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同儕關係與互動
學習目標
˙「同儕」的意義為何?同儕團體對兒童與青少年的功能又有哪些?
˙人與人互相吸引的因素有哪六項?
˙何謂「自我肯定行為」?在其表達過程中又有哪六項主要的訊息特徵?
˙在練習自我肯定行為時,有用的四項指導原則為何?
˙何謂「破唱片的肯定行為技巧」?
˙何謂「拒絕」?如何才能有效地「拒絕他人」?
˙在培養彼此信任的良好關係過程中,可分為哪四類夥伴?
˙增進同儕間人際關係的綜合策略可包含哪八項?
第一節 同儕間的人際吸引力
壹、同儕的意義
《劍橋國際英文字典》對「同儕」(peer)的定義是:「在一個團體中之個人,其年齡或社會地位或能力與此團體中的其他人相同。」
本章中所提的同儕,即泛指社區生活中的好友、學校班級中的同學,及組織工作中的同事等。
貳、同儕團體的重要性與功能
同儕團體對兒童與青少年而言,有以下的五項功能:
一、發展自我概念、建立自尊及自信:只有在團體中才能感受自己的聰明和受歡迎的程度。
二、促進個體的社會技巧:和自己有平等地位的人一起相處,才可以引發個人處理社會互動的技巧,同時必須在單獨面對友伴的情形下,學習克服被孤立與排斥,然後方能在同儕團體中生存下來。
三、在同儕團體中尋求歸屬感:在群體中尋求同伴的肯定和接納,藉此滿足歸屬感的需求。
四、對個人產生教育上的影響:朋友之間各有的專長、經驗、習慣及對周遭的看法,有些都是值得我們可以相互學習的。
五、刺激社會認知發展:根據Doise與Mugny(1984)的研究發現,社會互動本身能促進認知發展。當孩童讀自一個人無法解決問題時,若與同儕一起思考往往能獲得解決。
參、同儕間的人際吸引
「人際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就是指人與人相互之間有了良好的接觸和知覺後,彼此所形成的相互吸引之情形。
人與人互相吸引有以下六個因素:
一、彼此的接近:近水樓台
二、態度的相似:物以類聚(彼此之間的態度、價值觀與人格特質等的相似,成為見立情誼的重要基礎。)
三、需求的互補:當一方表現出來的行為,正好可以滿足另外一方的心理需求時,則兩人之間反而會產生強烈的吸引力,這種情形再配偶的互動當中常可見到。
四、能力的表現:能力稍為高一點的人,經常是比較能具有吸引力的。
五、外在吸引力:外在吸引力在第一印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尤其在異性的交往過程中。
六、自我的開放:自我的開放與大膽的表露自己的思想和感覺事人際真誠交往的基石。
肆、家庭對同儕間人際關係的影響
父母的管教方式影響其孩童的同儕關係甚巨。
同儕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除了逐漸取代家庭地位,給予青少年支持外,也能提供其行為學習與試驗的場所。
同儕能提供情緒的抒發與生活經驗的分享,滿足親密的需求,更提供其基本的社交地位,讓青少年為進入未來的社會早做準備。
第二節 自我肯定與拒絕對方
壹、自我肯定行為之意涵
自我「肯定行為」(assertive behavior)是一種在強調與爭取自己偏好及保護自己權利的同時,也能尊重他人的偏好和權利的表現。
貳、自我肯定行為訊息的特徵
一、擁有自己的想法、思想和感覺
二、清楚說明行為和感覺
三、維持適度的目光接觸和自信姿勢
四、使用肯定而愉悅的說話語調
五、說話要流利些
六、敏銳地感受到其他人的面子需要
參、自我肯定行為的指導原則與實用技巧
一、辨識自己的想法或感覺:重點就在於「我的想法」&「我的感覺」。自我肯定行為的第一步,要能清楚地辨明自己真正的感覺和想法。
二、分析造成感覺的原因
三、選擇適當技巧來溝通感覺及爭取結果
四、跟適當的人溝通這些感覺
肆、破唱片的自我肯定行為技巧
破唱片(broken record)的肯定行為技巧,是借用「破唱片」不斷重複某一相同內容,以進行自我肯定行為之呈現。
伍、如何拒絕對方
「拒絕」(refusal)簡單地說就是否定對方的提議或要求。
「拒絕他人」四項指導原則:
常使用辨識自己的想法或感覺
分析造成感覺的原因
選擇適當技巧來溝通感覺及爭取結果
跟適當的人溝通這些感覺
第三節 彼此信任與維持雙方良好的情誼
壹、彼此信任
信任(trust)是以一種冒險的方式把信心寄託在別人的身上,同時也是一種預測:如果你洩漏自己的秘密給別人,其結果對你會有利。我們通常會信任那些不會傷害我們利益的人(LaFollete, 1996)。
Boon(1994)的研究中發現,在培養彼此信任的良好關係過程中,會有以下四類:
一、可靠的夥伴
二、有回應的夥伴
三、有效解決衝突的夥伴
四、誠信的夥伴
貳、增進同儕之間良好關係的策略
一、建立正向信念
保持愉快的心情
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現狀
隨時尋找協助與支持
二、做好印象整飾
整潔的外表
適度的舉止談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