綱要解讀 [2年級] (本文) 第2組 TKU93B01林苔忻10李姿儀12鄭詠文19黃卿如.doc

格式
doc
大小
566.5 KB
頁數
19
上傳者
kk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5-03-20,离现在 20 220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2-n-01 能認識1000以內的數及「百位」的位名,並進行位值單位換算。

說明:

12-n-01延續1-n-011-n-02以具體的量、聲音、圖像、數字,進行說、讀、聽、寫、做的活動,表徵100以內的數,再新增位值單位到「百位」,同時認識100101彼此之間的關係。

2數字「165」是指1個「百」、6個「十」和5個「一」,其中1所在的位置即為「百位」,其位值單位為「百」。此時位值單位的換算,教師在引進新數、建立數詞序列時,可先以個位為0的數字讓學童進行換算,如3個「百」17個「十」可以換成4個「百」7個「十」,也就是470個「一」,記成「470」,此外尚需注意學生對於不可類推的數字。

例題:99→100→101

109→110→111


2-n-02 能認識錢幣的幣值有100元、500元等,並作10元與100元錢幣的換算。

說明:

2-n-02延續1-n-02進行錢幣的使用教學,給定一物品的金額讓學童付錢

認識錢幣(1元、5元、10 元、50元與1元的互換基礎),進一步認識100元、500元錢幣之間的換算。

例題:媽媽給明明600元到便利商店購買遠足所需的,明明買了150元的食品,還剩下多少元?

帶的錢

  1. 100 100 100 100 100


1 00 50 50 答:剩450


2-n-03 能用<、=與>表示數量大小關係,並在具體情境中認識遞移律。(同2-a-01

說明:

介紹「<」或「>」的符號時,可讓學童知道開口位置的數比較大,尖點位

置的數比較小。

例題1):

雯雯琪琪的糖果一樣多,琪琪雅雅糖果一樣多,那麼雯雯雅雅的糖果就一樣多。

雯雯琪琪雅雅

例題2):

雯雯的糖果比琪琪多,琪琪雅雅糖果一樣多,那麼雯雯的糖果也會比雅雅多。

雯雯琪琪雅雅

(遞移律)


2-n-04能熟練二位數加減直式計算。

說明:

  1. 運用合成分解,解釋加減直式計算的原理,知道直式計算的書寫方式是利用不同位值來表達數字的意義,並理解進位、借位的意義。

  2. 採用從個位加起的直式計算法,主要原因在於其計算的負擔較輕、出錯的可能性較小,而且加減法都適用。

  3. 學習加減直式計算的順序應由淺入深,從無進位、無借位的情況開始,直到雙重進位之加法。由於雙重借位的減法較難,在三年級才進行。

直式加法

例題:

家家養雞場有公雞186隻,母雞57隻,共有多少隻雞?

1 1 個位:6+7=1313個一是1個十和3個一,在個位記3,十位上面記1

1 8 6 十位:1+8+5=1414個十是1個百和4個十,在十位記4,百位上面記1

+ 5 7 百位:1+1=2,共有2個百,在百位記2

  1. 4 3

答:243隻雞

直式減法

例題:

小傑想買一輛200元的玩具車,他已存了60元,還差多少元?

個位:00,還是0

110 十位:06不夠減,把1個百換成10個十,

2 0 0 106=4,是四個十。

6 0 百位:2個百被借去1個百,是1個百。

1 4 0

答:140


2-n-05能作連加、連減與加減混合計算。

說明:

  1. 在合成分解情境中理解連加、連減與加減混合的計算與記錄方式。

  2. 延伸一年級只作一位數的運算,此階段處理一般的加減混合計算,總運算步驟二到三步驟即可。

  3. 在練習連加法的直式計算時,鼓勵學童用心算來協助計算,這是乘法直式計算的基礎。

例題:

小琪帶了50元到文具店買文具,她買了10元的鉛筆、12元的橡皮擦、8元的直尺,小琪還剩下多少元?

