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通識教育委員會104學年度第2次會議紀錄

格式
doc
大小
6.51 MB
頁數
58
上傳者
ncku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5-12-29,离现在 9 299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國立成功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104學年度第2次會議紀錄

間:1041228(星期)下午3

點:雲平大樓西棟4樓第2議室

主 席:陸偉明主任

出 席:黃正弘、賴明德、王偉勇(陳恒安代)、柯文峰、游保杉、張俊彥(辛致煒代)、林正章(嵇允嬋代)、許育典(洪敬富代)、吳豐光、許渭州(陳培殷代)、羅竹芳(陳宗嶽代)、利德江、葉海煙、林睿哲、辛致煒、黃秀霜、陳立欣

列 席:李妙花、呂秋玉、鄭惠芬、羅燦輝、陳玉女、徐建勳、翁梓英、劉舒云、陳淑玲、翁佩如、王秀雲、徐珊惠、李筱筠、陳昭曲

紀錄:陳昭曲

壹、上次會議決議案執行情形(附件1P.5)

貳、主席報告:

一、104學年度第1學期A9通識課程各院修習人數資料表如下:

學院


領域別

社科

電資

規劃

管理

生科

不分學院(學程)

領域小計

哲學與

藝術

169

217

842

213

218

103

154

80

36

3

2035

人文學

39

130

460

124

125

67

149

91

29

1

1215

社會科學

198

207

828

107

211

105

152

117

47

1

1973

自然與工程科學

144

123

210

188

122

79

225

189

53

1

1334

生命科學與健康

281

316

1209

322

320

123

450

98

28

3

3150

科際整合

197

115

622

158

134

152

194

179

39

2

1792

融合通識

(不含通識教育生活實踐)

49

50

124

72

77

17

42

26

2

0

459

各院小計

1077

1158

4295

1184

1207

646

1366

780

234

11

11958


二、104學年第2學期開課情況如下:(全校總提供選修名額:23060)

核心通識

開課門數

班數

提供名

基礎國文

6

10%

39

17%

2730

外國語言

模組一

4

8%

31

14%

1116

模組二

12

23%

45

19%

1620

模組三

4

8%

7

3%

193

補強英文

2

4%

2

1%

800

其他

12

23%

51

22%

2190

公民與歷史

10

9%

24

10%

1331

哲學與藝術

8

15%

31

14%

2711

總計

53

100%

230

100%

12691



跨領域通識

開課門數

班數

提供名

人文學

14

14%

20

17%

1245

社會科學

18

18%

23

19 %

2129

自然與工程科學

19

19%

26

21%

1836

生命科學與健康

25

24%

27

22%

2839

科際整合

26

25%

26

21%

1840

總計

102

100%

122

100%

9889



融合通識

開課門數

班數

提供名

臺灣綜合大學

通識巡迴講座-公民素養

1

25%

1

300

300

通識教育生活實踐

1

25%

4

不限

不限

通識專題講座-大學導航

2

50%

2

180

180

總計

4

100%

6

480

480

三、103年和104通識教育生活實踐認證人次(附件2P.6~9),及通識教育生活實踐認證要點中英文版(附件21P.59)

四、教育部專業知能融入敘事力課程計畫補助開授課程:「性別與社會」、「女性與運動」。

、工資管系呂執中老師開授「資訊系統應用」Moocs通識課程,榮獲2015中華民國數位學習學會金質獎

參、各領域委員會報告:

()人文學領域(附件3P.10~12)

()社會科學領域(附件4P.13)

()自然與工程科學領域(附件5P.14)

()生命科學與健康領域(附件6P.15)



肆、Moocs課程開課報告:

運動與健康」、「音樂概論(課程主題:流行樂賞析與實務)擬於104學年度第2學期首次Moocs方式授


伍、討論:

提案一

案由:請審查104學年度第2學期跨領域通識及融合通識新開課程。

說明:

領域別

課程名稱

審查委員會 &通過日期

附件頁碼

人文學

戲劇賞析愛爾蘭文化與藝術(英語授課)透過社區服務增進英語智能(英語授課)

104123

人文學領域課程委員會

附件7 P.16~21

社會科學

問題分析與專案管理規劃

10412 4

社會科學領域課程委員會

附件8 P.22~23

自然與工程科學

資訊科技應用

10412 7

自然與工程科學領域課程委員會

附件9

P.24~25

科際整合課程

曾文溪流域綜論(MOOCs)科技與法律、法律與正義、情感與法律、人與珠寶、日常生活中的微生物

104123

人文學領域課程委員會

104124

社會科學領域課程委員會

1041223

自然與工程科學領域課程委員會書面審核

104127

生命科學與健康領域課程委員會

附件10 P.26~40

人與珠寶」於會議中

提供

融合通識

通識專題講座:大學導航(英語授課)

融合通識課程由通識教育委員會審查

附件11 P.41~43

決議:

一、照案通過。

二、建議將動詞拿掉,透過社區服務增進英語智能」改為「社區服務與英語智能」。

三、「人與珠寶」授課老師為兼任教師,鐘點費問題請先釐清,另本課程既屬科際整合領域,宜加入文化內容,本案緩議。

提案二

案由:擬新增通識課程排課時段星期五7~8堂,以減少學生選課衝堂,並增加學生選課機會,提請討論。

說明:

一、固有通識時段為星期一7~8、星期二5~6、星期三3~4、星期四5~6、星期五1~2

二、星期五下午7~8節排課科目較少,已與課務組協調安排為通識時段,將通識熱門課程安排於此時段,亦有利於授課教師規劃新課程。

決議:照案通過,煩請課務組發函通知各系,並回傳擬更動之時段。



提案三

案由:擬修訂通識教育六大基本素養及六大核心能力,提請討論。

說明:依104.10.15通識教育自我評鑑委員之建議修改「文化傳承」為「文化素養」,其他素養與能力一併修正。

決議:照案通過,依委員意見修正如附件12P.44,公告於中心網頁並提供給授課教師。



提案四

案由:修訂本校「通識課程選課注意事項」,修正草案對照表如附件13P.45~46提請討論。

說明:

一、104.10.28通識教育委員會決議為第三階段A9選課改為棄補選(附件1P.5)

二、計網中心於會後反應恐有系統承載量之問題,於11/1212/3與計網中心、註冊組、課務組召開協調會討論(附件14P.47~48),故再次修訂本注意事項。

三、擬於104學年度第2學期開始實施。

決議:照案通過,並於104學年度第2學期開始實施後,提出各階段選課情形之檢討報告,以作為日後改進之基礎


提案五

案由:修訂本校「通識課程選修要點」,提請討論。

說明:

一、中心於今年4~5月至各院請益,各院皆支持放寬通識課程規定,永續藍海會議亦有相同意見,使本校學生修習通識課程更有彈性,並提高行政效率。

二、依據104.10.15通識教育自我評鑑實地訪評委員意見,委員建議「外國語言」、「基礎國文」、「公民與歷史」、「哲學與藝術」不適合稱為核心通識。

三、104.10.28通識教育自我評鑑推動小組會議決議「跨領域通識」更名為「領域通識」。

四、104.09.11與註冊組、課務組、計網中心召開協調會,討論畢業預審系統問題(附件16P.52)

五、104.12.03與國際處、華語中心召開協調會,討論本校外籍生及僑生語文課程相關事宜(附件17P.53)

、通過後,送校課程委員會及教務會議審議,擬於105學年度起實施,新、舊生皆適用,各系不再自訂通識規定。

決議:

一、照案通過。依委員意見修正如附件15P.49~51,續送校校程委員會及教務會議審議。

二、105年度之新生只適用新規定,舊生可自行選擇適用新或舊規定。

三、1051~2月先行召開說明會向各系宣導,以利各系學分規劃



提案六

案由:擬修訂本校「通識課程優良教師獎勵與遴選要點」,修正草案對照表如附件18P.54~55提請討論。

說明:

一、依通識教育自我評鑑委員建議,鼓勵授課教師踴躍參與通識教育研習活動,並藉由該活動與各授課教師分享與討論,交流彼此之教學經驗,擬增訂授課教師須於授課六學期內,至少參與2場通識教育研習活動。

二、通過後,逕送行政會議審議。

決議:照案通過,續提主管會報及行政會議。



提案七

案由:擬修訂本校「通識教育委員會設置辦法」,提請討論。

說明:104學年度起,通識教育委員會新增校外委員,明訂校外委員出席本會議得依規定支領相關費用,以利主計室核銷作業。

決議:照案通過。依委員意見修正如附件19P.56,續提主管會報及校務會議審議。



提案八

案由:修訂本校「通識教育中心課程規劃與審查要點」,提請討論。

說明:

一、依104.10.15通識教育自我評鑑實地訪評委員意見,委員建議通識課程宜有明確審查機制。另,應建立課程或教師評量不佳的輔導及退場機制。

二、通過後,於104學年度第2學期開始實施。

決議:照案通過。依委員意見修正如附件20P.57~58104學年度第2學期開始實施

附帶決議:由通識教育中心提供課程內容說明之範例。



提案九

案由:土木系外國學生選修「跨領域通識課程」2學分以取代「融合通識課程」學分,提請討論。

說明:

一、依據本校「通識課程選修要點」規定,大學部學生畢業前須修畢跨領域通識課程及融合通識課程共16學分(含融合通識至少2學分)

二、通識中心近兩年每學期均有47門英語授課跨領域通識課程供外國學生修課,學生較易藉由選修此通識課程取得學分。

三、融合通識課程中所包含自修學習、工作學習、遊歷學習、體驗學習相關項目及認證考評等規定使外國學生不易取得2學分(18個合格積點)。例如:網頁為中文介面,外國學生取得演講等相關資訊及操作方面皆有困難;本系大學部外國學生大多為外交部獎學金生,依規定無法工作取得工作相關經驗,且大部分外國學生經濟狀況無法支應於就學期間出國取得遊歷學習經驗。

決議:撤案。



陸、臨時動議

柒、散會(17:35)



附件1



國立成功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

104學年度第1次會議決議案執行報告表

會議日期:1041028

案次

案由

決議

執行情形

第一案

擬修正「通識課程選課注意事項」,提請討論

一、照案通過。第三階段選課方式擬改為「學士班學生網路棄補選」,且不限制門數。

二、有關學生代表所提加簽單事宜,須中心內部研議後再與相關單位討論。

本案因計網中心反應系統承載量問題,故11/1212/3與計網中心和註冊組召開2協調會,擬於本次會議再進行討論。

第二案

擬修訂「通識教育生活實踐」課程部分認證要點,提請討論

一、照案通過,在學生皆一體適用

二、「課外活動指導組」已更名為「學生活動發展組」,一併修改。

照案處理。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識新開課程申請表

附件7

課年度: 104 學年度第2 學期

科目名稱

中文:戲劇賞析

2學分

英文:Explications of the Theatre

授課老師

  1. 朱芳慧

  2. 林明澤

  3. 林幸慧

  4. 高美華

  5. 楊哲銘

  6. 劉南芳

  7. 陳佳彬

院系別

  1. 藝術所

  2. 外文系

  3. 中文系

  4. 中文系

  5. 外文系

  6. 歷史系

  7. 台文系

  8. 藝術所

職級

  1. 副教授

  2. 副教授

4. 副教授

5. 副教授

6. 副教授

7. 助理教授

8. 助理教授

e-mail

1. [email protected]

2. [email protected]

3. [email protected]

4. [email protected]

5. [email protected]

6. [email protected]

7. [email protected]

8. [email protected]

TEL

1. 52507

2. 5222152248

3. 52134

4. 52124

5. 52259

6. 52348

7. 52621

8. 52522

學 歷:請見附件。

經 歷:請見附件。

專 長:請見附件。

本課程開授為通識課程,修課人數上限120人。

本課程為本系()必選修課程,擬開放外院同學人修習承認為跨領域通識學分。

英語授課:□是■否

授課老師:■專任□專案□兼任

MOOC課程:□是■否

遠距課程:□是■否

服務學習課程:□是■否

課程領域別:

人文學□社會科學□自然與工程科學□生命科學與健康

科際整合課程(若勾選此欄位請繼續勾選相關領域至少2:□人文學、□社會科學、□自然與工程科學、□生命科學與健康)

**此課程符合之通識教育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請勾記〝ˇ〞,可複選)

(通識教育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說明如次頁,成績考評須和此勾記搭配)

*基本素養(至少勾記一個)

A文化傳承

B歷史意識

C藝術涵養

D公民素養

E國際視野

F生命關懷

*核心能力(至少勾記一個)

G語文欣賞及運用能力

H慎思明辨能力

I跨領域能力

J社會變遷因應能力

K生活實踐能力

L創新與領導能力

課程內容概述

(160字內)

