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學習領域課程統整示例
林 宜臻
e-mail:[email protected]
[http://www.naer.edu.tw/study/math/jen/][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iestmath1/]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研究組
壹、設計理念
一﹑如何設計
進行學校本位的「數學學習領域」統整課程設計時,首先要建構數學學習後的理想兒童圖像,在許多場的演講中,筆者常會提出「藉由數學的學習,您希望國小的小朋友學到什麼」,換句話說,有不同的期望,就會有不同的教學設計方式,如果我們只希望小朋友具有演算的能力,就心滿意足的話,熟練計算方法,就是不二法門。事實上,藉由數學的學習,多數學校的老師們希望小朋友不僅僅只會演算或只是獲得數﹑量﹑形的概念,他們同時希望藉由數學的學習,小朋友具有邏輯推理的思考能力、問題解決的能力、生活應用的能力、統整分析的能力,甚至是發言討論及團隊合作等的能力。因此,數學課程的設計,不僅只是熟練計算技巧,尚需培養能力。此時,教師的角色,若同時兼具「佈題者」「解題者」時,小朋友將依樣畫葫,一個口令一正個動作。因此,活動設計應讓小朋友於自我思考及相互討論中進行。
此外,如果我們不希望數學的繁瑣、無趣、艱澀的處理方式,使得小朋友視數學為畏途,將數學設定為拒絕往來戶,甚至淪為小朋友的夢魘。取材上,應以學童覺得有趣及生活週遭的主題或題材切入,學習興趣方能盎然。課堂有趣化,可藉著遊戲化的數學活動,來引發兒童主動學習,例如「接力賽」的遊戲活動讓小朋友熟練唱數,當老師說1時,小朋友要接著說2,老師說3﹑4﹑5時,小朋友要接6﹑7﹑8,或者用倒數的方式進行。認數字的「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遊戲中,師生各準備0-9的數字卡,各自抽出一張蓋住,在老師數1,2,3後翻開比對,相同時得分。取材生活化,例如可以比較班級中戴眼鏡的人數與沒戴眼鏡人數,除了可以作點數與減法的練習外,也可得知班級視力的情形;點數班級的清潔用具的數量或是窗戶的數量等,可做為清潔工作分配的根據;點數運動設施的數量與班級人數的比較,可做為如何輪流使用的根據。又如宋慧慈老師覺得二下的數學「統計圖表」處理的方式不夠「生活」,於是給小朋友一道「我們來調查二年一班….」的作業。於是小朋友異口同聲的問著「老師!要調查什麼呢?」宋老師說:「你們說呢?」於是有的小朋友想要調查的是班上小朋友的星座,有的人想要調查每個人生日月份,有些人想要調查自己班上小朋友愛吃的水果,或是小朋友家裏養什麼樣的寵物,每個小朋友似乎都有自己關心的主題,於是小朋友就開始設計了調查表和統計表。整個課堂中,我們感覺到的是小朋友七嘴八舌的那一份興奮,似乎嗅不出來這是一堂的數學課,而是讓小朋友更進一步地了解自己班上小朋友的種種,卻也無形中學會了如何設計統計表,熟練了數數。
事實上,數學帶給我們生活的便利性,俯拾皆是。筆者並非主張知識工具論,然而與生活的連結,讓小朋友不會視數學的學習是「為數學而數學」。此外,筆者以為統整課程的設計,不是拼盤,而是學科本身以及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聯繫,有意義的融合,不僅可以刪掉不適合的單元,重疊的單元,節省相同活動時間,重要的是能有時間使數學更生活化。
況且,我們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理解與應用知識時,訴諸於統整知識而非分門別類的學科知識,但著重學科結構的分科教學下,迫使學生接受分段式的無關學習經驗。知識統整打破學科限制,它不只是學科內容組織的技術,是一種教育理念,使關注知識結構的同時,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技能與社會生活相關,整合為一個有意義且符合真實生活經驗的學習內容,透過經驗﹑覺察﹑了解內化的歷程形成新的概念,而非正確答案與零碎知識的接收者,讓學習變得更有意義。
本文希望藉由示例,勾勒數學學習領域統整課程如何設計的面貌,讓教師自己能設計教學活動,並走出制式的處理模式,師生共展應有的朝氣活力。
二﹑設計架構
九年一貫的數學課程期望學生(1)掌握數、量、形的概念與關係。(2)培養日常所需的數學素養。(3)發展形成數學問題與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4)發展以數學作為明確表達、理性溝通工具的能力。(5)培養數學的批判分析能力。(6)培養欣賞數學的能力。為了達成這些目標,數學課程強調以生活為中心,並經由社會互動的過程中建立數學知識,讓所有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討論,明確表達想法,強化合理判斷的思維與理性溝通的能力。
階段 | 數與量 N | 圖形與空間 S | 統計與機率 D | 代數 A | 連結 C |
第一階段( 一∣三年級) | ◎數與計算 1.能初步掌握非負整數數詞序列的規律,並能以具體的量、聲音、圖像、數字,進行說、讀、聽、寫、做的活動,表徵2000以內的數。 2.能掌握10、100、1000和1及100和10之間的關係,做數的二階單位化聚。 3.能理解加法、減法的意義,解決生活中有關三位數以內的加、減法問題,並運用電算器加以檢驗。 4.能透過累加活動連接倍的語言,理解乘法的意義並解決生活中簡單(積≦100)的整數倍問題(例如:單位數≦12,單位量≦15)。 5.能用具體分的活動,理解除法意義並解決生活中有關除法的問題。 6.能在生活情境中,經驗概數的意義。 7.在等分好、整體1能明顯出現之具體生活情境中(包含連續量、離散量),能以真分數(分母在20以內)描述內容物為單一個物的幾份,並能延伸真分數的意義,進行同分母真分數的合成、分解活動(和<1)。 8.在一個整體1被明確十等分的具體生活情境中(包含離散量、連續量),能以一位小數描述其中的幾分,並能進行一位小數的合成、分解活動(和及被減數<1)。 ◎量與實測 9.能透過感官活動感覺一個量,並能對兩個同類量作直接比較,進而對一個量作複製活動。(量:長度、容量、重量、角度、面積、體積) 10.能使用生活中常用的測量工具(刻度尺的方式,即不涉及其結構),以一階普遍單位描述一個量(量:長度、容量、重量、角度、面積、體積;普遍單位:米、厘米、分公升、千克、克、度、平方厘米、立方厘米)。 11.