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材教法課程教學大綱與教案設計(PEUE101)

格式
docx
大小
131.98 KB
頁數
48
上傳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1-11-09,离现在 13 351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代號

PEUE101

課程名稱

體育教材教法(教)

英文名稱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Physical Education

/半年

/選修

選修

學分數

2.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系級

競技系3年級

課程簡介

「體育教材教法」課程,係針對未來有志擔當任體育教師的同學所設計,從對廣泛教育和體育教學的基礎瞭解,其次探討何為學習及其影響,以及培養對教學目標與方法的基本認識,在選用與配合適當的教學媒材下,培養教學與教材的設計的基礎知識與能力,是為體育教材教法研究的基礎課程。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瞭解體育教師角色、體育教學法、策略、與評量之意涵和方法

學士:
 5-1 擁有自我發展能力
 5-2 具有專業成長能力
 5-3 具備專業態度

2.探討與體驗主要體育活動之教材與教法設計

學士:
 1-1 具備課程規劃能力
 1-2 具備教學規劃能力
 2-1 擁有教材呈現能力
 2-2 具有運用教學方法能力

3.具備體育教學方案設計與實施的基本能力

學士:
 2-1 擁有教材呈現能力
 2-2 具有運用教學方法能力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掌慶維


教學進度與主題


一、 課程概述
「體育教材教法」課程,係針對未來有志擔任體育教師的同學所設計,從對廣泛教育和體育教學的基礎瞭解,其次探討何謂學習及其影響,以及培養對教學目標與方 法的基本認識,在選用與配合適當的教學媒材下,培養教學與教材的設計的基礎知識與能力,是為體育教材教法研究的基礎課程。

二、教學目標
修習本課程後,我將能夠:
(
)瞭解體育教學法、策略、及評量之意涵和方法。
(
)探討與體驗主要體育活動之教材與教法設計。
(
)具備體育教學方案設計與實施的基本能力。
三、上課進程
週次 課程大綱
1.
本學期課程介紹
2.
國中體育教學見習
3.
體育教學問題探討
4.
體育教學結構與教學單元活動設計
5.
暖身活動設計(分組討論與演示)
6.
主要活動設計(分組討論與演示)
7.
綜合活動設計(分組討論與演示)
8.
體育教學策略(分組討論)
9.
體育教學策略(分組演示)
10.
體適能教材教法活動設計
11.
球類教材教法活動設計1
12.
球類教材教法活動設計2
13.
球類教材教法活動設計3
14.
球類教材教法活動設計4
15.
體操教材教法活動設計
16.
田徑教材教法活動設計
17.
微型教學演示
18.
小組實地教學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說明觀念方法策略等


討論法

發現與討論體育教學影片中的問題


問題解決教學

提出體育教學影片中問題的解決方案


合作學習

分組設計活動


實驗/實作

體育教學小組實作


實地考察、參訪

至國中進行體育教學參訪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作業

30 %

整理學習歷程檔案

期末考

20 %

微型教學演示與小組實地教學

課堂討論參與

15 %


出席

15 %


報告

20 %

課堂活動設計內容之紙本或影片

參考書目

許義雄與黃月蟬譯(2001)。體育教學策略。臺北市:麥格羅希爾。(Rink, J.,1998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代號

PCUE104

課程名稱

輔導活動教材教法(教)

英文名稱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Guidance

/半年

/選修

選修

學分數

2.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系級

心輔系3年級

先修課程

必須先修過【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概論】

課程簡介

班級團體輔導活動能將輔導諮商服務普及所有學生,協助學生順利發展,亦有人稱之為「教育性的輔導(instructional guidance)」。在輔導活動的設計和實施上,需考量主題研礙、目標設定、媒材及資源運用、效果評估等,以使輔導活動具有可行性,而能引導學習者透過體驗、省思與實踐等活動,提升其自我認識、生活經營、社會參與、保護自我與環境的生活實踐能力。本課程將透過講述法、合作學習、教案設計與試教演練、實地觀摩與融入媒材等方式,使學生研討輔導教案專題,熟悉園藝媒材/美術媒材/音樂/戲劇(角色扮演)/討論法與分組教學於輔導教材教法的應用,並能融入資訊科技於教學。同時,藉由實際進行教案設計、分享、呈現,以及班級經營實務之討論,期能培養學生熟悉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輔導教材教法之運用,以及班級經營相關知能。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熟悉九年一貫課程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內容與實施要領

學士:
 1-2 具備教學規劃能力
 1-3

2. 熟悉輔導教材教法,並瞭解班級經營的策略

學士:
 2-1 擁有教材呈現能力
 2-2 具有運用教學方法能力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許維素

教學進度與主題

第一週:課程導論

第二週:園藝媒材於輔導教材教法的應用

第三週:園藝媒材於輔導教材教法的應用

第四週:美術媒材於輔導教材教法的應用A

第五週:美術媒材於輔導教材教法的應用A

第六週:音樂媒材於輔導教材教法的應用B

第七週:音樂媒材於輔導教材教法的應用B

第八週:戲劇(角色扮演)於輔導教材教法的應用C

第九週:戲劇(角色扮演)於輔導教材教法的應用C

第十週:討論法與分組教學於輔導教材教法的應用D

第十一週:討論法與分組教學於輔導教材教法的應用D

第十二週:分組專題教案分享與評論

第十三週:分組專題教案分享與評論

第十四週:分組專題教案分享與評論

第十五週:分組訪談班級經營實務分享

第十六週:分組訪談班級經營實務分享

第十七週:期末模擬試教口試

第十八週:期末模擬試教口試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講師及相關實務工作者分享專業主題

合作學習

進行分組專題報告,帶領全班進行討論

實驗/實作

教案設計、演練與試教練習

實地考察、參訪

至學校實地進行教學觀摩,並訪問現場教師之經驗

媒體融入教學

以媒材使用為主題,鼓勵學生探討及應用多元媒材於輔導實務活動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報告

75 %

各種媒材於輔導教材教法的應用、班級經營實務分享、教案專題

其他

25 %

期末口試

參考書目

1. 李坤崇(2004)。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概論。台北:心理。

2.李園會(2003)。如何設計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台北:師大書苑。

3.蔡居澤、廖本煌(2001)。探索教育與活動學校。台南:翰林。

4.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綱要。

5.各版本綜合活動教材(康軒、翰林、南一等版本)。

6.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相關網路資料 (例如各出版社的相關出版品及各縣市教育局相關網站刊載網路文章)

7.網路相關教學資源(例如:教育部和各縣市教育局九年一貫課程及教學資源網站)。

8.林清文(2007)。學校輔導。台北:雙葉書廊。

9.劉焜輝(2001)。輔導原理與實施。台北:天馬。

10.劉焜輝(2003)。學校輔導工作的多元面貌。台北:天馬。

11.張德聰、許維素等(2006)。輔導原理與實施。台北:三民。

12.宋湘玲、林幸台、鄭熙彥(1985)。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高雄:復文。

13.劉焜輝(2001)。輔導原理與實施。台北:天馬。

14.劉焜輝(2003)。學校輔導工作的多元面貌。台北:天馬。

15.徐西森(2007)。團體動力與團體輔導。心理出版社。

16.張老師中心(1997)。團體領導者訓練實務(修訂版)。台北:張老師。

17.賴念華(2003)。藝術治療團體。台北:心理。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代號

HGUE001

課程名稱

家政教材教法(教)

英文名稱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Home Economics Education

/半年

/選修

選修

學分數

2.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系級

人發系3年級

先修課程

必須先修過【家政教育概論】

課程簡介

本課程為培育中等學校(國、高中、職)家政專業師資的必要課程,是延續教學基礎科目(教學原理、教育心理學..等)上之進階學習,旨在增進家政專業養成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與安排的能力。教師能否熟知與妥切運用教材與教法攸關教育目標、教學活動的成敗,是影響教學效能的關鍵因素。希望經由本課程的引導與互動中,對於家政教學的理念與設計有實質的理解與技巧的體會,進而思考家政教師專業與個人生涯選擇之適切性,以利於進一步的職涯規劃。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瞭解中等學校家政專業課程的內容與發展


2. 瞭解中等學校家政教師應具之能力


3. 熟習適用家政課程之教材教法


4. 運用多元教學方法設計與評量家政專業課程


5. 增進探究家政教學知能之旨趣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黃馨慧


教學進度與主題


壹、課程介紹與心態準備、分組、作業繳交說明

貳、【基礎概念篇】
一、家政教育課程回顧與發展
二、家政課程現況分析專論1-國中階段
三、家政課程現況分析專論2-高中、職家政群課綱
課程綱要、科目數及專長分析
四、家政教學策略-教材的意義與教案

