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大學附小108學年度特教班“當喔們同在一起”綜合小田園課程公開授課教案

格式
doc
大小
1.04 MB
頁數
8
上傳者
瑀 王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9-09-24,离现在 6 30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臺北市立大學附小 108學年度校長及教師公開授課

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教學觀察前說課說明1081113

授課教師: _蘇品后、陳立心_任教年級:_特教班_任教領域/科目:綜合-小田園

回饋人員: __特教班老師_任教年級:特教班任教領域/科目:特教

備課社群:(選填) 教學單元: 當喔們同在一起

觀察前會談(備課)日期:1081225日 地點: 121教室  

預定入班教學觀察(公開授課)日期:1090103日 地點:後穿堂、122教室

一、學習目標(含核心素養、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

授課教師根據教案說明本單元核心素養、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及學習目標,主要希望學生能夠認識山茼蒿、一般茼蒿、蒜苗,體驗該作物的採收、清洗及處理方式,並參與相關料理製作,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二、學生經驗(含學生先備知識、起點行為、學生特性…等)

授課教師分析各班學生能力,分配各班採收作物及採收方式:星辰班、藍天班、陽光班、海洋班(依序)-用手連根拔蒜苗; 大地班-用手連根拔山茼蒿。

三、教師教學預定流程與策略:

授課教師根據教案說明教案流程與策略,及提醒各組須事先準備的器材及注意事項:

  • 戶外課程:

分組:星辰一組、藍天海洋一組、陽光大地一組。

各組準備:籃子。

採收完將收成植物分配給各組帶回進室內課程。

  • 室內課程:

分組:星辰一組(星辰班教室)、藍天陽光一組(藍天班教室)、大地海洋一組(海洋班教室)

各組準備:電熱爐*2、湯鍋*1、稍有深度的平底鍋*1、油、鹽

室內課程內容請見PPT

蒜苗只會用到部分,其餘收成讓孩子帶回家。

四、學生學習策略或方法:

授課教師根據教案說明學生學習策略,主要以觀察、模仿、實作、五感體驗為主。

五、教學評量方式(請呼應學習目標,說明使用的評量方式):

授課教師根據教案說明各活動的評量方式,主要於課程活動進行中隨時以實作評量評估學生是否理解課程內容。

六、期待觀課觀察重點:

期待觀課教師們於課堂上觀察學生是否有被授課教師的策略引導,進入小田園學習情境中,並應用教案中的學習策略成功執行每項指定學習活動。


七、回饋會談日期與地點:(建議於教學觀察後三天內完成會談為佳)

日期:1090115地點:__122教室_____


北市大附小108學年度校長及教師公開授課

觀課紀錄暨活動照片

授課教師: 蘇品后、陳立心 任教年級:_全特教班_任教領域/科目: 綜合/小田園  

回饋人員: 王怡玲、盧文怡、林昭彣、陳盈如、丁文婷、楊淑玲、李子安、喻紹嫻、董宥汝 任教年級: 特教 任教領域/科目: 特教

教學單元: 當喔們同在一起 ;教學節次:共2節,本次教學為第12

觀察日期:1090103

層面

指標與檢核重點

事實摘要敘述

(含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表現、師生互動與學生同儕互動之情形)

評 量(請勾選)

