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臺科技大學104學年度第1學期課程資訊 | |
課程名稱 | 國民小學社會教材教法 |
課程編碼 | 03D02801 |
系所代碼 | 00 |
開課班級 | 教育學程-小 |
開課教師 | 姜添輝 |
學分 | 2.0 |
時數 | 2 |
上課節次地點 | 二7 8 教室N102 |
必選修 | 必修 |
課程概述 | 本學科旨在介紹國小社會科的基本概念,教育目標及其教材教法的問題。並說明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發展模式及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之解讀。 |
課程目標 | 1.知悉社會科課程的意義、性質、內函、重要性。 2.說明九年一貫新課程的特色、精神與實施策略及教學方法。 3.知悉社會科教案之擬定方法。 |
課程大綱 | 1.社會科的基本概念。 2.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發展模式。 3.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之解讀。 4.國小社會科教學方法。 5.國小社會科教學計畫之擬定。 6.國小社會科教學資源。 7.國小社會科教學評量。 8.國小社會科教學觀摩與試教。 |
英文大綱 | 1. The current status of social studies 2.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social studies 3. The teaching plans of social studies 4. The teaching resources of social studies 5. Local education 6. The evaluation of social studies 7. The demonstration of social studies |
教學方式 | |
評量方法 | |
指定用書 | 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師苑。 |
參考書籍 | 姜添輝(1999)。社會人對教育鬆綁政策的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27,31-36。 姜添輝(2000)。從教育社會學角度評析統整型課程概念與實施。載於財團法人 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校務發展文教基金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從理論、政 策到執行(pp.21-46)。高雄:復文。 姜添輝(2010)。批判教學論的要點及其對師生互動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雙 月刊,95,1-26。 姜添輝(2006)。馬克思主義對工具理性的批判及其在師資教育的啟示。課程與 教學季刊,9卷,3期,頁15-34。(TSSCI) 姜添輝、陳伯璋(2006)。社會領域教材內容的階級取向與合理化的轉化策略之 分析。當代教育研究,14(4),29-61。(TSSCI) 姜添輝(2005)。B. Bernstein的理論以及在教學上的運用。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 教學學會(主編):社會價值重建的課程與教學(pp.215--251)。高雄:復文。 白亦方(1999)。社會科課程設計的發展與願景。台北︰師苑。 臼井嘉一(1999)。社會科理論與融合課程之研究。台北:商鼎。 呂愛珍(1987) 。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與教學。臺北︰五南。 李緒武(1984) 。社會科教材教法。臺北:五南。 張玉成(1992) 。英國小學社會科課程之分析。臺北:三民。 陳國彥(2001)。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台北:學富。 陳麗華(1995) 。實習教師的社會科教學推理--結構與意識的辯證。臺北︰師苑。 程建教(1991) 。國小社會科教學研究。臺北:五南。 黃政傑(1996) 。道德與社會科教學法。臺北︰師苑。 劉德勝(1987) 。社會科課程結構與內容。高雄:復文。 薛雅惠、賴苑玲主編(2010)。社會領域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
先修科目 | 先修教學基本學科課程、教育基礎課程、教育方法課程各至少一門課程 |
教學資源 | |
注意事項 | 教學評量: 1. 個人學習精神(包含出席與課堂參與等) 〔30%〕2. 分組報告為期中成績(30%) 3. 期終成績〔40%〕(期終成績可以平時心得作業取代,心得作業為預先閱讀當周單元,繳交心得報告2頁); 教科書為: 1. 歐用生(1989) 。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師苑。 2. 陳國彥與吳宗立(2001)。社會領域教材教法。台北:學富。 3. 其餘的閱讀文章,以email傳給上課學員。 |
全程外語授課 | 0 |
授課語言1 | 華語 |
授課語言2 | |
輔導考照1 | 國小教師甄試 |
輔導考照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