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科技大學服務學習暨勞作教育課程參考資料

格式
doc
大小
512.5 KB
頁數
46
上傳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2-08-14,离现在 13 71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中華科技大學




服務學習暨勞作教育

課程參考資料





通識教育中心編印

101327

目 錄

壹、服務學習課程的緣起……………………………03

貳、服務學習課程的意義……………………………06

參、服務學習的課程結構……………………………06

肆、服務學習課程的理念與內容……………………07



附件一:服務學習程反思大綱………………………22

附件二: 100-2服務學習暨勞作教育課程大綱……23

附件三:機構服務合約………………………………27

附件四:各類服務學習課程範例…………………28

附件五:服務機構參考資訊…………………………

附件六:服務學習融入大專校院課程的意義與目的


壹、服務學習課程的緣起



在河岸上撿垃圾是  服務。

在顯微鏡下檢視水樣本是  學習。

當學習生命科學的學生,收集、分析水樣本、証明他們的檢驗結果,

並將研究結果呈現給當地環保署的時候…那是「服務-學習」。 

「服務-學習」是一種豐富的教學方法,

它幫助學生有意義地服務學校和社區。

年輕人學習並運用在學校學到的技能,解決真實的問題。

他們連結了學習目標以及社會的需要。

與成年人成為夥伴,學習主導流程。

他們運用批判思考的方式,並配合問題解決的技巧,

關心如饑餓、污染等多元議題。

    

服務-學習是行動教育” — Sen. John Glenn


















志工服務倫理與守則


我是志工,而不只是做志工。

是民主公民素養的行動,而不只是積功德的善行。

是專業素養的服務,而不是隨興做善事。

是增進公共利益,而不是累積個人聲望。

是強化社會的團結,而不是分化團結社會。

榮耀歸給社會,功勞歸給別人,快樂歸給自己。

我願誠心奉獻,持之以恆,不無疾而終。

我願付出所餘,助人不足,不貪求名利。

我願專心服務,實事求是,不享受特權。

我願客觀超然,堅守立場,不感情用事。

我願耐心建言,尊重意見,不越俎代庖。

我願學習成長,汲取新知,不故步自封。

我願忠心職守,認真負責,不敷衍應付。

我願熱心待人,調和關係,不惹事生非。

我願肯定自我,實現理想,不好高鶩遠。

我願尊重他人,維護隱私,不輕諾失信。

我願配合志願服務運用單位,遵守規則,不喧賓奪主。

我願珍惜資源,拒謀私利,不牽涉政治、宗教、商業行為。











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的理念起源於美國,學生參與社會正義的需求,結合杜威經驗教育「做中學」的觀點,由全美各大專院校開始推廣至全球的國家及地區。

教育部於96年頒訂「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98學年度,全國已有125所大專校院設置服務學習專責單位於各校內推展服務學習,120所大專校院將服務學習課程納入正式課程學分。99學年度開始至103學年度止,教育部繼續推動持續五年的「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以推展大專校院學生參與社會服務學習、提升良好公民素質及實踐公民責任,有效培養學生未來就業的核心能力。教育部並將推動服務學習績效,列入相關訪視、評鑑、獎勵機制及獎補助經費重要參考。

根據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服務學習發展可區分為兩種實施類型:

(一)結合課程的服務學習:服務學習課程可分為三大類

1.校訂共同課程:此屬學校訂定之共同課程,大多屬必修之基礎課程。如校實施之勞作教育,但不同於校內清掃工作,此類課程融合校內環境整理及系務協助,安排基礎環保講座,以及課堂教師引導與討論,切實地協助學生達到課程所訂定之學習目標。

2.通識課程:則屬通識教育中心所開設之課程,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社會關懷、文藝欣賞與土地情操等發展全人人格的面向。

3.專業課程:則指各系所開設之相關專業領域課程,每一門課皆特別設計安排服務社區之作業項目,促使學生應用課堂所學知能,以提升學習效果。

(二)結合學生社團活動的服務學習:如推動大專社團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計畫、辦理教育優先區中小學生營隊活動、教育部資訊志工團隊計畫、學校運動志工計畫及大專校院學生參與國際志工服務等。

本校為培養學生熱心公益及服務社群之精神,並期使學生能結合所學之理論與實務,以達專業成長。目前校訂共同課程有大一必修的服務學習與勞作教育課程,各上一學期0.5學分,由大一導師授課。其中服務學習課程以校外社區服務為主,勞作教育則以校內環境整理及系務協助為重點。





貳、服務學習課程的意義

服務學習是一種「服務」與「學習」並重的經驗教育方式,透過有計畫安排的服務活動與結構化設計的反思過程,以完成被服務者的需求,並促進服務者的學習與發展(Barbra Jacoby,1996)服務學習具有1.協同合作2.互惠3.多元差異 4.以學習為基礎 -經驗學習透過反思達成學習5.社會正義為焦點 -從傳統慈善觀點走向社會改變、社會正義追求等特質(黃玉,2000)。基於上述對「服務學習」意義的探討,本校服務學習課規劃目的有下列幾項:

一、增進學生對就讀學系之環境及事物之認識,並促進師生情誼。

二、培養學生關心並參與校園事務,營造友善的校園文化。

三、養成學生關懷社會的胸襟及樂於服務人群的習慣,內化服務於生活之中。

四、透過專業服務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增進社會競爭力。



參、服務學習的課程結構

一、服務學習的歷程為四大階段,其重點工作分述如下。

(一)準備/構思階段

課程重點包含研究、計畫、發展、訓練等。主要的目的在連結教師教學內容、受服務者需求、學生能力,以規劃設計服務學習方案,並提供服務學習相關知能訓練與協助。在這階段中課程設計的重點如下:

  1. 了解學生能力與受服務者的需求。

  2. 由教師、學系辦公室、學生共同發展服務計畫。

  3. 各開課單位自行規劃或服務學習課程執行小組辦理服務知能培訓活動。

(二)服務/行動階段:

本階段的重點在服務與學習循環活動,引導學生由「知」的歷程,進入「行」的過程。在這階段中課程設計的重點如下:

  1. 進行服務實作。

  2. 服務方式最好具有多元選擇,以適合學生需求。

  3. 參與方式先由團體參與,再漸漸引導個別方式參與。

  4. 教師是服務活動的指導者,教學助理(TA)協助教師進行服務學習課程。

(三)反省/檢討階段:

本階段的重點在於將服務學習意義化與價值化,以「經驗學習週期」為基礎,透過設計結構化的反省活動,如撰寫服務日誌、研讀與服務對象有關的專書、小組討論、研究報告等,體察並綜合歸納服務過程中所獲得的一切心得,並將之運用於所學。

    1. 服務學習反思的內容有:

事件、自我、他人、服務、社會議題等。

    1. 反思問題討論內容建議如下:

What(我做了哪些服務)?

So What(這些服務帶給我的意義與學習)?

Now What(未來我將如何運用所學)?

    1. 服務學習反思的方法:

口頭報告、書寫、活動、多媒體、服務合約、社區服務指導、服務日誌撰寫指導、選讀專書報告、服務-學習的心情告白、期末綜合省思、學生的心聲、期末評量等。

(四)分享/慶賀階段:

本階段是一種分享的過程,透過表揚、獎勵、成果發表、媒體報導等方式,讓學生、受服務對象、教師一起分享彼此的學習與成長。



肆、服務學習課程的理念與內容

一、服務學習課程規劃的理念

(一)服務的方法而言:從一般服務到專業服務。

(二)服務的地點而言:從自己生活周遭做起,自學系而校園乃至社區。



二、服務學習課程內容:

科目名稱

/選修

授課教師

內容

成績計算

勞作教育

必修0.5學分

大一班導師

各學系、行政單位之環境美化或校園環境整理


服務學習

必修0.5學分

大一班導師

社區服務及機構志工服務


專業服務學習課程

選修

各學系

通識教育中心教師

以學系、通識教育中心開設有關之專業性服務為原則

由各學系自行評定



四、服務學習課程服務實作內容建議項目:


勞作教育

服務學習

專業服務學習課程

  1. 文書處理服務:系內文件登錄、資料編輯整理、書籍上架盤點,資料建檔統計

  2. 環境美化服務:設計、規劃並美化學系環境

  3. 實驗室儀器設備管理

  4. 招生宣導服務:製作宣傳手冊與海報、招生網頁設計、協助本系學生至各高中宣傳

  5. 相關活動服務:各類活動、比賽、研討會、師生座談會或系友座談會、公演等

  1. 國中小學服務

(1) 課業輔導

(2) 營隊服務

  1. 機構服務

(1)安養院老人服務

(2)育幼院服務

(3)弱勢團體服務

(4)協助機構、學校、圖書館等進行文件整理、翻譯、分類編目、上架與盤點、網頁宣傳製作。

(5)醫院志工

6)社區志工


  1. 資訊科技、數位資源、工作溝通平台等。

  2. 社區營造規劃與推動

  3. 創意設計

  4. 教育輔導

  5. 創業經營



五、授課教師、修課學生之職責


階段

教師

學生

準備階段

  1. 繳交服務學習課程綱要

  2. 設計服務學習課程,包含服務知能與服務實作

  3. 參加說明會與研習會

  4. 安排學生認識服務機構、對象或維護環境地點

  5. 協助進行服務實作。

  1. 瞭解服務學習的意義及內涵

  2. 認識服務機構或周遭環境等相關資訊

  3. 了解要進行的服務活動內容

  4. 認識團隊的成員

  5. 參加服務知能課程並填寫心得報告

行動階段

  1. 督導學生參與服務

  2. 參與方式先從團體參與,再漸漸以個別方式參與

  3. 協助學生處理服務中產生之疑難問題

進行服務



反思階段

安排時間與學生進行反思討論

  1. 填寫反思紀錄表

  2. 於課程中進行反思討論或報告

慶賀階段

  1. 進行分享

  2. 辦理成果發表會


1.分享討論彼此的學習與成長

2.參加成果發表會

專書選讀心得撰寫及課堂報告說明


1.請選擇一本與你(妳)服務對象或機構有關的書籍來研讀。

2.書摘內容應包括下列內容:

(1)書名、作者

(2)全書主要討論的主題與內容(如此書為較早期之出版品,亦可加入此主

題之最新資料)

(3)讀完這本書,帶給你(妳)對此主題的新感想及新問題

(4)這本書主題與你(妳)服務對象(機構)的關係及如何幫助你(妳)

瞭解服務學習

(5)根據你(妳)的瞭解及分析,你(妳)將如何應用在你(妳)服務的對

象及機構

3.課堂報告亦應包括以上各點,每組報告10分鐘,討論10分鐘。因課堂上

其它人並沒有看過這本書,或並不熟悉這個主題,請提供每人一份簡單報

告說明。



推薦閱讀專書參考書單

資料來源:取自明新科技大學服務學習網


序號

書名

出版社

1

體驗教育:帶領內省指導手冊

幼獅

2

那年夏天,我們走出教室

天下文化

3

藝術進入社區

遠流

4

看護工向前衝(1~10)

東立出版社

5

五體不滿足

圓神出版社

6

其實沒有那麼糟

出色文化

7

與海豚交談的男孩

九歌出版社

8

讓高牆倒下吧

聯經出版公司

9

如何幫助父母離異的孩子

沃爾文化

10

明日的記憶

商周出版

11

潛水鐘與蝴蝶

大塊文化

12

綠野仙蹤

晨星

13

守護銀髮族

門諾

14

當幸運來敲門

圓神出版社

15

愛呆西非連加恩:攝氏45度下的小醫生手記

圓神出版社

16

圖解老人照護安心百科

瑞昇

17

天使走過人間

天下文化

18

乞丐囝仔

平安文化

19

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大塊文化出版社

20

回家

天下文化

21

達文西密碼

時報出版

22

志願服務概論

揚智

23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小知堂

24

只要一分鐘

皇冠

25

盲視

臉譜

26

學習就這8件事

臉譜

27

100萬的願望

圓神

28

21

九歌

29

失智老人創造世界

台灣商務

30

慢飛天使

心靈工坊

31

志工企業家-提昇人類社會的力量

天下遠見

32

邊境漂流

天下雜誌

33

解放兒童

大塊文化

34

用心看世界-志工人生

日月文化

35

大學入門

遠流

36

上哈佛真正學到的事哈佛關鍵態度,帶你跨入領先群

先覺

37

母職研究再思維-跨領域的視野

五南出版社

38

認同、差異與發聲:性別教學演練

五南出版社

39

企業社會責任入門手冊

天下文化

40

在另一個世界撿到自己

商周出版

41

歲月的福印:人老心不老,銀髮志工的故事

遠流

42

殘缺的喜捨:身殘心不殘,環保志工的故事

遠流

43

強悍弱女子:曾晴教我的八堂課

天下雜誌

44

企鵝變飛鳥

原水

45

哈佛心體驗-學術、快樂、探索的新生手札

天下文化

46

大學教了沒?:哈佛校長提出的8門課

天下文化

47

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

洪葉文化

48

2005台灣人權報告

前衛出版社

49

2006~2007台灣人權報告

前衛出版社

50

我愛綠建築

新主義

51

當教授變成學生

立緒文化

52

圖解 資源回收與再生利用

世茂

53

生飲自來好水

健康

54

2002大學性騷擾及性侵害防治手冊

清華大學

55

生命之探-來去間的智慧

心理出版社

56

智慧財產權生活錦囊

三民

57

人權-跨學科的探究

巨流圖書公司

58

親愛的安德烈

天下雜誌

59

Life2.0 我的快樂人生

時報雜誌

60

就是要你學會創意

天下遠見

61

沒有人喜歡我

三之文化

62

丟掉50樣東西,找回100分人生

大是文化

63

我知道如何去愛:明天開始要這樣的活

大是文化

64

去做就是了

大塊文化

65

預知生死的貓

大塊文化

66

出櫃停看聽:同志子女必讀寶典

女書文化

67

解放校園行動筆記

女書文化

68

校園中的女學生:探究年輕女孩自尊與自信的缺口

女書文化

69

穿梭N度空間的女人

女書文化

70

GQ男人在發燒

女書文化

71

擁抱玫瑰少年

女書文化

72

過往藍天

允晨文化

73

吾老故我在

允晨文化

74

遇見更好的自己- 卡內基6大夢想實踐力

天下文化

75

讓天賦自由

天下文化

76

北歐魅力

天下雜誌

77

雨啊,請你到非洲

天下雜誌

78

服務,改變世界的力量:10個青少年志工的服務紀事

天下雜誌

79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天下雜誌

80

心之無障礙:旅行100國的輪椅旅人

天下雜誌 

81

創意的音樂律動遊戲

心理出版社

82

遇見「過動兒」請轉彎

心理出版社

83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心靈工坊

84

親愛的爸媽,我是同志

心靈工坊

85

給孩子的吸引力法則

方智出版

86

祕密

方智出版

87

姊姊的守護者

台灣商務

88

每個孩子都是音樂家

台灣麥克

89

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

巨流圖書

90

不要叫我外籍新娘

左岸文化

91

綠色企業力:改變世界的八十個人

平安文化

92

如何照顧年邁父母

正中書局

93

鞋子與量尺

光佑文化

94

孩子也有溫柔情事

光佑文化

95

遇合+鄉關處處(附贈【榮光眷影】DVD

印刻

96

越活越有勁

宇河文化

97

就算失去一切,我也要勇敢活下去:讓你自在堅強,難關也從容的75個寓言小故事

沙發書坊

98

創造性肢體活動

信誼基金出版社

99

放牛班的春天

春天出版社

100

奇蹟的孩子

時報文化

101

開除自己的總經理

時報文化

102

不抱怨的世界

時報出版

103

一個人的老後:隨心所欲,享受單身熟齡生活

時報出版

104

小太陽

格林文化

105

希望的翅膀

格林文化

106

寸草心

健康世界

107

我的小寶貝:一個越南媽媽的心情故事

康軒

108

態度決定一切

喬木書房

109

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木村阿公的奇蹟蘋果

圓神

110

誰搬走了我的乳酪

奧林文化

111

尋找快樂的紅蘋果

奧林文化

112

戀戀漂流

經典雜誌

113

東京媽媽町之夢

遠流出版社

114

失物招領處

遠流出版社

115

來自宇宙的新小孩

橡實文化

116

愛心發電機-20位青少年志工的熱血故事

聯經

117

和老年人相處的方法

聯廣出版

118

我認識妳嗎?