優良

滿意

待成長


A-2掌握教材內容,實施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學習。

ˇ



A-2-1有效連結學生的新舊知能或生活經驗,引發與維持學生學習動機。

  1. 教師能透過圖片的提示與具體的蔬菜採摘,讓學生習得萵苣與蒜苗的外型與氣味。

  2. 教師能提供實際採摘的練習,學生能練習連根拔起萵苣與蒜苗。

  3. ppt內容設計詳細,圖片清晰,學生容易觀看,可給予學生視覺提示。

  4. 活動設計流程引導學生容易一步步完成煮湯圓的步驟。

  5. 能根據學生上一次上課的學習經驗,做有效的連結。

  6. 透過分組和解說,清晰呈現教學內容和過程。

  7. 提供學生多次的練習機會,熟練技巧。

  8. 教師對於教材內容熟悉,教學過程流暢。

  9. 確實連結以往小園丁課程經驗,讓學生能不斷重複複習讓觀念更清楚。

  10. 除口頭說明授課外,也讓學生實際進行操作,可強化較為複雜的新觀念,讓學生更有印象。

A-2-2 清晰呈現教材內容,協助學生習得重要概念、原則或技能。

A-2-3 提供適當的練習或活動,以理解或熟練學習內容。

A-2-4 完成每個學習活動後,適時歸納或總結學習重點。

A-3運用適切教學策略與溝通技巧,幫助學生學習。

ˇ



A-3-1 運用適切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或實作。

  1. 教師能讓學生透過處理蔬菜思考烹飪的過程。

  2. 能使用實際的茼蒿和要摘採的山茼蒿作比較,讓學生有機會做五感的觀察和體驗。

  3. 提供實物、視覺提示進行教學。

  4. 透過工作分析,幫助學生分段學習。

  5. 教師能在教學過程中隨時提供學生五感觀察、實作體驗,幫助學生學習。

  6. 課堂活動中確實走入學生群示範及展示,讓學生能更清楚了解採摘收成作物方式及植物樣態。

  7. 課程中經常以提問、工作分析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A-3-2 教學活動中融入學習策略的指導。

A-3-3 運用口語、非口語、教室走動等溝通技巧,幫助學生學習。

A-4運用多元評量方式評估學生能力,提供學習回饋並調整教學。


ˇ


A-4-1運用多元評量方式,評估學生學習成效。

  1. 教師讓學生透過實作評量,在學生操作時能給予回饋並修正教學內容。

  2. 在教學中較少看見因著學生學習表現的狀況而做調整。

  3. 因為教學較活動性,學生可以在活動中學習烹飪前清洗和處理食材的技巧,在操作中老師能給予較多需求的協助。

  4. 透過五官體驗,進行形成性評量。

  5. 透過烹煮食材、品嚐,做總結性評量。

  6. 根據評量過程,調整學習的難度,促進成功經驗。

  7. 善用評量結果,推廣食農教育,並應用在日常生活上。

  8.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時使用口頭問答、提供選擇等方式了解學生學習成效,並調整教學步調。

  9. 採多元評量(觀察、實作等)方式評估學生。

  10. 課後與共備小組成員討論學生成果並進行課程修改。

A-4-2 分析評量結果,適時提供學生適切的學習回饋。

A-4-3根據評量結果,調整教學。

A-4-4 運用評量結果,規劃實施充實或補強性課程。(選用)


層面

指標與檢核重點

教師表現事實

摘要敘述

評 量(請勾選)

優良

滿意

待成長

B

B-1建立課堂規範,並適切回應學生的行為表現。

ˇ



B-1-1 建立有助於學生學習的課堂規範。

  1. 教師能妥善安排學生座位,並安排助理教師進行協助。

  2. 戶外課程進行中,協同的老師能維持住班級的秩序,有助於學生循序完成採收菜的活動。

  3. 能根據學生學習過程,給予鼓勵和指導。

  4. 教師能有效維持課堂秩序,讓學生輪流實際體驗課程內容。

  5. 明確建立課堂規範,並在學生出現問題行為或有良好表現時適時給予回饋。

B-1-2 適切引導或回應學生的行為表現。

B-2安排學習情境,促進師生互動。

ˇ



B-2-1 安排適切的教學環境與設施,促進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

  1. 教師能安排學生彼此合作完成烹飪過程,並歡愉的享受客家鹹湯圓。

  2. 在戶外活動課程中,實際在特教班自己的菜圃進行採收山茼蒿和蒜苗的活動,完全符合情境教學,而且師生在活動中很自然形成互相合作的關係,完成採收的活動。

  3. 在自然情境下,透過教學安排,促進師生互動。

  4. 教師能夠適當安排學生負責任務,共同合作完成客家鹹湯圓,並一同享用成果。

  5. 依課程內容安排不同上課空間,讓學生能在真實情境中學習達最佳學習成效。

B-2-2 營造溫暖的學習氣氛,促進師生之間的合作關係。


觀課歷程照片

(觀課者協助拍攝,至少24張為宜)

