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生抽菸行為之個案研究:現狀與法規衝突探析

格式
doc
大小
85.5 KB
頁數
9
上傳者
johnny chang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3-01-13,离现在 12 285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國中生抽菸行為形成之個案研究

張家銘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碩士專班

[email protected]



壹、前言

2011年媒體拍攝到一群國中生聚集在校門口周遭一起吞雲吐霧的畫面,讓社會大眾印象深刻,誤認國中生可以明目張膽的公開抽菸,其行為乖張,實在是錯誤的示範。菸害防制法第12條規定:未滿18歲者,不得吸菸。違反第12條第一項規定者,應令其接受戒菸教育;行為人未滿十八歲且未結婚者,並應令其父母或監護人使其到場,無正當理由未依通知接受戒菸教育者,處新臺幣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鍰。第十五條規定:學校全面禁菸。國中生在校抽菸已違反法規,台北市衛生局甚至於2011年對市內某國中開出第一張抽菸罰單 

研究者目前任教於台東縣國中,校內國中學生有不少人染上抽菸惡習,甚至是有了菸癮,下課時會趁訓導人員不注意,聚集在暗處抽菸,情勢似乎是對國中生愈宣導禁菸,學生反而愈不在乎,仍可在廁所、各校園死角處發現菸蒂。研究者於新學年擔任九年級導師職務,班上學生人數27人,男學生與女學生抽菸人數大約10人,約佔班上總人數1/3,人數之多令我驚訝。有的人是一大早上學前抽、下課時抽、放學後回家抽,其中在校下課時間抽菸最令學校及導師頭痛,除了造成環境髒亂、空氣污染、違反校規,最重要的是有害身體健康。為了降低學生在校抽菸,訓導處會對抽菸學生做下課管制、違反校規處理、開辦戒菸班、或公開宣導不准在校內抽菸,而研究者也在201112月於班上做了1節課的戒菸及菸害防制法法令宣導,讓學生知道抽菸對自己身體及周遭學生造成的傷害,這些方式都是為了希望抽菸者慢慢戒菸。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1年的調查指出,近年國中男生的吸菸人口出現攀升現象,從95年的9.7%上升至2011年的11.2%,但國中女生則是減少0.5%,顯示國中男生的吸菸年齡正在下降;至於國中女生則是持平左右,954.7%、974.9%與20114.2%。

基於研究者對於班上學生身體健康的關心,想了解為何班級抽菸學生人數比例偏高,高達班級總人數1/3,此為研究動機之一。而學校訓導處的戒菸班、及校內公開宣導戒菸等預防措施是否能達成實質成效,此為研究動機之二。根據李蘭2006 年研究結論得知,家長與同儕是影響青少年吸菸的主因,與本班學生抽菸行為形成是否相符,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本研究以台東縣某國中九年級2位經常抽菸學生為研究對象(見表一),為了深入探討將針對訪談學生為中心,延伸再去訪談相關人員,如認輔教師、同學、訓導處人員、校內同儕等,為研究訪談對象,溯及學生與家庭、學校等因素之互動,並以此探討學生抽菸情形,並能提供相關單位改善學生戒菸的方法 。









表一 研究個案資料表

編號

化名

年次

性別

家庭型態

身份


具體事實

備註

S1

小祖

86

家庭功能不彰

原住民

曾為家暴受虐兒、缺曠、抽菸、多次違反校規、學習成就低落

2011/11/4

S2

小傑

85

父母離異,母再婚,目前與父親同住

平地

抽菸、家庭功能不彰、成績中上

2011/11/4


本研究時程訪談部份以20119月到20121月期間所得資料為主。對於偏差行為與青春期國中生的名詞解釋如下。

()偏差行為

吳武典(1987)對於偏差行為的定義,則以行為不但要「有異」而且還要「有害」,才能稱做偏差行為。吳武典(1988)更進一步指出:任何偏差行為皆可視為適應困難的症狀。個人遭遇困難,無法以自己的能力、經驗去克服,或無法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去因應環境的需求時,便可能訴諸病態的行為,以滿足需要或解除危機。

()青春期的國中生

陳嘉明1986指出青春期是青年期的初期,是人生中的第二個反抗期,也是準備脫離父母而獨立的第一步,與穩定的兒童期不同的是心理與情緒上極不穩定,因而容易製造出各種問題。雖然生理上發展已像成人了,但心理發展未必成熟,他們急於表達自己想法,但不被視為完全成熟的大人,所以心裡上往往十分矛盾。不再依賴父母的青少年,想與同伴建立親密友誼,容易形成小團體,而目的則為了從歸屬的小團體中去發現自己。此時看似脫離家庭的年紀,更須父母協助孩子認識人生意義,並能設身處地體會他人立場感受(黃迺毓,1988)