臉譜文化

119

一個癌症媽咪給兒子的遺書

寶瓶文化

120

爸爸,我們去哪裡?

寶瓶文化

121

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

寶瓶文化

122

天使遺留的筆記

春光

123

我遺失的時間

高寶

124

那雙看不見的手

圓神

125

陪你一起慢慢走

圓神

126

低碳生活的24堂課

朱雀文化

127

當花開的時候:讓我們一起攜手開創無限數位機會

天下雜誌

128

身體褶學

有鹿文化

129

道德幸福的必要條件

寶瓶文化

130

六頂思考帽:增進思考成效的6種魔法

臉譜出版

131

成就每一個孩子

天下雜誌

























七、「讓愛傳出去」影片心得


「讓愛傳出去」影片觀賞心得

1. 如果你是影片中的小男孩,你會如何處理老師的作業?影片中最令你敢動之處是為何?請說明原因。












2. 生命的意義不在於長短,可以如王永慶巨人般轟轟烈烈,也可以如影片中小男孩般的短暫而令人懷念,試想你對自己生命意義的期許為何?












3. 如果可能,你願意為他人或社會作出哪些付出?請試著詳述方法。















八、期中反思紀錄表


中華科技大學學年度服務學習課程期中反思紀錄表

課程名稱:          

服務單位:                

1. What?(什麼?)很開心,經過了半學期,我們一起做了什麼服務?發現了什麼新鮮事?!接觸到什麼問題?











2. So What?(所以,為什麼)在這些新鮮事中,心中有什麼感動或感想?這半學期的服務課程,我們試著學到了什麼?服務學習課程對我們可能有什麼意義?










3. Now What(我可以如何作?我有什麼收穫?)這半學期服務學習中,這些感動和感想讓我(們)有什麼成長?看待人事物,自己有什麼改變?我(們)想要/應該要做什麼改變?









九、期末反思紀錄表


中華科技大學學年度服務學習課程期末反思紀錄表

課程名稱:

服務單位:              

1. 在服務學習課程中,我獲得的最大快樂與痛苦/挫折各是什麼?

(建立友誼?幫助他人?被需要?服務對象有進步?不知道如何接近服務對象?時間不夠?期望過高?對服務對象態度的感受?)










2. 服務學習課程中,我最大的收獲/學習是什麼?

(包容力、尊重他人、了解服務真諦、服務技巧進步、反思與追求社會正義)











3. 覺得(社會)服務的理念/內涵是什麼?為什麼我們需要有服務課程?

對本服務課程的心得感想為何?











服務學習照片






照片黏貼處

說明:







照片黏貼處

說明:







照片黏貼處

說明:


十、期末綜合報告撰寫說明


  1. 本綜合報告主要在幫助你(妳)將一學期課堂內研讀、討論及課外服務參與予以分析、反思及統整。

  2. 報告應包括下列內容:

  1. 你(妳)完成的服務工作及帶給你(妳)的主要學習為何?

  2. 經過課程學習及實際服務參與後,你(妳)對社區(community)及服務(service)的定義?以及對它們與學習(learning)的關係?

  3. 你(妳)從課堂學習及服務參與中,發現的新論題與問題有哪些?

  4. 你(妳)對服務學習與本課程關係的看法?

  5. 你(妳)個人未來在生活上及工作上對服務學習是否已做出哪些承諾?

  6. 最後,寫一封信給服務機構督導,簡述一學期服務參與的學習所得,並提出對機構的感謝、感想與建議(此封信將轉寄給服務機構督導)。
























十一、服務知能心得報告表


服務學習課程--服務知能心得報告表

修課名稱

服務學習 □勞作教育

填表人

姓名

系級

學號

課程形式

  • 演講 □閱讀 □其他__________


主題


我聽見了

(說明:請填寫在演講或閱讀等形式的課程中所聽聞的課程內容概述,試圖摘要出本次課程的核心觀念與主題要點)










我聽懂了

以後

(說明:寫下參與本次課程之後的心得感受,可針對觀念的釐清或者個人相關經驗分享加以敘述之)










我未來還想要聽

(說明:服務學習在國內外皆受到高度重視,許多參與國內外社區服務者亦逐漸受到社會大眾的重視,你是否也關注到這些默默耕耘的人?請推薦你還希望聽見哪些在這個領域耕耘者的分享,為什麼?)











十二、服務學習課程評量表


親愛的督導:

您好!非常感激您這學期願意提供本校同學參與貴機構的服務,並給予指導。謝謝您帶給他們學習的經驗,也希望他們的服務有助於貴機構目標的完成。茲值學期結束,麻煩您花幾分鐘完成下列評量表,以協助我瞭解他們在貴機構實際參與服務的表現。填妥後,請於日前傳真至○○○○○○,或以e-mail寄回(○○@cc.cust.edu.tw),希望日後仍有機會繼續與貴機構建立服務學習的關係。再一次謝謝您!

並祝

事事順利

中華科技大學○○○○○老師 敬上

○○○○○○





中華科技大學○○○○課程服務機構參與評量表

學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服務機構: 電話:_____________________

評量人:(請簽名) e-mail___________________


很好不好

1.完成預定學習(工作)目標 5 4 3 2 1

2.工作中與被服務人之間的互動 5 4 3 2 1

3.對服務機構目標(工作)達成的貢獻 5 4 3 2 1

4.遵守時間 5 4 3 2 1

5.可信賴度 5 4 3 2 1

6.學習精神表現 5 4 3 2 1

7.整體服務表現 5 4 3 2 1

8.其它的評論或建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謝謝 ~ ~



附件一 :服務學習程反思大綱

本大綱提供同學討論與分享服務經驗內涵的問題,亦可為服務反思日誌之撰寫題目。


反思的內容

反思的問題

事件

  1. 你在服務工作中發生什麼事?

  2. 人們對你有何反應?

  3. 你經驗到什麼問題?

  4. 你對問題有何反應?

  5. 你有何成功之經驗?

  6. 下一週你有何計畫?

自我

  1. 您所參與的服務活動,有何感覺?

  2. 你用什麼技術協助別人?

  3. 你發現服務活動中,什麼層面最有趣?

  4. 你覺得服務活動中,什麼層面最具挑戰?

  5. 有何額外的技術或知識可增進你的服務?

他人

  1. 你和誰一起工作?

  2. 他們所持的價值、信念、希望和夢想是什麼?

  3. 他們有什麼共同點?

  4. 他們有什麼不同?

  5. 他們如何覺查他們的需求和問題?

  6. 他們的工作對他們的生活有什麼改變?

  7. 有何力量限制他們的有效性?

服務

  1. 你由協助他們中獲得什麼?

  2. 他人如何經由你的協助獲益?

  3. 你何以容易或難以受到影響?

  4. 什麼或誰讓你變得不一樣?

  5. 什麼或誰讓你難以接受?

  6. 你認為每個人應該幫助他們的社區嗎?

  7. 什麼價值和信念在服務他人時最重要?





附件二:100-2服務學習暨勞作教育課程大綱



中華科技大學服務學習100-2課程大綱

General and Specialized Course Syllabus

系科名稱(Department)

教師(Instructor): e-mail:

輔導時間(Office hours): 週二、週五

科目名稱(Course Title)服務學習

英文科目名稱(Course in English)Service learning

學年: 100 (School Year of 100 )、學期(Semester):、學分數(Credit Hours)0.5

先修科目或先備能力(Course Prerequisites)

一、課程目標(Course Objectives)

本課程目標乃是協助學生透過社區服務活動,認識服務學習理念,從服務學習中體驗服務的意義,擴大自己的生活範圍與生命歷練。培養學生建立下列能力與理念:

1.幫助同學了解服務學習的真義,培養具負責任及關懷社會的公民能力。

2.藉由參與國際盛會,拓展學生視野,體驗服務他人的樂趣並促進個人成長。

3.學習園藝維護,啟發愛護自然的動機。


二、課程內容:包含三大類

    1. 服務學習理念暨團體討論及反思(12小時)

(二)社區服務(12小時):學生根據自己的時間、專長或興趣,選擇服務段及項目,以

個人或小組方式前往服務,於本學期內完成12小時的社區服務。

(三)閱讀報告:與機構服務主題相關之書籍為主。


三、教學策略

  1. 服務學習:期望透過服務過程,拓展學生視野與胸襟,更學習自我反省與成長。

  2. 小組討論:除了期初課程簡介的講述之外,服務經驗分享以小組模式,進行討論與經驗分享。

  3. 情意教學:課程多採用影片、服務主題相關書籍、志工達人經驗分享等感動學生。


週次(Week Number)

