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領域教材教法與教學實習課程教案(授課大綱)

格式
doc
大小
173 KB
頁數
36
上傳者
Pangmf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4-06-19,离现在 11 127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社會領域教材教法與教學實習(授課大綱)2015上.彭明輝35

社會領域教材教法與教學實習(授課大綱)

彭明輝

開課系級:10243 教中四/ 1T321 師培二

授課教授:彭明輝

科目代號:102085001 / 109020001

間:星期三5-614:10- 16:00

室:井塘020101


一、任課教師簡介 3

() 史學著作 3

() 編輯與合著 3

() 散文及其他 4

二、課程理念 4

三、課程目標 4

四、課程進度 5

五、課程進行方式 7

六、上課倫理 8

七、基本參考書 8

八、成績計算方式 11

九、授課大綱 11

() 課程說明:課程簡介、分組、分工合作協調。 12

() 書評、論文寫作的基本要求 12

() 導論: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的發展 14

() 社會學習領域的基本原理與課程目標 15

() 九大主題軸與能力指標的轉換 16

() 國中歷史課程與歷史教科書 17

() 國中地理課程與地理教科書 17

() 國中公民課程與公民教科書 17

() 高中歷史課程的演變 18

() 高中歷史教科書分析 18

(十一)高中地理課程的演變 18

(十二)高中地理教科書分析 18

(十三)高中社會科學(公民)課程的演變 19

(十四)高中社會科學(公民)教科書分析 19

(十五)教案編寫 19

(十六)教案編寫 19

(十七)期末課程檢討 20

十、 Chicago簡明論文格式 21

十一、 APA簡明論文格式 24


  1. 任課教師簡介

彭明輝,臺灣花蓮人,筆名吳鳴,原籍客家,1959年生,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1981),政治大學歷史學碩士(1987)、博士(1993)。研究範圍為中國近、現代史學史;文學創作以散文為主,內容主要以成長經驗和歷史思維為主題,記錄了1960-1980年代的花蓮農村生活,並以所受史學訓練,關懷花蓮這片土地的人文經驗,1990年代以後漸轉向學院式思考;曾任《聯合文學》執行主編、叢書主任,聯合報編輯;現任政大歷史系教授。

  1. 史學著作

  1. 2002 《晚清的經世史學》,臺北:麥田出版社,388pp+xiv256,956字。

  2. 2002a 《臺灣史學的中國纏結》,臺北:麥田出版社,294pp+viii168,939字。

  3. 2001 《中文報業王國的興起:王惕吾與聯合報系》,臺北:稻鄉出版社,258pp+x144,059字。

  4. 1995 《歷史地理學與現代中國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423pp+ix

  5. 1995a 《舉頭三尺有神明:中和地區的寺廟與聚落發展》,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271pp+ix

  6. 1991 《疑古思想與現代中國史學的發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62pp+i

  1. 編輯與合著

  1. 2000 《高中文化史》,臺南:南一書局;撰寫第4, 5, 9章;與王文裕、葉高樹合著。

  2. 2000a 《高中文化史.教師手冊》,臺南:南一書局;撰寫第4, 5, 9章;與王文裕、葉高樹合著。

  3. 1997 《認識臺灣:社會篇》,臺北: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教科書;撰寫511節;與林富士合著。

  4. 1997a 《認識臺灣:社會篇教師手冊》,國民中學教科書教師手冊,臺北:國立編譯館;撰寫參考資料部分;與朱桂芳士合著。

  1. 散文及其他

  1. 2003 《來去鯉魚尾》(旅行文學),臺北:紅樹林出版,176pp

  2. 2003a 《豐田和風情》(旅行文學),臺北:紅樹林出版,176pp

  3. 2000 《浮生逆旅》(散文),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20pp

  4. 1995 《歷史花蓮》(通俗歷史讀本),花蓮:洄瀾文教基金會,185pp+viii

  5. 1992 《我們在這裡分手》(散文),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82pp

  6. 1990 《素描的留白》(散文),臺北:漢藝色研文化公司,169pp

  7. 1988 《晚香玉的淨土》(散文),臺北:九歌出版公司,208pp

  8. 1988a 《結愛》(散文),臺北:圓神出版公司,207pp+vi

  9. 1987 《長堤向晚》(散文),臺北:九歌出版公司,253pp

  10. 1985 《心路》(散文),臺中:晨星出版社,253pp+vi

  11. 1984 《湖邊的沈思》(散文),臺北:九歌出版公司,232pp

  1. 課程理念

學生中心、體驗學習、建構取向、討論教學法。

  1. 課程目標

  1. 認識學習社會學習領域的理由(意義與功能),發展社會領域課程規劃與設計。

  2. 認識臺灣社會科/學習領域的課程沿革與發展模式。

  3. 認識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目標的演變,及其所反應的意涵/精神。

  4. 了解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綱要。

  5. 認識社會科/領域的學科構成(範圍)與課程組織。

  6. 認識社會領域的教材,省思個人必須充實的社會科基本學科知識。

  7. 能蒐集補充教材,並應用於教學,鄉土教材、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

  8. 讓理論與實務對話,觀察與判斷社會領域教學的品質,認識社會領域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活動、教學媒體、教學評量,並能在教學設計中應用之。

