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高年級教師訪談紀錄
訪談者:張舒惠系別:國小教育學程座號:03 訪談日期:91年2 月25 日
訪談對象: 桃園 縣(市) 建國 國小 江明達 老師 擔任年級: 五 年級
學生學習數學困難處 | 教學者之對策(處理特色) | ||||||||||||||||
| (1) 先由平面的概念(面積)延伸觀念
(2) 圓周率的實際應用,可以讓學生實際去做罐頭包裝,精確剪裁出圓周長。 | ||||||||||||||||
|
50公分:2公尺=1 (步):4 (步) (2) 望項窗外的高樹,目測樹身究竟有多高,怎麼做? Q1:看看樹高約三樓高,我們爬到三樓,放下繩子,然後量量繩子的長度。 我們把繩子對折三次(2 也就是1:8的比例關係。 | ||||||||||||||||
3.分數乘法
| 純操作→整數→代分數→代分數乘法。 (1)
(2)
(3)
2等分×5=10等分(
然後學生自己討論代分數乘法 (4) 有時例假日老師會邀學生分批到家中共進早餐,老師會做些小小的試驗。第一批到家中來的小朋友每人吃了一片烤土司;第二批到家中來的小朋友,老師將土司對半切,於是每人吃了二片烤土司;第三批到家中來的小朋友,老師將土司兩對角線切下去,每人吃了四片烤土司;隔天回到課堂上,小朋友竊竊私語老師不公平,計較老師對誰寵愛有加。
=1
= | ||||||||||||||||
4. 時間化聚 例如:1分鐘=60秒 24秒=0.4分 學生很容易回答0.24,原因為何? | 階梯規則: ‧
而非十進位制。
‧應該除60
→
|
教學者的拿手絕活 |
我所觀察到的江老師~ 他將孩子視如己出,現階段推行英語教學,師生之間的對話也都穿插(see you …)等簡單的英語會話,看得出師生間所建立起的關係是朋友,而不是權威,這種融合的氣氛,是任何人都可以感覺得到的。老師不斷得強調,生活中處處是數學,訪談的過程當中,老師與我分享了許多的生活經驗,讓我更深刻的體驗到老師不愧是生活數學的實務執行者。 當中老師提到一個生活經驗我覺得相當不錯的分享,他提到鄉下有一塊不小的地,打算將來退休之後要養老之用,於是陸續買了幾棵樟樹的幼苗栽種,當中也鉅資買了幾棵去頭截尾的大樟樹栽植,結果歷經了幾次颱風大雨侵襲後,他回到鄉下察看,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原本平日長得高大挺拔的樟樹禁不起狂風暴雨侵襲,都東倒西歪的;反倒是小幼苗根深柢固的站在那裡,一動也不動的。可見得紮根是多麼重要的,不可以單就眼前所見的浮面現象,隨波逐流,也就是老師自己有一套系統,學生的學習是有意義的,那不管教育如何改革,老師仍舊不受困擾,我所想的是,或許這就是一個人的自信吧! 教學包含課程設計、執行者與學習者,老師雖然很難控制許多外在因素的改變,如教科書“一綱多本”,是何種版本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師如何串聯生活經驗,建立學生的基本概念:
江老師在授課時一定會注意到三大方向:
當然,老師也感嘆到學生是一代不如一代,不能舉一反三,而責任應歸咎於師長的過度保護,總是急於告訴孩子該如何做,忽略要給孩子多一點思考的空間。老師的教學當然更不能一成不變,經驗搭配創意才能讓教學更添色彩,而這些是可以藉由教師課程研習,交互激盪出火花來達成江;老師去年也有帶實習生的經驗,他的方式式給予充分的表現機會,絕不中斷打擾,然後在私下討論改進,做到基本的尊重禮儀。 教學方法上,老師會善用分組討論、共同討論,分組時一定要注意,各組裡要有1-2位能夠帶領討論,過程中,只要能夠觸及到或說出其中一個觀念,就給予立即的肯定、鼓勵。訓練學生去『怎樣解題?』,重點在於如何去推出規律的模式,例如如何去設定圖形,以表格或其他具體的表達方式,推出結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