戲劇與戲曲在人類文化的重要展現,古今中外的戲劇、戲曲展演形式更是各個時代、民族在文學與藝術發展上的主要脈絡之一。本課程將帶領學生欣賞戲劇、戲曲的實際演出,並思考、分析其在文學與藝術元素配置上的特色與意義,進而培養學生在戲劇、戲曲欣賞、理解與延伸思考的能力。

課程學習目標

(以條列式撰寫)

至少需輸入三項,每項不超過80 bytes(中文字2 bytes,英數1 byte)

完成本課程後學生會了解、分析、應用……(動詞請自行置換)

1. 認識戲劇、戲曲之種類與展演形式特色。

2. 分析戲劇、戲曲在實際展演和文本記錄上之異同與意義。

3. 培養學生對於古今中外戲劇、戲曲欣賞、分析之能力。

課程進度

(18週課程大綱明細)

102/24:戲劇各類型與時代簡介(1)

203/02:希臘戲劇專題(2週,由楊哲銘老師擔任主講)

303/09:希臘戲劇專題

403/16:英國戲劇專題(2週,由林明澤老師擔任主講)

503/23:英國戲劇專題

603/30:日本戲劇專題(2週,由顧盼老師擔任主講)

704/06:日本戲劇專題

804/13:崑曲專題(2週,由高美華老師擔任主講)

904/20:崑曲專題

1004/27:豫劇專題(2週,由林幸慧老師擔任主講)

1105/04:豫劇專題

1205/11:歌仔戲專題(2週,由劉南芳老師擔任主講)

1305/18:歌仔戲專題

1405/25:多媒體戲劇與現代劇場(2週,由陳佳彬老師擔任主講)

1506/01:多媒體戲劇與現代劇場

1606/08:跨文化劇場(1週,由朱芳慧老師擔任主講)

1706/15:跨文化戲曲(1週,由朱芳慧老師擔任主講)

1806/22:綜合討論(最後一週)

評量方式

(您的評量方式須能測量出您所勾選的素養及能力)

  1. 單元回饋、討論與學習態度80(%)

(每位老師10%,為兩週課程之配分)

  1. 期中考核含平時出席率10(%)

  2. 期末考核含平時出席率10(%)

(由高美華老師擔任考核與分數統整。)

教學方法

  1. 講授Lecture

  2. 影音、展演欣賞Films /Performences appreciation

  3. 實作Workshop

課程教材

本課程採用教授自編講義。

圖書館資源利用



通識新開課程申請表

開課年度: 104 學年度第2 學期

中文:愛爾蘭藝術與文化

2 學分

英文:The Arts and Culture of Ireland

張勝柏Shengpo Chang

院系別

History Dept.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文學院歷史系

職級

Associate Professor

副教授

主授教師姓名

e-mail

[email protected]

TEL

辦公室52349

手機0920368035

本課程為通識課程,修課人數上限90 人。或□本課程採合班授課,擬開放通識修課人數人。

英語授課: 是□否;

MOOC課程:□否;遠距課程:□否;服務學習課程:□

課程領域別:

人文學□社會科學□自然與工程科學□生命科學與健康

科際整合課程(若勾選此欄位請繼續勾選相關領域至少2:□人文學、□社會科學、□自然與工程科學、□生命科學與健康)

**此課程符合之通識教育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請勾記〝ˇ〞,可複選)

(通識教育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說明如次頁,成績考評須和此勾記搭配)

*基本素養(至少勾記一個)

A文化傳承

B歷史意識

C藝術涵養

D公民素養

E國際視野

F生命關懷

*核心能力 (至少勾記一個)

G語文欣賞及運用能力

H慎思明辨能力

跨領域能力

J社會變遷因應能力

K生活實踐能力

L創新與領導能力

課程內容概述

(160字內)

By learning Irish culture and arts, students will improving their understanding about European history and explore their international vision. Ireland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mbers of “European Union”. How Ireland creates her economic miracle and how Ireland respects their arts and culture are important to Taiwanese students. Students will learn how Irish arts and culture help Ireland face the challenge of modern world. The Renaissance of Irish arts and culture in 20th century also bring Ireland to a new liberal arts miracle in the world. The architecture, dance performance, folk music, movie industry and Irish enterprise will be examin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course to analyze why Ireland government is so active to promote their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目標

(以條列式撰寫)

至少需輸入三項,每項不超過80 bytes(中文字2 bytes,英數1 byte)

1.Explore the understanding of Irish arts and culture

2.Analyse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Irish Renaissance

3.learn from Irish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課程進度

(18週課程大綱明細)

18週明細

課前閱讀、學習活動或產出

1.Brief Irish History


2.Irish people and religion

Please summit a short article outline and reading reaction

3.Druidism and ancient arts

Reading from moodle

4. Celtic language

Reading from moodle

5.Catholic Culture

Reading from moodle &

First home work

6.Ireland and European Union

Reading from moodle

7.Made in Ireland

Reading from moodle

8.Irish Tourism

Reading from moodle

& well prepared for the exam

9.Mid-Term Exam


10. Celtic Symbols & Interpretation


Reading from moodle

11. Literature & Movie Industry

Watch Video “Far and Away”before class

12.Celtic Architecture

Second home work

13.Irish folk music and dance

Watch Youtube Video “River Dance”before class


14. Irish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Reading from moodle

15. Collaboration of Celtic Culture

Industry

Please summit and reading reaction

16. presentation & discussion

Presentation will be arranged 2 weeks in advance

17.prestation & discussion

Presentation will be arranged 2 weeks in advance

18. Final Exam


Please well prepared for the exam

(您的評量方式須能測量出您所勾選的素養及能力)

1.Midterm report 5 (%)

2.Semester report 10 (%)

3.Mid-term exam 15 (%)

4.Final exam 20 (%)

5.Presentation 5 (%)

6.Attendance 15 (%)

7.Class performance & Discussion 10 (%)

8.Home works 20 (%)

Lecture and student presentation

參考: Article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edited by teacher

圖書館資源利用

視聽資料及圖書

  1. 影片 遠離家園 (Video from library collection: Far and Away:DVD 987.83 3036)

  1. Encyclopedia of Irish history and culture / James S. Donnelly Jr., editor in chief ; Karl S. Bottigheimer ... [et al.], associate editors. Detroit : Macmillan Reference USA/Thomson Gale, c2004.

















通識新開課程申請表

開課年度: 104 學年度第2 學期

中文:透過社區服務,增進英語智能

2 學分

英文:English Empowerment through Community Service

*高實玫/鄒文莉

院系別

文學院/外文系

職級

副教授/教授

主授教師姓名

e-mail

[email protected]

TEL

辦公室52245

手機0935282915

V本課程為通識課程,修課人數上限25 人。或□本課程採合班授課,擬開放通識修課人數人。

英語授課:V是□否;

MOOC課程:□V否;遠距課程:□V否;服務學習課程:V是□否

課程領域別:

V人文學□社會科學□自然與工程科學□生命科學與健康

科際整合課程(若勾選此欄位請繼續勾選相關領域至少2:□人文學、□社會科學、□自然與工程科學、□生命科學與健康)

**此課程符合之通識教育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請勾記〝ˇ〞,可複選)

(通識教育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說明如次頁,成績考評須和此勾記搭配)

*基本素養(至少勾記一個)

A文化傳承

B歷史意識

C藝術涵養

V D公民素養

V E國際視野

F生命關懷

*核心能力 (至少勾記一個)

V G語文欣賞及運用能力

H慎思明辨能力

V I跨領域能力

J社會變遷因應能力

K生活實踐能力

L創新與領導能力

課程內容概述

(160字內)

整合本校英語優秀之本地學生及國際學生,在課程中學習外語教學的基本理論,英語學習活動的設計及帶動方法,英語發音及口說技巧等,使學生具備規劃及帶領以英語為溝通媒介之團體活動的能力。本課程的學習成果為全班學生共同規劃以國中小學生為參加對象之英語活動營隊。服務對象為台南市左鎮崗林社區國中及國小學生,服務目標為規劃四次周末英語營隊(五月第二週起連續四個週六,前三週每次服務3小時,第四週服務6時,共15小時),協助參加學生藉著遊戲,運動競賽,故事朗讀,小組閱讀討論等活潑的英語活動加強英語應用能力,引導國中小學生開口說英語,帶動國中小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參加本課程學生在學習規劃英語教學活動及帶領營隊過程中,同時提升本身的英語應用能力。


崗林社區位在左鎮山區,居民務農,且多隔代教養,因山區人口外移,該社區之中小學生必須跋涉至左鎮國中/左鎮國小就讀,因家庭社經地位不高,學習資源缺乏,屬學習弱勢族群。本次服務能帶領成大學生了解城鄉差異,及如何依學生程度設計能引起青少年學習興趣的英語活動。


本課程將與香港理工大學英語教學中心開設之:英語教學服務課程合作,於第四次週末英語營隊期間共同策劃並執行聯合服務活動(服務6),在合作過程中了解來自香港的大學生參與海外服務之訓練過程和執行內容,拓展國際視野,並學習國際合作模式。


:參與本課程學生須具備英語CEFR B2級以上能力證明,並歡迎國際生選修。

目標

(以條列式撰寫)

至少需輸入三項,每項不超過80 bytes(中文字2 bytes,英數1 byte)

完成本課程後學生能

  1. 了解英語學習的基本理論

  2. 了解英語教學及團體活動規畫之基本概念

  3. 設計並帶領語言學習團體活動

  4. 製作活動實施所需之教具

  5. 整合活動成為英語學習營隊

  6. 發現問題並提出修正或解決辦法

課程進度

(18週課程大綱明細)

18週明細

課前閱讀、學習活動或產出

1.課程介紹,分組及認識組員

英語自我介紹

2.正確英語發音方法

互相校正發音

3.英語教學理論概述

閱讀並討論英語教學理論選讀文章

4.青少年及兒童外語能力發展概述

閱讀並討論英語教學理論選讀文章

5.青少年及兒童英語聽、說學習活動規劃

閱讀並討論英語教學理論選讀文章

6.英語讀者劇場及讀劇技巧介紹

分組練習英語讀劇活動

7.英語繪本故事帶讀及說故事技巧介紹

分組練習英語說故事活動

8.語言學習導向之競賽型團體活動規畫介紹

分組進行競賽型團體活動,並討論活動中語言學習的內涵

9.合作學習理論及語言學習導向之小組活動設計

分組進行合作學習,並討論活動中語言學習的內涵

10.青少年及兒童英語閱讀教學介紹及活動設計

閱讀並討論英語教學理論選讀文章

11.服務社區需求調查及分析

討論服務學校需求,並依學生特質及需求規劃營隊活動內容

12.分組設計英語活動及營隊進行流程

提出營隊活動規劃書,工作分配

13.設計該週教學活動

週六至崗林社區進行英語教學服務

課堂討論(2)

服務(3)

14.分享前週教學心得,並設計該週教學活動

週六至崗林社區進行英語教學服務

課堂討論(2)


服務(3)

15.分享第前週教學心得,並設計該週教學活動

週六至崗林社區進行英語教學服務

課堂討論(2)


服務(3)

16.與香港理工大學英語海外服務隊分享第前三週教學心得討論,並設計該週六聯合服務之教學活動

週六至崗林社區進行英語教學聯合服務

課堂討論(2)



與香港理工大學聯合服務(6)

17.與香港理工大學英語海外服務隊共同進行服務成果發表和反思

觀摩,分享和互評以進行修正

18.課程總結

提出對未來服務方式的建議

(您的評量方式須能測量出您所勾選的素養及能力)

1.英語活動設計內容(40%):繳交書面營隊活動企劃書,其內容可反映學生對英語教學理論及應用的理解和學習成果

2.團隊合作參與及營隊活動執行力(40%):由學生實際帶領服務的過程和表現,及參加營隊學員的反應調查表,評量學生之英語能力及活動執行力

3.服務活動反思(20%):口頭及書面服務過程反思報告,藉此評量學生在下鄉服務及與他校學生合作過程中,其公民素養和國際觀上的改變。

1.教師講述並示範2.分組討論及報告3.分組演示及互相評量

指定: 自行編製講議

參考: 

張玉玲(2001)全語言兒童英語教學。台北:敦煌書局

鄒文莉(2009)兒童英語教學13堂課。台北:三民書局。

圖書館資源利用




附件8

識新開課程申請表

開課年度: 104 學年度第2 學期

中文:問題分析與專案管理規劃

3 學分

英文:Problem analysis and project management planning

楊佳翰

(多位教師授課時,請以*標示主授教師)

院系別

規劃與設計學院

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

職級

助理教授

主授教師姓名

e-mail

楊佳翰

[email protected]

TEL

辦公室 54375

手機 0920-408389

本課程為通識課程,修課人數上限40 人。或本課程採合班授課,擬開放通識修課人數人。

英語授課:是■否;

