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103學年度第2學期通識選修課程大綱

格式
docx
大小
250 KB
頁數
127
上傳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5-08-24,离现在 10 63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103學年度第2學期

通識選修課程大綱

                                     

【通識選修:人文與思想】

GS2001

哲學概論

張勻翔

4

GS2002

人生哲學

張勻翔

8

GS2003

倫理學與美好生活

石慧瑩

12

GS2031

科學在人類文化中的定位與挑戰

江才健

20

GS2106

歌謠與文學關的理論

謝艾潔

24

GS2135

文創應用:小說拍電影

洪珊慧

28

GS2200

西洋美術史(一)

吳方正

31

GS2240

藝術欣賞與展覽實務

周芳美

35

GS2243

劇場技術實務

李易修

38

GS2244

劇場藝術與表演

李易修

42

GS2245

劇場藝術專題:南管音樂與梨園戲

李易修

45

GS2251

美國文化史-電影、文學與音樂

王成勉

48

GS2510

基督教概論

陳彥良、蔡龍珆、陸敬忠、孫雲平

52

GS2511

聖經與人生

王成勉、徐敬衡、陳健生、林志芸

55


【通識選修:社會思潮與現象】

GS3121

電子治理與網路公民

許雲翔

58

GS3125

公民社會與民主行政發展

韓保中

61

GS3126A

國際關係概論

韓保中

66

GS3126B

國際關係概論

韓保中

72

GS3127

國際關係與生活

鄧中堅

77

GS3150

生命教育

蕭鈺

80

GS3209

經濟學概論

譚經緯

84

GS3213

當代消費文化與社會

王俐容

88

GS3224

亞洲政經概論

王文岳

91

GS3225

戰爭與和平:近代世界外交史概論

王文岳

96

GS3300

法學緒論

朱春生

99

GS3303

國會改革與國家發展

劉有恆

102

GS3346

科技發展與爭議

房思宏

106

GS3347

工程文化與社會發展

房思宏

111

GS3350

台灣環境法

楊健寧

115

GS3355

環境倫理之實踐

石慧瑩

118

GS3509

媒體素養:新聞與生活

呂理德

124

GS3510

大眾傳播與生活

呂郁女

128

GS3515

科學傳播經典賞析

呂理德

131

GS3520

廣告學概論

蒯亮

135

GS3552

資料蒐集與報告寫作

朱碧靜

138

GS3558

資訊與網路與素養

連文雄

141

GS3611

歐洲文化導論

洪鎌德

145

GS3632

台灣社會與族群想像

吳忻怡

148

GS3705

文化人類學與日常生活

蔡芬芳

155

GS3813A

性別與大眾文化

吳忻怡

158

GS3813B

性別與大眾文化

吳忻怡

165

GS3901

創造力之理論與技巧

黃金俊

173

GS3902

創造力與多元智慧的理念與實踐

黃金俊

176

GS3903

文化創業產業

蒯亮

179


【通識選修:自然科學】

GS4110

通識地球物理

陳洲生

182

GS4406

認識大氣

王國英

186

GS4413

全球氣候變遷-從危機到轉機

張哲明

190


【通識選修:應用科學】

GS4402

全球環境變遷導論

張英明

194

GS4414

當代世界:環境危機與生態永續

王從恕

197

GS4500

通訊概論

陳彥文

201

GS4603

健康人生

王拔群、劉榮森、徐志育、黃婉翠

204

GS4604

醫療與健康

吳清平

207

GS4606

中醫與現代生活

賴榮年

211

GS4713

創造力與創意設計

王燦槐

213

GS4714

攝影光學

梁肇文、陳昇暉、鍾德元

217

GS4715

創意與創業

張寶基、陳彥文、黃元煒

221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01

課號

GS2001 

授課教師

張勻翔

課程名稱(中文)

哲學概論 

課程名稱(英文)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學分

課程目標

哲學起源自人類對於自身所處世界及彼此種種關係的好奇。哲學的原義為愛好智慧,它的內涵及討論的對象因於時代以及文化的不同,而有著不同的發問與偏重。一般而言,可以將西方對於哲學的探討區分為四個研究領域:知識論、形上學、價值論與文化哲學;我們就以它們的內涵來看,又可以將中國哲學區分為名理論、天道論及人道論來與之對照。由於中西文化的個別性,因而對於哲學側重的部份也就有著不同,中西文化的哲學發展也就有著個自的特色。本課程希望能夠讓同學們了解這一門學科的內涵,認識愛智之學討論的對象、相關理論以及這些對象彼此之間的密切關係,並且希望能藉由中西哲學內涵的對照使同學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及它們的特殊性和優勢。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哲學概論」課程介紹與導引
2.
哲學電影欣賞與討論
3.
哲學家做些什麼?何謂哲學?
4.
知識論:笛卡兒的懷疑方法
5.
知識論:理性論 經驗論
6.
形上學:形上學是什麼?
7.
形上學:自由意志與決定論
8.
形上學:心與物
9.
科學的哲學:培根與科學方法的基礎
10.
倫理學:義務論
11.
倫理學:效益論
12.
倫理學:德行倫理學
13.
倫理學:應用倫理學
14.
社會與政治哲學:社會契約理論
15.
藝術哲學:柏拉圖對詩人的抨擊
16.
藝術哲學:亞里斯多德為詩人的辯護
17.
宗教哲學:本質與意義
18.
宗教哲學上帝存在論證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
黃藿編訂,《哲學入門》,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3月。

授課方式

講授 研討

評量配分比重

各項成績配置比為:平時出缺席佔30%,課程討論佔40%,學期分組讀書會報告佔30%
1)、平時成績考核項目:
甲、落實點名制度,每次上課皆進行點名,修課學生整學期缺課次數(含請假)不可超過5次,超過5次者,該學期總成績不予及格。全勤者,學期總成績加5分。缺席1次者,平時成績為70分,每多缺席1次者,將多扣5分(比如:缺席2次者,平時成績為65分;缺席3次者,平時成績為60分)。
乙、落實課程回饋制度,若干週課程結束前,進行5分鐘的課程回饋,學生需針對該週上課內容的學生心得進行描述,教師將從中擇選多位優秀同學,予之公開鼓勵;每凡獲選為優秀者,將加平時成績5次(加分者,以最高滿分100分為原則)。
2)、課程討論成績考核項目:
甲、本課程規畫課堂各人反思或小組討論約計10次,修課同學必須充分參與,並依老師與TA給予的思考線索進行思索、分享並形成初步看法,將初步看法填寫在學習單上。
乙、授課老師,將依照學習單上的內容及活動參與態度予以給分,單次分數最高為10分,最低為0分,未參與該次活動者,一律以0分計算。
3)、學期分組讀書會報告成績考核項目:
甲、依各組每一位成員對於讀書會進行時的出席狀況以及工作參與度、貢獻度進行給分。
乙、針對書面內容給予分數,書面報告必須為讀書會小組的討論成果與心得,不得抄襲書籍內容或轉貼網路相關資料。凡報告格式不符規定或被發現抄龍及轉貼文字的情事,整組學期報告成績,將不予及格分數。

辦公時間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人文與思想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語文表達

(3) 普通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鑑賞評論

(1) 非常低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國際視野

(3) 普通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淵博史觀

(4)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公民道德素養

(3) 普通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創意思考

(4)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自學能力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02

課號

GS2002 

授課教師

張勻翔

課程名稱(中文)

人生哲學 

課程名稱(英文)

Philosophy of Life 

學分

課程目標

人生哲學在哲學裡,屬於價值論,是一門以哲學窺探人生的學問。它的宗旨在對生活周遭接觸的各種現象,進行思辨;並且進一步釐清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人類對於自身有限生命的經營,無論彼此間有什麼樣的個別性與差異性發展,皆可歸納視為對此四個方向追求的展現:真、善、美、聖。進一步看這些傾向,人類對於這四個方面的追求,其實都是在真理、倫理、藝術與宗教之好奇與嚮往的促使下,而於政治、經濟、環境等人類生活場域中表現出的發展;但是,並非所有的人都真正清楚他們的行為目的為何?他們的行為是否真的朝向生命真正的目標?本課程的設計核心,在培養學習者能夠具備明瞭生命與這四個方面之究竟關係、清楚認識它們的落實對於生命的重要性與必要價值、使學習者在成為專業人士的同時,如何經營自身生命等方面的核心能力。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由哲學思考人生:「人生哲學」課程介紹與導引
2.
哲學電影欣賞與討論:對於生命掌握的不同歷程
3.
哲學議題的發問與對人生的初步思考
4.
人類的結構與本質
5.
幸福:人生的目的與內涵
6.
以科學為知識主要來源的方法問題
7.
西方歷史文化與科學的發展
8.
中國的科學精神與態度
9.
人性行為與人的行為
10.
道德實踐的價值
11.
道德評價標準類型與反思
12.
美的哲學思考
13.
在生活中產生美感
14.
美、藝術以及生命情調
15.
宗教的意義、價值與俗化
16.
宗教的神聖性與俗化現象
17.
生命的安身立命之處
18.
朝向真善美聖之路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
自編講義
2.
蕭宏恩等(含張勻翔在內共9個人),《哲學與人生》,台北:揚智出版社,2004年。

授課方式

講授 研討 其他

評量配分比重

各項成績配置比為:平時出缺席佔30%,課程討論佔40%,學期分組讀書會報告佔30%
1)、平時成績考核項目:
甲、落實點名制度,每次上課皆進行點名,修課學生整學期缺課次數(含請假)不可超過5次,超過5次者,該學期總成績不予及格。全勤者,學期總成績加5分。缺席1次者,平時成績為70分,每多缺席1次者,將多扣5分(比如:缺席2次者,平時成績為65分;缺席3次者,平時成績為60分)。
乙、落實課程回饋制度,若干週課程結束前,進行5分鐘的課程回饋,學生需針對該週上課內容的學生心得進行描述,教師將從中擇選多位優秀同學,予之公開鼓勵;每凡獲選為優秀者,將加平時成績5次(加分者,以最高滿分100分為原則)。
2)、課程討論成績考核項目:
甲、 本課程規畫課堂各人反思或小組討論約計10次,修課同學必須充分參與,並依老師與TA給予的思考線索進行思索、分享並形成初步看法,將初步看法填寫在學習單上。
乙、 授課老師,將依照學習單上的內容及活動參與態度予以給分,單次分數最高為10分,最低為0分,未參與該次活動者,一律以0分計算。
3)、學期分組讀書會報告成績考核項目:
甲、依各組每一位成員對於讀書會進行時的出席狀況以及工作參與度、貢獻度進行給分。
乙、針對書面內容給予分數,書面報告必須為讀書會小組的討論成果與心得,不得抄襲書籍內容或轉貼網路相關資料。凡報告格式不符規定或被發現抄龍及轉貼文字的情事,整組學期報告成績,將不予及格分數。

辦公時間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人文與思想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語文表達

(3) 普通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實作/實驗,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鑑賞評論

(1) 非常低

作業練習,出席/課堂表現,

國際視野

(1) 非常低

出席/課堂表現,

淵博史觀

(4)

出席/課堂表現,

公民道德素養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

創意思考

(4)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自學能力

(4)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03

課號

GS2003 

授課教師

石慧瑩

課程名稱(中文)

倫理學與美好生活 

課程名稱(英文)

Ethics and the Good Life 

學分

課程目標

教學目標:
什麼樣的生活才是值得活的?存在的價值是什麼?在現實世界中名利雙收就能讓我們快樂嗎?幸福的必要條件是什麼?這是每一位追求幸福人生的人必然關心的問題。古今中外的哲學家都一致認定,倫理思考和美好生活之間具有密切的關係,因為倫理學本來關心的就是實際而具體的問題,倫理學家一向將道德理論應用於具體的情境,討論自殺、說謊、戰爭是否在某些狀況是道德上可允許的,討論人類對動物是否有道德義務、同性戀是否不道德等問題。這些倫理爭議在今天以不同的樣貌存在於各個社會,台灣亦不例外,許多與倫理道德糾纏不清的問題,極需倫理學介入面對與解決。本課程旨在對倫理學的基本原理及重要論題作初步的引介,並以現代社會所衍生的一系列社會事件為例,從各種實際問題出發,帶領同學進行思考,引領同學進行倫理思考與判斷,以期幫助學生理解倫理的三個實踐面向:(一)釐清爭議的倫理要件;(二)提供行為判斷的標準;(三)限制或激發個人的行為。因此,本課程將理論與應用並重,希望一方面能夠顧及基本理論的層面,另一方面結合日常生活中可能遭遇的議題,培養同學獨立思考的能力,並使能進一步釐清自己的價值觀與人生觀,進而能幫助同學找尋生命之價值和意義,而迎向和諧美好的生活。

授課內容

二、 課程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指定閱讀或作業
一 單元主題:課程說明
1.
課程導論:倫理學簡介及倫理爭議的涵義
2.
瞭解並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學習情境【請同學填寫基本資料,並請教學網站助理建立每位同學之學習檔案】
(1)
為什麼選修這門課?
(2)
你期待在這門課中學到什麼?
(3)
有關這門課你曾有過什麼學習經驗、讀過什麼書、知道些什麼? 朱建民編著,《應用倫理與現代社會》第1章。(第一週指定閱讀於上課後進行,其餘各週則應於上課前完成閱讀,以便討論。)
二 單元主題:倫理行為對與錯-效益論與義務論
在現實生活裡,你覺得「說謊」一定是錯的嗎?也許你可以舉很多的例子來說明未必如此,那麼這時我們也許該問問自己,我們在評斷「對」與「錯」時,背後所依據的基本原則到底是什麼?這是一個人在與世界交會且必須做出反應時,所必須確認的一件事,因為只有在清楚確知自己所依循的原則或信念時,我們才不致於對行為結果惶然不安,並能真正對自己所採取的因應行為感到心安理得。
【分組討論思考問題】
你和一位垂死的富翁漂流到一座孤島,臨終前,他請求你答應幫他完成遺願。他一生熱愛棒球,從中得到無數樂趣,現在他要死了,請你回去後,把他的遺產二十億捐給兄弟象隊,為了讓他能安心離去,你同意成全他的遺志。但是,回來後你發現慈濟正發起拯救東非災民的活動,二十億元可以拯救災民的性命,還可以透過教育,讓他們從此自給自足…,這時候的你會選擇怎麼做?
【撰寫學習回饋單】 黃藿總校閱,《哲學概論》第5章倫理學
三 單元主題:倫理爭議的衡定原則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面對社會上層出不窮的倫理爭議,往往在角度不同的切入點衡量下,就可能有不同的觀點出現,道德的底限與認知關係著我們對爭議事件的倫理判斷,對於倫理道德和科技發展兩者之間我們似乎應該凝聚多一些的共識,盡力尋覓一個平衡點。倫理學討論到中層原則正可提供我們做參考。
【分組討論思考問題】
西雅圖一對父母讓罹患嚴重腦疾的九歲女兒接受備受爭議的「生長衰減治療」,使她永遠無法長大,掀起醫學與道德倫理的激辯。你認為中層原則可以用來幫助我們權衡重大決定嗎?
【撰寫學習回饋單】 朱建民編著,《應用倫理與現代社會》16.1
四 單元主題:道德是相對的嗎? 
你是否同意所有行為的對錯相對於個人見解,有些有關道德對錯的問題是沒有答案的,很多行為的對錯視乎當時的情況而定。你清楚自己對道德的看法嗎?你認為道德是相對的嗎?
【分組討論思考問題】
判斷一件事情的「對」與「錯」有普遍的評斷標準嗎?我們時常在電影裡,或是在報章雜誌的報導中,看到來自不同國家與社會的人,在行為的表現上與我們不同。我們可以說,這些人有不同於我們的道德標準嗎?請說明你的看法。
【撰寫學習回饋單】 林火旺《倫理學》第11章。
五 單元主題:利潤至上與義利之辨
自四○年代發明了化學合成以來,大幅改變了過去數千年以來人類生活的面貌。各式各樣原本不存在於自然界的石油製品、塑膠用具與化學藥劑都能在實驗室的試管裡被製造出來,然而它所催生的卻是無止盡的有毒廢料與環境污染。殘忍的活體實驗不斷進行的同時,無數自然棲息地也遭到破壞,二氧化碳的過度排放更是深深影響到自然氣候。這是對全體人類以及地球的一場慢性謀殺,而真凶就是對此殘酷現實置若罔聞的各大企業。
【分組討論思考問題】
你認為企業可以為了追求利潤而對社會大眾隱瞞重要訊息嗎?我們應該追求經濟成長或環境健全?
【撰寫學習回饋單】 教學影片《企業人格診斷書》
六 單元主題:性別與人權
同性戀是當代的熱門議題。同性戀是否為先天性的遺傳呢?這個?題一直在討論中,十九世紀的學者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病態」(pathology),二十世紀初期的心理學家也多認為同性戀是一個不正常的發展。因此之故,根據不同的調查顯示,同性戀者在多方面受到歧視。在權利思想普及的二十一世紀,既然每個人都享有人權,那麼性別也應該是一種人權嗎?同性戀者有人權嗎?
【分組討論思考問題】
你認為同性戀之傾向是先天性還是後天性?同性戀是不正常的性傾向嗎?同性戀婚姻可能對社會的發展造成怎麼樣的影響? 你贊成同性戀婚姻合法化嗎?
【撰寫學習回饋單】 1. 黃藿總校閱,《哲學概論》第5<同性可以結婚嗎?>
2. 2.Nagle
《人的問題》第4
七 單元主題:墮胎,這一代最嚴重的道德問題?
還沒出世的胎兒可被視為一個個人嗎?或者它只是某一位婦女身上的一塊組織?同意墮胎是支持母親的權利的表現,還是一種集體屠殺的道德犯罪?
【分組討論思考問題】
你認為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墮胎手術是道德上可允許的?是當母親的性命交關時嗎?或是當懷孕的女性是性侵害(包括亂倫)案件的受害人?請說明你的看法。
【撰寫學習回饋單】 Pojman《生與死:現代道德困境的挑戰》第6章。
八 單元主題:點燃生命之海-安樂死的爭議
長久以來,安樂死的合法化與否,一直是個頗受爭議性的議題。人有沒有選擇死亡的權利?醫生協助安樂死 是殺人嗎?安樂死應由法律明文規定嗎?本單元擬帶領同學一起探討生命倫理中的重要倫理爭議。
【分組討論思考問題】
影片「點燃生命之海」的男主角因意外全身癱患卧床近三十年,他一心求死卻受限於法律不得不自力救濟,以加工自殺方式尋求解脫。你認為在明確表意下,生無可戀的重病患者可否給予安樂死,為什麼?
【撰寫學習回饋單】 1.蒂洛《倫理學與生活》第10
2. Pojman
,《生與死:現代道德困境的挑戰》第5章。
九 期中考
十 單元主題:客製化服務?訂做一個完美的寶寶
當代生殖科技發達,複製生命已經成為一門成熟的科學。但在生殖科技及醫療科技上卻也引議諸多爭議。在幹細胞醫療的爭議上,可否製造出一個胚胎、僅僅只是為了醫療用途?我們可否使用基因科技、去訂做一個完美的胎兒?胚胎有沒有內在價值、是不是生命,沒派上用場的胚胎是不是生命?
【分組討論思考問題】
你是否贊同透過胚胎植入前基因診斷的方式訂作心目中理想的寶寶?你認為訂做寶寶可能引發什麼樣的倫理爭議?
【撰寫學習回饋單】 1. 黃藿總校閱,《哲學概論》第5章醫療倫理學;
2.
茱迪.皮考特《姊姊的守護者》
十一 單元主題:殺戮的艱難-死刑的存廢爭議
最近幾個月,死刑的存廢成為台灣公共論壇的熱門議題,法務部長甚至因為拒絕執行死刑而下台。有人批判支持廢除死刑的人不夠重視受害,推動廢除死刑者則反駁說,支持廢死與關心受害者之間並不衝突也非互斥,社會應該討論的是「究竟執行死刑是否真能撫慰受害者?真能遏止犯罪?」死刑的本質為何?你有想過嗎?
【分組討論思考問題】
有人認為死刑是正義的表彰,有人卻認為國家處決罪犯是在延續可怕的謀殺傳統,你的看法如何?你認為我們的社會需要死刑嗎?請說明你的理由。
【撰寫學習回饋單】 1. 蒂洛《倫理學與生活》第9.6;
2. Pojman
,《解構死亡》第4部。
十二 單元主題:殺戮的艱難-流浪動物的心酸與痛苦
動物在公共討論空間中較不受注意,然而我們生活中卻離不開動物,我們不應該不去了解動物。一般討論中都將動物分成食用動物、實驗動物、同伴動物、野生動物,然而對於這些動物之倫理道德如何定義,人類一直有三大挑戰:學術專業程度、高度爭議性,以及人作為不會說話之動物的代言人是否恰當。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動物才能合乎倫理的要求?
【分組討論思考問題】
你認為動物有生存權利嗎?如何證明它們生存權利? 農場中飼養的動物呢?它們也有生存的權利嗎?
【撰寫學習回饋單】 蒂洛《倫理學與生活》第16
十三 單元主題:誰犯了科學詐欺罪
根據資料顯示,二氧化碳是跟隨全球暖化而上升,而不是造成全球暖化的主因;因為造成全球暖化的原因可能是太陽黑子活動。還有最大的溫室氣體是水蒸氣,而不是二氧化碳。全球暖化議題可能受到政治力的介入,而且影響深遠,報告不但被修改,還做假。在致力於環境保護的過程,我們要如何判斷我們所接收到的訊息?
【分組討論思考問題】
好科學和壞科學有什麼區別?我們經常聽說科學應當是價值中立的。是這樣嗎?你能想起好的科學實踐中包含的價值嗎?
【撰寫學習回饋單】 教學影片:
1.
不願面對的真相
2.
全球暖化大騙局
十四 單元主題:對抗貧窮,是慈善還是義務?
如何定義貧窮?如果對貧窮的救濟是一種義務,那麼窮人是否有相對應的提出要求的權利?對於窮人的救濟是對於窮人的尊重,還是實施救濟者的義務?給予弱勢者援助的權利與義務如何證成?
【分組討論思考問題】
你認為一個人之所以貧窮,是因為他(她)自己不努力還是與社會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朱建民編著,《應用倫理與現代社會》,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5年。
雅克.蒂洛,《倫理學與生活》,程立顯、劉建等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
參考書
黃藿總校閱,《哲學概論》,台北:學富出版社,2001年。
林正弘主編,《想一想哲學問題》,台北:三民出版社,2002年。
林火旺著,《倫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4年。
‧Nagle
《人的問題》,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茱迪.皮考特《姊姊的守護者》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2006年。
‧Pojman
《生死一瞬間》,桂冠圖書。
‧Pojman
《生與死:現代道德困境的挑戰》。
教學影片
1.
《不願面對的真相》;2. BBC《全球暖化大騙局》;3.公視《奇蹟背後》;4《企業人格診斷書》

授課方式

講授 研討 其他

評量配分比重

1.課堂參與、個人學習回饋單40% ; 2.期中30%3.課堂報告20 4.全學期心得反思10%

辦公時間

星期二 時間:9-10

課程領域

人文與思想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3) 普通

口頭報告/口試,

語文表達

(4)

紙筆測驗/會考,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

鑑賞評論

(1) 非常低

紙筆測驗/會考,出席/課堂表現,

國際視野

(3) 普通

出席/課堂表現,學習檔案評量,

淵博史觀

(2)

出席/課堂表現,

公民道德素養

(5) 非常高

紙筆測驗/會考,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學習檔案評量,

創意思考

(2)

出席/課堂表現,

自學能力

(4)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學習檔案評量,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04

課號

GS2031 

授課教師

江才健

課程名稱(中文)

科學在人類文化中的定位與挑戰 

課程名稱(英文)

Orientation and Challenge of Science in Human Culture 

學分

課程目標

闡明近代科學如何在四百年前由歐洲當時歷史文化背景中,發展成為強勢主流文化思維的歷程,並以近代科學四百年來對於人類文明的衝擊和影響,以及近代科學本身知識體系發展主觀上面對實證困境,在客觀上又有資源環境等條件侷限,討論科學在人類文化進展中,如何的必須面對挑戰,重新定位。
這個課程特別討論我們文化受到近代科學的衝擊,所顯現的一些問題和挑戰,最後並且提出由我們文化傳統重新建立對於宇宙生命新思維的歷史機遇與挑戰。