解說要採摘的山茼蒿和蒜苗

老師協助學生完成拔山茼蒿和蒜苗的活動

解說種植的山茼蒿與販賣的茼蒿不同處

學生實際清洗與處理食材

以工作分析法指導鹹湯圓製作

享用共同完成的客家鹹湯圓


臺北市立大學附小 108學年度校長及教師公開授課

議課暨自評記錄表

授課教師:蘇品后、陳立心任教年級:特教班任教領域/科目:綜合-小田園 

回饋人員:_特教班老師_任教年級: 特教班 任教領域/科目: 特教

教學單元: 當喔們同在一起 ;教學節次:共2節,本次教學為第12

回饋會談日期:1090115日地點:122教室

依據觀察工具之紀錄分析內容,與授課教師討論後填寫:

  1. 教與學之優點及特色(含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表現、師生互動與學生同儕互動之情形):

  1. 能透過圖片的提示與具體的蔬菜採摘,讓學生習得萵苣與蒜苗的外型與氣味,並能練習連根拔起萵苣與蒜苗。

  2. 投影片內容設計詳細,圖片清晰,學生容易觀看,可給予學生視覺提示。

  3. 教師對於教材內容熟悉,教學過程流暢,確實連結以往小園丁課程經驗,讓學生能不斷重複複習讓觀念更清楚。

  4. 活動設計流程引導學生容易一步步完成煮湯圓的步驟,除口頭說明授課外,也讓學生實際進行操作,可強化較為複雜的新觀念,讓學生更有印象。

  5. 能使用實際的茼蒿和要摘採的山茼蒿作比較,讓學生有機會做五感的觀察和體驗,課堂活動中確實走入學生群示範及展示,讓學生能更清楚了解採摘收成作物方式及植物樣態。

  6. 能讓學生透過處理蔬菜思考烹飪的過程,課程中經常以提問、工作分析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且因教學較活動性,學生可以在活動中學習烹飪前清洗和處理食材的技巧,在操作中老師能給予較多需求的協助。

  7. 讓學生透過實作評量,在學生操作時能給予回饋並修正教學內容;透過五官體驗,進行形成性評量;透過烹煮食材、品嚐,做總結性評量,課後與共備小組成員討論成果並進行課程修改。

  1. 教與學待調整或改變之處(含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表現、師生互動與學生同儕互動之情形):

在戶外教學中,因為全特教班學生共同聆聽解說與實作,學生屬一年級至六年級皆有,故較少看見因著學生學習表現的狀況而做調整,教師不易發現少部分學生未能跟上,加上團體課程受到時間安排限制,而未能停下進行調整。

  1. 授課教師預定專業成長計畫(於回饋人員與授課教師討論後,由回饋人員填寫):

成長指標

成長方式

(研讀書籍、參加研習、觀看錄影帶、諮詢資深教師、參加學習社群、重新試驗教學、其他:請文字敘述)

內容概要說明

協助或合作人員

預計完成日期

A-2-2

研讀書籍

研讀園藝治療書籍,提升教學知能

研發處

109.06

A-2-3

參加研習

參加特教團隊舉辦的園藝治療研習

特教班老師、園藝治療師

109.06

A-3-1

參加學習社群

與特教團隊持續共同備課,提升素養導向教學能力

特教班老師

109.06

(備註:可依實際需要增列表格)

回饋人員的學習與收穫:

根據前兩次小田園公開觀課的共備與討論回饋為基礎,發展本次小田園課程活動,除了改善與調整外,更增添了讓學生操作參與的機會,在課堂中跟學生一起從拔菜到處理食材,再到烹煮的過程,看到學生對活動的興趣比想像中更熱烈,進而幫助回饋人員思考如何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設計教學的內容,有別於過去解說與示範的部分多於學生實作,因此在應用於生活時則更能結合經驗。另外針對本次觀課建議調整的部分,也會在之後的課程設計上更注意。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