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科試教教案:角度與旋轉教學

格式
doc
大小
136.5 KB
頁數
9
上傳者
朱怡珊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3-05-24,离现在 22 157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Page 9 of 9

國民小學教育實習A++++


太昌國小數學科試教



教案

教學活動檢討

教學總心得








特教系928881020 朱怡珊

蘇國榮老師、翁純玉老師指導

單元名稱

角度

教學範圍

旋轉角度、角度大小

實習教師

朱怡珊

教學日期

92-5-23(五)第1節課

指導教師

翁純玉老師

輔導教授

蘇國榮老師

教學班級

太昌國小四年仁班

教材來源

康軒(八)第九單元

教學研究(包含教材分析、學生經驗分析、教學重點、注意事項。)

  1. 兒童分析:

這一個班級在上一次的試教與兩次見習時發現,學生特別喜歡操作性的題目,對於分組競賽的方式也感到喜歡,其中增強版以計分方式讓學生整體秩序良好。

  1. 教材分析:

  1. 單元分析

生活中出現的角如牛角、桌角,指的是物體突出的部分;房間的角落,指的是平面區域中靠近邊界比較侷促的部分。抽象到數學上,即為圖形角。圖形角由頂點以及會合於頂點的兩條不限長度的直線段所構成。圖形角是多邊形頂點的局部。圖形角不易賦予量的大小的意義,但可以用頂點與邊的疊合檢驗兩圖形角是否相同。因此,圖形角可以複製。像剪刀、扇子張開時,可以看成類似牛角、桌角的輪廓,可是在生活中不會給予角的稱呼。在教學中,我們強調要把扇子的張開程度記錄下來,它的有效記錄都會出現交會於頂點的兩條直線段,藉此和日常語詞中的角拉上關係。在教學上我們稱之為張開角。張開角可以開大、開小,因此就有了量的意義。

  1. 本課分析

本課乃是利用扇子操作來建立角的概念,並以圖形角記錄角量,進而做角量的間接比較與直接比較,瞭解「度」的意義,並使用量角器測量角量和畫出角度。

  1. 教學重點

1.會比較角量的大小

2.會使用量角器測量角度

  1. 注意事項

在畫角和比較角的大小時,學生可能會提出各種方式,因此教師不可以否定學生的答案,只需要驗證可行或不可行。

單元目標

行為目標

1.比較角的大小


2.使用量角器

1-1能目測角度的大小

1-2能依基準線比較角度的大小

2-1能說出度數

2-2能使用量角器測量角度


教學目標

學活動

教學

資源

時間

分配

效果評量


一、準備活動

  1. 準備物品:

30張色紙、釘書機4支、黏貼紙板四組、各色紙條、兩張角卡、學習單、籤桶











  1. 起動機~『飛舞扇子』

1.【講解與示範】

老師先講解扇子的作法,並示範一次給學生看,不過不需要提醒學生折線的寬度。

2.【學生實做】

老師發給每一位學生一張色紙,並請學生自己動手做做看。



2’



2’


學生可仔細聆聽老師講解


100%學生可以製作扇子






1-1


1-2

二、發展活動

  1. 我會畫角度(課本第74頁)

【實做】全班分成四組,由老師指定,每一組學生輪流繪畫自己所做的扇子的角度,以最快完成的一組可以加分:

1.第一組~以中心線為主軸

將扇子的中線對準圖畫紙上的中線,並拿取顏色紙條,黏貼在扇子的兩端,依此類推,至全組黏完。

2.第二、三組~以黑線為基準線

將扇子的一邊對準黑線,並拿取顏色紙條,黏貼在扇子的另一端,依此類推,至全組黏完。

3.第四組~以點為基準

將扇子的頂點對準,分別畫出角度,每一個人畫在不同點,直到全組畫完為止。




8’







組能依照自己手上的扇子描繪角度


1-1

1-2

  1. 奪得先機

(1)【講解規則】

老師先開放2分種讓學生討論,再說明計分方式,以抽籤的組別派一位同學回答問題,每答對一題,該組加一分。

(2)【討論】

老師依序講解下列題目:

1.第一組的方式,如何可以比較角度的大小?

2.2.3組的方式,如何可以比較角度的大小?

3.第四組的方式,如何可以比較角度的大小?




3’




5’








學生能說出兩種以上的方法


2-1




2-1





2-2

  1. 科學數據

1)【佈題】:老師拿出兩個不同顏色的角卡,詢問學生:「哪一個角比較大?」「大幾度?」

2)【引導】:老師引入「量角器」的使用,並教導學生認識量角器:

1.量幾器總共有幾格?

2.一小格代表幾度?為什麼?

3.該如何測量?

4.從哪一邊看都可以嗎?

