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貫課程中書法欣賞教學在師資培育課程的反思
九年一貫課程中書法欣賞教學
在師資培育課程的反思
李秀華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副教授
(收稿日期:2002年11月30日;接受刊登日期:2003年5月22日)
摘 要
本研究旨在針對廿一世紀我國教改潮流,九年一貫課程統整中書法教育在電腦科技的衝擊下,以及語文領域寫字教學,於實用性功能的減弱,轉化為藝術性的美育功能—書法藝術欣賞,教學的倡導;師資培育機構於教學統整中,如何在書法技能的學習中,加強書法藝術欣賞的角色,並將之融入一全方位的語文及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發展,及教師的因應之策,提出一前瞻性的思考方向。期能為師資培育機構,強化書法藝術欣賞教學的內涵,兼能達到美感與思考性的審美教學,開展書法教育的多元學習。
關鍵詞︰九年一貫、書法欣賞、課程統整
壹、前言
跨入廿一世紀,隨著全球教改風潮,台灣教育的希望工程也開展起來。2001年台灣中小學開始全面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將教育從昔日的知識背誦,轉為以培養學生與自己、社區、自然的人性化、生活化、適性化與現代化的相處能力。其中有關課程的變革與統整,對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有很大的改變。教師從教育部頒訂的「課程標準執行者」,轉變為「課程設計者」,從傳統被動的學習角色,轉換成「主動的研究者」,同時也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成「能力的引發者」,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與學習,成為一個重要的引導橋樑(饒見維,民90,頁8-9)。
在這教改的大工程裡,除了面對第一線的中小學教師外,師資培育機構的課程規劃,也必須是同步發展的。本文就現有師資培育機構中,對於目標日趨模糊的寫字教學,同時從九年一貫課程中所面臨的困境中脫困,研提一適應時代潮流發展的新途徑,針對課程設計重新定位與調整,以因應九年一貫教改的變革,並對提升教師專業與多元統整能力,付出一分關注,以提供當前師資培育機構所迫切需要的課程思考方向。
貳、師資培育機構及國小書法教育
台灣的書法教育,在台灣光復三十餘年來,並無書法專業科系制度與課程的設立。1952年教育部制定「國民學校課程標準」,於國語科下附有「寫字課」,有關書法的學習,才稍稍受到重視(麥鳳秋,民89)。1975年後,因教育部在國民小學課程標準中,明令國小國語科以說話、讀書、作文、寫字混合教學,在師範專科學校裡,才有寫字課程的設立。根據林麗娥教授於國科會研究報告《台灣各級學校書法教育之現況與評估》(林麗娥,民88)中,有關師資培育機構的書法教育,在1987年全國九所師範專科改制為師範學院後,「書法課」成為師院生的共同必修課,而後又改名為「寫字課」,並負起全校必修或選修課程。為配合中小學的寫字教學,課程內容除了基本的毛筆楷書習寫外,也重視板書及硬筆的教學,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983年起,台灣省教育廳將「板書」與「說故事」、「琴法」三項列為師範專科學校學生基本能力的抽測項目,板書基本能力成為師院書法教育的另一項指標,對於學校培養學生板書及硬筆書法的重視,起很大的引導作用。目前教育部雖已停止抽測檢核,有些師範學院仍以「板書」作為學生師資能力檢定要項之一,如花蓮師院;通過者給予證書,對於學生加強板書的基本能力,具有很大的鼓勵作用。近年來也有師範學院語教系開設書法進階課程,如「書法指導」、「寫字指導」、「碑帖學」、「書法理論研究」等,其中台南師院語教系由黃宗義教授等規劃的書法研究課程,更多至十幾門,可算是師資培育機構中,最能提供一完整而有系統規劃遠景,且最為積極推動書法教育的學校。