MOOC課程:是■否;遠距課程:是■否;服務學習課程:是■否

課程領域別:

人文學 社會科學 □自然與工程科學 □生命科學與健康

科際整合課程(若勾選此欄位請繼續勾選相關領域至少2:□人文學、□社會科學、□自然與工程科學、□生命科學與健康)

**此課程符合之通識教育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請勾記〝ˇ〞,可複選)

(通識教育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說明如次頁,成績考評須和此勾記搭配

*基本素養(至少勾記一個)

A文化傳承

B歷史意識

C藝術涵養

D公民素養

E國際視野

F生命關懷

*核心能力(至少勾記一個)

G語文欣賞及運用能力

H慎思明辨能力

I跨領域能力

J社會變遷因應能力

K生活實踐能力

L創新與領導能力

課程內容概述

(160字內)

課程為成大「服務科學與體驗」學程之其中一門必修課,課程內容根據服務科學學門,進行課程模組規劃與設計,主題係針對服務產業中設計、商管、科技所需知識,進行問題分析與專案管理相關知識教授,內容將涵蓋服務商業模式、服務流程管理與實務、服務品質稽核等架構業師邀請部份,結合溫世仁文教基金會現有產業網絡資源,導入跨領域實務教學,並媒合台灣服務產業,進行發題與實習解題之訓練

目標

(以條列式撰寫)

至少需輸入三項,每項不超過80 bytes(中文字2 bytes,英數1 byte)

完成本課程後學生會了解、分析、應用……(動詞請自行置換)

1.學習服務產業之問題分析與診斷

2.瞭解服務商業模式之特性與設計

3.應用服務品質稽核之實務工具

課程進度

(18週課程大綱明細)

18週明細

課前閱讀學習活動或產出

1. 課程簡介


2.服務商業模式

學習商業模式的基本概念及認識商業模式的工具與應用方式,並透過練習產出有價值的商業模式

產出 : 服務商業模式

3.服務商業模式

4.概念思考與邏輯思考

學習概念性思考與邏輯思考的觀念及方法,培養個人獨立思考的能力

產出 : 概念思考圖

5.概念思考與邏輯思考

6.問題分析與解決

瞭解問題的定義,建立問題思考基本概念;瞭解問題思考的方法,有效找到真正的問題原因

產出 : 問題分析檢視流程圖

7.問題分析與解決

8.工作規劃與時間管理

了解專案管理的概念;認識專案管理流程及工具應用;透過實務演練熟悉專案管理工具,並提升專案工作規劃與執行力

產出 : 專案管理計畫單

9.工作規劃與時間管理

10. 期中分組工作坊

11.服務流程管理與實務

分組與期末專案討論

瞭解服務流程的重要性;解析服務前場的作業

設定服務後場的支援;規劃服務後勤與資源的方向;設計服務程序與工作管理

產出 : 服務流程診斷圖

12.服務流程管理與實務

13.服務品質稽核

瞭解服務品質的定義及服務業做好服務管理的檢測應用方法

產出 : 服務品質稽核工具操作案例

14.服務品質稽核

15.服務品質稽核

16.專業簡報技巧

熟悉簡報製作與準備的流程;學習簡報架構及內容準備技巧,增加個人簡報的說服力及影響力

產出 : 個人簡報範例檔

17.專業簡報技巧

18. 期末簡報

分組專案成果驗收

(您的評量方式須能測量出您所勾選的素養及能力)

1.課堂分組討論(40%)

2.期中書面報告(20%)

3.期末分組上台報告(40%)

1.課堂講授

2.分組工作坊

3.業師演講

指定:

服務科學:服務系統觀與價值共創論(前程文化,2015)

服務科學入門十講 (智勝,2009)

參考:

溫世仁文教基金會新服務人才培育課程資料


檢附資料:

  1. 三年內與本課程相關著作清單之電子檔或個人網頁連結:

http://www.icid.ncku.edu.tw/t21.html

2. 最近三年教學反應調查表之電子檔。 (如附件)

3.如屬系所兼任教師請附學經歷之電子檔資料,原則上須經系上同意支付鐘點費。

通識教育中心e-mail[email protected]


附件9

識新開課程申請表

開課年度: 104 學年度第2 學期

中文:資訊科技應用

2 學分

英文: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陳培殷

院系別

電機資訊學院資訊工程()

職級

特聘教授

主授教師姓名

e-mail

陳培殷

[email protected]

TEL

辦公室62547

手機0928-288-766

本課程為通識課程,修課人數上限60 人。或□本課程採合班授課,擬開放通識修課人數人。

英語授課:□是□否;

MOOC課程:□是█否;遠距課程:□是█否;服務學習課程:□是█否

課程領域別:

人文學□社會科學■自然與工程科學□生命科學與健康

科際整合課程(若勾選此欄位請繼續勾選相關領域至少2:□人文學、□社會科學、□自然與工程科學、□生命科學與健康)

**此課程符合之通識教育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請勾記〝ˇ〞,可複選)

(通識教育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說明如次頁,成績考評須和此勾記搭配)

*基本素養(至少勾記一個)

A文化傳承

B歷史意識

C藝術涵養

D科學素養

E國際視野

F生命關懷

*核心能力 (至少勾記一個)

G語文欣賞及運用能力

H慎思明辨能力

I跨領域能力

J社會變遷因應能力

K生活實踐能力

L創新與領導能力

課程內容概述

(160字內)

資訊電腦相關技術與應用之介紹,包含:硬體、軟體到相關應用;個人電腦、平板到手機,都會深入介紹。最後希望修課同學能思考如何利用資訊技術在自己主修領域上,完成一份跨領域專案報告。

目標

(以條列式撰寫)

至少需輸入三項,每項不超過80 bytes(中文字2 bytes,英數1 byte)

完成本課程後學生會了解、分析、應用……(動詞請自行置換)

1.學習跨領域的基礎知識

2.養成因應與學習新資訊技術的能力

3. 應用資訊技術於不同領域的基礎素養

課程進度

(18週課程大綱明細)

18週明細

課前閱讀、學習活動或產出

1.資訊科技簡介

老師授課

2.硬體架構(處理器、電腦周邊、人機互動)

老師授課

3.硬體架構(嵌入式系統:平板與手機)

老師授課

4.軟體系統(作業系統與、資料庫與應用軟體)

老師授課

5. 資訊科技-網際網路技術介紹

老師授課

6. 資訊科技-資訊安全技術介紹

老師授課

7. 資訊科技-多媒體技術介紹

老師授課

8. 期中考試

老師授課

9. 資訊科技應用-雲端、物聯網、生產力4.0

老師授課

10. 資訊科技應用-巨量資料分析與應用

老師授課

11. 跨領域資訊技術-管理科學領域應用

老師授課

12. 跨領域資訊技術-醫學領域的應用

老師授課

13. 各組構思跨領域應用主題-I

分組討論主題並報告

14 各組構思跨領域應用主題-II

分組討論主題並報告

15. 各組調整跨領域應用主題-I

分組討論主題並報告

16. 各組調整跨領域應用主題-II

分組討論主題並報告

17. 期末跨領域應用主題報告-I

分組報告跨領域資訊應用

18. 期末跨領域應用主題報告-II

分組報告跨領域資訊應用

(您的評量方式須能測量出您所勾選的素養及能力)

1. 期中考(40%)

2. 期末跨領域應用主題報告(40%)

3. 課程出席與討論參與(20%)

  1. 課程前12週,由授課老師介紹資訊科技應用(含硬體裝置、軟體與資訊應用技術)

  2. 最後6周由同學應用前12周所學的資訊基礎技術,創思一個資訊技術在自己主修領域上的跨領域主題報告。

指定: 無,教師提供上課投影片。

參考:

圖書館資源利用




附件10

識新開課程申請表

開課年度: 104 學年度第2 學期

中文:曾文溪流域綜論

2學分

英文:Comprehension of Tsengwen River Basin

林朝成

院系別

中文系

職級

教授

e-mail

[email protected]

TEL

(06)251-5670

王筱雯

院系別

水利系

職級

副教授

e-mail

[email protected]

TEL

(06)275757563270



林朝成老師

王筱雯老師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所博士(1992/06)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博士(2006/12)

經歷


國立成功大學教授(2002/08- )

國立成功大學副教授(1992/08-2002/07)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景觀建築及環境規劃學系博士後研究員(2007/03~2008/07)

專長

道家美學、社區營造、中國佛學、環境倫理學

河川復育、環境規劃與評估、河相、集水區泥砂管理


本課程開授為通識課程,修課人數上限50人。

本課程為本系()必選修課程,擬開放外院同學人修習承認為跨領域通識學分。

英語授課:□是■否

授課老師:■專任□專案□兼任

MOOC課程:■是□否遠距課程:□是■否服務學習課程:■是□否

課程領域別:

人文學□社會科學□自然與工程科學□生命科學與健康

科際整合課程(若勾選此欄位請繼續勾選相關領域至少2:■人文學、■社會科學、■自然與工程科學、□生命科學與健康)

**此課程符合之通識教育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請勾記〝ˇ〞,可複選)

(通識教育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說明如次頁,成績考評須和此勾記搭配)

*基本素養(至少勾記一個)

A文化傳承

B歷史意識

C藝術涵養

D公民素養

E國際視野

F生命關懷

*核心能力(至少勾記一個)

G語文欣賞及運用能力

H慎思明辨能力

I跨領域能力

J社會變遷因應能力

K生活實踐能力

L創新與領導能力

課程內容概述

(160字內)

本課程藉由MOOCs線上介紹曾文溪流域之地理環境、水利工程設施、聚落變遷、產業發展、生態等不同面向之議題,並期待藉由踏查、工作坊、服務學習等實體課程,促進跨領域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本課程將結合「里山里海的方案規劃與實踐」服務學習共同進行,建議學生結合通識課一同選修。課程中之踏查活動、工作坊及期末成果展皆運用週末整天時間舉行,請欲選修之同學多加留意。

里山是環繞在村落()(Sato)週圍的山、林和草原()(yama),也就是位於高山和平原之間,包含社區、森林、農業的混合地景。

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里山是「社會生態生產地景」,是「人類與自然在長期共同交互作用下,形成人類與土地利用的互動景觀,並且維持了生物多樣性」。森林、河川、聚落、海洋等是連結在一起的,因此我們不僅僅需要關注流域治理,也需要關注流域上中下遊的森林、聚落與海洋,這才成為完整的循環體系,並關照到社區人文的發展。曾文溪流域綜論在里山里海的視野下將展開綜合的探索和社區治理的新領域。

課程學習目標

(以條列式撰寫)

至少需輸入三項,每項不超過80 bytes(中文字2 bytes,英數1 byte)

完成本課程後學生會了解、分析、應用……(動詞請自行置換)

1.讓學生了解曾文溪流域之過去河道聚落變遷及水利工程現況。

2.進而發想曾文溪流域未來發展之可能性。

3.藉由場域學習,培養學生認知社區工作的規範、生態倫理、服務倫理。

課程進度

(18週課程大綱明細)

(順序暫定)

  1. 課程介紹MOOCs:曾文溪上中游地理環境介紹

2. 課程介紹:再次確保所有同學了解課程時間及進行方式。

MOOCs:曾文溪中下游地理環境介紹

3. MOOCs:曾文溪出海口地理環境介紹及海岸變遷分析

4. MOOCs:曾文溪河道與聚落變遷I

5. MOOCs:曾文溪河道與聚落變遷II

6. 3月底踏查:曾文溪中下游踏查

 MOOCs:曾文溪流域聚落介紹

7. MOOCs:里山里海倡議介紹I

8. MOOCs:里山里海倡議介紹II

9. MOOCs:曾文溪生態介紹I

10.4月底工作坊:微電影及報導文學教學

 MOOCs:曾文溪生態介紹II

11.MOOCs:生態旅遊操作方法及案例介紹I

12.MOOCs:生態旅遊操作方法及案例介紹II

13.MOOCs:曾文水庫及水資源運用概況介紹I

14.5月底工作坊:流域學習與公民參與工作坊

 MOOCs:曾文水庫及水資源運用概況介紹II

15.MOOCs:曾文溪河相學I

16.MOOCs:曾文溪河相學II

17.6月中期末成果展

18. 6月中期末成果展

(您的評量方式須能測量出您所勾選的素養及能力)

1.課程參與及團隊活動(20%

2.曾文溪踏查之田野報告(30%

3.公民參與之方案規劃(30%

4.成果報告與展示(20%

  1. MOOCs課程介紹曾文溪背景資料。

  2. 藉由實務工作者的參與和場域的學習,培養學生認知社區工作的規範與生態倫理。

  3. 藉由曾文溪流域聚落場域學習,從與社區人士互動中培養其服務倫理。

指定:吳茂成、邱勤庭等,《曾文溪戀戀母河》,20017月、Tools in Fluvial Geomorphology (John Wiley & Sons 2003)

參考: MOOCs線上課程、森里海連環學(自編教材)、公民參與操作手冊(自編教材)、曾文溪文學地景(自編教材)

圖書館資源利用


識新開課程申請表

開課年度: 104 學年度第2學期

中文:科技與法律

2 學分

英文:Technology and Law

蔡志方

院系別

社會科學院

職級

教授

主授教師姓名

e-mail

蔡志方

[email protected].