  9. 認識教學錄影帶觀察、記錄、分析、報告的方法與並能實作。

  10. 認識社會科/領域教科書的審查標準與教科書編選,並習作教科書審查報告。

  11. 能使用「社會科/領域教材教法的知識」實作教學設計。

  12. 透過行動統整過去所學,進行社會領域實務教學,能從自己設計的教案中挑選內容做教學演示。

  13. 認識高中歷史的課程沿革與發展模式。

  14. 認識高中歷史課程與教學目標的演變,及其所反應的意涵/精神。

  15. 認識高中地理的課程沿革與發展模式。

  16. 認識高中地理課程與教學目標的演變,及其所反應的意涵/精神。

  17. 認識高中社會科學(公民)的課程沿革與發展模式。

  18. 認識高中社會科學(公民)與教學目標的演變,及其所反應的意涵/精神。

  19. 體會與國中生互動的基本原則。

  20. 體會與高中生互動的基本原則。

  21. 發展班級經營策略。

  22. 透過反思探究而成長,掌握社會領域的本質。

  1. 課程進度

  1. 課程說明:課程簡介、分組、分工合作協調(916)

  2. 書評、論文寫作的基本要求(923)

  3. 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的發展(930)

  4. 社會學習領域的基本原理與課程目標(107)

1閱讀心得報告

7對應討論

  1. 九大主題軸與能力指標的轉換(1014)

2閱讀心得報告

8對應討論

  1. 國中歷史課程與歷史教科書(1021)

3閱讀心得報告

9對應討論

  1. 國中地理課程與地理教科書(1028)

4閱讀心得報告

10對應討論

  1. 國中公民課程與公民教科書(114)

5閱讀心得報告

11對應討論

  1. 高中歷史課程的演變(1111)

6閱讀心得報告

1對應討論

  1. 高中歷史教科書分析(1118)

7閱讀心得報告

2對應討論

  1. 高中地理課程的演變(1125)

8閱讀心得報告

3對應討論

  1. 高中地理教科書分析(122)

9閱讀心得報告

4對應討論

  1. 高中社會科學(公民)課程的演變(129)

10閱讀心得報告

5對應討論

  1. 高中社會科學(公民)教科書分析(1216)

11閱讀心得報告

6對應討論

  1. 教案編寫(1223)

  2. 教案編寫(1230)

  3. 期末課程檢討:期末評量;問卷調查;後設討論等(16)

  1. 課程進行方式

  1. 閱讀心得報告

  1. 負責報告的小組,參考資料除授課大綱所列,請自行蒐集,並於報告前一周發給全班同學;報告時請提供報告大綱或相關資料,並可選擇使用多媒體進行報告。

  2. 對應討論小組,參考資料除授課大綱所列,請自行蒐集,並於報告前一周發給全班同學。

  3. 小組自行安排主席、報告人。

  4. 報告時間為50分鐘,討論時間為50分鐘。

  5. 對應討論小組在報告之後,進行對話討論,對告內容提出討論、批評或補充,時間20分鐘。

  6. 全班同學進行討論20分鐘。

  7. 教授講評10分鐘。

  1. 上課倫理

  1. 遲到逾15分鐘,請勿進入教室。

  2. 上課有意見請舉手發言,請勿交頭接耳,影響講授時將被請出教室。

  3. 上課時不可以進食及喝有顏色、有泡泡之飲料。

  4. 學習者有蹺課之權力,教授有點名之義務;曠課3次以上(),學期成績以零分計算,不接受任何之關說。

  1. 基本參考書

  1.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1999。《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邁向課程新紀元》,上、下。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2.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1999a。《社會科/領域教科書的審查標準》。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3.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2000。《89年統整教學活動設計專輯》,上、下。《邁向課程新紀元》,五。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4.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2000a。《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例集》。《邁向課程新紀元》,四。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5.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2001。《兩岸三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邁向課程新紀元》,六。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6. 仁林出版社。2001-2004。《國中社會》,1-6。臺北:仁林出版社。