授課內容

週次課程進度與內容
1.
為什麼要開這門課?近代科學與希臘傳統、宗教改革及反理性革命的成功與危機
2.
歐洲的覺醒----近代科學革命發生的歷程
3.
五四運動和文化啟蒙
4.
二次大戰對科學地位的影響
5.
吳健雄和她實驗物理成就的意義
6.
楊振寧和他理論物理頂尖成就的意義
7.
由多位世界頂尖科學家看科學知識的進展和文化意義
8.
台灣近三十年科學學術的進展和局限
9.
期中考
10.
科學與文化的辯論
11.
科學戰爭背後的文化意義
12.
科普思維的再探、近代科學的定位和挑戰
13.
實證和化約論的成功與限制
14.
化約論極致發展的危機
15.
有限資源的非道德性局限
16.
近來科學面對的問題
17.
後科學時代的宇宙和生命新思維
18.
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
科學與近代世界,懷海德著,傅佩榮譯,立緒出版,2002年。(Science and Modern World),A.N. Whitehead Can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Edition
2.
科學的故事,揭開千年來偉大科學面貌,張光熙、宋加麗著,好讀出版社,530頁,2002年。
參考書目
1.
雙螺旋,詹姆斯華生著作,陳正萱、張項譯,時報出版公司(Double Helix by James Watson212頁,1998年出版。
參考書:
2.
兩種文化,查爾斯史諾著,林志成、劉藍玉譯,貓頭鷹出版部(The Two Cultures by Charles Percy Snow),198頁,2000年出版。
3.
科學之終結,約翰霍根著,蘇采和譯,時報出版公司,304頁,1997年出版(The End of Science by John Horgan)。
4.
失控—解讀新世紀亂象,布里辛斯基著作,陳秀娟譯,天下文化出版公司,237頁,1994年(Out of Control—Global Turmoil on the Eve of 21st Century by Zbigniew Brzezinski)。
5.
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法蘭西斯福山著,李永熾譯,時報出版,451頁,1993年出版(The End of Histiry and the Last Man)。
6.
驅逐搗蛋客—魔法、科學與文化,許烺光著,王芃、徐隆德、余伯泉譯,國立編譯館主譯,1997年出版。
7.
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黃仁宇著,聯經出版公司,608頁,2001年出版。
8.
新時代的歷史觀,黃仁宇著,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100頁,1998年出版。
9.
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黃仁宇著,聯經出版公司,482頁,1991年出版。
10.
相對世界的美麗—達賴喇嘛的科學智慧,達賴喇嘛著,葉偉文譯,(The Universe in a Single Atom—The Convergence of Scince and Spirituality),天下文化出版,230頁,2006年出版
11.
恐懼之邦 麥克‧克萊頓 洪蘭譯
State of Fear By Michael Crichton
遠流 7062005年出版
12. 14.
基因、女孩、華生 詹姆士‧華生 杜默譯
Genes, Girls, and Gamow By James D. Watson
時報出版 3442003年出版
13.
【科學夢醒---賽先生的文化沉思】 江才健著 經典雜誌出版 290 頁 2010年 
14.
【大背叛---科学中的欺诈】(The Great Betrayal:Fraud in Science)
15.
 Horace Freeland Judson 著 2004 Edition 张铁梅 徐国强 译 311頁 2011
16.
東京灣閒話  李長聲 遠流出版社 2402010
17.
 天 香   王安憶 麥田出版社 5262011

授課方式

講授 研討 其他

評量配分比重

為避免少數同學只來出席期中和期末測驗,因此會以多次小考測驗同學的心得與用心情形,也特別重視討論和報告中所呈現的思想深度。
期中期末以及小考考佔百分之六十
平時學習表現占百分之四十(包括心得報告出席情形)

辦公時間

課後

課程領域

人文與思想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4)

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

語文表達

(3) 普通

口頭報告/口試,

鑑賞評論

(3) 普通

紙筆測驗/會考,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

國際視野

(3) 普通

口頭報告/口試,

淵博史觀

(2)

口頭報告/口試,

公民道德素養

(3) 普通

出席/課堂表現,

創意思考

(1) 非常低

口頭報告/口試,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自學能力

(3) 普通

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05

課號

GS2106 

授課教師

謝艾潔

課程名稱(中文)

歌謠與文學的關係通論 

課程名稱(英文)

An Introduction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Folk Song and Literature 

學分

課程目標

本課程旨在涵養學生人文素養,與啟發學生如何運用專業與歌謠創作結合之文創思考。並引領學生於歌詞創作中,玩味品嚐文學的欣賞價值,進而觀察歌謠與社會發展及文化脈動相關連的價值與意義,乃為本課堂課程宗旨之第一要務。【歌詠言,詩詠志】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歌謠表達人們心裡複雜的情緒之外,更具有傳遞與延續生命存在的歷史記述意義,然好歌的具備條件,除具美麗的旋律之外,更須有優雅如詩與足可撼動人心的歌詞,二者缺其一,終究無法打動人心使之永久流傳。如何帶領學生共同研究探討歌謠與文學之間,自古即存的互動關係與共同扮演文化傳承之功能,乃本課堂教學目標之二。引領學生發揮啟後的精神,於提昇社會人文的關懷與己身素質之後,如何結合專業,創造科學與音樂藝術之結合,發展文化產業創意與歌謠文學結合之可能,從而學習尊重他人著作與學習智慧保護之美德,與涵養現代公民重視人文之素養,是本課程期望達成之期許與目標。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歌謠的社會功能與價值
2.
歌謠種類與分析
3.
我國原始歌謠之形成與社會觀察
4.
歌謠之界定
5.
當代作品與社會觀察
6.
當代作品與社會觀察
7.
「台灣創作歌謠」與時代關聯
8.
分組討論與報告
9.
分組討論與報告
10.
國際文創觀察與探討
11.
專題演講
12.
音樂基礎理論概述與創作
13.
音樂基礎理論概述與創作
14.
現代文創欣賞與比較
15.
創作發表與分享
16.
創作發表與分享
17.
創作發表與分享
18.
創作發表與分享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
音樂基礎理論 方晛燿著 全音出版社出版
參考書目
山野繁樹.野上矯介著 / 1600-1930台灣史 武陵出版
台灣諺語 / 吳瀛濤著 / 台灣英文出版
王德威 編選導讀 / 台灣從文學看歷史 麥田出版
楊蔭瀏/ 中國古代音樂史 上册 丹青出版
楊蔭瀏/ 中國古代音樂史 下册 丹青出版
楊蔭瀏/ 語言與音樂 丹青出版
謝艾潔著 / 鄧雨賢音樂與我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謝艾潔著 / 新修桃園縣志藝文志 桃園縣政府
謝艾潔著 / 新修桃園縣志社會志 桃園縣政府
謝艾潔.劉明憲著 / 新修桃園縣志人物志 桃園縣政府

授課方式

講授 其他

評量配分比重

期中成績30%
期末發表30%
學習成績40%

辦公時間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人文與思想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2)

口頭報告/口試,

語文表達

(4)

作業練習,專題研究報告(書面),作品/創作展演,

鑑賞評論

(3) 普通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學習檔案評量,

國際視野

(4)

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

淵博史觀

(3) 普通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公民道德素養

(3) 普通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

創意思考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出席/課堂表現,作品/創作展演,

自學能力

(3) 普通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作品/創作展演,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06

課號

GS2135 

授課教師

洪珊慧 

課程名稱(中文)

文創應用:看小說拍電影 

課程名稱(英文)

Application of Cultural Creativity :Taiwan Fiction and the Film Adaption 

學分

課程目標

1、本課程以台灣現代小說為主軸教材,輔以相關之作家紀錄片與文學改編電影,讓學生透過影像呈現,更深刻進入作家生平與小說文本核心之外,亦讓學生嘗試透過小說閱讀與劇本改編以及拍攝成微電影的實作,發揮創意與思考,體認與掌握使文學走向文創產業的重要環節,培育創意思維。
2
、透過老師帶領討論,讓學生從選讀小說中改編劇本及拍攝短片,於分組報告中呈現。透過文本選讀與改編劇本的訓練,增強學生之文創及應用專長能力。
3
、針對選讀現代小說設計「問題與討論」部分,緊貼社會脈動,開發學習與思考。

授課內容

週次課程進度與內容
1.
導論
2.
小說與電影、文學改編電影編劇要點
3.
劇本構成要素、戲劇結構
4.
日治時期台灣作家與文學:賴和、楊逵
5.
日治時期台灣作家與文學:龍瑛宗、呂赫若

6.
朱西寧〈鐵漿〉
7.
台灣鄉土小說與作家
8.
鄭清文〈水上組曲〉
9.
張愛玲文學與電影
10.
女性議題
11.
鄉土文學與台灣電影:〈嫁妝一牛車〉電影版
12.
台灣新電影:〈兒子的大玩偶〉電影版
13.
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王文興《尋找背海的人》文學傳記電影
14.
王文興〈欠缺〉、《家變》
15.
白先勇〈遊園驚夢〉、《孽子》
16.
歷史與記憶:陳映真〈山路〉朗讀版、藍博洲〈幌馬車之
17.
期末成果展及綜合討論
18.
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
梅家玲、郝譽翔主編,《台灣現代文學教程:小說讀本》增訂版,台北:二魚文化,2012
參考書目
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台北:目宿媒體,2012

授課方式

講授 研討 個別指導 其他

評量配分比重

出席與課堂討論20%、分組報告(口頭、書面)50%、期末考30

辦公時間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人文與思想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3) 普通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語文表達

(4)

紙筆測驗/會考,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學習檔案評量,作品/創作展演,

鑑賞評論

(4)

紙筆測驗/會考,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國際視野

(3) 普通

紙筆測驗/會考,

淵博史觀

(3) 普通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公民道德素養

(3) 普通

口頭報告/口試,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創意思考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作品/創作展演,

自學能力

(4)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07

課號

GS2200 

授課教師

吳方正

課程名稱(中文)

西洋美術史(一) 

課程名稱(英文)

History of Western Art I 

學分

課程目標

本課程為藝術史通識課程西洋美術史之上半部,旨在引領同學認識西方從埃及以下至文藝復興以前在繪畫、雕刻、建築方面的發展,培養同學對西方視覺藝術傳統的基本鑑賞與分析能力。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之前的藝術少有以審美為唯一的生產理由,因此本課程企圖超單純形式發展源流的介紹,尤其重視藝術形式與宗教、政治、文化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修習此課程,同學應能從文化史的宏觀角度指認西方藝術中重要的藝術作品,分辨藝術形式特色與風格變化,以及藝術發展的社會與文化理由。

授課內容

週次課程進度與內容
1.
導論:文明的開始
2.
埃及
3.
近東地區:蘇美、巴比倫、亞述與波斯
4.
愛琴海文明:克里特與邁錫尼
5.
希臘:古拙至古典
6.
希臘化時期
7.
伊特拉斯坎
8.
羅馬()
9.
羅馬()
10.
早期基督教與拜占廷
11.
中世紀早期:遷徙的蠻族
12.
仿羅馬式藝術
13.
哥德式藝術()
14.
哥德式藝術()
15.
小組報告 (建築)
16.
小組報告 (雕刻與工藝)
17.
小組報告 (繪畫)
18.
期末考 (圖版辨識&申論題)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E.H. Gombrich
著,雨云譯,《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第三版1997;第四版2008
2.H. Honour & J. Fleming
著,《世界藝術史》,台北:木馬文化,2001
參考書目
Susan Woodfort
等著,羅通秀等譯,《劍橋藝術史》,台北:桂冠,2000
網路資源
1. Web Gallery of Art. http://www.wga.hu/
2. Art History Resources on the Web. http://witcombe.sbc.edu/ARTHLinks.html
3. Artcyclopedia. http://www.artcyclopedia.com/
4. Google Art Project. http://www.googleartproject.com/
5. Oxford Art Online
學校資料庫
6. Heilbrunn Timeline of Art History http://www.metmuseum.org/toah/

授課方式

講授 研討

評量配分比重

1. 個人作業 (在第15週繳交3-5頁書面報告,遲交每週以-20%遞減) 30%
2.
小組口頭報告 (口頭與書面合計。須附簡報檔與6-8頁書面報告,書面報告在第17週繳交) 30%
3.
期末考 30%
4.
課堂參與 10%

辦公時間

課後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人文與思想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1) 非常低

,

語文表達

(4)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鑑賞評論

(5) 非常高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國際視野

(4)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淵博史觀

(5) 非常高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公民道德素養

(2)

,

創意思考

(4)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自學能力

(4)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08

課號

GS2240 

授課教師

周芳美

課程名稱(中文)

藝術欣賞與展覽實務 

課程名稱(英文)

Art Appreciation and Exhibition Practice 

學分

課程目標

本課程屬藝術史專業學程和通識選修學分,主要目地為:(一)培養學生欣賞藝術的興趣和能力,提升對於視覺文化的敏銳觀察,增進藝術涵養和對於藝文環境的關懷。(二)引介有關現代繪畫、雕塑和攝影的基礎研究方法,學習運用語言和文字表達視覺藝術的感受和評論。(三)引導學生瞭解展覽行政的基本要務和美術教育的意義,並配合學校藝文中心的展覽活動和公共藝術設置計畫,鼓勵學生參與展覽的規劃、籌備和導覽,以及公共藝術的教育實習。

授課內容

週次課程進度與內容
1.
課程介紹和藝術欣賞導論
2.
美感經驗的養成
3.
風格賞析
4.
藝術家講座
5.
經典藝術與視覺文化
6.
前衛藝術與次文化
7.
展覽與藝術啟蒙
8.
展覽行銷與消費社會
9.
藝術家講座
10.
文化資產活用
11.
博物館網站評介(1)
12.
博物館網站評介(2)
13.
台灣戰後到1980年代的攝影
14.
藝術家講座
15.
公共藝術的美學和社群意識
16.
展覽企劃實務(1)
17.
展覽企劃實務(2)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John Berger
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2005
參考書目
Jacques Maquet
著,武珊珊譯,《美感經驗:一位人類學者眼中的視覺藝術》。台北:雄獅美術,2003
布魯諾.費萊(Bruno S. Frey); 蔡宜真, 林秀玲譯,《當藝術遇上經濟 : 個案分析與文化政策》 (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版,2003)
其他閱讀論文將隨課程進度公布。

授課方式

講授 研討

評量配分比重

1. 三篇觀後感 (每篇文長至少1500)45%
2.
二次分組口頭報告,30%
3.
課堂、藝文中心導覽出席與參與討論,25%

辦公時間

星期四 時間:14:00-15:00
課後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人文與思想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3) 普通

作業練習,

語文表達

(4)

作業練習,

鑑賞評論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國際視野

(3) 普通

口頭報告/口試,

淵博史觀

(3) 普通

作業練習,

公民道德素養

(3) 普通

口頭報告/口試,

創意思考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自學能力

(4)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10

課號

GS2243 

授課教師

李易修

課程名稱(中文)

劇場技術實務 

課程名稱(英文)

Technical Theatre 

學分

課程目標

本課程設計的主要著眼點,是讓學生實際在劇場內實習、操作設備,藉由實務練習,親身體會劇場技術工作。本課程專注於「燈光、音響、舞臺」等等劇場技術面向的學習。
1.
瞭解劇場空間設備、器材的品項及用途,並熟知劇場工作安全須知。
2.
實際在黑盒子劇場內操作專業燈光及音響設備,習得在專業劇場內工作所需之基礎技術能力。
3.
學期結束時,每位同學都能完成一組簡單的燈光及音響作品呈現。
4.
課堂所學習之劇場技術知識,其評量方式將以筆試及技術考試兩種方式同時進行,以求在學識及技術雙方面加深學習效果。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本學期課程內容及評分方式說明
2.
簡易劇場概論:空間區分、名詞解釋
3.
舞臺設計與技術概論:淺談舞臺形式
4.
基礎繩結、大小道具結構講述,各式工具正確使用教學
5.
隨堂測驗:舞臺工程裝設
6.
音樂與音效設計與技術概論
7.
簡單頻率介紹、建築殘響學、音場(EQ)調整教學
8.
音樂、音效檔案格式分別與轉檔教學、各式音響設備介紹
9.
隨堂測驗:音響工程裝設
10.
燈具設計與技術概論、硬體設備介紹
11.
燈具操作與保養維護、故障排除教學
12.
隨堂測驗:燈光工程裝設
13.
電力學
14.
訊號學(DMX512
15.
燈光控制器操作講述
16.
燈光控制器使用技巧與危機處理
17.
期末呈現(1
18.
期末呈現(2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
容淑華,演出製作管理,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
2.
林尚義,劇場藝術的多元發展與設計,台北:華藝出版社,2012

授課方式

講授 實習/實驗

評量配分比重

出席率……………………………………20%
舞臺、燈光、音響基礎知識筆試………20%
隨堂技術測驗……………………………30%
期末呈現…………………………………30%

辦公時間

課後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人文與思想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5) 非常高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實作/實驗,出席/課堂表現,

語文表達

(3) 普通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

鑑賞評論

(3) 普通

實作/實驗,

國際視野

(1) 非常低

出席/課堂表現,

淵博史觀

(1) 非常低

出席/課堂表現,

公民道德素養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實作/實驗,出席/課堂表現,

創意思考

(4)

作業練習,實作/實驗,

自學能力

(4)

作業練習,實作/實驗,出席/課堂表現,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11

課號

GS2244 

授課教師

李易修

課程名稱(中文)

劇場藝術與表演 

課程名稱(英文)

Theatre Arts and Acting 

學分

課程目標

劇場藝術的核心在於「表演」,所有設計、技術、文學與產業的核心都與表演的發展有關,雖然隨著社會與藝術思想、劇場技術的演進,劇場的面貌也跟著轉易,但表演本身依舊是劇場藝術的核心。本課程藉由表演文本的分析、各式表演練習的操作及討論,讓學生得以將書面的劇場藝術及表演知識藉由親身的體驗與觀摩轉化為自身能夠操作及理解的技藝。
1.
培養學生專注力與創意
2.
理解、分析劇場表演的基礎技巧並能加以運用
3.
自主進行合理的劇本分析與角色建立
4.
開發肢體創造力
5.
劇場排演工作指導與實習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劇場藝術與表演概論,課程目標與要求說明
2.
舞臺空間說明與演員舞臺行動原則、練習(一)
3.
舞臺空間說明與演員舞臺行動原則、練習(二)
4.
舞台上的聽與說(一)
5.
舞台上的聽與說(二)
6.
舞台上的聽與說(三)
7.
演員功課與角色自傳(一)
8.
演員功課與角色自傳(二)
9.
演員功課與角色自傳(三)
10.
表演行動的鋪陳
11.
空間的建構與使用
12.
排演準備(一)閱讀劇本與空間想像
13.
排演準備(二)角色台詞與節奏、留白
14.
排演(一)
15.
排演(二)
16.
排演(三)
17.
排演(四)
18.
期末呈現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
尊重表演藝術,烏塔哈根著,胡茵夢譯,1997年,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書目
1.
標靶與演員,迪倫唐諾倫著,馬汀尼/陳大任譯,2010年,聲音空間股份有限公司

授課方式

講授 實習/實驗 個別指導 其他

評量配分比重

出席率:20%
課堂表現30%
平常作業:30
期末呈現:20%

辦公時間

星期二 時間:15:00~17:00
課後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人文與思想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4)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出席/課堂表現,

語文表達

(4)

作業練習,出席/課堂表現,

鑑賞評論

(4)

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國際視野

(1) 非常低

出席/課堂表現,

淵博史觀

(1) 非常低

出席/課堂表現,

公民道德素養

(3) 普通

出席/課堂表現,

創意思考

(5) 非常高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實作/實驗,出席/課堂表現,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自學能力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實作/實驗,出席/課堂表現,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12

課號

GS2245 

授課教師

李易修

課程名稱(中文)

劇場藝術專題:南管音樂與梨園戲 

課程名稱(英文)

Performing Art: Nankuan Music and Liyuan Opera 

學分

課程目標

一、教學目標:
南管音樂與梨園戲是台灣傳統音樂與戲曲,南管音樂同時也是梨園戲(臺灣又稱為南管戲、七子戲)的後場音樂,這兩門表演藝術的發展息息相關,隨著泉州移民一同來到臺灣落地生根。南管音樂仍保留唐宋大曲的形制,梨園戲則是宋元南戲之遺緒,兩者皆有藝術活化石之美稱,且形式與質地都十分優雅、質樸,足以提升學生心靈與文化素養,是學習本土精緻古典文化的最好對象。

本課程由授課講師統籌、規劃,並延請業界專業師資配合講授,主要課程目標有以下三項:
一、 瞭解南管、梨園戲這兩門藝術的源流及發展歷史
二、 音樂方面學習到傳統南管工尺譜的識譜、視唱、閩南語泉州腔咬字、唱曲及打擊
三、 梨園戲方面學習到基本身段科步及一段獨角戲之唱、念、做、表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本學期課程內容及評分方式說明
2.
南管音樂源流、發展史/工尺譜識譜基礎
3.
南管工尺譜視唱、曲詞咬字:閩語泉腔聲韻學基礎(許淑慧)
4.
梨園戲源流、發展史/梨園戲基本身段(一):傳統戲曲與宗教、儺儀、傀儡(敖裴倫)
5.
梨園戲基本身段(二):敦煌壁畫舞姿與梨園身段的關係與比較(敖裴倫)
6.
夫為功名 曲詞與音樂(一):工尺譜視唱與裝飾音(許淑慧)
7.
夫為功名 曲詞與音樂(二):宋元南戲與梨園戲《高文舉》版本比較分析(許淑慧)
8.
夫為功名 戲曲身段(一):梨園戲十八科母講授(敖裴倫)
9.
夫為功名 戲曲身段(二):夫為功名身段教學(敖裴倫)
10.
夫為功名 曲詞與音樂(三):念白與角色建構方法論
11.
夫為功名 戲曲身段(三):夫為功名身段練習與指導(敖裴倫)
12.
夫為功名 文武場教學與練習(一):傳統中國打擊樂風格與類型(許淑慧)
13.
期末呈現分組指導(一):表演組個別演練與指導(敖裴倫)
14.
夫為功名 文武場教學與練習(二):文武場合奏基礎(許淑慧)
15.
期末呈現分組指導(二):表演組與文武場聯合演練與指
16.
彩排與調整
17.
期末呈現
18.
期末呈現與檢討(包含期末之課堂口頭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
呂錘寬,南管音樂,台中市:晨星,2011
參考書目
1.
吳捷秋,梨園戲藝術史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6

授課方式

講授 研討 個別指導

評量配分比重

出席 20%
平常成績 20%
期末呈現 30%
期末報告 30%

辦公時間

課後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人文與思想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2)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語文表達

(5) 非常高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作品/創作展演,

鑑賞評論

(4)

作品/創作展演,

國際視野

(2)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淵博史觀

(5) 非常高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公民道德素養

(3) 普通

出席/課堂表現,

創意思考

(4)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自學能力

(5) 非常高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13


課號

GS2251 


授課教師

王成勉


課程名稱(中文)

美國文化史-電影、文學與音樂 


課程名稱(英文)

American Cultural History ─music, movie and literature 


學分


課程目標

今日美國在各方面都呈現出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這個自豪為「大融爐」的國家,其實有著非常複雜的發展過程──在短短幾百年的歷史中,其不但有著極端保守與強烈宗教性的清教徒的源頭,也有極端放任的嬉皮文化;有著畜養與壓迫黑奴的過去,也有偉大民權見解的林肯總統與金恩博士;其有世界大都會的精英文明與享受精神,但是美國人心中也存著西部開發的勤儉與樸實;長期抱持孤立主義的傳統,但是也是介入全世界事務最多與最深的國家。這些看是矛盾的情事,都在美國短短幾百年的歷史中出現過,甚至迄今還在對於美國人民發生影響。所以美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一方面是提供豐富的題材,可以來了解多元文化的產生與共處,另一方面可以從美國的例證中來學習和對比自己的文化經驗。

爲了突顯文化的表現和吸引學生的興趣,將採用影視、音樂與文本並重的方式並行,一方面讓文化多元的呈現,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有更強烈的感受。而電影、音樂與文學並非僅是做為了解美國文化的材料,更重要的是學生要以批判的方式看待各階段之文化特色,期能較深入的思考文化的意涵,同時做為與自己的流行文化做為對比,此點將在各單元的分組討論與小組報告中來側重。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課程介紹、TA介紹、網站介紹、作業及評量
2.
美國早期移民
3.
獨立與政治的選擇
4.
分組討論: 托馬斯‧潘恩 (Thomas Paine)的〈常識〉
5.
西部開拓與印地安文化
6.
西部電影與討論
7.
黑奴問題與南北戰爭
8.
分組討論: 林肯總統兩次的就職演說
9.
演講:美國的大學
10.
美國國歌與早期民歌
11.
一戰前後的美國文學
12.Popular Music in 1960s
13.
抗議歌曲欣賞 from “Go Down, Moses” to “This land is Your Land,”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14.
分組討論: 佛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的「關於宣戰對國會的演講」
15.
美國的民權運動
16.
越戰電影與討論
17.
專題演講: 基督教與美國
18.
期末作品發表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
美國讀本 (http://www.ait.org.tw/infousa/zhtw/PUBS/AmReader/TOC.HTM)
參考書目
19th
世紀 http://kclibrary.lonestar.edu/19thcentury.html 
20th
世紀 http://kclibrary.lonestar.edu/decades.html


授課方式

講授 研討 其他


評量配分比重

同學出席大班上課以及參與分組討論極為重要,缺席每次扣總成績五分。(不能到務必事先請假)成績計算方式為各組之分組討論(33%),小組報告(33%),專題報告(33%)。成績計算說明:
(a)
此門課是採取大班教學,分組討論方式進行。而每二十五人至三十人分成一小班。由助理帶領討論。討論佔學期三分之一成績。
(b)
另外,班上每五人分為一組,就一專題做口頭與書面報告,此報告亦佔三分之一成績。
(c)
每一同學需要就專題交二至三次心得報告,此報告亦佔三分之一成績。【此專題會在開學時提出,專題可能是電影或是演講】


辦公時間

週二下午三至五時


課程領域

人文與思想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3) 普通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語文表達

(3) 普通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鑑賞評論

(3) 普通

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

國際視野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淵博史觀

(4)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公民道德素養

(3) 普通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自我評量/同儕互評,作品/創作展演,

創意思考

(3) 普通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自我評量/同儕互評,作品/創作展演,

自學能力

(3) 普通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作品/創作展演,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14

課號

GS2510 

授課教師

蔡龍珆
陸敬忠
孫雲平
陳彥良

課程名稱(中文)

基督教概論 

課程名稱(英文)

