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學策略及應用模式研究報告

格式
doc
大小
8.16 MB
頁數
127
上傳者
Dennis Chiou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2-12-26,离现在 22 306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學策略及其應用模式研究報告


壹、前  言


一、研究主旨

本研究以國民教育「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為對象,規劃研發教學策略及其應用模式,以提供學校落實「藝術與人文」課程目標與教師教材教法之參考,其具體目的如下:

闡述「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教學與評量理論基礎。

整理分析所有參與新課程試辦之學校,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運用之教學策略與模式。

研訂「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第一階段之教學策略及其應用模式。

研訂「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第二階段之教學策略及其應用模式。

研訂「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第三階段之教學策略及其應用模式。

研訂「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第四階段之教學策略及其應用模式。

二、研究背景

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已於九十學年度開始實施,在此之前「新課程試辦計畫」自八十八年九月至九十年七月期間,計有235所國民中小學參與試辦;九十年九月公私立國民中學全面試辦一年,此期間參與試辦學校已陸續發展出一些課程,譬如,台南市復興國小以科際之統整方式進行統整課程,茲舉其六年級上學期統整課程內容之結構(圖1)作為說明,其主題軸是「迎接千禧年、跨越新世紀」,各科環繞此主題並就各科之特質再進行各項教學活動的設計。


國語:(新的意義)由上課中產生對未來的願景。(12)


社會(遠方的友誼)瞭解西方文化中,千禧年的歷史背景及時代意義。(4)



迎接千禧年、

跨越新世紀


綜合活動:(綜藝大會串)繼往開來、承先啟後。(8)


自然(星球偵探)由地球的運動學會日、月、年曆的自然週期。(6)


美勞(千禧大壁畫)由眾人同心協力完成作品。(6)



健康(地球守護者)由生活中資源垃圾分類及回收、培養學生永續利用的態度和觀念。(3)

音樂(咚隆咚隆嗆)以歡唱的方式,樂觀進取的迎向未來。(4)


1:「迎接千禧年、跨越新世紀」課程內容結構

http://www.teach.eje.edu.tw/data/a03d01f03g01b13d13

此案例在藝術與人文的領域中,共有三小單元主題:廟會、歡喜過新年、及恭喜恭喜,在音樂方面教導歌唱配合直笛和樂器演奏,在美勞方面則以與他人共同合作的方式來設計製作大壁畫,所以,此種以大主題做科際間共同的思考統整後,各科還是回歸其本身學科之特質進行教學活動之設計。

從前述課程結構,我們可以推估其係以創作為導向的美勞與音樂之活動設計,但是,其細節之教學策略為何?學生之學習成果如何評估?是否達到基本能力與「藝術與人文」之分段能力指標?這些問題誠有待瞭解。除所舉之案例外,其他學校又是以何種模式進行課程的統整與規劃?以何種主題規劃課程的內涵?其意義何在?希望學生學習什麼?思考什麼?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上,採取何種教學方法及藝術專業知識的探究策略?如何進行學生之學習評量?

為解決所面臨的問題,以達到前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之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其一為探討教學與評量策略之理論基礎;

其二為剖析目前參與課程試辦之學校,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所發展之課程中運用之教學策略與模式;

其三為研發「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第一、二、三、及四階段之教學策略與應用模式。研究之內容架構如圖2













試辦學校運用之教學策略與模式


研訂發展教學策略與應用模式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第四階段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第四階段


















2:研究內容架構圖


三、名詞釋義

教學策略

本研究之「策略」,是指課程組織與教學策略。課程組織主要指一般性課程程組織原則;教學策略是指讓教導活動與學習活動能具體運轉,以達到教學目標的方法。

應用模式

模式的意義可能是實際狀況的描述,也可能是理想狀況的指引(黃政傑,1997144),在本研究中,是指一種在實際與理想狀況下原則性的指引。本研究教學策略之應用模式,強調從課程設計發展中的脈絡來思考一般的教學法、評量的方式、以及學科本身獨特探究方式的運用。

跨科統整及科際統整

本研究之統整課程設計,採以「跨科統整」或「科際統整」之模式。「跨科統整」係以橫跨兩學科或以上者,亦即視覺藝術與音樂及表演藝術結合。「科際統整」係以某一主題為中心結組不同的學習領域者,如第一階段「生活」課程,即結合藝術與人文、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等。

貳、研究方法與進度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係採文獻分析法、調查法、焦點團體(含美術、音樂與表演藝術教師,及專家學者)諮詢座談的方式、行動研究,蒐集、彙整、研發、並實驗主題課程設計之教學與評量策略,以建構應用模式,並強化教育改革實踐之基礎。茲將研究方法簡述如下:

以文獻分析法蒐集、彙整國內外已發展之有關課程教學策略案例與作法,探討教學與評量策略之理論,並依據教育部頒佈之基本能力、「藝術與人文」內涵與分段能力指標,作為研擬主題課程教學與評量策略及其應用模式之基礎。

以調查法收集、分析及彙整目前國內已開發或存有之相關教學實例,另並配合國內之教育革新政策,研發主題課程設計之可行教學策略及其應用模式。

焦點團體諮詢座談研討會擬邀請試驗學校教師、相關行政人員、校長、學者參與諮詢,審查所研發各階段之主題課程內容、教學與評量策略之可行性,以擴展本研究之信度及使用之效度。

採協同行動研究的方式,商請第一線之教師實驗所研發之各階段課程內容、教學與評量策略,收集教學活動過程之相關資料,建立學生學習之檔案資料夾,據以建構評量之基準。

「行動研究」依夏林清教授的解釋,它就是一種行動,然而在這個行動的過程不斷去針對行動的目的、方法及結果進行檢討、修正與形成新的行動,並在最後對這整個行動的過程記錄,整理成一種可以分享與實踐的知識(http://stmail.fiu.edu.tw/~a8635612/clinical/theory/action.htm)。行動研究的方法基礎,基本上,行動研究是〔AB←→CD〕其中BC之間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夏林清,1989;夏林清等譯,1989)

A.尋找一個起點

B.釐清情境

C.發展行動策略並放入實踐中

D.公開知識

A.尋找一個起點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所備有的是有關學生的藝術發展、課程統整與評量理論的專業知識,希望瞭解第一線的教師如何實施與運用這些理論? 如何可以發展出一些策略與方法以幫助其瞭解學生藝術方面的學習與本身的教學? 在研究的過程中如何可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就第一線合作的教師而言,所備有的是具體實際的教學經驗,教室環境與學生特質的掌握,課程設計與實施的經驗,她/他所希望的,誠如一般教師所應秉持的,如何作好教學的工作? 如何可以具體瞭解學生的學習? 可以如何的改進教學? 因此,本研究之主題乃為研究者與合作的第一線教師所尋求瞭解的。

B.釐清情境

本研究是建立在教室教學策略及其應用模式,包括所有教師與學生所參與的教與學的活動,提供資訊以修正教學(Black and Wiliam, 1998),換言之,教師因課程設計所發展之各類學習單與工作計畫等,都是本研究的焦點。

C.發展行動策略並放入實踐中

隨之,本研究必須發展相關的行動策略,包括:教學策略的設計與實施對象的選擇。教學策略的設計與實施:由研究者與合作的教師共同商議,並以合作教師之教學環境與學生特質為主要的思考,研究者為詢的角色,提供專業的知識,課程與評量的設計(包括策略與指標的擬訂等等),並透過專家(教師與學者等)詢來建構效度。

D.公開知識

研究完成後,研究者將發表以統整課程為基礎之教學策略相關理論,及其在藝術領域的適用性;合作教師亦可以依此發表相關的論著、增進對學生及其學習的瞭解、和改善其教學。


二、研究步驟

本研究執行時間為期一年,自民國九十年九月十五日至民國九十一年九月十四日止,實施步驟如下:

擬定研究計畫。

探討相關教學與評量策略文獻與理論。

整理國外已發展之有關案例與作法。

收集、整理與剖析現行試辦學校之案例與作法。

研擬本案整體課程設計之主題及發展各階段之細節主題。

研發第一、二階段之課程內容、教學與評量策略。

召開第一次諮詢座談會。

實驗所研發之第一、二階段之課程內容、教學與評量策略。

建立第一、二階段之教學與評量策略及其應用模式。

研發第三、四階段之課程內容、教學與評量策略。

召開第二次諮詢座談會。

實驗所研發之第三、四階段之課程內容、教學與評量策略。

建立第三、四階段之教學與評量策略及其應用模式。

比較、歸納、與整理教學策略及其應用模式。

召開第三次諮詢座談會。

彙整資料撰寫研究報告。




研究內容與流程如圖3所示:


研發第一階段之課程內容、教學與評量策略


實驗、整理與歸納所研發之第一階段之課程內容

、教學與評量策略


第一次諮詢座談會


研發第二、三階段之課程內容、教學與評量策略


實驗、整理與歸納所研發之第二、三階段之課程內容

、教學與評量策略


第二次諮詢座談會


研發第四階段之課程內容、教學與評量策略


實驗、整理與歸納所研發之第四階段之課程內容

教學與評量策略


第三次諮詢座談會


比較、歸納、與整理教學策略及其應用模式


彙整資料撰寫研究報告

3 研究內容與流程

三、研究進度與分工

研究進度

1 研究進度表

日期

項目

九十年

九十一年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相關文獻蒐集與分析建構教學策略理論基礎













剖析現行試辦學校教學策略案例及模式













研擬本案整體課程主題及各階段主題













研發第一階段課程內容、教學與評量策略













實驗、整理與歸納所研發之第一階段課程內容、教學與評量策略













第一次專家學者座談會













研發第二、三階段課程內容、教學與評量策略













實驗、整理與歸納所研發之第二、三階段課程內容教學與評量策略













第二次專家學者座談會













研發第四階段課程內容、教學與評量策略













十一實驗、整理與歸納所研發之第階段課程內容、教學與評量策略













十二比較、歸納與整理教學策略及其應用及其應用模式













十三第三次專家學者座談會













十四、彙整撰寫研究報告














預定進度累計百分比

5

15

20%

30

35

42

55

65

75

85

95

100




分工

本專案研究接受委託後,即展開研究,將研究人員組織建立分工架構。本案研究人員共有七名,結合了藝術教育、音樂教育、戲劇教育及中小學實務經驗之學者教師共同參與研究,另為落實研發課程內容之實驗工作,選擇多位國中、小學現職教師參與本研究研究人員及參與試教之教師分工如下(表2):

2 研究人員分工表

姓名

現職

本計畫職級

康台生

國立臺灣師大藝術學院院長

主持人

督導全案之進行。


陳瓊花

國立臺灣師大美術系教授

協同主持人

全案之規劃、諮詢。理論與實務之闡釋與撰述。


賴美鈴

國立臺灣師大音樂系教授

研究員

音樂專業與統整之理論與實務之闡釋與撰述。


張曉華

國立臺灣藝大戲劇系教授

研究員

表演藝術專業與統整之理論與實務之闡釋與撰述。


曾郁敏

台北市立立農國小校長

研究員

統整活動之規劃與實驗等相關事宜及撰述。


丘永福

台北市高中美術科輔導小組顧問

研究助理

視覺藝術專業與統整之理論與實務之闡釋與撰述。


黎曉安

國立臺灣師大美研所研究生

行政事務之協調工作。協助理論與實務之闡釋與撰述。


郭文青

台北市立古亭國小音樂教師

音樂之資料整理與相關事宜。


張連強

國立臺灣藝大戲劇系助教

表演藝術之資料整理與相關事宜


林月娥

台北市立五常國小美術教師

實驗教師

實驗第一、二階段之課程內容與教學策略

視覺藝術

余坤城

台北市立萬芳高中美術教師

實驗教師

實驗第四階段之課程內容與教學策略

視覺藝術

林明助

台北市立建安國小美術教師

實驗教師

實驗第三階段之課程內容與教學策略

視覺藝術

黃秀婉

台北市立民權國小音樂教師

實驗教師

實驗第一、二階段之課程內容與教學策略

吳亦薰

台北市立古亭國小音樂教師

實驗教師

實驗第三階段之課程內容與教學策略

黃琬茹

台北市立螢橋國中音樂教師

實驗教師

實驗第四階段之課程內容與教學策略

白婉芝

台北市立明德國小教師

實驗教師

實驗第一、二階段之課程內容與教學策略

表演藝術

台北市立師院實小教師

實驗教師

實驗第三階段之課程內容與教學策略

表演藝術

葉榮文

台北市立誠正國中教師

實驗教師

實驗第四階段之課程內容與教學策略

表演藝術


四、研究限制

本研究基於人力與時間的因素,課程設計之後實際的教學操作演練只限於第一、四階段之「認同」主題,以及第三、四階段之「變化」主題,之所以挑選這些階段與主題,係受限於所參與本研究教師實際教學情境之適切性考量,但也正是協同行動研究之特質。在規劃本研究之主題架構後,依所參與教師之教學環境與專長等特質,進行部份主題之課程實驗,其餘課程之教學策略再依前述之經驗,延伸發展而來。未來宜就此一部份之課程進行實際的教學操作演練,俾深入瞭解其可行性與效度。


參、文獻分析


一、教學與評量策略之理論基礎

教學與評量是一系統化的行動,其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因此,所謂的教學,是涵蓋教與學的面向,教師有教學生的意向與方法,學生有學習的意願、動機與成就;評量就在於收集有關這兩方面活動有效或無效運作的資料及其解讀,以尋求教學的改進或延續發展。

本研究所立基的教學理論主要包括三層面的論點:一、新行為主義(Neo-

Behaviorism)理論之增強原則,以引導學生的學習行為;二、認知與學科結構(Cognitive structure)理論之學習者認知結構的發展,以及學科結構的有效運用,以促進學生的學習與認知成長;以及人文心理學(Humanitic Psychology)所強調有關全人(whole person)教育的理論以個人為中心包含認知、情感及精神層面主動的學習與圓融發展的教育。

新行為主義(Neo-Behaviorism)的理論源自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之行為主義學派,首創者華生(John B. Watson)的主張:從人類所作所說者進行實際的客觀觀察研究,以謀求行為的改變(Watson, 1924)。其後,斯肯納(B. F. Skinner)繼承並修正華生的見解,以白老鼠的研究遷移至人類行為的詮釋,提出著名的「操作制約」理論,認為適當的增強能對學習者產生激勵的效果,而得有效的學習,奠定新行為主義的重要學說(黃光雄,19907-13)。此增強原則是規劃教學與評量活動時所必須善加運用的。

認知與學科結構(Cognitive structure)理論,說明人類認知發展的歷程不僅有關個體之認知結構,且與學科的知識結構密切相關。皮亞傑(Jean Piaget)認為人類智慧包含了三個部份:內容、功能和結構。內容指可觀察的感覺動作和概念行為;功能指的是智慧活動的特質,即同化與調適等;結構也就是基模,是隱含的組織屬性;認知的發展是認知結構之系統質變的過程,幾乎每個人都會經過同樣順序的認知發展階段(Piaget, J. 1952)。教學必須顧及不同年齡層可能的認知結構,以教育的手段來引發智慧新結構的創造。

至於學科結構之受到重視,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美國,強調教育所追求的是卓越,因此,教學的重點是在於學科的概念和歷程的特質(黃光雄,199015-18)。布魯納(Jerome S. Bruner)提出同一主題螺旋式的重複教學,俾使學生能夠完全瞭解並有效地運用學科的基本觀念(Bruner, 1960)。在藝術教育領域強調學科本位之教育得學習製作、藝術史、藝術批評與美學等,以臻藝術的系統化與概念的學習。愛佛倫(Efland,1995) 進一步強調﹐學科本位美術教育有關美術製作﹑美術史﹑美術批評﹑與美學的課程雖然各有其獨特性﹐但彼此之間存有重疊的元素與共通的觀念﹐如果將各學科分隔著來作設計﹐其中沒有重疊元素的話﹐那麼﹐這樣的課程結構所呈現出來的景象有如一棵樹﹐無法提供多元路線之智力的交往。相反的﹐如果學科本位美術教育的知識以半格子式(Semi-Lattice)的結構組織﹐則較能提供多元路線之智力上的交往(Efland, 1995, p. 151)。威爾森(Wilson,1997)在「悄悄的發展: 美術教育的變貌(The Quiet Evolution: Changing the Face of Art Education)」中述及以學科訓練為本位之美術教育隨著時代的演變﹐在理論引導實務以及創新的實務豐富﹑引導理論的交互運作之下﹐已然具備了多元的形式風貌﹐各學科是相互整合為單元﹐各學科之內容與探究的方法則隨美術作品的需要而強調﹐此外﹐若所學習的單元包括音樂﹑文學﹑歷史﹑人類學﹑或科學等的方法與內容時﹐以學科訓練為本位之美術教育更充份扮演著整合教育的角色(陳瓊花,1998)。從主題的設定所可能橫跨不同領域的觀念開始﹐而至於美術專業學科間整合聯繫之課程設計﹐乃在於提供美術學習經驗的全面與多元性(陳瓊花,1998)

人文心理學(Humanitic Psychology)的論點依據羅杰斯(Carl Ransom Rogers),刺激來自內在或外在,環境有利或不利,學習者個體總是趨向於維護、提昇自己,教育的目的即在於促使個體往更完全自覺的發展,能自知與能覺知外在的世界,以求自我的實現(黃光雄,199023-32)

教學與評量的策略係進行課程設計時所必須審慎思考之一環,與學生之能力及學習之課程內涵密切相關。具體而言,教學是有關於教師之教學的活動與學生學習活動之間的互動,由互動而產生環繞在特定主題課程內容中的學習;藝術評量策略可以與教學指導活動密切結合(Beattie1997),藝術與人文教育的職場上,亟需探討教學與評量的策略理論,用以剖析現況與發展未來。長久以來,藝術領域的學習中,較傾向於成果或作品的評量,較為忽略的是過程評量,在呼籲多元化評量的教育政策下,藝術的學習如何結合傳統策略:測驗、問卷、視覺鑑別,實作評量的策略:(一)檔案資料夾(portfolios),(二)學習日誌(journals,diaries,logs),(三)整合性的實作(integrated performances),(四)小組討論(group discussion),(五)展覽(exhibitions),(六)錄音和錄影帶(audio tapes and video tapes),(七)電腦(computers)等(Beattie1997),將其二者彈性使用、融入教學活動,以發展並建構教學與評量的理論與實務,提供教師明確的專業知識與執行策略,是本研究案的重要課題。

課程設計係指課程組織形式或結構,課程組織則指課程的各種要素或成分妥善的加以安排,使其力量彼此和諧,以產生最佳的學習效果(黃政傑,1997)。

課程設計時必須顧及預期學生達到的能力指標、學習之內涵、及教學與評量策略,即「能力內涵策略」(圖4),三者是建構課程時所必須思考的層面,課程設計之後,經實施、評估就各有關的層面予以修正,並從學生學習的過程資料建立評量的標準、方式與策略。

















「能力」的部分,涉及學習者的教育階段,從教育理想的層面衡量其所能達到的能力指標,據以考量課程的內涵及所應採取的課程組織與教學策略,藝術與人文課程設計時,必須考量基本能力及「探索與創作」、「審美與思辨」與「文化與理解」課程之分段能力指標。

「內涵」的部分,是課程的核心,學習的主題與內容,依學生的能力選擇適當的主題與教材,並採取有效的課程組織與教學策略以使課程目標與內容能落實學習。「藝術與人文」課程的主題內涵,宜從教改所提出之「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面向予以考量(教育部,1998)。

「策略」的部分,是指課程組織與教學策略。課程組織,在此主要指一般性課程組織原則;教學策略涵蓋藝術知識的探究策略、教學的方法與評量的方式。課程之是否得以具體而有效的落實實施,有賴策略的運作。一般性課程組織原則包括垂直與水平之組織原則,垂直指繼續與順序原則,水平指統整性,可有以學科本位之統整(單科、跨科、科際統整)及以學習者為本為之統整(己課、己我、己世統整)方式(黃譯瑩,1998;陳瓊花,2001a);藝術知識的探究策略是指對創作、藝術史、藝術批評及美學等學科的探究學習與研究方法,據以發展關鍵能力,進行問題的解決與判斷;教學法有關講述、討論、探究與批判思考等方法的運作;評量包括過程與總結性,可以實作、真實、檔案、或測驗等策略。(引自陳瓊花,2002b)

就課程內容而言,此次教育革新,從以「學生為主體」及「生活經驗為中心」之教育理念(教育部,1998),及基本能力與分段能力指標的制定,明顯的便是希望在生活與學科的學習之間取得一綜合的平衡點,以矯正以往過於與生活脫節的事實。因此,學生學習的課程內容便兼顧「生活」與「學科」的部份,也就是「生活文化」與「藝術學科」的部份。

「生活文化」是有關於人的各種文化、生活習慣、信仰與態度,大自然的景觀等等,應都有其值得學習的焦點。

「藝術學科」應是「生活文化」中的一環,包括有藝術知識的本身與探究此知識的策略或方法。有關藝術與人文的學科領域涵蓋「探索與創作」、「審美與思辨」、及「文化與理解」三大主軸的學習,這三大主軸基本上即包括藝術學習之「創作」與「鑑賞」的層面,若以學科的結構而言,就是學科本位理論(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DBAE;或Discipline-Based Music EducationDBME)所談的「藝術創作」、「藝術史」、「藝術批評」、「美學」或「音樂創作」(含表演)、「音樂史」、「音樂評論」、「音樂美學」的面向(國內普遍以鑑賞涵蓋後三者),若將這些結構面向統整便有所謂的全面性的藝術教育(Comprehensive Arts Education)。無論是統整這些結構或單科來看這些結構,學科學習的基本面應是在提供學生有關這一方面知識感受與探究的方法,希望學生瞭解與應用,而非只在於某種或某一片段知識的記憶。

每一學科因各有其特質,在探究的策略便各有其結構上的差異,探究的策略可以協助學習者建構藝術專業的知識(陳瓊花,2002),且可以用來探究生活週遭所面臨的問題與知識。茲就各藝術學科的探究策略簡述如下(部份摘錄自陳瓊花,2002)

藝術創作可以說是藝術學習的基礎,從創作的經驗過程中,思索與解決有關的問題,並豐富人類藝術的成果。藝術創作的學習並非只在於某一種技能的操練,而是在於如何進行有意義的創作。學者Walker ( 2001) 提出學習有意義的創作方式,她建議從研究藝術家的創作經驗去瞭解其創作的意義、背景、社會脈絡,並嚐試藝術創作的意義、方式及可能性。

藝術史的內涵是為了充份的瞭解藝術作品﹐因此,探討並解釋有關創作藝術作品背景的實際問題﹐以求瞭解藝術作品﹐同時也試著尋求個人作品與其他作品之間的關係。在研究的方法上,自二十世紀中期以來,以圖像研究(Iconography)、圖像學(Iconology)、社會藝術史(Social Art History)、以至末期之新藝術史(New Art History)為主(Hauser, 1951Kleinbauer, 1987Rees, et al. 1991)。圖像研究:相對於風格,是系統化的研究與確認題材;圖像學是經由廣泛的文化與歷史背景的研究,以解釋媒材;社會藝術史則強調藝術作品與社會和經濟史的相互關係;新藝術史則以更理論的立場, 強調對藝術作品的文化背景進行更為廣泛的研究,例如,挑戰固定的解釋、或否認藝術家個人獨一貢獻的解構主義或後結構主義,或如探討記號系統如何產生、並服膺特殊社會的功能的記號學之論述等。

學者Chanda (1998)將學術研究的方法轉換運用於教學,提出前圖像研究(pre-iconographic)、圖像研究的分析(iconographic analysis)、圖像學(iconology)的探究、以及社會藝術史(social art history)的探究策略;前圖像研究,讓學生經由個人的想像與經驗辨識畫中的物體、細節、與題材;圖像研究的分析,讓學生從文脈、歷史文化背景中確認題材的意義;圖像學的探究,是前二階段的綜合,讓學生經由構圖、主題、意象、故事、寓言,解釋其所表達之哲學觀念;此外,就社會藝術史的探究,另提出三種方法:讓學生探討和思考,1.藝術作品所應以創造的經濟或社會的制度,2.藝術作品所可能說明的文化危機或榮耀,3.藝術家或藝術作品與社會心態或思潮的相互關係等層面(Chanda1998)

藝術批評與藝術史學之間,在解釋藝術作品的意義時﹐同樣具有類似的興趣,唯藝術批評的內涵較著重現代或當代藝術的探討﹐而藝術史則傾向於研究時空距離較為久遠的文化作品。

藝術批評在研究的方法上,有Bloom(1956)的六階分類法:1.知識(knowledge)2.瞭解(comprehension)3.應用(application)4.分析(analysis)5.綜合(synthesis)、與6.評價(evaluation)(Bloom, 1956)Feldman(1971)的四階段模式:1.描述(describe)2.分析(analyze)3.解釋(interpret)4.判斷(judge)(Feldman, 1971)Broudy(1972)的三步驟美感審視:1.辨識感覺及技術性的性質(identify sensory and technical properties)2.分析形式上的原則(analyze the formal principles)3.綜合含意(synthesis-intent)(Broudy,1972);以及Mittler(1986)延申Feldman的四階段模式所提出之兩段八步驟之「藝術批評法」與「藝術史批評法」,「藝術批評法」係從藝術品本身解釋藝術品,「藝術史批評法」則從歷史角度認識藝術品,此兩段再各細分四個步驟,同為Feldman所提的四階段(謝東山,1994)

學者Geahigan(1997, 1998)質疑前述學術研究方法在實境教學的適用性,而另提出實務性藝術批評的探究策略三步驟:1.藝術作品個人的反應(personal response to works of art):鼓勵學生自由的與作品交流互動,討論與質疑;2. 學生研究活動(student research activities):從對作品的反應中所存有的問題,進行研究探討;3. 觀念和技巧的指導(concept and skill instruction):最後針對問題相關的專業知識、觀念或技術層面予以指導(Wolf & Geahigan1997Geahigan1998)

美學所思索者為有關藝術整體與原則性的問題,例如:藝術品是什麼? 當藝術創作者從事創作時﹐他們在做什麼? 當回應藝術品時﹐觀眾在做什麼? 藝術的價值與其它價值的關係如何? 二十世紀以來,美學的研究有六項主題特別與藝術教育息息相關:1.藝術的觀念,2.藝術的價值,3.後設藝術批評(metacriticism是對藝術批評的批判性研究,是一種檢驗涉及批判式探究的過程及判斷)4.藝術界,5.藝術的表現,6.審美經驗(Lankford, 1992)

在學習的探究策略上,有兩種主要的方法:1.訊息導向(information-oriented approach),即認識瞭解美學相關的學說與理論;2.議題中心(issue-centered approach),強調的是學習者的參與思考、質疑、分析、調查、與發現,經由一些驗證的歷程試探有關的美學觀念,以及試著從接受與容忍不同觀念的過程中,能夠建立自主自信的決斷能力(Lankford, 1992)

以上各藝術學科內涵及探究的策略上,雖有其知識體結構上的著重點與差異,但基本上都是屬於藝術的學習,所探索的層面是彼此交互重疊的。

另就教學的策略而言,是教師教導與學生學習活動的方式或步驟,也是進行課程設計時所必須思考者,茲列舉較為適合運用於藝術與人文教學者如下:

講述或演說法

教師講解或演說是一般所常運用的方式,以講述或演說來傳授課程的內容,此時學生的學習活動主要為聽講與記筆記的方式進行。講述或演說的方式,教師常配合授課內容大綱或視聽媒體來輔助教學,學生的學習較易流於被動。

探究法

以探究為本的教學法是要「將學生的注意集中於問題或未解答的疑問上﹐並提供兒童頓悟或發現的機會(歐用生,1996)」。學者Bolin(1996)主張「作為一位藝術教育工作者,必須幫助人們瞭解視覺藝術的問題與形成﹐並使其瞭解我們必須進行本質性的調查,以尋求解答」。Koroscik(1996)則表示,藝術教育者應明智的考量,設計其指導的方法,包括「知識-尋找」(knowledge-seeking)的策略。知識-尋找的策略是認知的歷程,個人用來建構其新的瞭解並引向新知識的追求。

誠如學者Erickson (1996)的註解,以探究為本的教學理念﹐就是使用問題來幫助學生學習的理念。經由問題的確定﹐學生依其本身的經驗以及諮詢知識來尋求解答﹐和一般只是經由聽講來學習或經由老師單一講解的方式不同﹐經由探究方法的學習﹐學生是更能各自掌握觀念與想法。因此﹐這種教學理念有如下的特點:由學習者自行掌控學習與方向,教師提供比較與綜合的重點,引導對於未知的調查,刺激想像的可能性(Erickson, 1996;陳瓊花,1998a)

討論法

學者GallGillett(1981)定義討論教學法為一群人為達成教學目標,分派不同角色,經由說、聽和觀察的過程,彼此溝通意見(Gall et al., 1981)。依據此定義,常見的類型包括辯論、個案研討、論文發表、腦力激盪、和角色扮演等(吳英長,1996)Gall Gall(1976)認為討論法具有五點特性:(1) 一群人,最好是六至十人左右,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彼此影響;(2) 聚集在某一特定的時空情境內;(3) 依一定的順序(或規則)進行溝通,每個人都能表示自己的見解,並接受別人的挑戰;(4) 透過說、聽和觀察等多樣態的過程進行溝通;(5) 教學目標在於熟悉教材、改變態度和解決問題(吳英長,1996)

使用討論法時,必須評量學生對於所討論問題瞭解的程度,所提供回答的品質,以及參與的程度等;此外,分組時宜考慮學生不同的程度,以異質性分組較易達到同儕相互學習的效果。

批判思考法

批判性思考的內涵,可以概括為兩大範疇的評估與判斷:(1)事物間的關係,(2)事物的價值(張玉成,1984)。學者Ennis (1985)表示批判思考是理性的深思,著眼於判斷何者可信,何者可為(Ennis, 1985)。國內學者張玉成(1996)進一步闡述:當個體對訊息資料(包括言論、問題或事物)內容進行瞭解與評析,進而明智地從事接受或拒絕之抉擇以為行動之準據時,即在運用批判思考(張玉成,1996p.299)

批判性思考教學強調在傳統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教學技巧或策略,以啟發和培養學生具備評估與判斷事物關係及其價值的能力。


以上所列舉的教學法,於藝術課程設計時可彈性的予以融合運用,以臻教學成效。此外,亦可以從學習評量的策略來轉換採用作為教學的策略,有關學習評量的策略,學者McTighe Ferrara 在「評量教室的學習」(assessing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一書中有詳細的說明,其中主要包括兩類的形式:一為「選擇回答」(selected-response format),二為「建構回答」(constructed-response format),在「建構回答」的形式中又可以分為「摘要式的建構回答」(brief constructed response)與「以實作為基礎的評量」(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而「以實作為基礎的評量」又可以細分為「作品」(product)、「展演」(performance)、「過程為中心」(process-focused) (MiTighe & Ferrara, 1998;陳瓊花,2002a),各類的評量途徑與方法詳如下表(陳瓊花,2002a)

3:評量的途徑與方法(MiTighe & Ferrara, 1998, p.12;陳瓊花,2002p.26)



評量的途徑與方法

我們如何評量學生在教室的學習

Framework of Assessment Approaches and Methods

How might we assessment student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選擇回答的形式建構回答的形式

Selected- Constructed-Response Format

R esponse Format 摘要式的實作基礎的評量

Brief Constructed Response 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

選擇Constructed Product Performance Process-focused

(Multiple-choice) 填空(Fill in the blank)散文(Essay)口語表現□口頭發問

-(True-false)* (words)研究文章(Oral (Oral

連接(Matching) * 短句(phrases) (Research paper) presentation) question)

增強的選擇□簡答(Short answer)故事/表演□舞蹈/律動□觀察

(Enhanced multiple * 句子(sentences) (Story/play) (Dance/ (Observation)

choice) * 段落(paragraphs)詩作(Poem) movement) 訪問

圖表標示□檔案(Portfolio)科學實驗展示(Interview)

(Label a diagram) 藝術展覽(Science lab 研討會

展現你的作業(Art exhibit) demonstration) (Conference)

(Show your work) 科學計畫□戲劇性閱讀□過程描述

視覺表現(Science project) (Dramatic (Process

(Visual representation) 模型(Model) reading) description)

*網路( web)影帶/錄音帶□扮演□學習日記

*觀念網(concept web) (Video/audiotape) (Enactment) (Learninglog)

*流程圖(flow chart)電子數據表□辯論(Debate)

*/(graph/table) (Spreadsheet) 音樂演唱

*插圖(illustration)實驗式報告(Musical

(Lab report) recital)

鍵盤樂演奏

(Keyboarding)

教課

(Teach-a-lesson)






綜合以上所談,可以歸納如下圖:

課程內容


教學策略





。生活文化

。藝術學科

知識及探

究方法



。一般教學法:

講述或演說法,

探究法,討論法,

批判思考法等。

評量策略轉換

5 課程內容與教學策略


二、多元評量之理念與策略

教學與評量的關係

教學(instruction)包括教(teaching)與學(learning)兩部分,是師生共同參與而產生交互影響的動態過程。「教學相長」一詞說明了教與學相互助長的密切關係。評量(evaluation)是運用科學方法和技術,蒐集有關學生學習行為及其成就的正確資料,再根據教學目標,就學生學習表現的情形,予以分析、研究和評斷的一系列工作。因此在整個教學的歷程中,評量可說是承接轉合的關鍵(簡茂發,1996)

美國學者Kibler將教學的基本歷程分為教學目標、學前評估、教學活動、評量等四部分,特別強調評量的回饋作用及積極功能(Kibler,1974;引自簡茂發,1996)。美國心理測驗學者StanleyHopkins把教育歷程分為三大部分:教學目標、學習歷程、成績評量。他認為三者之間,彼此都有交互作用存在。國內的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就加以評量,必須先以課程標準所定的教學目標為依據,然後再配合實際的教學活動,才能給予適當的測量與評斷。有了成績評量的結果,我們才可了解學生學習的成就是否已經達到我們所預先訂定的目標,或是否已經達到我們教學時所預期的效果。因此,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和成績評量三者之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美國教育心理學者DeCecco於解釋成績評量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時,和前述Kibler的看法大致相似,將教學歷程分為四大部分:教學目標、起點行為、教學活動、教學效果評量。即在從事教學活動之前,先對學生當時的行為狀態加以衡量,然後再配合教學目標,提供適當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合理的、理想的環境中進行學習活動。經過一段教學活動之後,我們即可預期在學生行為中會產生某種行為改變,而行為之改變可從成績評量中顯示出來。根據成績評量的結果,我們可以適當地修正教學目標,也可以切實地改進教學活動中所用的教材教法。因此,成績評量的結果可以作為補救教學與個別輔導的參考。

完整教學評量包括三部分、即教師的教學效率之評量(evalua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iveness)、學生的學習成就之評量(evaluation of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之評量(evaluation of curriculum program)。第一部份以教師為評量對象,就教師適性及其教學方法和技術加以評量,涉及教師的人格品質、教育信念和抱負、專業熱忱和知能、專門學科知識、教學性向、教學效率等。其中教學效率的評量包含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情境佈置、教材的編選、教法的運用、教學進度的掌握、師生參與活動情形、作業的規定和批閱訂正、教室管理和常規訓練等項目。第二部份以學生為評量對象,旨在評鑑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宜先了解學生的個別差異,包括身體、智力、性向、人格特質、家庭背景等方面;在學習過程中應觀察並記錄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態度、方法、習慣、努力情形等;經過一段學習活動以後,再採用科學方法從多方面考查學生的學業成績,分析其優點和缺點,進而診斷其學習困難之所在及原因,據以實施補救教學或個別輔導。第三部分以師生共同參與的課程與教學活動為主,評鑑學校課程計畫與實施之利弊得失,再加以檢討改進,期能有較佳的均衡課程之安排(better-balanced curriculum),而獲致更為良好的教與學(better teaching & better learning)之效果。

評量的趨勢

在知識經濟的世代,教師將面臨許多的挑戰,在其教學及評量上必須適當調整,以因應整體社會發展及多元變異的學習環境。許多教育工作者未能充分瞭解評量的真正目的及評量結果所代表的意義,僅著重與強調其中所呈現的片面資料,例如:成績、排名等,加上傳統評量方式設計不周,單一化取向,不夠多元的缺失,未能涵蓋教學內涵的各個層面,形成教學與評量之間的落差,使得評量的角色被誤導,形成考試引導教學的生態。

美國國家教育發展評量(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簡稱NAEP)便使用簡答、和論文題、實際作業、觀察、晤談、問卷和樣本工作等多元評量。很多其他評量方案也逐漸採用多元評量,轉而重視情意學習成果以及較複雜學習成果及生活應用能力之評量。鑑於評量本身的重要,及其多元化的必要,教育部於民國八十七年八月二十六日修訂公布「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考查辦法」中規定,學校對國中學生成績之考察,應視學生身心發展與個別差異,以獎勵及輔導為原則,並依各學科及活動性質,以下列十五項評量方式選擇辦理:紙筆測驗、口試、表演、實作、作業、設計製作、報告、資料蒐集整理、鑑賞、晤談、自我評量、同儕互評、校外實習、實踐、及其他。隨後又在民國八十七年九月三十日公布的「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中特別提及,各科的「評鑑方法應採取多元方式實施」(施玉惠,1999)。

在教育部頒佈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中,於「藝術與人文領域」之評量方法方面述及此領域的教學評量可併用「量」與「質」的評量,且可視教學目標、教學範圍、教學方法、教學流程之需要,採取教師評量、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方式,並應用:觀察、問答、晤談、問卷調查、軼事記錄、測驗、自陳法、評定量表、檢核表、討論…等方式評量,且可酌採相對解釋法與自我比較法等彈性評量措施。

多元評量的內涵

「多元評量」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看,就評量時間來看,評量可以是課程完畢時才實施的期末考試,亦即「總結式評量」(summative assessment),也可能是過程中經常性的評量,亦即「形成性評量」(formative assessment)。「多元」也可以指評量形式上的多元,不僅有傳統的「測驗式評量」(test-based assessment),也有以活動、遊戲進行的「活動式評量」(task-based assessment)(教育部,1999)。多元評量的理念目前最常見的意涵是指所評量能力的豐富性或用以評量取向的方法的多樣性(張世忠,2001)。具體而言,多元評量係指跳脫紙筆測驗、統一考試、僵化通知單、總結性評量等傳統的評量方式,採取更人性化、生活化、適性化、多樣化、增強化、全人化的評量方式,在這樣的評量體系下,評量資料之取得與解釋質量並重,評量人員除教師外,學生本人、同學、教師同儕與家長均可參與,強調短程也重視長程之學習成果評估,以發覺學生的優點及努力為宗旨,期能激發學生潛能與開發學生的多元能力(林小玉,2001)。多元評量強調採取不同的考察方法,以配合學科性質和教材內容進行多種方式的評量。它具有以下幾點特色:

評量的範圍應是多方面的。

成績評量必須採用多種方式,使其結果更趨正確客觀。

評量要捕捉不同時段的變化與成長,而不僅是最終的學習表現與成績。

評量為呈現學生是否達成課程目標的重要證據。

正式和非正式的評量都同等重要。

學生不僅是學習的主體,也是主動的自我評量者。

評量工具要講求信度與效度。

評量的目標與方式要配合學生的年齡層與基本能力。

評量結果旨在了解學生學習的困難與進步,而非獲致分數與排名。

多元評量的策略

多元評量的理念就是以多種方式進行教學評量,而當前教學評量的方式除了傳統紙筆的知識取向外,尚有著重真實性及問題解決的情境或技能取向,例如實作評量(performance assessment)、檔案評量(portfolio assessment)、教室觀察法(classroom observation)等,或稱另類評量(alternative assessment);以及強調評量過程中評量者與受試者高度的互動性與協助性之互動取向,例如口試。其中知識取向之評量方式在我國教育界已行之多年,毀譽皆有;而互動取向評量方式之特色在於評量過程中評量者與受試者高度的互動性與協助性,其時間上之耗費恐非一般國民中小學教師所能承受,對音樂教學的實用性也相對減少。因此以下僅就另類評量中的實作評量、檔案評量與真實評量做詳盡的探討(林小玉,2001)。

實作評量(performance assessment)

實作評量著重於將所學所知表現在具體的成果以及應用過程上,除了製作與應用之外,實作評量也注重高層次能力,如思考、分析、組合判斷,以及表達能力的啟發、思考過程和邏輯推演的程序考量。實作評量的特點為(呂金燮,1999):

結構的特質:為了提供適度的挑戰性與真實性,評量的題目須具開放性,學生的解題才能有彈性,方式及結果也才能多元。

過程性:問題解決的表現不僅限於解題的結果更在解題的過程,兩者都是評量的結果和媒介。

評量的內容,不只僅限於單一學科知識,而是同時考量多項知識或技能。

真實的情境:實作評量是在實際的情境中或模擬的評量作業中完成一個特定的任務,呈現給學生在真實生活中所需要面臨與解決的情境。

彈性的解題時間:要求學生呈現個別思考過程,彈性的時間以符合個別差異就是必要的條件。

實作評量與實際教學過程關係密切,往往成為教學過程的一部份或是教學成果的收集,所有人認為此種評量方式較實際,稱之為「實務性評量」(張振成,1997)。

檔案評量(portfolio assessment)

檔案評量原非應用於教育上,而是畫家、攝影家、音樂家、作家、設計家等保有的個人檔案(Bird1990)。經由檔案中的資料,他們的成長歷程讓人一目了然。應用在教育上可將各類作品、成果收集整理,建立動態的方式學習檔案記錄的完整過程,透過學生的檔案記錄瞭解、評鑑學生的學習情形,教師亦可藉此而改進教學方法、技巧。這是一種教學相長的評量方式。檔案評量又可以分為「最佳作品檔案評量(best-work portfolio assessment)」、「競賽/申請類檔案評量(competition/application category portfolio assessment)」、以及「過程檔案評量(process portfolio)」,其中過程檔案評量與教學的過程最為密切結合用以評量學生對於學習的瞭解情況。

依據吳毓瑩(1999)所歸納出優良檔案的條件如下:

採用多元方式評量學生的作品:檔案本身有相當大的彈性,可包含任何一種評量工具,因此凡是與目標能力有關的表現,皆可納入檔案之中,成為學生能力的指標。

強調縱貫的學習歷程:檔案作品的收集,乃是長時間的進行。因此從中可看出學生的起始能力,中間的學習過程及成果。

鼓勵學生自我反省及自評:藉由對於自己過去的瞭解,來激發繼續學習的動機,及努力的方向。

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參與:作品評量的原則,老師固然可以自訂,然而如果開放給學生共同討論,則更能讓學生願意為此目標努力而修正自己的作品與表現。

檔案的讀者皆可互相對話:除了教師的評語及學生自評,一般不參與教室活動中的讀者,如家長、校長、同儕等,皆可在看完一本檔案後,將自己的評析加入其中,而成為檔案的一部份,藉由互相交換看法,共同見證孩子的成長。

與教學脈絡結合:由於檔案評量是長時期的工作,因此它可與教學計畫相結合,以教學的目標作為評量的目標。

實施檔案評量的第一步,在於釐清使用這種評量方法的價值,是希望將學生在教室中的作品依時間蒐集,整理成檔案,作為將來成長紀錄所用,抑或評量一般傳統評量作不到的學生的合作與社會能力,或想促進學生的自省、自評、自我瞭解的能力,甚或希望結合教導、學習、與評量,使之互相修正。而檔案評量的評分,並不是以不同評分者間的一致為規準,而是在尋找機會對話與討論。教師宜透過各種方式增強學生對於檔案評量的參與感與擁有感,並建立自評與反省機制(林小玉,2001)。

真實評量(authentic assessment)

真實評量特指能評量出被評量者真正能力的評量理念與方法而言(陳江松,1999)。強調以能真正反應學科本質為依歸,要求學生或解答一個問題、或寫一篇報告、或作一個實驗、或即興一段節奏型,以瞭解學生實際具備某種能力之程度(林小玉,2001)。而成功的真實評量須符合下列幾個條件:

而成功的真實評量須符合下列幾個條件:

建立具體而適切的學生能力指標,以作為評量的依據。

教師須具備敏銳的觀察與分析能力。

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從事觀察紀錄與整理(陳江松,2000)。

多次及多元的評量方式,除了給學生充分的機會表現能力之外,也將以往傳統具有評價意味的總結式評量鬆綁,學生在學習歷程當中,每一分努力、表現與貢獻,都有機會展現其意義,而一試定終身的魔咒也在這樣的評量方式下迎刃而解。然而對於很多教師來說,多元評量方式的另一層意義,便意味著教學工作量的激增,尤其是形成性評量,教師得在所有的教學近程中蒐集評量資料,這對現行台灣來說,的確有其窒礙難行之處,除非在行政上從基礎調整,使教師授課時數及班級數減少,方能達到多元評量的真正績效。


三、國外教學與評量案例

案例一

戲劇作為教學主題

班級人數:二十五人(十個男孩,十五個女孩)

間:下午1:30-3:30

教學內容:戲劇

教學重點:即興創作

戲劇內容:透過坐創戲(sit-down drama),發展一個傳記

構:「我們一起寫一齣戲」


老師的評估日誌(第一課)

「送禮物」的練習,使老師知道雖然這班學生可以細心設想要送出的禮物,也可以在「交換禮物」的部分,表現良好的技巧。但學生並不能看出他們創造的點子中包含的意義和潛力。

一些作品的例子:

保羅送給安琪拉一輛嬰兒車當作結婚禮物(安琪拉剛蜜月旅行回來),安琪拉把嬰兒車退還說:「我沒有地方放它,彼得已經把家裡整理好了,他不想要孩子。」

大衛送約翰一個舉重機(約翰在耶誕節後重了七磅),約翰把他退回去,說:「我房東不准房客在房間裡放太重的機器。」

艾立森送馬汀一個沙漏(馬汀的新年新希望是這學期可以每天準時上學)。馬汀把他送回去,並說:。「我只剩下六個月的生命可活,我不想看到任何會提醒我時間流逝的東西」

他們為這些聰明的拒絕感到好笑,卻忘了他們所傳達的意義。

為了下堂課的設計:

老師的新戲

除了全體一起誠懇的創作外,老師要他的學生看到對探索的戲劇而言,他們的點子多麼豐富(這點對即興創作來說,很重要)。

資料來源

老師選擇了第三項的故事,因為它有「份量」,而且時間對大多數的我們,是一件困擾。

她選擇了「坐創劇」,因為坐創劇需要學生建構故事的原創力,並且能把故事焦點從「表演」上移開。

注意事項

她提醒自己要學生為主角取名字,避開艾立森和馬汀的名字,好讓所有的學生和劇中人區分開來。

坐創劇(sit-down drama

戲劇焦點

探查資料來源並發現故事背後意義。

即興創作

老師是輔助者、介紹資料的來源、成立調查研究。

椅子排成一個封閉的圓形

我們要給這兩個人什麼名字呢?