貳、正文

針對為何在青春期階段易形成抽菸行為,研究者列出以下各專家學者對孩子從幼兒期到青春期間,在自我認同、學生次級文化與同儕團體、家庭功能三方面所提出的發展理論與研究結果,試圖探討並了解抽菸行為形成:

一、自我認同

1.心理分析學派Freud為最早有系統的提及認同理論—由其人格結構中,可知「本我」系統是最原始的本能,在嬰兒時期,母親給予一切立即滿足,嬰兒便將外在客體—母親視為自己的一部份,此為「原始的認同」(張春興,1985)

2.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個人會認同某一楷模,而是因模仿者與楷模雙方交互作用所產生的行為結果而定,這種看法採取學習理論中的效果率和增強理論觀點來解釋模仿和認同(吳淑玲,1996;張春興,1985)。經由對別人的行為模仿、認同,而後內化成個人獨特的人格特徵(呂錘卿 1987)

3.青春期的自我認同:青春期階段在心理社會發展上最重要的是自我認同的形成,即心中已有穩定的自我形象,產生「別人和我自已,都知道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無論做任何事,只要盡力即行,反正別人都已承認我的存在與工作價值。」就是我所見到的自己和別人眼中的自己開始區分的時期(陳嘉明,1986)。他們會了解,「我」在不同場合或時間裡有不同的面目,但這些面目是相關連的,交錯成整體個人,即在生活中扮演不同角色,在學校是一位學生、是某某人的朋友、是家中的長子等等。在國中生自我認同過程中,同儕團體和崇拜偶像扮演重大的影響,同伴間也會相互比較異同、強弱(黃迺毓,1988)


4. 國中生年齡在艾里克森(Erik H.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被定義為青年期,其發展危機為自我統合與角色混亂,國中生如果在此時期發展不順利,會感覺角色混淆,有生活無目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的心理特徵,此時期所面對的危機情境也較其它時期嚴重。此時期為人生成長的關健年齡,然而這些孩子也對未來方向茫然又無知(張春興,2003)。在這過程中,主客觀自我一致,則穩定認同自我;主客觀自我不一致,則不了解自己存在的意義,而做出自暴自棄的行為(陳嘉明,1986)。在升學主義掛帥下,學校與社會的要求,面對漸增的課業壓力,更容易產生角色混淆。而抽菸行為於此時期伴隨出現的次數便增加。


二、學生次級文化與同儕團體

鍾蔚起1981年在「國中學生次級文化及其差異因素之調查分析」中,肯定國中次級文化確實存在,該論文結論指出:「國中學生次級文化雖有其與成人相異部分,但並非與成人文化相抗衡,而是對成人文化不同的順從方式。」

學校文化包含兩種對立的文化:一是教師成人社會文化,二是學生所代表的同儕團體次文化(華勒Walller1932)。國中生在學校內成員參與或共享文化不同,會自我選擇某種生活方式或行為(林頓,1936 ),而國中生次級文化便是在學校這個大社會中的次級社會(subsociety)或次級團體(subgroup)成員所形成的一套特殊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包括:思想、態度、習慣、生活方式(陳奎憙,1990)。如此說來,國中生雖受共同文化規範,也受學校次級文化影響,以抽菸行為來說,反而是消極性和反抗性的。

國中生對朋友採開放性態度,選擇與自己有相同經驗、相同境遇、共同煩惱的朋友,意即與自己差距最少的朋友,才能保持恆久的友誼。但是對父母則採取閉鎖性態度,自我意識增強、自主性提高,雖有反抗心,但會把一切不滿與反抗念頭藏在心中,不願與關係最親密的父母訴說,於是便產生隔閡。此時國中生對父母做「重新評估」,有時對父母的頂嘴、反抗或批評父母等行為,是為了未來成為社會人前,先以客觀立場觀察周遭事物的反應,他們並非真的「變壞」,而是已逐漸的感覺自己的存在。此時期的父母如過度干涉,反適得其反,有時在觀察後適時再介入輔導較好(陳嘉明,1986)

