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課程綱要細目解讀(第一組)
陳俞君、王姿懿、黃秋萍、張馨月、張嘉群、劉昭堂、邱耀加
~數與量~
1-n-01能認識100以內的數及「個位」、「十位」的位名,並進行位值單位的換算。
說明:
非負整數的認識是兒童最早接觸的數學教材,教學時宜讓兒童能初步掌握整數數詞序列的規律,並能以具體的量、聲音、圖像、數字,進行說、讀、聽、寫、做的活動,表徵100以內的數。
數數活動較熟練後,可配合其他課程,做各式各樣的活動。
數字「87」是指8個「十」和7個「一」,其中8所在的位置即為「十位」,其位值單位為「十」,7所在的位置即為「個位」,其位值單位為「一」。
位值單位的換算,宜先引導學童用教具做十個一堆的數數活動。其中錢幣由於日常生活常用,更是適合位值換算的教學(參見1-n-02)。例如:先理解16個「一」元,可以換成1個「十」元與6個「一」元;再將8個「十」元與16個「一」元,換成9個「十」元與6個「一」元,記成「96」。(在活動中進行,不宜過度評量)。
例題:
媽
媽買了一包糖給美美,請小朋友幫美美算算看,一共是幾顆糖?(每10個糖果圈成一圈)
教學注意事項:
學生在這部分的能力,最會出現的問題,就是在數數的時候,要她們將十個一圈或者是五個一圈,部分小朋友會再圈的時候,會容易少圈,或多圈
,這是再做練習的時候老師要提醒注意的!!
1-n-02能認識1元、5元、10元、50元等錢幣幣值,並做1元與10元錢幣的換算。
說明:
錢幣的使用,是學童學習加減法最自然的生活情境,應多運用。例如作簡單的買賣活動,可以提高學童學習數數與位值換算的興趣。
一年級進行錢幣的使用教學時,可給定一物品的金額讓學童付錢,例如:怎麼付錢可以剛好買一個18元的三明治?可以讓學童嘗試不同的組合方式,以與1-n-04互相加強。最重要的10元與1元的互換要先做。並在所有錢幣與1元的互換基礎上,慢慢理解10元相當於兩個5元硬幣,50元相當於五個10元等事實。
例題:
芳芳想買一個45元的漢堡,可以怎麼付錢呢?和同學討論看看有幾種付法?
方
法一:
方法二:
教學注意要項:
這邊最重要的是除了要讓學生認識基本的幣值外,另外的重點就是要讓她們學會基礎的換算,讓她們從生活中最常接觸的買賣,去了解加減;也同時讓她們理解錢幣間基本的換算。
1-n-03能運用數表達多少、大小、順序。
說明:
數的比較含有數量和序數兩種情形,因為概念比較抽象,可藉由「量」的情境下進行,例:5枝鉛筆比4枝鉛筆多、小明排隊排在第3個位子。
教學溝通上要注意序數(第幾個)是有方向性的,必須先講清楚從哪裡開始數;另外也要注意「8前面是什麼數?」這類問題,本身有語意溝通的歧義
在此後的數與量教學中,都要進行比較大小的活動。
例題:
今天的晚餐是水餃。姐姐吃了15個水餃、媽媽吃了25個水餃、寶寶吃了18個水餃。請問誰吃的水餃最多?說說看你怎麼知道呢?
教學注意要項:
在當中有關序量的教學,這邊再給學生情境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向性”!!老師最常用的就是教室裡座位,老師在出題的同時,一定要說明是從前面數過或從後面數,一定要讓學生清楚,否則會造成學生在學習上的混亂。
1-n-04能從合成、分解的活動中,理解加減法的意義,使用+、-、=作橫式紀錄與直式紀錄,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說明:
在一年級的加減活動著重在數數活動與合成分解活動的過渡,以及後者的熟悉。一年級也應熟悉基本加減法(心算練習,見1-n-05)。學習加減法,數量不宜過大,但亦不限於一位數。
在一年級學習將合成分解活動的結果,寫成加減法的橫式紀錄與直式紀錄。
一年級的直式紀錄只是提供直式計算的前置經驗,沒有計算意涵,可在一年級下學期才引入。
加減的生活問題中,先固定一數再加(或減)一數的類型最簡單。例:「小明有5顆糖,媽媽再給他4顆,小明現在有幾顆糖?」、「小明有6顆糖,分給小英2顆糖,小明還剩幾顆糖?」
在恰當教學時機,應讓學童理解某數+0與-0,其結果不變的事實。? 在加減法教學中,若要檢查兒童對所給定的加減算式是否理解,可讓學童練習擬出對應的生活應用情境。
例題:
強強有8張乖寶寶卡。今天數學考試全對,老師給強強2張乖寶寶卡。現在強強有幾張乖寶寶卡呢?
