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信義國民小學109學年度學校課程評鑑實施計畫及省思

格式
doc
大小
139 KB
頁數
9
上傳者
ibm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1-04-26,离现在 4 180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高雄市信義國民小學109學年度學校課程評鑑實施計畫及省思

一、依據:

依據教育92.1.15台國字第092006026號頒布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實施要點第五點課程評鑑規定,學校負責課程與教學的評鑑並進行學習評鑑。

二、評鑑目的:

為發展並改善學校課程,以確保課程與教學之成效與品質,進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三、實施原則:

  1. 提供課程相關資訊,藉供判斷,以作為課程取捨修訂的參考,其目標在於改良而不在於證明。

  2. 兼重形成性評鑑和總結性評鑑,採用量的評鑑與質的評鑑。

四、評鑑組織:

課程計畫貴在切實執行,並透過有計畫的檢核工作,改進教學效能。因此,本校設「課程評鑑小組」進行課程計畫執行成效的檢核工作。由校長、教務主任、學務主任、輔導主任、總務主任、教學組長、研發組長、教師會長、各領域小組代表一人組成;必要時並得邀請專家學者參與評鑑工作。

五、評鑑方式:

(一)內部評鑑:教師做自我評鑑。

(二)外部評鑑:依教師提出自我評鑑檢核表及評鑑資料,由本校「課程評鑑小組」進行外部評鑑。

六、評鑑期程:

109830日至110702日止

七、評鑑範圍:

(一)課程教材含目標、教材、教法、時間安排、活動、評量、資源應用等。

(二)課程:教師實際教學規劃教學方式、教學時間配當。

  1. 成效:含預期學校課程計劃實施的結果及其他影響。

八、評鑑運作模式:

(一)背景評鑑:

背景評鑑的目的,在幫助我們了解實施學校課程發展目標的基準為何,作為決定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目標的依據。其評鑑規準在瞭解實施學校課程發展的準備度、成熟度、優劣條件,評鑑的內容涵蓋下列指標:

  1. 學校全體教師規劃課程的準備度?

  2. 教師專業能力的成熟度?

  3. 實施課程發展,學校具備與需要的條件?

  4. 社區與家長的支持及對課程的了解?

  5. 本校設備、行政資源的配合程度。

  6. 由各領域課程評鑑小組進行資料搜集與研究,列入學校背景分析中,提供課程發展之依據。

(二)過程評鑑:

過程評鑑的目的,是在學校課程發展與實施的過程中,不斷檢核各項資料,以提供定期的回饋,便於瞭解實施進度如何?是否有效利用各項資源?是否需要修正計畫?其評鑑的過程應包括下列指標:

  1. 課程實施中教學檔案資料。

  2. 對話與分享記錄。

  3. 課程教材之檢討改進、自我省思。

  4. 課程實施與學生之期望。

  5. 班級經營風格。

(三)成效評鑑:

成效評鑑的目的,主要在瞭解實施結果與學校課程發展目標的符合程度,以評估實施效能,提供決策者作為將來發展學校本位課程是否繼續、結束或修改參考,包括下列指標:

  1. 學生學習成就反應。

  2. 學生表現情形。

  3. 學生與家長滿意度。

  4. 學生學習檔案的多元化

  5. 學生流動情形。

  6. 學校本位課程之研發與實施結果

九、課程評鑑結果的運用:

課程評鑑後可進行各項檢討工作,並作為改進課程、編選教學方案、提升學習成效之參考。本校做法如次:

(一)修正課程計畫:

本校於選定次一學年度教科書後即著手進行學校課程計畫之編寫。課程評鑑結果送交各學年進行課程課程計畫編寫與修正之參酌。編修後之課程計畫經教務處彙整課發會審查通過後,送教育局核備。

(二)修正教學計畫:

經評鑑小組彙整成效評鑑之建議資料提供給各學年教師,作為擬定或改善教學計畫、教學策略與班級經營之參考依據。

(三)送交課發會參考:

課程評鑑結果送交課程發展委員會進行學校總體課程修正之參考。

十、經費來源:自學校相關經費項目下支應。

十一、獎懲方式:

  1. 辦理學校課程評鑑工作之有功人員,或經評鑑成績優異之教師,得由學校依權責辦理敘獎。

  2. 評鑑結果可作為教師成績考核與核定績效獎金之參考指標。

十二、附則:本計畫經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決議通過後實施,修正時亦同



















高雄市信義國民小學109學年度學校課程評鑑省思

  1. 「學校課程設計目標檢核表」彙整結果

檢核結果(%)

做到

尚可

待加強

統整七大

學習領域

及彈性

語文

98%

2%

0%

社會

94%

6%

0%

自然與生活科技

91%

9%

0%

健康與體育

94%

6%

0%

藝術與人文

91%

7%

1%

數學

93%

7%

0%

綜合活動

95%

5%

0%

彈性課程

94%

6%

0%

符合

十大基本

能力

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95%

5%

0%

欣賞表現與創新

95%

5%

0%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83%

15%

2%

表達溝通與分享

98%

2%

0%

尊重關懷與團體合作

94%

6%

0%

文化學習與國際理解

88%

10%

2%

規劃組織與實踐

91%

6%

2%

運用科技與資訊

93%

7%

0%

主動探索與研究

89%

10%

1%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91%

9%

0%

配合

七大議題

資訊教育

93%

6%

1%

環境教育

96%

2%

1%

性別平等教育

95%

4%

1%

人權教育

99%

0%

1%

生涯發展教育

85%

12%

2%

家政教育

87%

10%

4%

海洋教育

79%

15%

6%

符合

學校願景

創意無限、追求卓越的教學

94%

6%

0%

愛與感恩、惜福關懷的環境

96%

4%

0%

身心健全、活潑成長的兒童

96%

4%

0%

【備註】:彙整各級任、科任教師(含代理、代課)之檢核表共82份。


  1. 「學校課程評鑑檢核表」彙整結果

向度

評鑑結果(%)

完全做到待加強

5

4

3

2

1

1.反映課程綱要設計實施。

71%

28%

1%

0%

0%

2.符合學校本位發展策略。

70%

28%

2%

0%

0%

3.有明確的教學目標。

85%

13%

1%

0%

0%

4.與學生生活經驗結合。

84%

16%

0%

0%

0%

5.領域內之課程統整。

79%

21%

0%

0%

0%

6.領域間之課程統整。

74%

22%

4%

0%

0%

7.能與各科教材順利統整。

73%

23%

2%

1%

0%

8.單元內容符合統整主題。

80%

20%

0%

0%

0%

9.次單元的設計符合單元目標。

80%

20%

0%

0%

0%

10.單元流程規劃適切合宜。

80%

20%

0%

0%

0%

11.善用彈性時間協助統整或補充教學內容。

77%

18%

5%

0%

0%

12.教學活動適性適齡。

82%

18%

0%

0%

0%

13.教學活動能達成教學目標。

79%

21%

0%

0%

0%

14.教學活動能契合能力指標。

83%

17%

0%

0%

0%

15.足以提升學生參與度。

78%

18%

4%

0%

0%

16.教學資源適當充足。

79%

18%

2%

0%

0%

17.能兼顧潛在課程的影響。

76%

22%

2%

0%

0%

18.活動之進行對所有學生均能公平。

78%

21%

1%

0%

0%

19.教材內容合時宜、實用。

80%

20%

0%

0%

0%

20.教材完整、正確、適齡。

84%

16%

0%

0%

0%

21.教材難易度適中。

85%

13%

1%

0%

0%

22.教材內容具發展性。(縱向連貫)

