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各級學校網路成癮學生輔導手冊簡版

格式
pdf
大小
1.19 MB
頁數
63
作者
委辦機關:教育部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8-11-12,离现在 6 346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PDF 加载中...
background image

 
 
 
 
 

教育部各級學校網路成癮學生個

案輔導作業流程及輔導資源手冊 

簡版(綜合版

 
 

發行機關:教育部 

計畫主持人:王智弘 

協同主持人:葉怡伶助理教授 

研究團隊:盧怡任、蔡易辰、鍾筑凡 

 

中華民國一○六年

 

 
 
 
 

background image

 

 

摘要 

         

本手冊為教育部「各級學校網路成癮學生個案輔導作業流程及輔導資源手冊」之

簡版,或者稱為綜合版,旨在呈現大學版、中學版與小學版的共同內容,以供閱讀者
理解本手冊的主要核心概念,本手冊原僅預計編製一綜合版本以供各級學校了解處理
網路成癮學生三級輔導之作業流程,以及尋求相關輔導資源時之參考,然在編製計畫
啟動之後,參與專家會議以提供編製相關建議之與會學者、行政人員與實務輔導人員
相繼提出建言,宜考慮小學、中學與大學的不同特性以編製各自適宜參考之手冊,編
製計畫人員從善如流、兵分三路,戮力進行大學版、中學版與小學版的編製工作,最
後並在期末審查委員之建議下編製此一綜合版本。本書之內容包含目錄、表次、圖
次,以及共分五篇與十章之內容,包括:第一篇、總論:第一章、網路成癮概論;第
二章、網路成癮三級輔導五層次預防模式;第二篇、發展性輔導:第三章、健康促
進,第四章、初級預防;第三篇、介入性輔導:第五章、預警制度,第六章、次級預
防;第四篇、處遇性輔導:第七章、三級預防層次;第五篇、網路成癮相關輔導資
源:第八章、相關專業資源,第九章、專家資料庫,第十章、相關資訊。第一篇之內
容旨在提供對學生網路成癮問題處理之理論基礎,以及建基於理論基礎與實務經驗之
學校網路成癮學生三級輔導作業流程;第二篇至第四篇則分別就三級輔導作業流程:
發展性、預防性與處遇性輔導之處理重點一一加以敘明;第五篇則針對網路成癮相關
輔導資源加以羅列與說明。由於本版本旨在呈現共同內容與核心概念,欲對大學、中
學與小學之處理流程有更進一步理解者可再參閱大學版、中學版與小學版本以獲得近
一步之相關資訊。 

  

 

background image

 

 

目錄 

第一篇、總論.......................................................................... 5 

第一章、網路成癮概論 ................................................................ 5 

第二章、網路成癮三級輔導五層次預防模式 ............................................. 15 

第二篇、發展性輔導................................................................... 26 

第三章、健康促進 ................................................................... 28 

第四章、初級預防 ................................................................... 30 

第三篇、介入性輔導................................................................... 32 

第五章、預警制度 ................................................................... 34 

第六章、次級預防 ................................................................... 36 

第四篇、處遇性輔導................................................................... 47 

第七章、三級預防層次 ............................................................... 48 

第五篇、網路成癮相關資源............................................................. 51 

第八章、相關專業資源 ............................................................... 51 

第九章、專家資料庫 ................................................................. 54 

第十章、相關資訊 ................................................................... 55 

 

background image

 

 

表次 

1.  表一、健康促進相關活動表 
2.  表二、健康促進五大類主題輔導活動表 
3.  表三、初級預防五大類主題輔導活動表 
4.  表四,網路成癮危險因子檢核表 
5.  表五、智慧型手機成癮量表-短版 
6.  表六、陳氏網路成癮量表(CIAS-26) 
7.  表七、網路使用習慣量表(CIAS-10) 
8.  表八、教育部的「103 年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調查」網路成癮量表 
9.  表九、「一次單元網路成癮處遇模式」表 
10.表十、網路成癮評量工具表 
11.表十一、網路成癮專家資料庫一覽表 

 

圖次 

1.  圖一,網路成癮推力與吸力脈絡圖 
2.  圖二,網路成癮與脫離成癮脈絡模式圖 
3.  圖三,網路成癮風險者與非網路成癮風險網路族在網路成癮危險因子的平均得分差異 
4.  圖四,三級輔導五層次預防模式圖 
5.  圖五,網路成癮三級輔導五層次預防模式之作業流程圖 
6.  圖六,校園網路成癮防治與處理小組架構圖 
7.  圖七,教務處校園網路成癮防治與處理架構圖 
8.  圖八,學務處校園網路成癮防治與處理架構圖 
9.  圖九,WISER 學校輔導三級體制圖 
10.圖十、網路成癮諮商步驟示意圖 
 