參、【教材篇】
一、教材之編選
二、教案撰寫-教學目標 (目標評析練習)
三、教案撰寫-教學活動設計與教學評量
四、檔案評量、教科書編審與版本比較

肆、學期考

伍、【教法策略篇】
一、一般教學策略
二、 價值教學策略
三、思考教學法

陸、網路教學資源分享

柒、專題講座

捌、成果驗收 期末評量與分享-學習檔案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以課堂講述課程各主題內容。


討論法



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與評析:主題學習教學方法


實驗/實作

建構教學檔案:呈現整體性的家政教學專業成長資料


實地考察、參訪

至教育資料館參觀學習


媒體融入教學

1.課程輔以moodle數位平台、ppt進行 2.呼應節能減碳之趨勢,提供教材之電子檔於數位平台供同學參閱 3.著重同學網路學習社群的建立,其中數位平台「討論區」的經營,提供小組對話與分享,建立同學互助支持系統,進而達成多元適性與創意學習。 4.觀賞相關影片,並省思影片內容做為各專業領域教學設計說明。


其他

教學見習與請益:深入教學現場觀察與請教教師教職應有的準備。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作業

20 %

1. /期望的家政學習—從自己經驗過的家政教學,或是期望感受的家政專業教學的角度,抒發個人對於理想專業教師的觀點,檢視個人尚須努力的方向。 2. 請利用時間觀賞以下三部影片,並至少任選其中一片資訊作為各專業領域的教學活動設計說明。 *影片:叫我第一名、山村猶有讀書聲、千里走單騎 3. 教學見習與請益—深入現場的觀察與請教師長的教職應有準備


期中考

20 %



課堂討論參與

10 %

上課服務及課堂參與-教學批判與討論、值日


出席

10 %



成果展覽

20 %

學習檔案: 舉凡本學習所有學習資料、作業、個人延伸查詢資料等均含括其挑戰為--將資料整理的有脈絡且呈現專業成長的特色→要說一套足以說服人的專業教師養成者的故事


專題

20 %

主題學習教學方法呈現--教案撰寫及演示 (組合作與評析10﹪,期末自行設計10﹪


參考書目

王詠(2002)。教學創新多元評量檔案評量評析。中等教育,534),55-58
林如萍(2007)。家政的傳統與創新-談綜合活動之家政教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

926-42
洪榮昭、林展立(2006)。問題導向學習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洪榮昭、林雅玲、林展立(2004)。國中小創意教師教學策略之研究-四位創意教學特優教師的個案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5(4)

375~392
高博銓(2007)。創造思考教學的理念與實施。國立編譯館館刊,35(1)85-96
張世忠(2001)。教學原理-統整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
張添洲(2000)。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台北:五南圖書。
許美瑞(1999)。家政教材教法。台北:師大書苑。*
郭俊賢、陳淑惠 譯,Campbell.,Campbell,B.,Dickinson,D. 著(1999)。多元智慧的教與

學。台北遠流出版。
陳美玉(1998)。教師專業-教學法的省思與突破。高雄:麗文文化。
黃政傑(1997)。教學反省。載於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迺毓、吳妮貞(2007)。展望高中家政教育-普通高中家政科課程綱要修訂歷程。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943-59
鄭宇樑。問題導向學習的課程與教學,177~195
魏秀珍(2002)。更名:家政高等教育的挑戰-美國經驗的啟示。中華家政學刊,31

127-138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代號

HGUE201

課程名稱

幼兒保育科教材教法(教)

英文名稱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半年

/選修

選修

學分數

2.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系級

人發系3年級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本課程帶領學生實際設計教材和教具,配合教保之課程活動設計,學生將進入高職幼保科課室,執行學生所設計的教材和教具。在執行過程中,學生將學習如何與高職生互動,加強學生的教保知能,讓學生能夠在正式實習之前豐富學生之教保經驗。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透過教具教材製作增進學生之嬰幼兒發展知識。

學士:
 2-1 擁有教材呈現能力
 2-3 具備學習評量能力

2.透過實際與高職生互動加強學生了解並傳遞嬰幼兒教保知能。

學士:
 2-2 具有運用教學方法能力
 5-1 擁有自我發展能力

3.透過執行活動及教材設計學習執行方案的能力。

學士:
 2-2 具有運用教學方法能力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賴文鳳

教學進度與主題

週次

課程介紹與心態準備、分組、作業繳交說明

1

【基礎概念篇】-高職幼保科教師的專業能力評析

2

高職幼保科教育課程回顧與現況(含近五年開缺分析)

3

高中高職幼保科課程與課程綱要

高職高職幼保科課程

4

【教學設計基礎】-教材的意義與教案

5

教案撰寫-教材編選與教學目標

6

課堂目標評析練習

7

教案撰寫-教學活動設計與教學評量

8

教育資料館參觀學習

9

教學活動設計經驗談

10

檔案評量、教科書編審與版本比較

11

教案試教

12

【教學方法實務】一般教學策略

13

活動教學法

14

價值教學策略

15

創造性教學 & 批判思考教學法

16

統整文學/多媒體教學策略

17

成果驗收(2-期末評量與分享-學習檔案定稿

18

期末考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討論法


合作學習


實地考察、參訪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作業

20 %


課堂討論參與

15 %


報告

40 %

主題學習呈現--教案撰寫與演示

其他

25 %

檔案整理--學習檔案

參考書目

1. 王詠(2002)。教學創新多元評量。檔案評量評析。中等教育534),55-58

2. 洪榮昭、林雅玲、林展立(2004)。國中小創意教師教學策略之研究-四位創意

教學特優教師的個案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

理學報35(4)375~392

3. 高博銓a2007)。教學評量的原則及其革新作法。中等教育58(1)44-59

4. 高博銓b2007)。創造思考教學的理念與實施。國立編譯館館刊35(1)85-96

5. 張添洲(2000)。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台北:五南圖書。

6. 郭俊賢、陳淑惠 譯,Campbell.,Campbell,B.,Dickinson,D. 著(1999)。多元智慧

的教與學。台北遠流出版。

7. 陳美玉(1998)。教師專業-教學法的省思與突破。高雄:麗文文化。

8. 陳麗華(1997)。反性教學的概念架構與實施方法。載於黃政傑主編(1997)。當代師資培育的教材教法75-96。台北:漢文書店。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代號

CEUE101

課程名稱

童軍教育教材教法(教)

英文名稱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Scout Education

/半年

/選修

選修

學分數

2.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系級

公領系3年級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童軍教育教材教法是一門童軍教育課群的進階課程。在此課程中教學者介紹童軍教育教材的設計原則與教學法,並利用各版本綜合活動教科書訓練學生如何設計與教授童軍教育。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精熟童軍教育課程與教學相關知識。

學士:
 1-3

2.認識童軍教育教材的設計原則與教學法。

學士:
 2-3 具備學習評量能力

3.觀摩設計與教學,從吸取優點改進缺點。

學士:
 2-3 具備學習評量能力

4.運用童軍教育教材的設計原則與教學法及觀摩經驗,設計並領導活動課程。

學士:
 2-3 具備學習評量能力

5.培養堅持教育理念的勇氣及奉獻的熱忱

學士:
 4-2 具有教學評鑑能力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蔡居澤

教學進度與主題

第一週:課程介紹;師生認識 閱讀:課程大綱

第二週:小隊編成;活動課程的設計與實務

閱讀:黃政傑 (80)課程設計pp. 65-101。 綜合活動教科書(任一版)、童軍課本水牛版

第三週:教學單元編製與教科書,分配教學單元

閱讀:黃政傑 (85) 主編,教材教法的問題與趨勢pp. 59-94; pp. 109-124

綜合活動教科書(任一版) 、童軍課本水牛版

第四週: 教案編寫實務 閱讀:張景媛。教案編寫實務。

第六週:教案實例 閱讀:師大實輔處 (91)國中九年一貫課程教案編寫示例pp. 79-154

第七週:多元活動教學法與試教說明

閱讀:Priest, S., & Gass, M. A. (1997). Effective leadership in adventure programming. IL: Human Kinetic. Chapter 12. pp. 149-159.

