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低年級教師親師溝通現況與因應策略之初探
官佩蓉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文教行政所研究生
第一節 前言
在學習歷程中,陪伴孩子成長的是家長、老師以及同儕。其中,老師與家長在孩子學齡階段,更是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所以,教師與家長是學生成長歷程中的重要他人(鄭淑文,民89),也是學生發展中最重要的角色,兩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密切與否,深切影響孩子的教育成效(伍鴻麟,民91)。
隨著社會的開放,台灣社會便開始了一連串的教育改革,許多教育法規均對家長的教育參與權有明確的規定,如:《教育基本法》、《教師法》等使得家長參與學校運作的風氣盛行,因此家長和學校關係此變得密切且微妙,從傳統的從旁協助者轉變成教育的合夥關係(何淑禎,2004)。研究者從事教職十餘年,亦感受到這波教育政策與社會結構激烈動盪的改革浪潮,深刻體認教師教學已不再權威,必須要放下權威身段,不斷充實自我和專業向前邁進;還更要善用更多的資源及人力支援,如此才能跟上時代潮流的改變,確實因應現代政策、社會及家長、學生的需求及期望。
教師是班級中的專業領導者,活動的經營者,教師的人際關係經營更是推動一切班級、行政與親師事務的基礎(黃淑華,2006);親師關係因學生而建立,而維繫親師關係則需良好的溝通;因此,導師善用聯絡媒介以及良好的溝通技巧,與家長建立和諧的親師關係,將可提升班級經營效能(陳師榕,1998)。王淑俐(民93)與饒見維(民85)亦認為人際關係與溝通表達能力是一個優秀教師必備的通用能力。如果級任老師溝通與表達能力太差,容易造成師生之間、親師之間、教師同儕之間、教師與學校行政人員之間不協調,則大幅影響其工作表現。
在筆者工作職場的經驗中,發現近年因少子化,現在的家長更重視親師溝通,因此教學現場也需要面對越來越密切的親師互動。每逢九月初學校開學時,多數家長都很關心孩子在學校裡的作息,包括:班務活動、學習狀況與身心適應..等,仔細觀察這些密切積極的情況,比起其他年段,都特別的發生在新生或低年級年段的家長身上。而這些低年級的家長有的會進入到校園入班殷殷關切,有的時常以電話追蹤、查詢、更多的家長是在接送孩子之際,把握機會找老師談話,或者每天以聯絡簿筆談,甚至有的家長還會要求開放班網做雙向互動或甚電子郵件通信、傳手機簡訊。面對此狀況,低年級教師可能會應接不暇,甚至覺得面對少數家長備感壓力,但是也有低年級老師覺得與家長多接觸、多溝通,才能多了解孩子的需求及特質。學者(黃淑華,2006)認為低年級是踏入小學教育的開始,亦是奠定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各項常規及班級秩序建立之重要階段。低年級的學生,對於教師的一言一行,常常奉為聖旨,其所奠定的基礎,往往延續到往後六年的國小生涯,甚至會延伸影響到整個教育生涯。因此可理解,低年級學生其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程度比較起其他年段,會來得愈積極,其關心層面也愈廣;身為國小教育最前線之教育先鋒的低年級教師,與家長之互動比起其他年級也來得頻繁許多。研究者觀察到:除近年來教改列車快速奔馳,又逢少子化浪襲、家庭人口結構轉變、教養方式亦不同以往,此階段的低年級孩子各個都是「天之驕子」,備受家長呵護及依賴心重,是故,親師互動情形亦比較其他年段來得頻繁;另低年級家長因關注孩子生活及教育的各層面、甚而過度介入老師級班級事務的經營,相對的,所顯現的親師關係緊張或親師溝通上不良,而造成了親師衝突等班級經營上的各種問題也提升較多。故研究者希冀能透過本研究瞭解低年級教師在親師溝通的現況,並瞭解面臨溝通障礙時以哪些溝通策略因應,以提供教育單位協助其提升教學校能,使師生皆能得到做大獲益。
本研究提供學校及教育單位瞭解低年級教師的親師溝通現況及其所採取的因應策略現況,期望能在推動在職教師專業發展的實務工作上有所助益。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 研究目的
基於前述之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如下:
一、瞭解國小低年級教師,親師溝通之現況。
二、探討國小低年級教師,親師溝通之困境及影響。
三、探討國小低年級教師,親師溝通因應之道。
貳、 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國小低年級教師,親師溝通之現況為何?