  7. 王大修()1998/1999。《亞太地區整合型社會科課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8. 臺北市教師研習會。2002。《社會學習領域第一階段(1-2)能力指標具體行為細項》。臺北:臺北市教師研習會。

  9. 白亦方、李宛芳。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案例分析──以臺灣東區九年一貫試辦小學為例〉,《兩岸三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邁向課程新紀元》,六,116-132

  10. 白亦方。1999。《社會科課程設計的發展與願景》。臺北:師大書苑。

  11. 吳明清。1992。《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五南書局。

  12. 吳俊憲。2003。〈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發展之理念、困境與因應途徑〉。《課程與教學》,6.1: 73-93; 168

  13. 吳密察(總策劃)2000。《漫畫臺灣史》,1-10冊。臺北:新自然主義。

  14. 呂愛珍。1993。《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與教材》。臺北,五南書局。

  15. 李緒武(編著)1997。《社會科教材教法》。臺北:五南書局。

  16. 林佩璇。2001。〈臺灣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背景與理念〉,《兩岸三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邁向課程新紀元》,六,6-20

  17. 林慈淑。2000。〈「學歷史」與「歷史學」之間──從九年一貫「人與時間」領域談起〉。中國近代史學會主辦,《歷史教科書與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1117-18日。

  18. 花蓮師院社教系。2001。《九年一貫社會領域學習手冊》。花蓮:花蓮師院。

  19. 南一書局。2001-2004。《國中社會》,1-6。臺南:南一書局。

  20. 徐光國。2001。〈單領域主題式課程統整──以社會領域主題式設計為例〉。收入:花蓮師院社教系。2001。《九年一貫社會領域學習手冊》。花蓮:花蓮師院。

  21. 高新建(執筆人)2003。〈發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高品質中小學課程〉。收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有研究中心(),《教育發展的新方向:為教改開處方》。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有研究中心。79-104

  22. 高新建。2000。〈發展以基本能力及能力指標為本的統整課程〉。收入: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 2000。《課程統整與教學》。臺北:揚智。89-117

  23. 高新建。2001。〈基本能力的課程與教學轉化〉。《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 237-254

  24. 康軒文化。2001-2004。《國中社會》,1-6。臺北:康軒文化。

  25.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26. 教有部。2000。《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科圖書審定辦法》。臺北:教有部。2000。臺(89)參字第八九○七六○○八號令。

  27. 教育部()1996。美國全國學校社會科教學中心、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原著,《美國社會科國家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28.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29. 教育部。1994-1995。《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30.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教育部。

  31.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工作輔導手冊──國小初步成果實例篇》。臺北:教育部。

  32.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社會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http://140.122.120.230/ejedata/kying/20031241215/index.htm。或http://teach.eje.edu.tw/ 9CC/brief/ brief1. php

  33. 許銘欽。〈從教學時數的配置構想,談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的實施問題與建議〉。收入: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1999。《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邁向課程新紀元》。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上,128-138

  34. 郭實渝()1996。《幼稚園至四年級(K-4)歷史科課程標準》。美國全國學校歷史科教學中心、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原著。臺北:教育部。

  35. 郭實渝()1996a。《美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探討美國經驗(五至十二年級適用)》。美國全國學校歷史科教學中心、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原著。臺北:教育部。

  36. 陳伯璋。1988。《意識型態與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37.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收入: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1999。《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邁向課程新紀元》。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上,10-18

  38. 陳國彥、吳宗立。2002。《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高雄:麗文。

  39. 陳國彥。2001。《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臺北:學富文化。

  40. 陳順和、簡馨瑩。1999。〈從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談學校課程評鑑〉。收入: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1999。《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邁向課程新紀元》。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下,477-498

  41. 陳新轉。2002。〈能力指標轉化模式():能力指標之「能力表徵」課程轉化模式〉。收入:黃炳煌(主編)2002。《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臺北:師大書苑。95-123

  42. 單文經。1993。〈在班級中經營多元文化教育環境的策略〉。收入:中國教育學會(主編)1993。《多元文化教育》。臺北:臺灣書店。424-457

  43. 彭明輝。1999。〈九年一貫課程與學習領域():社會領域的課程規劃與內容〉,收入: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1999。《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邁向課程新紀元》。上,196-223

  44. 游家政。1999。〈學校課程統整的規劃與實施〉。收入:花蓮師院。1999。《花蓮師院87學年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36

  45. 黃永和。2001。《後現代課程理論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46. 黃光雄、楊龍立。2000。《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臺北:師大書苑。

