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物理(一)
表1-1基礎物理(一)
一、科目名稱:基礎物理(一) | |||
二、科目屬性:一般科目(一般科目、專業科目、實習科目三選一) 群共同修習科目技能領域修習科目 | |||
三、學分數:1/1 | |||
四、建議開課學期:第一學年第一學期、第二學期 | |||
五、先修科目:無 | |||
六、教學目標:
| |||
七、教學大綱: | |||
單元主題 | 內容項目 | 分配節數 | 備註 |
1、緒論 | 1.物理學簡介 2.物理量的單位 | 1.5 | 第一學年 第一學期 |
2、物質的組成 | 1.生活中常見的物質,無論是氣態、液態或是固態都是由微小的原子所組成的。 2.原子與原子核的組成 | 2.5 | |
3、物體的運動 | 1.物體運動的軌跡 2.牛頓運動定律 3.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 | 5 | |
4、物質間的基本交互作用 | 1.重力 2.電力與磁力 3.強力與弱力 | 3 | |
5、電與磁的統一 | 1.電流的磁效應 2.電磁感應 | 3 | |
6、波 | 1.波的性質 2.光與電磁波 | 6 | 第一學年 第二學期 |
7、能量 | 1.能量的形式 2.能量間的轉換與能量守恆 3.核能 4.能量的有效利用與節約 | 5 | |
8、量子現象 | 1.光子與電子以及所有微觀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2.原子光譜 | 4 | |
9、宇宙學簡介 | 1.星體觀測及哈伯定律 2.宇宙起源 | 2 | |
八、實施要點: (一)教材編選 1.編寫教材時,應注意與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的銜接,並注意教材內容應具時代性及前瞻性。 2.高級中學基礎物理教材之編選,應依照本教材綱要之規範,銜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自然及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材和高一基礎物理教材之內容,配合學生之數學能力,妥善編排組織成適合學生認知能力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材。 (二)教學方法 1.教師在教學前應參考教師手冊,編寫教案。教案之設計,應以普通程度學生為對象,但亦應顧及個別差異,對於學習較快或較慢之學生,應實施「充實教學」或「補救教學」。 2.教師在每一新單元教學時,應以學生日常生活之體驗,及既有之知識或經驗為基礎,多舉實例以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進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推理分析,歸納或演繹,以迄問題之解決,達成習得新知識或新概念的教學目標。 3.科學方法包括觀察、分類、測量、傳達、數字的運用、時空關係的運用、預測、推理、解釋資料、控制變因、建立假設、設計實驗等項。 4.教師教學時,應積極鼓勵學生質疑發問、共同討論,以營造生動有趣的教學氣氛。 (三)教學評量 1.為瞭解學生之學習狀況和成就,教師應適時進行「形成性評量」和「總結性評量」,以評估學生學習成就和診斷教學得失,並加以補救及調整,俾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 2.評量方式除紙筆測驗外,並應考評學生所做習題和學習報告,以及課堂討論和實驗活動的表現,綜合評估學生的學習成就和能力。 (四)教學資源 1.學校應依教育部頒布之「普通高級中學設備標準」,設置物理實驗室及器材準備室,並得配置管理人員。實驗活動所需之器材應獲得充分之供應。 2.除設備標準中所規定之視聽教學媒體外,各校宜鼓勵教師自製教具,或由教學研究會集體創製,並推廣之,以分享教學經驗。 (五)相關配合事項 1.與本科關係最密切的學科為數學、化學、地球科學和生物,任課教師應熟悉相關學科之內容。 2.透過教學研究會方式,集合各相關科目任課教師,共同研討配合方案,以求科際間縱向及橫向之間的聯繫。 |
基礎物理(二)A
表1-1基礎物理(二)A
一、科目名稱:基礎物理(二)A | |||
二、科目屬性:一般科目(一般科目、專業科目、實習科目三選一) 群共同修習科目技能領域修習科目 | |||
三、學分數:1/1 | |||
四、建議開課學期:第二學年第一學期、第二學期 | |||
五、先修科目:基礎物理(一) | |||
六、教學目標:
| |||
七、教學大綱: | |||
單元主題 | 內容項目 | 分配節數 | 備註 |
1、運動學 | 1.直線運動 | 6 | 第二學年 第一學期 |
2、牛頓運動定律 | 1.慣性與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2.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3.牛頓第三運動定律 4.摩擦力 | 7 | |
3、動量與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 | 1.動量 2..動量守恆 3.等速率圓周運動 | 6 | |
4、萬有引力 | 1.萬有引力定律 2.地球表面的重力與重力加速度 3.行星與人造衛星 | 3 | 第一學年 第二學期 |
5、功與能量 | 1.功 2.動能與功能定理 3.位能 4.力學能守恆 | 8 | |
6、碰撞 | 1.碰撞 | 2 | |
