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通識課程大綱課程名稱(中文)族群關係研究

格式
doc
大小
81 KB
頁數
11
上傳者
Flora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9-05-11,离现在 16 168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附件4

立臺灣大學通識課程大綱

課程名稱

(中文) 族群關係研究

(英文) Research of Ethnic Relations

授課教師

何輝慶

修課人數上限

100

開課系所

國家發展研究所

課號

若尚未確定可從缺

341 11360

課程所屬領域

說明12

A1:文學與藝術A2:歷史思維

A3:世界文明A4:哲學與道德思考

A5: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A6:量化分析與數學素養A7:物質科學A8:生命科學

課程性質及學分數

(詳說明3

純通識或專業課程充抵

一般通識課程,學分數:_3_學分

專業課程經認可為通識課者,學分數:學分

教學設計

包含分組討論、實習或實驗課者

課程大綱內容

(含課程概述課程目標每週進度

  1. 課程概述

  2. 課程目標

族群(ethnic group)不僅是集體的記憶∕歷史的失憶,也被視為「想像的共同體」。近年來台灣社會變遷過程中,族群議題常常受到高度關注,甚至被操弄為選戰主軸,造成國家發展的不穩定因素。而國際間的種族衝突與戰爭亦屢見不鮮,因此本課程的主要目標乃在討論族群關係的理論與族群互動的實際情形,透過講授、閱讀、討論或實際訪談等方式,達到下列目標:

()使學習者能對族群理論、國家認同、族群認同與族群意識的形成有所解;對於影響

族群關係的不同層面或因素,族群關係的類型或模式,有所認識。

()對台灣地區的族群關係(分別探討原住民、客家、外省、外籍新娘及勞工等族群議

題)、大陸地區的族群關係、世界若干有代表性地區的族群問題與族群政策有所認

識,從而建構學生對族群關係的正確態度與行為。

  1. 每週進度

(第1週):導論:課程介紹

課程架構及課程進行方式

(第2週):民族、族群及相關概念的詮釋

a.參考資料:

Glazer, Nathan & Daniel P. Moynjhan ed.1975)“Ethnicity: Theory and Experienc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王明珂(2001),<當代社會人類學族群理論>,《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公司,頁2340

彭兆榮(2004),<論民族與族群在變遷語境中的裂化因子>,《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第26卷第2期,頁8490

王明珂(1994),〈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台灣的族群經驗〉,《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

施正鋒(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出版社。

b.討論題目:

1.何謂民族、族群?我者與他者之間的建構從哪些因素區分?

(第3週)族群意識的形成:記憶、歷史與族群本質

a.參考資料:

Billing, Michael. 1990Collective Memory, Ideology and the British Royal Family.In Collective Remembering. Ed. By David Middleton & Derek Edwards.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王明珂(2004),<華夏邊界的形成〜談遊牧化歷程與族群認同>,《社會新天地》二○○四年九月號,頁2331

張茂桂(1999),<種族與群關係>,《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出版社,頁239279

吳乃德(1993),〈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收錄在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

劉義周〈「我們」v.s.「他們」:情感面的台灣族群意識〉,發表於「變遷中的台灣社會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所主持,民國8468-10日,南港。

b.討論提目:

1.意識形成的原因?

2.記憶的拼湊與歷史的建構以及族群的意義。

3.知識灌輸的反思與跨越,自醒與反省並再製族群意識。

4.我覺得我是誰?誰告訴我是誰?


(第4週):族群意識與國家認同

a.參考資料:

劉阿榮(1997),<民族主義基本概念的解釋:認同及國家認同條詞>,《族

群教育與族群關係》,台北:時英出版社,頁16

蕭高彥(1995):<愛國心與共同體政治認同之構成>,《政治社群》,台

北:中研院中山人社所專書(38),頁271296

吳乃德(1998),<國家認同與民主鞏固:衝突、共生與解決>,《民主鞏固

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出版社頁1530

江澄洋〈1993<戰後省籍族群關係>收於吳密察等人《建立台灣的國民國

家》,台北:前衛。

b.討論題目:

1.試從加拿大魁北克省獨立爭議探討族群意識與國家認同關係。

2.意識形態與認同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第5週):國際政治中的族群衝突

a.參考資料:

鄭又平等譯(2002),Gurt, T.R. and Harff, B.著,<族群衝突與世界秩序的變遷>、<國際族群衝突危機的因應>,《國際政治中的族群衝突》台北:韋伯文化公司,頁119193207

黃裕美譯(2001),Huntington, S.P.著,《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重建》,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b.討論題目:

1.試舉出當前國際政治中族群衝突事件。

2.國際政治中的族群衝突事件,是否可視為一國內政?