算式:

5010=40 501012820

4012=28

288=20


2-n-06能理解乘法的意義,使用×、=作橫式紀錄,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1. 連加、幾個一數為乘法的前置經驗,由此經驗讓學童認識「倍」的概念,(例如:7227倍,可以記成2×714),讓學童認識乘式的記法中「被乘數」、「乘數」及「積」的位置,再進行較小數字的乘法練習。

  2. 二年級應該能計算二位數乘以一位數的乘法(如23×3),雖然在計算上為連加,但必須用乘法橫式來記錄。

步驟:

1)先讓學童畫以圈圈代替人,畫下教室坐位圖(例:5個一數)。

2)在「幾的幾倍」的解題活動中(提問:「1排學生有5個人,4排學生,有幾個人?」),將學童的解題與排列圖型連結起來。並將問題中的「單位」--「排」對應起來(例如圈起來)。

3)用「5個人的4倍是多少?」之類的問題,來檢查學童是否能直接從問題,將5個人視為一單位。

4)用排列模型來討論乘法交換律,這時學童應能從排列模型理解「5個人的4倍」與「「4個人的5倍」一樣多。

2-n-07 能在具體情境中,進行分裝與平分的活動。

說明:

這是除法的前置活動,學童可能用連減、連加或乘法的策略解題,但最後應熟用乘法來解題。但是現階段所學還不包含除法的餘數概念,因此教學或題目的方向都以沒有餘數的設計為主,以具體的物品或圖像表徵的方式,讓學童實際操作,進行「等分除」及「包含除」概念的釐清。

例題:

【分裝】的活動,指如「24個漢堡,4個裝一盒,可以裝多少盒?」

教法:〈畫畫看〉



一共可以裝成6

【平分】的活動,指如「30朵玫瑰花,每6朵綁成一束,一共可以綁成幾束?」

教法:

〈加法算式〉 〈減法算式〉

6+6=12 30-6=24

12+6=18 24-6=18

18+6=24 18-6=12

24+6=30 12-6=6

6-6=0

一共可以綁成5一共可以綁成5


2-n-08 能理解九九乘法。

說明:

讓學童學習乘法開始,就必須要練習九九乘法,在二年級結束前,學童除了理解九九乘法之外,也應要熟悉被乘數與乘數為10的基本乘法,也就是簡單的二位數乘以一位數的乘法概念。

當然在鼓勵學童練習九九乘法表時,可試著教他們喊數,如:246…369…51015…等數列樣式,讓學童從中建立乘法的基本概念,也可以作為往後認識因數、數列的前置經驗。

另外亦可以讓學童討論九九乘法表中對角線的部分,即2×23×34×45×5、…、9×9。例如:利用正方體積木排出3×3的陣列模型,可排出一排有3個,排3排,接著探討變成4×4的排法。

建立基本乘法概念後,可試著進行「拆數」的活動,例如「24可以拆成多少乘以多少」,讓學童從各種拆法中(3×84×66×48×3),能夠實際體驗,慢慢觀察到乘法交換律的事實。

例題:

媽媽到超級市場買蘋果,一顆蘋果7元,媽媽買了5顆,一共要付多少元?

教法:

〈算法一〉 〈算法二〉 〈算法三〉

7+7+7+7+7=35 7+7=14 7x5=35

14+7=21

21+7=28

28+7=35

ㄧ共要付35

2-n-09 能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兩步驟問題(加、減與乘,不含併式)。

說明:

教學要在日常生活的自然問題中,引入兩步驟問題,也就是連加或連減的問題,但是此階段的學童,還無法以一個步驟便列出算式,即二年級的學生尚無能力處理併式的問題。因此在解兩步驟問題時,要盡量將各步驟分開記錄,以讓兒童得以理解。

例題:

「一盒蛋糕有6塊,爸爸原本買了5盒要送給朋友,後來又買了4塊回家吃,請問爸爸共買了幾塊蛋糕?」。

教法:

一開始教師必須帶領學生看清題意,讓學生先學習讀懂題意,接著分段解決這個問題,如要先做6×530,再做30434……………答:爸爸買了34塊蛋糕

例題:

「一盒水果軟糖中,橘子口味的有5顆,檸檬口味的有3顆,小明買了6盒,請問小明共有多少顆水果軟糖?」

〈一〉這個問題可以先算每盒有幾顆軟糖,再算總共有幾顆軟糖。

538

8×648

答:48

〈二〉能先算出橘子口味和檸檬口味的各有幾顆,再相加起來。

5×6=30

3×6=18

30+18=48

答:48


2-n-10 能在平分的情境中,認識分母在12以內的單位分數,並比較不同單位分數的大小。

說明:

分數教學通常會有兩種常用模型:「圓形模型」(如披薩)與「線形模型」(如繩子、直尺)。圓形對於學童來說比較沒有溝通上的干擾,適合教學;線段則因與測量單位有關,所以兩者皆應發展。

孩子應先具備除法的基本知識,才能進行分數教學,教師要盡量利用學童對平分與公平的直覺,在學習上應從最容易的「對分」(一半)、「對分再對分」(四分之一)開始,在這種情況,學生也比較可以實際理解操作。原則上,應不要將教學時間用在學習等分實際物品的操作上,可透過已經先標記好平分成8等份的一條繩子,學童依舊可以理解 1/8。另外可以加入判別等分的教學活動。

例:將繩子分成8等份,請問其中一段是否為八分之一,請解釋其理由。

老師可以先從1/21/41/8等較容易平分的分數入手,知道1/2個披薩就是「半個披薩」,1/4個披薩就是「半個披薩的一半」。然後依序再學習1/31/5、…、1/12等一般分母的單位分數,要讓學生知道單位分數的聽說讀寫」做。此外,學童也要學會「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的說法,並知道「三分之一」個披薩,就是將一個披薩平分成3片其中的1片,也要知道3塊「三分之一」個披薩合起來便是一個披薩;「三分之一」條緞帶,就是將一條緞帶平分成3段其中的1段,而3段「三分之一」條的緞帶合起來是一條緞帶。

另外單位分數大小比較也是一項教學重點所在,在感官辨識上,孩子並不容易區分分母較大之單位分數的大小,但從平分的情境中,以分母較小的單位分數比較為基礎,學童應能推理得知一個西瓜平分給8人,每人所得到的披薩會比平分給12人的時候多,所以,1/8個西瓜>1/12個西瓜。

例題:

1/4個鬆餅,4代表什麼?1代表什麼?」

先解釋4即是將鬆餅分成四等分,代表的是分母;

1則是四等分其中的一等分,代表的是分子。


2-n-11 能認識鐘面上的時刻是幾點幾分。

說明:

教導二年級學生,可先利用鐘面上小刻度位置所對應的幾分時刻,進行幾點幾分的報讀,接著再由「五個一數」,知道鐘面上的數字所對應的幾分時刻,進行鐘面時刻的有效報讀,教師還需說明「幾點半」的時候,時針一定會址在兩個數字的中間。剛開始的報讀,學生可能常會搞不清楚時針的報讀方式,例如:時針在910之間,到底是9點還是10點?教師可讓學生實際撥鐘,觀察從9點到10點鐘面的變化,並注意時針的移動,如此反覆進行幾次,學童慢慢就會熟練。在報讀鐘面時刻的活動中,配合連續撥鐘活動進行「755分的時針接近8,但還不到8點」、「85分是時針接近8,但超過8點」的練習,協助學童掌握時針所在位置代表的正確數值。

例題:

1)左圖的時鐘表示( 6)點(45 )分。

2)長針指在(9 ),短針指在( 6)和( 7)之間。

3)長針在走三大格之後,是( 7)點( 0 )分。


2-n-12 能認識「年」、「月」、「星期」、「日」,並知道「某月有幾日」、「一星期有七天」。

說明:

帶領學童藉查看年曆,讓他們學著認識一年有12個月,以及各月的日數、一星期有7天,並藉由二月份日數的不同,區分「平年」、「閏年」,平年會有365天,閏年則會少一天為364天。教師可透過手指方式教學,讓學童可清楚知道「一月大」、「二月小」、「三月大」、「四月小」、「五月大」、「六月小」、「七月大」、「八月大」、「九月小」、「十月大」、「十一月小」、「十二月大」,亦可藉由如此帶領唱讀的方式,讓學童輕易記得各月日數。

例題:

§ 922月的月曆 §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 932月的月曆 §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1)蓓蓓的生日是在223號,分別在92年是星期( ),在93年是星期( )。

293年的2月有( 4)個星期六,( 5)個星期日。

3)蓓蓓這兩次生日相差多久?相差( 12 )個月,也可以說是相差(1)年。

  1. 92年的2月有( 28 )天,93年的2月有( 29)天。


2-n-13 能理解用不同個別單位測量同一長度時,其數值不同,並能說明原因。

說明:

藉此活動建立學童單位換算的前置經驗,除了認識公尺(m)和公分(cm)等常用長度單位之外,還要能理解不同單位之間的換算,透過合成分解的活動,理解不同單位間換算的模式(亦稱「化聚」)。在所有量的學習時,都應做本細目的活動,不僅限於長度。並讓學童進行估測和實際測量,培養長度量感;而長度量感的形成需要一段長時間的養成,教師可帶領「先猜後量」的遊戲,如此可使孩子的量感越來越準。

假設分別以一手臂長度(指尖到手肘的長度)和一個手掌長度(拇指到小指張開的長度)來測量書桌的長度時,書桌的長度分別和「2個手臂長度合起來」、「6個手掌長度合起來」一樣長。學童對於「2」和「6」的不同,應能說明是因為一個手臂長度和一個手掌長度不同。並且知道2之所以小於6的原因,是因為一個手臂長度大於一個手掌長度。在這活動中,應討論講桌的長度相當於「2個手臂長度合起來」,講桌的長度也等於「6個手掌長度合起來」。

例題:

「想想看,下列物品的長度應要使用公尺還是公分呢?」

1)黑板的長度大約常3公尺 )。

2)我的抽屜大概寬50公分 )。

3)我的橡皮擦大概長4 公分 )。

4)教室的大門大約寬1公尺 )。

教導學生理解一公尺大概是學生兩手張開的長度,在說明一公尺會等於100公分,讓學生學習判斷的能力,之後也可以實際量一量。


2-n-14 能認識長度單位「公分」、「公尺」及其關係,並能作相關的實測、估測與同單位的計算。

說明:

  1. 認識刻度尺上的刻度結構學生建立一公分量感,引導學生測量身體的部位,如量手臂長度、手指的寬度,作為以後公分量感估測的基礎。

  2. 可引導學生討論:如果是一把斷掉的尺,無法從0對齊時,若所測量的物體是從刻度47,則這個物體有3公分長亦即451公分;561公分;671公分,共3公分。而非點尺上的數字4567,長度為4公分的迷思概念。

  3. 學童在認識「1公尺=100公分」的關係並理解其意義後,知道可利用單位換算,記錄測量值。例如:小明的身高為125公分或記成1公尺25公分。

例題:

小英幫忙班上做教室佈置,她想在佈告欄的下方貼上一長條藤蔓,所以必須知道佈告欄長幾公尺幾公分。請問你可以幫幫她嗎?

