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活動設計 [3年級 長度的認識與換算] TKU93B

格式
doc
大小
335.5 KB
頁數
13
上傳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5-05-08,离现在 20 172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教學活動設計[3年級長度的認識與換算] TKU93B 05李美珊08許庭瑤13邱麗蓉18陳小婷23朱雅芬

數學科教學活動設計


活動

名稱

長度的認識與換算

適用

年級

三年級

教學

節數

約五節

設計者

(第一組) TKU93B 05李美珊08許庭瑤13邱麗蓉18陳小婷23朱雅芬

教學

節次

第一節

1.理解公分與毫米的關係,並培養釐米的量感經驗

2.利用釐米單位學習觀測雨量大小及進行估算

第二節

(統整課程-藝術與人文)

第三節

讓學生知道如何測量公分和公厘,並懂得比較大小,進而熟練如何換算

第四節

能了解1公尺等於100公分

第五節

確認「公尺」、「公分」、「毫米」間的關係,並運用三種單位進行換算

教學

準備

活動一:1.0.3中性筆2.0.5原子筆3.扁頭螢光筆4.投影機5.十五公分的尺

活動二:1.兩個口徑不同大小的瓶子2. 十五公分的尺

活動三:1.尼龍繩2.3.訂書針4.筷子5.水桶6.學習單7.紀錄表

活動四:1.百格板2.十公分色紙條3. 一公尺的書面紙長條4.小白板

教材

地位

預備經驗

本單元

發展教材

【第一冊單元3

進行長度的直接比較

【第二冊單元21.長度的間接比較2.長度的個別單位

【第三冊單元2

1.透過長度的複製,進行長度的間接比較2.認識公分

3.以公分為單位的估測、實測4.利用公分刻度尺畫出指定的長度

【第四冊單元41.認識公尺刻度尺2.以公尺描述物件的長度

3.以公尺為單位進行長度的估測、實測

【第六冊】N-1-10能使用生活中常用的測量工具(刻度尺的方式,即不涉及其結構),以一階普遍單位描述一個量(量:長度;普遍單位:公尺、公分)


【第七冊單元7

  1. 能在保留概念形成後,進行兩個長度的間接比較及個別單位的比較。

  2. 能理解生活中,各種長度(毫米、公分、公尺)測量工具刻度間的結構,進而對以同單位表達的量作形式計算。

  3. 能知長度中公分和毫米、公分和公尺二階單位之間的關係及使用二階單位作描述,並利用此關係作整數化聚。

【第九冊】

N-2-11

能理解生活中各種量的測量工具上刻度間的結構,進而對以同單位表達的量作形式計算。

N-2-12 

能知道同類量中二階單位之間的關係及使用二階單位作描述,並利用此關係作整數化聚。

數學

本質

概念

  • 長度概念的由來

在空間中,質點從一位置移動到另一位置,花費最少的時間,或最少的能量,它所經過的路徑,可以加以量化,以與時間、能量、質量建立關係。另一方面,物質或能量在空間移動,常需要傳導的載體,例如電力輸送需要導線,螞蟻在空間中移動需要繩子,質量愈少的載體愈有利。這兩者是物質世界中,長度概念的由來。

  • 直線

直線最重要的幾何形狀特徵就是兩段直線一定能處處疊合,事實上,只要用這個事實,就能區分直線與非直線。例如兩段同半徑的圓弧可以處處疊合,但不同半徑的圓弧則否。

直線可以任意延長,故在數學上,在嚴格使用中,以直線稱呼兩方向都延伸至無線遠處的直線。直線中任意兩點之間的部分稱為直線段,簡稱線段。從某一點開始,只以一個方向延伸無限遠處,稱為射線。在較寬鬆的使用中,直線和線段的界限模糊化了。