我們一開始要看到什麼樣的場景?

誰自願擔任這些腳色?

因為是學生主導的戲,老師如果自作主張,進一步計劃戲劇的發展,會顯得愚笨、不得要領。老師必須了解她在「坐創劇」中,扮演的是位提出疑問的人、綜合意見者、評論者和覺察戲劇潛力的建造者。

「我們的時間只能再看一個場景,哪一個是我們一定要看的?」

可能入戲創作場景,而最後一場戲決定內省技巧的類型,或是作討論?

因為好動的天性及他們自己的能力,使人無中生有的編撰故事,構思一個故事。蘭斯有一些有趣的事,他們的小組就從那裏開始創作,東尼中途離去(東尼的叔叔去世了)但東尼表現很好,他是個心思細膩敏感的男孩。

即興創作的技巧

學生對自己深深的感動感到驚訝,並且感到驕傲。他們對蘭斯和他的小組很好,他們喜歡一起工作,並尊重彼此的成就。看看這個有點表面化的開場,和最後幾場令人訝異的誠懇力作,寫出的劇本絕對反應出戲劇的品質。

注意事項

我使他們進入珍的腦子,在這場戲後她回家去,並移開學生的椅子,當我們進行到最後的一場戲,我們依照他們的建議去做,所以在這場戲,他們兩人並沒有受到阻礙,我認為他們辦到了,聰明的孩子!記住!當他們做的好時要告訴他們「做的好!」

湯姆和貝拉想要寫這個劇本,想想看,我當然是樂觀其成了!

老師對馬汀和蘭斯的評量/ 評估的考量

馬汀總是以準備的心情來創作,而且一直在參與;蘭斯則需要誘導才能進入狀況,他真的參與課程的後半部,是由於班上其他學生的緣故,馬汀比蘭斯多了3.5分,這似乎很難公平的考評量該給他多少分。


戲劇作為教學主題

即興創作:坐創劇,第二天

出席:(10

準時:(10

對空間和裝備的尊重(5

遵守遊戲規則和指導(5

家庭作業

9

10

2.5

4

2

心懷不滿


行李亂丟

聊天

雜亂的筆記

10

7

5

5

5


又遲到一次



完善

總合:35

27.5


31


評估項目

個人參與的程度

情緒表達

工作狀況

入戲情形


活力展現

以其他的方式表現


CB+

A

B

CA-

C

C


幾乎不能投入

能用文字表達

以結果為中心

從虛假到真實入戲

如果角色適合

很少!如果沒有看到其他的方法,不會自己發展



B+

B+

B+

B

A+

B


投入嗎?

真正的關心


喜歡安全感


喜歡但遲鈍


蘭斯的分數介於AB之間,馬汀則介於B+和A之間,若轉換成學校行政的評分方式,則成為:

蘭斯=65/10032.5/50

馬汀=80/10040/50

評量加上評估(35+5085

蘭斯:27.5+32.560/80

馬汀:31+4071/85


老師在評估記錄上的總評(成績冊)

蘭斯:122日,即興創作(坐創劇)60/85,蘭斯為自己評量:﹍/15,共﹍﹍。當蘭斯創作時,他顯得喜歡這個演出,他表現得很好。

馬汀:122日,即興創作(坐創劇)71/85,蘭斯為自己評量:﹍/15,共﹍﹍。

馬汀表現佳。仍須注意他的參與程度,確實檢查他的入戲寫作與日誌。

由於老師選擇評量/評估這兩個學生,因此她要求他們分別在下星期與她見面,根據學期一開始所給學生的評分標準,來談談他們的成績。

在老師的課程上,學生對事件的理解,會不會有所偏差或改變呢?

學生藉著戲劇活動,瞭解他們花上一段時間在他們自己創作的作品上,體認到參與了一件與眾不同、前所未有的作品創作。

(思想評量。就像戲劇作為教學方法一樣,戲劇作品的評量與評估,必須與教育重點(即興創作)的學習目標相關連。)


即興創作評量的特性:

即興創作前的準備

資料來源的品質

關於資料含意的討論

用什麼來改造布景

分派角色

找出起點

時間的使用

冒險的意願

相互的尊重

即興創作的表演

經由言語和動作適當的扮演角色

戲劇要素與型式的使用(形成作品)

對情境的自動反應

操縱給予的條件(何人?何地?何時?何物?),來發現原因

對素材的尊重

瞭解即興創作何時結束

即興創作後

感想的品質(經由說或寫)

與團體共同分享感想的意願

接受並吸收他人的經驗的意願

重新即興創作新的或不同的場景之意願


由此集體創作的結果,證明他們有能力在教師的協助下,為共同的目標而討論。下個目標將要評量,當學生在沒有老師參與的更小團體中,應用他們先前在團體中使用的技巧來創作,那時,老師則更能對學生作個別的評估了。

一位已經觀察過學生在班上的社交狀況,和他們個人能力的老師,讓他們越過角色戲,直接進入創作活動,這個活動要對他們的時間掌握、資料的選擇、她的詢問技巧,以及產生高品質的即興創作作品而努力。


案例二

大家一起來欣賞名畫

1.蒙娜麗莎(Mona Lisa)/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2.星夜(Starry Night)/梵谷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3.五弦琴練習(The Banjo Lesson)/唐納Henry Tanner 1859~1937

4.瑪麗蓮夢露(Marilyns Monroe)/沃霍爾Andy Warhol 1925~1987

6 達文西/蒙娜麗莎

7 梵谷/星夜

8 唐納/五弦琴練習

9 沃霍爾/瑪麗蓮夢露


統整模式:單科統整

學習領域:美術史、美術批評、審美與創作之統整

單元主題:Let's Look at Famous Art(大家一起來欣賞名畫)

(丘永福摘要整理,本資料取自:Harriet Gamble (1991).Let's Look at Famous Art.NJ: Modern Learning Press Rosemont.

教學對象:第三、四階段學生

教學節數:建議安排六節課


課程設計理念:

本教材結合「學科本位」的教育理念,包含美術史、美術批評、審美與創作之統整,與多元文化的內涵,提供有效、簡易的教學課程。此一課程的基本目標是鼓勵學生創造性思考與強化學生自我的信心。藉由學習討論與發現,鼓勵學生發展自我的觀點,並能適切表達有價值的意見。

此篇案例提供教師指導的資料,內容包括藝術家的資料、小註解、藝術創作活動方法及教學後續建議等;學生則透過學習引導單來引發興趣,讓學生能輕易的瞭解又帶有創造思考的挑戰。教學活動設計中整合了視覺藝術的內涵外,亦能適時加入相關其他學科的知識,使學生能熟悉一些藝術的主要種類,從欣賞與創作藝術的機會中,啟發藝術名作之應用。


教學目標:

使學生能:

表現識別四件藝術名作的能力。

用他們的語彙解釋肖像畫、風景畫、風俗畫、版畫的意義。

創作四件作品,每件都能用以詮釋其見過的四件名家作品。


教學資源:

教材一

複製畫:蒙娜麗莎(Mona Lisa)/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藝術活動使用的媒材有:白圖畫紙(9”×12”)、鉛筆、橡皮擦等。

教材二

複製畫:星夜(Starry Night)/梵谷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藝術活動使用的媒材有:白紙(圖畫紙或水彩紙)12×18”、水彩顏料、水彩筆、水容器、衛生紙等。

教材三

複製畫:五弦琴練奏(The Banjo Lesson)/唐納Henry Tanner 1859~1937

藝術活動使用的媒材有:白圖畫紙,每個學生2張(12”×18”)、水性麥克筆、臘筆、風俗畫照片、取景框或衛生紙捲軸等。

教材四

複製畫:瑪麗蓮夢露(Marilyns Monroe)/沃霍爾Andy Warhol 1925~1987

藝術活動使用的媒材有:白紙或色紙(12”×18”18”×24”)、卡紙(6”×9”)、細線、白膠、剪刀、鉛筆、學生照片或幻燈片、不透明片夾或幻燈片夾、蛋彩顏料等。


教學流程:

可將班上學生分成四組,指定每一組從教材中挑出不同的藝術家,依學習引導單之內容蒐集資料、分析討論,並分工組構報告出所發現的資料,在課程活動中加以比較。

將每件作品的名稱寫在黑板上介紹給學生,在這或類似的教材中,運用複製品,請學生指出每件作品的意義。

藉著研讀其他名家的複製品,使學生熟悉一些藝術的類科。(如:肖像畫、風景畫、攝影、風俗畫、抽象畫。)詳細觀看諸如:O’keefe、畢卡索、貝爾登、惠斯勒、雷諾瓦等藝術家的作品,看完這些作品之後,要學生討論他們的觀感。時間允許的話,亦可運用藝術寫作請學生寫份簡短的報告。

創作活動:透過學習引導單的討論活動後,依四個教材順序分次創作。

教材一/學生們必須作近距離的觀察,才能畫出一些細節。

教材二/學生要用線條與色彩,來創作能表現情感的天氣。

教材三/學生要畫兩張畫,一張不經過指導,一張使用如攝影一般的景框。

教材四/學生做版畫自畫像

教師指導資料

4 教師指導資料(一)

蒙娜麗莎/1503 ~ 1506/木板‧油畫/77 x 53 cm/巴黎羅浮宮美術館藏

蒙娜麗莎/雷奧納多‧達文西

關於藝術家:雷奧納多‧達文西1452~1519

達文西生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是「重生」的意思,在這段時間,古典的藝術、音樂、戲劇、文學、科學與數學都有很大的轉變。

達文西十七歲的時候到佛羅倫斯,拜麥迪錫家族下的弗洛西歐門下學習。當達文西展露出他繪畫的天才時,弗洛西歐竟然宣稱他再也不畫畫了。達文西認為雕刻藝術較優於繪畫,因為它加入了肢體的勞動。當他較年長後,他喜歡科學更勝於繪畫,他想去瞭解任何事情並且知道「為什麼?」。他研究鳥,探究水為何會流動?風如何吹動雲?解剖學和發明機器。他聲稱他能幫軍隊製造武器、設計建築物和渠道,還能畫與塑造得比任何人都好。他喜歡音樂而且能夠進入義大利宮廷作為樂師和歌者…。當然,他那幅心愛的蒙娜麗莎微笑,他隨時帶在身邊直到他離開人世。

教師小註:

和學生討論一些文藝復興時期發生的事件與新發現,從圖畫中看出當時的風俗,(或從其他畫家的作品中觀察那個時期,甚至從電影中,如羅蜜歐與茱麗葉)問同學是否在蒙娜麗莎的眼神中發現一些不一樣的地方?依據當時的習俗,婦女們必須拔除眉毛,睫毛,髮際部分的毛髮。問:「蒙娜麗莎那個時期的習俗與現代有何差異呢?」。舉辦個文藝復興慶典,讓學生盛裝、玩樂器(如長笛、琵琶之類的樂器),有小丑、滑稽演員及一些食物,就像那時期一般。

藝術活動:

讓學生能在近距離的觀察作品的基礎上,作細節描繪。

1.白圖畫紙(9”×12”)、2.鉛筆、3.蠟筆。

藝術家用細部觀察來學習如何描繪人物、動物、植物和其他東西。讓學生從家裡帶來或老師自己準備一些有複雜紋路的小東西,包括小玩具、楊柳枝、較特殊的種子、豆莢或水果和剖開來的蔬果(椰子、橘子、空心菜等)。學生必須對這些東西不怎麼熟悉的東西,仔細的去觀察。一般說來,他們可以印象畫一些常見的娃娃或玩具,有些學生可以一開始就把他們的輪廓畫出來,但是如果他們看的更仔細些,他們會發現更多的部分。鼓勵他們可以先加進去他們所見的印象物,提醒他們畫得稍大或和實物一樣大,可能的話和實物一起展出。

後續建議:

向學生展示鳥類的圖片與骨骼結構,讓學生設計畫一張他們想像中像鳥一樣的飛行器,說不定他們的設計可以變成科學計畫的模型。

5 教師指導資料(二)

梵谷/星夜/1889/油彩‧畫布/73.6×92公分/紐約現代美術館藏

星夜/文生‧梵谷

關於藝術家:文生‧梵谷1852-1890

文生‧梵谷生長在世界快速變動的時代。相機、望遠鏡、蒸氣機、鐵路、工廠使得世界變小,不適宜人居住,科學家們集合了自文藝復興以來的知識,發展成為一種實用的模式,在藝術上印象派畫家覺得,現代藝術家必須堅定的根植於自己的土地上,且畫一些眼睛確實可以看到的東西。藝術家開始帶著畫布到戶外大自然中去寫生,勝於待在畫室中。這種觀念促使他們在一天中的某些時候去捕捉短暫的光線,而光線即是造成物體外型與色彩的東西。同時他們也受到日本浮世繪(木刻版畫)的影響。梵谷覺得印象派並不能滿足藝術家去表現他們的內在情感,所以有時候他被稱為「表現畫家」,他常常用大量的顏料以快速大膽的筆觸造成粗厚紋理的表面。

「星夜」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是西方世界中,最早能經由線條與色彩表現出畫家感情的作品之一,也因為他這種畫法有些人認為梵谷是現代藝術之父。

教師小注:

試著用線條來表現不同的情感,挑選4位同學來表現不同型式的線條。讓他們站在教室前,並用肢體語言來表達。這線條:

垂直-高的、伸展的。水平-平靜的、休息的。

對角線-移動的。曲線-韻律感的。

你可以讓整班都加入遊戲。

「領巾舞」:給每一個學生一條領巾或可舞動的布條。在一個有相當空間的區域,叫他們以舞蹈的方式表現線條。妳可以稱呼這種線條方式像方塊舞。

如果你有拍立得相機,你可以為每一個同學拍照留念。讓學生為他們布條所表現的命名,在每一個指揮下,線條的運動都可以說是無秩序的。

藝術活動:

要學生創作作品,畫幾張可以用線條與顏色表達心情的天氣圖。

1.白紙(圖畫紙、水彩紙12”×18”)、2.水彩顏料3.水彩筆(號)4.水盂5.紙巾等。

討論各種不同類型的天氣,要從不同的類型聯想出不同的情感。想像一下何種天氣狀態可以看到哪種線條?(如:水平線在平靜溫暖的海灘、垂直線在夏日的雨中,對角線在暴風雨中,曲線在雪景裡。)要學生選擇他想畫的氣候類型。示範如何用水彩筆的筆尖去畫線條,(先在紙片上試試看)用水彩創作一張有感情的天氣畫作,並提醒學生用色的觀念。

後續建議:

許多人認為梵谷因為有病,所以他看到的星星、月亮都在旋轉。試著示範用萬花筒來模糊或打破日常環境中所看到的形與色。並以萬花筒為靈感要學生創作一張富有新意與創造性的設計,或者用切割過的小色紙片,叫學生在他們的設計上作馬賽克畫。


6 教師指導資料(三)

唐納/五弦琴練奏/1893/油彩‧畫布/124.46×90.17 cm/漢普頓大學博物館藏

五弦琴練奏/亨利,唐納

關於藝術家:亨利,唐納1859-1937

十九世紀,非裔美國人很少有機會去發展他們的藝術生涯,一個藝術家必須在平常工作之外找出時間來研究美術與雕塑。想得到資助藝術的經費或有人買他(她)們的藝術作品,在那個年代連白人藝術家都感到相當困難。非裔美國人則需要更多的才氣與決心。亨利‧歐沙瓦‧唐納瞭解在美國生活工作有這麼多困難,於是在一八九一年旅居巴黎,因為巴黎是世界藝術的中心,在那兒他尋求研習與被支持藝術的機會,基於對祖國的忠貞,他畫了許多極佳的以美國日常生活為題的風俗畫。他是十九世紀中最重要的非裔美國藝術家之一。

教師小注:

討論課程的主題並與學生一起學習。

欣賞「五弦琴練奏」這幅畫,問學生他們是否上過音樂、唱遊、舞蹈、游泳、美術或是體育課?問他們在上課前、上課時、上課後的感想。問問指導前他們如何試著去做這些事?指導後是否更讓他們有成就感?並討論指導的重要性。

藝術活動:

學生創作兩張作品,一張不經過指導,一張使用如攝影一般的取景框。

1.白圖畫紙-一每個學生2張(12”×18”)、2.水姓麥克筆、3.蠟筆、4.風俗畫照片、5.取景框、衛生紙或紙巾軸等。

課程進行中不加以指導,由學生畫一張風俗畫,不討論觀點,學生很快就會完成。

然後再給每一個學生一張白紙,準備一張學生都清楚可見的風俗畫。(你自己拍的幻燈片、大張照片或特殊藝術家的複製品)給每位學生一個取景框(卡紙製的小框或衛生紙軸)。讓他們用取景框去選擇畫的一部份來畫,提醒他們將他們看到的放大至他們所畫的整張白紙。

鼓勵學生實驗混合蠟筆與水性麥克筆一起使用,技術上蠟筆可以將先塗的顏色保持下來,之後的水彩顏色則覆蓋不上去。

後續建議:

可以影片或錄影帶給同學觀看:亨利‧唐納:美國黑人藝術家的先鋒。華德狄斯耐,1979,(12分鐘);讀湯姆斯‧伊金斯(Shorewood印的畫作很有用);要學生選擇一個他們喜歡的英雄傳記來讀,並叫他們以視覺呈現的方式作讀書報告。如作服飾、繪圖、從雜誌剪資料的拼貼、小舞台模型等。



7 教師指導資料(四)

沃霍爾/瑪麗蓮夢露

瑪麗蓮夢露/安迪‧沃霍爾

關於藝術家:安迪‧沃霍爾19251987

安迪‧沃霍爾一直想成為明星。古希臘羅馬的人民以他們神祉的名字稱呼天上行星、恆星。今天我們叫有名人叫做明星,安迪‧沃霍爾就是藝術界裡的明星。沃霍爾覺得藝術家有改變事物的能力,普普藝術的觀念為了反對極限、抽象表現這些菁英藝術家們把藝術變成少數人才懂的藝術。

普普藝術是表現今日社會中商業性的或日常所見的事物,安迪‧沃霍爾是普普藝術中的主要影響者,他覺得他可以改變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並使其變得重要。他將康寶濃湯罐頭與電影明星變成藝術。

教師小注:

介紹版畫的內容,告訴學生版畫是大量製作藝術品的原創方式,藝術家設計好作品,將他製作在版上(木版、網版、蝕刻版…)大部分要壓在印刷物上,每一張成品看起來要一樣。

用蔬果印畫教導印刷與大量製作的觀念,將蔬果剖半(馬鈴薯、高麗菜、洋蔥、青椒),將剖開一半沾的蔬果在裝有蛋彩顏料的盤中,然後在白紙上印上蔬果。問:「它看起來明顯、有趣嗎?」重複多印幾次後:「現在看起來更明顯了嗎?」提醒學生瑪麗蓮夢露是照相複製而非印刷,相片是拍自原畫而經機器大量製作。

藝術活動:

學生製作自畫像印章版畫

1.白紙或色紙(12”x1818”x24”)、2.卡紙(6”x9”)、3.線、4.白膠、5.剪刀、6.鉛筆、7.每位學生的相片或幻燈片、8.不透明幻燈片夾、9.蛋彩顏料等。

每位同學從家裡帶來拍同學或自己的彩色幻燈片或照片。(學校大頭照也很好。)用海報板或卡紙板(6”x9”)將表面貼上白紙,把每一張貼在牆上。並將每一位學生的相片投射在紙板上(使用投影機或暗影投影機)填滿整個畫面,一次一位將他們臉部的輪廓描繪在紙板上並讓每一位學生在輪廓上黏上細線(使用足量的膠水至少讓他們放上一天晾乾),第二天(或上課時間),把蛋彩顏料倒在碟子裡,用海綿沾顏料,並且讓學生把海綿的顏料塗在畫模上,在報紙上試印,然後把最後的印模印在大張的白紙上(18”x24”)或是彩色畫紙上。



學習引導單

8 學習引導單()

蒙娜麗莎(Mona Lisa/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你知道這張臉嗎?你以前可能已經看過數百次,但是你對畫中這位女士及畫家本人了

解多少呢?在下面列舉出你所知道的Mona Lisa事實

她是什麼時候的人?

Mona Lisa被畫的時代,世界上發生什麼大事?

那時候有汽車、飛機或潛水艇嗎?

Mona Lisa是達文西的作品,達文西的綽號是「第一位現代人」。

你有沒有綽號?綽號叫什麼?

達文西曾發明了飛行機器、打仗武器、建築設計、水道和印刷的新方法。他一直研究

印刷的新方法,雖然他有很多想法都沒能付諸實現,但這並沒有阻止他的創造。他本

來可以是很富有的,可是他很少真正完成他的創作。

你曾有這種困擾嗎?為什麼?

達文西是生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的原意是「再生」,這也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時期。人們想要重新再學習,他們研究古代羅馬和希臘,對科學、數學、文學和藝術都很有興趣,當時有些新發明,像是鉛筆、錶、和印刷術。印刷術可以印書,在那之前所有的書都是手抄的,大部分的人不可能擁有書,那是一個普遍不能讀、不能寫的時代。

你願意生活在一個人不能讀的時代嗎?

如果不能讀,感覺如何?

如果不能將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寫下來,那會是什麼樣子呢?

達文西想要研究每一件事物的根源,他自己有一間秘密工作室,在那兒他描繪出自己的構想並作實驗。他的筆記本有他從反方向寫的紀錄,一般人必須拿一面鏡子反照才可以看懂他寫的是什麼。

你有沒有一個秘密的地方可以躲避這世界?

的臥室還是真正的隱密場所?

你在那兒畫圖或是寫日記嗎?

如果你是達文西,妳會在工作室中作些什麼?

達文西認為他的飛行器和蒙娜麗莎是最得意之作,他隨時將它們帶在身邊。

如果你是有名的科學家,你想要發明什麼?

妳可能隨時攜帶它嗎?為什麼?

文藝復興期間,藝術家開始畫他們所見的真實世界。「蒙娜麗莎」這幅畫如此有名乃是因為它看起來非常真實。那時還沒有發明照相機,如果人們想要為親愛的人或國王、名士留像紀念,他們就會請人來畫像,Portrait就是專為某人所畫的像。在文藝復興期間將人像畫得有真實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蒙娜麗莎」是Lisa Gherardini的畫像,達文西花了三年的功夫完成它。他曾嘗試用各種東西吸引Lisa發笑,甚至請了一屋子樂師演奏音樂,但Lisa始終不笑。

如果是你,你會作什麼逗他笑?

Lisa的丈夫,Francesco del Giocondo,並不喜歡這件作品,因為它不像以前的畫家所畫的風格,並且也沒有表示出他的富有。

Lisa應該穿上什麼衣服才能顯示出她丈夫的富有?

如果你要別人替你畫像,你要穿上什麼衣服?

你的穿著將會傳達些什麼?

在文藝復興之前人們只能畫國王、皇后或是宗教的故事,不准描繪現實題材。而達文西則首先開始畫他所親眼見的世界,他不曾使用現代藝術家所慣用的色彩去表達情感。

看看這張「Mona Lisa」達文西用了哪些色彩?

畫圖是一種觀察事物的方法。要把某物畫得很像,妳必須非常仔細地去觀察它。畫出細節和陰影可以使東西看來更像真的。

如果你會畫畫,在這世界中什麼是你要畫的?

妳有想過妳要怎樣畫它嗎?藝術家們都有些天份。當你學著去觀察,你也可以學著去畫它。讓我們一起來觀察,一起來畫圖吧!





9 學習引導單(二)

星夜(Starry night)/梵谷(Vincent Van Gohg 1853-1890)

這幅叫做風景畫(Landscape),風景畫描繪的是戶外的景色,這張是由一位非常有名的畫家所繪,你知道梵谷嗎?

他是一位用情感畫畫的藝術家,有時藝術家以色彩來表達他們的情感。

藍、綠和紫是涼色,它們給你什麼感覺?

它們是很好的背景色,因為它們會後退(退縮)。哪裡有涼色?

紅、黃和橙是暖色,它們給你什麼感覺?

在藝術中它們會跳出來嗎?你可以指出一些暖色調的東西嗎?

人們利用暖色調傳達一些意思,例如橙色會使我們覺得飢餓,指出某些食品店是使用大量橙色的。

你最喜歡什麼色?

如果你穿上此色,你感覺如何?

你能在梵谷這張畫中找出你最愛的色彩嗎?

讓我們仔細看看這張「Starry Night」,哪些顏色最先引起你的注意?

他最常用哪些顏色?

這張畫給你什麼感覺?

你認為梵谷畫這張畫時,他又有何感受呢?

梵谷於年1853年出生,他是一位荷蘭鄉下人家的兒子。他青少年時期,由於工作的關係使他到過布魯塞爾、巴黎和倫敦等地,在那些地方他在博物館與畫廊開始研究藝術品,他非常喜愛藝術,但他更想去幫助其他的人們,於是他念神學院成為一名傳教士,後來在Belguim與一群窮苦的礦工共同生活,他想去幫助它們因為那些礦工太可憐了。

他開始畫礦工,27歲時他決定成為一位藝術家,因為藉由畫圖他可以傳達情感,他可以創造美麗的圖畫帶給人們快樂喜悅。藝術是他最「適合」的領域。

梵谷與他人不易相處,他弟弟Theo在巴黎一間畫廊工作,他介紹梵谷與很多藝術家認識,這些畫家就是被稱為印象派的人。很多人認為他們是急進與怪異的,但現今他們則非常有名。梵谷與他們相遇以後,他也開始使用明亮的色彩。

一天梵谷非常沮喪他竟然割掉了自己的一隻耳朵,1890727日,他去世了。

梵谷生前只賣出一張作品,現在他的畫卻值百萬。

你能說出梵谷其他的畫作名稱嗎?

仔細看這幅畫Starry Night,你能看到線條和筆觸嗎?線條也能表現情感!藝術家用線條來表現他們的情感。

垂直線(∣)使我們感到堅強與伸長。

水平線(-)有平靜感。

斜線(/)令我們興奮,它可以幫助我們的視線整幅移動。

曲線(∞)表示韻律。

Starry night這幅畫中,你看到了哪種線條,畫下它們並寫出名稱。


比較梵谷的Starry Night和達文西的Mona lisa,梵谷的風景與Mona Lisa背景中的風景有何不同?

哪一位藝術家是真正依照觀察而描繪戶外風景的?

哪一幅風景看來較真實?為什麼?

哪一幅風景較富有情感?為什麼?

假設你是很小的人,可以跳進畫面中,哪一幅風景你較想進去?

為什麼?

你在你的藝術作品中表現情感嗎?

你可以用線條和色彩來表現情感。指出某些快樂的色彩。

指出某些悲傷的色彩。

指出某些瘋狂的色彩。

指出某些單調的色彩。

哪幾種線條較有趣?

哪幾種線條較單調?

一幅描寫天氣的圖畫如何能表現情感呢?

假如你畫了一張雨天情景,是感覺如何呢?

有風的天氣令你感覺如何?

一張描寫天氣的圖畫是表達情感的好方式,讓我們一同來畫天氣吧!







10 學習引導單(三)

五弦琴練奏/唐納(Henry Tanner 1859~1937)


「風俗畫」是描寫每日生活的圖畫,他表現了特定的時間與地點,也表現出人們每天日常生活,有時它也描寫一個小故事,他與國王或皇后的畫像截然不同。

如果你要畫一張平日生活主題的畫,妳要描述什麼故事?

誰會被畫在裡面?

它可能是一天中的什麼時刻?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張風俗畫正表現了一個什麼故事?

畫中的兩個人是誰?

你認為他們兩人彼此有關係嗎?

為什麼?

列舉出你在這張畫中看到的東西。

這張是現代畫嗎?還是很久以前的最品?

為什麼?

用攝影代替圖畫,你如何可拍一張今天生活的風俗場景?

這張作品與用相機拍攝的有什麼不同?

這張圖「五弦琴練揍」告訴了你哪些關於作者本身的訊息?

從這張圖中你聽到了什麼聲音?

唐納於1859年生,那正好是羅斯福作總統的年代,他的父母是美國衛理工會主教堂的主教,他的母親則是一名奴隸的女兒,因此唐納的姊姊就成了阿拉巴馬州第一位美非聯姻的女兒,他後來也成了美國第一夫人。唐納喜愛藝術,但他的家人不願意他成為一位藝術家,當他13歲時,他畫了些魚和水族動物,14歲時他又畫動物。最後,他的家人看到了唐納是多麼愛藝術,於是送他去全美國最好的藝術學校。他的老師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藝術家Thomas EakinsEakins教他給畫的新方法,教他學生畫真的模特兒,在這之前,學生都是從前人作品中模仿畫法。而看著真實物體畫圖使得藝術家較能顯現出原創感。

這張畫的筆觸與Mona Lisa的相像嗎?

它們與Starry Night中的相像嗎?

它們有沒有顯現出藝術家的情感?

它們表現出什麼情感?

對唐納來說,做一位藝術家較困難的,因為他是美非混種。他非常愛美國但在那裡他感到傷心,於是便到巴黎去畫畫,在巴黎他可一作他想作的事,到巴黎他畫的更好。他仍畫了許多美國人的圖畫,因為他是一個美國人。

你認為自己很重要嗎?

你認為唐納是個英雄嗎?

英雄可能是你日常生活中所見的人物嗎?

英雄必須有名嗎?

我們的世界需要英雄嗎?

為什麼或或什麼不是?

誰是你的英雄?

把你的英雄畫在這裡:


你曾立志要成為一位英雄嗎?

你是否希望成為一位有名的英雄?

你是否想成為一位無名英雄(像是Clark Kent – 畫超人的作家或是你母親)?

在唐納的時代,對一位美非混血的人來說有一些限制。在十九世紀中葉美國曾發生了什麼大事?(提示:它對美國人來說相當重要,特別是美非混血的人)

很多像唐納的人不准去學校唸書。如果你不能去學校讀書你有何感想?

你必須做些妳不願意做的事嗎?

你喜歡學習做事的新方法嗎?

獨自做事是否困難?

當別人幫助你時是否較容易?

讓我們來畫些日常生活的圖畫吧,並靠著其他人的協助。我們一起做事將會更有趣。





11 學習引導單(四)

瑪麗蓮夢露/沃霍爾(Andy Warhol 1925-1987)

這是由一位很有名的藝術家創作的一位名人像。你曾看過這些人的臉嗎?

你知道他為什麼有名嗎?

你的父母知道這個人嗎?

他看起來是否更像電視或漫畫書中的圖片?

這種藝術叫做「POP Art」(普普藝術),它與電影或漫畫有關。1960年代藝術家想要開日常所見事物的玩笑,他們認為人們看待藝術太過嚴肅,普普藝術家想要自我解嘲一番。

你會自我解嘲嗎?

沃霍爾一直想成為大人物,他想擁有名、利,也想讓自己更好看些。他早期曾畫過一張自畫像,自畫像是畫家畫自己臉孔的圖畫。他學著在自畫像中改變一些部分而讓自己看起來更好看。

你曾畫過自畫像嗎?

你改變了什麼?

學校畢業以後,沃霍爾開始創作並展售它們,他的第一次展覽是布置在一個商店櫥窗內,他知道必須展售作品才會成名,有一些作品是屬於連環漫畫,他想要表現肯特(Clark Kent)在超人中如何改變,也想表現大力水手吃了波菜精之後的變化。

有時沃霍爾在照相亭中創作自畫像,這張瑪麗蓮夢露的畫是否從照相亭中拍攝的?

它又有什麼不像的地方?

沃霍爾喜歡利用電視或報紙上看到的名人圖片,他說:「我喜歡單調的事物,我喜歡完全一樣的東西一直重複。」

他開始運用伊麗莎白泰勒、瑪麗蓮夢露和貓王(普利斯萊)的圖片,在一張圖中他一直重複同一張臉孔,他也畫康寶濃湯罐、布瑞洛包裝盒等。他認為一個藝術家可以改變日常事物,經由重覆再重覆,顯示出每一件東西都是重要的。成千上萬的大眾都會看到這張圖片。

那樣會使一個人成名嗎?

沃霍爾曾說:「未來,每個人都可以在15分鐘之內成名」你認為他所說的話代表了什麼意思?

沃霍爾變成了一位很有名的藝術家,他改變了我們看待藝術的方式。沃霍爾用版畫印刷的方法複製同一圖案。版畫可以複製同一件原作多次,原件在從前還沒有被複製過。他使用照相以便印製,他常不斷地複印同一張畫。他的圖算是一種符號,符號乃是可以代表其他意涵的,例如一個燈泡的圖案就是某個意念的符號,紅燈意味著暫停。

讓我像看看瑪麗蓮夢露,他很出名,但他的一生卻很悲慘,他代表一個需要被愛的符號。沃霍爾傳達給我們愛比美麗有價值。美麗會褪色,但真愛卻能持久。

他藉用瑪麗蓮夢露如何傳達給我們這個意念?

假如你很有名,你就是個英雄嗎?

你認為瑪麗蓮夢露是個英雄嗎?

她與「五弦琴練奏」這幅畫中的人物如何不同?

有什麼一樣的?

沃霍爾同樣也印了蒙娜麗莎的圖案,他用明亮的色彩來重覆麗莎的臉孔。

這張瑪麗蓮夢露與達文西的蒙娜麗莎有何類似的地方?

有何不同?

回想一下我們研討過的這四位藝術家,他們有何共同點?

他們之間有何不同?

為什麼他們都很有名?

藝術創作幫助我們對名氣瞭解更多,你想要成名嗎?

讓我們來複印,也許你會學到如何成名,讓我們一起來吧!





教學評量:

學生做成功了嗎?

A.證實認識此四張畫的能力。

B.用他們的語彙去解釋肖像畫、風景畫、風俗畫、版畫的意義。

C.看過四張複製名畫畫後,每人製作四張作品詮釋名作。

能瞭解藝術詞彙:

A.非裔美人(African-American):有非洲血統的美國人。

B.藝術家(Artist):創造藝術作品的人。

C.涼色(Cool colors):藍色,綠色,紫色。

D.細節(Detail):整體之中較為細微的部分。

E.風俗畫(Genre)(Zhanra-z的發音像zsa-zsa):描寫日常生活的畫作。

F.風景畫(Landscape):描寫戶外景觀的畫作。

G.獨創的(Original):非常與眾不同與新鮮的藝術靈感。

H.繪畫(Painting):用畫的藝術作品。

I.普普藝術(Pop art):大眾化的藝術如電視、電影、連環畫。

J.肖像畫(Portrait):描寫人物神情的畫像。

K.印刷(print):藝術家將原始設計製作在版面上,用以製作更多的原作。

L.印(Pointmaking):製作印刷。

M.文藝復興〝重生〞(Renaissance):五百年前一段知識發展的時期。

N.自畫像(Self-Portrait):藝術家自我描繪的作品。

O.符號(Symbol):代表某些其他意義的圖畫。

P.暖色(Warm colors):紅色、黃色、橙色。


案例三

統整模式:科際或多科統整

學習領域:音樂、語文、戲劇、社會

單元主題:Lincoln Portrait”(林肯肖像)

(賴美鈴摘要與整理,資料取自Teaching Music” 9卷第3期)

教學對象:第三、四階段學生

教學節數:建議安排三節課


課程設計理念:

美國全國音樂教育協會(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ic Education, 簡稱MENC)所出版的期刊Teaching Music”,提供本篇教學活動設計給全國的音樂教師,內容主要是配合A Classic Tale” 這張唱片,這張唱片共錄製三首作品:「彼得與狼」、「青少年管弦樂入門」和「林肯肖像」,三首作品的特色都是音樂加上說白。其中「彼得與狼」和「青少年管弦樂入門」已是國內音樂教材常採用的作品。這張唱片由James Levine指揮The Orchestra of St. Luke’s 演出,而旁白則由著名的影星Sharon StoneSamuel JacksonCher擔綱,本案例僅選擇「林肯肖像」一曲介紹。「林肯肖像」是美國作曲家柯普蘭(A. Copland, 1900-1990)於1942年創作的管弦樂加說白作品。說白的部分是採用林肯總統的演說詞,特別感人。2001年的「911事件」讓美國人重新掀起愛國心,200112月刊登出這篇案例,可說是別具意義。此篇案例還包括給家長的信及指導家長在家中教導兒童欣賞的步驟,讓學校的學習活動能延續至家庭,值得效法。教學活動設計中整合了音樂、語文、戲劇和社會學科,正符合本單元之科際統整類別,但是教學步驟則以音樂為主,整合的課程僅作建議。本文著重於教學流程部分。


教學目標:

能想像音樂的風格。

能說出音樂欲傳播的訊息。


內容標準:

(配合「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The National Standards for Arts Education”中的九項內容標準)

評論音樂作品和音樂表演(第七項)

瞭解音樂和歷史文化的關係(第九項)


教材資源:

Lincoln Portrait的有聲資料

預先錄製數支廣告片

廣告的腳本

錄音器材

攝影機、空白錄影帶

教學流程:

撥放“Lincoln Portrait,說明柯普蘭如何在作品中結合音樂和說白,柯普蘭以林肯的演說來增強音樂的效果。這樣的結合使得柯普蘭的作品表達了美國最崇高的理想。

討論柯普蘭作曲技巧。如:結合不同樂器、旋律特色、節奏型態-這些都是柯普蘭自1945年在作品首演之後,許多改編版本的手法,包括迎合大眾口味的表現。

運用腦力激盪法,讓學生討論:「為什麼廠商會在電視廣告配上音樂?描述你們最喜歡的廣告音樂。」

播放幾個消音廣告片(預先錄製)。讓學生運用想像力再看一次消音的廣告,然後問學生,音樂能給剛看過的廣告片段帶來什麼?哪一種音樂適合搭配這項產品?將學生的建議和描述登錄下來,任何合理的建議都可採納,不過教師應該協助學生使用正確的音樂語彙描述。

播放完整的廣告片,協助學生確定他們對廣告的預期是否正確。將先前登錄的建議和描述,和實際廣告片比較,要求學生描述音樂可以帶給觀眾什麼樣的想像。最後讓學生思考傳達商品(廣告)的音樂和傳達的嚴肅訊息的音樂有何不同。

讓學生分組創作一則廣告,這個廣告的主題是「向大眾宣佈重要且嚴肅的議題」。學生可以選擇他們自己的主題(如犯罪、環保、安全等),各組先完成一份廣告腳本,然後加上配樂(可含學生的創作曲)。

廣告完成後,分組練習表演,並在班上發表。教師將成果發表的過程錄影,然後播放給全班同學欣賞,並請各組發表意見,說出優缺點,予以鼓勵並提供改進的建議。此時,教師應協助學生使用清晰、肯定的語詞批評,並在評語中使用正確的音樂語彙。


延伸活動:

鼓勵學生留意音樂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如:電影、教學錄影帶、電台的廣告等,並能說出音樂在這些應用的項目中所傳達的訊息。


教學評量:

能完成廣告創作。

能配合音樂,合作演出廣告創作。

能用正確的音樂詞彙描述成果發表的優缺點。


參考資源: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ic Education (2001). A classic tale. Teaching Music, 9(3), insert.