  47.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臺北:五南出版社。

  48. 黃政傑(主譯)1994。《多元文化課程》,臺北;師大書苑,。

  49.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東華書局。

  50. 黃政傑。1994。《課程評鑑》,臺北;師大書苑,,第4刷。

  51.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臺北;師大書苑。

  52. 黃炳煌()1998。〈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綱要之研究〉。臺北:教育部。

  53. 黃炳煌()1986。《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54. 黃譯瑩。1999。〈從課程統整的意義與模式探究九年一貫新課程的結構〉。《公教資訊季刊》,3.3: 19-37

  55. 歐用生、黃政傑(總召集人)2000。《國小審定本教科書評鑑報告(第七、八冊)》。臺北: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56. 歐用生。1994。《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書局。

  57.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1: 22-32

  58. 歐用生。2001。〈臺灣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背景與理念〉。收入: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2001。《兩岸三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邁向課程新紀元》。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59. 翰林文教雜誌第7-19期,九年一貫課程研究與發展專刊(1-13)

  60. 翰林出版社。2001-2004。《國中社會》,1-6。臺南:翰林出版社。

  61. 饒見維。1999。〈九年一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配套實施策略〉。收入: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1999。《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邁向課程新紀元》。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下,305-323

  1. 成績計算方式

  1. 閱讀心得:書面報告占30%,由教授評分;口頭報告占30%,由其他8(扣除對應討論小組)進行評分,互評表見附件3

  2. 對應討論小組:書面報告占15%,由教授評分;討論占15%,由其他8(扣除對應討論小組)進行評分,互評表參見附件3

  1. 閱讀心得小組和對應討論小組須繳交自評表,參見附件4

  2. 討論發言占學期成績10%,發言時請報系級、學號、姓名,教授隨堂記錄,列為平時成續。

  3. 學期報告格式如一般學術論文,內容分封面、正文、注釋,個人報告封面,參見附件1;小組報告封面,參見附件2

  4. 寫作格式於課堂中說明;規格:A4紙,電腦打字,橫打,上下左右空4.5cm,標題與內文字距離0.5cm;字大小:Windows 文書軟體11pt,內文字請用細明或新細明體,標準行距(Windows 文書軟體0.7cm)25pp以內。

  5. 自評。

  6. 同儕互評。

  7. 其它:動機、努力、參與度等。

  8. 作業及報告請準時繳交,逾期每日扣5分。

  1. 授課大綱

說明:以下書目,請於課前預習。

  1. 課程說明:課程簡介、分組、分工合作協調。

大綱

  1. 課程進行方式。

  2. 報告撰寫的基本要求。

  3. 心得報告注意事項。

  4. 對應討論注意事項。

  5. 分組

  1. 書評、論文寫作的基本要求

一、論著標準

二、論文體式

三、寫作的準備

  1. 格式化

  2. 分章節

  1. 英文

  2. 中文

  3. 論文和博士論文

  1. 頁碼

  2. 圖表

  3. 表格

  4. 譯名的處理

  5. 標題的設定方式

  1. 三階式(或四階式)

四、標點符號的使用

  1. 標點

  2. 數字

  3. 引文

五、注文寫法

  1. 一般說明

  2. 資料注寫法

  3. 引用材料與注釋方式

六、歷史文章的特性

七、引書的理論與方法

八、書評寫作

閱讀資料

  1. *Gibaldi, Joseph. MLA Handbook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 Fourth Edition. New York: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995.

  2.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1. 標點符號的使用(punctuation)

標點符號的使用是見仁見智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著作的可讀性、清楚、明白。雖然如此,有一些具有強制性的標點符號仍是必須的。

  1. Apostrophes()省略符號
    在英文中使用,如Im, Its Marxs theories

  2. Colons (:) 冒號

  3. Comas (,) 逗號

  4. Dashes (--) 破折號

  5. Hyphens (-) 接近中文的頓號、

  6. Italics (underlines) 書名號,中文用《》

  7. Quotation (“”) 引號,英文夾角引文及篇名用”

  8. Parentheses (()) 括號

  9. Semicolons (;) 分號

  10. 引文的錯字:英文(sic);中文用[]

  11. 引文的改字:英文[];中文用[]

2. 數字

  1. 3位一逗號(,) 31,500 撇節號

3. 引文

  1. 寫作引文低三格(一般引文與兩段引文的寫法)

  2. 英文:

  3. 引詩:逾3行須獨立,左邊界10spaces

  4. 引文:逾4行須獨立,左邊界3spaces

  5. 刪節號:英文3periods 中文:……6點,占2

  1. 導論: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的發展

  1. 緣起

  1. 原有課程之問題

  2. 課程改革之走向

  1. 發展經過

  1. 第一年研發過程(199710-876)

  2. 第二年研發過程(19987-886)