兒童在家庭或學生在學校的一切行為,均可視為其人格發展的指標。對國中生而言,學校是同學所形成的團體,意即學生在校一起行動,離開學校就個別行動。其人際關系可分為2種:學校團體與至友團體,此時期生活重心幾乎集中在至友團體裡。自我表白(談心)的對象為身邊好友,藉由朋友間交談而減低心中煩惱,獲得安慰(陳嘉明,1986)意即國中生的「智囊團」由家庭或學校轉向身邊的至友了。

三、家庭功能

家庭主要功能為提供彼此在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支持,家人彼此交互作用構成其行為型態、角色和價值觀(Buckley,1967)。杜弗於1977年在其8階段家庭生活周期理論中提及第5階段為青少年的家庭,而每階段皆各有其需要、期望、問題、挑戰,個人發展與家庭發展如調適成功,則為雙贏;調適失敗,則產生家庭困境,個人發展則受阻、不順利。

張芝鳳於2000年「青少年與父母以及與同儕間的依附關係對其自我價值之影響研究」中,以問卷調查法方式,針對高雄地區公立國民中學之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結論顯示青少年的三種依附關係對自我價值之逐步迴歸預測分析方面:(一) 青少年的母親依附關係、父親依附關係、同儕依附關係此三個變項均能有效預測青少年的自我價值,其中以父親依附關係的預測力最佳。(二) 青少年父母依附關係比同儕依附關係對青少年的自我價值有較高的預測力。意即國中生對父親的依附關係較高,會產生較高的自我價值;而且出身於家庭功能健全孩子對父母親的依附關係高於同儕依附,並能產生較高的青少年自我價值。可見家庭功能的重要性。



針對國中生抽菸與戒菸教育現況分析說明如下:

在學生接觸香菸原因方面,家長與同儕是影響青少年吸菸的重要因素,有超過六成吸菸學生是因為好奇心而吸菸,其次是抒解壓力,以及同儕壓力,還有生活無聊等因素。抽菸與壞學生畫上等號的刻板印象,因為研究分析學生的課業表現、信心、家庭經濟、單親與否、父母的管教嚴厲與否等因素,都發現其中關係並不強烈。如此正可說明若能在青少年剛開始吸菸時,便積極介入輔導,將可減少傷害(李蘭,2006)

行政院國民健康局在2004年做了「93年國中生吸菸行為調查」,結果顯示:1.每四個國中生中就有一位曾經吸過菸,近四成第一次吸菸年齡小於10歲。2.父母親及好友等重要他人吸菸的情形,顯著影響青少年是否吸菸,而半 數的學生暴露於家庭二手菸中。3.近六成五國中生吸菸者購買菸品時,不會遭商店拒售菸品 。4.國中生對菸害的認知,仍有待加強。

戒菸是指吸菸者戒除吸用尼古丁的毒癮,亦是目前世界各國一項主要健康議題。當人類吸入尼古丁後,會影響腦中的獎賞路徑(Reward Pathways),使吸食者感到愉悅,不少初期吸食者均認為自己不會上癮,約數週至數月後逐漸成癮。

國內有關國中生戒菸教育方面的研究如下:

洪琲箴(2004)探討「增強自我效能與拒絕技巧訓練」計畫對國中生健康態度之影響--以吸菸為例,研究結果有五點建議:1.在對青少年進行預防吸菸教育時,亦應對家長進行反菸宣導;2.將課程納入正規教育體系中,並由學校老師親自教學、示範;3.延長介入時間,並做持續地縱貫性研究;4.亦可針對不同年齡層學生做橫斷性研究,以瞭解課程介入對不同年齡學生之成效;5.降低研究對象之年齡, 提早開始對學生灌輸拒菸的意識。

葉純瑜(2008)研究--「臺北縣某國中戒菸教育介入計畫實施成效」,目的在探討戒菸教育介入計畫對吸菸學生的影響,並了解吸菸學生對團體戒菸課程和戒菸個別輔導的評價。其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1.戒菸教育介入計畫能立即提升實驗組學生的「戒菸知識」、「戒菸技巧」、及「戒菸自我效能」,並與對照組達顯著差異,且具延宕效果。