教學注意要項:
這項能力的訓練,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多做練習,不過在這邊要注意的是,因為低年級的語文理解能力較差,所以面對文字較多的敘述,可能會不了解題意,所以看到題目裡的數字就胡亂加減,所以這邊老師應先給學生一些基本的練習,訓練學生對題目的理解,如說明的第四項,讓學生對於同一類的題目多做練習,然後在慢慢加深題目。
1-n-05能熟練基本加減法。
說明:
本細目目的在養成學童簡單心算的能力和習慣,作為日後計算的基礎。
熟練的意思是,能夠不透過數數就知道答案。
基本加減法包括(1)加1與減1;(2)加10與減10;(3)合10與拆10;(4)被加數與加數為一位數的加法(例:4+8=12);(5)前者之逆運算(例:12-8=4)。
教師在基本加減法可以使用的情況或問題中,可鼓勵學童使用心算。但是這不表示一年級的加減法問題僅限於基本加減法,例如學童還是要會用數數或其他合成分解的策略去計算12+9之類的問題。
例題:
朋朋有12隻鉛筆,爸爸跟跟朋朋拿了2隻筆給弟弟。現在朋朋還有幾隻筆呢?朋朋和弟弟誰的筆比較多呢(利用心算,算一算)?
教學注意要項:
這邊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學生能用心算的方式,運算出基礎的加減,不要單純的依賴數數,因為低年級的學生數數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利用手指進行運算,不過當運算的值超過十根手指時,她們就很麻煩了(甚至看到有些同學借用其他同學的手指),所以這邊老師可以在平時上課或者是在其他的時間,讓學生多做練習,不要讓她們只能依賴數數的方式。
1-n-06能作一位數之連加、連減與加減混合計算。
說明:
在合成分解情境中理解連加、連減與加減混合的計算與記錄方式。由於學童剛學加減法,在一年級只作一位數的運算即可,目的在熟練基本加減法(參見1-n-05)與熟悉較小數的加減運算。此時加數與減數的個數不宜太多,三個以內即可。
例題:
我原本有9顆彈珠,後來不見了5顆,之後哥哥又給了我3顆,我現在有幾顆彈珠?
教學注意要項:
這部分學生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不清楚題意,如例題,學生有時會搞不清到底是要加還是要減,或者是本來是要減五加三,但卻寫成加五減三,這是學生常常會犯的錯誤,所以這部分的教學,可讓學生慢慢熟悉各種題型,如全都是連加(減)的,最後在讓她們試著去學習混合型的題目。
1-n-07能進行2個一數、5個一數、10個一數等活動。
說明:
2個一數、5個一數、10個一數等活動為乘法的前置活動。
運用花片之類的教具進行幾個一數的過程,排成整齊的排列形狀,可作為乘法「陣列模型」的前置經驗。
例題:
森林裡的動物們要出去郊遊了,小兔子們要10人個一組,小熊們要2人一組,小豬們要5人一組,你能幫他們分組嗎?把每一組圈起來。
教學注意要項:
這邊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因為這活動是成法的前置經驗,所以在帶領她們在做題目的時候,可以適時的提醒這觀念,但是因為一年級的課程還未教學到乘法的觀念,所以也不用太過於教學,重點還是要她們能進行數數的活動。
1-n-08能認識常用時間用語,並報讀日期與鐘面上整點、半點的時刻。
說明:
先進行幾個事件發生先後順序的辨識活動。
能使用常用時間用語,如上午、中午、下午或今天、昨天、明天,並知道其先後順序。
能查閱日曆、月曆或年曆上的日期,知道今天是「幾月幾日星期幾」。
能認識鐘面上的長、短針,並報讀時鐘上常用的時間刻度,在一年級只作整點或半點的報時。如「1點鐘」、「3點半」。
例題:
小亮想在下午5點半時看他喜歡的卡通,請你幫他畫出下午5點半的時鐘。
教學注意要項:
因為一年級的教學只要讓她們懂的整點及半點的報時即可,不過就實際經驗,還是可以教導學生準確的分鐘,學生最搞不清楚的就是一到十二代表的意思,她們都明白時針所指的就是幾點,但不知道分針所指的是代表分,所以可能時間明明是3點25分,但學生會說3點5分,這是低年及最常見到的錯誤,所以這邊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可實際拿一個大時鐘來進行,方便學生理解。
1-n-09能認識長度,並做直接比較。
說明:
初步概念與直接比較:首先,透過感官直接感覺該量,再對兩同類量作直接比較,最後是量的複製。另外,也包括利用測量工具之刻度直接描述一量。
量的複製包括:整體複製(例:給定一條繩子,比對著端點完整地剪下和所給定的繩子一樣長的繩子)、合成複製(例:用幾根木條頭尾相接拼出黑板的長;用一些硬幣平衡天平另一端放置之重物)與等量合成複製(例如:用等長木條頭尾相接拼出黑板的長;用相同的硬幣平衡天平另一端放置之重物)。
例題:
用尺量一量,看看哪一枝筆比較長,在( )中打V
教學注意要項:
這邊學生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對於尺的操作,許多學生在使用工具測量的時候,往往不會對其“0",所以量來的長度都是錯誤的,這是老師在教學上要注意的。
1-n-10能利用間接比較或以個別單位實測的方法比較物體的長短。
說明:
這邊的個別單位不見得是常用單位(例如手臂長、掌幅、方形紙片等都可作為個別單位)。
長度是國小最早學習的量,具有量之學習的指標作用,而且又是數線與小數概念的入口,教師務必小心處理此細目,完成利用個別單位測量與距離觀念的連結。例如可以要求學童以一步為單位,測量距離(「步數」),讓學童知道可利用「單位」來量度「距離」。
在本細目中也應處理以個別單位為基礎的長度合成分解活動,作為長度加減(參見2-n-14)與數線加減(參見3-n-07)的前置經驗。例如:紅花繩和10個小麗的掌幅一樣長,藍花繩和12個小麗的掌幅一樣長,所以藍花繩比較長,且多了2個小麗的掌幅長。重點是學童能將合成分解的經驗、加減運算,與長度比較的經驗連結起來。
例題:
用橡皮擦量一量,看看哪一枝筆比較長,在( )中打V
教學注意要項:
這邊最重要的就是要帶給學生“單位”的概念,讓她們理解生活週遭的物品,是可以當做測量“距離”的單位,不一定得靠尺來量得。
~幾何~
1-s-01能認識直線與曲線。
說明:
知道何謂直線與曲線。
從具體活動的操作中,知道連結兩點(手指)間的線(繩子),以直線為最短。
例題:
放學後巧巧背著書包準備回家,從學校到家裡有3條路可以走,巧巧想要快點回家吃點心,你覺得他應該走哪一條路呢?你的理由是?
教學注意要項:
利用具體實物操作,讓學生能認知直線與曲線。
在兩定點間,讓學生直接比較直線與曲線的長短。
從具體活動操作中(例實際拉繩子),知道連結兩點間的線,以直線為最短。
1-s-02能辨認、描述與分類簡單平面圖形與立體形體。
說明:
在此時期,只要訴諸學童之幾何直覺即可,不必強調其構成要素。
簡單平面圖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等;簡單立體形體,如:球體、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圓錐等。
例
題:
小月用不同形狀的圖卡排成一個蛋糕的圖形。
小朋友請把圓形塗成黃色,
長方形塗成藍色,
三角形塗成綠色,
正方形塗成紅色。
教學注意要項:
一開始在名稱的溝通上,可以先讓學童隨意發揮,啟發學童對圖形結構的體驗,老師再歸結到常用的名稱,並作合理的說明(不需要拘泥在嚴格的定義)。
本細目可以與其他分類與數數的教學活動相結合。
1-s-03能描繪或仿製簡單平面圖形。
說明:
以塗色或套描進行描繪活動或其他組合活動。
在仿製或描繪的活動中,主要目的在於體驗平面圖形的結構特徵。
例
題:
小朋友請你沿著虛線描出圖形。
小朋友自己可以畫畫看這些圖形。
教學注意要項:
此時期學童的肌肉還不能作細密的協調,不宜作精確的要求。
1-s-04能依給定圖示,將簡單形體作平面舖設與立體堆疊。
說明:
本細目的目標在體驗空間感與全等操作。
例題:
老師在黑板上掛了一圖片,小朋友找一找哪一張和它不一樣。
A B C
教學注意要項:
教學時強調讓學生實務操作,例如可以給定的圖示可為圖卡或實物,透過拼圖與堆積木等活動,讓學童進行平移、翻轉、重疊、比對…等全等操作的練習。
1-s-05能描述某物在觀察者的前後、左右、上下及兩個物體的遠近位置。
說明:
本細目應在教學活動中進行。
相對位置描述詞在日常生活中很常用,因此應及早引入,並可與序詞的教學相結合,例:「最上面數下來第2個抽屜是我的。」、「小明右邊第3人是小麗。」「小華,請往前走2步。」、「左邊離我們比較遠的那個女生是小英。」
例題:
小佳把自己喜歡的寶貝放在桌上。
小
佳
跟媽媽說:
1.「我的毛巾在氣球的右邊。」
2.「我的畫圖本在花籃的前面。」
3.「我最愛的娃娃在罐子的左邊。」
小佳有沒有說錯呢?為什麼呢?