直線段可以相接成更長的直線段,這也是延長它的意思。直線段的相接是直線長的個別單位描述的基礎,將直線段接長更長的直線段就是直線段的合成,反之則稱為分解。

  • 直線段的長短

兩條以上之線段具有包含關係,或一樣長之關係。

將甲、乙兩直線段疊合,則必然出現三種狀況。1.甲線段完全在乙線段上。2.乙線段完全在甲線段上。3.甲線段部分在乙線段上,乙線段部分在甲線段上。前兩者是完全包含的關係,後者則是互有出入的關係。但是,後者可以調整為前兩者之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疊合兩線段的其中之ㄧ個端點。

若甲線段完全包含於乙線段,則稱乙比甲長,反之,稱甲比乙長。如果兩者皆發生,則甲、乙一樣長。

換言之,兩直線段之所以能直接比較,完全是因空間中的物件可以移動,而且,在移動時,直線段可以完全維持住,不會變形所

  • 直線段長的描述

可以以一線段為基準量加以測量而得其數值。

將乙、丙兩線段合成直線段,再與甲線段疊合比較,如果恰巧相等,則稱甲線段與乙、丙兩線段合起來一樣長。顯然多個線段的合成也是可行的。如果這多個線段皆等長,則此種描述稱為一線段去度量甲線段。

用乙線段去度量甲線段,幾乎都會剩下一段比乙線段短的部份。這時可以用乙線段的十分之ㄧ,再去度量剩下的部份。若又有剩下,可以用乙線段的百分之ㄧ再去度量剩下的部份,理論上,這個過程可以無限進行,最後得到甲線段是乙線段的實數倍的結果。在此關係中,乙線段稱為基準。


  • 曲線段長的描述

屬於非長線段的曲線,例如圓周、或橢圓周,其長度的描述必須用到極限過程。一般的方法是在曲線是取一些點,包括曲線的端點,然後把這些點用直線段依次相連。如果取的點愈來愈多,則所連成的直線段的總長度雖然也會愈來愈長,但不會超過一個很容易決定的限度。數學上說,它會達到一個最短上限。這個最短的上限就被定為曲線長。


數學概念發展

    1. 文獻探討

    1. 公分刻度尺和公尺刻度尺的結構

    學童認識公分刻度尺的活動分在第一和第二階段。在第一階段時,把它當怪尺,注重的是使用及報讀,只要有複製能力即可執行。第二階段則注重相鄰刻度間的等長性,以及刻度旁的數字係指個別單位的累積。詢問學童「可否運用斷尺,少了”0”至”1”的刻度之間的部份的尺來測量?」可以檢驗兒童是否仍能以個別單位的累積的概念來使用公分尺。


      1. 從個別單位到普通單位

      1公分、1公尺是很抽象的名詞,相反的,一個白色積木的長,或一條木棍的長就很具體。這也是個別單位和普通單位最明顯的區別,否則,一般成人必知,普通單位不過是個別單位的一種。因此要使學童接受普通單位,須經兩階段,第一階段是透過具體的長度為1公分或1公尺的實物,這個實物宜有獨特性,且學童能具體接觸可產生恆久印象者為佳,故1公分以使用白色積木最佳,1公尺則可用步尺,綿繩或木尺,確定後,不要再改。使用時的溝通以x1公分或x1公尺為之,雖然手上操作的仍然是白色積木或木條。第二階段是能掌握1公分或1公尺大概有多長,通常是以手勢表出食指與拇指間的空隙寬度為1公分,而以兩手臂向兩側張開,以兩平行手掌之間的距離表示1公尺。


        1. 本活動的長度教材,主要進行「粗細比一比」、「小小氣象家」、「天才小釣手」與公分公尺變變變」活動,來讓學生學習長度的認識與換算的概念。



          1. 學生的先備經驗

        新課程中長度的低年級課程設計,注重兒童認知發展的次序。從假定兒童已知道什麼是長做教學起點,經歷複製、直接比較、間接比較、物長的累積物描述、公分尺的使用與累積結構等教學活動,最後預期兒童獲得長度的保留概念,以及使用公分尺做實測的能力,和初步的估測能力。


        迷思

        概念

        公分和公尺這兩個單位獨立地提出,可以說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一來一公尺和一公分的長相差100倍,太多了

