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大學課程大綱
102年6月4日101學年度第2學期校級課程委員會議修正通過
課程年度:108學年度第1學期
開課單位:特殊教育學系(大學部) (本課程有期中預警制度)
科目代碼:
授課教師:葛竹婷(email: [email protected])
研究室分機:4901;4113 Office hour: 週二上午08:10-10:00
中文課程名稱:重度與多重障礙
英文課程名稱:Students with Severe and Multiple Disabilities
修別:■必修課程□選修課程□通識課程□教育學程
學分數:2
每週上課時數:2小時
先修科目:■無□有
本課程與系所課程核心能力之關連性:
大學部核心能力 | 相關性 (依本課程與核心能力之相關性進行百分比分配,合計為100%) |
了解特殊教育學生身心發展和特質 | 25% |
具備特殊需求學生鑑定與評量、教學與輔導之能力 | 25% |
具備課程、教材、學習輔具之設計應用能力 | 25% |
具備班級經營、親師合作與校園團隊運作之能力 | 15% |
熟悉特教法規與資源整合之能力 | 10% |
本課程核心能力與教學方法之關連性:v
教學方法 核心能力 | 口述 | 教師 示範 | 實作 | 小組 討論 | 參觀 訪問 | 專家 演講 | 影片 | 其他 |
了解特殊教育學生身心發展和特質 | | | | | ||||
具備特殊需求學生鑑定與評量、教學與輔導之能力 | | | | | ||||
具備課程、教材、學習輔具之設計應用能力 | | | | | | | | |
具備班級經營、親師合作與校園團隊運作之能力 | | | | | | |||
熟悉特教法規與資源整合之能力 | | | |
一、課程簡介
重度多重障礙學生具多樣和複雜的特殊需求,有賴跨領域、多專業間的合作,因此本課程主要透過教科書與期刊導讀、講述、影片欣賞、課堂討論、對話辨論、合作學習、專題演講、小組報告等方式,協助學生瞭解重度與多重障礙學生的定義、身心特質,並對其評量、鑑定安置有所認識。藉由對重度與多重障礙學生有基本的認識後,再進而依據其身心特質設計課程,實施有效的教學。透過重度多重障礙者重要議題的探討,進而對其生涯發展與規劃有所熟悉,並省思特殊教育的教學與服務內容。
二、課程目標
能瞭解重度與多重障礙學生的定義與身心特質
能瞭解重度與多重障礙學生的評量、鑑定、教育安置
能瞭解重度與多重障礙教育專業團隊運作
能瞭解重度與多重障礙學生的動作需求、動作機能訓練領域特殊需求課程與教學方法
能熟練重度與多重障礙學生的擺位、扶持、移位、攜抱與餵食技巧與輔具運用
能瞭解重度與多重障礙學生的溝通需求、溝通訓練領域特殊需求課程與教學方法
能瞭解重度與多重障礙學生生活管理領域課程與生活自理技能的教學方法
能瞭解重度與多重障礙學生正向行為支持介入方案
能瞭解重度與多重障礙學生之普通教育課程調整、特殊需求課程與其教材教法
能瞭解重度與多重障礙學生的輔助科技應用領域特殊需求課程及輔助性科技在重度與多重障礙學生教育上的運用
能瞭解國內外重度與多重障礙教育的現況與發展趨勢
三、課程進度或主題(可依各週詳列) (條列式)
週次 | 日期 | 課程單元大綱 | 實施方式/作業/指定閱讀資料 | 授課教師 |
1 | 9/12 | 課程說明、導論 | 葛師 | |
2 | 9/19 | 重度與多重障礙學生身心特質、診斷與教育安置 | ch 1 | 葛師 |
3 | 9/26 | 重度與多重障礙學生需求評估與課程設計 | ch5 | 分組報告、葛師 |
4 | 10/3 | 重度與多重障礙學生需求評估與課程設計 | ch6 | 分組報告、葛師 |
5 | 10/10 | 放假 | 放假 | |
6 | 10/17 | 重度與多重障礙學生感覺動作之發展與需求及其介入方式 | ch 13 | 分組報告、葛師 |
7 | 10/24 | 重度與多重障礙學生融合教育之實施 | ch 10 | 分組報告、葛師 |
8 | 10/31 | 重度與多重障礙學生專業團隊合作教學介入模式 | ch 3 | 分組報告、葛師 |
9 | 11/7 | 期中考 | ||