Introduction to Christianity 

學分

課程目標

一、教學目標:
課程目的是要讓學生了解基督教的基本思想與教義,並進而了解基督教對人生各種問題的看法,以培養其積極、熱情的態度去面對人生與關懷生命。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課程簡介/工作坊介紹
2.
緒論
3.
基督教背景
4.
認識基督教
5.
基督教的罪觀
6.
基督教的救贖觀
7.
基督教的詮釋觀
8.
基督教的獨特性
9.
基督教的人生觀
10.
基督教的金錢觀
11.
基督教的價值觀
12.
基督教的家庭觀
13.
基督教的生命觀
14.
基督教的成功觀
15.
基督教的節慶
16.
基督教的愛觀
17.
基督教的人物篇
18.
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
中英對照新約聖經(免費提供)
2.
馬有藻,《新約概論》(New Testament Survey),香港:中信,1993

授課方式

講授 研討 其他

評量配分比重

上課筆記與心得札記佔20%,出勤佔20%,期中讀書報告佔30%,期末工作坊參與報告或期末考佔30%

辦公時間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人文與思想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3) 普通

紙筆測驗/會考,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學習檔案評量,

語文表達

(4)

紙筆測驗/會考,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學習檔案評量,

鑑賞評論

(3) 普通

紙筆測驗/會考,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國際視野

(3) 普通

紙筆測驗/會考,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淵博史觀

(3) 普通

紙筆測驗/會考,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公民道德素養

(5) 非常高

紙筆測驗/會考,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創意思考

(4)

紙筆測驗/會考,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自學能力

(2)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15

課號

GS2511 

授課教師

王成勉
林志芸
陳健生
徐敬衡

課程名稱(中文)

聖經與人生 

課程名稱(英文)

Bible and Life 

學分

課程目標

一、教學目標:
本課程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思考聖經的基本思想和價值觀,並其與實際人生的關係,以明白聖經對「全人教育」的觀點,實際應用於生活中。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課程介紹
2.
信仰的追尋
3.
神所默示的聖經
4.
基督教在華:衝擊與挑戰
5.
談心──「你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
6.(
校際活動週停課)
7.
歡慶復活節
8.
從蝴蝶看人生
9.
生之追尋──從古詩十九首到詩篇九十篇
10.
性格管理學──人際關係的贏家
11.
璀璨的人生
12.
新造的人
13.
聖經與個人魅力的發揮
14.
處理衝突的聖經原則
15.
放心-──基督教詩歌分享
16.
沉迷與節制的人生
17.
智慧設計
18.
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
以投影片、DVD、自製的講義及隨堂的參考資料教授。
參考書目
聖經

授課方式

講授 研討 實習/實驗 其他

評量配分比重

上課筆記與心得札記佔40%,工作坊報告(或期末考)30%,課程參與佔30%

辦公時間

星期一 時間:13:00~15:00
課後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人文與思想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3) 普通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學習檔案評量,

語文表達

(4)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學習檔案評量,

鑑賞評論

(4)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國際視野

(3) 普通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淵博史觀

(4)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學習檔案評量,

公民道德素養

(5) 非常高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學習檔案評量,

創意思考

(2)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學習檔案評量,

自學能力

(3) 普通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學習檔案評量,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16

課號

GS3121 

授課教師

許雲翔

課程名稱(中文)

電子治理與網路公民 

課程名稱(英文)

Electronic Governance and Cyberspace Citizenship 

學分

課程目標

一、教學目標:
透過運用資訊科技工具,提升政府服務品質及民眾參與程度,已成為當前政府服務創新不可或缺的要素。從1999市長熱線、民意信箱、各種行動app的應用到以youtube作為政策溝通平台,明顯可看出政府倚重此一工具的程度,既深且廣,其背後更涉及政府效能、資訊公開透明、公眾參與、審議民主,甚至是個人隱私保護議題。本課程意圖引介各項電子化政府的應用,瞭解其背後所涉及的各項議題,反思政府的角色與責任。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政府服務電子化趨勢(一):全球趨勢
2.
政府服務電子化趨勢(二):電子化政府
3.
政府服務電子化趨勢(三):電子治理
4.
服務創新: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推動
5.
雲端應用服務(app)與政府效能
6.
開放資料(open data):資訊公開與揭露
7.
巨量資料(big data):行政資料探勘
8.
績效資訊與政府的績效管理
9.
資料加值與個人隱私的衡平
10.
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如何賦能?
11.
電子公眾參與(一):網路輿論與社群媒體
12.
電子公眾參與(二):審議民主的可能
13.
電子公眾參與(三):政府公眾說服與政策行銷
14.
政府績效、賦能、參與及課責間的連結
15.
治理能力
16.
政府3.0的未來
17.
分組報告(一)
18.
分組報告(二)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
電子治理:理論與實務的臺灣經驗
2.
大數據挖掘:從巨量資料發現別人看不到的秘密

授課方式

講授 研討

評量配分比重

課程評分: (一) 分組作業30% (二) 課堂參與20% (三) 期末報告50%

辦公時間

星期一 時間:10:00~11:00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社會思潮與現象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5) 非常高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語文表達

(4)

口頭報告/口試,

鑑賞評論

(4)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國際視野

(5) 非常高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淵博史觀

(4)

出席/課堂表現,

公民道德素養

(5) 非常高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創意思考

(5) 非常高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自學能力

(4)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作品/創作展演,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17

課號

GS3125 

授課教師

韓保中

課程名稱(中文)

公民社會與民主行政發展 

課程名稱(英文)

Civil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 

學分

課程目標

一、教學目標:
大家從小知道一個國家構成的基本要素,包括了土地、人民、政府、主權,一個偉大的國家,除了強大的經濟、軍事與政治成就外,需要健全與成熟的公民社會,公民社會的發展狀態,更成為鑑別一國進步或文明化的重要依據。本課程名為「公民社會與民主行政發展」,便是探討公民及公民社會發展,與國家及行政組織互動之關係,讓同學認識在民主、文明與進步社會發展下,官-民關係可能與應有之型態。
本課程教學可分為五大部分,第一部份是說明公民社會的意義與歷史發展。第二部分則是細述民主政治與公民社會發展的關係,其包括英、美、德、法、台的發展經驗。第三部分則是說明大法官會議與釋憲對公民社會發展的貢獻,並舉案例說明影響的方式。第四部分探討公民與國家間的關係。第五部分則是對公民結社的運行進行介紹,其包括公民結社的類型、經營與治理方式。
博雅教育要培養學生認識、思考與社會行動能力,達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應然、知其所應如何然」之目標,本課程所要培養學生的能力為:
1.
人文反思能力:公民社會要培育文明謙恭之態度與舉止,始能反思自身與他者間適切與良善關係,達成以他們為目的而不為手段之目標,讓學生反思公民之人本意涵,創造符合人本價值之社會。
2.
公民法治能力:我國為法治國,法治國之公民,實有必要認識國家體系之法制,及其運行之邏輯基礎,為能成為國家之主人,確認自身與政府間關係,有效掌握及駕馭國家機器運行之方向。
3.
淵博史觀能力:公民社會理論之認識,其經歷古希臘時期、中世紀、近代與現代,從城邦政治、封建領主、民族國家、工業革命、民權革命、及媒體革命等時代與事件,授課過程中,會對這段發展史進行精細的闡述,培養學生淵博史觀。
4.
分析推論能力:對於法制體制、民主政治與政府運行邏輯之認識,能培養學生分析與推論能力,藉由對不同國家體制的闡述過程,認識法制設計與政治運行的邏輯,以此作為分析國內外相關事務的能力基礎。
5.
政策省思能力:依據前述人文、法治、民主與分析等能力之培育,形塑學生政策反思能力,始能具備「對錯好壞」之政策價值思考,並擁有決策與執行之「輕重緩急」判斷素養,成為現代參與及行動公民。
6.
領導統禦能力:本校學生畢業後將會進入專業領域,前述能力訓練完備後,必能具備領導統禦能力,成為各領域之領導人才,善盡己力以裨益社會。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課程介紹
2.
公民社會的意義I1. 公民、城邦與政治 2. 雅典城邦的公民社會 3. 城邦公民參政的條件與優劣分析 4. 反思雅典城邦:蘇格拉底的「申辯篇」、「斐多篇」與柏里克理斯的「國殤講詞」
3.
公民社會的意義II1. 封建莊園的領主-農民關係 2. 城市中人民的生活方式 3. 市民社會的特色 4. 市民社會與國家間關係
4.
公民社會的意義III1. 公民社會作為公共領域的意義 2. 公共領域的失落與重建 3. 公民社會作為志願服務社會的意義 4. 非營利組織的類型 5. 社會企業與企業社會
5.
民主政治與公民社會的發展I1. 老牌民主國家的英國:君主專制→開放貴族與菁英參政→擴大公民參政資格 2. 大憲章、權利請願書、權利法案、議會改革法案與公民身份的擴大 3. 華爾波與內閣制 4. 政黨政治 5. 英國的政治文化
6.
民主政治與公民社會的發展II1. 建立民主新天地的美國:先希臘後羅馬的道路 2. 從建國到制憲會議 3. 三權分立與聯邦制 4. 托克維爾眼中的公民結社與民主新綠洲 5. 「紐約黑幫」與「海濱城市」:分贓制與惡質民主 6. 社會、政治改革與民主的健全發展 7. 邁向行政大國
7.
民主政治與公民社會的發展III1. 先羅馬後希臘的德國 2. 由貴族與菁英發起的啟蒙運動 3. 強盛的帝國與君主專制 4. 戰敗後的第二帝國與威瑪共和 5. 希特勒走向極權 6. 二戰後的憲法工程與防禦式民主
8.
民主政治與公民社會的發展IV1. 兩百年換七個朝代的法國 2. 第一、二共和 3. 第三共和、巴黎公社與第四共和 4. 阿爾巴尼亞危機與第五共和的誕生 5. 強行政與弱立法 6. 雙首長制的優劣
9.
民主政治與公民社會的發展V1. 走在民主化道路上的台灣 2. 從威權走向民主 3. 地方派系政治 4. 台灣的憲改
10.
期中考
11.
司法審查、大法官會議對人權及公民社會之保障I1. 司法審查的意義與類型 2. 我國大法官會議的設置與釋憲條件 3. 對公民結社的影響:373
12.
司法審查、大法官會議對人權及公民社會之保障II1. 職業與身份間的平等:4852. 結社與言論自由之關係:6443. 身障者獨占行業的爭議:649
13.
公民與國家間的關係:革命 1. 從資本主義的運行談起 2. 唯物的世界觀 3. 生產工具的支配與權力關係的建立 4. 生產歷程的不公不義 5. 資本家與國家機器的橫瀣一氣 6. 國家作為霸凌的加害者與協助者 7. 打倒資本家、無產階級專政與國家的萎縮
14.
公民與國家間的關係:質疑 1. 政治是高明的騙術 2. 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 3. 若人民都是天使,就不需要有政府;若官員都是天使,就不需要權力制衡 4. 言論自由 5. 法治國
15.
公民與國家間的關係:對話 1. 代議制失靈 2. 多數專政 3. 合法性危機 4. 第二軌道的對話管道 5. 審議式民主的運行方式
16.
公民與國家間的關係:合作 1. 公民結社與社會資本 2. 社會資本的政策績效 3. 公民道德經濟學 4. 非營利組織 5. 公、私、志願部門間的伙伴關係 6. 伙伴還是伙計?
17.
公民結社的類型與經營 1. 公民結社的類型 2. 解嚴與人民團體管制的解放 3. 人民團體自我治理的規範
18.
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
江明修編,2009,《公民社會理論與實踐》,臺北市 : 智勝文化出版社。
2.
彭堅汶編,2008,《憲政民主與公民社會》,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參考書目
瞿海源, 顧忠華, 錢永祥編,2002,《法治.人權與公民社會》,台北縣新店市:桂冠出版社。

授課方式

講授

評量配分比重

本課程分數的計算的依據方式有四,其比例分別是:
1.
期中考:30
2.
期末考:30
3.
平時出席:20
4.
作業:20

辦公時間

課後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社會思潮與現象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3) 普通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學習檔案評量,

語文表達

(3) 普通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學習檔案評量,

鑑賞評論

(2)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學習檔案評量,

國際視野

(4)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學習檔案評量,

淵博史觀

(4)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學習檔案評量,

公民道德素養

(5) 非常高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學習檔案評量,

創意思考

(2)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學習檔案評量,

自學能力

(3) 普通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學習檔案評量,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18

課號

GS3126 

授課教師

韓保中

課程名稱(中文)

國際關係概論 

課程名稱(英文)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學分

課程目標

一、教學目標:
現今世界的格局,實迥異於從前,古諺云「天涯若比鄰」,便是描繪現今世界的圖像。二十一世紀國際社會發展快速,拜科技之賜,我們隨時都可以知道世界所發生的重要大事,作為國際社會成員的一份子,實有必要知道國際社會運行的邏輯與大事。國際關係作為通識教育之課程,將採理論與實務並呈之方式,對國際社會及政治之運行進行介紹。
本課程教學分為五大部分,第一部份是介紹國際關係的基本理論,其包括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以及國際關係研究分析的層次,其包括國際體系、國內及個人層次。第二部分則是闡述台灣的國際地位問題、處境、美國及中國互動的關係,還有台灣獨立學說、ECFA的簽訂以及後ECFA時期的台灣-中國關係。第三部分說明國際維和行動(PKO)的意義、需要與類型。第四部分探討國際合作、國際組織及全球化之議題,並介紹重要的國際組織,其包括國際貨幣基金、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及歐洲聯盟。第五部分則探究全球化議題,全球化的定義、形成與目前的困境,並說明國際金融海嘯的成因,和對現今全球格局的影響,內容包括全球化的允諾、金融海嘯襲擊的成因、全球化的失落、全球新格局與台灣的發展。
本課程希望培養的學生能力有:
1.
國際視野能力:本課程將提升學生的國際視野,知悉國與國之間互動的來源與基礎,如國際政府組織、國際非政府組織、政府、跨國公司、民間組織、重要政治及社會意見領袖等,他們的對抗、合作、競和、依賴、互賴、互惠、剝削、抵制、衝突、同盟、整合、分裂、獨佔、併吞、戰爭、締約等關係。
2.
淵博史觀能力:課程中對於國際關係的基礎理論之闡述,將從歷史事件的發展進行說明,始能產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學習感,並達成古今對應,認識事件發展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係。
3.
分析推論能力:本課程將強化學生在國際事務及外交決策上分析與推論的能力,使其歸納、演繹、背反、詮釋、批判等邏輯推論,能獲得應有的基礎。
4.
決策制定能力:讓學生經由授課過程,能認識政策制訂所需關注的事物,知悉重大外交決策的緣起,與決策過程的起承轉合,讓學生未來能在相關決策上有所影響與發揮。
5.
領導統禦能力:本課程除了教授課堂知識外,更期望學生能具備領導統禦能力,未來成為業界、社會團體及政界菁英,能發揮所學,並對國際事務的決策有所貢獻及助益。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課程介紹
2.
國際關係意義與理論流派概述: 1.國際關係的定義 2.國際關係在政治學中的意義 3.國際關係理論的流派
3.
現實主義I1.伯羅奔尼薩戰爭 2.春秋戰國的現實主義 3.馬基維利的「君王論」
4.
現實主義II1.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 2.摩根索的「國際政治」 3. 現實主義的意義
5.
理想主義: 1.康德的「永久和平論」 2.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主張」 3.理想主義的意義
6.
國際關係的分析層次: 1.體系層次 2.國內層次 3.個人層次
7.
台灣的國際關係分析I1.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 2.美中三公報 3.台灣關係法
8.
台灣的國際關係分析II1.李登輝與陳水扁時期的兩岸關係國際化 2.台灣的邊陲化 3.胡六點 4.ECFA簽訂的前因與後果 5.ECFA的路是更寬還是更窄?
9.
期中考
10.
國際維和行動: 1.維和部隊:聯合國的武力 2.維和行動的原因與方式 3.維和行動的類型與工程
11.
國際合作與國際組織: 1.合作的成因 2.合作的困境 3.以賽局來認識合作 4.國際組織的類型 5.經貿合作的層級
12.
歐盟: 1.德法的情仇與歐洲合作的開端 2.歐洲區域合作的歷程與組織類型 3.里斯本條約 4.歐盟的成功與未來挑戰
13.
布列頓森林體系I---形成的背景脈絡: 1.歐洲貿易與殖民活動 2.金本位制度開展 3.熱內亞會議 4.經濟大蕭條 5.貿易壁壘 6.剝削式的國際互動
14.
布列頓森林體系II---內容、業務與運行方式: 1.1944年的布列頓森林會議 2.IMF組成方式的論辯與懷特方案的勝出 3.IMF的運行方式 4.GATT的生成
15.
布列頓森林體系III---內容、業務與運行方式: 1.烏拉圭回合談判 2.WTO的工作與運作方式 3.World Bank的工作 4.World Bank的運行方式 5.布列頓森林體系的後續發展與影響
16.
全球化的允諾與失落: 1.全球化意義 2.全球化的成因 3.樂觀派的觀點 4.懷疑派的觀點 5.機會派的觀點
17.
金融海嘯的成因與後續發展: 1.作為全球GDP與國債大戶的美國 2.次級房貸與雷曼兄弟倒閉 3.歐美國家的債務問題 4.美國FED的貨幣寬鬆量化政策 5.新興國家是機會還是地雷?
18.
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John T. Rourke
Mark A. Boyer著,張明貴,賴明芝譯,2005,《世界政治》,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2.
朱景鵬,2004,《國際組織管理:全球化與區域化之觀點》,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參考書目
Joshua S. Goldstein
; 歐信宏、胡祖慶譯,2004,《國際關係》,臺北市:雙葉書廊。
Hans J. Morgenthau
著,1976,《國際政治》,張自學譯,台北:幼獅出版社。
林碧炤,2004,《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翁明賢,1995,《國際組織新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張亞中,2003,《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楊永明,2003,《國際安全與國際法》,台北:元照圖書公司。

授課方式

講授

評量配分比重

本課程分數的計算的依據方式有四,其比例分別是:
1.
期中考:30
2.
期末考:30
3.
平時出席:20
4.
作業:20

辦公時間

課後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社會思潮與現象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3) 普通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學習檔案評量,

語文表達

(2)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學習檔案評量,

鑑賞評論

(3) 普通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學習檔案評量,

國際視野

(5) 非常高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學習檔案評量,

淵博史觀

(4)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學習檔案評量,

公民道德素養

(4)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學習檔案評量,

創意思考

(2)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學習檔案評量,

自學能力

(2)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學習檔案評量,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19

課號

GS3126 

授課教師

韓保中

課程名稱(中文)

國際關係概論 

課程名稱(英文)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學分

課程目標

一、教學目標:
現今世界的格局,實迥異於從前,古諺云「天涯若比鄰」,便是描繪現今世界的圖像。二十一世紀國際社會發展快速,拜科技之賜,我們隨時都可以知道世界所發生的重要大事,作為國際社會成員的一份子,實有必要知道國際社會運行的邏輯與大事。國際關係作為通識教育之課程,將採理論與實務並呈之方式,對國際社會及政治之運行進行介紹。
本課程教學分為五大部分,第一部份是介紹國際關係的基本理論,其包括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以及國際關係研究分析的層次,其包括國際體系、國內及個人層次。第二部分則是闡述台灣的國際地位問題、處境、美國及中國互動的關係,還有台灣獨立學說、ECFA的簽訂以及後ECFA時期的台灣-中國關係。第三部分說明國際維和行動(PKO)的意義、需要與類型。第四部分探討國際合作、國際組織及全球化之議題,並介紹重要的國際組織,其包括國際貨幣基金、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及歐洲聯盟。第五部分則探究全球化議題,全球化的定義、形成與目前的困境,並說明國際金融海嘯的成因,和對現今全球格局的影響,內容包括全球化的允諾、金融海嘯襲擊的成因、全球化的失落、全球新格局與台灣的發展。
本課程希望培養的學生能力有:
1.
國際視野能力:本課程將提升學生的國際視野,知悉國與國之間互動的來源與基礎,如國際政府組織、國際非政府組織、政府、跨國公司、民間組織、重要政治及社會意見領袖等,他們的對抗、合作、競和、依賴、互賴、互惠、剝削、抵制、衝突、同盟、整合、分裂、獨佔、併吞、戰爭、締約等關係。
2.
淵博史觀能力:課程中對於國際關係的基礎理論之闡述,將從歷史事件的發展進行說明,始能產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學習感,並達成古今對應,認識事件發展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係。
3.
分析推論能力:本課程將強化學生在國際事務及外交決策上分析與推論的能力,使其歸納、演繹、背反、詮釋、批判等邏輯推論,能獲得應有的基礎。
4.
決策制定能力:讓學生經由授課過程,能認識政策制訂所需關注的事物,知悉重大外交決策的緣起,與決策過程的起承轉合,讓學生未來能在相關決策上有所影響與發揮。
5.
領導統禦能力:本課程除了教授課堂知識外,更期望學生能具備領導統禦能力,未來成為業界、社會團體及政界菁英,能發揮所學,並對國際事務的決策有所貢獻及助益。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課程介紹
2.
國際關係意義與理論流派概述: 1.國際關係的定義 2.國際關係在政治學中的意義 3.國際關係理論的流派
3.
現實主義I1.伯羅奔尼薩戰爭 2.春秋戰國的現實主義 3.馬基維利的「君王論」
4.
現實主義II1.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 2.摩根索的「國際政治」 3. 現實主義的意義
5.
理想主義: 1.康德的「永久和平論」 2.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主張」 3.理想主義的意義
6.
國際關係的分析層次: 1.體系層次 2.國內層次 3.個人層次
7.
台灣的國際關係分析I1.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 2.美中三公報 3.台灣關係法
8.
台灣的國際關係分析II1.李登輝與陳水扁時期的兩岸關係國際化 2.台灣的邊陲化 3.胡六點 4.ECFA簽訂的前因與後果 5.ECFA的路是更寬還是更窄?
9.
期中考
10.
國際維和行動: 1.維和部隊:聯合國的武力 2.維和行動的原因與方式 3.維和行動的類型與工程
11.
國際合作與國際組織: 1.合作的成因 2.合作的困境 3.以賽局來認識合作 4.國際組織的類型 5.經貿合作的層級
12.
歐盟: 1.德法的情仇與歐洲合作的開端 2.歐洲區域合作的歷程與組織類型 3.里斯本條約 4.歐盟的成功與未來挑戰
13.
布列頓森林體系I---形成的背景脈絡: 1.歐洲貿易與殖民活動 2.金本位制度開展 3.熱內亞會議 4.經濟大蕭條 5.貿易壁壘 6.剝削式的國際互動
14.
布列頓森林體系II---內容、業務與運行方式: 1.1944年的布列頓森林會議 2.IMF組成方式的論辯與懷特方案的勝出 3.IMF的運行方式 4.GATT的生成
15.
布列頓森林體系III---內容、業務與運行方式: 1.烏拉圭回合談判 2.WTO的工作與運作方式 3.World Bank的工作 4.World Bank的運行方式 5.布列頓森林體系的後續發展與影響
16.
全球化的允諾與失落: 1.全球化意義 2.全球化的成因 3.樂觀派的觀點 4.懷疑派的觀點 5.機會派的觀點
17.
金融海嘯的成因與後續發展: 1.作為全球GDP與國債大戶的美國 2.次級房貸與雷曼兄弟倒閉 3.歐美國家的債務問題 4.美國FED的貨幣寬鬆量化政策 5.新興國家是機會還是地雷?
18.
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John T. Rourke
Mark A. Boyer著,張明貴,賴明芝譯,2005,《世界政治》,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2.
朱景鵬,2004,《國際組織管理:全球化與區域化之觀點》,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參考書目
Joshua S. Goldstein
; 歐信宏、胡祖慶譯,2004,《國際關係》,臺北市:雙葉書廊。
Hans J. Morgenthau
著,1976,《國際政治》,張自學譯,台北:幼獅出版社。
林碧炤,2004,《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翁明賢,1995,《國際組織新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張亞中,2003,《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楊永明,2003,《國際安全與國際法》,台北:元照圖書公司。

授課方式

講授

評量配分比重

本課程分數的計算的依據方式有四,其比例分別是:
1.
期中考:30
2.
期末考:30
3.
平時出席:20
4.
作業:20

辦公時間

課後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社會思潮與現象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3) 普通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學習檔案評量,

語文表達

(2)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學習檔案評量,

鑑賞評論

(3) 普通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學習檔案評量,

國際視野

(5) 非常高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學習檔案評量,

淵博史觀

(4)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學習檔案評量,

公民道德素養

(4)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學習檔案評量,

創意思考

(2)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學習檔案評量,

自學能力

(2)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學習檔案評量,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20

課號

GS3127 

授課教師

鄧中堅

課程名稱(中文)

國際關係與生活 

課程名稱(英文)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aily Life 

學分

課程目標

一、教學目標:
1.
鼓勵同學了解國際現勢
2.
幫助同學了解國際關係之理論與運用
3.
透過各國在國際社會的互動增進同學國際視野

授課內容

1.課程簡介
收視及閱讀相關媒體報導
2.
影響外交決策的主要因素
收視及閱讀相關媒體報導
3.
理性的外交決策
收視各國外交政策擎隅
4.
外交決策的官僚政治
收視各國外交政策擎隅
5.
外交決策的領袖的角色
收視各國外交政策擎隅
6.
權力與權力的平衡
討論區域間各國權力平衡
7.
霸權的追求: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戰
探討兩次大戰霸權國家的起落
8.
未來的強權政治
討論強權政治的要素
9.
南方國家殖民的緣起和劫難
收集南北半球國家的差異
10.
低度發展的理論內涵及南方國家的政策
探討低度開發國家之成因
11.
政府間國際組織
收集重要國際組織資料
12.
非政府間國際組織
收集重要非政行間國際組織資料
13.
人道的挑戰
討論人道主義的要素
14.
人權的保障
討論如何保障人權
15.
聯合國
收集聯合國資料與憲章
16.
聯合國
收集聯合國會員團權利與義務
17.
世界貿易組織
討論世界貿易組織會員團的權利與義務
18.
期末考
繳交作業與課堂測驗