第八週:教學觀摩(試教準備週)

第九週:第一次試教

第十週:第一次試教

第十一週:第一次試教

第十二週:第一次試教

第十三週:第二次試教

第十四週:第二次試教

第十五週:第三次試教

第十六週:第三次試教

第十七週 教學演示

第十八週 期末總檢討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其他

教師領導探討相關教材教法主題,學生必須事先閱讀與分析指定文獻並從事觀摩教學、設計教材與領導童軍教育活動。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出席

30 %

出席。

報告

20 %

觀摩教學心得報告。

其他

50 %

童軍教材設計與試教。

參考書目

謝美連等編著 水牛版童軍教育學生手冊與教師手冊
劉彥俊 童軍教育教材教法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代號

CEUE002

課程名稱

公民與社會(公民)教材教法(教)

英文名稱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Civic and Society

/半年

/選修

選修

學分數

2.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系級

公領系3年級甲班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本課程為師培課程的必修科目,也是公民與社會教學實習的先備課程。本課程第一部份先分析公民教育的目標與內涵,接著介紹英國、美國、法國、日本、中國大陸的公民教材和公民教學,接著再分析我國國高中近年課程標準和現行課程綱要,從而瞭解公民與社會教材的內容。第二部分則探討公民科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評量。本課程除講述外,還要求學生撰寫國高中單元教學教案,並分組設計統整議題教材教案。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能了解公民教育,公民課程及公民教學三者的關連及實際運作


2.能知道現行國高中社會領域「公民與社會」的課程綱要


3.能提升社會領域「公民與社會」課程教材的設計能力

學士:
 2-3 具備學習評量能力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鄧毓浩

教學進度與主題

第一週 課程簡介

第二週 公民教育與公民教學

第三週 主要國家的公民教學-英國、法國、美國

第四週 主要國家的公民教學-日本、中國大陸

第五週 我國中學公民課程的發展

第六週 高中歷年公民課程標準分析

第七週 高中現行「公民與社會」課綱分析

第八週 國中歷年公民與道德課程標準分析

第九週 國中現行社會學習領域課綱分析

第十週 國中社會學習領域之能力指標及公民基本內容分析

第十一週 教案設計(一)

第十二週 教案設計(二)

第十三週 統整教案綱要報告

第十四週 公民科教學理論與策略(一)

第十五週 公民科教學理論與策略(二)

第十六週 公民科教學評量(一)

第十七週 公民科教學評量(二)

第十八週 期末考​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講述法

合作學習

分組報告統整教案綱要

專題研究

撰寫國中、高中單元教學教案,和國中議題統整教案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作業

80 %

教案作業

期末考

10 %

期末測驗

出席

10 %

上課出席

參考書目

教育部編印,《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1994

教育部編印,《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1996

教育部編印,《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2008

教育部編印,《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2002

教育部編印,《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2008

陳光輝,《公民與道德科教材教法》。台北:師大書苑,1995,三版。

陳光輝、詹棟樑,《各國公民教育》。台北:水牛出版社,1998,初版。

張秀雄主編,《各國公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1999修訂。

張秀雄主編,《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師大書苑,1998,初版。

沈六,《道德發展與行為之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1986

單文經譯,《美國公民與政府科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1996

陳麗華、王鳳敏譯,《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1996

洪有義主編,《價值澄清法》。台北:心理出版社,1989,五版。

謝明昆,《道德教學法》。台北:心理出版社,1994

黃政傑、林佩璇,《合作學習》。台北:五南,1996

張德銳等,《協同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2002

郭生玉,《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1990,四版。

李坤崇,《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

顏慶祥,《教科書政治意識型態分析-兩岸國()中歷史教科書比較》。台北:五南,1997,初版。

陳伯璋主編,《意識形態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1988,初版。

洪祖顯,《日本的公民道德教育》。台北:五南,1992

劉阿榮等箸,《兩岸四地的公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2007

沈翠蓮,《數學原理與設計》。台北:五南,2001,初版。

黃炳煌主編,《課程統整與教師專業發展》。台北:師大書苑,2002

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台北:師大書苑,2002

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內涵及其示例》。台北:師大書苑,2004

陳國彥、吳宗立,《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高雄:麗文文化,2002

陳新轉,《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發展-從課程綱要與能力指標出發》。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

薛雅惠、賴苑玲主編,《社會領域教材教法》。台北:五南,2010.07,初版。


期刊論文

國立編譯館通訊(季刊)

公民訓育學報(半年刊)


教科用書

中國主教團教育文化委員會編,《倫理教育補充讀物》(全四冊-群己關係、身心成長、倫理之路、現代公民)。台北:光啟出版社,1987

中國主教團教育文化委員會編,《倫理初階補充教材》(全二冊-蛻變、發展)。台北:光啟出版社,1987

劉阿榮主編,《國中社會》(16)。台北:康軒。

林有土主編,《國中社會》(16)。台北:南一。

《國中社會》(16)。台北:翰林。

沈六主編,《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14)。台北:三民。

林有土主編,《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16)。台北:龍騰。

鄧毓浩主編,《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16)。台北:南一。

黃人傑主編,《普通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12)。台北:全華。

熊秉元主編,《普通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13)。台北:康熹。

林有土主編,《普通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13)。台北:龍騰。

鄧毓浩主編,《普通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13)。台北:南一。

林瑞主編,《普通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13)。台北:三民。
李酉潭主編,《普通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13)。台北:翰林。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代號

IEUE210

課程名稱

動力機械群科目教材教法(教)

英文名稱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Powe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Group

/半年

/選修

選修

學分數

2.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系級

工教系4年級能源應用與車輛技術組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教師除了須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能外,應多學習教育理論與方法,並用理論指導經驗,進而從實際經驗中驗證理論,因此培養教師如何組織、分析、調整和補充教材,如何設計教學活動,如何練習活用教法教學技術,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達到最高之教學效能,就成為師資培育的重要課題。是故,本課程以教材教法為先備知能,並著重於教學演練及同齋之互評,以促教師之教育專業的成長與應用能力。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了解教師應有的教學專業信念

學士:
 1-2 具備教學規劃能力

2.能做課程實施的教學轉化

學士:
 1-2 具備教學規劃能力

3.會應用教學設計原理

學士:
 2-1 擁有教材呈現能力
 2-2 具有運用教學方法能力

4.實施教學計畫的內容與選擇

學士:
 5-2 具有專業成長能力

5.有效地做教材的評鑑與選用

學士:
 4-1 具有課程評鑑能力

6.靈活應用主要教學法於本科目

學士:
 5-2 具有專業成長能力

7.統整課程的設計與教學

學士:
 2-2 具有運用教學方法能力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李景峰

教學進度與主題

日期​ 教學進度 備註
2/20 寒假活動分享、課程內容介紹、分四組討論會(各組帶筆電)
2/27
教育目標與教學目標:三種類別、三種領域與如何撰寫 高工教育目標
3/05
教學的意義、規範與原則: 學生類型與教師類型 各科課程大綱
3/12
教學方法: 教學內容選擇及選擇各種動力機械群的教學法
3/19
教材編製:涵義、類型與組織
3/26
教材編製:排列與順序原則
4/02
教材編製:編製依據、選材方法與編製要點
4/09
教材編製:編選原則、步驟與撰寫要領
4/16
期中考(: 50題選擇題)
4/23
教材分類:學科教材與術科教材
4/30
教材選用:教科書之優缺點與選用原則
5/07
教材選用:教學單之意義、種類與格式
5/14
教材編製:行為目標之撰寫與技能教材之編製流程
5/21
教材編製:行為目標之撰寫與技能教材之編製流程
5/28
教學評量:意義與方法
6/04
評量選用:選擇各種動力機械群的教學評量
6/11
教材編製:學科與術科單元教學活動設計表
6/18
期末考 (簡報內容: 50題選擇題)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由老師講解議題內容

討論法

分組討論

合作學習

合作完成各議題作業

實驗/實作

從實作中撰寫操作步驟

媒體融入教學

使用投射機作為教具

專題研究

自行選擇一個單元進行教學活動設計的專題研究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作業

30 %

個人作業20%、占組作業占10%

期中考

20 %


期末考

30 %


出席

10 %


其他

10 %

板書練習:白板與黑板板書練習各占5%

參考書目

方炳林(1979)。教學原理。臺北市:教育文物。

王詠(2002)。教學創新多元評量:檔案評量分析。中等教育,53,4,55-58

王財印、吳百祿、周新富(2004)。教學原理。臺北市:心理。

江文雄主編(2000)職業類科教材教法。師大書苑。

江文雄(主編)(2006)。職業類科課程教材教法通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中國教育學會(1996)。有效教學研究。臺北市:台灣書店。

