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高年級數學教學困境與對策:以圓面積教學為例

格式
doc
大小
199.5 KB
頁數
4
上傳者
YI-JEN LIN 林宜臻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3-02-17,离现在 22 253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國小高年級教師訪談紀錄

訪談者:張舒惠系別:國小教育學程座號:03 訪談日期:912 25

訪談對象: 桃園 () 建國 國小 江明達 老師 擔任年級:年級

學生學習數學困難處

教學者之對策(處理特色)

  1. 圓面積(圓周率)

    1. 對學生而言,面積大小只是套用公式,而沒有意義的公式要記住是很難的,最好能輔以圖形記憶,由平面圖形→面積→體積,循序漸進學習。

    2. 圓周率究竟要應用於生活何處呢?


(1) 先由平面的概念(面積)延伸觀念

  1. 恢復舊記憶。長方形面積=長×

  2. 利用圖形切何操作:將圓做很細的切割。

  3. 將切割出來的三角形排列成衣個長方形。

  4. 長方形的長=半徑× 3.14 (圓周長)

  5. 長方形的寬=半徑

  6. 長方形面積=圓形面積

  7. ×寬=半徑×半徑× 3.14

(2) 圓周率的實際應用,可以讓學生實際去做罐頭包裝,精確剪裁出圓周長。

  1. 比例尺

    1. 對於比例的觀念很薄弱。例:2公尺究竟有多長?

    2. 如何具體表達實物長短?

  1. 2公尺我必須走4步才到,也就是我1步必須走50公分。

50公分:2公尺1 ()4 ()

(2) 望項窗外的高樹,目測樹身究竟有多高,怎麼做?

Q1:看看樹高約三樓高,我們爬到三樓,放下繩子,然後量量繩子的長度。

我們把繩子對折三次(2 )8段,每段是50公分,樹高是50 ×8 400 公分(4公尺)

也就是18的比例關係。

3.分數乘法

  1. 何謂

  2. ×3怎麼算?

  3. ×5怎麼算?

  4. 比較1的大小?

純操作整數代分數代分數乘法。

(1)一杯水裡8等分裡的2等分。

(2) × 3倒水倒了三次,占了6等分。( )乘法是加法的延續。

(3) × 5倒了四次之後,杯子滿了,必須倒在另一個杯子裡。

2等分×510等分( )假分數的概念。

1+1 代分數的觀念。

然後學生自己討論代分數乘法

(4) 有時例假日老師會邀學生分批到家中共進早餐,老師會做些小小的試驗。第一批到家中來的小朋友每人吃了一片烤土司;第二批到家中來的小朋友,老師將土司對半切,於是每人吃了二片烤土司;第三批到家中來的小朋友,老師將土司兩對角線切下去,每人吃了四片烤土司;隔天回到課堂上,小朋友竊竊私語老師不公平,計較老師對誰寵愛有加。

原來,問題就出在質與量上,第一批吃的是完整的1片土司;第二批吃的是2的土司;第三批吃的是4的土司;這才知道原來老師誰也不偏袒,大家都吃了一片土司。

1

1

4. 時間化聚

例如:1分鐘=60

240.4

學生很容易回答0.24,原因為何?

階梯規則:




24




60



3600

60

強調這是60進位制,

而非十進位制。

應該除60 0.4

  • 階梯表格內的日→分、秒,只要知道如何求得,不必拘限答案。









教學者的拿手絕活

我所觀察到的江老師~

他將孩子視如己出,現階段推行英語教學,師生之間的對話也都穿插(see you )等簡單的英語會話,看得出師生間所建立起的關係是朋友,而不是權威,這種融合的氣氛,是任何人都可以感覺得到的。老師不斷得強調,生活中處處是數學,訪談的過程當中,老師與我分享了許多的生活經驗,讓我更深刻的體驗到老師不愧是生活數學的實務執行者。

當中老師提到一個生活經驗我覺得相當不錯的分享,他提到鄉下有一塊不小的地,打算將來退休之後要養老之用,於是陸續買了幾棵樟樹的幼苗栽種,當中也鉅資買了幾棵去頭截尾的大樟樹栽植,結果歷經了幾次颱風大雨侵襲後,他回到鄉下察看,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原本平日長得高大挺拔的樟樹禁不起狂風暴雨侵襲,都東倒西歪的;反倒是小幼苗根深柢固的站在那裡,一動也不動的。可見得紮根是多麼重要的,不可以單就眼前所見的浮面現象,隨波逐流,也就是老師自己有一套系統,學生的學習是有意義的,那不管教育如何改革,老師仍舊不受困擾,我所想的是,或許這就是一個人的自信吧!

教學包含課程設計、執行者與學習者,老師雖然很難控制許多外在因素的改變,如教科書“一綱多本”,是何種版本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師如何串聯生活經驗,建立學生的基本概念:

  1. 老師要如何改編、編寫教材,讓課程設計淺顯易懂?

  2. 如何讓課程呈現在生活當中,與生活經驗相結合?

  3. 給孩子一把鑰匙,建立初步概念,然後試著類化問題,讓學生遷移學習經驗。

  4. 不要堅持“量”的教學。

江老師在授課時一定會注意到三大方向:

  1. 課程安排是否夠生活化?學生所接收到的概念能否跟生活相結合?

  2. 如果數學只是照本宣科、為教而教,跟生活、社會脈動脫落,無法連結,學生只會感到乏味、無趣。

  3. 是否只著重於『點』的學習,而無法顧及『面』的應用。老師在質與量之間的權衡應該要拿捏得當。

當然,老師也感嘆到學生是一代不如一代,不能舉一反三,而責任應歸咎於師長的過度保護,總是急於告訴孩子該如何做,忽略要給孩子多一點思考的空間。老師的教學當然更不能一成不變,經驗搭配創意才能讓教學更添色彩,而這些是可以藉由教師課程研習,交互激盪出火花來達成江;老師去年也有帶實習生的經驗,他的方式式給予充分的表現機會,絕不中斷打擾,然後在私下討論改進,做到基本的尊重禮儀。

教學方法上,老師會善用分組討論、共同討論,分組時一定要注意,各組裡要有1-2位能夠帶領討論,過程中,只要能夠觸及到或說出其中一個觀念,就給予立即的肯定、鼓勵。訓練學生去『怎樣解題?』,重點在於如何去推出規律的模式,例如如何去設定圖形,以表格或其他具體的表達方式,推出結論。



4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