有關書法教材方面,70年代以來,在文教單位的倡導下,1977年台北教育局委託杜忠誥、蔡福珍兩位先生編寫《如何指導兒童寫字》,1985年台北市政府亦編印《國小書法教材》(林淑英,民 84;麥鳳秋,民89,頁拾-6),台東卑南國小也編有《書法教學指導》。90年代裡,政府分別於1992、1995年編印了《開放的天空》、《國民小學書法》。1993年教育部公布「國民小學書法總綱」,小學國語科「寫字」項目終於變成了「寫字(含書法)」課,於此才有明顯的書法教育立足之地。而同年坊間也開始有書法教科書出版,如蕙風堂及宏觀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各自編輯發行的《國民小學書法》,以及華信文物出版的《國民小學書法教材與練習》;1995年還有康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的《國民小學寫字教材》(黃宗義,民85,頁235-239;洪文珍,民80,頁323;洪文瓊,民86,頁196-197)。台灣書法教育風氣,於小學階段,才稍見蓬勃。然隨著現代科技轉型與高度發展,書法的實用性,受到強烈的衝擊,再加上師資培育多元化後,寫字課的定位,也面臨新的挑戰。寫字教學雖有被視為基礎學科的認知,卻未被珍視,目前有的師資培育機構,在教育學程的設立中,更有把語文基礎能力的寫字課刪除的。原本在小學階段,稍見起色的寫字教學,也可能在教師未受到良好專業訓練及未具教材編寫能力的情況下,於九年一貫課程統整中,被彈性犧牲了。
隨著時代潮流遞嬗,書法的實用性,漸次為電腦科技所取代,一般小學教師,若本身未能接受良好的書法訓練,在現有國小資訊教育與外國語文的強勢推波助瀾下,寫字課多被忽略,或彈性帶過,書法課程的實質意義將受到莫大的衝擊。書法由最初的實用性,提升到中層次的藝術欣賞—美育功能,並不會在電腦科技的時代中湮沒,反而於現代社會中更凸顯出我國特有文化的生命力。
為配合九年一貫課程,書法教學中更上一層的欣賞教學,是屬於語文領域,或歸屬於藝術與人文領域,值得我們做實地的觀察與了解。九年一貫新訂課程綱要,有關語文領域中的寫字教學,對於民國85年版的標準課程提出了一些新要點;除了加強識字與寫字能力的結合與統整,並加入了對墨色的墨韻變化認識,以及加重對各種書體(篆、隸、楷、行)的欣賞分量,和對書法名家的介紹。在新訂課程綱要的基本能力,於欣賞表現的課程目標上,以培養感受、想像、鑑賞、審美與創造能力為要旨;而在文化學習上,旨在透過語文領域的學習,來體認中華文化,並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質。相較於過去的教學目標,對於情意方面的書法欣賞教學,有更為明確的指示。
而在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其基本內涵以探索與創作、審美與思辨、文化與理解為三大目標(教育部,民89)。而在分段能力指標中,以探討各種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了解他人作品,培養自我的思考與表達能力,以及在參與藝術活動中,瞭解本國社會中不同的文化特質,珍惜並尊重本土、地方的文化資源。在面對多元文化的世界潮流上,藉由對其他文化的理解,來檢視對自己文化的重新認識。書法欣賞的情意教學提供了多元的藝術審美思辨,並與此三大目標綱要相符。於此也適時提供了我們書法欣賞教學活動中,有了更為明確的依據與重要性。
然在師資培育機構多元化後,寫字課的定位受到挑戰。除語教系外,寫字課雖為國小教師重要基本能力,卻遭到嚴重的擠壓。學生若在師資培育機構中未能普遍修習寫字課,將來又如何能在書法教育最重要的養成階段─小學中傳承下去!於此更遑論現已形同虛設的國中、高中書法教育了。
而在師院的美勞教育學系中,雖有開設書法賞析、篆刻、書畫裱褙、直觀書法等課程,其學習過程較著重於視覺藝術的審美啟發,理當可賦予書法欣賞審美教育的重責。然有關課程因有些系上缺乏專任老師,在開課上需借重他系或校外教師,時而有開課,時而不開課(林麗娥,民88)。而在現有的藝術教育或藝術理論、藝術視覺研究所中,其研究領域有藝術史、視覺藝術理論、原住民藝術、電腦藝術、兒童美術、造形藝術、景觀藝術….等研究課程,卻甚少有以書法教育或與書法有關的研究為課程名稱(黃壬來,民90,頁123。)在美勞教育領域中,缺乏長遠、規劃培養書法師資以及專才的課程與設計,亦為書法藝術教育發展的一大隱憂。
面對九年一貫的教改,要使書法教育於語文和藝術與人文兩大領域的夾縫中求生存,隨時代潮流所趨的實用技能教學功能的消弱,轉化為藝術性突出的欣賞教學,將是一能增強學生於語文和藝術與人文領域中的統整能力,以及達成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
台南師範學院語教系黃宗義教授在「迎接書法新紀元國際書學研討會」中,發表其<台灣書法教育的回顧與展望>(黃宗義,民85),文中提及書法教育從漢代鴻都門到近代各級學校寫字課、書法課,這一門古老傳統的中國文化藝術,所面臨現代化、國際化的時代風潮,到今天中國、日本、韓國、香港、台灣、甚至歐美、東南亞各地區學界,更將之視為科技工程來營造。書法藝術的經營,將關係著未來書法藝術在國際社會人文藝術生態中的形象與地位。
為了不使我國的重要傳統文化藝術精粹―書法,於國際人文藝術生態中逐漸消逝;師資培育機構,語文及藝術教師於書法欣賞課程中的統整規劃,以人文素養為核心內涵的書法藝術學習,將是此次教改中,除識字與寫字的教學外,對於非語文系學生,拓展書法藝術的人文素養,以及對本土藝術的審美關懷,為書法藝術教育重新定位的一個重要契機。
