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高年級教師訪談紀錄表(排序)
索引
TKU94A01郭秀瑛:訪談林煇煌老師……………………………………2
TKU94A02顏文品:訪談李怡臻老師……………………………………3
TKU94A03陳佩璜:訪談林煇煌老師……………………………………2
TKU94A04高芸瑾:訪談孫美娟老師……………………………………7
TKU94A05王珮綺:訪談鄞兆偉老師……………………………………12
TKU94A06張馨文:訪談黃嬿樺老師……………………………………13
TKU94A07翁淑婷:訪談郭淑芬老師……………………………………15
TKU94A08林妙玲:訪談陳盈丹老師……………………………………17
TKU94A09廖家雯:訪談高福明老師……………………………………22
TKU94A10廖婉菁:訪談劉俊昇老師……………………………………26
TKU94A11吳牧臻:
TKU94A12賴郁婷:訪談許美華老師……………………………………29
TKU94A13廖冠惠:訪談卓旭奕老師……………………………………31
TKU94A14鍾汝森:訪談連安青老師……………………………………34
TKU94A15李經訪:訪談林月梅老師……………………………………41
TKU94A16林靜宜:訪談鄒榮宗老師……………………………………42
TKU94A17吳佩璇:訪談鄒榮宗老師……………………………………44
TKU94A18董毓琳:訪談張啟泰老師……………………………………45
TKU94A19張育瑄:訪談宋屏麟老師……………………………………48
TKU94A20蔡佩珊:訪談宋屏麟老師……………………………………50
TKU94A21廖志軒:訪談林月梅老師……………………………………51
TKU94A22陳季茹:訪談郭淑芬老師……………………………………56
TKU94A23林慧玲:訪談吳慧娟老師……………………………………58
TKU94A24周韻芳:訪談焦德明老師……………………………………59
TKU94A25歐妍汝:訪談孫永齊老師……………………………………60
TKU94A26林政彰:訪談陳惠珠老師……………………………………62
TKU94A27廖玉珠:訪談張尤軍老師……………………………………65
TKU94A28彭小芳:訪談張尤軍老師……………………………………66
TKU94A29馬國霖:訪談陳中威老師……………………………………69
國小高年級教師訪談紀錄[回索引]
訪談者:郭秀瑛陳佩璜系別:企管公行座號:訪談日期:95 年4月7 日
訪談對象:北縣(市)江翠國小林煇煌老師擔任年級:六年級
不易掌握之概念 (常見迷思概念) | 教學者之對策 |
由於現在學生部分缺乏耐心,加上語言閱讀能下降,因此有閱讀理解能力的問題 | 以分組或是全班進行朗讀題目,而不只是用眼睛看,要求學生一個字一個字的唸出聲音來,有時候唸許多遍,讓學生多了解題意 |
2.六年級有銜接國中數學的壓力,和數學能力檢定,如何增進學生的數學能力呢? | 老師購買外面的教材,每週一、三、五發練習卷讓學生練習,老師把學生分成4組,老師只負責改4個小組長的練習卷,讓小組長回去指導成員功課,在老師加強學生的演算能力下,學生的功力著實增加許多。 |
3 1/4X1/4 學生對於分數中的分數與小數中的小數不易理解 0.1中的0.1 | 老師在課堂上以相類似的問題多讓學生練習,熟能生巧 |
4.單位轉換問題 題目為長、寛、高各為1.2m ,求cm3 學生通常只會一個步驟,而不會變換 | 訓練小朋友先把題目看懂,再算題目 1.2x1.2x1.2=1.728 m3 轉換單位 100x100x100=1000000 1.728x1000000=1728000 cm3 |
教學者班級經營的拿手絕活 | |
班上小朋友的訊息)。 2、恩威並重,獎懲同時實施。 3、小組分組競賽與合作。 4、淡化男女之間的感情問題。
老師要引起學習動機的最好方法,還是從生活面、學生熟悉的東西去切入。例如講解自然課程聲音高低音時,老師可用的方式要同學下次上課到實驗室實驗聲音因叉的各種實驗情形?老師再做引導,指出答案。待學生發生興趣後再用板書寫出要講的東西,呈現教學目標。讓同學了解實際狀況。 另外老師也會拿出一些獎勵品來要同學回答正確的答案作獎勵引起同學的學習動機。 |
國小高年級教師訪談紀錄[回索引]
訪談者:顏文品系別:統計系座號:2 訪談日期:95 年03月27 日
訪談對象:台北縣(市)竹圍國小李怡臻 老師擔任年級:六年級
學生學習困難之處 | 教學者之對策 | |
學生在列出除法的直式時候,商的小數點位置時常點錯。
學生在列出除法的直式時候,對於除數是小數點,不知所措,或者在做直式紀錄時忘記添0。 2.百分數: (1)學生搞不懂把分母都 擴分為100,有什麼好 處呢? (2)怎樣把小數化成百分 數?如何用圖表示? |
例如:有0.4公尺長的紙條,若有2條紙條共幾公尺? 0.4×2=0.8 當遇到小數除法時,如:0.8公尺的紙條, 平分成2條,每條是幾公尺?0.8÷2=0.4 ( 0.8公尺 ) ( 0.4公尺 )( 0.4公尺 )
0
式子:8÷0.2=
0 叮零:小數除以整數時,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對齊。 整數除以小數時,記的要添0。
加,不用把分母和分母擴分成相同的數才可以加, 換句話容易比大小。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在到很 多地方看到百分數例如:商家的折扣。 (2) 小數化成百分數,只要把小數點往右移2位在加上 %的符號即可。 例如:0.35= 劃一個圓,圓上有100個刻度,如下圖: 35%代表100刻度中佔35刻度的比例,如下圖: | |
3.為何圓周率= 3.14 呢?圓面積=半徑×半徑× 3.14。 | 〈圓周長〉=〈直徑〉×〈圓周率〉換言之 〈圓周率〉=
〈圓周長〉÷〈直徑長〉= 因此我們知道圓的大小會隨著直徑大小而變大變小,但圓周長與直徑長的比值是不會隨著圓的大小變化,這比值就是所謂的圓周率,而主要想法,圓的內接正多邊形就會“變成”圓。以圓的內接正六邊形的周長來估計圓周,如下圖: 我們知道圓內正六邊形可以分六個正三角形,正三角形的每個邊長等於半徑,因此我們知道圓內正六邊形周長是半徑六倍,而直徑是半徑二倍,因此我們可以算出 (2)將圓作很多很多等分分割成很多的扇形,當分的扇形數越多時,扇形的圓弧會越來越近似直線<但仍然是有弧度的>,然後將這些扇形一半在上,一半在下,排列成一個類似平行四邊形的圖樣。然後指出,當分割數兩倍兩倍增加時,這個圖形愈來愈接近長方形,其高為半徑,其底為半圓周長。 因此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1/2圓周長)×半徑=(1/2×直徑長×3.14)×半徑=半徑×半徑×3.14。如下圖說明: 周長之半為底,半徑為高 | |
教學者班級經營的拿手絕活 | ||
在老師班上的學生,每個人都非常乖巧、優秀,老師利用「正增強」方式教育她的學生,他跟我說如果用「懲罰」方式教育學生,學生是在不愉快心情下讓他行為改變,那只是治標不治本,對於小孩子未來成長有負面的成長,因此他時常用「正增強」方式來讓學生改變不良行為,老師除了平常利用口頭稱讚、鼓勵方式教導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有一張積點卡,雖然是一張不精緻的積點卡,但是每一位學生都會因為自己獲得積點,在教室裡會表現更好,並且老師也有一個「隔離區」,所謂「隔離區」,可以將破壞秩序學生從團體中區隔,換到另一個班級上課,除了讓學生了解自己的錯,也不會讓學生
7.註解。 利用這些方式,可以讓你更容易與學生互動。 |
國小高年級教師訪談表[回索引]
訪談者:高芸瑾系別:俄文系座號:訪談日期:95 年4 月4 日
訪談對象:高雄縣(市)大華國小孫美娟老師擔任年級:五年級
不易掌握之觀念 (常見迷思概念) | 教學者之對策 |
體積和容積、柱體、錐體 這些和體積相關的單元,學生們會有下列的迷思產生:
| 針對左列學生的迷思,在缺乏立方體概念的這個部分: 我是採取實際操作拿實物,比方說找個餅乾的盒子,先壓扁在盒子中間的部分剪掉一個長方形,再將盒子攤開後,即呈現出一個大的立方體中間缺了個小立方體的圖形來,利用這樣的實物操作來讓他們對於題目中常見的圖形作個連結,建立他們對於立方體的空間概念。 ?-老師 而對於學生對體積容積的單位換算問題,我則是採取下列方法: 在教立方公分這個單位概念的時候,我會和公分、平方公分的單位概念作連結。 先引導1平方公分=1公分x1公分, 在數的方面:1x1=1,而在單位方面是: 公分x公分=平方公分。 同樣的1立方公分=1公分x1公分x1公分,在數的方面:1x1=1,而在單位方面是:公分x公分x公分=立方公分。 至於公尺、平方公尺、立方公尺方面,以此類推,1公尺=100公分,1平方公尺=1公尺x1公尺=100公分x100公分=10000平方公分。1立方公尺=1公尺x1公尺x1公尺=100公分x100公分x100公分=1000000立方公分。 |
不易掌握之觀念 (常見迷思概念) | 教學者之對策 | |
線對稱圖形 有些學生會有不知道怎麼畫線對稱圖形的迷思。 | 帶到容積的部分: 學生之前已經有1立方公分=1毫升的數學概念,將這個概念引進現在新學的部分裡。 在容量的單位裡,學生已學得1公升=1000毫升,1公升=10分公升,1分公升=100毫升,1公秉=1000公升。 利用上面所學的知識連結起來,利用式子證明給學生看: 1公秉=1000公升=1000x1000(毫升)=1000000毫升=1000000立方公分。 又1000000立方公分=1立方公尺, 所以1立方公尺=1公秉。 藉由公式的分析引導,使學生更加清楚公式的由來,如此可以促成學生不再死背公式,不死背就不會發生背錯的情形了。因此單位換算便不再是一件難事! 像這個部分,我也是比較偏向拿實物操作給學生們看,讓他們拿到一個線對稱的圖形,實際上去操作沿著對稱軸對折,圖形的二邊一定要完全密合的才是 線對稱圖形。 或更進階的分色紙給學生們,請他們剪出一個線對稱圖形給我,通常學生們實際操作過後都比較能建立起線對稱圖形的數學概念。 | |
