵符號表達自己的想法,並進行創作、分享及實踐。

五、美的感知與欣賞:感受生活中人、事、物的美,欣賞美的多元形式與表現,體會生活的美好。

六、表現合宜的行為與態度:覺察自己、他人和環境的關係,省思自己所應扮演的角色,體會生活禮儀與團體規範的意義,並學習尊重他人、愛護生活環境及關懷生命。

七、與人合作:能與人友善互動,願意共同完成工作,展現尊重、溝通以及合作的技巧。

本課程之學習重點係從七個主題軸的內涵出發,建構出學童應發展之「學習表現」及「學習內容」。「生活課程學習重點與核心素養呼應表參考示例」(詳參附錄一)在於讓學習重點與核心素養能夠相互呼應;教師透過學習重點的掌握,落實學童核心素養之養成,以增進課程發展的嚴謹度。

議題適切融入領域課程綱要」(詳參附錄二),協助教師將各項議題與生活課程的學習重點做適當結合,可豐富學童生活課程的學習,促進核心素養的涵育。



一、學習表現

在生活課程中,「學習表現」是學童在特定生活情境中透過行動發展而來的表現;「學習表現說明」則為教師於主題教學中能掌握或觀察到的學童學習表現項目,教師需依據「學習表現」並掌握「學習表現說明」,進行課程教學及學習評量。

學習表現的編碼方式,第1碼為「主題軸」;第2碼為「學習階段別」,以I代表第一學習階段;第3碼為「學習表現」流水號,以數字表示。

主題軸

學習表現

學習表現說明

1.悅納自己

透過自己與外界的連結,產生自我感知並能對自己有正向的看法,學習照顧與保護自己的方法。

1-I-1探索並分享對自己及相關人、事、物的感受與想法。

  1. 探索並分享自己的外在特徵和興趣喜好。

  2. 探索並分享自己的成長會受到家庭、學校及社區文化的影響。

  3. 探索並分享自己的生活會受到自然與社會環境變遷的影響。

1-I-2覺察每個人均有其獨特性與長處,進而欣賞自己的優點、喜歡自己。

1. 透過班級、學校、家庭、社區等活動,發現每個人因性別、族群、宗教、文化等有所異同,並具有獨特性。

2.覺察自己與他人各具特色與長處,進而欣賞自己的獨特與優點。

3.從參與各類的活動中,探索並適度發揮自己的長處。

1-I-3省思自我成長的歷程,體會其意義並知道自己進步的情形與努力的方向。

  1. 透過對自己成長現象的觀察、比較及省思,覺察與分享自己各方面的變化與進步,體會生命的成長。

  2. 對於自己做得不夠好的事,願意向師長或同儕學習,努力嘗試自己完成。

  3. 覺察自己對於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有影響力。

1-I-4珍視自己並學習照顧自己的方法,且能適切、安全的行動。

  1. 透過對人或其他生物成長的探究,體會生命的價值並珍惜生命。

  2. 覺知環境及其變化所造成的危險,運用合適的應變方法保護自己。

  3. 覺察生活中的變動,對自己可能造成的影響,並學習適應的方法。

  4. 在工作與遊戲中,覺察環境問題或操作器物時可能產生的危險,並學習保護自己的方法。

2.探究事理

藉由各種媒介,探索人、事、物的特性與關係;學習各種探究人、事、物的方法並理解探究後所獲得的道理。

2-I-1以感官和知覺探索生活中的人、事、物,覺察事物及環境的特性。

  1. 運用感官觀察、辨認物體或生物的特徵,以及住家、校園、學校附近(社區、部落)等環境特色。

  2. 接觸並辨別生活中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作品的特性,建立初步的素材探索經驗。

  3. 比較人、事、物的特徵,辨識及表達其異同之處。

  4. 依照事物、生物及環境的特徵或屬性進行歸類。

2-I-2觀察生活中人、事、物的變化,覺知變化的可能因素。

  1. 透過觀察與操作,探討人、事、物變化的現象。

  2. 從一個變動的事件或狀態,覺知人、事、物會受時間、空間、外力等因素的影響而產生變化。

  3. 透過現象的觀察和記錄,知道生命成長的歷程與事物的變化。

2-I-3探索生活中的人、事、物,並體會彼此之間會相互影響。

1. 觀察生物現象,覺察生物的生存會相互影響。

2. 接觸生活中的人、事、物,覺察彼此之間是有關連性的。

3.覺察生活周遭人、事、物間會形成相互影響的關係。

2-I-4在發現及解決問題的歷程中,學習探索與探究人、事、物的方法。

  1. 從探索活動中體會感官和知覺對認識人、事、物的重要性。

  2. 學習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的方式。

  3. 從了解問題中思考可能的原因,以提出解決的方法並採取行動。

2-I-5運用各種探究事物的方法及技能,對訊息做適切的處理,並養成動手做的習慣。

  1. 動手試驗或實踐,將習得的探究方法及技能,運用於生活與學習。

  2. 蒐集訊息、整理訊息,並對事物做出預測或判斷。

2-I-6透過探索與探究人、事、物的歷程,了解其中的道理。

  1. 透過生活中人、事、物之特性、關係、變化、成長歷程等的探究,獲得相關的知識與概念。

3.樂於學習

對生活事物充滿好奇與喜好探究之心,體會與感受學習的樂趣,並能主動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持續學習。

3-I-1願意參與各種學習活動,表現好奇與求知探究之心。

  1. 認真參與學習活動、工作及遊戲,展現積極投入的行為。

  2. 對生活周遭的環境和事物展現好奇心,並喜歡提出看法和問題。

3-I-2體認探究事理有各種方法,並且樂於應用。

  1. 覺察自己對事物的想法和做法,可以幫助自己或他人解決問題,進而樂於思考與行動。

3-I-3體會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主動學習新的事物。

  1. 樂於嘗試新玩法或找出新發現,並覺察自己的想法與做法有時也很管用。

  2. 體會完成工作或解決問題的樂趣,願意面對挑戰,並持續學習。

4.表達想法與創新實踐

使用不同的表徵符號表達自己的想法,並進行創作、分享及實踐。

4-I-1利用各種生活的媒介與素材進行表現與創作,喚起豐富的想像力。

  1. 嘗試運用生活中的各種素材,進行遊戲與活動,表現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2. 從事藝術、文學、科學、社會等創作活動,以喚起豐富的想像力。

4-I-2使用不同的表徵符號進行表現與分享,感受創作的樂趣。

  1. 嘗試將自己的感受或想法,以某種創作形式表現。

  2. 運用語文、數字、聲音、色彩、圖像、表情及肢體動作等表徵符號,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創作的喜樂與滿足。