  1. 合科興分科之爭議

  2. 教學團隊之運作

  3. 結語

閱讀資料

  1.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1999。《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邁向課程新紀元》,上、下。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2.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會。1996。《總諮議報告書》。臺北:教有部。

  3.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教育部。

  4.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社會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

  5. 黃炳煌(主編)2003。《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臺北:師大書苑。

  6. 黃炳煌()1998。〈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綱要之研究〉。臺北:教育部。

  7. 黃譯瑩。1999。〈從課程統整的意義與模式探究九年一貫新課程的結構〉,《公教資訊季刊》,3.3: 19-37

  8. 黃譯瑩。2003。《統整課程系統》。臺北:巨流出版社。

  9. 詹志禹。1999。〈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綱要草案背後的哲學觀〉。《教育研究》,66: 54-60

  10. 詹志禹。2003。〈導論: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之發展〉,收入:黃炳煌(主編)2003。《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臺北:師大書苑。2-10

  11. 廖春文(主編)2002。《九年一貫統整課程:理念與設計實例》。臺北:五南出版社。

  12. 廖春文(主編)2002。《九年一貫新興議題:主題統整課程設計實務》。臺北:師大書苑。

  13.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1: 22-32

  1. 社會學習領域的基本原理與課程目標

  1. 學習社會學習領域的理由(意義與功能)與學科地位。

  2. 代表性學者專家的看法

  3. 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揭示的學習理由

閱讀資料

  1.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教育部。

  2.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工作輔導手冊──國小初步成果實例篇》。臺北:教育部。

  3.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社會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

  4.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收入: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1999。《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邁向課程新紀元》。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上,10-18

  5. 陳思筠。2003。〈社會學習領域課程之規劃、發展與檢視〉。《教師之友》,44.4: 15-30

  6. 陳國彥。2000。〈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收入:陳國彥。2001。《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臺北:學富文化。11-39

  7. 黃炳煌。2003。〈基本原理與課程目標〉,收入:黃炳煌(主編)2003。《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臺北:師大書苑。12-19

  1. 九大主題軸與能力指標的轉換

閱讀資料

  1.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1999。《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邁向課程新紀元》,上、下。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2. 王大修()1998/1999。《亞太地區整合型社會科課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3. 林慈淑。2000。〈「學歷史」與「歷史學」之間──從九年一貫「人與時間」領域談起〉。中國近代史學會主辦,《歷史教科書與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1117-18日。

  4.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教育部。

  5.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工作輔導手冊──國小初步成果實例篇》。臺北:教育部。

  6.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社會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陳國彥、吳宗立。2002。《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高雄:麗文。

  7. 陳國彥。2001。《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臺北:學富文化。

  8. 詹志禹。2003。〈主題軸〉,收入:黃炳煌(主編)2003。《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臺北:師大書苑。22-49

  9. 臺北市教師研習會。2002。《社會學習領域第一階段(1-2)能力指標具體行為細項》。臺北:臺北市教師研習會。

  10. 高新建(執筆人)2003。〈發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高品質中小學課程〉。收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有研究中心(),《教育發展的新方向:為教改開處方》。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有研究中心。79-104

  11. 高新建。2000。〈發展以基本能力及能力指標為本的統整課程〉。收入: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 2000。《課程統整與教學》。臺北:揚智。89-117

  12. 高新建。2001。〈基本能力的課程與教學轉化〉。《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 237-254

  13. 張佳琳。2000。〈從能力指標之建構與評量檢視九年一貫課程基本能力之內涵〉。《國民教育》,40.4: 54-61

  14. 教育部()1996。美國全國學校社會科教學中心、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原著,《美國社會科國家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15.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16. 教育部。1994-1995。《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17.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教育部。

  18.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工作輔導手冊──國小初步成果實例篇》。臺北:教育部。

  19.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社會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http://140.122.120.230/ejedata/kying/20031241215/index.htm。或http://teach.eje.edu.tw/ 9CC/brief/ brief1. php

  20. 梁蕙蓉。2003。〈能力指標之解析與教學轉換〉。《中等教育》,54.4: 62-79

  21. 陳思筠。2002。〈談九年一貫課程之能力指標轉化課程設計──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為例〉。《教師天地》,117: 56-65

  22. 陳新轉。2002。〈能力指標轉化模式():能力指標之「能力表徵」課程轉化模式〉。收入:黃炳煌(主編)2002。《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臺北:師大書苑。95-123

  23. 盧雪梅。2001。〈「九年一貫課程能力指標」知多少〉。《教育研究》,85: 66-75

  24. 薛慶友。2003。〈社會學習領域教科用書中能力指標內涵之研究〉。《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3: 91-136