2.戒菸教育介入計畫能立即提升實驗組學生的「戒菸態度」、「戒菸行為意向」、及「持續戒菸率」,但未能與對照組達顯著差異。且無法提升實驗組學生的「吸菸危險知覺」。

3、戒菸教育介入計畫能降低實驗組學生的「一氧化碳值」並與對照組達顯著差異,且能使「戒菸行為改變階段」正向的移動,並降低「尼古丁依賴程度」及「每日吸菸量」

4.實驗組學生對「團體戒菸課程」及「戒菸個別輔導」持正向評價。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可發現戒菸教育除了針對吸菸者外,也應對家長作反菸宣導;在課程方面,戒菸課程融入教學中,由學校教師於平時課程中宣導抽菸的可怕,及二手菸的危害,使學生心存吸菸是危險行為之共識;三方共同努力才有可能達成戒菸成效。戒菸教育年齡的往下延伸是有必要性的,如果在國中階段才針對吸菸者作戒菸教育,只能使抽菸者降低對尼古丁的依賴性及對戒菸課程感受正向評價而已。

在國外研究方面,Trond-Eirik Strand,Columbo Malayeri, Petri K.J. Eskonsipo, Tom K. Grimsrud,Jarle Norstein &Tom Grotmo.(2003)研究挪威40-44歲男女肺癌患者與其國中階段抽菸顯著關係,男性達(r0.88), 女性達(r0.82)。世界衛生組織2011年統計也指出,90~95%的男性肺癌患者與70~75%的女性肺癌患者與吸菸有關,這些抽菸國中生未來健康狀況實在令人擔憂。Edythe London 更探討吸菸對於青少年的大腦與認知功能造成的影響狀況時,結論提到,過早接觸香菸將會對大腦前額葉皮質成長造成傷害,未來將影響當事者容易做出對自己權利或福祉不智的選擇。美國學者Stanton Glantz2011年最新研究結論也指出:上百萬非抽菸人口將因吸入二手菸而生病,並且在2050年將有3400萬人口因抽菸而導致肺結核死亡。這是一件多麼令人震驚的研究結果,抽菸不僅害己而且也危害周遭人群的生命安全。


參、研究分析與結論

本研究主旨在了解班級學生抽菸行為形成,及國中生戒菸教育作法,研究者根據研究問題蒐集資料,訪談二位國中年級在學抽菸個案,先製作訪談大綱,在100114日針對這2位個案分別做了1小時的訪談,在獲得對方同意下,採全程錄音方式記錄訪談內容,之後再以逐字稿分析個案家庭背景、交友…等內容,再輔以觀察與輔導方式。以下依據所獲得的資料,經由資料整理分析並討論研究結果。

  1. 個案討論與分析

個案1:小祖(化名)的抽菸歷程自述

小祖目前為九年級男性學生,族別為原住民學生,目前在家中與母親同住,有2個姊姊,大姊在我國小時就已外出工作,二姊目前就讀私立高職。父親在我八年級時常會喝醉酒,酒品不好,會發酒瘋,導致嚴重家暴,申請保護令,但現在他因為生病搬回來與我們同住,母親在照顧他。在家裡氣氛不太好,父親仍會有喝醉酒發脾氣時候,此時母親只能保持低姿態,退縮不與父親發生衝突,我非常不喜歡我爸爸。目前母親照顧舅舅二位小孩維生,月入二萬多元,而這筆收入正好提供小祖與二姊一家人所有的生活費,父親目前在家無工作。家裡經濟狀況不佳,小祖的零用錢也不多。

()長輩與同儕抽菸引起動機

目前家中長輩,只有父親有抽菸的習慣,而且一天抽一包,菸癮算是滿重。母親不會抽,但大姊會,在我小六時,她就搬出去外縣市工作,不與我們同住了,而且我們兩人相差12歲。

第一次看見遭親朋好友抽菸是國小4年級,當時沒抽菸的想法。第一次想抽菸的年齡為小學六年級時,地點是在學校,而且當時是躲在廁所偷抽。第一次抽菸,當時感覺喉嚨很嗆、不舒服,而且想咳嗽,身邊國小六年級同學將近5-6位,原因為有2人出主意說要買菸,而且他們當時也都是第一次嘗試抽菸,菸的來源則是朋友買的,我那時候還沒有零用錢。到目前為止,抽菸已有4年時間,從小六到國三,一段不算短的時間,現在想戒都戒不掉了,以前一天56根,現在一天一包菸,如果有多的零用錢就會去買,如果沒有的話,就會跟朋友拿來抽。

()模仿學習與同儕助長菸癮

戒不掉的原因:忍不住想抽菸,喉嚨有生理反應,有想要吸菸的感覺。我現在可以不用在學校抽菸,可以撐到放學後再抽,但有時候還會在學校內抽菸(訪談後,被研究者發現有2次在校抽菸紀錄)。有時身體不舒服時,朋友給菸也不會抽,他們不會勉強我。