教科書/參考書

1. 胡祖慶譯,(Frederic S. Pearson/ J. Martin Rochester原著)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台北:五南圖書。2006年。
2.
楊永明著。國際關係。台北:前程文化事業,2010年。

授課方式

講授 研討 個別指導

評量配分比重

1. 作業與平時表現課堂參與50%
2.
期末考50%

辦公時間

課後

課程領域

社會思潮與現象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2)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語文表達

(4)

口頭報告/口試,

鑑賞評論

(3) 普通

出席/課堂表現,學習檔案評量,

國際視野

(5) 非常高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淵博史觀

(4)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公民道德素養

(3) 普通

出席/課堂表現,

創意思考

(2)

出席/課堂表現,

自學能力

(4)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21

課號

GS3150 

授課教師

蕭鈺

課程名稱(中文)

生命教育 

課程名稱(英文)

Life Education 

學分

課程目標

一、教學目標:
(
)使學生了解生命的真相及面對生命功課的重要性,協助其建立檢視生命現象的分析架構。
(
)藉由知性與感性兼具的互動學習方式,加深學生對自我生命發展歷程的認識,並體認個人成長與家族、社會及自然環境之間均存在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關係。
(
)協助學生發現人生的深層意義,激發其對生命的熱愛與關懷,並能結合身心靈的全人發展,就生命功課的實踐進行正向的規劃。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課程內容及學習方法介紹
2.
生命的探究(觀賞「Cosmic Voyage」)
3.
人生的大哉問:生命的意義
4.
生命本質的追尋:哲學與人生
5.
生命故事的敘說與書寫
6.
生命勇者的故事(謝坤山、楊恩典等)
7.
生命關懷的典範(德蕾莎修女、連加恩、沈芯菱等)
8.
愛的真諦(觀賞「Life After Life」)
9.
期中個人生命故事發表(一)
10.
期中個人生命故事發表(二)
11.
人與環境的關係(觀賞「福爾摩沙的指環」)
12.
生命發展的基礎:回歸自然健康之道
13.
生命發展的課題:找回內在小孩與相關體驗
14.
生命地圖的檢視:認識自我與生涯發展階段
15.
生命功課的規劃:設定願景與行動計畫
16.
幸福人生的實踐:社會關懷與志工遊學
17.
生命的終極關懷:宗教信仰與靈性發展
18.
期末分組生命功課行動計畫發表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
劉桂光(主編)(2007)。活出精彩的生命──生命教育概論。台北:台灣生命教育學會。
參考書目
1.
張淑美等(譯)(2009)。John P. Miller原著。生命教育:全人課程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2.
劉易齋、鄭志明、孫長祥、孫安迪、楊荊生(2008)。生命教育。台北:空大。
3.
白裕承(譯)(2006)。Mitch Albom原著。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台北:大塊文化。
4.
伍豐珍(譯)(2010)。Jostein Gaarder原著。蘇菲的世界。台北:木馬文化。
5.
張敏如(譯)(2000)。Richard Stone原著。沙發上的說話課。台北:經典傳訊。
6.
潘定凱(編譯)(2008)。Rudolf Steiner原著。靈性科學入門。台北:琉璃光。
7.
朱湘吉(2007)。生涯規劃與發展。台北:空大。
8.
林一真、鍾思嘉、吳慎慎、錢玉芬、陳彰儀(2007)。生活彩虹:全人生涯開展。台北:心理。
9.
劉仲容、林天河(2005)。宗教、哲學與生命。台北:空大。
10.
蕭鈺(2005)。全觀性生命教育內涵之初探。載於萬能科技大學舉辦之第四屆生命關懷教育學術研討會會後論文集(頁311-330)。

授課方式

講授 研討 其他

評量配分比重

()平時課堂參與學習(占學期成績40%):以到課次數及參與討論分享情形評量成績。
(
)期中個人報告(占學期成績30%):以生命故事書面報告及發表之內容評量成績。
(
)期末分組報告(占學期成績30%):以分組撰寫生命功課行動計畫及其簡報之內容評量成績。

辦公時間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社會思潮與現象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3) 普通

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

語文表達

(4)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鑑賞評論

(3) 普通

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

國際視野

(3) 普通

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

淵博史觀

(3) 普通

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

公民道德素養

(4)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創意思考

(3) 普通

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

自學能力

(4)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22

課號

GS3209 

授課教師

譚經緯

課程名稱(中文)

經濟學概論 

課程名稱(英文)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s 

學分

課程目標

經濟學重視邏輯.嚴謹推理甚至圖形與計算的量化理性是社會科學中較"異類"的特色,此實屬理工科系人之專長優勢,然而僅偏重左腦訓練的人才往往讓人覺得生冷機械,對事物看法也常過於直接而缺乏人情,若能在不失理性效率下,兼顧以人為本之社會人文感性關懷,則經濟學自無愧為社會科學之后,其訓練目標亦與通識教育的人格均衡發展目的一致!
為避免陷入一般經濟教材理論工具比重過高之境,導致學生學習興趣驟減以致成效不彰,本課程重點在於先讓學生擁有強烈之學習動機,認知”確立學習目的”的重要性,藉由生活實例直接帶領學生面對並感受問題,從而引導出經濟學切入問題的思維方式,並傳授其正確可行的學習態度與方法,同時提醒學生維持對專業知識批判的精神,在嚴謹訓練架構下督促其尋求感性的平衡,因而不致陷入經濟工具與名詞的浩瀚泥沼中,藉此漸進體會經濟學之精髓,進而創意應用於生活及其專業。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家花哪有 野花香
2.
手中無劍 劍在心中
3.
人不為己 天誅地滅
4.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5.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江郎才盡
6.
一兼二顧、摸蜆兼洗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7.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8.
以其人之道 還治其人之身
9.
期中考  (電腦測驗,open book) 
10.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11.
天有不測風雲
12.
事與願違與 有恃無恐
13.
老蚌能生珠
14.
永不加賦_順治皇帝的傳家寶
15.
問天下『錢』為何物, 直教人以身相許
16.
屋漏偏逢 連夜雨
17.
利之所趨
18.
期末創作、 天生我材必有用(預備主題;實際進度依狀況調整)

教科書/參考書

教師自編電子講義與具ISBN之互動電子書
參考書目
推薦閱讀:
1.
張清溪、許家棟、劉鶯釧、吳聰敏(1995),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上、下冊(台北:翰盧)
2.Steven D.Levitt
原著,李明譯(2006),『蘋果橘子經濟學』(台北:大塊)
3.
楊少強著(2010),『飲食男女經濟學』(台北:城邦商業週刊)

授課方式

講授 研討

評量配分比重

1. 分組互動討論與競賽:(評估合作學習能力,佔20%)
仿CSI刑案偵查精神,設定劇情式的故事案例,藉競賽遊戲方式驅使學生熟練理論、降低學習之痛苦,並激發同學對人性的探索動機、促其主動發掘問題,強調團隊合作與腦力創意」之活用激盪訓練。
2.
聯想激發:(評估個人表現,佔20%,)
個人生活小故事、當前流行風潮與經濟觀念的結合交織,依據課程主題進行,著重培養學生創意、表達與人文敏銳度。
3.
期中考試與期末創作撰寫:(上機考試:絕對理性專業之測度,佔30%、創作:理性與感性的學期總彙整,佔30%
以期兼顧理性-學理的熟悉及嚴謹思考架構,以及感性-社會問題了解與關懷之胸襟。

辦公時間

與教師另行預約
其他(other):交大e3數位系統、email ([email protected])、手機(0922871140)

課程領域

社會思潮與現象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5) 非常高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實作/實驗,出席/課堂表現,作品/創作展演,

語文表達

(2)

作業練習,出席/課堂表現,作品/創作展演,

鑑賞評論

(2)

出席/課堂表現,作品/創作展演,

國際視野

(4)

作業練習,實作/實驗,出席/課堂表現,作品/創作展演,

淵博史觀

(3) 普通

出席/課堂表現,作品/創作展演,

公民道德素養

(2)

出席/課堂表現,作品/創作展演,

創意思考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實作/實驗,出席/課堂表現,作品/創作展演,

自學能力

(4)

作業練習,出席/課堂表現,作品/創作展演,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23

課號

GS3213 

授課教師

王俐容

課程名稱(中文)

當代消費文化與社會 

課程名稱(英文)

Consumption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學分

課程目標

一、教學目標:
消費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的主要議題之一,本課程希望結合消費理論的介紹,與不同面向的消費,如:觀光、流行時尚、大眾文化、飲食、美體等議題,來幫助同學更理解資本主義與後現代社會中的消費行為與其影響,並尋求在消費社會裡,消費者各種反抗的可能。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課程介紹與消費社會學的核心議題
2.
消費社會學的主要理論與觀點介紹
3.
物的世界與商品崇拜二章討論商品崇拜的部分。
4.
消費與文化資本
5.
消費與符號象徵
6.
生活風格與美感
7.Shopping Experience
8.Shopping Centre
9.
期中作業
10.
媒體與消費
11.
時尚與消費
12.
消費與旅遊
13.
飲食消費與商品化
14.
科技、新奇與消費
15.
美體、性別與消費
16.
全球化、跨國公司與消費
17.
消費與品牌反抗運動
18.
期末作業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Peter Corrigan,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
消費社會學,中譯本,台北:群學出版)
2.Robert Bocock, Consumption (
消費,中譯本,台北:巨流)
參考書目
詳見各周資料

授課方式

講授 研討

評量配分比重

期中考:30%
期末考:30%
上課報告(分八個主題,同學可選擇有興趣的主題下,由老師安排報告題目)25%
出席與上課作業:15%

辦公時間

星期二 2:00-4:00
課後

課程領域

社會思潮與現象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2)

口頭報告/口試,

語文表達

(4)

口頭報告/口試,

鑑賞評論

(3) 普通

作業練習,

國際視野

(4)

出席/課堂表現,

淵博史觀

(3) 普通

作業練習,

公民道德素養

(4)

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

創意思考

(4)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

自學能力

(4)

口頭報告/口試,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24

課號

GS3224 

授課教師

王文岳

課程名稱(中文)

亞洲政經概論 

課程名稱(英文)

The Political Economy in East Asia 

學分

課程目標

本課程同時俱有兩大目的。在知識上,冷戰時期,東亞國際關係發展反映兩極對抗下「以政領經」的格局,然而隨著冷戰結束,全球化的進程,國界疆域之隔絕性隨之鬆動,經濟元素的跨國流動逐漸取代了政治領導,某種程度的「政經互動」,甚至「以經領政」的現象伴隨出現,一個歷史性與結構性的理解框架有其必要;在實務上,東亞共同體整合的推進,已使區域整合的腳步具有實質性意義,台灣政府與企業如何突破困局,重新定位已是未來興衰的關鍵,值此之時,台灣對於強化對於鄰近國家政府與企業情勢的深入瞭解俱有急迫性。秉此,本課程即在於透過政治與經濟的互動,提供學生對於東亞國家經濟成長、區域整合與面對全球化三方面的知識與理解。除了透過經典文獻的閱讀提供學生理解東亞工業國家發展的歷史,本課程亦注重援引晚近研究把握時代脈動。
在課程設計上,本課程將透過「東亞政治經濟通論」、「東亞政府與企業」與「東亞的全球化與區域整合」等三大主題進行統整。在「東亞政治經濟通論」中,本研究將介紹比較政治經濟學的主要要典範,提供理解東亞政府與經濟現象之理論工具;於「東亞政府與企業」方面,則以台灣、中國、日本、韓國四個主要工業國家為經,以經典分析為緯,提供各國由點到面的大綱式理解;在「東亞的全球化與區域整合」主題上,則著重東亞工業國家如何面對全球化與區域整合議題。整體而言,本課程透過三大主題、四大工業國與區域議題的串穿,提供課程參與者對於東亞政府、企業與市場等重要現象的系統性理解。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課程介紹
2.
導論
3.
比較政治經濟學暨制度分析三大典範
4.
發展國家論
5.
東亞政治經濟的起源
6.
解釋東亞經濟成就:國家vs. 市場
7.
東亞產業論
8.
亞洲金融危機
9.
期中考
10.
金融危機後亞洲發展模式的變遷
11.
台灣產業的發展歷程
12.
中國如何崛起
13.
日本晚近的政經結構改革
14.
韓國的新/後發展國家模式
15.
東亞區域整合進程
16.
非自由主義資本主義模式是否持續?
17.
亞洲政經模式與超越全球化?
18.
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
宋鎮照,1995,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2.
蔡增家,2004,《日本轉型:九0年之後政治經濟體制的轉變》,台北:五南
參考書目
瞿宛文,2007,〈戰後台灣經濟成長原因之回顧:論殖民統治之影響及其他〉,《問題與研究》,第65期,頁1-33
瞿宛文,2009,〈台灣經濟奇蹟的中國背景:超克分斷體制經濟史的盲點〉,《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4期,頁49-93
陶儀芬,2006,〈政治權力交替與經濟機會主義:集體行動與改革時期中國「政治經濟景氣循環」〉,《問題與研究》,第45卷第3期,頁77-102
邢幼田,1996,〈台商與中國大陸地方官僚聯盟:一個新的跨國模式〉,《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3期,頁159-182
徐斯儉,2000,〈全球化:中國大陸學者的觀點〉,《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4期,頁1-26
蔡增家,2006,〈日本經濟發展的非正式制度因素:以行政指導及官員空降為例證〉,《問題與研究》,第456期,頁107-135
吳明上,2008,〈日本政治過程的主導者:官僚、政黨及政治人物之間的競爭或合作〉,《問題與研究》,第47卷第3期,頁51-73
蔡增家,2001,〈金大中金融改革與南韓政經體制的改變〉,《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5期,頁39-63
林文斌,2010,〈超越互相依賴和對抗:韓國政府財閥政策變遷的研究〉,《問題與研究》,第49卷第4期,頁65-105
童振源、蔡增家,2007,〈從雁行發展到經濟分工:從台日經濟合作看東亞經濟分工模式的轉變〉,《國際關係學報》,第24期,頁87-114
李瓊莉,2010,〈日本與亞太多邊機制的形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1卷第2期,頁99-138

授課方式

講授 研討

評量配分比重

預定在第一次上課時,排定全學期擔任輪流報告人與討論人的分工。集體報告占學期成績20%;期末報告佔20%;期中考占30%;課堂出席與討論佔30%。在教學內容方面,本課程設計除了以教師授課(lectures)為主,同學討論為輔,並輔以小組討論、團體作業、專題演講等方式,希望透過交互激盪的方式,強化同學對於課程的掌握,更全面且更實際地參與所學、反映所學。

辦公時間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社會思潮與現象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3) 普通

紙筆測驗/會考,

語文表達

(3) 普通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鑑賞評論

(3) 普通

作業練習,

國際視野

(5) 非常高

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

淵博史觀

(2)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公民道德素養

(3) 普通

作業練習,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創意思考

(3) 普通

口頭報告/口試,

自學能力

(4)

出席/課堂表現,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25

課號

GS3225 

授課教師

王文岳

課程名稱(中文)

戰爭與和平:近代世界外交史概論 

課程名稱(英文)

Introduction to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學分

課程目標

本課程主要為導論型課程,內容集中於二十世紀後國際關係體系之變遷、強權之興衰,以及各區域之發展。鑑於過往20年,全球化與區域化在東亞地區急速推進,大幅改變傳統上東亞地區人民認識世界的方式,際此,位處東亞樞紐的台灣,自是無法自外於此一浪潮之外。除了早早期的APEC亞太經合會的參與,擴張與ECFA的簽訂,各種FTA的洽談,進一步說明台灣深化對於國際關係歷史之瞭解,已是不可逆之趨勢。作為一個今日世界公民,具備國際關係史相關概念已屬當務之急。因此,本課程同時俱有兩大目的。在知識上,本課程在於提供學生從全球視野來瞭解台灣的機會,除了一方面說明國際關係史的發展下伴隨而生的政治現象;在實務上,則透過主要的國際關係史重大事件,強化學生對於外交領域之理解。秉此,本課程除了東亞關懷以外,亦有相當篇幅講述歐美國際關係的發展歷程。本課程除了希望同學獲得國際關係史的基礎知識以外,也能觸類旁通,理解今日國際政治暨經貿體系,並且瞭解外交決策之由來。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課程介紹
2.
導論
3.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強權興衰
4.
戰間期的歐洲
5.
全球性金融危機
6.
中國、日本與太平洋戰爭的起源
7.
納粹與法西斯主義的興起
8.
日本的擴張及總力戰
9.
期中考
10.
第二次世界大戰
11.
美蘇對抗及冷戰
12.
戰後亞洲的去殖民化
13.
日本之戰敗及戰後之復興
14.
韓戰及其對東亞國際關係之影響
15.
美國與拉美問題
16.
政治伊斯蘭的興起:1928-2000
17.
冷戰的終結與新世界秩序
18.
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Best, Anthony, Jussi Hanhimaki, Joseph A. Majolo, and Kirsten E. Schulze, 2008,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Beyond, Routledge.
參考書目
唐啟華,2002,《中華民國史外交志(初稿)》,新店:國史館。
郭廷以,1979,《近代中國史綱》,台北:商務。
陳志奇,1993,《中國近代外交史》,台北:南天。
霍布斯邦著,賈士蘅譯,1997,《帝國的年代:1875-1914》,台北:麥田。
霍布斯邦著,鄭明萱譯,1996,《極端的年代》,台北:麥田。
霍布斯邦著,張曉華等譯,1997,《資本的年代》,台北:麥田。

授課方式

講授 研討

評量配分比重

集體報告占學期成績10%;期末報告佔10%;期中考/段考占60%;課堂出席與討論佔20%。在教學內容方面,本課程設計除了以教師授課(lectures)為主,同學討論為輔,並輔以小組討論、團體作業、專題演講等方式,希望透過交互激盪的方式,強化同學對於課程的掌握,更全面且更實際地參與所學、反映所學。

辦公時間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社會思潮與現象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3) 普通

紙筆測驗/會考,

語文表達

(4)

口頭報告/口試,

鑑賞評論

(2)

作業練習,

國際視野

(5) 非常高

紙筆測驗/會考,口頭報告/口試,

淵博史觀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

公民道德素養

(4)

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

創意思考

(3) 普通

口頭報告/口試,

自學能力

(2)

口頭報告/口試,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26

課號

GS3300 

授課教師

朱春生

課程名稱(中文)

法學緒論 

課程名稱(英文)

Introduction to Laws 

學分

課程目標

一、教學目標:
使學生能對我國法有進一步的體會,俾能增強國民共識,利於憲政民主的運作與發展。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法律之概念
2.
法律與其他社會現象
3.
法律之淵源
4.
法律之分類()
5.
法律之分類()
6.
法律之效力
7.
法律之解釋()
8.
法律之解釋()
9.
期中考
10.
法律之適用
11.
法律之制裁()
12.
法律之制裁()
13.
法律之制裁()
14.
權利義務之概念
15.
權利義務之種類
16.
權利義務之主、客體及變動
17.
憲法、民刑法、行政法之概念
18.
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
《法學緒論》鄭玉波著,黃宗樂修訂(修訂二十一版)

授課方式

講授

評量配分比重

(期中考成績+期末考成績)除以2+(出勤、上課互動、治學態度等以加減30分內為度)=學期成績。

辦公時間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社會思潮與現象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3) 普通

出席/課堂表現,

語文表達

(3) 普通

口頭報告/口試,

鑑賞評論

(2)

出席/課堂表現,

國際視野

(4)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淵博史觀

(2)

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公民道德素養

(5) 非常高

紙筆測驗/會考,

創意思考

(3) 普通

出席/課堂表現,

自學能力

(3) 普通

作業練習,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27

課號

GS3303 

授課教師

劉有恆

課程名稱(中文)

國會改革與國家發展 

課程名稱(英文)

Parliamentary Reform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學分

課程目標

一、教學目標:
1.
介紹美國國會制度結構與運作方式,認識美國國會中主要政黨所代表的政策立場與意識型態差異,理解美國政府當前所面臨的主要國內外政策難題與爭議。介紹民主國家的國會組織與立法活動,並探討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變遷,經由選舉導致的國會改革。
2.
選課同學依個人興趣對美國國會活動的相關議題,選擇特定主題深入探討,以撰寫學期報告的方式延伸學習。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課程介紹
2.
國會權力的限制 1
3.
國會權力的限制 2
4.
國會權力的限制 3
5.
議案與政策-立法的形式與實質
6.
提案與付委
7.
政策的類型
8.
國會預算程序
9.1974
預算改革
10.1980,1990
預算改革
11.1998-2002
:短暫盈餘與重回赤字
12.
眾議院議程編訂
13.
眾議院大法案處理
14.
眾議院院會程序
15.
參議院議程編訂
16.
參議院院會程序
17.
解決兩院版本差異
18.
期末考試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Davidson, Roger H. and Walter J. Oleszek. 2013 Congress and Its Members. 14th ed. Washington, DC: CQ Press.
參考書目
周育仁、劉有恆等,2011,《強化行政與立法部門協調溝通機制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RDEC-RES-099-024)
湯德宗譯,Walter J. Oleszek 著,1992,《國會程序與政策過程》(Congressional Procedure and Policy Process, 2nd. ed., 1984),台北市:立法院秘書處。
劉有恆,2003,〈立法院記名表決中政黨的內外異同:1993-1999〉,「憲政民主與國家發展」學術研究成果發表會會議論文,台北市: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362日。
劉有恆,2002,〈美國國會委員會之地位與角色〉,載陳健民、周育仁編:《國會改革與憲政發展》,台北市: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頁289-328
劉有恆,2012,〈立法結構變遷與行政立法互動:第七屆立法院爭議性議案立法主導權分析〉,第三屆半總統制與民主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新北市:台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2012317日。
劉有恆,2013,〈行政特權vs.蔑視國會:從美國司法部長侯德蔑視國會案檢視立法院委員會的閣員監督能力〉,2013國會與政府體制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台北市:東吳大學政治學系、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2013517-18日。
劉有恆,2014,〈美國國會倫理程序與立法院紀律機制:2010查理藍哥主席案與2013王金平院長案比較〉,第六屆國會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台北市:東吳大學政治學系,2014613-14日。
劉有恆,2015,〈冗言冗語或占據議場:立法院與美國參議院的立法杯葛,2013-2014〉,第七屆國會學術研討會:公民憲政vs.代議民主 會議論文,台北市:東吳大學政治學系,2015530-31日。
劉有恆、趙永茂,2002,〈條件政黨政府理論與1990年代美國國會的立法改革〉,《國家發展研究》,卷1:期2,頁67-102

授課方式

講授 其他

評量配分比重

1.書面學期報告一篇(50%)
2.
期末考試(50%)

辦公時間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社會思潮與現象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3) 普通

紙筆測驗/會考,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語文表達

(3) 普通

紙筆測驗/會考,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鑑賞評論

(3) 普通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國際視野

(5) 非常高

紙筆測驗/會考,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淵博史觀

(3) 普通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公民道德素養

(3) 普通

紙筆測驗/會考,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創意思考

(3) 普通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自學能力

(5) 非常高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28

課號

GS3346 

授課教師

房思宏

課程名稱(中文)

科技發展與爭議 

課程名稱(英文)

Science, Technology and Controversies 

學分

課程目標

一、教學目標:
長期以來,穩定而持續的科技發展,一直被認為能解決人類社會諸多問題,然而反思當代社會,卻可見許多爭議正來自科技本身,從能源、環境到生物等各種爭議議題中,科學與技術都很難繼續保有其所欲宣稱的中立性,相反地,各個爭議中都可見科技、知識、權力與社會的諸多糾葛。

