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
附錄二97課綱
新竹市111學年度國小課程計畫備查項目資料(97課綱)
封面+目錄:請學校務必加入目錄及標註頁碼。
學校課程整體架構
學校基本資料﹙表1﹚
學校背景分析﹙表2﹚
學校教育願景及課程目標(學校可自訂格式,能完整呈現審閱原則即可)
重要教育工作納入課程規劃實施情形(表3)
校本課程架構﹙表4﹚
學習節數一覽表(表5)
各學習領域課程計畫
教學進度總表﹙表6﹚
學習領域課程計畫(表7)
教科書選用或自編一覽表﹙表8﹚
各彈性學習節數課程計畫
彈性學習節數課程計畫(表9)
校本課程評鑑規劃(表10)
英語延伸課程計畫(學校自訂格式,可參酌彈性課程計畫修訂)
其他
學校課程計畫通過課程發展委員會會議記錄(含審核之日期、簽到單)
學校課程計畫審查檢核表(表11)
※所附表格均供學校參考,各校可依照學校實際需求斟酌調整使用。
新竹市111學年度國小課程計畫
97課綱 五-六年級
本校○年○月○日○○學年度第○次課程發展委員會會議通過
中華民國111年○月○○日
目錄
壹、學校課程整體架構 3
二、 學校背景分析﹙表2﹚ 4
四、 重要教育工作融入課程規劃實施情形(表3) 5
六、 表5:新竹市○○國小111學年度各年級學習節數一覽表(97課綱) 7
貳、各學習領域課程計畫 8
八、 學習領域課程計畫(表7) 9
參、各彈性學習節數課程計畫 11
十一、 校本課程評鑑規劃(表10) 12
十二、 英語延伸課程計畫(學校自訂格式,可參酌彈性課程計畫修訂) 12
肆、其他 13
十三、 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組織要點與課程計畫審閱之會議紀錄 13
學校名稱 | ||||||||||||||||
校址 | 電話 | 傳真 | ||||||||||||||
網址 | ||||||||||||||||
校長 | 教務主任 | |||||||||||||||
年級 | 班級數 | 人數 | 合計 | |||||||||||||
男 | 女 | |||||||||||||||
一年級 | ||||||||||||||||
二年級 | ||||||||||||||||
三年級 | ||||||||||||||||
四年級 | ||||||||||||||||
五年級 | ||||||||||||||||
六年級 | ||||||||||||||||
七年級 | ||||||||||||||||
八年級 | ||||||||||||||||
九年級 | ||||||||||||||||
集中式特教班 | ||||||||||||||||
分散式資源班 | ||||||||||||||||
藝術才能班 ( )班 | ||||||||||||||||
體育班 | ||||||||||||||||
全校教職員工編制數 | 教師 | 特教教師 | 專任輔導教師 | 職員 | 專任教練 | 技工友 | 臨時人員 | 總計 | ||||||||
※本表格請依照市府版本格式
(依據學校現有之體例敘寫,惟需將特殊教育及特殊類型班級之相關內容納入各向度中分析)
內在因素 | 分析向度 | 優勢S | 劣勢W |
校園環境 | |||
學校規模 | |||
行政組織與運作 | |||
師資結構 | |||
學生特質 | |||
教學設施 | |||
學校組織文化 | |||
課程現況 | |||
其他(可自行擴充) | |||
外在因素 | 分析向度 | 機會O | 威脅T |
家長期望 | |||
社區資源 | |||
教育政策與新興議題 | |||
其他(可自行擴充) | |||
行動策略S |
※本表格請依照市府版本格式
學校願景(學校中長期發展願景,盡量為可預見之具體圖像,而非僅為條列式之概念)
學校願景圖
學生圖像
課程目標(為本年度預定達成的具體目標,盡量為可驗證的。)
111學年度 重要教育工作 | 納入課程規劃實施情形 (請視實際情形自行增列,內容須與各年級彈性學習節數或領域課程計畫相符) | 備註 | |||
學期 | 年級 | 彈性學習節數或領域別 | 週次 | ||
環境教育 (範例) | 上 | 一 | 生活課程 | 10-12 | 每學年至少4小時 |
下 | 二 | (略) | |||
上 | 三 | 社會領域 | 4-5 | ||
自然與生活領域 | 14 | ||||
四 | |||||
性別平等教育 | 每學期至少4小時 | ||||
家庭教育課程 | 每學年至少4小時 | ||||
法治教育 | 六 | 八年級每學年至少3小時 | |||
職業認識與探索 | 國小高年級至國中階段融入 | ||||
資訊倫理與安全健康上網教育 | 國中小皆請融入 | ||||
其他(安全教育、國防教育、金融教育…) | 國中小皆請融入 |
備註:
請填寫各年級納入重要教育工作之規劃情形。
本市年度重要教育工作均請融入相關領域或彈性學習節數統整規劃實施,並配合擬訂學習目標,課程規劃情形應摘要表列整理:
必要辦理項目(融入課程或主題式實施)
環境教育課程每學年至少4小時(海洋教育1小時,溼地、山林、田野、低碳教育3小時)(「環境教育法」第19條)
性別平等教育(六大議題及性侵害防治教育)每一學期至少4小時(「性別平等教育法」第17條)
家庭教育課程(含孝親家庭教育5月活動)每學年至少4小時(獨立外加)。
法治教育課程列入課程計畫,每學年度國中八年級實施3小時融入式教學(教育部101.7.15臺國(二)字第1010123004號函辦理)。