因數倍數 當分開教因數的題目時,學生會知道這類題目要用因數來解題;而教倍數時的題目,學生會知道要用倍數來解題,但當他們遇到因數倍數混在一起出題時,就容易產生不知道該用因數還是倍數來解題的問題了,式子就是不會列或是很難列出來需要想很久。 | 這類的應用題其實還是得靠多做練習來讓他們熟悉題形,從多練習題目中,訓練自己去解釋題意,訓練自己判斷該使用因數或倍數來解題,在寫應用題時,我很強調的是我要求學生一定要將題目多看幾次,看過句子之後要去判斷哪些句子是可以幫助你解題的,挑出那些其中包含著解題線索的句子來,有這樣的能力的養成,對於應用題就不再是看了就直接跳過不寫了! 像我們使用的教科書裡頭,就沒提到短除法這個方法,但就實際的解題技巧來看,短除法還是有它可貴的地方!在課堂上請小朋友上台算題目時,可以發現有些小朋友他們會使用短除法來解題,這是他們在安親班所學到的方法。通常如果有這樣的情況時,我會請會短除法的學生上台當小老師,請他們教大家短除法的算法,我再從旁與以指導跟糾正,藉由同儕的力量其實也是可以幫助學習的! 通常我的習慣是課本上沒教的,上課時如上數的情況下,我就會把它導進來多教給學生一種方法。並且跟學生強調一題題目它的解法其實是有很多種方式的,使用這些方法來解題都是對的,只是我鼓勵他們選擇一個自己最拿手的方法來解題即可以免搞混。 | |
不易掌握之觀念 (常見迷思概念) | 教學者之對策 | |
分數的乘法 時常單位搞不清楚 | 我會要求學生單位一定要寫出來,不管是計算的過程中或是最後寫答的部分。 比方說題目最後問多少錢? 那我就會要求學生式子要這樣的寫: 20元x 40人= 800 元 ↑ 題目問多少錢,答案要是元,所以列式時要將元的寫在最前面! 我是利用這樣的方式來改善他們單位時常寫錯的問題。 | |
教學者班級經營的拿手絕活 | ||
數字方面 我習慣要求班上的學生數字一定要寫好,不要明明是0寫起來卻像6,明明是8寫起來卻像3等。倘若這部分還是有學生做不好的話,我會採行扣分的處罰,讓他們能夠有所警惕,好比說這張考卷他考了85分,但光是因為他字沒寫好就被多扣掉了10分,而變成75分,那我就會拿這件事情跟他好好的開導希望他不要再因為自己粗心不想把字寫好而白被扣掉本來應得的分數,這是很不值得的一件事!針對寫字這部分,我的信念是嚴格一點好,這樣對學生的將來是有助益的。另外,字沒寫好我還會在本子或考卷上把字畫起來提醒學生。被我畫一次的就要罰寫三次,畫二次的就要罰五次之類的規矩。要求學生寫好後拿給家長檢查後簽名。 應用題 在我的班級裡,我喜歡營造整個班級的學習氣氛,在應用題方面我會依學生的程度出不一樣的數學題目給他們寫,通常會出一題比較難的給全班的學生來挑戰!我是想藉由這樣的方式來激發他們的思考力,答對的就給獎品,幾個學期培養下來,意外的發現現在這個班級裡已經營造出不害怕數學的風氣,學生喜歡挑戰這些不定時的出題,甚至他們還會互相討論互相教導,對我來說這是件值得高興的事! | ||
教學者班級經營的拿手絕活 |
生活常規 相對於教授課本上的知識,我其實較偏向注重學生的生活教育。我在班上訂定常規時,會先跟學生們談好遊戲規則,經過大家的同意後我們才會將之訂為班規,並且要讓學生了解既然這是大家一起討論後決議的大家就要共同遵守。當然在執行這些規定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要點即教師本身要能夠做的到!千萬不可自己訂的規矩自己事後又忘記! “教學生要教心”這是我教書十幾年來一直所秉持的信念!今天你糾正學生的行為時,要讓學生能夠體會到老師不是在刁難你而是在幫你,幫助你以後人生的路更好走!比方說:學生一直不專心期待下課,那我會告訴他:請你不要浪費時間,你發呆也是10分鐘,你好好算題目也是10分鐘,乾脆好好利用這10分鐘,既可以把題目算完又可以很快的下課,何樂而不為?快做完該做的事就能早點下課!放輕鬆! 或舉其他的例子給學生聽:比方有個學生很迷糊,作事情老是忘東忘西,而他正好以後的志願是要當個大老闆。為了改變他的壞習慣,我就會告訴他:以你這種健忘的個性下去,要是哪天你自己買了土地,結果你因為你很迷糊,卻把土地權狀給收不見了,那還要當個什麼大老闆呢?你認為這樣好嗎?藉由引導讓他自己去發現自己的迷糊個性是很需要改過的且自己去做調整。 或有個學生老抱怨爸爸媽媽愛罵他,但其實是他自己該做的事情都沒做好才導致被責備。那我就會告訴他,幫他建立一個觀念:如果你該吃飯就吃飯;該做的事都做ok了,那你就不會被罵了! 一直以來我都希望我的學生在生活教育上做到該動就動,該靜就靜,希望他們能夠在我的班上學到一輩子受用無窮的生活智慧。這是我最樂於見到的! |
國小高年級教師訪談紀錄[回索引]
訪談者:王珮綺系別:中文四C 座號:05 訪談日期:95 年4 月7 日
訪談對象:台北縣(市)鄧公國小鄞兆偉老師擔任年級:五年級
不易掌握之概念 (常見迷思概念) | 教學者之對策 |
1.小數乘法: 小數點的位置會與小數加法搞混。 如:37.6×0.1=3.76 (○) 37.6×0.1=37.6 (×) | 老師會先指導學生10個0.1是1;20個0.1是2這樣的概念,也就10個0.1就是10×0.1,因此小數點往前移一位就是1,所以小數乘法跟小數加法不一樣的就是,做乘法時要看其小數點後面有幾位,再將小數點往前移幾位即是正確的。例如:37.6×0.1 小數點後面共有兩位,所以答案376 從最後一個數字6往前移兩位就是3.76。 |
2.四邊形: 平行與垂直的概念會搞錯。 | 指 在兩條藍線之間的紅色線段是垂直的,而連結這個紅色垂直線段的兩條藍線便是互相平行,所以做平行線段時,必須先作其垂直線才行。 |
3.數量關係: 遇到題目敘述太長時,便不易掌握其數量間的關係。 | 老師會教學生將題目的意思依圖表的方式呈現,這樣即可一目了然其數量關係,而不會被冗長的題目給混淆。 另外,老師也會讓學生多做題目的練習,熟悉其題目類型,這樣更可幫助學生的作答。 |
4.線對稱圖形: 將 | 利用實物讓學生實際操作,讓他們發現其實不是兩個全等圖形就一定會線對稱,但是只要是線對稱圖形就一定會全等。 |
教學者班級經營的拿手絕活 | |
由於帶的是高年級的學生,所以老師跟學生間的關係比較像是朋友,而老師也不會採取高壓政策來壓迫學生,但是,老師有說到「言出必行」與「以身作則」是很重要的,雖然跟學生間的關係可以是朋友,但是不能讓學生模糊這樣的關係,要讓他們知道老師還是老師,說出來的話一定會兌現,該懲罰該獎勵的,老師都會實際去實行,而老師自己本身也要做給學生看,這樣學生才會服氣,而不會對老師有所抱怨。而在處罰完學生之後,也要適時的安撫學生的情緒,才不會讓學生心中的不悅持續太久。 另外,老師認為跟家長之間的互動與關係是很重要的,因此,學生如果在學校發生什麼事,要傳達給家長知道,讓家長了解,如果家長願意信任老師,相對的,學生也就會信任老師。 |
國小高年級教師訪談紀錄[回索引]
訪談者:張馨文系別:歷史四座號:8訪談日期:94年4月3日
訪談對象:台北縣(市)竹圍國小黃嬿樺老師擔任年級:五年級
不易掌握之概念 (常見迷思概念) | 教學者之對策 | ||||||||||||||||
1.在計算體積容積時,學生常常搞不清楚長寬高各是幾公分(有加蓋或是無加蓋)。 | 讓學生拿一條線,實際操作測量。 | ||||||||||||||||
2.小數乘法的原理教學 | 1.先用數線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到小數和整數的差距。 2.在教小數乘法前,先從整數乘法開始帶觀念 例如:3x1=3,那3x0.1倍會比x1倍大還是小? | ||||||||||||||||
3.單位換算問題 | 單位換算也可用定位板來幫助學生。 例如:
1公升=10分公升=1000毫公升 | ||||||||||||||||
4.從體積中求表面積問題 例如:題目給予一個長方體體積, 要求從中切兩刀,那麼表面積變成多少? | 五年級的體積問題一直是學生學習上比較困難的部分,因為學生立體空間概念還不是很好,當一個立體圖形出來,學生常會遺漏計算平面上展現不出來的體積。 實際拿一條長條蛋糕來課堂上切,讓學生看到切一刀之後增加幾面表面積?…切兩刀?…切三刀? | ||||||||||||||||
教學者班級經營的拿手絕活 | |||||||||||||||||
這屆五年級因為版本選擇問題,所以沒學到四則混合運算,造成剛開始時計算能力不好,但是隨著一點一滴的補救,這班學生目前在數學學習上已沒有多大的問題。 之於老師而言,覺得目前最難教給學生的觀念是小數乘法,數學原理的教學一直是最困難的部分,如果無法和生活經驗做連結的則會更困難。 嬿樺老師是一個很活潑開朗的人,她在和學生相處上很像朋友,不論是用語或者行為,讓我感覺當他們班的學生會很快樂。 |
國小高年級教師訪談紀錄[回索引]
訪談者:翁淑婷系別:數學系座號:07 訪談日期:95年04月06日
訪談對象:台北縣(市)天生國小郭淑芬老師擔任年級:五年級
不易掌握之概念 (常見迷思概念) | 教學者之對策 |
| 老師會教學生先不要看小數點,然後一切步驟按照整數的方式算。 算好了以後再看小數點在哪一位,再點上小數點即可。 【郭淑芬老師受訪,翁淑婷訪談】 |
1公升 = 分公升 100毫公升 = 公升 | 老師會利用類似定位板的東西,並要求學生考試時把這個定位板寫在旁邊: (1)假如是1公升 = 分公升,在公升那一格寫上1,因為要求多少分公升,所以在分公升那一格填上0。
(2)假如是100毫公升 = 公升。 所以100毫公升 = 0.1公升 【郭淑芬老師受訪,翁淑婷訪談】 |
3.