本課程由介紹各種當代科技爭議議題出發,除了讓學生能掌握各種科技爭議的社會文化脈絡、科學觀以及政經結構外,也進一步引領學生去思考討論這些爭議如何被當代政治社會體制認識及治理。期待學生能在修課後培養宏觀視野,在面對特定科技爭議問題時,除有能力從結構面思考外,更能培養出與不同學科領域專家交流對話之能力,以期為各種爭議提出能綜覽全局的解答方向。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課程導論:科技發展、風險與社會
2.
科學與技術是否中立?
3.
科技發展與風險
4.
專家與風險溝通
5.
誰的風險?核能爭議中的世代問題
6.
不講政治?科技決策與權力結構
7.
再生能源行不行?
8.
科技決策中的地方
9.
期中報告(一)
10.
期中報告(二)
11.
監管肥胖
12.
生殖科技與性別政治
13.
現代社會中的精神疾病
14.
管不住的小孩
15.
基因改造食品爭議
16.
食品安全與科技治理
17.
科技決策與公民參與
18.
期末回顧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2004,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出版社。
參考書目
Blech, Jorg
著,張志成譯,發明疾病的人,台北:左岸文化。
Perrow, Charles
著,鄭欽龍譯,2001,當科技變成災難,台北:城邦文化。
Trummer, Paul
著,洪清怡譯,2013,食物的全球經濟學:從一片披薩談起,台北:衛城出版。
Wilson, Bee
著,周繼嵐譯,2012,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台北:八旗文化。
王文基、王秀雲、郭文華編,2012,意外多重奏:STS如何重組真相,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吳嘉苓,2002'台灣的新生殖科技與性別政治,1950-2000',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5: 1- 67
吳易叡,2014'我們正在指揮一場風暴:一則核安啟示錄',歷史學柑仔店 http://kam-a-tiam.typepad.com/blog/%E5%90%B3%E6%98%93%E5%8F%A1/
林國明,陳東升,2005'審議民主,科技決策與公共討論',科技、醫療與社會,5: 1-49
孫窮理,2003'操縱戰爭的工業巨獸',苦勞網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0221
陳惠萍,2009'既不經濟又不環保?—從適當科技看台灣的太陽光電發展'。台灣科技與社會學會第一屆年會。台南:成功大學。
張國暉,2013'當核能系統轉化為科技政體:冷戰下的國際政治與核能發展',科技、醫療與社會,16:103-160
曾凡慈,2013'你是過動兒嗎?看你住在哪個國家而定',巷仔口社會學 http://kam-a-tiam.typepad.com/blog/%E5%90%B3%E6%98%93%E5%8F%A1/
蔡友月,2012'真的有精神病嗎?一個跨文化、跨領域精神醫療研究取靜的定位與反省',科技、醫療與社會,15: 11-64
鄭斐文,2012'肥胖科學、醫療化與性別身體政治',科技、醫療與社會,14: 9-76

授課方式

講授 研討

評量配分比重

學生不得無故缺席。非正當理由缺席超過三次以上者,不予及格。
評分標準:課堂參與與網路討論30%,課堂學習心得20%,期中報告20%,期末報告30%

辦公時間

課後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社會思潮與現象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4)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語文表達

(2)

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

鑑賞評論

(2)

出席/課堂表現,

國際視野

(4)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淵博史觀

(2)

出席/課堂表現,

公民道德素養

(4)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創意思考

(4)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自學能力

(5) 非常高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29

課號

GS3347 

授課教師

房思宏

課程名稱(中文)

工程文化與社會發展 

課程名稱(英文)

Engineering Cul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學分

課程目標

一、教學目標:
工程文化研究作為一新興研究領域,除了持續反省科技與社會研究中的各種議題外,也更進一步探索特定社會文化及政經結構,如何影響工程文化;而同時工程文化又如何滲透至各種相關政策決策過程中。面對不同工程文化帶來的社會爭議,學生得以超越技術及工程本位的思考,從社會學、政治學、文化研究等領域獲得分析工具,並得以從工程文化、科技與社會互動、以及相應的權力及知識結構著手,掌握各種爭議的來源。及解決問題的途徑。

這門課程希望讓學生學習到的是,工程師與工程文化不能自外於整個社會之外,除了與社會政經文結構的互動影響外,當代許多科技爭議的來源,也與特定知識及治理結構中產生的工程文化有關。因而各種環繞科技議題的爭議,包括風險認識與溝通、公共衛生及環境影響、決策過程的公民參與等問題,都不能避開工程文化這一領域來談。學生日後也能透過跨科際的認識框架,理解自身所處之工程文化,及其與社會、知識、權力間的關係,以求能超越科技面向的思考,創造工程文化與社會間的良性互動,讓這種具反思性的工程文化有助於科技及產業創新,並促進社會整體發展。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課程導論
2.
工程、文化與社會
3.
水利工程與台灣社會(一)
4.
水利工程與台灣社會(二)
5.
水利社會與國家權力
6.
人與水的互動
7.
工程、國家發展與社會(一)
8.
工程、國家發展與社會(二)
9.
期中報告(一)
10.
期中報告(二)
11.
高科技產業與台灣發展(一)
12.
高科技產業與台灣發展(二)
13.
運輸工程與台灣社會發展
14.
運輸工程與集體認同
15.
交通規劃與城市設計
16.
無障礙設計與空間權力
17.
工程、性別與社會
18.
課程回顧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
王文基、王秀雲、郭文華編,2012,意外多重奏:STS如何重組真相,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參考書目
Grescoe, Taras
著,陳信宏譯,2013,不開車,在路上:一個無車主義者的環球城市觀察行,台北:時報出版。
Leonard, Annie
著,吳恬綾、黃亭睿譯,2010,東西的故事,台北:時報出版。
Smith, Ted
等著,地球公民基金會譯,2014,挑戰晶片:全球電子業的勞動權與環境正義。台北:群學出版。
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南風專題  http://pnn.pts.org.tw/main/PFocus_southwind/southwind.htm
邱大昕,2008'「殘障設施」的由來:視障者行動網絡建構過程分析',科技、醫療與社會,621-68
林國明,陳東升,2005'審議民主,科技決策與公共討論',科技、醫療與社會,51-49
張素玢,2014,濁水溪三百年,台北:衛城出版。 
張國暉,2011'追尋主體性的工程設計:威權政治轉型下的台灣高鐵土木設計',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85157-200。 
陳鴻圖,2009,台灣水利史,台北:五南出版社。
黃書緯,2013'中國南水北調與內部殖民',巷仔口社會學 http://twstreetcorner.org/2013/11/18/huangshuwei/
楊谷洋等編著,2014,科技/社會/2STS跨領域新挑戰,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 
韓采燕,2012'工程實驗室的陽剛化及穩定機制',科技、醫療與社會,14: 169-226

授課方式

講授 研討

評量配分比重

學生不得無故缺席。非正當理由缺席超過三次以上者,不予及格。
評分標準:課堂參與與網路討論30%,課堂學習心得20%,期中報告20%,期末報告30%

辦公時間

課後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社會思潮與現象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4)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語文表達

(2)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鑑賞評論

(2)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國際視野

(4)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淵博史觀

(3) 普通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公民道德素養

(4)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創意思考

(4)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自學能力

(4)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30

課號

GS3350 

授課教師

楊健寧

課程名稱(中文)

台灣環境法 

課程名稱(英文)

Environmental law of Taiwan 

學分

課程目標

目標為讓學生對台灣的環境問題及相關規有一概括性之認識。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課程介紹 評分說明 環境法之基本原則 (影片觀賞)
2.
環境法之基本原則 (影片觀賞)
3.
國際公約概述
4.
國際貿易(WTO)與環保 (影片觀賞)
5.
歐盟指令:WeeeRohsEup(影片觀賞)
6.
環境計劃法、環境影響評估法、環境組織法
7.
環境執行工具(直接管制工具:禁止與命令):空氣污染防制法、水污染防制法、廢棄物清理法等
8.
期中考
9.
間接管制工具:經濟誘因、碳交易、資訊給予、環境協商、ISO14000之認證(影片觀賞)
10.
自然資源保護相關法令
11.
環境法之法律救濟:公害糾紛處理法、公民(團體)訴訟
12.
環境民法:環境損害賠償法、環境損害賠償基金、環境刑法(影片觀賞)
13.
分組報告
14.
分組報告
15.
分組報告
16.
分組報告
17.
分組報告
18.
期末回顧、作業彙整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
黃錦堂:台灣地區環境法之研究
2.
陳慈陽:環境法總論
參考書目
1.
葉俊榮:環境行政的正當法律程序、環境理性與制度抉擇
2.
溫肇東:企業的環境管理
3.
其餘相關期刊論文

授課方式

講授 其他

評量配分比重

個人報告30%;分組報告30%;出席率30%;撰寫學習歷程10%(期中考是以個人報告計分,由同學自訂題目,撰寫至少2000字之報告)

辦公時間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社會思潮與現象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4)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語文表達

(4)

口頭報告/口試,

鑑賞評論

(3) 普通

學習檔案評量,

國際視野

(5) 非常高

口頭報告/口試,

淵博史觀

(2)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公民道德素養

(5) 非常高

學習檔案評量,

創意思考

(3) 普通

出席/課堂表現,

自學能力

(2)

學習檔案評量,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31

課號

GS3355 

授課教師

石慧瑩

課程名稱(中文)

環境倫理之實踐 

課程名稱(英文)

The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學分

課程目標

一、教學目標:
藉由倫理觀點對當前社會上重要的環境爭議進行分析與討論,培養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環境問題;將環境行動經驗融入於學習活動中,使教學內容生活化,培養學生處理生活周遭問題的能力、對社區產生歸屬感與參與感、能欣賞和珍惜所處環境之運作系統、關懷弱勢族群之環境處境,進而關懷未來世代的生存與發展機會。
本課程以最近熱門之環境議題,讓同學們進行腦力激盪,互相討論議題的環境價值為何?在環境倫理和社會安全原則之下,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環境行動?希望藉由即時的環境議題來增進同學對環境的覺知與敏銳度。上課方式將採取多媒體簡報方式進行課程講解,並配合課前閱讀、影片賞析、小組討論與分享、角色扮演、戶外教學等項目來進行教材補充和增進同學彼此討論與溝通的機會。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課程簡介並說明上課要求】課程導論:科技發展與環境意識的興起
2.
本週主題:環境科學爭議-不願面對的真相vs.全球暖化大騙局
閱讀材料
3.
環境倫理學理論—從人類中心到非人類中心的變革【內容】數千年來,所有人類均沉醉於人類中心主義,隨著人類對環境的了解,體認自然在人類生存、發展及生態系運作上之複雜過程和功能,近百年來生命中心倫理、土地倫理、生態中心倫理及深層生態學理論一一出現,環境倫理在環境研究中有何重要性,你不可不知。【討論】中山大學獼猴撒野,政府和學校考量生態保育,不願驅離猴群,但獼猴已嚴重影響學生安全,萬一有同學受傷或甚至出人命,會不會造成保育了動物卻傷害了人?你認為這件事應該如何解決?
4.
環境正義與永續發展—政府的環境責任【內容】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與活動的空間及資源,保護環境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目標。環境權在人權、環境運動及生態學的三個思維下發展成一種環境權利的雛型,無疑地環境與環境權的問題成為本世紀重大全球性議題。作為法規執行者的政府,更有義務制定相關政策及措施,民眾也有權要求公權力介入,保障環境權並建構永續環境。【討論】蘭嶼核廢料一直是台灣最為人垢病的環境不正義事件?你認為核能是否有道德爭議在其中?政府應該如何處理核廢料的問題?
5.
從搖籃到搖籃—企業的環境責任【內容】長久以來,一般公認企業界是引起問題的核心之一,而沒有永續的社會與地球,當然就沒有永續的企業。故要解決環境議題,企業是必要的一環,而如何使各界群策群力,尋求一個正確的解答並可具體實踐,是各界都仍在摸索的要務。企業界當然也不例外,其中講求經濟與環境雙贏的生態效益(eco-efficiency)理念的發展與推動,就是一項企業化危機為轉機的契機。【討論】我們活在資本主義當道的時代,你認為資本社會可以為環境標價嗎?以追求利潤為目的的企業應不應該承擔環境保護的責任?
6.
水水台灣—警報響起【內容】水資源已是二十一世紀人類所面臨最重要的課題之一。聯合國提出警告,如果人類仍然以今天的速度消耗水資源,到2025年時,全世界至少有27億人將因嚴重缺乏淡水而面臨生存的威脅,搶水衝突日益增多,這些都將成為日後引發國際戰爭的火種。台灣是聯合國認定的缺水地區,水資源分配政策將影響你我的生存權益,你了解了嗎?【討論】你知道一度自來水要多少錢嗎?合理的水價應該是幾元?
7.
水庫的愛恨情仇—從美濃反水庫運動到世界反水庫【內容】水壩工業崛起近百年來,大型水壩為現代化、都市化與工業化的內容與象徵。然而,因水庫工程數千萬人流離失所,付出的環境損失與社會代價更不計其數。世界水庫工業不僅造成全球性的生態浩劫,更激化了社會內部的矛盾。台灣也有反水庫運動,他們在反對什麼?和我們有什麼關係?林生祥的交工樂隊唱的是誰的故事?讓我們繼續看下去…【討論】你認為興建水庫是必要的嗎?為什麼?
8.
這是我們喝的水嗎?—談台灣的水資源污染【內容】水是生命所需的必要資源,取得不受有毒污染的水源是生存權的核心內容。但台灣從中石化安順廠污染、急水溪污染、二仁溪污染、RCA地下水污染、高屏溪污染,到現在竹科的客雅溪污染、霄裡溪污染,層出不窮的水源污染公害事件顯現出環境惡物的管制失靈嚴重損害相關人等的環境權益。問題出在哪裡?【討論】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必然誓不兩立嗎?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可以讓我們擁有美好生活又不傷害環境?
9.
期中考
10.
白海豚會轉彎?—石化王國還是石化亡國?【內容】身在資本主義和工業生產的一個環節中,我們都享受了科技發展與工業生產為生活所帶來的便利。但是我們不能閉上眼睛不去思考享受這些便利背後所需要付出的代價。人類社會除了經濟掛帥的價值觀外,還有沒有其他重要的事物,例如美、愛、尊重生命與自然。【討論】什麼是環境影響評估?既然有了環評法,為什麼社會上還會有這麼多的環境爭議事件?問題出在哪裡?
11.
福爾摩沙對福爾摩沙—台塑與台灣【內容】以福爾摩沙為名的跨國企業-台塑集團的規模早就超越早年被叫做福爾摩沙的台灣島上任何一家企業,就像一座獨立的王國。然而,台塑高雄仁武廠的地下水及土壤汙染、超標三十萬倍,台塑將汞污泥送往柬埔寨讓台灣揹負公害輸出國的惡名,各地工廠的工安意外,燒出一把把怒火。台塑這家以福爾摩沙為名的公司,在台灣這塊福爾摩沙島上,留下的是經濟奇蹟,還是環境災難,是台灣社會的一大難題.【討論】當年為了要在宜蘭設六輕,董事長王永慶上新聞節目與當時的縣長陳定南辯論,保證自己設廠、沒有汙染。今天如果台塑要在你的家鄉設廠,你的意見如何?請說明.
12.
民以食為天--糧食戰爭【內容】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只有31%,一旦進口受阻,每10人將有7人面臨斷糧危機.糧食自給率低落主要原因是工業區、都會區不斷開發,侵佔優質農業生產區,而且工業污染及工業用水強奪農業資源;另外,糧食生產影響環境永續及社會正義,你知道其中的關聯性嗎?我們一起來想想,十年後,我們要吃什麼?【討論】2010年苗栗大埔發生縣政府強徵農地,怪手毀田事件,保留農地有沒有必要性?請說說你的看法.
13.
眼不見為淨?--焚化爐,燒不掉的環境問題【內容】經濟發展迅速,消費能力持續提高,帶來了資本主義的標準模式:大量消費造成巨量的垃圾,中大所在的中壢巿就曾經發生嚴重的垃圾大戰。你想過一天之中你製造了多少垃圾,該如何解決垃圾問題?焚化爐是人類廢棄物的靈丹妙藥嗎?【討論】你認為拒絕焚化爐興建是不是一種鄰避情結?如果在你家附近興建焚化爐或垃圾掩埋場,你能接受嗎?你認為政府應該怎麼處理垃圾問題?
14.
東西的故事—多少算夠?【內容】資本主義的生產消費系統將我們從能夠發動議題的公民身分轉為消費者、將個人自由轉化成消費選擇的自由,對環境影響更大的是,設計出讓消費者不停地「消費-丟棄-消費」的生活迴圈,不僅破壞環境,也破壞人的自主完整性.你想過究竟我們一天消費了多少東西嗎?多少算夠?讓我們來檢視一下消費行為對環境的影響.【討論】你知道你的手機或電腦的故事嗎?請以你手邊的一樣「東西」為例,試著和你的小組成員分析、探討一下這個「東西」的生產歷程,以及它對環境的影響.
15.
校園的故事—雙連坡上的大學城【內容】校園生態與植物介紹【討論問題】請介紹你每天在中大的生態足跡.你對中大校園滿意嗎?假設你是中大總務長,你認為校園中哪一個地方最需要改善?為什麼?(泛指學校生活圈,包括宵夜街、後門、教室、宿舍、餐廳、校園道路、運動場所等皆可納入討論)
16.
家鄉的故事()—話我家鄉(個人報告)【內容】現代人與環境間往往存在著一股鴻溝,隔斷人與環境間的情感連結。本單元希望透過各式各樣的紀錄方式(影像、文字)讓同學探索、瞭解家鄉環境,並且藉此尋回專屬的地方感以及人與環境的情感連結。
17.
家鄉的故事()—話我家鄉(個人報告)
18.
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J. R. DesJardins
著,林官明、楊愛民譯《環境倫理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
行政院環保署編印《中華民國重大環境事件彙編》,2011年。
參考書目
1.
安妮雷納德著,《東西的故事》,時報出版,2010
2.
看守世界研究中心著,《世界現況—邁向永續繁榮》,2012
3.
威廉.麥唐諾(William Mcdonough), 麥克.布朗嘉(Michael Braungart)著,《從搖籃到搖籃》,野人文化,2008

授課方式

講授 研討 其他

評量配分比重

1.課堂參與、回饋單及個人報告50%2.期中成績25%3.期末成績25%

辦公時間

星期五 時間:08:00-10:00

課程領域

社會思潮與現象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4)

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學習檔案評量,

語文表達

(4)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學習檔案評量,

鑑賞評論

(2)

學習檔案評量,

國際視野

(4)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學習檔案評量,

淵博史觀

(1) 非常低

學習檔案評量,

公民道德素養

(5) 非常高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學習檔案評量,

創意思考

(2)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學習檔案評量,

自學能力

(5) 非常高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學習檔案評量,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32

課號

GS3509 

授課教師

呂理德

課程名稱(中文)

媒體素養 : 新聞與生活 

課程名稱(英文)

Media Literacy: News and Life 

學分

課程目標

一、教學目標:
從戒嚴開始到解嚴,媒體從報禁解除後,台灣不但歷經民主化的政治改革,也經過一連串的媒體改革,尤其有線電視政策在民國86 年全面開放後,有線電視幾乎滲入到全國幾乎80%的家庭,甚至成了全亞洲有線電視收視率最高的國家,隨著有線電視開放,網路、遊戲機、手機各新進傳播科技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台灣從此邁向一個資訊多元且氾濫的年代。進入21世紀的今天,面對訊息萬變的媒體訊息充斥在我們的生活週遭中,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於是這幾年成了政府、學者、教有家關注的議題,培養公民具有面對媒體思辨的分析能力,不但是媒體素養中的重要一環,更是成為當今社會公民具備基本公民素養的第一步。在這一個媒體資訊爆炸的年代,媒體眾聲喧嘩紛擾中,本課程將結合問題與行動導向教學方法,融入批判教育學的精神,帶領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在不斷的批判與質疑的觀察中,提升學生具備世界觀的公民媒體素養。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課程簡介與分組
2.
媒體近用權
3.
媒體涵化效應
4.
媒體批判實務
5.
公民新聞專題
6.
媒體觀察:言論集中問題
7.
媒體觀察:為什麼不能有置入性行
8.
媒體觀察:維基解密與新聞自由
9.
期中報告
10.
媒體觀察:新聞一窩蜂問題
11.
媒體觀察:民意調查
12.
媒體觀察:廣告沒有告訴我們什麼?
13.
媒體觀察:媒體倫理
14.
媒體觀察:狗仔新聞
15.
分組討論與報告/媒體觀察報告
16.
分組討論與報告/媒體觀察報告
17.
分組討論與報告/媒體觀察報告
18.
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
自編教材
參考書目
Matthew Kieran, Eds., 1998, Media Ethics: A Philosophical Approach, Rout ledge. Lax, S. (ed.) (2001) Access Denied in the Information Age, Basingstok
宣傳與說服,陳彥希等人譯,GARTHS.JOWEL著,韋伯文化出版,2003
不可靠的新聞來源,楊月蓀譯,正中書局出版,1990
全球媒體時代,Peter Steven著,孫憶南譯,書林出版社,2006
安碧芸,跨媒體議題設定探究:誰設定台灣媒體議題,2006
李芝,從商業倫理探討台灣媒體新聞倫理,2010
蕭湘文,廣告傳播,威士曼文化出版,2005
張四明,民意調查的科學基礎、政治功能與限制:以我國政府首長施政滿意度調查為例,2000
劉靜怡,媒體所有權、觀點多元化與言論自由保障:美國法制的觀察,台大法學論叢,2011.09
張錦華,媒體進用權 The Access Right to Mass Media,台灣大百科全書

授課方式

講授 其他

評量配分比重

形成性評量或+總結性評量
1.
有缺課紀錄並未請假:
作業與心得報告(佔20%);期末考(列入作業心得分數)
期中與期末報告(二次)(佔60%
繳交完整學習歷程檔案(e-portfolio)(20%) 
2.
無缺課紀錄並未請假(免考期末考)
作業與心得報告 (20%)
期中與期末報告 (二次) (60%) 
繳交完整學習歷程檔案(e-portfolio

辦公時間

課後、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社會思潮與現象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3) 普通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實作/實驗,

語文表達

(4)

出席/課堂表現,學習檔案評量,

鑑賞評論

(5) 非常高

口頭報告/口試,學習檔案評量,

國際視野

(2)

作業練習,

淵博史觀

(3) 普通

口頭報告/口試,

公民道德素養

(3) 普通

出席/課堂表現,

創意思考

(4)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實作/實驗,

自學能力

(2)

作品/創作展演,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33

課號

GS3510 

授課教師

呂郁女

課程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與生活 

課程名稱(英文)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Life 

學分

課程目標

一、教學目標:
1.
鼓勵同學瞭解傳播現況與如何解讀媒體內涵。
2.
幫助同學發展洞察媒體本質的認知與批判。
3.
透過價值澄清的過程,使同學能近用、分析、評估各種媒介資訊,產製文本,進而表達思想傳遞訊息並達到溝通的目的。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介紹傳播重要議題
2.
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相關概念
3.
如何研究分析傳播、媒體識讀議題
4.
資訊傳播之過程與模式
5.
媒介組織及四項主要功能
6.
如何製作符碼(code, encoding)、解讀符碼 (decoding)與譯碼
7.
如何解讀宣傳內涵、何謂精確性新聞的報導 (Precision Journalism)、精確性新聞的報導
8.
如何解讀宣傳內涵、何謂精確性新聞的報導 (Precision Journalism)、精確性新聞的報導
9.
認知一致性(cognitive consonance)和認知不和 諧(cognitive dissonance)之內涵與案例
10.
傳播重要理念、說服的意義及過程
11.
現代化理論的內涵、主要假設、重要案例討論
12.
人際傳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和大眾 傳播(mass communication)的重要內涵
13.
媒體報導設定社會重要議題
14.
知識的傳遞過程受播者社經地位影響認知差距
15.
小效果及大效果理論的闡釋
16.
媒體接近使用權的意涵
17.
南北之間資訊差距、建立資訊新秩序之努力
18.
準備範圍第一至十七單元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
王錦雀、吳盈萱、黃雅鈴、劉怡婷合著,媒體識讀--完全教學手冊,台北:學富文化,2010 年。
2.
康照祥,媒體識讀,台北:揚智文化,2005年。
參考書目
王石番。民意理論與實務。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84年。
羅文輝。精確新聞報導。台北:正中書局,民80年。
羅文輝。無冕王的神話世界。台北:天下文化,民83年。
鍾蔚文。從媒介真實到主觀真實。台北:正中書局,民81年。

授課方式

講授 個別指導 其他

評量配分比重

作業與平時表現課堂參與50%;期末考50%

辦公時間

課後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社會思潮與現象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2)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語文表達

(4)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鑑賞評論

(4)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國際視野

(4)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淵博史觀

(3) 普通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公民道德素養

(4)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創意思考

(2)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自學能力

(4)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34

課號

GS3515 

授課教師

呂理德

課程名稱(中文)

科學傳播經典賞析 

課程名稱(英文)

Appreciation of Masterpieces in Science Communication 

學分

課程目標

一、教學目標:
「科學傳播經典賞析」旨在培養與引導具自然科學背景之大學生,透過具代表性之優良科普傳播作品的閱讀或觀賞,以培育 學生分析、評鑑欣賞之能力,並激發科學背景生對於傳播之興趣,並激發科學背景生對於傳播之興趣,為未來進入階課程作準備。本課程之目 的如下:
一、 訓練解構文本內容或敘事手法之能力。 
二、 訓練闡述主題內容、敘事手法與作品結構之能力。
三、 培養辨識科普傳播作品特點與優之能力。
四、 培養文字使用特性與相關美感之能力。
五、 培育分析影音作品敘事手法、呈現技巧與創理念之能力。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課程介紹
2.
科學傳播導論
3.
科學科技新聞報導賞析
4.
科學科技新聞專題賞析
5.
科學雜誌專題賞析
6.
科學雜誌專題賞析

7.
科學書籍-漫畫篇賞析
8.
科學 書籍-專書篇賞析 I
9.
科學 書籍-專書篇賞析 II
10.
座談會() 科普平面媒體創作與賞析
11.
科學影音新聞專題報導賞析 I
12.
科學影音新聞專題報導賞析 II
13.
科學影音作品觀賞與討論 I:科學紀錄片
14.
科學影音作品 觀賞與討論 II : 科學影片
15.
科學影音作品觀 賞與討論 III : 電視科學節目
16.
科學影音作品觀賞與討論 IV :網路與行動影音動、動畫
17.
座談會 () 科普影音媒體 創作與與賞析
18.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
自編教材
參考書目
關尚仁、區曣中,科學傳播發展研究(一)科學傳播源流(二版)。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關尚仁、楊麗玲,科學傳播發展研究(二)科學傳播發展在台灣(二版)。 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方怡文、周慶祥(1999)。新聞採訪理論與實際。台北:正中。
廖澺蒼(譯),影視攝與構圖 (原作者: (原作者: P., WardP)。台北:五南出版社
熊移山,電視新聞攝影-從現場談(二版),台北:五南出版社。