參、書法欣賞教學於師資培育課程的規劃理念
近年來美國師資培育革新政策,根據Guyton&Farokhi(1987)研究指出師資培育歷程中所獲得的基本技能、學科知識、和教學知識,其成果對於教師教學表現有顯著的影響。而R. Greenwald,L.V. Hedges,和R.D. Laine(1996)的研究,以為提升師資培育途徑相較於增加教師教學經驗、教師薪水、師生比例等,,是最佳的教育投資效益。而在「教學與美國未來國家委員會」出版的《什麼最重要︰為美國未來而教》(what matters most︰Teaching for America’s future)(NCTAF,1996)和《做什麼是最重要︰投入有素質的教學》(What matters most︰Investing in quality teaching)(NCTAF,1997),兩份重要的報告中,學者專家們給予肯定評價的部份中,以訓練師資和多元文化能力的培育建議,獲得最熱烈的支持與共識(Valli&Rennert-Ariev,2000)。可見美國的師資培育革新,非常強調教師有卓越的教學知能以及寬廣的文化視野,才能培育出學生質優的學習效能,並以此來突顯師資培育革新的重要取向。
於此,筆者僅就我國現有師資培育架構下的課程統整,在參酌美國師資培育革新取向,及探究我國教育改革中,教師如何提升教學知能及在開拓文化視野的自省中,所衍生的發展空間,就書法欣賞教學如何在課程與教學內涵上做進一步的規劃理念與思考,提出欣賞課程的基礎理念、師資開發教材的方法與能力、培養師資對審美的關懷與自省能力,和教授的研究與實驗之可行模式等四個方向,期能為書法審美教育,在培養更多具有卓越教學知能的國小師資,以及在文化傳承上,為書法的重新建構與反思,提供一些思考方向。
一、書法欣賞課程的基礎理念
九年一貫課程隨時代潮流,在課程走向以「主題」為中心的統整中,藝術統整能力的學習,需要適時調整,尤其是過去較被忽略的鑑賞活動。藝術創作技能不是人人皆可具備,但藝術鑑賞是藝術走入我們生活和生活藝術化所不可缺的。因此,除了學校原本的技能學習目標外,加強學校審美教學及審美能力的培養,將是本世紀藝術教育的新走向(陳朝平,民89)。師資培育機構的藝術欣賞課程,值得多元的開發。
有關書法藝術欣賞教學,師資培育機構現有的寫字課程,較著重於毛筆、板書、硬筆的習寫,欣賞的課程不多。除了台南師範學院新成立的暑期書法教學碩士學分班,設計了一套書法專業師資的培育課程,在學習上較為完善外,其他師資培育機構也宜在語文領域及美勞領域中開設書法欣賞有關課程,來強化學生在書法審美上的基礎理念。此外通識藝術領域課程的推展,也是一個重要發展的方向。
根據蕭寶玲教授於1995年對台灣大學非美術系通識課程之需求做問卷調查,發覺大學非美術系學生,雖具有基本的美術知識,但多為生活經驗的累積,較無具體之美學理論依據,普遍皆以修習相關藝術課程能提升藝術氣質,有相當高的需求與興趣,學生們多希望能增強對美的欣賞與感受能力(蕭寶玲,民86)。目前在師資培育機構中,通識課程設有藝術欣賞有關的課程較為普遍,但設有書法藝術欣賞相關的課程的卻偏低(林麗娥,民88)。為能提供學生多元的藝術欣賞學習,及對本國文化藝術的人文素養,同時在考量師資培育多元化後,師院教育學程開課空間的限制,可以藉助通識學程轉化書法基本能力的培養,並拓展書法藝術鑑賞有關課程,以彌補師院生未能普遍修習書法課的缺失,以提昇學生於通識教育中書法審美基礎理念的養成。
藝術欣賞有助於培養學生透過審美的感情教育—即與作品〝外創品〞直覺性的感觀對話,以及由自身透過”內創品”的意象思考直接與作者的心靈對話(蘇振民,民83,頁106)。書法藝術欣賞課程的設立,將有助於豐富我國現有美術領域中較受西方藝術思潮影響的美感欣賞教學,在經由書法藝術欣賞課所傳授的認知和對藝術品鑑賞能力的提升,將能為我國在近代藝術教育史上,較為人所忽略的書法美育功能,加以提醒;並以此一東方文化藝術的精華—書法,來積極提升我們國家的文化形象,並喚醒國人珍視我們自己的文化遺產。
二、培養師資開發教材的方法和能力
在傳統教學中,國小教師是為教材「執行者」,然在九年一貫「課程統整」簡化分科後,教師於教材上的自主空間甚大,第一線的教師是否有信心、能力來開發統整或以學校為本位的教材,師資培育機構的課程是否足以因應教改,給予教師所需的統整能力,教師知能的開發將是一項新挑戰。
一般書法欣賞教學可參考崔光宙教授所提欣賞教學五因素的思考為教學設計方向︰(黃光雄,民82,頁242)(一)欣賞、教學目標的擬訂。(二)欣賞主題的選擇。(三)欣賞方式的選擇。(四)欣賞媒體的選擇和製作。(五)教學評鑑的實施。
而在(一)欣賞教學目標的擬訂,筆者根據洪文珍教授的分析,歸納如下︰(洪文珍,民80,頁135-136)
媒材特徵的認知︰筆、墨、紙的特性了解。
歷史背景的認知︰創作者生平、書史流派等的認識。
作品內涵的認知︰創作者的思想、情感,而至書法哲學蘊涵的理 解。