家庭活動:

這份案例較為特殊之處,是包含一份給家長在家裡欣賞音樂的指導Listening at Home”。首先建議家長以國歌或愛國歌曲的歌唱引起動機,將這些耳熟能詳的歌曲擴充至其他與家庭傳統相關的歌曲。進而鼓勵家長帶孩子參加有民族性的活動,讓孩子有機會接觸不同的民族音樂。最後一項建議則是蒐集世界音樂有聲資料,在家中欣賞,與孩子共同欣賞與討論。


社會科的整合:

利用柯普蘭的「林肯肖像」讓學生引入社會科有關正義與和平的議題,以及林肯總統在歷史的重要性。社會科和音樂科的教師可以互相支援,進行協同教學。


、試辦學校所發展之教學策略與模式之剖析

八十八學年度全國參與試辦之學校計有198所,其中含國中76所,參與「藝術與人文」試辦之國中有3所。八十九學年度全國參與試辦之學校計有134校參與,其中參與藝術與人文試辦之學校,國中有5所,國小有129所(參考http://teach91.nhltc.edu.tw/-plan/F-main-frame.htm)。

本研究所分析的試辦學校「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教學實例,以三種管道獲得,第一種是由專案研究小組名義發函各試辦學校,請其提供試辦教學實例,並以電子郵件寄送研究員。第二種為研究者到試辦學校蒐集其教學實例。第三種為教育部、縣市教育局或各校提供試辦專輯,總計三、四十個教學實例,來自台北市、高雄市、台北縣、桃園縣、台中市、南投縣、台南市、屏東縣、花蓮縣等試辦學校彙整後以十五個實例進行分析。

課程設計

分析試辦學校「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教學實例,依其課程設計之內涵,可歸納為下列四種。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架構(實例1)之內容要項包括主題、學習內容、分段能力指標、教材來源、教學時間總節數、學習型態、評量方法、教學資源、多元智慧檢核、建立學校基本學力指標等。

實例1.

12 台北市文山區永建國民小學課程架構表

台北市文山區永建國民小學學年度第學期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年級課程架構

教學進度

學習型態

評量方法

教學資源

多元智慧


建立本校學力指標(教學後檢討填寫)




數(

1全班教學

2分組教學

3獨立學習

4協同教學

5統整教學

6其他請敘明

1~5填明號碼,6請敘述內容)

1紙筆測驗

2口試

3表演

4實作

5作業

6設計製作

7報告

8資料整理收集

9鑑賞

10晤談

11自我評量

12同儕互評

13校外實習

14實踐

15其他

1~14填明號碼,15請敘述內容)

圖書室

電腦教室

音樂教室

自然教室

教具

學具

其他

1~4填明號碼,5~7請敘述內容)

1語言

2音樂

3邏輯、數學

4空間

5肢體運作

6人際

7內省

8自然觀察者

週次

節數

春天來了

1.聆聽韋瓦第作曲〝四季〞中之「春」,讓學生感受春天的氣息。

2.運用ㄉㄛ、ㄖㄨㄝ、ㄇㄧ三個音的聽唱練習,引導學生唱出準確的高音。

3.透過語言節奏「春天到來」複習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四分休止符的節奏。

4.透過音樂律動(蝴蝶、小鳥、花、草)玩遊戲、繪畫等方式認識春天。

5.用語言節奏範念「春神來了」的歌詞並解釋。

6.聽音樂說故事,播放「口哨與小狗」,引導學生自編故事並自由發表樂曲中快樂的情景。


2-1-3

2-2-6

1-2-3

2-2-3


CD





1





1





1





2

4




7

1





1.能聽音樂說故事





2-2-4

1-2-5




音符表









1
















2




3

2.能唱出準確的音高




1-2-4



2-1-2


節奏卡


圖片


2



3


2



2


1

2

3






3

4



4



5

3.能打出正確的節奏




2-1-3


2-2-4


2-2-5









CD



4




5



2




2



1




1







9




8


4.能跟著音樂以肢體律動表現曲趣



5.能熟練言語節奏

2-1=3

2-2-6




2

3




6.能觀察大自然現象,表現色彩之美。

在主題方面,有「春天來了」、「送給媽媽的歌」、「快樂的童年」等。此三者非「主題」,應是「標題」,「春天」才可為主題。產生主題的類型有數種,「春天」是以季節為主題之內容。此試辦教學實例僅以,「春天來了」之主題進行分析。

在學習內容方面,共有七種內容:如欣賞「四季春」(韋瓦第)和「口哨與小狗」;聽唱ㄉㄛ、ㄖㄨㄝ、ㄇㄧ;練習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四分休止符的節奏;音樂律動(蝴蝶、小鳥、花、草)、玩遊戲、繪畫;範念並解釋「春神來了」的歌詞。

在分段能力指標方面,此課程架構共使用九條「音樂」的分段能力指標,分別為1-2-31-2-41-2-52-1-22-1-32-2-32-2-42-2-52-2-6等。在聆聽「四季春」(韋瓦第)和「口哨與小狗」,此在教學實例的學習內容為第一和第六項,其指標為2-1-3(體驗大自然及周遭環境的聲音,並描述自己的感受)、2-2-6(培養日常生活中聆聽音樂的興趣,並表達自己的感受)、1-2-3(記錄及表現自己所見及所觸的事物與感情)、2-2-3(樂於參觀與欣賞生活周遭環境的文化古蹟、民俗文物)。研究者依據其所列此兩項學習內容觀之,其所列的分段能力指標除與2-2-6之內涵有相關外,與其餘三條分段能力指標之內涵並無關連,且2-2-3為視覺藝術的分段能力指標,而2-1-3為第一階段之指標,此教學實例之對象為三年級學生,其分段能力之指標應為第二階段之指標,且在此兩項學習內容中未提及視覺藝術部分之內容。

在聽唱ㄉㄛ、ㄖㄨㄝ、ㄇㄧ練習上,此在教學實例的學習內容為第三項,其指標為2-2-4(辨識人聲、樂器及音樂要素,並描述其特質)、1-2-5(運用人聲、肢體動作和樂器來感受音樂的要素,如因高、長度、力度等)。此教學項目切合1-2-5之指標,與2-2-4指標之內涵較不切合。

在音樂律動(蝴蝶、小鳥、花、草)、玩遊戲、繪畫上,此在教學實例的學習內容為第四項,其指標為2-1-3(體驗大自然及周遭環境的聲音,並描述自己的感受)、2-2-4(辨識人聲、樂器及音樂要素,並描述其特質)、2-2-5(欣賞同儕的音樂表演,表達自己的感受及領會其成就)。此教學項目切合2-2-5之指標,與2-1-32-2-4指標之內涵較不切合,而2-1-3為第一階段之指標。

在範念並解釋「春神來了」的歌詞上,此在教學實例的學習內容為第四項,其指標為2-1-3(體驗大自然及周遭環境的聲音,並描述自己的感受)、2-2-6(培養日常生活中聆聽音樂的興趣,並表達自己的感受)。此教學項目均不切合2-1-32-2-6指標之內涵,而2-1-3為第一階段之指標。

在教材來源方面,如CD、音符表、節奏卡、圖片、自編、木魚、樂器譜、面具、課本等。在教學時間總節數方面,分別列出週次和節數兩項。週次即說明在第幾週進行教學,以「春天來了」為例即使用五週的時間,其節數共計15節。以此教學實例所羅列之內容,需花費15節課進行教學,此教學時間是否安排得當,是否運用適當是值得商榷的。

在教學資源方面,包括圖書室、電腦教室、音樂教室、自然教室、教具、學具和其他,其所列侷限於教學場所、教具和學具,此三者未能涵蓋教學資源之範圍。教學資源可包括教材、教科書、課外讀物、教學媒體、校外教學資源(場所)、其他協助之教學者等。

在多元智慧方面,提及語言、音樂、邏輯數學、空間、肢體運作、人際、省、自然觀察者等。設計者將聆聽韋瓦第的四季春,讓學生感受音樂歸為語言的智慧;複習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休止符歸為邏輯數學和空間的智慧;音樂律動(蝴蝶、小鳥、花、草)、玩遊戲、繪畫歸為自然觀察者得智慧。研究者發現其歸類似乎不符合其所歸類之類別。設計者又將聽唱ㄉㄛ、ㄖㄨㄝ、ㄇㄧ,歸為音樂的智慧,此則合乎其多元智慧之類別。

「課程統整與協同教學案例」(實例2)其內容要項為學習主題、教學對象、教學節數、設計理念、教學架構、教學目標、關鍵能力、教學準備、活動流程、教學評量等。

實例2.

13 課程統整與協同教學實例

課程統整與協同教學實例

台北市立國語實小/朱阿莉老師

壹、內容說明


一、學習主題:小青蛙的家


二、教學對象:國小一年級


三、教學節數:20節(每節40分鐘,共計800分鐘)。


四、設計理念:

本主題是由孩子有興趣、最喜歡的「小動物」為出發點,故活動設計以

學生為本位,以生活經驗為主,透過實際觀察蝌蚪青蛙的生態,討論、

紀錄青蛙生長過程,由實際操作中充實生活經驗。

本教學活動:由多種領域(語文、生活、數學、體健、綜合活動)交互

融合統整,呈現多元活潑教學活動,給孩子完整的概念與經驗。

本校特重視語文教學,故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在這次活動中透過

本故事書並鼓勵孩子改編故事,進而選用學生改編的內容做為歌舞劇本

,更有意義。

發揮團隊精神(協同教學):本歌舞劇表演是由一至三班為同一個群組,

三個班合作表演的大型歌舞劇,三班老師互相發揮專長,在歌舞劇中能

達到良好默契。

落實母語教學,最後的歌舞劇,特別商請閩南語詩人陳昭誠先生編劇、

對白、作詞、作曲;即為最具體的表現。

實兒童多元智慧,強化生活經驗能手腦並用,活用所學,最後的

綜合活動:歌舞表演留下完美的句點。


五、教學架構:

()統整結構圖:


生活課程:

自然)第一單元:水裡的動物:觀察記錄青蛙的一生


生活科技:

聽之旅:觀賞動物錄影帶


語文領域:

故事:這是我的



生活課程(音樂):

閩南語歌曲:永遠好儔陣節奏表演


探索研究

關懷友愛

小青蛙的家



數學領域:

30以內加減認識形狀

生活課程:(社會)第二單元我的家:家庭生活與家庭相處



活課程:(社會)小小劇場

欣賞、創新

協同合作


生活課程:(美勞)分組集體創作故事接龍








生活課程(美術)畫小動物的家作品欣賞



語文領域:

圖書列車。(小動物書籍、圖片)改編故事。作文:表演心得感想

綜合領域:歌舞劇表演:「三隻小青蛙」


健康與體育領域:

歌曲「青蛙合唱」,舞曲:跳「青蛙舞」

10 統整結構圖

()課程統整與主題教學:


生 活


1.自然:飼養水中小動物觀察記錄:青蛙的一生

2.社會:家庭生活(劇場)

3.音樂:永遠好儔陣節奏、表演

4.美勞:畫小青蛙分組共同創作

5.科技:視聽之旅


1.圖書列車

2.繪本故事:這是我的

3.改編故事

4.作文:表演心得及感想






數 學

1.30以內加和減

2.做圖形



綜 合

歌舞劇:「三隻青蛙」





健康與體育

1.唱歌:青蛙合唱

2.舞曲:跳青蛙舞




11課程統整與主題教學圖

六、教學目標:

()能說出不同的動物棲息所。

()能瞭解長大的意義與變化,並培養對動植物仔細觀察、記錄實作的

精神。

()能瞭解與家人、同學相處應有友愛、合作的態度。

()能經由討論,發表口述改編作文,培養豐富創作力。

()能藉由語言肢體動作,模仿情境,進行創作表演,享受樂趣。

()能在共同參與戲劇表演活動中,發揮團隊合作精神。


七、關鍵能力:

()語文能力:

1.能培養良好的聆聽態度及有條理的掌握聆聽內容。

2.能培養良好的閱讀興趣、態度和習慣。

3.能觀察簡單的圖畫和事物,並練習寫成一段文字。

4.能在口述作文中,培養豐富的想像力。

5.能經由觀摩、分享與欣賞,培養良好的寫作態度與興趣。

()數學領域:

1.在情境中理解加法和減法的相互關係,及能做30以內的加減法。

2.能透過具體操作,解決自己生活情境問題中,能列出算式填充題。

3.能用不同的想法,檢驗答案的合理性。

4.能區分幾個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

()生活課程(自然):

1.培養觀察、紀錄、研究實作的精神。

2.藉由五官觀察動植物,啟發欣賞自然之美,並能以畫圖、勞作、故

事方式表達

3.喜歡探討、感受發現的樂趣。

()生活課程(社會):

1.學習如何與家人、同學和睦相處。

2.瞭解並認同團體規範,從中體會與學習快樂的生活態度。

3.自己的發展與成長會受到家庭與學校的影響。

4.瞭解自己在群體中可以同時扮演多種角色。

()生活課程(美勞):

1.能運用豐富想像力與創造,嘗試藝術創作。

2.嘗試各種媒材,引發豐富的想像力,以從事基礎性視覺藝術活動,

感受創造的喜悅與樂趣

()生活課程(音樂):

1.透過演唱和欣賞童謠,培養愛好音樂的態度。

2.再共同參與戲劇表演活動中,觀察、合作並用語言肢體動作,模仿

情境。

3.在音樂活動中使用唱歌、對白、肢體動作模仿進行創作。

4.參與藝術活動,瞭解音樂是生活的一部份。

()健康與體育領域:

1.結合一系列的基本動作,表現出簡單的動作技能。

2.養成健康的良好健康態度和習慣,並表現出整體的舒適感。

3.瞭解並認同團體規範,從中體會並學習快樂的生活態度。

()綜合領域:

1.利用藝術創作的方式,與他人搭配不同的角色分工,完成表演。

2.對各類型的兒童表演活動產生興趣,並描述個人想法。

3.體會團體合作的重要性,並能關懷團隊成員。

4.培養觀賞藝術活動時,表現出應有的秩序與態度。

5.正確、安全、有效的使用道具從事表演活動。

八、教學準備:

()圖書列車:收集有關「小動物的家」的書籍、圖片。

()視聽之旅:到教育資料館借有關「小動物的家」的影片。

()佈置水族箱。

()收集小蝌蚪、小青蛙及青蛙的一生圖片。

()數學題卡。

()小小劇場表演、劇本、道具。

()閩南語歌曲海報、風琴、手響板、搖鈴。

()「青蛙合唱」和「小青蛙」錄音帶。

()圖片紙、小白板、白板筆。

()表演道具和服裝。

(十一)設計學習單(共四張)。

九、活動流程:

準備活動

動物課外書

錄影帶

水族箱


活動一

生活:知性之旅

語文故事:「這是我的」

生活:認識青蛙的家

數學:想想看、做做看


活動二

生活:小小劇場

音樂:閩南語歌曲:永遠好儔陣

節奏、表演

健康與體育:唱青蛙合唱,跳青蛙舞









活動四

綜合活動

協同教學成果發表

歌舞劇「三隻青蛙」

生活(視覺):自由畫:表演活動

語文:作文:表演心得感想


活動三

生活(視覺):美勞:分組集體創作

語文:改編故事

12 活動流程圖


十、教學評量:

()口頭發表。(二討論發表。(三觀察記錄。(四0學習單。(五

欣賞發表。(六情意或情緒評量。(七之事技能評量表。(八實作

表演。



在學習主題方面為「小青蛙的家」,此亦是「標題」而非「主題」。在教學對象方面為國小一年級。在教學時數為20節,包含生活課程、語文、數學、健康與體育、綜合等領域,大約是1週的教學時間。由其教學架構中的統整結構圖可見其各領域的課程內容豐富,是否能於20節課完成則有待實施後方可知。

在設計理念方面,以孩子有興趣的動物為出發點,以學生經驗為主,由實際操作中充實生活經驗。教學活動採融合統整、呈現多元活潑教學活動、重視語文教學、鼓勵多閱讀課外讀物、發揮團隊精神(協同教學)、落實母語教學、充實兒童多元智慧和強化生活經驗。此已顯現其設計之重點和理念,如能將其構思過程、主題與各學科本質之概念之關係、學生的學習成就加以敘明,其課程設計則更具有價值性。

在教學架構方面,分為統整結構圖和課程統整與主題教學兩部分,此於課程統整模式再行探討。

在教學目標方面,共有六大目標:(1)能說出不同的動物棲息所。(2)能瞭解長大的意義與變化,並培養對動植物仔細觀察、記錄實作的精神。(3)能瞭解與家人、同學相處應有友愛、合作的態度。(4)能經由討論,發表口述改編作文,培養豐富創作力。(5)能藉由語言肢體動作,模仿情境,進行創作表演,享受樂趣。(6)能在共同參與戲劇表演活動中,發揮團隊合作精神。其中第一條和第二條是屬於生活課程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目標,第三條屬於綜合領域之目標,第四條屬於語文領域之目標,第五條和第六條屬於生活課程的藝術與人文領域之目標。由上述可發現其目標部分缺乏數學領域、社會領域、健康與體育領域、藝術與人文領域之音樂目標,其目標之敘寫還不夠完整。

在關鍵能力方面,分為語文能力、數學領域、生活課程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社會領域、視覺、音樂、健康與體育領域、綜合領域等,分別詳列其能力,其其能力與課程綱要之分段能力指標有些相似,有些則是依據分段能力指標具體的陳述其教學方式,而其內容似乎不像是「關鍵能力」。

在教學準備方面,其內容要項為(1)圖書列車:收集有關「小動物的家」的書籍、圖片。(2)視聽之旅:到教育資料館借有關「小動物的家」的影片。(3)佈置水族箱。(4)收集小蝌蚪、小青蛙及青蛙的一生圖片。(5)數學題卡。(6)小小劇場表演、劇本、道具。(7)閩南語歌曲海報、風琴、手響板、搖鈴。(8)「青蛙合唱」和「小青蛙」錄音帶。(9)圖片紙、小白板、白板筆。(10)表演道具和服裝。(11)設計學習單(共四張)。由上述內容觀之,其大都是教學資源。

「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計畫」(實例3)其內容為為主題名稱課程設計理念、課程目標(包括領域、主題、設計者、年級、節數、教學者、能力指標等)、課程架構、教學活動、評量重點等。

實例3

14 教學設計大綱

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學設計大綱


設計者:范僑洳

一、課程設計理念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教學設計上,以「戲劇扮演」最能兼顧到知識、技能、情意等範疇,並具生動、活潑、有變化等原則,也能顧及到學生的能力,引導學生探究、試驗、創作、主動學習的情境。

此「戲劇扮演」取材於兒童最感興趣之一的音樂家-莫札特。以「音樂神童莫札特」的故事為主,音樂童話故事「魔笛」為輔。從學習動機開始,先激發學生的學習意願和參與熱誠,引導他們構思、擬定計劃、分組討論、分配工作、排練、評論、複演、總結。當他們親自參與探究時,透過個人的經驗、想像、創作和發表,會讓師生共同享有自信與成就的感受。


二、課程目標


15 課程目標

領域

藝術與人文

年級

六年級

主題

音樂神童的故事

節數

6~8

設計者

范僑洳

教學者

范僑洳、陳柏堅

能力指標

探索與創作

視覺藝術

1-3-1探討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了解他人的作品,培養自我的思考與表達能力。

1-3-2構思表現的主題與內容,選擇適當的媒材技法,完成有感情、經驗與思想的作品。

1-3-3透過各種藝術形式,展現自我的特質,並自我評析。

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欣賞表演與創新、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表達溝通與分享、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運用科技與資訊、

主動探索與研究

音樂

1-3-4嘗試與探索各種不同的音源(含電子樂器),激發創作的想像力。

表演藝術

1-3-7在表演戲劇活動中,表現積極合作態度,並表達自己的才藝潛能。

審美與思辨

音樂

2-3-4使用音樂專門術語,描述樂曲的組織與特徵。

2-3-5透過討論、分析、批評等方式,表達自己對樂曲的審美經驗與見解。

2-3-6參與音樂活動,養成專注聆聽的習慣,並能表達自己的感受。

表演藝術

2-3-8以正確的觀念與態度,欣賞各類型的藝術展演活動。

文化與理解

視覺藝術

3-3-3運用各種方式蒐集有關視覺藝術之資訊,並養成習慣。

音樂

3-3-4運用各種音樂相關的資訊,輔助音樂的學習與創作,並培養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

表演藝術

3-3-7透過戲劇性的表演活動,認識多元文化、社會角色,並產生同理心,能與人溝通與分享。

3-3-8樂於持續參與各類型藝文活動,並養成以記錄或報告方式呈現自己的觀點與心得。


三、課程架構


音樂神童莫札特



蒐集莫札特的故事







觀賞「魔笛」錄影帶







認識歌劇、音樂劇的表演形式







聲音、表情、肢體動作的訓練








介紹戲劇劇本的形式







道具、佈景、音效設計與製作







參與「音樂神童」劇本的演出


13 課程架構圖

四、教學活動

蒐集莫札特的故事

分組上台報告

觀賞《魔笛》錄影帶

角色的設計

舞台造型設計

劇情與道具轉換

音樂與人物表現

音樂與場景安排

認識歌劇、音樂劇的表演形式

認識歌劇

認識音樂劇

影帶欣賞

聲音、表情、肢體動作的訓練

發聲與聲音情緒的應用

觀察力的培養和演練

肢體語言的表達與嘗試的可能性

導演與表演的互動

介紹戲劇劇本的形式

人物角色的性格安排

場地佈景的設計

劇中人物對話動作的設計

編寫《音樂神童》

道具、佈景、音效設計與製作

DIY創意道具活動指導

裝置藝術與佈景設計

音樂選取的影響性

分組製作

參與《音樂神童》劇本的演出

角色分配與排練

音樂搭配與複排

正式演出

分享與回饋

五、評量重點

書面報告

口頭報告

學習單

實作評量

自評、互評、師評



校長:教務主任:教學組長:


在課程設計理念方面以「戲劇扮演」兼顧到知識、技能、情意等範疇,並具生動、活潑、有變化等原則,也能顧及到學生的能力,引導學生探究、試驗、創作、主動學習的情境。此取材於兒童最感興趣之一的音樂家-莫札特。以「音樂神童莫札特」的故事為主,音樂童話故事「魔笛」為輔。從學習動機開始,先激發學生的學習意願和參與熱誠,引導他們構思、擬定計劃、分組討論、分配工作、排練、評論、複演、總結。當他們親自參與探究時,透過個人的經驗、想像、創作和發表,會讓師生共同享有自信與成就的感受。

在課程目標方面包括領域、主題、設計者、年級、節數、教學者、能力指標等在能力指標上列出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欣賞表演與創新、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表達溝通與分享、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運用科技與資訊、主動探索與研究七條基本能力並以探索與創作審美與思辯文化與理解三大主軸分別列出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三個學科的分段能力指標上述並未具體的敘述其課程目標為何

在課程架構方面音樂神童莫札特為標題包含蒐集莫札特的故事;觀賞「魔笛」錄影帶;認識歌劇音樂劇的表演形式;聲音、表情、肢體動作的訓練;介紹戲劇劇本的形式;道具、佈景、音效設計與製作;參與「音樂神童」劇本的演出等活動此課程架構僅呈現標題與活動,未能呈現主題與學科本質的課程架構

「音樂主題教學活動」(實例4)其內容為主題名稱、教學時間、教材來源、教學時段、分段能力指標、教學人數、設計人、教學資源、學生所需用具、時間分配、教學重點、教學流程、教學指導要點、教具、評鑑方式等。

實例4

16 台北市立誠正國民中學音樂科主題教學活動設計

台北市立誠正國中音樂科主題教學活動設計

主題名稱

校門前的鐵枝路

教學時間

8節課

教材來源

依學校本位課程原則自編並配合現有音樂課本教材

教學時段

一上

分段能力指標(藝術與人文領域)

1-4-5 1-4-7 1-4-8 1-4-9­­

2-4-5 2-4-6

3-4-5 3-4-4 3-4-6

教學人數

30

設計人

姜秀好

狄育儒

教學資源

中音直笛、國民中學音樂課本第一冊、譜例、放音機、欣賞曲CD(或錄音帶)、黑板、鋼琴(或數位鋼琴)

學生所需學具

中音直笛、國民中學音樂課本第一冊

時間分配

節次

教學重點


1




藉由以中音直笛模擬火車氣笛及平交道的聲音來導入主題,並藉由火車特有的律動來導入演奏速度與力度術語的介紹,並以兒歌「火車快飛」作出實際的演奏速度與力度練習。


2



教唱民謠「丟丟銅仔」,引導學生領會「丟丟銅仔」歌詞中所描繪火車過山洞的景象,並藉由火車車廂一列一列依序前進的方式,導入「卡農」的介紹,再以中音直笛吹奏民謠「丟丟銅仔」來作實際的卡農練習。


3



教唱並以直笛練習吹奏英文歌曲「鐵路工作者」(I’ve been working on the railroad)以及「離家五百哩」(Five hundred miles)並簡介美國建造鐵路的歷史。

4



引導學生聯想與火車有關的情緒,聆賞蕭邦「離別練習曲」,並介紹音樂家蕭邦及浪漫樂派。

5



接續上節課,欣賞德弗札克作品「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第二樂章「念故鄉」,並介紹喜愛火車的音樂家德弗札克及國民樂派。

6



教唱流行歌曲「車站」,配合國文科「背影」一文的介紹,引導學生藉由歌詞含意聯想月台上可能發生的故事,並構思短劇劇情,此時教師可提供配樂建議。

7



戲劇表演排練

8



演出

教學流程

教學指導要點

教具

評鑑方式

壹、準備活動

教師:1.錄製火車氣笛與平交道的聲音。

2.準備歌譜。

3.準備國民樂派與浪漫樂派資料。

4.準備美國建造鐵路歷史資料。

5.準備蕭邦與德弗札克資料。

6.準備「離別練習曲」、「第九號交響曲」、「車站」CD(或錄音帶)。



貳、導入活動—引起動機

(第一節)

    1. A.教師播放事先錄製的火車氣笛與平交道的聲音,請學生回答「這是什麼聲音?」

B.對話:「在本校音樂教室上課,常常伴隨著我們的便是火車經過的聲音。」請同學發表感想。

1-2請學生以中音直笛模仿剛才聽到的聲音:以CEF#三音模仿氣笛聲;以F#G模仿平交道的聲音,並配合課本p.30「火車的節奏練習」來吹奏。

放音機

中音直笛

課本

1.能以直笛整齊地吹奏氣笛與平交道的聲音。

2.能以直笛正確地吹奏「火車的節奏練習」

3.上課參與度(感想發表)

參、展開活動

(第一節)

1-3速度與力度術語、節拍器的介紹(課本p.77)。

1-4以中音直笛練習吹奏「火車快飛」。

1-5將「火車快飛」加上速度與力度的變化。

建議:若學生程度較高,教師可嘗試加上節奏樂器,以模仿火車前進的節奏型來進行合奏練習,將更有火車前進的感覺。

課本

曲譜

黑板

中音直笛

能正確演奏「火車快飛」,並能表現出速度與力度的變化。

(第二節)

2-1教唱「丟丟銅仔」。

2-2說明歌詞所描寫的景象,並引導學生想像。

2-3介紹「卡農」(課本p.42)。

2-4以中音直笛練習吹奏「丟丟銅仔」。

2-5分組將「丟丟銅仔」以卡農的方式吹奏。

建議:教師可將「丟丟銅仔」改成二部合奏,在第二部配上具節奏感的音形,更能將「丟丟銅仔」所描繪的景象表現出來。

曲譜

課本

中音直笛

鋼琴

1.能說出「卡農」的意義。

2.能正確演唱並演奏「丟丟銅仔」。

(第三節)


3-1教唱英文歌曲「鐵路工作者」(I’ve been working on the railroad)。

3-2解說歌詞,並簡介美國建造鐵路的歷史,並請學生比較美術課介紹之台灣鐵路歷史。

3-3以直笛練習吹奏「鐵路工作者」。

3-4教唱英文歌曲「離家五百哩」(Five hundred miles)並解說歌詞。

3-5以直笛練習吹奏「離家五百哩」。

曲譜

黑板

鋼琴

中音直笛

1.能正確演唱並演奏「鐵路工作者」與「離家五百哩」。


肆、綜合活動

(第四節)

4-1引導學生聯想與火車有關的情緒,例如在月台上迎接親友的喜悅、離別的感傷、出發旅行前的期待等。

4-2介紹蕭邦「離別練習曲」。

4-3請學生發表聆聽後的感想。

4-4介紹蕭邦與浪漫樂派。

放音機

CD

1.能說出「離別練習曲」作者以及所屬樂派。

2.能說出浪漫樂派特色。

3.上課參與度(感想發表)。

(第五節)

5-1欣賞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第二樂章「念故鄉」。

5-2請學生發表聆聽後的感想。

5-3介紹喜愛火車的音樂家德弗札克及國民樂派。

建議:若時間允許,教師可準備其他的樂段引導學生聯想可能的情緒或是適合的景象(如火車經過平原、火車穿過山洞)

放音機

CD

1.能說出「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作者以及所屬樂派。

2.能說出國民樂派特色。

3.上課參與度(感想發表)。

(第六節)

6-1教唱流行歌曲「車站」。

6-2請學生發表對於「背影」一文的感想。

6-3藉由「車站」的歌詞,引導學生聯想月台上可能發生的故事。

6-4學生分組構思短劇劇情,教師此時可提供配樂建議。

建議:除了「車站」之外,另有「火車」、「離別的月台票」、「無情的火車」等台語歌曲可供教師選擇。

放音機

CD

曲譜

鋼琴

1.能正確演唱「車站」。

2.上課參與度(感想發表、分組討論)。

(第七節)

戲劇表演排練



(第八節)

演出


小組配合程度


課程統整模式

就內容而言,其統整課程設計的模式分為幾類,一為單科統整模式(如音樂或覺藝術);二為跨科統整模式(音樂與表演藝術、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三為科際統整模式(結合藝術與人文三學科,另有藝術與人文領域及其他學習領域)。茲舉一例如下:

單科統整模式

音樂主題教學活動(實例4),此則以音樂單一學科進行教學活動設計。

跨科統整模式

本研究所蒐集的「藝術與人文課程設計玩偶」(實例5)即為跨科統整模式之實例。是結合藝術與人文三學科進行教學。

實例5

17 課程統整與協同教學實例

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設計---玩偶

台中縣龍海國小/陳韻如、林雅雯、楊坤濱、林冠紅


一、課程設計理念:

()本學習領域課程之設計包含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等方面的學習。

()協助學生發展美感、情緒、心智和身體等方面的成長;促進自我概念、自我尊重、自我紀律及理解與人合作關係的發展。

()幫助學生溝通觀念和表達情感,鼓勵發展語彙,建立概念、批判思考與創作之統整能力。


二、課程核心內涵:

    • 本課程設計架構強調個體身心的發展,社會與文化的結合,自然與環境的關心,並以探索與創作、審美與思辨、文化與理解能力目標為主軸。


    三、課程範疇:

    ()開發孩子的感官世界,從生活感動觸發人文體驗與情懷。

    ()使每位學生能自我探索,發現個人與環境的關係,進而發展對社會的關懷。

    ()運用媒材與形式,從事藝術創作,展現自己的創意,發揮團隊合作精神。

    18 課程範疇表

    主題軸

    教育意義

    與價值

    課程目標

    主題

    活動

    單元教學

    活動

    其他領域的統合

    (三)運用媒材與形式,從事藝術創作,展現自己的想法與團隊合作。

    社會的關懷。

    (二)使每位學生能自我探索,發現個人與環境的關係,進而發展對

    (一)開發孩子的感官世界,從生活感動觸發人文體驗與情懷。




    *手的影子

    *身體的影子

    *鏡子與我

    ˇ


    ˇ

    ˇ


    ˇ





    *製作傀儡偶

    *操作演練

    *樂曲欣賞

    ˇ



    ˇ

    ˇ

    ˇ





    *製作皮影偶

    *舞台課程

    *配樂

    ˇ


    ˇ

    ˇ

    ˇ

    ˇ


    五、十大基本能力與能力指標對應表:

    19 十大基本能力與能力指標對應表

    一、瞭解自我發展與潛能











    二、欣賞、表現與創新




    三、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六、文化學習與團隊合作





    七、規劃、組織與實踐







    八、運用科技與資訊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1-1-1 藉由生活的經驗與體認、運用視覺藝術創作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1-1-5 藉由語言、肢體動作、模仿音樂情境等方式,表現自己對樂曲的感受。

    1-1-6 共同參與戲劇表演活動中,觀察、合作並運用語言、肢體動作,模仿情境。

    1-2-1 嚐試各種藝術創作,表達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1-2-3 記錄與表現自己所見及所觸的事物與情感。

    1-3-3 透過各種藝術形式,展現自己的特質,並自我評析。

    1-3-7 在表演戲劇活動中,表現積極合作態度,並表達自己的才藝潛能。


    1-3-2 構思表現的主題與內容,選擇適當的媒體技法,完成有情感、經驗與思想的作品。

    2-3-5 透過討論、分析、批判等方式,表達自己對樂曲的審美經驗與見解。


    2-1-6 培養觀賞藝術活動時,表現出應有的秩序與態度。

    3-2-6 樂於參與地方性藝文活動,了解自己社區、家鄉的文化內涵。

    2-3-8 以正確的觀念與態度,欣賞各類型的藝術展演活動。

    3-3-8 樂於持續參與各類型藝文活動,並養成以記錄或報告方式呈現自己的觀點和心得。


    2-1-2 體驗各種色彩、圖像、聲音、姿態、表情、動作的美感,並表達自己的感受。

    2-1-3 體驗大自然及週遭環境的聲音,並描述自己的感受。

    2-1-5 對各類型的兒童表演活動產生興趣,並描述個人的想法。

    2-2-2 相互欣賞同儕間的作品,並能描述其美感特質。

    2-2-5 欣賞同儕的音樂活動,表達自己感受及領會其成就。

    3-2-5 透過戲劇性的表演活動,認識多元文化、社會角色,並產生同理心、能與人溝通與分享。

    2-3-3 使用適當的視覺藝術專門術語,審視與說明自己和他人作品的特徵與價值。

    2-3-7 使用適當的表演藝術專門術語,描述自己的觀點。


    1-1-7 利用藝術創作的方式,與他人搭配不同之角色分工,完成以圖式、歌唱、表演等方式所表現之團隊任務。

    3-1-5 透過表演,體認自我與社會、自然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

    1-2-8 在肢體藝術活動中,能用寬容、友愛的肢體語言或圖像語言,並與同學合作規劃群體展演活動。

    2-2-8 觀賞藝術展演活動時,能表現應有的禮貌與態度,並領會他人的表現與成就。

    1-3-8 透過在藝術集體創作方式,表達對社區、自然環境的尊重、關懷與愛護。

    3-3-7 透過戲劇性的表演活動,模仿不同文化、社會之特色,並且尊重他人與團體倫理的概念。


    3-1-4 欣賞不同族群的民歌,感受多元文化的音樂特質。

    3-2-4 欣賞不同文化的音樂表達方式,瞭解不同文化的特質。

    3-3-1 比較本地(縣市)與其他地區文物、古蹟及民俗文物,並說明其文化特色。

    3-3-2 參與藝術活動,瞭解本國社會中不同的文化特質。


    1-1-4 在音樂活動中,使用人聲、肢體動作和簡易的樂器進行創作。

    3-1-2 蒐集各種喜愛的圖片、小飾物,美化自己的生活空間。

    1-2-5 運用人聲、肢體動作與樂器即興創作點單的曲調與節奏,以配合音樂或律動。

    3-2-1 蒐集有關生活週遭鄉土文物或傳統民俗文物的藝文資料,並說出其特色。

    1-3-5 運用樂器為歌曲作即興伴奏,並參與合奏。


    3-1-6 正確、安全、有效的使用道具,從事表演活動。

    3-3-3 運用多種方式蒐集有關視覺藝術之資訊,並養成習慣。

    3-3-4 運用各種音樂相關的資訊,輔助音樂的學習與創作,並培養與音樂活動的興趣。


    1-2-7 參與表演藝術之活動,以感知來探索某種事件,並自信的表現角色。

    1-3-1 探討各種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瞭解他人的作品,培養自我思考與表達的能力。

    3-3-5 比較不同文化的音樂特質。

    3-3-9 分組選擇主題,探索藝術與文化活動相關的課題。


    2-2-7 欣賞並分辨不同的兒童戲劇表演方式,並表現自己的觀點。


    六、課程設計:


    20 課程設計表

    節次

    主題

    能力

    指標

    教學資源

    時間

    評量



    活動一:影子遊戲



    投影機、

    手電筒、


    40

    運用手做出不同造型

    1 利用投影機或手電筒投射燈光製造出影子

    2 能做出不同的手部造型。

    3 能將手部造型投射成影子。

    1 引導孩子認識影子。

    2 引導孩子如何運用手做出不同造型。

    3 指導孩子將手部造型投射成影子。

    1-1-1

    2-1-2

    3-1-2


    活動二:如影隨形~身體的影子



    簡易節奏樂器、鋼琴、布幕、


    80


    1 跟著自己的呼吸作伸展的動作。

    2 運用自己的身體表現不同的呼吸感覺。

    3 隨音樂或節奏表現出快慢強弱等不同的動作。

    4 利用身體創造出不同的造型。

    5 利用光線作出影子。

    6 進行影子的創作。

    1 引導孩子感受自己的呼吸並作伸展動作。

    2 引導孩子感受不同的曲調或節奏的韻律。

    3 指導孩子利用光線運用身體造出各種的影子。

    4 指導孩子分享創作並欣賞他人的創作。


    1-1-1 1-1-5

    2-1-2 2-1-3

    1-1-7 3-1-5

    3-1-4 1-1-4

    2-1-6 1-1-6


    活動三:千姿百態~鏡子與我



    簡易節奏樂器


    80

    學習單

    1 把自己當作一面鏡子,模仿別人的動作與姿態。

    2 能聆聽並模仿不同的節奏型態。

    3 配合活動完成學習單。

    1 引導孩子從肢體模仿各種型態的表現。

    2 引導孩子從聲音模仿不同的節奏型態。

    3 指導學生完成學習單。

    1-1-1 1-1-5

    1-1-7 3-1-5

    1-1-4 3-1-6

    2-1-5



    節次

    主題

    能力

    指標

    教學資源

    時間

    評量



    活動一:訂做一個他()



    素材:

    布、硬紙板..


    80

    傀儡偶的製作完成

    1 能藉由肢體開發課程,感受關節的功用及身體結構。

    2 能完成一張設計圖。

    3 能共同完成傀儡偶。

    1 透過肢體開發課程,引導孩子對身體的認識。

    2 指導孩子完成設計圖,並含有關節性的肢體結構。

    3 指導孩子使用相關素材完成傀儡偶。

    1-2-1

    1-2-3

    1-2-5


    活動二:巧弄傀儡~操作練習



    音響、

    CD

    傀儡偶


    80


    1 能熟練傀儡偶操作技巧。

    2 能配合各種聲音做有節奏性的動作。

    3 能活用傀儡偶做即興表演。


    1 指導孩子操作傀儡偶。

    2 透過各種聲音,指導孩子操作有節奏性的動作。

    3 指導孩子分組並做即興創作。

    1-2-1 2-2-2

    2-2-5 1-2-8

    2-2-8


    活動三:武松打虎~舞台劇



    音響、

    CD

    傀儡偶


    80

    學習單

    1 配合「武松打虎」欣賞配樂。

    2 能聽辨文武場音樂的不同。

    3 能藉由欣賞,認識中西樂之異同。

    4 能演出「武松打虎」並加上配樂。


    1 指導孩子欣賞配樂與劇本的和諧之美。

    2 分析樂曲中文武場之音樂特色。

    3 認識國樂及西樂,在配樂上的異同。

    4 指導孩子配合音樂與劇本排演「武松打虎」。

    1-2-1 3-2-6

    3-2-5 1-2-8 2-2-8 3-2-4

    3-2-1 1-2-7

    2-2-7



    節次

    主題

    能力指標

    教學資源

    時間

    評量


    活動一:訂做一個他()



    錄影機、

    錄影帶

    素材:透明塑膠片、竹筷子..


    80

    皮影偶的製作完成

    1 欣賞影片並歸納皮影偶之特色。

    2 分組討論劇本、角色,並完成設計圖。

    3 能合作完成皮影偶。


    1 指導孩子欣賞不同劇團、不同特色的皮影偶。

    2 指導孩子配合劇本,設計角色並完成設計圖。

    3 引導相關素材完成皮影偶。

    1-3-2

    2-3-3

    1-3-8

    3-3-7

    3-3-1

    3-3-2

    3-3-3

    1-3-1

    3-3-5

    3-3-9


    活動二:劇場化妝師~配樂



    簡易節奏樂器、

    音響、

    CD


    80

    1 能配合劇本創作節奏或曲調。

    2 能紀錄創作曲譜並演奏樂器。

    3 能分組合作練習合奏。

    1 指導孩子做節奏或曲調創作。

    2 指導孩子記譜方式及樂器演奏。

    3 指導孩子做合奏練習。


    1-3-3

    1-3-7

    1-3-2

    2-3-5

    2-3-8

    3-3-8

    2-3-3

    2-3-7

    1-3-8

    3-3-7

    1-3-5

    3-3-3

    3-3-4


    活動三:好戲開鑼



    音響、

    CD


    120

    戲劇表演的完整度及個人的表現

    1 能熟練皮影偶操作技巧。

    2 能熟練劇本及台詞的清晰度。

    3 能配合音樂做劇本排練。

    4 能完成舞台設計。

    6 能完整演出皮影戲。

    7 能欣賞自己與他人的表演。

    1 指導孩子操作皮影偶。

    2 指導孩子舞台語言的技巧及清晰度。

    3 指導孩子劇本與配樂的銜接配合度。

    4 協助孩子完成舞台佈景。

    5 配合舞台設計、劇本及創作音樂完成皮影戲表演。

    1-3-3

    1-3-7

    3-3-8

    2-3-3

    2-3-7

    1-3-8

    3-3-7

    3-3-2

    3-3-9



    科際統整模式

    「課程統整與協同教學實例」(實例2)、則是屬於科際統整模式。以一個主題為中心統整生活課程、語文、數學、健康與體育、綜合等領域。在「小青蛙的家」主題下分為「探索研究」、「關懷友愛」、「欣賞創新」、「協同合作」四個概念。在「探索研究」之下,設計生活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觀察青蛙的一生、生活課程(社會)為小小劇場、數學領域認識30以內加減和認識形狀。在「關懷友愛」之下,設計語文領域探討「這是我的」故事、生活課程(音樂)教唱永遠好擣陣(閩南語)、生活課程(社會)為我的家。在「欣賞創新」之下,設計生活課程(社會)為小小劇場、生活課程(視覺)畫小動物、語文領域為圖書列車、改編故事和作文。在「協同合作」之下,設計生活課程(視覺)為分組集體創作故事接龍、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唱青蛙合唱和跳青蛙舞、綜合領域為「三隻小青蛙」歌舞劇表演。

    此課程統整實例,從形式而言是統整語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社會、藝術與人文、健康與體育、綜合等領域,但從實質而言並未就學科本質做統整。如以「青蛙」為主題,其所延伸之概念應非是「探索研究」、「關懷友愛」、「欣賞創新」、「協同合作」此四個概念,故此課程架構嚴格而言並非科際統整模式。

    在活動流程方面,共分為準備活動、活動一、活動二、活動三和活動四等五個活動,且各活動依其順序依序進行,如活動一進行生活課程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語文領域、數學領域之教學後再進行生活課程的社會領域、生活課程的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健康與體育領域,而後再進行生活課程的藝術與人文領域(視覺)、語文領域之教學,最後再進行綜合活動、生活課程的藝術與人文領域(視覺)、語文領域之教學。此種依教學活動流程進行教學之教學策略固然是理想的教學,是在教學現場因有科任教師擔任其各科教學,因課務安排之故,實際上無法按期教學零成之順序進行教學。


    教學策略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包含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三個學科。藝術是人類文化的結晶,藝術源於生活,也融入生活教育部,民90,藝術也強調對社會環境之回應。視覺藝術是藉由形象的、具象的、半抽象的作品來呈現音樂強調情感因素,偏重情感的感受與表現,藉由抽象的作品來呈現,較難展現具象之題材表演藝術較接近人生,透過故事和以故事行動化來呈現其作品,是具象的表現。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教學策略主要分為三種,1.賞析教學策略,2.創作教學策略,3.文化理解教學策略。現分別就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三個學科來說明此三種教學策略。

    賞析教學策略

    視覺藝術進行賞析教學是以一件作品進行欣賞與分析,探討藝術家想要表現甚包括其思想和技巧探討作品的構圖、比例、形狀、色彩、明暗、對比、反覆、協調等。音樂進行賞析教學也是以一件作品進行欣賞與分析,先感受聆聽一首作品之後的感覺和想法,並探討音樂家想要表現甚麼包括其思想和技巧,再探討作品的曲式、風格、音樂要素等,包括音高、音色、節奏、拍子、速度等。表演藝術進行賞析教學是以一齣作品進行欣賞與分析,探討表演藝術家想要表現甚麼包括其思想和技巧探討作品的角色、肢體動作、語言、聲音、意象、故事等;演劇的類型與風格。

    創作教學策略

    視覺藝術進行創作教學是運用各種媒材、技法畫出一幅作品,包括撕貼、水彩、蠟筆、粉臘筆、油墨、油彩、壓克力、黏土、陶土、綜合梅彩等。其創作歷程包括教師示範、實景觀察、資料蒐集、拍攝照片、畫出草圖、教師指導、修改作品、完成作品、文字敘寫、作品說明、書寫作者姓名及創作日期、觀摩他人作品、分享與學習藝術家的創作經驗等。創作教學策略也可和賞析教學策略結合,當欣賞一幅作品後,可改變視覺藝術的某些要素在來畫出作品,此也是藝術創作。

    音樂進行創作教學即是演唱、演奏、創作曲子。演唱的歷程包括範唱(教師範唱或錄音帶、CD、錄影帶、VCDLD等)、仿唱分析曲式認識音符、節奏、拍子、調式、各種常用記號等練習發聲技巧反覆練習(全體、分組、個人)熟練演唱歌曲以錄音或錄影紀錄其演唱、紀錄演唱者姓名及演唱日期觀摩他人演唱發表聆聽之心得分享與學習音樂家的演唱經驗等。演奏的歷程包括範奏(教師範唱或錄音帶、CD、錄影帶、VCDLD等)、仿奏分析曲式認識音符、節奏、拍子、調式、各種常用記號等、練習發聲技巧、反覆練習(全體、分組、個人)、熟練演奏歌曲、以錄音或錄影紀錄其演奏、紀錄演奏者姓名及演奏日期觀摩他人演奏分享與學習音樂家的演奏經驗等。

    表演藝術進行創作教學即是編故事和演出。許信雄指出進行編故事前收先要了解故事的要素,其要素為角色、事件、情節、時間、地點、主題(有表面的和深層的)、人稱觀點(甚麼人、說了甚麼話、背景、經驗)。探討故事要素後,教師引導學生以此要素進行故事編撰,可運用個人自編、接龍、看圖說故事、腦力激盪、討論等方式來進行。演出包括解說與規範暖身活動主活動。主活動分為單人表演小組表演、團體表演討論複演回饋與講評等。(張曉華,民89)。

    文化理解教學策略

    視覺藝術、音樂和表演藝術進行賞析教學是以一件作品進行分析,探討藝術家或作品所呈現之重大議題、社會議題、意識型態是甚麼其派別之風格與特色為何?其對文化和社會產生何種影響?