1)請學生先量出自己平舉雙手的長度。

2)實地測量佈告欄的長度。

3)由總長幾公分換算成幾公尺+幾公分。

注意事項:

  1. 刻度尺的使用應注意「對齊0」,再報讀尺上對應的數字,此時不強調毫米的刻度,僅就公分刻度做判讀。所測量物體如果不是整數公分單位,則以「大約多少公分」做報讀。

  2. 量的教學初期應避免同時引入兩個量。建議介紹「公分」並做實測、估測與計算。再介紹「公尺」,除了實測與估測外,也引入單位換算與相關計算。


2-n-15 能認識容量,並作直接比較。

說明:

  1. 初步概念與直接比較:首先,透過感官直接感覺該量,再對兩同類量作直接比較,最後是量的複製。另外,也包括利用測量工具之刻度直接描述一量。量的複製包括:整體複製(例:給一杯用透明燒杯裝的水,再用另一個燒杯裝入等量的水)、合成複製(例:將兩杯不同量但相加等於600c.c的水倒入600c.c礦泉水瓶中)與等量合成複製(例如:用兩杯300c.c的水倒入礦泉水瓶中)。

  2. 間接比較與個別單位:對無法直接比較的兩同類量,能透過媒介量,分別作直接比較,並利用比較結果,做出兩量之比較。(例:分別將兩個不同容器裝滿水,再將其分別倒入有刻度的燒杯中,即可做出比較)能作間接比較,便能使用個別單位作測量。

  3. 常用單位的約定與換算:認識某類量常用單位(例: mll)做加、減、乘、除的運算

例題:

請問哪杯水比較多?            (用此圖向學生說明正確解答)

   


        




   


        








        




注意事項:

1.教師需引導學生破除水平面高度之迷思,需考慮到容器的容積大小。

2.提醒學生相同的單位才能互相進行運算。


2-n-16 能認識重量,並作直接比較。

說明:

小學所學的七種量中,「重量」、「時間」是比較不一樣的量,其他五種量都與視覺或幾何感有關,比較能做直接比較。但是「重量」完全依賴於身體的感覺,因此直接比較,只能用手(單手測量兩次或左右手同時)經驗重物與輕物的差別(兩物的重量不宜過近),不然就得借助天平的機械裝置。

例題:

  1. 一包衛生紙和一瓶水哪一個比較重?請你用手量量看。

  2. 一公斤的鐵和一公斤的棉花,哪一個比較重?

2-n-17 能認識面積,並作直接比較。

說明:

1.初步概念與直接比較:首先,透過感官直接感覺該量,再對兩同類量作直接比較,最後是量的複製。量的複製包括:整體複製(例:把一張紙裁成課本面積大小)、合成複製(例:用兩張大小不同的紙拼成課本大小)與等量合成複製(例如:用兩張一樣大的紙拼成課本大小)。

2.單位的約定與換算:認識某類量常用單位(例:cmm做加、減、乘、除的運算



例題:             

哪一個面積比較大?



2-s-01 能認識周遭物體上的角、直線與平面(含簡單立體形體)。

說明:

1.教師引導學生指出課桌的角、直線與平面的所在,使其了解「角」、「直線」與「平面」的意義,進而能運用這些名詞與他人溝通除課桌外,還可利用其他教室週遭物品,如黑板、窗戶等,多舉一些例子協助學生理解。

2.簡單立體形體包括:球體、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圓錐等。教師可利用實物輔助說明。如骰子為正方體、粉筆盒為長方體、筆筒為圓柱體等。

例題:

請問這是( )體?它的表面共有幾條線?有幾個角、幾個面?
2-s-02 能認識生活周遭中水平、鉛直、平行與垂直的現象。

說明:

先認識水平與鉛直的概念。再透過觀察桌腳與地面、牆角、樑柱、各式窗格、欄杆、圓柱的軸向等,認識垂直與平行的現象。希望學童能注意到窗格垂直與切蛋糕四等分的方式相同、平行大致上是寬度相同的意思、從窗格觀察到垂直與平行間的關係。

例題: 描出圖中的平行線 圈出圖中垂直的地方

2-s-03 能使用直尺畫出指定長度的線段。

說明:

教師需適時輔助學生進行動作。(單位限「公分」,直尺長度小於15公分。

例題:

請你用直尺畫出8公分的直線。

注意事項:由於學童手部肌肉尚未發展成熟,教師不宜過度評量。


幾何

2-s-04能畫出兩點間的線段,並測量其長度。

說明:

  1. 本細目在讓學童體會兩點決定一直線,並可度量其距離的事實,但在教學上不必提及這些性質(參見1-n-10)。

  2. 學童可先運用直尺,在兩點間做一線,再進行測量,測量長度不超過15公分。

例題:請問下列緞帶幾公分長?