4-I-3運用各種表現與創造的方法與形式,美化生活、增加生活的趣味。

  1. 覺察生活中有許多表現與創作的機會。

  2. 運用探究人、事、物的方法,布置或改善生活環境。

  3. 運用藝術創作形式或作品,美化自己的生活,享受生活樂趣。

5.美的感知與欣賞

感受生活中人、事、物的美,欣賞美的多元形式與表現,體會生活的美好。

5-I-1覺知生活中人、事、物的豐富面貌,建立初步的美感經驗。

  1. 認識生活中人、事、物的特質,感受其豐富性。

  2. 體驗並發現生活周遭的視覺、聽覺、動覺等美感元素。

5-I-2在生活環境中,覺察美的存在。

  1. 在生活中,感知自然環境之美。

  2. 在生活中,感受人文環境之美。

5-I-3理解與欣賞美的多元形式與異同。

  1. 理解並接納每個人對美的看法有所不同。

  2. 理解美的表現方式可以很多元。

  3. 欣賞生活周遭不同族群、文化、國家對於美的表現形式有所差異。

  4. 透過體驗活動,感知藝術的特性。

5-I-4對生活周遭人、事、物的美有所感動,願意主動關心與親近。

  1. 能發現生活周遭人、事、物的美,並與人分享感動。

  2. 主動關心與親近生活周遭美好的人、事、物。

6.表現合宜的行為與態度

覺察自己、他人和環境的關係,省思自己所應扮演的角色,體會生活禮儀與團體規範的意義,並學習尊重他人、愛護生活環境及關懷生命。

6-I-1覺察自己可能對生活中的人、事、物產生影響,學習調整情緒與行為。

  1. 覺察自己的情緒表現可能對生活周遭的人、事、物會有影響,學習調整情緒。

  2. 知道自己的行為表現可能對他人和環境會有影響,並能用合宜的方式與其互動。

6-I-2體會自己分內該做的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並身體力行。

  1. 探索自己在班級與家庭生活中的角色,並展現適當行為。

  2. 願意在班級與家庭中做分內該做的事,並負起責任。

6-I-3覺察生活中的規範與禮儀,探究其意義,並願意遵守。

  1. 覺察生活作息和活動的規律性,理解生活規範和活動規則訂定的原因,調整自己的行為。

  2. 探究不同情境與場合中應有的禮儀,展現合宜的行為。

6-I-4關懷生活中的人、事、物,願意提供協助與服務。

1. 透過服務的經驗,覺察自己有助人的能力。

2. 關懷需要協助的人、事、物。

3.理解需要協助者的感受和需求,提供適當的關懷與協助。

6-I-5覺察人與環境的依存關係,進而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尊重生命。

  1. 探討住家、校園、學校附近(社區、部落)的環境問題及其對生活的影響,體認環境保護的重要。

  2. 親近自然、愛護生命及珍惜資源,並願意參與環境保育的活動。

7.與人合作

能與人友善互動,願意共同完成工作,展現尊重、溝通以及合作的技巧。

7-I-1以對方能理解的語彙或方式,表達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意見。

  1. 運用語言、文字、圖像、肢體等形式,嘗試讓對方理解自己對於人、事、物的觀察和想法。

7-I-2傾聽他人的想法,並嘗試用各種方法理解他人所表達的意見。

  1. 願意耐心聽完對方表達意見。

  2. 感知及關注他人傳達的訊息。

  3. 遇到不清楚的訊息,能以適當的方式詢問。

7-I-3覺知他人的感受,體會他人的立場及學習體諒他人,並尊重和自己不同觀點的意見。

  1. 透過溝通能知道他人的心情、想法、困難或需要,以同理心展現尊重的語言或行動。

  2. 當與他人意見不同時,能以尊重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

7-I-4能為共同的目標訂定規則或方法,一起工作並完成任務。

  1. 知道任務目標,溝通與討論做事的方法與規則。

  2. 遵守約定的規範,調整自己的行動,與他人一起進行活動與分工合作。

  3. 在工作過程中,願意協助他人或尋求他人協助。

  4. 遇到困難與衝突時,能透過溝通找出適切的解決方式。

7-I-5透過一起工作的過程,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1. 感覺一起工作的快樂與成就。

  2. 體會團結力量大。

二、學習內容

生活課程的學習表現與說明涵蓋學習歷程、能力表現,亦包含學習內容。生活課程的學習內容不以學科知識來組織分類,而是以學童生活中最容易接觸到的人、事、物與生活現象作為學習的對象。依此,生活課程可由七個主題軸所發展的30條學習表現中所羅列的生活中的人、事、物與生活現象歸納出六大內容主題,包括:「事物變化及生命成長現象的觀察與省思」、「環境之美的探索與愛護」、「生活事物特性的探究與創新應用」、「人際關係的建立與溝通合作」、「生活規範的實踐與省思」,以及「自主學習策略的練習與覺察」。

(ㄧ)「事物變化及生命成長現象的觀察與省思」是指學童觀察到生活環境中事物的變化,覺察自己、他人及各種生物的成長現象,而對自我有所省思或調整行為。

(二)「環境之美的探索與愛護」是指學童經驗與覺察到周遭的物理環境、自然生態環境及社會文化環境的各種美好事物,並努力想去認識它們、適應它們,以及愛護它們。

(三)「生活事物特性的探究與創新應用」是指學童透過探究生活中的各種事物與器具而認識它們的性質、功用,思考它們與自己生活的關係,並關注這些學到的知識與方法,如何運用在生活與學習中。

(四)「人際關係的建立與溝通合作」是指學童在生活中透過與人互動而認識自己與他人,並學習溝通的技巧,與人建立良好關係,在合作中相互協助與成長。

(五)「生活規範的實踐與省思」是指學童透過生活規約的探討,了解遵守禮儀的意義與重要性,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品格。

(六)「自主學習策略的練習與覺察」是指學童在學習歷程中,因為練習教師所教導的學習方法或策略,或省思自己的學習方式後,覺察到做事有方法與策略,體會到因方法與策略的使用或改善而有成就感,並能在生活或學習中展現積極、喜樂的學習態度,勇於面對挑戰,且願意對自我的學習負責,逐漸擁有在生活中自主學習的能力。

每一個學習內容主題之下,又發展出數個小項為學習內容。生活課程學習內容的編碼方式,第1碼為「學習內容主題」的流水號,以英文字母表示;第2碼為「學習階段別」,以I代表第一學習階段;第3碼為「學習內容」流水號,以數字表示。



學習內容主題

學習內容

A.事物變化生命成長現象的觀察與省思

A-I-1生命成長現象的認識。

A-I-2事物變化現象的觀察。

A-I-3自我省思。

B.環境之美的探索與愛護

B-I-1自然環境之美的感受。

B-I-2社會環境之美的體認。

B-I-3環境的探索與愛護。

C.生活事物特性的探究與創新應用

C-I-1事物特性與現象的探究。

C-I-2媒材特性與符號表徵的使用。

C-I-3探究生活事物的方法與技能。

C-I-4事理的應用與實踐。

C-I-5知識與方法的運用、組合與創新。

D.人際關係的建立與溝通合作

D-I-1自我與他人關係的認識。

D-I-2情緒調整的學習。

D-I-3聆聽與回應的表現

D-I-4共同工作並相互協助。

E.生活規範的實踐與省思

E-I-1生活習慣的養成。

E-I-2生活規範的實踐。

E-I-3自我行為的檢視與調整。

E-I-4感謝的表達與服務工作的實踐。

F.自主學習策略的練習與覺察

F-I-1工作任務理解與工作目標設定的練習

F-I-2不同解決問題方法或策略的提出與嘗試

F-I-3時間分配及做事程序的規劃練習

F-I-4對自己做事方法或策略的省思與改善

陸、實施要點

一、課程發展

(一)生活課程是一門超越學科的統整課程,教師應考量學童的生活經驗,以學童真實生活情境或經驗為基礎來發展課程,避免以直接傳遞知識的方式設計與實施課程活動。

(二)生活課程以主題教學做為課程發展與設計的主要模式,課程發展應掌握「以兒童為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童的生活課程核心素養」、「拓展學童對人、事、物的多面向意義」等三個核心原則。

(三)課程規劃與活動設計應力求多元、活潑、生動及創新,讓學童有參與學習的樂趣,累積與深化其生活課程核心素養,避免為活動而活動。

二、教材編選

(一)教材編選應依據生活課程綱要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與學習重點之內涵。

(二)教材編選應考量主題統整教學的原則,並考量第一學習階段學童的身心發展與特質。

(三)教師應考量學童生活經驗與在地資源,發展主題教學方案;若需選用教科用書,除了著重其主題統整教學之適切性外,仍應考量學童生活經驗與在地資源,進行教科用書內容轉化,以符合學童的學習需求。主題教學應依據統整的原則,視需要納入相關議題或素材。

(四)教師可參考綱要中的「主題教學設計之參考素材」(詳參附錄三),創發或規劃主題統整之教學活動。

三、教學實施

(一)生活課程的教學時間為每週6節課,應顧及生活課程教學的主體性與脈絡性,以學童生活學習做整體考量,得與其他領域/科目、重要教育政策、議題的內容整合,避免切割成獨立領域,或以拼湊的方式各自教學。

(二)生活課程可能因授課教師擅長的教學方式或是專長背景不同,而呈現不一樣的面貌。在考量學習表現達成的情況下,教師可以依自己的優勢能力與風格進行教學,也可視實際需要和其他教師協同教學,但協同時仍需維持主題教學的模式。

(三)教學主題可由學童生活中所遇到的或關心的事物來引發,以喚起其問題探究之意識,在特定情境中(家庭、教室、校園、學校附近)採取行動(如:探索、體驗、探究、創作、解決問題、溝通、合作等)。教師應提供多樣寬廣的表現方式與空間,讓學童藉由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的成就感,產生主動探究與繼續學習的動力。

(四)教學宜與真實生活情境相連結,透過探索與體驗,培養生活課程核心素養,避免單一的教學方式及過度依賴視聽媒材。

(五)教學歷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童的差異性(如:學童的認知發展、學習風格、家庭背景等),提供學童展現優勢能力的機會。

四、教學資源

(一)學校應積極規劃與建置必要的教學資源,提供學童生活探索、觀察、遊戲與活動,以支持教師教學。

(二)學校應提供課程實施必要的行政支援,鼓勵教師進行實地體驗與觀察之教學活動。

(三)學校應提供教師研習、進修活動及發展專業學習社群的資源,研發教材教具,促進學生學習成效。

五、學習評量

(一)生活課程採用多元評量,教師根據學童各項學習歷程或結果的表現,採用行為或技能檢核表、情意或態度評量表、教室觀察紀錄、參觀分享、圖文日記以及各種發表活動、表演活動等進行評量,或採用歷程檔案評量,並避免以全年級統一命題的紙筆測驗作為唯一的定期評量方式。

(二)生活課程的教學與評量活動是連續的歷程,評量應與教學活動同步規劃與實施。

(三)生活課程評量的主要目的在於引導學習方向、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童自信,評量形式分為形成性與總結性。形成性評量的目的在於關懷與了解學童學習進展的情形,協助學童克服困難或引發其進一步學習;總結性評量在於了解學童「學習表現」達成的情形,透過連續的形成性評量歷程看見學童能力的增長,評斷其學習成效。

(四)教師應於評量活動中看見學童的學習狀況,給予適當的回饋,正向的鼓勵,並反思教學,協助學童更有效學習。

柒、附錄

附錄一:生活課程學習重點與核心素養呼應表參考示例

生活課程學習重點

生活課程核心素養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1-I-1探索並分享對自己及相關人、事、物的感受與想法。