線對稱對學生來說有點困難。例如:一個圓有無限多個線對稱,這比較沒問題,但 | 老師會請學生把紙拿起來摺摺看。 |
4.最大公因數及最小公倍數解題的問題。例如:在60公尺的直線上,每4公尺插黃旗,每6公尺插紅旗,那黃旗與紅旗插在一起的次數有幾次? 學生知道要求最小公倍數,但求完最小公倍數後次數就會亂寫。 | 老師會要求學生求完最小公倍數後,要從1依序開始乘,不能跳著亂乘, 12 x 1 = 12 12 x 2 = 24 12 x 3 = 36 12 x 4 = 48 12 x 5 = 60 從1乘到5,所以是5次。 【郭淑芬老師受訪,翁淑婷訪談】 |
5. 一個方程式 3 ÷ 2 ÷ 4 = ?學生通常會不曉得哪些數字要擺在分子,哪些數字要擺在分母? | 老師會教導學生說,只要是除數都放在分母。 因為2和4是除數,所以把2和4放在分母。 【郭淑芬老師受訪,翁淑婷訪談】 |
6.求因數的問題。例如:6的因數有哪些? | 老師會請學生先把6的分解式寫出來, 6 = 1 x 6 = 2 x 3 = 3 x 2 = 6 x 1, 然後重複的數字就不管它, 所以6的因數就是1、2、3、6 【郭淑芬老師受訪,翁淑婷訪談】 |
教學者班級經營的拿手絕活 | |
|
國小高年級教師訪談紀錄[回索引]
訪談者:林妙玲系別:經濟系座號:訪談日期:95年3 月27 日
訪談對象:台北縣(市)新興國小陳盈丹老師擔任年級:五年級
不易掌握之概念 (常見迷思概念) | 教學者之對策 | ||||||||
【因倍數】 1.學生對倍數比較了解,但因數就較不易了解。Ex.甲的分數是乙的分數的三倍,學生懂這種倍數的關係,但是如果反過來問說,乙的分數是甲的分數的其中的因數,他們就不懂了。 | 1.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去著手: Ex.上國語課畫圈詞當回家功課:老師畫36個圈詞,之後會請孩子們找出36的因數有哪些,並告訴他們我會看你們今天表現的態度在回家之前來刪減功課量,而我會依據36的因數來刪減。 例如:36的因數有36.18.12.9.6.4.3.2.1,今天非常不乖功課就是36個,很乖的話就四個圈詞,看老師規定的底限為多少。 2.個別留下來補救教學:老師掌握學生的文化背景,用學生口語(諧音)方式來敎,學生易懂也容易記住。 3.玩遊戲的方式: Ex.以每一個人的座號為例子,譬如12號的同學,你的因數一定有你自己跟一號同學,也可想成除了你自己外,其他都是你的小孩。 Ex.請全班每一位學生把自己的號碼乘上2倍,老師等一下叫到號碼的同學請站起來,例如老師叫48號,24號學生必須要站起來。 4.班上都會有幾個跟不上的孩子,老師會准許他們用除法的方式算出答案,因為之前的基礎沒有扎穩,所以跟不上進度,但老師覺得他們用除法來慢慢算還是可以了解因數的意義。Ex. 3的因數有哪些?哪些數可以整除3餘0,3÷1=3…0,3÷2=1…1,3÷3=1…0,被整除的有3和1,所以3和1是3的因數。 | ||||||||
【體積、面積、容量換算單位】
1 1 1公分=10公釐, 10倍 =>學生以為這是10進位的算法,認為只要它是它的十倍就是十進位。 | 1. a.已學會平行四邊形公式後,接下來的梯型公是學生較不易懂,因此老師用平行四邊形的圖形來引導。
+ =
平行四邊形公式=底 =>因為此平行四邊形是由兩個梯形面積所組成, =>
一個梯形面積= b.老師請學生每一個人每一天回家設計圖形,並給算出圖形所需要的條件有哪些,之後帶來學校給同學們算,出的好可以加點數10點,當作獎勵讓他們願意去做。(前提:都已知到基本的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面積的算法) 2. 圓的教學:目前要敎的觀念(圓心、半徑、直徑、圓周率),學生不懂的話,老師必須要再把觀念往前推,推到他們之前有學過的地方開始敎(三年級圓的圖形),所以可能會花三四節課的時間把落差的觀念建立起來,才能銜接高年級的課程。Ex.圓周率:要讓他們一直做實驗,請學生找出自己身邊圓的東西,用一條棉線量出有多長,再把量出來的長度除以物體的直徑,是不是大概會等於3.1415926,這就是圓周率。讓他們親身體驗,就會對圓周率的由來比較有深刻印象,不只如此他們也知道圓周及直徑是什麼了。 3. 老師以公制單位表來跟學生介紹:釐清十進位的概念。 a.長度為例:
是1公里=10公引,1公引=10公丈,1公丈=10公尺, 1公尺=10公寸,1公寸=10公分,1公分=10公釐 而1公里=1000公尺,1公尺=100公分,1公分=10公釐,只是我們較常用到的,並不是十進位。 b.不管是長度、容量、體積、面積等都是十進位算法,老師請他們把表格背起來,如果有同學更厲害可以把這些名稱的順序編成一個故事且有創意的老師會給予加10點獎勵。 | ||||||||
【未知數】
Ex.媽媽買了15顆水果,分給小孩子之後,每人得到5顆,問媽媽有幾個小孩? 他們會直接用15÷5=3(人) =>但是請他們用假設未知數的方式來計算時,他們反而不知道怎麼算! 2.計算題會算,但把同樣的題目變成應用問題時他們反而就不會了。對題目的理解能力不夠,看不懂題意,抓不到題目的重點,跟國語文能力有關。 |
EX. 15÷□=5 => □=15÷5=3
| ||||||||
【速度】 1.比較抽象的,抓不到看不到的,他們不易體會出,直接給公式他們無法理解。 | 1.把它具體化,用他們生活中的跑步來舉例或是實際演練。可以先把距離或時間先固定一個,再比較哪一個快。Ex.甲和乙跑100公尺,甲跑了10秒,乙跑20秒,誰跑的快? =>甲:100÷10=10,乙:100÷20=5 =>甲的速度:每一秒跑10公尺,乙每一秒跑5公尺 =>甲比乙快 =>所以速度的公式:距離÷時間=速度 =>先從簡單的與生活經驗相連結,再漸漸導入公式使他們容易記住。 | ||||||||
【時間進位】 15小時36分
24小時60分
|
=>以小時來告知大眾是因為有些案件事發生在不同時段,必須要在那個時段算起的48小時內才有效,用「天」的話容易使人搞混,例如1/1的晚上8點發生,有些人會以1/1當一天,所以過了1/2他就以為錯過時間了,就延誤救人時間。實際上是從1/1晚上8點到1/2晚上8點=>1天=>1/2晚上8點到1/3晚上8點=>2天 | ||||||||
教學者班級經營的拿手絕活 | |||||||||
|
國小高年級教師訪談紀錄[回索引]
訪談者:廖家雯系別:英文系座號:9訪談日期:95年2 月10 日
訪談對象:台北市大屯國小高福明老師擔任年級:六年級
不易掌握之概念 (常見迷思概念) | 教學者之對策 |
Ex: | 不同分母表示切割方式不同(分母是5代表切成五份,7代表切割成七份),因此在計算時要化成「共同起點」來比較。 |
| 分數加減法;切成一樣大塊的東西才能做比較。 然而,分數的乘除法: 乘以7分之2表示你只要把再切成7份(然後拿2份)的意思。因此不管你原本是切成幾份都沒有影響 ************************************* 從同化(assimilation)到調適(accommodation)的過程 多練習,習慣的養成,可以避免搞混 ************************************* |
| 只有分子跟分母之間才能做約分:就像等值分數 |
4. 教師該如何教導最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呢? | (1)用短除法(因式分解) **學生需要更多的練習 (2)舉生活化的例子來幫助了解: Ex:爬梯子時,明明一次跨2格,華華一次 跨3格,離地面最低的哪一格是兩人都 有踩過的? |
5. 3:2=6:4的概念 | 因為學生已有分數的等值概念,因此老師可 用學生等值分數的先備知識來了解比。 2:3 即是4:6 |
5. 比例的問題: | 利用生活老師親身的例子:
(此題也可以讓學生了解不同單位的東西(如公克和c.c.)也有可以相比的時候) *****************************************以上所看的即是「濃度」與「量」的問題***************************************** |
| 調製奶茶時,奶精與茶的比例 沖泡牛奶時,奶粉與水的比例 這些都是非常生活化可以具體操作的例子。 |
呢? | 概念演進順序: 長 具體建立概念教具: 一立方公分的「小白顆粒」 (接下一頁) 先從小白顆粒排起(以下此圖為俯視圖): 長:用了幾顆小白顆粒排出的? 寬:用了幾顆小白顆粒排出的? 面積:一共有幾顆小白顆粒? 小白顆粒堆疊高 體積:現在有幾顆小白顆粒? |
“(上底+下底) X高”常忘了除以2 | 老師藉由增加學生多次的切割經驗,加深其除以2的概念。以下是三種切割方式: ( 1 2 ( 1 2 (
|
其他: 福明老師表示現在的學生一旦學會數學的某個概念後,常覺得會算就好。因 此在運用上沒問題,可是在理解上需要老師多花時間鞏固其概念。 我覺得: 福明老師在用小白顆粒從數學的「長&寬」解釋到「面積」與「體積」的概念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因為面積不討論「厚度」,而紙張是沒有厚度的,因此在概念上面積切入體積的概念時,老師採用小白顆粒的方式真的讓我印象深刻!謝謝福明老師! |
國小高年級教師訪談紀錄[回索引]
訪談者:廖婉菁系別:英文系座號:11 訪談日期:95年4 月7 日
訪談對象:台北 縣(市) [喬登] 國小 劉俊昇 老師 擔任年級: 五~六 年級
學生學習數學困難處 | 教學者之對策(處理特色) |
|
例如:234÷12=19...6 234為被除數 12為除數 19為商數 6為餘數 且餘數一定要比除數還要小 2.進入小數的除法(除數為小數的題型)後會特別強調舊的小數點及新的小數點的差異性,並要求小朋友用不同的顏色或不同的點來區分以讓小朋友能習慣商數用新的小數點,而餘數須用舊的小數點! |
| 1.先採用生活上實際的圓(如鋁罐,茶杯…等), 讓每個小朋友用線去量出圓周長,並用尺量出其直徑,再把圓周長去除於直徑…讓所有的小朋友自己去得到圓周長÷直徑大約=3.14左右,讓孩子有了圓周率的觀念! 並引導孩子得到結論: 圓周長=直徑×圓周率(3.14)
↓ 把圓分成n個扇形,他們都是全等的三角形,而高都是圓的半徑,攤開來時像是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樣子,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底X高,而底是圓周長的一半 也就是底=半徑×圓周率(3.14) 高=半徑 所以圓面積=底×高=半徑×半徑×圓周率(3.14) 3.最後再導入圓心角的概念,以利孩子們判斷扇形與圓的關係,並利用求圓面積轉化成扇形面積 4.至於扇形的周長就須另外再強調除了弧長外仍須加上兩倍的半徑(一個直徑)並劃出圖形讓孩子看到,周長包含哪些部份!以建立起良好的觀念! |