二、國小低年級教師,親師溝通之困境及其影響為何?
三、國小低年級教師,親師溝通因應之道為何?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為釐清本研究所探討之主題,茲將本研究相關之重要名詞:「國民小學低年級教師」、「親師溝通」、「親師衝突」之解釋如下:
壹、 國民小學低年級教師
國民小學教師是指已持有教師合格證者,屬於學校正式編制內人員。本研究所稱的國民小學低年級教師,係指一百零一學年度任教於國民小學內一、二年級在職教師。
貳、 親師溝通
親師溝通是教師與家長間的相互溝通交流的歷程,可用來探討學生的成就表現、行為態度、個性發展、生活常規、學習訊息。在民主的溝通情境中,彙整教師與家長的教育理念、管教方式、溝通策略,整合雙方的意見,以建立共識,並提出明確且具體的問題解決方針(涂怡如,2000)。本研究將「親師溝通」定義為:教師與家長相互溝通交流之歷程,運用相關媒介傳達意見,來瞭解孩子在學校的各種行為,整合雙方意見並建立共識,進而協助學生在校園中學習與成長。
參、 親師衝突
「親師衝突」係指親師之間對於學生在學習方面的相關議題之目標、認知、行為等因素上產生不一致時,所引起的一種不和諧的互動歷程鄭淑文(2000)。本研究將「親師衝突」定義為教師與家長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彼此因教養觀念、問題處理方式、價值認知不一致,造成互動不良、無法相互妥協與認同,進而產生情緒及行為反應不和諧的一連串互動歷程。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 研究範圍
本研究主要係針對花蓮縣-陽光國小(化名)內之低年級導師親師溝通現況及溝通策略為主。
貳、 研究限制
因侷限於研究者本身能力及主、客觀條件因素,所以存在以下之限制:
一、 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僅針對分別服務於花蓮縣某公立國小一名受訪者所提及之親師溝通現況及採取溝通之策略加以探討。
二、 研究者角色的限制
研究者本身在質性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研究者本人是一個「研究工具」,而「研究工具」的靈敏度、精準度和嚴謹程度對研究的質量至關重要。研究者本身便會受到自身的知識、理解、偏見與主觀想法所影響(陳向明,2002)。由於研究者亦為同校現職教師,對於國小校園研究情境是相當熟悉的,也具有與家長接觸的實務經驗,這使得研究者可以擁有更多資源進行深入的瞭解及分析,但也因此,研究者資料分析時可能會加入研究者的教學經驗與主觀意念作為判斷,將影響部份資料之完整性。
三、 研究方法上的限制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的半結構式之訪談法,訪題設計為半結構式,內容仍多針對研究者設計的問題反應,恐怕會遺漏了重要訊息;受訪者亦可能因個人特質,而侷限於自身的立場與主觀知覺;或有所顧慮,可能刻意隱藏某些敏感的問題,導致負面的資料可能呈現得比較少。
四、 研究推論的限制
由於本研究只侷限於某國民小學一校,在學校文化、組織學習氣氛、教師專業能力與互動的條件下,各校的發展差異各有不同,因此針對同校這位低年級導師所提出來的親師溝通策略,不一定能符合其他學校的現況及需求,故有其限制,不宜做過度的推論。
第二章 研究設計方法與歷程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低年級教師的親師溝通現況及溝通策略因應之研究。因此本章第一節將先說明研究方法的選取;第二節、研究對象及研究場域;第三節說明資料蒐集的方法,第四節說研究流程;弟五傑說明資料分析與檢核。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取
質性研究與量的研究不一樣,質的研究在選擇出來的情境下只能將全釋延伸,遇到類似的情境其詮釋無法複製的(McMilI,Schumaaher/王文科、王智弘譯,2002)。此外,質化研究之長處主要是它的歸納性取向,它屬於描述性的資料研究,著眼於特別的情境或人物,在研究方法中描述人們語言和行為的現場工作,而且其資料強調以文字的形式而非數字呈現。再者,質性方法對於處理人的問題探討、內在的心理轉折與需求動機是較能掌握且能獲得深入內涵的研究方法。