10 | 11/14 | 重度與多重障礙學生的溝通需求與教學方法 | ch 11 | 分組報告、葛師 |
11 | 11/21 | 重度與多重障礙學生的擺位、扶持、移位、攜抱與餵食技巧與輔具運用 | ch14 | 客座教師(林珮如老師) |
12 | 11/28 | 輔具在重度與多重障礙教育上之應用 | ch 19 | 客座教師(林珮如老師) |
13 | 12/5 | 重度與多重障礙學生家庭支持與親師溝通 | ch 4 | 分組報告、葛師 |
14 | 12/12 | 重度與多重障礙學生生活自理技能的教學方法 | ch 15 | 分組報告、葛師 |
15 | 12/19 | ch 16 | 分組報告、葛師 | |
16 | 12/26 | 重度與多重障礙學生的行為功能分析與正向行為支持方案 | ch 12 | 分組報告、葛師 |
17 | 1/2 | 期末檢討 | 葛師 | |
18 | 1/9 | 期末考 | 葛師 |
四、學習評量方式(條列式)
課堂討論及參與:包括出席、發問、討論、實作表現、發表與回饋(20%)
客座演講心得報告2篇(20%,每篇10%):請於次週上課前上傳至ee-class。
小組作業:(第一週進行分組,五至六人一組,並請小老師將分組名單上傳ee-class)
(1)指定教科書/閱讀資料/期刊摘要報告(20%):
每位同學均須於課前閱讀指定章節,上課當天由負責報告小組同學進行摘要期刊內容重點報告。
採用PowerPoint簡報報告,口頭報告20~25分鐘為限。請於報告內註明小組成員的工作分配。
請將完整的報告PPT檔案於上課前二天晚上10點前上傳至ee-class。
期中考試(20%)
期末考試(20%)
本課程核心能力與學習評量方式之關連性(請至少勾選三項):
核心能力 評量方式與內容 | 了解特殊教育學生身心發展和特質 | 具備特殊需求學生鑑定與評量、教學與輔導之能力 | 具備課程、教材、學習輔具之設計應用能力 | 具備班級經營、親師合作與校園團隊運作之能力 | 熟悉特教法規與資源整合之能力 |
1.紙筆評量:平時小考、期中考、期末考等 | | | | | |
2.紙筆作業評定:各種作業、各種練習等 | | ||||
3.專題報告評量:蒐集資料、問題分析、組織、綜合整理及溝通報告等 | | | | ||
4.檔案評量:蒐集製作學習歷程與結果等資料製成檔案等 | |||||
5.實作評量與野外實察:以操作、實驗、設計製作、實境問題解決等 | | | | | |
6.作品評定:對學生完成作品,依標準或參照作品進行評分評審等 | | ||||
7.見習參訪與實習評量:至各單位之實習表現、成果展、或參訪心得報告等 | | | | | |
8.志工服務與參與研習評量:參加志工服務或參加研習活動等 | |||||
9.會考及檢定評量:各類會考或檢定等 | |||||
10.畢業展演評量:英語教學或藝術類學門畢業評量等(通識免填) | |||||
11.畢業論文評量:學生獨自或合力完成畢業論文等(通識免填) | |||||
12.其他:參與度、出席情形、分組與合作學習等 | | | | |
五、教材或參考書目
【指定參考用書】
莊妙芬等(譯)(2016)。重度障礙教學(原作者:D. L. Westling, L. Fox, & E.W. Carter)。臺北:華騰。
【主要參考用書】
李翠玲(2009)。重度與多重障礙。臺北:五南出版社
李淑玲(譯)(2011)。普通班融合重度及多重障礙學生:教師的實務策略(原作者:J. E. Downing)。臺北:心理。
邱紹春(2013)。重度、極重度心智障礙者的輔導。臺北:心理。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編(2006)。多重障礙學生輔導手冊。臺中: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錡寶香(2015)。重度障礙學生的溝通與支持。臺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教育部(2013)。優質特教發展網絡系統暨教學支援平台-新課綱教學資源http://sencir.spc.ntnu.edu.tw/site/c_area_list/index/process_t_key/212/mode_t_key/-1/data_t_key/-1