中國視聽教育學會(1988)。系統化教學設計。臺北市:師大書苑。

教育部(2010)高職動力機械群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技職司。

張世忠(2001)教學原理—統整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

張添洲(2000)教學原理—統整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 台北:師大書苑。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代號

IEUE301

課程名稱

電機與電子群教材教法(教)

英文名稱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Group

/半年

/選修

選修

學分數

2.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系級

工教系4年級能源應用與車輛技術組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本課程針對未來將從事高職電機電子群教學的學生設計,其重點在讓學生瞭解高職電機電子群的教學特色,包括專業學科與專業實習。此二者在本課程中又分為教材設計與教學法演練。經過本課程後,將學會教材設計與教學法,同時學會如何進行教學評量。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瞭解高職電機電子群的教育目標。

學士:
 5-2 具有專業成長能力

2.瞭解高職電機電子群的課程設計。

學士:
 1-1 具備課程規劃能力

3.熟悉高職電機電子群的教材編輯格式。

學士:
 2-1 擁有教材呈現能力

4.高職電機電子群的教學法演練。

學士:
 2-2 具有運用教學方法能力

5.高職電機電子群的教學評量方式。

學士:
 4-2 具有教學評鑑能力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莊謙本


教學進度與主題


1 課程簡介、高職電機電子群的教育目標
2
高職電機電子群課程發展與演變
3
高職電機電子群課程綱要內容
4
職業類科教學方法與運用方式
5
高職電機電子群教學方法與評量
6
高職電機電子群各科的教材發展與評析
7
行業分析與教材編製
8
技能分析與教學計畫
9
期中考試
10
介紹教案格式及寫作
11
高職電機電子群各科教學單之編製
12
教學(單元)目標之撰寫
13
教學活動設計與評量之撰寫
14
高職電機電子群各科單元教材之編撰
15
高職電機電子群各科能力本位教材之發展
16
高職電機電子群的教材教法之問題與展望
17
介紹新科技教學資源:網路教學(例:moodle教學平台)與教材(例:開放課程,OCW
18
成果驗收:期末評量與分享(教案定稿)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除了老師上課講解外,學生演練教學法亦以講述法為主。


討論法

每節課後面十分鐘為討論時間。


合作學習

人數多時採分組報告,以發揮合作學習效果。


實驗/實作

教材設計與教學法演練均需實作。


媒體融入教學

各單元均有ppt 與多媒體輔助教學。


專題研究

特殊教材與教學法必須有論文作依據。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作業

30 %

教材設計與教案設計


期中考

20 %



期末考

30 %



課堂討論參與

10 %

參與度將採計成績。


出席

5 %

缺席未請假滿六次將不計成績。


報告

5 %

期末報告


參考書目

1.江文雄(2006),職業類科教材教法,台北:師大書苑。
2.
林益昌(2003),工業科教材教法,五南圖書。
3.
蕭錫錡(1999),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的理念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4.
陳昭雄(1998),職業科目教學方法之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5.Instructional Design (1999), by Patricia Smith, Tillman Ragan,John Wiley & Sons, Inc.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代號

ITUE101

課程名稱

生活科技科教材教法(教)

英文名稱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Living Technology

/半年

/選修

選修

學分數

2.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系級

科技系3年級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本課程主要著重在介紹科技教育的教學策略,以及與各教學策略相關的教學理論、認知心理學理論,以利學生在設計科技實作學習活動時,能夠規劃適切的教學策略,以使學生的學習能夠達到最大的學習成效。本課程除了介紹概念學習策略、科際整合策略、問題解決策略、模組化教學策略、協同教學策略、以及合作學習策略之外,亦會介紹示範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創造思考教學法、編序教學法等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在中小學或企業訓練中運用各種不同的教學策略以達成其教學目的。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使學習者能夠了解科技教育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以及相關的現況與趨勢。

學士:
 1-1 具備課程規劃能力
 2-1 擁有教材呈現能力

2.使學習者能夠將科技教育的教學策略與方法應用在科技實作活動的設計中。

學士:
 2-4
 3-1 具有班級經營能力
 3-2 具有資源管理能力

3.使學習者能夠瞭解與科技教育教學策略相關的教育理論或認知心理學理論。

學士:
 1-2 具備教學規劃能力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林坤誼


教學進度與主題


第一週:課程內容簡介、上課規範、以及評分方式。

第二週:瞭解科技教育教學策略的意義、內涵。

第三週:概念學習策略的意義、內涵與應用方法。

第四週:科際整合策略的意義、內涵與應用方法。

第五週:問題解決策略的意義、內涵與應用方法。

第六週:模組化教學策略的意義、內涵與應用方法。

第七週:協同教學策略的意義、內涵與應用方法。

第八週:合作學習策略的意義、內涵與應用方法。

第九週:期中考。

第十週:示範教學法的意義、內涵與應用方法。

第十一週:討論教學法的意義、內涵與應用方法。

第十二週:創造思考教學法的意義、內涵與應用方法。

第十三週:編序教學法的意義、內涵與應用方法。

第十四週:探究學習法的意義、內涵與應用方法。

第十五週:科技教育教學策略與方法的相關教育理論。

第十六週:科技教育教學策略與方法的相關認知心理學理論。

第十七週:科技教育教學策略與方法應用於科技實作活動設計的要點與實例。

第十八週:期末考。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講述科技教育教學策略的意義、內涵與應用方法。


討論法

透過分組討論以協助學生討論科技教育教學策略的應用方法,以協助學生深化課堂所習得的相關知能。


問題解決教學

透過問題解決教學策略以協助學生學習將科技教育教學策略融入科技實作活動中。


合作學習

透過合作學習策略以規劃科技教育實作活動,讓學生透過小組分工合作的方式進行規劃與設計。


媒體融入教學

善用網路多媒體資源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例如運用多媒體簡報、Moodle等教學媒體。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作業

25 %

主要設計與課堂內容相關的學習單,一方面協助學生回顧課堂的學習重點,另一方面亦可深化與擴展其學習的內涵。


期中考

25 %

命題型式包含是非題、選擇題、填充題、簡答題、、申論題、以及自評等六種型式。


期末考

25 %

命題型式包含是非題、選擇題、填充題、簡答題、、申論題、以及自評等六種型式。


課堂討論參與

25 %

主要指學生的出缺席狀況,以及在課堂中主動發問與回答問題的表現情形。


參考書目

Petrina, S. (2007). Advanced teaching methods for the technology classroom. Hershey:

Information Sciences, International.

Gray, R. C., & Smith, W. H. (1998). Teaching/learning strategies for technology education. Retrieved on November 24, 2011 from http://www.techedmd.org/docs/DMALEY.PDF

江文雄(2000)。職業類科教材教法。臺北:師大書苑。

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五南。

陳昭雄(1998)。職業科目教學方法之理論與實務。臺北:師大書苑。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代號

MTUE101

課程名稱

機械群教材教法(教)

英文名稱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Mechanics Group

/半年

/選修

選修

學分數

2.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系級

機電系3年級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1.使學生能適切分析知識原則及技能要素,選擇適當教材從事教學工作。 2.使學生瞭解工業科目教師在教授學生行業知識與技能時,所應採取的教學方法,以達到教學成果。 3. 培育未來之工業類科師資使能依據所編選之教材,靈活運用教助及教學法,營造良好的師生教學互動教學情境,獲得成功的教學活動。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能適切分析知識原則及技能要素

學士:
 1-1 具備課程規劃能力

2.瞭解機械群教師在教授學生行業知識與技能時,所應採取的教學方法,以達到教學成果。

學士:
 1-2 具備教學規劃能力

3.培育未來之機械群師資使能依據所編選之教材,靈活運用教具及教學法

學士:
 2-2 具有運用教學方法能力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程金保

教學進度與主題

1週 工業職業教育之現況簡介

2週 教育哲學基礎

3週 高職機械群科課程發展(I)

4週 高職機械群科課程發展(II)

5週 機械群科課綱及教材評析及特定課程目標與教材選編原則

6週 機械群科行業分析與教材編製(I)

7週 機械群科行業分析與教材編製(II)

8週 編製專業科目及實習教學活動設計

9週 工業科目教學法介紹及機械群教學法介紹

10週 技能分析與教學計畫(I)

11週 技能分析與教學計畫(II)