能區分幾個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 12.能報讀鐘面上的幾點、幾點半以及數字鐘上的時刻,以便溝通。 13.能透過查月曆報讀幾月幾日星期幾,並知道一年有12個月及各月之日數。 ◎關係 14.在情境中理解加法和減法的相互關係及加法交換律。 15.能用不同的想法,檢驗答案的合理性。 16.能透過感官活動感覺一個物體運動的快慢。 | 1.能由形體的外觀辨認出某一形體。 2.能依據二維、三維基本形體的外觀做簡單分類。 3.能複製二維、三維的基本形體。 4.能使用非標準或標準的名稱描述基本形體。 5.能察覺在生活情境或形體中的角。 6.能運用上下、左右、前後、內外等方位語詞描述兩物的相對位置。 7.能透過實際操作認識鉛垂線與水平線、水平面。 8.能辨認周遭物體中的直線、平面。 9.能辨認平面圖形的內部、外部及其輪廓線(周界)。 10.能透過具體操作判斷某些簡單圖形可作無空隙的平面舖設或立體堆疊(面積、體積)。 | 1.能將資料做分類與整理,並說明其理由。 2.能報讀生活中常見的一維表格。 | 1.能透過具體操作,解決來自生活情境問題中已列出的算式填充題。 | ◎察覺R 1.能察覺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情境。 2.能察覺數學與其他領域之間有所連結。 3.能瞭解其他領域中所用到的數學知識與方法。 4.能察覺數學與人類文化活動相關。 ◎轉化T 1.能把情境中與問題相關的數量形析出。 2.能把情境中數量形之關係以數學語言表出。 3.能把情境中與數學相關的資料資訊化。 4.能把待解的問題轉化成數學的問題。 |
階段 | 數與量 N | 圖形與空間 S | 統計與機率 D | 代數 A | ◎解題S 1.能分解複雜的問題為一系列的子題。 2.能選擇使用合適的數學表徵。 3.能熟悉解題的各種歷程:蒐集、觀察、臆測、檢驗、推演、驗證、論證等。 4.能運用解題的各種方法:分類、歸納、演繹、推理、推論、類比、分析、變形、一般化、特殊化、模型化、系統化、監控等。 5.瞭解一數學問題可有不同的解法,並能嘗試不同的解法。 6.能用電算器或電腦處理大數目或大量數字的計算。 | |||||||||||||||||
第二階段( 四∣五年級) | ◎數與計算 1.能延伸非負整數的認識到十萬並認識位值概念,進而理解0代表空位的意義。 2.延伸加、減、乘、除與情境的意義,使能適用來解決更多的生活情境問題,並能用計算器械處理大數的計算。 3.能理解加、減的直式算則。 4.能用四捨五入、進位、捨去等方式對一個數量取概數,並利用概數作簡單的估算。 5..在等分好、整體1能明顯出現之具體情境中,能以真分數來描述單位分數內容物為多個個物的幾份,進行同分母真分數的合成、分解活動,並理解等值分數的意義。 6.在具體情境中,能以假分數或帶分數描述具體的量,並能解決分數的合成、分解以及簡單整數倍的問題。 7.能以二位小數描述具體的量,並解決二位小數的合成、分解及簡單整數倍問題。 ◎量與實測 8.能報讀(鐘面上的)時刻以及點算兩時刻間的時間;能理解24時制並應用在生活中。 9.能在保留概念形成後,進行兩個同類量的間接比較(利用完整複製)及個別單位的比較(利用等量合成的複製)(量:長度、容量、重量、角度、面積、體積)。 10.能認識各種量的普遍單位,應用在生活中的實測和估測活動,並培養出量感(普遍單位:千米、毫米、公升、毫公升、時、分、秒)。 11.能理解生活中,各種量的測量工具上刻度間的結構,進而對以同單位表達的量作形式計算。 12.能知道同類量中二階單位之間的關係及使用二階單位作描述,並利用此關係作整數化聚。 13.能以個別單位的方式(利用等物合成複製後)描述面積、體積,並能用乘法簡化長方形面積、長方體體積之點算。 ◎關係 14.能在情境中,理解乘法交換律、等號的對稱性、“<” “=”、“>”的遞移性、加法和乘法的結合律與分配律,以及乘法和除法的相互關係。 15.能用不同的想法,檢驗答案的合理性。 16.能知道先乘除後加減的約定,並能用來列式及簡化計算式子。 17.能察覺簡單數列之規律。 18.能用時間的長短,描述一物體在固定距離內的運動速率;能用距離,描述一物體在固定時間內的運動速率。 19.能利用等分好的線段上,做出一條簡單的整數數線,並能進一步延伸至簡單的分數和小數的數線。 | 1.就給定的幾何形體,能確認並說出組成要素的名稱,並在檢驗後適當地描述其要素間的關係。 2.能依基本形體的組成要素之間的關係比較兩形體的異同。 3. 能透過實測察覺形體的性質。 4. 能運用東西南北的語詞描述位置及方向。 5.能瞭解兩鉛垂直線及兩水平直線互相平行。 6.能瞭解張開程度、旋轉程度和角的關係。 7.能辨認平面圖形上的線對稱關係。 | 1.能解讀長條圖的各種變形。 2.能解讀現成資料之長條圖。 3.能報讀生活中常見的二維表格。 | 1.能將生活情境中簡單問題表徵為含有△、□、甲、乙、?、…等的式子,並能解釋式子與原問題情境的關係。 2.能透過具體表徵,解決從生活情境問題中列出的算式填充題。 3.能透過具體觀察及探索,察覺簡易數量模式,並能描述模式的一些特性。 4.能使用中文簡記式(簡字式)描述長方形、長方體之長度、面積、體積等幾何量。 | ||||||||||||||||||
階段 | 數與量 N | 圖形與空間 S | 統計與機率 D | 代數 A | ◎溝通C 1.瞭解數學語言(符號、用語、圖表、非形式化演繹等)的內涵。 2.瞭解數學語言與一般語言的異同。 3.能用一般語言與數學語言說明情境與問題。 4.用數學的觀點推測及說明解答的屬性。 5.用數學語言呈現解題的過程。 6.用一般語言及數學語言說明解題的過程。 7.用回應情境、設想特例、估計或不同角度等方式說明或反駁解答的合理性。 8.能尊重他人解決數學問題的多元想法。 9.能回應情境共同決定數學模型中的一些待定參數。 | |||||||||||||||||