職業認識與探索(技術及職業教育法第9條),請於國小高年級至國中階段融入。
資訊倫理與安全健康上網教育,請融入於國中小各學習領域中實施,並得視內容性質,集中於適當學習領域或彈性學習節數中實施教學(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106.6.6臺教國署國字第1060059156號函)
請將安全教育(包括交通安全、水域安全、防墜安全、防災安全、食藥安全)納入111學年課程計畫辦理。(教育部111.02.22臺教國署國字第0021718號函辦理 )
媒體素養、多元文化、人權、公民、環保、生命、國防、品德、健康促進、樂齡學習等至少2議題等融入教學。
學校願景 | |||||||||||
核心概念 | |||||||||||
學校主題 | |||||||||||
課程內涵 | |||||||||||
實施週次 | |||||||||||
實施年級 | 年級主題 ﹙或單元活動名稱﹚ | 配合實施時間(註明○○領域或彈性學習節數) | 年級主題 ﹙或單元活動名稱﹚ | 配合實施時間 | 年級主題 ﹙或單元活動名稱﹚ | 配合實施時間 | 年級主題 ﹙或單元活動名稱﹚ | 配合實施時間 | |||
四 | |||||||||||
五 | |||||||||||
六 |
※本表可依照學校實際需求斟酌調整使用
年 級 學習領域 | 一-四年級 | 五年級 | 六年級 | ||
學習領域與科目 | 語 文 | 國語文 | 適用表3-1(108課綱) | ||
本土語言 | |||||
英語 | |||||
數學 | |||||
生 活 | 社會 | ||||
藝術與人文 | |||||
自然與生活科技 | |||||
健康與體育 | |||||
綜合活動 | |||||
A.課程規範領域學習基本節數 | 27 | 27 | |||
彈 性 教 學 節 數 | 學 校 選 修 | 英語 | |||
資訊教育 | |||||
課綱規範彈性學習節數 | 3-6 | 3-6 | |||
B.學校學年彈性學習節數小計 | |||||
課綱規範總學習節數 | 30-33 | 30-33 | |||
每週學習總節數合計(A+B) |
備註:
灰色部分依據「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各學習領域學習節數訂定,請於領域節數百分比範圍內規畫:
A.語文學習領域佔學習節數之 20%~30%。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生活科技、數學、綜合活動等六個學習領域,各佔領域學習節數之 10%~15%。
B.學校應依前揭比例計算各學習領域之全學年或全學期節數,並配合實際教學需要,安排各週之學習節數。
C.學校應配合各領域課程綱要之內容及進度,安排適當節數進行資訊及家政實習。
非正式學習節數(例如:國小高年級英語延伸課程…)勿顯示於此表。
本土語言為正式課程。
資訊教育3-6年級實施,列為彈性學習節數。
課發會通過日期:111年 月 日 教務主任: 校長:
新竹市國民小學學年度學期年級教學進度總表
週 次、月份 | 學校重要行事 或學習主題 | 語文 | 健康 | 數學 | 生活課程 | 綜合 活動 | 彈性學習節數 | ||||||||||||||||||||||
本國語 | 英語 | 社會 | 藝術與 | 自然與 | ﹙資訊﹚ | ||||||||||||||||||||||||
國語文 | 閩南語 | 客家語 | 原住 民語 | ||||||||||||||||||||||||||
第二學期學習領域教學進度實際需求,可於下學期開學前,將修正後之教學進度表上傳學校網站公告周知。
新竹市國民中小學學年度年級學期領域課程計畫
各年級各領域/科目課程計畫(本表除列在整體課程計畫外,需另外分檔案上傳)
設計者: 領域教師
第學期
本領域每週學習節數( )節,銜接或補強節數﹙﹚節,本學期共﹙﹚節。
本學期學習目標:﹙以條列式文字敘述﹚
﹙一﹚………………….
﹙二﹚………………….
……………………….
本學期課程架構:﹙各校自行視需要決定是否呈現﹚
本學期課程內涵:
教學期程 | 領域及議題能力指標 | 主題或單元活動內容 | 節數 | 使用教材 | 評量方式 | 備註 |
週、月或起訖時間均可 | 應包括指標標碼與指標內容 | 例如:單元一 活動一: ﹙活動重點之詳略由各校自行斟酌決定﹚ | 例如:○○版教科書第一單元「○○○○」 或:改編○○版教科書第一單元「○○○○」 或:自編教材 或:選自 | 例如:紙筆測驗、態度檢核、資料蒐集整理、觀察記錄、分組報告、參與討論、課堂問答、作業、實測、實務操作等。 | 視需要註明表內所用符號或色彩意義,例如: ●表示表示本校主題課程*表示教科書更換版本銜接課程 | |
活動二 | ||||||
新竹市國民小學學年度教科書一覽表
年級 學習領域 | 五 | 六 | ||||
語文 | 本國語文 | 國語文 | ||||
閩南語 | ||||||
客家語 | ||||||
原住民語 | ||||||
英語 | ||||||
健康與體育 | ||||||
數學 | ||||||
社會 | ||||||
藝術與人文 | ||||||
自然與生活科技 | ||||||
綜合活動 |
新竹市國民中小學學年度年級學期課程計畫
各年級各彈性學習節數計畫(本表除列在整體課程計畫外,需另外分檔案上傳)
設計者: 設計教師
第學期
一、本領域每週學習節數( )節,本學期共﹙﹚節。
二、本學期學習目標:﹙以條列式文字敘述﹚
﹙一﹚………………….