        處理的特色

        提出用公分的累積與1公尺比較,是個適切的挑戰,值得讓孩子試試。白色積木也夠多,累積的效果也不錯。如此即得1001公分和1公尺一樣長。再用布尺或皮捲尺看一下,做為檢驗。此時用100公分=1公尺的等號是有對稱性的,亦即1公尺也和100公分一樣長。但是到了化聚時,等號變得有方向性,100公分=1公尺,解釋為1001公分合起來和1公尺一樣長。1公尺=100公分,解釋為,1公尺可以分解為1001公分。趁著等號對稱意義確定後,可以溝通不等號的使用為比較長和比較短的關係。

        1公尺及1公公有正確量感的學童,對化聚應該很容易,雖然我們不堅持學童要熟記換算的當量,但學童如果知道,只有101001000三種選擇時,就不容易錯了。

        化聚可以大致區分成簡單化聚、整數化聚及小數化聚。簡單化聚就是和整公尺、整百公分,或和整公里、整千公尺,或和整公分、整毫公尺,之間的化聚。整數化聚就是複名數化聚。小數化聚即複名數或低階單位量改用高階單位的小數倍的轉換。

        1公里即1000公尺,是由1公尺的累積來的。毫公尺可以透過1公分的十等分定義。但是在82年版實踐教材也是獨立呈現的,再透過累積,聯絡它與公分的關係。


        綱要

        細目

        具體目標

        3-n-12


        能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及「公尺」、「公分」、「毫米」間的關係,並作實測與相關計算。


        1. 認識毫米,能知道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

        2. 能認識毫米,應用在生活中的實測和估測活動。

        3. cmmm轉換的應用

        4. 能了解1公尺等於100公分

        5. 確認「公尺」、「公分」、「毫米」間的關係

        6. 應用三種單位的換算



        具體

        目標

        活動主題

        及進行方式

        主要活動與問話

        教學資源

        認識毫米,能知道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

        活動

        粗細比一比

        一、洞察關係

        提出問題




        個人思考







        老師示範及說明




        小組實測







        二、正誤區辨

        個人思考



        小組實測



        意見分享


        U 示小書封面帶領學生比較螢光筆及原子筆線條有什麼不同效果。





        螢光筆的粗線條和原子筆細線條,各有什麼效果?

        原子筆到底多粗、多細呢?

        筆上有標示數字,猜猜看單位是公分或毫米?


        U老師使用投影機實際用尺畫出1公分中的每一格代表1毫米。

        J示範量線段的粗細。

        J讓各組實際用筆畫出直線並量一量,找到正確單位。




        0 .3

        0.5

        →?




        那老師如果說螢光筆的粗是0.3毫米,是對還是錯?為什麼?

        J學生利用0.3mm0.4mm的粗細推論老師說法錯誤。

        J實際用筆畫出直線並量一量,找到正確單位。

        • 0.3中性筆、

        • 0.5原子筆、

        • 扁頭螢光筆、

        • 投影機

        • 十五公分的尺

        能認識毫米,應用在生活中的實測和估測活動。

        活動

        小小氣象家

        一、關係洞察

        個人思考




        意見分享





        老師說明










        二、正誤區辨

        個人思考




        意見分享








        U老師說明兩個口徑不同大小的瓶子接雨水的情況,指導學生如何測量其高度。


        小英小明在台北測的降雨量

         



        J請問誰的測量才對?

        J為什麼小英的測量結果是這樣?

        J為什麼小明的測量結果是這樣?


        U老師說明

        1. 英的想法是容積的概念。

        2. 小明的想法是深度的概念。

        3. 想像淹水的情況就知道是深度的概念。

        4. 氣象局測量降雨量用長度單位毫米。

        5. 雨量大小的測量標準可分為

          1. 小雨(每小時降雨0.5mm以下)

          2. 中雨(每小時降雨0.5mm ~ 4mm

          3. 豪雨、大雨(每小時降雨4mm以上)等三種

        1. 實際用兩個罐子操作並示範如何測量。


        量多深mm 就決定與量大小。








        J請問誰的說法是才對?