形式結構的認知︰作品形式、布局、行氣等的認識。
教師本身要先培養對藝術品的鑑賞能力,才能針對學生的程度與需要,進行欣賞教學設計,並達到學習效果。而在欣賞主題決定後,在欣賞方式上,根據崔光宙教授、洪文珍教授的論述,可依據經驗主題大小,採簡介式、分析式、比較式的欣賞來進行。如下列三項︰(黃光雄,民82,頁246-248;洪文珍,民80,頁138-139)
(一)簡介式欣賞—依書體、書風、書家等大範圍的介紹,除了認知的介紹,亦能融入一已之感受,並藉此引發學生的審美感受。
(二)分析式欣賞—以小主題為主,如作品的線條、造形、墨色、用筆等。在形質與精神內涵並重下,提升學生對書法藝術欣賞的能力。
(三)比較式欣賞—可以針對作品不同書體於形質上的特色,或不同的兩位或多位書家作品作比較性的分析,以較深入的方式讓學生來進行認知與欣賞的活動。
教師要能先培養自身為一書法藝術的愛好者,並在教學方法上積極的充實與開發,才能使書法欣賞教學達到學習的功效。
而王秀雄教授根據西方藝術學者(M.Barkan&L.Chapman,1967;E.B.Feldman,1967;W.D.Greer,1987;T.Anderson,1988)所提出鑑賞教學的過程,歸納出四個主要過程(王秀雄,民87,頁99-100)︰
(一)簡單描述—鼓勵學生以直觀方式來描述作品的印象。
(二)形式分析—觀察作品運用的材料、技法及其特性,來對作品的風格做進一步的理解。
(三)意義解釋—對作品的文化、社會、政治、經濟等背景與作品的關係,及作家的個性、思想、藝術觀等,如何反映在藝術品上的意義加以探討解說。
(四)價值判斷—從多元的背景觀點及知識概念,對作品給予判斷思考,其判斷與結論是多元的,亦為一種擴散性的思考。
上述四個過程,可以提供教師在每一個過程中的重點和層面的探討,同時在運用互動的問答中,可以刺激學生親自的觀察與發現、感受與思考、解決問題與判斷的能力,亦即由形式的層面追溯到抽象內涵層面的賞析過程。而在實施教學中,其過程亦可根據學生年齡層加以彈性變化;如對年齡愈小的學生可採描述、解釋,先對作品的認知與歷史故事做一導引,引發興趣;再進行分析與作品內涵的判斷。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王秀雄,民87,頁102)。
筆者以為這些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可以適度運用於書法欣賞教學上,根據學生的程度與客觀條件,選擇適合學生心智成長的題材內容,再參酌陳振濂先生所倡議的欣賞領先原則(陳振濂,1922,p.84-87),以直觀欣賞作為教學開展的基礎,透過學生自發性的感受,再進入形式的分析,進而以審美理論來映照,感受書法作品作為生命表現的意蘊之所在;藉由對學生的觀察、感受與思考能力的啟發,來幫助學生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此外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中心主任張世宗教授,針對國小美勞教師在開發教材上的一些困境,依據「教學系統設計方法」(System Approach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Kemp,J.E.(1985)的著作《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Process》,以及Romiszowski,A.J.(1981)在其著作的《Designing Instructional System》,歸結出以第一層次分析中的「教學主題分析」(Subject analysis)擴散性的思考,最值得引導學生來開發大量具有可能性的教材(張世宗,民89,頁50-51)。
於此張教授以一方便簡易的「十字分析法」來介紹給第一線的藝術教師。所謂「十字分析法」,即是針對同一個教學主題,只要發展出一次的架構分析,如圖(附件一、二)。即可依此架構分析表,延伸開發整理出另一套適合的教學目標與教材發展內容。依學習者的年齡或能力、特性等因素,從主題架構發展出四個方向,可以無止盡的增減修改。在運用與理解中,不斷的激盪教師擴散思維的發揮,並改進教學的實質內涵。
依此實驗架構,亦可參酌運用於書法欣賞教學,可以幫助第一線的教師在設計教材上掌握主題核心,同時以書法的背景資料、媒材、技法表現,以及風格與形式的分析而至應用與發展,引導學生擴散性的思考,激發學生對美的直觀把握與分析,進而開拓多元性的美感體驗與欣賞能力。
師資培育機構配合教改,要能不斷的提供未來教師必要的基礎理念與開發教材的方法,才能減少日後第一線教師在教學上的挫折感,並增強教師對自行統整與開發教材能力的信心。
三、培養師資對審美的關懷與自省能力