﹙二﹚………………….……………………….
三、本學期課程架構:﹙請依學校實際情形調整;應含補救教學、書法課程、四至六年級「資訊教育」﹚
項目 | 全校性 活動 | 全年級 活動 | 學校特色 課程 | 學習領域 選修節數 | 補救教學 | 班級輔導 | 學生 自我學習 | ||
內容 | |||||||||
節數 |
四、本學期課程內涵
教學期程 | 領域及議題能力指標 | 主題或單元活動內容 | 節數 | 使用教材 | 評量方式 | 備註 |
週、月或起訖時間均可 | 應包括指標標碼與指標內容 | 例如:單元﹙主題﹚一 活動一: ﹙活動重點之詳略由各校自行斟酌決定﹚ | 例如:自編教材 或:選自 | 例如:紙筆測驗、態度檢核、資料蒐集整理、觀察記錄、分組報告、參與討論、課堂問答、作業、實測、實務操作等。 | 視需要註明表內所用符號或色彩意義,例如:●表示本校主題課程 | |
活動二 | ||||||
補充說明﹙例如:某項目節數之課程內涵係合併列在某領域課程計畫﹚
新竹市國民中小學學年度學校本位課程評鑑規劃表
評鑑項目 | 資料來源 | 評鑑方法 | 評鑑工具 | 評鑑人員 | 評鑑時間 | 評鑑結果運用 |
例如: 課程組織運作 課程規劃 課程實施 課程實施成校 行政支援與資源整合 ……….. | 例如: 課程計畫 自編教材或學習單 課發會、領域課程小組、學年、班群之會議記錄 行政人員、教師、家長或學生的意見交流、訪談 觀察教學現場 教學檔案 學生學習報告或檔案 評量分析資料 補救教學之設計與實施 教學設備管理與借用 經費使用分配 | 例如:檢核、意見調查、訪談、會議、文件分析、對話討論………. | 例如: 檢核表 調查表 訪談問題 會議討論題綱 量表 回饋表 ………. | 例如: 全體課發會委員 ○○領域召集人 各任課教師 家長代表 外聘教授○人 | 視評鑑項目之性質擬訂適合的評鑑時間 | 例如: 提供課發會修訂學校本位課程架構 提供領域課程小組調整課程計畫參考 ………. |
﹙評鑑相關應用表格等請自行留校,毋需提交備查﹚
※請務必依學校會議紀錄檢附
111學年度________國小學校課程計畫審查檢核表
領域/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級 | 課發會審查情形(✓) | 審查意見 | |||
評選優良 | 審查通過 | 修正後通過 | |||
五 | |||||
六 |
※本表可依照學校實際需求斟酌調整使用
附錄三108課綱
新竹市○○國中111學年度各年級學習節數一覽表(108課綱)
年級 課程/領域/科目 | 七年級 | 八年級 | 九年級 | |||
部定課程 | 領域學習課程 | 語文 | 國語文(5) | |||
英語(3) | ||||||
本土語(1) | ||||||
數學(4) | ||||||
社會 (3) | 歷史 | |||||
地理 | ||||||
公民與社會 | ||||||
自然科學 (3) | 生物 | |||||
理化 | ||||||
地球科學 | ||||||
科技(2) | 資訊科技 | |||||
生活科技 | ||||||
健康與體育 (3) | 健康教育 | |||||
體育 | ||||||
藝術 (3) | 音樂 | |||||
視覺藝術 | ||||||
表演藝術 | ||||||
綜合活動 (3) | 家政 | |||||
童軍 | ||||||
輔導 | ||||||
A.學校領域課程學習節數 | 30 | 29 | 29 | |||
校訂課程 | 彈性學習課程 | 1.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程 (主題名稱/節數) | ||||
2.社團活動與技藝課程 (社團、課程名稱/節數) | ||||||
3.特殊需求領域課程 (課程名稱/節數) | ||||||
4.其他類課程 (主題、課程名稱/節數) | ||||||
B.彈性課程學習節數 (七年級3-5節、八年級3-6節) | ||||||
每週學習總節數合計 (A+B) |
課發會通過日期:111年 月 日 教務主任: 校長:
新竹市○○國小111學年度各年級學習節數一覽表(108課綱)
年級 課程/領域/科目 | 一年級 | 二年級 | 三年級 | 四年級 | 五-六年級 | ||||
部定課程 | 領域學習課程 | 語文 | 國語文一、二年級(6) | 適用表3-2(97課綱) | |||||
本土語文/新住民語文(1) | |||||||||
英語文(1) | |||||||||
數學(4) | |||||||||
生活課程 (6) | 社會(3) | ||||||||
自然科學(3) | |||||||||
藝術(3) | |||||||||
綜合活動(2) | |||||||||
健康與體育(3) | |||||||||
A.學校實際領域學習節數 | 20 | 20 | 25 | 25 | |||||
校訂課程 | 彈性學習課程 | 1.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程 (主題名稱/節數) | |||||||