12週 教學方法的探討與實踐

13週 教學媒體或教具之運用

14-17週 實際教學演練

18週 期末綜合討論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討論法


合作學習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課堂討論參與

20 %


報告

40 %


其他

40 %


參考書目

​​1. 周春美著 (2010)。教材教法與教學實習。天空數位圖書。

2. 江文雄主編(2006)。職業類科課程教材教法通論。台北:師大書苑。

3. 江文雄主編(2000)。職業類科教材教法。台北:師大書苑。

4. 林益昌(2003)。工業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圖書。

5. 張世忠著(2001)。教材教法之實踐。台北:五南圖書。

6. 張添洲著(2008)。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台北:五南圖書。

7. 張添洲著(2000)。技術職業教育發展。台北:五南圖書。

8. 陳昭雄著(1998)。職業科目教學方法之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代號

ENUE001

課程名稱

英語教材教法(教)

英文名稱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English

/半年

/選修

選修

學分數

2.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系級

英語系3年級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This is an introductory course that aims at helping students become familiar with current theories and practices in EFL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udents will be exposed to common approaches and practices in EFL through reading articles, viewing video-tapes, and doing hands-on projects. The focus of the first semester is on introducing ESL methods and approaches and the second semester will focus on techniques to teaching language skills and components.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To help students become familiar with current theories and practices in EFL teaching and learning

學士:
 1-1 具備課程規劃能力
 2-1 擁有教材呈現能力
 2-3 具備學習評量能力

2.To familiarize students with techniques to teaching language skills and components.

學士:
 3-1 具有班級經營能力
 3-2 具有資源管理能力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朱錫琴

教學進度與主題

This course is a follow-up of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TEFL.” The foci of this course are theoretical bases and practical principles/techniques for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s a foreign/second language. Topics to be addressed in this course include 1) classroom techniques, 2) teaching the basics of language, 3) teaching of four language skills, 4) lesson plan, and 5) testing. In addition to lectures, students will be assigned to present and to lead the discussion of the major concepts of each unit. Films on related topics will be shown in class followed by discussion. Midterm exam will be given. Oral presentation in groups and a final project are required.

1. Cross, Chap. 1 Teaching vocabulary
2. Cross, Chap. 2 Teaching vocabulary
Teaching sentence structures Film 1: Teaching grammar
3. Brown, Chap.13 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 I: Initiating interaction
4. Brown, Chap.14 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 II: Sustaining interaction through group work
5. Brown, Chap.20 Teaching reading (To be presented by Group 1)
6. Films 2 & 3: Teaching reading (35mins + 50mins)
7. Brown, Chap.18 Teaching listening (To be presented by Group 2)
8. Brown, Chap.19 Teaching speaking (To be presented by Group 3)
9. Brown, Chap.21 Teaching writing (To be presented by Group 4)
10.Brown, Chap.22 Teaching grammar (To be presented by Group 5)
11.Brown, Chap.17 Integrating the “four” skills (To be presented by Group 6) Film 4: Whole language (23 mins)
12. Mid-term Examination
13.Brown, Chap.10 Lesson planning (To be presented by Group 7)
14. No Class
15.Brown, Chap.23-24 Language assessment (To be presented by Group 8)
16. Brown, Chap.26-27 Continuing your teacher education & reflective practice (To be presented by Group 9)
17. Cross, Cha p. 13 Teaching through songs and rhymes
Film 5: Teaching pronunciation (60 m.)
Film 6: Songs and jazz chants (23 m.)
Term paper/Lesson plan due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其他

a. Team-teaching/demonstrating the rationales and techniques in one chapter + providing questions and initiating discussion. b. Final Project: A lesson plan (for five periods) based on the techniques introduced in the course for one lesson in a high school textbook. (four skills + an assessment), or a term paper synthesizing/analyzing the current literature on a chosen topic.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作業

30 %

Lesson plan/term paper

期中考

40 %

Mid-term examination

出席

10 %

Class attendance and participation

成果展覽

20 %

Oral presentations (35mins each group)

參考書目

Major textbooks:
H. D. Brown (2007).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Prentice Hall.

Suggested texts:
1.
陳須姬 (2003). 深耕英語教學。台北:師德。
2.
施玉惠、周中天、陳純音、陳淑嬌、朱惠美、葉錫南 (2001)。國民中小學英語教學活動設計及評量指引 。教育部。
3.
陳秋蘭、廖美玲主編 1999. 嶄新而實用的英語教學:國小國中英語教學指引。 敦煌書局。
4. Cross, David. (1991). A Practical Handbook of Language Teaching. Cassell.
5. Richards, J. C. & Rodgers, T. S. (2005).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代號

ENUE001

課程名稱

英語教材教法(教)

英文名稱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English

/半年

/選修

選修

學分數

2.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系級

英語輔3年級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This is an introductory course that aims at helping students become familiar with current theories and practices in EFL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udents will be exposed to common approaches and practices in EFL through reading articles, viewing video-tapes, and doing hands-on projects. The focus of the first semester is on introducing ESL methods and approaches and the second semester will focus on techniques to teaching language skills and components.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To help students become familiar with current theories and practices in EFL teaching and learning

學士:
 1-1 具備課程規劃能力
 2-1 擁有教材呈現能力
 2-3 具備學習評量能力

2.To familiarize students with techniques to teaching language skills and components.

學士:
 3-1 具有班級經營能力
 3-2 具有資源管理能力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陳秋蘭


教學進度與主題


Syllabus

2/21 Introduction

2/28 No class

3/ 6 Chapters 5 & 10 (Go to a lecture in the morning)

3/13Chapters 6 &7 Meet theJapanese Group

3/20 Guest speaker (Dr. Sun)

3/27 Chapters 11 &12 (Teaching material and technology)

4/3Chapter 13 & 14 (Interaction in the classroom)

4/10 Chapter 18 Teaching Listening

4/17 Chapter 19 Teaching Speaking

4/24 Midterm exam week

4/31 Chapter 20 Teaching Reading

5/8 Chapter 21 Teaching Writing

5/15 Chapter 17 Integrating the Four Skills

5/22 Chapter 22 Form-focused Instruction

5/29Chapter 23 Language assessment

6/5 Chapter 24 Classroom-based assessment

6/12 Final Project presentation

6/19 Final Project presentation (Written report due on 6/24)


Grading Policy:

Attendance & participation: 10%, Presentation: 20% Lecture report: 10% Midterm exam: 20% Final project 40%


Final Project

For your final project, you have to tutor a student or a group of students for at least 4 weeks. For each of the four weeks, you will have to keep a journal of your teaching activities, your students’ progress, and your own reflection. You also need to include som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bout your students. A typical entry of the teaching journal will include: (1) Date and time of the class, (2) Lesson objectives, (3) Main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the rationale for using these activities, (4) Students’ observed progress, (5) Students’ feedback, and (6) Your own reflection. After the four teaching sessions, you also need to do an overall reflection of your own teaching and what you have learned from this process. Your project will be orally presented to the class before it is submitted on June 24.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討論法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期中考

20 %


期末考

40 %

final project presentation

課堂討論參與

10 %

Attendance & participation:

報告

10 %

Lecture report

其他

20 %

Presentation

參考書目

H. D Brown (2001).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Prentice Hall.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代號

HIUE001

課程名稱

歷史教材教法(教)

英文名稱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History

/半年

/選修

選修

學分數

2.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系級

歷史系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培養學生成為中等學校歷史教師之基本能力,並能以歷史教育工作為榮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能理解中學歷史教育(社會領域)的發展與特色

學士:
 1-1 具備課程規劃能力
 1-2 具備教學規劃能力
 4-1 具有課程評鑑能力
 4-2 具有教學評鑑能力

2.能熟悉各種教學方法與多元化評量

學士:
 1-1 具備課程規劃能力
 1-2 具備教學規劃能力
 2-1 擁有教材呈現能力
 2-2 具有運用教學方法能力
 2-3 具備學習評量能力
 3-1 具有班級經營能力
 4-1 具有課程評鑑能力
 4-2 具有教學評鑑能力

3.能設計教學活動計畫與多元化評量

學士:
 1-1 具備課程規劃能力
 1-2 具備教學規劃能力
 2-1 擁有教材呈現能力
 2-2 具有運用教學方法能力
 2-3 具備學習評量能力
 3-1 具有班級經營能力
 4-2 具有教學評鑑能力