美國蓋迪藝術教育研究所(The Getty Education institute for the Arts)傑夫.帕秦博士(Feffrey,1999,p.20-22)以為我們正邁入21世紀一個新式語言,聲、畫、動作、文字迅速連結的時代,而在這新式流行文化中,藝術成為一道很好的聯結橋樑。現代的藝術教育,並不一定要把學生訓練成一位專業藝術家,而是藉由對藝術作品的欣賞、詮釋與創作,讓未來的世世代代都有能力解讀人類偉大的成就。藝術審美能力的提升將是培育21世紀文化公民的重要元素之一。
審視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的現況,林曼麗教授指出21世紀台灣的藝術教育,將以「人」為主體來探討人與環境的關連,並透過藝術實際操作與思考、探究、分析、綜合的種種過程,來達成人與環境統合共有的境界(林曼麗,民89,頁168)。而陳朝平教授在分析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中,藝術教育效能的發揮,面對現代藝術思潮的傾向,在以「全人發展」為國民教育的目標下,藝術的生活化,使美育在發展以人為主體的審美知覺與欣賞中,能洞察人生;而在審美教學中,能提供學生相關資訊與判斷準則,讓學生能就藝術品相關的生活或社會現象,加以分析討論,並尋求肯定。在接受優點和改進缺點中,了解自己與別人觀點的差異,學會了尊重包容不同文化背景的價值觀,於此逐漸養成了適宜的人生態度。此種審美的關懷,即是藝術審美態度的遷移,也是培養人文素養中最可貴的「人文態度」表現(陳朝平,民89,頁207)。
在書法藝術欣賞教學的走向下,書法藝術的偉大,並不僅在於能培養書法創作能力,也要在面臨現代全方位的藝術教育中,能多元的提供給後代子孫解讀我國文化的能力;而在人文素養的培育中,養成學生審美的關懷,並廣泛引導學生終身學習的一個方向及遠景。
此外,有關自省能力的培養,美國教育學者杜威曾對教師提出「省察力」(reflection)的自我要求,教師應於教學前在理論與實務中求得均衡(Dewey,1965,p.140-171)。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傳統角色觀念的調整,都需要一段時間的培養。在師資培育課程中,書法欣賞教學除了提供學生知識概念上的專業能力,對於在視、聽覺所引起的美感活動,可進一步的培養學生對藝術分析思考的主動追求能力。藝術傳達可以有不同的智慧形式與多元的認知方式,在藝術的學習過程中,能夠培養解讀藝術的意義,就能提升一個人的直覺、推理、聯想和想像力,也就是創意的思考能力(郭禎祥,民88,頁6-7)。書法藝術欣賞教學,不只於培養學生思考的能力,也因書法藝術欣賞活動所提供的象徵意義能夠聯結其他領域的學習,因此在課程統整能力的開發下,對學生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功效。學生在藝術經驗的反省、思考、想像中,對藝術品及其歷史的探究與深化,將能拓展為對自我、社會、多元文化的整體思考。因此師資培育機構如何開發多元的審美欣賞課程,把握多元文化藝術的未來動向,以及重視本國文化藝術的傳承,來增強學生對審美的關懷和自省的能力,將是當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四、教授的研究與實驗之可行模式
師資培育機構的教授本身亦須不斷的研究,以培養卓越的教學知能。因此在教學上可扮演一位研究兼設計者的角色,帶領在校學生與國小教師共同分享學習經驗與教學成果,並研究設計一實驗性的書法欣賞教材,使理論與實務結合,在經由國小教師的教學實驗中,不斷開發教學內容,並調整適宜的教學方向及教學策略。
在實驗與研究的過程中,教授可以指導國小教師以主動探索、學生本位的學習精神來進行實驗,並帶領師資培育課程的學生見習、觀摩。在教學內容上,指導參與實驗的國小教師及師資生注意下列三個要點︰
(一)依國小學生心智成長的階段,配合各校本位或各地區特色,並與其他領域學科主題統整,來編寫書法教材。
(二)應用傳統書法藝術與資訊媒材結合的影像、照片、語音、文字、動畫、音樂等的方式,進行教材的編輯與製作,並藉由生動活潑的互動式多媒體功能,以及藉由碑帖栩栩如生的呈現在資訊媒材中,適時將理念傳達給小學生,並提升國小學生對書法欣賞的品味與審美能力。
(三)引導國小學生將書法欣賞與時代環境結合,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的各種可能性;無論就漢字的符號、抽象線條、結構,與現代創作媒材的融混,突破數千年來的傳統束縛,並開發書法藝術於現代化的無限可能。
而教授在評量教學效益的方法上,可指導師資生及參與實驗學校的國小教師,以下列方式來進行︰
(一)採用文獻分析法,蒐集有關之文獻資料,就當前教育改革動向,書法藝術發展途徑,以及教育理論與實務經驗結合,並請教專家學者與有關之國小教師,設計—周全的問卷。