    根據上述的教學策略來分析試辦學校所研發之教學策略,第一種實例為「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架構」為音樂之教學(實例1),以學習內容來進行教學策略分析,在賞析教學策略上,提及欣賞「四季春」(韋瓦第)和「口哨與小狗」,未詳述賞析教學之歷程。在學習型態方面,分為1.全班教學,2.分組教學,3.獨立教學,4.協同教學,5.統整教學,6. 其他,未說明其學習型態之歷程。

    在創作教學策略上,主要的是演唱部分。在學習內容中提及聽唱ㄉㄛ、ㄖㄨㄝ、ㄇㄧ;練習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四分休止符的節奏;音樂律動(蝴蝶、小鳥、花、草)、玩遊戲、繪畫;範念並解釋「春神來了」的歌詞。如就創作教學策略而言,其所只運用聽唱、節奏練習、範唱及解釋歌曲、律動等部分,如依其所呈現的學習內容之順序而言,並未符合創作教學策略中演唱教學之歷程。如演唱教學策略能包括範唱「春神來了」(教師範唱或錄音帶、CD、錄影帶、VCDLD等)讓學生熟識此曲,再由學生來仿唱教師再來分析此曲之曲式,讓學生認識曲式,由教師介紹認識此曲的音符、節奏、拍子、調式、各種常用記號等,由演唱歌曲時來指導發聲技巧,透過反覆練習(全體、分組、個人)來熟練演唱歌曲再邀請學生演唱,其他學生觀摩他人演唱,並可將其演唱以錄音或錄影紀錄,註明演唱者姓名及演唱日期,並引導學生分享發表聆聽演唱之心得等。

    「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設計」實例3,以教學活動來進行教學策略分析,在創作教學策略上,屬於表演藝術部分提及蒐集莫札特的故事分組上台報告;聲音、表情、肢體動作的訓練:1.發聲與聲音情緒的應用2.觀察力的培養和演練3.肢體語言的表達與嘗試的可能性4.導演與表演的互動;介紹戲劇劇本的形式:1.人物角色的性格安排2.場地佈景的設計3.劇中人物對話動作的設計4.編寫《音樂神童》;參與《音樂神童》劇本的演出:1.角色分配與排練2.音樂搭配與複排3.正式演出4.分享與回饋。

    依據上述教學活動發現,其表演藝術進行創作教學包含編故事和演出兩部分。編故事部分包括蒐集故事和編寫故事。就表演藝術進行創作教學策略而言,無論蒐集故事和編寫故事都缺乏教學歷程之敘述,包括故事的要素之了解,引導以個人自編、接龍、看圖說故事、腦力激盪、討論等方式來進行編撰故事。而演出部分包括聲音、表情、肢體動作的訓練;劇中人物和角色對話動作的設計;角色分配與排練、音樂搭配與複排、正式演出、分享與回饋此部分就表演藝術進行創作教學策略而言,則缺乏解說與規範;聲音、表情、肢體動作的訓練可謂是暖身活動部分,但缺乏教學歷程之描述。劇中人物和角色對話動作的設計;角色分配與排練、音樂搭配與複排、正式演出、分享與回饋等可謂是主活動,但缺乏單人表演小組表演、團體表演討論等技巧,而使教學策略之呈現較不完整。

    在創作教學策略上,屬於視覺藝術部分提及道具、佈景、音效設計與製作:1.DIY創意道具活動指導2.裝置藝術與佈景設計4.分組製作。就視覺藝術進行創作教學策略而言,運用各種媒材、技法製作道具、裝置藝術與佈景,其中只提分組製作,缺乏創作歷程,包括教師示範、實景觀察、資料蒐集、拍攝照片、畫出草圖、教師指導、修改作品、完成作品、文字敘寫、作品說明、書寫作者姓名及創作日期、觀摩他人作品、分享與學習藝術家的創作經驗等技巧。

    在賞析教學策略上,屬於表演藝術部分提及觀賞《魔笛》錄影帶:1.角色的設計2.舞台造型設計3.劇情與道具轉換4.音樂與人物表現5.音樂與場景安排;認識歌劇、音樂劇的表演形式:1.認識歌劇2.認識音樂劇3.影帶欣賞。就表演藝術進行賞析教學策略而言,以其《魔笛》一齣作品進行欣賞與分析,探討作品的角色、人物表現、演劇的類型等,缺乏探討表演藝術家想要表現甚麼包括其思想和技巧作品的語言、聲音、意象、故事等;演劇的風格等。


    教學評量策略

    課程係指教甚麼、學甚麼教學係指怎麼教、怎麼學,是一種師生的互動,從經驗中學習建構意義評量係指學生學會甚麼、會做甚麼評量是蒐集學生學習的資料並分析其學習成就與進步,是否達成課程目標與能力指標。故課程、教學與評量三者是息息相關的,且通常在實施教學之中進行教學評量,教學與評量是同時並存的。

    「課程統整與協同教學實例(實例2),提及評量方法方面為1.口頭發表2.討論發表3.觀察記錄4.學習單5.欣賞發表,6.情意或情緒評量,7.知識技能評量表,8.實作表演。但未具體說明如何評量,評量甚麼,學生會做甚麼等,研究者無法獲知其評量策略為何,也可以說是未敘明其評量策略。

    「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設計」實例3,其評量內容重點為書面報告、口頭報告、學習單、實作評量、自評、互評、師評等,也未敘明其評量策略。現依據試辦學校的教學實例的評量分別就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加以分析

    視覺藝術

    國小部分,在「三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計畫」實例6,將評量項目列出百分比,如視覺藝術佔35%,其評量分式分為形成性評量、道具製作的完整度、課堂專心、用具攜帶三項。其次「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活動設計單」實例實例7,其評量標準為能將物品正確的擺設完成能再教師規定的時間內決定自己將使用的顏色能完成老師說明的動作能正確的將水彩塗在臉上能主動並正確的猜出同學的成果同學塗的是哪一種動物體色

    由上述教學評量內容發現評量項目指列出百分比與評量方式而無評量策略評量內容或成就標準成就標準即是學生會做甚麼

    實例6 21三年級 藝術與人文領域 課程計劃

    三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計劃


    林雅雯、陳韻如台中縣龍海國小


    1. 課程設計理念:

      1. 本學習領域課程之設計包含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等方面的學習。

      2. 藉由不同媒材的藝術表現學習細部技巧。音感培養、歌唱、直笛吹奏、欣賞音樂的韻律性;使用媒材繪畫、切割、撕貼技巧、設計視覺藝術;節奏感、肢體開發、角色扮演等等。

      3. 協助學生發展美感、情緒、心智和身體等方面的成長;促進自我概念、自我尊重、自我紀律及理解與人合作關係的發展。

      4. 幫助學生溝通觀念和表達情感,鼓勵發展語彙,建立概念、批判思考與創作之統整能力。

    2. 課程範疇:

    1. 開發孩子的感官世界,從生活感動觸發人文體驗與情懷。

    2. 使每位學生能自我探索,發現個人與環境的關係,進而發展對社會的關懷。

    3. 運用媒材與形式,從事藝術創作,展現自己的創意,發揮團隊合作精神。

    1. 課程架構表:


    月份

    週次

    視覺藝術

    方式

    (材料)

    方式、材料

    表演藝術

    方式、材料

    1

    校園寫生附表 1

    繪畫:

    水彩

    蠟筆

    唸謠大會串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音感:節奏

    認譜:音符

    演奏:輪奏



    2



    3



    4





    5





    6



    曲調轉換

    附表6

    音感:節拍

    C大調

    律動:節奏、韻律感

    欣賞:風琴

    口風琴、手風琴

    曲調轉換

    附表6

    律動:

    節奏

    韻律感

    肢體開發:

    律動遊戲角色扮演

    7

    玩具製作

    附表 2

    勞作:

    風箏

    竹槍

    8

    9

    石頭彩繪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繪畫:

    水彩

    10

    母親卡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版畫:

    實物版

    11

    配伴奏

    附表7

    音感:節奏

    演唱:歌曲

    演奏:表演

    樂器欣賞:樂隊



    12



    13





    14

    童話世界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繪畫:

    設計

    勞作:

    道具製作

    童話世界

    附表8

    演唱:歌曲

    演奏:配樂直笛

    音感:念謠

    童話世界

    附表8

    表演:

    台詞

    肢體:

    角色扮演

    15

    16

    17

    18

    19

    () 附表9

    附表 1校園寫生

    週次

    主題

    評量

    備註

    (7)


    能找到校園一角並使用畫板作畫。

    能運用鉛筆構圖。

    能使用水彩上色完成寫生作品。

    能使用蠟筆描邊修飾作品。


    指導學生使用畫板作畫。

    指導學生運用鉛筆構圖。

    指導學生運用水彩上色完成寫生作品。

    指導使用蠟筆描邊修飾作品。

    形成性評量

    1.構圖

    2.水彩上色

    3.蠟筆完成

    1-2-1

    1-2-3

    2-2-1

    2-2-2

    環境1-1-2

    4K圖畫紙

    水彩用具

    畫板

    蠟筆

    附表 2玩具製作

    週次

    主題

    評量

    備註

    (4)


    能正確並安全的使用工具(小刀)製作風箏。

    能學會放風箏的技巧。

    能正確並安全的使用工具(小刀)製作竹槍。

    能會遵守玩竹槍的遊戲規則。



    指導學生正確並安全的使用工具(小刀)製作風箏。

    指導學生配合語文課做戶外教學(放風箏)

    指導學生正確並安全的使用工具(小刀)製作竹槍。

    指導學生遵守玩竹槍的遊戲規則。

    形成性評量

    1.風箏架構

    2.裝飾風箏

    3.竹槍完成

    4.放風箏

    5.遵守遊戲規則

    1-2-2

    2-2-2

    色紙、

    竹片、

    釣魚線、

    報紙、

    棉線竹筷膠帶、

    橡皮筋、小刀

    附表3頭彩繪

    週次

    主題

    評量

    備註

    (3)


    能收集各式各樣的石頭。

    能依照石頭的形狀、材質做創意彩繪。

    能將彩繪石頭圖上亮光漆。



    與學生一同收集各式各樣的石頭。

    指導學生依照石頭的形狀、材質做創意彩繪。

    指導學生使用亮光漆。

    形成性評量

    1.挑選石頭

    2.完成彩繪

    1-2-1

    2-2-1

    2-2-2

    環境1-1-2

    刷子2支透明漆半瓶、

    水彩用具石頭

    附表4親卡

    週次

    主題

    評量

    備註

    十一

    十二

    (6)

    能利用墊板做實物版畫。

    能利用不同材質的特性完成版畫製作。

    能正確印製版畫。

    並將版畫製成母親卡。

    指導學生利用墊板做實物版畫。

    指導學生利用不同材質的特性完成版畫製作。

    指導學生印製版畫。

    指導學生將版畫製成母親卡。

    形成性評量

    1.設計圖

    2.完成版畫

    3.印製版畫

    4.完成卡片

    1-2-2

    1-2-3

    2-2-2

    刷子2支洋干漆半瓶

    水性油墨

    1

    粉彩紙、

    墊板、白膠、剪刀

    多種素材

    附表5謠大會串

    週次

    主題

    評量

    備註

    (8)

    能熟捻十六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等。

    能依照節奏正確朗誦念謠。

    能配合念謠做樂器合奏。

    能正確吹奏直笛,並完成節奏訓練。

    指導學生認識十六分音符節奏,並複習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等。

    指導學生依照節奏正確朗誦念謠。

    指導學生配合念謠做樂器合奏。

    指導學生運用不同的節奏吹奏直笛。

    形成性評量

    1.熟捻節奏2.合奏練習

    3.直笛吹奏

    1-2-4

    1-2-6

    2-2-5

    節奏樂器

    直笛、

    鋼琴、

    音符卡

    附表6曲調轉換

    週次

    主題

    評量

    備註

    (8)

    調

    能分辨不同節拍的樂曲。(2/43/44/4)

    能能聽出並唱出C大調的樂曲。

    能聽辨風琴、口風琴、手風琴。

    能跟隨不同節拍做律動遊戲。

    能嘗試做不同角色的扮演。

    指導學生分辨不同節拍的樂曲。(2/43/44/4)

    指導學生認識C大調。

    指導學生認識並聽辨風琴、口風琴、手風琴。

    指導學生跟隨不同節拍做律動。

    指導學生嘗試不同的角色扮演。

    形成性評量

    1.聽辨節拍

    2.聽辨樂器

    3.肢體開發

    1-2-4

    1-2-5

    1-2-7

    1-2-8

    3-2-5




    直笛、

    鋼琴、

    口風琴、

    手風琴、風琴


    彩帶、

    道具

    附表7伴奏

    週次

    主題

    評量

    備註

    十一

    十二

    十三

    (5)


    能熟練不同節奏、不同樂器的演奏。

    能為歌曲做即興伴奏。

    能配合歌曲吹奏直笛。

    能欣賞節奏樂隊的表演。

    指導學生練習不同節奏、不同樂器的演奏。

    指導學生為歌曲做即興伴奏。

    指導學生配合歌曲吹奏直笛。

    指導學生欣賞節奏樂隊的表演。

    形成性評量

    1.合奏練習

    2.直笛吹奏

    3.配伴奏

    1-2-4

    1-2-5

    1-2-6

    2-2-6


    節奏樂器

    直笛、

    鋼琴、

    音符卡

    附表8話世界

    週次

    主題

    評量

    備註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15)


    能熟讀故事內容,並分配角色。

    能配合戲劇內容完成音樂創作。

    能運用音調變化朗誦念謠。

    能配合戲劇做道具製作。

    能完成戲劇演出。

    指導學生熟讀故事內容,並分配角色。

    (大鳥樹、小蠑螈稅哪裡、吃飯前五分鐘、一片比薩一塊錢)

    指導學生配合戲劇內容完成音樂創作。

    指導學生朗誦念謠。

    指導學生配合戲劇做道具製作。

    指導學生音樂與戲劇的結合。

    指導配合道具做戲劇表演。

    形成性評量

    1.熟讀故事

    2.音樂創作

    3.道具製作

    4戲劇表演


    1-2-1

    1-2-2

    1-2-5

    1-2-7

    1-2-8

    2-2-5

    2-2-7

    2-2-8

    3-2-5

    3-2-6

    童話繪本 樂器、

    直笛、

    鋼琴

    各種道具


    兩性1-2-1

    1-2-6 2-2-6

    3-2-1 3-2-2

    附表9 方式

    35

    35

    30

    形成性評量。

    道具製作的完整度。

    課堂專心、用具攜帶。


    形成性評量(熟唱歌曲、朗誦念謠、課堂作業)

    期末評量:直笛(練習運氣、運舌、運指)

    課堂專心、用具攜帶。

    形成性評量(隨指令做動作)

    上課態度與合作精神。

    創意度與自信的展現。

    戲劇呈現。








    實例7 22 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活動設計單

    台中市東區樂業國民小學九十學年度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活動設計單

    教學

    科目

    藝術與人文領域

    教學

    班級

    二年乙班

    教學設計

    童惠芬

    教學單元

    動物臉譜

    彩妝

    教材

    來源

    自編

    教學

    時間

    91322

    40分鐘

    教學者

    童惠芬 老師

    • 教材分析:

    從學生自「自然與生活科技」與「綜合活動」領域所獲得之對動物體色的認識,並結合動物面具製作的經驗,讓學生嘗試以水彩在臉部作畫,體驗不同素材的呈現技巧,進而從各種人類之藝術與文化中,瞭解動物與人類生活之關係。

    • 教學重點:

    如何使用水彩將動物臉譜著色在臉上。

    • 學生經驗:

    1. 知道動物的體色各有其功能與特色。

    2. 會製作動物面具。

    3. 會水彩的基本調色方法。

    1. 能瞭解動物為了生存而演化出不同的體色。

    2. 能嘗試以不同的素材呈現動物美麗的體色。

    3. 能從人類的藝術與文化活動中發現並探討模仿動物形體的意義。







    單標

    元號

    目碼



    教學

    資源

    時間

    分配

    ()

    效果評量

    (評量標準)


    準備活動:

    教師:各種動物圖卡若干張、凡士林1瓶及白紙(每人一小張)、原住民藝術作品圖像若干張

    學生:舊毛巾一條、水彩用具、可直立的鏡子一面、洗面乳一條

    1. 老師請學生將鏡子直立在桌子上,將舊毛巾圍在胸前,水彩用具放置在適當的位子上。












    鏡子、

    舊毛巾

    水彩用具











    2











    能將物品正確的擺設完成。



    單標

    元號

    目碼



    教學


    資源

    時間

    分配

    ()

    效果評量

    (評量標準)


    1. 能選擇自己喜愛及具有特色的動物體色為著色的依據。

    1. 教師請學生觀賞貼在黑板上的動物圖卡,選出自己覺得最喜愛的動物或覺得最有特色的動物,並找出該動物特有的顏色,作為著色的依據。

    動物圖卡若干張

    1

    能在老師規定的時間內決定自己將使用的顏色

    綠色水彩容易殘留,盡量不呈現有綠色的動物,在著色時也要再次提醒學生。


    1. 能做好臉部的保護措施並注意衛生。

    1. 請學生依照教師的說明,將事先發下的凡士林均勻的塗在臉上。

    凡士林

    小紙片

    5

    能完成老師說明的動作。

    教師應特別強調眼睛周圍、鼻孔與嘴巴不可著色。額前與兩側的頭髮先以水沾濕撥向後方或兩側。著色範圍不超過下巴、額頭及耳朵。


    1. 能運用水彩進行調色與著色。


    1. 學生開始對著鏡子將水彩塗在臉上。



    1. 學生在各自完成之後,互相猜猜同學們塗的是哪一種動物的體色。

    鏡子、水彩用具

    20




    5

    能正確的將水彩塗在臉上


    能主動並正確猜出同學的成果。


    1. 能在教學活動結束之後,將臉部清洗乾淨。

    1. 教師請學生有順序的到教室外及廁所的洗手台,以洗面乳及舊毛巾將臉部清洗並擦乾。


    ~活動結束

    洗面乳

    舊毛巾

    7









    音樂

    國小部分,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架構」(實例1),提及評量方法方面為1.紙筆測驗,2.口試,3.表演,4.實作,5.作業,6.設計製作,7.報告,8.資料蒐集整理,9.鑑賞,10.晤談,11.自我評量,12.同儕互評,13.校外實習,14.實踐,15.其他。在教學資源方面為1.圖書室,2.電腦教室,3.音樂教室,4.自然教室,5.教具,6.學具,7.其他。在多元智慧檢核方面為1.語言,2.音樂,3.邏輯,4.空間,5.肢體動作,6.人際,7.內省,8.自然觀察者。本課程持計畫僅運用口試、表演、實作、鑑賞四種評量方法。

    其次,此課程計畫提及在建立本校基本學力指標方面為1.能聽音樂說故事,2.能唱出準確的音高,3.能打出正確的節奏,4.能跟著音樂以肢體律動表現曲趣,5.能熟練語言節奏,6.能觀察大自然現象,表現色彩之美等。

    在「三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計畫」實例6,將評量項目列出百分比,如音樂佔35%,其評量方式分為形成性評量(熟唱歌曲、朗誦唸搖、課堂作業)、期末評量(直笛—練習運氣、運舌、運指)、課堂專心、用具攜帶三項。

    國中部分,在「音樂科主題教學活動設計」(實例4),其評鑑方式為能以直笛整齊地吹奏汽笛與平交道的聲音、能以直笛正確地吹奏「火車」的節奏練習、能正確演奏「火車快飛」,並能表現出速度與力度的變化、能說出「卡農」的意義、能正確演唱並演奏「丟丟銅仔」、能正確演唱並演奏「鐵路工作者」與「離家五百里」、能說出「離別練習曲」作者以及所屬樂派、能說出浪漫樂派特色、能說出「第九交響曲『新世界』」作者以及所屬樂派、能說出國民樂派特色、能正確演唱「車站」上課參與度(感想發表、分組討論)。

    由上述教學評量內容發現國小評量項目部分只列出百分比與評量方式,而未敘述評量策略、評量內容和學生學習成就,但試圖了解學生達成能力指標的程度,且試圖建立學校的學力指標。課程綱要已明訂分段能力指標,各校是否需另行訂定學校學力指標呢?且如何界定這兩者之差異?又每校需訂定學校學力指標嗎?依據何者來訂定此指標?由誰來發展與擬定呢?透過何種程序來訂定呢?究竟採專家模式或採實務模式呢?如深入的探究發現一連串的問題接踵而來,由教學評量策略引伸之種種問題,是值的我們探究與關切的。國中評量部分,雖明列評量內容與與方式,但較偏重音樂認知、演唱與演奏部分,有少部分文化理解部分,較缺乏音樂最重要的本質部分—感情與感受,如聆賞音樂後能分辨浪漫樂派或國民樂派,或說出兩者有何不同之感受等。

    表演藝術

    國小部分在「三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計畫」實例實例6,將評量項目列出百分比,如表演藝術佔30%,其評量分式分為形成性評量(隨指令作動作)、上課態度與合作精神、創意度與自信的表現、戲劇呈現。在「一年級生活課程的統整教學實驗以表演藝術為核心」實例8,其評量能力為專注、同理心合作、創造力、包容、信心、勇氣、分享等。在「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設計玩偶」實例5,其評量內容為運用手做出不同造形、皮影戲的製作完成、戲劇表演的完整度及個人的表現、學習單。

    國中部分,在「藝術與人文教學大綱」實例9,學習評量單、團隊演出的合作精神與作品主體造形及創意表現整體表現等。

    實例8 23 課程的統整教學實驗


    一年級「生活」課程的統整教學實驗以表演藝術為核心

    政大實小/張麗華老師

    (一)課程目標

    1.整合英語、遊戲、律動、戲劇、視覺、音樂等多重藝術表達媒介的特質來進行課程規劃,以激發小朋友的內在感知及表達方法。

    2.加強藝術的訊息交流,鼓勵學童探索自我,體驗他人的豐富能量,並適應群體的多元性。


    (二)課程規劃原則與方向目標

    1.以國小低年級學生的認知及心理特質為基礎,進行課程導引的規劃。

    2.以英語、遊戲、律動、戲劇、視覺、音樂等多重藝術表達媒介,進行跨領域課程合作研究。

    3.透過雙語、肢體律動教學,以國小「九年一貫」計劃之「生活」課程,進行教案開發。

    4.研究發展適合一般小朋友需求的整合性藝術教育課程。


    (三)課程時間

    20019月至1月整學期,每星期五兩班各進行一節。


    (四)參與學生

    一年級的忠班、孝班兩個班級





    (五)課程規劃(本課程由張麗華老師與李錦蓉老師共同討論、規劃)


    週次

    日期

    統合次領域

    課程活動重點

    評量能力

    材料配備

    /7

    肢體表演、

    視覺、音樂

    故事簡介—呈現模式

    專注

    錄音帶

    9/14

    肢體表演、

    視覺、音樂

    角色模擬—配合音樂節奏模擬小熊、松鼠、麻雀、小羊、熊媽媽

    專注、同理心

    錄音帶、

    鈴鼓

    9/21

    遊戲、視覺、

    音樂

    情境總合

    專注、同理心


    9/28

    遊戲、視覺、

    音樂

    分四組—討論四格呈現

    合作

    創造力


    10/5

    肢體表演、

    視覺、

    「你畫我、我畫你,大家玩遊戲」

    透過臉上簡易塗鴉的方式,體驗皮膚一種被親近的觸感,並賦予孩子身、心安定作用,培養自我欣賞及認同

    專注、包容

    創造力

    紅、黃、藍

    水性顏料

    10/12

    肢體表演、

    視覺、

    分組排練

    合作

    創造力


    10/19

    視覺

    透過糅、捏、搓、拍、打土,體驗玩土的樂趣。

    創造力

    陶土

    10/26

    視覺、

    肢體表演

    分組排練,讓每位小朋友參與角色扮演、創意構想劇情。

    合作

    創造力


    11/2

    視覺

    「我是藝術大師」

    透過分組,讓每位小朋友在透明塑膠布上用油性麥克筆彩繪,製作布景。

    合作

    創造力

    油性顏料

    十一

    11/9

    視覺、

    肢體表演、

    戲劇

    分組排練(擇一製作小熊或松鼠、麻雀、小羊、熊媽媽服裝和頭飾)★此項工作請在家,親子合作創意搭配製作

    合作

    創造力

    家中現成衣物、床單、布料、絲巾、髮飾、面具、帽子等創意製作。

    十二

    11/16

    肢體表演、

    戲劇、

    視覺

    分組排練

    (擇一製作小熊或松鼠、麻雀、小羊、熊媽媽服裝和頭飾)

    合作

    創造力

    家中現成衣物、床單、布料、絲巾、髮飾、面具、帽子等創意製作

    十三

    11/23

    肢體表演、

    戲劇、

    視覺、

    音樂

    分格總合—搭配音樂、服裝、道具

    (擇一製作小熊或松鼠、麻雀、小羊、熊媽媽服裝和頭飾)

    合作

    信心、勇氣

    家中現成衣物、床單、布料、絲巾、髮飾、面具、帽子等創意製作。

    十四

    11/30

    肢體表演、

    戲劇、

    視覺、

    音樂

    總排

    請將做好的服裝、頭飾、配件帶至學校,最後修整。

    合作

    信心、勇氣

    表演用衣物用袋子或盒子裝好(寫上班級、姓名),帶到學校。

    十五

    12/7

    肢體表演、

    戲劇、

    視覺、音樂

    總排+燈光效果

    合作

    信心、勇氣


    十六

    12/14

    肢體表演、

    戲劇、

    視覺、音樂

    總排+服裝、道具、背景、燈光效果

    合作

    信心、勇氣


    十七

    12/21

    肢體表演、

    戲劇、

    視覺、音樂

    全體小朋友在歲末音樂會正式演出

    分享


    十八

    12/28

    視覺

    『躺下來畫』三人一組合作,在戶外,首先一個人先躺下來擺個姿勢讓其他同學沿著身體邊緣畫下來,再共同用畫筆彩繪、色紙、顏色膠帶裝飾等身人像。

    合作

    創造力

    畫筆、

    色紙

    顏色膠

    膠水

    十九

    1/4

    視覺

    『躺下來畫』三人一組合作,在戶外,首先一個人先躺下來擺個姿勢讓其他同學沿著身體邊緣畫下來,再共同用畫筆彩繪、色紙、顏色膠帶裝飾等身人像。

    並作訪問與回饋

    合作

    創造力

    畫筆、

    色紙

    顏色膠

    膠水


    二十

    1/11

    肢體表演、

    視覺

    「用光來畫圖」用壁報紙、大型顏色塑膠袋…等,分組在戶外對著光線投射、線條、圖案,讓孩子瞭解,多元的表現藝術風貌。

    合作

    創造力

    壁報紙、

    各類顏色塑膠布




    實例9 24 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大綱

    屏東縣立來義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大綱

    活動流程說明

    定位與行動

    節次







    達成能力指標

    視覺藝術

    音樂

    表演藝術


    1-4-3

    2-4-1

    3-4-1


    1-4-4 3-4-6

    1-4-5

    2-4-5

    2-4-6

    3-4-4

    3-4-5


    1-4-7

    1-4-8

    1-4-9

    2-4-7

    2-4-8

    3-4-7


    第一節

    • 介紹美的形式與原則


    從影片欣賞中讓學生體會力與美的結合


    認識F大調


    節奏練習

    (附點音符、切分音)

    撥放影片讓學生模仿與欣賞藝術家的肢體表達

    第二節

    • 進行小組討論

    設計各班運動會進場的

    造型、道具及吉祥物


    歌謠:

    運動會會歌

    陽光少年

    進行小組討論

    設計各班運動會進場的表演活動

    三節

    實際讓同學們依上節規劃的構思,親手製作道具及繪製各班的吉祥物

    欣賞:

    敲擊樂器-

    無音高敲擊樂器(西洋、中國及原住民樂器)


    • 進場表演動作排演與訓練


    第四節

    • 完成主題統整

    表演所需的道具與各班的吉祥物

    • 創作各班進場

    的加油節奏

    • 出進場的訓練

    • 表演彩排

    小組討論、作品表現、學習評量單、團隊演出的合作精神與表演主體造型及創意表現整體表現


    由上述教學評量內容發現國小評量項目部分只列出百分比與評量方式,有些未敘述評量策略、評量內容和學生成就,而有些雖列出評量內容,但缺乏學生學習成就。國中部分只列出評量項目,但缺乏評量策略、評量內容和學生學習成就。

    習單也是教學評量的一種方式,在學習單方面,本研究共蒐集7個學習單實例,以下就其內容按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分別加以分析。

    視覺藝術

    國中部分,其學習單之內容為:請依照貴班的特色,設計此次活動最能代表班上吉祥物,並請簡要說明實例10。此依據課程綱要中藝術與人文的分段能力指標1-3-3之內涵,透過各種藝術形式設計,展現自己的特質貴班的特色,並自我評析簡要說明。此可謂是創作的教學評量策略。

    實例10 25 學習單







    級:一年號:名:

    1. 請在下列譜上正確寫出譜號及F大調調號、音階。














    1. 請畫出中國和西洋及原住民的無音高敲擊樂器至少各一種;並請著色。









    1. 請以4/4拍十二小節創作節奏作為此次運動會貴班的班呼。







    四、請依照貴班的特色,設計此次活動最能代表班上的吉祥物;並請簡要說明。






    音樂

    在國小部分其學習單之內容為:聽一聽是哪一種聲音,請按照順序寫出123456實例11。其次,其學習單之內容為:我們的創作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實例12。此依據課程綱要中藝術與人文的分段能力指標2-3-3之內涵,體驗大自然及週遭環境之聲音。此評量單是以體驗各種動物的聲音為學習重點,此可謂是賞析的教學評量策略,但如真正要達成此分段能力指標,應強調實際的體驗實作為主,才能知其能立是否具備,此非以學習單和紙筆測驗可測得其能力。

    在國中部分其學習單之內容為:1.我最喜歡的歌手是_________2.我最愛他們的原因3.他們的特點是甚麼呢歌聲很特別,是旋律好聽還是人長得帥或美麗4.你認為他是屬於哪一種歌聲類型﹖(女高音或女中音,還是男高音、男中音5.你會怎樣表達對他們的喜愛﹖(實例13。此學習單有些內容非學科本質之內涵,如最愛他們的原因、你會怎樣表達對他們的喜愛等。有些引導偏離學科本質,如他們的特點是甚麼呢歌聲很特別,是旋律好聽還是人長得帥或美麗。有些內容是屬於學科本質之內涵,如你認為他是屬於哪一種歌聲類型,但此非第四階段之能力指標,而是2-2-4指標,此應屬於國小三、四年級之範圍,此是否符合學生之程度值得深思。

    其次,其學習單之內容為:請在下列譜上正確寫出譜號及F大調、音階。請畫出中國和西洋及原住民的無音高敲擊樂器至少一種以上,並請著色。請以4/4拍十二小節創作節奏作為此次運動會貴班的班呼實例10。再其次,其評量單的內容為:合音天使相互評量單,其內容共分音色20%、表情20%、技巧10%、默契30%、總分等項目實例14。有些內容依據課程綱要中藝術與人文的分段能力指標3-3-4之內涵,運用各種音樂相關的資訊,輔助音樂的學習與創作。如正確寫出譜號及F大調、音階4/4拍十二小節創作節奏作為此次運動會貴班的班呼實例10。此可謂是創作的教學評量策略,但課程綱要卻歸於文化理解主軸中。有些內容依據課程綱要中藝術與人文的分段能力指標2-3-6之內涵,參與音樂活動,養成專注聆聽的習慣,並能表達自己的感受。如合音天使相互評量單,以抽象的分數來評量音色、表情、技巧、默契和總分,此缺乏客觀的評量指標,教師不易評量學生是否達成其能力指標。此如能配合學生演唱時,就音色、表情、技巧、默契等發表其感受,此不但符合實作評量之精神,而且較易評量學生之能力達成之程度。

    表演藝術

    在國中部分,其評量單的內容為:看了各班的演出之後………

    你認為哪一班的表演令你印象最為深刻?請先大略描述它的表演方式並說明為什麼?(是因為表演的人、音樂、道具、創意、還是造型等哪一方面吸引你?)

    對於這一次的藝術表演,除了請你為自己班上的演出評分之外,並用「專家的眼光」寫下你的評語來建議同學。

    看了所有同學的演出,我的感想簡述如下:

    其次,學習單之內容為:1.請簡單描述你所知道魔笛的故事情節2.你最喜愛故事中的哪一個角色為甚麼3.起你說說自己的新的感想。實例15

    此內容依據課程綱要中藝術與人文的分段能力指標2-4-7之內涵,欣賞展演活動或戲劇作品,並能提出自己的美感經驗價值觀或建設性意見。但進行此評量如能配合實作時分享彼此的經驗和意見,學生更易達成此能力。

    綜觀上述得知國小和國中的教學案例顯示教師尚未能視教學活動設計中的目標進行多元評量,傳統的評量方式仍佔多數,學習單是較常被教使用來作為評量的項目。由於「藝術與人文領域含三個學科,因此有些課程將評量項目列出百分比,如視覺藝術佔35%、音樂佔35%表、演藝術佔30%。課程綱要的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實施要點的評量方法明訂本領域教學評量可併用「量」與「質」的評量,且可視教學目標、教學範圍、教學方法、教學流程之需要,採取教師評量、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方式,並運用觀察問答晤談問卷調查軼事紀錄測驗自陳法評定量表檢核表討論等方式評量,且可酌採相對解釋法與自我比較法等談像評量措施(教育部,民90﹕334)。但對此三學科應佔多少百分比其未予規定,因而造成上述三學科所佔之比例不均之現象況且課程綱要為明列視覺藝術音樂與表演藝術的教學評量策略,包含評量內容評量歷程評量技巧等,也未明列三個學科學生應達成之成就標準,並將此學生成就標準作為教師實施評量之依據在學習單部分,其內容有些屬於學科本質之內涵,也些則非學科本質之內涵其所依據的分段能力指標有些屬於該年段之指標,有些則部署於該年段之指標再者,依其評量內涵如配合改以實作評量方式進行,學生更能達成其能力,如以學習單方式進行評量,則易流於認知部分之評量,與九年一貫課程之精神培養貸得走的能力有落差,故進行學習單評量必須慎用,避免濫用與誤用,不但增加師生之負擔且易抹煞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例11

    26學習單


    學習單

    一年號姓名

    小朋友請你仔細聽一聽,是哪些動物的聲音?請按照出現的順序,在

    ()中寫上123456









    實例12

    27 學習單






    我是班第組的,我的伙伴有


    我們的創作…

    二拍子

    2

    4

    四拍子

    4

    4

    三拍子

    3

    4








    實例13

    28 學習單








    我是班第組的,我的伙伴有


    我最最喜愛的歌手是

    我喜愛他們的原因?

    他們的特色是甚麼呢?歌聲很特別,是旋律好聽,還是人長得帥或

    美麗?

    你認為他(們)是屬於餒一種歌聲類型?(女高音或女中音,還是

    男高音、男低音)

    你會怎樣表達對他們的喜愛?


    實例14

    29 評量單


    合音天使相互評量單


    組別

    音色20%

    表情20%

    技巧10%

    默契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特別的話給特別的你※


    評分者


    實例15 30 學習單






    班級:座號:姓名:


    在今年的運動會表演活動中,同學們別出心裁的表現令在場所有的觀眾印象難忘。相信大家一定是卯足了勁,希望展現出各班最有活力、團隊精神和創意的一面。

    看了各班的演出之後…………

    1. 你認為哪一班的表演令你印象最為深刻?請先大略描述它的表演方式並說明

    為什麼?(是因為表演的人、音樂、道具、創意、還是造型等哪一方面吸引你?)