2-s-05能認識面積,並作直接比較。

(同2-n-17

2-s-06能由邊長關係,認識簡單平面圖形與立體形體。

說明:

  1. 由實測邊長,知道邊長相等的幾何形體有正三角形、正方形、正方體。

教師可在課堂上帶實體讓學生分組實際做測量,由每組測量的結果,歸納得出正三角形、正方形、正方體皆為邊長相等的圖形。

  1. 例題:量量看下列圖形的邊長各是幾公分?並寫出是什麼圖形?


( ) ( ) ( )


代數

2-a-01能用<、=與>表示數量大小關係,並在具體情境中認識遞移律。(同2-n-03

例題:又到了集榮譽章換獎品的時候,小花的榮譽章比小明多,小明的榮譽章

又比小強多,請問下列何者正確?

小花>小明 □小花>小強 □小明>小強 □以上皆正確

小花

小明

小強


2-a-02能將具體情境中單步驟的加、減問題列成算式填充題,並

解釋式子與原問題情境的關係。

說明:

1.此為加減互逆的概念。

例題:小明原有8張怪獸卡,又獲得幾張怪獸卡之後,總共有13張怪獸卡?

學生能將題目列成8+)=13,且能說明式子和題目之間的關係

2.當學生具有充足的學習經驗之後,教師可引入如被加數未知、被減數未知等不同題型之算式填充題,讓學生列式並解釋式子和題目之間的關係

例題:有一家包子店,一天下來賣了65 ,還剩下19 ,請問老闆今天原本包了幾個

學生能將題目列成( )-65=19

  1. 本細目主要為發展兒童列式之能力,問題中之數量、情境描述應配合學生的認知發展。


2-a-03能在具體情境中,認識乘法交換律。

說明:

  1. 本細目為「檢查細目」,應併入整數教學單元中進行(參見2-n-062-n-08),不應另立單元教學。「乘法交換律」一詞建議不出現在四年級(包括四年級)以前的教學與課本中。

附: 2-n-06能理解乘法的意義,使用×、=作橫式紀錄,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2-n-08能理解九九乘法。

例題:一排有8個人,4排有幾個人?學生可以看成一排有8個人4排得8×4,或一列有4個人有8列得4×8,結果都一樣(參見2-n-06)。

  1. 認識乘法交換律以後,知道九九乘法表中有一半的乘法可以透過交換律得到(參見2-n-08)。


2-a-04能理解加減互逆,並運用於驗算與解題。

說明:

  1. 本細目為「檢查細目」,應併入整數教學單元中進行(參見2-n-04),不應另立單元教學。「加減互逆」一詞建議不出現在教學與課本中。

附:2-n-04能熟練二位數加減直式計算。

  1. 1-a-03的主要差別是,這裡不再涉入具體情境,應該用比較形式的方式應用加減互逆,來作加減算式的驗算或解題。

附:1-n-03能運用數表達多少、大小、順序。

例題:小華有5元,牛奶糖一盒要12元,小華還需要多少錢才能買一盒牛奶糖?學生可依題意列出5+( )=12,並透過125的算式解決問題。

  1. 也可開始引入下列題型,作為學童練習「加減互逆」的題型。學童不了解如何解題時,教師可以提供具體的解題情境,讓學童運用在具體情境中的解題方式。例:18+( )=2722-( )=14( )+1230( )-2510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