盧台華主編(2013)。特殊需求領域課程大綱。臺北市:教育部。取自教育部優質特教發展網路系統暨教學支援平台http://sencir.spc.ntnu.edu.tw/site】
【指定閱讀期刊】
李翠玲(2008)。多重障礙者之多感官環境建置與課程設計。花蓮教育大學特教通訊,40,11-15。
陳采緹(2013)。從「要,不要」初探重度障礙學生自我決定教學成效。特殊教育季刊,126,35-41。
黃志雄(2015)。重度及多重障礙學生輔助溝通行動歷程之探究。特教園丁,30(3),1-14。
劉明松(2011)。多重障礙學生的行為問題功能分析與處理策略。台東特教,34,12–17。
劉明松(2011)。多重障礙學生溝通能力之評估與分析。台東特教,33,26-29+34。
鄭慧珠(2012)。我也想上體育課-融合式體育課程的規劃與實施。特殊教育季刊,28–35。
謝協君、汪姿伶、張育菁(2011)。融入教具改造之多感官課程在多重障礙學生課堂專注成效。特教論壇,11,63-77。
藍心慧(2015)。游出興趣-適應體育對重度及多重障礙學生教學經驗分享。桃竹區特殊教育,25,1-12。
【其他參考文獻】
王天苗(2003)。特殊教育相關專業服務作業手冊。臺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石筱郁、唐榮昌(2006)。多感官室(Multi-sensory room)對重度障礙學生多感官刺激的應用,特教園丁,22(1),33-39。
呂一慈(2006)。特殊學校實施跨專業團隊服務成效之個案研究:以一個重度多重障礙學生為例。身心障礙研究季刊,4,83 – 96。
李明洋(2010)。極重度多重障礙孩童如廁訓練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31,1—26。
李淑玲(2008)。多感官環境對重度與多重障礙者教育之初探。特教論壇,5,1-13。
李淑貞(譯)(2006)。中重度障礙者有效教學法─個別化重要技能模式(ICSM) (原作者:Kathleen Teague Holowach)。臺北:心理。
李翠玲(2008)。生態評量在多重障礙兒童教育之意義與應用。雲嘉特教,7,29-35。
李翠玲(2008)。多障兒童之功能性語文與數學課程設計。國小特殊教育,46,35-43。
李翠玲(2003) 。多感官環境對多重障礙教育之啟示與應用。國小特殊教育,36,10-17。
李翠玲(2008)。多重障礙者之多感官環境建置與課程設計。花蓮教育大學特教通訊,40,11-15。
李翠玲(2008)。多障兒童之功能性語文與數學課程設計。國小特殊教育,46,35-43。
汪宜霈、鈕文英(2005)。腦性麻痺兒童適應體育教學模式之發展。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3,149-178。
林佑真、洪榮照(2008)。重度與多障兒童功能性語文和數學之課程設計。國小特殊教育,46,70-76。
林宏熾(2001)。重度與多重障礙教育課程與教學。特教園丁,17(2),1-15。
林美玲、林宏熾(2008)。極重度多重障礙兒童生活品質之個案研究。身心障礙研究季刊,6,147 – 159。
林淑莉、胡心慈、趙玉嵐、邱滿艷(2014)。圖卡兌換溝通系統訓練對一位多重障礙兒童之功能性溝通行為的改變。特殊教育季刊,122,1-12。
林建宗(2012)。重度障礙青少年之體能活動指引(原作者:Canales, L.K., & Lytle R.K.)。臺北:禾楓。
林珮如、林真悌(2013)。小魚也能開潛水艇:極重度多重障礙學生電動輪椅介入之行動研究。特殊教育學刊,38,99-125。
林麗英(2005)。極重度多重障礙個案照護與療育課程評量-指導手冊。臺北:心理。
唐榮昌(2006)。使用功能性溝通訓練來減低多重障礙學童的固著行為。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0 (1),21 – 38。