(二)在教學實驗中,對國小學生進行前測與後測的問卷調查,並可以教育行動研究法來進行實驗教學。在參酌國小教師及見習學生觀察國小學生學習的心得日誌,以及國小教師教學中的自我反省筆記,做進一步的分析與評估。經由不斷的循環教學與省思,以及問卷內容的分析,在對國小學生於認知及學習態度的改變,和所產生的意義,做進一步的檢討與改進。
書法教學的實驗與研究,有助於以更務實且適宜時代潮流走向的教學策略與資訊媒材的融合運用,以多元的形式調和過去歷史的教材與現代的生活,將書法無聲之象的抽象美,深入淺出的引領學生走入藝術欣賞的情境裡,改變學生對書法傳統刻板的印象,使學生個人與群體、藝術與生活、語言與文化和社會間的關係有更緊密的結合,並為學生提供更為寬廣的終身學習藝術之道。師資培育機構教師經由不斷的研究與實驗,在「革心」與「創新」的自我省思與努力下,將能肩負起對我國書法教育傳承的重要使命。
肆、結論與建議
近些年來,有關書法的走向,有許多相關的活動呈現,如漢雅軒策畫的「文字的力量」,在台灣、美國都曾展出。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的「傳統與實驗」,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台中港區藝術中心協辦的「當代書法的新面向----與現代漢字書寫藝術之對談」國際展,2001年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現代書法新展望----兩岸學術交流研討會」,2002年中華書道學會主辦的「新世紀書藝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都能引起更多人對現代書法的關注。
中國書法由早期的實用性,漸走入藝術情意的領域,在世界藝術史中成為傳統藝術分科之外的一大特例。又因漢字書法本質上的豐富性,於筆端發出的篆、隸、楷、行、草等線條變化的書寫形式,不但在東方藝術中,形成一舉足輕重的地位,更成為世界藝術史中,極為珍貴的藝術寶藏(李思賢,民89)。
面對二十一世紀新世代,多元異國文化及科技資訊的衝擊,也將提供我們面對書法藝術內涵的另向思考。本文謹就書法欣賞課程的規劃理念與思考提出四個思考方向,以書法欣賞課程的基礎理念、培養師資開發教材的方法和能力、培養師資對審美的關懷與自省能力,以及教授自身的研究與實驗,期望藉由九年一貫進行的教學整合;師資培育機構對於書法課程內涵的轉化,提出新的教學策略來同步改革。而在欣賞教育的倡導,以及因應現實的需要與轉變中,本文建議︰
一、將書法藝術欣賞融入一全方位的語文及藝術與人文的課程規畫,在師資培育機構語文領域中,除寫字教學外,於二、三年級增開書法有關之藝術欣賞課程,並於通識教育、美勞教育學系開設相關課程,提供學生多元的學習機會。
二、師資培育機構的教師研究與教學內涵的開發,宜將書法由傳統藝術導入現代視覺藝術領域。藝術教師如何將書法的 形式與內涵,和現代藝術、後現代藝術做一個相關性的思 考與聯結,不再自限於傳統的窠臼,將是未來書法走出時代新路的重要方向之一。
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喚起更多專家學者及藝術教師來關注我國的書法藝術教育,並在多元的文化社會裡,將傳統書法蛻變出新貌,來持續向全世界的藝術社會,展現出我們特有的民族文化生命力。同時也為九年一貫的教育理想,建立屬於我們自己的希望工程,並為下一代造福。
參考資料
一、中文部分︰
王秀雄(民87)。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育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李思賢(民89)。當代書法的新面向—與現代漢字書寫藝術之對談。藝術家,307期,頁238-241。
吳明清(民8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林淑英(民84)。台北市八十四學年度國小書法教材簡介。台北︰北師語文教育通訊,3卷,頁55-59。
林曼麗(民89)。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雄獅美術。
林麗娥(民88)。台灣各級學校書法教育之現況與評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洪文珍(民79)。國小書法教學情意領域的教學方法與策略。國教之聲,23卷4期,頁22-31。
洪文珍(民80)。國小書法教學基本模式探究。台北︰蕙風堂。
洪文瓊(民86)。國小書法教學暨書法教科書選用、評鑑問題探究。台東︰東師語文學刊,第10期,頁187-227。