三.解應用問題 1.部份小朋友,由於語文能力的關係,常常看不懂,題目要求什麼? 2.除了看不懂題目的問題之外,很多小朋友就算看懂了,常常在列式的時候也會列錯,也就是常常乘法列成除法或加法,或者是除法列成乘法或減法 3.在寫答的時候常常把單位寫錯! | 1.老師會將題目不斷的講解,並在應用題時放慢速度,在較為難理解的文字時,再加以適當的補充,以孩子的語言讓孩子了解題目要孩子求什麼~ 2告知孩子倍數的關係要用乘法,反之是分組或分裝的須用除法…同様讓孩子一一了解加法與減法的列式~ 例如:1小明有錢100元,而小華是小明的
此時要求小華有多少元 而依題目小華的錢是小明的 即可列式小華的錢=100× 例如2反之 小華有錢100元,而小華是小明的
此時要求小明有多少元? 而依題目小華的錢是小明的
所以小明的錢=100÷ 再充份告知題目要求的是什麼,並要求孩子將單位寫清楚,並了解單位的意義為何? |
四.單位的換算 1.部份小朋友會無法充份了解單位換算 之間乘除的關係如大單位的換算如容 積公秉,公升,毫公升,之間的換算又如 地積~平方公里,公頃,公畝,平方公尺 時間的換算 2.對於速度中的時速/分速/秒速更是容 易有錯誤的算法 | 1先舉實例讓孩子知道單位的具體概念.如 1公秉~每邊長1公尺立方體 以大的魚缸為例 1公升~拿平常在喝的500c.c.飲料兩瓶為例 1毫公升~拿小針筒並以其射出水來的多寡來告訴孩子剛剛噴出多少毫公升並直接讓孩子看針筒上的刻度 先幫孩子整理彼此間的關係再利用上課時 讓孩子自然而然背起來 1公秉===1000公升 1公升===1000毫公升 1平方公里=100公頃 1公頃=100公畝 1公畝=100平方公尺 以此列推 2.至於時速/分速/秒速的關係,得先從 小時、分鐘及秒鐘的關係開始複習 同上1小時=60分鐘 1分鐘=60秒 孩子都熟練後..再告知 時速就是一小時所走的距離 分速就是一分鐘所走的距離 秒速就是一秒數所走的距離 讓孩子自動去發覺時速/分速/秒速之間 的關係,再利用題目強化之 |
教學者的拿手絕活 |
我所觀察到的老師~ 他能隨時注意到每個小朋友的注意力與專心度,適時的用生活上的例子來讓孩子能融入教學中,給孩子充份的練習時間,並不斷的鼓勵孩子.錯了沒關係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在課程中以淺顯易懂的題目先讓孩子建立信心,願意接受數學,而在課程後段孩子較不易專心或精神不濟時,更能適當的暫停課程,給予孩子適當的休息或引入一些孩子較有興趣的話題,重新喚回孩子的注意力~ 對於部份基礎較差的小朋友,也能適時的給予個別的指導,並給予些許的鼓勵,讓這些少數的小朋友,不致於會對數學反感而放棄,另外在每次上課後,老師都能夠用一些小小的測驗能夠再次的檢測孩子的學習效率,對於一些較弱的孩子,也能夠充份了解他們不了解的地方,而不是只以成績好的學生為標準,或作為教學的進度參考! |
國小高年級教師訪談紀錄[回索引]
訪談者:賴郁婷系別:英文系座號:訪談日期:95年3月17 日
訪談對象:嘉義市世賢國小許美華老師擔任年級:五年級
不易掌握之概念 (常見迷思概念) | 教學者之對策 |
1.應用題:不了解題意。學生在計算方面没什麼問題,但是無法了解應用題的題意,當題目設計上稍有變化時,學生往往不知如何是好。 | 老師認為要多練習,並且教學生看重點字,當學生學會看重點之後,許多問題就會容易解決了。 |
2.體積、容積:在單位換算時常會出現錯誤。 | 實際操作:老師會以實際操作的方式來示範並說明容量與體積間的關係。
|
教學者班級經營的拿手絕活 | |
訪談過程中,許老師認為帶領高年級的學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一開學的時候就要和學生訂定共同遵守的規則,而且所訂定規則必須是明確的、學生做得到的。老師若能在事情發生前就和全班學生訂定好規則,則當事情發生時學生就不會對於老師的處理方式有所怨言。另外在處理任何事情時一定要和學生講道理,明明白白的告訴學生為什麼要這麼做或者為什麼不那麼做,也就是要給予學生很清楚的理由。 許老師說老師對學生所說的話、所訂的規則絕不能出爾反爾,如果一開始就規定犯了哪些錯誤要處罰,那麼老師就一定要處罰,否則學生會認為老師不是那麼的認真。而老師師產生質疑。高年級學生有時會想要試探老師的底限在哪裡?當有這種情況產生時,老師可能就必須要讓學生清楚的知道老師所設的規則並不是在開玩笑的。 在親師溝通方面,許老師認為聯絡簿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當學生在學校有問題時,老師會先以電話的方式和家長溝通,並寫在聯絡簿上,但是當經過2~3天家長對於聯絡簿上的訊息依然没有回應時,老師就會直接以電話的方式和家長作溝通。 另外許老師覺得現在學生閱讀書籍數量不夠、讀完一個段落後抓重點的能力不足,導致在應用題題意的了解上產生困難。有時上數學課感覺像是在加強學生的語文能力。 |
國小高年級教師訪談紀錄[回索引]
訪談者:廖冠惠系別:西語座號:13訪談日期:95 年4 月10 日
訪談對象:台北縣文化國小卓旭奕老師擔任年級:六年級
不易掌握之概念 (常見迷思概念) | 教學者之對策 |
1.分數的四則運算 (1)對於分數的應用問題,學生們常常會有迷思,如果說今天換成整數他們一定會算,但是當用分數型態呈現時,他們就會不知道從何下手。 (2)四則運算是希望加減乘除用一個式子表示,但學生們往往會拆開來計算。 (3)學生很容易依照單元,死記算法,沒有真正理解題意,看到數字就直接計算。 | (1) 帶學生們思考題意,先換成整數思考 ex:某數的6倍是 這種情況,學生們常常無法寫出算式,但當今天換成某數的6倍是12,學生就會計算。 一開始當學生不了解題意時,老師會請學生想想如果是整數的話會不會算,在轉換之間,學生就能很容易知道題目要問的是什麼。 (2) 將解題方法做連貫 學生們本來會分開計算,寫成 (3)在出題時可以加上一些技巧,就可以很清楚學生們是否了解題意,或上課是否有認真聽講。 ex: 這個題目可以想成4個 學生們常常用以往的算法,直接寫成 所以最後一格答案都寫對,但中間那個空格就不知道要寫什麼了,因此就能注意到哪些學生是需要上課時加強他們的專心度。 【卓旭奕老師受訪,廖冠惠訪談】 |
2.圓面積 學生們在學習圓面積時,往往會直接背公式:半徑 | (1)先讓學生們了解公式是如何來的,將圓面積和平行四邊形面積求法做連結 1.首先先將圓平分成X等份 ex:8等份 2.接著將分成的等份展開,成許多扇形 3.上下合併後將會變成一個像是平行四邊形的圖形 4.先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求法寫出來 平行四邊形面積=
底 = 5.分的等份越大越接近長方形 ☆很努力把圖形畫出來了,還是將我找到的網站跟大家分享,有一個互動程式,有清楚圖形表示。 http://etoe.mlc.edu.tw/designf/784.swf (2)在出題目時可以做一些變化,幫助學生們思考: ex:圓面積=(
) =(
) 這種題目學生往往只會寫出上面的答案: 半徑 而下面那一格就不知道要填什麼了。 根據之前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衍,可以知道: 圓面積= = =半徑 【卓旭奕老師受訪,廖冠惠訪談】 |
教學者班級經營的拿手絕活 | |
卓旭奕老師是一位有十年教學經驗的老師,在訪談過程中,卓老師非常健談,也不斷跟我分享他在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在數學科的教學上,老師非常注重學生們對於觀念是否理解,所以會花很多時間在講解概念以及如何推演算式上。但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到,許多學生因為有上安親班的關係,而安親班進度往往都超前,所以學生上課會不專心聽講,因為他們會覺得他們都已經會算了,為何老師還要講那麼多,剛開始卓老師也很頭痛,學生們上課不專心,也不願意學習原理,於是老師就想到一個好辦法,他在上課時會出一些問題,不是要挑難學生,而是要了解學生們到底有沒有在聽課,因為只要專心聽就一定會的問題。考試在出題目時,老師也會特別注意,什麼樣的題目會有迷思概念,能考出學生的程度與知道學生是否真正了解,而學生不是只會見招拆招。 卓老師強調,六年級的學生已經不太容易用獎勵制度管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確立自己的角色,不然學生根本就不會理你所說的。因此,在題目設計上還有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用許多觀念的題目讓學生們知道他們並不是真正學通,並且在很多時候,題目設計必須更生活化、更有趣,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卓旭奕老師受訪,廖冠惠訪談】 |
國小高年級教師訪談紀錄[回索引]
訪談者: 鍾汝森 系別: 法文系 座號:14 訪談日期:95年4月10日
訪談對象:花蓮 縣(市)花大附設實驗 國小 連安青 老師 擔任年級:六 年級
不易掌握之概念 (常見迷思概念) | 教學者之對策 |
a.分數的意義 高年級學生在剛開始學分數時,讓老師感覺在中年級時概念不是很清楚,並未真正理解分數的意義,只知道 b.分數 × 分數的意義 整數乘法的時候沒問題,但 乘於分數時,例如 | 老師認為解釋分數的意義時最忌諱在黑板上畫個圓分成兩半,因為把圓分兩半跟平分成兩份的意義是大不相同的,學生容易因為老師利用抽象的方法教導而不容易理解。
連老師利用圖的操作解題方式,讓學生瞭解。
|
a. 約分擴分V.S分數乘除 學生在學會約分擴分之後,若是沒有真的搞懂約分擴分的意義,在計算分數的乘除法時往往因為觀念混淆而算錯。 Ex:
b.分數的除法 很多老師在教導這方面的計算方式時,常常帶公式讓學生運算,認為熟練公式計算之後就可以了,但是卻常常讓學生不理解為什麼這樣算。學生對於分數的除法概念往往不清楚,但是卻很會算。 | 老師在這方面必須加強學生的概念,再次澄清約分與擴分的意義和乘法與除法區隔,並且加強演練,如此一來才不致混淆不清。 擴分: 乘法: 兩者算法不同,結果也不同。 老師先建議從解題入手再進入算則,而不要直接告訴學生算式,慢慢帶入,比直接教學生用顛倒相乘的方法有用,因為要讓學生先瞭解為什麼。 老師利用換單位的方式來解釋,先把分母換成相同之後,再進行計算。 Ex: 用解釋的方法慢慢導入,最後再歸納出一個規則,學生自然而然瞭解算則是如何產生,雖然方法費時,但至少讓學生觀念清楚。 【受訪者:連安青老師 / 訪談者:鍾汝森】 |