2.社團活動與技藝課程 (社團、課程名稱/節數) | |||||||||
3.特殊需求領域課程 (課程名稱/節數) | |||||||||
4.其他類課程 (主題、課程名稱/節數) | |||||||||
B.彈性課程學習節數 | |||||||||
每週學習總節數 (A+B) (一、二年級22-24節、三、四年級28-31節、五、六年級30-33節) |
課發會通過日期:111年 月 日 教務主任: 校長:
新竹市○○國小111學年度各年級學習節數一覽表(97課綱)
年 級 學習領域 | 一-四年級 | 五年級 | 六年級 | |||||
學習領域與科目 | 語 文 | 國語文 | 適用表3-1(108課綱) | |||||
本土語言 | ||||||||
英語 | ||||||||
數學 | ||||||||
生 活 | 社會 | |||||||
藝術與人文 | ||||||||
自然與生活科技 | ||||||||
健康與體育 | ||||||||
綜合活動 | ||||||||
A.課程規範領域學習基本節數 | 27 | 27 | ||||||
彈 性 教 學 節 數 | 學 校 選 修 | 英語 | ||||||
資訊教育 | ||||||||
課綱規範彈性學習節數 | 3-6 | 3-6 | ||||||
B.學校學年彈性學習節數小計 | ||||||||
課綱規範總學習節數 | 30-33 | 30-33 | ||||||
每週學習總節數合計(A+B) |
備註:
灰色部分依據「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各學習領域學習節數訂定,請於領域節數百分比範圍內規畫:
A.語文學習領域佔學習節數之 20%~30%。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生活科技、數學、綜合活動等六個學習領域,各佔領域學習節數之 10%~15%。
B.學校應依前揭比例計算各學習領域之全學年或全學期節數,並配合實際教學需要,安排各週之學習節數。
C.學校應配合各領域課程綱要之內容及進度,安排適當節數進行資訊及家政實習。
非正式學習節數(例如:國小高年級英語延伸課程…)勿顯示於此表。
本土語言為正式課程。
資訊教育3-6年級實施,列為彈性學習節數。
課發會通過日期:111年 月 日 教務主任: 校長:
附錄五
新竹市○○國民中小學學校課程評鑑表(總表)
評鑑 向度 | 評鑑指標 | 評鑑重點 | 課程評鑑結果 | 評鑑者 | ||
量化結果 | 質性描述(具體成果、特色、困難及待改進事項) | 小組 | 教師 | |||
一、 課程 規劃 | 1-1. 課程宣導與專業發展 | 1-1-1學校能向教師宣導課程發展願景與方案。 | 54321 | ◎ | ◎ | |
1-1-2學校能提升學校成員對課程綱要之理解、詮釋與轉化 | 54321 | ◎ | ◎ | |||
1-1-3學校及各領域能依據課程發展的需求辦理相關專業發展活動。 | 54321 | ◎ | ◎ | |||
1-2. 組織建置與成員參與 | 1-2-1 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依規定成立。 | 54321 | ◎ | |||
1-2-2各領域課程發展組織健全,分工明確且運作正常。 | 54321 | ◎ | ||||
1-2-3課程發展相關組織成員能透過對話充份表達與溝通。 | 54321 | ◎ | ◎ | |||
1-2-4各課程組織之縱向與橫向有良好的聯繫。 | 54321 | ◎ | ◎ | |||
1-3. 學校課程計畫的規劃 | 1-3-1課程計畫符應學校願景與課程目標。 | 54321 | ◎ | ◎ | ||
1-3-2依據總綱與領綱的規定,編擬各年級各學習領域課程計畫及彈性學習課程計畫。 | 54321 | ◎ | ◎ | |||
1-3-3重大議題適切規劃於相關課程計畫中。 | 54321 | ◎ | ◎ | |||
1-3-4課程計畫兼重各年級縱向銜接與領域間橫向統整。 | 54321 | ◎ | ◎ | |||
二、 課程 設計 | 2-1. 課程目標的訂定與架構 | 2-1-1課程目標符合學校願景與學校課程目標。 | 54321 | ◎ | ◎ | |
2-1-2課程目標能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 54321 | ◎ | ◎ | |||
2-1-3能考量課程的統整與銜接。 | 54321 | ◎ | ◎ | |||
2-2. 教學策略與資源 | 2-2-1考量學生個別需求與興趣。 | 54321 | ◎ | |||
2-2-2安排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 | 54321 | ◎ | ||||
2-2-3採用多元的教學策略。 | 54321 | ◎ | ||||