教育部(民87)。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9)。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第一學習階段)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陳振濂(1992)。書法教育學。浙江:西泠印社。
陳朝平(民89)。台灣美術教育思想的演變與跨世紀的思維。2000年台灣美術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編印,頁189-215。
郭禎祥(民89)。描繪新世紀藝術教育藍圖。美育110期,頁1-9。
麥鳳秋(民89)。台灣書壇百年回顧。跨世紀書藝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書道學會印行,頁拾之1-33。
張世宗(民89)。變革中的轉機—教師角色功能自省。中小學藝術教育設計研討會論文集(下冊)。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頁39-59。
黃壬來(民90)。台灣當前藝術教育改革的動向。社區、文化與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編印。頁89-128。
黃光雄主編(民82)。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宗義(民85)。台灣書法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迎接書法新紀元國際書學 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編印,頁223-246。
蘇振明(民83)。美術導賞的理念與策略研究。1994亞洲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台北︰1994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21世紀藝術教育新藍圖。彰化︰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藝術研究所出版。
蕭寶玲(民86)。大學非美術系學生對通識教育藝術課程需求度問卷調查分析。台灣美術,38期,頁54-63。
饒見維(民90)。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角色的省思。教師天地,第113期,頁7-13。
二、英文部分
Anderson,T.(1988).A structure for pedagogical art criticism,studies in Art Education,p.30.
Barkan,M.and Chapman,L.(1967).Guideline of Art Instructions through Television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s,Bloomingland: National Center for School and College,p.12。
Dewey. J.(1965)The Relationship of theory to practice. In M. Borrow man (Ed.). Teacher education in America:A documentary history .New York:Teacher College press.
Feldman,E.B.(1967).Art as Image and Idea, New Jersey :Prentice-Hall,P.295。
Greenwald, R., Hedges, L.V. &Laine, R.D. (1996)。The effects of school resources on student achievemen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6(3)︰361-396.
Greer,W.D.(1987).A structure of discipline concepts for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28(4),pp.227-233。
Guyton,E.&Farokhi, E.(1987)Relationships Among Academic Performance, Basic Skills,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and Teaching Skills of Teacher Education Graduate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8(5)︰361-396。