1-I-2覺察每個人均有其獨特性與長處,進而欣賞自己的優點、喜歡自己。

1-I-3省思自我成長的歷程,體會其意義並知道自己進步的情形與努力的方向。

1-I-4珍視自己並學習照顧自己的方法,且能適切、安全的行動。

A.事物變化與生命成長現象的觀察與省思

A-I-1生命成長現象的認識

A-I-2事物變化現象的觀察

A-I-3自我省思

C.生活事物特性的探究與創新應用

C-I-1事物特性與現象的探究

D.人際關係的建立與溝通合作

D-I-1自我與他人關係的認識

D-I-2情緒調整的學習

E.生活規範的實踐與省思

E-I-1生活習慣的養成

E-I-2生活規範的實踐

E-I-3自我行為的檢視與調整

E-I-4對他人的感謝與服務

生活-E-A1

透過自己與外界的連結,產生自我感知並能對自己有正向的看法,進而愛惜自己,同時透過對生活事物的探索與探究,體會與感受學習的樂趣,並能主動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持續學習。

2-I-1以感官和知覺探索生活,覺察事物及環境的特性。

2-I-2 觀察生活中人、事、物的變化,覺知變化的可能因素。

2-I-3 探索生活中的人、事、物,並體會彼此之間會相互影響。

2-I-4在發現及解決問題的歷程中,學習探索與探究人、事、物的方法。

2-I-5運用各種探究事物的方法及技能,對訊息做適切的處理,並養成動手做的習慣。

2-I-6透過探索與探究人、事、物的歷程,了解其中的道理。

A.事物變化及生命成長現象的觀察與省思

A-I-1生命成長現象的認識

A-I-2事物變化現象的觀察

B.環境之美的探索與愛護

B-I-1自然環境之美的感受

B-I-2 社會環境之美的體認

C.生活事物特性的探究與創新應用

C-I-1事物特性與現象的探究

C-I-3探究生活事物的方法與技能

F.自主學習策略的練習與覺察

F-I-1工作任務理解與工作目標設定的練習

F-I-2不同解決問題方法或策略的提出與嘗試

F-I-3時間分配及做事程序的規劃練習

F-I-4對自己做事方法或策略的省思與改善

生活-E-A2

學習各種探究人、事、物的方法並理解探究後所獲得的道理,增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3-I-1願意參與各種學習活動,表現好奇與求知探究之心。

3-I-2體認探究事理有各種方法,並且樂於應用。

3-I-3體會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主動學習新的事物。

F.自主學習策略的練習與覺察

F-I-1工作任務理解與工作目標設定的練習

F-I-2不同解決問題方法或策略的提出與嘗試

F-I-3時間分配及做事程序的規劃練習

F-I-4對自己做事方法或策略的省思與改善

生活-E-A3

藉由各種媒介,探索人、事、物的特性與關係,同時學習各種探究人、事、物的方法、理解道理,並能進行創作、分享及實踐。

4-I-1利用各種生活的媒介與素材進行表現與創作,喚起豐富的想像力。

4-I-2使用不同的表徵符號進行表現與分享,感受創作的樂趣。

4-I-3運用各種表現與創造的方法與形式,美化生活、增加生活的趣味。

B.環境之美的探索與愛護

B-I-1 自然環境之美的感受

B-I-2 社會環境之美的體認

C.生活事物特性的探究與創新應用

C-I-2媒材特性與符號表徵的使用

C-I-4事理的應用與實踐

C-I-5知識與方法的運用、組合與創新

F.自主學習策略的練習與覺察

F-I-1工作任務理解與工作目標設定的練習

F-I-2不同解決問題方法或策略的提出與嘗試

F-I-3時間分配及做事程序的規劃練習

F-I-4對自己做事方法或策略的省思與改善

生活-E-B1

使用適切且多元的表徵符號,表達自己的想法、與人溝通,並能同理與尊重他人想法。

2-I-5運用各種探究事物的方法及技能,對訊息做適切的處理,並養成動手做的習慣。

C.生活事物特性的探究與創新應用

C-I-2媒材特性與符號表徵的使用

C-I-4事理的應用與實踐

C-I-5知識與方法的運用、組合與創新

生活-E-B2

運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媒材與工具,透過各種探究事物的方法及技能,對訊息做適切的處理。

5-I-1 覺知生活中人、事、物的豐富面貌,建立初步的美感經驗。

5-I-2 在生活環境中,覺察美的存在。

5-I-3理解與欣賞美的多元形式與異同。

5-I-4 對生活周遭人、事、物的美有所感動,願意主動關心與親近。

B.環境之美的探索與愛護

B-I-1自然環境之美的感受

B-I-2社會環境之美的體認

C.生活事物特性的探究與創新應用

C-I-2媒材特性與符號表徵的使用

C-I-4事理的應用與實踐

C-I-5知識與方法的運用、組合與創新

生活-E-B3

感受與體會生活中人、事、物的真、善與美,欣賞生活中美的多元形式與表現,在創作中覺察美的元素,逐漸發展美的敏覺。

6-I-1覺察自己可能對生活中的人、事、物產生影響,學習調整情緒與行為。

6-I-2體會自己分內該做的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並身體力行。

6-I-3覺察生活中的規範與禮儀,探究其意義,並願意遵守。

6-I-4 關懷生活中的人、事、物,願意提供協助與服務。

6-I-5覺察人與環境的依存關係,進而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尊重生命。

A.事物變化及生命成長現象的觀察與省思

A-I-3自我省思

B.環境之美的探索與愛護

B-I-3環境的探索與愛護

D.人際關係的建立與溝通合作

D-I-1自我與他人關係的認識

D-I-2情緒調整的學習

D-I-3聆聽與回應的表現

E.生活規範的實踐與省思

E-I-1生活習慣的養成

E-I-2生活規範的實踐

E-I-3自我行為的檢視與調整

E-I-4對他人的感謝與服務

生活-E-C1

覺察自己、他人和環境的關係,體會生活禮儀與團體規範的意義,學習尊重他人、愛護生活環境及關懷生命,並於生活中實踐,同時能省思自己在團體中所應扮演的角色,在能力所及或與他人合作的情況下,為改善事情而努力或採取改進行動。

7-I-1以對方能理解的語彙或合宜的方式,表達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意見。

7-I-2 傾聽他人的想法,並嘗試用各種方法理解他人所表達的意見。

7-I-3 覺知他人的感受,體會他人的立場及學習體諒他人,並尊重和自己不同觀點的意見。

7-I-4能為共同的目標訂定規則或方法,一起工作並完成任務。

7-I-5透過一起工作的過程,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D.人際關係的建立與溝通合作

D-I-1自我與他人關係的認識

D-I-2情緒調整的學習

D-I-3聆聽與回應的表現

D-I-4共同工作並相互協助

F.自主學習策略的練習與覺察

F-I-1工作任務理解與工作目標設定的練習

F-I-2不同解決問題方法或策略的提出與嘗試

F-I-3時間分配及做事程序的規劃練習

F-I-4對自己做事方法或策略的省思與改善

生活-E-C2

覺察自己的情緒與行為表現可能對他人和環境有所影響,用合宜的方式與人友善互動,願意共同完成工作任務,展現尊重、溝通以及合作的技巧。

2-I-3 探索生活中的人、事、物,並體會彼此之間會相互影響。

5-I-3理解與欣賞美的多元形式與異同。

C.生活事物特性的探究與創新應用

C-I-1事物特性與現象的探究

C-I-3探究生活事物的方法與技能

B.環境之美的探索與愛護

B-I-1自然環境之美的感受

B-I-2社會環境之美的體認

生活-E-C3

欣賞周遭不同族群與文化內涵的異同,體驗與覺察生活中全球關連的現象。

附錄二:議題適切融入領域課程綱要

壹、前言

「議題」係基於社會發展需要、普遍受到關注,且期待學生應有所理解與行動的一些課題,其攸關現代生活、人類發展與社會價值,具時代性與前瞻性,且常具高度討論性與跨學門性質。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本乎總綱「自發」、「互動」及「共好」之基本理念,為與社會脈動、生活情境緊密連結,以議題教育培養學生批判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面對議題的責任感與行動力,並能追求尊重多元、同理關懷、公平正義與永續發展等核心價值。

依《總綱》「實施要點」規定,各領域課程設計應適切融入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等議題。各領域/科目可發揮課程與教學之創意與特色,依需求適時融入,不受限於上述議題。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遷與時代的推移,議題內涵亦會發生改變或產生新議題,故學校宜對議題具備高度敏覺性,因應環境之變化,活化與深化議題內涵,並依學生的身心發展,適齡、適性地設計具創新、前瞻與統整之課程計畫。

為促進議題教育功能之發揮,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已進行《總綱》所列議題之適切轉化與統整融入。學校、教師及教材研發、出版與審查等相關教育人員應依循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內容,並參考本說明,落實議題融入課程與教學之責任。學校亦可於彈性學習課程/時間及校訂課程中據以規劃相關議題,將議題的精神與價值適切融入學校組織規章、獎懲制度及相關活動,以形塑校園文化,提升學生學習成果。

議題教育的實施包含正式與非正式課程,學校課程的發展與教材編選應以學生經驗為中心,選取生活化教材。在掌握議題之基本理念與不同教育階段之實質內涵下,連結領域/科目內容,以問題覺知、知識理解、技能習得及實踐行動等不同層次循序引導學生學習,發展教材並編輯教學手冊。教師教學時,除涵蓋於領域/科目之教材內容外,可透過領域/科目內容之連結、延伸、統整與轉化,進行議題之融入,亦可將人物、典範、習俗或節慶等加入教材,或採隨機教學,並於作業、作品、展演、參觀、社團與團體活動中,以多元方式融入議題。經由討論、對話、批判與反思,使教室成為知識建構與發展的學習社群,增進議題學習之品質。