授課方式

講授

評量配分比重

一、 課堂參與 40%
(一)出席 10%: 
(二)課堂筆記 30% :每週課後依教師規定繳交上心得,字數 200-300字左右,字跡請工整潦草無法辨識該次不予計分,圖文並茂者予以加分。各校亦可將原稿掃描留存公布。
二、 作業評量 60%
(一) 作業 一:科普平面媒體作品評析心得( 15%)。 字數至少 1000 字。 自選課堂觀賞與討論之優良科普作品撰寫 1篇作品賞析評心得,分析主題內容、特點與優點。
(二) 作業二:科學影音傳播品評析心得(15%)。 字數至少 1000 字。 自選課堂觀賞與討論之優良科普作品,撰寫 1篇作品賞析評心得,分析之主題內容、特點與優點。(繳交紙本並將電子檔 繳交紙本並將電子檔 繳交紙本並將電子檔 emaill給各教 學助理 。)
(三) 作業三:優良科普傳播品推薦文寫作( 30%)。 字數至少 2000 字。選擇一件課程未介紹,但值得推薦的科普傳播作品,可為科學專書、科學雜誌漫 、科普傳播作品、科學影畫、科學影片或科學紀錄片等類型 ,根據作品內容撰寫一則推薦文章,分析該作品之特點與優點。

辦公時間

課後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社會思潮與現象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

語文表達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出席/課堂表現,

鑑賞評論

(4)

作業練習,

國際視野

(3) 普通

作業練習,

淵博史觀

(2)

作業練習,

公民道德素養

(2)

出席/課堂表現,

創意思考

(3) 普通

作業練習,出席/課堂表現,

自學能力

(3) 普通

作業練習,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36

課號

GS3520 

授課教師

蒯 亮

課程名稱(中文)

廣告學概論 

課程名稱(英文)

Introduction to Advertising 

學分

課程目標

從社會學與心理學的橫切面建構廣告學的基礎與經濟效益,並深入淺出簡介廣告的起源,功能,作業流程,廣告與消費者行為,廣告創意企劃製作,最後將帶領同學討論廣告學所衍生的品牌管理,公關,整合行銷傳播(IMC),網路行銷等新領域對當代企業之貢獻。
1.
培養現代青年對廣告的鑑賞能力
2.
增進企劃製作廣告的素養,創意與策略意涵
輔助未來相關就業之準備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廣告學基本觀念,起源
2.
廣告的製作流程
3.
廣告與消費者行為
4.
廣告與行銷傳播
5.
廣告與大眾傳播媒體
6.
廣告與創意
7.
廣告企劃實務
8.
廣告運動/調查習作
9.
期中考 
10.
廣告設計與CIS
11.
網路廣告與法律
12.CM,CF
廣播電視廣告,網路廣告 
13.
公共關係與廣告
14.
整合行銷傳播(IMC)策略
15.
廣告與品牌管理
16.
廣告效果與測試評估
17.
廣告前景與未來社會
18.
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廣告學講義/整合行銷傳播講義
參考書目
1.
廣告學 劉毅志著 空中大學出版 台北 民89
2.William Leiss;Social communication in Advertising.Nelson Canada, 1998
3.
廣告雜誌、動騰月刊等相關期刊

授課方式

講授 其他

評量配分比重

期中考30%,出席率及平時作業30%,期末考40%

辦公時間

星期二 12:00~13:00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社會思潮與現象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4)

紙筆測驗/會考,出席/課堂表現,

語文表達

(3) 普通

作業練習,

鑑賞評論

(3) 普通

作品/創作展演,

國際視野

(4)

口頭報告/口試,

淵博史觀

(3) 普通

作業練習,

公民道德素養

(3) 普通

出席/課堂表現,

創意思考

(5) 非常高

作品/創作展演,

自學能力

(3) 普通

作業練習,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37

課號

GS3552 

授課教師

朱碧靜

課程名稱(中文)

資料蒐集與報告寫作 

課程名稱(英文)

Data Collection and Report Writing 

學分

課程目標

一、教學目標:
瞭解資料蒐集及統合法,精進自主學習及表達力,學習撰寫企劃案、小論文等各式報告。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課程介紹及教學平台使用
2.
資訊資源面面觀、分組活動
3.
心智圖法及其應用
4.
個人知識管理、報告寫作體例及範例
5.
題目選擇、創意發想與實踐
6.
企劃實務及範例
7.
訪談法及實作
8.
簡報及圖表製作
9.
專題實作_期中考週
10.
問題分析與資訊檢索策略
11.
文獻分析法
12.
資料引用、書目管理軟體
13.
閱讀分析及資料統整
14.
問卷法、小組成果發表
15.
觀察力、小組成果發表
16.
資訊倫理、小組成果發表
17.
期末評量
18.
資訊評估、分享、回饋及檢討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
謝寶煖著(民93),資訊與網路資源利用。臺北市:華泰。
2.
劉承慧、沈婉霖(102),報告好好寫:科技報告寫作通用手冊,新竹:清大出版社。
3.
徐重仁口述(103),用心,就有用力的地方 : 徐重仁的22個人生發現。臺北市 : 天下雜誌。
參考書目
Wayne C. Booth, Gregory G. Colomb, Joseph M. Williams
2003. The craft of research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授課方式

講授 研討 個別指導 其他

評量配分比重

作業(20%)、討論(20%)、隨堂心得(20%)、分組作品(20%)、期末評量(20%

辦公時間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社會思潮與現象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2)

作業練習,

語文表達

(3) 普通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鑑賞評論

(3) 普通

作業練習,

國際視野

(2)

作業練習,

淵博史觀

(3) 普通

作業練習,

公民道德素養

(3) 普通

作業練習,出席/課堂表現,

創意思考

(3) 普通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實作/實驗,

自學能力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38

課號

GS3558 

授課教師

連文雄

課程名稱(中文)

資訊與網路素養 

課程名稱(英文)

Information and Network Literacy 

學分

課程目標

一、教學目標:
本課程之目標在於培養學生之資訊與網路素養,以加強其在資訊與網路社會中,具備處理資訊與網際網路課題的認知與能力。課程內容參考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學會訂定之「高等教育資訊素養能力5大標準」與網際網路社會重要課題進行學習與研討,包括1.確定資訊需求範圍與內容;2.有效蒐集所需資訊與應用網路;3.評估資訊的品質; 4.有效呈現與使用資訊; 5.瞭解資訊與網路相關的倫理、經濟及社會問題。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課程介紹與資訊素養導論
2.
資訊需求與策略-研究策略與背景知識
3.
資訊需求與策略-資訊策略的定義與類型
4.
資訊需求與策略-文獻類型與傳播
5.
資訊蒐集與評估-搜尋策略與圖書期刊搜尋
6.
資訊蒐集與評估-論文與網頁資料搜尋
7.
資訊蒐集與評估-引用文獻與排名
8.
資訊蒐集與評估-書目格式與管理
9.
期中考
10.
資訊呈現與出版-報告製作-文書處理軟體1
11.
資訊呈現與出版-報告製作-文書處理軟體2
12.
資訊呈現與出版-圖表製作-統計試算軟體1
指定閱讀:自編講義統計試算軟體(1)
13.
資訊呈現與出版-資料分析統計-統計試算軟體2
指定閱讀:自編講義統計試算軟體(2)、作業: 資料統計分析
14.
資訊呈現與出版-簡報製作-簡報軟體
指定閱讀:資訊與網路資源利用 第15
15.
資訊之社會經濟倫理課題-網際網路與數位圖書/博物館
指定閱讀: 講義資訊之社會經濟倫理課題(1)
16.
資訊之社會經濟倫理課題-數位落差與網路電子商務
指定閱讀: 講義資訊之社會經濟倫理課題(2)、作業: 電子商務個案
17.
資訊之社會經濟倫理課題-資訊/網路倫理與電腦犯罪
指定閱讀:100% Information literacy success chapter5
18.
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Solomon, A., Wilson, G., & Taylor, T., 100% Information literacy success, Wadsworth Publishing, 2011.
2.
謝寶煖,資訊與網路資源利用,華泰書局,2004
參考書目
教師自編教材與講義、其它資訊素養相關之期刊、論文與網路資源。

授課方式

講授

評量配分比重

平時參與和作業(5個作業,40%)、期中考(30%)、期末考(30%)

辦公時間

星期三、五:9~12

課程領域

社會思潮與現象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3) 普通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語文表達

(1) 非常低

口頭報告/口試,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鑑賞評論

(4)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國際視野

(4)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淵博史觀

(2)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公民道德素養

(4)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創意思考

(3) 普通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自學能力

(5) 非常高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39

課號

GS3611 

授課教師

洪鎌德

課程名稱(中文)

歐洲文化導論 

課程名稱(英文)

Introduction to European Culture 

學分

課程目標

本課程從古希臘羅馬的文明說起,歷經中古封建主義下的神學、哲學、基督舊教(天主教) 和羅馬帝國的分裂與興衰,及至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新航線、新大陸的發現。其次分析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背景、經過和影嚮,敘述近現代歐洲政經殖民勢力的擴張,從資本主義的興起到帝國主義的形成。最後析論歐洲文化對現代與當代世界的衝擊與反應。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古希臘文化的起源、文學、工藝和科哲學的興起
2.
古羅馬行政、法律、建築的特色與帝國的擴大、分裂與衰微
3.
文藝復興的建築、雕刻、繪畫、文學與政治哲學
4.
人本主義的興起和對中古神學、哲學的影響 
5.
基督舊教與中古神學
6.
羅馬天主教、東方正教與大英公教
7.
新航線與新大陸的發現,以及民族國家的崛起
8.
期中閱讀兼寫作(一週後呈交書面報告)
9.
俄羅斯建國後的政經演變和文化發展
10.
理性時代、啟蒙運動和浪漫主義
11.
英國朝代、憲政、民主和文化
12.
產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的崛起
13.
法蘭西國家的形成與發展、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14.
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
15.
殖民主義促成帝國主義和引發兩次世界大戰
16.
當代的歐洲:歐盟的出現與歐債危機 
17.
交紙面報告最後一天,逾期不收
18.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1.1.Chambers, Mortimer et. al. 1999 The Western Experience ,New York: McGraw Hill(在每週指定参考書中用WE代表並附章碼chap)
參考書目
1
洪鎌德 2009 《人本主義與人文學科》(簡稱「人本主義」),台北:五南。
2.
洪鎌德 2004 《當代主義》 ,台北:揚智。
3.
洪鎌德 2009《當代社會科學導論》(簡稱「社會科學」),台北 : 五 南。
5
洪鎌德 2014 《個人與社會---馬克思人性論與社群觀之析評》,台北:五南 (稿簡稱「個人與社會」)

授課方式

講授

評量配分比重

期中報告(20%),以及出席情況佔學期總成績20%,期末文字報告佔60%。本課程旣無期中考(以期中報告) ,也無期終考(以期末報告取代)

辦公時間

星期一 14:00~15:00
其他(other):面談或e-mail([email protected])

課程領域

社會思潮與現象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3) 普通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語文表達

(4)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鑑賞評論

(3) 普通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國際視野

(3) 普通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淵博史觀

(4)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公民道德素養

(2)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創意思考

(2)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自學能力

(3) 普通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40

課號

GS3632 

授課教師

吳忻怡 

課程名稱(中文)

台灣社會與族群想像 

課程名稱(英文)

Ethnic Imagination in Contemporary Taiwan 

學分

課程目標

一、教學目標:
身處在多元族群組合的台灣社會,我們常常在日常生活中聽到、看到與族群相關的現象:可能是媒體上有關「閩南族群」、「客家族群」、「外省族群」的各式論述;可能是街坊鄰居對某某人以「外籍新娘」、「大陸新娘」之名品頭論足;也可能是自己的同學、朋友正是所謂的「新台灣之子」。這些加了引號的族群名稱與社會分類,暗示著族群從來不是一個固定的、一目了然的、不證自明的人群分類原則,而是在時間的流轉與空間的延伸之中,在社會力、經濟力與政治力的交互影響下,所交織建構出來的社會組織分類原則與項目。它或許深刻地影響了我們與其他社會成員互動的品質、頻率,刻畫出「我們他們」的差別,但我們大多數人卻對它的出現、傳播與持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這門課主要是從社會學的視角,來審視當代台灣社會中的族群關係,以及開發新的、可能的族群想像。我們將由基礎的理論出發,耙梳族群的相關分析概念,再以台灣社會為觀察場域,檢視當前的族群關係發展脈絡與現況,並以上述的理解為材料,持續探討、挖掘發展更適切的族群關係的可能性。透過縝密地觀察與理解,這門課最終希冀達成的教學目的,正是矯正原先可能的「不知其所以然」,並以更寬廣、相互理解的新族群想像,減緩曾經存在於我們社會之中的刻板印象與偏見。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課程簡介:你是「台客」?「外省人」?「客家妹」?「原住民」還是?
2.
何謂族群(一)
王甫昌,2003,第一篇 什麼是族群?,見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頁1-51。台北市:群學。
3.
何謂族群(二)
張茂桂,2003,〈族群關係〉,見王振寰、瞿海源,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二版,頁216-45。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4.
何謂族群(三)
沈松僑,1997,〈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和晚清的國族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8 1-77
5.
族群關係的理論取向(一)原生論
Isaacs, Harold Robert
2004,《族群:集體認同與政治變遷》,頁141-214。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事業公司。
6
族群關係的理論取向(二)工具論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第二章 記憶、歷史與族群本質,頁41-60。台北:允晨文化。
7.
族群關係的理論取向(三)建構論
Anderson
2010,《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散佈與起源》
8.
專家演講
9.
分析族群關係的視角(一):結構面向資源分配
張茂桂,1993,〈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頁233-78。台北:業強出版社。
10.
分析族群關係的視角(二):文化符號面向
11.
台灣的族群關係概說與歷史脈絡介紹
王甫昌,1998,〈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一九九○年代台灣的族群政治〉,《台灣社會學研究》,第2期,頁1-45
12.
外省族群
13.
原住民族群
14.
本省族群
15.
客家族群
16.
新台灣人之母
17.
台灣移工群像
18.
學期回顧與總整理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市:群學。
參考書目
理論耙梳:關於族群的基本概念與主要理論取向
王甫昌,2003,第一篇 什麼是族群?,見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頁1-51。台北市:群學。
張茂桂,2003,〈族群關係〉,見王振寰、瞿海源,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二版,頁216-45。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Isaacs, Harold Robert
2004,《族群:集體認同與政治變遷》,頁141-214。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事業公司。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第二章 記憶、歷史與族群本質,頁41-60。台北:允晨文化。
Anderson
2010,《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散佈與起源》
沈松僑,1997,〈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和晚清的國族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8 1-77
張茂桂,1993,〈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頁233-78。台北:業強出版社。
駱明慶,2002,〈誰是台大學生?性別、省籍和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301,頁113-147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
回到現場:當代台灣的族群關係
王甫昌,2003,第二篇 當前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灣四大族群,見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頁53-173。台北市 :群學。
王甫昌,2002,〈族群接觸機會?還是族群競爭?:本省閩南人族群意識內涵與地區差異模式之解釋〉,《台灣社會學》,第4期,頁11-78
王甫昌,1998,〈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一九九○年代台灣的族群政治〉,《台灣社會學研究》,第2期,頁1-45
趙彥寧,2001,〈戴著草帽到處旅行-試論中國流亡、女性主體、與記憶間的建構關係〉《臺灣社會研究》4153-97
胡台麗,1993,〈芋仔與番薯 -- 臺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載於張茂桂等,《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頁279-325)。臺北市:業強出版社。
張維安、王雯君,2005,〈客家意象:解構「嫁夫莫嫁客家郎」〉,《思與言》,34(2): 43-76
林秀幸,2007,〈 界線、認同和忠實性:進香,一個客家地方社群理解和認知他者的社會過程〉。《台灣人類學刊》51
蔡友月,2007,〈遷移、挫折與現代性:蘭嶼達悟人精神失序受苦的社會根源〉《台灣社會學》13:1-69
利格拉樂.A-Wu1996,《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晨星出版社。
夏曉鵑主編, 2005,《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左岸文化。
蔡晏霖,2007,〈遇見東南亞:「新台灣之子」與素質地理〉,《文化研究月報》第七十三期。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73/journal_park737.htm
顧玉玲,2008,《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台北:印刻出版。
陳秀容,2004,導論,見Will Kymlicka(威爾‧金里卡),鄧紅風譯《少數群體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和公民權》,頁5-34。台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

授課方式

講授 研討 其他

評量配分比重

出席     10%
課堂參與討論 10%
期中小作業  45%(共三次,每次佔15%)
期末報告   35%

辦公時間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社會思潮與現象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3) 普通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

語文表達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鑑賞評論

(3) 普通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國際視野

(2)

作業練習,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淵博史觀

(2)

作業練習,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公民道德素養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創意思考

(2)

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

自學能力

(4)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41

課號

GS3705 

授課教師

蔡芬芳

課程名稱(中文)

文化人類學與日常生活 

課程名稱(英文)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Everyday Life 

學分

課程目標

一、教學目標:
本課程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為文化人類學的關鍵概念—文化、研究方法與理論;二為當代文化人類學的主要研究議題,其包含人類的文化生活之各種面向,例如族群關係、婚姻、家庭、親屬、宗教等。期待修課同學能夠結合兩者,進而瞭解本學科的觀點並培養觀察能力並反思一些在自身日常生活中原本認為「理所當然」的現象,從而多了一種觀看世界、自己與他人的角度並且能夠正視與肯定文化多樣性的存在。此外,本課程將安排修課同學以中央大學校園及週邊環境作為田野調查場域,從實作過程中認識人類學知識建構的重要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同學在進行田野工作過程中,同時配合上課所學,藉由自己與他人的互動過程之中,反思自身、研究與知識如何共同構成,進而得以深化思考能力與廣化觀察視野。最後,本課程為達到師生在教與學過程中有效互動之目的,除了依上課主題進行與同學日常生活相關經驗之討論之外,尚安排三次平時作業,希冀瞭解學生學習成效與情況。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課程介紹
2.
人類學簡介
3.
人類學與文化
4.
文化人類學的知識建構與產出:方法與理論 I
5.
文化人類學的知識建構與產出:方法與理論 II
6.
世界體系
7.
族群與「種族」
8.
語言與溝通
9.
期中分組報告:田野調查之參與觀察報告
10.
信仰、儀式與社會
11.
性別、權力
12.
家庭、親屬與繼嗣
13.
婚姻
14.
文化與心理
15.
情緒
16.
媒體
17.
環境
18.
期末分組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Kottak, Conrad Phillip
,徐雨村譯 2009 文化人類學。台北:麥格羅希爾。
2.Luke Eric Lassiter
盧克.拉斯特,郭禎麟等譯 2010歡迎光臨人類學。台北:群學。

授課方式

講授 研討 實習/實驗 其他

評量配分比重

課堂討論參與及出席10% 
平時作業20%
期中報告30%
期末報告40%

辦公時間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社會思潮與現象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3) 普通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實作/實驗,出席/課堂表現,

語文表達

(3) 普通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實作/實驗,出席/課堂表現,

鑑賞評論

(3) 普通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實作/實驗,出席/課堂表現,

國際視野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實作/實驗,出席/課堂表現,

淵博史觀

(2)

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

公民道德素養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實作/實驗,出席/課堂表現,

創意思考

(4)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實作/實驗,出席/課堂表現,

自學能力

(3) 普通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實作/實驗,出席/課堂表現,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42

課號

GS3813 

授課教師

吳忻怡

課程名稱(中文)

性別與大眾文化 

課程名稱(英文)

Gender and Mass Culture 

學分

課程目標

一、教學目標:
廣義來說,「文化」(culture),是一種生活方式,一般日常生活所有面向皆可算是「大眾文化」(mass cultures)的內涵。尤其,大眾文化往往透過媒體與文本(包括:廣告、流行歌曲、偶像劇、電玩、漫畫或羅曼史小說、電影、童書、報紙…),再現與建構性別(gender),並且形塑性別信仰(gender belief)。因此,這門課的主要目標在於帶領大家認識台灣大眾文化的性別建構特性。課程內容,預計包括:()大眾文化的定義、內容、特性、基本概念與理論視角;()大眾文化如何建構性別、婚姻與家庭;()大眾文化如何建構性別與親職與家務勞動;()大眾文化如何建構性別、教育與勞力市場連結;()大眾文化如何建構性別與職場勞動處境;()大眾文化如何建構性別、情慾與親密關係()大眾文化如何建構性別與身體、美貌;()大眾文化如何建構性別與流行/時尚;()大眾文化如何建構性別與族群意象;()大眾文化如何建構性別與新住民意象;(十一) 大眾文化如何建構性別與政治;(十二)對性別化大眾文化(gendered mass culture)的反省與批判。
我尤其強調,學生在修課過程中,應對自身的性別處境以及台灣性別社會文化脈絡從事檢視與反省,並進一步透過知識的累積與理論的視角去分析台灣大眾文化的性別特性與成因。為提高學習成效,我非常看重同學們的課堂提問與積極參與課堂討論,也希望利用各項作業活動,提供同學運用課堂所學,大展身手,去分析自身的性別經驗與當前台灣社會文化的特性。同時,我也會設計與性別主題相關的討論議題,期待透過分組討論的方式,來刺激同學對於大眾文化所突顯的性別意涵進行反省,並與其他同學相互交流、交換思考的內容。
最終,希望課程進入尾聲時,所有的修課同學都能夠獲得以下兩項能力:
(一)敏於反省屬於自己的性別經驗;(二)對於大眾文化的各種現象,具備有獨立思考與分析其性別意涵的能力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課程介紹與說明:性別期待/建構/認同/扮演與大眾文化
2.
定義、內容與特性
3.
基本概念與理論視角
4.
如何建構性別、婚姻與家庭
5.
性別與大眾文化:如何建構性別與親職與家務勞動
6.
如何建構性別、教育與勞力市場連結
7.
如何建構性別與職場勞動處境
8.
如何建構性別與身體、美貌
9.
如何建構性別與情慾與親密關係
10.
專家演講
11.
如何建構性別與流行/時尚
12.
如何建構性別與族群意象
13.
如何建構性別與新住民意象
14.
如何建構性別與政治
15.
性別與大眾文化:其他
16.
發表期末報告(一)
17.
發表期末報告(二)
18.
總結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
黃淑玲、游美惠(2007)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台北:巨流出版。
參考書目
*
張晉芬、李奕慧(2007)〈「女人的家事」、「男人的家事」:家事分工性別化的持續與解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9卷第2期,頁203-229
*
張晉芬(2002)〈找回文化:勞動市場中制度與結構的性別化過程(研究紀要)〉,《台灣社會學刊》,第29期,頁97-125
*
游美惠(2004)〈性別權力與知識建構:《親職教育》教科書的論述分析〉,《女學學誌》17期,頁1-45
*
羅燦煐(2002)〈他的性騷擾?她的性騷擾?:性騷擾的性別化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6:,頁193-249
*
謝小芩、王雅各(2000) 經驗、發聲與性別政治-通識教育中的女性主義教學,《通識教育》7期,頁47-76
*
王雅各(1996)婦女研究對社會學的影響,《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4期,頁201-239
*
徐宗國(2001)拓邊照顧工作:男護士在女人工作世界中得其所在,《台灣社會學刊》26期,頁163-209
*
成令方、吳嘉苓(2004)科技的性別政治,《婦研縱橫》71期,頁26-34
*
何春蕤(2002)〈認同的「體」現:打造跨性別〉,《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6期,頁1-43
*
畢恆達(2003)〈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研究》17期,頁51-84
*
黃淑玲(2003)〈男子性與喝花酒文化:以Bourdieu 的性別支配理論為分析架構〉《台灣社會學》5期,頁72-132
*
楊巧玲(2004)〈插花的女人:台灣的教育社會學教科用書性別意識之檢視〉,《女學學誌》17期,頁47-83。 
*
曾嬿芬、吳嘉苓、楊芳枝、張晋芬、范雲、黃淑玲、成令方、唐文慧(2004),〈檢視社會學教科書:女性主義的觀點〉,《女學學誌》17期,頁85-157
*
畢恆達(2003)〈女性性別意識形成歷程〉,《通識教育季刊》11期,頁111-138
*
孫志硯(2008)〈陽剛特質與媒體職場的性別化實踐:以報社攝影記者的工作爲例〉,《中華傳播學刊》13期,頁75-115
*
何明修(2006)〈台灣工會運動中的男子氣概〉,《台灣社會學刊》36期,頁65-108
*
潘淑滿(2005)〈台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20期,頁41-91
*
田晶瑩、王宏仁(2006)〈男性氣魄與可「娶」的跨國婚姻:為何台灣男子要與越南女子結婚?〉,《台灣東南亞學刊》卷31,頁3-36
*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主義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會研究。
*
林津如(2007)〈父系家庭與女性差異認同:中產階級職業婦女家務分工經驗的跨世代比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8期,頁1-73
*
陳芬苓、張盈堃(2005)〈宰制與抗拒:一所科技主導之大學校園所做的性別觀察〉,《女學學誌》19期,頁1-46
*
陳美華(2006)〈公開的勞務、私人的性與身體:在性工作中協商性與工作的女人〉,《台灣社會學》11期,頁1-55
*
丁乃非著,金宜蓁譯(2002)〈看╱不見疊影 ── 家務與性工作中的婢妾身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8期,頁135-168
*
林宜平(2006)〈女人與水 ── 由性別觀點分析RCA健康相關研究〉,《女學學誌》21 期,頁185-211
*
傅大為(2002)〈戰後台灣婦產科的手術技藝與性別政治〉,《女學學誌》14期,頁45-79
*
楊榮宗(2003)〈云想衣裳:女性乳癌患者與社會性別演出、身體意象〉,《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9期,頁49-95
*
孫秀蕙(1996)〈解讀美容瘦身廣告 ── 以閱聽人分析為主的個案探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3期,頁219-253
*
甯應斌、何春蕤(2000)邁向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的性教育:教育就是性教育,性教育就是教育,《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何春蕤編,台北:麥田,2000年,頁373-398
*
甯應斌(2007)同性戀是社會建構嗎?──保守與革命的社會建構論,《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0期,頁1-55