內容綱要(Content)

教學時數( Teaching Hours)

備註(Remarks)

1











說明課程概要

1


2


由感動出發:「讓愛傳出去」影片欣賞


1

(繳交分組名單)


3

「讓愛傳出去」影片欣賞


1



4


服務學習講座(週會時間)

1

服務學習班級

(工程學院一年級12班)

5

討論服務機構並簽訂服務合約

討論服務倫理,及叮嚀行前注意事項

1

繳交服務合約

6


社區服務開始

1

機構服務

7

社區服務開始

1

機構服務

8

社區服務開始

1

機構服務

9

期中考

1

停課

10

服務主題閱讀分組報告暨團體反思

1

繳交期中反思日誌

11

社區服務

1

機構服務

12

社區服務

1

機構服務

13

社區服務

1

機構服務

14

社區服務

1

機構服務

15

社區服務

1

機構服務

16

服務主題閱讀分組報告暨團體反思

1

繳交期末反思日誌

17

慶賀-期末綜合討論

1


18

期末考

1

停課















中華科技大學勞作教育100-2課程大綱

General and Specialized Course Syllabus

系科名稱(Department)通識教育中心

教師(Instructor): e-mail:

輔導時間(Office hours):

科目名稱(Course Title)勞作教育

英文科目名稱(Course in English)

學年: 100 (School Year of 100 )、學期(Semester): 、學分數(Credit Hours)0.5

先修科目或先備能力(Course Prerequisites)

一、課程目標(Course Objectives)

本課程目標乃是協助學生透過參與校園環境整理的實作過程,增進對校園環境的瞭解與認同,並從勞作教育中體驗服務的意義,培養學生建立服務利他的價值觀。


二、課程內容:包含三大類

    1. 環保概念訓練課程

    2. 校園環境服務實作

    3. 課堂討論與反思


三、教學策略

  1. 勞作教育:期望透過環境整理的實作體驗,增進學生的校園認同感與環保概念,一學期校園服務實作需達12小時以上。

  2. 小組討論:除了期初課程簡介的講述之外,服務經驗分享多採小組督導模式,進行討論與經驗分享。


週次(Week Number)

內容綱要(Content)

教學時數( Teaching Hours)

備註(Remarks)

1




說明課程概要

1

選定服務單位、分組

2


討論服務倫理,及叮嚀行前注意事項

1

3

校園服務實作

1


4


校園服務實作

1


5

校園服務實作

1

環保講座13/26()11:20-12:10

參加班級:餐管一甲、乙、資工一甲、乙

6







校園服務實作

1


7

校園服務實作

1


8

團體服務反思與討論

1

繳交期中服務反思日誌

9

期中考

1

停課

10

校園服務實作

1

環保講座24/30()11:20-12:10

參加班級:資管甲、乙、丙、生科一甲

11

校園服務實作

1


12

校園服務實作

1


13

校園服務實作

1

環保講座35/21()11:20-12:10

參加班級:國企一甲、乙、食科一甲、乙

14

校園服務實作

1


15

校園服務實作

1


16

校園服務實作

1

繳交期末服務反思日誌

17

團體服務反思與討論

1

環保講座46/18()11:20-12:10

參加班級:工管一甲、乙、企管一甲、乙

18

期末考

1

停課














附件三:機構服務合約


中華科技大學服務學習合約


一、參加服務的機構:


二、姓名: 班級: 學號:

聯絡電話: e-mail

小組成員:



三、參加服務時間:




四、參與服務之任務與目標:




五、期待工作成果及對服務對象的貢獻




六、預期學習目標



七、督導與評量

姓名: 聯絡電話:

e-mail





附件四、各類服務學習課程範例


校訂共同課程案例(1):「服務-學習」

資料來源:教育部服務學習網

一、課程基本資訊

課程名稱

服務-學習

開課院/系所

全校大一共同必修課程

學分數/時數

0學分/ 2小時

(單一學期)

修課人數

(班級規模)

50/班,

上下學期各開24班,

每年約2400名學生

二、課程目標

本課程目標乃是協助學生透過有意義之社區服務活動,認識服務學習理念,從服務學習中體驗服務的意義,深化學習的領域、擴大自己的生活範疇與生命歷練。培養學生建立下列能力與理念: (一)了解多元社會與尊重不同文化,(二)培養自我反省的能力,(三)培養溝通技巧與解決問題之能力,(四)建立自我價值感與自信,(五)建立公民責任感,(六)建立服務利他的價值觀

三、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包含三大類

    1. 志願服務基礎訓練課程(12小時/六主題):包含內政部志願服務法所訂定之六大主題,其中四場為專題講座形式,另外兩場則由班級授課教師於課堂上講述。

    2. 社區服務(18小時):學生根據自己的專長或興趣,選擇(已代為預定的數個)服務機構,配合自己與機構的時間,自行前往服務,於本學期內完成18小時之服務。

    3. 課堂討論與反思: 包含「志願服務倫理」、「志願服務經驗分享」兩主題,將於平日上課時間進行授課,並於期末進行服務成果展。

四、教學策略

  1. 服務學習:期望透過服務過程,拓展學生視野與胸襟,更學習自我反省與成長。

  2. 小組討論:除了期初課程簡介的講述之外,服務經驗分享多採小組團體督導模式,進行小組討論與經驗分享。

  3. 情意教學:課程亦多採用影片、文章、PPT等感人之影音教材,感動學生。

五、各階段工作及各週流程

準備

服務機構事前聯繫

簡介課程

介紹服務學習

上網選擇服務機構行前心理準備

第一週 課程簡介、介紹服務學習、簡介服務機構

第二週 簡介服務機構、邀請學長姐分享經驗

第三週 影片欣賞「讓愛傳出去」【備註:上網登錄服務機構選擇系統,選擇服務機構】

第四週 討論服務的倫理,及叮嚀行前注意事項

服務

學生於服務機構規定之時間,分別開始進行社區服務

第五至十四週

(一)學生必須於指定時間到班級課堂,進行服務經驗分享與討論,並上課。

(二)學生必須於指定時間參加「志願服務基礎訓練課程」專題講座

(三)學生必須撰寫與繳交服務週誌

反省

慶賀

分享服務與學習的過程

第十五至十六週 各班進行期末成果展

六、合作機構

  1. 機構名稱、地點: 大台中地區約60個服務機構

  2. 受服務對象:各類福利服務人口及一般民眾,包括兒童、老人、婦女、青少年以及身心障礙者。

  3. 具體服務工作項目:行政協助、課業輔導、閱讀營隊帶領、福利服務協助、個人生活照料、文書行政、弱勢族群關懷。

  4. 合作模式:配合社區需求,按照機構訂定之服務時段、服務內容等,提供人力資源。並要求機構進行督導工作,提供服務與學習的環境。

  5. 應注意事項:安排機構服務之際,應先瞭解機構需求狀況,以及學生可提供服務的內容,方能針對雙方需求進行媒合。且應考量服務屬性,盡量配合學生的專長,以及讓學生能接觸人群,提升服務意願,促進服務意識。

七、評量方式

  1. 社區服務 30%

  2. 服務週誌 30%

  3. 課堂出席與討論 30%

  4. 製作個人學習檔案(含期末心得反省) 10%

額外加分作業,包含網站/剪報心得、影片心得、聆聽專題演講、專書報告、蒐集服務機構資料等【備註:各班授課教師可以自行增刪與修正】

八、如對上述課程有疑問者,可諮詢下列人員

靜宜大學 人社院 師資培育中心 胡憶蓓助理教授 兼服務學習發展中心主任

聯絡方式:[email protected]電話:04-263280011760511150

靜宜大學服務學習網站:http://www.service-learning.pu.edu.tw/

課程相關資料(下載區)http://www.service-learning.pu.edu.tw/download2.aspx

九、備註

  1. 93學年度起,已經累計53名各系專任教師擔任大一各班授課教師。

  2. 每學期,教師每月定期聚集討論、反省與修正。

  3. 提供教師手冊、學生手冊、及學生服務機構指南,協助教師上課之用。

  4. 安排課程小助理,陪同大一新生第一次服務,並協調期間行政聯絡事宜。

  5. 每學期安排機構督導座談,彼此溝通、了解、並配合,期使學生服務過程受益更多。

校訂共同課程案例(2):「大學入門」


一、課程基本資訊

課程名稱

大學入門

開課院/系所

醫學院護理系、公衛系、臨心系、醫學系、職治系

學分數/時數

0學分/ 2小時

(單一學期)

