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個別化教育計畫(IEP)撰寫實例
○○縣○○國中(小)個別化教育計畫
基本資料
(一)個人資料 | ||||||||||||||||
學生姓名 | 性別 | 出生 | 年月日 | 身分證字號 | ||||||||||||
戶籍地址 | ||||||||||||||||
居住地址 | 同上 | 電 話 | (0): | |||||||||||||
家長或監護人 | 關係 | (H): | ||||||||||||||
鑑輔會鑑定類別:鑑定文號: | 行動: | |||||||||||||||
身心障礙手冊:□無 □有 (續填) 手冊記載類別: 障礙程度: | ||||||||||||||||
手冊核發日期 | 年月日 | 後續鑑定日期 | 年月日 | |||||||||||||
(二)家庭現況及背景環境 | ||||||||||||||||
家長教育程度 | 父:母: | 主要照顧者 | ||||||||||||||
家長職業 | 父:母: | 主要學習協助者 | ||||||||||||||
家庭經濟狀況 | 父母婚姻狀況 | 原住民族 | □是:族 | |||||||||||||
家長期望 | ||||||||||||||||
家庭生活簡述 | 1. 2. 3. 4. 5. | |||||||||||||||
家庭對個案的支持 | 1. 2 | |||||||||||||||
家庭需求 | 1. 2. | |||||||||||||||
(三)發展史 | ||||||||||||||||
專業診斷 治療情形 | 無特殊醫療史 服用藥物:□無□有藥物名稱服藥時間副作用 | |||||||||||||||
其他 | ||||||||||||||||
(四)教育史 | ||||||||||||||||
過去教育 安置情形 | 1. 2. |
測驗與評量
工具名稱 | 測驗結果/分析解釋 | 施測人 | 施測時間 | |
WISC-III | 結果 | |||
分析 | ||||
修定中華適應行為量表 | 結果 | |||
分析 | ||||
學生適應 調查表 | 結果 | |||
分析 | ||||
中文 認字量表 | 結果 | |||
分析 |
註:本表所列測驗結果應結合於下表現況描述中使用。
能力現況描述
項目 | 能力現況描述 | 評量方式 或工具 | 評量者 | 日期 | |
健康狀況 | 優勢: | ||||
限制: | |||||
感官功能 | 優勢: | ||||
限制: | |||||
知覺動作 | 優勢: | ||||
限制: | |||||
生活自理 | 優勢: | ||||
限制: | |||||
認知 | 優勢: | ||||
限制: | |||||
溝通 | 優勢: | ||||
限制: | |||||
情緒及社會行為 | 優勢: | ||||
限制: | |||||
語文 學業能力 | 優勢: | ||||
限制: | |||||
數學 學業能力 | 優勢: | ||||
限制: | |||||
綜合摘要 | |||||
優勢能力分析 | |||||
教育需求分析 | 健康狀況 | ||||
感官功能 | |||||
知覺動作 | |||||
生活自理 | |||||
認知 | |||||
溝通 | |||||
情緒及社會行為 | |||||
語言學業能力 | |||||
數學學業能力 | |||||
障礙狀況對其在普通班上課及生活之影響 | |||||
適合之評量方式 |
教育安置與服務
(一)安置情形 | ||||||||||
□床邊教育□在家教育□特殊學校□自足式特殊班 □資源教室□巡迴輔導□普通班輔以諮詢服務□學前融合班 | ||||||||||
(二)參與普通班的時間及項目(領域及活動) | ||||||||||
領域 | 地點 | 節課/週 | 起迄時間 | 負責教師 | 備註 | |||||
國語 | ○年○班教室 | |||||||||
數學 | ||||||||||
生活 | ||||||||||
健體 | ||||||||||
綜合 | ||||||||||
鄉土語 | ||||||||||
彈性 | ||||||||||
(三)特殊教育服務 | ||||||||||
領域 | 地點 | 節課/週 | 起迄時間 | 負責教師 | 備註 (抽離/外加) | |||||
國語 | ||||||||||
數學 | ||||||||||
(四)相關專業服務(職能、物理、醫療、心理治療、聽語治療、社工……等) | ||||||||||
服務內容 | 地點 | 頻率 | 時間 | 起訖日 | 負責人 | |||||
備註: |
(五)行政支援 | ||
項目 | 方式 | 負責單位(人) |
交通 | ||
輔具 | ||
無障礙設施 | ||
助理教師 | ||
環境整理 | ||
諮詢服務 | ||
社區資源 | ||
其他 | ||
(六)轉銜服務(升學輔導、生活、就業、心理輔導、福利服務及其他相關專業服務等項目,其細目內容詳見工具篇二附件部分) | ||
項目 | 計畫內容 | 負責單位(人) |
第五學年學期教育目標【第1學期】
學年學期教育目標 | 長短期目標 達成狀況 | 輔導成果分析 調整建議 |
語文方面 1. 2. | □達到 □沒有達到 □部份達到( %) | □調整長短期目標 □調整教材教法 □調整上課時間 □通過 □其他 |
短期教育目標
項目 | 短期教育目標 | 評量 | ||||
頻率 | 時間 | 評量 方式 | 標準 | 結果 | ||