第三階段( 六∣七年級) | ◎數與計算 1.能延伸非負整數的認識。 2.能嘗試理解乘、除的直式算則。 3.在具體情境中,理解通分的意義並運用通分解決異分母分數的合成、分解問題。 4..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分數乘以分數的問題,進而形成分數倍的概念。 5.能延伸小數的認識到三位以上(小數),並解決生活中與小數有關的加、減、乘、除問題。 6.在具體情境中,能用分數、小數表示除的結果(除的結果為有限小數)。 7.能用分數倍的概念,整合以分數為除數的包含除和等分除的運算格式。 8.能用近似值描述具體的量,並說出誤差。 ◎量與實測 9.能理解同類量中不同單位間的關係(註),並作化聚活動(可以有分數、小數)。 10.認識生活中使用的大的測量單位,如:千公斤(公噸)、千公升(公秉)、百平方米(公畝)、千平方米(公頃)。 11.能以切割後,重新拼湊組合的方式(幾何部份要配合),將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變形成長方形而計算其面積,形成面積之計算公式。 12.能對非直線形的平面區域,選定適當的正方形單位,估計其概略面積,並檢驗圓面積公式(πr2,r為圓的半徑)。 13.能理解容量和容積(體積)之間的關係,並利用此關係計算大容器(如游泳池)之容量。 14.能將各種柱體,變形成長方柱而計算其體積,形成柱體之體積計算公式。 ◎關係 15.能在情境中理解比、比例(包括正比例和反比例)、比值、率(百分率、ppm)的意義。 16.能用平均速率的概念描述一個物體運動的狀態,並認識速率的普遍單位米/秒、千米/時等,應用在生活中。 17.能掌握米/秒和千米/時之間的關係,並利用此關係作化聚。 18.能察覺非負整數的因數、倍數、公因數、公倍數。 19.能察覺梯形、三角形、長方形、平形四邊形等面積公式之間的關係。 20.能察覺非負整數的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質數和合數,並能將一個數做質因數分解。 21.能在情境中理解等量公理。 | 1.能使用形體的性質描述某一類形體。 2.能指出合於所予性質的形體。 3.從一類形體的特性中,指出那些性質也適用於另一類形體。 4.能利用構成要素間的可能關係,描述複合形體要素間的可能關係。 5.能利用形體的性質解決幾何問題。 6.能運用直角坐標系及方位距離來標定位置。 7.能瞭解平面上兩直線互相平行、垂直的概念。 8.能瞭解平面圖形線對稱的意義。 9.能辨識基本圖形間對應邊長成比例時的形狀關係。 10.能透過實測辨識三角形、四邊形、圓的性質。 11.能操作圖形之間的轉換組合。 | 1.能利用統計量,例如:平均數、中位數等,來瞭解資料集中的位置。 2.能嘗試使用電腦軟體處理大筆資料的統計量計算,並加以應用。 2.能運用生活經驗來瞭解機會。 4.能報讀生活中有序資料的統計圖表。 5.能將有序資料整理成折線圖,並抽取折線圖中有意義的資訊加以解讀。 6.能解讀各式各樣的折線圖。 7.能利用比值和百分率的概念,報讀相關的統計圖表。 | 1.能用x、y、…的式子表徵生活情境中的未知量及變量。 2.能將生活情境中的問題表徵為含有x、y、…的等式或不等式,透過生活經驗檢驗、判斷其解,並能解釋式子及解與原問題情境的關係。 3.能利用數的合成分解或逆向思考解決從生活情境中列出的等式。 4.能比較生活情境中數量關係的異同及其表徵式的異同與使用時機。 5.能察覺簡易數量模式與數量模式之間的關係。 6.能瞭解幾何量的各種表徵模式。 7.能察覺數量模式與數量模式之間的關係。 8.能做分數的四則運算。 9.能瞭解幾何量不同表徵模式之間的關係。 10.能瞭解幾何圖形及形體變動時,其幾何量對應變動情形。 11.能以「正、負」表徵生活中相對的量,並能操作負整數的合成分解。 | ||||||||||||||||||
階段 | 數與量 N | 圖形與空間 S | 統計與機率 D | 代數 A | ◎ 評析E 1.能用解題的結果闡釋原來的情境問題。 2.能由解題的結果重新審視情境,提出新的觀點或問題。 3.經闡釋及審視情境,能重新評估原來的轉化是否得宜,並做必要的調整。 4.能評析解法的優缺點。 5.能將問題與解題一般化。 |
第四階段( 八∣九年級) | ◎數與計算 1.能掌握命數系統,並以科學符號表示一個數。 ◎量與實測 ◎關係 | 1.能根據給定的性質作局部推理。 2.能非形式地辨識敘述及其逆敘述間的不同。 3.能以最少性質辨認刻畫一個圖形並瞭解定義的意義。 4.能根據性質瞭解某些圖形間的包含關係。 5.能瞭解垂直、平行的定義。 6.能利用垂直平分的概念檢驗對稱軸。 7.能辨別檢驗兩圖形是否相似。 8.能運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質進行簡易測量。 9.能根據直尺、圓規操作過程的敘述,完成尺規作圖。 | 1.能利用統計量,例如:百分位數,來瞭解資料散佈的情形。 2.能將資料整理成圓形百分圖,並抽取圓形百分圖中有意義的資訊,加以解讀。 3.能進行簡單的實驗,以瞭解機率、抽樣的初步概念。 4.能嘗試使用電腦軟體進行實驗,以瞭解機率、抽樣的意義。 5.能解讀現成資料之折線圖、圓形百分圖、及與百分位數有關的統計圖表。 6.能自訂主題,蒐集資料,利用統計圖表抽取與主題有關的資訊。 | 1.能利用等量公理解從生活情境問題中列出的一元一次方程式。 2.能解從生活情境問題中列出的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 3.能檢驗、判斷不等式的解並描述其意義。 4.能利用一次式解決生活情境中的問題。 5.能畫出形如y=ax+b的坐標平面圖形。 6.能做正負數的四則運算。 7.能認識平方根以及用電算器看出其近似值。 8.能使用乘法公式。 9.能認識商高定理及其生活中的應用。 10.能認識、欣賞生活中或其他學科領域常用的公式。 11.能利用配方法或十字交乘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式。 12.觀察生活週遭或其他學科領域中的數學,認識數學的用途與數學思維的特性。 |
由表1﹕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各階段﹑各主題能力目標可以得知,數學領域分為:階段一(1-3年級)、階段二(4-5年級)、階段三(6-7年級)和階段四(8-9 年級)等四階段學習。數學內容除了「數與量」、「圖形與空間」、「統計與機率」、「代數」等四大主題外,「連結」這一主題並列其中,是為此次數學學習領域的特色。連結的能力指標不再分段,強調各階段四個主題的能力要與連結的能力相配合培養。數學內部的連結指貫穿前四個主題,以培養解題的能力,數學外部的連結則強調生活及其他領域中數學問題的察覺、轉化、解題、溝通、評析諸能力的培養。
因此,示例中強調此次數學學習領域特色的「連結」這一主題,「我會數1~5」與「排順序、比大小」提供的是與生活連結的案例,「時鐘」與「哪月份生日人數比較多」提供的是數學學習領域內統整的案例,「有朋自遠方來」主題教學網的活動設計中係打破原有學科界限,擴大到學生的生活世界,針對同一主題,設計教學內容的跨學習領域的案例。整個活動設計架構如下:
※
能力指標內容請與p.4表1對照使用,數學內容分為數與量、圖形與空間、統計與機率、代數、連結等五大主題。前四項主題的分段能力指標以三碼編碼,其中第一碼表示主題,分別以字母N、S、D、A表示「數與量」、「圖形與空間」、「統計與機率」和「代數」四個主題;第二碼表示階段,分別以1,