修課人數

(班級規模)

55/班,共6班,

330名學生

二、課程目標

(一)引導大學新鮮人藉服務,認識並瞭解輔大校園。

(二)使大學新鮮人瞭解從服務中學習的重要性。

(三)經由服務學習肯定生命價值的全面性。

(四)激發學生關懷輔大的主動性。

(五)結合大學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功能性。

(六)提供學校人力資源配合本校單位之需求。

三、課程內容

(一)志願服務基礎訓練課程(2小時):內容包含「志願服務的內涵和精神」與「服務單位之組織及認識」。

(二)單位服務(2小時):學生根據自己的專長或興趣,選擇服務單位,配合自己與單位的時間,自行前往服務,於本學期內完成2小時之服務。

(三)課堂討論與反思: 包含「志願服務經驗分享」與「志願服務反省」,於期末進行服務成果展與分享慶賀會。

四、教學策略

(一)服務學習:期望透過服務過程,拓展學生視野與胸襟,更學習自我反省與成長。

(二)小組討論:除了期初課程簡介的講述之外,服務經驗分享多採小組團體督導模式,進行小組討論與經驗分享。

五、各階段工作及各週流程

準備

(一)開學前聯繫校內單位確認服務時間與工作內容

(二)與單位督導人員和授課老師溝通理念與合作模式

(三)開學第一個月,進行課程與服務機構簡介,以及服務之行前說明

(四)待學生選妥服務單位,各單位舉辦服務前之訓練

第一週 課程簡介、介紹服務學習、簡介服務機構

第二週 簡介服務機構

第三週至十四週 學生必須:

(一)分別於服務單位規定之時間,開始進行服務

(二)於指定時間進行小組服務經驗分享與討論

(三)製作與繳交服務心得海報

第十五或十六週 進行期末慶賀成果展

服務

社區服務

反省

定期到課堂上課,分享與討論

慶賀

各班舉行成果發表會

六、合作機構

(一)機構名稱、地點:總務處事務組,主管校內各項庶務工作

(二)受服務對象:校園。

(三)具體服務工作項目:校園環境美化、清潔與維護

(四)合作模式:配合總務處事務組需求,按照其訂定之服務時段、服務內容等,提供人力資源。並要求總務處事務組進行督導工作,提供服務與學習的環境。

(五)應注意事項:(1)安排機構服務之際,應先瞭解單位需求狀況,以及學生可提供服務之機會,方能針對雙方需求進行媒合。(2) 每學期安排與單位主管座談,彼此溝通、了解、並配合,期使學生服務過程受益更多。

(一)機構名稱、地點:學務處衛保組,負責本校健康服務、健康教育與健康環境

(二)受服務對象:輔大教職員工與學生。

(三)具體服務工作項目:衛生教育宣導與服務台之掛號諮詢

(四)合作模式:配合學務處衛保組需求,按照其訂定之服務時段、服務內容等,提供人力資源。並要求學務處衛保組進行督導工作,提供服務與學習的環境。

(五)應注意事項:同上。

(一)機構名稱、地點:學務處資源教室,負責協調本校身心障礙學生之輔導工作,提供學生學習所需之輔助器材及設備,以協助其生活、學習、社會、職業等各方面之適應,並順利完成學業

(二)受服務對象:輔大殘障學生。

(三)具體服務工作項目:為盲生報讀與點字轉檔

(四)合作模式:配合學務處資源教室需求,按照其訂定之服務時段、服務內容等,提供人力資源。並要求學務處資源教室進行督導工作,提供服務與學習的環境。

(五)應注意事項:同上。

七、評量方式

(一)校園服務(30%);(二)服務海報(30%); (三)課堂出席與討論(30%);(四)製作個人學習檔案(含期末心得反省)(10%)

八、如對上述課程有疑問者,可諮詢下列人員

輔仁大學 醫學院 宗教輔導室 王文芳輔導員

連絡方式:[email protected]電話:02-2905-3409

九、備註

(一)本課程價值所在:學習尊重他人、珍惜生命,並在能力範圍內幫助他人。

(二)如何引導學生服務與學習:陪伴學生一同參與。

(三)遭遇之困難及可能解決之道:遇到學生意願不高時,與任課老師協商,以鼓勵與溝通幫助學生改變態度,學習面對完成使命。

(四)未來相關主題設計之建議:增加服務的多元化。

(五)應注意事項

1.課程方面:善用學校已製作完成的DVD、簡介與相關資料。

2.教師部分:請任課教師積極關心,並鼓勵學生之服務。

3.學生部份:鼓勵學生在服務的過程中,多多開放自我,學習面對不同與多元。

通識課程案例(1):服務學習與生命關懷


一、課程基本資訊

課程名稱

服務學習與生命關懷

開課院/系所

人文社會學院/教育學系

學分數/時數

2學分/2小時

修課人數

(班級規模)

120-160

二、課程目標

  1. 了解服務學習的基本理念、問題與發展

  2. 了解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價值

  3. 認識服務學習相關研究

  4. 設計合宜的生命關懷融入大學服務學習方案

  5. 從服務學習與訪談中進行服務反思及領悟人生

三、課程內容

(一)服務學習基本理念:歷史發展、理論基礎、意義、目的、模式與種類、實施原則與方法。

(二)服務學習與個人發展、觀念轉變、批判思考、服務學習、公民發展、課程結合、服務學習評量之關聯。

(三)生命教育的內涵:包括人與自我面向人與社會面向人與環境面向人與靈命面向等之議題探討。

(四)服務學習與生命關懷方案體驗服務與學習。

(五)方案成果之報告與反思

四、教學策略

      1. 課程講述教學:透過授課,瞭解相關專業知識與服務過程應具備倫理與態度。

      2. 服務體驗活動:利用週末假日安排關懷服務實作,由選修課程同學一同籌備活動,運用課堂所學知識與自身服務熱誠至機構服務,一方面達到理論與實務相互印證之功能;另一方面在互惠與反思的過程中達到教育目標與自我成長。

      3. 小組規劃討論:透過課堂分組討論與綜合報告強化思考個人存在價值與付出行動之意義。

      4. 反思與分享:反思重點包括轉變那些觀點、挑戰那些刻板印象、學習到什麼?服務學習價值(探索、澄清、理解、行動、內化)之發展

      五、各階段工作及各週流程

      準備

      簡介課程

      服務學習理念

      第一週 課程簡介

      第二週 服務學習基本理念(一):歷史發展、理論基礎、意義、目的

      第三週 服務學習基本理念(二):模式與種類、實施原則與方法

      第四週 服務機構介紹服務學習與個人發展

      第五週 服務學習與觀念轉變

      第六週 放假

      第七週 服務學習與批判思考、服務學習與公民發展

      第八週 服務學習與課程結合、服務學習評量

      第九週 期中考

      第十週 認識生命教育

      第十一週 生死教育的發展

      第十二週 臨終關懷的理念與實施

      第十三週 生命關懷融入服務學習方案的寫作

      第十四週 生命關懷服務學習方案分組報告

      第十五週 生命關懷服務學習方案分組報告

      第十六週 停課;改至6/14()進行生命關懷實作服務(擇ㄧ參加)

      第十七週 停課;改至6/21()進行生命關懷實作服務(擇ㄧ參加)

      第十八週服務學習經驗分享回饋與反思、檢討慶賀繳交期末服務成果報告與反思日誌


      服務

      生命關懷實作服務

      反省

      分享與反思

      方案分組報告

      慶賀

      經驗分享回饋

      檢討與慶賀

      六、合作機構

      1. 創世基金會

      2. 馬偕安寧基金會

      七、評量方式

        1. 課堂出席與討論參與 25%

        2. 期中考 25%

        3. 服務方案籌劃參與與執行 25%

        4. 期末服務心得報告 25%

      八、如對上述課程有疑問者,可諮詢下列人員

      東吳大學 課外活動組、心理諮商中心 蔡志賢王淑芳

      聯絡方式:[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電話:02-28819471 71017541