 

 

background image

 

 

第一篇、總論 

 

第一章、網路成癮概論 

     
         本章將就何謂網路成癮、網路成癮的現況,分別加以說明。 

 

第一節、何謂網路成癮 

 
根據國發會歷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落差)調查」報告, 我國 12 歲以上民眾的上網率,從 

95 年的 64.4%逐年成長至 105 年的 79.7%,十年來增加了 15.3 個百分點;無線或行動上網的普
及率也從 99 年的 37.6%增至 73.1%,六年增加 35.5 個百分點(國家發展委員會,2016)。隨著
網路的使用普及,越來越多人使用網路,網路使用在生活中已成了普遍的常態。網路具有雙重的社
會特性,它不但是一種新的溝通媒介,也是一個活動場域,網路使用已經成為多數人日常生活中的
經驗或現象,而網路成癮則為網路使用普及後的負面影響。 

網路成癮的研究,最早是由美國精神科醫師 Goldberg(1995)在網路上提出「網路成癮失調症」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DA),認為過度的電腦網路使用,使得個人在網路使用的適應發
生問題,造成個人職業、學業、社交、工作、家庭生活、財務、心理與生理功能之負向影響。 

研究網路成癮的著名學者 Young(1996)則認為,網路成癮是無法控制使用網路的衝動,所表現

出來的一種網路使用失常行為。網路成癮除了被美國心理學會認定有學術上的研究價值(Schuman, 
1997)之外,其實更重要的是負面影響的實務因應之道。 

對於網路成癮的定義,學術研究上仍然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主要是因為每個人使用網路的原因

各有不同,像是因課業或工作需求而需使用到網路、或者是純粹上網進行休閒娛樂,亦或者是透過
網路來購買商品等,因此要達到網路成癮的標準,除了需要瞭解使用者在使用網路的時間長短之
外,尚須考慮其使用的目的以及對生活各層面的造成的負面影響等因素。 

由於網路成癮問題在社會大眾、學術界與助人專業界持續關注與探討的情況下,此一問題的各

個面向也漸次被瞭解,網路成癮問題的類型依網路的使用內容加以區分,可分為五大類(Young, 
1999):(一)網路之性成癮:深受網路上與性相關的網頁內容所吸引,或沉溺於基於網路所引發之
情色活動之中;(二)網路之關係成癮:沉溺於網路上的人際關係活動之中;(三)網路之強迫行
為:包括沉溺於網路遊戲、網路賭博、網路購物與交易等活動;(四)網路之資訊超載:沉溺於網
路資訊的搜索與收集之活動;與(五)網路之電腦成癮:沉溺於與網路有關之電腦操作與探求之活
動。五類成癮問題的強度不一,但以網路強迫行為的問題最為嚴重,其中更以網路遊戲成癮問題最
受到關切,而在實務經驗上也顯示,網路成癮當事人的成癮行為有可能會橫跨兩類以上(王智弘,
2009a)。 

網路成癮者通常會出現的核心症狀與負面影響包括(柯志鴻,2003;陳淑惠,2003;Goldberg, 

1996; Griffiths, 2000):(一)強迫性:不能克制上網的衝動;(二)戒斷性:不能上網時出現
了身心症狀;(三)耐受性:上網的慾望越來越不能滿足,所需上網時間越來越長;(四)在相關
問題上也出現了狀況:比如在 1.人際問題;2.健康問題;與 3.時間管理問題上都受到負面的影響,
而造成人際孤立、身體受損、失學與失業等問題。當發現有上述的症狀與問題發生,可進一步運用
評量工具或診斷標準加以確認(王智弘,2009a),並尋求助人專業人員的協助。 

background image

 

 

在多年的研究與探討之後,網路成癮是否要被列為精神疾病的一種,一直是助人專業界討論而

未有共識的議題,直到 2013 年美國精神醫學會所發表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第五版終於開始納入網路成癮