(第6週):族群關係的政治考察:族群與政治

a.參考資料:

  施正鋒(2004),<台灣客家族群與政治>,《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頁3164

蕭新煌、黃世明(2000),<台灣地方社會與客家政治力:客家族群派系的類型、發展及限制>,《歷史與社會經濟: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民族所,頁143177

施正鋒(1998),<台灣族群政治>,《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出版社,頁171199

b.討論題目:

1.在第七次修憲之後,立委減半成為113席,其中保留6席原住民立委次。

試討論:在客家族群日漸抬頭之後,日後是否需要設置客家族群立委保留席次?

(第7週):族群關係的經濟考察:族群與經濟

a.參考資料:

張維安、黃毅志(2000):<台灣客家族群的社會與經濟分析>,《歷史與社會經濟: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民族所,頁179207

劉阿榮(2003):<地域、族群與休閒文化產業:台灣閩、客、原住民案例之比較>,發表於廣東梅州嘉應大學舉辦《全球化與客家文化研討會》,頁116

洪泉湖(2005),<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化產業與文化傳承-以茶山部落為例>,《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頁4662

b.討論題目:

1.原住民的文化有其獨特性與原創性,但是否會因為經濟因素反而使得其原有文化為迎合大眾而變得世俗?

2.試討論該如何提振原住民的經濟並保護其傳統文化?

(第8週):族群關係與社會考察:族群與社會

  1. 參考資料:李廣均(1996):<從過客到定居者-戰後台灣「外省族群」形成與轉變的境況分析>,《社會文化學報》第三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頁367390

許木柱(1991),<弱勢群族問題>,《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巨流出版社,頁399428

傅仰止(1994),<台灣原住民困境的歸因解釋:比較漢人與原住民觀點>,《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學刊》77期,頁3587

b.討論題目:

1.西拉雅族青年潘仁庸獵山羌卻觸法遭判刑,試討論:少數族群的傳統該如何與主流社會價值相調和?

(第9週):族群關係的文教考察:族群與教育文化

a.參考資料:

劉阿榮(2002):<台灣原住民文化危機與文化政策芻議>,發表於行政院客委會主辦之《我國族群政策與法制之設計學術研討會》,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承辦。

滕星(2002),<族群、文化差異與學校課程多樣化>,《族群、文化與教育》,北京:民族出版社,頁400414

b.討論題目:

1.目前的教育資源是否不平衡?

2.吳鳳的故事,原住民已澄清無此事。對於促進族群間的了解似乎可以教育來補強,試討論目前台灣的教育政策是否增進了族群間的了解?

如無該如何改善?

(第10週)族群關係的國際移動:流離尋岸

a.參考資料:

夏曉娟(2002),<楔子-故事、傳記、學術、實踐>,《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灣社會研究叢刊(9),頁128

薛承泰、林昭禎(2004):<外勞數量與台灣勞工就業的關係>,《國家政策論壇》季刊2004. 1

楊艾俐(2003),<台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27194-99

薛承泰、林慧芬(2003):<台灣家庭變遷-外籍新娘現象>,《國家政策論壇》季刊2003. 10

b.討論題目:

1.跨國婚姻移民對族群關係的影響,由哪些面向分析?

2.認同為何?認同是否流動的?

3.一國之人民移出與移入,其認同是否隨之流動?國家移民政策又如何介入這群新移民的認同?

(第11週)族群關係的同化論與自決論

a.參考資料:

譚光鼎(1997),<族群關係與學校課程>,《族群教育與族群關係》,台北:時英出版社,頁165195

劉阿榮(2003):<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台灣的抉擇>,台北: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主辦:《迎接全球化,超越2008系列研討會》論文,頁116

b.討論題目:

1.什麼是同化論與自決論?