      九、備註

      ()本課程開設於通識課程,成員來自各學系,思考刺激與服務方案規劃多元化,且透過自願選修的熱誠意願,鼓勵學生自我探索、自我認識、自我定位、自我學習、付出行動。

      ()對大學生而言,成長可說是一種喜悅,也是一種奢侈,透過推動服務學習課程與方案,引導學生對生命多一份了解、對社區多一份責任、對建立社會正義多一份使命。

      ()本課程經準備、服務、反省、慶賀過程,透過個人自我目標設定,加上實際行動計畫,多元刺激反思,分享活動效果。在學習、個人發展、公民能力與貢獻社會上發揮功能,為社會培養新世紀具反思行動能力的公民。



      專業課程案例(1):「企業倫理」- 企業管理學系



      一、課程基本資訊


      課程名稱

      企業倫理

      開課院/系所

      管理學院/企管系


      學分數/時數

      2學分/ 2小時

      修課人數

      (班級規模)

      180


      二、課程目標


      企業倫理之課程目標著眼於1.了解企業活動與社會現象之互動關係。2.建立學員敏銳覺察企業倫理議題的能力。3.運用系統方法分析並處理各種企業倫理議題。4.激發同學採取改善行動的意願與決心。課程並設服務學習單元,進行線上讀書會認養關係。以平衡城鄉之知識與資訊落差,達到以有濟無、以多補少的社會公平之理想,完成企業倫理中親身實踐服務彌補社會資源缺口的意涵。


      三、課程內容


      (一)介紹本課程發展源起,及相關領域知識範疇。2.建構本課之專業知識地圖及了解其知識內涵。3.聯結本課程與專業領域中其他科目之前後聯結關係及可能結合運用之方向。4.建構企業活動與造成結果之關聯性,以服務學習活動擴展學生之關懷視野與思維廣度。


      四、教學策略


      企業活動造成之社會議題十分廣泛與普遍,企業倫理課程,不僅重視反省更重視採取實際彌補行動,本課程設計提供各種可能實踐機會讓學生結合知行,除了體會其專業的價值外,亦能對企業活動所造成的後果,有所補償。因此本課程,分為三個軸線進行學習。(一)認知學習:以課堂講授、交流對話、閱讀及測驗為主要途徑,建立專業知識 與社會現象之連結,打開視野。

      (二)技能學習:以參與服務學習單元設計與各相關活動規劃,當作磨練及長成各管理技能之平台。

      (三)態度學習:以實際與服務對象交流接觸和互動,打動同學內心感受,從而反省所學專業之社會價值與可能之正反面效益,活化所學,善用所學。


      五、各階段工作及各週流程

      準備

      線上讀書

      啟動說明會


      KMS說明會

      確定資料

      第一至三週on-line讀書會計劃發起人,向同學說明活動意義、內容、方式:

      (一)建立數位落差現象與企業倫理的關聯性。

      (二)邀請合作對象說明on-line讀書會之意義。

      (三)KMS使用與電腦操作教學。

      (四)與苗栗確定書藉、學員名單、建立資料庫


      服務

      線上讀書會

      正式啓動

      第三至十七週(一)了解數位落差知造成的原因與後果。

      (二)線上讀書會正式運作。

      (三)輔大參與學生和國小老師聯繫、討論,並上線與國小學生互動。


      反省

      期中檢討會

      第十六週(一)與學生討論目前進行狀況、遭遇問題

      (二)以企業倫理之系統思考檢視行動與結果的關聯,並調整行動。


      慶賀

      教學成果發表

      相見歡

      第十八週(一)公佈成員線上發表次數,了解學員在活動歷程中成長的軌跡,並檢視企業倫理中彌補方案的有效性。

      (二)輔大同學到苗栗和國小同學相見歡,並交流意見促成感動的產生。



      六、合作機構


      (一)機構名稱、地點、服務對象:苗栗縣市11個國小、26個班級之國小學童。

      (二)具體服務工作項目的合作對象包括:1.大學教師:協助同學進行三系跨系互動以及實際線上交流學習。2.小學教師:針對繪本製作教案、教導學童閱讀繪本之深層涵義。3.大學學生:實際與線上國小同學互動、參與活動、活動紀錄。

      (三)合作模式採用:1.分組配對:學生分組與苗栗縣市國小班級配對,每一組大學生與一個國小班級合作。2.教案配合:大學生協助國小老師教案之製作。3.討論分享:由小學老師發起相關主題網路討論,學童回應後,大學生上網加入國小班級的討論,讓小朋友願意更用心針對每一本繪本的內容做深度的討論,喜愛閱讀。

      (四)應注意事項:

      1.合作國小部分包括:(1)事前的協調說明,讓各參與國小老師確認後續活動流程。(2)教師教案安排,以讓繪本內容有意義,國小學童可以生動地體認另一層涵義。(3)國小教師多鼓勵學童參與此項活動,實際留言,以產生最大效益。(4)參與國小班級為低年級,學童尚無法自行使用打字功能,需請老師協助內容輸入。2.參與活動之大學班級部份包括:(1)事先說明與確認意願有助順利啟動。(2)行前說明與培訓活動,以確保活動品質。(3)雙方聯絡機制與做法,確定可隨時反應變化與需求。(4)明訂的跟催與推動掌握,可有效貫徹執行。(5)提供獎勵與鼓舞措施,提高互動頻次,增加趣味性。


      七、評量方式


      (一)課堂講授(40%)(二)個案報告(20%)(三)影片觀賞及評論(10%)(四)城市觀察(10%)

      (五)服務學習實作(20%)本課程之專業知識,採用課堂參與、作業、個案報告等方式檢視其學習成果,服務學習實作則採用事後檢討報告與合作對象的回饋作為評量基準。


      八、如對上述課程有疑問者,可諮詢下列人員


      輔仁大學 管理學院 學程發展中心主任 楊百川副教授

      聯絡方式:[email protected]電話: 02-2905264802-2905-3984


      九、備註


      (一)全班約180名學生,此服務活動乃採自由意願,參與人數共61人。

      () 服務學習實作產出包含:

      1. 參與線上讀書會後之心得及檢討報告,包括:檢視整個計畫的優缺點及改進方案。以及參與本計畫個人心得與感受。

      2. 認養班級每位小朋友互動之學習檔案及觀察報告,包括:線上互動內容整理,並依個人別集結成個人學習檔案。對每位互動同學互動內容之檢視與建議意見。

      3. 共讀網站共有26網址為http//kms.mlc.edu.tw/books/。經營的共讀書本共計39本。

      (三)教師研討會:由參與活動之大、小學老師,及下一年度預計參加之老師或學校,共同檢討活動優缺點,及研習擴大推廣的相關後續做法。

      專業課程案例(2):「觀光遊憩概論」- 餐旅管理學系


      一、課程基本資訊

      課程名稱

      觀光遊憩概論

      開課院/系所

      民生學院

      餐旅管理學系

      學分數/時數

      2學分/2小時

      修課人數

      (班級規模)

      60

      二、課程目標

      (一)學生學習與泰山鄉的社區民眾互動,協助泰山鄉推廣社區相關休閒遊憩的資源使用。

      (二)透過結合專業的觀光實務與社區休閒資源調查與推廣,使學生能從調查泰山鄉的休閒遊憩資源,整理泰山鄉相關休閒遊憩資源。

      (三)學生學習資源蒐集方式─問卷調查泰山鄉民眾對於鄉內社區休閒資源的認知、需求及使用概況。

      (四)分析問卷調查結果,同學共同討論研擬推廣泰山鄉休閒遊憩資源的方案及策略。

      三、課程內容

        1. 發展地方觀光遊憩資源的步驟與歷程

        2. 泰山鄉內的觀光遊憩資源的內容與相關文化發展的歷程

      四、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除理論教導與研習外,主要是使學生能透過與泰山鄉社區民眾互動的服務學習方式,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的專業與實務結合。教學方法採單元設計、專家學者演講、方案設計、參與服務學習行動歷程、檢討與分享。

