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信義國民小學111學年度課程評鑑實施計畫及省思

格式
doc
大小
726.5 KB
頁數
8
上傳者
ibm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3-06-15,离现在 2 129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高雄市信義國民小學111學年度學校課程評鑑實施計畫及省思

111.06.21.第五次課發會通過

一、依據:

依據教育92.1.15台國字第092006026號頒布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實施要點第五點課程評鑑規定,學校負責課程與教學的評鑑並進行學習評鑑。

二、評鑑目的:

為發展並改善學校課程,以確保課程與教學之成效與品質,進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三、實施原則:

  1. 提供課程相關資訊,藉供判斷,以作為課程取捨修訂的參考,其目標在於改良而不在於證明。

  2. 兼重形成性評鑑和總結性評鑑,採用量的評鑑與質的評鑑。

四、評鑑組織:

課程計畫貴在切實執行,並透過有計畫的檢核工作,改進教學效能。因此,本校設「課程評鑑小組」進行課程計畫執行成效的檢核工作。由校長、教務主任、學務主任、輔導主任、總務主任、教學組長、研發組長、教師會長、各領域小組代表一人組成;必要時並得邀請專家學者參與評鑑工作。

五、評鑑方式:

(一)內部評鑑:教師做自我評鑑。

(二)外部評鑑:依教師提出自我評鑑檢核表及評鑑資料,由本校「課程評鑑小組」進行外部評鑑。

六、評鑑期程:

111830日至112630日止

七、評鑑範圍:

(一)課程教材含目標、教材、教法、時間安排、活動、評量、資源應用等。

(二)課程:教師實際教學規劃教學方式、教學時間配當。

  1. 成效:含預期學校課程計劃實施的結果及其他影響。

八、評鑑運作模式:

(一)背景評鑑:

背景評鑑的目的,在幫助我們了解實施學校課程發展目標的基準為何,作為決定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目標的依據。其評鑑規準在瞭解實施學校課程發展的準備度、成熟度、優劣條件,評鑑的內容涵蓋下列指標:

  1. 學校全體教師規劃課程的準備度?

  2. 教師專業能力的成熟度?

  3. 實施課程發展,學校具備與需要的條件?

  4. 社區與家長的支持及對課程的了解?

  5. 本校設備、行政資源的配合程度。

  6. 由各領域課程評鑑小組進行資料搜集與研究,列入學校背景分析中,提供課程發展之依據。

(二)過程評鑑:

過程評鑑的目的,是在學校課程發展與實施的過程中,不斷檢核各項資料,以提供定期的回饋,便於瞭解實施進度如何?是否有效利用各項資源?是否需要修正計畫?其評鑑的過程應包括下列指標:

  1. 課程實施中教學檔案資料。

  2. 對話與分享記錄。

  3. 課程教材之檢討改進、自我省思。

  4. 課程實施與學生之期望。

  5. 班級經營風格。

(三)成效評鑑:

成效評鑑的目的,主要在瞭解實施結果與學校課程發展目標的符合程度,以評估實施效能,提供決策者作為將來發展學校本位課程是否繼續、結束或修改參考,包括下列指標:

  1. 學生學習成就反應。

  2. 學生表現情形。

  3. 學生與家長滿意度。

  4. 學生學習檔案的多元化

  5. 學生流動情形。

  6. 學校本位課程之研發與實施結果

九、課程評鑑結果的運用:

課程評鑑後可進行各項檢討工作,並作為改進課程、編選教學方案、提升學習成效之參考。本校做法如次:

(一)修正課程計畫:

本校於選定次一學年度教科書後即著手進行學校課程計畫之編寫。課程評鑑結果送交各學年進行課程課程計畫編寫與修正之參酌。編修後之課程計畫經教務處彙整課發會審查通過後,送教育局核備。

(二)修正教學計畫:

經評鑑小組彙整成效評鑑之建議資料提供給各學年教師,作為擬定或改善教學計畫、教學策略與班級經營之參考依據。

(三)送交課發會參考:

課程評鑑結果送交課程發展委員會進行學校總體課程修正之參考。

十、經費來源:自學校相關經費項目下支應。

十一、獎懲方式:

  1. 辦理學校課程評鑑工作之有功人員,或經評鑑成績優異之教師,得由學校依權責辦理敘獎。

  2. 評鑑結果可作為教師成績考核與核定績效獎金之參考指標。

十二、附則:本計畫經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決議通過後實施,修正時亦同

















高雄市信義國民小學111學年度學校課程評鑑省思

  1. 「學校課程設計目標檢核表」彙整結果

【備註】:彙整各級任、科任教師(含代理、代課)之檢核表共63份。


  1. 「學校課程評鑑檢核表彙整結果

【備註】:彙整各級任、科任教師(含代理、代課)之檢核表共63份。


  1. 省思與建議

  1. 學習領域課程與教學

  1. 語文領域:

  1. 國語科:

依課程計畫實施教學,惟高年級因教材的文學性較強,原本就需要多花時間帶學生進行課文文本的內容深究,但由於高年級學生參與的活動與競賽較多,會壓縮原本規劃的課程時間與教學活動,有效率的教學必須掌握學習時效與符合教學目標。五年級團隊規劃帶學生透過心智圖的練習,讓學生更能掌握學習的技巧。112學年度五年級將開始實施108課綱,故本學期除參與新課綱研習,提升知能,也與學年團隊,共同思考,往素養教學和強化閱讀的方面努力。