3)【練習】:老師發下學習單,要求學生實做,測量出學習單上各個角的角度,並回答問題。



3’



5’






8’


學生能正確答出大角




學生能回答正確答案



學生能答對80%以上的題目


三、綜合活動

老師抽每一組學生上台說明各題的答案和回答問題,同時解答學生的疑問。



4’


學生能上台解釋


能力培養:角度的測量 挑戰者:_____________

量一量

請用量角器量出下列各角的度數,並將答案寫在()內。


甲 乙 丙







)度)度)度



丁 戊 己







)度)度)度


填一填

請利用上圖回答問題。

1)甲圖和乙圖,哪一個比較大?( ),大幾度?( )

2)丁圖和戊圖,哪一個比較大?( ),大幾度?( )

3)丙圖和己圖,哪一個比較大?( ),大幾度?( )




檢討一

今天因為SARS的關係,所以老師在利用一開始的上課時間,進行SARS量體溫、抄寫聯絡簿和宣導事情,所以佔去約10分鐘的時間。

檢討二

在進行內容課堂之前,先講解計分的規矩,以及進行「你我他」的熱身運動,也就是「你」拍一下、「我」拍二下、「他」拍零下的遊戲,可以很快地讓學生達到「收心」的效果。之後我拿出神秘小禮物,也就是這一次獎勵的獎品,學生都很好奇,甚至想要得到他。

檢討三:

事前能規範或說明較佳,可免爭執

開始摺扇子時,因為只有三支釘書機,所以要求各組學生到組長那邊使用,並且需要注意安全。學生在發色紙時,因為是用傳閱的,所以不少學生會想要「挑選顏色」,引起了一些小爭執,不過後來學生能自己解除。而學生在做扇子時,大部分的學生都會把扇頁摺的小小細細的,而我說:「你們看,老師的折好了!」學生竟然說:「老師,你摺的太粗了,這樣算偷懶。」而要求我再摺一次。

檢討四:

宜指導他修正而「不幫他」修正

原本對於學生的評量是100%的學生都會摺扇子,而在要進行下一個單元時,突然有一位學生說:「老師,我的扇子好奇怪喔?都折不起來!」原來,他只有折出一堆線,而沒有正反正反地翻轉紙張,所以我就去幫他修正,最後他也有一個扇子了。

檢討五:

不宜以此評語來評學生

可改為「其中一組畫的較不理想」

因為是分組競賽的關係,所以一開始進賽時,當一位學生在上台畫圖時,台下的學生就說:「快一點啦!」「你很慢ㄝ~」「隨便一個顏色啦!」,為了避免這樣的情形,我便提醒學生說:「團隊合作是很重要的!你們有看過哪一隊大隊接力冠軍的隊伍,是沒有跑得人在那邊罵跑步的人呢?應該要給他們鼓勵阿」學生才稍稍平復,為了得到分數吧!不過偶爾還是會有人脫口而出。待學生全部畫完之後,我發現學生因為沒有對齊,所以第一組的畫的亂七八糟,不過仍然可以辨認,其他組就好一點。

檢討六:

在一開始詢問學生「以中線為基準」和「以一邊為基準」時,怎樣比大小或為什麼,學生都還回答不出來,不過到第三題:「任意兩個角,如何比較大小?」學生回答的很踴躍,千奇百怪的答案都出來了,有用鉛筆、手、剪刀、釘書機、透明紙、圓規、三角板.很多都是我沒有想到的答案,學生都可以發揮創意地說出來,而在進行中,我們也一起驗證可行還是不可行,有沒有什麼缺點,整體討論很熱絡,卻又不失秩序,這是我覺得最成功的一部分。

檢討七

由於時間的不足,所以當進行完如何量角度的重點敘述之後,並舉實例來佐證。「先不對的線,而任意對準一刻度,則可以測量角度嗎?」,有部分的學生說不可以,但是又隨即改口說可以,列出「78°-36°42°」,而後又用對準線的方式來驗證,而學生從中也學到不少技巧吧!此外,下面學習單的練習,因為時間不足的關係,所以沒有進行。

教學總心得

哇哇!這一次的教學真是出乎我自己的意料之外,因為學生的反應跟上一次差好多喔!原本預計學生應該會吵吵鬧鬧,對於我們才不甩呢!誰知道我們還沒到教師,學生就:「小朱」「小朱」一直叫個不停,雖然說忘了說老師,但是可以看得出來他們的興奮感,不過我看到這一個景象時,我竟然會有一個擔憂,那就是:「待會學生會不會過度興奮?很難掌控秩序阿?」,不過事後證實,是我自己想太多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們的計分方式生效,又加上「神秘小禮物」的重賞,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學生都顯得十分守秩序,除了中間因為競賽過度,而有口出惡言的小狀況之外,我可以說這是他們表現最乖的一次了,說什麼做什麼。

漸入佳境

除此之外,我今天上的是數學,我對於建構式的數學教法還不是很熟悉,尤其是我今天教的「角度」問題,事前我一直思索,如何讓學生去「建構」自己的知識,又不會花費太多的時間,當然我也害怕學生在進行回答問題時,或是思索解題方法時會很「冷場」,也就是不知道為什麼?不過這真的被我預言了,我的第一題,學生幾乎都不知道該怎麼回答?而我示範了一次,講了3種方式,而第二題,有幾位學生可以說出來,到了第三題,學生可能搞清楚要怎樣進行了,學生學生回答第十分踴躍,甚至想出許多「創意」,我想就因為在這樣的思索、問答、澄清、驗證中,我發現學生已經可以瞭解角度的意義。之後我更進一步引入「量角器的應用」,實在是很順手,學生思索的方式也流暢多了,真是太好了

這兩次的試交,讓我體會到該如何去教國語和數學,不過我發現我自己在設計課程方面,對於國語的「創意教學」比較多,而數學顯得比較少,可是這並不表示,我不會教數學,我也覺得自己這一堂課教的很好阿!我想可能是因為我對於「語文」比較偏好,所以在構思語文時會比較流暢吧!而數學,因為不再是我所受教育時的死氣沈沈的直接教學法,而我會感到有一點「陌生」嘍!不過總而言之,雖然教普通班的學生和特教班的學生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卻得到不一樣的學習、教學樂趣吧!這大概就是身為一位老師的幸福吧

9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