各該教育主管機關應提供資源以落實議題融入教育,有關《總綱》所列各項議題之完整內涵說明與融入方式等,可參閱「議題融入說明手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各領域/科目之課程手冊。




貳、議題學習目標

為使各領域/科目課程能適切進行議題融入,並落實教育相關法律及國家政策綱領,以下臚列十九項議題之學習目標,提供學校及教師於相關課程或議題教學時進行適切融入,以與領域/科目課程作結合。

議題

學習目標

性別平等教育

理解性別的多樣性,覺察性別不平等的存在事實與社會文化中的性別權力關係;建立性別平等的價值信念,落實尊重與包容多元性別差異;付諸行動消除性別偏見與歧視,維護性別人格尊嚴與性別地位實質平等。

人權教育

了解人權存在的事實、基本概念與價值;發展對人權的價值信念;增強對人權的感受與評價;養成尊重人權的行為及參與實踐人權的行動。

環境教育

認識與理解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面對的環境危機與挑戰;探究氣候變遷、資源耗竭與生物多樣性消失,以及社會不正義和環境不正義;思考個人發展、國家發展與人類發展的意義;執行綠色、簡樸與永續的生活行動。

海洋教育

體驗海洋休閒與重視戲水安全的親海行為;了解海洋社會與感受海洋文化的愛海情懷;探究海洋科學與永續海洋資源的知海素養。

科技教育

具備科技哲學觀與科技文化的素養;激發持續學習科技及科技設計的興趣;培養科技知識與產品使用的技能。

能源教育

增進能源基本概念;發展正確能源價值觀;養成節約能源的思維、習慣和態度。

家庭教育

具備探究家庭發展、家庭與社會互動關係及家庭資源管理的知能;提升積極參與家庭活動的責任感與態度;激發創造家人互動共好的意識與責任,提升家庭生活品質。

原住民族教育

認識原住民族歷史文化與價值觀;增進跨族群的相互了解與尊重;涵養族群共榮與平等信念。

品德教育

增進道德發展知能;了解品德核心價值與道德議題;養成知善、樂善與行善的品德素養。

生命教育

培養探索生命根本課題的知能;提升價值思辨的能力與情意;增進知行合一的修養。

法治教育

理解法律與法治的意義;習得法律實體與程序的基本知能;追求人權保障與公平正義的價值。

資訊教育

增進善用資訊解決問題與運算思維能力;預備生活與職涯知能;養成資訊社會應有的態度與責任。

安全教育

建立安全意識;提升對環境的敏感度、警覺性與判斷力;防範事故傷害發生以確保生命安全。

防災教育

認識天然災害成因;養成災害風險管理與災害防救能力;強化防救行動之責任、態度與實踐力。

生涯規劃教育

了解個人特質、興趣與工作環境;養成生涯規劃知能;發展洞察趨勢的敏感度與應變的行動力。

多元文化教育

認識文化的豐富與多樣性;養成尊重差異與追求實質平等的跨文化素養;維護多元文化價值。

閱讀素養教育

養成運用文本思考、解決問題與建構知識的能力;涵育樂於閱讀態度;開展多元閱讀素養。

戶外教育

強化與環境的連接感,養成友善環境的態度;發展社會覺知與互動的技能,培養尊重與關懷他人的情操;開啟學生的視野,涵養健康的身心。

國際教育

養成參與國際活動的知能;激發跨文化的觀察力與反思力;發展國家主體的國際意識與責任感。

8項議題所涉之教育相關法律及國家政策綱領如下:

1:性別平等教育之教育相關法律或國家政策綱領有:《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平等政策綱領》、《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施行法》等。

2:人權教育之教育相關法律或國家政策綱領有:《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施行法》、《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等。

3:環境教育之教育相關法律或國家政策綱領有:《環境教育法》、《國家環境教育綱領》等。

4:海洋教育之教育相關法律或政策綱領有:《國家海洋政策綱領》等。

5:科技教育之教育相關法律或政策綱領有:《科學技術基本法》等。

6:能源教育之教育相關法律或政策綱領有:《能源發展綱領》等。

7:家庭教育之教育相關法律或政策綱領有:《家庭教育法》等。

8:原住民族教育之教育相關法律或政策綱領有:《原住民族基本法》、《原住民族教育法》、《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等。

參、議題適切融入之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及學習重點舉例說明

一、議題之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

有鑒於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教育議題為延續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已具完整之內涵架構,有利延伸規劃各領域/科目課程之適切融入,並能豐富與落實核心素養之內涵,故以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教育議題為例,呈現其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以作為課程設計、教材編審與教學實施之參考。

有關本領域融入議題之選擇、作法與示例參考說明,可參閱「生活課程課程手冊」。

教育階段

議題/學習主題

議題實質內涵

國民小學

國民中學

高級中等學校

性別平等教育

生理性別、性傾向、性別特質與性別認同多樣性的尊重

E1 認識生理性別、性傾向、性別特質與性別認同的多元面貌。

J1 接納自我與他人的性傾向、性別特質與性別認同。

U1 肯定自我與尊重他人的性傾向、性別特質與性別認同,突破個人發展的性別限制。

E2 覺知身體意象對身心的影響。

J2 釐清身體意象的性別迷思。

U2 探究社會文化與媒體對身體意象的影響。

性別角色的突破與性別歧視的消除

E3 覺察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了解家庭、學校與職業的分工,不應受性別的限制。

J3 檢視家庭、學校、職場中基於性別刻板印象產生的偏見與歧視。

U3 分析家庭、學校、職場與媒體中的性別不平等現象,提出改善策略。

身體自主權的尊重與維護

E4 認識身體界限與尊重他人的身體自主權。

J4 認識身體自主權相關議題,維護自己與尊重他人的身體自主權。

U4 維護與捍衛自己的身體自主權,並尊重他人的身體自主權。

性騷擾、性侵害與性霸凌的防治

E5 認識性騷擾、性侵害、性霸凌的概念及其求助管道。

J5辨識性騷擾、性侵害與性霸凌的樣態,運用資源解決問題。

U5探究性騷擾、性侵害與性霸凌相關議題,並熟知權利救濟的管道與程序。

語言、文字與符號的性別意涵分析

E6 了解圖像、語言與文字的性別意涵,使用性別平等的語言與文字進行溝通。

J6探究各種符號中的性別意涵及人際溝通中的性別問題。

U6 解析符號的性別意涵,並運用具性別平等的語言及符號。

科技、資訊與媒體的性別識讀

E7 解讀各種媒體所傳遞的性別刻板印象。

J7解析各種媒體所傳遞的性別迷思、偏見與歧視。

J8解讀科技產品的性別意涵。

U7 批判科技、資訊與媒體的性別意識形態,並尋求改善策略。

U8 發展科技與資訊能力,不受性別的限制。

性別權益與公共參與

E8 了解不同性別者的成就與貢獻。

E9 檢視校園中空間與資源分配的性別落差,並提出改善建議。

J9認識性別權益相關法律與性別平等運動的楷模,具備關懷性別少數的態度。

J10探究社會中資源運用與分配的性別不平等,並提出解決策略。

U9 了解性別平等運動的歷史發展,主動參與促進性別平等的社會公共事務,並積極維護性別權益。

U10檢視性別相關政策,並提出看法。

性別權力關係與互動

E10辨識性別刻板的情感表達與人際互動。

E11培養性別間合宜表達情感的能力。

J11去除性別刻板與性別偏見的情感表達與溝通,具備與他人平等互動的能力。

J12省思與他人的性別權力關係,促進平等與良好的互動。

U11分析情感關係中的性別權力議題,養成溝通協商與提升處理情感挫折的能力。

U12反思各種互動中的性別權力關係。

性別與多元文化

E12了解與尊重家庭型態的多樣性。

E13了解不同社會中的性別文化差異。

J13了解多元家庭型態的性別意涵。

J14認識社會中性別、種族與階級的權力結構關係。

U13探究本土與國際社會的性別與家庭議題。

U14善用資源以拓展性別平等的本土與國際視野。

人權教育

人權的基本概念

E1 認識人權是與生俱有的、普遍的、不容剝奪的。

J1 認識基本人權的意涵,並了解憲法對人權保障的意義。

U1 理解普世人權意涵的時代性及聯合國人權公約對人權保障的意義。

人權與責任

E2 關心周遭不公平的事件,並提出改善的想法。

J2 關懷國內人權議題,提出一個符合正義的社會藍圖,並進行社會改進與行動。

U2 探討國際人權議題,並負起全球公民的和平與永續發展責任。

人權與民主法治

E3 了解每個人需求的不同,並討論與遵守團體的規則。

J3 探索各種利益可能發生的衝突,並了解如何運用民主審議方式及正當的程序,以形成公共規則,落實平等自由之保障。

U3 認識我國重要的人權立法及其意義,理解保障人權之憲政原理與原則。

人權與生活實踐

E4 表達自己對一個美好世界的想法,並聆聽他人的想法。

E5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E6 覺察個人的偏見,並避免歧視行為的產生。

J4 了解平等、正義的原則,並在生活中實踐。

J5了解社會上有不同的群體和文化,尊重並欣賞其差異。

J6正視社會中的各種歧視,並採取行動來關懷與保護弱勢。

U4 理解人權與世界和平的關係,並在社會中實踐。

U5 理解世界上有不同的國家、族群和文化,並尊重其文化權。

U6 探討歧視少數民族、排除異類、污名化等現象,理解其經常和政治經濟不平等、種族主義等互為因果,並提出相關的公民行動方案。

人權違反與救濟

E7 認識生活中不公平、不合理、違反規則和健康受到傷害等經驗,並知道如何尋求救助的管道。

J7 探討違反人權的事件對個人、社區/部落、社會的影響,並提出改善策略或行動方案。

U7 體悟公民不服從的人權法治意涵,並倡議當今我國或全球人權相關之議題。

人權重要主題

E8 了解兒童對遊戲權利的需求。

E9 認識生存權、身分權的剝奪與個人尊嚴的關係。

E10認識隱私權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E11了解兒童權利宣言的內涵及兒童權利公約對兒童基本需求的維護與支持。

