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實踐課程(一)中學服務授課大綱與教學設計方案

格式
docx
大小
34.86 KB
頁數
4
上傳者
YFY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3-08-10,离现在 2 73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課程資訊-授課大綱


課程名稱(中文)

教育實踐課程(一)中學服務



課程名稱(英文)

Educational practice (I) Middle school



授課老師

楊雅妃

電話

02-3366-5709

E-mail

[email protected]


開課時間

週五 1320 - 1510

Office Hour




授課對象

中等學校教育學程



課號

EduTch

學分數

2.0



對應之素養指標

1-2 敏銳覺察社會環境對學生學習影響,以利教育機會均等。

2-1 了解並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社經及文化背景的差異,以作為教學與輔導的依據。

2-2 了解並運用學習原理,以符合學生個別的學習需求與發展。

3-1 依據課程綱要/大綱、課程理論及教學原理,以規劃素養導向課程、教學及評量。

3-2 依據課程綱要/大綱、課程理論及教學原理,以協同發展跨領域/群科/科目課程、教學及評量。

3-3 具備任教領域/群科/科目所需的專門知識與學科教學知能,以進行教學。

3-4 掌握社會變遷趨勢與議題,以融入課程與教學。

3-5 應用多元教學策略、教學媒材及學習科技,以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3-6 根據多元評量結果調整課程與教學,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4-1 應用正向支持原理,共創安全、友善及對話的班級與學習環境,以養成學生良好品格及有效學習。

5-1 思辨與認同教師專業倫理,以維護學生福祉。

5-2 透過教育實踐關懷弱勢學生,以體認教師專業角色。

5-3 透過教育實踐與省思,以發展溝通、團隊合作、問題解決及持續專業成長的意願與能力。



上述指標如何透過教學內容與方法落實

1-22-15-15-2

透過問題反思、專題演講和討論活動設計,讓師資生得以敏覺學生社經文化背景之差異,並反思與建構個人教育信念,作為教學與輔導的根本。

3-13-6

藉由讓師資生協同規劃與教授微課程的歷程,使其得以綜整教育專業課程與專門課程之所學,運用多元教學策略與評量來促進中學生學習。

4-1

透過課程安排和和學習環境的營造,讓師資生經驗安全和友善的對話環境,讓她/他們未來得以從自身經驗出發,知曉如何建構安全的學習環境。

5-3

透過探究專題的實作和微課程的教學實踐,讓師資生彼此相互溝通合作,以激發其主動探究知識的能力與持續精進自我的動機。。



如何評估師資生獲得本課程對應之專業素養

一、跨領域議題探究成果與學生學習需求分析之口頭報告 20

期初師資生會以口頭報告的形式,呈現其所經驗完整的探究歷程,以作為後續引導中學生探究之基礎;同時,師資生亦須練習換位思考,提出中學生完成跨領域探究所需的知識點和可能遭遇的學習困難之分析。

二、教案設計與實地教學 40

師資生將針對前述探究之主題、運用ICT設計微課程教案,並在赴中學教學前,進行試教演練與調整;在實地教學後,進行課後反思與討論。

三、期末口頭成果發表 15

師資生回顧與反思個人和團體在教學實踐課程的學習與成長,其中側重於微課程教學實踐之反思。

四、課程出席與討論反思25

師資生的培育及其教師專業素養的培養和累積是需要不斷反思和對話的歷程。因此無論在課堂中或課後,會有提問討論或個人反思學習單的撰寫(形式再議)。此外,本門課課程因為不僅要為自己負責、也要為中學升學習負責,故課程出席要求較為嚴格。



新興議題的探討

(請勾選課程內涵蓋議題)

性別平等 □人權 □環境 □海洋 □品德 □生命 □法治 ■科技 ■資訊 □能源 □安全 □防災 □家庭教育
生涯規劃 □多元文化 □閱讀素養 □戶外教育 □國際教育 □原住民族教育



課程概述

本課程希望師資生嘗試綜整在教育專業課程、專門課程習得的知能,透過「學習-規劃-實踐-反思」的循環歷程,協助師資生連結教育理論與實務。具體而言,師資生藉由個人反思和師生對話討論,更了解中學生可能因背景條件不同而衍伸的學習需求差異。師資生進而能根據中學生的學習需求,融用ICT(如ChatGPT)、協同合作地設計、教授跨領域議題之探究與實作課程。

課程目標

  1. 認識跨領域探究之核心概念與引導策略。

  2. 提升師資生對教育現場的覺察力。

  3. 培養師資生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能力。

  4. 增進師資生對教師角色和教學工作的認識。

  5. 激發師資生對教育議題的關懷與省思。

課程要求

  1. 相互尊重,以建立互信、安全的對話情境。

  2. 積極參與課程的討論與活動。

  3. 學術倫理原則。

課程進度
*
隨實際授課情形調整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課程內容

1

9/8

課程簡介、跨領域探究之核心概念與引導策略

2

9/15

探究議題報告與討論

3

9/22

和平學生特質介紹與和平高中參訪

4

9/29

中秋節放假

5

10/6

自主學習:教案設計與演練

6

10/13

教案演練與討論回饋

7

10/20

【和平】1st微課程

8

10/27

教學實踐反思與討論

9

11/3

自主學習:教案設計

10

11/10

【和平】2nd微課程

11

11/17

【和平】3rd微課程

12

11/24

臺大運動會;成果發表籌備討論 (待討論)

13

12/1

【和平】4th微課程

14

12/8

【和平】5th微課程

15

12/15

【和平】6th微課程:中學生跨領域探究成果發表

16

12/22

期末口頭成果發表

評量與成績考核

一、跨領域議題探究成果與學生學習需求分析之口頭報告20

(一)報告內容:跨領域議題之探究成果、中學生學習知識點與學習困難之分析;

(二)報告形式:口頭報告;

(三)報告時間:20分鐘/組。

二、教案設計與實地教學 40

(一)評分內容:教案、教案演練、實地教學及其反思回饋

三、期末口頭成果發表 15

(一)發表內容:參與教學實踐課程的整體反思,側重於微課程教學實踐之反思;

(二)發表形式:口頭報告;

(三)發表時間:15-20分鐘/組。

四、課程出席與討論反思25

  1. 課堂出席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對自我的負責、同時這門課也要為你/妳的學生負責;故課程出席要求更為嚴格。

  2. 請準時出席,若因要事或突發狀況無法出席,請儘量事先請假並說明理由。

  3. 每一個人課堂參與和反思討論是影響這門課課程內容和品質的關鍵,故會有許多對話、討論和反思,同時也請留意發言禮儀。

參考書目*隨實際授課情形增減

佐藤學(2022)。學習的革命2.0AI與疫情如何改變教育的未來(黃郁倫譯)。親子天下。

總綱種子講師。第六部分:跨領域課程。https://shorturl.at/kNT08

卯靜儒、 李姍靜、 林威廷、 陳心怡、黃盈婷(2022)。喚醒你的設計魂:素養導向專題探究課程設計指南。元照。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23)。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學科資源平台https://ghresource.k12ea.gov.tw/nss/p/index

陳佩英總編輯。探究策略55中學篇。臺灣師大。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