如果那一天我不抽菸的話,他們一定會對我產生注意,或是嚇到說:為何現在不抽菸。有時累的話我也不想抽菸。在這群朋友中,我是受歡迎的,因大家都會抽,且有共同嗜好,所以下課常聚在一起。現在抽菸不會讓我產生酷帥的感覺,因為大家都一起抽,大家都一樣。

看到大人抽菸時,心想如果模仿他們抽菸的話,那我就是大人,這是我當初的想法啦。一開始抽菸時,是因為好奇心、會有帥的感覺、想模仿大人,而另一方面為家庭因素影響。

()抽菸影響健康與課業

我知道抽菸對身體不好,但就是無法戒菸,現在身體並不是很健康,曾因支氣管毛病住院。因為抽菸有提神效果,長期晚睡,嚴重影響睡眠品質,目前上學時常晚到,有時則會無故不到校。八年級時,日夜相反,缺曠過多,嚴重影響學業,成績低落,導致現在無學習動機。目前有胃痛的毛病, 也是因為八年級時,長期沒吃早餐所致。我不喜歡跑步, 因為肺活量不好。


個案1:小祖抽菸行為分析

小祖是在家暴家庭中長大孩子,父母分居,法院限制令限制父親接近住所,在成長過程中,家中3位孩子教養全落在母親身上,要完全照顧到孩子生理與心理層次,實在不容易,而且家中又有經濟困難問題。

家庭教育深切影響孩子,家長須言教身教,父母親吸菸、兄弟姊妹吸菸及同儕吸菸對於青少年吸菸行為有顯著的影響(黃慧文,2009)。而小祖對抽菸的好奇心一直藏在心中,缺乏家庭的愛時,便尋求同儕的感情支持,物以類聚,更形成長期的菸癮。

即使案主對於第一次抽菸的接觸不甚愉快,但此時同儕的依附關係勝過家庭的依附關係,雖然沒錢買菸,但有朋友的溫暖陪伴,覺得抽菸也不錯,在行為學派增強理論中, 其抽菸的學習獲得增強,其抽菸行為就會持續下去。

青春期階段乏人管教,小祖在八年級時期曾有中輟,跟社區行為偏差孩子過從甚密,曾為學長的小弟。母親知悉孩子有抽菸習慣,但無有效阻止,菸就一根接一根抽了,四年長期下來,生理反應造成該生菸癮,很難戒掉。在學校,有一些抽菸同儕團體支持,利用校園死角、及訓導人員不在場時段,下課時間找地方抽菸,而回家後更不受約束,抽久了就戒不掉。

抽菸行為在同儕眼光中已跟案主畫上等號,個案在這群團體中,是以所謂的大哥自居,曾想過模仿大人外部行為,就自以為是大人,而能與其他學生相異。青少年過早抽菸造成多方面的缺點,身體不佳是最大受害,而長期曠課也讓學習動機低落,學業荒廢。以下為小祖抽菸事件處理。


小祖抽菸事件處理20111214

(20111214日:早上第3節數學課時,小祖利用上課時間至廁所,數學老師認為上廁所時間過久,進去廁所察看,見另一同學不知怎的也溜下去廁所,據當時任課數學老師的說法是,另一位學生是把風的人,此時廁所的大門深鎖,而廁所內飄出陣陣的菸味,且裡面只有小祖一人,數學老師斷定他是在廁所內抽菸,於是在下課告知導師。

中午用完餐後請小祖過來辦公室,詢問他上數學課狀況。為何上課時在廁所內這麼久? 小祖辯稱他只是去上廁所。那為何上廁所會這麼久?他還是堅稱只是去上廁所。那為何另一同學也在哪?而且是在廁所外面?林宣稱他也是去上廁所,偶遇。那為何你上廁所還鎖門?沒有啊,我只是上廁所而已。那為何裡面會有菸味飄出?而且數學老師還親自去廁所看,並且聞到濃濃的菸味。此時小祖的表情有點生氣了,說:「沒有親眼看見,就說我抽菸,我那有抽菸?他又沒進去廁所,親眼看見,怎能說我抽菸。於是氣沖沖的走出辦公室,回到班上,當下還有些問題尚未問完…。