授課方式

講授 研討 其他

評量配分比重

1.出席 10%
2.
課堂參與討論 10%(上課發言、上BB討論等形式)
3.
期中小作業 30%(共三次,每次佔10%)
4.
小組期末口頭報告與評論 25% 
(期中考週必須先繳交題目、分工表給助教,並與助教討論過後方可進行。)
(老師會按照年級與系別進行隨機分組,以促進跨學科與跨年級的相互學習。)
5.
小組期末書面 25%(電腦撰打12級字,約10000字)

辦公時間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社會思潮與現象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3) 普通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語文表達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鑑賞評論

(3) 普通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國際視野

(2)

作業練習,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淵博史觀

(2)

作業練習,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公民道德素養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創意思考

(4)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自學能力

(4)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43

課號

GS3813 

授課教師

吳忻怡

課程名稱(中文)

性別與大眾文化 

課程名稱(英文)

Gender and Mass Culture 

學分

課程目標

一、教學目標:
廣義來說,「文化」(culture),是一種生活方式,一般日常生活所有面向皆可算是「大眾文化」(mass cultures)的內涵。尤其,大眾文化往往透過媒體與文本(包括:廣告、流行歌曲、偶像劇、電玩、漫畫或羅曼史小說、電影、童書、報紙…),再現與建構性別(gender),並且形塑性別信仰(gender belief)。因此,這門課的主要目標在於帶領大家認識台灣大眾文化的性別建構特性。課程內容,預計包括:()大眾文化的定義、內容、特性、基本概念與理論視角;()大眾文化如何建構性別、婚姻與家庭;()大眾文化如何建構性別與親職與家務勞動;()大眾文化如何建構性別、教育與勞力市場連結;()大眾文化如何建構性別與職場勞動處境;()大眾文化如何建構性別、情慾與親密關係()大眾文化如何建構性別與身體、美貌;()大眾文化如何建構性別與流行/時尚;()大眾文化如何建構性別與族群意象;()大眾文化如何建構性別與新住民意象;(十一) 大眾文化如何建構性別與政治;(十二)對性別化大眾文化(gendered mass culture)的反省與批判。
我尤其強調,學生在修課過程中,應對自身的性別處境以及台灣性別社會文化脈絡從事檢視與反省,並進一步透過知識的累積與理論的視角去分析台灣大眾文化的性別特性與成因。為提高學習成效,我非常看重同學們的課堂提問與積極參與課堂討論,也希望利用各項作業活動,提供同學運用課堂所學,大展身手,去分析自身的性別經驗與當前台灣社會文化的特性。同時,我也會設計與性別主題相關的討論議題,期待透過分組討論的方式,來刺激同學對於大眾文化所突顯的性別意涵進行反省,並與其他同學相互交流、交換思考的內容。
最終,希望課程進入尾聲時,所有的修課同學都能夠獲得以下兩項能力:
(一)敏於反省屬於自己的性別經驗;(二)對於大眾文化的各種現象,具備有獨立思考與分析其性別意涵的能力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課程介紹與說明:性別期待/建構/認同/扮演與大眾文化
2.
定義、內容與特性
3.
基本概念與理論視角
4.
如何建構性別、婚姻與家庭
5.
性別與大眾文化:如何建構性別與親職與家務勞動
6.
如何建構性別、教育與勞力市場連結
7.
如何建構性別與職場勞動處境
8.
如何建構性別與身體、美貌
9.
如何建構性別與情慾與親密關係
10.
專家演講
11.
如何建構性別與流行/時尚
12.
如何建構性別與族群意象
13.
如何建構性別與新住民意象
14.
如何建構性別與政治
15.
性別與大眾文化:其他
16.
發表期末報告(一)
17.
發表期末報告(二)
18.
總結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
黃淑玲、游美惠(2007)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台北:巨流出版。
參考書目
*
張晉芬、李奕慧(2007)〈「女人的家事」、「男人的家事」:家事分工性別化的持續與解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9卷第2期,頁203-229
*
張晉芬(2002)〈找回文化:勞動市場中制度與結構的性別化過程(研究紀要)〉,《台灣社會學刊》,第29期,頁97-125
*
游美惠(2004)〈性別權力與知識建構:《親職教育》教科書的論述分析〉,《女學學誌》17期,頁1-45
*
羅燦煐(2002)〈他的性騷擾?她的性騷擾?:性騷擾的性別化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6:,頁193-249
*
謝小芩、王雅各(2000) 經驗、發聲與性別政治-通識教育中的女性主義教學,《通識教育》7期,頁47-76
*
王雅各(1996)婦女研究對社會學的影響,《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4期,頁201-239
*
徐宗國(2001)拓邊照顧工作:男護士在女人工作世界中得其所在,《台灣社會學刊》26期,頁163-209
*
成令方、吳嘉苓(2004)科技的性別政治,《婦研縱橫》71期,頁26-34
*
何春蕤(2002)〈認同的「體」現:打造跨性別〉,《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6期,頁1-43
*
畢恆達(2003)〈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研究》17期,頁51-84
*
黃淑玲(2003)〈男子性與喝花酒文化:以Bourdieu 的性別支配理論為分析架構〉《台灣社會學》5期,頁72-132
*
楊巧玲(2004)〈插花的女人:台灣的教育社會學教科用書性別意識之檢視〉,《女學學誌》17期,頁47-83。 
*
曾嬿芬、吳嘉苓、楊芳枝、張晋芬、范雲、黃淑玲、成令方、唐文慧(2004),〈檢視社會學教科書:女性主義的觀點〉,《女學學誌》17期,頁85-157
*
畢恆達(2003)〈女性性別意識形成歷程〉,《通識教育季刊》11期,頁111-138
*
孫志硯(2008)〈陽剛特質與媒體職場的性別化實踐:以報社攝影記者的工作爲例〉,《中華傳播學刊》13期,頁75-115
*
何明修(2006)〈台灣工會運動中的男子氣概〉,《台灣社會學刊》36期,頁65-108
*
潘淑滿(2005)〈台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20期,頁41-91
*
田晶瑩、王宏仁(2006)〈男性氣魄與可「娶」的跨國婚姻:為何台灣男子要與越南女子結婚?〉,《台灣東南亞學刊》卷31,頁3-36
*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主義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會研究。
*
林津如(2007)〈父系家庭與女性差異認同:中產階級職業婦女家務分工經驗的跨世代比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8期,頁1-73
*
陳芬苓、張盈堃(2005)〈宰制與抗拒:一所科技主導之大學校園所做的性別觀察〉,《女學學誌》19期,頁1-46
*
陳美華(2006)〈公開的勞務、私人的性與身體:在性工作中協商性與工作的女人〉,《台灣社會學》11期,頁1-55
*
丁乃非著,金宜蓁譯(2002)〈看╱不見疊影 ── 家務與性工作中的婢妾身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8期,頁135-168
*
林宜平(2006)〈女人與水 ── 由性別觀點分析RCA健康相關研究〉,《女學學誌》21 期,頁185-211
*
傅大為(2002)〈戰後台灣婦產科的手術技藝與性別政治〉,《女學學誌》14期,頁45-79
*
楊榮宗(2003)〈云想衣裳:女性乳癌患者與社會性別演出、身體意象〉,《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9期,頁49-95
*
孫秀蕙(1996)〈解讀美容瘦身廣告 ── 以閱聽人分析為主的個案探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3期,頁219-253
*
甯應斌、何春蕤(2000)邁向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的性教育:教育就是性教育,性教育就是教育,《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何春蕤編,台北:麥田,2000年,頁373-398
*
甯應斌(2007)同性戀是社會建構嗎?──保守與革命的社會建構論,《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0期,頁1-55

授課方式

講授 研討 其他

評量配分比重

1.出席 10%
2.
課堂參與討論 10%(上課發言、上BB討論等形式)
3.
期中小作業 30%(共三次,每次佔10%)
4.
小組期末口頭報告與評論 25% 
(期中考週必須先繳交題目、分工表給助教,並與助教討論過後方可進行。)
(老師會按照年級與系別進行隨機分組,以促進跨學科與跨年級的相互學習。)
5.
小組期末書面 25%(電腦撰打12級字,約10000字)

辦公時間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社會思潮與現象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3) 普通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語文表達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鑑賞評論

(3) 普通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國際視野

(2)

作業練習,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淵博史觀

(2)

作業練習,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公民道德素養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創意思考

(4)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自學能力

(4)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44

課號

GS3901 

授課教師

黃金俊

課程名稱(中文)

創造力之理論與技巧 

課程名稱(英文)

Theory and Skills of Creativity 

學分

課程目標

一、教學目標:
1.
認識創造力相關理論,了解創造力的各種要素與面向。
2.
認識創造力相關技法,並且加以應用。
3.
以創造力理論分析專業領域的重要創造發明
4.
應用創意技法在生活中進行創意設計。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創造力涵義與歷史發展
2.
創造力投資理論
3.
創造力的生物基礎
4.
創造力的心理基礎與人格特質
5.
創造力的社會文化基礎
6.
創造力與天才
7.
專業創造力
8.
創造力與發明
9.
期中報告(1)專業中的突破性創造
10.
期中報告(2)專業中的突破性創造
11.
創造力技法-腦力激盪術與六頂思考帽
12.
創造力技法-W法與KJ
13.
創造力技法-屬性列舉法與檢核分析法
14.
創造力評量
15.
生活中的創造力
16.
期末報告(1)生活中的創意設計
17.
期末報告(2)生活中的創意設計
18.
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Mark A. Runco(2008) /
邱皓政等翻譯:創造力 : 當代理論與議題。台北:心理出版社。
2.Robert J.Sternberg(2005)/
李乙明,李淑貞譯:創造力 : 激發創造力必讀經典。台北:五南書局。
參考書目
(1)
張世彗(民96):創造力: 理論、技法與教學。台北:五南書局。
(2)
沈翠蓮(民99):創意原理與設計。台北:五南書局。
(3)
王精文、陳明德(民96):創造力 : 創造性問題解決訓練技術與工具。台北:鼎茂出版社。

授課方式

講授 研討 其他

評量配分比重

評量方式以書面報告作業及實作為主,其中平時出席及作業練習佔40%、期中專題報告佔30%、期末專題報告佔30%

辦公時間

課後

課程領域

社會思潮與現象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3) 普通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語文表達

(4)

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

鑑賞評論

(4)

出席/課堂表現,

國際視野

(3) 普通

作業練習,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淵博史觀

(2)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公民道德素養

(4)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創意思考

(5) 非常高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自學能力

(3) 普通

作業練習,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45

課號

GS3902 

授課教師

黃金俊

課程名稱(中文)

創造力與多元智慧的理念與實踐 

課程名稱(英文)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reativity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 

學分

課程目標

1.認識創造力相關理論。
2.
認識多元智慧理論、八大智慧、代表人物。
3.
將多元智慧與創造力理念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4.
引導同學能將創造力與多元智慧理念運用在專業學習中。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創造力理論
2.
創造力心理機制與評量
3.
多元智慧理論
4.
多元智慧創造思考學習取向
5.
語文與數學智慧理論與創造思考實踐
6.
空間與肢體智慧理論與創造思考實踐
7.
音樂與人際智慧理論與創造思考實踐
8.
內省與自然智慧理論與創造思考實踐
9.
多元智慧與創新發明
10.
多元智慧與專業學習
11.
期中報告(1)多元智慧創造思考與專業突破
12.
期中報告(2)多元智慧創造思考與專業突破
13.
多元智慧與生活中的創意
14.
多元智慧評量
15.
多元智慧個人與社會發展
16.
期末報告(1)生活中應用多元智慧進行創意設計
17.
期末報告(2)生活中應用多元智慧進行創意設計
18.
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Thomas R. Hoerr (2007)/
陳佩正譯:多元智慧與共同領導。台北:心理書局。
2.
李平(86):經營多元智慧。台北:遠流出版社。
參考書目
(1) Linda Campbell), Bruce Campbell(2000)/
梁雲霞譯:多元智慧和學生成就 : 六所中小學的成功
實例 。台北:遠流出版社。
(2) Linda Campbell, Bruce Campbell & Dee Dickinson(1999)/
郭俊賢,陳淑惠譯:多元智慧的教與
學。
(3)
田耐靑(民88):多元智慧理論 : 學習可以是快樂、成功的。台北 : 世紀領袖出版社。

授課方式

講授 研討 其他

評量配分比重

評量方式以書面報告作業及實作為主,其中平時出席及作業練習佔40%、期中專題報告佔30%、期末專題報告佔30%

辦公時間

課後

課程領域

社會思潮與現象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3) 普通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語文表達

(4)

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

鑑賞評論

(4)

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

國際視野

(3) 普通

作業練習,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淵博史觀

(2)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公民道德素養

(4)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創意思考

(5) 非常高

紙筆測驗/會考,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自學能力

(3) 普通

作業練習,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46

課號

GS3903 

授課教師

蒯 亮

課程名稱(中文)

文化創意產業 

課程名稱(英文)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學分

課程目標

一、教學目標:
授課內容將導覽文化創意產業之定義、起源、世界各國之分類標準與當前產官學催生該產業之背景,進而分項檢視傳統藝術與文化資產被商業擄獲與解放的現象,後段將整合流行時尚產業、印證全球在地化的現象,並以數位內容、立體電影、動畫、虛擬機台等創新情境收尾。授課老師已完成文化創意產業之單元化專輯製作,定型化於每週以個案研究播出,期與理論印證結合,收相輔相成之效。

1.
嘗試將先導性之時尚新興課題,轉化為系統化之知識
2.
從學術的制高點鳥瞰文化、藝術、商業各介面加值化之過程
3.
尋求另類的職場跑道,提供學習者生涯規劃之選擇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文化創意產業導論:一門新顯學的誕生 
2.
文化創意產業之範圍與分類 版
3.
文化創意產業的公共政策、法規與人力資本
4.
流行時尚產業/策展人 
5.
電影 / 朝陽 V.S. 夕陽產業 
6.
創意元素之探索 / 點子新貴 V.S. 電子新貴 
7.
時空產品設計與規劃 
8.
數位內容專題 
9.
期中考 
10.
流行劇團、樂團與表演藝術專題 
11.
插畫、漫畫、動畫專題 
12.
主題樂園與觀光資源專題 
13.
華文出版產業專題 
14.
博物館經營專題 
15.
立體電影院及遊戲機台專題 
16.
文化創意產業之仲介經紀與授權商品 
17.
分組參訪與作業 / 報告 
18.
分組參訪與作業 / 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Cook, D.(1996) The culture industry revisited. London: Rowman and littlefield.
2. Thorsby, David,(1997) “Artist as workers” in cultural economic. Elgar
參考書目
文化部(民1024月)文化創意產業產值調查與推估研究報告。
相關彙整文獻。

授課方式

講授

評量配分比重

平時成績及出席率25%,期中考 35%,期末考試或報告 40%

辦公時間

星期二 時間:12:00~13:00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社會思潮與現象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4)

學習檔案評量,

語文表達

(4)

紙筆測驗/會考,口頭報告/口試,

鑑賞評論

(3) 普通

學習檔案評量,

國際視野

(4)

出席/課堂表現,

淵博史觀

(3) 普通

出席/課堂表現,

公民道德素養

(4)

口頭報告/口試,

創意思考

(3) 普通

出席/課堂表現,

自學能力

(3) 普通

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47

課號

GS4110 

授課教師

陳洲生

課程名稱(中文)

通識地球物理 

課程名稱(英文)

Introduction to Geophysics 

學分

課程目標

使學者認識及了解我們的地球並進而愛護與我們關係最親密的生活環境地球。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指定閱讀或作業
1.
說明地球物理學的定義、研究範疇、以及板塊學說 地球物理概論,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編印。Fundamentals of Geophysics, Willian Lowrie
2.
說明板塊學說與地球科學思想演變的互動關係 地球物理概論,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編印。Fundamentals of Geophysics, Willian Lowrie
3.
章闡明地球在太陽系中的地位、地球的組成 地球物理概論,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編印。Fundamentals of Geophysics, Willian Lowrie
4.
章闡明地球的構造及地球的變動本質 地球物理概論,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編印。Fundamentals of Geophysics, Willian Lowrie
5.
討論地震的現象與基本理論,並且介紹量測這些現象的方法。 地球物理概論,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編印。Fundamentals of Geophysics, Willian Lowrie
6.
討論地震現象,從而推論這些現象所代表的具體意義。 地球物理概論,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編印。Fundamentals of Geophysics, Willian Lowrie
7.
討論重力的現象與基本理論,並且介紹量測這些現象的方法。 地球物理概論,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編印。Fundamentals of Geophysics, Willian Lowrie
8.
討論重力現象,從而推論這些現象所代表的具體意義。 地球物理概論,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編印。Fundamentals of Geophysics, Willian Lowrie
9.
期中考
10.
討論地磁的現象與基本理論,並且介紹量測這些現象的方法。 地球物理概論,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編印。Fundamentals of Geophysics, Willian Lowrie
11.
討論地磁現象從而推論這些現象所代表的具體意義。 地球物理概論,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編印。Fundamentals of Geophysics, Willian Lowrie
12.
討論地電的現象與基本理論,並且介紹量測這些現象的方法。 地球物理概論,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編印。Fundamentals of Geophysics, Willian Lowrie
13.
討論地電現象,從而推論這些現象所代表的具體意義。 地球物理概論,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編印。Fundamentals of Geophysics, Willian Lowrie
14.
討論地熱的現象與基本理論,並且介紹量測這些現象的方法,從而推論這些現象所代表的具體意義。 地球物理概論,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編印。Fundamentals of Geophysics, Willian Lowrie
15.
討論定年學,雖然比較有地球化學的色彩,但是欲討論地球的變動過程,時間的掌握是不可或缺的。 地球物理概論,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編印。Fundamentals of Geophysics, Willian Lowrie
16.
綜合地球物理學的知識與方法,探討與我們關係最親密的地球表層岩石圈。 地球物理概論,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編印。Fundamentals of Geophysics, Willian Lowrie
17.
綜合探討與我們關係最親密的地球表層(岩石圈)的物理性質、變動的現象以及形成的機制。 地球物理概論,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編印。Fundamentals of Geophysics, Willian Lowrie
18.
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地球物理概論,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編印。
2.Fundamentals of Geophysics, Willian Lowrie

授課方式

講授 研討 實習/實驗 其他

評量配分比重

報告(含平時) 20﹪
期中考 40﹪
期末考 40﹪

辦公時間

星期一 08:00~11:00

課程領域

自然科學領域,應用科學領域,社會思潮與現象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5) 非常高

紙筆測驗/會考,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實作/實驗,

語文表達

(2)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鑑賞評論

(3) 普通

紙筆測驗/會考,實作/實驗,

國際視野

(5) 非常高

紙筆測驗/會考,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淵博史觀

(2)

紙筆測驗/會考,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公民道德素養

(3) 普通

實作/實驗,出席/課堂表現,

創意思考

(4)

紙筆測驗/會考,實作/實驗,

自學能力

(4)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49

課號

GS4406 

授課教師

王國英

課程名稱(中文)

認識大氣 

課程名稱(英文)

Understanding Atmosphere 

學分

課程目標

一、教學目標:
1.
瞭解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2.
瞭解Climate Change 2014: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3.
瞭解Climate Change 2014: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Introduction
2.Observations : Atmosphere and Surface
3.Observations: Ocean
4.Observations: Cryosphere
5.Information from Paleoclimate Archives
6.Carbon and Other Biogeochemical Cycles
7.Clouds and Aerosols
8.Anthropogenic and Natural Radiative Forcing
9.
期中考
10.Evaluation of Climate Models
11.Detection and Attribution of Climate Change: from Global to Regional .
12.Near-term Climate Change: Projections and Predictability
13.Long-term Climate Change: Projections, Commitments and Irreversibility
14.Sea Level Change
15.Climate Phenomena and their Relevance for Future 
16.Climate Change 2014: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17.Climate Change 2014: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十八、 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參考書目
一、Climate Change 2014: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二、Climate Change 2014: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授課方式

講授

評量配分比重

1.作業練習 30%
2.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40%
3.
出席/課堂表現 30%

辦公時間

星期二 10:00-12:00

課程領域

自然科學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4)

作業練習,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語文表達

(4)

作業練習,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鑑賞評論

(2)

作業練習,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國際視野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淵博史觀

(4)

作業練習,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公民道德素養

(4)

作業練習,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創意思考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自學能力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出席/課堂表現,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50

課號

GS4413 

授課教師

張哲明

課程名稱(中文)

全球氣候變遷-從危機到轉機 

課程名稱(英文)

Global Climate Change crisises to opportunities 

學分

課程目標

一、教學目標:
2013IPCC
報告指出人類活動” 極為可能的(extremely likely>95%)”導致地球暖化,預估2100年氣溫將上升0.3 oC 4.8 oC,海面上升26-81公分,並可能導致乾旱、颱風等強度增強,夏天北極冰層融解。IPCC專家認為全球上升溫度應控制在高於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前2℃內,為此205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至少應減少50%,而已開發國家更應減少80%。而2012年京都議定書效期已屆滿,各國曾分別於2007年召開峇里島會議和2008年召開曼谷會議等,研擬抑制溫室氣體後續協定的架構,隨後有2009年底哥本哈根協定、2010年坎肯協議和2011年德班氣候宣言等,以期能促成新協議加速削減溫室氣體排放,惟其後2012年杜哈氣候會議僅達成的協議,將全球唯一約束溫室氣體排放的條約,於20121231日到期後,以「第二減排承諾期」形式延長效期,自201311日生效,至2020年底結束。並希望氣溫能控制比工業化時代之前高出攝氏2度以內。各方重申,希望2015年前草擬新全球方案,2020年起取代京都議定書以約束全球所有國家,對抗全球暖化。本課程旨在藉由全球暖化的證據、全球暖化的成因、全球暖化的趨勢與預測、全球暖化的危機、氣候變遷對台灣的影響、以及全球氣候變遷的減緩與調適等課題之導引和探討,使學生瞭解全球氣候變遷乃為全球性和跨世代之科學。同時藉由學生學習目標的建立,氣候變遷相關新聞媒體的閱讀和觀賞,氣候變遷論壇相關議題的討論,氣候變遷議題的分組報告及綜合報告,培育地球村公民維護地球環境必備之知識,以期向地球永續發展目標邁進。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第一章 全球暖化的證據-氣候變異和暖化現象
2.
全球溫度和海面溫度
3.
溫室氣體和全球暖化
4.
第二章 全球暖化的成因-溫室氣體與溫室效應
5.
溫室氣體濃度的變化
6.
影響暖化要素及其輻射作用
7.
第三章 全球暖化趨勢與預測-氣候模式和不同情境模擬
8.
地區氣候變化預測
9.
期中考試
10.
第四章 全球暖化的危機-異常氣象和災害
11.
豪雨乾旱和風雪災熱浪
12.
對環境生態和人體健康之影響
13.
第五章 氣候變遷對台灣的影響-氣候變遷及其衝擊
14.
氣候變遷對國民健康之影響
15.
第六章 全球氣候變遷的減緩與調適-國際公約與協議
16.
京都議定書機制和低碳城市
17.
能源利用和綠能科技
18.
期末考試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
全球氣候變遷 張泉湧著 國家教育研究院 主編 五南圖書公司 2011年發行
參考書目
1.
台灣地區氣候變化評估,張隆男 張哲明 林沛練,行政院環境保護署,EPA-87-FA44-03-46
2.IPCC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Climate Change 2007 (AR4)
3. IPCC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Climate Change 2013 (AR5)
4.
數位學習“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網站environment.edu.tw知識概念區

授課方式

講授 研討 其他

評量配分比重

(1)學習目標(3%)(2)期初報告-5%)(3)氣候變遷論壇 (5%)
4)臨時測驗-1 min.paper 12%)(5)期中考試(25%)
6)分組報告(20%)(7)期末評量-期末報告和期末考試(30)

辦公時間

課後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自然科學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5) 非常高

口頭報告/口試,實作/實驗,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語文表達

(3) 普通

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

鑑賞評論

(3) 普通

學習檔案評量,

國際視野

(4)

學習檔案評量,

淵博史觀

(3) 普通

學習檔案評量,

公民道德素養

(3) 普通

學習檔案評量,

創意思考

(4)

實作/實驗,

自學能力

(3) 普通

作業練習,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48

課號

GS4402 

授課教師

張哲明

課程名稱(中文)

全球環境變遷導論 

課程名稱(英文)