TEL

辦公室 #56122

手機0936808893

本課程為通識課程,修課人數上限50人。或□本課程採合班授課,擬開放通識修課人數人。

英語授課:□否;

MOOC課程:□否;遠距課程:□否;服務學習課程:□

課程領域別:

人文學□社會科學□自然與工程科學□生命科學與健康

科際整合課程(若勾選此欄位請繼續勾選相關領域至少2:□人文學、社會科學、自然與工程科學、生命科學與健康)

**此課程符合之通識教育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請勾記〝ˇ〞,可複選)

(通識教育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說明如次頁,成績考評須和此勾記搭配)

*基本素養(至少勾記一個)

A文化傳承

B歷史意識

C藝術涵養

D公民素養

E國際視野

F生命關懷

*核心能力 (至少勾記一個)

G語文欣賞及運用能力

H慎思明辨能力

I跨領域能力

J社會變遷因應能力

K生活實踐能力

L創新與領導能力

課程內容概述

(160字內)

本課程之目的,在於介紹科技可能引發的各種問題與相關的法律規範內容。主要內容範圍,包括:科技與法律之概念、我國憲法與科技基本法對科技之定位、科技法的特殊性與規範體系、科技安全與科技安全法、科技產品與產品責任法、科技研發成果保障與智慧財產權法、能源科技與能源法、科技建設與獎勵投資法、醫療科技與醫療法、生物科技與基因科技法、量測科技與度量衡法、科技活動與環境保護法、科技犯罪與科技刑法、行政自動化與相關法制等。

目標

(以條列式撰寫)

至少需輸入三項,每項不超過80 bytes(中文字2 bytes,英數1 byte)

完成本課程後學生會了解、分析、應用……(動詞請自行置換)

1.了解科技與法律間的互動關係

2.分析各種科技活動可能面臨的法律限制

3.應用正確的科技法律,以從事相關之科技活動

課程進度

(18週課程大綱明細)

18週明細

課前閱讀、學習活動或產出

1.什麼是科技?什麼是法律?兩者有何關係?

閱讀一般科普書籍與法學緒論書籍

2.我國憲法與科技基本法對科技的定位與基本規範

閱讀憲法基本國策章與增修條文及科學計數基本法相關規定及蔡志方編譯,"憲法對於科技法存在空間與模式之預設"一文

3.科技法的特殊性與規範體系

閱讀蔡志方著,"論科技法律之概念與衍生之問題"與"科技法律之規範對象、基本任務與屬性"及"科技規範﹙標準﹚(Technische Normung)三文

4.量測科技與度量衡法

閱讀度量衡法條文

5.科技安全與科技安全法(通論)

閱讀蔡志方編著,"科技安全法"一文

6.陸運科技與科技安全法

閱讀蔡志方編著,"科技安全法"與黃僑俊,"橋梁科技與安全法制之科際整合研究成功大學科技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二文、蔡志方/蔡達智合著,"汽車科技安全法制"一書

7.海運科技與科技安全法

閱讀蔡志方編著,"科技安全法"一文與選編之"我國海運安全法規"及"國際海運安全法規"

8.空運科技與科技安全法

閱讀蔡志方編著,"科技安全法"與"論行政計畫應踐行之程序及其法理基礎—以興建定翼民航機場為例"二文

9.(期中考)


10.科技產品與產品責任法

閱讀消費者保護法第7條規定與相關著作

11.科技研發成果保障與智慧財產權法

閱讀專利法、積體電路布局法規、植物種苗法、本校研發成果歸屬管理辦法

12.能源科技與能源法

閱讀能源法規與陳威菁,"能源法理論之建構與實踐之檢討",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及黃德泰,"太陽光電能利用之法律問題研究",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13.醫療科技與醫療法

閱讀醫療新科技資訊及醫療法規

14.生物科技與基因科技法

閱讀基因科技相關書籍及倫理規範

15.科技活動與環境保護法

閱讀日月光案件之法院判決

16.科技犯罪與科技刑法

閱讀蔡志方編譯,"科技犯罪與刑法(Technische Kri- minalität und Strafrecht)"一文

17.行政自動化與相關法制

閱讀蔡志方著,"行政自動化所衍生的法律問題",城仲模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1998.10),收於:蔡志方著,行政救濟與行政法學(三),修正1版,頁439-469,正典(2004.6)

18.(期末考)


(您的評量方式須能測量出您所勾選的素養及能力)

1.出席率(20%)

2.課堂發問與討論(20%)

3.期中與期末考試(60%)

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參與討論及閱讀心得報告為輔

指定:1.蔡志方,論科技法律之概念與衍生之問題,收於:蔡志方/蔡達智合著,汽車科技安全法制,初版,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法學叢書(二十五),頁241-331,正典出版公司(2010.2)

2.蔡志方,科技法律之體系與理論-科技法學之基礎理論,國立成功大學專案出國考察研究報告(2004.12)

參考:

中文文獻

 (一)一般科普參考書

  1.宋應星原著/潘吉星譯註,天工開物,21刷,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7.4)

2.史蒂文.塞特福德註/王原賢翻譯,科學小百科,初版,貓頭鷹出版(1998)

3.霍爾本著/王原賢譯,科學家的寓言簡史(The Pursuit of Destiny: A History of Prediction),初版,貓頭鷹出版(2002)

4.厄爾.戴維斯著/陳順發譯,發明,初版,貓頭鷹出版(1997)

5.張光熙.宋加麗著,初版,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02)

6.郭景編著,改變人類歷史的偉大發明,初版,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02)

  7.以昂.海金著/蕭明慧譯,科學、哲學與實驗,初版,桂冠(1994)

8.John Gribbin等著/蔡信行譯,國民科學須知,第1版,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1.8.31)

9.Santiago Ramón y Cajal/程樹德譯,研究科學的第一步-給年輕探索者的建議(Advice for a Young Investigator),初版,究竟出版社(2000)

 (二)科技管理專書

1.張有恆,飛航安全管理,初版,華泰(2005.1)

2.景鴻鑫,龍在座艙-中華文化與科技的百年掙扎,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10)

3.馮鑑昌,航空站經營管理與規劃,增修11刷,詹氏書局(2010.5)

4.馮鑑昌,機場與航廈規劃設計()(),初版1刷,詹氏書局(2006.8)

 (三)科技法學專書

1.蔡志方,「行政自動化所衍生的法律問題」,城大法官仲模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1998.10),收於:蔡志方著,行政救濟與行政法學(三),修正1版,頁439-469,正典(2004.6)

2.蔡墩銘,交通與法律-廿世紀台灣交通見聞,翰蘆(2010.10)

3.尹章華、凌鳳儀,交通行政法規,文笙書局(2003.9)

4.牛惠之,〈「科技法」議題之研究〉蘇永欽主編《部門憲法》750,7512006)。

5.Salje,Peter Anlagenhaftungsrecht in: Martin Schulte (Hrsg.), Handbuch des Technikrechts, S. 271 ff., Springer Verlag(2003).

6.Vec, Milo Kurze Geschichte des Technikrechts.Von den Anfängen bis zum Ersten Weltkrieg in: Martin Schulte (Hrsg.),Handbuch des Technikrechts, S. 3 ff., Springer Verlag(2003).

7.Vieweg, Klaus Produkthaftungsrecht in:Martin Schulte (Hrsg.), Handbuch des Technikrechts, S. 329 ff., Springer Verlag(2003).

 (四)陸運科技法學專書

  A.中文文獻

  1.蔡志方/蔡達智合著,汽車科技安全法制,初版,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法學叢書(二十五),正典出版公司(2010.2)

2.謝昇蓉,我國輛安全法規現況與發展,車輛研測資訊,46期(2005/05),頁7-16

  3.謝昇蓉,國內車輛安全法規現況與未來發展,車輛研測資訊,43期(2004/11),頁2-10

  4.湯儒彥等,交通事故鑑定與規則裁判之內涵,交通學報,22期,200212月,頁103-118

5.呂翊丞,汽車產品責任及召回制度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6.張琇惠,汽車機械安全與檢驗法制,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B.德文文獻

1.Bartlsperger, Richard Das Gefahrenrecht öffentlicher Straßen. Zulässigkeit verkehrberuhigender Straßeneinbauten (Broschiert) Verlag: Duncker & Humblot GmbH (1994).

2.Baumeister,Ludger Zur Geschichte und Problematik des deutschen Strassenund Wegerechts (Broschiert) Verlag: Kirschbaum (1957).

3.Bewersdorf,Cornelia Zulassung und Haftung bei Fahrerassistenz- systemen im Straßenverkehr (Broschiert) Verlag: Duncker & Humblot; Auflage: 1. A.(Januar 2005).

4.Blomquist,Glenn C. The Regulation ofMotor Vehicle and Traffic Safety (Gebundene Ausgabe) Verlag: Springer Netherland; Auflage: 1 (31. August 1988).

5.Brüseken,Winfried/Krumbholz,Helmut/Manthey,Bernd-Michael Rechtsfragen rund um mein Auto (Broschiert) Verlag: Beck Juristischer Verlag (1997).

6.Catharin,Wolfgang/Gürtlich,Gerhard H. Eisenbahngesetz(f. Öster- reich) Kommentar samt ökonomischen und rechtlichen Grundlagen der Eisenbahnen,2010, 2., erw. Aufl. Stand 1. Okt., 549 Seiten, Maße: 24,5 cm, Leinen, Deutsch Linde, Wien.

7.Edhofer,Manfred/Willmitzer,Reiner Bayerisches Straßen- und Wegegesetz:Kommentar (Gebundene Ausgabe)12., veränd. Aufl. Verlag: Gemeindeu. Schulvlg Bavaria (2007)

8.Finger,Hans-Joachin Allgemeines Eisenbahngesetz,Gesetz uber die vermogensrechtlichen Verhaltnisse der Deutschen Bundesbahn, Bundesbahngesetz,Verwaltungsordnung der Deutschen Bundes- bahn, Hestra-Verlag (1982).

9.Germerschausen, Albrecht / Seydel, Gustav /Marschall, Ernst Anton Wegerecht und Wegeverwaltung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und deren Ländern. Bd. 2 (Unbekannter Einband) Verlag: Heymann (1961).

10.Wegerecht und Wegeverwaltung in Preussen. Bd. 1 (Unbekannter Einband) Verlag: Heymann; Auflage: 4., vollst. neu bearb. Aufl. von G. Seydel (1953).

11.Hoeren,Thomas HandbuchWegerechte und Telekommunikation (Gebundene Ausgabe) 1. Aufl. Beck Juristischer Verlag; (2006)

12.Hubert,Peter Straßengesetz für das Land Sachsen-Anhalt mit Erläuterungen sowie weiteren wichtigen einschlägigen Rechts- vorschriften 2. Aufl. Carl Link/Deutscher Kommunal-Verlag, Kronach/München/Bonn/Potsdam2000.

13.Krzizek, Friedrich Das öffentlicheWegerecht (Broschiert) Verlag: Manz (1967).

14.Pohrt,Wolfgang/Hartung, Klaus/ Goettle, Babriele Die alte Straßenverkehrsordnung. Dokumente der RAF (Broschiert) Verlag: Edition Tiamat; Auflage: 3. A. (1986).

15.Prümm,Hans Paul/ Thieß,Uwe Fälle mit Lösungen aus dem Sicer- heitsund Ordnungsrecht, zweite, neu bearbeitete Auflage, Lucherhand,München 2004.

16. Rödel,Ralf /Hembach,Holger Anwaltspraxis,Handbuch Autorecht (Gebundene Ausgabe) Verlag: Deutscher Anwaltverlag (2001).

  C.英文文獻

1.Donald Kline/ Robert Dewaw, The Aging Eye and Transport Signs, in: Cándida Castro/Tim Horberry(ed.), The Human Factors of Transport Signs, CRC Press LLC 2004.

2. Hashim Al-Madani, Cross-Cultural Uniformity and Differences in Roadway Signs, Evaluation Techniques, and Liabilities,in: Cándida Castro/Tim Horberry (ed.), The Human Factors of Transport Signs, P. 155 ff., CRC Press LLC 2004.