2.以同化論來建構族群關係論述的背後義函為何?以自決論來建構族群關係論述的背後義函為何?

(第12週)族群關係的多元/差異論

a.參考資料:

蔡英文(1998):<價值多元主義、相對主義與政治認同:柏林、雷茲與葛雷論點之分析>,《多元主義》,台北:中研院社研所專書(43),頁441485

劉阿榮(2003):<民族衝突與國際正義>,台北:國父紀念館主辦:《第六屆孫中

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頁117

b.討論題目:

1.如何觀看族群議題?

2.看待族群議題時有哪些面向?

3.什麼是多元論;差異論?

4.為何出看待族群的面向有差異、多元,請問還有哪些面向呢?

(第13週)國際族群議題

a.參考資料:

黃兆群(1993),<美利堅民族性質的歷史考察>,《美國的民族與民族政策》,台北:

文津出版社,頁359

吳叡人譯(1999),Anderson Benedict著,《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b.討論題目:

1.現今族群問題多在發生後才為人所注意並思考解決之道,但此時往往已造成傷害,族群問題是否能事前察覺並預防?這樣做對會有什麼影響?

2.現今種種族群問題的根本,到底是甚麼?是利益問題,還是人性問題?有可能解決的方法嗎?

3.族群在磨合過程中,產生衝突在歷史上並不少見,但當事件結束後,殘留的傷痕該如何治癒?應採取何種方式才不會再度拉扯族群的裂縫?

(第14週)大陸地區的族群關係與族群政策

a.參考資料:

王明珂(2001),<資源環境、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

認同》,台北:允晨文化公司,頁407427

宋蜀華、陳克進主編(2001):《中國民族概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b.討論題目:

1.試問中華民族之背後義涵為何?何為中華文化?何為中國?

2.回顧當前大陸地區的族群問題並分述中共政府在其族群政策之目的與對族群關係的影響。

(第15週)台灣地區的族群關係與族群政策

a.參考資料:

王甫昌(2003),<台灣「族群想像」的起源:「本省人」/「外省人」族群意識形成過程>,《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頁65100

林信華(2002),《台灣族群的秩序與重建》,宜蘭:佛光大學印。

許達然(1995),<械鬥和清朝台灣社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3期,頁181

孫大川(1995),<行政空間與族群認同:以台灣原住民為例>,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文化政治與歷史重建研討會」論文。

b.討論題目:

1.多元文化的族群論述是否能在台灣建立解決當前族群問題的族群政策?

2.族群在磨合過程中,產生衝突在歷史上並不少見,在台灣所發生的族群撕裂,殘留的傷痕該如何治癒?應採取何種方式才不會再度拉扯族群的裂縫?

(第16週)台灣地區的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

a.參考資料:

江宜樺(1998),<當前台灣國家認同論述的理論類型>,《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出版社,頁137188

劉阿榮(2004),<傳承與斷裂:台灣族國認同的轉化>,《社會文化學報》第十八期,

中壢: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頁3964

張茂桂(1993),<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學強出版社,頁233278

黃俊傑(2000),<論「台灣意識」中「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的關係>,《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正中書局,頁4881

b.討論題目:

1.何為國家認同?是否有世代差距?台灣目前的族群關係為何?

2.是否有新時代台灣年輕人的國家認同,組成其認同的因子有哪些

3.新世代的台灣年輕人對族群概念的想像?