  1. 國中歷史課程與歷史教科書


閱讀資料


  1. 國中地理課程與地理教科書


閱讀資料


  1. 國中公民課程與公民教科書


閱讀資料


  1. 高中歷史課程的演變


閱讀資料


  1. 高中歷史教科書分析


閱讀資料


  1. 高中地理課程的演變


閱讀資料


  1. 高中地理教科書分析


閱讀資料


  1. 高中社會科學(公民)課程的演變


閱讀資料


  1. 高中社會科學(公民)教科書分析


閱讀資料


  1. 教案編寫


閱讀資料


  1. 教案編寫


閱讀資料

  1. 期末課程檢討

  1. 期末評量

  2. 問卷調查

  3. 後設討論


  1. Chicago簡明論文格式

  1. 封面:除標題外,作者欄應注明:姓名、服務單位與職稱、通訊地址、電子郵件地址、電話與傳真號碼。

  2. 橫式(由左至右)寫作。

  3. 提要300-500字。

  4. 關鍵詞4-6個。

  5. 請用新式標點符號。「」用於平常引號,《》用於書名,〈〉用於論文及篇名。古籍之書名與篇名連用時,可省略篇名符號,如《史記.刺客列傳》。除破折號、省略號各占兩格外,其餘標點符號均占一格。

  6. 中文正文用細明體,注腳用楷書。

  7. 英文正文用Times New Roman; 章節用Arial

  8. 英文書名用Italic; 論文名用“”。

  9. 正文每段第一行空兩個中文字(4 bytes),正文中之夾角引文請使用引號「」;超過3行之引文請採用獨立引文方式撰寫,每行低三格(楷書);不必加引號。

  10. 請採取插入式注腳格式,並一律使用腳注,注釋號碼請用阿拉伯字數碼之上標字(右上方),如925

  11. 節次編碼層次請使用:一、() 1. (1)

  12. 文稿請按題目、作者、中英文提要、中英文關鍵詞、簡目、正文、圖片、引用書目之次序撰寫。

  13. 圖表照片請注明資料來源,並以阿拉伯數字編號,引用時請注明編號,勿使用“如前圖”、“見右表”等表示方法。

  14. 計量表格請注明計量單位。

  15. 不可使用“同上”、“同前引書”、“同前書”、“同前揭書”、“同注幾引書”等。

  16. 徵引書目編寫方式:

(1)中日韓文部分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A.專書

B.期刊論文

C.博、碩士論文

(2)西文部分依作者姓名字母排列

A.專書

B.期刊論文

C.博、碩士論文

  1. 引用專書或論文,請依序注明作者、書名(或篇名)、出版項。

A.中日文專書:作者,《書名》(出版地:出版者,年分),頁碼。

注腳:

杜維運,《清代史學與史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38-45

再引:

杜維運,《清代史學與史家》,38-45

書目:

杜維運,《清代史學與史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

B.引用原版或影印版古籍,請注明版本與卷頁。

注腳:

劉向,《列女傳》(道光13年振綺堂原雕,同治13年補刊,梁端校讀本)2/12

再引:

劉向,《列女傳》,2/12

書目:

劉向,《列女傳》,道光13年振綺堂原雕,同治13年補刊,梁端校讀本。

C.影印版古籍請注明現代出版項。

注腳: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臺北:樂天出版社,1972,景印廣雅書局本)12/1

再引: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12/1

書目: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臺北:樂天出版社,1972,景印廣雅書局本。

D.中日韓文論文:作者,〈篇名〉,《期刊名稱》,卷期(出版地,年月): 頁碼。

注腳:

楊肅獻,〈張之洞與近代中國的保守思想:“中體西用論”的成立及其歷史意義〉,《大陸雜誌》,64.6(臺北,1982.06): 25-47

再引:

楊肅獻,〈張之洞與近代中國的保守思想:“中體西用論”的成立及其歷史意義〉,《大陸雜誌》,64.6: 25-47

書目:

楊肅獻,〈張之洞與近代中國的保守思想:“中體西用論”的成立及其歷史意義〉,《大陸雜誌》,64.6(臺北,1982.06): 25-47

E.中日韓文學位論文:作者,〈論文名〉(地點:學校單位學位別,年分),頁碼。

注腳:

劉龍心,〈史料學派與中國史學之科學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20-26

再引:

劉龍心,〈史料學派與中國史學之科學化〉,20-26

書目:

劉龍心,〈史料學派與中國史學之科學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C.西文專書:作者─書名─出版地點─出版公司─出版年分。例:

注文:

Samuel P. Huntington,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s: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 102-103.

再引:

Samuel P. Huntington,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102-103.