數學老師認為該生腦羞成怒,其實只是想掩飾自己的偏差行為

午休結束,再約談小祖,他說第3節上課時,他才剛被母親載到學校,怎麼會有機會去買菸,你可以搜我的書包。但是整件事情很明朗,該生利用上課時到廁所,待的時間過久,又有人把風、將門上鎖,廁所內又有菸味,但是還是堅持沒去抽菸。研究者也找來數學師所稱的「把風的」同學,這位學生辯說他只是去上廁所(但未經任課教師同意),並不是去把風。最後請生教組長處理,於第一節上課找小祖去問話,也是同樣的結果。

根據生教組長的說法,因為處理學生問題並非當下解決,沒有第一證據顯示,而且學生各說各話,校方借到的一部尼古丁檢查機器功能也不佳,無法測出該生隔幾小時後的尼古丁殘留量,更無法證實學生說謊。)


個案2:小傑(化名)的抽菸歷程

小傑為閩南人,目前就讀國中九年級,個頭小小的男生,七、八年級時,一直期待能長高,但九年級時則擔心功課不好,想去補習。爸爸在飯店業工作,擔任經理職務,月入三萬多元,小傑父母親目前為離婚狀態,父親因工作繁忙,晚上不常在家,有時一大早才回家。阿嬤、阿公以務農為主,農作物因市場需求,價錢時好時壞。

()家中輩抽菸,引起小傑模仿

小傑於11月初從桃園某國中轉入本校前,都是和媽媽及其男友住在桃園,因媽媽工作關係,時常在凌晨回家,但小傑已入睡了,所以,晚上時間只有媽媽男友和小傑二人在家,上學前會跟媽媽道早後再出門。媽媽與男友都會抽菸,一天12包,在小學一年級時就看見親朋好友抽菸,但是當時不會想抽,也覺得沒什麼。13歲國一時,跟媽媽與她男朋友同住時,因為媽媽忙於晚上工作,隔日一大早才回家,媽媽男朋友則晚上都待在家,而且他和媽媽會管我很多事情,所以,心煩就開始抽菸。

()抽菸時間短,卻有菸癮

剛開始沒感覺,但一抽進去後頭會暈,可能第一次抽假菸,之後常抽,感覺上就沒什麼,抽了菸後心跳會加快。第一次抽菸時,當時身邊無人,只有自己一人獨自抽,菸不是買的,是偷偷拿我媽男朋友的菸,他不知道我有拿菸抽,之後買菸錢都是自己早餐錢存下來的。回到台東後,會用阿公、阿嬤給我的早餐錢,存到500元左右,再用這筆錢去買菸。

到九年級上學期為止,菸癮有1年多了吧,時間不長,但菸癮還蠻重的。當我心煩時會想抽菸,媽媽唸我、考試考不好、跟朋友吵架時,或是像我轉學回台東就讀,這些情形,我都會想抽菸。平時和抽菸朋友,相聚一起就會抽菸,這是大家共同的習慣。曾經有想要戒菸,內心有爭扎過,但菸癮來時,就想去買,內心想下次再戒菸吧。

在桃園時,感覺抽菸滿受歡迎。剛開始抽菸時,會認為在團體中受歡迎、很帥、很酷等,也會認為自己成熟,而別人會認為我很酷,但久而久之大家都在學校抽,所以也沒什麼不同。目前是戒不掉了,想睡時,會抽菸,出門前抽一根,可以撐25分鐘,但上課期間只能以分心方式,或以跟同學談天的方式來分散抽菸念頭,下課時,再找地方抽,會有找不到抽菸地點的焦慮感。

()個性活潑,迅速融入團體

現在來台東第二天了,班上也有一些好朋友,如:()XX()XX()XX()XX()XX()XX()XX()XX。他們會跟我閒談,想了解桃園那裡的狀況,()XX會教我一些事情,抽完菸後要漱口…等等。在桃園時,我們班只有4位會抽,但在這裡,班上將近有10人都會抽菸,我想會有這麼多人集中一起抽,也是難免的,那是團體認同的關係。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家長的陪伴

在七下到八上這段期間,因判逆的想法,壓抑不住心煩感覺,於是就在這段時期,開始抽菸。其實在抽菸前就接觸過很多抽菸的朋友,開始是因賭氣,當時媽媽的男朋友管我太多,心裡煩悶,於是用這方式代表跟大人一樣。當時心裡會認為感覺長大了,大人不應該再管我之類的,但我是不會用抽菸去挑戰權威的,純心裡想,心煩或很HIGH高興時、疲累時、無事做時,都會想抽。