小數的除法 學生在學小數除法時,往往餘數的部分會寫錯。 Ex: 4 (正確) 3.2 0.1 Ex: 4 (錯誤) 3 2 1 倘若先前教的小數除法計算是去掉小數點計算,那上述的題目學生常常會把餘數寫成1而少了小數點。 | 回去強調剛開始題目的意義,餘數的小數點和除數與被除數的關係,題目的意義應該是33個0.1去除以8個0.1,所以才會變成33÷8=4……1 4代表著有4次的0.8,而不是4個8,而1代表著剩下1個0.1,而不代表餘數就是1,在這個部分老師必須加強學生除數、被除數、商與餘數之間的關係,也強調小數點的意義,久而久之經由熟練讓學生概念更清楚。 老師認為解題跟意義的溝通,比教導學生算則來的更重要,倘若學生概念不清楚,遇到複雜的題目會容易混淆。 【受訪者:連安青老師 / 訪談者:鍾汝森】 |
a.長度 對於教學時量的概念較難瞭解。 b.圓周率 如何讓學生瞭解圓周率是什麼,往往學生覺得圓周率很抽象,不瞭解其意義。 c.面積 學生剛學面積時,常常會把面積跟周長的概念混淆,周長指的是紅色部分,而面積指的是黃色部分。 | 1km有多長,請學生自己用腳去走,用自己的步長去估計,藉由這種實做方式去理解單位的概念。 在有效的範圍之內請學生實際去測量,讓學生實際去感覺長度的大小,比起老師用說的更有效果。 老師先用圖形引導,再讓學生討論如何找出圓周率是多少,讓學生腦力激盪可以用什麼工具去實際去測量,當討論出一個結論之後,再藉由實做去發現。例如:用繩子去量某圓形物體的周長,再去與它的直徑比較,不能用尺或任何有刻度的工具去測量,讓學生單單拿繩子去比較,並解思考如何去比較,從中也許會找到答案是3倍多,並且找出是小於3.5,甚至把他分成10等分,找出大約介於3.1和3.2,讓學生很清楚的知道圓周率大約3.1…之後,老師就引導用有刻度的尺繩去加強印象。 如此一來,3.14的圓周率如何產生概念就會很清楚了。 由於老師在教學時的動作會影響學生理解,老師必須很清楚的表達出來。周長就應該用手勢比出圖形的輪廓部分,而提到面積時應該用手掌去鋪蓋圖形的整個面。 至於如何去瞭解面積的計算,連老師利用教具的鋪蓋,例如:拿每1平方公分的小紙板或塑膠塊,讓學生去實際操作。在進而推演到如何計算面積。 至於其他圖形方面,例如平行四邊形,老師會發給學生兩個同樣的平行四邊形,讓他們去切割成正四邊形,藉由實做的切割,瞭解平行四邊行面積的計算由來。 藉由從上面圖形的實做,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算法為底乘於高。 【受訪者:連安青老師 / 訪談者:鍾汝森】 |
教學者班級經營的拿手絕活 | |
1.班級常規:老師強調在每堂上課前,必須先讓學生心靜下來再進行課程,如此才能增進學習效果,所以在課堂的秩序管理上必須著重。 2.與孩子們溝通方式:老師認為此年齡的孩子正值青春期,所以難免會較重面子,他們 不習慣在公眾場合上被苛責或稱讚,所以老師藉由聯絡簿的方式與學生溝通。她請學生每天在聯絡簿上寫一小篇生活札記,做為每天的生活省思,藉由書寫的溝通,老師覺得學生會期待發聯絡簿時老師給的回饋,並且,老師認為當學生犯錯或正在氣頭上時教師不容易去叮嚀學生反省錯誤,倘若當下立刻糾正,也許會有反效果,畢竟青春期的孩子會叛逆些,所以老師選擇利用聯絡簿溝通。這個溝通管道老師覺得很管用,除了讓學生靜下心來反省一日所發生的事情,也藉此訓練學生書寫表達心情的能力,從五年級到六年級養成書寫反省習慣後,老師說班上同學的文章表達已經大大地進步了。 3.獎懲制度:老師並沒有特別使用自己的一套獎懲制度,因為花大附小有一套統一的獎勵制度,表現好的學生老師會發一張1分獎卡,10小分獎卡即可兌換換1大分,然後依照積分又可兌換星星獎章或月亮獎章,當星星及月亮獎章到達一定數量時,即有資格得到太陽獎章,而太陽獎章是畢業典禮的時候在全校同學面前頒發的,所以對於學生來說,他們會很重視這個獎勵方式。另外,當學生表現不好時,老師會剝奪學生下課時間讓學生靜坐寫心情小語,這對於學生來說也是抒發心情的一種方式。 另外,老師知道學生不喜歡睡午覺,所以當學生表現良好時,老師允許全班午睡時間不睡覺,但是老師會希望他們安靜地閱讀課外讀物,培養其閱讀習慣。 4.教學期望與理念:老師很注重學生自動自發學習,所以很重視培養學生蒐集資料整理成報告的能力,另外,由於班上有自己的網站,老師會鼓勵學生在網上的論壇發表文章,例如:將課堂上的內容蒐集補充資料,發表在班上的網站上與同學們分享。老師也會不定期訂定一些題目讓學生去整合所有的學習領域,並蒐集資料做成報告,例如:讓學生去訂一個寒暑假的旅遊計畫,首先請學生去蒐集想去的景點資料,並結合藝術人文、自然、社會等領域去表達景點特色為何,然後需要什麼交通工具等等,整理出一份完整的報告,除了用文字書面的報告外,也可以用電腦PPT呈現口頭報告,藉此訓練學生自動自發學習的觀念。 【受訪者:連安青老師 / 訪談者:鍾汝森】 |
國小高年級教師訪談紀錄[回索引]
訪談者:李經訪系別:歷史系座號:15訪談日期:95年4月7日
訪談對象:台北縣(市)竹圍國小林月梅老師擔任年級:六年級
不易掌握之概念 (常見迷思概念) | 教學者之對策 |
1.對於分數的等值概念不清楚。 | 學生對於分數的等值概念不清楚,例: |
2.對於因數不了解。 | 老師會用舉例的方式,來使學生理解什麼是因數,比如說,班上有6個運動健將,即將被派去參加學校的比賽,其可1人去參賽,2人一組去參賽,3人一組去參賽及6人一組去參賽,而1、2、3、6就是6的因數。在此學生會發問為何4人一組不行呢? |
3.對於幾何方面不是很理解,尤其在圓的部分。 | 算圓面積是非常抽象的,所以小朋友才在這部分有問題。半徑×半徑×π是怎麼來的,老師會先證明給學生看,首先將圓平分成好幾等分,再一一剪下來做上下交叉排列成一個類似平行四邊 |
4.對於速率不理解。 | 小朋友對於速率總是有疑問,距離一樣,而所花的時間不一樣,時間少者速率快,小朋友無法一時反應,此時老師會用運動會一百公尺賽跑的情形來說明,當一個人跑15秒,一個跑17秒,另一個跑18秒,誰是第一名呢?當然是時間花的比較少的人是第一名。老師會用與小朋友相關的生活實例,來讓他們了解為什麼是這樣。 |
教學者班級經營的拿手絕活 | |
林月梅老師在班經方面,是採取小組和個人交叉進行的方式,所以說除了會小組競爭之外,額外還會有個人的競爭。而老師在數學方面,每次在課後都會有動動腦的時間,除了小組會互相督促組員之外,另外在老師規定時間之內算完,而且又答對的同學,即可參加老師所舉辦的樂透活動,老師會從這些同學當中,抽出幾位可以獲得獎卡的同學,這對於學生而言,是非常有趣的一個活動。 此外,老師班級的學生不會非常注重分數,他們會比較在意他們到底有沒有學會,因此在數學的部分,分數即使很低,學生也不會感到羞恥,而且會更努力追求下一次的進步,這是與其他班級學生有極大之別,感覺老師的教導觀念,非常像西方教育學生的情形。 老師還會要求學生做數學日記,也就是教完一個數學概念之後,老師會要求學生回去設計一個數學題目,隔天在課堂上發表,並說出其原由,藉此老師可以了解、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來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並且也可以訓練學生的思考邏輯的部分,我覺得數學日記,這是一個非常直的推薦的教學模式。 |
國小高年級教師訪談紀錄[回索引]
訪談者:林靜宜系別:歷史座號:16 訪談日期:95 年4 月7 日
訪談對象:台北縣(市)天生國小鄒榮宗老師擔任年級:五年級
不易掌握之概念 (常見迷思概念) | 教學者之對策 |
學生對於面積的概念並不是很理解,不清楚矩形表面積是由三組長方形面積所組成,另外,填寫面積單位時常發生混淆。 | 老師認為可能是學生實際操作不夠,對立體圖形的展開顯得陌生,所以採用具體操作的方式,將矩形的立體圖形變成平面展開圖,讓學生實際多看,也讓學生自己動手將展開的平面圖摺成立體圖形加以固定黏貼,透過實作讓學生體驗矩形表面積是由三組長方形面積組成。至於單位表示方面則是採用多方提醒的方式幫助學生書寫正確的面積單位。 |
學生平常接觸的物品多以方形為多,對於圓形較少接觸,而且圓週率偏向抽象概念,學生不容易釐清概念,不易理解。 | 老師採取實地操作的方式,協助學生建立圓週率的概念,利用實際去測量生活中不同圓柱體的周長,如杯子、寶特瓶、鐵罐等,接著將測量出來的長度除以所測量的圓柱體直徑,所得結果即圓週率,透過這種實際測量並加以計算的方式,加強學生對於圓週率的概念。 |
學生在測量角度時,容易將角度錯看,如將 | 老師向學生強調角度的起點與終點,提醒學生角度是由起點開始往終點方向看。並讓學生根據自己所量出來的角度,來讓學生自行判斷是否合理。 |
學生在計算小數乘以整數時較沒問題,但是在計算二位小數乘以一位小數時,卻會出現不知道該將小數點放在何處的問題。 | 老師會利用學生已知的部分引導入未知的地方,例如學生會小數乘以整數,卻不懂二位小數乘以一位小數的小數點該放何處。老師會列出兩種計算方式來讓學生進行比較。 0.8 × 4=3. 2 0.8 × 0.4=0. 32 藉由兩種式子的不同,讓學生感覺到小數點的移動,並發現其中的不同之處。或者是利用直式乘法的方式,來讓學生更清楚小數點的位移。並多讓學生進行練習來釐清概念。 |
教學者班級經營的拿手絕活 | |
|
國小高年級教師訪談紀錄[回索引]
訪談者:吳佩璇系別:國貿系座號:17訪談日期:94年4 月7 日
訪談對象: 台北 縣(市)天生國小 鄒榮宗 老師 擔任年級:六年級
不易掌握之概念 (常見迷思概念) | 教學者之對策 |
1.四則運算 求未知數時,會搞不清那個數字要變號或不知到底該不該變號變號。 Ex: □+2-7=16 □=16-2+7 | 老師先建立學生等號的兩邊是「等量」的觀念,然後告訴小朋友要維持平衡就是「用去」多少就要「加回」多少,「加上」多少也要「減去」多少。並記住一個移項法則:就是 加→減、減→加;乘→除、除→乘。 另外藉由出題目讓學生不斷練習,在計算當中了解變號含意。 |
2. 時間的加減乘除算錯 2小時45分要算成幾小時,或是算成幾分鐘,學生會不曉得什麼時候要乘60,什麼時候要除60。 | 學生在做題目時常搞不清時間換算含意,只知道在做此類題目,不是×60就是÷60,所以常常隨便猜一個,就算猜對了也不表示他真的懂。另外有些學生在進位部份知道60要進位,但可能在考試時會緊張而時忘了加上,老師只有一再的重複叮嚀學生,並用直式計算給學生看,加深學生的印象。 |
3.重量的比較 學生常會靠直覺來判斷何者較重,例如:一公斤的鐵與一公斤的棉花何者較重;常常乍聽之下馬上就會回答鐵比較重,而沒有注意到其實兩者重量是一樣的。 | 老師藉由出許多類似的題目,讓學生養成看到題目後不能馬上憑直覺判斷,必須注意小細節,來培養學生的細心及耐心思考能力。 |