2-2-4運用學校內外部教學資源。 | 54321 | ◎ | ||||
2-3. 學習評量的設計 | 2-3-1評量方式多元且適當。 | 54321 | ◎ | |||
2-3-2兼顧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量。 | 54321 | ◎ | ||||
2-3-3能評量出學生的核心素養。 | 54321 | ◎ | ||||
2-4. 教學材料的編選 | 2-4-1依據學校訂定的教科用書評選辦法,選用教材。 | 54321 | ◎ | ◎ | ||
2-4-2各學習領域能發展領域特色課程,並研發相關教材。 | 54321 | ◎ | ||||
2-4-3各領域發展之特色課程能於課程發展委員會中討論審查。 | 54321 | ◎ | ||||
三、 課程 實施 | 3-1. 教學準備 | 3-1-1教師依據各領域或彈性學習課程計畫,擬定教學進度與具體做法。 | 54321 | ◎ | ||
3-1-2能與同儕教師共同備課以解決遭遇之教學困境並調整課程設計。 | 54321 | ◎ | ||||
3-2. 教學實施 | 3-2-1能符應學生個別差異與興趣。 | 54321 | ◎ | |||
3-2-2能運用多元教學方法,協助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 54321 | ◎ | ||||
3-2-3能有效運用各項教學資源。 | 54321 | ◎ | ||||
3-3. 教學評量 | 3-3-1以多元評量方式評量學生學習表現。 | 54321 | ◎ | |||
3-3-2兼顧形成性評量和總結性評量。 | 54321 | ◎ | ||||
3-3-3檢視評量結果,進行補救教學或教學改進。 | 54321 | ◎ | ||||
四、 成效 評估 | 4-1. 教師教學成效 | 4-1-1教師能持續汲取教育新知精進教學策略。 | 54321 | ◎ | ◎ | |
4-1-2教師間能透過觀課、教學對話或成果分享等,提升教學成效。 | 54321 | ◎ | ◎ | |||
4-2. 學生學習表現 | 4-2-1學生學習表現的達成程度。 | 54321 | ◎ | ◎ | ||
4-2-2班級學習氣氛積極活絡 | 54321 | ◎ | ◎ |
學校課程評鑑計畫示例一
新竹市○○國民中小學學校課程評鑑實施計畫
一、依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二、目的:透過課程評鑑,引導本校相關教育工作者,針對課程規劃、設計、實施與成效評估之歷程,進行省思,藉以精緻課程、確保教學品質、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並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三、評鑑流程:學校課程評鑑之實施,主要是針對學校課程進行評鑑,包括領域學習課程與彈性學習課程。
(一)本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召開會議,研訂本計畫。
(二)成立學校課程評鑑小組,內含各領域課程評鑑組。
(三)學校課程評鑑小組依本計畫於學期中或學期末進行課程評鑑,並針對評鑑結果進行檢討及研擬改善策略,其後再將課程評鑑結果與改善方案提課程發展委員會審議,以利後續改善實施之推動(如圖1)。
課程發展委員會訂定課程評鑑計畫
成立課程評鑑小組
課程評鑑小組進行評鑑
課程評鑑小組分析及提出評鑑結果
召開評鑑檢討會議、提出改進方案
精緻課程、確保教學品質
評鑑結果與改善方案提課發會審議
改進方案的實施與檢討
圖1課程評鑑實施流程
四、評鑑內容
對本校各項課程進行評鑑,包括領域學習課程與彈性學習課程。課程評鑑的內容則包括評鑑向度、評鑑指標、評鑑重點、評鑑方式、及評鑑結果分析等。
(一)評鑑向度
評鑑向度有「課程規劃」、「課程設計」、「課程實施」、「成效評估」等4項。
(二)評鑑指標
1.課程規劃:課程規劃包括3個指標:(1)課程宣導與專業發展;(2)組織建置與成員參與;(3)學校課程計畫的規劃。
2.課程設計:課程設計包括4個指標:(1)課程目標的訂定與架構;(2)教學策略與資源;(3)學習評量;(4)教學材料的編選。
3.課程實施:課程實施包括3個指標:(1)教學準備;(2)教學實施;(3)教學評量。
4.成效評估:成效評估向度上,包括2個指標:(1)教師教學成效;(2)學生學習表現。
(三)評鑑重點
評鑑重點係依據評鑑指標之內涵分析而得較為具體之內容,俾利於課程評鑑時之反省、思考與對話。
(四)評鑑方式
評鑑以量化為主,質化為輔。學期中進行歷程性評鑑,學期末進行總結性評鑑。評鑑層級則區分成兩部份:
1.領域層級:領域課程評鑑小組依據本校課程評鑑表進行評鑑,藉以瞭解課程規劃、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與成效評估之實際運作狀況。方式由領域評鑑小組全體成員共同進行評鑑與對話,並先由個別教師以評鑑表進行正式或非正式之自我評鑑。或由領域個別教師進行課程評鑑。