    1. 對於這一次的藝術表演,除了請你為自己班上的演出評分之外,並用「專家的眼光」寫下你的評語來建議同學。


    (等第請打勾,評語請簡述)

    項目


    等第

    評語

    創意





    造型





    音樂





    主題





    團隊精神







    三、看了所有同學的演出,我的感想簡述如下:






    肆、「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教學策略與應用模式


    一、「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能力指標的轉化

    七大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內容中,列有各領域之課程目標,如「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課程目標軸為:探索與創作、審美與思辨、文化與理解等三項。目標軸下呈現各階段的能力指標,每一階段之三個課程目標軸,均分別列有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等三內涵之能力指標。此外,另將分段能力指標與十項基本能力之關係,對應呈現,使學習領域之分段能力指標成為能實現基本能力之建構規準。

    能力指標之解析是深入探究其內涵、價值與定位,並作為轉化教學目標之指引方向,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基本能力實踐策略」一文中(楊思偉等,1999),釐清並建構十項基本能力之具體定義及內涵,為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提供教師建構教學策略及進行教學活動時的參考依據。

    將轉化和課程、教學的概念結合,可產生課程轉化、教學轉化等概念,若從教導者與學習者互動的角度去思考,將可能形成課程轉化、教學轉化、教導轉化、學習轉化、評量轉化、能力/能力指標轉化等概念。(葉連祺,2002)教師能掌握能力指標解析的概念,兼顧學科本質的教學內容,再將指標轉化成教學目標,即能和教學與評量相結合。

    轉化與實踐能力成為課程內涵之發展順序為:1.先確定階段性所欲達成之基本能力項目,進而瞭解、詮釋該基本能力的內涵特質。2.決定該基本能力由「單學習領域」或「跨領域」教材來進行能力的統整。3.再依課程綱要中「分段能力指標與十大基本能力之關係」中,確立所欲達成的能力主軸項目(如目標主軸「探索與創作」)。4.對應該領域分段能力指標的能力主軸項目,並列出該主軸下的指標號碼及內涵。5.決定統整主題和單元名稱,要融入藝術本質及學校本位課程,與生活文化特質。6.訂立教學目標,由能力指標轉化為教學目標,並分析教與學之行動目標。7.教學活動以學生為本位,以藝術本質目標能力為導向,選擇學生生活中常發生的重要經驗,建立正向之態度與行為。8.「教學策略」、「教學方法」設計如何發展學生習得基本學力與基本能力的教與學的主要步驟。9.「研究與建檔」設計落實評量工作之評量方式,教學前、中、後的反思與資料建檔。(呂燕卿,2002

    學者Wiggins(1998) 認為課程設計概念,是強調學生的學習,包含三層面的意涵:第一,課程設計不是以教學者要教什麼樣的內容為首要的思考,而是以學習者的持久性瞭解為首要的思考,到底透過這一段的教學,希望學生學得什麼? 能瞭解什麼重要/有意義的想法或概念?第二,教學的過程即在進行評量,是以學校教學為脈絡的評量,第三,評量是著重在學生的實作,評量與教學活動結合,以確認學生的學習與瞭解(陳瓊花,2002a)

    什麼是「藝術與人文」學習的重點?這是在進行課程與評量設計首要思考的問題。假設我們認為第一學習階段、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學習「自我的認同」是重要的,因為,「自我的認同」代表對自己及家人的認識、瞭解、與關懷,也是未來對週遭環境、他人能尊重與愛護的基礎,那麼,這想法便具有學習的意義,可以是大單元的主題。但是必須瞭解的是,藝術學習的重點可能因學生、學校、地區等的特質,而有所差異,或不同的著重點。

    當學習的主題決定後,便可以尋找教育部所規範對應之能力指標,譬如,假設學習的重點是在「認同」,於是決定教學其中之一的主題是「我的家人」,那麼,在視覺藝術能力指標之1-1-1:藉由生活的經驗與體認,運用視覺藝術創作的形式,表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於是,便可依此能力的關鍵「生活的經驗與體認」,「視覺藝術的形式」,「表現感受和想法」,與主題一併來思考課程的內容與教材,因此,想到「牽手」是日常生活中小孩常有的經驗,是接觸家人的起始點,然後,可能用「鉛筆畫家人手的形式」,來「表達他/她的感覺與想法」。此1-1-1之能力指標便可以轉化為具體的課程或教學目標,以此例便可能是:()能以口語表達感覺與體會與家人(可能是爸爸、媽媽、或兄弟姐妹等)牽手的經驗,()能以鉛筆畫家人的手。

    由分段能力指標轉化為具體的課程或教學目標(視課程的長短而定)必須與課程的內容及教材、教學與評量活動作一併的考量。


    二、各階段課程設計之主題架構

    本研究主要內容,除依循「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設計手冊研究報告之案例(研究報告,54-71)架構發展外,並將主題與評量二方面作進一步的研發。

    就主題的部分,以第一至第四階段縱向循序性之發展原則,藉由學科本質的探究,配合先進國家藝術教育中常被討論的課題而擬定出「認同」、「變化」與「社區」三大主題進行教學設計(表24),並就各階段學生之社會發展經驗、學科本質之順序性等做四個向度的安排,如「認同」主題則朝向學生社會經驗發展的範疇,擬出「自我」、「學校」、「國家」、「世界」等四個向度,然後再由主題中研擬三內涵(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可發展的子題(或稱單元名稱),並思考主題橫向的統整(即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三內涵的統整)與縱向四階段的連貫(即九年一貫的連續性,教材連貫而不重複);「變化」係以相同的美學概念為教材的統整,並且分別以「色彩」、「形式」、「表現」、「內容」等四個向度做縱向連貫的學科本質探索學習;「社區」主題則分由「居民」、「環境」、「建築」、「文化」等四個向度研擬各內涵相關的子題。

    評量的部分依教學目標及教學活動之需要設計學習單、記錄表、評分表等,另課程實驗後學生之學習資料,來歸納整理評量之標準或方式,以提供教師參考之。

    31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第一至四階段主題架構表



    第一階段

    一年級

    有力量的家庭

    我的家人

    快樂的家庭

    色彩萬花筒

    四季

    天氣變了

    社區風采

    唸謠

    我的社區

    二年級

    第二階段

    三年級

    校園風情

    我的學校

    我的學校

    快樂的好朋友

    視覺魔術師

    快樂的節奏樂

    我變變變

    戶外空間

    環保小天使

    特產

    環境變遷

    打掃環境人人誇

    四年級

    第三階段

    五年級

    福爾摩沙的聯想

    百變歌謠

    國花

    代表國家的

    事件、人物

    國家的語言

    、領袖

    國慶日的表演

    繪畫的故事

    有聲音的畫

    技巧

    不同的媒材表現

    讓名畫活起來

    不一樣的牆

    師大藝術節

    廳、古蹟等

    社區改造故事劇場

    六年級

    第四階段

    七年級

    時空之旅

    音樂地球村

    旅遊記趣

    博物館尋寶

    音樂萬花筒

    嚮往輝煌的成就

    文山尋寶

    鑼鼓喧天慶豐年

    回憶溫馨舊事

    八年級

    九年級

    為教學操作演練之子題。

    由能力指標轉化或思考課程主題與教學目標後,進而便須規劃內容與所擬使用之教學方法或策略。課程內容與教學策略之間的關係猶如菜單與作菜的方法,炫目的菜單若無適切得當的炒菜技術,便無法作出色香味俱全的佳餚。我們希望學生不只學會作某道菜,同時可以延伸運用,自擬具特色之菜單與完成菜餚之能力。

    本研究所指之教學策略是指讓教導活動與學習活動能具體運轉,以達到教學目標的方法,因此,它是依附在整體課程設計的脈絡中,誠如前章所探討,它涵蓋了一般的教學法、評量的方式、以及學科本身獨特探究方式的運用。模式的意義可能是實際狀況的描述,也可能是理想狀況的指引(黃政傑,1997144),在本研究中,是指一種在實際與理想狀況下原則性的指引。本研究教學策略之應用模式,強調從課程設計發展中的脈絡來思考一般的教學法、評量的方式、以及學科本身獨特探究方式的運用。本研究之課程發展依如下表之發展步驟而來,從學習的重點,決定主題,瞭解階段能力指標,確認教學目標,發展各項教學與評量活動,以至實際教學,不斷回饋修正。表中灰色地帶正代表思考教學策略運作之位階。


    本質問題


    思考決定


    尋找相關

    能力指標


    教學目標


    展各項

    學活動


    我要讓學生學/領域/範圍年級層/細訂主題課程教學活動/

    瞭解/思考什麼主題可以以課程主軸/目標/再細訂學習活動

    故事/問題/ 視覺藝術/音樂/各教學目標

    具啟發性表演藝術


    視目標達成與否及

    關之教學檢討修正


    評量方式與作法


    計相關

    14:「藝術與人文」課程發展步驟(陳瓊花,2001)


    當設計教學策略時,本研究係從一般教學法(如前所列舉之發表或演說法、探究法、討論法、及批判思考法等)、評量途徑與方法(如表3所述各種方式)、及學科獨特探究方式之轉換運用。

    循此以上所述原則,以下先討論各階段之課程設計案例後,再依序論述其教學策略及其運用。其中在第一階段中能力指標之標示係依生活科之整體標示,而非藝術與人文領域中之標示,譬如,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中視覺藝術分段能力指標第一階段1-1-1之能力指標為:藉由生活的經驗與體認,運用視覺藝術創作的形式,表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此一能力指標在生活科的標示為4-2-1而非1-1-1。此外,為節省篇幅,以下各案例之能力指標只以號碼標示,省略內容,請查閱文後附錄。


    三、各階段之課程設計案例

    第一階段課程設計案例

    案例一

    32第一階段「認同」主題課程架構表




























    視覺藝術

    4-2-1藉由生活的

    驗與體認,

    運用視覺藝術創

    作的形式,表現

    自己的感受和想

    法。

    5-2-2體驗各種色

    彩、圖像、聲音

    、姿態、表情、

    動作的美感,並

    表達自己的感受

    6-2-1 參與藝術活動,認識自己生活周遭環境的文化特質。

    音樂

    4-2-3透過人聲、

    身體樂器、樂器

    及周遭環境的聲

    音來體驗多樣化

    的音色。


    5-2-3體驗大自然

    及周遭環境的聲

    音,並描述自己

    的感受。

    6-2-3 觀察周遭環境及參與藝術活動,瞭解音樂是生活的一部份。

    表演藝術

    4-2-6在共同參與

    戲劇表演活動

    中,觀察、合作

    並運用語言、肢

    體動作,模仿情

    境。

    5-2-5對各類型的

    兒童表演產生興

    趣,並描述個人

    的想法。

    6-2-5 透過表演,體認自我與社會、自然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

    社會

    2-1-3舉例說明自

    己的發展與成長

    會受到家庭與學

    校的影響。



    2-1-4瞭解自己在

    群體中可以同時

    扮演多種的角

    色。

    自然與科技

    7-3-11養成注意周

    邊訊息,適切反

    應的習慣。




    9-3-1能依自己所

    觀察到的現象說

    出來。



















    時間



    6節(240分鐘)




















    子題


    有力量的家

    我的家人


    快樂的家庭















    1.能觀察家人的手。

    2.能製作家族樹。

    3.能認識色彩的明暗。

    4.能完成「大手牽小手」學習單。


    1.能分辨聲音的長短。

    2.能分辨聲音的高低。

    3.能分辨聲音的強弱。

    4.能哼唱「甜蜜的家」、「只要我長大」、「妹妹背著洋娃娃」。


    1.能做跑、跳、滑步的律動。

    2.能做站、蹲、彎腰的律動。

    3.能做擴胸、放鬆的律動。

    4.能用具體動作介紹家人。














    2節(80分鐘)

    2節(80分鐘)


    2節(80分鐘)















    1.「動物的家」powerpoint

    2.「小丸子家庭」圖片powerpoint

    3. 「大手牽小手」學習單。


    1.家長。

    2.家人照片、錄影帶。

    3.錄音帶、CD、音響。

    4.音符卡、C大調音階表。


    1.家人生活的錄影帶。

    2.家人的服裝和配件(如帽子、皮包)。




































    視覺藝術

    1.製作家族樹。

    2.描繪長短線。

    3.描繪曲線。

    4.圖畫「大手小手」學習單。


    音樂

    1.辨別家人的聲音。

    2.認識聲音的長短。

    3.認識聲音的高低。

    4.認識聲音的強弱。

    5.哼唱「甜蜜的家」

    「只要我長大」

    「妹妹背著洋娃娃」




    表演藝術

    1.模仿聲音長短做跑、跳、滑步的律動。

    2.模仿聲音高低做站、蹲、彎腰的律動。

    3.模仿聲音強弱做擴胸、放鬆的律動。

    4.具體說出或表演出家人的特徵和專長。


    社會

    1.稱謂的認識。

    2.欣賞家人照片或

    錄影帶。

    3.介紹家庭成員。





    自然與科技

    1.欣賞「動物的家」。




















    1.從學習單、圖畫中評量。

    2.從回答、演唱發表中評量。

    3.由肢體及表情變化中評量。




    案例二

    33第一階段「變化」主題課程架構表


    主題


























    視覺藝術

    1-1-1藉由生活的經驗與

    體認,運用視覺藝術創

    作的形式,表現自己的

    感受和想法。

    2-1-2體驗各種色彩、圖

    像、聲音、姿態、表情

    、動作的美感,並表達

    自己的感受。

    3-1-2 蒐集各種喜愛的圖片、小飾物,美化自己的生活空間。


    音樂

    1-1-3透過人聲、身體樂

    器、樂器及周遭環境的

    聲音來體驗多樣化的音色。

    2-1-3 體驗大自然及周遭環境的聲音,並描述自己的感受。

    3-1-3 觀察周遭環境及參與藝術活動,瞭解音樂是生活的一部份。


    表演藝術

    1-1-6在共同參與戲劇表演活動中,觀察、合作並運用語言、肢體動作,模仿情境。

    2-1-5對各類型的兒童表演產生興趣,並描述個人的想法。

    3-1-5透過表演,體認自我與社會、自然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

















    時間



    6節(240分鐘)


















    子題


    色彩萬花筒

    春夏秋冬


    天氣變了














    1.欣賞Nicholaes Maes繪「家庭」。

    2.能完成觀察種子的紀錄。

    3.觀察春天天空色彩。

    4.能描繪春天的花園


    1.能分辨聲音的長短。

    2.能分辨聲音的高低。

    3.能分辨聲音的強弱。

    4.能哼唱春天的歌曲。



    1.能知道天氣晴雨寒熱的變化。

    2.能注意氣象預報。

    3.能應付天氣變化時的生活。









    時間


    2節(80分鐘)

    2節(80分鐘)


    2節(80分鐘)















    1.Nicholaes Maes繪「家庭」(Interior with a Dordrecht Family)

    powerpoint

    2.色彩掛圖。

    3.紀錄種子成長學習單。


    1.錄音帶、CD、音響。

    2.音符卡、C大調音階表。

    3.春天的圖片。

    4.大自然影片。

    1.錄音機,路一段氣象報告。

    2.製作太陽、雨天、烏雲的圖片。

    3.準備雨衣、雨傘、外套、報紙等。.
















    1.欣賞Nicholaes Maes繪「家庭」。

    2.觀察春天天空顏色。

    3.描繪花園的天空。

    4.發表種子的生長情形。

    5.描繪春天的花園。

    1.辨別家人的聲音。

    2.認識聲音的長短。

    3.認識聲音的高低。

    4.認識聲音的強弱。

    5.欣賞韋瓦第「四季」。

    5.哼唱能春天相關歌曲。



    1.觀察今天的天氣。

    2.聽氣象報告(錄音機)

    3.扮演晴、雨、寒、熱。

    4.小朋友適應氣候變化的方法。



















    1.從學習單、圖畫中評量。

    2.從回答、演唱發表中評量。

    3.由肢體及表情變化中評量。



    案例三

    34第一階段「社區」主題課程架構表



























    視覺藝術

    1-1-1藉由生活的經驗與

    體認,運用視覺藝術創

    作的形式,表現自己的

    感受和想法。

    2-1-2體驗各種色彩、圖

    像、聲音、姿態、表情

    、動作的美感,並表達

    自己的感受。

    3-1-1 參與藝術活動,認識自己生活周遭環境的文化特質。


    音樂

    1-1-3透過人聲、身體樂

    器、樂器及周遭環境的

    聲音來體驗多樣化的音

    色。

    2-1-3 體驗大自然及周遭環境的聲音,並描述自己的感受。

    3-1-3 觀察周遭環境及參與藝術活動,瞭解音樂是生活的一部份。


    表演藝術

    1-1-6在共同參與戲劇表

    演活動中,觀察、合作

    並運用語言、肢體動

    作,模仿情境。

    2-1-5對各類型的兒童表

    演產生興趣,並描述個

    人的想法。

    3-1-5透過表演,體認自我與社會、自然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


















    時間



    6 節(240分鐘)


















    子題


    社區風采

    唸謠


    我的社區
















    1.認識住家附近環境型態。

    2.能完成「社區小記者」學習單。

    3.討論住家到學校的路線。

    4.能選擇媒材紀錄社區環境(包括口述、攝影等)。

    1.1.欣賞福佬語童謠「點仔膠」

    2.輔導兒童唸「點仔膠」

    3.播放客語童謠「月光光」

    4輔導兒童唸「月光光」

    5.聽取兒童由家長所教的
    家鄉童謠



    1.能使學生適應現代社區生活。

    2.瞭解有急難時能向鄰居求助。

    3.養成敦親睦鄰的態度。

    4.能藉由鄰居的相互關係延伸至社區。








    時間


    2節(80分鐘)

    2節(80分鐘)


    2節(80分鐘)














    1.「社區小記者」學習單。

    2.「上學」前進遊戲圖。



    1.錄音帶、CD、音響。

    2.音符卡、C大調音階表。

    3.春天的圖片。

    4..大自然影片。


    1.社區。

    2.鄰居。


















    1.能完成「社區小記者」學習單。

    2.能製作門牌。

    3.能描繪「社區風采」。

    1.欣賞童謠「點仔膠」

    唸「點仔膠」。

    2.欣賞童謠「月光光」。

    3.唸「月光光」。

    4.發表家鄉童謠。


    1.認識鄰居。

    2.拜訪鄰居。

    3.玩「鄰居遊戲」。






















    1.從學習單、圖畫中評量。

    2.從回答、演唱發表中評量。

    3.由肢體及表情變化中評量。


    第二階段課程設計案例

    案例一

    35第二階段「認同」主題課程架構表


    主題


























    視覺藝術

    1-2-1嘗試各種藝術創作,表達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2-2-3 樂於參觀與欣賞生活周遭環境的文化古蹟、民俗文物。

    3-1-1 參與藝術活動,認識自己生活周遭環境的文化特質。


    音樂

    1-2-4透過律動、歌唱和演奏樂器來感受音樂的要素(如音高、長度、力度等)。

    2-2-4辨識人聲、樂器及音樂要素,並描述其特質。

    3-1-3 觀察周遭環境及參與藝術活動,瞭解音樂是生活的一部份。


    表演藝術

    1-2-8在群體藝術活動中,能用寬容、友愛的肢體或圖像語言,並與同學合作規劃群體展演活動。

    2-2-8觀賞藝術展演活動時,能表現應有的禮貌與態度,並領會他人的表現與成就。

    3-2-5透過戲劇性的表演活動,認識多元文化、社會角色,並產生同理心,能與人溝通與分享。

















    時間



    12節(480分鐘)



















    子題


    校園風情

    我的學校


    快樂的好朋友
















    1.能認識校園植物。

    2.能說出校園建築位置與功能。

    1.能認識拍子與節奏。

    2.能認識2/4 4/4拍子。

    3.能認識C大調音階。

    4.能認識演唱技能的起唱、換氣、圓滑、斷音。


    1.能瞭解班上同學之間的社交活動。

    2.瞭解同儕友愛的肢體語言,並樂意與同學快樂學習、分享。

    3.藉由各組展演中,培養觀賞表演的基本禮儀和態度。










    時間


    4節(160分鐘)

    4節(160分鐘)


    4節(160分鐘)











    教學資源



    1.校園植物圖片。

    2.校園建築物幻燈片。

    1.校園圖片

    2.日程表

    3.校歌歌譜、錄音帶

    4.放學歌歌詞、歌譜1.節奏樂器、直笛


    1.學習單二張。

    2.記者牌。

    3.設計「體育新聞快訊」版。

    4.人氣指數排名表。











    主要教學活動




    1.認識並記錄校園植物。

    2.練習拓印樹幹。

    3.討論校園的建築物。

    1.認識校園。

    2.認識學校上、下課日程表

    3.認識校歌並哼唱。

    4.演唱「放學歌」並認識起唱、換氣、圓滑、斷音


    1.「我是小記者」活動。

    2.拔河活動。

    3.角色扮演。



















    1.從發表、作品中評量

    2.從回答、演唱、演奏中評量


    案例二

    36第二階段「變化」主題課程架構表


    主題




























    視覺藝術

    1-2-1嘗試各種藝術創作

    ,表達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2-2-1欣賞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品之美

    3-2-2認識鄉里與社區中廟宇、建築的文化特質。


    音樂

    1-2-4透過律動、歌唱和演奏樂器來感受音樂的要素(如音高、長度、力度等)。

    2-2-5 欣賞同儕的音樂表演,表達自己感受及領會其成就。

    3-2-4欣賞不同文化的音樂表達方式,瞭解不同文化的特質。


    表演藝術

    1-2-8在群體藝術活動中,能用寬容、友愛的肢體或圖像語言,並與同學合作規劃群體展演活動。

    2-2-7欣賞並分辨不同的兒童戲劇表演方式,並表達自己的觀點。

    3-2-6樂於參與地方性藝文活動,瞭解自己社區、家鄉的文化內涵。


















    時間



    12節(480分鐘)



















    子題


    視覺魔術師

    快樂的節奏樂


    我變變變
















    1.能欣賞畫作空間處理。

    2.能了解畫作的時代背景

    3.能認識社區廟宇、建築特色。


    1.能認識節奏樂器。

    2.能吹奏直笛。

    3.能認識演唱(奏)中的力度、速度。


    1.透過放學歌歌詞引領學生做好孩子。

    2.藉由故事引導,明白善有善報的道理。

    3.能在遊戲中體會對生命的關懷。










    時間


    4節(160分鐘)

    4節(160分鐘)


    4節(160分鐘)











    教學資源


    1.秀拉「星期日午後的大傑特島」幻燈片。

    2.色環揭示卡。

    3.社區廟宇建築圖片。

    1.節奏樂器、直笛。

    2.直笛指法表。

    3.簡易歌曲歌譜。


    1.故事本。

    2.放學歌詞










    主要教學活動


    1.了解水彩用具的使用方法。

    2.欣賞點描派作品。

    3.認識視覺上的色光混合。

    4.介紹社區廟宇建築。

    1.認識節奏樂器與演奏

    2.認識直笛與吹奏

    3.吹奏簡易歌曲並認識力度與速度


    1.用「放學歌」做手語表演或帶動表演。

    2.故事表演。




















    1.從發表、作品中評量

    2.從回答、演唱、演奏中評量


    案例三

    37第二階段「社區」主題課程架構表


    主題




























    視覺藝術

    1-2-3記錄與表現自己所見及所觸的事物與情感。

    2-2-2相互欣賞同儕間的作品,並能描述其美感特質。

    3-2-2 認識鄉里與社區中廟宇、建築的文化特質。


    音樂

    1-2-5運用人聲、肢體動作和樂器即興創作簡單的曲調與節奏,以配合音樂或律動。

    2-2-6培養日常生活中聆聽音樂的興趣,並表達自己選擇音樂之原則。

    3-2-3認識鄉土音樂,並藉由演奏、演唱或欣賞的方式,表現關懷鄉土的情操。


    表演藝術

    1-2-7參與表演藝術之活動,以感知來探索某種事件,並自信的表現角色。

    2-2-7欣賞並分辨不同的兒童戲劇表演方式,並表達自己的觀點。

    3-2-5透過戲劇性的表演活動,認識多元文化、社會角色,並產生同理心,能與人溝通與分享。


















    時間



    12節(480分鐘)


















    子題


    戶外空間

    環保小天使


    打掃環境人人誇
















    1.能練習以速寫紀錄人物動作。

    2.能與同學合作完成作品。

    1.能做節奏模仿。

    2.能做節奏回答遊戲。

    3.能做節奏與二部輪奏。


    1.透過環保創意歌,熟悉環保的觀念。

    2.養成環保、清潔、衛生的實踐者。












    時間


    4節(160分鐘)

    4節(160分鐘)


    4節(160分鐘)















    1.戶外活動照片。

    2.人物速寫powerpoint


    1.養樂多瓶、綠豆(紅豆、米)、膠帶等。

    2.保麗龍蛋糕盒、餅乾盒、筷子。

    3.節奏卡。


    1.活動學習單。

    2.A4紙張。



















    1.發表印象深刻的戶外活動。

    2.觀察下課同學表情及動作。

    3.人物速寫練習。

    4.引導兒童注意空間中前後人物的大小。

    4.完成「校園風情」集體創作。

    1.簡易歌曲輪奏。

    2.自製資源回收環保樂器。

    3.做節奏模仿與回答遊戲。


    1.依小組分配大掃除中的人物扮演。

    2.自由創作環保歌詞,並分組把內容表演出來。





















    1.從發表、作品中評量

    2.從回答、演唱、演奏中評量


    第三階段課程設計案例

    案例一

    38第三階段「認同」主題課程架構表


    主題


























    視覺藝術

    1-3-1探討各種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瞭解他人的作品,培養自我的思考與表達能力。

    1-3-2構思表現的主題與內容,選擇適當的媒材技法,完成有感情、經驗與思想的作品。

    2-3-1透過描述、分析與討論的方式,辨認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品的美感特徵與視覺要素。

    2-3-2認識環境與生活的關係,反思環境對藝術表現的影響。

    3-3-2參與藝術活動,瞭解本國社會中不同的文化特質。


    音樂

    1-3-4嘗試與探索各種不同的音源(含電子樂器),激發創作的想像力。

    2-3-4使用音樂專門術語,描述樂曲的組織與特徵。

    3-3-5比較不同文化的音樂特質。


    表演藝術

    1-3-7在表演戲劇活動中,表現積極合作態度,並表達自己的才藝潛能。

    2-3-7使用適當的表演藝術專門術語,描述自己的觀點。

    3-3-7透過戲劇性的表演活動,模倣不同文化、社會之特色,並且尊重他人與團體倫理的概念。

    3-3-9分組選擇主題,探索藝術與文化活動相關的課題。

















    時間



    12節(480分鐘)



















    子題


    福爾摩沙的聯想

    百變歌謠


    國慶日的表演
















    1.能了解福爾摩沙之名的由來與意義。

    2.能尋找出文化的福爾摩沙。

    3.認識民俗節慶的內涵與特色。

    4.指導學生能利用紙材進行造型創作。

    5.能發表自己的作品並與同學分享。

    1.認識國花。

    2.會演唱「梅花」。

    3.能為「梅花」配上伴奏。

    4.能以原有的旋律自行配上新創作的歌詞。


    1.運用肢體動作來表達節慶歡樂之創作。

    2.以角色扮演及利用道具做展演的呈現。

    3.透過主題活動之討論,能提出自己的觀點。

    4.激發想像力,啟發思考與感知的能力。










    時間


    4(160分鐘)

    4節(160分鐘)


    4節(160分鐘)















    1.有關文化的福爾摩沙圖片

    2.紙雕作品

    3.八開粉彩紙或深色底紙

    4.各色16開粉彩紙若干。


    1.掛圖

    2.幻燈片

    3.鋼琴


    1.中外的國慶日圖片。

    2.色卡紙。

    3.學習單。

















    1.共同討論,確定自己想表達的學習主題。

    2.提示重點、材料的使用、構圖與佈局的營造等事項。

    3.分組進行創作,及共同檢討。

    4.作品完成展示、分享與賞析。


    1.認識國花

    2.演唱「梅花」

    3.為「梅花」配上伴奏。

    4.為「梅花」填上新詞。


    1.運用暖身活動,如照鏡子、人體雕塑遊戲等,引導學生發揮想像力。

    2.藉由觀賞中外國慶日的活動圖片,討論節慶表現的內容與方式。

    3.分三組討論、構思人物的角色、慶典活動如何呈現?等。

    4.各組試著排練及製作簡易的道具。

    5.各組輪流表演。

    6.分組討論。

    7.複演。

    8.回饋與分享。



















    透過搜集資料、創作、演唱、演奏、表演等方式評量


    案例二

    39第三階段「變化」主題課程架構表


    主題





























    視覺藝術

    1-3-1探討各種不同的藝

    術創作方式,瞭解他人的

    作品,培養自我的思考與

    表達能力。

    2-3-1透過描述、分析與討

    論的方式,辨認自然物、

    人造物與藝術品的美感

    特徵與視覺要素。

    3-3-3運用多種方式蒐集

    有關視覺藝術之資訊,並

    養成習慣。


    音樂

    1-3-4 嘗試與探索各種不

    同的音源(含電子樂器)

    ,激發創作的想像力。

    2-3-5透過討論、分析、批

    判等方式,表達自己對樂

    曲的審美經驗與見解。

    2-3-6參與音樂活動,養成

    專注聆聽的習慣,並能表

    達自己的感受。

    3-3-6認識音樂史上各時期

    的作品,並瞭解其特色。



    表演藝術

    1-3-7在表演戲劇活動

    中,表現積極合作態

    度,並表達自己的才藝

    潛能。

    2-3-8以正確的觀念與態

    度,欣賞各類型的藝術

    展演活動。

    3-3-7透過戲劇性的表演

    活動,模倣不同文化、

    社會之特色,並且尊重

    他人與團體倫理的概

    念。

















    時間



    12節(480分鐘)



















    子題


    繪畫的故事

    有聲音的畫


    讓名畫活起來
















    1.透過資料蒐集、整理分類與歸納了解多元的藝術審美觀。

    2.藉由現代生活體驗的基礎選擇喜愛的名畫加以模仿改創,希望發揮創意呈現自己對名畫作品的感受。

    1.能夠引導學生欣賞並理解歌劇

    2.能夠鑑賞歌劇及名曲,提升學生音樂欣賞的能力

    3.能夠啟發學生對名曲的喜愛並且進一步有創作歌詞的能力


    1.藉由繪畫作品與音樂的

    欣賞,嘗試以創意編寫

    繪畫故事,同時透過角

    色扮演的活動,來呈現

    繪畫的故事,讓名畫活

    起來。










    時間


    4節(160分鐘)

    4節(160分鐘)


    4節(160分鐘)















    1.繪畫故事鑑賞教學簡報。

    2.畫冊作品。

    3.學習單。

    4.音樂CD、音響。

    5.舞動的人生錄影帶。

    1. 卡門組曲。

    2. 錄影帶「湯姆與傑利」

    3. CD


    1.名畫圖卡。

    2.簡單的道具。

    3.布簾。
















    1.鑑賞教學簡報欣賞

    2.繪畫作品探索

    3.小小導覽員

    4.讓名畫再現

    1.舊曲新唱

    2.無聲VS.有聲

    3.音樂欣賞

    4.為名畫配樂


    1.肢體開展

    2.劇本撰寫

    3.讓名畫活起來

    4.發表與講評



















    參與、討論與發表、報告撰寫、學習單之撰寫、名畫再現創作之作品


    案例三

    40第三階段「社區」主題課程架構表


    主題
























    視覺藝術

    1-3-1探討各種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瞭解他人的作品,培養自我的思考與表達能力。

    1-3-2構思表現的主題與內容,選擇適當的媒材技法,完成有感情、經驗與思想的作品。

    2-3-1透過描述、分析與討論的方式,辨認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品的美感特徵與視覺要素。

    3-3-1比較本地(縣市)與其他地區文物、古蹟及民俗文物,並說明其文化特色。



    音樂

    1-3-4嘗試與探索各種不同的音源(含電子樂器),激發創作的想像力。


    2-3-4使用音樂專門術語,描述樂曲的組織與特徵。



    3-3-4運用各種音樂相關的資

    訊,輔助音樂的學習與創作,並培養參與音樂活動的

    興趣。


    表演藝術

    1-3-7在表演戲劇活動中,表現積極合作態度,並表達自己的才藝潛能。

    2-3-8以正確的觀念與態度,欣賞各類型的藝術展演活動。


    3-3-9分組選擇主題,探索藝術與文化活動相關的課題。

















    時間



    12節,480分鐘



















    子題


    不一樣的牆

    師大藝術節


    社區改造故事劇場

















    1.讓學生能瞭解牆與壁畫的文化意涵。

    2.從生活體驗中出發,學生能根據所調查的壁畫設計作品,提出報告與討論。

    3.透過構圖設計、雕鑿、

    釉藥施彩、窯燒、完成

    作品等創作的過程,了

    解壁畫的製作過程。

    4.能培養發表、欣賞與分享的態度。

    1.能自己計畫音樂方面的休閒活動。

    2.學習當個好的觀眾。

    3.培養喜歡音樂的興趣。

    4.會發表自己的感受及意見。

    5.能尊重他人。


    1.以故事劇場的表演方式探討社區環境與建設的關係。

    2.能將自己的觀點呈現,並主動關懷社區環境。

    3.能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分享社區總體營造的成果。










    時間


    4(160分鐘)

    4節(160分鐘)


    4節(160分鐘)















    1.教具-圖文資料、幻燈

    片、幻燈機。

    2.材料-21×21公分的陶

    板、釉藥、舊報紙。

    3.工具--噴槍、空壓機、

    電窯。

    1. 節目單

    2. 音樂廳資料

    3. 學習單


    1.常用的手工具道具(可用紙或其他素材來製作)。

    2.建設工作人員之工作服。

    3.社區街景圖片。
















    1.調查與認識社區與學校建築物的牆面有何特色。

    2.討論並繪製校園壁畫的設計草圖、安排畫面的構成。

    3.指導學生將陶版壁畫進

    行編號定位,示範雕鑿的

    方法。

    4.進行校園壁畫--『不一樣的牆』的陶版肌理紋路創作。

    5.利用平塗彩繪與噴釉方式來上釉藥

    6.與社會、語文、自然等相關課程進行連絡教學。

    7.針對校園陶板壁畫進行過程的紀錄影像與現場作品進行主題性之鑑賞教學。

    1.展開地圖於黑板,並圈出古亭國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等地點之位置。

    2.分發國家音樂廳之節目單;國父紀念館節目單;師大藝術節節目單;古亭國小音樂班畢業音樂會節目單。

    3.討論至上述演出地點之交通路線級方式。

    4.藉由節目單中的內容,簡介欣賞展演節目時應注意知禮儀。

    5.將音樂會之表演形式區分為室內及室外兩種。

    6.考慮自己的時間及興趣,決定可以到哪裡欣賞音樂會。

    7.簡單介紹各種木管、銅管樂器,並欣賞其聲音之美。

    8.將學生分成5組,分享欣賞音樂會之心得,並將它作成書面報告。

    9.口頭分組報告。


    1.以社區街景圖片、社區故事或已拍攝之影帶,介紹社區的景象。

    2.分成三小組,組成社區建設工作隊,為社區街景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故事劇場。

    3.依自己日常生活的觀察及經驗,提出對社區的觀點,共同討論之。

    4.各小組可選擇社區的街廓、廣場、商圈等場景,探討文化性的建設更新。

    5.預排,討論有建設的觀點,經故事劇場表演,呈現社區新的景象。每人皆需擔任角色。

    6.各小組輪流表演,並提出討論。

    7.各組依共同討論的意見,研商修正後在預排,複演。

    8.經驗分享,經表演後分享經驗與感想,教師予以講評語鼓勵。




















    透過搜集資料、創作、演唱、演奏、表演等方式評量


    第四階段課程設計案例

    案例一

    41第四階段「認同」主題課程架構表


    主題




























    視覺藝術

    1-4-9與同學針對特定主題,規劃群體藝術展演活動,表達對社會、自然環境與弱勢族群的尊重、關懷與愛護,澄清價值判斷,並發展思考能力。

    2-4-2依據美學與相關學門之原理,欣賞各種視覺藝術的材料美、形式美與內容美。

    3-4-3 綜合、比較、探討中外不同時期文化的藝術作品之特徵及背景,並尊重多元文化。


    音樂

    1-4-4運用傳統或非傳統的樂器(包括電子樂器),進行音樂創作。

    1-4-5藉由演唱或演奏樂器,參與音樂表演活動,發展音樂表現能力。

    2-4-5認識樂曲的曲式、配器、風格等特色,培養審美能力。

    2-4-6欣賞音樂史上不同時期的作品,並能描述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層面。

    3-4-4培養主動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與習慣。

    3-4-5分析和比較音樂史上不同時期的作品,熟悉各時期作品的風格與內涵。

    3-4-6認識地域、文化與音樂之交互關係,並瞭解文化、歷史對音樂作品的影響。


    表演藝術

    1-4-7以肢體表現或文字編寫共同創作出表演的故事,並表達出不同的情感、思想與創意。

    2-4-7欣賞展演活動或戲劇作品,並能提出自己的美感經驗、價值觀與建設性意見。

    3-4-7融合不同文化的表演藝術,以集體合作的方式,整合成戲劇表演。

















    時間



    12節(540分鐘)

















    子題


    時空之旅

    音樂地球村


    旅遊記趣

















    1.藉由世界聞名文化遺址介紹,感受不同時空,地理環境下的文化特色。

    2.能將所觀察到的東西文化風格,用畫畫接龍的方式以組合描繪。

    3學會主動搜尋有關的藝術網站及運用其資源成為有效的參考資料。

    4.用綜合媒材表現出多元文化內涵的藝術作品。


    1.從樂曲來瞭解不同民族、國家的音樂風格與特色,認識地域、文化與音樂之交互關係,並瞭解文化、歷史對音樂作品的影響。

    2.比較以音樂家的觀點創作的民族音樂與實際田野資料的不同,瞭解藝術作品為一「再創作」的意涵與精神。

    3.欣賞並瞭解不同種族、文化、宗教信仰所衍生的不同音樂文化的表現及精神內涵。

    4.欣賞不同藝術媒材中對音樂的運用。

    5.能欣賞並比較不同節拍的舞曲風格。

    6.能用中音直笛吹奏出相關樂曲。



    1.欣賞並瞭解不同種族、文化、宗教信仰所衍生的不同表演藝術及精神內涵。

    2.統整視覺藝術的地域景觀風格及不同民族、國家的音樂風格與特色,以集體合作的方式,做表演的呈現。

    3.學會主動搜尋有關的藝術網站及運用其資源成為有效的參考資料。











    時間


    4節(180分鐘)

    4節(180分鐘)


    4節(180分鐘)
























    1.自製powerpoint東西文化主題教材。

    2.播放影片的電子媒體。

    3.分組討論學習單

    4.Getty Artsednet網站或書報雜誌中和主題有關的視覺藝術圖像,資料。

    5.畫紙繪畫用具。

    6.Maskarts of Mexico RUTH.D.LECHUGA & CHLOE SAYER

    7.Culture Dimensions of Art Carloe Debuse (Getty)The prop

    builders Mask-Making

    HandbookThurston

    James

    8.分組表演與評論學習單

    1.相關影像、資料之Powerpoint

    2.自選的媒材(CDDVDVHS

    3.主題研究學習單。

    4.分組討論學習單。

    5.欣賞評論學習單

    6.節奏樂器


    1.相關影像、資料之Powerpoint

    2.播放影片的電子媒體。

    3.分組討論學習單(各組一張)

    4.相關旅遊及表演藝術網站或書報雜誌中和主題有關的表演藝術圖像,資料。

    5.欣賞評論學習單



















    活動一(一節)

    1.東西遺跡範例講述。

    2.影像描繪(合作學習)

    .作品發表與心得分享。

    活動二(一節)

    1.作品表現方式及內容提示。

    2.分組合作創作

    3.作品分享和欣賞

    活動三(二節)

    1.收集相關資料。

    2.討論面具中的各別角色

    3.繪面具草圖。

    4.面具製作及即興表演。

    5.同學心得發表及教師總結

    活動一(一節)

    1.芭蕾舞劇「胡桃鉗」的片段欣賞(西班牙之舞、阿拉伯之舞、中國之舞、俄羅斯之舞)。

    2.電影【小鬼當家】片段欣賞。

    3.樂曲及作曲家介紹。

    4.主題學習單「俄羅斯印象」之討論。

    活動二(一節)

    1.西班牙、阿拉伯、俄羅斯、中國等國家傳統音樂及舞蹈之介紹。

    2.分組討論學習單。

    活動三(二節)

    1.胡桃鉗組曲的直笛改編譜吹奏練習。

    2.小組合奏發表。

    3.欣賞與評論(欣賞評論學習單)。



    活動一(一節)

    Powerpoint講述各地之表演藝術風格及歷史背景

    活動二(一節)

    1.分組設計旅遊路線

    2.蒐集並討論行程中國家或地區的表演藝術形式及風格

    活動三(一節)

    結合背景音樂排演〈默劇〉

    活動四(一節)

    表演及.同學心得發表

    教師總結

















    評量


    視覺藝術:參與、討論,學習單之撰寫,面具製作,平面作品

    樂:參與、討論與發表、學習單之撰寫、樂器演奏

    表演藝術:參與、討論,學習單之撰寫、演出



    案例二

    42第四階段「變化」主題課程架構表


    主題



























    視覺藝術

    1-4-1瞭解藝術創作與社會文化的關係,發揮獨立的思考能力,嘗試多元的藝術創作。

    2-4-2依據美學與相關學門之原理,欣賞各種視覺藝術的材料美、形式美與內容美。

    3-4-3 綜合、比較、探討中外不同時期文化的藝術作品之特徵及背景,並尊重多元文化。




    音樂

    1-4-5 藉由演唱或演奏樂器

    ,參與音樂表演活動,發展音樂表現能力。

    2-4-5認識樂曲的曲式、配器、風格等特色,培養審美能力。

    2-4-6欣賞音樂史上不同時期的作品,並能描述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層面。

    3-4-5分析和比較音樂史上不同時期的作品,熟悉各時期作品的風格與內涵。

    3-4-6認識地域、文化與音樂之交互關係,並瞭解文化、歷史對音樂作品的影響。




    表演藝術

    1-4-8覺察人群間的各種情感特質,透過藝術的手法,選擇核心議題或主題,表現自我的價值觀。

    2-4-8尊重與讚美別人的意見與感受,願意將自己的創意配合別人的想法作修正與結合。

    3-4-7融合不同文化的表演藝術,以集體合作的方式,整合成戲劇表演。
















    時間



    12節(540分鐘)
















    子題


    博物館尋寶

    音樂萬花筒


    嚮往輝煌的成就













    1.能利用藝術網站欣賞藝術文物之美。

    2.認識藝術館的文物典藏和功能。

    3.瞭解藝術品創作的主題、內容,形式、技法、風格、材質及時代意義。

    4.觀察和由藝術品的詮釋中來進一步探討藝術品的創作背景和藝術創作者的思想理念。


    1.能瞭解巴羅克樂派的風格、內涵及歷史背景。

    2.能比較同一樂曲以不同音樂形式表現時的型態與特色。

    3.能瞭解爵士樂發源的背景及其風格、演出形式。

    4.能用中音直笛吹奏相關樂曲。

    5.能進行簡易的變奏創作。



    1.回顧與澄清成長的過程

    2.認清社會的標準與未來的目標。

    3.嘗試以文字編寫想像未來

    4.肢體表演未來的故事創作










    時間


    4節(180分鐘)

    4節(180分鐘)


    4節(180分鐘)
















    教學

    資源







    1. Getty Artsednet、藝術博物館、美術館圖網站和資料。

    2.自製powerpoint藝術網站,蒐集介紹教材。

    3.播放影片的電子媒體。

    4.藝術網站心得學習單、文物評鑑學習單。

    5.藝術博物館、美術館、畫廊網站所選擇的視覺藝術圖片。

    6.八開畫紙/ 水性彩色鉛筆或水彩、廣告顏料

    1.巴羅克音樂、流行音樂、電子音樂、爵士音樂相關資料之Powerpoint

    2.自選的媒材(CDDVDVHS

    3.主題研究學習單。

    4.報告評論學習單。

    5.欣賞評論學習


    1.自我價值澄清學習單

    2.分組劇本討論學習單(各組一張)

    3.欣賞評論學習單


















    活動一(一節)

    1.國內外藝術文物網站介紹進入各藝術、美術館網站觀賞。

    2.學習和探討藝術館的價值和功能。

    3.請例出三個博物館或美術館,其館中的代表作品,並寫出你的心得和看法。

    活動二(一節)

    1.從網站中收集和藝術文物有關的資料圖片。並針對所蒐集的圖片依其作者、創作風格及時代的價值意義,寫出文物評鑑單。

    3.從網站中的文物作品選出一件,來加以模仿,深入的觀察作品的表現風格和技巧。

    活動三(二節)

    1.從蒐集的圖片中選出做為自已要創作和表達的圖片,探討其形似主題和表現內容,重新做不同的繪製組合。

    2.新作品內容的表現,要能帶有原作表現的意象或風格,並加以自已的認知和想象加以重新變化。

    活動一(一節)

    1.巴羅克時期音樂與重要作曲家之介紹。

    2.巴羅克時期代表性樂曲賞析。

    活動二(一節)

    1.分組資料報告。

    2.巴羅克時期樂曲作品之流行音樂、電子音樂、爵士樂改編版本之欣賞。

    3.爵士樂之背景介紹(補充「神奇爵士王國」錄影帶)。

    活動三(二節)

    1.「變奏」的介紹。

    2.能進行簡易的變奏創作。

    3.直笛改編曲練習及表演。

    4.小組合奏發表。

    5.欣賞與評論(欣賞評論學習單)。



    活動一(一節)

    1.根據音樂與美術風格的變遷與學生談「變化」的本質

    2.討論成長的變化〈從過去到現在〉

















    評量


    視覺藝術:參與、討論、學習單之撰寫、資料蒐集、創作。

    樂:參與、討論與發表、學習單之撰寫、演奏

    表演藝術:參與、討論、學習單之撰寫、劇本創作、表演


    案例三

    43第四階段「社區」主題課程架構表


    主題

























    視覺藝術

    1-4-8覺察人群間的各種

    情感特質,透過藝術的

    手法,選擇核心議題或

    主題,表現自我的價值

    觀。

    2-4-4 思辨藝術與科技的

    關係,體認環境與資源

    對藝術的重要性,並提

    出建設性的見解。

    3-4-2比較台灣宗教建

    築、古蹟、景觀特色與

    文化背景。






    音樂

    1-4-4運用傳統或非傳統的樂器(包括電子樂器),進行音樂創作。

    1-4-5藉由演唱或演奏樂器,參與音樂表演活動,發展音樂表現能力。

    2-4-5認識樂曲的曲式、配器、風格等特色,培養審美能力。

    3-4-4培養主動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與習慣。

    3-4-6認識地域、文化與音樂之交互關係,並瞭解文化、歷史對音樂作品的影響。





    表演藝術

    1-4-7以肢體表現或文字編寫共同創作出表演的故事,並表達出不同的情感、思想與創意。

    2-4-8尊重與讚美別人的意見與感受,願意將自己的創意配合別人的想法作修正與結合。

    3-4-7融合不同文化的表演藝術,以集體合作的方式,整合成戲劇表演。


















    時間



    18節(810分鐘)



















    子題


    文山尋寶

    鑼鼓喧天慶豐年


    回味溫馨舊事




















    1.瞭解社區的地理環境、宗教、風俗習慣、歷史背景、藝術文物和軼聞、趣事。

    2.建立社區主體意識及認同感、促進學生對公共事務的關心和參與。

    3.瞭解旗幟設計和製作過程,培養學生藝術活動對社區的意義和價值。

    4.對社區著名建築物或有特殊意義的文教勝地之探訪,來加深對景物的認知和經驗。

    5.利用現場實物寫生來表現社區建築物和周遭的景物之美。

    6.鼓勵學生從事戶外藝術活動,陶悅身心及美感經驗。

    1.瞭解傳統音樂與社區文化、習俗、信仰之關係。

    2.能學會傳統音樂的記譜與演奏。

    3.能欣賞傳統音樂之美。


    .