        小新□小丸子



        • 兩個口徑不同大小的瓶子

        • 十五公分的尺




        三、概念確認

        實際操作


        小組討論


        意見分享



        四、概念運用

        個人思考



        意見分享



        老師說明


        U氣象播報今天北部是大雨、中部是中雨、南部是小雨

        讓各組代表一種雨勢,並用兩個罐子裝水假設是所觀測的雨水,然後量深度是否符合雨勢。

        J同一地方兩個罐子的高度應該是一樣或不一樣?

        J這組罐子高度和他代表的雨勢一樣嗎?


        U氣象播報今天台北是大雨,曉雲家三姐妹在一小時內輪流用瓶子測雨量。

        請問氣象預測正不正確?




        1



        J各組測量並分享其估算值及結果,請其他組一起來討論是否合於標準。

        cmmm轉換的應用

        活動

        天才小釣手


        一、洞察關係

        引起動機



        提出問題



        學生示範及說明



        個人實測





        二、正誤區辨


        個人思考






        意見分享







        三、概念運用

        進行活動














































        意見分享





        老師說明


        U老師告訴學生在加拿大有項法令,若釣到的未滿15cm就必須把它放回大海,不能把它帶回家。


        天,爸爸去海邊釣魚,但告示牌上寫著:「釣到的魚,如果沒有超過15cm8mm就不能帶回家。」現在爸爸釣到一條魚,不知道可不可以帶回家?


        U老師用紙剪出一條長15公分9米的魚,請同學上台量ㄧ量


        小朋友,請你幫爸爸量ㄧ量魚的大小,看能不能帶回家?

        量ㄧ量,有多長?多少cm?多少mm


        U日本政府規定15公分5毫米以上的魚才可以釣。今天小丸子的爸爸釣了一尾15公分9毫米的魚,三人爭著量,說出自己的評論,請問誰說的對?










        請問誰的說法是才對?

        姐姐□小丸子□媽媽

        U利用學生藝術與人文課的時間,用紙做各式各樣的魚。

        J老師可以發下有大有小的紙,要求同學一定要照著紙的大小作魚的大小(就是要從紙的頂點到另一個頂點)。






        J有的紙可以認學生自由地剪大小,剪自己喜歡的大小的魚。

        J把所有的紙做的物件都釘上訂書針


        U利用藝術與人文課做好的魚開始進行活動

        1.做魚池

        把學生桌椅集中在中間圍成ㄧ個大桌子,在中間用尼龍繩圍出一個廣大的魚池。(老師可以限定一個範圍,?cm mm的魚不可以釣)