J8了解人身自由權,並具有自我保護的知能。

J9認識教育權、工作權與個人生涯發展的關係。

J10了解人權的起源與歷史發展對人權維護的意義。

J11運用資訊網絡了解人權相關組織與活動。

J12理解貧窮、階級剝削的相互關係。

J13理解戰爭、和平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J14了解世界人權宣言對人權的維護與保障。

U8 說明言論自由或新聞自由對於民主社會運作的重要性。

U9 理解法律對社會上原住民、身心障礙者等弱勢所提供各種平權措施,旨在促進其能擁有實質平等的社會地位。

U10認識聯合國及其他人權相關組織對人權保障的功能。

U11理解人類歷史上發生大屠殺的原因,思考如何避免其再發生。

U12認識聯合國的各種重要國際人權公約。

環境教育

環境倫理

E1 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E2 覺知生物生命的美與價值,關懷動、植物的生命。

E3 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而保護重要棲地。

J1 了解生物多樣性及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性。

J2 了解人與周遭動物的互動關係,認識動物需求,並關切動物福利。

J3 經由環境美學與自然文學了解自然環境的倫理價值。

U1關心居住地區,因保護所帶來的發展限制及權益受損,理解補償正義的重要性。

U2理解人為破壞對其他物種與棲地所帶來的生態不正義,進而支持相關環境保護政策。

永續發展

E4 覺知經濟發展與工業發展對環境的衝擊。

E5 覺知人類的生活型態對其他生物與生態系的衝擊。

E6 覺知人類過度的物質需求會對未來世代造成衝擊。

E7 覺知人類社會有糧食分配不均與貧富差異太大的問題。

J4 了解永續發展的意義(環境、社會、與經濟的均衡發展)與原則。

J5 了解聯合國推動永續發展的背景與趨勢。

J6 了解世界人口數量增加、糧食供給與營養的永續議題。

U3 探討臺灣二十一世紀議程的內涵與相關政策。

U4 思考生活品質與人類發展的意義,並據以思考與永續發展的關係。

U5 採行永續消費與簡樸生活的生活型態,促進永續發展。

氣候變遷

E8 認識天氣的溫度、雨量要素與覺察氣候的趨勢及極端氣候的現象。

E9 覺知氣候變遷會對生活、社會及環境造成衝擊。

E10覺知人類的行為是導致氣候變遷的原因。

J7 透過「碳循環」,了解化石燃料與溫室氣體、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的關係。

J8 了解台灣生態環境及社會發展面對氣候變遷的脆弱性與韌性。

J9 了解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的涵義,以及台灣因應氣候變遷調適的政策。

U6 探究國際與國內對氣候變遷的應對措施,了解因應氣候變遷的國際公約的精神。

U7 收集並分析在地能源的消耗與排碳的趨勢,思考因地制宜的解決方案,參與集體的行動。

災害防救

E11認識台灣曾經發生的重大災害。

E12養成對災害的警覺心及敏感度,對災害有基本的了解,並能避免災害的發生。

E13覺知天然災害的頻率增加且衝擊擴大。

J10了解天然災害對人類生活、生命、社會發展與經濟產業的衝擊。

J11了解天然災害的人為影響因子。

J12認識不同類型災害可能伴隨的危險,學習適當預防與避難行為。

J13參與防災疏散演練。

U8 從災害防救法規了解台灣災害防救的政策規劃。

U9 分析實際監測數據,探究天然災害頻率的趨勢與預估。

U10執行災害防救的演練。

U11運用繪圖科技與災害資料調查,繪製防災地圖。

能源資源永續利用

E14覺知人類生存與發展需要利用能源及資源,學習在生活中直接利用自然能源或自然形式的物質。

E15覺知能資源過度利用會導致環境汙染與資源耗竭的問題。

E16了解物質循環與資源回收利用的原理。

E17養成日常生活節約用水、用電、物質的行為,減少資源的消耗。

J14了解能量流動及物質循環與生態系統運作的關係。

J15認識產品的生命週期,探討其生態足跡、水足跡及碳足跡。

J16了解各種替代能源的基本原理與發展趨勢。

U12了解循環型社會的涵意與執行策略,實踐綠色消費與友善環境的生活模式。

U13了解環境成本、汙染者付費、綠色設計及清潔生產機制。

U14了解國際及我國對能源利用之相關法律制定與行政措施。

U15了解因地制宜及友善環境的綠建築原理。

海洋教育

海洋休閒

E1喜歡親水活動,重視水域安全。

E2學會游泳技巧,熟悉自救知能。

E3具備從事多元水域休閒活動的知識與技能。

J1 參與多元海洋休閒與水域活動,熟練各種水域求生技能。

J2 認識並參與安全的海洋生態旅遊。

J3 了解沿海或河岸的環境與居民生活及休閒方式。

U1 熟練各項水域運動,具備安全之知能。

U2 規劃並參與各種水域休閒與觀光活動。

U3 了解漁村與近海景觀、人文風情與生態旅遊的關係。

海洋社會

E4 認識家鄉或鄰近的水域環境與產業。

E5 探討臺灣開拓史與海洋的關係。

E6 了解我國是海洋國家,強化臺灣海洋主權意識。

J4 了解海洋水產、工程、運輸、能源、與旅遊等產業的結構與發展。

J5 了解我國國土地理位置的特色及重要性。

J6 了解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海洋法規。

J7 探討與海洋相關產業之發展對臺灣經濟的影響。

U4 分析海洋相關產業與科技發展,並評析其與經濟活動的關係。

U5 認識海洋相關法律,了解並關心海洋政策。

U6 評析臺灣與其他國家海洋歷史的演變及異同。

U7 認識臺灣海洋權益與戰略地位。

海洋文化

E7 閱讀、分享及創作與海洋有關的故事。

E8 了解海洋民俗活動、宗教信仰與生活的關係。

E9 透過肢體、聲音、圖像及道具等,進行以海洋為主題之藝術表現。

J8 閱讀、分享及創作以海洋為背景的文學作品。

J9 了解我國與其他國家海洋文化的異同。

J10運用各種媒材與形式,從事以海洋為主題的藝術表現。

J11了解海洋民俗信仰與祭典之意義及其與社會發展之關係。

U8 善用各種文體或寫作技巧,創作以海洋為背景的文學作品。

U9 體認各種海洋藝術的價值、風格及其文化脈絡。

U10比較我國與其他國家海洋民俗信仰與祭典的演變及異同。

海洋科學與技術

E10認識水與海洋的特性及其與生活的應用。

E11認識海洋生物與生態。

E12認識海上交通工具和科技發展的關係。

J12探討臺灣海岸地形與近海的特色、成因與災害。

J13探討海洋對陸上環境與生活的影響。

J14探討海洋生物與生態環境之關聯。

J15探討船舶的種類、構造及原理。

U11了解海浪、海嘯、與黑潮等海洋的物理特性,以及鹽度、礦物質等海洋的化學成分。

U12了解海水結構、海底地形及洋流對海洋環境的影響。

U13探討海洋環境變化與氣候變遷的相關性。

U14了解全球水圈、生態系與生物多樣性的關係。

U15熟悉海水淡化、船舶運輸、海洋能源、礦產探勘與開採等海洋相關應用科技。

海洋資源與永續

E13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水產品。

E14了解海水中含有鹽等成份,體認海洋資源與生活的關聯性。

E15認識家鄉常見的河流與海洋資源,並珍惜自然資源。

E16認識家鄉的水域或海洋的汙染、過漁等環境問題。

J16認識海洋生物資源之種類、用途、復育與保育方法。

J17了解海洋非生物資源之種類與應用。

J18探討人類活動對海洋生態的影響。

J19了解海洋資源之有限性,保護海洋環境。

J20了解我國的海洋環境問題,並積極參與海洋保護行動。

U16探討海洋生物資源管理策略與永續發展。

U17了解海洋礦產與能源等資源,以及其經濟價值。

U18了解海洋環境污染造成海洋生物與環境累積的後果,並提出因應對策。

U19了解全球的海洋環境問題,並熟悉或參與海洋保護行動。

二、議題適切融入「生活課程課程綱要」學習重點舉例說明

議題融入生活課程之內容涵蓋議題之知識、情意與行動,重視對議題認知與敏感度之提升、價值觀與責任感之培養,以及生活實踐之履行。進行議題教育時,透過本領域之學習重點與議題實質內涵之連結、延伸、統整與轉化,培養學生對議題探究、思辦與實踐的能力。下表僅先列舉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環境教育與海洋教育四項議題之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其融入本課程綱要「學習重點」之示例,作為教材編選與教學實施之參考。