    1.透過對社區傳統的習俗與節慶表演印象,增進對社區的歸屬與認同

    2.蒐集與採訪社區發展史,經由人、事、物的認識,建構社區的集體記憶

    3.社區故事戲劇化-將蒐集而來的社區資料,以不同的角度〈人、事、物〉故事化,做表演的呈現

    4.與社區著名建築物或有特殊意義的文教勝地結合演出,統整視覺藝術並加深社區印象

    5. 社區故事的演出可與傳統的戲曲及表演穿插結合,增進多元的認識與表現










    時間


    6節(270分鐘)

    6節(270分鐘)


    6節(270分鐘)


















    1.powerpoint文山地理、古蹟和歷史文物介紹

    2.文山區地圖及風景名勝圖

    3.四開畫紙/ 水性彩色鉛筆或/ 水彩筆等繪圖工具

    4.最佳旗幟圖案設計票選單

    1.工尺譜教材

    2.自選的媒材(CDVCDVHS

    3.鑼鼓經教材

    4.北管敲擊樂器

    5.北管牌子改編譜

    6.北管音樂及慶典活動相關之Powerpoint

    7.分組討論學習單

    8.欣賞評論學習單



    1.Powerpoint文山地區傳統節慶習俗的表演

    2.網路電子媒體、錄音機

    3.採訪討論學習單(各組一張)

    4.分組劇本設計單(各組一張)

    5.分組互評單(各組一張)

    6.道具繪圖工具



















    活動一(一節)

    1.介紹文山的地理、古蹟、風情人物及文山的發展沿革。

    2.文山影像地圖繪製(合作學習)

    3.作品發表與心得分享。

    活動二(一節)

    1.旗幟圖案設計的範例和介紹

    2.圖案設計的象徵和內涵

    3.社區的代表物的討論(建築、地理景觀、古蹟文物等)

    4.社區旗幟的圖案設計(合作學習)

    活動三(二節)

    1.探訪指南宮

    2.指南宮的創立及在文山區的象徵意義。

    3.指南宮的寺廟建築特色及風景的觀察及指繪(個人寫生創作)

    4.作品展示和學習單

    活動一(一節)

    1.工尺譜的介紹。

    2.工尺譜教唱及練習。

    活動二(二節)

    1.北管音樂賞析。

    2.年節慶典音樂活動介紹(補充「除夕的故事」VCD)。

    3.分組討論學習單。

    活動三(三節)

    1.鑼鼓樂的介紹與練習。

    2.北管改編曲練習(直笛及鑼鼓樂合奏)。

    3.小組合奏發表及互評(欣賞評論學習單)。


    活動一(一節)

    1.文山地區傳統節慶習俗的表演的介紹

    2.依區域分配各組採訪

    重點

    活動二(一節)

    1.各組報告與分享採訪心得

    活動三(二節)

    1.根據蒐集與採訪資料改編故事劇本〈各組可依人、事、物不同的面向思考〉

    2.根據劇本需要,設計簡單道具〈與旗幟、圖案設計相結合〉

    活動四(一節)

    1.結合傳統戲曲、音樂與道具、旗幟、圖案為背景,進行排演

    活動五(一節)

    1.正式演出、分組互評

    2.分享與討論

















    評量


    視覺藝術:參與、討論與發表,學習單之撰寫,創作,學習態度

    樂:參與、討論與發表、學習單之撰寫、演奏

    表演藝術:參與、採訪、討論與發表,學習單、劇本之撰寫、故事表演


    四、各階段之教學策略與應用模式

    第一階段之教學策略與應用模式

    案例之一

    統整模式:跨領域統整

    主題:認同

    子題:有力量的家、我的家人、快樂的家庭

    教學對象:國小一年級(第階段)

    教學節數:共六節(240分鐘)

    課程設計理念:「家」單元是統整藝術與人文、社會、自然與科技學習領域,針對國小一年級學生所設計。此單元設計主要在於家是小朋友第一個接觸的小型社會縮影,所以家庭成員、家庭功能、與家庭教育對小朋友影響深遠。因此本單元讓學生瞭解家的組成、家人的互動關係,進而能由愛家擴及生活周遭的鄰里。

    分段能力指標:(依生活課程的能力指標標示)

    視覺藝術:4-2-15-2-26-2-1

    樂:4-2-35-2-36-2-3

    表演藝術:4-2-65-2-56-2-5

    會:2-1-32-1-4

    自然與科技:7-3-119-3-1

    教學目標:

    能運用視覺藝術創作的形式表現自己的家。

    能欣賞圖像並表達自己的感受。

    能認識多樣化的音色。

    能應用人聲、肢體動作和簡易的樂器進行創作。

    能區分家庭成員的角色。

    能參與表演活動。

    教材內容:

    44 教材內容表

    一﹞長短線

    1. ------


    1. 短長----


    3 .


    二﹞曲線





    三﹞顏色的明暗

    1. 強:彩虹七色

    弱:彩虹七色加白色

    一﹞音的長短

    1.小鳥等.♪♪♪♪

    2.母雞等. ♪♪♪♪

    3.獅子等.




    二﹞音的高低

    1.高音:媽媽、小鳥聲

    2.低音:爸爸、牛



    三﹞音的強弱

    1.強:獅子

    2.弱:貓

    一﹞跑、跳、滑步

    1.


    22.跑、滑步


    3.


    二﹞站、蹲、彎腰

    1.高音:站立

    2.低音:蹲



    三﹞擴胸、放鬆

    1.強:擴胸、抬頭

    2.弱:雙手縮起、低頭

    教學資源:

    教師自製「動物的家」、卡通小丸子的「家人」powerpoint

    例如:祖父母、爸爸、媽媽)。

    家人錄影帶。

    錄音帶、CD、音響。

    音符卡、C大調音階表。

    家人的服裝和配件(如帽子、皮包)。

    藝術詞彙:畫像(Portrait)f(強)、p(弱)、繞口令

    教學流程:

    活動一:你家我家

    欣賞動物的家:從欣賞動物家庭影片、講故事引起對家庭的關懷與興趣。

    播放家人生活錄影帶。

    欣賞並哼唱「甜蜜的家庭」歌曲。

    活動二:稱謂的認識

    欣賞「小丸子家人」。

    認識稱謂。

    製作「家族樹」。

    播放家人生活錄音帶。

    長短的認識:

    輔導兒童模仿家人的聲音,由模仿中分辨聲音的長短。

    例如:媽媽:-♪

    爸:-♪

    哥:-♪

    邊模仿長短聲邊畫長短線。

    例如:媽媽:——

    欣賞並哼唱「只要我長大」歌曲。

    邊模仿人的聲音,邊做律動。

    例如:跑、跳、滑步。

    活動三:我愛媽媽

    認識音的高低,進而認識C大調音階。

    如:我愛媽媽:


    邊模仿人的高低聲音邊畫曲線。

    如:



    邊模仿人的高低音邊做律動。

    例如:站、蹲、彎腰。

    活動四:甜蜜的家庭

    複習「甜蜜的家庭」、「只要我長大」歌曲。

    欣賞並哼唱「妹妹背著洋娃娃」歌曲。

    從歌曲中認識音的強弱。

    認識顏色的明暗。

    設計一條手帕給家人。

    邊模仿人的強弱音邊做律動。

    例如:擴胸、放鬆。

    活動五:綜合活動

    哼唱歌曲「甜蜜的家庭」、「只要我長大」、「妹妹背著洋娃娃」。

    隨著歌曲畫線。

    用線畫出自己的手掌。

    指導學生回家完成「大手牽小手」學習單。

    扮家家酒。

    教學評量

    從學習單、圖畫中評量。

    從回答、演唱發表中評量。

    由肢體及表情變化中評量。

    參考資源:

    會蓋房子的動物。圖文出版社。

    Getty.edu/artsed.net

    張錦鴻著(1972)。基礎樂理。台北:大陸書局。

    張曉華著(1990)。創作性戲劇原理與實作。台北: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

    林玫君編譯(1998),Barbara Salisbury著。創作性兒童戲劇入門。台北:心理出版社。

    江惠蓮譯(1992),Tassel Greimann著。創作性肢體活動。台北:信誼基金會。







    單元

    名稱

    有力量的家

    年級班別


    姓名



    小朋友你發現家人的手大小一樣嗎?摸起來感覺相同嗎?為什麼會這樣呢?


























    15大手牽小手學習單


    案例二

    統整模式:跨科統整。

    主題:變化

    子題:1.色彩萬花筒,2.春夏秋冬,3.天氣變了。

    教學對象:國小一年級(第階段)

    教學節數:共六節(240分鐘)

    課程設計理念:「變化」單元是統整藝術與人文、社會、自然與科技學習領域,針對國小一年級學生所設計。此單元設計主要在於家是小朋友第一個接觸的小型社會縮影,小朋友學習觀察住家所在地天氣的變化,認識周遭自然環境,進而能瞭解天氣變化與生活的關係。

    分段能力指標:

    視覺藝術:1-1-12-1-23-1-2

    樂:1-1-32-1-33-1-3

    表演藝術:1-1-62-1-53-1-5

    教學目標:

    能運用視覺藝術創作的形式表現春夏秋冬(表現季節依據課程實施季節而定)。

    能欣賞圖像並表達自己的感受。

    能認識多樣化的音色。

    能哼唱春夏秋冬歌曲。

    能參與表演活動。

    教學資源:

    教師自製Nicholaes Maes繪「家庭」(Interior with a Dordrecht Family)powerpoint

    色彩掛圖。

    紀錄種子成長學習單。

    春天的圖片。

    報紙、畫紙、廣告顏料、調色盤、筆洗、工作服。

    大自然影片

    四季歌曲錄音帶或CD

    音符卡、C大調音階表。

    藝術詞彙:

    背景(background)、前景(foreground)f:(強)、p:(弱)、繞口令

    教學流程:

    活動一:

    視覺藝術:

    欣賞Nicholaes「家庭」。

    討論畫作中人物成員的稱謂。

    觀察畫作中人物的穿著、姿勢、表情。

    觀察討論畫作中人物所在的背景。

    樂:

    欣賞韋瓦第「四季」─春。

    表演藝術:

    聽氣象預報。

    氣象預報表演(我是氣象台)

    活動二:

    視覺藝術:

    觀察春天的天空。

    討論室內與戶外所看到不同大小的天空。

    觀察天空的顏色與雲的變化。

    鼓勵學生說出春天天空的感覺。

    樂:

    播放「春神來了」歌曲。

    輔導兒童哼唱「春神來了」。

    表演藝術:

    唱或動作表演太陽出來。

    小朋友表演在太陽下的反應。

    活動三:

    視覺藝術:

    討論用哪些顏色畫天空。

    示範技巧:水彩擠用方式、調顏料。

    用海綿在圖畫紙上刷天空背景。

    討論雲的形態。

    用手沾顏料畫雲。

    樂:

    播放「四季謠」歌曲。

    表演藝術:

    表演「烏雲密佈」的情景。

    小朋友表演在烏雲下的反應。

    活動四:

    視覺藝術:

    發表種子的生長情形。

    分配學生69顆種子貼紙。

    指導學生播種時應注意種子間的距離。

    隨著音樂描繪種子的發芽生長。

    樂:

    欣賞「春神來了」歌曲

    唱「春神來了」。

    表演藝術:

    「起寒風」的表演

    小朋友表演在寒風下的反應。

    活動五:

    視覺藝術:

    欣賞同學在圖畫紙上播種發芽的植物。

    到校園中尋找剛發芽長葉的植物。

    討論同學所表現的與校園植物有何不同。

    樂:

    深入欣賞韋瓦第「四季」─春。

    表演藝術:

    早上天涼,應帶什麼衣服?。

    或活動中應知增減衣服。

    放學時應帶或穿什麼衣服回家?

    討論:氣象為什麼會變化?

    怎樣應付氣象變化?

    教學評量:

    從學習單、圖畫中評量。

    從回答、演唱發表中評量。

    由肢體及表情變化中評量。

    參考資源:

    胡金山主編(1998)。音樂大師。台北:巨英國際有限公司。

    Getty.edu/artsed.net

    張錦鴻著(1972)。基礎樂理。台北:大陸書局。

    張曉華著(1990)。創作性戲劇原理與實作。台北: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

    林玫君編譯(1998),Barbara Salisbury著。創作性兒童戲劇入門。台北:心理出版社。

    江惠蓮譯(1992),Tassel Greimann著。創作性肢體活動。台北:信誼基金會。


    附件:「植物生長紀錄」學習單:

    植物寶寶成長紀錄

    班級


    紀錄者


    日期

    生長情形





































    案例三

    統整模式:跨科統整。

    主題:社區

    子題:1.社區風采,2.唸謠3.我的鄰居。

    教學對象:國小一年級(第階段)

    教學節數:共六節(240分鐘)

    課程設計理念:「社區」單元是統整藝術與人文、社會、自然與科技學習領域,針對國小一年級學生所設計。此單元設計主要在於家是小朋友第一個接觸的小型社會縮影,小朋友學習觀察住家所在地天氣的變化,認識周遭自然環境,進而能瞭解天氣變化與生活的關係。

    分段能力指標:

    視覺藝術:1-1-12-1-23-1-1

    樂:1-1-32-1-33-1-3

    表演藝術:1-1-62-1-53-1-5

    8.教學目標:

    能運用視覺藝術創作的形式表現住家附近環境。

    能欣賞圖像並表達自己的感受。

    能認識多樣化的音色。

    能唸謠。

    能參與表演活動。

    教學資源:

    「社區小記者」學習單。

    上學」前進遊戲圖。

    紙、廣告顏料、調色盤、筆洗、工作服。

    照相寫實主義作品。

    唸謠錄音帶CD

    音符卡、C大調音階表。

    藝術詞彙:

    照相寫實主義、p()、繞口令

    教學流程:

    活動一:

    視覺藝術:

    介紹藝術表現形式有平面、立體之分。

    欣賞照相寫實主義作品。

    樂:

    欣賞童謠「點仔膠」。

    「點仔膠」。

    表演藝術:

    請父母帶你拜訪鄰居。

    小朋友說出左右鄰居的情形。

    活動二:

    視覺藝術:

    指導學生以重點方式說明住家到學校的路邊住家。

    欣賞照相寫實主義作品。

    樂:

    欣賞童謠「月光光」。

    唸「月光光」。

    表演藝術:

    在什麼情況下我會去找鄰居。

    半夜裡小孩生病,你會怎麼向鄰居求助?

    情境設計:有一家庭媽媽不在,爸爸帶小孩,有一天晚上孩子生病了,爸爸向鄰居求助(媽媽不在家)。

    鄰居熱心幫助下,小孩得到醫治。你會怎麼表示謝意。分組討論並表演。

    活動三:

    視覺藝術:

    觀察住家附近的門牌或招牌形式。

    用彩色黏土捏塑門牌。

    樂:

    發表家鄉童謠。

    表演藝術:鄰居多數是好鄰居,但是有時會有壞鄰居。例如:

    把垃圾丟在你家的門前

    養小狗隨地大小便。

    收音機開得很大聲。

    半夜裡大聲叫喊。

    其他由小朋友討論。

    鄰居有哪些行為令你難受?要怎麼樣做個好鄰居?

    活動四:

    視覺藝術:

    指導學生完成「社區小記者」學習單。

    表演藝術:

    設計一個陌生人問路的故事。

    由小朋友回答,或共同討論,並將內容表演出來。

    活動五:

    視覺藝術:

    製作「社區風采」前進遊戲圖。

    表演藝術:

    參加里民活動。

    說一說參加里民活動的感想。

    教學評量:

    從學習單、作品中評量。

    從回答、演唱發表中評量。

    由肢體及表情變化中評量。

    附件:

    16 我的鄰居/學生表演之一


    17 我的鄰居/學生表演之


    社區小小記者

    班級


    姓名


    1. 社區中你最喜歡的地方。


    1. 社區中你認為最有意思的招牌。


    1. 社區中種得最多的樹木(可以寫樹名或畫樹的樣子)。


    1. 訪問兩個人對你住的社區有什麼意見(可以是家人)。


    第二階段之教學策略與應用模式

    案例一

    統整模式:跨科統整

    主題:認同

    子題:校園風情、我的學校、快樂的好朋友

    教學對象:國小三年級(第二階段)

    教學節數:共12節,480分鐘

    分段能力指標:

    視覺藝術1-2-12-2-33-1-5

    1-2-42-2-43-1-3

    表演藝術1-2-82-2-83-2-5

    教學目標:

    視覺藝術

    能認識校園植物

    能說出校園建築位置與功能

    音樂

    能認識拍子與節奏

    能認識2/4 4/4拍子

    能認識C大調音階

    能認識演唱技能的起唱、換氣、圓滑、斷音

    表演藝術

    能瞭解班上同學之間的社交活動。

    瞭解同儕友愛的肢體語言,並樂意與同學快樂學習、分享。

    藉由各組展演中,培養觀賞表演的基本禮儀和態度。

    教學資源:

    視覺藝術:

    校園植物圖片。

    校園建築物幻燈片。

    樂:

    學校圖片

    日程表

    校歌歌譜錄音帶

    放學歌歌詞、歌譜

    表演藝術:

    學習單二張。

    記者牌。

    設計「體育新聞快訊」版。

    人氣指數排名表。

    藝術詞彙:

    空間(近大遠小、前後重疊)、點描法、色相環、圓滑、斷音、Tu音、強音、弱音、輪唱(奏)、快、慢、換氣記號

    教學流程:

    活動一

    視覺藝術:

    分成四組,做校園列車,觀察校園植物,每組紀錄三組校園植物。

    發表有關紀錄植物的資料與葉片展示。

    樂:

    認識校園環境

    欣賞校歌並哼唱校歌。

    表演藝術:

    老師分發給小朋友一張學習單,做「我是小記者」的遊戲活動。

    依學習單內容主動找同學採訪,並記錄被訪問者訪談的內容。

    統計「人氣指數排名表」,以瞭解班上之人際關係。

    分享小朋友遊戲過程的感想。

    活動二

    視覺藝術:

    到校園中拓印所紀錄植物的樹幹。

    撿拾樹頁並依樹名分類。

    樂:

    認識學校上、下課日程表,進而了解拍子。

    哼唱校歌,進而認識拍號。

    表演藝術:

    暖身:(小朋友七人圍成一圈,成一組)

    每組自行設計隊呼(一人為指揮,另六人分成甲乙二小組)。

    各組展示隊呼(歡呼和對名)。

    票選人氣最旺的前三組。

    活動三

    視覺藝術:

    介紹校園建築物與功能。

    討論校園中最受喜愛的地方。

    集體創作「校園植物與建築物」。

    樂:

    欣賞「放學歌」並習唱,進而認識起唱、換氣、圓滑、斷音。。

    表演藝術:

    討論拔河活動,各小組擬出想營造的拔河狀況。

    各組上台表演所討論的結果,表演最後一個畫面要停格五秒,並將感覺說出來。

    由班上小朋友輪流扮演電視台記者,採訪表演者。

    被採訪者可做一個靜止動作供記者拍照。

    教學評量:

    從發表、作品中評量

    從回答、演唱、演奏中評量


    附件


    「小記者訪問」學習單


      年級座號學生


    一、你的星座?


    二、你最喜歡的電視節目?


    三、你最欣賞的偶像?


    四、你長大後想做什麼?


    五、如果你有魔法,你想變成什麼?


    六、如果你手上有座神燈,你會許下什麼願望?





    人氣指數排名表


    25

    20

    15

    10

    5





















































































    座號

    姓名



    案例二

    統整模式:跨科統整

    主題:變化

    子題:視覺魔術師、快樂的節奏樂、我變變變

    教學對象:國小三年級(第二階段)

    教學節數:共12節,480分鐘

    分段能力指標:

    視覺藝術:1-2-12-2-13-2-2

    樂:1-2-42-2-53-2-4

    表演藝術:1-2-82-2-73-2-6

    教學目標:

    視覺藝術

    能欣賞畫作空間處理。

    能了解畫作的時代背景。

    能認識社區廟宇、建築特色。

    音樂

    能認識節奏樂器。

    能吹奏直笛。

    能認識演唱(奏)中的力度、速度。

    表演藝術:

    透過放學歌歌詞引領學生做好孩子。

    藉由故事引導,明白善有善報的道理。

    能在遊戲中體會對生命的關懷。

    教學資源:

    視覺藝術:

    秀拉「星期日午後的大傑特島」幻燈片。

    色環揭示卡。

    社區廟宇建築圖片。

    節奏樂器。

    直笛。

    直笛指法表。

    簡易歌曲歌譜。

    表演藝術:

    故事本。

    放學歌詞。

    藝術詞彙:空間(近大遠小、前後重疊)、點描法、色相環、圓滑、斷音、Tu音、強音、弱音、輪唱(奏)、快、慢、換氣記號

    教學流程:

    活動一

    視覺藝術:

    欣賞畫作「星期日午後的大傑特島」。

    討論畫作人物衣著、動作。

    討論畫作的色彩表現。

    樂:

    介紹常用的節奏樂器(如:鈴鼓、手響版、木魚、三角鐵等)

    節奏樂器演奏教學

    表演藝術:

    利用「放學歌」(附件)做手語表演或帶表演。

    由小朋友自由發表回家會有什麼不同的感受,與同學分享並表演。

    活動二

    視覺藝術:

    欣賞點描派作品。

    認識「六色相環」與「十二色相環」。

    認識視覺上的色光混合。

    了解水彩用具的使用方法。

    樂:

    用節奏樂器配合「放學歌」做伴奏。

    表演藝術:

    運用上一節課的「放學歌」改換部分詞句,並表演。

    如到公園、打電玩等(參考附件)由小朋友自由發表放學後,回家會有什麼不同的感受,與同學分享並表演。

    活動三

    視覺藝術:

    介紹社區廟宇建築。

    探討社區廟宇、建築的特色。

    運用點描法完成作品。

    互相欣賞與討論同學的作品。

    樂:

    表演藝術:

    故事表演:老師說一個故事(故事如附件),小朋友聆聽故事瞭解內容。

    小朋友分組作故事角色扮演(替老虎取名字,如跳跳虎:沒有眼睛等),並透過遊戲表演。

    共同討論:善有善報。分享同學的觀點。

    教學評量:

    從發表、作品中評量。

    從回答、演唱、演奏及表演中評量。


    附件


    放學歌

    功課完畢太陽西,

    收拾書包回家去,

    看見父母行個禮

    父母對我笑嘻嘻




    功課完畢太陽西,

    收拾書包回家去,

    看見父母行個禮,

    父母請我吃紅豆湯



    功課完畢太陽西,

    收拾書包到公園

    看見父母不好意思

    父母瞪我一個大白眼




    功課完畢太陽西,

    收拾書包打電玩

    看見父母真害怕

    父母請我竹筒炒肉絲


    故事大意

    小紅帽與五隻老虎

    小紅帽是好人

    山上有五隻老虎

    第一隻因為吃人,所以沒有眼睛

    第二隻因為吃鹿,所以沒有牙齒

    第三隻因為吃羊,所以沒有耳朵

    第四隻因為吃斑馬,所以沒有鼻子

    第五隻因為吃水牛,所以沒有頭髮

    小紅帽叫五隻惡虎改過,就回復老虎的缺陷,

    五隻老虎改過了,通通回復到健全的形狀。



    18 小紅帽和五隻老虎/學生表演之一


    19 小紅帽和五隻老虎/學生表演之二




    案例三

    統整模式:跨科統整

    主題:社區

    子題:戶外空間、環保小天使、打掃環境人人誇

    教學對象:國小三年級(第二階段)

    教學節數:共12節,480分鐘

    分段能力指標:

    視覺藝術:1-2-32-2-23-2-2

    樂:1-2-52-2-63-2-3

    表演藝術:1-2-72-2-73-2-5

    教學目標:

    視覺藝術

    能練習以速寫記錄人物動作

    能與同學合作完成作品

    音樂

    能做節奏模仿

    能做節奏回答

    能做齊奏與二部輪奏

    表演藝術

    透過環保創意歌,熟悉環保的觀念。

    養成環保、清潔、衛生的實踐者。

    教學資源:

    視覺藝術:

    戶外活動照片。

    人物速寫powerpoint

    樂:

    養樂多瓶、綠豆(紅豆、米)、膠帶等。

    保麗龍蛋糕盒、餅乾盒、筷子。

    節奏卡。

    表演藝術:

    活動學習單。

    A4紙張。

    藝術詞彙:輪唱(奏)、快、慢、換氣記號

    教學流程

    活動一

    視覺藝術:

    發表印象深刻的戶外活動。

    觀察下課同學表情及動作。

    樂:

    介紹資源回收之瓶罐做成的自製樂器

    輔導學生用自製樂器做節奏模仿

    表演藝術:

    分組並自行分配「家庭大掃除」的角色及工作(參考附件)。

    小組排練,每人輪流擔任導演。

    表演時,當導演說掃除時間到,表演者全部停止工作呈現靜止畫面。

    當導演問媽媽時,扮演媽媽角色的小朋友,要說出心中感想。

    活動二

    視覺藝術:

    人物速寫示範與介紹。

    人物速寫練習。

    樂:

    輔導學生用自製樂器做問答遊戲

    輔導學生用節奏樂器做輪奏

    表演藝術:

    運用小朋友熟悉的「小蜜蜂」、「小星星」、「捕魚歌」等歌曲,創作環保歌詞(自由創作)。

    小朋友分組創作環保歌詞,並上台唱給全班欣賞。

    活動三

    視覺藝術:

    引導兒童注意觀察空間中前後人物的大小。

    引導兒童注意觀察空間中人物重疊的情形。

    完成「校園風情」集體創作。

    互相欣賞與討論同學的作品。

    樂:

    輔導學生用自製樂器配合「放學歌」做伴奏

    表演藝術:

    推派代表組成環保創意歌集編輯小組。

    收集全般同學的創意歌詞。

    編排成環保創意歌集小冊。

    教學評量:

    能練習以速寫記錄人物動作

    能與同學合作完成作品

    附件

    家庭大掃除角色扮演表


    組別:成員:

    人物:

    爸爸由擔任演出,擔任什麼工作需要工具

    媽媽由擔任演出,擔任什麼工作需要工具

    姊姊由擔任演出,擔任什麼工作需要工具

    妹妹由擔任演出,擔任什麼工作需要工具

    哥哥由擔任演出,擔任什麼工作需要工具

    弟弟由擔任演出,擔任什麼工作需要工具

      擔任演出,擔任什麼工作需要工具




    第三階段之教學策略與應用模式

    案例一

    統整模式:跨科統整

    主題:認同

    子題:福爾摩沙的聯想、百變歌謠、國慶日的表演

    教學對象:國小五年級(第三階段)

    教學節數:共12節,480分鐘

    分段能力指標:

    視覺藝術:1-3-11-3-22-3-13-3-2

    樂:1-3-42-3-43-3-5

    表演藝術:1-3-72-3-73-3-73-3-9

    教學目標:

    視覺藝術:

    能了解福爾摩沙名稱之由來與意義。

    能尋找出文化的的福爾摩沙。

    認識民俗節慶的內涵與特色。

    指導學生能利用紙材進行造型創作。

    能發表自己的作品並與同學分享。

    樂:

    認識國花。

    會演唱「梅花」。

    能為「梅花」配上伴奏。

    能以原有的旋律自行配上新創作的歌詞。

    表演藝術:

    運用肢體動作來表達節慶歡樂之創作。

    以角色扮演及利用道具做展演的呈現。

    透過主題活動之討論,能提出自己的觀點。

    激發想像力,啟發思考與感知的能力。

    教學資源:

    視覺藝術:

    有關文化的福爾摩沙圖片

    紙雕作品

    八開粉彩紙或深色底紙

    各色16開粉彩紙若干。

    樂:

    掛圖

    幻燈片

    鋼琴

    表演藝術:

    中外的國慶日圖片。

    色卡紙。

    學習單。

    藝術詞彙:

    古蹟、浮雕、圓雕

    教學流程:

    視覺藝術:

    引導活動

    A.教師從台灣空照圖片,與學生一同討論「福爾摩沙名稱由來與其意義」,鼓勵學生發揮想像力,利用口頭發表,說出自己的觀感。

    B.運用聯想力,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經驗發表出現與同學分享。例如:民俗節慶的故事。

    C.舉出民俗節慶的故事中最具特色的造型,並探尋造型的樣式及其特色。

    D.學生將自己所構思的情境,先利用八開的圖畫紙進行草稿設計。

    發展活動

    A.請學生共同討論之後,確定自己想表達的學習主題。

    B.將學生分為六組,各組進行分組創作,最後再將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共同檢討。

    C.學生根據草圖,剪裁適當的色塊,利用相互疊合,並運用泡棉膠來變化作品的高低層次。

    D.浮雕式半立體或圓雕式立體的作品,應該思考掌握的造型特色。

    E.紙材色澤的變化,可以利用粉彩或水彩進行局部彩繪方式來增強作品的質感。

    F.完成作品,噴上保護漆,並有增加光亮的效果。在噴漆時應在走廊通風處操作,地面應事先鋪上舊報紙。

    G.作品完成展示、分享與賞析。

    綜合活動

    A.分組發表各組製作的過程、目的、想表現什麼?圖像的含意?

    B.分享展示,收集作品,按組別陳列展示並做觀賞後的回饋。

    樂:

    認識國花

    演唱「梅花」

    為「梅花」配上伴奏。

    為「梅花」填上新詞。

    表演藝術:

    運用暖身活動,如照鏡子(兩人一組,一人擔任鏡子,另一人做表演,擔任鏡子的同學要學表演者同方向的動作)、人體雕塑遊戲(兩人一組,一為雕塑家,另一為模特兒,雕塑家將模特兒身體做姿態的調整,然後請大家猜猜看雕塑是什麼?)等,引導學生發揮想像力。

    藉由觀賞中外國慶日的活動圖片,討論節慶表現的內容與方式。

    分三組討論、構思有哪些重要人物的角色應該如何扮演?國家慶典的活動應該如何呈現?等。

    各組試著排練及製作簡易的道具,呈現慶典的活動方式。

    各組輪流表演,並做團體討論,檢討表演活動中情節安排是否適宜,主持慶典的重要人物是否合宜,進行活動是否有創意的演出等。

    分組討論,各小組就全班討論的意見做適當的調整,並思考複演時如何做最佳的呈現等研商。

    複演:各組再輪流呈現一次最佳的表演。

    回饋與分享:共同分享每位同學表達的感想,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與表達能力。

    教學評量:

    透過資料收集、學習單、創作、演唱、演奏及表演等方式評量之。


    附件

    福爾摩沙的聯想學習單

    姓名:


    1.「福爾摩沙」名字的由來


    2.你會為這個美麗寶島取個什麼名字?


    3.如果你太空梭上看地球,你會如何來描述它?說說看:


    4.請你畫出印象最深刻的民俗節慶,並說出它給你的感覺是什麼?:

    畫出印象最深刻的民俗節慶

    寫出它給你的感覺




    案例二

    統整模式:跨科統整

    主題:變化--會動的名畫

    子題:繪畫的故事、有聲音的畫、讓名畫活起來

    教學對象:國小五年級(第三階段)

    教學節數:共12節,480分鐘

    課程設計理念:

    讓學生透過繪畫作品的欣賞,選擇最想與他人分享的繪畫作品來進行深入的探索。而每一件作品都有他的故事,透過藝術鑑賞活動,了解藝術變化的多元面貌與表現方式,嘗試以現代觀點賦予繪畫作品新的生命,同時透過音樂欣賞、劇情音樂選擇、聲音開展、肢體開展、劇本練習、小組扮演等活動,讓學生了解表演藝術的創作過程,同時根據靜態的繪畫作品,練習試編故事的劇本,經由團體的互動將各組的劇本轉換成表演活動,讓欣賞的作品轉成活動的名畫,最後再藉由「名畫再現」的活動,讓學生根據名畫進行彷作的活動,使學生對於藝術家創作的活動有更深刻的體驗。

    本單元的本質問題是在於「透過藝術鑑賞活動,進行探索與創作體驗」,藉由四個主要問題來設計教學活動:

    鑑賞活動:繪畫的故事

    a.繪畫作品鑑賞教學

    b.音樂欣賞

    c.肢體開展

    探索活動:藝術小偵探

    a.藝術小偵探-繪畫故事大搜索

    b.情境音樂

    c.劇本編寫

    體驗活動:看看別人怎麼做

    a.小小美術導覽員

    b.聲音開展

    c.戲劇欣賞與繪畫故事彩排

    創作活動:讓名畫活起來

    a.讓名畫再現。

    b.劇場音樂。

    c.正式演出-會動的名畫。

    分段能力指標:

    視覺藝術:1-3-12-3-13-3-3

    樂:1-3-42-3-52-3-63-3-6

    表演藝術:1-3-72-3-83-3-7

    教學目標:

    認識不同藝術表現形式與內涵的變化,培養欣賞繪畫作品的審美能力。

    透過資料蒐集、整理分類與歸納,學習探索求知與表達的能力,了解多元的藝術審美觀。

    藉由繪畫作品與音樂的欣賞,嘗試以創意編寫繪畫的故事,同時透過角色扮演的活動,來呈現繪畫的故事,讓名畫活起來。

    體會視覺藝術與生活的關聯性,藉由選擇名畫結合現代生活體驗加以模仿改創,呈現學生對繪畫作品的創新觀念,並希望從藝術的活動中,增進藝術感知的能力。

    能發揮創意並嘗試多元的藝術創作。

    教材內容:

    視覺藝術

    音樂

    表演藝術

    (1)『繪畫的故事』教學簡報欣賞

    (2)繪畫作品探索

    (3)小小導覽員

    (4)讓名畫再現

    (1)舊曲新唱

    (2)無聲VS.有聲

    (3)音樂欣賞

    (4)為名畫配樂

    (1)肢體開展

    (2)劇本撰寫

    (3)讓名畫活起來

    (4)正式演出

    教學資源:

    視覺藝術:

    編號

    教學資源

    備註

    繪畫作品欣賞學習紀錄表、藝術小偵探—繪畫故事探索學習單、


    圖書畫冊每組1-2冊、平面圖片資料、欣賞影帶


    參考書籍

    繪畫的故事、會說話的名畫、被嘲笑的名畫、展覽專輯


    視聽器材

    液晶投影機、電腦、錄放影機、CD音響




    教師製作「繪畫的故事-法國繪畫三百年展覽」教學簡報


    彩繪用具、圖畫紙、


    卡門組曲、錄影帶(湯姆與傑利、卡門)


    CD(德布西:黑娃娃步態舞;拉威爾:波麗露舞曲;小約翰史特勞斯:藍色多瑙河)


    音樂:

    編號

    教學資源

    備註

    名畫故事探索學習單、


    圖書畫冊、平面圖片資料、欣賞影帶


    參考書籍

    繪畫的故事、會說話的名畫、被嘲笑的名畫


    視聽器材

    液晶投影機、電腦、錄放影機、CD音響



    教師製作「繪畫的故事」教學簡報


    卡門組曲、錄影帶(湯姆與傑利、卡門)


    CD(德布西:黑娃娃步態舞;拉威爾:波麗露舞曲;小約翰史特勞斯:藍色多瑙河)


    表演藝術:

    編號

    教學資源

    備註

    學習單

    名畫故事劇本寫作學習單、讓名畫活起來戲劇演出排行榜票選單


    藝術詞彙:

    印象派、後印象派、律動、調和、對比、配樂、歌劇、組曲、舞曲、標題音樂、

    教學流程:

    活動一:鑑賞活動:繪畫的故事

    視覺藝術:

    『繪畫的故事法國繪畫三百年展覽』教學簡報欣賞

    教師先介紹本主題學習課程、工作分配及相關配合事項

    教師先以『繪畫的故事-法國繪畫三百年展覽』鑑賞教學簡報,介紹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與內涵再不同時代的變化,指導學生針對藝術作品進行探索學習。

    將全班分為五小組(若全班30人,以每小組6人為宜。)發給相關畫冊作品專輯,各小組根據畫冊中的一件作品,簡介作者的創作時代、文化背景與生長所處之地理環境,及其相關的風土民情等。

    教師引導學生從描述、分析、解釋與判斷的欣賞步驟,進行繪畫作品的導賞,鼓勵兒童提出問題與教師進行討論。

    樂:舊曲新唱

    教師講述歌劇<卡門>的故事內容之後,並欣賞錄影帶片段。

    引導學生理解並欣賞影片中所出現的<鬥牛士進行曲>。

    教導學生哼唱影片中所出現的<鬥牛士進行曲>。

    將全班分組,引導學生共同合作將<鬥牛士進行曲>的曲調配上自己創作的歌詞。

    全班齊聲演唱共同創作的成果。

    表演藝術:

    肢體開展

    活動二:探索活動:藝術小偵探

    視覺藝術:藝術小偵探-名畫故事大搜索

    依據「藝術小偵探-繪畫故事探索學習單」進行討論,嘗試作一份導覽解說報告,由各組推派一位代表為全班解說繪畫作品,其他組員則可以用不同方式配合演出。各小組發表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歸納。

    繼續深入了解各組所選取的繪畫作品,教師介紹其他畫家的畫作與表現,同時利用教室內相關的工具書來學習相關藝術語彙,進行探究的工作。

    樂:無聲vs.有聲

    教師先以動作與嘴形變化(但不發出聲音)的方式,來引起學生注意。

    教師第一次播放「湯姆與傑利」錄影帶中的「老鼠湯姆」,但將音量的部分調到最低。

    以正常音量再一次播放同樣的片段。

    讓學生發表觀看後的感受。

    請學生在紙上分別畫出對於兩次觀賞後的不同感受。

    表演藝術

    劇本編寫

    活動三:體驗活動:看看別人怎麼做

    視覺藝術:撰寫繪畫劇本-小小美術導覽員

    各小組根據所選取的繪畫作品,進行繪畫故事的編劇練習,依據「名畫故事劇本寫作學習單-1」及「名畫故事劇本寫作學習單-2」,運用聯想激盪法一起合力練習編寫。

    各組發表劇本編寫之經驗。

    教師綜合評論

    樂:音樂欣賞

    教師簡介比才、德布西、小約翰史特勞斯、拉威爾等音樂家的生平.

    播放德布西「黑娃娃步態舞」、拉威爾「波麗露舞曲」、小約翰史特勞斯「藍色多瑙河」,並複習比才「鬥牛士進行曲」.

    比較所介紹之作品的異同,並比較不同的音樂作品適用於不同的情境,完成學習單(看得見的音樂)。

    表演藝術

    戲劇欣賞與繪畫故事彩排

    活動四:創作活動:讓名畫活起來

    視覺藝術:讓名畫再現。

    進行名畫再現的創作表現活動。

    教師簡述先前所學習的內容,導引學生本週進行創作表現。

    有什麼是我所關心的?我想仿畫的作品是什麼?為什麼我選擇這樣的主題?學生撰寫學習單繪製創作草圖。

    畫作表現可以自選平面媒材:如粉臘筆、素描鉛筆、水彩、彩色鉛筆、粉彩進行。

    教師發給圖畫紙,進行「名畫再現」創作活動。

    學生作品自評、互評,教師最後歸納講評。

    樂:為名畫配樂

    教師展示畢卡索「加箂特磨坊、雷諾瓦鄉村之舞」、「煎餅磨坊」等畫作.

    引導學生比較並說出三幅作品之特色.

    請學生以肢體模仿畫中之動作,然後假想自己是畫中的人物,並創作發展符合情境之後續動作.