(第17週)眷村議題專章討論或請專家演講

新移民議題專章討論或請專家演講

原住民議題專章討論或請專家演講

a.參考資料:

姜思章(2006),《流離記憶:無法寄達的家書》,台北:印刻。

李鴻禧等箸,《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出版,1993年。

邵宗海,《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台北:幼獅,1995年。

施敏輝,《台灣議識論戰選輯》,台北:國際現勢週刊,1978年。省籍、族群與國家認同研討會,《省籍、族群與國家認同研討會》,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2年。

黃俊龍譯,Faulks, Keith,陳巨擎校訂,(2003),<公民身份與民族國家>,《公民身分》,台北:巨流,頁41-64

吳曉黎譯,Walby,<女人和民族>,陳順馨、戴錦華編(2004),《婦女、民族與女性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秦立彥譯,Yuval-Davis,(2004),<性別和民族的理論>,收錄於陳順馨、戴錦華編(2004),《婦女、民族與女性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巴蘇亞 博伊哲努,2000,<原住民族文化權試論>。《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719-21

行政院原民會教文處,1999,<跨世紀原住民教育與文化政策新方向>。《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429-33

b.討論題目:

1.圍籬笆的春天與秋天「隔絕」與「返回」。

2.政府對於原住民的政策是保護還是幫助

3.面對新移民「擁抱」與「遠觀」。

(第18週)國際現勢下的族群關係與其面臨的機會與挑戰

全球化下的族群關係與期面臨的機會與挑戰

a.參考資料:

吳志成等譯,Rainer Tetzlaff,(2001),<全球化-第三世界-前景憂慮與趕超希望之間的文化>,《全球化壓力下的世界文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頁4-34

蔡繼光譯,Peter Stalker著,(2002),〈人們為何遷徙〉,《國際遷徙與移民-解讀「離國出走」》,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頁29-54

林庭瑤譯,Kate Nash著,〈世界村下的政治:全球化與主權民族國家的示微〉,《全球化、政治與權力:政治社會學的分析》,台北:韋伯文化。頁47-97

b.討論題目:

1.鑲嵌在國際關係下的族群關係,還是鑲嵌在族群關係下的國際關係?

2.國際體系中的族群關係詮釋霸權。

3.全球化下的族群關係有何改變?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1. 指定閱讀

  2.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王明珂(2001),《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王明珂(2004),<華夏邊界的形成〜談遊牧化歷程與族群認同>,《社會新天地》二○○四年九月號,頁2331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出版社。

李金梅譯(2000),Gellner Ernest著,《國族主義》,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李廣均(1996):<從過客到定居者-戰後台灣「外省族群」形成與轉變的境況分析>,《社會文化學報》第三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頁367390

宋蜀華、陳克進主編(2001):《中國民族概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林信華(2002),《台灣族群的秩序與重建》,宜蘭:佛光大學印。

吳乃德(1998),<國家認同與民主鞏固:衝突、共生與解決>,《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出版社,頁1530

吳叡人譯(1999),Anderson Benedict著,《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施正鋒(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2004),《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

洪泉湖(2005),<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化產業與文化傳承-以茶山部落為例>,《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頁46 62

夏曉娟(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灣社會研究叢刊(9),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孫大川(1995),<行政空間與族群認同:以台灣原住民為例>,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文化政治與歷史重建研討會」論文。

許木柱(1991),<弱勢群族問題>,《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巨流出版社,頁399428

許達然(1995),<械鬥和清朝台灣社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3期,頁 181

黃兆群(1993),《美國的民族與民族政策》,台北:文津出版社。

黃俊傑(2000),《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正中書局。

黃裕美譯(2001),Huntington, S.P.著,《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重建》,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張茂桂等著(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學強出版社。

張茂桂(1999),《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出版社。

張維安、黃毅志(2000):<台灣客家族群的社會與經濟分析>,《歷史與社會經濟: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民族所,頁179207

傅仰止(1994),<台灣原住民困境的歸因解釋:比較漢人與原住民觀點>,《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學刊》77期,頁3587

彭兆榮(2004),<論民族與族群在變遷語境中的裂化因子>,《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第26卷第2期,頁8490

蔡英文(1998):<價值多元主義、相對主義與政治認同:柏林、雷茲與葛雷論點之分析>,《多元主義》,台北:中研院社研所專書(43),頁441 485

劉阿榮(1997),<民族主義基本概念的解釋:認同及國家認同條詞>,《族群教育與族群關係》,台北:時英出版社,頁16

劉阿榮(2002):<台灣原住民文化危機與文化政策芻議>,發表於行政院客委會主辦之《我國族群政策與法制之設計學術研討會》,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承辦。