4.單位 學生常會搞錯長度、面積、體積的單位。 例如:平方公尺(㎡)與立方公尺(m³),學生在解答時常會寫錯。 | 老師會要求學生在寫算式時,要將單位寫出來,讓學生了解為何是㎡或m³,單位的不同是因乘的次數不同所引起的。 例如:10公尺(m)×10公尺(m)=100平方公尺(㎡) 2公尺(m)×2公尺(m)×2公尺(m) =4立方公尺(m³) |
教學者班級經營的拿手絕活 | |
從跟老師的對談中,我就能強烈的感覺他是一個傾向集權管理的老師,而且老師後來也自己承認這點,但我也很佩服老師的就是,到了小六這個年紀,照理說已經不像一二年級那麼聽老師的話,如果老師這時在用較獨裁的管理方式,應該容易引起學生的反彈,但老師卻沒有這個問題發生,他將情況處理得很好,我問老師是否思考過原因,老師說大概是因為他教書經驗已經很多了,所以能很自然的控制得當。我覺得老師的管教方式類似軍隊的管教法,由老師控制全局,而且一切以簡單明瞭為主,感覺不像其他許多班級強調的,要讓教室感覺起來溫馨舒適,讓學生喜歡這個學習環境。但是老師卻深受學生的喜愛,這點從下課時間許多學生都會爭相來跟老師報告自己的生活狀況,而且老師也會耐心應答看得出來,所以雖然老師的管教方式顛覆現在的潮流,反而和幾十年那個年代的管理方式相近,但還是能被學生接受,可見老師的班級經營能力,也是有過人之處。 另外老師控制秩序的方法不錯,例如:馬上喊吵鬧學生的名字,讓他知所警惕,又不至於影響到全班進度,就能讓學生能很快安靜下來聽課。雖然上課學生不乖會叫起來舉雙手罰站,但他利用學生讓學生做習題和上台寫答案的時間來處罰,所以不至於剝奪學生的受教權,且能達到殺雞儆猴的效果。只是當學生舉手說有問題不會做時,老師都用忽視的方法,請他再自己想一想,而沒有給予任何指導,即時下課時也沒有請學生來個別輔導,我覺得這種放棄後半部學生的作法,很可能讓那些學生的問題永遠也無法解決。而下課後老師並沒有以要批改作業為理由把學生趕走,而是一邊改簿子,一邊和學生說說笑笑,既能將工作做完,也能促進師生間的感情交流。 |
國小高年級教師訪談紀錄[回索引]
訪談者:董毓琳系別:財金系座號:18 訪談日期:95年4月12日
訪談對象:台北縣(市)實踐國小張啟泰老師擔任年級:六年級
不易掌握之概念 (常見迷思概念) | 教學者之對策 |
1. 題目看不懂,找不到解題的關鍵。 |
|
2. 計算題的正確率低。 學生常常發生計算錯誤的問題,往往在訂正時會說,這個是粗心錯的。 |
|
3. 學生只要遇到繁瑣的數字就會失去耐心去算。又以小數的四則計算最為嚴重。 |
|
4. 立體圖形的迷思。 學生對於課本上所呈現立體的圖形無法接受。 |
◎ 有實際的立體圖形學生較能接受一些空間上的概念。 |
5. 學生常將「平行」與「垂直」搞混。 |
平 垂直:兩條線相交於一點,並且兩條線所夾的角為直角或是90度。 |
6. 學生常常分不清楚立體透視圖中兩個面或是兩個邊互相平行或是垂直的題目。 【例如】觀察正方體的透視圖: ( (2)邊AB與邊GH互相( )。 (3)面ABCD與面ABFE互相( )。 (4)面ABCD與面EFGH互相( )。 |
【例如】觀察正方體的透視圖: (1)邊CD與邊BC互相( )。 (2)邊AB與邊GH互相( )。 (3)面ABCD與面ABFE互相( )。 (4)面ABCD與面EFGH互相( )。 ◎ 邊與邊垂直的概念是相交於一點並且兩邊所夾的角為直角。從題目中找答案: (1)邊CD與邊BC互相( )。→邊CD與邊BC可以找出相同的點為C,因此可以知道C點是邊CD與邊BC的交點,所以這題為「垂直」。 (2)邊AB與邊GH互相( )。→邊AB與邊GH並沒有找到相同的點(A點、B點、G點、H點都不同),因此可以判定此題為「平行」。 ◎ 面與面垂直的概念是相交於一線並且兩面所夾的角為直角。從題目中找答案: (3)面ABCD與面ABFE互相( )。→在面ABCD與面ABFE中可以找出相交的邊AB,因此可以判定此題為「垂直」。 (4)面ABCD與面EFGH互相( )。→在面ABCD與面EFGH互相中並沒有找到相同的邊,表示兩面是沒有交集,因此可以判定此題為「平行」。 ※即使是面ABFE與面AEHD也能利用此方法找出相交的邊AE而判定兩面垂直。 |
教學者班級經營的拿手絕活 | |
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比較不吃中低年級常規的那一套,因此老師的方式採取與學生談條件,利用學生喜歡的課程,例如:體育課、電腦課,當作增強物。只要學生都能遵守常規,老師會利用彈性課程增加體育課或是電腦課;但是如果違反常規,就要剝奪上體育課或是電腦課的權利。
利用團體制裁的方式,若違反規定將會取消小組內共同的福利,在高年級裡同儕的力量大過於老師規範的力量,因此老師利用這點希望學生能夠互相制衡,來保持班上的常規維持。
班上分成三組,各組的名稱由自己小組決定(海豹組、高麗菜組、無名小組),在黑板上左手邊各組名稱,下面則是登記各組違反常規的號碼,一星期統計一次來作為獎懲。 |
國小高年級教師訪談紀錄
訪談者:張育瑄系別:西語四座號:訪談日期:95 年3 月30 日
訪談對象:台北縣鄧公國小宋屏麟老師擔任年級:6 年級
不易掌握之概念 (常見迷思概念) | 教學者之對策 |
(因為概念較抽象,學生不容易想像) | 老師會舉出實際的例子讓學生親自體驗,例如:把全班分組,如此學生較容易了解其中的數學概念。 |
(容易忘記先乘除後加減) | 當學生看到式子時就先把乘號或除號前後的數字用括號先括起來,例如:
利用括號建立起四則運算的先後順序,學生在練習時就不會被複雜的數字搞混。 |
大部分學生都有把面積公式記下來,但若題目轉換成另一種形式,學生可能就容易搞混,例如:求三角形的面積直接找出底和高,直接套公式後即可得到答案,但若是題目改成已知三角形面積,反過來要求底的長度,那就會有學生會記錯公式。另一個是面對複雜圖形的經驗較少,面對題目不知所措。 | 老師表示要多讓學生接觸和思考,有一些題目如果有比較多的練習那麼學生較能抓到訣竅,例如: 算出黃色部分的面積 有些學生會先算出大圓面積減去小圓面積除以2得到此半弧形的面積再加上小圓的面積: + → 但如果把圖形切割後,黃色部分其實只是大圓的半圓面積,所以只要算半圓面積即可。(如右圖) 老師說他會利用剪紙讓同學自己動手做,透過實際的拼貼,學生能了解原來複雜的圖形透過一些小技巧就變簡單了。 |
4.體積單位換算 | 因為公升、公噸、公合等都是較抽象的單位量詞,老師會利用教具中的小積木堆疊出中的比例,幫助同學記下單位之間的關係。 此外反覆練習,讓學生有多一點的思考時間也可以幫助他們消化這方面的知識。 |
國小高年級教師訪談紀錄[回索引]
訪談者:蔡佩珊系別:西語系座號:訪談日期:95 年4 月1 日
訪談對象:台北縣鄧公國小宋屏麟老師擔任年級:六年級
不易掌握之概念 (常見迷思概念) | 教學者之對策 |
ex:2.5公頃=()公畝=()平方公尺=()平方公里。 | 要求學生熟記1公頃= 100公畝,1公畝= 100平方公尺、一平方公里=1000000平方公尺的單位換算,之後讓學生多做此類型的題目。 由於學生不易熟計這些面積換算,以下是另一個教學對策: 平方公里>公頃>公畝>平方公尺>平方公分 |
2.分數的四則運算。 ex:建寧看了一本共有262頁的書,他看了8.2頁花了二分之一小時,以同樣的速度看完這本書要花多少時間 | 先將分數概略看作整數以幫助了解,之後列關係式。 |
3比較概念 ex:趙家有三兄弟,分別是大寶、二寶及小寶,小寶的體重是二寶的0.8倍,二寶的體重是大寶的1.21倍,想一想三兄弟誰最重,誰最輕? | 依照題目所給的內容列出關係式,之後隨意帶入實數計算。 |
4.圓心角換算成圓面積的幾分之幾。 | 先將題目所給的圓心角度寫成分數,最後簡約,便可算出圓面積的幾分之幾。 |
教學者班級經營的拿手絕活 | |
宋老師是一位非常認真的老師,對於數學的教學他不用填鴨式的方法而是注重理解,加上宋老師的講解詳細且清楚,所以學生大都能貫通理解。最重要的,數學一定要盡量融入日常生活中,這樣才能引起學生興趣。 |
國小高年級教師訪談紀錄[回索引]
訪談者:廖志軒系別:歷史四座號:21 訪談日期:94年4月7 日
訪
談對象:台北縣(市)竹圍國小林月梅老師擔任年級:六年級
不易掌握之概念 (常見迷思概念) | 教學者之對策 |
1.幾何圖形部分 圖形的集合關係:正方形、長方形、四邊形、菱形….. 正方形是不是長方形的一種?誰屬於誰?學生較難反推回來,對集合的概念較弱 | 老師覺得這可能是因為日常生活較少接觸這些集合,可逆與不可逆的關係,像這種抽象的觀念學生不易懂,反倒是數字計算上,較不成問題。老師在教的時候會把這些圖形放出來,讓小朋友去排順序(集合的觀念),透過這樣圖像化的過程,小朋友的印象會比較深刻,若是一直跟小朋友講觀念,他們還是會聽不大懂。在教六年級小朋友的數學,老師覺得除了文字的說明之外,還要更具體,就是盡量可以讓小朋友實際的感受,而不能只單靠文字的敘述,讓小朋友可以看到實物。老師不會告訴小朋友誰可以包含誰,而是透過實際的圖形,來讓小朋友知道,這當中的關係。 |
2.數的部分 a.因數和倍數,是小朋友比較有問題的部分,因為這比較抽象。 b.分數,約分、擴分、最簡分數: c.有的小朋友會死腦筋(ex: 4.小數的移位 | ex:6個東西可以分給三個人、兩個人、一個人各是怎麼樣,所以老師覺得當你跟小朋友說1、2、3、6是6的因數時,小朋友還不能馬上理解、連結起來。這時候老師就會告訴小朋友:就好像要組成一個東西,一定要具備某些因素才組成(ex:麵包是由麵粉、水、奶油等材料所組成。所以要組成麵包,一定要有這些東西才行。)老師覺得教高年期的數學,還是要舉小朋友可以看到的實物,來幫助小朋友理解。像這樣,小朋友就比較知道因數(要能整除,而且不能剩)。 而這又牽涉到一個概念: 這時老師就會用「人」的例子來解釋(等值分數),每個人會因為處在不同的場合,而有不同的身分(例如:在學校是老師,在家裡是一個孩子的媽媽),不管到了哪裡,都還是人,而且還是同一個。用這個例子,來告訴小朋友等值分數的概念。不是數字一樣,看到的東西就不一樣。在教分數的時候,還是會用具體的東西來解釋。 老師覺得透過操作,小朋友會更喜歡玩數學,因為不單只是算,而且透過操作,讓小朋友有玩到。等值分數,又可以講到約分、擴分的概念,練習久了,小朋友就會知道這個概念;重要是在開始引導的概念。 這時老師就會問小朋友為什麼是 老師覺得教基礎的東西時,是要清清楚楚的給小朋友,並且透過操作中,讓他們可以實際感受到。尤其是分數,這可以跟美勞作結合(ex:摺紙,一半、對折),平常生活中有很多東西,是可以跟分數結合的。這些(分東西別人)都是生活中很常見的,只是我們不會立刻聯想到這個其實就是分數。 高年級已經進到三位小數×二位小數,乘起來後面就會有五位小數,這時老師會先用定位板來告訴小朋友的移位。不懂的小朋友,永遠不知道小數點要擺在哪裡,因為可能是本身就對於小數不是很認識。 ex:什麼是0.15?如何拆解?十分位(把1分成10份)、百分位(把1分成100份),10個0.1和5個0.01。這個跟整數15的概念,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大問題。只是說,0.15×0.32的時候,15x32這部分小朋友沒有問題,因為沒有小數點的阻礙,但是當加上小數之後,小數點加法的對齊和乘法的對齊不一樣。老師就會告訴小朋友0.15就是 老師會使用一些小技巧,告訴小朋友先把整數乘完,看最後乘出的數字有幾位,小數點就向後移幾位(0.15先看成15、0.32先看成32,最後算出答案,再各除以 |
