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2先導型通識 「心理學概論」 課程大綱
課程代碼 | 043017001 | 組別 | 學分 | 3 | 人數限制 | 80 | ||||||||||||||||||||||||||||||||||||||||||||||||||||||||||||||||||||||||||||||||||||||||||||||||||||||||||||||||||||||
上課時間 | 一78E | 教室 | 大勇210202 | |||||||||||||||||||||||||||||||||||||||||||||||||||||||||||||||||||||||||||||||||||||||||||||||||||||||||||||||||||||||||
科目中文名稱 | 心理學概論 | 任課教師 | 孫蒨如 | |||||||||||||||||||||||||||||||||||||||||||||||||||||||||||||||||||||||||||||||||||||||||||||||||||||||||||||||||||||||||
科目英文名稱 |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 |||||||||||||||||||||||||||||||||||||||||||||||||||||||||||||||||||||||||||||||||||||||||||||||||||||||||||||||||||||||||||
一、課程目標 (請說明其與通識教育核心精神之關連性) | 本課程希望能讓學生透過對心理學知識的學習與掌握,能夠更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並能將所學融入及活用於現實生活中。因此本課程的目標有三:
心理學在眾多學科中是一門基礎學科,許多與人有關的議題幾乎都會與心理學有關,一門通識課實不足能教授所有課題,為使學生能完整掌握心理學的知識範疇,本課程以四個模組來規劃教授的主題,使學生雖不能在一學期中探究所有的課題,卻能了解心理學的全貌概要。此四個模組為: 模組一From cell to animals 模組二From animals to humans 模組三From humans to collectives 模組四Interdisciplinary dialogue
心理學家Sanford, N.曾說:「心理學遇到的最大困難是,被人們如此尊崇、如此需要的『普通』規則,其實根本就不普通;相反地,它們通常都十分專業。」雖然如此,心理學在人類所建構的知識體系中,仍有著不可或缺的「基礎」地位。因此,將心理學規劃為通識課程,必須兼顧以下四項特色: 1. 具核心關懷的基礎性:本課程內容所涵蓋的所有議題,皆以探究「人之本質(human nature)」為核心關懷。 2. 重現內容連貫的統整性:課程內容涵蓋的議題之間有其連貫之架構。 3. 符合學門通則的穿越性:課程內容所介紹的理論知識,皆需經由實證科學方法研究成果所累積而成的,未經實證科學研究之街談巷議,不應在本課程教授的知識範疇之中。 4. 跨學科領域對話的多元性:許多學科領域亦以「人」為其核心關懷,故本課程亦將注重學科之間的對話。 (三)學生能獲得活用知識的秘訣 為達成此項目標,本課程的設計將突破以往以紙筆測驗評分、老師單向對學生講授的課程形式,透過作業設計強化學生以下四項學習能力:
「知覺」、「記憶」、「情緒」、與「社會影響力」等議題,於授課後,學生需要透過內省或團體討論,完成作業。從做作業的過程中,鞏固學習的成果。例如:在講授完記憶原理與記憶法則後,讓同學以「二十四孝故事」進行記憶競賽,前三名同學可向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記憶策略,使理論知識能與生活經驗相互映證。(學生作品舉例參見附件一)
本課程在學期初即讓同學分組,並鼓勵學生多與不同科系的同學為一組,練習與不同學科背景的同學交流,而討論課的方式也多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此外本課程尚規畫「錯覺創意發想」、「從眾現象實驗」、「跨領域學者訪談」等三次團隊作業,確實使學生能透過團隊合作學習。
為鼓勵學生對學科中既有的知識具反思能力,本課程將利用網路科技,建置Moodle教學平台,使學生能到老師所設置的討論區上,發表意見並與老師和同學討論。 例如:在「大腦的世紀」這個議題上,學生看完「你腦內的兩個世界--一個神經科學家中風經驗」20分鐘短片之後,到教學平台上討論「這個影片是否加深自己對大腦的認識?反省自己被激發的程度?並反思這個激發使自己對調整生活步調將會有的影響」,促使學生去觀察週遭人事物,提出自己的心得,培養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
本課程亦鼓勵學生閱讀相關課外讀物、參與相關議題之研討會,並且上台分享個人心得,以促進學生學習的多元化與延伸性,同時培養口語表達的能力,以及虛心與人分享討論的涵養。(檔案照片參見附件二) | |||||||||||||||||||||||||||||||||||||||||||||||||||||||||||||||||||||||||||||||||||||||||||||||||||||||||||||||||||||||||||