3.Hashim Al-Madani, Comprehension of Signs:Driver Demographic and Traffic Safety Characteristics, in: Cándida.

4.Castro/Tim Horberry ( ed.), The Human Factors of Transport Signs, P. 169 ff., CRC Press LLC 2004.

5. JETHRO K. LIEBERMANPRIVACY AND THE LAW (1978).
18.Konitzer, Heribert /Wehrmeister, Joachim § 19 StVZO. Änderungen am Fahrzeug und Betriebserlaubnis (Broschiert) Verlag: Kirschbaum; Auflage: 3. A.(Juli 2005).

6.MASHAW, JERRY L. / HARFST, DAVID L. THE STRUGGLE FOR AUTO SAFE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eptember 12, 1990)

7.MCDONALD,KEVIN M. SHIFTING OUT OF PARK: MOVING AUTO SAFETY FROM RECALLS TO REASON (Lawyers and Judges Publishing, October 2006).

8.Nathalie G. Schwab Christe/Nils C. Soguel(ed.), Contingent Valuation, Transport Safety and the Value of Life,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Boston/Dordrecht / London 1995. Organiza- 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New research on the role of alcohol and drugs in road accidents, A report prepared by an OECD road research group, September 1978.

9.Ray Fuller, Motivational Aspects of Traffic Signs, in: Cándida Castro/Tim Horberry(ed.), The Human Factors of Transport Signs, CRC Press LLC 2004.

10. RIVERS, R. W. TIRE FAILURES AND EVIDENCE MANUAL: FOR TRAFFIC ACCIDENT INVESTIGATION(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September 2001).

 (五)海運科技法學專書

A.中文文獻

1.徐國裕,船舶管理,五南出版公司。

2.徐國裕,船舶操縱-理論與實務,五南出版公司。

3.彭銘淵,航運行政事務-法制管理體系架構之解析與評析,初版,五南出版(2008.9.)

4.薩師洪,航海學,第一部,航海與推算,初版再刷,文笙出版(2003.8.)

5.薩師洪,航海學,第二部,天文航海,初版再刷,文笙出版(2007.9.)

6.日本造船教材研究會原著/昭功、雅榮、允進、陳重盛、鄭勝文、顏貽忠合譯,商船設計之基礎,上、下冊,再版,大中國出版(2001.5.)

7.陸磐安,造船原理—船舶靜力學—,第1 3 刷,大中國出版(2005.10.)

8.陸磐安,造船原理—船舶動力學—,第1 3 刷,五南出版(1999.9.)

9.曾福成,船舶火災防治與安全管理,五南出版公司(2008.3.)

10.提思.佛克爾(Thies Völker)/張維娟、張存華、姬健梅、邱慈貞譯,世界名船事典(Lexikon Berümter Schiffe)—從亞方舟到鐵達尼號的故事,商周出版(2005.12.)

11.戴肇權,航海記事簿計例及吃水呎改進,順天初版社。

  B.德文文獻

1.Martin Schulte (Hrsg.), Handbuch des Technikrechts, Springer, Berlin u.a. 2003.

  C.英文文獻

1.Arzt, Frederick K. Marine laws :navigation and safety,Oxford, N. H. : EquityPub., [1963].

2. Arzt, Frederick K. Navigation laws of the United States, Wash. : Govern. Printing office, c 1940.

3.Cawthorne, Nigel Shipwrecks: disasters of the deep seas, London : Arcturus, 2005.

4.Chatterton,John/Kohler,Richie/Matsen,Brad Titanic's last secrets : the further adventures of shadow divers, New York :Twelve, 2008.

5.Green, Rod Building the Titanic :an epic tale of human endea- vour and modern engineering,London:Carlton Book,2005.

6.Green,Rod Building the Titanic :an epic tale of the creation of history's most famous ocean liner, Pleasantville, N.Y. :Reader's Digest, c 2005.

7.McCarty, Jennifer Hooper/Foecke,Tim What really sank the Titanic:new forensic discoveries, New York :Citadel Press/ Ken- sington Pub. Corp., c 2008

8.Matthews, Rupert Titanic :the tragic story of the ill-fated ocean liner, London : Arcturus, c 2011.

5.Merideth,Lee William 1912 facts about Titanic,Sunnyvale, Calif.:Rocklin Press, c 2003.

 (六)航空科技法學專書

A.中文文獻

  1.蔡志方,論行政計畫應踐行之程序及其法理基礎—以興建定翼民航機場為例,12屆海峽兩岸行政法學學術研討會—(2010.9.18),收於:民生福利原則與行政法制、行政計畫法制,臺灣行政法學會研討會論文集(2010),初版,頁263-314,臺灣行政法學會(2012.8)

2.杜骄,航空法案例评析,对外経济贸易大學出版社(2009.8)

3.黃力,國际航空运输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7)

4.洪德旋,劫機之防制與立法,三民書局(1988.8.1)

5.洪慧珠,劫機行為之國際法研究,商務印書館(1987.3)

6.黃居正,國際航空法的理論與實踐,新學林(2006.3)

  B.德文文獻

(a)航空科技法

1.Bernecker,GerhardPlanung und Bau verfahrenstechnischer Anla- gen: Projektmanagement und Fachplanungsfunktionen (Klassiker Der Technik),4. Aufl., Verlag Springer, Berlin u.a. 2001.

2.Flühr,Holger Avionik und Flugsicherungstechnik: Einführung in Kommunikationstechnik,Navigation,Surveillance, Verlg Springer, Berlin u.a.2010.

3.Giemulla,Elmar M./Rothe, Bastian R. (Herausgeber) Recht der Luftsicherheit, Springer, Berlin u.a. 2008.

4.Giemulla,Elmar M./van Schyndel, Heiko (Herausgeber), Kommen- tar zum Luftsicherheitsgesetz, Luchterhand, Neuwied 2006.

5.Götsch,Ernst Luftfahrzeugtechnik: Einführung - Grundlagen – Luftfahrzeugkunde, Motorbuch Verlag, Stuttgart 2009.

6.Groß,HerbertLuftfahrt-Wissen: Von den Grundlagen bis zur Pilotenlizenz, 3. Aufl., Motorbuch Verlag, Stuttgart 2008.

7.Hünecke,KlausDie Technik des modernen Verkehrsflugzeuges, 1. Aufl., Motorbuch Verlag, Stuttgart 2008.

8.Littek,Frank Technik und Sicherheit von Passagierflugzeugen, 1. Aufl., Motorbuchverlag, 2003.

9.Marten,MichaelFlugfunk: Kommunikation und Navigation in der Luftfahrt. Grundlagen, Technik, Funkverkehr, Frequenzlisten, 5. Aufl., Siebel Verlg, Baden-Baden 2009.

10.Mies,Jürgen Gefahrenhandbuch für Piloten, 1. Aufl., Motorbuch Verlag, Stuttgart 2006

11.Richter,Steffen Luftsicherheit: Einführung in die Aufgaben und Maßnahmen zum Schutz vor Angriffen auf die Sicherheit des Zivilen Luftverkehrs, 2. Aufl., Verlag Boorberg, Stuttgart u.a. 2007.

12.Schuberdt,Christian-Heinz/Herriman,David Handbuch zur Flug- unfalluntersuchung, Verlag Springer, Berlin u.a., 2005.

13.Stüben,Uwe Taschenbuch Flugmedizin und ärztliche Hilfe an Bord, MWV Medizinisch Wissenschaftliche Verlag 2007.

  C.英文文獻

1..Abeyratne, Ruwantissa./SpringerLink, Aviation security law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10).

2.Abeyratne, Ruwantissa I.R. Aviation Security: Legal and Regulatory Aspects , Ashgate, Aldershot etc., 1998.

3.Abeyratne, Ruwantissa I.R. Frontiers of Aerospace Law, Ashgate, Aldershot etc., 2002.

4.Buergenthal, Thomas, Law-mak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1969).

5.Dempsey, Paul Stephen., Law and foreign policy in international aviation (Transnational Publishers, 1987).

6.Forsyth,Peter/Gillen,David W./Knorr,Andereas/Mayer,Otto G./ Niemeier,Hans- Martin/Starkie,David The Economic Regulation of Airports - Recent Developments in Australasia,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Ashgate 2008.

7.Hamilton, J. Scott., Practical aviation law (Aviation Supplies & Academics, Inc., 2007).

8.HMSO Aviation and Maritime Security Act 1990 Chapter 31, HMSO, London 1990.

9.Huang, JiefangAviation Safety Through the Rule of Law: ICAO's Mechanisms and Practices (Aviation Law and Policy Series), Kluwer, Netherland 2009.

10.Lelieur,Isabelle Law and Policy of Substantial Ownership and Effective Control of Airline, Prospects for Change, Ashgate 2010.

11.Rollo, Vera A. Foster, Aviation law : an introduction (Maryland Historical Press, 2000).

12.Speciale, Raymond C., Fundamentals of aviation law (McGraw-Hill, 2006).

13.Thoms, William E./Dooley, Frank J., Airline labor law : the Railway Labor Act and aviation after deregulation (Quorum Books,1990).

14.Underdown, R. B./Palmer, Tony./Taylor, S. E. T (Sydney Ernest Thomas)., Aviation law for pilots (Blackwell Science, 10. Ed. Reprint 2004).

15.Wells, Alexander T. /Rodrigues, Clarence C. Commercial Avia- tion Safety, 4th Ed., McGraw-Hill, New York etc., 2004.

圖書館資源利用







識新開課程申請表

開課年度: 104 學年度第2 學期

中文:法律與正義

2 學分

英文:Law and Justice

王效文

院系別

社科院法律系

職級

副教授

主授教師姓名

e-mail

王效文

[email protected]

TEL

辦公室56131

手機0958180626

本課程為通識課程,修課人數上限人。或□本課程採合班授課,擬開放通識修課人數人。

英語授課:□是█否;

MOOC課程:□是█否;遠距課程:□是█否;服務學習課程:□是█否

課程領域別:

人文學社會科學□自然與工程科學□生命科學與健康

科際整合課程(若勾選此欄位請繼續勾選相關領域至少2:人文學、社會科學、□自然與工程科學、□生命科學與健康)

**此課程符合之通識教育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請勾記〝ˇ〞,可複選)

(通識教育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說明如次頁,成績考評須和此勾記搭配)

*基本素養(至少勾記一個)

A文化傳承

B歷史意識

C藝術涵養

D公民素養

E國際視野

F生命關懷

*核心能力 (至少勾記一個)

G語文欣賞及運用能力

H慎思明辨能力

I跨領域能力

J社會變遷因應能力

K生活實踐能力

L創新與領導能力

課程內容概述

(160字內)

從古至今,人類歷史上的不同民族皆將追求正義視為國家、社會之主要目標,但正義之意義內涵究竟為何,卻莫衷一是。在我們的法秩序中,無論是立法之文字,抑或法官之解釋論證,正義二字亦常出現。據此,對於我們的法秩序中究竟蘊含著何等正義觀,即有深究之必要。

目標

(以條列式撰寫)

至少需輸入三項,每項不超過80 bytes(中文字2 bytes,英數1 byte)

完成本課程後學生會了解、分析、應用……(動詞請自行置換)

1.瞭解正義之理念在法律體系中的運作

2.分析正義在法律論證中的使用

3.批判法律制度與正義理念之矛盾

課程進度

(18週課程大綱明細)

18週明細

課前閱讀、學習活動或產出

1. 導論


2. 法律的理念


3. 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


4.功效主義的正義理論()


5. 功效主義的正義理論()


6.功效主義的正義理論()


7.權利取向的正義理論()


8.權利取向的正義理論()


9.權利取向的正義理論()


10.公平取向的正義理論()


11.公平取向的正義理論()


12.公平取向的正義理論()


13.社群主義的正義理論()


14.社群主義的正義理論()


15.社群主義的正義理論()


16.實例綜合討論()


17. 實例綜合討論()


18. 期末考


(您的評量方式須能測量出您所勾選的素養及能力)

1. 課堂表現(20 %)

2. 期末考(80 %)


課堂講授

指定: 上課講義

參考:

圖書館資源利用



檢附資料:

1. 三年內與本課程相關著作清單之電子檔或個人網頁連結: http://www.law.ncku.edu.tw/teachers/Documents/01/王效文.pdf

2. 最近三年教學反應調查表之電子檔。

3.如屬系所兼任教師請附學經歷之電子檔資料,原則上須經系上同意支付鐘點費。

通識教育中心e-mail[email protected]














識新開課程申請表

開課年度: 104 學年度第2 學期

中文:情感與法律

2 學分

英文:Emotion and Law

許登科

院系別

社會科學院法律系

職級

副教授

主授教師姓名

e-mail

許登科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TEL

辦公室: 06-2757575#56136

手機: 0928-321872

本課程為通識課程,修課人數上限24 人。或□本課程採合班授課,擬開放通識修課人數人。

英語授課:□是否;