3.速率、時間的關係 (速率×時間=距離) | ex:1個人一分鐘可以走20步,兩分鐘可以40步,三分鐘….這個還可以,但是當題目現在問速率是多少?小朋友就會愣在那裡。老師覺得現在小朋友數學能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小朋友語文能力的問題。像計算、填充題,小朋友都可以寫很快,但是遇到應用問題就會卡在那裡,文字的解讀能力較弱。老師是會慢慢的用圖像的方式來引導(ex:100m賽跑,時間的快慢),用生活中的例子去引導小朋友。 |
4. 圓的面積、周長以及計算:這比較抽象,因為日常生活很少使用到。 | 這時老師就會去引導小朋友公式是怎麼來的,透過圖形的使用、互補的觀念,來告訴小朋友。而以往這些公式的導引,幾乎都要到了國中這個階段才會開始解釋,而現在小朋友就有了。所以變成很多東西,是我們現在就提前教給小朋友的,但是國中老師卻又會覺得國小老師教的不夠多,造成一些銜接的問題。 課本是教小朋友先概略的估算(算佔了幾個小方格),這個小朋友ok。再來就是用切的,由平行四邊形—長方形,這也是操作的過程。這部分小孩子不容易懂,半徑×半圓周長。小朋友在學這部分的時候,都會算,但是遇到一些比較奇怪的圖形時候,就不知道要怎麼算,這就要考驗小朋友幾何的概念,這些題目比較是像我們國中才學的。老師覺得在算這種題目時,套公式這部分很容易,只是在引導小朋友思考的過程這部分很重要。因為有些小朋友會想不透,老師要如何的引導小朋友思考,這很重要。老師自己都覺得這部分對於小學生來說,是難了一點,有一點難度。老師覺得這種題目不一定要去算它,反倒是可以讓小朋友去發表,他們要如何去算它,這部分會比要小朋友去計算來的有趣。 |
教學者班級經營的拿手絕活 | |
老師覺得學數學,觀念和勤算都很重要。在觀念上,老師除了在課堂上用操作的方式,有些東西是可以讓小朋友來操作的。老師還會在每天的回家功課出「數學日記」,寫數學日記。ex:老師今天教分數,那麼小朋友在數學日記中,就要把生活中某些東西用分數來表示,其實這樣也是強化小朋友對於分數的概念。就像有些小朋友可能會舉:全班有30人,有 在教學上:老師會用「數學樂透」,培養小朋友數學的運算速度。就是譬如有兩題習題,一分鐘內要做完,當然也有可能會有混水摸魚的小朋友,所以老師會去看小朋友是否真的友寫完。寫完對答案,由老師抽籤,被老師抽到的小朋友,如果兩題都答對,就可以得到獎卡一張。即使在規定的時間內,仍然有人沒做完,老師也不會對那個小朋友怎麼樣,只是在對答案的時候,會去看小朋友寫的情形。老師會寫完的小朋友,趴在桌上,透過這種方式,也可以知道小朋友寫的狀況。寫完對答案,寫對的鼓勵。但是小朋友覺得鼓勵還不夠,還要有刺激,所以這時候老師就會抽籤。所以不僅要做快,也要做對,而小朋友同儕之間也會相互監督,所以不會有出現騙老師的情形。所以在上數學課的時候,不單單制是上數學,也會玩遊戲、作班級經營。小朋友就會因此對於反覆的練習計算感到興趣,也算是一種誘引的方式。 另外,老師喜歡用計時器,不管是玩數學樂透or小朋友發表意見….等,時間一到就會響,所以小朋友都知道老師是有真在計算時間,小朋友也比較會有時間的壓力。有時候會在教學的時候,發現一些新的東西,來輔助教學,這也算是一種創意。 |
國小高年級教師訪談紀錄[回索引]
訪談者:陳季茹系別:歷史四座號:22 訪談日期:95年4月日
訪談對象:台北縣(市)天生國小×擔任年級:五年級
不易掌握之概念 (常見迷思概念) | 教學者之對策 |
1. 分數概念-學生無法將除法轉化成分數,如4÷9就是4/9的概念。 | 老師解決的的方式是以實際的例子說明,如先舉假分數的例子,12/4可以解讀成有12顆糖果,要分給4個人,讓學生比較好理解,再進一步說明4/9就是4個糖果要分給九個人的意思,所以是4÷9。 |
2. 分數計算-計算+-×÷上分母分子位置的混亂。如分數乘法,分子與分母相乘等位置上的錯亂。 | 學生大多是因為忘記或是搞混的關係造成錯誤,只有少部分的學生會發生這樣的狀況,老師會在學生遇到問題時,就要幫他趕快釐清觀念,重新再提醒說明一次,也是幫全班的同學再一次複習。 |
3.面積、體積、表面積公式的問題-五年級會遇到比較多數學公式的問題,可能會有搞混的狀況。 | 學生如果是不懂面積、體積、表面積所代表的意義,老師會運用手邊可以有的實物來說明,幫助學生了解概念。在公式的部分老師會以學生可以理解的方式說明,如在教三角形面積公式時,老師會以長方形或是正方形的圖形剪成一半來說明。 |
4.因數倍數的觀念-找因數倍數,學生可能會有漏掉的情況發生。 | 因為課本上的方式,是讓學生運用自己原有乘法的概念,來找出因數和倍數,可是學生常會有跳著找的情況,老師可能會提醒一定要照著順序找,才不會有缺漏,那老師也會教一些課本以外但他認為重要的方式,如短除法,便利學生學習。另外像輾轉相除法因為有些學生需要考私立的中學,所以老師也會提到,但並不會學生強迫學習,可以理解的理解,那不能理解的只要知道也有這種方式就好了。 |
5.小數計算-學生在一開始學習小數計算時,如果看到很多位的小數,會害怕計算。 | 老師在教小數加減法時,對於小數點位置的擺放已經有所說明,告訴學生在計算時可以把他當成整數看,到最後算出答案時,再將小數點的位置擺上就可以,所以不需要感到害怕。 |
教學者班級經營的拿手絕活 | |
|
國小高年級教師訪談紀錄[回索引]
訪談者:林慧玲系別:國小教育學程座號:23 訪談日期:95 年3 月29 日
訪談對象:北縣(市)明湖國小吳慧娟老師擔任年級:五年級
不易掌握之概念 (常見迷思概念) | 教學者之對策 |
ex、學生往往看到問題,不知其意,也不知題目是問什麼,重點是什麼。 | 1、老師會教學生將題目關鍵點框起來,再將其關係試著串起來,這個步驟慢慢來,需要訓練,透過其方式,達到熟練。 2、課後給予學生多多練習機會,增強學生在這方面的熟練度。 |
2.對稱問題 ex、線對稱比較容易混洧,無法將對稱的面畫出來。 | 1、老師會在課堂上舉許多例子,由老師先示範如何解決圖形的畫法。 2、進而個人練習,達到熟練為止。 3、再以小組競賽的方式,透過同儕幫助,可互相學習。 |
3.數的規律 ex、一條線剪幾刀, 會有幾段? | 1、多做練習,讓學生熟悉遇到這類問題如何去解決,不要讓學生太快放棄。 2、利用教具及網路動畫,加深學生的印象,從高其學習動機。 |
4.表面積 ex、小朋友遇太複雜的題目,會很容易放棄。 |
|
教學者班級經營的拿手絕活 | |
在訪談慧娟老師,我常聽到老師說:「現在的學生在外有補習,所以就算老師知道學生不懂的地方,但也因學生已經學過了,老師也比較不知道學生到底是會還是不會。很難從中去發現。」所以我在訪談時,都是扮演提醒老師的角色,否則這場訪談還真是困難啊!所以在其過程中聽到老師的教學策略,大多由多做練習題,網路教學來代替學生較弱勢的地方,而教學小秘訣就很難看到,也許是北市的學校資源豐富,可以有許多的東西來代替教學,老師也是比較被動的角色,所以在訪談時,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話雖如此,慧娟老師也會善用資源,將迷思概念重點澄清,以生活化的事物帶入教學,不會因此而少了這個步驟,這也是值得學習地方。 |
國小高年級教師訪談紀錄[回索引]
訪談者:周韻芳系別:教科四訪談日期:2006.3.30
訪談對象:鄧公國小焦德明老師擔任年級:六年級
學生學習數學困難處 | 教學者之對策(處理特色) | |
高年級是數學四則基本運算的完成年段我認為常見的問題有: | ||
【困難1】 運算方面基本能力不足,加深加廣不易: 例如分數擴分能力影響分數加減運算進而導致分數乘除出問題。 | 【對策1】 每天數學練習4~6題,批改完成後再依推估能力出隔天的題目。訂正時讓學習成就較高的學生指導較低的學生,教學相長,並給予鼓勵。 | |
【困難2】 生活經驗不足,對於教學內容無法理解: 例如公頃、公丈生活中不常用,兆億等大單位只僅於數字上的認識。 | 【對策2】 將生活中的小事讓學生自行操作,對於認知上也許會有統合的效果;教學中多多使用小朋友可以理解的語詞,例如全班一起讀1~10000000000000感覺一下兆到底有多大。 | |
【困難3】 語文能力不強,理解問題與列式困難: 例如看見題目知道如何計算但不知道為什麼。 | 【對策3】 將數學課本當作教學重點,讓小朋友學習列出“翻譯式”:例如一顆蘋果20元,10顆蘋果多少元?(比和比值)蘋果:錢=1:20=10:X | |
教學者的拿手絕活 | ||
例如直徑六公尺的圓面積: →國小算法:3*3*3.14 →國中算法:3*3*π 再說明使用π來計算的好處與最後如何改為老師要的答案。 |
國小高年級教師訪談紀錄[回索引]
訪談者:歐妍汝系別:公行四A 座號:25 訪談日期:95 年4月11 日
訪談對象:台北市天母國小孫永齊老師擔任年級:五年級
不易掌握之概念 (常見迷思概念) | 教學者之對策 | ||||||||||
1.幾何中的’點對稱’圖形知道概念但是畫不出來 |
| ||||||||||
2.代數列數問題- 在應用題方面,有辦法可以算出答案,但是未必是使用代數的方法 | 例如’雞兔同籠的問題’,雞和兔共有18隻,總共有58隻腳,請問雞和兔各有幾隻? 老師的教學方式是用18x2=36,58-36=22,22/(4-2)=11 所以兔子有11隻,雞有7隻 | ||||||||||
3 | 1
2 | ||||||||||
4.公因數和公倍數的應用問題不曉得該用公因數或是公倍數來解題 | 先複習除法,讓學生清楚的知道除法的概念,例如問學生6/2有幾種說法,重複的講解概念讓他們知道除以和除的不同以及除和整除的關係,只要觀念了解了,學生自然就會解題。 | ||||||||||
5.正比的概念很清楚,但是對於反比的概念很容易判斷錯誤 | 例如:有10元花掉1元,花掉2元,花掉3元…..這樣的關係是正比,但是學生容易認為數字愈變愈小就是反比,老師利用歸納正比及反比的方式,讓學生去判斷,另外可以讓學生將數字製成表格,讓學生觀察到數量變2倍時錢幣的總量也會增為2倍,若是增為3倍則錢幣的總量亦增為3倍,而數量和金錢總數會維持著一定的關係,即金錢總數為數量的10倍,反之反比亦然。