二、教學進度 (如 有 校 外 演 講 者 , 請 載 明 其 姓 名 、 單 位 及 職 稱 ) | 心理學研究發展之旨趣在於探究「人之本質」。但人之構成有其複雜性,本課程為顧及人之複雜性與議題的多樣性,並達成上述之課程目標,將以四個課程模組(modules)的內容設計來呈現: 第1週:學心理學所為何事?--課程導論 模組一From cell to animals:將人定位在有生命現象的個體層次,著重探索大腦、認知、感覺與知覺、訊息處理歷程等,人類維持生命現象的基礎功能。 第2週:從政大的「心腦學中心」說起--大腦的世紀 第3週:當鴨兔同龍時?--知覺的現象 第4週:非廣告!Trust meyou can remember?—如何增進記憶 第5週:專家都是訓練有術的狗?--論學習 模組二From animals to humans:除了人類維持生命現象的基礎功能的生命議題外,需 整合更多基礎功能,才能獲致的心理功能,如:生命發展、動機與情緒、意識、性格… 等議題,以及當這些心理功能受損傷時的心理偏差或困擾等議題。 第6週:我這樣過了一生?--生命的發展(一) 第7週:我這樣過了一生?--生命的發展(二) 第8週:晴時多雲偶陣雨?-- 論情緒 第9週:期中考 第10週:一樣米養百樣人!--性格的樣貌 模組三From humans to collectives:但畢竟人是群居的,具社會性的,因此本課程將 進一步帶領學生去探究因人與人互動,而產生之現象與議題,舉凡:人際溝通、社會影 響、社會認知、愛情與婚姻…等皆能規劃成為本模組所探究的課題。 第11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會的影響力(一) 模組四Interdisciplinary dialogue:為兼顧通識教育中「多元性」的教育目標,本課 程於模組四中,將帶領學生領略「同以『人』為其核心關懷之學科間的對話」。此模組課至 少進行兩次,一次是於課程中,由老師聘請不同學科領域之學者4~5人,從「哲學、法律文化、醫學與心理學的觀點針對『結合子的生命價值』此墮胎議題」進行對話與座談;另一次(分兩週進行)則由修課學生自選其關注之議題,進行不同學科之學者專訪,並於課程中提出心得分享。 第15週:不同領域學者眼中的「人」--「結合子的生命意義」 科際對話 第16週:不同領域學者眼中的「XX」-- 訪談計畫擬定 第17週:不同領域學者眼中的「XX」--
訪談結果與分享 | |||||||||||||||||||||||||||||||||||||||||||||||||||||||||||||||||||||||||||||||||||||||||||||||||||||||||||||||||||||||||||
三、分組討論及教學助理之規劃 | 本課程預計申請TA協助教學,運用計畫如下:
1.是否完成課程設計中,需TA協助完成之工作內涵。 2.蒐集被帶領學生對TA之評量與意見。 | |||||||||||||||||||||||||||||||||||||||||||||||||||||||||||||||||||||||||||||||||||||||||||||||||||||||||||||||||||||||||||
四、指定用書 | 本課程無指定用書,乃由開課老師自編教材,以PowerPoint或影音檔案形式呈現。 | |||||||||||||||||||||||||||||||||||||||||||||||||||||||||||||||||||||||||||||||||||||||||||||||||||||||||||||||||||||||||||
五、參考書籍 | 英文: | |||||||||||||||||||||||||||||||||||||||||||||||||||||||||||||||||||||||||||||||||||||||||||||||||||||||||||||||||||||||||||
六、作業設計 | 本課程除期中考試與期末考試之外,另外設計數個團體作業及個人作業,請參見下表:
| |||||||||||||||||||||||||||||||||||||||||||||||||||||||||||||||||||||||||||||||||||||||||||||||||||||||||||||||||||||||||||
七、成績考核 | 心理學對學習效果的研究發現,學習效果不但是多元的,而且也是階層性的(參見下圖),傳統的講授與紙筆測驗的教學與評量方法,只注重記憶與瞭解層次的學習效果。 學習效果階層圖 本課程既是心理學,在評量學生的學習成就時,亦應當符合「學習心理學」所論之階層式的學習效果評量。因此不同類型評量項目的設計,所與激發學生達成之學習效果階層亦不盡相同,其間的關係如下表所示:
各評量項目的配分比例如下: -期中、期末考試(個人) 20% -團隊合作作業(小組) 30% (計3次,每次10分) -延伸討論學習單(個人) 18% (計6次,每次3分) -小組成員互評 10% -課程出席 10% -討論課之積極度 12% -延伸閱讀(加分,只加一次,最多加3分。) -協助心理研究作受試(加分,每次加1分,最多加5分。) | |||||||||||||||||||||||||||||||||||||||||||||||||||||||||||||||||||||||||||||||||||||||||||||||||||||||||||||||||||||||||||
八、課程網頁之規劃 | 採用MOODLE網路教學平台,對應課程設計將其區分為四個模組,進行線上討論、授課資料及課後老師投影片的語音檔可供複習用等資料的放置。藉由網路平台提供小組線上討論,增加老師和學生的互動性,並在繳交作業後,由同儕、助教或老師給予回饋或評分。同學很清楚地知道每一項作業的表現情況,同儕間亦可有課後互動,增加彼此默契,擴展交友圈進而增加不同學科間的對談、相互分享所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