2, 3, 4表示第一、二、三和四階段;第三碼則是能力指標的流水號,表示該細項下指標的第幾個。例如代號S-1-2中的S指「圖形與空間」的主題,1指第一階段,2指能力指標的流水號,該項能力指標內容為「能依據二維、三維基本形體的外觀做簡單分類。」。連結的能力指標用三碼表示,第一碼表連結(C),第二碼表察覺(R)、轉化(T)、解題(S)、溝通(C)、評析(E),而第三碼則是流水號。例如代號C-R-1中的第一碼C表連結的能力指標,第二碼R表察覺,第三碼1則是流水號,該項能力指標內容為「能察覺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情境」。
貳﹑示例說明
一、各活動設計說明
與生活連結的案例
設計數學領域的課程時,以「生活」為訴諸的重點,若能以「是不是太數學化了」,「是不是不夠自然」「是不是不夠生活」念茲在茲,不著痕跡進行數學學習,小朋友將因樂學而後勤學以致好學。例如sup11(o(sup3(dfo8()ˇ)sup11(o(sup3(dfo8()ˋ)的活動不一定在數學的課堂中進行,例如可由維護環境整潔的必要性,進而討論如何分配清潔工作,當實際點數班級現有的清潔用具時,清潔用具就是很好的具體物,有益於數概念的建立。此外,點數每個年級的班級數,有助於學校情形的瞭解。當我們想瞭解學校的遊樂設施是否足夠使用時,點數遊樂器材的數量,也是sup11(o(sup3(dfo8()ˇ)sup11(o(sup3(dfo8()ˋ)的活動。
1.「我會數1~5」教學活動示例
活動名稱 | 我會數1~5 | 實施年級 | 一年級 | 教學時間 | 約2節 | |||||||
【設計理念與構想】 數數及數字教學活動設計中,常見以點數花片方式進行,如此為數學而學數學的處理方式,對小朋友而言,過於生澀,不夠自然。鉛筆盒是學童每天必備的學用品,但經常有學童遺失內容物而不自知,「我會數1~5」的教學活動設計中,以[鉛筆盒內的內容物是不是都帶回家了?]生活中待解問題的呈現,讓學童能提出經由數數及數字紀錄來確定數量和幫助檢查的方式,管理自己隨身物,經驗數數及用數字紀錄的必要性。 標準數詞序列及一對一的對應關係的掌握與否,關係著數數活動能否順利進行。該活動首先以「1.2.3.4.5.6.7我的朋友在哪裡?在這裡,在這裡,我的朋友在這裡。」經驗唱數1~7,並經由語詞的替換熟練唱數。是不是都帶回家了?的活動中,體驗數數及用數字紀錄的必要性。冰山一角的活動中,由露出數字卡的一小部份,請學童們猜一猜是什麼數字的活動,以掌握數字的形。誰在同一國?的活動中,則進一步以找出相對應的實物卡﹑數圖卡﹑數字卡配對的活動,掌握半具體物與數字之間的關係。最後在我會念,也會寫的活動中,讓兒童能讀寫1~5的數字的活動中結束。整個活動,以[鉛筆盒內的內容物是不是都帶回家了?]生活中待解問題貫穿,並佐以遊戲方式進行。 | ||||||||||||
具體目標 | 能力指標 | |||||||||||
1.經驗唱數1~7 | N-1-1能初步掌握非負整數數詞序列的規律,並能以具體的量、聲音、圖像、數字,進行說、讀、聽、寫、做的活動,表徵2000以內的數。 | |||||||||||
2.由語詞的替換熟練唱數1~7 | N-1-1能初步掌握非負整數數詞序列的規律,並能以具體的量、聲音、圖像、數字,進行說、讀、聽、寫、做的活動,表徵2000以內的數。 國F-1-2-1能仿寫簡單句型 | |||||||||||
3.由生活中問題的呈現,體驗數數的必要性 | C-R-1 能察覺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情境。 C-T-4 能把待解的問題轉化成數學的問題。 | |||||||||||
4.能提出管理自己隨身物的方法 | C-C-8能尊重他人解決數學問題的多元想法。 C-E-4能評析解法的優缺點。 生9-3-3察覺自己對很多事務也有自己的想法,它們可能也很管用 | |||||||||||
5.經由數數活動建立數量概念 | N-1-1能初步掌握非負整數數詞序列的規律,並能以具體的量、聲音、圖像、數字,進行說、讀、聽、寫、做的活動,表徵2000以內的數。 | |||||||||||
6.認數字1~5的形 | N-1-1能初步掌握非負整數數詞序列的規律,並能以具體的量、聲音、圖像、數字,進行說、讀、聽、寫、做的活動,表徵2000以內的數。 S-1-1 能由形體的外觀,辮認出某一形體。 | |||||||||||
8.能正確了解半具體物與數字之間數量的關係 | N-1-1能初步掌握非負整數數詞序列的規律,並能以具體的量、聲音、圖像、數字,進行說、讀、聽、寫、做的活動,表徵2000以內的數。 D-1-1.能將資料做分類與整理,並說明其理由。 | |||||||||||
9. 能按照數量的大小排列 | N-1-1能初步掌握非負整數數詞序列的規律,並能以具體的量、聲音、圖像、數字,進行說、讀、聽、寫、做的活動,表徵2000以內的數。 | |||||||||||
教學活動流程 | ||||||||||||
具體目標 | 主要活動與問話 | 時間 | 說明 | 評量重點 | 教學資源 | 能力指標 | ||||||
經驗唱數1~7 由語詞的替換熟練唱數1~7 | 活動1-1 我會唱數1234567 教師帶唱兒歌: 我的朋友在哪裡 「1.2.3.4.5.6.7 我的朋友*在哪裡? 在這裡,在這裡, 我的朋友在這裡。」 | 10 分 | 藉由兒歌唱數活動,讓學童經驗唱數1~7序列 為使每位學童都能唱數,可以接龍的方式,教師唱完,拍拍學童肩膀,被拍到者接唱。 *反覆多次後,朋友一詞可用其他詞彙代替,如書包、哥哥、同學……一方面增加趣味性,一方面可與語文科連結。 | 能按照數的先後次序唱出1~7的數詞 | 揭示數字卡1~7 | N-1-1 能初步掌握非負整數數詞序列的規律,並能以具體的量、聲音、圖像、數字,進行說、讀、聽、寫、做的活動,表徵2000以內的數 國F-1-2-1 能仿寫簡單句型 | ||||||
由生活中問題呈現,體驗數數的必要性 能提出管理自己隨身物的方法 | 活動1-2 是不是都帶回家了? 討論: 1.「怎樣知道我們鉛筆盒裡的東西沒有丟掉(遺失),都還在鉛筆盒裡。」 2.口頭發表 | 10分 | 鉛筆盒是學童每天必備的學用品,但經常有學童遺失內容物而不自知,藉由問題的討論,引導學童為解決生活上的難題而經驗數數的必要性。 提出個人看法,經小組討論整理後,由代表上台報告,組員可做補充。 學生可能答案:貼名字、用完要收好、數完記下來……,教師可適時給予提示。 經由討論理解數字提供生活中的便利性。 | 能提出個人看法 能提出經由數數,確定數量的方式,來管理自己隨身物 | C-R-1 能察覺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情境。 C-T-4 能把待解的問題轉化成數學的問題。 生9-3-3 察覺自己對很多事務也有自己的想法,它們可能也很管用 C-C-8 能尊重他人解決數學問題的多元想法。 C-E-4 能評析解法的優缺點。 | |||||||