教學注意要項:
由於人體大致上是左右對稱的,因此「左右」是這些詞組中較難的概念,在溝通上也要小心,學童必須能確定觀察者,才能比較沒有歧義的判斷「左」與「右」。由於兒童可能在二、三年級才能真正掌握「左右」,因此教師在評量上不要過於嚴苛。
~代數~
1-a-01能在具體情境中,認識等號兩邊數量一樣多的意義。
說明:
本細目為「檢查細目」,應併入整數教學單元中進行(參見1-n-04),不應另立單元教學。
當學童的合成分解經驗較成熟後,就可以知道一堆花片,作不同的分解時,總量仍相同,再記錄成橫式。例:10顆蘋果,可以想成7顆蘋果和3顆蘋果合起來,也可以想成5顆蘋果與5顆蘋果合起來,因此可以將結果記成:7+3=10及5+5=10,所以7+3=5+5。
如果能建立學童等號兩邊數量相等的觀念,日後在處理等量公理時,就會容易許多。
例題:
小朋友,數一數兩邊的水果數不是一樣多?
=
教學注意要項:
利用實物的操作,讓學生學習與認知「等號」以及數學「橫式」的概念。
教學中建立此觀念即可,教師不要涉入太形式算式的評量。
1-a-02能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加法的交換律、結合律,並運用於簡化計算。
說明:
本細目為「檢查細目」,應併入整數教學單元中進行(參見1-n-04),不應另立單元教學。
加法交換律:例小明左口袋有3顆糖,右口袋有4顆糖,要計算總量時,不論左口袋加右口袋得3+4,或右口袋加左口袋得4+3,結果都一樣。
加法結合律:例小明有3顆糖、小華有4顆糖、小麗有7顆糖,合起來共有多少顆糖?可以先算3顆糖和7顆糖合起來有10顆,再算和4顆合起來有14顆。
例題:
曉華買了2個蘋果和1個草莓,大明買了1個蘋果和2個草莓,請問曉華與大明各買了幾個水果?曉華與大明買的水果是不是一樣多?
=
教學注意要項:
「交換律」與「結合律」的名詞建議不出現在四年級(包括四年級)以前的教學與課本中。
讓學童在具體情境的合成分解活動中,理解加法的加換與結合律這一存在的事實。
1-a-03能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加減互逆。
說明:
本細目為「檢查細目」,應併入整數教學單元中進行(參見1-n-04),不應另立單元教學。
加減互逆例:「小華有5元,牛奶糖一盒要12元,小華還需要多少錢才能買一盒牛奶糖?」雖然這個問題的敘述是一個加法型的問題,但是欲求的答案並不是和,學童透過合成分解之解題活動得到答案是7,同時進一步知道12-5之答案也等於7,而獲得原題目之求解可以透過12-5之運算得到答案之經驗。
加減互逆為等量公理的一種表現形式。
例題:
大明有10元,一支鉛筆15元,請問大明還需要多少錢才能買一支鉛筆?
10+( )=15 15-10=( )
(10+5=15 15-10=5 15-5=10)
教學注意要項:
「加減互逆」一詞建議不出現於教學或課本中。
讓學童在具體情境的合成分解活動中,理解加法的加減互逆的事實。
此階段暫不強調較形式層次的加減互逆(參見2-a-02),但可做練習。
~統計與機率~
1-d-01能對生活中的事件或活動做初步的分類與紀錄。
說明:
讓學童自由發揮,允許學童多元的分類與記錄方式,只要能夠將資料加以整理即可。例:班上的男女同學數;班上同學的出生月份;對給定不同顏色色紙的分類;班上同學最喜歡卡通的紀錄;班上工作分配的人數列表;幾何形體教具的分類(參見1-s-02)。上課的課表,也是一種表格紀錄的方式,應鼓勵學童製作。
例題:
小朋友,想一想哪些生活中的物品是與下列形狀一樣的?請列出至少3種,最多6種。
三角形…三角板
圓形
正方形
長方形
1-d-02能將紀錄以統計表呈現並說明。
說明:
讓學童將分類與數量的紀錄,製作成表格式統計表。
例題:
小朋友,請就上一題的數量完成下列圖表。
6
5
4
3
2
1
0
三角形 圓形 正方形 長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