Jeffrey H. Patchen(1999)。Education In and Through the Arts for the 21st Century of The Prospects of Art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in Art Education.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Education, Taiwan. P..19-32。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aching &America’s Future, NCTAF。(1996)。What matters most ︰Teaching for America’s future. New York︰Author;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aching &America’s Future, NCTAF.(1997)。What matters most:Investing in quality teaching. New York:Author;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Valli, L., &Rennert-Ariev, P.L. (2000)。Identifying consensus in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docouments︰A proposed framework and action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51(1)︰5-17.
<附件一>「春聯」為主題教材架構的「十字分析圖例」
登美廟禮春春
山 術 宇 盒 聯 聯
攬 館 對 裝 張 塗
勝 聯 飾 貼 鴨
欣
賞
行書
紅
紙
畫
宣版
草書
宣
紙
篆書
瓦
當對
聯紙
灑
金宣紙
隸書
內 種 性 故 歷
容 類 質 事 史
<附件二>「魏碑」為主題教材架構的「十字分析圖例」
電 美 廟 登 招 匾 墓
腦 術 宇 山 牌 額 碑
魏 館 攬
楷 勝
體
豐
碑
方筆
墓
誌銘
圓筆
造
像記
摩
崖
方圓
並用
種 內 代 故 歷
類 容 表 事 史
作
品
The Thinking
Of A Nine-Year Consistent Calligraphy Appreciation Course
In Teacher-Preparing Institutes
Shew-Hua Lee
National Hualien Teachers College
Department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Abstract
The teaching of calligraphy has been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increasing use of computers for communication. Calligraphy’s historical function as a written language has been dramatically replaced by calligraphy as an art form.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help teacher-preparing institutes gaining some forefront thoughts of where a course in calligraphy appreciation should be positioned in the nine-year consistent curriculum reformation. The study will take into account the impact of the curriculum integration movement recently.
Keywords: the nine-year consistent curriculum, calligraph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