八、實施要點: (一)教材編選 1.物理學之教材內容應理論和應用並重,以使學生能活學活用科學知識。 2.文字敘述,力求流暢易讀,淺顯易懂,版面應做美工專業設計,多附精美的圖說和彩色照片,以吸引學生喜愛閱讀,激發其讀書之興趣。 (二)教學方法 1.教師在教學前應參考教師手冊,編寫教案。教案之設計,應以普通程度學生為對象,但亦應顧及個別差異,對於學習較快或較慢之學生,應實施「充實教學」或「補救教學」。 2.教師教學時,應本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精神,運用教學的藝術和輔導的技巧,充分掌握每一學生的學習動態,激發其潛能,不放棄任何一位學生。 3.科學方法包括觀察、分類、測量、傳達、數字的運用、時空關係的運用、預測、推理、解釋資料、控制變因、建立假設、設計實驗等項。 4.教學完畢後,教師應做自我評量及學生學習成就評量,逐步修訂教案,使教學計畫更趨完善,教學得以相長。 (三)教學評量 1.評量之內容,應以教學目標和學習行為目標為導向。 2.認知方面,按記憶、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等不同層次,設計評量試題。 (四)教學資源 1.學校應依教育部頒布之「普通高級中學設備標準」,設置物理實驗室及器材準備室,並得配置管理人員。實驗活動所需之器材應獲得充分之供應。 2.除設備標準中所規定之視聽教學媒體外,各校宜鼓勵教師自製教具,或由教學研究會集體創製,並推廣之,以分享教學經驗。 (五)相關配合事項 1.與本科關係最密切的學科為數學、化學、地球科學和生物,任課教師應熟悉相關學科之內容。 2.透過教學研究會方式,集合各相關科目任課教師,共同研討配合方案,以求科際間縱向及橫向之間的聯繫。 |
物理
表1-1物理
一、科目名稱:物理 | |||
二、科目屬性:一般科目(一般科目、專業科目、實習科目三選一) 群共同修習科目 技能領域修習科目 | |||
三、學分數:5/5 | |||
四、建議開課學期:第三學年第一學期、第二學期 | |||
五、先修科目:基礎物理(一)、基礎物理(二) | |||
六、教學目標:
| |||
七、教學大綱: | |||
單元主題 | 內容項目 | 分配節數 | 備註 |
1、熱學 | 1.熱容量與比熱 2. 物質的三態變化與潛熱 3. 焦耳實驗與熱功當量 4. 熱膨脹 5.理想氣體方程式 6.氣體動力論 | 11 | 第二學年 第一學期 |
2、波動 | 1.波的傳播 2.振動與波 3.週期波 4.繩波的反射和透射 5.波的重疊原理 6.駐波 7.海更士原理 8.水波的反射與折射 9.水波的干涉與繞射 | 12 | |
3、聲波 | 1.聲波的傳播 2.聲音的共鳴 3.基音和泛音 | 5 | |
4、幾何光學 | 1.拋物面鏡成像 2.球面鏡 3.折射現象 4.全反射 5.薄透鏡 | 12 | |
5、物理光學 | 1.光的波動說 2.光的干涉與繞射現象 | 8 | |
6、靜電學 | 1.庫侖定律 2.電力線與電場 3.電位能、電位與電位差 | 12 | 第一學年 第二學期 |
7、電流 | 1.電動勢與電流 2.電阻與歐姆定律 3.電流的熱效應及電功率 | 9 | |
8、電流磁效應 | 1.電流的磁效應 2.載流導線的磁場 3.載流導線在磁場中所受的力及其應用 4..帶電質點在磁場中的運動及其應用 | 10 | |
9、電磁感應 | 1.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與感應電動勢 2.冷次定律 3.發電機與交流電 4.變壓器 5.電磁波 | 10 | |
10、近代物理 | 1..電子的發現 2..X 射線 3.量子論的發現 4.原子結構 5.物質波 6.原子核 | 19 | |
八、實施要點: (一)教材編選 1.編寫教材時,應注意與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的銜接,並注意教材內容應具時代性及前瞻性。 2.物理學之教材內容應理論和應用並重,以使學生能活學活用科學知識。 3.教材份量應與教學節數相配合,以一學年或一學期一冊為原則。內容應力求上下連貫,前後呼應,重要概念宜分層次,由淺而深,由具體而抽象,在不同單元中重覆呈現,使學生能充分理解並習得完整的概念。 4.物理學於課文之外,如有實驗活動,須另編有實驗活動手冊。手冊中應明列實驗目的、實驗儀器、實驗步驟、結果和討論,並設計一些相關問題供學生思考作答。 (二)教學方法 1.教師在教學前應參考教師手冊,編寫教案。教案之設計,應以普通程度學生為對象,但亦應顧及個別差異,對於學習較快或較慢之學生,應實施「充實教學」或「補救教學」。 2.教師教學時,應本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精神,運用教學的藝術和輔導的技巧,充分掌握每一學生的學習動態,激發其潛能,不放棄任何一位學生。 3.科學方法包括觀察、分類、測量、傳達、數字的運用、時空關係的運用、預測、推理、解釋資料、控制變因、建立假設、設計實驗等項。 4.教學完畢後,教師應做自我評量及學生學習成就評量,逐步修訂教案,使教學計畫更趨完善,教學得以相長。 (三)教學評量 1.評量之內容,應以教學目標和學習行為目標為導向。 2.認知方面,按記憶、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等不同層次,設計評量試題。 3.為瞭解學生之學習狀況和成就,教師應適時進行「形成性評量」和「總結性評量」,以評估學生學習成就和診斷教學得失,並加以補救及調整,俾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 (四)教學資源 1.學校應依教育部頒布之「普通高級中學設備標準」,設置物理實驗室及器材準備室,並得配置管理人員。實驗活動所需之器材應獲得充分之供應。 2.除設備標準中所規定之視聽教學媒體外,各校宜鼓勵教師自製教具,或由教學研究會集體創製,並推廣之,以分享教學經驗。 (五)相關配合事項 1.與本科關係最密切的學科為數學、化學、地球科學和生物,任課教師應熟悉相關學科之內容。 2.透過教學研究會方式,集合各相關科目任課教師,共同研討配合方案,以求科際間縱向及橫向之間的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