80%

17%

2%

0%

0%

23.教材間的橫向統整適宜。

80%

17%

2%

0%

0%

24.評量內容符合教學活動目標。

83%

16%

1%

0%

0%

25.評量與習作順序規劃適切。

82%

17%

1%

0%

0%

26.善用多元方式進行評量。

79%

18%

2%

0%

0%

27.評量內容能讓所有學生了解題意。

82%

16%

2%

0%

0%

28.字體大小適宜、色彩、美工良好。

79%

20%

1%

0%

0%

29.能指出評量結果、學生整體表現等。

82%

16%

2%

0%

0%

30.編製評量結果通知單,進行親師聯繫。

77%

20%

2%

1%

0%

【備註】:彙整各級任、科任教師(含代理、代課)之檢核表共82份。



  1. 省思與建議

  1. 學習領域課程與教學

  1. 語文領域:

  1. 國語科:多數均能依課程計畫進程實施教學,惟高年級因教材的文學性較強,原本就需要多花時間帶學生進行課文文本的內容深究,甚至提供學生仿寫的機會,然而由於高年級學生參與的活動與競賽較多,會壓縮原本規劃的課程時間與教學活動,是較為可惜之處。中年級的國語教材中,有戲劇、戲曲與相聲等文本,學生對這樣的文體相當感興趣,若有同文本的表演舞台或現場示範,學生能對節奏、語氣與內容有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用角色扮演作為評量方式之一。低年級的國語教材較為淺顯易懂,對多數學生而言並不太困難。整體而言,教材的編排順序符合學生認知發展原則,文字、色彩清晰,插圖也多與課文相配合,能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習作除配合課本內容設計外,亦有複習先前所學,可幫助學生複習舊經驗,課本內容強調字詞部件、一字多音分辨等,並規劃適切的閱讀文章及修辭、造字等相關語文知識,加深加廣學生的語文學習。

  2. 英語科:本校學生的英語基礎不一,依課程計畫所規劃的教學進程,會讓部分程度較好的學生感到興趣缺缺,尤其是高年級學生,因此除了原有的教材內容,高年級的英語教師會設計延伸活動讓孩子異質分組進行,一方面應用所學,另一方面也能讓英語弱勢的孩子透過同儕的力量幫助學習,學生透過專題報告製作、學校簡介(英語)錄製等活動,均感覺英語課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單字與語句練習教學,而是能與生活結合,與他人溝通的工具。108學年度起,本校彈性課程實施多 元國際課程,教師發現,基本的英語字母對多數低年級學生而言均能認讀,原因在於市中心學校,家長社經地位較高,孩子的英語啟蒙教育也較早,加上教材的編排係設定低年級學生為英語初學者,因此內容相當簡單。整體而言,英語教材的課程目標明確,惟需要英語老師發揮專業能力,將枯燥的課文與單字教學化成有趣的活動,同時也需要足夠的情境與時間,讓孩子置身於「必須使用英語溝通」的情境中,方能提升其學習成效。

  3. 本土語:各年級選用之教材內容份量適中,且由本土語認證師資擔任教學,然而多數學生因為家庭習慣溝通用語較少使用本土語,加上閩南語拼音與國語注音符號有差異,需要多花時間練習。另外,教師會輔以歌唱、律動及遊戲等,以增加學童的學習興趣,且能加深印象,部分還能藉此將課文熟背。

  1. 數學領域:多數學生對於數學學習一直是感覺困難的,尤其年級越高,學習表現就越弱,教學過程也發現,學生的迷思概念是導致學習過不去的重要因素,因此數學迷思的澄清,就顯得格外重要。近年來,隨著教材內容撰寫漸趨生活化,教學重視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與發表,讓學習主體回歸學生。再者,高年級由於活動多,數學授課時間不足是令教師較感困擾之處,因此,在編寫課程計畫時,會規劃若干彈性學習時間實施補救教學,盡可能讓學習弱勢的孩子跟得上其他同學的腳步。