MOOC課程:□是否;遠距課程:□是否;服務學習課程:□是否

課程領域別:

人文學□社會科學□自然與工程科學□生命科學與健康

科際整合課程(若勾選此欄位請繼續勾選相關領域至少2:人文學、社會科學、□自然與工程科學、□生命科學與健康)

**此課程符合之通識教育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請勾記〝ˇ〞,可複選)

(通識教育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說明如次頁,成績考評須和此勾記搭配)

*基本素養(至少勾記一個)

A文化傳承

B歷史意識

C藝術涵養

D公民素養

E國際視野

F生命關懷

*核心能力 (至少勾記一個)

G語文欣賞及運用能力

H慎思明辨能力

I跨領域能力

J社會變遷因應能力

K生活實踐能力

L創新與領導能力

課程內容概述

(160字內)

電視劇「失去你那一天」中,患有小腦萎縮症的男主角和深愛著他的女主角爬山,男主角不幸墜落山中死亡,檢察官起訴女主角涉犯加工自殺罪,法官則判其無罪。到底女男之間的愛情,法律如何評價?情感在法律世界有多少糾葛?結婚之情?親子間感情?對土地國家之情等,法律如何與各種情感互動。本課程將透過案例分析法律基本知識及其和情感間之關聯。

目標

(以條列式撰寫)

至少需輸入三項,每項不超過80 bytes(中文字2 bytes,英數1 byte)

1. 培養法律知識以保護自己

2. 訓練特定法律議題的思辯能力

3. 關懷自己與尊重他人

4. 關心社會與國家大事

課程進度

(18週課程大綱明細)

18週明細

課前閱讀、學習活動或產出

1. 導論

課前閱讀上課補充講義、課中學習了解本課程預定之主題

2. 導論

課前閱讀上課補充講義、課中學習了解本課程預定之主題與案例

3. 結婚與離婚

學習了解婚姻關係中之法律知識與情感爭議處理

4. 父母子女親情-監護權與扶養義務

學習了解親子關係中之法律知識與爭議

5. 家暴防治與性騷擾

學習了解兩性關係中之法律知識與爭議

6. 我心愛的人/東西被傷害了

學習了解侵權關係中之法律知識與爭議

7. 民法侵權─慰撫金

學習了解侵權關係中之法律知識與爭議

8. 刑法上的性侵害

學習了解兩性關係中刑事責任

9. 對土地的感情─環保

學習對土地感情關係之法律知識與爭議

10. 對房子之感情-都更

學習對家的感情所涉及法律知識與爭議

11. 對國家之感情

學習國家運作之法律知識與爭議

12. 分組案例研討

依據各分組自選之案例或主題,學習分享與分析法律相關之情感議題

13. 分組案例研討

依據各分組自選之案例或主題,學習分享與分析法律相關之情感議題

14. 分組案例研討

依據各分組自選之案例或主題,學習分享與分析法律相關之情感議題

15. 分組案例研討

依據各分組自選之案例或主題,學習分享與分析法律相關之情感議題

16. 分組案例研討

依據各分組自選之案例或主題,學習分享與分析法律相關之情感議題

17. 分組案例研討

依據各分組自選之案例或主題,學習分享與分析法律相關之情感議題

18. 期末報告或考試

總結學習成果


1. 出席Participation 40 (%)

2. 報告或考試Projects 60 (%)

1. 講授Lecture 70 %

2. 討論Discussion 30 %

  1. 上課參考書籍

  2. 上課補充講義將於課堂上發放。

圖書館資源利用










識新開課程申請表

開課年度: 104 學年度第2 學期

中文:日常生活中的微生物

2 學分

英文:A Daily intake of Microbes

楊倍昌、辛致煒、*黃一修

院系別

醫學院微免所

職級

楊倍昌教授、辛致煒副教授、

黃一修助理教授

主授教師姓名

e-mail

黃一修

[email protected]

TEL

辦公室5582

手機0978327621

本課程為通識課程,修課人數上限40 人。或□本課程採合班授課,擬開放通識修課人數人。

英語授課: □是■否;

MOOC課程:□是■否;遠距課程:□是■否;服務學習課程:□是■否

課程領域別:

人文學□社會科學□自然與工程科學□生命科學與健康

科際整合課程(若勾選此欄位請繼續勾選相關領域至少2:□人文學、社會科學、□自然與工程科學、生命科學與健康)

**此課程符合之通識教育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請勾記〝ˇ〞,可複選)

(通識教育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說明如次頁,成績考評須和此勾記搭配)

*基本素養(至少勾記一個)

A文化傳承

B歷史意識

C藝術涵養

D公民素養

E國際視野

F生命關懷

*核心能力 (至少勾記一個)

G語文欣賞及運用能力

H慎思明辨能力

I跨領域能力

J社會變遷因應能力

K生活實踐能力

L創新與領導能力

課程內容概述

(160字內)

介紹微生物對歷史與文化變遷過程中的影響,以及深入了解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微生物,不僅僅是會致病而已,並且認識台灣現有微生物產業的應用及發展,藉由實際操作去了解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目標

(以條列式撰寫)

至少需輸入三項,每項不超過80 bytes(中文字2 bytes,英數1 byte)

1.學生能夠了解微生物對歷史與文化變遷過程中的影響

2.學生能夠知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之間的利害關係。

3.學生能夠了解微生物的食品應用及其原理,並且透過實際操作和團隊合作更深入認識微生物在生活中的應用。

課程進度

(18週課程大綱明細)

18週明細

課前閱讀、學習活動或產出

1. Introduction: microbiology as science


2. Introduction: culturing technique


3. Microbes and health


4. Microbes in East Food Culture


5. Microbes in West Food Culture


6. Microbes Food Industrial Branding


7. What Do We Have Microbes Food Industry in Taiwan


8. Microbes in Food Processing


9. Wine/Beer: How it is made

課後實作

10.學生成果發表


11. Sauerkraut: How it is made

課後實作

12.學生成果發表


13. Cheese/Yogurt: How it is made

課後實作

14.學生成果發表


15. Soy sauce: How it is made

課後實作

16. Tour

食品工廠參觀

17. Group presentation (期末展演)


18. Summary and student feedback


(您的評量方式須能測量出您所勾選的素養及能力)

  1. 60 (%) 期中報告

(1~8週,擇四堂課寫課程筆記與心得,每篇不得低於800)

2. 40 (%) 期末展演(Students will present a finished product of their own choice based on lectures 9-14, complete with logo design and packaging).

授課、實際操作

指定:

參考: 課前閱讀

圖書館資源利用



附件11




通識教育願景:宏通器識,教育全人We aim to teach our students to keep an open mind and become well-rounded individuals.


本校素養與能力

通識素養與能力

原定義

新內容

基本素養

Principal literacies

人文素養

Humanistic concerns

文化素養

Cultural 1iteracy

秉持「襲舊而不泥古,傳新而不偏今」的學習態度,傳承中華固有文化。

學生能接納多元觀點及珍愛文化多樣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appreciate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cultural diversity.

歷史意識

Historical awareness

培養學生具備歷史意識,使其能立足於過去,面對現在,思考未來。

學生能理解歷史發展對現代的影響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understand history and its impacts on the present.

藝術涵養

Art literacy

培養學生對美的感覺與體悟,增進學生藝術涵養,啟發文化創意。

學生能對美感有所體悟,並能發展創意。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appreciate the arts and develop creativities.

公民素養

Civic Concerns

公民素養

Civic literacy

使學生獲得人權、民主、憲政、法治、國家等基本理念。

學生明瞭人權、民主法治及國家憲政等基本精神。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spirits of human rights, democracy, rule of law and constitutionalism.

國際視野

Global Vision

國際視野

Global vision

使學生了解國際禮儀、全球文化、環境變遷、當代局勢等議題,具備全球意識。

學生了解當代局勢主要議題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understand major globalissues.

社會關懷

Social Concern

生命關懷

Concerns of life

培育學生邏輯思維、生命思考及倫理素養,俾具備生命關懷之情操。

學生能發展生命關懷的情操及瞭解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respect for life and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s.

核心能力

Core competences

語文溝通能力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語文欣賞及運用能力

To use language skills

透過基礎國文及國際語言的學習、手寫心得的規範,提升語文欣賞、溝通、表達及實用能力。

學生具有中文及國際語文的欣賞、表達及寫作能力。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use language skills effectively both in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s.

專業與跨域能力

Profession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Abilities

跨領域能力

To cross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學習跨領域的基礎知識,增廣見聞,恢弘視野。

學生能應用來自各領域之知識到特定的問題情境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integrate knowledge from a variety of courses and to apply to specific situations.

思考與判斷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ies

慎思明辨能力

To think critically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發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能定義問題尋找及分析資訊並創意解決。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identify problems, gather and analyze information and find solutions creatively.

社會變遷因應能力

To adapt to social change

養成終身學習的態度及因應新事務、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學生終身學習以因應變化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do lifelong learning and respond constructively to change.

創新與領導能力

Innovative and Leadership Abilities

生活實踐能力

To practice

透過「做中學、學中做」的訓練,培養學生實踐知識的能力。

學生應用知識並積極參與社會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put their knowledge into practice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society.

創新與領導能力

To innovate and lead

透過通識教育,使學生融貫所學,培養創新與領導的能力。

學生具創新合作與解決問題之能力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work collaboratively with others to solve problems innovatively.

附件12

本素養與核心能力

國立成功大學通識課程選課注意事項

附件13

正草案對照表

擬修正條文

原條文

說明


一、國立成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為辦理通識課程選課事宜,特訂定「國立成功大學通識課程選課注意事項」(以下簡稱本注意事項)

維持不變。


二、本注意事項受理本中心所開授代號為A9之通識課程(以下簡稱A9通識課程) ,共計20學分,含核心通識哲學與藝術領域課程(4學分)、跨領域通識課程(10~14學分)及融合通識課程(2~6學分)

融合通識「通識教育生活實踐」選課規定另訂於本校通識教育生活實踐認證要點。

維持不變。

三、本校學生選修A9通識課程作業方式,依教務處規定之時間,分為以下三階段辦理:

()第一階段

學士班學生採網路登記抽籤,抽籤規則依教務處註冊組選課公告為之。

此階段兩次抽籤各限選一門。

()第二階段

1.第一學期:

(1)學士班二年級以上學生採網路棄補選。

(2)學士班新生(含境外新生、轉系生及轉學新生)網路登記抽籤。

2.第二學期:學士班學生採網路棄補選。

()第三階段

1.開學日:受理學士班延畢生(持學生證)、復學生(持復學通知書)至本中心辦理人工選課;第二學期亦受理提前入學新生。

2.開學後第二週:學士班學生採網路棄選A9通識課程,但補選A9通識課程採登記抽籤,學生可自行填寫擬抽中之科數。欲放棄分發之科目僅得辦理退選。

3.開學後第三週之週一至週三:因課程異動或影響畢業等特殊因素,學生可持學生證至本中心辦理人工選課,由本中心考量餘額、教室大小、教師意願及相關規定協助棄補選。逾期應依學校規定辦理。


前項之第一與第二階段選課總計至多3門。

三、本校學生選修A9通識課程作業方式,依教務處規定之時間,分為以下三階段辦理:

()第一階段

學士班學生採網路登記抽籤,抽籤規則依教務處註冊組選課公告為之。

此階段兩次抽籤各限選一門。

()第二階段

1.第一學期:

(1)學士班二年級以上學生採網路棄補選。

(2)學士班新生(含境外新生、轉系生及轉學新生)網路登記抽籤。

2.第二學期:學士班學生採網路棄補選。

()第三階段

1.開學日:受理學士班延畢生(持學生證)、復學生(持復學通知書)至本中心辦理人工選課;第二學期亦受理提前入學新生。

2.開學後第二週:學士班學生採網路棄補選。

3.開學後第三週之週一至週三:因課程異動或影響畢業等特殊因素,學生可持學生證至本中心辦理人工選課,由本中心考量餘額、教室大小、教師意願及相關規定協助棄補選。逾期應依學校規定辦理。

因計網中心考量若第三階段開放搶課,會造成網路負載量問題,故11/1212/3與註冊組和計網中心開會協調後,決議第三階段改回採登記抽籤方式,且學生可於課程系統上查詢登記人數,並可自行填寫擬抽中之科數。


四、受理特殊因素選課之事由如下:

()A9通識課程異動因素,例如臨時停開、更動時間之棄補選。

()影響畢業因素:

1.應屆畢業生。

2.延畢生(含涉及學分費之棄選)

3.提前畢業學生(經所屬學系開立證明者)

()身心障礙生(由學務處心理健康與諮商輔導組出具證明者)