      (一)理論講述:發展地方觀光遊憩資源的步驟與歷程,以及泰山鄉內的觀光遊憩資源的內容與相關文化發展的歷程。

      (二)查詢資料:請學生搜尋網路及相關資源整理泰山鄉的觀光遊憩資源。

      (三)設計問卷:學生共同討論設計適合泰山鄉民眾的休閒遊憩資源需求與使用的問卷內容。

      (四)訪談與彙整資料:進行泰山鄉社區民眾的深度訪談、調查資料收集、整理。

      (五)配合課程進度,

      將結果分析透過單元設計與同學共同討論,使學生能領略服務學習之意義,透過行動式的學習,分享專業與服務學習結合之成果,學生所親自訪談調查分析的成果與建議,提供給泰山鄉相關單位,以利泰山鄉對於推廣鄉內的觀光遊憩資源策略之參考。

      五、各階段工作及各週流程

      準備

      事先聯繫泰山鄉公所相關人員

      談妥服務內容與服務時間

      準備課程大綱,簡介說明

      第一週 課程簡介

      第一至七週 課程理論講解邀請具有地方觀光資源實務規劃經驗的專家及泰山鄉社區協會的古總幹事,介紹泰山鄉的觀光資源與人文資源。

      第七至十六週 進行服務並討論與反省

      第十七週 檢討與分享


      服務

      同學們上網找尋有關泰山鄉的觀光資源,並以小組方式做討論及整理,研擬設計問卷,再請同學交由泰山鄉古總幹事及社區相關人員審閱,參考其意見後修改為定稿的問卷,以做為調查泰山鄉觀光遊憩資源依據。由教師講授調查地方民眾有關觀光遊憩資源所應注意的事項及內容。同學們討論將班級組別依泰山鄉主要的縱貫道─明志路做四個分區調查。

      反省

      同學們討論與整理分析資料,及地方觀光資源的規劃與發展所會面臨的事項,思考應用理論於開發地方觀光資源與解決地方觀光資源的行銷與經營的問題和建議,並且撰寫反省心得。

      慶賀

      第十七週,將結果撰寫成論文發表至研討會並將結果給泰山鄉公所參考。

      六、合作機構

      (一)機構名稱、地點:泰山鄉

      (二)受服務對象:泰山社區民眾

      (三)具體服務工作項目:設計與進行課程活動,引導學生對於泰山地區社區資源的瞭解

      (四)合作模式:學生分組依明志路做搜索式的調查,了解民眾對泰山鄉觀光休閒資源的意見。

      (五)應注意事項

      1.教師帶領學生先與地方社區發展協會合作。

      2. 社區發展協會提供相關的調查名單,有利執行問卷調查工作。

      七、評量方式

      (一)出席與討論(10﹪;調查活動與作業討論(20﹪);團體作業及報告(30%)

      (二)期中考15﹪期末考15﹪心得扎記10﹪

      備註:心得札記,除描述實地調查情況,另要求學生將所遭遇之困難與問題,與課程理論做一連結與反省,以提升專業知能之認知層次。

      八、如對上述課程有疑問者,可諮詢下列人員

      輔仁大學 民生學院 餐旅管理學系 李青松副教授

      連絡方式:[email protected]電話:02-29053744

      九、備註

      (一)學生反應與意見:

      1.理論與實務的相輔相成,學習更深刻。

      2.使學生關心社區的休閒觀光資源。

      3.透過與民眾接觸的過程,體驗人際互動,並且與社區民眾分享有關休閒觀光資源。

      4.肯定服務學習

      (二)教師評估與意見:

      1.由於每週上課時間只有2小時,在課程與單元活動設計時會有時間不夠的困擾,往往需要借用到課後的導師時間,安排單元演講。

      2.泰山地區幅員廣大,延著明志路雖有公車通行,但仍有不便之處,同學雖有機車代步,但住宿校內同學得由步行訪問較為不便。





















      附件五、服務機構參考資訊


      單位

      連絡電話及人員

      志工需求

      財團法人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

      2507-8006

      504

      曾小姐

      校外活動募發票

      (時間自訂)

      財團法人基督教

      芥菜種會

      2597-4868

      141

      陳小姐

      校外志工

      (協助回收募款零錢箱,如超過30人服務志工,可到校說明)

      財團法人人安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2836-1600#213

      謝小姐

      台北街頭募發票義工

      每週六 下午130-430

      地點:新光三越站前站

      人數:40

      協助台北天母生活市集義工

      週六下午4-9

      地點:台北天母生活市集

      人數:2-3

      財團法人人安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047-222812

      陳先生

      台北總會及各平安站站長

      徵各地植愛園長

      二個月內服務滿24小時

      工作內容:1.協助回收發票2.尋找區發票箱新據點3.推廣本會動

      地點:本會指定之發票箱設置點

      工作配合事項:服務中需出示本會發給之植愛園長證。


      慈濟基金會(內湖慈濟園區或其他資源回收站)


      協助資源回收整理

      財團法人華山義工

      28363919-177

      江小姐

      到宅服務

      1.到宅訪視老人

      週一至周日

      9-17

      行政服務

      2.發票整理

      週一至周六

      9-17

      3.行政事務

      週一至周六

      9-17

      4.電話問安中心

      5.二手物交換中心


      週一至周六

      (每周一次)

      財團法人創世社會福利基金會













      2835-7700 分機116

      (義工組)林小姐

      1.行政庶務


      週一至周六800-1730

      2.社區活動









      .

      1.定期協助各式園遊會、義賣

      2.二手物交換:依各地開放時間服務,採排班制,協助物品整理、上架、輪值。

      3.校外活動募發票














      附件六:參考資料


      資料來源:高教技職簡訊(2009

      服務學習融入大專校院課程的意義與目的

      臺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黃玉


      進入21世紀,隨著地球村與全球化的到來,志工服務蔚為風潮,成為世界各國公民參與和實踐公民責任的主要途徑,企業亦開始重視社會責任,並有志工企業家的產生(Bornstein, 2006/2006,汪芸譯),而結合傳統社區服務和學習目標的「服務-學習」則在先進國家正式進入大學課程,成為教學的新趨勢(Campus Compact, 2008)

      順應世界潮流及社會趨勢,協助學生應用課堂所學、增進自我能力、欣賞多元差異、了解社會議題、練習批判反思及培養公民能力,教育部於96年訂頒「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鼓勵各校成立「服務-學習」專責推動單位,97年並補助開設「服務-學習」相關課程。目前大專校院正逐步推展中,但因服務-學習融入課程係新興之教學趨勢,許多老師並不明瞭其真義,有人認為課程的「服務-學習」就是在課程中加入「社區服務」,或認為「實習」就是課程的「服務-學習」;也有人質疑課外活動已做社區服務,為什麼還要融入專業課程;更有人詢問專業課程如何融入服務-學習。為解答上述疑問,本文將從下列三方面說明服務-學習融入大專校院課程的意義與目的。

      「課程的服務-學習」與「社區服務」及「實習」的差異

      Sigmon (1996)提出大學中服務與學習關係有四種類型,如表1所示:

      1.service-LEARNING

      以學習目標為主,服務成果次之。

      2.SERVICE-learning

      以服務成果為主,學習目標次之。

      3.service learning

      服務與學習彼此目標沒有關聯

      4.SERVICE-LEARNING

      服務與學習目標同等重要,對所有服務與被服務者都能加強其完成目標。

      正規課程安排的「實習」類似第一種「service- LEARNING」,重視學習技能的運用與學習目標的達成,服務對象的需求與感受較不是重點;傳統「社區服務」類似第二種「SERVICE- learning」,著重做好服務,但未真正深入反思服務帶來的學習意義;「勞作教育」類似第三種「service learning」,服務與學習皆不是重點且缺少連結;「服務-學習」則是第四種「SERVICE- LEARNING」,服務與學習目標同等重要,對所有服務與被服務的人都能加強其完成目標,服務者與被服務者彼此都是教導者也是學習者。因此,服務-學習應定義為:「一種經驗教育的模式,透過有計畫安排的社區服務活動 (Community Service) 與結構化設計的反思過程 (Reflection),以完成被服務者的目標需求,並促進服務者的學習與發展。反思(Reflection)與互惠(Reciprocity)是服務-學習的兩個中心要素。」(Jacoby, 1996),而其中社區服務的「社區」可以是學校、社區、社會、國家或全球。而結構化設計的「反思」過程包含服務前、服務中與服務後,可在課內,也可以在課外由服務者與被服務者一起進行反思。Cress (2005)整理比較這些概念,如表2所示:

      志願服務(Volunteerism)

      學生從事一些促進被服務者利益的服務活動

      專業實習(Internship)

      學生從事於強化他們職業或生涯發展的活動

      督導見習(Practicum)

      學生在與專業領域有關的場所工作來代替教室內的學習

      社區服務
      (Community Service)

      學生從事於一些滿足社區需求的活動,作為整合課程學習的一部分。

      服務-學習
      (Service-Learning)

      學生從事於與專業領域學習目標有關的服務活動,並提供反思機會去連結他們專業領域的學習。

      Rhoads & Howard (1998)進一步提出「課程的服務-學習」(Academic Service-Learning)概念,他們指出「課程的服務-學習」需涵蓋六大要素:(一)學生提供的是有意義的服務;(二)學生所提供的服務要能滿足社區的需求與目標;(三)學生所提供的服務應考量社區居民的需求;(四)學生服務的內涵必須符合課程目標;(五)課堂討論或作業分析報告,必須能將服務經驗反思整合設計於課程中;(六)所安排的服務必須進行有效的評估與評量,以證明服務所帶來的學習成效(引自劉杏元等,2008)。Howard (2001)整合這些概念,提出「課程的服務-學習」必須具備三大關鍵要素:與社區相關且有意義的社區服務、強化課業學習、目的性的公民學習,如圖1所示,當更能協助我們區分「課程的服務-學習」(Academic Service-Learning) 與「社區服務」、「實習」的差別:


      課程的服務-學習三大關鍵要素圖

      所謂與社區關連的服務,必須符合課程的學習目標與社區需求,亦即學生從事的社區服務,不僅能改善社區生活品質,也是激發學生達成課程及公民學習的重要資源。而具意義的社區服務是指對社區及學生來說,皆是必要且值得去執行,因此,由教師及社區代表共同研擬課程的服務-學習方案,是達成與社區相關且有意義的社區服務之最佳途徑。其次,課程的服務學習需能強化課業學習,包括:(一)特定課業內容學習;(二)一般課業學習,如:批判性思考、問題解決技巧等;(三)學習如何學習,如:學習成為主動學習者、學習成為獨立學習者、學習如何從經驗中達成學習、學習如何應用所學於真實世界、學習如何整合知識與經驗等;(四)社區學習,指僅能從社區學到的知識與技能,如:學習社區中特殊的部落或族群、學習特殊的社會議題等;(五)人際學習目標,是所有學習者必須達成的重要目標。最後,課程的服務學習需能達到目的性的公民學習目標,包括:(一)課業學習,協助學生了解並準備參與社區情境;(二)民主的公民學習,協助學生參與社區情境,成為具公民素養的優質現代公民;(三)多元學習,協助學生參與多元社區,學習多元文化;(四)政治學習,協助學生參與社區工作,從中學習政治相關事務;(五)領導能力之學習,協助學生在社區中學習領導議題;(六)人際互動之學習。





      因此,課程的服務-學習與社區服務及實習之差異可整理如表3所示:
      3 社區服務、實習與課程的服務學習之差異

       

      與社區關連且有意義的社區服務

      強化課業學習

      目的性公民學習

      社區服務

      實習

      課程的服務-學習

      課外活動已做社區服務,為什麼還要推動「課程的服務-學習」

      透過服務促進學生學習並帶來心理社會、認知、道德認知及核心價值之發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標,DelveMintz & Stewart (1990) 指出服務-學習價值由愛心慈善施予走向社會正義追求須經歷五階段發展過程:探索(Exploration)、澄清(Clarification)、理解(Realization)、活化(Activation)、內化(Internalization),而五階段之發展又與Perry認知發展之二元、多元、相對與承諾階段及Kohlberg道德認知發展之前成規、成規及後成規期相對應。而要能協助學生的服務價值由施予愛心的探索走向追求社會正義的理解甚至活化、內化成自己生活的終身價值;認知發展由二元走向相對、承諾;道德發展由前成規走向後成規,都必須靠有系統的規劃服務地點、安排定向、提供指導、持續反思、適度挑戰並給予支持連結,且需經歷一段較長時間投入,才可能達成,課外活動進行的服務較無系統化設計與學習內容連結,而「課程的服務-學習」因為學習內容的連結,長期服務伙伴關係的建立,及時間長深度夠,較有達成的可能。

      如何實施「課程的服務-學習」

      參考先進國家的作法,「課程的服務-學習」實施可以下列方式進行:(一)現有的專業課程納入服務-學習內涵,多授予一學分(如:計算機程式設計、企業管理、行銷學、建築學、法律學、心理學、社會學、多元文化等);(二)獨立的服務-學習基礎或專門課程(如:服務學習概論);(三)現有專業課程無法增加學分,但將服務-學習內涵納入並列為完成課程作業的必要規定;(四)通識教育課程納入服務-學習內涵或多授予一學分(如:國文、英文、歷史與文化、科技與人文、領導發展、大學入門、生命教育、人生哲學、現代公民、性別教育、生涯規劃、休閒與生活、自然與環境、法律與生活、個人投資理財、藝術鑑賞、運動與健康等);(五)將服務-學習內涵納入各專業領域畢業必須完成的規定(如:教育學程學生畢業前必須裡辦一次教育史懷哲營隊、資訊系學生畢業前必須為教育優先區學生辦理一次資訊營等);(六)研究方法或專題研究課程納入服務-學習內涵(如:以解決社區問題為基礎的行動研究);(七)實習課程納入服務-學習內涵(如:教育實習、醫護實習、各專業領域實習等)(劉杏元等,2008)。

      結語

      21世紀的大學教育需要帶給學生什麼?美國哈佛大學前校長德瑞克伯克(Derek Bok)建議大學教育應培育學生表達能力、思辨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履行公民責任能力、迎接多元文化生活能力、迎接全球化社會能力、廣泛的興趣及就業能力(Bok, 2006/2008,張善楠譯)。而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的五個目標,則希望學生畢業後能夠:(一)獨自探索世界;(二)建立對知識的好奇;(三)具備探尋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四)能把尋求到的解決方法與他人溝通;(五)培養創造力,用嶄新方法看問題(李雪莉、彭昱融,2008)。哈佛意識到,在一個知識持續變動的時代,老師「如何教」比「教什麼」更重要;建議在學習路上,老師角色必須調整,不再是單向傳遞知識的人,而是與學生一同探索學習的伙伴。課程的「服務-學習」對學生而言,是一種創造生命意義與多元能力的學習;對社區而言,是一種互惠的問題解決與成長;對老師而言,則是一種行動反思的經驗教學,「課程的服務-學習」無疑是協助大學教師達成新世紀高等教育目標與扮演建構知識伙伴角色的最佳途徑。



      李雪莉、彭昱融(20081119)。哈佛的難題:聰明、會考試,卻不會問問題怎麼教」比「教什麼」更重要。天下雜誌,41036 - 39

      劉杏元、劉若蘭、林至善、楊仕裕(2008)。服務學習的方案設計。載於黃玉總校閱,徐明等著,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頁127-224)。台北:洪葉。

      Bok, D. (2006/2008). 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s: A candid look at how much students learn and why they should be learning more , 張善楠(譯)。大學教了沒?:哈佛校長提出的八門課。台北:天下遠見。

      Bornstein, D. (2006/2006). How to change the world : Social entrepreneurs and the power of new ideas ,汪芸(譯)。志工企業家提升人類社會的力量。台北:天下遠見。

      Campus Compact (2008). http://www.compact.org.

      Cress, Collier, Reitenauer & Associates. (2005). Learning through serving: A student

      guidebook for service-learning across the disciplines. Virginia: Stylus

      Publishing, LIC.

      Delve , C.I., Mintz, S.D., Stewart, G.M.(Eds.).(1990). Promoting values development through community service: A design. In C. I. Delve, S. D. Mintz, G. M. Stewart Eds., Community service as value education pp.7-29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Howard, J. (Ed.). (2001 summer).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Service-Learning Course Design Workbook.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OCSL Press.

      Jacoby, B., and others.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Rhoads, R. & Howard, J. (Eds.). (1998). Academic service learning: A pedagogy of action and reflec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igmon, R. (1996). The problem of definition in service-learning. In R. Sigmon and others, The Journey to service-learning. Washington, D. C.: Council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29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