書目:

Huntington, Samuel P.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s: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

D.西文論文:作者─篇名─期刊卷期─出版項─年月─頁碼。例:

注文:

Hoyt Tillman, “A New Direction in Confucian Scholarship: Approaches to Examin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Neo-Confucianism and Tao-hsüeh,”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42. 3 (New York, July, 1992): 455-474.

再引:

Hoyt Tillman, “A New Direction in Confucian Scholarship: Approaches to Examin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Neo-Confucianism and Tao-hsüeh,”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42. 3: 455- 474.

書目:

Tillman, Hoyt. “A New Direction in Confucian Scholarship: Approaches to Examin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Neo-Confucianism and Tao-hsüeh.”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42. 3 (New York, July, 1992): 455-474.


  1. APA簡明論文格式

  1. 引用一本書

  1. 一位作者/兩位作者/三位作者

(范文瀾,1954: 2-5)

范文瀾。1954。《中國通史簡編》,香港:南國出版社。


(戴國煇、葉芸芸,1992: 12-5)

戴國煇、葉芸芸。1992。《愛憎228神話與史實》,臺北:遠流出版社。


(冉光榮、李紹明、周錫銀,1984: 6-8)

冉光榮、李紹明、周錫銀。1984。《羌族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Bartlett, 1932: 24)

Bartlett, F. C. 1932.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entress & Wickham, 1992: 23-5)

Fentress, James & Chris Wickham. 1992 Social Memory.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 多於三位作者/編者

(周大城等,1994: 25-36)

周大城等1994 《臺灣自然地理》,臺北:立人出版社。


(Tonkin, Elizabeth et al, 1989: 112-18)

Tonkin, Elizabeth et al. 1989 History and Ethnicity. London: Routledge.

  1. 作者為一機構/多機構

(近代史研究所,1992: 15-26)

(近代史研究所,1992a: 23-32)

近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2 《口述歷史—二二八事件專號》,3,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近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2a 《二二八事件資料選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吉林省文物工作隊等,1990: 112-18)

吉林省文物工作隊等(吉林省文物工作隊、榆樹縣博物館) 1990 《吉林榆樹縣老河深鮮卑墓群》,北京:文物出版社。

  1. 作者為編者

(趙松僑,1984: 84-93)

趙松僑編1984 《中國自然地理》,臺北:地圖出版社。


(Hobsbawm & Ranger 1983: 56-65)

Hobsbawm, Eric and Terence Ranger eds. 1983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 被翻譯著作

(韋伯,1991: 45-62)

韋伯1991 《宗教社會學》,康樂、簡惠美譯,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Halbwachs, 1992: 15-23)

Halbwachs, Maurice. 1992 On Collective Memory. Ed. & trans. by Lewis A. Cos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 多作者叢書中的一本

(黃清連,1995: 145-63)

黃清連1995《黑金與黃金:基隆河上游地區礦業的發展與聚落的變遷》,「北縣鄉土與社會大系」之一,板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1. 單一作者叢書中的一本

(王國維,1927: 25-45)

王國維1927《觀堂別集》,《海寧王忠愨公遺書》,第9冊,無出版處。

  1. 不同的版本

(羅振玉,1969: 45-56)

羅振玉1969 《殷虛書契考釋》,重印增訂殷虛書契考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


(Anderson, 1991: 56-68)

Anderson, Benedict.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Rev. edition. London: Verso Press.

  1. 老書重印

(劉師培,1962: 36-45)

劉師培1962(1934)《中國民族誌》,臺北:中國民族學會。


(Lattimore, 1988: 45-52)

Lattimore, Owen. 1988 (1940) 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 轉引自其它的書

(拉克伯里,1894: 15-26)

拉克伯里1894 《支那太古文明西元論》(Western Origin the Early Chinese Civilization)。轉引自蔣智由,《中國人種考》,26-33,上海:華通書局,1929


Torrance, Thomas. 1937 China’s First Missionaires. London. Queted in David Crockett Graham, The Customs and Religion of the Ch’iang, 96-101. City of Washington: Smithsonian Institute, 1958.

  1. 古籍

  1. 二十五史

(史記31/1 吳太伯世家)(史記40/10 楚世家)

《史記》,【漢】司馬遷,正史全文標較讀本,臺北:鼎文書局,1979


(Shih-chi 31/1)

Shih-chi 史記. Taipei: Ting-wen Press, 1979.

  1. 經籍

(左傳28)

《左傳》,十三經注疏本,臺北:東昇出版事業公司。


(華陽國志10a)

《華陽國志》,【晉】常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Chu-shu chi-nien)

Chu-shu chi-nien竹書紀年. Su-pu-bei-yao 四部備要edition.