  2. 社會/生活課程領域:109學年度上下學期的各年級課程計畫,均符合學生的需求,能增進學生的生活智能,教科書內容難易適中,多能依照進度完成。教學方面,有些教師會採取分組合作學習的策略,將各組學生視為一個學習共同體,以學習力高的學生去帶領學習力較弱者,透過分組討論來增進學生學習的樂趣。此外,學生對於一些傳統或生活中較少接觸的單元,較易出現迷思與混淆的狀況,如家庭中的稱謂、班級自治等。而生活課程的教材內容,能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尤其是偏向自然科性質的單元,更能吸引孩子的學習興致。

  3.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五年級下學期的「星星」單元,如太陽、月亮等天文知識的觀念較難,學生在學習天文概念時,會對一些較聳動或誇大的網路「新知」感到好奇,但查到的知識是未經查證的。此時,教師的角色應站在鼓勵他們的學習動機與主動查資料的立場,但也要適時地提醒現在的天文知識,太多是理論而非實證,糾正孩子的錯誤觀念。中年級的自然教材內容,較貼近孩子的生活圈,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是自己栽種有機蔬菜,讓他們很有成就感。

  4. 藝術與人文領域:目前藝術與人文領域中年級每週3節、高年級每週4節,除了引導學生認識中西方樂器、音樂風格外,也啟發學生在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等的潛能。在教學方面,中年級學生每週1節音樂課,所以他們更珍惜上課時光;四年級音樂課本有周杰倫的「聽媽媽的話」直笛演奏,增添孩子的學習動機,有些還會回家跟家人分享;高年級學生一週兩節音樂課,課本的直笛教學內容難度增加,有些學生難以消化,甚至部分六年級學生出現逃避行為(如不帶直笛或上課態度消極),因此採取讓六年級學生安排他們喜愛的課本歌曲順序,並給予較多時間讓他們練習直笛或進行組討論,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

  5. 綜合領域:課程的規劃具體可行,且融入相關議題,任課教師規劃多元的評量方式、創新教學策略,啟發學生多元智能,部分單元活動同時具有班級輔導的功能,或是能與其他學習領域相結合。

  6. 健康與體育領域:若依國民教育基本方針,培養學生日常生活解決問題的能力一項,在本領域教材中,略嫌不足,其中以體適能和桌球課程為例,體適能較偏向考試類型,學生很難有意願去實行,桌球則偏向技術型態,需要較長的訓練時間。健康教材方面,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尤其是疾病防治和飲食教育,能引發學習動機。此外,為促進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亦於每學期期末將班際體育活動規劃於課程計畫中。

  1. 校本/校訂課程與教學

  1. 低年級校訂課程的實施,採融入領域的方式,多是配合生活課程原有的美勞實作、歌唱教學,進一步引導學生閱讀該曲子創作者的故事、想像樂曲中的畫面,同時搭配相關的美勞創作,如:獅王面具(動物狂歡節)製作後當成校慶運動會時的繞場裝扮,同時也加深了學生的學習印象。

  2. 校本/校訂課程所謂由下而上的發展精神,實有賴於具相關專業背景的種子教師組成社群,或落實課程發展小組的功能,以發展具縱向及橫向連結之校本課程主題軸,並不斷地根據實施結果進行檢討與修正,方能成為具體可行之信義校本。

  3. 下學期的聽覺藝術校本/校訂課程能與藝文領域教材結合,讓學生們更能完整了解樂曲作品與作曲家故事,例如五年級課本「彼得與狼」,上課時讓學生欣賞作曲家普羅高菲夫生平與其他作品,感受不同的樂曲風格;三年級欣賞校本課程作曲家李斯特,剛好有機會全班去欣賞四年級班級音樂會「成長的音符」,看到節目單有李斯特的作品就很開心,當台上演奏的是「匈牙利狂想曲」時,因為是課堂上講過的,所以學生特別認真聆賞。

  4. 學校課程計畫是作為審視學校整體課程的藍圖,可整合校內各項資源,盤點社區或校外資源,包含:各處室的聯繫、學校背景分析等,期能促進各項課程與教學活動之順利實施,以達成教學目標。

9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