()未選到A9通識課程者。

()其他特殊狀況之棄補選,例如車禍、重大疾病、天災、晚報到新生、或因修習教育學程學分需要之研究生等,須出具證明。

維持不變。


、本注意事項經通識教育委員會會議通過後公布實施,修正時亦同。

維持不變。


通識課程選課系統協調會議紀錄

附件14

:1041112(星期)下午2:00

地 點 :雲平大樓東棟2通識教育中心27204會議室

主 席:陸偉明主任

出席人員:李妙花、鄭惠芬、李信杰、羅燦輝、莊信榮、黃雪晴、王秀雲、古承宗、徐珊惠、李筱筠、陳昭曲

紀錄:陳昭曲

討論一

案 由:有關通識課程選課一三階段之選課方式及門數限制,請討論。

說 明

一、因經常接獲學生反應,於選課第三階段A9通識課程仍有餘額,卻無法選到課,故於104.10.28通識教育委員會提案討論,於「通識課程選課注意事項」之第三階段選課方式擬改為「學士班學生網路棄補選」,且不限制門數,會議紀錄摘錄(附件一,P.2)

、計網中心反應選課系統若開放搶課,恐有負載量之問題,因此,通識課程之選課仍須再進一步全盤討論。

三、檢附本校104-1103-2教務處選課公告、抽籤規則(附件二,P.3~5)

四、檢附「通識課程選課注意事項」修正條文對照表(附件三,P.6~8)


計網中心說明:105.09.21上午9:15開放全校課程選課,最高峰為4,600人上網;另,9/21~9/25通識A9課程登記抽籤,總計有4,300人登記抽籤,約1,600人未抽中任何一門。


決 議:

一、1階段採登記抽籤,至多抽中一門;第1.5階段(1階段與第2階段之間)登記抽籤,至多抽中一門;第2階段舊生採分流搶課。第1階段與第2階段總計至多3門。此部分已行之有年,抽籤規則亦不變動。

二、104學年度第2學期起,第1~3階段凡採登記抽籤之選課方式,皆於選課系統公佈登記人數,做為學生填寫志願之參考。

三、105學年度起,學生於第3階段選課時,可自行填寫希望被抽中的門數,總計不超過25學分即可。

四、由註冊組修改抽籤規則,及105學年度修改教務處選課公告

五、擬召開通識教育委員會再度討論「通識課程選課注意事項」之條文修正。

課系調紀錄

:1041203(星期四)9:00

:雲平大樓東棟2通識教育中心27204會議室

席:陸偉明主任

出席人員:李妙花、呂秋玉、李信杰、王秀雲、古承宗、徐珊惠、鄭惠芬、彭女玲、羅燦輝、莊信榮、辜俊豪、黃雪晴、陳昭曲、李筱筠

紀錄:陳昭曲

討論一

案由:於104學年度第2學期起,課程查詢系統顯示登記人數之作業時程,請討論。

說明:

一、前次「1041126通識課程選課系統協調會會議紀錄」(附件一,P.3),因未邀課務組出席,擬重新召開會議討論,此先敘明。

二、因經常接獲學生反應通識課程選課問題,本中心希望比照中興大學課程查

詢系統(附件二,P.4)所示,於成功大學課程查詢系統顯示登記人數(附件三,P.5),方便學生選課時參考,並做為通識中心調整班級大小之依據,同時亦提供授課教師參考。

三、計網中心與課務組反應課程查詢系統顯示登記人數網頁,恐有負載量之問題,因此,網頁問題及作業時程仍須再進一步全盤討論。

四、檢附本校104-1103-2教務處選課公告(附件四,P.6~8)

決議:於課程查詢系統的功能列新增「A9通識登記人數查詢」,以顯示登記人數,於每日8時、12時、16時…(依此類推)更新一次,欄位細節由通識中心李筱筠小姐與計網中心再討論。於104學年度第2學期第三階段開始適用。


討論二

案由:第三階段選課方式擬改為「學士班學生可填寫抽中門數」作業時程,可否提前104學年度第2學期起(三月)實施,請討論。

說明:

  1. 104.10.28通識教育委員會提案討論,於「通識課程選課注意事項」之第三階段選課方式擬改為「學士班學生網路棄補選」,且不限制門數,以免學生抽不到課,會議紀錄摘錄(附件五,P.9)

  2. 前次「1041126通識課程選課系統協調會會議紀錄」決議三,仍恢復為抽籤,但可填寫抽中門數,擬於105學年實施。

決議: 擬於104學年度第2學期第三階段實施。請註冊組修改教務處選課公告,本中心發電子報最新訊息提醒學生。


討論三

案由:通識課程特殊因素人工加簽E化事宜,提請討論。

說明:

  1. 每學期本中心同時受理特殊因素選課、學分抵免、他院課程承認為跨領域通識學分,以104學年度第1學期為例,總計約1700(附件六,P.10),學生前來辦理的人數眾多,經常造成學生大排長龍。影響學生權益。為減少學生等候及抱怨,特殊因素人工加簽擬改為E化作業。

二、提供他校通識課程加簽方式參考(附件七,P.11),擬考慮採用中興大學做法,請相關單位提供意見。

決議:本案待前兩案實施後,視情況再研議。


臨時動議

附帶決議:修改「課程查詢系統」聯絡人連結至註冊組「選課諮詢服務人員」。


散會

成功大學通識課程選修要點

附件15

正草案對照表

擬修正條文

原條文

說明

一、國立成功大學統整通識教育與學系專門教育,以培育學生六大基本素養及六大核心能力特訂定「國立成功大學通識課程選修要點(以下簡稱本要點) 作為施行之準則。


新增條文,敘明成大培育人才之宗旨。

二、本要點用詞定義如下:

()六大基本素養:文化素養、歷史意識藝術涵養公民素養國際視野生命關懷。

()六大核心能力:語文欣賞及運用能力慎思明辨能力跨領域能力社會變遷因應能力生活實踐能力創新與領導能力。


新增條文,敘明六大基本素養及六大核心能力之定義。

、學士班學生須修習語文課程(8學分)、領域通識及融合通識(20學分),總共28學分

一、全校學生須修32學分,含核心通識(16學分)、跨領域通識及融合通識(共16學分)。

1.核心通識改為語文課程;跨領域通識改為領域通識,

2.學生分異動。

語文課程包含基礎國文(代號A7)及外國語言(代號A1),各4學分。

()基礎國文」中文系學生應以修習該系選修科目4學分取代

()「外國語言」:依本校英文課程修課規定辦理。各學系依其特性自訂不修此課程,改以修習該學系開設之英語授課科目通識之其他外語科目取代之。此項規定應由各學系自行訂定後,提送通識教育中心備查且該科目應循國立成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課程規劃與審查要點」之規定辦理審查。

以英語為其國家指定使用語言、或以英語為高中指定語言之境外生,得修習通識英語以外之其他語言課程。

外文系學生應以修習該系選修科目至少4學分取代之。


()外籍生及僑生得以修習本校其他外國語言(A1)華語課程取代之。修習其他外國語言(A1)承認為通識語文課程學分者,應於修課當學期選課期間內提出申請。華語課程成績則由華語中心造冊送註冊組辦理抵免。

二、核心通識課程(16學分),包含四領域,各4學分。

()「基礎國文」(4學分,畢業前修畢):古典詩詞、古典散文、古典小說、古典戲劇、現代詩、現代散文、現代小說、現代戲劇、應用文、綜合文類等課程,由學生任選。

()「外國語言」:須修習英文課程共4學分,修課規定另訂之。各學系可依其特性自訂不修此課程,改以修習該學系開設之英語授課課程、或通識之其他外語課程取代之。惟此項規定應由各學系自行訂定後,提送通識教育中心備查。

以英語為其國家指定使用語言、或以英語為高中指定語言之境外生,得修習通識英語以外之其他語言課程。

()「公民與歷史」(4學分,畢業前修畢):憲政民主體制、公共管理、法學緒論、司法與人權、公民社會、歷史通論、歷史與文化、文本與歷史、社會經濟史、古代文明、婦女史、口述歷史、海外華人史等課程,由學生任選。

()「哲學與藝術」(4學分,畢業前修畢):哲學概論、理則學、倫理學、環境倫理學、工程倫理學、專業倫理學、生命倫理學、科技哲學、法政哲學、宗教哲學、美學概論、視覺藝術概論、表演藝術概論、音樂概論、環境藝術、藝術史與藝術批評、民俗藝術、樂器與文化、博物館學概論、藝術欣賞與實務等課程,由學生任選。

1.依通識教育自我評鑑實地訪評委員建議修正。

2.以代號代替科目名稱,不再細列

3.增列中文系、外文系語文課程之修課規範。

4.各系若自訂英語授課之「外國語言」通識課程,應經本中心之課程審查程序。

5.原「哲學與藝術」併入人文學領域;「公民與歷史」依課程內容分別併入社會科學領域或人文學領域

6.依據104.10.2「新制英文課程及英語能力指標檢討會」決議,刪除()「外國語言」第二款,以避免誤解。

、領域通識課程(代號A9)學生依其興趣及專業跨域需求自人文學、社會科學、自然與工程科學、生命科學與健康、科際整合等五領域至少修習三領域,並依照課程初進階順序修習至少14學分,至多19學分

()學生得修習各學系所開授與原專門科目搭配之行動導向學習」科目(1學分)

()學生得修習他系科目承認為通識學分,且應於修課當學期選課期間內提出申請,並經所屬學系及通識教育中心核准,但因影響畢業因素,不在此限。

()學生所修習之通識科目名稱或內容與所屬學系之必、選修科目相似,由所屬學系判定是否認列識學分

()修習本校或他校英文以外之其他外語科目得承認為人文學領域。外籍生及僑生修習母語及僑居地語言不得承認為通識學分

三、跨領域通識課程:各學系學生至少須修10學分,至多14學分,分四大領域─「人文學」、「社會科學」、「自然與工程科學」、「生命科學與健康」。

()各學系學生應在所屬領域外之三領域,至少各修習一門。修習本校英文以外之其他外語課程承認為跨領域通識學分,歸屬為人文學領域。

()各學系學生修習所屬領域通識課程至多一門。

()若課程內容跨多領域,則歸為「科際整合」;學分合計於四大領域之相關領域。

()各學系學生修習跨領域通識學分,必須不在所屬學系專業領域相關範疇內。

()學生若修習專業基礎課程當作跨領域通識學分,限跨他院修習,至多6學分;並於修課當學期選課期間內提出申請,且須經所屬學系及通識教育中心同意。

()本校學生至他校交換學習,得修習交換學校英文以外之外語課程,依本校學生抵免學分辦法,檢具相關證明提出通識學分抵免申請,以4學分為上限。

()外籍生及僑生不得修習母語及僑居地語言承認為跨領域通識學分。

1.跨領域通識改為領域通識。

2.學分數異動,改為14~19學分。

3.新增「科際整合」領域。

4.為強化學生跨域能力之訓練,學生可於五領域任選三領域修習。

5.新增()以習作的概念,在專業學分之外另加一學分之實作,強化專業所學又可充抵通識學分

6.()修改自原條文(),條件放寬,與哈佛改革方式一致

7.新增(),由所屬學系判定以減少爭議。

8.()為原()()合併修改。

融合通識課程(代號A9)通識領袖論壇臺灣綜合大學通識巡迴講座通識專題講座通識教育生活實踐至少修習1學分,至多6學分


通識教育生活實踐採自主學習學生累計學習點數,每9點可抵1學分。相關之認證標準依本校「通識教育生活實踐」課程認證要點為之

外籍生及僑生得以修習領域通識課程取代融合通識

四、融合通識課程:各系學生至少須修2學分,至多6學分;含通識領袖論壇、臺灣綜合大學通識巡迴講座、通識專題講座、通識教育生活實踐。

1.融合通識課程學分數為改為1~6學分。

2.通識教育生活實踐改為9點即可扺1學分。

3.外籍生及僑生得以修習領域通識取代融合通識。

、通識課程抵免和跨校選課事宜,依本校規定辦理。

五、本要點為全校通識課程選修之共同原則,其他未規定事項,依各學系通識課程規定辦理。

新增條文,讓學生了解本校另有通識課程學分抵免和跨校選課之規定。

本要點經通識教育委員會會議通過後實施,修正時亦同。但涉及通識學分數異動,須再送校課程委員會及教務會議通過後實施

六、本要點經通識教育委員會會議通過後實施,修正時亦同。但涉及通識學分數異動,須再送校課程委員會及教務會議通過後實施

點次調整。


通識選課系統及學分承認協調會紀錄

附件16

:104911星期五)上午10:00

:雲平大樓東棟2通識教育中心27204會議室

員:通識中心陸偉明主任、註冊組李妙花組長、註冊組鄭惠芬、註冊組李佳燕、課務組彭女玲、計網中心羅燦輝、辜俊豪、洪瑜君、通識中心李筱筠、通識中心陳昭曲

紀錄:陳昭曲

討論一

:學生修習他院之必、選修課程當作通識課,請討論。

一、依本校「通識課程選修要點」(附件1),學生可修習他院課程承認為跨領域通識學分,每學期申請人數已逐年遞增至800位。

二、依校長指示,為增進行政友善度,並鼓勵學生修習他院課程以強化通識學術承載度,擬比照台大模式(單課號),於通識選課系統中加入他院課程以便採計為通識學分。

議:

一、採用雙課號,開設2門實體課,並註記為合班上課,由課務組開放相關系統功能給通識中心及系所,以便在系統上看到實質合班。

二、105學年度新制實施後,若系所專業科目為3學分,通識學分亦採認3學分。

三、各系所提供科目及選課名額後,由通識中心提醒行政人員在特殊因素人工加選時注意選課人數。研發處之業務費公式另案討論。


討論二

由:「選修他院課程承認跨領域通識學分」E化,請討論。

明:若學生欲修習之他院課程,尚未列於通識選課系統中,是否維持現行人工申請(附件2)? 若線上申請認列是否可行?