  1. 英語科:本校學生的英語基礎和程度呈現M化差距,除依課程計畫所規劃的教學進行課程,在設計課程活動上也嘗試更多不同的方式,讓課堂更生動活潑,加入活動與遊戲,讓學生參與度,亦搭配繪本教學,增進學生閱讀能力。部分課程實施差異化教學,採同質分組練習,搭配課本內容,進行主題式課程,採異質分組進行,一方面應用所學,另一方面也能讓英語弱勢的孩子透過同儕的力量幫助學習。今年部分五年級班級接受傅爾布萊特外師英語授課,透過沉浸式與主題式地英語教學,英語聽說在一年的課程訓練下來,進步卓越。英語課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單字與語句練習教學,而是能與生活結合,與他人溝通的工具。

  2. 本土語:選用之教材內容份量適中,且由本土語認證師資擔任教學,本校多數學生因為家庭較少使用本土語,需要多花時間練習,教師會輔以歌唱、律動及遊戲等,以增加學童的學習興趣。今年亦鼓勵學生參加閩南語能力認證。拿到部頒的檢定證書,學生會認可自己的語言能力,也更提升學習動機。

  1. 數學領域:多數能依課程計畫實施教學,惟高年級由於活動多,數學授課時間不足是令教師較感困擾之處,因此,在編寫課程計畫時,會規劃彈性學習時間實施補救教學,盡可能讓學習弱勢的孩子跟得上其他同學的腳步。本校多數學生對數學學習感覺困難,年級越高,學習表現越弱。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迷思概念是導致學習過不去的重要因素,因此數學迷思的澄清,就顯得格外重要。為銜接國中數學,在最後一個單元安排總整理和復習,讓學生去釐清容易產生迷思的題目。

  2. 社會領域:皆依課程計畫進行教學,符合學生的需求,增進學生的生活智能,教科書內容難易適中,多能依照進度完成。教學方面,教師除了授課課本課程,亦會採取分組合作學習,學習力高的學生去帶領學習力較弱者,透過分組討論來增進學生學習的樂趣。教材內容,能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更能吸引孩子的學習興致。課程內容結合時事,提升獨立思考、價值判斷之素養,發展跨學科分析與批判的能力。

  3.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高年級部分單元,觀念較難,課程資源充足但節數不足,北部一週為四節自然課,南部是一週三節,要上的內容總是多於實際節數。而像彈性課總是給國語數學用,若能隔週撥一節給自然課,或許課程就不會這麼趕,又能上到充足的內容。

  4. 藝術與人文領域:除了引導學生認識中西方樂器、音樂風格外,也啟發學生在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等的潛能。在教學方面,高年級學生直笛教學內容難度增加,有些學生難以消化,部分六年級學生較排斥(如不帶直笛或上課態度消極),因此採取讓六年級學生安排他們喜愛的課本歌曲順序,並給予較多時間讓他們練習直笛或進行組討論,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運用簡單線條做圖案設計,名畫仿作則練習水彩技巧,反復練習後能完成很棒的作品。

  5. 綜合領域:除依課程計畫進行課程,教師可以設計多元的課程,以學校發展主軸和學生生活經驗出發進行補充。應以課程計畫為主要執行依據,輔以搭配時事融入課程進行探討,或是憑藉學校、學年、班級活動增加豐富課程多元性。亦可以善用網路資源,例如:影片與討論議題回饋,閱讀報導等活動。

  6. 健康與體育領域:透過練習跑跳傳球以及跳繩等各項肢體訓練動作,練習肢體(手腳)的平衡與協調,體驗多元性的身體活動,了解適當且適度的運動,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經由分組活動,增加與人互動的學習體驗,學習與他人合作,並在運動中達到身心愉快的效果。了解自身情緒的反應,正確的紓發方式,練習說出自己的情緒困擾,進而學習如何尋求幫助。認識常見疾病的症狀,學習簡單的照護,並了解生病時,如何正確的服藥。。看診經驗及服藥的正確知識,由於大部份的小朋友都有一些經驗,因此對於藥包及服藥時的事項,說明得很正確。

  1. 校本課程與教學

  1. 校本課程發展至今,老師們皆已熟悉,惟本校校本為音樂課程,音樂知識一般教師進行備課困難許多,故銜接之根據108課綱規劃的校訂課程,以簡單並與生活結合的方向去發展,實施跨域的課程,讓老師們在教學上更能實施。

  2. 下學期的聽覺藝術校本課程能與藝文領域教材結合,讓學生們更能完整了解樂曲作品與作曲家故事,例如五年級課本「彼得與狼」,上課時讓學生欣賞作曲家普羅高菲夫生平與其他作品,感受不同的樂曲風格。本校每學年末,皆有班級音樂會,若有機會帶學生去欣賞,聽到課堂介紹的的作曲,學生結合學習經驗,更能認真聆賞。

  3. 學校課程計畫是作為審視學校整體課程的藍圖,可整合校內各項資源,盤點社區或校外資源,包含:各處室的聯繫、學校背景分析等,期能促進各項課程與教學活動之順利實施,以達成教學目標。

8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