An Introduction to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學分

課程目標

一、教學目標:
工業革命以來,全球的工業化和都市化導致嚴重的環境問題,而全球環境變遷,其原因可能是自然的,亦可能是人為的。本課程旨在藉由氣候變遷、全球溫暖化、臭氧破洞、酸雨、聖嬰現象,影響氣候因子,環境的衝擊,人與自然之互動(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育),綠色思想和科技,以及永續發展等課題之導引和探討,使學生瞭解全球變遷乃為跨國性、跨世代和跨領域之科學,地球村公民維護地球環境必備之知識。同時藉由學生學習目標的建立,環保相關新聞媒體的閱讀和觀賞,環保論壇相關議題的討論,校園、社區、河川和海洋環保議題的分組探索實作,以及環保議題綜合報告,培育現代公民應有之科學、倫理、民主、美學與媒體素養能力,以期邁向地球永續發展。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全球環境問題和對策
2.
氣候變遷與全球溫暖化
3.
溫室氣體與懸浮微粒及其輻射效應
4.
臭氧與臭氧洞
5.
酸雨
6.
水圈及水資源
7.
水圈及水資源
8.
生物滅絕
9.
期中考試
10.
自然災害I-颱風與土石流
11.
自然災害II-地震與海嘯
12.
國際公約及國際環保組織
13.
永續發展之理念與實踐
14.
永續發展之理念與實踐
15.
綠色文明與人類的未來
16.
能源利用與節約
17.
能源利用與節約
18.
期末考試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
數位學習“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網站environment.edu.tw
參考書目
1.
全球環境變遷導論
2.
台灣地區氣候變化評估
3.Climate Change 2001
4.IPCC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Climate Change 2007 (AR4)
5.IPCC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Climate Change 2013 (AR5)

授課方式

講授 研討 其他

評量配分比重

(1)學習目標(3%)(2)期初報告-環保報馬仔(5%)(3)環保論壇 (5%)    
4)臨時測驗-1 min. paper 12%)(5)期中考試(25%)(6)分組報告-環保狗仔隊(20%)(7)期末評量-期末報告和期末考試(環保總舖師)30)

辦公時間

課後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應用科學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5) 非常高

口頭報告/口試,實作/實驗,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語文表達

(3) 普通

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

鑑賞評論

(3) 普通

學習檔案評量,

國際視野

(4)

學習檔案評量,

淵博史觀

(3) 普通

學習檔案評量,

公民道德素養

(3) 普通

學習檔案評量,

創意思考

(4)

實作/實驗,

自學能力

(3) 普通

作業練習,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51

課號

GS4414 

授課教師

王從恕

課程名稱(中文)

當代世界:環境危機與生態永續 

課程名稱(英文)

Contemporary World: Environmental Crisis &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學分

課程目標

一、教學目標: 
課程概述:
本課程將介紹自然環境中重要的生態系統,例如:熱帶雨林生態系、河川生態系、海洋生態系,以及人口成長、糧食不足、資源耗竭、土石流、酸雨、溫室效應、聖嬰現象、核能發電與核廢料等重要環境議題。同時本課程也將介紹東方環境倫理思想、西方環境倫理思想,以及「永續發展」的意義。
課程目標:
〈一〉認知目標:了解以下主題的意義:食物網與食物鏈、生物多樣性、全球變遷、溫室效應、砍伐熱帶雨林的影響、海洋生態浩劫、核能發電與廢料問題、動物權與動物福利、東方環境倫理思想、西方環境倫理思想、永續發展。
〈二〉情意目標:培養學生正向的環境情感,成為愛護環境的原動力。
〈三〉技能目標:發展學生批判性思考和決策的能力, 以期在民主社會中有效參與並解決環境問題。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行星地球和生命支持系統
2.
人口成長、糧食不足、資源耗竭、物種消失問題、基改食物疑慮(孟山都)
3.
生態系模型:有機體、社區、能量模型 生態系概念:食物網與食物鏈、生物區位、生物多樣性、生 態多樣性
4.
森林生態系:闊葉林生態系、熱帶雨林生態系 砍伐熱帶雨林的影響:氣候改變、土壤流失、物種消失
5.
沼澤生態系、河川生態系、湖泊生態系、海洋生態系海洋生態浩劫:過度捕撈、過度浪費、鯊魚滅絕(魚翅議題)、鯨豚類生存危機
6.
全球暖化與氣候異常:溫室效應、聖嬰現象、海面上升危機(義大利威尼斯)、南北極融冰、北極熊生存危機
7.
全球暖化與氣候異常: 422世界地球日、節能減碳、國際環保團體簡介、綠色交通工具、未來交通工具
8.
沙漠化、沙塵暴:過度開墾、過度放牧 空氣污染:酸雨、臭氧層破洞
9.
期中報告
10.
核能發電與核廢料議題、車諾比核能電廠事故、福島核電廠危機、能源政策
11.
東方環境倫理思想:儒家(永續利用)、道家老莊(天人合一、順應自然、少欲知足)、佛教(心靈環保、尊重生命、不殺生)的環境觀
12.
西方環境倫理思想:基督信仰的環境思想、人類中心主義、生命中心倫理(包括Peter Singer的「動物解放」、Tom Regan的「動物權」、Paul Taylor的「尊敬自然」學說)
13.
動物權與動物福利、跨國貿易禁令、華盛頓公約、皮草議題
14.
西方環境倫理思想:生態中心倫理(Leopold的「大地倫理」)、Naess的「深層生態學」
15.
世界著名的國家公園與保留地:黃石(世界第一座國家公園)、優勝美地(世界第二座國家公園)、大峽谷
16.
台灣的國家公園與保留地、台灣的紅樹林、野鳥溼地、櫻花鉤吻鮭、造林與水土保持、水資源、水污染
17.
永續發展:永續的生態、社會、經濟發展、生活環保
18.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教師自編講義印發給學生

授課方式

講授

評量配分比重

出席率:40%
課程參予:20%
期中心得報告: 20%
期末心得報告: 20%

辦公時間

星期五 13:30~17:30

課程領域

應用科學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4)

作業練習,

語文表達

(2)

作業練習,

鑑賞評論

(2)

作業練習,

國際視野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

淵博史觀

(1) 非常低

作業練習,

公民道德素養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

創意思考

(3) 普通

作業練習,

自學能力

(3) 普通

作業練習,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52

課號

GS4500 

授課教師

陳彥文

課程名稱(中文)

通訊概論 

課程名稱(英文)

An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s 

學分

課程目標

一、教學目標:
由於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本課程內容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可使非資電學系而對通訊領域有興趣的同學,在上完課程之後,對通訊領域之基本內容有一初步之概念。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課程說明及通訊簡史介紹
2.
編碼理論
3.
通訊信號分析
4.
數位編碼
5.
國際化標準概論
6.
同儕網路與資訊服務簡介
7.
數位家庭網路簡介
8.
手機平台
9.
行動網路技術發展
10.
網際網路與網路安全
11.
演講(暫定)
12.
無線通訊簡介
13.
無線通訊系統設計
14.
行動多媒體
15.
期末分組報告()
16.
期末分組報告()
17.
期末分組報告()
18.
期末分組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
課程教材:由每堂課的授課老師提供課程講義給課程助教,助教會在每一個老師上課之前一週,將講義公布於LMS系統,並用LMS系統的聯絡功能,通知修課學員下載課程講義。
參考書目
1.Simon Hayk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4th Ed
2.R. E. Ziemer & W. H. Tranter, “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on”, 5th Ed
3.B. Skalar, "Digital Communication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2nd Ed
4.J. G. Proakis, "Digital Communications", 4th Ed

授課方式

講授 研討

評量配分比重

1.點名:15%
2.
隨堂課程內容整理:45%
3.
分組報告: 40

辦公時間

星期一 時間:10:00~12:00
課後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應用科學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4)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語文表達

(2)

口頭報告/口試,

鑑賞評論

(4)

出席/課堂表現,

國際視野

(5) 非常高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淵博史觀

(4)

口頭報告/口試,

公民道德素養

(2)

出席/課堂表現,

創意思考

(3) 普通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自學能力

(4)

口頭報告/口試,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53

課號

GS4603 

授課教師

王拔群
徐志育
黃婉翠
劉榮森 

課程名稱(中文)

健康人生 

課程名稱(英文)

Healthy Life 

學分

課程目標

本課程之主要目的在引導一般民眾追求健康的人生。藉由第一線醫療專業人士的職場經驗,提供指引與建議,讓學員能更關心自己及週遭親朋好友的健康。第一線醫療專業人士更可以在課堂上盡力解答聽眾的疑問,排除學員的困惑及疑慮,邁向更健康的人生。

授課內容

1 225日 健康觀念從小養成 洪焜隆 副院長 面授
2 3
4日 泌尿科疾病及治療概略介紹 陳紹寬 部主任 面授
3 3
11日 呼吸道常見之外科疾病及其防治 劉榮森 主任 面授
4 3
18日 檢驗科在健康上扮演的角色 黃美真 副主任 視訊
5 3
25日 淺談用藥安全 黃婉翠 主任 視訊
6 4
1日 長期照護與安寧療護 劉錦蓉 護理長 面授
7 4
8日 放射檢查與輻射安全 曾文昌 副組長 面授
8 4
15日 物理治療與運動傷害 鄭翔仁 組長 面授
9 4
22日 職能治療如何幫病人返回社會崗位 李佳宜 組長 面授
10 4
29日 吃出健康與美麗 黃桂英 組長 視訊
11 5
6日 增值人生樂觀資產 郭書麟 醫師 面授
12 5
13日 當檢驗報告不正常,該怎麼辦? 徐志育 醫師 視訊
13 5
20日 常見的耳鼻喉科疾病 王拔群 主任 視訊
14 5
27日 醫院如何將準醫師訓練成醫師 連恆煇 副主任 視訊
15 6
3日 心臟外科疾病及治療概略介紹 侯紹敏 主任 面授
16 6
10日 常見的眼科疾病介紹 李淑慧 主任 視訊
17 6
17日 從急診室的人生百態看自己的春夏秋冬 王金香護理長 面授

教科書/參考書

帶醫生回家,國立陽明大學、台北榮總醫師群合著,文經社,民國92
文經社地址 - 台北市建國北路二段6611樓之1,文經社電話 - (022517-6688

授課方式

講授 其他

評量配分比重

1. 每學期一次期末考試,考試範圍為指定教科書及老師之課堂講課內容,題型為選擇題。本項成績佔總成績之30%
2.
上課的出席率,每缺課1次扣18分之1成績。本項成績佔總成績之30%,另繳交期中心得報告,本項成績佔總成績之40%

辦公時間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應用科學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5) 非常高

紙筆測驗/會考,

語文表達

(4)

紙筆測驗/會考,

鑑賞評論

(3) 普通

紙筆測驗/會考,

國際視野

(2)

紙筆測驗/會考,

淵博史觀

(2)

紙筆測驗/會考,

公民道德素養

(2)

紙筆測驗/會考,

創意思考

(2)

紙筆測驗/會考,

自學能力

(5) 非常高

紙筆測驗/會考,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54

課號

GS4604 

授課教師

吳清平

課程名稱(中文)

醫療與健康 

課程名稱(英文)

Medicine and Health 

學分

課程目標

一、教學目標:
(1)
以臨床方面一般常見的疾病及問題為出發點
(2)
使學生具備必要的醫療常識
(3)
建立正確的就醫及健保觀念
(4)
促進個人及其家人健康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現代人常見疾病介紹
2.
到院前救護 - 上救護車前可以做什麼
3.
常見肝膽腸胃病症之預防及自我照護
4.
支氣管氣喘、毒害與菸害防治
5.
淺談自體免疫性疾病(含紅斑性狼瘡,痛風等)
6.
憂鬱症防治
7.
親密疾病、婦女疾病篩檢與預防
8.
健康體適能與運動處方(含彼拉提斯)
9.
癌症的治療現況與發展
10.
癌症的外科治療介紹(以乳癌治療為例)
11.
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壓)的保健與預防
12.
醫學美容與皮膚健康評估
13.
物理治療與健康
14.
台灣的國病 - 腎臟病
15.
旅遊醫學
16.
怎麼吃最健康及健康促進
17.
傳統現代自然醫學整合養生觀
18.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
求醫也要求自己 陽春白雪
參考書目
(1)
慢性生活習慣病 陳柏臣醫生
(2)57
健康同學會:為健康把關的57堂課
(3)99%
的病自己會好 岡本裕
(
選本書用意是想藉授課醫生講授及衛教,學生可於日常生活中進行身體保養或預防,若有相關警訊時,應立即前往醫院,而非鼓勵有相關病徵而不前往醫院治療或是恣意亂使用藥物。)

授課方式

講授 實習/實驗

評量配分比重

1. 繳交心得報告、分組報告共計佔總成績 70%
(1)
期中健康心得報告(30%)、期末健康心得報告(40%):共計2(心得報告為學期期中及期末考試周繳交)
2.
學生課堂發問與問題分析、出席狀況 30%
參與課堂情況以學生出勤狀況及每周各組報告的配合度及反應進行配分,學生若無故缺席,扣學生成績1分,若學生當天表現良好,則以該組成績進行加分。
3.
成績評核方式:
(1)
報告成績評核:老師憑學生在議題的選擇及正確度給予成績(70%)
(2)
學生課堂發問與問題分析、出席狀況:為尊重每位授課講師的上課風格,吳清平教授每堂課均會於台下參與課程活動,並藉此方式觀察每位學生反應作成績評估。

辦公時間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應用科學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

語文表達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出席/課堂表現,

鑑賞評論

(2)

作業練習,

國際視野

(3) 普通

作業練習,出席/課堂表現,

淵博史觀

(2)

作業練習,

公民道德素養

(4)

作業練習,

創意思考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出席/課堂表現,

自學能力

(4)

作業練習,出席/課堂表現,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55

課號

GS4606 

授課教師

賴榮年

課程名稱(中文)

中醫與現代生活 

課程名稱(英文)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odern life 

學分

課程目標

課程結束後,
1.
學生能在多樣化的醫療生態中,與同學一起建立對中醫藥的好奇與興趣。
2.
進一步讓同學練習對中醫診斷、實務的經驗。
3.
與同學一起提升中藥運用於臨床病患照護,以成為兼具專業知識、技能的醫療人員。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課程介紹及台灣中醫實證醫學發展現況〔授課教師〕賴榮年
2.
您的體質夠酸嗎? 談中醫望診及聞診〔授課教師〕 賴榮年
3.
您的四肢冰冷嗎? 談中醫問診及切診〔授課教師〕 賴榮年
4.
感冒應該看中醫〔授課教師〕賴榮年
5.
針灸學基本理論介紹〔授課教師〕邱仁輝
6.
食補及藥膳〔授課教師〕賴榮年
7.
陳立夫先生如何活到一百歲及中醫養生觀〔授課教師〕 賴榮年
8.
針灸學的臨床運用〔授課教師〕賴榮年
9.
期中考週(授課教師〕賴榮年
10.
養生藥酒〔授課教師〕賴榮年
11.
中醫如何治療乳癌〔授課教師〕賴榮年
12.
中醫的預防醫學與現代社會〔授課教師〕賴榮年
13.
中醫網路資源檢索〔授課教師〕賴榮年
14.
氣功與臨床應用、拉筋拍打治百病?〔授課教師〕賴榮年
15.
中醫整合的未來醫療模式〔授課教師〕賴榮年
16.
中醫學與現代社會〔授課教師〕黃怡超
17.
傷科手法的臨床應用及外貼膏藥簡介〔授課教師〕賴榮年
18.
期末考週(授課教師〕賴榮年

教科書/參考書

1.賴榮年等編譯,《實證醫學的運用:臨床診療指引》,(台北:合記圖書,2004)
2.
洪傳岳、黃怡超、邱仁輝合著,《中醫藥現代化》,(台北:橘井文化,民88)
參考書目
1.
張步桃著,《張步桃開藥方:望聞問切的老祖宗智慧》,(台北:遠流,2002) 
2.
林昭庚主編,《新編彩圖針灸學》,(台北:知音,2009) 
3.
張步桃著,《張步桃談植物養生》,(台北:遠流,2009) 
4.
賴榮年著,《中西醫併治,好孕不遲到》,(台北:大塊文化,2011)
網站或電子資料來源:(可在此說明或每週進度中列出)
中國期刊網 http://cnki50.csis.com.tw/kns50/Navigator.aspx?ID=CJFD
華藝線上圖書館 http://www.airitilibrary.com/#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ndltd.ncl.edu.tw/
考科藍實證醫學資料庫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授課方式

講授 其他

評量配分比重

1.期中報告:30%
2.
期末考試(報告)30%
3.
平時表現:40%
4.
出席出勤:超過三週曠課,不及格。
5.
線上互動:額外加分。
作業繳交方式
1.
作業上傳:需於規定作業當日起算兩週內完成作業,寄件至[email protected]
2.
檔名格式:[中醫與現代生活作業] 作業名稱-姓名-學號-科系-繳交日期。作業內容仍須註明姓名、學號與科系。

辦公時間

星期四 13:00~15:00 教師研究室電話:2826-7396E-Mail:[email protected]

課程領域

應用科學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3) 普通

作業練習,專題研究報告(書面),實作/實驗,出席/課堂表現,

語文表達

(3) 普通

作業練習,實作/實驗,出席/課堂表現,

鑑賞評論

(4)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國際視野

(3) 普通

作業練習,

淵博史觀

(3) 普通

作業練習,

公民道德素養

(4)

出席/課堂表現,

創意思考

(4)

專題研究報告(書面),

自學能力

(3) 普通

作業練習,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56

課號

GS4713 

授課教師

王燦槐

課程名稱(中文)

創造力與創意設計 

課程名稱(英文)

Creativity and Creative Design 

學分

課程目標

(一)透過課堂中實際投入創意概念設計面與產品應用面之訓練,進而認識創意的真諦。
(二)透過本課程腦力激盪與創意培養之訓練,期能激發學生創造力並養成創新之習慣。
(三)能協助學生分析產業動向,並能將創新與創意概念具體化,以達到創業之目的。
(四)經由創意教學的方法和討論過程,增進溝通、團隊合作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授課內容

週次 上課進度與內容
一 介紹創造力背景與各家理論發展
二 平面、空間、商業、工業設計四組設計說明
三 校外參訪
四 創造力技能實際演練
五 平面、空間、工業、商業設計四組設計產業與職業之異同
六 創業資源與市場分析
1. 個人讀書心得 2. 各組規劃報告
八 平面設計產業經驗分享
九 平面設計組報告
十 創意視野任你翔
十一 空間設計產業經驗分享
十二 空間設計組報告
十三 商業設計產業經驗分享
十四 商業設計組報告
十五 工業設計產業經驗分享
十六 工業設計組報告
十七 創意市集
十八 期末創意成果展

教科書/參考書

李乙明、李淑貞譯(2005)Robert J. Sternberg著,《創造力理論》,五南圖書出版

授課方式

講授 實習/實驗 個別指導

評量配分比重

(一)小組口頭報告:30%
(二)小組期末書面報告:20%
(三)課程參與:出席、發言、網路討論:10%
(四)創意市集20% 創意成果展20%
*
參加YEF競賽同學,個別討論評量比重

辦公時間

星期四9-10am

課程領域

社會思潮與現象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語文表達

(3) 普通

口頭報告/口試,出席/課堂表現,

鑑賞評論

(3) 普通

作業練習,作品/創作展演,

國際視野

(3) 普通

作業練習,口頭報告/口試,

淵博史觀

(3) 普通

作業練習,

公民道德素養

(3) 普通

出席/課堂表現,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創意思考

(5) 非常高

口頭報告/口試,實作/實驗,作品/創作展演,

自學能力

(3) 普通

作業練習,出席/課堂表現,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57

課號

GS4714 

授課教師

梁肇文
陳昇暉
鍾德元

課程名稱(中文)

攝影光學 

課程名稱(英文)

Photograply Optics 

學分

課程目標

一、教學目標:
目前數位相機發展迅速,功能也越加強大複雜,然而,大部分的學生仍然只能使用傻瓜模式拍照,而使得拍出來的照片不如期望,甚至聽演講時對著螢光幕用閃光 燈拍照而得到一片慘白。因而,本課程希望能藉由簡單的光學知識,包括簡單的幾何光學到照明、各種濾鏡、色彩、偵測器到實際使用,讓學生能理解如何使用相機 以及其各種功能以及其周邊設備的使用,拍出所希望的照片,並且增進學生對光電在生活上應用的了解。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Introduction: History of Photography (
課程簡介與歷史)
2.Camera System: Lens, Focus,… (
攝影機構造)
3.Geometrical Optics: Lens Imaging(
幾何光學1)
4.Geometrical Optics: Focus, Depth of focus, Autofocus (
幾何光學2)
5.Lens Quality: Aberrations, MTF (
鏡頭品質)
6.Lens Quality: Illumination, Aperture, Shutter, and Flash light (
照明、快門、光圈與閃光燈)
7.Colorimetry: Spectrum and Color (
色彩學)
8.Filter: Polarizer, Diffuser, Color filter,…(
偏光片與濾鏡)
9.Detector: CCD and CMOS (
影像元件)
10.Midterm Report/ Exam (
期中報告/考試)
11.Midterm Report/ Exam (
期中報告/考試)
12.Large Aperture Imaging (
大光圈取像:人物攝影)
13.Long Time Exposure (
長時間曝光:夜間攝影)
14.Tracking Imaging (
追蹤取像:運動攝影)
15.Micro Imaging (
近距離取像: 近物攝影)
16.Image Processing (
影像處理)
17.Final Report/ Exam (
期末報告/考試)
18.Final Report/ Exam (
期末報告/考試)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1.The Digital Photography Book (Paperback) by Scott Kelby

授課方式

講授 研討 實習/實驗

評量配分比重

The final grade in the course will be calculated as follows:
Class Assignment 34% (A B C D)
Midterm report 33% 
Final report 33% 

Midterm report: Photo + Report (In Class)
Technical Requirements 60%
Art 40% 

Final report: Photo + Report (Take Hom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60%
Art 40%

辦公時間

與教師另行預約

課程領域

應用科學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實作/實驗,出席/課堂表現,自我評量/同儕互評,作品/創作展演,

語文表達

(3) 普通

作業練習,實作/實驗,出席/課堂表現,作品/創作展演,

鑑賞評論

(4)

作業練習,實作/實驗,出席/課堂表現,作品/創作展演,

國際視野

(2)

出席/課堂表現,

淵博史觀

(3) 普通

出席/課堂表現,

公民道德素養

(2)

作業練習,實作/實驗,出席/課堂表現,作品/創作展演,

創意思考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實作/實驗,出席/課堂表現,作品/創作展演,

自學能力

(4)

作業練習,實作/實驗,出席/課堂表現,作品/創作展演,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勿非法影印教科書

流水號

9058

課號

GS4715 

授課教師

黃志煒
張寶基
陳彥文

課程名稱(中文)

創意與創業 

課程名稱(英文)

Creativ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學分

課程目標

一、教學目標:
本課程以激發學生創意潛能與創業構想,實踐創新創業之理想為目的。
本課程將開設一系列創意與創業相關講座,透過邀請全方位與多元創意創業專家之演講分享其豐富經驗,及小組討論之激盪,引領學生啟發自我的創意與創業潛力。講座內容包含創意思考的內容、創意思考遭遇阻礙之突破、創新商業、文化創意、創新產業趨勢、高科技文化藝術創業、創業管理等,促使學生具有創新思考、創意藝術以及創業相關之基本知識,發展同學個人及團體之創意及創新能力,並進一步運用專業領域知識實踐創新創業,提升學生面對未來社會的多元化能力。

授課內容

週次 課程進度與內容
1.
學程與課程介紹
2.
如何準備創業
3.
運用設計創造吸引力
4.
由人口統計資料看見創新、創業的機會
5.
創意設計 What & How
6.
創業故事
7.
校際活動週 放假
8.
創業者該有的商業邏輯思維
9.
突破框架-創新經驗分享
10.
期中問卷回饋、前兩次期中心得報告頒獎與討論
11.
學業、創業、事業
12.
創業首部曲-展現說服力與執行力的營運計畫撰擬
13.
創業二部曲-善用撰擬技巧、掌握計畫提案良機
14.
期末報告發表與研討1
15.
期末報告發表與研討2
16.
期末報告發表與研討3
17.
期末報告發表與研討4
18.
第三次期中心得與期末報告頒獎&課程總結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請以一至兩本為限,其他請編列為參考書目)
指定教科書
1.1.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and Principles,” by Peter F. Drucker.
中譯本: “創新與創業精神, 臉譜文化, ISBN9867896009
2.2. “Finding Fertile Ground: Identifying Extraordinary Opportunities for New Ventures”, by Shane, Scott Andrew.
中譯本: “科技創業聖經” , 培生, ISBN9861540660
參考書目
1.“The Art of Innovation”, by Tom Kelley,
中譯本:”IDEA物語”,大塊文化,ISBN: 9867975049
2.“From Good to Great”, by Jim Collins.
中譯本: “A A+”, 遠流, ISBN9573247100
3.“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by Stephen R. Covey.
中譯本: “與成功有約”, 天下文化, ISBN9789864179404

授課方式

講授 研討

評量配分比重

1. 出席 (20%)
2.
期中心得報告 (45%)
3.
期末報告 (35%)

辦公時間

禮拜四 13:30-14:50

課程領域

應用科學領域

跨系課程領域

N/A

系所核心能力

強度指數

評量方式

邏輯與科學推理

(3) 普通

作業練習,

語文表達

(4)

作業練習,

鑑賞評論

(3) 普通

作業練習,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國際視野

(4)

作業練習,

淵博史觀

(2)

作業練習,

公民道德素養

(3) 普通

自我評量/同儕互評,

創意思考

(5) 非常高

作業練習,

自學能力

(3) 普通

作業練習,




27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