議題

學習主題

實質內涵

融入「學習表現」之示例

融入「學習內容」之示例

生理性別、性傾向、性別特質與性別認同多樣性的尊重

E1認識生理性別、性傾向、性別特質與性別認同的多元面貌。

E2 覺知身體意象對身心的影響

1-I-1探索並分享對自己及相關人、事、物的感受與想法。

1-I-2覺察每個人均有其獨特性與長處,進而欣賞自己的優點、喜歡自己。

1-I-3省思自我成長的歷程,體會其意義並知道自己進步的情形與努力的方向。

A.事物變化及生命成長現象的觀察與省思。

A-I-1生命成長現象的認識。

A-I-2事物變化現象的觀察。

A-I-3自我省思。

C.生活事物特性的探究與創新應用。

C-I-1事物特性與現象的探究。

性別角色的突破與性別歧視的消除

E3 覺察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了解家庭、學校與職業的分工,不應受性別的限制。

1-I-1探索並分享對自己及相關人、事、物的感受與想法。

1-I-2覺察每個人均有其獨特性與長處,進而欣賞自己的優點、喜歡自己。

1-I-3省思自我成長的歷程,體會其意義並知道自己進步的情形與努力的方向。

1-I-4珍視自己並學習照顧自己的方法,且能適切、安全的行動。

2-I-3探索生活中的人、事、物,並體會彼此之間會相互影響。

6-I-4關懷生活中的人、事、物,願意提供協助與服務。

7-I-1以對方能理解的語彙或合宜的方式,表達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意見。

7-I-2傾聽他人的想法,並嘗試用各種方法理解他人所表達的意見。

7-I-3覺知他人的感受,體會他人的立場及學習體諒他人,並尊重和自己不同觀點的意見。

A.事物變化生命成長現象的觀察與省思

A-I-3自我省思

D.人際關係的建立與溝通合作

D-I-1自我與他人關係的認識。

D-I-4共同工作並相互協助。




身體自主權的尊重與維護

E4 認識身體界限與尊重他人的身體自主權。

1-I-4珍視自己並學習照顧自己的方法,且能適切、安全的行動。

6-I-3覺察生活中的規範與禮儀,探究其存在的意義,並願意遵守。

7-I-3覺知他人的感受,體會他人的立場及學習體諒他人,並尊重和自己不同觀點的意見。

A.事物變化及生命成長現象的觀察與省思

A-I-1生命成長現象的認識。

C.生活事物特性的探究與創新應用

C-I-1事物特性與現象的探究。

D.人際關係的建立與溝通合作

D-I-1自我與他人關係的認識。

D-I-3聆聽與回應的表現

性騷擾、性侵害、性霸凌的防治

E5 認識性騷擾、性侵害、性霸凌的概念及其求助管道。

1-I-4珍視自己並學習照顧自己的方法,且能適切、安全的行動。


D.人際關係的建立與溝通合作

D-I-1自我與他人關係的認識。

語言、文字與符號的性別意涵分析

E6 了解圖像、語言與文字的性別意涵,使用性別平等的語言與文字進行溝通。

4-I-2使用不同的表徵符號進行表現與分享,感受創作的樂趣。

C.生活事物特性的探究與創新應用

C-I-2媒材特性與符號表徵的使用。

性別權益與公共參與

E9 檢視校園中空間與資源分配的性別落差,並提出改善建議。

2-I-5運用各種探究事物的方法及技能,對訊息做適切的處理,並養成動手做的習慣。

2-I-4在發現及解決問題的歷程中,學習探究人、事、物的方法。

6-I-4關懷生活中的人、事、物,願意提供協助與服務。

C.生活事物特性的探究與創新應用

C-I-3探究生活事物的方法與技能。

C-I-4事理的應用與實踐。

C-I-5知識與方法的運用、組合與創新。

F.自主學習

F-I-3面對學習的挑戰,勇於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進行試驗。

性別權力關係與互動

E10辨識性別刻板的情感表達與人際互動。

E11培養性別間合宜表達情感的能力。


6-I-4關懷生活中的人、事、物,願意提供協助與服務。

7-I-1以對方能理解的語彙或合宜的方式,表達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意見。

7-I-2傾聽他人的想法,並嘗試用各種方法理解他人所表達的意見。

7-I-3覺知他人的感受,體會他人的立場及學習體諒他人,並尊重和自己不同觀點的意見。

D.人際關係的建立與溝通合作

D-I-1自我與他人關係的認識。

D-I-2情緒調整的學習。

D-I-3聆聽與回應的表現。

人權教育

人權的基本概念

E1 認識人權是與生俱有的、普遍的、不容剝奪的。

6-I-3覺察生活中的規範與禮儀,探究其存在的意義,並願意遵守。

7-I-1以對方能理解的語彙或合宜的方式,表達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意見。

7-I-2傾聽他人的想法,並嘗試用各種方法理解他人所表達的意見。

7-I-3覺知他人的感受,體會他人的立場及學習體諒他人,並尊重和自己不同觀點的意見。

E.生活規範的實踐與省思

E-I-1生活習慣的養成。

E-I-2生活規範的實踐。

E-I-3自我行為的檢視與調整。

人權與責任

E2 關心周遭不公平的事件,並提出改善的想法。

2-I-4在發現及解決問題的歷程中,學習探究人、事、物的方法。

6-I-3覺察生活中的規範與禮儀,探究其存在的意義,並願意遵守。

7-I-1以對方能理解的語彙或合宜的方式,表達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意見。

7-I-2傾聽他人的想法,並嘗試用各種方法理解他人所表達的意見。

7-I-3覺知他人的感受,體會他人的立場及學習體諒他人,並尊重和自己不同觀點的意見。

C.生活事物特性的探究與創新應用

C-I-1事物特性與現象的探究。

C-I-3探究生活事物的方法與技能。

C-I-4事理的應用與實踐。

C-I-5知識與方法的運用、組合與創新。

人權與民主法治

E3 了解每個人需求的不同,並討論與遵守團體的規則。

1-I-2覺察每個人均有其獨特性與長處,進而欣賞自己的優點、喜歡自己。

5-I-3理解與欣賞美的多元形式與歧異。

6-I-3覺察生活中的規範與禮儀,探究其存在的意義,並願意遵守。

6-I-4關懷生活中的人、事、物,願意提供協助與服務。

6-I-5覺察人與環境的依存關係,進而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尊重生命。

7-I-1以對方能理解的語彙或合宜的方式,表達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意見。

7-I-2傾聽他人的想法,並嘗試用各種方法理解他人所表達的意見。

7-I-3 覺知他人的感受,體會他人的立場及學習體諒他人,並尊重和自己不同觀點的意見。

7-I-4能為共同的目標訂定規則或方法,一起工作並完成任務。

A.事物變化及生命成長現象的觀察與省思

A-I-3自我省思。

D.人際關係的建立與溝通合作

D-I-1自我與他人關係的認識。

D-I-2情緒調整的學習。

D-I-3聆聽與回應的表現。

D-I-4共同工作並相互協助。

E.生活規範的實踐與省思

E-I-1生活習慣的養成。

E-I-2生活規範的實踐。

E-I-3自我行為的檢視與調整。

人權與生活實踐

E4 表達自己對一個美好世界的想法,並聆聽他人的想法。

5-I-1 覺知生活中人、事、物的豐富面貌,建立初步的美感經驗。

5-I-2 在生活環境中,覺察美的存在。

5-I-4對生活周遭人、事、物的美有所感動,願意主動關心與親近。

6-I-2 體會自己分內該做的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並身體力行。

6-I-5覺察人與環境的依存關係,進而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尊重生命。

7-I-2傾聽他人的想法,並嘗試用各種方法理解他人所表達的意見。

7-I-3覺知他人的感受,體會他人的立場及學習體諒他人,並尊重和自己不同觀點的意見。

B.環境之美的探索與愛護

B-I-1自然環境之美的感受。

B-I-2社會環境之美的體認。

B-I-3環境的探索與愛護。

C.生活事物特性的探究與創新應用

C-I-1事物特性與現象的探究。

D.人際關係的建立與溝通合作

D-I-1自我與他人關係的認識。

D-I-2情緒調整的學習。

D-I-3聆聽與回應的表現。

D-I-4共同工作並相互協助。

人權違反與救濟

E7 認識生活中不公平、不合理、違反規則和健康受到傷害等經驗,並知道如何尋求救助的管道。

1-I-4珍視自己並學習照顧自己的方法,且能適切、安全的行動。

D.人際關係的建立與溝通合作

D-I-1自我與他人關係的認識。


人權重要主題

E8 了解兒童對遊戲權利的需求。

1-I-1探索並分享對自己及相關人、事、物的感受與想法。

2-I-1以感官知覺探索生活,覺察事物及環境的特性。

4-I-1利用各種生活的媒介與素材,進行表現與創作,喚起豐富的想像力。

C.生活事物特性的探究與創新應用

C-I-1事物特性與現象的探究。

C-I-2媒材特性與符號表徵的使用。

C-I-3探究生活事物的方法與技能。

C-I-4事理的應用與實踐。

C-I-5知識與方法的運用、組合與創新。

環境教育

環境倫理

E1 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E2 覺知生物生命的美與價值,關懷動、植物的生命。