莊妙芬(2002)。重度與多重障礙類化與維續之教學策略。特教園丁,17(4),8-13。
曾進興(2009)。腦性麻痺與溝通障礙(第二版)。臺北:心理。
曾進興(譯)(2002)。教導重度障礙學生溝通技能-融合教育實務(原作者:June E.等)。臺北:心理。
黃志雄(2002)。自然環境教學對重度智能障礙兒童溝通能力的影響及其相關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0,71 – 102。
黃志雄(2009)。當我們同在一起:重度及多重障礙學生家長參與班級義工活動之個案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1,75-97。
葉瓊華(2011)。國民教育階段在家教育最近十年現況與發展。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19-40。
蕭斐文、洪榮照(2016)。增進視皮質損傷多重障礙學生功能性視覺之行動研究。惠明特殊教育學刊,3,1 – 26。
羅珮芳、李芃娟、邱柏升(2015)。個別式調頻系統對一名國小多重障礙學生專注行為之介入成效。特殊教育季刊,134,31 – 43。
【重度多重障礙相關影片】以電影藝術作為媒介,讓我們走進他們的內在世界
【黑暗中追夢】導演: 萬明美
描述著三位多重障礙學生文貴、偉智、馥華的成長故事。 文貴是一個全盲又智障
的原住民,他連簡單的3+5數學運算都不會,卻有不凡的音樂天賦,一首複雜的曲子只要聽過幾遍,即可用多種樂器演奏出來;偉智是一個先天盲又智障的自閉症兒。他有超強的記憶力,能正確指出近十年內所有的日期;而馥華因火災造成眼盲、全身癱瘓、無法言語。她有堅強的毅力,藉由擺動頭部,以「注音溝通板」和「摩斯碼溝通輔具」創作出兩百多首詩。
【Like A Butterfly,譯名:蛻變彩蝶】導演:Ewa Pieta
Przemek生來就具有多重障礙,無法控制四肢的行動也不會說話。8歲時,母親痛
苦地將他放置在療養院,從此被認為是白癡般的植物人。然而,在他16歲那一年奇蹟發生了,透過特殊的溝通方式,人們終於發現,他不僅頭腦完全沒有問題,而且是個心思細膩、對周遭事物觀察入微、頗具創作天分的孩子…。
【A Patch of Blue Sky,譯名:阿弘的天空】導演:小林茂/日本
一名身體重度殘障者不願意住進安養中心,而選擇了在自己家中生活,為此他必須
大大更動家中各種設施,並廣徵了許多義工前來協助他做飯、洗浴、打掃房間,有時他也在家中招待他的殘障朋友,他以善用社會助力的方式做到生活上的獨立。
【Letter to Lou,譯名:我的小王子】導演:Luc Boland /比利時
LOU 在爸媽熱情的期待下誕生。但在幾個月後,才發現他罹患了腦室中隔缺損合併視神經發育不全疾病,會造成視力障礙,以及表達上的智力障礙。這並沒有讓爸媽減少對LOU 的付出,媽媽肩負起教導的工作,爸爸則用攝影機紀錄成長。影片紀錄從誕生到六歲時的模樣,明顯看到LOU 從凡事害怕、拒絕碰觸的情況下,成長到願意嘗試新事物的歷程。【榮獲2009 雅典國際身心障礙影片最佳長片組第二名】
人生多美好
【Life Feels Good,譯名:人生多美好】導演:Nils Tavernier/波蘭
本片改編自真人真事,馬修從出生即罹患腦性麻痺,但他的智能其實沒有問題,只是在早年的醫療技術不足上造成誤診,他肢體上的活動障礙,卻成為他被認定智能同時有缺陷的表徵。「你永遠也不可能跟他成功溝通的。」馬修的母親曾被某個醫生這樣告知,她總不死心的試了再試。馬修有個還算和樂的家庭,瘋狂性格的父親,煩惱天下大小事的嘮叨母親,因母親過度照顧他而吃醋的姐姐,與永遠不在狀況內的老弟,只是他們永遠都不知道,他完全聽得懂大家說什麼,只是每當他要試圖表達意見時,總是會弄巧成拙,讓大家更誤會他的智力不足。父親離開家裡的那一年,馬修也跟著長大了。26年後,因母親無力再繼續照顧而被送進收容所的他,在那裡,他遇見更多跟他一樣的人,品嘗到似戀關係的歡愉,卻也首度領悟到失戀的痛楚。就在某個契機之下,他的聰明才智,終於要被發現!