()抽菸對學生造成的影響

菸癮來時,會讓我緊張、膽顫心驚,煩惱抽菸地點的問題,而且會影響我上課的專注力,()XX有告訴我校內有個小徑通往校外,大家都會去那裡抽,但是我不能告訴你是哪裡。我不喜歡跑步,尤其是長跑,因為會覺得容易累,也沒想過原因是什麼,可能是抽菸造成的吧。在生理上沒有什麼影響,純碎是腦袋想抽,頻率因不同狀況而異,但我完全無法降低想抽的次數,盡量以分散注意力,如玩鬧、談天等。假日時抽得較多,有想過要戒菸,但沒實際想過要採什麼方法,只想慢慢愈抽愈少,最後就不要抽了,但沒有去做。現在沒有這想法了,已習慣了菸是身體的一部份,因為那時被媽媽盯得太緊了,太心煩了。


個案2:小傑抽菸行為分析

小傑因父母離異關係,國小就搬到桃園與母親同住。家中經濟狀況還好,但缺乏適當陪伴與管教。從小見識家人不良的抽菸習慣,心裡世界早存有大人等於抽菸想法,直到青春期時,心理漸以自我中心為主,較不服從家長管教,缺乏適溝通與陪伴,內心煩悶時便想藉由抽菸方式展現自己的成長或改變,身邊的朋友多是抽菸者,時間一久,就上癮了,主要為身邊少了重要他人的陪伴及溝通,而被同儕團體代替,對同儕團體的依附關係大於家庭親子依附關係。

親子間缺乏良好溝通,且因父母離異也造成孩子無所適從,在同儕中找尋夥伴支持,且小傑個性活潑,雖剛轉入,已有跨班的朋友,無非是抽菸小團體所致。

()青春期情緒也須受到家長關注

抽菸的人常會聚在一起,朋友的支持更增強其持續抽菸的動機,模仿大人行為也是導致抽菸動機之一;母親疏於照顧、陪伴及適當溝通,小傑因不服第3者的管教,用不成熟方式挑戰大人。

因為抽菸讓小傑身體處於不佳狀況,尤其是肺活量不夠,以及未來長期的抽菸生活。該生將自己的抽菸行為歸因於母親、情緒。以品行角度來看,是有點不負責任的說法。以下為小傑抽菸事件處理。


小傑抽菸事件處理(20120106)

中午午休後,在廁所後方抽菸,訓導主任發現小傑不只一次抽菸,屢勸不聽,被記小過乙次。小傑說剛點菸就被發現,其他人則先跑了,只有我點菸,所以只有我被抓。研究者:你總不能一直抽菸,然後又被記過,你打算怎麼辦?

小傑:是啊,我也很煩惱,我想我就不要在學校抽菸了。


透過訪談學校生教組長,及訓導主任,在推展學校戒菸宣導與戒菸班方面,他們認為在國中階段再實施戒菸班,其成效不明顯。學生如果抽菸成癮,要學生戒菸似乎不容易,只能以勸導、校規處置,儘量杜絕學生在校抽菸。但在整體方面來看,如果能夠在課程上,實施菸害認知、拒抽二手菸、菸害防制法…等宣導,配合訓導處校規處理,再經由透過聯繫家長方式,在校抽菸學生,在心裡上會存有抽菸有害健康認知、家長的指責、校規的處罰…等內外在壓力,他們在學校時會逐漸降低對尼古丁的依賴。

學生偏差行為產生不外乎:父母教育程度低、單親或隔代教養多、手足數目多、及父母較不重視教育(陳順利,2001)。另一項研究也指出,得不到父母親關愛的子女,受到家庭以外朋友影響大於父母的教導(張春興,2003),而小祖在國小時因受同儕團體影響而抽菸,小傑則在家庭中缺乏家人的陪伴與關愛而抽菸。在家庭教育方面,如果母親對子女的生活監控越多,施予子女的嚴厲打罵教養越少,子女的偏差行為越少(謝沛霖,2011),小祖則較少受母親約束,又經歷家庭暴力,偏差行為因而產生。在這兩個案例中,都是家中有長輩抽菸,尤其是父親抽菸,孩子更容易有抽菸行為。管教孩子須從心做起,每個孩子都需要適度個人空間,父母愛孩子愛得緊迫盯人,反而讓孩子覺得不被信任、不被尊重,想盡辦法要脫離父母的掌控,小傑的情形便是如此。