2.學校層級:本校課程評鑑小組依本校課程評鑑表進行評鑑,藉以瞭解學校課程規劃、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與成效評估之實際推動狀況。方式由本校課程評鑑小組共同進行評鑑與對話,進行學校總體課程之評鑑,再將評鑑結果送課程發展委員會討論。
(五)評鑑結果分析
評鑑結果包含量化結果與質性描述。「量化結果」為本校或領域課程評鑑小組成員針對各評鑑重點的實際達成情形,在1 2 3 4 5 五個配分中圈選符合實際情形的配分,3是普通,分數越高越正向。「質性描述」為本校或領域課程評鑑小組成員針對各評鑑指標進行描述與回應,說明課程評鑑辦理之具體成果、特色、困難及待改進事項。
五、評鑑結果應用
(一)提供課程發展相關成員,進行課程規劃、設計、實施、成效評估等檢討改善。
(二)提供教師於課程、教學及評量之檢討改善。
(三)提供課程發展委員會檢討修正本計畫與課程發展方向的依據。
六、本計畫經本校課程發展委員會議審查通過,並經校長核可後實施。
學校課程評鑑計畫示例二
黃嘉雄 107年9月30日
新竹市○○國民○學課程評鑑計畫
一、依據
(一)107年9月教育部頒國民中學及國民小學實施課程評鑑參考原則。
(二)107年12月○○市教育局頒○○市國民中學及國民小學實施課程評鑑注意事項。
二、目的
(一)確保及持續改進學校課程發展、教學創新及學生學習之成效。
(二)回饋課程綱要之研修、課程政策規劃及整體教學環境之改善。
(三)協助評估課程實施及相關推動措施之成效。
三、評鑑對象與人員分工
(一)課程總體架構:本校課程發展委員會組專案小組辦理,評鑑結果提委員會審議。
(二)各領域/科目課程:分由本校各領域/科目教學研究會辦理,評鑑結果提各領域/科目教學研究會及課程發展委員會討論。
(三)各彈性學習課程:分由本校各彈性學習課程設計與推動小組辦理,評鑑結果提各彈性學習課程設計與推動小組及課程發展委員會討論。
(四)跨領域/科目課程:由本校跨領域/科目課程設計與推動小組辦理,評鑑結果提小組及課程發展委員會討論。
(五)前述各款各課程對象之評鑑,本校視經費情形邀○○大學○○系(所)之教師團隊參與評鑑。
四、評鑑時程
課程總體架構及各(跨)領域/科目課程以一學年為評鑑循環週期,各彈性學習課程則分別以各該課程之學習期程為評鑑週期,配合各課程之設計、實施準備、實施過程和效果評估等課程發展進程進行評鑑,實施時程原則規劃如下:
(一)課程總體架構
1.設計階段:每年5月1日至7月31日。
2.實施準備階段:每年6月1日至8月31日。
3.實施階段:每年9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
4.課程效果:每學期末。
(二)各跨領域/科目課程
1.設計階段:每年5月1日至8月15日。
2.實施準備階段:每年7月1日至8月31日。
3.實施階段:每學年開學日至學期結束。
4.課程效果:配合平時及定期學生評量期程辦理。
(三)各彈性學習課程:配合各該課程之設計、實施準備、實施過程和效果評估之進程辦理。
五、評鑑資料與方法
由各課程之評鑑分工人員,就各評鑑課程對象在設計、實施與效果之過程與成果性質,採相應合適之多元方法,蒐集可信資料進行評鑑,參考作法如下表:
評鑑對象 | 評鑑層面 | 評鑑資料與方法 |
課程總體架構 | 設 計 | 1.檢視分析學校課程計畫中之課程總體架構內容。 2.訪談教師對課程總體架構之意見。 |
實施準備 | 1.檢視分析各處室有關課程實施準備的相關資料。 2.實地觀察檢視各課程實施場所之設備與材料。 | |
實施情形 | 1.觀察各課程實施情形。 2.分析各領域/科目教學研究會及彈性學習課程設計與推動小組之會議記錄、觀、議課紀錄。 | |
效 果 | 檢視分析各領域/科目教學研究會及彈性學習課程設計與推動小組提供之課程效果評估資料。 | |
各(跨)領域/科目課程 | 設 計 | 1.檢視分析各該(跨)領域/科目課程計畫、教材、教科書、學習資源。 2.訪談授課教師或學生對課程設計內容之意見。 |
實施準備 | 1.實地檢視各該課程實施場所之設備與材料。 2.分析各該(跨)領域/科目教學研究會議紀錄、共同備、議課記錄。 | |
實施情形 | 1.於各該(跨)領域/科目公開課、觀課和議課活動中了解實施情形。 2.訪談師生意見。 | |
效 果 | 1.分析學生於平時評量之學習成果資料。 2. 每學期末分析學生之定期評量結果資料。 3.分析學生之作業成品、實做評量或學習檔案資料。 | |
各彈性學習 | 設 計 | 1.檢視分析各彈性學習課程之課程計畫、教材、學習資源。 2.訪談授課教師或學生對課程設計內容之意見。 |
實施準備 | 1.實地訪視各該課程實施場所之設備與材料。 2.分析課程設計與推動小組之會議紀錄、共同備、議課紀錄。 | |
實施情形 | 1.辦理各該彈性學習課程之公開課、觀課和議課活動,從中了解實施情形。 2.訪談師生意見。 | |
效 果 | 1.分析學生於平時評量之學習成果資料。 2.課程結束時分析學生之期末評量、作品、學習檔案或實做評量結果資料。 |