E3 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而保護重要棲地。

5-I-1覺知生活中人、事、物的豐富面貌,建立初步的美感經驗。

5-I-2 在生活環境中,覺察美的存在。

5-I-3 理解與欣賞美的多元形式與歧異。

5-I-4 對生活周遭人、事、物的美有所感動,願意主動關心與親近。

6-I-5覺察人與環境的依存關係,進而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尊重生命。

A.事物變化及生命成長現象的觀察與省思

A-I-1生命成長現象的認識。

A-I-2事物變化現象的觀察。

A-I-3自我省思。

B.環境之美的探索與愛護

B-I-1自然環境之美的感受。

B-I-2社會環境之美的體認。

B-I-3環境的探索與愛護。

氣候變遷

E8 認識天氣的溫度、雨量要素與覺察氣候的趨勢及極端氣候的現象。

E9 覺知氣候變遷會對生活、社會及環境造成衝擊。

E10覺知人類的行為是導致氣候變遷的原因。

6-I-5覺察人與環境的依存關係,進而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尊重生命。

A.事物變化及生命成長現象的觀察與省思

A-I-2事物變化現象的觀察。

A-I-3自我省思。

B.環境之美的探索與愛護

B-I-1自然環境之美的感受。

B-I-3環境的探索與愛護。

災害防救

E12養成對災害的警覺心及敏感度,對災害有基本的了解,並能避免災害的發生。

E13覺知天然災害的頻率增加且衝擊擴大。

1-I-4珍視自己並學習照顧自己的方法,且能適切、安全的行動。

2-I-1以感官知覺探索生活,覺察事物及環境的特性。

2-I-2觀察生活中人、事、物的變化,覺知變化的可能因素。

A.事物變化及生命成長現象的觀察與省思

A-I-2事物變化現象的觀察。

A-I-3自我省思。

B.環境之美的探索與愛護

B-I-1自然環境之美的感受。

B-I-3環境的探索與愛護。

海洋教育

海洋社會

E4 認識家鄉或鄰近的水域環境與產業。

2-I-1以感官知覺探索生活,覺察事物及環境的特性。

5-I-2 在生活環境中,覺察美的存在。

5-I-3理解與欣賞美的多元形式與歧異。

5-I-4對生活周遭人、事、物的美有所感動,願意主動關心與親近。

6-I-5覺察人與環境的依存關係,進而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尊重生命。

A.事物變化及生命成長現象的觀察與省思

A-I-2事物變化現象的觀察。

A-I-3自我省思。

B.環境之美的探索與愛護

B-I-1自然環境之美的感受。

B-I-3環境的探索與愛護。

海洋資源與永續

E13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水產品。

2-I-1 以感官知覺探索生活,覺察事物及環境的特性。

5-I-2 在生活環境中,覺察美的存在。

5-I-4 對生活周遭人、事、物的美有所感動,願意主動關心與親近。

6-I-5 覺察人與環境的依存關係,進而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尊重生命。

A.事物變化及生命成長現象的觀察與省思

A-I-2事物變化現象的觀察。

A-I-3自我省思。

B.環境之美的探索與愛護

B-I-1自然環境之美的感受。

B-I-3環境的探索與愛護。

附錄三:生活課程主題教學設計之內容參考素材

學童的生活係由系列的活動所串成,而任何一個活動均由人、環境、事件等元素的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的交互作用所組成,從不同角度切入來參與及感受,覺知到不同的生活現象和意義。主題教學模式讓教師有效地組織活動的脈絡與意義,協助學生累積與發展能力,形成素養。一個主題教學可以組織不同的素材,進行同一主旨的系列活動,例如豆子、風鈴、下課鐘、汽車喇叭聲、救護車的聲音等,都可以作為「探討聲音的素材」;另外,同一素材,也可以在不同的教學主題中出現,例如紙飛機可出現在「風」、「玩具」、「摺紙遊戲」、「美化環境」等主題,做為學習媒介,發展出具情境脈絡的活動。

就學童的生活來說,其涉及的、可學習的主題與素材是多樣的、是不勝枚舉的,隨著各學校地域與文化特性,以及學童生活經驗的不同,主題教學的取材也會有所不同,因此生活課程之「教學素材」的品項無法全數羅列,也無法統一規範。生活課程的主題教學活動,不在主張學童「應該學習哪些教材或是素材」,而是著重教師透過主題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踐,引導學童發展出「學習表現」之能力。換句話說,生活課程的主題或素材只是學童達成學習目標的一種媒介、一種工具,它們本身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兩年的生活課程學習中,雖然學童學習到的主題或素材不一定完全相同,但透過教師對課程目標的掌握,巧妙使用素材,組織與安排主題統整教學活動,可使每一位學童具備生活課程核心素養。

儘管教師可以自行設計與發展主題教學活動,然而若考慮第一學習階段學童身心發展上的特性、大多數學童的生活經驗,以及生活的時間與空間特性,我們依照生活課程學習內容,建議性地呈現以下主題教學設計之活動素材,以供教師自編教材或是出版社編輯發展教科用書時參考採用,並據此發展、設計或規劃適切之教學活動,並以啟發學童多面向的能力,引導學童多元的探索與學習。

學習內容主題

學習內容

主題設計參考素材

A.事物變化與生命成長現象的觀察與省思

A-I-1

生命成長現象的認識。

  • 透過系列的觀察活動或是種植與養殖的過程,知道生物的生長需要陽光、空氣、水與養分(食物),並會珍惜與關愛生物。

  • 透過紀錄或資料的蒐集,覺知自己成長與進步情形(如:學習、生活知能、身體成長等),並進一步珍愛生命。

A-I-2

事物變化現象的觀察。

  • 由系列的觀測資料,說出一個變動的事件(如:植物、動物成長的歷程、天氣的變化學校環境的變化等)。

  • 了解生活中的情境變化(如:入學、轉學、搬家、家庭關係、生活環境、生老病死的生命變化等)可能會改變生活,當無法適應變動時,能主動尋求或願意接受協助。

A-I-3

自我省思。

  • 知道自己不足之處(如:學習方法、待人接物、情緒管理等),在主動尋求協助或接受他人的指導後,用自己的力量完成工作或任務。

  • 了解自己的正向想法與負向想法,思考可能的結果。

B.環境之美的探索與愛護

B-I-1

自然環境之美的感受。

  • 比較不同植物間、動物間的外形及其生活環境的異同,覺察到動植物的外形特性,有利於其生存,要尊重與愛護。

  • 透過實地探索與觀察,發現並分享自己生活環境中生物及自然景觀的特色與美妙之處(如:山川、海洋的壯闊、動植物的顏色、形狀、姿態、變化,或大自然的時序之美等),並尊重與自己不同的看法。

B-I-2

社會環境之美的體認。

  • 透過實地探索,了解自己生活的環境,認識住家、學校或商店等場所之人物、位置、方向及交通。

  • 探索住家及學校附近的環境,藉由接近自然,感受生活環境中生物及自然景觀的特色與美妙之處,進而採取關懷自然與生命的行動。

  • 於在地文化的脈絡中,發現與認識藝術(如:社區或家鄉的藝術工作者等)

  • 透過實地探索或參與過的社區活動(如:節慶活動、展演活動、休閒活動等),發現並分享人文環境的特色(如:族群與文化、在地與產業文化、傳統文化、當代文化、他國產物等),感受其差異、多樣及美妙之處,學習欣賞事物之美與尊重不同的看法。

B-I-3

環境的探索與愛護。

  • 覺察到人類的行為(如:亂丟垃圾、浪費水資源、過度使用塑膠袋等)會造成環境問題,影響我們的生活與健康。

  • 從實踐活動中感受保護環境的重要,進而養成不浪費資源或破壞環境的行為與習慣(如:使用環保餐具、資源回收、確實做好垃圾分類與減量、回收吹泡泡水、使用回收紙張做美勞創作等),並愛護環境。

C.生活事物特性的探究與創新應用

C-I-1

事物特性與現象的探究。

  • 以感官觀察或動手操作,比較物體具有的特徵(如:顏色、大小、形狀、明暗、輕重、軟硬、粗細、聲音、氣味等)。

  • 察覺物體有些屬性會因某些原因而發生變化(如:觀察天氣現象,覺察冷熱以及陰晴等受到太陽、風、雲、雨等變化的影響;觀察影子的長短變化或方向與太陽有關等)。

  • 從現象的變化中推想原因,並進行試驗(如:吹泡泡、玩磁鐵、利用風或水的特性玩遊戲或製做玩具等)。

  • 透過實地調查、器物探究或遊戲,覺察光的直線傳播、光的反射有一定的方向。

  • 知道環境中存在各種聲音,有樂音、有噪音。

  • 覺察經由光、色彩及聲音可透露很多訊息。

  • 對情境進行多面向的觀察後,將訊息做有意義的組合。

C-I-2

媒材特性與符號表徵的使用。

  • 透過各種媒材的操作與探索,覺知與辨識不同媒材的特性(如:自然物與人造素材之色彩、形狀、質感、聲音等)。

  • 觀察與比較物體的形狀、幾何圖形、模型、樓房的高低、以及各種動物的活動空間等有關造型的特徵及其差異。

  • 探索生活環境中的人、事、物,以視覺、聽覺、動覺的表現方式,加以回應、模仿及創作。人、事、物的視覺元素有線條、色彩、空間、質感、造型、形態等;聲音特性有高低、長短、強弱、快慢等;動作元素有身體部位、動力/時間、空間和關係。