【The Finishers,譯名:我的鋼鐵老爸】導演:Maciej Pieprzyca/法國
朱利安是個樂觀、富有幽默感的17歲青少年,與所有同年齡的人一樣,正在享受人生中最美好階段;唯一的不同點是,朱利安因為先天腦性麻痺,必須生活在輪椅上。雖然有著疼愛他的媽媽,卻和時常出勤且刻意保持距離的爸爸保羅關係十分疏離。某天,朱利安在無意間發現了爸爸年輕時曾參加鐵人三項的比賽,與一則傷殘人士完成鐵人競賽的新聞後,激發了他的鬥志並說服保羅與他一同參賽。幾經波折後,保羅與朱利安終於決定要一起挑戰並跨越生理與心理上的極限,完成這看似不可能的生命壯舉;而兩人間疏離的關係也因日以繼夜的長期訓練而有所改變。
【The keys to the house,譯名:敲開我心門】
英俊帥氣的傑尼站在慕尼黑火車站,等待他和初戀女友所生、卻從未謀面的兒子保羅…。保羅出生時就有殘疾,傑尼此次和兒子見面,主要是為了帶他前往柏林尋求更好的醫院治療。雖然對傑尼而言,照顧一個有殘疾的兒子確實不易,但貼心的保羅卻常常會反過來教父親該如何照顧好自己…。 傑尼在醫院認識了妮可,妮可也專心於照顧她重殘的女兒,無論環境多困難,她總能堅強地挺立著。妮可給了傑尼最大的精神支持,也讓傑尼在照顧保羅的路上並不孤單…。
【Home of Acorns 譯名:橡木實之家】導演:中橋真紀人/日本
本片描述一位堅毅不拔的母親如何克服惡劣的境遇,養育教導障礙孩子的故事。
雖然是動畫片,但是內容、對白非常感人,是一部引人共鳴、發人省思的電影。
※本片獲得日本第一回文化廳藝術祭優秀賞
【羅倫佐的油】
羅倫佐六歲時,經醫生診斷確定為腦白質硬化疾病,奧登夫婦無法接受孩子將癱瘓死亡的威脅,尋求化學治療,低脂營養食譜控制,仍無法阻止病情惡化,乃自己投入苦學"生化學的研究,在過程中不斷的向醫師挑戰,並挑起ALD家居協會成員尋求積極治療病童的信心,甚至排除一切困難登報募款,舉辦專家座談會,二年多來不眠不休,才研發出三甘酸油脂及油脂酸,終於控制住羅倫佐惡化的病情。期間奧登太太因自責她的家庭遺傳使兒子得病,而陷入極端的罪惡感中,除掙扎努力配合先生的研究,並日夜照顧羅倫佐,更不惜辭退護士,又逼走直言不諱的妹妹茨蕾,只為了維持兒子生命的尊嚴。至終奧登夫婦為羅倫佐歷經辛酸波折所作的奉獻,除肯定了生命奮鬥的意義,更帶給其他病童一線曙光。
【我的左腳】
克里斯是一個先天性腦性麻痺的人,全身僅在腳可以活動,自幼得到母親的細心照顧,小時候的他雖然手腳不便,卻早已顯現出他畫畫方面的天賦。在克里斯遇到寇恩大夫之前,母親與家人的鼓勵與愛,及生活上對他實際的照料就是地世界的全部。一直到寇恩大夫出現改變了他,不但訓練他清楚地說話,表達自己;更使他把身體內部那顆感受敏銳,渴慕溫柔,希望愛、被愛的情懷激盪出來,並表現在畫作上。之後,促成畫展。得到眾人的讚賞,使克里斯情不自禁地在眾人面前向寇恩傾訴愛意。而寇恩告訴他,自己即將與畫廊負責人結婚,讓他深挫。畫展之後,克里斯整日借酒澆愁,困頓畏縮。經母親的一番話擊痛了深陷於「自憐」約克里斯,而再重新振作起來。後來克里斯在參加一項籌募殘障人士醫療基金的餐會中結識僱來照料他的護士瑪麗,並得到她的芳心,於1972年結婚。
六、其他
*本課程請「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及「不得非法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