六、評鑑重點及品質原則
本校各課程對象之評鑑重點及品質原則,參照教育部頒國民中學及國民小學實施課程評鑑參考原則附件所列評鑑重點及品質原則,詳附件;唯各評鑑人員得就各課程之性質及課程發展與教育評鑑之專業知識,予以補充。
七、評鑑運用
對於評鑑過程及結果發現,本校將即時加以運用:
(一)修正學校課程計畫:分別提各該(跨)領域/科目教學研究會、彈性學習課程設計與推動小組以及本校課程發展委員會討論修正課程計畫。
(二)檢討學校課程實施條件及設施,並加以改善:提本校各相關處室檢討及改善課程實施條件及設施。
(三)增進教師及家長對課程品質之理解及重視:於相關會議向教師及家長說明評鑑之規劃、實施和結果,增進其對本校課程品質之理解與重視。
(四)回饋於教師教學調整及專業成長規劃:提供評鑑發現給各該授課教師作為教學調整之參考,及供教務處參酌評鑑發現之專業成長需求,規劃教師專業成長活動。
(五)安排補救教學或學習輔導:有學習困難之課程內容或學生,由教務處或相關教師規劃實施補救教學或學習輔導。
(六)激勵教師進行課程及教學創新:對課程與教學創新有卓越績效之教師或案例,安排公開分享活動,並予以敘獎表揚。
(七)對課程綱要、課程政策及配套措施提供建議:於相關會議或管道,向教育局或相關單位提供建議。
八、評鑑檢討
本校課程發展委員會於每學期末之會議,安排各(跨)領域/科目教學研究會、彈性學習課程設計與推動小組、課程總體架構評鑑小組輪流報告其評鑑實施情形,同時檢討其實施課程評鑑之效用性、可行性、妥適性及正確性,發現需改善者,則研議其改善之道。必要時,得委請校外專業單位或人員協助進行評估與檢討。
九、計畫施行
本計畫經本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審議通過、校長核定後實施,修正時亦同。
十、附件
教育部頒國民中學及國民小學實施課程評鑑參考原則附件。
國民中學與國民小學實施課程評鑑參考原則附件
層面 | 對象 | 評鑑重點 | 課程發展品質原則 |
課程設計 | 課程總體架構 | 1. 教育效益 | 1.1 學校課程願景,能掌握課綱之基本理念、目標及學校之教育理想。 1.2各領域/科目及彈性學習課程之學習節數規劃,能適合學生學習需要,獲致高學習效益。 |
2. 內容結構 | 2.1內含課綱及主管機關規定之必備項目,如背景分析、課程願景、各年級各領域/科目及彈性學習課程節數分配表、法律規定教育議題實施規劃、學生畢業考或會考後至畢業前課程規劃、課程實施與評鑑說明以及各種必要附件。 2.2各年級各領域/科目(部定課程)及彈性學習課程(校訂課程)教學節數和總節數規劃符合課綱規定。 2.3適切規劃法律規定教育議題之實施方式。 | ||
3. 邏輯關連 | 3.1學校課程願景、發展特色和各類彈性學習課程主軸,能與學校發展及所在社區文化等內外相關重要因素相連結。 | ||
4. 發展過程 | 4.1學校背景因素之分析,立基於課程發展所需之重要證據性資料。 4.2規劃過程具專業參與性並經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審議通過。 | ||
領域/科目課程 | 5. 素養導向 | 5.1教學單元/主題和教學重點之規劃,能完整納入課綱列示之本教育階段學習重點,兼具學習內容和學習表現兩軸度之學習,以有效促進核心素養之達成。 5.2領域/科目內各單元/主題之教學設計,適合學生的能力、興趣和動機,提供學生練習、體驗、思考、探究和整合之充分機會,學習經驗之安排具情境脈絡化、意義化及適性化特徵。 | |
6. 內容結構 | 6.1內含課綱及所屬地方教育行政主管機關規定課程計畫中應包含之項目,如各年級課程目標或本教育階段領域/科目核心素養、教學單元/主題名稱、各單元/主題教學重點、教學進度、評量方式及配合教學單元/主題內容擬融入之相應合適之議題內容摘要。 6.2同一學習階段內各教學單元/主題彼此間符合順序性、繼續性和統整性之課程組織原則。 | ||
7. 邏輯關連 | 7.1核心素養、教學單元/主題、教學重點、教學時間與進度以及評量方式等項目內容,彼此具相呼應之邏輯關連。 7.2領域/科目課程若規劃跨領域/科目統整課程單元/主題,應確實具主題內容彼此密切關連之統整精神;採協同教學之單元,其參與授課之教師及擬採計教學節數應列明。 | ||
8. 發展過程 | 8.1規劃與設計過程蒐集、參考及評估本領域/科目課程設計所需之重要資料,如領域/科目課綱、學校課程願景、可能之教材與教學資源、學生先備經驗或成就與發展狀態、課程與教學設計參考文獻等。 8.2規劃與設計過程具專業參與性,經由領域/科目教學研究會、年級會議或相關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共同討論,並經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審議通過。 | ||