而本研究欲探討的是親師溝通的歷程中,相關人物之間互動的表面行為、內心感受與發展,並藉此分析影響親師溝通的因素,又因個人的特質不同,在處理親師溝通情形及策略應用方式上有其獨特性及主觀知覺,若採用量的研究作為研究方法時,較無法由當事者的口中了解其溝通的過程及內心的真實感受。是故,研究者除透過一對一「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in-depth interview)為主要蒐集資料的來源,並輔以觀察、文件分析,來探討低年級教師親師溝通現況及溝通歷程,進而採集教師在溝通時所運用的策略及其背後潛在的深層因素,將資料真實的呈現並加以分析歸納,再從中發現、了解、感同身受,以轉化成有意義、有價值的資料。故本研究採取重視動態過程機制的質性研究方法,作為本文之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場域
質的研究在於集中深入研究一群精心選擇、數量最少的樣本,其選取樣本的方法是立意取樣(purposeful sampling),而立意取樣的效力和邏輯,在於選擇資訊豐富的個案(information-rich case),做深度的研究(引自賴美雲,2005:19)。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低年級教師親師溝通現況及溝通策略之應用,故採取立意取樣( purposeful sampling)的方式進行研究。本研究的研究樣本,基於研究者的便利性,以研究者服務學校進行選擇,研究者在一百年八月份確定研究主題及研究方法後,即開始在同校中尋找一位能夠為本研究提供豐富內涵及經驗之低年級導師為取樣對象,在與研究對象接洽的過程告知她研究內容後詢問她的意願,她欣然答應,於是,在確定完研究樣本後本研就即開始進行。
壹、 研究對象
研究樣本介紹
化名 | 美美老師 |
年資 | 十二年(低年級導師年資八年) |
學歷 | 國立○○師範學院社會教育系 |
任教年級 | 二年級導師 |
年齡 | 四十多歲 |
任教學校 | 20班以上 |
貳、 研究場域
本研究場域,主要以研究者服務的學校為主。陽光國小(化名)座落於花蓮縣南區的小鎮上,目前學校規模為普通班20班,幼兒園2班,學校教師人數42人,學童人數約500人。因學校地理位置靠東、北側且緊臨市區主要幹道,學區孩童上下學便利,多數學童放學由家長接送,或自行走路回家。低年級學童,課後部分就讀安親班,由班親班接送,部分留校參加課後輔導照顧班,放學才由家長接回或少部分自行走路回家。學區家長多從事公職或務農,族群以閩、客人數居多,原住民約佔四分之一,外省籍只有少數,雖位於花蓮縣南區,但學風鼎盛,家長非常重視學童之學業成績並熱心參與學校活動,所以常見鄰近鄉鎮之家長選擇越區將孩子送至此校就讀,親師溝通頻繁。
第三節 蒐集資料的方法
在本研究進行期間,研究者同時擔任訪談者、觀察者、文件資料蒐集者的角色,並獨立進行資料的整理、分析、歸納的工作。又研究者同時身為一位現場教師,對於研究對象背景熟悉,其優點是能夠讓研究者有雙方在同一研究現場之機會。缺點是可能因熟悉研究對象,研究者會特別掉入對職場常用的語言和並將發生之現象視作理所當然,對研究參與者言行中隱含的意義失去覺察。是故,研究者需以另一種角度和眼光看研究場景,以刺激個人思考相關的研究問題,並將個人省思記於札記中。並時時提醒自己必須忠實的呈現事實的真象,並不斷的反思自己是否持有偏見或以預設立場。研究者將利用觀察、半結構式的訪談與文件分析來搜集資料,並採用錄音、拍照、文字等方式來記錄資料,並將觀察或訪談資料以逐字稿記錄下來,並利用三角交叉檢核的方式對所蒐集到的資料加以檢核、查證。
壹、 訪談
訪談乃是一個有目的、有問題導向的談話,可分為「非結構式」、「半結構式」及「結構式」之訪談(簡春安、鄒平儀,2004)。為避免受訪者回答不清楚或是不知所云,及欲獲得有系統的訪談資料,故本研究採取一對一「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為主要蒐集資料來源,並採取非正式訪談以共完備的資料。
訪談大綱的編製係研究者依據本研究主題及目的及問題所編擬而來(附錄一),談大綱的設計是為了要讓訪問進行的更流暢;訪談大綱中的問題應盡量保持其開放性,使受訪者能有足夠的自主權決定談話的方向與內容,以免封閉性的訪談問題造成研究者的難以進行訪問的局面;故本研究採取半結構式訪談,並以文字和錄音的方式來記錄,期間會研究者可依據受訪者的回應,隨時發掘與補充有意義的問題,再提出問題,鼓勵受訪者暢所欲言,讓其能隨時補充及提供相關感言與意見。
貳、 觀察
質性研究中的觀察是一種有目的、嚴謹,有系統並有意識反思的研究活動(陳向明,2002)。為了增加訪談資料的正確性與可靠性,研究者也進入個案之班級,進行親師互動之觀察,藉以深入瞭解個案教師實際之親師關係與溝通,並與訪談結果相互對照,使本研究所蒐集的資料更周延與正確。