| ||||||||||
6.搞不清楚’體積’及’容積’ |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舉例。例如問學生鉛筆盒是體積還是容積,學生會說是容積,問他們為什麼,學生會說因為鉛筆盒是用來裝東西的….國小的體積僅止於實心的部分。 | ||||||||||
7.應用題的解題 | 將文字簡化,可以分段來看,以逗號為分段點,或者是將應用題中的數字改小,譬如將分數或是小數改成整數,老師說如果整數會算,改成其他的數字也一定會算,或者是將題目畫成圖比較容易了解。 | ||||||||||
教學者班級經營的拿手絕活 | |||||||||||
和孫老師訪談後,對於老師的教法非常感興趣,很希望能夠有機會去看看老師的教學。我覺得老師的教學方式很特別,老師說他從民國77年到現在一直都是教高年級,因此孫老師對於高年級的數學具有一定概念的了解。在短短的訪談中我感受到的是老師一點兒都不把他的學生當作是兒童,就像高中生或是大學生般,在國語課方面老師經常播放電影給學生欣賞或是發下書單請學生閱讀,有許多國語課本上的課文老師都跳過不上,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閱讀好的書籍和要他們去看一些電影或是表演,再讓他們寫心得,老師很注重的是他們必須使用’自己的語言’也書寫,在內容上大意的部分少而心得的部分多,依據學生的認真程度來評分。 老師說他常常是不按牌裡出牌的,未必會按照課文的編排來上課,在上課時他很會開玩笑,會舉很多社會上發生的事情來與學生分享,也常常請個子比較嬌小的男學生上台當作教具,請他做出一些難以形容的語詞,不過當學生有講不聽的情形時,老師可是會很兇的喔﹗另外,老師幾乎是不上社會課的,取而代之的是很讓學生有許多’上台報告’的機會,老師會先請班上口才較好的學生上台報告,讓學生有機會學習,爾後的學生要上台報告時必須先向那些學生報告過通過後,才可以上台報告,對於這點,老師可是很堅持的,他沒有辦法忍受學生在台上亂報告,他說他可是會把學生轟下來的呢﹗而書面報告的模式,老師也是依照正式論文的寫法教導學生,老師認為這樣的方法是很重要的,將課文背下來誰不會?到了國中後反覆的考試他們自然也是必須面對到的,我好羨幕孫老師班上的學生在小學時就可以學到蒐集資料的方法,也有老師肯好好的教導他們如何寫報告,如何上台報告,我也認為這是很重要的而且必須從小練習。 另外,老師非常重視引導的部分,他一定不會直接告訴學生該怎麼做,而是藉由引導來讓學生自己說出答案後再引導他們下一個步驟,老師非常重視思考的過程,當班上出現程度差異的問題時,老師使用的方法是’學生救學生’,利用早自習、午休或是打掃的時候,表現比較好的同學教比較落後的同學,老師會採用鼓勵的方式跟教人者說:你能夠把同學教會那代表你是真正的了解,通常學生都熱於幫助同學,只是在配對時需特別注意好朋友在一起時是不是會認真的進行教學,還是變成在玩了呢。 孫老師給予學生的知識是很廣的,並不侷限於教科書,老師甚至自編教材給予學生許多的補充資料,在一個無形的限制中讓孩子自由去發揮,老師說許多任課老師認為他們班是’亂中有序’,老師跟我說他並不會下馬威,在一開始的時候他並不會像一般的老師一樣跟學生定規矩,經由觀察讓學生流露出他們的本性之後,再來對症下藥找到對的方法,我覺得孫老師的許多想法和作法都是非常特別也勇於創新的。 |
國小高年級教師訪談紀錄[回索引]
訪談者:林政彰系別:教政所四座號:33 訪談日期:95 年4 月4 日
訪談對象:台中縣九德國小陳惠珠老師擔任年級:六年級
不易掌握之概念 (常見迷思概念) | 教學者之對策 |
1.小數除法的餘數易搞錯 例:2.911 6
2 7
3 4 3 1 學生會誤將餘數當成是1,忘記前面還有小數點,餘數應為0.001。 | 教師可以設計「讓餘數比個位數還大」的例題來破除迷思。 例:0.375 2 1
49
35
如果學生將餘數寫成是6的話,教師則請學生思考6比2.631還大,餘數怎麼可能是6呢? 進而提醒,小數除法後的餘數,不可以忘記小數點。 |
2.求圓型面積時的2個問題 (1)在多個圓面積加總時,同學常急著將×3.14(圓周率)時寫出來,導致計算的困難。 例: 下面三個圓的半徑分別是2公分、4公分跟8公分,求此圖形的面積: 2×2×3.14+4×4×3.14+8×8×3.14=? 學生常在計算時出錯,有急著將3.14寫出來的迷思。 | 教師叮嚀同學不要過早讓 例如: 2×2× =84×3.14=263.76 |
(2) 例如:30 | 教師說明 如將30 透過驗算,則可發現是錯誤的,因為 30×3.14+25≠55×3.14 |
3未知數單元中,學生對於要怎麼設X,感到困惑。 例如:甲的錢比乙多2倍,丙的錢又比甲的錢多50元,已知三個人的錢總共加起來有250元,請問乙有多少錢? 學生對於誰要設X感到困惑,或者是設了X之後也沒辦法列出關係式。 | 1、教導學生:在還沒辦法判斷設誰為X最好計算的時候,題目問誰就設誰為X,如此例題就設乙為X。 2、如果學生一直很不熟悉X的使用,初期可以先以空格(□)來代替,例如設乙為□。 3、在關係式的部分,常與學生一起針對題目的語句一句一句進行分析,例如:「甲的錢是比乙多2倍」,這樣是誰比較多?多多少?如果甲是X,那乙怎麼寫?如果乙是X,甲怎麼寫?一步一步引導,帶領學生寫出關係式。 |
教學者班級經營的拿手絕活 | |
陳老師認為透過學生上台當小老師教大家算數學,可以使學生更能掌握數學的每一個細節,知道自己到底懂不懂,而且陳老師會請「全班公投」,每一個小老師教完請聽得懂的同學舉手,如果超過20個人舉手,該名小老師可以在月考成績加1分,如果超過30個人舉手,該名小老師可以在月考成績加2分,做為鼓勵。 另外,陳老師還設置了「拯救同學制度」,如果有同學主動上台解數學題目,或正確回答了老師所提問的問題,則有權力可以解除因其他事件而被罰抄課文的同學,例如1號回答了數學問題,則可以使被罰抄課文的2號同學,懲罰解除。 陳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高年級的同學有給他們很多的獎勵(如獎品、加分),他們反而不願意主動回答問題會上台解題,因為怕被同學認為是在求表現,謀己利,所以設置了「拯救制度」,這樣積極主動的同學,會因為被認為是有正義感、有義氣的同學,實施一年下來,成效極佳,可提供高年級的教師做為參考。 |
國小高年級教師訪談紀錄[回索引]
訪談者:廖玉珠系別:教政所四座號:34訪談日期:95年4 月10日
訪談對象:‘台北縣(市)竹圍國小張尤軍老師擔任年級:五年級
不易掌握之概念 (常見迷思概念) | 教學者之對策 |
對於對稱軸是斜的圖形,學生不容易畫出另外一半的圖形。 Ex:
| 1.一開始會先用光碟進行教學。 2.利用方格紙,先教學生利用對稱軸,找出對稱點,以及對稱點到對稱點的距離。 |
學生不容易算出看不到的體積。 | 1.利用實體操作,例如:疊積木。 2. 切割圖形,然後一塊一塊計算。 |
學生容易將4/5<4/8<4/10 | 用畫圖的方式來讓學生瞭解分數的大小
|
三角形面積=底× 高÷2 平行四邊行面積=底× 高 這兩個公式學生容易混淆。 | 老師會用圖形解釋這兩個公式的由來: (一)三角形面積
1/2底 高
(二)平行四邊行面積 高 高. 底 底 1.將一個平行四邊行可以劃分成兩個三角形 2.兩個三角形可以組成一個長方形 3.長方形的面積=底×高=平行四邊行面積 |
教學者班級經營的拿手絕活 | |
|
國小高年級教師訪談紀錄[回索引]
訪談者:彭小芳系別:教政所三座號:38 訪談日期:94年4 月14日
訪談對象:淡水縣(市)竹圍國小張尤軍老師擔任年級:五年級
不易掌握之概念 (常見迷思概念) | 教學者之對策 |
| 如下圖,題目是斜線左下角的圖,要學生以對稱軸(斜線)為基準畫出右上角的圖,老師會用黑板或光碟示範給孩子看,將圖形剪下來翻過去。並教孩子先將點標出來,再把圖形連起來。 |
2.對於體積圖形,會有知覺集中的盲點產生。 | 如下圖,學生會以為只有三塊立方體,老師在教學時會實際疊積木給學生看,學生就不會只看圖的表面。 |
3.異分母比大小,會以為分母較大者分數較大。 | 例 但 老師會利用圓形圖或長方圖進行分數大小的比較,讓學生更能掌握分數的概念。 |
4.帶分數的乘法,學生常忘了連整數一起乘。 | 學生會將答案寫成 老師會規定學生寫答案時,帶分數必須在括弧內拆解,如下。 |
教學者班級經營的拿手絕活 | |
|
國小高年級教師訪談紀錄[回索引]
訪談者:馬國霖系別:教育科技所座號:29 訪談日期:95年3 月10 日
訪談對象:澎湖縣(市)小門國小陳中威老師擔任年級:六年級
不易掌握之概念 (常見迷思概念) | 教學者之對策 |
1.小數除法 做小數除法時,通常會先去小數點再計算,不過學生常常直接寫上計算後的餘數,導致答案錯誤。 | 做小數的除法時先去小數點是爲了解題方便,但是如果因為不了解去小數點的意義而死記,就很容易寫錯餘數。例如:0.6 |
2.分數除法,同分母除法。 分母不會除掉而寫上分母,像是 | 例
|
3. 分數除法,異分母除法。 通常會更換除數分母和分子的上下位置,使其變為分數乘法,但學生常之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 先掌握同分母除法的概念,再利用通分的概念將異分母通分成同分母來計算。例 並在黑板上紀錄成 |
教學者班級經營的拿手絕活 | |
陳老師也是一位很年輕的老師,剛退伍不久的他笑稱他的實際教學年資還不到一年呢!陳老師上課的教學氣氛很輕鬆,學生也喜歡和他玩成一片,和一年級喜歡黏在老師身邊的感覺不同,高年級的學生幾乎將他當成好朋友般的愉悅談笑。 陳老師喜歡將教學活動的過程或心得都記錄在網路上,不但可以隨時自我檢討,也可以吸收別人的建議和經驗,他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教學技巧越來越好,讓小朋友更有高品質的教學。 陳老師也提供他的教學理念,和大家分享: (1)培養孩子健全人格:成績並非絕對,但品行一定不能變壞,教導孩子待人處事的方法、養成良好的生活常規。 (2)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公平的對待每一位孩子。每一位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當然也會有不同的學習與行為表現 ,但不能因個別的差異而有偏私的對待。 (3)教育即生活:將學生學習與生活相結合,培養孩子主動學習的態度。多鼓勵,多提醒,在孩子的學校生活中,以鼓勵、重複提醒的方式代替體罰,積極培養孩子們自我省思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