彈性學習課程 | 9. 學習效益 | 9.1各彈性學習課程之單元或主題內容,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及身心發展層次,對其持續學習與發展具重要性。 9.2各彈性學習課程之教材、內容與活動,重視提供學生練習、體驗、思考、探究、發表和整合之充分機會,學習經驗之安排具情境脈絡化、意義化和適性化特徵,確能達成課程目標。 | |
10. 內容結構 | 10.1各年級各彈性學習課程計畫之內含項目,符合主管機關規定,如年級課程目標、教學單元/主題名稱、單元/主題內容摘要、教學進度、擬融入議題內容摘要、自編或選用之教材或學習資源和評量方式。 10.2各年級規劃之彈性學習課程內容,符合課綱規定之四大類別課程(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社團活動與技藝課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其他類課程)及學習節數規範。 10.3各彈性學習課程之組成單元或主題,彼此間符合課程組織的順序性、繼續性和統整性原則。 | ||
11. 邏輯關連 | 11.1各年級各彈性學習課程之規劃主題,能呼應學校課程願景及發展特色。 11.2各彈性學習課程之教學單元或主題內容、課程目標、教學時間與進度和評量方式等,彼此間具相互呼應之邏輯合理性。 | ||
12. 發展過程 | 12.1規劃與設計過程中,能蒐集且參考及評估各彈性學習課程規劃所需的重要資料,如相關主題的政策文件與研究文獻、學校課程願景、可能之教材與教學資源、學生先備經驗或成就與發展狀態、課程與教學設計參考文獻等。 12.2規劃與設計過程具專業參與性,經由彈性學習課程規劃小組、年級會議或相關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共同討論,並經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審議通過。特殊需求類課程,並經特殊教育相關法定程序通過。 | ||
課程實施 | 各課程實施準備 | 13. 師資專業 | 13.1校內師資人力及專長足以有效實施各領域/科目及彈性學習課程,尤其新設領域/科目,如科技、新住民語文之師資已妥適安排。 13.2校內行政主管和教師已參加主管機關及學校辦理之新課程專業研習或成長活動,對課程綱要內容有充分理解。 13.3教師積極參與各領域/科目教學研究會、年級會議及專業學習社群之專業研討、共同備課、觀課和議課活動,熟知任教課程之課綱、課程計畫及教材內容。 |
14. 家長溝通 | 14.1學校課程計畫能獲主管機關備查,並運用書面或網路等多元管道向學生與家長說明。 | ||
15. 教材資源 | 15.1各領域/科目及彈性學習課程所需審定本教材,已依規定程序選用,自編教材及相關教學資源能呼應課程目標並依規定審查。 15.2各領域/科目及彈性學習課程之實施場地與設備,已規劃妥善。 | ||
16. 學習促進 | 16.1規劃必要措施,以促進課程實施及其效果,如辦理課程相關之展演、競賽、活動、能力檢測、學習護照等。 | ||
各課程實施情形 | 17. 教學實施 | 17.1教師依課程計畫之規劃進行教學,教學策略和活動安排能促成本教育階段領域/科目核心素養、精熟學習重點及達成彈性學習課程目標。 17.2教師能視課程內容、學習重點、學生特質及資源條件,採用相應合適之多元教學策略,並重視教學過程之適性化。 | |
18. 評量回饋 | 18.1教師於教學過程之評量或定期學習成就評量之內容與方法,能掌握課綱及課程計畫規劃之核心素養、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並根據評量結果進行學習輔導或教學調整。 18.2各領域/科目教學研究會、年級會議及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能就各課程之教學實施情形進行對話、討論,適時改進課程與教學計畫及其實施。 | ||
課程效果 | 領域/科目課程 | 19. 素養達成 | 19.1各學習階段/年級學生於各領域/科目之學習結果表現,能達成各該領域/科目課綱訂定之本教育階段核心素養,並精熟各學習重點。 19.2各領域/科目課綱核心素養及學習重點以外之其他非意圖性學習結果,具教育之積極正向價值。 |
20. 持續進展 | 20.1學生在各領域/科目之學習結果表現,於各年級和學習階段具持續進展之現象。 | ||
彈性學習課程 | 21. 目標達成 | 21.1學生於各彈性學習課程之學習結果表現,能符合課程設計之預期課程目標。 21.2學生在各彈性學習課程之非意圖性學習結果,具教育之積極正向價值。 | |
22. 持續進展 | 22.1學生於各類彈性學習課程之學習成就表現,具持續進展之現象。 | ||
課程總體架構 | 23. 教育成效 | 23.1學生於各領域/科目及彈性學習課程之學習結果表現,符合預期教育成效,展現適性教育特質。 |
附錄6
新竹市111學年精進教學品質計畫整體推動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