研究者選擇於班親會或有家長參與的活動時間進行觀察,採非參與觀察的方式進入場域中,對親師互動中所表現之態度、行為以及對話進行觀察,為確實瞭解觀察情境,會將活動現場狀況、親師互動情形等記錄於觀察紀錄表中。本研究將實地訪問研究對象的場所,進行直接觀察,如非教室活動、教室活動等,來蒐集研究資料,以期能對於研究現場所發生的事件、現象等,能有更多元與全面的瞭解。
參、 文件蒐集
文件的用途在於為其他資料來源提供佐證或增加資料之用(陳向明,2002)。黃瑞琴(2003)亦認為文件資料蒐集的目的在於檢驗和增強其他的資料信實度,若發現文件和所得的資料有互相矛盾的情形,研究者應進一步進行探究原因。因此本研究擬蒐集的文件包括家庭聯絡簿、活動通知單、班級通訊、學校行事曆、親師座談會議記錄等資料。這些文件皆可幫助研究者瞭解研究參與者親師溝通事務的情境及脈絡。在與訪談者建立良好關係後,將請受訪者提供,使蒐集資訊更為豐富,蒐集多樣文件可幫助研究者檢核、補充與增加訪談、觀察等資料的正確性與各項相關議題的發展、意義及情境脈絡。
第四節 研究流程
壹、 研究流程
本研究的流程共分為三個階段:
一、初步階段:
包括題目確定、文獻資料蒐集分析、確定訪談題綱、選擇訪談對象、以及決定訪談資料記錄方式。
二、實施階段:
包括與受訪教師約定訪談時間與地點、傳送訪談大綱、進行訪談、填寫受訪教師基本資料。
三、完成階段:
包括將錄音檔轉成逐字稿、完成低年級教師訪談初稿、請受訪教師檢視、校正與確認文稿、依本研究目的歸納主題與分析、呈現研究結果。
貳、 進入及退出研究場地
一、進入研究場地
研究者在一百零一年八月確定研究主題後,即確定研究的場地為花蓮縣某一公立國民小學,跟受訪者接洽後,確定在九月初進入教學現場,選擇一次利用課餘的時間進行訪談時間大約進行90分鐘,並選擇二次有家長參與的活動時間,進入研究場域中進行觀察,為了避免研究者進入教學現場對學生的影響,會請受訪者簡單的向學生介紹研究者的來意及研究時間,希望在觀察期間不會影響學生的上課心情。
二、退出研究場地
本研究在一百零一年十二月三十日完成教室觀察,並退出研究場地,因為進入教室的觀察時間只預定為兩次活動,觀察時間不長,希望不會對任課老師及學生造成影響。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檢核
壹、 資料的分析
將所蒐集到的資料整理、分析、詮釋及呈現其發現結果為質的研究之最終目的(吳芝儀、李奉儒,1995)。質的研究資料的整理、分析與解釋是同時進行且為來回不斷循環的過程。
本研究的資料主要是錄音訪談的逐字稿、現場觀察記錄表、受訪者提供的文件資料等。資料分析方法是針對低年級教師的訪談內容逐一整理成逐字稿,訪談和觀察的編碼皆以日期做記錄,如訪談的日期是一百零一年九月六日,編碼即為(訪1010906),觀察的日期是一百零一年九月七日,編碼即為(觀1010907)。之後詳細閱讀訪談或觀察的文字檔內容,將收集來之文件或有意義的資料以表格方式分類,以利於分析出概念來,最後將整理出來的初步資料給受訪者閱讀,以提供回饋及想法,如此反覆將資料分類整合與修正,配合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做完整的歸納。本研究資料分析的步驟是循環交叉進行的,以作為詮釋低年級親師溝通的現況、問題與建議。
貳、 資料的檢核
三角交叉檢驗法(triangulation)指的是:將同一結論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情境或時間裡、對樣本中不同的人進行檢驗。目的是通過盡可能多的管道,對目前已經建立的結論進行檢核,以求獲得最大的真實度(陳向明,2002:549)。研究者採取的作法如下:
一、信度
(一)重測信度
研究者以相同的問題在不同時段訪問受試者,會以電話訪談受試者,如果受試者所講的內容前後相同,表示信度高(葉重新,2004)。研究者會藉由訪談大綱上的問題,用相同的問題在不同的時段訪問受試者,看看受試者所談的內容是否前後相同,以判斷是否有較高的信度。
二、效度
(二)三角測量法
研究者會將所搜集到的資料,如訪談逐字稿,教室觀察記錄表,受訪者提供的文件等相關資料和受訪者相互討論,相互比對交叉檢驗,並配合相關文獻資料,做為效度檢核的依據。
第三章 結語
