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大學“學習功能輕微缺損課程調整與教學設計”課程大綱及教案

格式
doc
大小
93.5 KB
頁數
4
上傳者
mann chu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0-02-27,离现在 5 238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109-1學習功能輕微缺損課程調整與教學設計

臺北市立大學課程大綱

10264101學年度第2學期校級課程委員會議修正通過

年度:109學年第1 學期

開課單位特殊教育學系(大學部)

授課師:李曼曲(email:[email protected])研究室分機:4902

中文課程名稱:學習功能輕微缺損課程調整與教學設計

英文課程名稱:Curriculum Adaptation and Instruction Design for Mild Deficits in Learning Functions

修別:□必修課程選修課程□通識課程□教育學程

學分數:2

每週上課時數:2小時(一)1510-1700 教室C117

先修科目:無□有:

本課程與專業素養之關連性:

專業素養

相關性

(依本課程與專業素養之相關性進行百分比分配,合計為100%)

了解教育發展的理念與實務

20

解並尊重學習者的發展與學習需求

30

規劃適切的課程、教學及多元評量

50

建立正向學習環境並適性


認同並實踐教師專業倫理



本課程專業素養與教學方法之關連性:

教學方法

專業素養

口述

教師

示範

實作

小組

討論

參觀

訪問

專家

演講

影片

其他

了解教育發展的理念與實務





解並尊重學習者的發展與學習需求





規劃適切的課程、教學及多元評量





建立正向學習環境並適性









認同並實踐教師專業倫理










一、課程簡介

本課程在教導學生因應融合教育與普通教育接軌之需求,並以普通教育課程為特殊需求學生設計課程之首要考量,依循特殊需求學生之個別差異與需求,彈性調整普通教育課程綱要之各項課程原則,並重視學生學習之個別差異,以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做為課程之調整原則,設計符合特殊需求學生所需之補救課程,重視課程與教材的鬆綁,以簡化、減量、分解、替代、重整等方式彈性調整課程,強化學生之個別化教育計畫(IEP),將課程與IEP結合,以充分發揮教學規劃與執行之功能。

課程目標

1.能瞭解學習功能輕微缺損課程與教學內涵

2.能熟悉學習功能輕微缺損課程調整與教學策略

3.設計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所需之課程並執行教學

三、課程進度或主題

週次

日期

教學主題

閱讀材料

第一週

9/14

課程說明

大綱

第二週

9/21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特殊類型教育 (特殊教育、藝術才能班 )課程實施規範

講義

第三週

9/18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身心障礙相關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

講義

第四週

10/5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身心障礙學生領域課程調整應用手冊

講義

第五週

10/12

學習功能輕微缺損課程調整應用手冊

講義

第六週

10/19

考試


第七週

10/26

學習功能輕微缺損教學活動設計-國語文(教材分析+教案撰寫)

講義

第八週

11/2

學習功能輕微缺損教學活動設計-國語文(教材分析+教案撰寫)

講義

第九週

11/9

期中考週


第十週

11/16

學習功能輕微缺損教學活動設計-數學(教材分析+教案撰寫)

講義

第十一週

11/23

學習功能輕微缺損教學活動設計-數學(教材分析+教案撰寫)

講義

第十二週

11/30

校慶


第十三週

12/7

教案設計成果發表


第十四週

12/14

教案設計成果發表


第十五週

12/21

教案設計成果發表


第十六週

12/28

教案設計成果發表


第十七週

1/4

教案設計成果發表


第十八週

1/11

教案設計成果發表/期末檢討


四、學習評量方式(條列式)

本課程核心能力與學習評量方式之關連性(請至少勾選三項)


核心能力



評量方式與內容

了解特殊教育學生身心發展和特質

具備特殊需求學生鑑定與評量、教學與輔導之能力

具備課程、教材、學習輔具之設計應用能力

具備班級經營、親師合作與校園團隊運作之能力

熟悉特教法規與資源整合之能力

1.紙筆評量:平時小考、期中考、期末考等



2.紙筆作業評定:各種作業、各種練習等



3.專題報告評量:蒐集資料、問題分析、組織、綜合整理及溝通報告等






4.檔案評量:蒐集製作學習歷程與結果等資料製成檔案等






5.實作評量與野外實察:以操作、實驗、設計製作、實境問題解決等



6.作品評定:對學生完成作品,依標準或參照作品進行評分評審等






7.見習參訪與實習評量:至各單位之實習表現、成果展、或參訪心得報告等



8.志工服務與參與研習評量:參加志工服務或參加研習活動等






9.會考及檢定評量:各類會考或檢定等






10.畢業展演評量:英語教學或藝術類學門畢業評量等(通識免填)






11.畢業論文評量:學生獨自或合力完成畢業論文等(通識免填)






12.其他:參與度、出席情形、分組與合作學習等



五、教材或參考書目

鈕文英(2017)。融合教育課程與教學實務Includ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A Practical Guide for Classroom Teachers, 7e。 臺北市,華騰文化。

鈕文英(2015)。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第二版) 臺北市,心理。

網路資源:教育部優質特教發展網絡系統暨教學支援平台--新課綱教育資源

六、課程要求或評量方式

項目

占分比率

說明/要求

出席與討論

20

點名四次不到,該學期成績0分計算;作業遲交者該項作業扣10

考試

40

  1. 題型(選擇+問答)

教案設計+成果發表

40

  1. 每人設計一份教案,報告前一天(週日)上傳作業區。每人報告15分鐘。

  2. 教案設計班別:資源班

  3. 學生人數:至少3位以上,不同障礙類別。設計領域:資源班:國語、數學(補救教學)融入學習策略等


4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