經由數數活動建立數量概念 能找出正確的數字卡,並正確的念出數詞 | 活動1-3 數數看 教師拿出橡皮擦* 「你帶了幾個橡皮擦?」 「拿出數字卡是表示橡皮擦的個數?」 | 20分 | *鉛筆盒內的內容物 若學童帶來的物件沒有出現1~5的任一數,教師可隨機加上同學的或以組為單位計數 學習單1-3 | 能用正確的數詞說出數數的結果 找出正確的數字卡,並正確的念出數詞 能點算並舉出自己鉛筆盒內容物數量的數字 | 橡皮擦﹑尺﹑削鉛筆器﹑鉛筆﹑彩虹筆等可能放在鉛筆盒裡的實物或圖卡 數字卡1~5 (學童用) 學習單1-3 | N-1-1 能初步掌握非負整數數詞序列的規律,並能以具體的量、聲音、圖像、數字,進行說、讀、聽、寫、做的活動,表徵2000以內的數。 | ||||||
認數字1~5的形 | 活動1-4 冰山一角 | 10分 | 教師拿出數字卡1~5,只露出數字卡的一小部份,先請學童們猜一猜是什麼數字,再揭示數字卡,請學童們確認正確的數字。 | 會依形體判斷數字,確認數詞 | 數字卡1~5 (教師用) | N-1-1 S-1-1 能由形體的外觀,辮認出某一形體 | ||||||
能正確了解半具體物與數字之間數量的關係 | 活動1-5 誰在同一國? 1.說明比賽規則 2.比賽 3.全班一起點數確認 | 15分 | 比賽規則: 全班分成2組 教師將1~5的 實物卡 數圖卡 數字卡3 隨機分散張貼在黑板上,每組各派1人輪流上台比賽 教師吹哨音,2人各自開始將相同數量的實物卡、數圖卡、數字卡排在一起,卡片排完後三者正確組成數較多者獲勝得1分 確認數量後換人比賽,最高分的組別給予獎勵 | 能找出相對應的圖卡並配對 | 準備1~5的實物卡數圖卡數字卡各1組 | N-1-1 D-1-1-1.能將資料做分類與整理,並說明其理由。 | ||||||
能按照數量的大小排列 能讀寫1~5的數字 | 活動1-6 我會念,也會寫 1.請學童上台將【活動1-5】的實物卡、數圖卡、數字卡,由小到大排好 2.教師拿出數字卡1問:「這個字怎麼讀?」 3.「請跟老師寫寫看。」 | 15分 | 學童書空後,寫在白板上,或請學童寫在黑板上。 數字2~5以同樣模式進行,但教師可適時加入數圖卡或實物卡互相對照。 學習單1-6 | 能按照數量的大小排列 會認讀數詞1~5 會以正確筆順寫數字1~5 | 準備1~5的實物卡數圖卡數字卡1組 學習單1-6 | N-1-1能初步掌握非負整數數詞序列的規律,並能以具體的量、聲音、圖像、數字,進行說、讀、聽、寫、做的活動,表徵2000以內的數。 |
2.「排順序、比大小」教學活動示例
活動名稱 | 排順序、比大小 | 實施年級 | 一年級 | 教學時間 | 約2節 | |||||||||||
【設計理念與構想】 為何學「序數」,事實上,「序數」有助於物件位置的告知。收作業簿和聯絡簿在課堂中經常發生,本活動藉由學童收作業簿,進行序數的教學活動。哪一個收聯絡簿?的活動中,「請每排小朋友幫忙收今天的聯絡簿。生﹕每排哪一個收聯絡簿。」藉由位置未加以指定,引起學童之困擾,進而學習用第1~第10描述指定物的位置。漂亮的「6」排在第幾個?的活動中,為避免學童以顏色回答位置,安排用同色彩色筆書寫,並將其中10位的白板,橫排置放於黑板,在老師指定同一個物「6」時,學生的不同說法,建立指定物件系列的起點的必要性。我是第幾個?的活動,透過【第〈〉個準備〈〉個物品】支援前線遊戲方式,進行分類﹑點數及序數的教學活動。得多少張獎卡?的活動,則利用截至目前各排(組)的獎卡,進行比多少的活動,進而直接用數字比較,並利用「一張都沒有得到」,進行0的教學。哪一排獎卡比較多?的活動中,利用截至目前各排(組)的獎卡,進行比多少的活動。究竟是哪個數字?的活動,經由猜謎遊戲的活動,確定某一指定序數的前後序數。 整個「排順序、比大小」的教學活動設計中,利用序數描述指定物的必要性出發,讓兒童體驗序數的必要性,並利用遊戲的方式讓兒童多次的學習分類﹑熟練點數。 | ||||||||||||||||
具體目標 | 能力指標 | |||||||||||||||
1.由生活中問題的呈現,體驗序數的必要性 | C-R-1能察覺生活與數學相關的情境 C-C-3能用一般語言與數學語言說明情境與問題。 | |||||||||||||||
2.能用第1~第10描述指定物的位置。 | N-1-1能初步掌握非負整數數詞序列的規律,並能以具體的量、聲音、圖像、數字,進行說、讀、聽、寫、做的活動,表徵2000以內的數。 | |||||||||||||||
2. 能透過數數活動,說出指定物排在第幾個。 | N-1-1能初步掌握非負整數數詞序列的規律,並能以具體的量、聲音、圖像、數字,進行說、讀、聽、寫、做的活動,表徵2000以內的數。 C-T-2.能把情境中數量形之關係以數學語言表出。 | |||||||||||||||
3. 能經由數數活動,建立數量概念 | N-1-1能初步掌握非負整數數詞序列的規律,並能以具體的量、聲音、圖像、數字,進行說、讀、聽、寫、做的活動,表徵2000以內的數。 | |||||||||||||||
4.能將物件分類,並點數出數量。 | D-1-1能將資料做分類與整理,並說明其理由。 N-1-1能初步掌握非負整數數詞序列的規律,並能以具體的量、聲音、圖像、數字,進行說、讀、聽、寫、做的活動,表徵2000以內的數。 | |||||||||||||||
5.能正確說出正確數詞,並寫出正確數字。 | N-1-1能初步掌握非負整數數詞序列的規律,並能以具體的量、聲音、圖像、數字,進行說、讀、聽、寫、做的活動,表徵2000以內的數。 | |||||||||||||||
6.能知道「0」的用法、讀法及寫法。 | C--R--1能察覺生活與數學相關的情境 N-1-1能初步掌握非負整數數詞序列的規律,並能以具體的量、聲音、圖像、數字,進行說、讀、聽、寫、做的活動,表徵2000以內的數。 | |||||||||||||||
7.能由實物比較10以內兩量的多少,進而直接用數字比較。 | N-1-1能初步掌握非負整數數詞序列的規律,並能以具體的量、聲音、圖像、數字,進行說、讀、聽、寫、做的活動,表徵2000以內的數。 C--R--1能察覺生活與數學相關的情境 | |||||||||||||||