        2.設告示牌

        在不同情況,老師可以設定釣魚不同的標準,魚的大小不一樣的限制。

          • 情況一:老師假設要釣15cm3mm的魚

          • 情況二:老師假設要釣7cm7mm的魚

          • 清況三:老師假設要釣20cm5mm的魚

          • 以此類推。

          3.準備釣魚的用具

          3-1每組都做ㄧ個附有磁鐵的釣竿,並有一把30公分以上的量魚,並有2個水桶,把魚作分類

          3-2把所有的紙做的魚,放在尼龍繩的魚池裡

          4.設定釣魚的時間

          4-1設定進行活動的時間,視教學情形設定5分鐘到10分鐘不等。

          5.釣魚

          5-1每一組輪流組員用釣竿釣魚

          6.量一量魚是否可以釣,並在學習單上做記錄

          6-1學生用尺量所釣到的魚,然後加以記錄所釣的魚是否在所限制長度可釣的魚。

          7.把魚分類

          7-1學生將魚分可以釣和不可以釣的,放在不同的水桶裡。

          8.統計結果

          8-1最後統計每組所釣的魚,

          8-2比出「誰是最佳的天才小釣手?」釣最多魚。

          9.分享心得

          活動結束後,讓學生想一想,為什麼要分魚那些是可以釣的?那些是不可以釣的?老師更進一步帶進保育的觀念。


          小朋友,想一想,有哪些魚可以釣些魚不可以釣?為什麼要這樣做


            1. 尼龍繩

            2. 訂書針

            3. 筷子

            4. 水桶

            5. 學習單

            6. 紀錄表


            能了解1公尺等於100公分
















            確認「公尺」、「公分」、「毫米」間的關係



















            應用三種單位的換算

            活動

            公分公尺變變變

            一、關係洞察

            引起動機



            小組討論






















            意見分享








            二、正誤區辨


            引起動機







            小組討論




            意見分享







            三、概念確認


            個人思考



            小組討論



            分組發表



            意見分享













            四、概念應用


            個人思考



            小組討論



            分組發表



            意見分享



            U老師利用每格一公分的百格板讓學生比賽排出10公分的長條如下











            比賽看誰可以在2分鐘內排出最多的長條

            U小組討論

            請問每一小格幾公分?

            你排出的長條幾公分?為什麼


            比賽結束由老師檢查,如學生排出n10公分長條,就跟老對換對等數目(n個)的色紙條,如下


            每個色紙條都是10公分



            U每組發下一張1公尺的書面紙條,每個學生有剛剛10公分比賽對換的色紙條數個,請每組學生用色紙條排出跟書面紙條相同的長度。如下

            色紙條

            色紙條

            色紙條

            色紙條

            色紙條

            色紙條


            1m


            U小組討論

            請問需要幾個色紙條可排出相同的長度?

            每條色紙條幾公分長?

            色紙條加起來幾公分長?

            書面紙條等於幾公分?說明原因


            U老師說:

            1. 其實書面紙條是一公尺

            2. 一公尺就是這麼長

            3. 剛剛每個色紙條是10公分長

            4. 我們排了1010公分長的色紙條

            5. 等於一個書面紙條的長

            6. 請小朋友雙手張開比出一公尺的長

            U籃球高手姚明的身高是213公分,小明小英的身高都是113公分。









            U小組討論

            誰說的對?為什麼?

            U意見分享:

            公分與公尺,哪一個單位較大?

            如果要測量教室的長度,用公分還是公尺較適當?

            請每個小朋友發表希望將來可以長成____公尺又_______公分,所以從現在開始努力長高。


            U姚明身高213公分

            請問以下哪一種床的尺寸適合他。

            1. 2.

            長:2公尺50公分長:250公分

            3.

            長:2公尺49公分10毫米


            U小組討論

            三張床的尺寸哪一種長度適合姚明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你的想法和做法,說給小組的同學聽,看看說得合不合理?討論完後,小組做出結論寫在小白板上,跟其他組分享。



            U籃球招式中,有一招叫{灌籃},需要身高加上彈跳高度,不可矮於籃框的高度,今天籃框高2公尺30公分。


            請問以下三位選手的身高與彈跳高度。

            姚明:身高213公分,彈跳高度20公分

            喬丹:身高1公尺97公分,彈跳高度380毫米

            羅賓:身高2公尺15毫米,彈跳高度25公分


            U小組討論

            請問誰無法灌籃?

            姚明喬丹羅賓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你的想法和做法,說給小組的同學聽,看看說得合不合理?討論完後,小組做出結論寫在小白板上,跟其他組分享。



            1. 百格板

            2. 公分色紙條

            3. 公尺的書面紙長條

            4. 小白板



            附件:「活動三-天才小釣手」學習單


            你釣到什麼

            長度有多少

            大於15cm3mm

            (有的話請打V)

            小於15cm3mm

            (有的話請打V)


            cm mm




            cm mm




            cm mm




            cm mm






            你釣到什麼

            長度有多少

            大於7cm7mm

            (有的話請打V)

            小於7cm7mm

            (有的話請打V)


            cm mm




            cm mm




            cm mm




            cm mm



            你釣到什麼

            長度有多少

            大於20cm5mm

            (有的話請打V)

            小於20cm5mm

            (有的話請打V)


            cm mm




            cm mm




            cm mm




            cm mm





            有哪些魚可以釣有哪些魚不可以釣


            為什麼要這樣做



            13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