教育是國家發展之重要根基,教學則是教育活動的核心。學生是否能獲得最佳之學習,與教師的專業息息相關。(Berger,1995)提出一個優良的教師就必須與家長有良好的溝通,一位好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人際關係與專業技能。少子化已是全球的趨勢,社會上家庭人口結構轉變,使得新世代的家長對於子女的教養觀念也隨之改變,也因為這樣的結果,讓現在的家長更加重視親師關係,因此在教學現場中,也需要面對越來越密切的親師溝通。
良好的親師溝通可連結學生在家庭與在學校間的各項生活與教育學習,教師和家長間的互動關係密切與否,深切影響孩子的教育成效,因此,在親師關係中,建立良好之互動極溝通,不單是對教師本身有益處,對於學校、行政單位、家長與學生更定有助益,實是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淑俐(2000)。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市:三民書局。
王淑俐(2005)。溝通,其實不簡單:教育及學校行政溝通的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
伍鴻麟 (2002)。桃園縣國小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及親師互動情形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民教育
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宗立(2002)。親師溝通的障礙與突破。台灣教育,616,48-54。
吳芝儀譯(2001)R. C. Bogdan & S. K. Biklen 原著。資料分析。載於黃光雄(主譯)、李奉
儒等(譯),質性教育研究(頁219-263)。嘉義市:濤石文化。
涂怡如 (2000)。論親師溝通的理論與實務。國教之友,51(4),14-22。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台北市:洪葉文化。
陳向明(2004)。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
陳師榕 (1998)。國民小學級任教師全面品質管理特質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淑華 (2006)。國民小學低年級教師親師關係與溝通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瑞琴(2003)。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 台北:心理出版社。
鄭淑文(2000)。國小一年級導師因應親師衝突方式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2 版)。台北市:五南書局。
附錄一 訪談大綱
訪談主題:國小低教師親師溝通現況與因應策略之初探
壹、訪談對象基本資料:
一、性別:□男 □女
二、婚姻;□未婚 □已婚
三、年齡:□20~24 □25~29 □30~34 □35~39
四、服務年資:□5年 □5~10年 □10~15年 □15~20年 □20~25年
五、任教低年級年資:□5年以下 □5~10年 □10~15年 □15~20年
六、任教學校:□12班以下 □12~24班 □24班以上
貳、 訪談問題:
一、您通常在什麼情況下或因為什麼事情會和家長聯繫?
二、家長通常在什麼情況下或因為什麼事情會和您聯繫?
三、您認為與家長溝通的事情中,比較重要的是什麼?
(例如學習情形、行為問題、彼此的教育理念…等)
四、您通常使用何種方式與家長聯絡?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方式?
五、您認為哪些因素能形成良好的親師溝通?
六、您認為哪些因素會造成親師溝通的障礙?
七、您認為自己與低年級家長進行溝通之經驗愉快或不愉快?
若不愉快則主要障礙為何?
八、從事國小教職工作以來,您與低年家長聯繫時遭遇過哪些困難?
試舉例說明。您如何處理?您的感受是什麼?
九、就與低年家長親師溝通而言,您有哪些心得、策略的運用或需要什麼協助?
十、是否有任何其他相關的事件或想法需要補充的?
参、訪談結語
謝謝○○老師的分享,真的很感謝您!讓我聽到很多寶貴的經驗,我會把訪談的內容轉成文字檔並把整理出來的檔案寄給您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