8.能確定某一指定序數的前後序數,僅以數字比較10以內兩數的大小。 | N-1-1能初步掌握非負整數數詞序列的規律,並能以具體的量、聲音、圖像、數字,進行說、讀、聽、寫、做的活動,表徵2000以內的數。 | |||||||||||||||
教學活動流程 | ||||||||||||||||
具體目標 | 主要活動與問話 | 時間 | 說明 | 評量重點 | 教學資源 | 能力指標 | ||||||||||
由生活中問題呈現,體驗序數的必便利性 能用第1~第10描述指定物的位置。 | 活動2-1: 哪一個收聯絡簿? 1.請每排小朋友幫忙收今天的聯絡簿。 生﹕每排哪一個收聯絡簿。 2.討論看看,老師如何能不說小朋友的姓名,小朋友就能知道是每排的哪位幫忙收聯絡簿﹖ 3.請每排第3個小朋友站起來。說說看,都對了嗎? 4.請每排第3個小朋友幫忙收齊聯絡簿。 | 20分 | 經由學童收作業簿進行序數的教學活動。 藉由位置未加以指定,引起學童之困擾而進入問話2的活動。 引出序數的便利性。 共同檢核是否正確。 可仿問話3,進行其它指定物的練習,讓學童體驗序數前後位置及相互間的關係。可視實際收發作業情形,反覆進行幾次。 | 能確認指定物的位置。 | C-R-1 能察覺生活與數學相關的情境 C-C-3 能用一般語言與數學語言說明情境與問題。 N-1-1能初步掌握非負整數數詞序列的規律,並能以具體的量、聲音、圖像、數字,進行說、讀、聽、寫、做的活動,表徵2000以內的數。 | |||||||||||
能透過數數活動,說出指定物排在第幾個。 | 活動2-2: 漂亮的「6」排在第幾個? 1.這一疊有多少本?數數看,並用黑色彩色筆寫在白板上。 2.這個「6」好特別,它是在第幾個? 生:「第3個」 生:「第8個」 3.討論為什麼為同一個「6」有不同的說法。 | 20分 | 全班一起點數其中一疊。 避免學童以顏色回答位置,安排用同色彩色筆書寫。並將其中10位的白板,橫排置放於黑板。 由學童不一致說詞,建立指定物件系列的起點的必要性。 給予充分發言機會,並說出自己的想法。 改變指定物,仿問話3方式繼續發問,以檢視學童是否能確定指定物的位置。 學習單2-2 | 會正確的一對一點數和寫出數字。 能說出指定物的位置和順序。 能指出正確位置並說明自己的想法。 | 收齊的聯絡簿橫排置放於講桌上。 白板及黑色彩色筆 | N-1-1 C-T-2. 能把情境中數量形之關係以數學語言表出。 | ||||||||||
能經由數數活動,建立數量概念 能將物件分類,並點數出數量。 | 活動2-3: 我是第幾個? 1.教師講解支援前線遊戲方式及注意事項。 2.比賽 「請每排第〈〉個小朋友準備〈〉枝筆給老師。」 3.全班一起點數確認 | 15分 | 進行方式: 透過第〈〉個準備〈〉個物品*支援前線遊戲方式,進行分類﹑點數及序數的教學活動。 *可視實際情形調整隨身物品名稱。 多次透過第〈〉個準備〈〉個物品給教師的比賽方式,使每一位學童都有機會演示,以提高注意力及經驗序數間的相關位置和順序。 *速度又快又正確的那一排給予獎卡鼓勵。 學習單2-3 | 能正確點算物品。 能正確知道自己的位置。 學習單2-3 | D-1-1能將資料做分類與整理,並說明其理由。 N-1-1能初步掌握非負整數數詞序列的規律,並能以具體的量、聲音、圖像、數字,進行說、讀、聽、寫、做的活動,表徵2000以內的數。 | |||||||||||
能正確說出正確數詞,並寫出正確數字。 能知道「0」的用法、讀法及寫法。 | 活動2-4: 得多少張獎卡*? 你的那一排得多少張獎卡? 每排第X個小朋友,說說看並寫在白板上。 全班小朋友檢查看看,是不是對了。 第X排*有多少張? 你會讀這個數字嗎? 討論並說出「0」的意思? 讓我們一起寫「0」 | 25分 | 透過「一張都沒有得到」,進行0的教學活動。 *「獎卡」可用其它物件代替。 學童可各自透過具體物(如:花片、珠子…)操作進行數數活動,進而確實知道數量多少。 教師逐排請學童上台發表,並說出正確數詞,寫出正確數字。 針對實際得「0張獎卡」的那一排提出問話。可透過「一張都沒有」得到,建構0的情境。若學童無法以「0」表示沒有,教師加以引導。 教師在黑板上寫下「0」,由學童唸。 書空寫0,並練習。 學習單2-4 | 會正確說出正確數詞,並寫出正確數字。 會說「沒有」或「0」。 | 獎卡 白板 若無任何排得0張獎卡時,教師刻意安排「0」張的情境。 | C--R--1能察覺生活與數學相關的情境 N-1-1能初步掌握非負整數數詞序列的規律,並能以具體的量、聲音、圖像、數字,進行說、讀、聽、寫、做的活動,表徵2000以內的數。 | ||||||||||
能由實物比較10以內兩量的多少,進而直接用數字比較。 | 活動2-5: 哪一排獎卡比較多? 每排第2個小朋友,寫寫看,你那一排有多少張獎卡數? 第一排和第二排,那一排獎卡多?每組討論看看。 | 5分 | 利用截至目前各排(組)的獎卡,進行比多少的活動。 請學童上台寫。 學童可以一一對應比較,也可以透過數詞先後順序來判斷兩量的多少。 任選二排,比一比數量多〈少〉,經由多次比較,增強數字大小的概念。 | 能正確寫出數字。 能比較數量的多少。 | 將每一排所得獎卡數放置於黑板上。 | N-1-1 C--R--1能察覺生活與數學相關的情境 | ||||||||||
能確定某一指定序數的前後序數,僅以數字比較10以內兩數的大小。 | 活動2-6: 究竟是哪個數字? 這兩個數字,哪個大? 猜謎遊戲 *比4大1,是什麼數字? *比10小1,是什麼數字? | 15 分 | 教師拿出數字卡,請學童比較數字的大小。 鼓勵學童聽完題意後,想一想,再作答。可配合隨身物品點算,也可用其他方法找出答案。 *仿該一方式出題。 | 會比較數字大小。 能仔細聽並正確作答。 | 1-10的數字卡 |
(二)數學學習領域內統整的案例
不同節次進行不同科目的教學時,小朋友的學習節奏不能一氣呵成,同樣地,即使是數學這個科目,往往因為隸屬「數與計算」或是「量與實測」的不同,在不同的節次進行教學,本活動案例,嘗試利用相同的一個素材,做數學領域內的統整。
1.「時鐘」教學活動示例
活動名稱 | 時鐘 | 實施年級 | 二年級 | 教學時間 | 約2節 | ||||||||
設計理念與構想 「時鐘」的素材除了讓我們學習認識時刻和時間外,由於報讀鐘面時刻時,長短針不可或缺,藉此導入長短的比較,並藉由時鐘的不同外形做簡單的分類。 整個活動首先由學生分組觀察﹑討論帶來的時鐘的外形,並加以分類,進而能體驗平面圖形外部輪廓線之不同。而由鐘面上異同的觀察,發現鐘面上針長短不一樣,藉由針的不同長度,讓兒童學會利用直接比較、間接比較方式,比較長度。並由長短針走的快慢不一,感覺一個物體運動的快慢。由分組討論時鐘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而了解時間和生活的密切關係。最後藉由數個整點和幾點半鐘面的揭示與標示,讓學生發現整點時,長針都指著12,幾點半時長針都指著6的事實,進而能報讀及撥出整點和幾點半的時刻。 | |||||||||||||