劉阿榮(2003):<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台灣的抉擇>,台北: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主辦:《迎接全球化,超越2008系列研討會》論文,頁116

劉阿榮(2003):<地域、族群與休閒文化產業:台灣閩、客、原住民案例之比較>,發表於廣東梅州嘉應大學舉辦《全球化與客家文化研討會》,116

劉阿榮(2003):<民族衝突與國際正義>,台北:國父紀念館主辦:《第六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頁1─17

劉阿榮(2004),<傳承與斷裂:台灣族國認同的轉化>,《社會文化學報》第十八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頁3964

鄭又平等譯(2002),Gurt, T.R. and Harff, B.著,《國際政治中的族群衝突》,台北:韋伯文化公司。

滕星(2002),<族群、文化差異與學校課程多樣化>,《族群、文化與教育》,北京:民族出版社,頁400414

蕭高彥(1995):<愛國心與共同體政治認同之構成>,《政治社群》,台北:中研院中山人社所專書(38),頁271296

蕭新煌、黃世明(2000):<台灣地方社會與客家政治力:客家族群派系的類型、發展及限制>,《歷史與社會經濟: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

研院民族所,頁143177

薛承泰、林昭禎(2004):<外勞數量與台灣勞工就業的關係>,《國家政策論壇》季刊2004. 1

譚光鼎(1997),<族群關係與學校課程>,《族群教育與族群關係》,台北:時英出版

社,頁165195

英文部分:

Billing, Michael. 1990Collective Memory, Ideology and the British Royal Family.” In Collective Remembering. Ed. By David Middleton & Derek Edwards.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Glazer, Nathan & Daniel P. Moynjhan ed. 1975Ethnicity: Theory and Experienc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utchinson, John, and Anthony Smith eds.1996Ethnic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ger, Martin N. 2000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 American and Global Perspectives.” Belmont, CA: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成績評量方式

(請註明各項評分比例)

  1. 上課出席及提問佔10﹪

  2. 分組討論佔20﹪(依助理帶領討論之個別評分)

  3. 期中考試成績佔20﹪

  4. 期末考試成績佔50﹪

最近年評鑑值

(申請新開之課程如在近三年內曾教授類似課程者請填寫

課程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95_學年度第_2_學期:_4.21_;第_96_學年度第_1_學期:_4.28_

_96_學年度第_2_學期:_4.37_;第_97_學年度第_1_學期:_4.38_

____學年度第____學期:______;第____學年度第____學期:______

(建議最近年平均評鑑值3.5以下者,不列入通識課程)

說明

1. 每門通識課程最多以歸屬兩個領域為限。

2. 96學年度以前入學學生選修新制通識課程之領域認定:

人文學(G1):文學與藝術(A1)、歷史思維(A2)、世界文明(A3)、哲學與道德思考(A4

社會科學(G2):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A5)

物質科學(G3):量化分析與數學素養(A6)、物質科學(A7)

生命科學(G4):生命科學(A8)

3.配置教學助理實施小組討論之課程以一學期三學分為原則。

備註

本校通識課程之內容應具基本性、主體性、多元性、整合性及通貫性等項精神指標:

一、基本性:課程內容應包含人類文明之基本要素。相對於工具性、應用性或休閒性課程而言,通識課程之內容應具有基本性。所謂「基本性」,指課程應涉及人類文明中最根本、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質素而言。

二、主體性:課程內容應能直接或間接地建立人的主體性,引導學生能以本身為主體去看待知識,透過討論、思辯、批判與比較,去瞭解自己,以及與己身相繫的自然世界、社會環境及時代與文化。。

三、多元性:課程內容應以拓廣學生視野、消除人種在性別、族群、階級、與文化上的偏見為目標、養成尊重多元差異、「人類一家」的胸懷。

四、整合性:課程內容應整合不同領域之知識,以啟發學生的心智、拓展專業知識之直觀與創意,並賦予新的詮釋與意涵。

五、通貫性:課程內容所探討的問題應淺顯明白,不宜預設學生須已修讀系統性專業知識為前提,但課程之內涵應有引導作用,可藉由問題的探討而逐步深入專業知識,而有通貫之效果。


11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