4.能主動關心歷史教育動態,掌握蒐集歷史教學資源,為從事歷史教育工作預作準備

學士:
 3-2 具有資源管理能力
 4-1 具有課程評鑑能力
 4-2 具有教學評鑑能力
 5-1 擁有自我發展能力

5. 能以從事歷史教育工作為榮,善盡歷史教育工作者責任

學士:
 5-1 擁有自我發展能力
 5-2 具有專業成長能力
 5-3 具備專業態度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施志汶


教學進度與主題


教學進度:

主題

備註(作業繳交時間)

1

歷史與歷史教育

課程介紹與作業要求

2

歷史與歷史教育


3

社會學習領域(歷史)的內涵與特色

選定單元

4

社會學習領域(歷史)的內涵與特色


5

備課的要求與技巧


6

有效的歷史課堂教學:教學策略與教學法

教材大綱

7

有效的歷史課堂教學:教學策略與教學法


8

板書的設計與應用


9

教學活動計畫的編擬


10

教學活動計畫的編擬


11

多元化評量(一):測驗題的編製與運用


12

多元化評量(一):測驗題的編製與運用

教學活動計畫

13

多元化評量(二):學習單的設計與使用


14

從生活經驗出發:鄉土史教學的設計與實施


15

教室之外:戶外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

學習單

16

教學演示


17

教學演示


18

教學演示

教學評量卷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討論法



實驗/實作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作業

45 %



出席

10 %

包含課堂討論與參與


其他

45 %

教學演示


參考書目

丁友西主編《中學歷史教學法》(第3版)中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于友西、葉小兵、趙亞夫《歷史學科教育學》中國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于友西、葉小兵《素質教育與歷史教育學》中國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王承吉主編《中學歷史教學論》中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年。

台灣歷史學會編《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

白月橋《歷史教學問題探討》中國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朱漢國、鄭林《新編歷史教學論》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朱煜《歷史課程與教學論》中國長春,東北師範大學,2005年。

何成剛主編《歷史教學設計》,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何成剛主編《歷史課堂教學技能訓練》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余偉民主編《歷史教育展望》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吳翎君《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4年。

杜芳《新理念歷史教學論》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林慈淑《歷史,要教什麼—英、美歷史教育的爭議》台北,學生書局,2010年。

侯建飛、金波《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中國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全國學校歷史科中心編,劉德美譯《美國歷史科—世界史國家課程標準:探索通往現在之路》台北,教育部,1996年。

張保華《中學歷史教學研究》中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齊健、趙亞夫《歷史教育價值論》中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劉軍《歷史教學的新視野》中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聶幼犁《中學歷史教育論》中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聶幼犁主編《歷史課程與教學論》中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Julia Murphy著,張錦譯《歷史教學之巧》中國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年。


***

丁堯清《學校社會課程的演變與分析》中國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白亦芳《社會科課程設計的發展與願景》台北,師大書苑,1999年。

李稚勇、方明生《社會科教育展望》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沈曉敏《社會課程與教學論》中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美國社會科協會(NCSS)編,陳麗華、王敏鳳譯《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1996年。

陳國彥、吳宗立《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高雄,麗文文化公司,2002年。

陳國彥《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台北,學富出版社,2001年。

陳新轉《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發展—從課程綱要與能力指標出發》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年。

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台北,師大書苑,2002年。

David A. Welton 著,吳玉軍譯《美國中小學社會課教學策略》中國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Pamela J. Farris 著,張誼、王克譯《美國中小學社會課教學實踐》中國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年。

***

王奉桐、陳寶玉《走進微格教學—教學技能培訓的策略與實踐》中國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李咏吟、陳美玉、甄曉蘭《新教學實習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2003年。

李咏吟、單文經《教學原理》(三版)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1

張世忠《教學原理統整與應用》(二版)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10年。

楊春生主編《備課技能訓練指導》中國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年。

楊國全主編《課堂教學技能訓練指導》中國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年。

劉初生等《教學實習概論》中國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魏授章《歷史課堂教學藝術》中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劉顯國《板書藝術》中國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年。

Andrea M. Guillaume 著,楊寧譯《新教師課堂教學入門》中國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年。

Carolyn Orange 趙悅譯《避免課堂失誤的44招》中國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年。

Gary D. Borich 著,易東平譯《有效教學方法》中國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

James H.Stronge Pamela D.Trcker Jennifer L.Hindman 著,李偉譯《有效教師素質手冊》中國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年。

Neal A. Glasgow , Cathy D. Hicks 著,梁麗娜譯《成功教師全攻略:91條以研究為基礎的課堂策略》中國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年。

Karen Bromley , Linda Irwin-De Vitis & Marcia Modlo 著,李欣蓉譯《圖像化學習:在不同課程領域使用圖像組織》台北,遠流圖書公司,2005年。

Richard I. Arends 著,叢立新等譯《學會教學》(第六版)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Ronald L. Partin著,徐富明、楊阿麗、張愛寧譯《教師課堂教學實用手冊—新老師教學與管理策略》(第二版)中國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年。

Stephen L. Yelon著,單文經譯《教學原理》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

束鵬芳《中學歷史教學評價》中國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崇坤《教學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2006年。

李崇坤《認知情意技能教育目標分類及其在評量的應用》台北,高等教育文化公司,2009年。

李崇坤《教學目標、能力指標與評量》台北,高等教育文化公司,2006年。

陳豐祥《歷史教學評量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學生書局,1994年。

Albert Oosterhof著,譚文明、羅興娟譯《開發和運用課堂評估》(第三版)中國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年。

Ellen Weber著,「促進教師發展與學生成長的評價研究」項目組譯,《有效的學生評價》中國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年。

Robert L. Linn & Norman E.Gronlund 著,「促進教師發展與學生成長的評價研究」項目組譯《教學中的測驗與評價》中國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年。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代號

MUUE001

課程名稱

音樂教材教法(教)

英文名稱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Music

/半年

/選修

選修

學分數

2.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系級

音樂系3年級甲班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本課程為中等教育學程之教育專業必修課程,主要目的是培養師資生熟練並靈活運用一般音樂課堂教學中所需的教學技能,且瞭解這些教學技能該如何因應不同學習背景的教學對象及不同結構的音樂作品,來進行教學法法與策略的變化。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熟悉青少年心理、生理特質與音樂學習之關係

學士:
 1-2 具備教學規劃能力

2.了解中學音樂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的多元方式

學士:
 1-2 具備教學規劃能力
 2-1 擁有教材呈現能力
 2-2 具有運用教學方法能力

3.培養音樂與相關藝術中,具有教學協同能力的音樂教師

學士:
 3-1 具有班級經營能力
 3-2 具有資源管理能力
 4-2 具有教學評鑑能力
 5-1 擁有自我發展能力
 5-2 具有專業成長能力
 5-3 具備專業態度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潘宇文


教學進度與主題


1. 學校音樂課程之教材與教學內容

2. 音樂基本要素的教學技巧

3. 音感培訓與樂理的教學策略1

4. 音感培訓與樂理的教學策略2

5. 歌唱教學技巧1:歌聲培訓

6. 歌唱教學技巧2:歌曲教學

7. 律動教學技巧

8. 樂器教學技巧1

9. 樂器教學技巧2

10. 創作教學技巧1

11. 創作教學技巧2

12. 欣賞教學技巧1

13. 欣賞教學技巧2

14. 教案設計的原則與技巧

15.教學演示1

16. 教學演示2

17. 教學演示3

18. 小組「聞樂起舞」、「音樂聆賞地圖」分享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示範教學


討論法

觀摩討論


問題解決教學

小組展演


合作學習

教案撰寫


實驗/實作

教學演示


媒體融入教學

多媒體與資訊融入音樂教學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作業

10 %

隨堂作業

期中考

15 %

直笛合奏測驗

期末考

30 %

教學演示﹝含教案﹞

課堂討論參與

8 %


出席

7 %


成果展覽

30 %

15%「聞樂起舞」分享 15%「音樂聆賞地圖」分享

參考書目

張麗麗(2002)。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教學評量。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

文教育﹝下冊﹞(頁579-636)。臺北:桂冠。

鄭方靖(2002)。柯大宜音樂教學法之理論與實務。高雄:復文。

潘宇文(1999)。合唱基礎教學之方法與應用。國教天地,13430-47

潘宇文(2001)。歌曲教學的基本技巧。國教天地,14671-78

潘宇文(2002)。歌聲培訓的基本常識與暖身活動。國教天地,14886-93

潘宇文(2006)。聲樂演唱﹝合唱團形式﹞。載於賴美鈴主編,高中藝術領域課程輔

助教學參考手冊2110-147):音樂。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謝鴻鳴(2006)。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臺北:鴻鳴─達克羅士。