活動名稱 | 活動內容 | 時間 | 具體目標 | 能力指標 | |||||||||
數與量N | 圖形與空間S | 統計與機率D | 代數 A | 連結 C | |||||||||
時鐘的外形 | 1.展示學生帶來的時鐘,分組觀察﹑討論並發表時鐘的外形,並依鐘的外形分類 | 15分 | 1-1能依據鐘的外形做簡單的分類 | N-1-9 | S-1-1 S-1-2 S-1-4 | D-1-1 | C-R-1 C-T-1 C-C-8 | ||||||
鐘面上的異同 | 2.分組觀察﹑討論並發表鐘面上的異同。 | 15分 | 2-1能說出鐘面上有1~12的數字 2-2能說出鐘面上有長短針及細長的針 2-3能說出鐘面上針長短不一樣 2-4能發現長針與短針走的快慢不一樣 | N-1-1 N-1-9 N-1-9 N-1-16 | C-R-1 C-T-1 C-C-8 | ||||||||
針長短的比較 | 3.分組討論並發表鐘面上針長短的比較方式。 | 10 分 | 3-1能透過各種方法比較鐘面上針的長短。 | N-1-9 | S-1-8 | ||||||||
時鐘與生活 | 4.分組討論並發表時鐘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 5 分 | 4-1能了解時間和生活的密切關係 | C-R-4 | |||||||||
報讀時刻 | 5.揭示數個整點和幾點半的鐘面,並標示時刻。學生分組討論並發表整點鍾和幾點半時,長短針所指位置的特色。 6.製作時鐘模型,並用長短針撥出正確時刻,分組檢核是否正確。 | 5分 30分 | 5-1能發現整點時長針都指著12 5-2能發現幾點半時長針都指著6 6-1能發現長針、短針是必須的 6-2能報讀及撥出時刻 | N-1-1 N-1-12 N-1-9 | C-T-2 |
2.「哪個月份生日人數比較多」教學活動示例
活動名稱 | 哪個月份生日人數比較多 | 實施年級 | 二年級 | 教學時間 | 約2節 | ||||||||
設計理念與構想 「哪個月份生日人數比較多」的活動設計,係以小朋友常會很好奇的想知道「班級中究竟哪個月份生日的人數比較多」為出發點設計的。本活動設計中引入除了能一目了然外,而且能更進一步獲得訊息的計統計圖表。該一活動設計中,不但增加小朋友點數及減法練習的機會外,也讓小朋友體會簡單的統計表製作過程。整個活動設計中,首先以組為單位,讓小朋友統計組員生日的月份,並施以形成性評量,以了解小朋友是否會點數與紀錄,再擴大成以班為單位製成一張總表,讓小朋友經驗從統計表中,進一步獲得訊息的過程。 | |||||||||||||
活動名稱 | 活動內容 | 時間 | 具體目標 | 能力指標 | |||||||||
數與量N | 圖形與空間S | 統計與機率D | 代數 A | 連結 C | |||||||||
一﹑我的生日在幾月? | 1.學生分組統計組員生日的月份,並將結果記錄在白板上。 2.各組揭示統計結果於黑板後,檢視各組的統計表上人數與生日月份實際人數是否相符? 3.全班比較各組間統計方法的異同。 | 15分 | 1-1透過點數﹑記錄各月份生日的人數,學習簡單的統計方法。 | N-1-1 N-1-1 N-1-15 N-1-1 N-1-15 | D-1-1 D-1-1 D-1-2 | C-R-1 C-T-3 C-S-2 C-C-6 C-C-8 C-E-4 | |||||||
二﹑製作統計表 | 4.各組依據每組的統計結果,統計並記錄全班各月份的生日人數。 5.全班檢視各組的統計結果,並檢視是否正確? | 10分 | 2-1能將各組資料彙整後,製成統計總表。 | N-1-1 N-1-1 N-1-15 | D-1-1 D-1-2 | C-T-3 C-S-2 C-C-8 | |||||||
三﹑每月份生日人數比較 | 6.分組討論後發表全班同學哪一個月份生日的人最多?哪一個月份生日的人最少?相差多少人?並列式記錄。 7.全班檢視是否正確。 | 15分 | 3-1能用算式記錄結果。 | N-1-1 N-1-9 N-1-3 N-1-15 N-1-1 N-1-9 N-1-14 N-1-15 | D-1-2 D-1-2 | A-1-1 | C-T-2 C-S-2 C-C-8 |
(三)跨領域統整案例
我們不希望類似「城鄉交流」的活動,只是由教師們主導運作,事實上它可以融入許多的學習,最好在學童「如何當好主人」的相互討論下成形,此時可能包括「語文領域」的邀請卡及書信的撰寫﹑相互間的溝通與表達,「自然與科技領域」的使用電腦設計邀請卡﹑上網訂票﹑使用e-mail書信往返,「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設計邀請卡﹑歡迎歌的演奏,「社會領域」的認識蘭陽鄉土風情及歷史文化,「健康與體育領域」的招待客人吃自己栽種的健康蔬果及騎協力車等,當然「數學領域」的買火車票﹑種紀念小樹﹑準時回到原集合地點﹑安排座位,也能使自己成為一個受客人肯定的「好主人」。「有朋自遠方來」主題教學網的活動設計中,其架構如下:
語文 1.撰寫邀請卡 2.與交換學生的溝通與表達。 3.日後往來書信的書寫。 數學 1.購買火車票
•調查車次與票價 2.種紀念小樹
•尋找1平方公尺的地 3.準時回到原集合地點
•掌握時刻與時間 4.安排座位
•換車票與好友相鄰
自然與生活科技 1.使用電腦設計邀請卡 2.上網訂票 3.使用e-mail交往
社會 1.認識蘭陽鄉土風情及歷史文化
藝術與人文 1.設計邀請卡 2.演奏歡迎歌 健康與體育 1.招待客人吃自己栽種的健康蔬果 2.騎協力車
活動名稱 | 有朋自遠方來 —買火車票 | 實施年級 | 三年級 | 教學時間 | 約1節 | |||||||||||||||||||||
設計理念與構想 【有朋自遠方來—買火車票】 買火車票的學習單中的看火車時刻表,除了讓小朋友能摘取資訊外,事實上也是座標及縱軸橫軸學習的應用。此外,計算三十人分的金額,是同數加法的情境,也是乘法的情境。 | ||||||||||||||||||||||||||
具體目標 | 能力指標 | |||||||||||||||||||||||||
1.能看火車時刻表。 | C-R-1能察覺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情境。 C-T-1.能把情境中與問題相關的數量形析出。 | |||||||||||||||||||||||||