1-1 | ||||||
1-2 | ||||||
第五學年學期教育目標【第1學期】
學年學期教育目標 | 長短期目標 達成狀況 | 輔導成果分析 調整建議 |
數學方面 1. 2. | □達到 □沒有達到 □部份達到( %) | □調整長短期目標 □調整教材教法 □調整上課時間 □通過 □其他 |
短期教育目標
項目 | 短期教育目標 | 評量 | ||||
頻率 | 時間 | 評量 方式 | 標準 | 結果 | ||
評量標準說明:
代號別 評量項目 | 1 | 2 | 3 | 4 | 5 |
頻率 | |||||
時間 | |||||
評量方式 (支持輔助型態) | |||||
標準及結果 | 採完成%或描述之 |
附件:轉銜輔導與服務方案項目與內容
項 目 | 內容 | 項 目 | 內容 |
行 政 支 援 | 心理輔導 | ||
升 學 輔 導 | 福利服務及相關專業服務 | ||
生 活 及 就 業 輔 導 | 其他 |
資料來源:李燕萍(2005):國民小學啟智班學生轉銜服務現況調查、方案設計及實施成效之研究。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三、問題行為動機評量表
問題行為動機評量表
個案姓名:年齡:歲月()年級 性別:□男 □女
填寫者姓名:(與個案關係:) 填寫時間:年月日
題目 | 0 從 來 不 會 | 1 偶 爾 發 生 | 2 有 時 發 生 | 3 經 常 發 生 | 4 總 是 發 生 | 5 一 直 都 是 | |
自我刺激 | 1.做這個行為是因為聽到特殊聲音。 | ||||||
2.做這個行為是因為能感覺到特殊的視覺刺激。 | |||||||
3.做這個行為是因為能聞到特殊的味道。 | |||||||
4.當他獨自一個人時,這個行為就會發生。 | |||||||
5.當他無所事事實時,這個行為就會發生。 | |||||||
6.這個行為會持續一段時間,甚至旁人出現在他身旁時仍不會停止。 | |||||||
7.當他從事這個行為時,會顯的特別專心,絲毫不受外界刺激的干擾。 | |||||||
8.這個行為會一而再的重覆出現。 | |||||||
逃避 | 1.當他不喜歡或討厭的人靠近時,這個行為就會出現。 | ||||||
2.當你要求他做事時,這個行為就會出現。 | |||||||
3.當他在活動中遇到困難時,這個行為就會出現。 | |||||||
4.當他置身在他不喜歡的場合時,這個行為就會出現。 | |||||||
5.當他被處罰或責罵時,這個行為就會出現。 | |||||||
6.當同學批評他時,這個行為就會出現。 | |||||||
7.當他做錯事時,這個行為就會出現。 | |||||||
8.當他離開他所熟悉的場合時,這個行為就會出現。 |
題目 | 0 從 來 不 會 | 1 偶 爾 發 生 | 2 有 時 發 生 | 3 經 常 發 生 | 4 總 是 發 生 | 5 一 直 都 是 | |
獲得他人注意 | 1.當他得到你的注意後,這個行為就會停止。 | ||||||
2.當他得到同學的注意後,這個行為就會停止。 | |||||||
3.當你稱讚他時,這個行為就不會發生。 | |||||||
4.當同學稱讚他時,這個行為就不會發生。 | |||||||
5.得到你的陪伴後,這個行為就不會發生。 | |||||||
6.得到同學的陪伴後,這個行為就不會發生。 | |||||||
7.當你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時,這個行為就會出現。 | |||||||
8.當同學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時,這個行為就會出現。 | |||||||
獲得實質性東西 | 1.當他在做某件事而你不讓他做時,這個行為就會出現。 | ||||||
2.當他想做某件事,而你不允許時,這個行為就會出現。 | |||||||
3.當同學不給他東西時,這個行為就會出現。 | |||||||
4.當他不能立即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時,這個行為就會出現。 | |||||||
5.當你把他喜歡的東西拿走時,這個行為就會出現。 | |||||||
6.當同學拿走他喜歡的東西時,這個行為就會出現。 | |||||||
7.當別人有某一東西,而他沒有(食物或玩具)時,這個行為就會出現。 | |||||||
8.當給他的東西不是他想要的,這個行為就會出現。 |
林慧芬(2001)。問題行為動機量表之編制報告。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0,9-145。
四、國中(小)特殊教育課程與教學調整計畫
○○學年度○○國中(小)特殊教育課程與教學調整計畫
壹、課程目標: 針對九年一貫課程十大基本能力指標暨各領域課程目標進行調整(因應特教需求學生之障礙程度、能力差異及學習表現,由低至高逐步調整各領域課程層次,漸進達成調整後各項能力指標) 1. 2. 3. |
貳、適用對象: (擇下列適用對象之一以上,並詳加說明其障礙類別及程度、身心特質,及能力差異情形、 特殊需求及學習狀況) 1.認知功能無缺損學生 2.認知功能輕微缺損學生 3.認知功能嚴重缺損學生 |
參、學習領域調整: (八大學習領域:七大學習領域調整,加上增設0%-20%特殊需求領域)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