教育部(1994)。國民中學音樂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領域。臺北:教育部。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代號

MUUE001

課程名稱

音樂教材教法(教)

英文名稱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Music

/半年

/選修

選修

學分數

2.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系級

音樂系3年級乙班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本課程為中等教育學程之教育專業必修課程,主要目的是培養師資生熟練並靈活運用一般音樂課堂教學中所需的教學技能,且瞭解這些教學技能該如何因應不同學習背景的教學對象及不同結構的音樂作品,來進行教學法法與策略的變化。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熟悉青少年心理、生理特質與音樂學習之關係

學士:
 1-2 具備教學規劃能力

2.了解中學音樂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的多元方式

學士:
 1-2 具備教學規劃能力
 2-1 擁有教材呈現能力
 2-2 具有運用教學方法能力

3.培養音樂與相關藝術中,具有教學協同能力的音樂教師

學士:
 3-1 具有班級經營能力
 3-2 具有資源管理能力
 4-2 具有教學評鑑能力
 5-1 擁有自我發展能力
 5-2 具有專業成長能力
 5-3 具備專業態度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吳舜文


教學進度與主題


課程簡介:

本課程為中等教育學程教育專業必備學分,旨在提供職前師資培育有關學校音樂教育之所需知能,由中學教育觀點進行教學素材選編與教學方法運用之實務研討,以作為音樂教學實習課程及教育實習之先備基礎。※本課程同時段開設於音樂系甲乙兩班,以原班選課為原則。


課程綱要:

一、教學目標:

(一)從青少年身心發展與次文化觀點探討學校音樂教育的本質。~whom to teach and why to teach~
(二)認識及了解音樂教材及教法之理論基礎暨中學音樂課程內容。~what to teach~
(三)藉由音樂教材及教法之設計與實作增益音樂教學知能。~how to teach


二、教材內容:

(一)教材綱要:

1.音樂教育基礎概念:(1)青少年身心特質與學習需求;(2)音樂教育之本質與實踐;(3)教育目標之領域與階層;(4)中學音樂課程之發展與特色。

2.中學音樂教材教法:(1)音樂教材類別與組織-音樂基礎、歌唱、演奏、創作、欣賞;(2)音樂教學方案之研擬與實作。

(二)每週教學主題:

(二)每週教學主題:


課程相見歡

012012/2/20022012/2/27032012/3/5
1.中學第一堂音樂課之初體驗
2.課程及評量說明
準備研讀教材及教學樂器(中音及高音直笛);完成分組及推舉小老師。
短篇作業:探析個人從事音樂教育工作之優勢與弱勢
*2/27和平紀念日彈性放假
*3/5系碩班招生面試-全系停課


音樂教育基礎概念

042012/3/12青少年身心特質與學習需求
1.青少年的界定與其身心特質
2.由青少年次文化觀諸其學習需求
3.音樂教室情境中的權力關係
&研讀書目:吳瓊洳(2005)(2008)。

052012/3/19音樂教育之本質與實踐
1.由課程美學觀探究學校音樂教育之本質與實踐
2.當代音樂教學法理念對學校音樂教育之啟示
Jaques-Dalcroze Eurhythmics ‚Orff ApproachƒKodály Method „Suzuki Talent Education
&研讀書目:吳舜文(2011a)(2011c)。

062012/3/26教育目標之領域與階層
1.音樂行為與教育目標分類系統cognitive domain ‚psycho-motor domain ƒaffective domain
2.
音樂教育目標之敘寫- teaching goals & objectives
&研讀書目:吳舜文(2011b);葉連祺、林淑萍(2003);李堅萍(2001);高市國教輔導團(2009)。

072012/4/2中學音樂課程之發展與特色
1.現行課程綱要之內容分析
2.課綱內涵之探究與解讀
&研讀書目: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綱要/普通高級中學音樂必修課程綱要(教育部,2008)。

中學音樂教材教法

082012/4/9092012/4/16音樂基礎教材教法
1.音樂基礎的定義及範疇
2.音樂搖擺-肢體律動融入音樂感知教學
3.教學演示(擇某音樂概念、知識或技能進行教學設計與實作)
&研讀書目:范儉民(1990Ch.6

102012/4/23112012/4/30歌唱教材教法
1.人聲分類暨變聲期歌唱教學要點
2.音樂樓梯-運用舊經驗發展歌唱發聲技巧
3.新曲教唱策略及教學延伸
4.教學演示(發聲練習或新曲教唱之教學設計與實作)
&研讀書目:范儉民(1990Ch.2

122012/5/7132012/5/14演奏教材教法
1.教學樂器的定位及其於中學課程之發展
2.直笛發展史及其於音樂教育之應用
3.簡易敲擊樂器及鍵盤樂器教學
4.中音直笛練奏及展演(二部合奏‚獨奏)
&研讀書目:范儉民(1990Ch.3

142012/5/21152012/5/28創作教材教法
1.創造思考對創作教學之意義
2.創作教學內涵之探討-即興、編曲與作曲
3.教學演示(運用生活素材之創作教學設計與實作)
&研讀書目:范儉民(1990Ch.4

162012/6/4172012/6/11欣賞教材教法
1.音樂欣賞的美學思維-指涉主義、表現主義及形式主義
2.音樂欣賞教學策略之探討-以音樂劇為例
3.教材製作(擇某音樂劇進行投影片教材之規劃與製作)
&研讀書目:范儉民(1990Ch.5

課程總結

182012/6/18總結測驗與座談
1.音樂教材教法紙筆測驗(以本學期研讀教材為主)
2.中學音樂教師的角色型塑

作業均以e-mail附加檔案於Moodle繳交,不接受紙本,勿缺或遲交。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就研讀教材與議題進行重點提示與引導


討論法

就音樂教材教法各面向進行分組研討


問題解決教學

由學生針於每堂課後針對議題或實作提問暨答問


合作學習

分組進行教學之規劃與協同演練


實驗/實作

就音樂教材教法實務進行教學設計與實作


媒體融入教學

運用教學投影片與影音進行教學


專題研究

課程相關議題書目之研讀暨音樂劇賞析之教材製作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作業

15 %

短篇作業及課堂習作


期末考

15 %

書目研讀總結測驗


課堂討論參與

5 %

討論與回應情形


出席

5 %

出缺席及請假狀況


成果展覽

50 %

教學與展演之分組實作及成果彙整


專題

10 %

音樂劇教材製作


參考書目

指定研讀書目

李堅萍(2001)。SimpsonHarrowGoldberger技能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之比較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675-710

吳舜文(2011a)。從課程美學觀點探究國民中小學藝術課程之發展與實踐。載於陳瓊花主編:百年永藝:臺灣首屆國民中小學藝術教育年會論文集40-48。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吳舜文(2011b, in print)。音樂行為的心理學基礎及教育應用。載於:邁向卓越之音樂教育理論與實務:從課程、教學策略、教材、音樂行為、評量與科技探討論文集。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吳舜文(2011c, in print)。音樂教學法理念之回顧及其對音樂教育師資素養之隱喻。載於鄭方靖主編:中華柯大宜音樂教育學會學報-樂傳。臺北:柯大宜音樂教育學會。

吳瓊洳(2005)。國民中學教室情境中的學生權力分析-社會學的觀點。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6(1)249-272

吳瓊洳(2008)。臺灣當前青少年次文化之實踐形貌與解讀。臺灣教育,65352-56

范儉民(1990)。音樂教學法。臺北:五南。

高市國教輔導團(2009)。教育目標類別中的情意類教學評量。未出版,高雄。

葉連祺、林淑萍(2003)。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0594-106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綱要http://teach.eje.edu.tw/9CC/index_new.php

教育部(2008)。普通高級中學音樂必修課程綱要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35/%E9%9F%B3%E6%A8%82-%E5%BF%85%E4%BF%AE.pdf

相關參考書目

吳舜文、江維華、陳奕秀(2006)。應用音樂-高中藝術領域課程輔助教學參考手冊。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吳舜文、陳銘真、楊雅惠、陳姿秀、郭姿均(2009)。高級中學藝術教育教師手冊音樂篇。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吳舜文(2010)。理論篇-多元智能理念於音樂教學之應用。載於黃清淵主編:桃園縣99年度國民教育輔導團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辦理「精進教學」輔導員專業成長-音樂創新教學教案設計4-11。桃園:桃園縣政府教育處。