2.能看價目表。 | C-R-1能察覺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情境。 C-T-1能把情境中與問題相關的數量形析出。 | |||||||||||||||||||||||||
3.能認300以內的數。 | N-1-1 能初步掌握非負整數數詞序列的規律,並能以具體的量、聲音、圖像、數字,進行說、讀、聽、寫、做的活動,表徵2000以內的數。 | |||||||||||||||||||||||||
4.能用連加法或乘法計算數個相同數字的總和。 | N-1-3能理解加法、減法的意義,解決生活中有關三位數以內的加、減法問題,並運用電算器加以檢驗。 | |||||||||||||||||||||||||
5.能依票價付錢。 | C-T-1.能把情境中與問題相關的數量形析出。 | |||||||||||||||||||||||||
數學科【有朋自遠方來—買火車票】學習單 | ||||||||||||||||||||||||||
1.要去台北市博愛國小進行交流活動,預定中午十二點半以前到達台北火車站,我從羅東車站搭,較合適班次有﹕ 車種 車次時刻 到站時間 票價 30人份金額 (
)號 (
﹕) (
﹕) ()元 ()元 (
)號 (
﹕) (
﹕) ()元 ()元 (
)號 (
﹕) (
﹕) ()元 ()元 |
1.「有朋自遠方來—買火車票」教學活動示例
2.「有朋自遠方來—種紀念小樹」教學活動示例
活動名稱 | 有朋自遠方來 —種紀念小樹 | 實施年級 | 三年級 | 教學時間 | 約1節 | |
設計理念與構想 單位換算,對小朋友而言輕而易舉。但是,當問小朋友一隻小狗等於3公斤還是3公克,回答說3公克的小朋友不在少數,缺乏量感的情形比比皆是,意味著形式化學習的結果。種紀念小樹的學習單中,不但讓小朋友實際丈量1公尺,同時讓小朋友在校園內尋找一平方公尺大小的地方,無疑的這也是培養量感的一種處理方式。 | ||||||
具體目標 | 能力指標 | |||||
1.能測量一個區域的長寬。 | N-1-10能使用生活中常用的測量工具(刻度尺的方式,即不涉及其結構),以一階普遍單位描述一個量(量:長度、容量、重量、角度、面積、體積;普遍單位:米、厘米、分公升、千克、克、度、平方厘米、立方厘米)。 S-1-3能複製二維、三維的基本形體。 | |||||
2.能有區域分配的能力 | C-T-4能把待解的問題轉化成數學的問題。 | |||||
數學科【有朋自遠方來—種紀念小樹】學習單 | ||||||
1.交流活動中,想要在校園內種3棵小樹留念,如果種每棵樹所需的範圍為長1公尺、寬1公尺,校園內量量看,找出可以種樹的地方。我們可以在種樹留念。 2.如果種每棵樹所需的範圍為長2公尺、寬2公尺,我們可以在 種樹留念。 |
3.「有朋自遠方來—準時回到原集合地點的時刻」教學活動示例
活動名稱 | 有朋自遠方來 —準時回到原集合地點的時刻 | 實施年級 | 三年級 | 教學時間 | 約1節 | |
設計理念與構想 如果只是做量的化聚及計算,讓人感覺的只是高低階單位間的換算,以及為計算而計算,嗅不出與生活間有何關係。「有朋自遠方來―準時回到原集合地點的時刻」的教學活動設計,結合時刻與時間的計算;搭協力車的部分,則涉及部分與全體的掌握遊;共需要部協力車的問題,可經由累減或是除法等解決。 | ||||||
具體目標 | 能力指標 | |||||
1.能解決生活中有關二位數以內減法的問題。 | N-1-3能理解加法、減法的意義,解決生活中有關三位數以內的加、減法問題,並運用電算器加以檢驗。 | |||||
2.利用具體分的活動,理解除法的意義。 | N-1-5能用具體分的活動,理解除法意義並解決生活中有關除法的問題。 | |||||
3.能報讀時鐘上的時刻。 | N-1-12能報讀鐘面上的幾點、幾點半以及數字鐘上的時刻,以便溝通。 | |||||
4.能做時間的計算並加以應用。 | C-T-2能把情境中數量形之關係以數學語言表出。 | |||||
數學科【有朋自遠方來—準時回到原集合地點】學習單 | ||||||
1.羅東和台北的小朋友共有位,有位要搭協力車遊羅東運動公園,那麼不搭協力車有位。 2.每部協力車可以搭乘2個人,一共需要部協力車。 3.現在的時刻是﹕。預計2小時30分後回到原來的地點集合,回到原來的集合地點的時刻應該是﹕。 |
活動名稱 | 有朋自遠方來 —安排座位 | 實施年級 | 三年級 | 教學時間 | 約1節 | |
設計理念與構想 我們常見從數列中「發現規則」的教學活動設計,事實上,火車座位的安排也有一定的規則,本活動設計中,藉由要解決和好朋友坐在一起的問題,需要換票的情境,讓小朋友經驗「發現規則」的過程。而找車廂的部分,係序數的情境。 | ||||||
具體目標 | 能力指標 | |||||
1.能兩個一數並分辨奇數、偶數 | C-R-1能察覺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情境。 | |||||
2.能將好朋友的票和自己的票換成是同組奇數或偶數座位。 | C-T-1能把情境中與問題相關的數量形析出。 C-T-4能把待解的問題轉化成數學的問題。 | |||||
3.能依據火車票上的座號找到座位入坐 | C-T-1能把情境中與問題相關的數量形析出。 C-T-4能把待解的問題轉化成數學的問題。 | |||||
數學科【有朋自遠方來—安排座位】學習單 | ||||||
以下是火車座位的排列方式﹕ ①③④② ⑤⑦⑧⑥ ⑨⑪⑫⑩ 1.火車座位是個人坐在一起。6號和號坐在一起。 2.想想看13號會和號坐在一起;14號會和號坐在一起。 3.我希望和好朋友坐在一起,我的車票座號是車號,我的好朋友的座號是車號。 4.如果我不換票,好朋友的票必須換成車號。 5.如果好朋友的票不換,自己的票必須換成車號。 6.老師的座位在第5車廂,一上車後發現是在第3車廂,此時該往(請圈選) (1) 第2車廂(2)第4車廂方向走﹖ |
4.「有朋自遠方來—安排座位」教學活動示例
【謝辭】
首先要感謝的是吳主任清基,讓我有機會從自己的專業角度,提出對「數學學習領域」統整課程的看法。當然還要感謝的是研究室的同仁,對我的厚愛有加及不斷的鞭勵。此外,我要感謝的是讓我圓夢的一群熱愛教育工作的伙伴:剛退休的前台北市數學輔導團團長簡進財校長,常讓我們分享他的寶貴經驗;陳招英老師的教學教學點子,有目共睹;吳雪如老師及李湘坪老師的敬業、專業令人稱許;十六年的低年級教學經驗的陳詠卿老師,是我們對低年級了解的窗口;梁幼老師的教學方式,讓我們想成為她的學生;胡愛桂主任的加入最晚,卻讓我們慶幸深得其人;從宜蘭來的宋慧慈老師是一股活泉,帶給我們思考角度的多樣化;李品蓓老師﹑吳連滿老師﹑李燕萍老師在學習單的設計,使力最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