二、研究結論

()班上抽菸學生比例偏高

在研究者訪談過程中,了解原住民社區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孩子對父母親依附關係低於同儕團體,尤其是青春期期間,對於學生而言,青少年正向價值觀偏低,而抽菸團體間彼此存在一股根深蒂固的吸引力及支持力,對抽菸的影響佔了大部份因素。另一因素為,家庭未對孩子從小提供適當管教,及適當的愛,導致孩子較易產生抽菸偏差行為。在學校導師方面,學生歷經三任導師,對於導師風格須從新適應,抽菸形成關鍵期及有效預防期主要在七年級階段,而導師則較無法快速且長期陪伴學生,並進一步導正其抽菸偏差行為,無法掌握有效時機和及時性還有,在訓導處行政業務上,在98學年因學校減班,訓導處只剩2位組長,各兼2個職務,其中訓育與生教合併,體育與衛生合併,導致訓導處人力不足,不管在學生行為管教及菸害防制上,都較為辛苦,當時學生正值七年級,在抽菸行為形成初期失去了關鍵預防時機。而且之後訓導處又有人事異動,新手承辦人在業務上須花較多時間熟悉 也是主因。上述因素皆為形成目前班上抽菸學生比例偏高原因。

()國中生戒菸教育須向下

在戒菸教育上,需有賴家長、導師、行政、及抽菸者全力配合,並且引進外面衛生單位資源,對吸菸者作較長期追蹤與輔導,效果較有效。而且在反菸宣導教育上,須向下根,在國小就須提早教育,免得上了國中後因青春期好奇心、同儕團體、心理情緒等因素而產生抽菸偏差行為,而衛生單位對於國中生戒菸教育也不再那麼失望。在導師方面,須對學生行為改變或偏差行為形成初期保有高度敏銳度,並予以關心與了解,平時輔導個案,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繫,透過親師雙方的關懷,使學生逐漸改變惡習。

三、研究建議

研究者因採個案研究質性分析,研究時程也較短,並無法對學生抽菸問題提出實際解決方式,期望能有機會,再對個案作長期追蹤與輔導。

雖有菸害防制法,嚴格立法規定學校為禁菸場所,學校人員發現學生抽菸,也只能以勸導、記過、通知家長…等方式處理,而學校為教育單位並非執法單位,並無法像條文中嚴厲執法,希望相關單位能研議並賦予學校執法權。

有效預防偏差行為形成,須賴家長、導師、行政間彼此密切互動,並達成一致共識,否則只是治標不能治本。最後,抽菸者也不過是換個地方抽菸而已。

孩子也需要個人空間。父母管教孩子最忌說教,必須想別的方式讓道理進入孩子心中,而且教孩子一定要趁早,早才會受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93年國中生吸菸行為調查(無日期)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網站。取自http://www.bhp.doh.gov.tw/BHPnet/Portal/PressShow.aspx?No=200712250213

山田曉生(2001)指導學生的250個重點。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向山洋一(2002)新教育課程:班級問題篇。台北:國際村文庫書店有限公司。

吳武典(1988少年問題與對策。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青少年養成抽菸習慣--國中二年級是關鍵期(200612)大紀元新聞網。取自WWW.VOANEWS.COM-- Study Links Smoking to Millions of TB Deaths

洪琲箴(2004)增強自我效能與拒絕技巧訓練計畫對國中生健康態度之影響—以吸菸為例。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健康管理碩士班論文。

東師教育研究所主編(2001)東師教育研究所研究生學術論文集()()。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洪蘭(2009)科學教養與學習--如何用對的方式教孩子。台北:信誼基金出版社。

陳嘉明編譯(1986)國中生的成長與生活輔導。益群書店股份有限公司。

陳奎憙(1999)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陳伯璋(198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增訂版)。台北:南宏圖書有限公司。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芝鳳(2000)青少年與父母以及與同儕間的依附關係對其自我價值之影響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已出版)

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黃慧文(2009)家庭及同儕因素影響青少年吸菸行為的調節變項及中介變項。長榮大學護理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葉純瑜(2008)臺北縣某國中戒菸教育介入計畫實施成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

謝沛霖(2011)母親教養方式、偏差行為與青少年非行─以臺北市國中生為例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出版)

二、西文部分

Trond-Eirik Strand, Columbo Malayeri, Petri K.J. Eskonsipo, Tom K. Grimsrud,, Jarle Norstein &Tom Grotmo.(2003).Adolescent smoking and trends in lung cancer incidence among young adults in Norway 1954–1998. T2004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5,27–33.

Buckley,W.,ed(1967).Sociology and modern systems theory.New York: Prentice-Hall.

Douglas,J.D.(1976).Investigative Social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9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