姚世澤(2001)。音樂教育是否反映人類需求與社會文明的價值觀。載於國立臺灣師大藝術學院(主編):統整藝術教育及人文素養的學習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9-88臺北:作者。

黃俐婷(2003)。探討青少年接受到的社會支持。社區發展季刊,103144-157

黃德祥等譯(2006)。青少年心理學-青少年的發展、多樣性、脈絡與應用Adolescence: Development, Diversity, Context, and Application)。臺北:心理。(原著:Lerner, R. M.;出版年:2001

陳郁秀、林谷芳、牛效華、吳舜文(2000)。藝術欣賞課程教師手冊中學音樂篇。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張哲榕、吳舜文(2011)。蓋聶學習理論於音樂欣賞引導策略之探究。載於吳舜文主編:2010音樂『新』賞增能研習論文集135-149。臺北:中華民國音樂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

趙綺芳、李玉美、邱安琪、張紀盈、陳雅雲、黃千玳(2009)。藝術與人文第四階段教學參考手冊。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賴美鈴、潘宇文、曾黛君、郭姿均、賴安筠(2006)。高中藝術領域課程輔助教學參考手冊2-音樂。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Choksy, L., Abramson, R. M., Gillespie, A. E., Woods, D., & York, F. (2001). Teaching Music in the 21st Century.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相關資源網站

人文藝術學習網http://arts.edu.tw/art/

古典魔力客http://www.pts.org.tw/~web02/classic/index.php

國民教育社群網http://140.117.12.91/

臺灣藝術教育網http://www.arte.gov.tw/iframe_index_compe0.asp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代號

CMUE001

課程名稱

化學教材教法(教)

英文名稱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Chemistry

/半年

/選修

選修

學分數

2.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系級

化學系3年級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1.理解現行教材綱要 2.明白現行教材目標 3.配合政策,完成自編教材 4.以自編教材完成教案 5.在教案架構中,完成教學策略及教學活動的設計與選擇 6.在教學活動的設計與選擇,完成教室的預演與接受批判與建議 7.完成一個具備〝勝任老師〞的特色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理解現行教材綱要

學士:
 1-1 具備課程規劃能力

2.明白現行教材目標

學士:
 1-1 具備課程規劃能力
 3-1 具有班級經營能力

3.配合政策,完成自編教材

學士:
 3-1 具有班級經營能力

4.以自編教材完成教案

學士:
 3-1 具有班級經營能力

5.在教案架構中,完成教學策略及教學活動的設計與選擇

學士:
 4-1 具有課程評鑑能力

6.在教學活動的設計與選擇,完成教室的預演與接受批判與建議

學士:
 4-1 具有課程評鑑能力
 5-1 擁有自我發展能力

7.完成一個具備〝勝任老師〞的特色

學士:
 1-1 具備課程規劃能力
 2-1 擁有教材呈現能力
 3-1 具有班級經營能力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邱智宏


教學進度與主題


1.完成課程綱要的概念分析
2.
選定重要概念,完成教材知識組織
3.
配合教學法、心裡學、倫理價值等,轉呈教室內活動的知識(教材)
4.
以教室內的教材轉化成教學活動
5.
執行教學活動且接受批評、建議
6.
完成下一次教學活動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實地考察、參訪



其他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課堂討論參與

20 %




報告

20 %




其他

60 %




參考書目

1.部定課程綱要
2.
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教科書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代號

ATUE001

課程名稱

美術教材教法(教)

英文名稱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Fine Arts

/半年

/選修

選修

學分數

2.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系級

美術系3年級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美術教材教法」屬於教育學程中的必修課程之一,其授課內容將以實務性質之視覺藝術課程設計及教學方案之編寫為主。除期望修課同學能習得規畫教學活動、進行課程設計,以及撰寫教學方案等,並將引導同學進行實務教學演示,累積教學現場的經驗。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美術教材教法」屬於教育學程中的必修課程之一,其授課內容將以實務性質之視覺藝術課程設計及教學方案之編寫為主。除期望修課同學能習得規畫教學活動、進行課程設計,以及撰寫教學方案等,並將引導同學進行實務教學演示,累積教學現場的經驗。

學士:
 1-1 具備課程規劃能力
 1-2 具備教學規劃能力
 2-1 擁有教材呈現能力
 2-2 具有運用教學方法能力
 3-2 具有資源管理能力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趙惠玲


教學進度與主題


一、 教 學 目 標 :

「美術教材教法」屬於教育學程中的必修課程之一,其授課內容將以實務性質之視覺藝術課程設計及教學方案之編寫為主。除期望修課同學能習得規畫教學活動、進行課程設計,以及撰寫教學方案等,並將引導同學進行實務教學演示,累積教學現場的經驗。

二、 教 材 內 容 :

第一週:課程及教學活動介紹

第二週:教學方案編寫原理與實務(一):基礎教案結構

第三週:教學方案編寫原理與實務(二):教學法

第四週:教學方案編寫原理與實務(三):教學活動、教學目標

第五週:教學方案編寫原理與實務(四):教學目標、教學評量

第六週:鑑賞教學原理與實務(一):鑑賞教學基礎理論

第七週:鑑賞教學原理與實務(二):鑑賞教學基礎策略

第八週:鑑賞教學原理與實務(三):鑑賞教學實務練習

第九週:藝術與人文教學理論與實務(一):藝術與人文教學設計結構及模式

第十週:校外參觀:藝術與人文教學參觀

第十一週:藝術與人文教學理論與實務(二):藝術與人文教學活動設計及案例評析

第十二週:專題演講(一):教甄與教學經驗分享國中篇

第十三週:專題演講(二):教甄與教學經驗分享高中篇

第十四週:教學演示(一)

第十五週:教學演示(二)

第十六週:教學演示(三)

第十七週:教學演示(四)

第十八週:期末評量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討論法



合作學習



實地考察、參訪



專題研究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期末考

25 %

期末評量


課堂討論參與

25 %

(包含個人隨堂小作業)


報告

50 %

教學演示


參考書目

1. 呂燕卿(1999)。〈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綱要與統整性互融式課程設計之觀念〉。

《美育,106》,29-38

2. 林曼麗(2000a)。《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市:雄獅圖書。

3. 袁汝儀(1996)。〈生活藝術教育雛論〉。《通識教育季刊,3(4)》,61-79

4. 袁汝儀(1999)。〈國民教育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思考〉。《現代教育論壇

「藝術與人文」研討會論文集》,23-33

5. 高震峰(2001)。〈我國大學美術類相關科系學生入學術科考試與大學學業成就之

相關性研究:以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為例〉。《藝術教育研究,2》,1-35

6. 高震峰(2002)。〈藝術與人文建構式教學取向:超廣度與超深度〉。《新課程建

構式教學理論與實踐》,311-343。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7. 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作者。

8. 郭禎祥(2002)。《教育改革下的藝術教育新藍圖》。《新世紀藝術教育理論與實

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3- 48。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

9. 陳瓊花(2003)。〈視覺文化的品鑑〉。《人文研究與語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259-286。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實習輔導處地方教育輔導組。

10. 黃壬來(2002)。《藝術人文領域課程統整教學設計實務》。論文發表於國民中、

小學『藝術與人文』課程規劃與實務進階研習營。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

術學院,1/28/2002

11. 黃壬來主編(2002)。《藝術與人文教育》。台北市:桂冠出版。 12. 趙惠玲(1989)。

《美術史與美術批評統合教學法對國中生鑑賞能力學習成效之實驗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12. 趙惠玲 (2000)。〈她在那兒?-尋找中學美術教育中的性別議題〉,《美育》,

40-46

13. 趙惠玲(2003a)。〈性別與藝術〉。《性別議題導論》,286-321。台北市:元照

出版社。

14. 趙惠玲(2003b)。〈性別議題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之發展模式:以視覺藝術

為例〉,《中等教育,54》,72-86

15. 趙惠玲(2003c)。〈典範與妥協:我國中學階段視覺藝術師資之培育〉。《藝術

教育研究,5》,49-81

16. 趙惠玲(2005)。《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18. 劉豐榮(1986)。

《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市:水牛出版社。

17. 劉豐榮(2001)。〈當代藝術教育論題之評析〉。《視覺藝術》,4期,59-96

18. 羅美蘭(1993)。《美術館觀眾特性與美術鑑賞能力關係之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