    以上一節的音樂完成學習單(為名畫配樂)

    表演藝術:正式演出-會動的名畫。

    學生正式演出,並進行「讓名畫活起來-戲劇排行榜」票選活動,各組互評,教師最後歸納講評。

    教學評量:

    本單元之教學評量已經涵蓋於每一個小主題的教學活動中,以下將每一個小主題的教學活動中的評量重點歸納如下:

    鑑賞活動:繪畫的故事

    A.『繪畫的故事法國繪畫三百年展覽』教學簡報欣賞-撰寫咱們看畫去繪畫欣賞學習單

    a.能聆聽『繪畫的故事-法國繪畫三百年展覽』教學簡報

    b.撰寫欣賞學習單

    c.能撰寫聆聽演講的心得短文

    B.舊曲新唱

    a.能哼唱「鬥牛士進行曲」

    b.能分組為名曲配上自己創作的歌詞

    c.能演唱創作成果

    C.肢體開展

    探索活動:藝術小偵探

    A.藝術小偵探-名畫故事大搜索

    a.能了解藝術與文化的關係,藝術家表現的方式有何不同?

    b.能認識並應用藝術專業語彙進行溝通

    c.能蒐集相關圖書資料、學習上網蒐集資訊

    d.能進行小組討論

    B.有聲vs.無聲

    a.能專心欣賞影片

    b.會發表觀後感,並比較無聲與有聲的異同

    C.劇本編寫

    體驗活動:看看別人怎麼做

    A.撰寫劇本-小小美術導覽員

    a.能編寫出繪畫故事的表演劇本

    b.能細心聆聽他人的作品解說

    c.能說出藝術作品的鑑賞方式與策略

    B.音樂欣賞

    a.能了解教師介紹之音樂家的生平

    b.能了解各作品之異同

    C.戲劇欣賞與繪畫故事彩排

    創作活動:讓名畫活起來

    A.讓名畫再現。

    a.能選取有意義的主題,與適當、適當的媒材與技法

    b.能依自己的想像力進行名畫的改創,賦予名畫不同的意義

    c.能了解多元的審美觀與理由

    d.能與他人分享自己的作品

    B.為名畫配樂

    a.能了解三幅畫作之特色

    b.能以肢體動作發展畫中情境

    c.能完成學習單

    C.正式演出-會動的名畫。

    a.各小組能根據劇本角色分配進行彩排

    b.能正式演出

    c.能進行小組評量

    附件

    繪畫作品欣賞學習紀錄表

    我喜愛的繪畫作品檔案年級學生座號

    資料來源


    作品名稱


    作品規格



    創作媒材


    創作年代


    收藏地點


    請配合鑑賞教學課程主題選擇一幅有富有變化的繪畫作品(作品選擇可以參閱畫冊或是上網搜尋)貼在此空格內,並於參考相關資料後,將自己的想法寫下來。




    描述




    分析



    解釋



    判斷




    藝術小偵探-繪畫故事探索學習單

    長:

    組 員:年級學生座號

    探索前的叮嚀

    活動中的叮嚀

    1.準備畫冊和學習單元

    2.紀錄用的文具:鉛筆、原子筆

    3.上網站或是到圖書館蒐集相關資料

    1.能分工合作解決問題,專心聆聽其他小組發表

    2.發表時候可以結合表演、音樂一並呈現。

    3.注意時間的掌握

    繪畫作品簡介

    作者姓名:

    作品名稱:

    作品尺寸:

    創作媒材:

    創作時間:

    作品內容解說

    作品內容:

    畫裡的故事

    欣賞這幅繪畫作品的介紹,我覺得畫室的故事是……

    參考資料

    【參考書目】


    【參考網站】



    名畫故事劇本寫作學習單-1 年級學生座號

    請各位同學發揮想像力,針對繪畫作品之內容敘寫出畫面發生之前、當時及之後的故事發展聯想,首先利用擴散性思考儘可能想出與作品有關的事件、時間、地點、人物、及環境和時代,再利用串珠方式來尋找出故事發展的主軸,根據故事的主軸大綱發展出表演的劇本。

    項目

    元素

    1

    2

    3

    4

    5

    6

    7

    8

    9

    事件













    時間












    地點












    人物












    環境












    時代













    名畫故事劇本寫作學習單-2

    年級學生座號

    繪畫故事劇碼名稱:

    故事流程

    重要事件

    人物角色

    場地

    道具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第五幕







    『讓名畫活起來』戲劇排行榜-名畫劇場票選


    評分組別:第日期:

    組員:


    組劇碼:

    點:


    可以改進的地方:



    組劇碼:

    點:


    可以改進的地方:



    組劇碼:

    點:


    可以改進的地方:



    組劇碼:

    點:


    可以改進的地方:



    組劇碼:

    點:


    可以改進的地方:


    附件

    看得見的音樂

    1. 下列選項中,請將相關的在中打「


    舞曲進行曲標題音樂三拍四拍

    1.黑娃娃步態舞

    2.藍色多瑙河

    3.波麗露舞曲

    4.鬥牛士進行曲






    1. 分組創作圖畫:請將所聽到的音樂畫下來








    附件

    為名畫配樂

    ¯連連看:你認為下列三幅圖畫和哪首曲子配合最恰當。


    1

    20 畢卡索加萊特磨坊


    德布西:黑娃娃步態舞



    小約翰史特勞斯:藍色多瑙河


    2

    21 雷諾瓦鄉村之舞



    拉威爾:波麗露舞曲



    比才:鬥牛士進行曲


    3

    22 雷諾瓦煎餅磨坊


    其他:

    ¯最後,請大家一起統計出各名畫的最佳配樂,並請說說你的看法。






    23 會動的名畫/學生表演之一


    24 會動的名畫/學生表演之二

    25 會動的名畫/學生表演之三




    26 會動的名畫/學生作品之一


    27 會動的名畫/學生作品之二




    案例三

    統整模式:跨科統整

    主題:社區

    子題:不一樣的牆、師大藝術節、社區改造故事劇場

    教學對象:國小五年級(第三階段)

    教學節數:共12節,480分鐘

    分段能力指標:

    視覺藝術:1-3-11-3-22-3-13-3-1

    樂:1-3-42-3-43-3-4

    表演藝術:1-3-72-3-83-3-9

    教學目標:

    視覺藝術:

    讓學生能瞭解牆與壁畫的文化意涵。

    從生活體驗中出發,學生能根據所調查的壁畫設計作品,提出報告與討論。

    透過構圖設計、雕、鑿、釉藥施彩、窯燒、完成作品安裝等創作的過程,了解壁畫的製作艱辛過程。

    能培養發表、欣賞與分享的態度。

    樂:

    能自己計畫音樂方面的休閒活動。

    學習當個好的觀眾。

    培養喜歡音樂的興趣。

    會發表自己的感受及意見。

    能尊重他人。

    表演藝術:

    以故事劇場的表演方式探討社區環境與建設的關係。

    能將自己的觀點呈現,並主動關懷社區環境。

    能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分享社區總體營造的成果。

    教學資源:

    視覺藝術:

    教具-圖文資料、幻燈片、幻燈機。

    材料-21×21公分的陶板、釉藥、舊報紙。

    工具--噴槍、空壓機、電窯。

    樂:

    節目單

    音樂廳資料

    學習單

    表演藝術:

    常用的手工具道具(可用紙或其他素材來製作)。

    建設工作人員之工作服。

    社區街景圖片。

    藝術詞彙:

    浮雕、立體感、空間、釉藥彩繪、木管樂器、銅管樂器

    教學流程:

    視覺藝術:

    引導活動

    各組針對主題--「不一樣的牆」所蒐集的圖文資料,進行口頭發表,說出牆的意義與由來。

    討論出校園有哪些牆面需要美化佈置,提出建議與構想。

    學生將自己所構思的情景,先利用八開的圖畫紙進行草稿設計。

    透過展示的壁畫作品資料,指導學生掌握構圖裡的主賓關係。

    發展活動

    壁畫的草圖透過師生共同討論之後,確定各組想表達的主題內容。

    教師提示本次上課的重點、材料的使用、構圖與佈局的營造等注意事項。

    將學生分為六組,各組進行分組創作,最後再將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共同檢討。

    利用對比色彩原理製作,才能使作品的視覺效果增強。

    學生根據草圖,剪裁適當的色塊,利用相互疊合,並運用泡棉膠來變化作品的高低層次。

    浮雕作品,強調圖形線條之連綿與曲線的流暢。

    色彩的變化,可以利用粉彩或水彩進行局部彩繪方式來增強作品的質感。

    教師巡迴指導,適時給予學生鼓勵、讚美,激發其創作潛能。

    完成作品,噴上保護漆,並有增加光亮的效果。在噴漆時應在走廊通風處操作,地面應事先鋪上舊報紙。

    場地整理並將完成作品在黑板上展示。

    綜合活動

    分組發表各組製作的過程、目的、想表現什麼?圖像的含意?

    分享展示,收集作品,按組別陳列展示並作觀賞後的回饋。

    樂:

    活動一:

    展開地圖於黑板,並圈出古亭國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等地點之位置。

    分發國家音樂廳之節目單;國父紀念館節目單;師大藝術節節目單;古亭國小音樂班畢業音樂會節目單。

    討論至上述演出地點之交通路線級方式。

    藉由節目單中的內容,簡介欣賞展演節目時應注意知禮儀。

    將音樂會之表演形式區分為室內及室外兩種。

    考慮自己的時間及興趣,決定可以到哪裡欣賞音樂會。

    活動二:

    簡單介紹各種木管、銅管樂器,並欣賞其聲音之美。

    將學生分成5組,分享欣賞音樂會之心得,並將它作成書面報告。

    口頭分組報告。

    表演藝術

    以社區街景圖片、社區故事或已拍攝之影帶,介紹社區的景象。

    分成三小組,組成社區建設工作隊,為社區街景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故事劇場。

    依自己日常生活的觀察及經驗,提出對社區的觀點,共同討論之。

    各小組可選擇社區的街廓、廣場、商圈等場景,探討文化性的建設更新。

    預排,將討論出來的創意建設觀點,透過故事劇場的表演,呈現出社區新的景象。每人皆需擔任角色。

    各小組輪流表演,並提出討論。

    各組依共同討論的意見,研商修正後在預排,複演。

    經驗分享,經表演後同學將自己的經驗與感想表達出來,教師予以講評語鼓勵。

    教學評量:

    能發表自己所搜集的資料、利用腦力激盪法激發學生聯想、作品展示、能出別人優點、能給予別人作品批評與建議

    附件


    建築之美--『不一樣的牆』學習單

    姓名:

    1.請說出你印象中最深刻的牆或壁畫,它們是在哪裡?(例如:柏林圍牆,在德國。)


    2.『台北市立圖書總館』的入口旁與樓梯附近有具藝術品味的牆壁,它們是運用什麼材質製成的?


    3.在中國大陸的敦煌莫高窟,有許多的壁畫,而壁畫的內容主要是描述:


    4.請你和同學仔細找一找學校裡的建築物,觀察並記錄:

    哪裡的的牆壁最美?

    理由是:

    哪裡的牆壁最需要美化?

    理由是:

    5.說說看,哪一種材料所做的壁畫,可以保存比較久?


    6.如果我是壁畫設計師,當我面對校園穿堂的這一道牆壁,最想在牆上留下的作品內容是:



    7.『不一樣的牆』這個學習活動讓你有什麼收穫?





    第四階段之教學策略與應用模式

    案例一

    統整模式:跨科統整

    主題:認同

    子題:時空之旅、音樂地球村、旅遊記趣

    教學對象:國中一年級(第四階段)

    教學節數:共十二節(540分鐘)

    課程設計理念:

    隨著交通、科際網路的發展,人和人的交往也愈加緊密,藉由藝術的探討活動中,來思考和表現不同地域間的種族、文化、及宗教信仰間之差異及相似性,培養學生尊重多元文化的藝術價值及利用這些觀念和技巧來成為一種有用的能力。

    分段能力指標:

    視覺藝術:1-4-92-4-23-4-3

    樂:1-4-41-4-52-4-52-4-63-4-43-4-53-4-6

    表演藝術:1-4-72-4-73-4-7

    教學目標:

    從不同的地理環境中,所產生的歷史遺趾來認識、探討東西文化的差異和獨特風格。

    欣賞及瞭解到不同種族及宗教育信仰所沿生的不同藝術文化的表現和精神內涵。

    視覺藝術中,應用綜合媒材的表現方式來傳達多元文化種族或宗教信仰的藝術風格。

    從樂曲來瞭解不同民族、國家的音樂風格與特色,認識地域、文化與音樂之交互關係,並瞭解文化、歷史對音樂作品的影響。

    比較以音樂家的觀點創作的民族音樂與實際田野資料的不同,瞭解藝術作品為一「再創作」的意涵與精神。

    欣賞並瞭解不同種族、文化、宗教信仰所衍生的不同音樂文化的表現及精神內涵。

    欣賞不同藝術媒材中對音樂的運用。

    能欣賞並比較不同節拍的舞曲風格。

    能用中音直笛吹奏出相關樂曲。

    教學資源:

    視覺藝術:

    Getty ---ArtsEdNet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Multiculture Aprroaches to Art Learning Cultural Dimensions of Arts—Mask; Art Exploration ---- A global Approach The Face Tell the Story 中相關的圖文介紹。

    Maskarts of Mexico RUTH.D.LECHUGA & CHLOE SAYER 圖文介紹。

    八開畫紙厚紙板水性彩色鉛筆/粉彩水彩/ 廣告顏料及和面具有關的裝飾性材料。

    多媒體影像播放設備。

    學習單/ 分組討論單/ 小組評分單

    樂:

    相關影像、資料之Powerpoint

    自選的媒材(CDDVDVHS)。

    分組討論學習單。

    主題研究學習單。

    欣賞評論學習單。

    節奏樂器。

    表演藝術:

    相關影像、資料之Powerpoint

    播放影片的電子媒體。

    分組討論學習單(各組一張)

    相關旅遊及表演藝術網站或書報雜誌中和主題有關的表演藝術圖像,資料。

    欣賞評論學習單

    藝術詞彙:

    圖像、面具、文化遺址、水性彩色鉛筆、多元文化、地球村、芭蕾舞劇

    教學流程:

    活動一:

    視覺藝術(1節課)

    請同學先在家中利用網站或書藉搜尋和「文化遺址」有關的圖文

    請同學發表他們搜集到的資料及幊料中所表現和「文化遺址」有關的圖文或意思。

    教師播放教學媒體,介紹世界各國的遺跡。

    請同學比較思考,先前對本主題所詮釋的意義和老師所播放影帶後的內容及意義有什麼不同。

    請同學以五至六人為一組將影帶中或個人所搜集的資料中,選擇印像最深或喜歡的圖形自由的畫下來,以繪畫接龍的方式完成-創作過程不必考慮,合理性或寫實性。

    每組呈現他們所完成的作品,並簡單的發表他們的心得。

    教師簡評。

    樂:1節課

    請同學先行在家中完成主題學習單「俄羅斯印象」。

    芭蕾舞劇『胡桃鉗』的片段欣賞(西班牙之舞、阿拉伯之舞、中國之舞、俄羅斯之舞)。

    電影小鬼當家片段欣賞,欣賞不同藝術媒材中對音樂的運用。

    樂曲及作曲家介紹。

    討論及發表撰寫主題學習單的心得。

    表演藝術:(1節課)

    教師播放教學媒體,介紹世界各國或地區,因不同的文化或宗教所形成的表演藝術風格。

    請同學以56 人為一組,以合作學習的方式,一組設計兩個相近地區的旅遊行程(重點為當地特色的表演),全般各組的行程則合成一個完整的異國文化之旅。

    活動二:

    視覺藝術:1節課

    請同學先在家中利用網站或雜誌書藉搜尋和「東西文化」有關的圖文

    請同學以56 人為一組,以合作學習的方式選出代表東西文化的圖案或影像圖片,以拼貼及繪畫的方式組合成一副代表東西文化融合的作品。(可選擇作海報設計、卡片或自由創作方式表現)

    小組推派一人發表創作的內容和涵意。

    自由發表創作心得或作品欣賞的觀想。

    樂:1節課

    西班牙、阿拉伯、俄羅斯、中國等國家傳統音樂及舞蹈之介紹。

    分組討論學習單撰寫及發表。

    表演藝術:1節課

    請同學先在家中利用網站或書藉搜尋和行程中的國家及地區有關表演藝術的圖文

    請同學發表他們搜集到的資料及幊料中所表現和表演藝術有關的圖文。

    各組將蒐集而來的表演資料,配合其音樂特色或故事改編肢體表演。

    活動三:

    視覺藝術:二節

    請同學帶和面具有關的資料書具,圖片或面具實物。

    用電子媒體介紹東西文化中有關面具的圖片和製作背景及象徵意義。

    以小組為單位,每小組56人,每人針對面具角色製作合適的面具。

    示範面具製作技法,以油土做模形,紙粘土或其它材質做壓模。

    用廣告或壓克力顏料上彩及裝飾性材料如線材等。

    同學以小組為單位表演和面具有關的主題。

    同學以小組為位,依據作品票選學習單,評出好的作品和表演。

    樂:2節課

    胡桃鉗組曲的直笛改編譜吹奏練習。

    小組合奏發表。

    欣賞與評論(欣賞評論學習單)。

    表演藝術:2節課

    配合面具設計課程,結合各組的表演特色,進行排演。

    排演過程應與表演地域的音樂風格結合。

    全班以旅程的順序,同學以小組為單位演出改編的各地表演藝術風格。

    演出的小組為當地的表演者,其他小組為旅客,同學以小組為位,依據表演票選學習單,評出本次旅遊最優的表演。

    教學評量:

    視覺藝術:評量分為教師評量及同學評量

    百分比

    資料蒐集

    蒐集和課程主題有關的資料

    20

    學習態度

    參與熱忱與同學間的互動

    20

    創作作品

    能充分展現和主題相關的創作意涵

    30

    同學互評

    同學間針對作品的表現內容和整體意涵給予評分

    30

    音樂:評量分為教師評量及同學評量

    百分比

    資料蒐集及討論發表

    學習單的撰寫及發表(二份)

    40

    學習態度

    參與熱忱及同學間的互動

    20

    小組發表

    能完整呈現樂曲的內涵與精神

    20

    同學互評

    同學間針對小組發表的內容和整體表現給予評分(包涵自評及互評)

    20

    表演藝術:評量分為教師評量及同學評量

    百分比

    資料蒐集

    蒐集和課程主題有關的資料

    20

    學習態度

    參與熱忱與同學間的互動

    20

    設計與演出

    能結合音樂發揮創意設計肢體表演

    30

    同學互評

    同學間針對作品的表現內容和整體意涵給予評分

    30


    附件

    地球村學習單


    班級:姓名:座號:


    1.你能從所搜集到的資料中,說出該文物資料的出處、歷史背景和文化特色嗎?





    2.你最喜歡那一國或時代地區的文化遺跡,為什麼?





    3.你能比較東西文化的差異點嗎?





    4.從美學的觀點,舉出一個時期或地區文化的藝術表現形式?





    5.在這單元的課程活動中,你覺得最大的收獲是什麼?








    地球村評分表

    班級 姓名 座號


    評分標準

    教師評分

    同學互評

    圖面內容和美感表現50%




    1. 是否能表現主題的意涵?

    10%



    1. 是否能表現出獨特的創意?

    10%



    1. 圖面整體構成是否美觀

    20%



    1. 圖面的完整性是否足夠?

    10%



    課程參與活動30%




    1. 是否主動參與教師或同學準備課程活動?

    5%



    1. 是否遵守課程規章不影響課程進行?

    10%



    1. 是否準時上課不遲到早退?

    5%



    1. 是否能勇於發問?

    5%



    1. 回答問題是否適切的表達主題內涵

    5%



    資料收集10%




    1. 是否能主動收集和課程相關的資料

    10%



    心得發表/學習單10%




    10. 是否完整填寫心得和學習單

    10%



    合計

    100%





    28 教師上課情形—講述面具製作的緣由

    29 學生討論製作程序

    30 學生製作的情形

    31 完成面具,並試戴。





    你對“俄羅斯”有啥印象呢?請你試著用文字或塗鴉的方式描述一下,也可以上網查查相關的資料,包括它的歷史、政治、文化、地理環境、氣候、建築、服飾等等,或是有哪些名人?

    (用自己的文字或圖畫來表現者,將獲得三顆★,上網或從圖書館找尋資料者,依照所找

    來資料的詳細、完整、正確程度,給予一至五顆★,如果所有的資料都有經過自己的消化

    及整理,將給予特別獎二顆★!如果你真的想偷懶,那至少找些相關的圖片或文字貼上來吧

    ,老師也會懶懶的給你一顆★…)


    32 教師上課情形—講述音樂家生平




    33 「俄羅斯印象」學習單之一



    34 「俄羅斯印象」學習單之二

    案例二

    統整模式:跨科統整

    主題:變化

    子題:博物館尋寶、音樂萬花筒、嚮往輝煌的成就

    教學對象:國中三年級(第四階段)

    教學節數:共十二節(540分鐘)

    課程設計理念:

    視覺藝術:

    藝術博物館,收藏著珍貴的文物資產,這些資產記述人類在歷史的演化中,所走過的痕跡,及思想和技能的演進,隨著交通、科際網路的發展,博物館的功能在現今的社會、愈顯其重要和珍貴。本課程就是利用資訊媒體,來引導同學藉由網路來欣賞溜覽博物館的收藏物品,並從中學習名家的技巧和思考方式,激發自已的創作靈感,豐富心靈和藝術表達內涵。

    音樂:

    透過同一樂曲的不同類型改編版本的介紹,瞭解音樂中「變化」的要素與手法,及不同時代的音樂風格。

    表演藝術:

    透過對「變化」本質的瞭解,將其還諸對自身的瞭解與反省。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面貌,而面貌成形的關鍵來自生活間的每個選擇。若能對人生的下個階段有更多的認識與期許,就能對變化的過程掌握更大的主動。

    分段能力指標:

    視覺藝術:

    1-4-12-4-23-4-3

    樂:

    1-4-52-4-52-4-63-4-53-4-6

    表演藝術:

    1-4-82-4-83-4-7

    教學目標:

    教導同學如何利用網絡視訊媒體進入博物館網站,達到欣賞和學習的目的。

    認識不同博物館的特色並能清楚的瞭解到收藏品的價值、美感及時代、文化的意義。

    從藝術品的觀賞中,激發創作興趣和靈感。並融合古今技法、概念成為藝術創作中有效的表達能力。

    能瞭解巴羅克樂派的風格、內涵及歷史背景。

    能比較同一樂曲以不同音樂形式表現時的型態與特色。

    能瞭解爵士樂發源的背景及其風格、演出形式。

    能用中音直笛吹奏相關樂曲。

    能進行簡易的變奏創作。

    澄清自己成長的變化

    認清社會的標準與未來的目標。透過文字編寫與肢體創作,表現自我的價值觀。

    教學資源:

    視覺藝術:

    Getty ---ArtsEdNet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Multiculture Aprroaches to Art Learning Cultural Dimensions of Arts—Mask; Art Exploration ---- A global Approach The Face Tell the Story 中相關的圖文介紹。

    Maskarts of Mexico RUTH.D.LECHUGA & CHLOE SAYER 圖文介紹。

    八開畫紙厚紙板水性彩色鉛筆/粉彩水彩/ 廣告顏料及和面具有關的裝飾性材料。

    多媒體影像播放設備。

    學習單/ 分組討論單/ 小組評分單

    :

    巴羅克音樂、流行音樂、電子音樂、爵士音樂相關資料之Powerpoint

    自選的媒材(CDDVDVHS)。

    主題研究學習單。

    報告評論學習單。

    欣賞評論學習單。

    藝術詞彙:

    圖像、面具、文化遺址、水性彩色鉛筆、多元文化、地球村、巴羅克、流行音樂、電子音樂、爵士音樂

    教學流程:

    活動一:

    視覺藝術:1節課

    同學先利用網路上網搜尋和「博物館或美術館」有關的網站並列印出三個相關網站的首頁。

    教師播放自製powerpoint「藝術網站搜尋及入美術館網站」教學影片。

    教師分發網站漫遊學習單,請同學依據教師所播放的影片內容填寫。

    同學針對所填寫的內容做心得發表。

    教師做課程綜合評論。

    樂:

    巴羅克時期音樂與重要作曲家之介紹。

    巴羅克時期代表性樂曲賞析

    表演藝術:澄清與討論(1節課)

    根據音樂與美術風格的變遷與學生談「變化」的本質

    討論成長的變化〈從過去到現在〉

    活動二:

    視覺藝術:1節課

    請同學先在家中利用網站或雜誌書藉搜尋和「東西文化」有關的圖文

    請同學以56 人為一組,以合作學習的方式選出代表東西文化的圖案或影像圖片,以拼貼及繪畫的方式組合成一副代表東西文化融合的作品。(可選擇作海報設計、卡片或自由創作方式表現)

    小組推派一人發表創作的內容和涵意。

    自由發表創作心得或作品欣賞的觀想。

    樂:1節課

    分組資料報告。

    巴羅克時期樂曲作品之流行音樂、電子音樂、爵士樂改編版本之欣賞。

    爵士樂之背景介紹(補充【神奇爵士王國】錄影帶)。

    表演藝術:討論與想像(二節)

    認識社會的標準(外在形象、社經地位、心理層面)與自我的期許。

    未來的目標與想像(職業、家庭、生活)

    想像故事化-分組劇本創作

    活動三:

    視覺藝術:2節課

    將網站上所蒐集的文物圖片依其風格形式和特徵,並由作品中所獲得的靈感做為創作的動機。

    同學利用彩色鉛筆為繪畫的媒材,創作方式以能帶有原作的某些特徵為主。

    創作過程中同學盡量的大膽、有趣的手法來做嘗試期能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貌。

    作品完成後,同學再將原作和改變後的作品同時並列。並互相觀摩比較。

    教師對課程做綜合評論

    樂:二節課

    「變奏」的介紹。

    能進行簡易的變奏創作。

    直笛改編曲練習及表演。

    小組合奏發表。

    欣賞與評論(欣賞評論學習單)。

    表演藝術:2節課

    分組演出人生的未來式

    討論與教師總結

    教學評量:

    視覺藝術:評量分為教師評量及同學評量

    百分比

    資料蒐集

    蒐集和課程主題有關的資料

    20

    學習態度

    參與熱忱與同學間的互動

    20

    創作作品

    能充分展現和主題相關的創作意涵

    30

    同學互評

    同學間針對作品的表現內容和整體意涵給予評分

    30

    音 樂:評量分為教師評量及同學評量

    百分比

    資料蒐集及討論發表

    學習單的撰寫及發表

    30

    學習態度

    參與熱忱及同學間的互動

    20

    小組創作及發表

    能完整呈現樂曲的內涵及「變奏」的意義

    20

    同學互評

    同學間針對小組發表的內容和整體表現給予評分(包涵自評及互評)

    30

    表演藝術:評量分為教師評量及同學評量

    百分比

    學習態度

    參與熱忱與同學間的互動

    20

    文字編寫創作

    能充分展現和未來故事主題相關的創作意涵

    20

    分組演出

    能分工合作

    30

    同學互評

    同學間針對演出的內容和整體表現給予評分

    30





    附錄


    博物館尋寶--網站漫遊學習單


    班級:姓名:座號:

    1.請寫出搜尋「故宮博物院」的網站步驟。





    2.你知道「蒙娜麗莎」的微笑這張在那個美術館嗎?如何上網查尋?





    3.從美術館的網站中,你能說出美術館有那些的功能嗎?





    4.在你所上網的美術館中,你覺得那一個美術館的典藏品最值得上網導覽,為什麼?





    5.從這課程單元中,將以一百個字做簡單的心得發表?










    博物館尋寶-文物欣賞學習單

    班級: 姓名:座號:

    我最欣賞的藝術文物檔案

    資料來源


    作品名稱


    作品規格



    創作媒材


    創作年代


    收藏地點


    觀察描述:

    1. 圖面作品所表達的內容有那些?



    1. 這幅作品給予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形式分析

    1. 色彩的運用


    1. 風格特徵


    意義解釋

    1. 時代背景


    1. 主題表現


    審美判斷與評論

    1. 直覺反應


    1. 象徵意義




    博物館尋寶評分表


    班級姓名座號



    評分標準

    教師評分

    同學互評

    圖面內容和美感表現50%




    1. 是否能表現主題的意涵?

    10%



    1. 是否能表現出獨特的創意?

    10%



    1. 圖面整體構成是否美觀

    20%



    1. 圖面的完整性是否足夠?

    10%



    課程參與活動20%




    1. 是否主動參與教師或同學準備課程活動?

    5%



    1. 是否遵守課程規章不影響課程進行?

    5%



    1. 是否能勇於發問?

    5%



    1. 回答問題是否適切的表達主題內涵

    5%



    資料收集10%




    9. 是否能主動收集和課程相關的資料

    10%



    心得發表/學習單20%




    10. 是否完整填寫心得和學習單

    20%



    100%






    案例三

    統整模式:跨科統整

    主題:社區

    子題:文山尋寶、鑼鼓喧天慶豐年、回味溫馨舊事

    教學對象:國中三年級(第四階段)

    教學節數:共十八節(810分鐘)

    課程設計理念:

    隨著教育的改革,強化社區意識逐成為現今教育中大力提倡的重點。而事實上教育的本質裏,若不能教導學生對生長地方的認同和珍惜生存的環境,則失去了教育的意義和精神。雖然今天視訊網路的普及,資訊流通非常的便利,國和國之間的彊界愈來愈模糊。但以凝聚社區意識為主軸的教育理念,還是廣為世界各國所推廣和強調。因此本課程就是利用藝術活動來增進同學對社區的認知及進一步,培養他們愛護及認同自已生長的環境和家園,是此課程設計的主要目的。

    分段能力指標:

    視覺藝術1-4-82-4-43-4-2

    1-4-41-4-52-4-53-4-43-4-6

    表演藝術1-4-72-4-83-4-7

    教學目標:

    瞭解社區的發展史、風情人物、典故、軼事趣聞及未來展望來凝聚社區的向心力和認同感。

    用視覺藝術的方式做社區的旗幟設計。來表現社區的特色,成為代表社區精神的象徵。

    訪社區的古蹟文物、著名建築物或地標、並實地描繪,來增加個人體驗和加深對社區景物的認同和印象。

    瞭解傳統音樂與社區文化、習俗、信仰之關係。

    能學會傳統音樂的記譜與演奏。

    能欣賞傳統音樂之美。

    教學資源:

    視覺藝術:

    文山風情網站:http://www.tpml.edu.tw/

    文山區地圖及風景名勝圖

    四開畫紙/ 水性彩色鉛筆或/ 水彩筆/ 廣告顏料等繪圖工具

    旗幟圖案設計的範例和介紹

    學習單/ 分組討論單/最佳旗幟圖案設計票選單

    工尺譜教材。

    自選的媒材(CDVCDVHS)。

    鑼鼓經教材。

    北管敲擊樂器。

    北管牌子改編譜。

    北管音樂及慶典活動相關之Powerpoint

    分組討論學習單。

    欣賞評論學習單。

    藝術詞彙:

    應用美術、軼聞、水性彩色鉛筆、工尺譜、北管音樂、鑼鼓經

    教學流程:

    活動一:

    視覺藝術:1節課

    教師對本次課程設計的目的和活動方式向同學簡略說明

    教師播放和文山社區有關的簡報

    簡報過程中,教師會針對簡報內容隨時向同學發問,並鼓勵同學就相關內容部分向老師發問

    簡報播放完畢後,同學以5-6人為一組,以合作學習方式,擬定所要表現的主題內容

    文山影像圖的繪製,以學校為中心。同學可依所討論出來的主題內容,用活動有趣的圖像表現。

    地圖表現以能概略標示出,交通動線及象徵性圖形來繪製社區的建築、地標、名勝古蹟或山川等。

    作品發表與口頭心得分享。

    教師針對整個活動做綜合評論。

    樂:1節課

    工尺譜的介紹。

    工尺教唱及練習。

    表演藝術:1節課

    由視覺藝術的古蹟、風情、軼聞、歷史文物出發介紹文山各地區沿襲的習俗節慶表演。

    分組依各區域之人事物為重點,進行踏查與採訪。

    活動二:旗幟飛揚(1節課)

    視覺藝術:1節課

    旗幟圖案的範例介紹和欣賞。

    旗幟設計的步驟、要點和象徵意義的講解。

    請同學以56人為一組,以合作學習的方式討論出代表文山地區的建築、地標、名勝古蹟或山川或其它象徵物。

    依小組討論的結論選出社區代表物或地標(數目不限)做社區的旗幟圖形的個別圖案設計。

    依所設計的各種圖案做組合及色彩配置來設計出有創意和代表文山社區精神的圖形。

    同學票選出最佳旗幟設計圖。

    樂:2節課

    北管音樂賞析。

    年節慶典音樂活動介紹(補充「除夕的故事」VCD)。

    分組討論學習單。

    表演藝術:1節課

    各組報告與分享採訪心得

    活動三:4

    學生準備好寫生工具及簡便的旅遊裝備在,學校集合由教師帶隊搭乘交通工具前往指南宮。

    到達指南宮後,教師帶領同學參觀指南宮的寺廟和四週環境及簡介指南宮的歷史和寺廟特色。

    教師簡述寫生的注意事項及取景構圖,圖面表現要點後,同學分開找尋適宜的景物,現場寫生。

    寫生完成後由教師集合好同學,全體回到校園。結束美好的戶外參訪寫生之旅。

    樂:3節課

    鑼鼓樂的介紹與練習。

    北管改編曲練習(直笛及鑼鼓樂合奏)。

    小組合奏發表及互評(欣賞評論學習單)。

    表演藝術:3節課

    各組根據蒐集與採訪資料改編故事劇本〈各組可依人、事、物不同的面向思考〉

    根據劇本需要,設計簡單道具〈與旗幟、圖案設計相結合〉

    結合傳統戲曲、音樂與道具、旗幟、圖案為背景,進行排演

    正式演出、分組互評

    分享與討論

    教學評量:

    視覺藝術:評量分為教師評量及同學評量

    百分比

    資料蒐集

    蒐集和課程主題有關的資料

    20

    學習態度

    參與熱忱與同學間的互動

    20

    創作作品

    能充分展現和主題相關的創作意涵

    40

    心得發表

    同學間針對作品的表現內容和整體意涵發表心得

    20

    音樂:

    百分比

    傳統記譜法的認識

    能唱工尺譜

    20

    分組討論

    學習單的撰寫及發表

    15

    學習態度

    參與熱忱及同學間的互動

    15

    小組發表

    能完整呈現樂曲的內涵及精神

    25

    同學互評

    同學間針對小組發表的內容和整體表現給予評分(包涵自評及互評)

    25

    表演藝術:評量分為教師評量及同學分組互相評量

    百分比

    資料蒐集

    蒐集和各組訪查主題有關的資料

    10

    學習態度

    參與熱忱〈訪查與排演〉與同學間的互動討論

    20

    故事創作

    能充分展現和主題相關的戲劇化創意

    30

    綜合演出

    能組織故事劇情、傳統戲曲與音樂及視覺表現的肢體表演

    30

    心得發表

    同學間針對訪查的內容和演出整體表現發表心得看法

    10

    參考資源:

    文山風情網站:http://www.tpml.edu.tw/


    附件

    社區影像學習單

    班級:姓名:座號:

    1.你能說文山區三個富代表性古蹟、建築文物或旅遊景點嗎?




    2.你知道指南宮所供奉的主神是那一尊嗎?




    3.你能說出文山區的著名農作物是什麼嗎?




    4.你在寫生中,覺得最大的樂趣是什麼?




    5.在這社區影像活動中,你覺得學到了什麼?







    社區影像評分表

    班級姓名座號



    評分標準

    教師評分

    同學互評

    圖面內容和美感表現50%




    1. 是否能表現主題的意涵?

    10%



    1. 是否能表現出獨特的創意?

    10%



    1. 圖面整體構成是否美觀

    20%



    1. 圖面的完整性是否足夠?

    10%



    課程參與活動30%




    1. 是否主動參與教師或同學準備課程活動?

    5%



    1. 是否遵守課程規章不影響課程進行?

    10%



    1. 是否準時上課不遲到早退?

    5%



    1. 是否能勇於發問?

    5%



    1. 回答問題是否適切的表達主題內涵

    5%



    資料收集10%




    1. 是否能主動收集和課程相關的資料

    10%



    心得發表/學習單10%




    10. 是否完整填寫心得和學習單

    10%



    合計

    100%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研究從教學與評量的理論基礎,以「人」與「環境」的互動作為課程統整的軸心,發展出各教育階段「認同」、「變化」、與「社區」主題之跨科及科際(或多科)課程,其中「認同」的主題再細分為「自我」、「學校」、「國家」、「世界」;「變化」的主題再細分為「色彩」、「形式」、「表現」、「內容」;「社區」的主題再細分為「居民」、「環境」、「建築」、「文化」。總計國小提出九個、國中提出三個,共十二個案例(均包括視覺藝術,音樂及表演藝術)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試辦學校之書面資料呈現極為簡略,以教案設計之撰寫為主,較少述及設計的理念及其與能力指標之關係,且評量的方式大多僅以文字簡略帶過,或以學習單的方式附代呈現而已。本研究以所探討之一般教學法、評量途徑與方法、及藝術學科之探究方法作為協同合作教師發展其教學與評量策略之基礎,然後由專家學者與第一線教師共同營造教學的策略及應用的可能性,雖然,在實際發展與操作部份課程時,由於無法兼顧每一階段三內涵(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的協同合作教師均由同一學校的教師參與,在聯絡討論課程設計上較難配合,但也是目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所必然面臨的問題,惟這些問題未來必然可以充份利用科技通訊媒體予以有效的解決。

    各案例之設計,在體例上,大體是一致的,但是因教學內容的不同所使用的教學與評量策略便有所變化,甚至因教育階段的不同,也有繁簡之別。譬如,在評量的方式上,有些案例只作原則性的規劃,有些案例則無論是評量的指標或評量的配分比,均作詳細的設計,二者的作為或許不同,但最重要的是均能與目標想呼應,如此所以能提供給教師們較為多元的思考與作法。此外,各藝術學科領域教學內容與份量之分配,應予以彈性處理,視所預期學生學習的重點而作必要的調整,不宜進行僵化的分割,畢竟所有的教學活動是植根於學生能學習與瞭解,希望這些案例能夠具體的提供教學者建設性的參考資訊。

    統整課程的教學策略可以有許多的樣態,應用時,可以就學生的特質、教師、學校與地區的特色等因素進行多方面的思考後採取最佳的選擇。

    在表演藝術教學方面宜建立幾個觀念:

    戲劇教學應以在教室的學習為重,亦即教學主軸目標所提示的在「文化與理解」、「探索與創作」、「審美與思辨」等方面,如何讓學生從創作自己的戲劇學習應有的認知才是主要的教學部份。

    教師皆可擔任表演藝術教學:教師在表演課程中是領導戲劇創作活動,是引導學生自發性地合作共創的教學。教師更是課程活動的設計、規劃、組織、領導與執行者,引發學生參與反應問答,提出活動建議,鼓勵學生遵守規則,觀察學習傾向,發揮邊際效用,參與團體,進出角色推動活動、評論、評量等。若能夠按照戲劇教學的方式放下身段,調整角色,參與扮演,讓自己的教師角色能與學生互動,有勇氣與學生融合一起,樂於嘗試教學以建立自己的信心才是表演藝術成功教學的重要前題。

    表演藝術是易於統整的學門:戲劇內容在反映人生,其呈現則是人生的縮影,任何與人有關的議題皆可納入到戲劇的表演,實作學習其趣味性與實作原則,不但可增進學習內容的認知部份,更可豐富學生對該主題的感性部份,戲劇性的表演讓音樂、美術等教學更具人文價值,讓「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更為名符其實。


    二、建議

    有關本案之延續發展,擬就「立即性」與「長期性」可辦理之研究與活動建議如下:

    立即可行建議:

    辦理「藝術與人文」教學與評量策略研討會

    辦理「藝術與人文」課程發展、教學與評量工作坊研習會

    研擬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藝術教師專業知能與素養手冊以作為各縣市政府徵聘合格教師之指南

    辦理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國小、中藝術教師基礎知能研習會

    成立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表演藝術教師群,分區支援學校教學;各校缺少表演藝術師資,統整教學無表演老師可作協商。現行師資聘任辦法應儘速修正,以利新師資的引進。

    研發以六大議題為主軸之「藝術與人文」課程設計模式

    辦理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生藝術學習過程/成果展覽及教學研討會

    長期性建議:

    建構藝術教育教學資源分享與支援網站

    定期辦理全國性國民中小學藝術教育教學評鑑

    定期辦理全國性國民中小學藝術教育教學研討會

    、參考書目與網站


    一、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王文中等(1999)載於王文中等合著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台北:五南。

    王真麗、李宗文(2000)。多元評量方式在統整和合科課程之運用。國教天地,137期,11-17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李坤崇(2001)。學習評量單角色與設計。測驗與輔導164 3441-34452002218日,取自http://readopoc.ncl.edu.tw/html/frame1.htm.

    李毓娟(1995)。學習評量的新趨勢--專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務長簡茂發教授。

    育研究雙月刊,459-132002218日,取自http://readopoc.ncl.edu.tw/html/frame1.htm.

    呂金燮(1999)。實作評量:理論。載於王文中等合著,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台北:五南。

    呂燕卿(2002)。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能力指標之轉化與實踐。教育部九十一年全國九年一貫課程實務研討會會議手冊96-97

    林小玉(2001)。由音樂藝術之本質探討多元評量於音樂教學之意涵與實踐。音樂藝術學刊,創刊號61-88

    林玫君編譯(1998)Barbara Salisbury原著。創作作性兒童戲劇入門。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英長(1996)。討論教學法。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理論(pp.270-293)。高雄: 復文書局。

    吳俊獻(2000)。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及其在九年一貫課程之相關性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4-6473-88

    吳毓瑩(1996)。評量的蛻變與突破--從哲學思潮與效度理論思考起。教育資料與研究,13 2-15

    吳毓瑩(1999)。卷宗評量。載於王文中等合著,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台北:五南。

    吳裕益(2000)。教學評量的新趨勢。教育研究,70 6-9

    吳鐵雄、洪碧霞(2000)。教學評量質變的反思與建言。測驗與輔導,1593323-3324

    施玉惠(1999)。國民中小學英語教學及評量模式研究。教育部委託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夏林清(1989)行動科學--在實踐中探討。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夏林清等譯(1989)。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出版社。

    莊明貞,周淑卿等編(90)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問題與解答。台北:教育部。

    莊梅枝等編。邁向課程新的紀元(四)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例集。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張玉成(1996)。批判思考教學法。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理論(pp.294-319)。高雄: 復文書局。

    張世忠(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台北:五南。

    張振成(1997)。教學評量的新趨勢:實作評量與檔案評量。中等教育,486 90-94

    張渝役譯,P. R. Lehman著(1996)。音樂測驗與評論。台北:國立編譯館。

    張曉華(2000)。音樂、美術教師在「藝術與人文」課程中協同「表演藝術」教學之探討。載於台灣區國民小學音樂教學研討會系列之五「藝術與人文」二十一世紀音樂教學研討會論文集P18-43

    郭生玉(1999a)。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十六版)。台北縣:精華書局。

    郭生玉(1999b)。心理與教育測驗(十三版)。台北縣:精華書局。

    陳木金等編(2001)學校本位的課程統整與主題教學。台北: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永和(2000)。紙筆測驗外的另類評量。屏東教育季刊,418-22

    陳江松(2000)。理論部分。載於單小琳主編,多元評量:小班教學工具書

    台北:聯經。

    陳郁秀研究主持(2001)。國民教育「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設計手冊。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瓊花(1998)試探愛麗克森設計之課程範例:在世界上我們的地方,之特色與意涵。美育, 95, 35-44

    陳瓊花( 2001 a)。從美術教育的觀點探討課程統整設計之模式與案例。視覺藝術,497-126

    陳瓊花(2001 b)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精神與內涵。南投縣89學年度國民中學教師九年一貫課程研習會()

    陳瓊花( 2002a)。反向思考—從評量學生的藝術學習進行課程設計。美育,12822-31

    陳瓊花(2002b)。大學通識教育之藝術鑑賞課程設計--以「性別與藝術」為主題之課程設計模式與案例。視覺藝術,5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工作輔導手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黃光雄(1990)教學理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黃政傑(1997)。課程設計。台北:東華書局。

    黃譯瑩(1998)。課程統整之意義探究與模式建構。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會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4),616-633

    陳江松(2000)。理論部分。載於單小琳總主編,多元評量:小班教學工具書。台北:聯經。

    詹志禹(1996)。評量改革為什麼要進行--回應吳毓瑩「評量的蛻變與突破」。教育資料與研究,13 45-47

    楊思偉等(199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基本能力實踐策略。台北市:台灣師大教育研究中心。P.51~53

    葉連祺(2002)。九年一貫課程與基本能力轉化。教育研究月刊,96P.52~53

    蔡仁勝譯(1999)。卷宗(又名檔案)評量的前景。北縣教育,29 56-59

    歐用生(1996)。探究教學法。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理論(pp.240-270)。高雄: 復文書局。

    黎曉安(2002)。檔案評量策略在視覺藝術課程實施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東山(1994)。密勒藝術批評原理與方法。現代美術,5625-31

    簡茂發(1996)。評量。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評量(pp. 1-40)。台北:五南。

    謝苑玫(2000)。音樂教學評量的反省與前瞻。測驗與輔導,1593325-33292002218日,取自http://readopoc.ncl.edu.tw/html/frame1.htm.


    西文部分

    Beattie, D. K. (1997). Assessment in art education. Worcester, MA: Davis Publications Inc.

    Beattie, D. K. (1997a). Visual art criteria, objectives, and standards: A revisit. Standards in Arts Education, 38(4), 217-231.

    Black, J. L. & Wiliam, D. (1998). Assessment and classroom learning.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Principles policy and Practice 5(1): 7-73.

    Bloom, B. S. (Ed.).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I,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McKay.

    Bolin, P. E. (1996). We are what we ask. Art Education, 49(5), 10.