  1. 古籍叢書中的一部

(禹貢錐指)

《禹貢錐指》,【清】胡渭,見《皇清經解》,第三冊,臺北:漢京文化公司。

  1. 引自古籍的古籍

(魏略西戎傳)

《魏略.西戎傳》,【晉】魚豢,見【晉】陳壽《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 30/30 裴松之注,臺北:鼎文書局,1982

  1. 經常引用材料簡稱

三代《三代吉金文存》,羅振玉編,1937

通釋《金文通釋》,白川靜著,神戶:白鶴美術館誌,1962

殷周《殷周金文集錄》,徐中舒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SD Sandai jijin wencun三代吉金文存, Luo Zhenyu 羅振玉ed., 1937.  

SH Kinbun tsushaku金文通釋, Shirakawa Shizuka 白川靜. Kobe: Hakutsuru Bijutsukanshi 白鶴美術館誌, 1962.

YZ Yin Zhou Jinwen jilu殷周金文集錄, Xu Zhongshu 徐中舒ed. Chengdu: Sichuan Renmin, 1984.

  1. 論文與文章

  1. 期刊中論文

(李壯偉,1992: 386)

李壯偉1992〈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發現原始文化遺存〉,《考古》,5: 385-388


(張映文、呂智榮198848-50)

張映文、呂智榮1988〈陜西清澗縣李家崖古城址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1: 47-56


(von Falkenhausen 1993144-56)

von Falkenhausen, Lothar. 1993 Issues in Western Zhou Studies: A Review Article. Early China 18 (1993): 139-226.

  1. 作者為名稱較長的機構

(商周考古實習組等198830-33)

商周考古實習組等(北京大學考古系商周考古實習組、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商周研究室) 1988〈陜西綏德薛家渠遺址的試掘〉,《文物》,: 28-37


(陜北考古工作隊,1987: 5-8)

陜北考古工作隊(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陜北考古工作隊) 1987 〈陜西清澗李家崖東周秦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3: 1-17

  1. 已出版會議論文

(王明珂,1995: 45-65)

王明珂1995 〈漢代中國的邊疆民族意象與民族政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蒙藏委員會編,《中國邊疆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1. 未出版會議論文

(杜正勝,1995: 5-15)

杜正勝1995 〈從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學革命〉,「傅斯年先生百齡紀念研討會」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17-18日。

(Du Zhengsheng, 1995: 18-27)

Du Zhengsheng. 1995 From Skeptism to Reconstructionism: the Historical Revelution of Fu Sin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in Memory of Fu Sinan on his Centennial Birthday. Taipei: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December 17-18.

  1. 多作者論文集與著作中論文

(林澐,1987: 129-55)

林澐1987 〈商文化青銅器與北方青銅器關係之再研究〉,見《考古學文化論集()》,蘇秉琦編,北京:文物出版社。


(Barth, 1969: 51-68)

Barth, Fredrik. 1969 Introduction. In Ethnic Groups and Br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Eifference, edited by Fredrik Barth.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1. 單一作者論文集中論文

(王國維,1927: 25-36)

王國維1927 〈古諸侯稱王說〉,見《觀堂別集》,海寧王忠愨公遺書第九冊。

  1. 期刊中的書評

(王汎森,1995: 217-220)

王汎森1995 評〈Carlo Ginzberg, Clues, Myths, and the Historical Method,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9〉,《新史學》,9: 217-228

  1. 學位論文

(Wang Ming-ke, 1992: 25-45)

Wang Ming-ke. 1992 The Ch’iang of Ancient China through the Han Dynasty: Ecological Frontiers and Ethnic Boundaries. Ph. 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1. 轉引自他處的論文

(張筱衡,1958: 43-44)

張筱衡1958〈散盤考釋〉,《人文雜誌》2-4。引自劉啟益,〈西周大國銅器的新發現與有關的歷史地理問題〉,《考古與文物》,2(北京,1982): 43-44



附件1:個人學期報告封面

國立政治大學第104學年度上學期報告

目:社會領域教材教法與教學實習

授課教授:彭明輝先生


報告題目



系級:

學號:

姓名:

Email

手機:



附件2:小組學期報告封面

國立政治大學第104學年度上學期報告

目:社會領域教材教法與教學實習

授課教授:彭明輝先生

報告題目


課程編號:

組別:


系級

學號

姓名

Email

聯絡電話
































附件3:小組互評表


課程編號:

組別

題目

資料

內容

節奏

台風

口條









評分者組別:


系級







學號







姓名








附件4:小組自評表

課程編號:

組別:


系級

學號

姓名

參與程度

工作責任

討論出席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