議:

一、先與註冊組討論後,由通識中心填寫系統需求表,請計網中心撰寫新系統。

二、學生申請程序直接由通識中心審核,不需再經由所屬學系,並修訂通識課程選修要點。

三、E化之後,學生線上填寫申請表,通識中心勾選領域別後,由計網中心系統勾稽6學分上限,再經註冊組轉檔(轉檔時機待確認),次一學期該科目則承認為通識學分。當學期畢業生於該科成績出來後,自行列印申請表交至註冊組,細節須由通識中心李筱筠再與註冊組、計網中心詳談。


討論三

由:若105學年度起,新生及在學生都適用新規定,畢業預審系統是否有影響? 請討論。

明:

一、105學年度起,跨領域通識課程由四領域中每領域至少選修1門,改為五領域至少選修兩個領域即可,各學系或註冊組審查畢業學分時,預審系統之程式是否需修改?

二、舊生可否全面適用?


議:

一、105學年度起,若通識規定新制全校一體適用,新生和舊生皆可適用新制,畢業預審系統並不會有影響,但若通識學分數改變,須通知計網中心修改系統畫面。

二、104學年度起,因應成鷹計畫「外國語言」之新制,畢業預審系統中,「國際語言」須改為:「外國語言」共4學分。

三、105學年度起,若哲學與藝術併入人文學,在畢業預審系統中「哲學與藝術」欄位之畢業應修課程標準應增列「(適用104學年度前()入學新生)104學年度()以前入學之學生可以在畢業預審系統中「哲學與藝術」欄位看到已修畢之課程;105學年度入學新生該欄位則呈現空白。

本校外籍生通識課程選課協調會紀錄

附件17


:104123(星期四)下午1:00~3:00

:華語中心26312會議室

出席人員:通識中心陸偉明主任、華語中心侯美珍主任、華語中心陳淑玲副主任

華語中心蔡佩珊小姐、國際學生事務組蔡美玲組長、課務組彭女玲小姐、註冊組曾馨慧小姐、註冊組鄭惠芬小姐、通識中心陳昭曲小姐、通識中心李筱筠小姐

紀錄:李筱筠

討論事項

案由一:外籍生修習華語中心開授之華語課程承認為通識學分,排課時段提請討論。

說明:

一、依據104624日「本校外籍生、交換生通識課程選課事宜」會議紀錄決議四辦理(附件1P.2)

二、104學年度第2學期外籍生大學導航已訂於周四5,6節。

決議:

一、華語中心每學期於星期四7.8開授2小時中文特別班,依程度分2班,承認為基礎國文。

二、於104學年度第2學期起實施。

三、請國際事務處開學前提供學生名單給華語中心,俾利進行分班考試。

四、學習成績轉送註冊組之行政程序,請註冊組再研議可否簡化。


案由二:外籍生修習華語中心開授之語文文化課程承認為通識學分,提請討論。

說明:

一、依據104624日「本校外籍生、交換生通識課程選課事宜」會議紀錄決議七辦理(附件1P.2)

二、檢附104學年度第1學期外國學生、僑生、陸生(含交換生)註冊人數統計表供華語中心參考(附件1P.3~4)

三、擬於1041228日通識教育委員會提案討論。

決議:緩議。

國立成功大學通識課程優良教師獎勵與遴選要點

附件18

正草案對照表

修正條文內容

原條文內容

說明


一、國立成功大學(以下簡稱本校)為鼓勵本校教師致力於通識課程之教學,提高教學效果與培育學生素養,特訂定本要點。

維持不變。

二、通識課程優良教師,係指在本校任教通識課程滿六學期以上,致力於通識教學堪為表率之專任或專案教師,且於受推薦最近二年內參加至少二場校內外通識教育研習活動

二、通識課程優良教師,係指在本校任教通識課程滿六學期以上,熱心通識教學及術德兼備,堪為表率之專任或專案教師。

增訂通識課程優良教師須於受推薦最近二年內參加至少二場校內外通識教育研習活動


三、通識課程,係指經通識教育委員會審定開授之核心、跨領域及融合通識課程。

核心通識課程分四領域:基礎國文、外國語言、公民與歷史、哲學與藝術。

跨領域通識課程分五領域:人文學、社會科學、自然與工程科學、生命科學與健康、科際整合。

維持不變。


四、通識課程優良教師之遴選,每學年辦理乙次,由核心通識領域課程委員會推薦候選人至多四名;跨領域人文學、社會科學、自然與工程科學、生命科學與健康、科際整合等五領域課程委員會推薦候選人,每領域至多二名。

融合通識課程任課教師不納入獎勵範圍。

維持不變。


五、為配合本校延攬、留住及獎勵特殊優秀人才支給原則辦理時程,每學年第二學期進行遴選,由通識教育中心提供當學年第一學期及前一學年第二學期之教師相關資料,經各領域課程委員會初審後再向通識教育委員會推薦。

通識教育委員會應有三分之二以上委員出席始可開議,出席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始得議決。

維持不變。


六、通識課程優良教師獎勵名額,核心通識課程領域至多二名;人文學領域、社會科學領域、自然與工程科學領域、生命科學與健康領域、科際整合領域,各領域至多一名。

維持不變。


七、獲選優良教師除頒予獎狀公開表揚外,另頒發獎勵金新臺幣捌萬元,並得推薦參與本校全國優良教師推薦遴選。

維持不變。


八、已獲本獎勵之教師兩年內不得連續受獎。

維持不變。


九、本要點所需經費,由校務基金自籌收入或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經費項下支應。

維持不變。

十、本要點經校務基金管理委員

會及行政會議通過後實施,

修正時亦同。本要點修正若未涉及校務基金經費動支,免提校務基金管理委員會審議。

十、本要點經校務基金管理委員會及

行政會議通過後實施,修正時亦同。

為提升行政效率,增訂未涉及校務基金經費動支者,得逕送行政會議決之。









國立成功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設置辦法

附件19

正草案對照表

擬修正條文

原條文

說明


第一條

依據本校組織規程第二十四條,特設置通識教育委員會(以下簡稱本委員會)。

維持不變。

第二條

本委員會為研議及規全校通識教育發展之決策單位。有關通識課程之研擬,由通識教育中心負責,並向本委員會提出審議。


第二條

本委員會為一研議及規畫全校通識教育發展之決策單位。有關通識課程之研擬,由通識教育中心負責,並向本委員會提出審議。


文字修正。

第三條

本委員會由副校長擔任召集人,教務長、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擔任副召集人、各學院院長為當然委員另由校長聘請委員4~6,任期一年,得連任之。大學部學生代表一人,由學生會推舉產生。任期一年,得連任之。

本委員會委員均為無給職。但非由本校人員兼任者,得依規定支給出席費(諮詢費)、交通費。

第三條

本委員會由通識教育中心中心主任擔任召集人,教務長、各學院院長為當然委員;大學部學生代表一人,由學生會推舉產生。另由校長聘請教授若干人為委員,任期一年,得連任之。

1.由校長聘請教授若干人為委員改為4~6

2.若委員非本校人員,得依規定支支領相關費用


第四條 

本委員會每學期至少召開一次會議。其職掌如下: 

(一)通識教育發展方向與政策之決定;        

(二)通識教育重大計畫之審議:        

(三)通識教育課程規劃之複審;        

(四)其他相關事項。

維持不變。


第五條

本辦法經校務會議通過後實施,修正時亦同。

維持不變。


國立成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課程規劃與審查要點

附件20

正條文對照表

修正條文內容

原條文內容

說明


一、依據本校通識教育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設置辦法第四條第一項,為負責通識課程之規劃、開設及審查等與教學相關之工作,特訂定「國立成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課程規劃與審查要點」(以下簡稱本要點)。

維持不變。


 二、本中心設各領域委員會,各領域委員會之召集人,由通識教育委員會委員兼任,任期一年,得連任之。

核心通識課程領域相關系所之課程委員會召集人為該領域委員會當然委員。

維持不變。


三、依本校開課、排課規定,各領域及各系所院主動研擬之課程規劃及建議案須先經課程所屬領域委員會初審,再提交通識教育委員會複審。但因新進老師加入或開課時間緊迫,得於選課第二階段前改採通訊投票,須三分之二以上委員同意始得開課。

已開課程名稱改變、6週以上課綱異動或課程停開3年以上、主要授課教師異動,須依第一項程序重審。

舉凡涉及遠距教學、服務學習、業界講師參與教學等課程,另須提交校級相關委員會辦理審查。

維持不變。

四、課程規劃與審查要項如下:

()形式部分: 課綱(18週進度)撰寫完整,所附資料(含近三年教學反應調查表、近六內相關之學術著作、個人學經歷等)齊全。

()學術部分:

契合度:課程名稱與課程內容,課程內容與評量方式,以及與通識素養、核心能力之契合度。

承載度:課程單元應顧及學術連貫性,指定閱讀、作業、考試能配合學習目標及課程內容。

教師與教學:教師之學術專長或著作應與所教授課程高度相關,且能針對通識特性與大班需求提供適切之教學設計。

四、課程規劃與審查要項如下:

()形式部分: 課綱(18週進度)撰寫完整,所附資料(含近三年教學反應調查表、相關學術著作、個人學經歷等)齊全。

()學術部分:

契合度:課程名稱與課程內容,課程內容與評量方式,以及與通識素養、核心能力之契合度。

承載度:課程單元應顧及學術連貫性,指定閱讀、作業、考試能配合學習目標及課程內容。

教師與教學:教師之學術專長或著作應與所教授課程高度相關,且能針對通識特性與大班需求提供適切之教學設計。

104.12.03人文學領域會議建議,新開通識課程提供近六年內相關之學術著作。


五、課程審查爭議之處理

   課程初審未獲通過之教師,得要求說明或再審。各領域委員會於接獲要求後,應召集會議,並參酌兩位專業公正之第三者意見,討論決定之。如再有異議,應提請通識教育委員會討論決定。

維持不變。

六、開授通識科目3年後,得由本中心委任至少2位審查委員針對科目之內容說明、核心能力及領域主軸契合度進行審查。授課教師參考審查意見修訂之課綱送交各領域委員會備查。


1.新增條文

2.依通識教育自我評鑑實地訪評委員建議,新增課程審查機制

七、通識授課教師開授之科目連續2學年教學反應調查表平均數低於3.5者,由本中心提送各領域委員會審議其教授科目是否續列為通識課程。


1.新增條文

2.依通識教育自我評鑑實地訪評委員建議,新增教師評量不佳之退場機制。

、各系應秉持權利與義務均衡之原則,開授通識課程,若所開通識課程不足時,得由通識教育中心聘請教師開授之,並將該教師員額計入該系之教師員額,員額之計算以該系學生對通識課程之需求大於該系對通識課程之供給達一個標準班人數時〈以60人計〉,由該系配合提供六分之一個教師員額予通識教育中心開授通識課程。

六、各系應秉持權利與義務均衡之原則,開授通識課程,若所開通識課程不足時,得由通識教育中心聘請教師開授之,並將該教師員額計入該系之教師員額,員額之計算以該系學生對通識課程之需求大於該系對通識課程之供給達一個標準班人數時〈以60人計〉,由該系配合提供六分之一個教師員額予通識教育中心開授通識課程。

點次調整。

、各領域委員會會議,每學期至少召開一次。

七、各領域委員會會議,每學期至少召開一次。

點次調整。

、本要點經通識教育委員會會議通過後實施,修正時亦同。

八、本要點經通識教育委員會會議通過後實施,修正時亦同。

點次調整。



5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