    Bolton, Gavin M. (1979). Towards a theory of drama in education. 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

    Boyle, J. D., & Radocy, R. E. (1987).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musical experiences.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Bruner, J.S. (1960/1962).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anda, J. (1998). Art history methods: three options for art education practice. Art Education, 51(5), 17-24.

    Chen, Jo C. H. (2002). Art appreciation curriculum design for general highereducation—A curriculum model and practice for “Gender and Art”. The Proceedings of 31th InSEA World Congress 2002, New York.

    Chen, Jo C. H. (2002). Art appreciation curriculum design for general higher education—A curriculum model and practice for “Gender and Art”. The Proceedings of 31th InSEA World Congress 2002, New York.

    Cope, C. O. (1996). Steps toward effective assessment. Music Educators Journal,83(1), 39-42

    Erickson, M. (1996). Our place in the world. In Stories of Art (on-line). Available ArtsEdNet URL: http://www.artsednet.getty.edu

    Feldman, E. B. (1971). The critical performance. In Varieties of visual experience(pp.466-485).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Fransen, J. C. (1998).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use of portfolio assessment in elementary music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nitoba, Canada.

    Gall, M. D., & Gall, J. P. (1976). The discussion method. In Gage, N. L.(Ed.), The psychology of teaching methods. The 75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ago Press.

    Gall, M. D., & Gillett, M. (1981). The discussion method in classroom teach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19(2), 98-103.

    Geahigan, G. (1998). Critical inquiry: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and applying it In the classroom. Art Education, 51(5), 10-16.

    Hauser, J. (1951). The social history of art (vols, 1-4).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ickey, M. (1999). Assessment rubrics for music composition.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5(4), 26-33, 52.

    Kleinbauer, W. E. (Ed.). (1987). Modern perspectives in western art history. 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Koroscik, J. S. (1996). Who ever said studying art would be easy? The growing cognitive demands of understanding works of art in the information age.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8(1), 9.

    Lankford, E. L. (1992). Aesthetics: issues and inquiry. Reston, V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Lazear, D. (1999).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pproaches to assessment. Tucson, AZ: Zephyr Press.

    Linn, R. L., & Gronlund, N. E. (2000). Portfolio.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8th ed.). 289-313. 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Hall, Inc.

    McCaslin, Nellie (1996). Creative drama in the classroom and beyond. New York: Longman Publishers.

    MENC (1996). 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music. Reston, VA: Author.

    Ministry of Education (1984). Drama In the formative years. 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

    MiTighe, J. & Ferrara, S. (1998). Assessing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Nitko, A. J. (2001).Educational assessment of student. 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Inc.

    Oliver, T. W. (200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ethodology of the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 Progress, Music Assessments 1971, 1978, and the Arts Education Assessment of 1997.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O’Neill, C.,Lambert, A.(1987). Drama structure. London: Hutchinson.

    Piaget, J. (1952). The origins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ess.

    Tarlington, C. and Verrious, P.(1991). Role drama. Portsmoth: Pembroke Pulisherslimited.

    Walker, S. R. (2001). Teaching meaning in artmaking. Worcester, Massachusetts: Davis Publications Inc.

    Whitcomb, R. (1999). Writing rubrics for the music classroom.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5(6), 26-32.

    Wills, B. S. (1996). Theatre arts in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 grade four through grade six. New Orleans: Anchorage Press. Inc.

    Wiggins, G. P. (1993). Assessing student performance; exploring the purpose and limits of test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Wiggins, G.(1998).Educative Assessment.-Designing Assessment to Inform and Improve Student Performan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ed Publishers.

    Wolf, T. & Geahigan, G. (1997). Teaching personal response to work of art, Artcriticism and education (pp.200-224). Champaign, Illinoi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

    二、諮詢網站

    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站http://teach.eje.edu.tw


    海闊天空學習中心:http://www.lcenter.com.tw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http://www.iest.edu.tw/naer.html


    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http://www.tiec.tp.edu.tw/


    臺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http://www.isst.edu.tw


    國民教育小班教學精神實驗網站:http://www.moe.gov.tw/


    行者數位學園:http://linc.hinet.net/


    台北市多媒體教學資源中心:http://tmrc.tiec.tp.edu.tw/


    台灣活力網:http://www.idea-tw.net/v41/index.php


    柒、相關資料


    一、分段能力指標

    <編號說明>在下列「a-b-c」的編號中,a代表目標主軸序號;b代表學習階段序號,第一階段為小學一-二年級(融入生活),第二階段為小學三-四年級,第三階段為小學五-六年級,第四階段為國中一-三年級;c代表流水號,依序為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等。

    【目標主軸一】「探索與創作」分段能力指標






    目標主軸一

    探索與創作

     

    a-b-c 視覺藝術

    第一階段

    1-1-1藉由生活的經驗與體認,運用視覺藝術創作的形式,表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1-2嘗試各種媒材,引發豐富的想像力,以從事基礎性視覺藝術活動,感受創作的喜悅與樂趣。

    第二階段

    1-2-1嘗試各種藝術創作,表達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1-2-2實驗各種媒材與形式,瞭解不同媒材與技術的差異及效果,從事創作活動。1-2-3記錄與表現自己所見及所觸的事物與情感。

    第三階段

    1-3-1探討各種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瞭解他人的作品,培養自我的思考與表達能力。

    1-3-2構思表現的主題與內容,選擇適當的媒材技法,完成有感情、經驗與思想的作品。

    1-3-3透過各種藝術形式,展現自己的特質,並自我評析。

    第四階段

    1-4-1瞭解藝術創作與社會文化的關係,發揮獨立的思考能力,嘗試多元的藝術創作。

    1-4-2設計關懷主題、運用適當的媒材與技法,傳達出有感情、經驗與思想的作品,發展個人獨特的表現。

    1-4-3嘗試運用藝術與科技的結合,並探索不同風格的創作。

    音樂

    第一階段

    1-1-3透過人聲、身體樂器、樂器及周遭環境的聲音來體驗多樣化的音色。1-1-4在音樂活動中,使用人聲、肢體動作和簡易的樂器進行創作。1-1-5藉由語言、肢體動作、模仿音樂情境等方式,表現自己對樂曲的感受。

    第二階段

    1-2-4透過律動、歌唱和演奏樂器來感受音樂的要素(如音高、長度、力度等)。1-2-5運用人聲、肢體動作和樂器即興創作簡單的曲調與節奏,以配合音樂或律動。1-2-6嘗試與探索不同的速度、音色、力度和樂句,來從事創作。

     

    第三階段

    1-3-4嘗試與探索各種不同的音源(含電子樂器),激發創作的想像力。

    1-3-5運用樂器為歌曲作即興伴奏,並參與合奏。

    1-3-6運用不同的音色、速度、力度和樂句,創作不同類型的音樂。

    第四階段

    1-4-4運用傳統或非傳統的樂器(包括電子樂器),進行音樂創作。1-4-5藉由演唱或演奏樂器,參與音樂表演活動,發展音樂表現能力。1-4-6嘗試運用簡易的曲式創作,體驗音樂的形式美。

    表演藝術

    第一階段

    1-1-6在共同參與戲劇表演活動中,觀察、合作並運用語言、肢體動作,模仿情境。

    1-1-7利用藝術創作的方式,與他人搭配不同之角色分工,完成以圖式、歌唱、表演等方式所表現之團隊任務。

    第二階段

    1-2-7參與表演藝術之活動,以感知來探索某種事件,並自信的表現角色。1-2-8在群體藝術活動中,能用寬容、友愛的肢體或圖像語言,並與同學合作規劃群體展演活動。

    第三階段

    1-3-7在表演戲劇活動中,表現積極合作態度,並表達自己的才藝潛能。1-3-8透過藝術集體創作方式,表達對社區、自然環境之尊重、關懷與愛護。

    第四階段

    1-4-7以肢體表現或文字編寫共同創作出表演的故事,並表達出不同的情感、思想與創意。

    1-4-8覺察人群間的各種情感特質,透過藝術的手法,選擇核心議題或主題,表現自我的價值觀。

    1-4-9與同學針對特定主題,規劃群體藝術展演活動,表達對社會、自然環境與弱勢族群的尊重、關懷與愛護,澄清價值判斷,並發展思考能力。



    【目標主軸二】「審美與思辨」分段能力指標

     

    目標主軸二

     

    審美與思辨

    a-b-c 視覺藝術

    第一階段

    2-1-1接觸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品,建立初步的審美經驗。2-1-2體驗各種色彩、圖像、聲音、姿態、表情、動作的美感,並表達自己的感受。

    第二階段

    2-2-1欣賞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品之美

    2-2-2相互欣賞同儕間的作品,並能描述其美感特質。

    2-2-3樂於參觀與欣賞生活周遭環境的文化古蹟、民俗文物。

    第三階段

    2-3-1透過描述、分析與討論的方式,辨認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品的美感特徵與視覺要素。

    2-3-2認識環境與生活的關係,反思環境對藝術表現的影響。

    2-3-3使用適當的視覺藝術專門術語,審視與說明自己和他人作品的特徵與價值。

    第四階段

    2-4-1鑑賞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品,從事美感認知與判斷。

    2-4-2依據美學與相關學門之原理,欣賞各種視覺藝術的材料美、形式美與內容美。

    2-4-3比較分析各類型創作品之媒材結構、象徵與思想。

    2-4-4思辨藝術與科技的關係,體認環境與資源對藝術的重要性,並提出建設性的見解。

    音樂

    第一階段

    2-1-3體驗大自然及周遭環境的聲音,並描述自己的感受。

    2-1-4透過演唱和欣賞兒歌、童謠,培養愛好音樂的態度。

    第二階段

    2-2-4辨識人聲、樂器及音樂要素,並描述其特質。

    2-2-5欣賞同儕的音樂表演,表達自己感受及領會其成就。

    2-2-6培養日常生活中聆聽音樂的興趣,並表達自己選擇音樂之原則。

    第三階段

    2-3-4使用音樂專門術語,描述樂曲的組織與特徵。

    2-3-5透過討論、分析、批判等方式,表達自己對樂曲的審美經驗與見解。

    2-3-6參與音樂活動,養成專注聆聽的習慣,並能表達自己的感受。

    第四階段

    2-4-5認識樂曲的曲式、配器、風格等特色,培養審美能力。2-4-6欣賞音樂史上不同時期的作品,並能描述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層面。

    表演藝術

    第一階段

    2-1-5對各類型的兒童表演活動產生興趣,並描述個人的想法。

    2-1-6培養觀賞藝術活動時,表現出應有的秩序與態度。

     

     

    第二階段

    2-2-7欣賞並分辨不同的兒童戲劇表演方式,並表達自己的觀點。

    2-2-8觀賞藝術展演活動時,能表現應有的禮貌與態度,並領會他人的表現與成就。

    第三階段

    2-3-7使用適當的表演藝術專門術語,描述自己的觀點。

    2-3-8以正確的觀念與態度,欣賞各類型的藝術展演活動。

    第四階段

    2-4-7欣賞展演活動或戲劇作品,並能提出自己的美感經驗、價值觀與建設性意見。

    2-4-8尊重與讚美別人的意見與感受,願意將自己的創意配合別人的想法作修正與結合。


    【目標主軸三】「文化與理解」分段能力指標

     









    目標主軸三

    文化與理解

     

    a-b-c 視覺藝術

    第一階段

    3-1-1參與藝術活動,認識自己生活周遭環境的文化特質。

    3-1-2蒐集各種喜愛的圖片、小飾物,美化自己的生活空間。

    第二階段

    3-2-1蒐集有關生活周遭鄉土文物或傳統民俗文物的藝文資料,並說出其特色。3-2-2認識鄉里與社區中廟宇、建築的文化特質。

    第三階段

    3-3-1比較本地(縣市)與其他地區文物、古蹟及民俗文物,並說明其文化特色。3-3-2參與藝術活動,瞭解本國社會中不同的文化特質。

    3-3-3運用多種方式蒐集有關視覺藝術之資訊,並養成習慣。

    第四階段

    3-4-1瞭解各族群的藝術特質,懂得珍惜與尊重地方文化資源。

    3-4-2比較台灣宗教建築、古蹟、景觀特色與文化背景。

    3-4-3綜合、比較、探討中外不同時期文化的藝術作品之特徵及背景,並尊重多元文化。

    音樂

    第一階段

    3-1-3觀察周遭環境及參與藝術活動,瞭解音樂是生活的一部份。3-1-4欣賞不同族群的民歌,感受多元文化的音樂特質。

    第二階段

    3-2-3認識鄉土音樂,並藉由演奏、演唱或欣賞的方式,表現關懷鄉土的情操。3-2-4欣賞不同文化的音樂表達方式,瞭解不同文化的特質。

    第三階段

    3-3-4運用各種音樂相關的資訊,輔助音樂的學習與創作,並培養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

    3-3-5比較不同文化的音樂特質。

    3-3-6認識音樂史上各時期的作品,並瞭解其特色。

    第四階段

    3-4-4培養主動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與習慣。

    3-4-5分析和比較音樂史上不同時期的作品,熟悉各時期作品的風格與內涵。

    3-4-6認識地域、文化與音樂之交互關係,並瞭解文化、歷史對音樂作品的影響。

    表演藝術

    第一階段

    3-1-5透過表演,體認自我與社會、自然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3-1-6正確、安全、有效的使用道具,從事表演活動。


    第二階段

    3-2-5透過戲劇性的表演活動,認識多元文化、社會角色,並產生同理心,能與人溝通與分享。

    3-2-6樂於參與地方性藝文活動,瞭解自己社區、家鄉的文化內涵。

    第三階段

    3-3-7透過戲劇性的表演活動,模倣不同文化、社會之特色,並且尊重他人與團體倫理的概念。

    3-3-8樂於持續參與各類型藝文活動,並養成以記錄或報告方式呈現自己的觀點和心得。

    3-3-9分組選擇主題,探索藝術與文化活動相關的課題。

    第四階段

    3-4-7融合不同文化的表演藝術,以集體合作的方式,整合成戲劇表演。3-4-8整合各種相關的科技與藝文資訊,輔助藝術領域的學習與創作。3-4-9透過綜合性展演活動,認識並尊重台灣各種藝術職業及其工作內涵,並理解藝術創作與環保、兩性、政治、社會議題之關係。


    二、分段能力指標與總綱十大基本能力的關係

    基本

    能力

    第一階段

    1-2年級)

    第二階段

    3-4年級)

    第三階段

    5-6級)

    第四階段

    7-9年級)



    1-1-1藉由生活的經驗與體認,運用視覺藝術創作的形式,表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1-5藉由語言、肢體動作、模仿音樂情境等方式,表現自己對樂曲的感受。

    1-1-6在共同參與戲劇表演活動中,觀察、合作並運用語言、肢體動作,模仿情境。

    1-2-1嘗試各種藝術創作,表達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1-2-3記錄與表現自己所見及所觸的事物與情感。

    1-3-3透過各種藝術形式,展現自己的特質,並自我評析。

    1-3-7在表演戲劇活動中,表現積極合作態度,並表達自己的才藝潛能。

    2-3-6參與音樂活動,養成專注聆聽的習慣,並能表達自己的感受。

    1-4-8覺察人群間的各種情感特質,透過藝術的手法,選擇核心議題或主題,表現自我的價值觀。



    1-1-2嘗試各種媒材,引發豐富的想像力,以從事基礎性視覺藝術活動,感受創作的喜悅與樂趣。

    2-1-1接觸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品,建立初步的審美經驗。

    1-2-4透過律動、歌唱和演奏樂器來感受音樂的要素(如音高、長度、力度等)。

    2-2-1欣賞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品之美。

     

    1-3-2構思表現的主題與內容,選擇適當的媒材技法,完成有感情、經驗與思想的作品。

    1-3-4嘗試與探索各種不同的音源(含電子樂器),激發創作的想像力。

    2-3-5 透過討論、分析、批判等方式,表達自己對樂曲的審美經驗與見解。

    1-4-4運用傳統或非傳統的樂器(包括電子樂器),進行音樂創作。

    2-4-2依據美學與相關學門之原理,欣賞各種視覺藝術的材料美、形式美與內容美。

    2-4-5 認識樂曲的曲式、配器、風格等特色,培養審美能力。

    2-4-7 欣賞展演活動或戲劇作品,並能提出自己的美感經驗、價值觀與建設性意見。

    2-1-4 透過演唱和欣賞兒歌、童謠,培養愛好音樂的態度。

    2-1-6 培養觀賞藝術活動時,表現出應有的秩序與態度。

    2-2-6 培養日常生活中聆聽音樂的興趣,並表達自己選擇音樂之原則。

    3-2-6 樂於參與地方性藝文活動,瞭解自己社區、家鄉的文化內涵。

    2-3-8 以正確的觀念與態度,欣賞各類型的藝術展演活動。

    3-3-8 樂於持續參與各類型藝文活動,並養成以記錄或報告方式呈現自己的觀點和心得。

    2-4-1 鑑賞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品,從事美感認知與判斷。

    3-4-4 培養主動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與習慣。



    2-1-2 體驗各種色彩、圖像、聲音、姿態、表情、動作的美感,並表達自己的感受。

    2-1-3 體驗大自然及周遭環境的聲音,並描述自己的感受。

    2-1-5 對各類型的兒童表演活動產生興趣,並描述個人的想法。

    2-2-2 相互欣賞同儕間的作品,並能描述其美感特質。

    2-2-5 欣賞同儕的音樂表演,表達自己感受及領會其成就。

    3-2-5 透過戲劇性的表演活動,認識多元文化、社會角色,並產生同理心,能與人溝通與分享。

    2-3-3 使用適當的視覺藝術專門術語,審視與說明自己和他人作品的特徵與價值。

    2-3-4 使用音樂專門術語,描述樂曲的組織與特徵。

    2-3-7 使用適當的表演藝術專門術語,描述自己的觀點。

    1-4-2 設計關懷主題,運用適當的媒材與技法,傳達出有感情、經驗與思想的作品,發展個人獨特的表現。

    1-4-7 以肢體表現或文字編寫共同創作出表演的故事,並表達出不同的情感、思想與創意。

    2-4-6 欣賞音樂史上不同時期的作品,並能描述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層面。




    1-1-7利用藝術創作的方式,與他人搭配不同之角色分工,完成以圖式、歌唱、表演等方式所表現之團隊任務。

    3-1-5透過表演,體認自我與社會、自然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

     

    1-2-8在群體藝術活動中,能用寬容、友愛的肢體語言或圖像語言,並與同學合作規劃群體展演活動。

    2-2-8觀賞藝術展演活動時,能表現應有的禮貌與態度,並領會他人的表現與成就。

    3-2-3認識鄉土音樂,並藉由演奏、演唱或欣賞的方式,表現關懷鄉土的情操。

    1-3-8透過在藝術集體創作方式,表達對社區、自然環境之尊重、關懷與愛護。

    3-3-7透過戲劇性的表演活動,模倣不同文化、社會之特色,並且尊重他人與團體倫理的概念。

     

    1-4-9與同學針對特定主題,規劃群體展演活動,表達對社會、自然環境與弱勢族群的尊重、關懷與愛護,澄清價值判斷,並發展思考能力。

    2-4-8尊重與讚美別人的意見與感受,願意將自己的創意配合別人的想法作修正與結合。

    3-4-9透過綜合性展演活動,認識並尊重台灣各種藝術職業及其工作內涵,並理解藝術創作與環保、兩性、政治、社會議題之關係。

    3-1-1參與藝術活動,認識自己生活周遭環境的文化特質。

    3-1-4欣賞不同族群的民歌,感受多元文化的音樂特質。

    2-2-3樂於參觀與欣賞生活周遭環境的文化古蹟、民俗文物。

    3-2-2認識鄉里與社區中廟宇、建築的文化特質。

    3-2-4欣賞不同文化的音樂表達方式,瞭解不同文化的特質。

    3-3-1比較本地(縣市)與其他地區文物、古蹟及民俗文物,並說明其文化特色。

    3-3-2參與藝術活動,瞭解本國社會中不同的文化特質。

    3-3-6認識音樂史上各時期的作品,並瞭解其特色。

    3-4-1瞭解各族群的藝術特質,懂得珍惜與尊重地方文化資源。

    3-4-2比較台灣宗教建築、古蹟、景觀特色與文化背景。

    3-4-3綜合、比較、探討中外不同時期文化的藝術作品之特徵及背景,並尊重多元文化。

    1-1-4在音樂活動中,使用人聲、肢體動作和簡易的樂器進行創作。

    3-1-2蒐集各種喜愛的圖片、小飾物,美化自己的生活空間。

    1-2-5運用人聲、肢體動作和樂器即興創作簡單的曲調與節奏,以配合音樂或律動。

    3-2-1蒐集有關生活周遭鄉土文物或傳統民俗文物的藝文資料,並說出其特色。

    1-3-5運用樂器為歌曲作即興伴奏,並參與合奏。

    1-3-6運用不同的音色、速度、力度和樂句,創作不同類型的音樂。

    1-4-5藉由演唱或演奏樂器,參與音樂表演活動,發展音樂表現能力。

    1-4-6嘗試運用簡易的曲式創作,體驗音樂的形式美。

    3-4-7融合不同文化的表演藝術,以集體合作的方式,整合成戲劇表演。

    3-1-6正確、安全、有效的使用道具,從事表演活動。

    1-2-2實驗各種媒材與形式,瞭解不同媒材與技術的差異及效果,從事創作活動。

    3-3-3運用多種方式蒐集有關視覺藝術之資訊,並養成習慣。

    3-3-4運用各種音樂相關的資訊,輔助音樂的學習與創作,並培養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

    1-4-3嘗試運用藝術與科技的結合,並探索不同風格的創作。

    3-4-8整合各種相關的科技與藝文資訊,輔助藝術領域的學習與創作。



    1-1-3透過人聲、身體樂器、樂器及周遭環境的聲音來體驗多樣化的音色。

    3-1-3觀察周遭環境及參與藝術活動,瞭解音樂是生活的一部份。

    1-2-6嘗試與探索不同的速度、音色、力度和樂句,來從事創作。

    1-2-7參與表演藝術之活動,以感知來探索某種事件,並自信的表現角色。

     

    1-3-1探討各種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瞭解他人的作品,培養自我思考與表達能力。

    3-3-5 比較不同文化的音樂特質。

    3-3-9分組選擇主題,探索藝術與文化活動相關的課題。

    2-4-3比較分析各類型創作品之媒材結構、象徵與思想。

    3-4-5分析和比較音樂史上不同時期的作品,熟悉各時期作品的風格與內涵。

    3-4-6認識地域、文化與音樂之交互關係,並瞭解文化、歷史對音樂作品的影響。

     

    2-2-4辨識人聲、樂器及音樂要素,並描述其特質。

    2-2-7欣賞並分辨不同的兒童戲劇表演方式,並表現自己的觀點。

    2-3-1透過描述、分析與討論的方式,辨認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品的美感特徵與視覺要素。

    2-3-2認識環境與生活的關係,反思環境對藝術表現的影響。 

    1-4-1瞭解藝術創作與社會文化的關係,發揮獨立的思考能力,嘗試多元的藝術創作。

    2-4-4思辨藝術與科技的關係,體認環境與資源對藝術的重要性,並提出建設性的見解。


    三、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

    教育部九十年三月廿九日(九0)參字第九00四二五七八號令發布

    條 本準則依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第二十一條第一項規定訂定之。

    條 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旨在了解學生學習情形,激發學生多元潛能,促進學生適性發展,肯定個別學習成就,並作為教師教學改進及學生學習輔導之依據。

    條 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應依學習領域及日常生活表現,分別評量之;其評量範圍如下:

    一、學習領域評量:依能力指標、學生努力程度、進步情形,兼顧認知、技能、情意等層面,並重視各領域學習結果之分析。

    二、日常生活表現評量:學生出席情形、獎懲、日常行為表現、團體活動表現、公共服務及校外特殊表現等。

    條 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應本適性化、多元化之原則,兼顧形成性評量、總結性評量,必要時應實施診斷性評量及安置性評量。

    條 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分定期評量及平時評量二種;定期評量之次數,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條 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應視學生身心發展及個別差異,依各學習領域內容及活動性質,採取筆試、口試、表演、實作、作業、報告、資料蒐集整理、鑑賞、晤談、實踐等適當之多元評量方式,並得視實際需要,參酌學生自評、同儕互評辦理之。

    前項評量方式,由任課教師依教學計畫在學期初向學生及家長說明,並負責評量。

    條 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紀錄應兼顧文字描述及量化紀錄。

    文字描述應依評量內涵與結果詳加說明,並提供具體建議。

    量化紀錄得以分數計之,至學期末應轉換為甲、乙、丙、丁、戊五等第方式紀錄。

    條 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紀錄,每學期至少應以書面通知家長及學生一次;其次數、方式、內容,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條 國民中小學學生修業期滿,成績及格,由學校發給畢業證書。

    條 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結果及紀錄,應本保密及維護學生權益原則,非經學校、家長及學生本人同意,不得提供作為非教育之用。

    第十一條 國民中小學學生各項成績評量相關表冊,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第十二條 直轄市、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依本準則訂定國民中小學學生(含身心障礙學生)成績評量辦法。

    前項辦法應衡酌身心障礙學生之學習優勢管道,彈性調整其評量方式。

    非地方政府所屬之國民中小學學校學生,其成績評量得參照所在地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所定之成績評量辦法辦理之。

    第十三條 國民中小學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前,其學生成績評量辦法,由直轄市、縣()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參照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考查辦法、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考查辦法定之。

    第十四條 本準則自中華民國九十年八月一日施行。


    四、專家學者諮詢會議紀錄

    第一次專家學者諮詢座談會議紀錄

    日  期: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一月二十一日(星期一)下午六時

    地  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樓203教室(台北市師大路一號)

    出席人員:康台生、賴美鈴、張曉華、許信雄、郭承威、劉純芬、張慈、白婉芝、張連強、丘永福、林月娥、張秀潔、黃秀婉、

    席:康台生院長紀錄:黎曉安助理

    一、研究專案背景說明

    藝術學院由藝術教育館得標此研究案,近年來藝術學院對於統整課程推行不遺餘力,此專案除了建立統整教學策略,也想關注各階段一貫性課程與學習,並著重評量策略的研發。尤其實際上,國小教師不能理解國中教師在做什麼?為了完成九年「一貫」的目的,想藉此研究計畫予以釐清。本研究計畫採取議題為進行課程統整與一貫的手段。以下丘老師會詳細說明此計畫進行的內容,並針對評量策略,請在座的各位予以指導與建議。第一次專家座談會主要目的,討論第一階段的課程。本計畫,希望能在六月舉辦研討會。

    丘老師簡述本研究的六個階段(略)。

    二、討

    林月娥老師:

    介紹第一階段課程,並針對能力指標的部分說明,也採用生活領域的能力指標,不緊緊採用藝術與人文為核心,是直接採用生活領域為主。這一個呈現的課程,以「認同」為本,因為原本的議題可發展性實在太大了,因最終採取範圍再縮小的認同。因有感對應能力指標對於學生應習得的技能,著墨太少,因此我們找出民國八十二年的課程標準,找出音樂、美術與表演藝術的學生學力、技能的標準,發展了一個對應學習重點序號。

    白婉芝老師:

    說明課程細部。

    許信雄教授建議:

    學校教育要思考:課程、教材、教學和評量。課程指「教學生學什麼?」也就是學生應該知道並且會做什麼?;教材指「使用什麼學習材料來學習?」如課本、補充教材;教學指「怎麼教學生學習,以達成課程目標?」,是師生互動的歷程;評量指「怎麼知道學生學習的進步情形?達成什麼學習成就?」。「課程、教材、教學、評量」四者關係密切,相互關連。使用哪一種教學策略必須考慮課程目標、學生的發展和需要,合乎學生生活經驗等,而且教學往往和評量同步進行,尤其是形成性評量。

    學習領域的設計是為了國民中、小學課程的連貫,集合性質相近的科目/活動成為學習領域,好融入新興議題,避免科目林立,以減輕學生負擔。「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包含視覺藝術、音樂和表演藝術。三科目的課程目標都是:探索與創作、審美與思辨、文化與理解,但是分項能力指標卻有分、有合,分四階段,以便連貫和統整。也就是藝術與人文的教學內容要包含:藝術知覺、創造表現、歷史與文化、審美價值等四大項。本研究採第一階段(一、二年級)課程,即「生活課程」,這包含三個學習領域,除了藝術與人文外,還有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等學習領域。而藝術與人文領域無論單元的「議題(大觀念?)」是什麼,視覺藝術、音樂和表演藝術都必須教學生「探索與創作、審美與思辨、文化與理解」等三方面的能力。八十二年版課程標準是可以參考,但要釐清課程與教材的不同,避免把教材當學習目標。

    國民教育是全民教育、基礎教育,學生很需要學習各基本學科的思考及問題解決的方法,也就是學會各學科的學習紀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教學,需要有專長的教師任教,才能教會、教好學生「藝術與人文」。也就是說視覺藝術的師資需要具備視覺藝術專長,音樂的師資要有音樂專長,表演藝術的師資要有表演藝術專長,當然還都具備教育學的知能。因此「藝術與人文」,在教學前,不同藝術專長的老師,要先一起協調和設計課程課程,甚至和其他科目的老師一起,找出共同主題、學習活動的內容和先後、彼此的連結和分合等,再分配上課時間和上課的先後。所以每週可以有「藝術與人文」的節數或課表,但不適宜每週有固定的視覺藝術、音樂和表演藝術的課表。本研究宜具體呈現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應該教什麼和怎麼統整,教學時間如何安排等。

    教學是學生在老師的教導之下,從「經驗」中獲得「理解」的過程,是師生之間的互動,是有目的的。能力取向的教學,老師要示範學習歷程策略,讓學生從實做練習的經驗中建構意義,並學到在生活上的應用。所以老師的任務是示範、教練、啟發和鼓勵,也是學生的學習伙伴。學生要負起學習的責任。本研究宜列出哪些教學活動是需要採直接教學,教導學生各類藝術的歷程?哪些活動是創造表現?在教學過程中怎麼銜接、連結各科?學生如何分組?

    評量是教學活動中很重要的一環,沒有評量,不了解學生,教學無法進行,所以教學時要不斷進行形成性評量。評量要從學生的作業和成就,依據分項能力指標來判斷學生的成就水準有沒有進步。藝術與人文的教學評量,也是多元,知識方面可以用紙筆測驗,理解(能力)則蒐集學生表演和作品,對照學期初、中和後的表現能力的進步。本研究宜列出評量是依據學生的什麼表現,怎麼教學生自評和互評,怎麼報告評量結果等,在課內還是課外評量等。

    藝術與人文的教學,每一單元都要教學生思考「表現什麼?怎麼表現?」等問題,學生不但學會藝術的重要觀念、一種藝術形式,也要提供學生練習「十大能力」的機會。

    郭承威教師建議:

    表演藝術學習一向以生動活潑為主,使用實際劇團帶入。起先各走各的,再進行統整。從前教學高標,現今講求低標,以學生為主體,要求學生能成為能達到某種基本能力的好國民。學校本位的講求,但不同的學校也應該達到某個共通性的能力。課程設計的權力應該下放,讓社區的人,包括家長、當地藝術家、社區代表等參與課程設計。

    劉純芬教授建議:

    表演藝術與家的結合,其意義與連結性為何?多是設計動作律動,但與最後的角色扮演有何相關?若只為了表演而表演,那麼硬放入某些肢體運動,這種橫向的連結,不是太牽強了?連結的部分只是指令,卻沒有情境與活動的背後意義彰顯。

    黃秀婉老師回饋:

    表演藝術常常對視覺藝術、音樂領域的統整,常常是活動進行的手段。

    林月娥老師回饋:

    實際層面,學校課表訂得死死地。

    許信雄教授建議:

    九年一貫,採用班群方式,一群老師合作教導一群學生。藝術有兩個層面:本質的問題和工具的問題。過去我們太著重藝術的工具價值,我們忽略了藝術獨一無二的價值,要抓住藝術學科的特質。

    郭榮瑞教授建議:

    藝術素養與人文素養要產生連結,從教育的觀念來說,對於訓練、行為模式的鍛鍊,與啟發性的教學策略,應該互有共融性。希望統整模式能隨著不同階段的推進,也能有不同的統整模式。課程應由人文性、知識性的切入。視覺藝術的學習重點,對於低年級小孩,難度較高。

    張秀潔老師建議:

    看到主題架構表,除了可看到橫的連貫、縱的連貫,但是希望有一個更明確的能力指標或基本學力。幫助下一階段的教師能夠清楚知道孩子在上一階段學會什麼?

    張曉華教授回饋:

    統整的學習,幫助學生同時學到不同的學科,除了統整外,還得回頭兼顧各學科本質的部分。統整的主軸,其實就是立基於美學的概念。

    賴美鈴老師回饋:

    「認同」這個案例只是本研究案的一小部分,由我們研究小組提供這樣的主題,讓老師們自由發揮。

    三、主席結論:

    感謝各位學者專家提供寶貴的意見,本研究小組將針對各位所討論的建議詳細的再做修正與評估。今天是第一次請各位專家參與本研究的諮詢,另外我們將視研究小組實驗教學進行的階段,尚需舉行兩次的專家諮詢會議,以聽取專家學者的寶貴意見,再次謝謝各位今晚的指教。

    四、臨時動議(無)

    五、散會(二十一時三十分)


    第二次專家學者諮詢座談會議紀錄

    日  期: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五月三十一日(星期五)下午六時

    地  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樓203教室(台北市師大路一號)

    出席人員:康院長台生、賴教授美鈴、張教授曉華、林教授小玉、王主任有福、吳亦薰老師、林明助老師、楊淑惠老師、張連強老師、丘永福老師、黎曉安助理、郭文青老師

    席:康台生院長紀錄:郭文青老師

    一、研究專案背景說明()

    二、討論事項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第三階段之教學策略及其應用模式。

    試教老師教案設計說明

    建安國小林明助老師:讓學生透過繪畫作品的欣賞,選擇各組最想與他人分享的作品來進行深入的探討。而每一件作品都有他的故事,透過美術鑑賞活動,嘗試以現代觀點賦予作品的新生命,透過戲劇鑑賞的課程,讓學生了解表演藝術的創作過程,練習根據靜態的繪畫作品,試編故事的劇本,經由團體的互動將各組的劇本轉換成表演活動,讓欣賞的作品轉成活動的名畫,再藉由「名畫再現」的活動,讓學生根據名畫進行彷作的活動,使學生對於藝術家創作的活動有更深刻的體驗。

    「透過鑑賞活動,進行探索與創作體驗」,藉由四個主要問題來設計教學活動:

    a.繪畫的故事:鑑賞教學活動

    (a)專題演講:『繪畫的故事』簡報欣賞

    (b)撰寫欣賞學習單

    b探索活動:名畫探索

    (a)名畫故事大搜索

    (b)資料彙整與分享

    (c)畫家群英大會串

    c.看看別人怎麼做:戶外教學活動

    (a)欣賞台灣戲曲專科學校之戲劇表演

    (b)參觀故宮博物院「法國繪畫三百年特展」

    (c)撰寫參觀報告

    d讓名畫活起來:體驗與創作活動

    (a)小小美術導覽員。

    (b)會動的名畫故事編劇家。

    (c)會動的名畫戲劇表演。

    (d)e世代的名畫再現。

    古亭國小吳亦薰老師:音樂係依主題並配合視覺藝術之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請參考教學設計之內容)。

    林小玉教授:針對書面資料提供下列看法:

    在音樂方面似乎以創作為導向,在書面資料上沒有看到「教學與評量策略理論基礎」,是否宜先有理論基礎,再求教學策略之編製。

    應列出統整課程教學策略之大原則,也是本專案的重點。

    主題架構表音樂子題「急智歌王」名,和教學方案所列的名稱不同,請修正。

    在教學活動設計中,(三)看看別人怎麼做:戶外教學活動.欣賞臺灣戲曲專科學校之戲劇表演,此戲劇表演與主題有何關係,請能明確說明。

    在課程架構表格之「名曲欣賞」子題,是否能以名畫、繪畫故事進行音樂配樂(因為名畫的統整關連性已不太強,其他學科不適宜和主題無關。)

    評量方面較偏向口頭、書面表達,認知理解(如學習單)或再現創作之能力。但是各科本質之基本知能感受的部分較少。「創造力」需藉由各科聚斂,擴散思考能力之培養為基礎。如音樂被視為能超越語言之藝術形式,其音樂感受力應當被徹底喚醒。

    撰寫欣賞學習單,其內容為何?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內容、教學與評量方式

    華江國小王有福主任:

    從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教學安排,有等量與不等量的節數安排問題。

    名畫的表演教學,分組人數要平均,較能達成所安排的教材內容。教學時可以採用立即性的問答,增強其思考、組織的能力。

    教師常需思考,音樂可以幫助表演什麼?視覺藝術可以幫助表演什麼?或表演藝術可以幫音樂、視覺藝術什麼?

    運用布偶戲、話劇等,道具宜選擇容易得到、方便取得等,發揮其創造力。

    大橋國小楊淑惠老師:

    能力指標需轉化成教學目標,而能力指標是教學目標的方向。應再回頭檢視能力指標是否合適?

    如何協同教學,在資料中沒有具體呈現。

    主題學習層次的安排亦極為重要,是否能有具體的資料?三內涵的精神在「變化」的主題中是否統一?在創意激發的目標方面是否已達到?

    評量宜掌握行為目標、開展目標及表現目標等。

    賴美鈴教授:

    教案設計仍可由「視覺藝術」出發,結合戲劇的演出,一組配合印象派的音樂表演,另一組的表演沒有配樂,讓學生比較有配樂的演出,和無配樂的演出有何不同的感受。

    張曉華教授:

    教案設計中「參觀教學」的部分,可能並非每個學校都能普遍實施的。建議在單元中各領域的節數需平均,並融合學校本位課程之教學為重心。

    康台生院長:

    感謝各位參與座談,並提出寶貴意見,本研究小組將一併彙整修正之,在教學實驗中所遇到的問題,也是研究發現的一部份,請參與試教的老師能就問題整理成書面,並思考可行的解決方案。。

    三、臨時動議(無)

    四、散會(下午九點十分)


    第三次專家學者諮詢座談會議紀錄

    日  期: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七月一日(星期一)下午六時

    地  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樓203教室會議室(台北市師大路一號)

    出席人員:康院長台生、姚教授世澤、賴教授美鈴、張教授曉華、林教授仁傑、司徒教授芝萍、張子華老師、黃琬茹老師、余坤城老師、張連強老師、丘永福老師、黎曉安助理、郭文青老師

    席:康台生院長紀錄:郭文青老師

    一、研究專案背景說明(略)

    二、討論事項

    主席:

    本次諮詢座談係本研究專案第三次舉行,第一次諮詢座談是以第一、二階段之教學策略及其應用模式為討論重點,第二次是在本(91)年五月三十一日舉行,以第三階段之教學策略及其應用模式為重點,期望各位專家、學者能提出寶貴的經驗。討論事項如下:

    探討「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第四階段之教學策略及其應用模式。請參酌第四階段之教學設計(如附件二、三)

    探討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教學與評量方式

    試教老師教案設計說明

    余老師坤城:

    第四階段主題之三個內容,除表演藝術外,已完整列出(如附件二),提供各位老師參考,並請指正。

    黃老師琬茹:

    第四階段音樂的部分,藉由影片來引導學生進入主題的情境之中,並以節奏樂進行創作練習與發表,詳如附件資料。

    專家學者諮詢

    姚教授世澤:提出幾點修正建議如下:

    專案之背景說明宜再做順序性的調整,以符合論文的邏輯性。

    研究主旨所提到的教學策略、應用模式,應該加以說明清楚。把握研究主題教學策略,課程是以規劃,教材則以設計較為妥適。

    應用模式在資料中不明確,請再加強補充。

    主題架構之橫向與縱向缺少相關性,請能以文字加以說明之。

    內容缺少重大議題之融入,資料中仍有部分錯字請更正之。

    司徒教授芝萍:

    統整需要整合,教材設計缺少交集,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應該取得一些交集。

    芭蕾舞具有不同的造形人物,可以穿插到視覺藝術,如戴面具的造形再加入編舞,則能取得部分交集。

    創作評量比較困難些。教學流程中之芭蕾舞以胡桃鉗舞劇為主,其他部分太複雜了,刪去「聖誕夜」、「波蘭舞曲」。

    傳統音樂舞蹈之介紹可以加入西班牙的音樂舞蹈。

    林教授仁傑:

    資料呈現有些不完整,請再加以補正。

    此一研究很重要,可以提供國中小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參考。

    葉老師榮文:

    就放射的思維,收斂的思索,在子題上可以從人文思維和美學概念出發,對釐清人文詞彙與藝術詞彙比較容易達成。

    不論視覺藝術、音樂或表演藝術等經由人文、美學方向思考,在統整上也易於連結。

    康院長台生:

    可從文獻探討中歸納出部分模式。

    在教學過程中如有發生教學上的困境或修改的意見,請老師們記錄下來交給本研究小組,作為本研究之參考。

    協同教學的方式,亦請各位第一線老師能夠提供具體的作法。

    賴教授美鈴:

    鑑賞評量較不強調量化,教案中學生學習評量,可提供不同的意見或以學習單的呈現。

    三、臨時動議(無)

    四、主席結論:感謝各位學者專家提供的資料,本研究小組將會依據各位的建議,再做進一步的修正,期望達到更周詳的完備的內容。

    五、散會(二十一時十分)


    捌、研究人員簡介


    人:

    康台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教授兼藝術學院院長

    協同主持人:

    陳瓊花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專任教授

    員:

    賴美鈴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專任教授

    員:

    張曉華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專任副教授

    員:

    曾郁敏 台北市立立農國民小學校長

    研究助理:

    丘永福 中華人文與藝術教育研究發展學會理事長

    理:

    張連強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助教

    理:

    郭文青 台北市立古亭國民小學專任教師

    理:

    黎曉安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研究生

    參與課程設計者:

    台北市立建安國民小學美術教師兼美術班召集人:林明助

    台北市立五常國民小學美術教師:林月娥

    台北市立萬芳高級中學美術教師:余坤城

    台北市立民權國民小學音樂教師:黃秀婉

    台北市立古亭國民小學音樂教師:吳亦薰

    台北市立螢橋國民中學音樂教師:黃琬茹

    台北市立明德國小戲劇指導教師:白婉芝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實驗小學教師:張

    台北市立誠正國民中學專任教師:葉榮文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小組組織

    運作模式之研究/陳以亨研究計畫主持

    初版  臺北市:藝術館,民91

     面:  公分

    參考書目:面

    ISBN 957-01-3280-9(平裝)


    1. 藝術–課程 2. 九年一貫課程


    523.47              91024412


    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學策略及其應用模式

    發 行 者: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發 行 人:陳篤正

    總 編 輯:蕭炳欽

    審查委員:陳昆仁 陳伯璋 劉豐榮 許信雄 楊艾琳

    撰稿小組:康台生 陳瓊花 賴美鈴 張曉華 曾郁敏 丘永福

    校 對:丘永福

    總 務:劉

    會 計:楊清坤

    執行編輯:王玉路

    地 址:臺北市南海路47

    電 話:(022311057423965102

    網 址:www.arte.gov.tw

    印 刷 所:漢大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台北縣板橋市中山路二段46581

    出版年月: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

    版 次:初版

    工 本 費:新台幣參佰捌拾元整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

    ISBN 957-01-3289-2 (平裝)

    GPN 1009105438

    -219-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