  • 透過唸謠、律動、歌唱、演奏等活動,探索與感受聲音,體驗音高、基本節奏、速度(如:行板、快板、慢板)、力度變化(如:大小聲)等,進而使用圖形、線條、肢體動作、具體實物等表現聲音。

  • 透過暖身、專注、放鬆、想像、創意、信任、團隊合作等活動,探索與開發感官和知覺;運用語言傳達、肢體動作、角色扮演、情境模擬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理解自己、他人與環境的關係。

C-I-3

探究生活事物的方法與技能。

  • 練習探究的技能(如:觀察、比較、預測、測量、資料蒐集、記錄、表達、操作、探訪等)

  • 在各項學習活動中(包括各項重要議題的探究),透過角色扮演或情境模擬,表達感受、想法或練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 將圖書、歌曲、故事和探索主題結合,進行角色扮演、情境模擬或布置。

C-I-4

事理的應用與實踐。

  • 收集生活中的物件、喜愛的音樂、自己的作品和蒐藏品,進行人物裝扮、生活空間裝飾以及生活美化。

  • 應用學到的知識與方法(如:規劃自己的休閒、學習、家庭、社區活動等)。

  • 學會正確、安全、有效使用工具或道具的方法(如:剪刀、鉛筆、顏料、膠帶、雙面膠、黏著劑、樂器、布景等),以從事自我表現或藝術創作等活動,美化自己的生活。

C-I-5

知識與方法的運用、組合與創新。

  • 認識生活中常用的工具(如:剪刀、掃把、抹布等),學習操作並注意安全。

  • 尋找合適的材料,製作生活器具(如:相框、花器、置物盒等)。

  • 利用周遭可取得的物品或材料(如:石頭、樹枝、樹葉、花瓣、黏土、紙張、磁磚、棉線、毛根、回收物品等),進行各種遊戲、想像活動、角色扮演或藝術表現。

  • 在各項學習活動中,適時融入各項議題的探究(如: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教育、海洋教育等),並以創作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想法。

  • 嘗試用視覺、聽覺、動覺或其組合的創作形式(如:運用合適的語彙、文字、數字、圖畫、圖表、歌唱、音樂、肢體動作、即興戲劇、舞蹈或烹飪等),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從中獲得喜樂。

  • 能用身體或樂器為樂曲伴奏,運用聲音、實物及肢體動作,進行遊戲性的即興創作(如:創作性戲劇、創造性舞蹈、塗鴉遊戲、生活物品藝術創作、童謠唸謠創作等),享受過程中的樂趣。

D.人際關係的建立與溝通合作

D-I-1

自我與他人關係的認識。

  • 在班級中自我介紹(如:自己長相、體型、喜歡做的事等)。

  • 觀察與分享家中成員、家人工作、家人喜好、家人互動情形。

  • 從探索活動中,覺知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如:外貌、個性、喜好、興趣、專長、想法、生長環境等)。

  • 分辨自己與他人的異同,不以單一的標準評斷他人,進而彼此了解、接納與肯定。

  • 體察人我關係,認識自己在不同群體中扮演的角色(如:家庭中的我、班級中的我等)。

  • 透過學習活動(如:整潔工作、幫助別人、植物的種植、泡泡水的處理等),感覺自己與他人、自己與環境間的相互關連性。

D-I-2

情緒調整的學習。

  • 探索自己和他人相處的情形與情緒表現,覺察或改善自己的情緒行為。

  • 與人分享生活中喜怒哀樂的事情。

  • 了解不同活動情境的需要(如:競賽活動、環境佈置、整潔活動、服務活動等),展現自己的特色與長處以達成目標或協助完成任務。

  • 知道使用負面語言和不友善的態度會對別人造成傷害,當自己對別人有不合宜的行為與態度時,能夠表達歉意。

D-I-3

聆聽與回應的表現。

  • 對方說話時,眼睛能看著說話的人,並且不打斷對方的談話。

  • 能以肢體動作回應別人所傳遞的訊息(如:眼神、點頭等)。

  • 能以口語確認對方的意見或想法是否和自己聽到的意思相同(如:你剛剛說……;我聽到你說……等)。

  • 能以合適的音量、聲音表情、語句或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

  • 遇到聽不懂的事情時,以合宜的方式表達(如:舉手發言、等對方說完再發問等)及使用合適的語句發問(如:「我聽不懂,可以再說一次嗎?」、「我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等)。

  • 以真誠的態度讚美他人的特色與優點並能具體說明(如:你的作品顏色好豐富、你報告的聲音很清楚等)。

  • 在探索、討論、展演、創作中,學習與他人分工合作,完成工作任務與作品,並能欣賞自己和他人對於作品的貢獻(如:你設計的花邊很特別、我把地掃得很乾淨、你的辦法很好等)。

D-I-4

共同工作並相互協助。

  • 在各種共同學習活動進行前,在教師的引導下,約定並理解任務目標、做事的方法及合作的方式。

  • 在各種共同學習活動時,運用語言、文字、圖像、肢體進行溝通。

  • 遇到學習困難的時候,能以適當的方式,尋求同學或教師的幫忙,練習說出自己的困難(如:我這裡不懂,你可以教我嗎?)。

  • 遇到同學拒絕幫忙時,能繼續尋求其他人的協助;遇到自己無法幫忙時,能以合適的方式拒絕,並說明原因。

  • 發現同學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能以適當的口語詢問(如:你是不是這裡不會?你需要我幫忙嗎?等)。

  • 看到同學有困難時,能在安全的情況下提供協助(如:提供自己做法或想法、將情況趕快告訴大人與教師等)。

  • 遇到意見不同時,試著找出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處理方式(如:輪流、說明理由、表決等),如果無法達成共識,學習尊重不同的意見或尋求教師的協助。

  • 在各種學習活動中,體會很多事必須大家一起合作才能完成。

E.生活規範的實踐與省思

E-I-1

生活習慣的養成。

  • 保持生活空間的整潔與舒適,並能處理自己生活起居的相關事務(如:起床與就寢、梳洗、飲食、衣服穿脫、準時上學與回家、完成作業等)。

  • 覺察生活中的危險情境,包含家庭、學校和社會上的環境設施,以及自然與人為災害/傷害等,預防危險的發生(如:安全的使用遊樂器材、走廊不奔跑、偏僻角落不逗留、小心陌生人/身邊人的誘惑、災害發生時的避難逃生等),採取適當的方法保護自己。

E-I-2

生活規範的實踐。

  • 辨別生活中能做或不能做的事,理解生活規範和活動規則訂定的理由。

  • 了解日常作息規範(如:上學、放學、上課、下課、遊戲、用餐、完成作業、使用3C產品的時間等),並願意遵守。

  • 在不同的情境與場合中,考慮他人的感受,展現合宜的行為與態度(如:有禮貌、肯做事、負責任、與人合作等)。

  • 養成欣賞展示及演出時的基本禮儀與態度(如:守時、穿著整齊、安靜、發掘其優點等)。

  • 探究生活中應對進退、待人接物的禮儀(如:會主動以微笑和友善的態度與人招呼及互動、常說「請、謝謝、對不起」等禮儀用語等),並展現適切的行為。

  • 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方法,經營自己的生活(如:健康的飲食與作息、美化生活的環境、改善人際關係等)。

E-I-3

自我行為的檢視與調整。

  • 透過各種工具記錄與檢核自己生活習慣實踐的情形。

  • 在師長的協助下,尋找更適合自己的方法,調整生活習慣。

E-I-4

對他人的感謝與服務。

  • 能對生活中有助於自己的人、事、物表達關心與感謝,或提供自己能力所及的幫助(如:對為我們服務的人表達感謝、維持環境的整潔、尊重生命等)

  • 從各種服務及助人的事例中,學習幫助他人的方法(如:送受傷同學去保健室、陪老人過馬路、捐發票等)。

  • 在生活中體驗助人的感受,並分享經驗與心得。

F.自主學習策略的練習與覺察

F-I-1

工作任務理解與工作目標設定的練習。

  • 在各種學習活動中能接收重要的訊息,並知道要完成的工作重點。

  • 對於所要探究的問題或於生活中要實踐的工作,能練習擬定目標。

F-I-2

不同解決問題方法或策略的提出與嘗試。

  • 在學習活動中能勇於提出想法、問題及做事策略。

  • 能利用各種資源或參考他人意見,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 在學習活動中願意嘗試不同的做事與探究事物的方法。

F-I-3

時間分配及做事程序的規劃練習。

  • 對生活中要實踐的事情或學習活動的程序進行規劃的練習。

  • 對所要完成的事情進行時間分配的練習。

  • 判斷事情的重要性及完成工作的先後順序,進行適當的規劃。

F-I-4

對自己做事方法或策略的省思與改善。

  • 完成工作後會使用工具(如:檢核表、生活日記、學習紀錄等),檢視自己的做事方法。

  • 提出並與人分享完成工作的有效方法或策略。

  • 事情未達成預定目標時,能透過自我檢視或與他人討論,提出改善的做法。

  • 工作中遇到困難的事情,能探討困難的原因,嘗試解決而不中途放棄。

  • 透過省思,調整做事的方法並加以練習。

  • 找到激勵自己能持續完成工作的方法(如:從簡單的事開始做、分段完成、找到夥伴相互支持、獎勵自己等)。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