相關的症狀於診斷手冊的第三區(Section III)之中,也就是屬於新興的測量與模型,這一區所納入
的精神疾病尚未是正式病名,而被認為是仍需進一步研究加以確認的新興病名,網路成癮先是被成
為「網路使用疾患」(Internet Use Disorder, IUD)(APA, 2012),後又改為「網路遊戲疾患」
(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IGD),其定義為持續和反覆的使用網際網路,以經常與其他玩家
(other players)投入遊戲,導致臨床上重大的損傷或憂慮,在 12 個月期間出現以下五項(或更
多):(1)熱衷於網路遊戲;(2)當網路遊戲中斷時出現戒斷症狀,這些症狀典型的描述如:躁動
(irritablity)、焦慮(anxiety)或沮喪 (sadness),但無藥理性戒斷的生理症狀;(3)耐受性
(tolerance)─花費更多的時間在網路遊戲上;(4)反覆努力想要控制或停止網路遊戲使用卻徒勞無
功;(5)因為網路遊戲的使用,失去過往的生活常規或休閒興趣;(6)明知過度使用網路遊戲會產生
心理社會問題(psychosocial problems),仍然繼續使用。(7)對家人、治療師或其他人欺瞞自己 使
用網際網路遊戲的情況;(8)常使用網路遊戲來逃避或紓解低落的情緒;(9)因為網路遊戲的過度使
用而危及或失去重要人際關係、職業、學業或 生涯機會等(引自台灣精神醫學會,2013)。雖然美
國精神醫學會這樣的診斷命名,因為無法涵蓋除了網路遊戲成癮之外的其他網路成癮類型,因此被
視為過於保守與狹窄,但是,仍是可以達到提醒助人專業人員與社會大眾去重視網路成癮問題與其
可能危害的功能。也就是說網路成癮的問題不僅是已受到學術研究上的重視,更重要的是應該關注
其可能造成網路使用者在學習、工作、生活與健康等各層面的負面影響,並被視為可能是一種新型
的精神疾病。 

 

第二節、網路成癮的現況 
 

    一般來說,各國網路成癮的人數比例,目前約在 6-17%之間(柯志鴻,2004,2005),就台

灣校園過去的研究調查資料來看,國中生曾測出為 7.5%(柯志鴻,2004),高職曾測出為 13.9%
(李佳蓁,2005),大學曾測出為 10.3%(林旻沛,2003)、15.3%(Lin, Ko, & Wu, 2011),但
在教育部官方公佈的調查結果顯示(嚴文廷,2010):國小四到六年級的網路成癮高危險群,佔
20.4%;國中學生佔 23.7%;高中職佔 32.3%,成癮狀況比以往更加嚴重。就大陸的調查資料來看,
青少年約為 13%(嶽曉東、應力、嚴飛,2006),但韓國漢陽大學接受政府經費支持的三年期調查
研究卻指出,韓國十八歲以下的兒童與青少年中,有高達百分之三十的人有網路成癮的風險(The 
New York Times, 2007)。就由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王智弘與劉淑慧、台灣大學心理系陳
淑惠、高雄醫學大學柯志鴻、台中科技大學楊淳斐及博碩士班研究生所成立的台灣網路成癮輔導網
研究團隊之調查所得(王智弘等,2011,2012;施映竹,2011;陳慧苓,2011;楊淳斐,2014):
台灣的國小三到六年級網路成癮者約佔 18.8%;七到十二年級的國、高中學生則約佔 20.2%(以上是
以陳氏網路成癮量表 64 分為切分點)、大學生則約為 20.3%(以陳氏網路成癮量表 68 分為切分點,
若以 64 為切分點則為 29.6%),由於調查工具與認定標準的不同,因此結果有所差異,但是都提醒
我們,青少年網路成癮問題確實不可加以小看或掉以輕心。 

台灣網路成癮輔導網研究團隊試圖突破研究技術的限制,以第三者評量技術,編製「陳氏網路

成癮量表」家長版,全球首次對國小低年級學童的主要照顧者進行測量:以推估出小學低年級可能
有網路成癮問題孩子的估計比率,小學一年級可能為 3.03%,小學二年級可能為 16.22%(林靑潁,
2012;林青穎、王智弘、陳淑惠、劉淑慧、柯志鴻,2015;張翠芬,2012)。因受第三者評量為間

background image

 

 

接評量技術會有偏誤,且家長與主要照顧者可能有過份憂慮孩子問題而有高估現象,接受評量的研
究參與者亦僅為 164 位,是屬於初探性之研究,此等結果僅能供未來研究的參考,尚不能反應完整
的真實狀況。但是可以觀察到國小低年級學生的網路成癮已是該擔心的問題,小ㄧ升小二更是預防
網路成癮問題的關鍵時刻。 

在絕大部份的調查研究報告中都指出,男性學生的網路成癮情形較女性學生嚴重,無論在小學

(林青穎、王智弘、陳淑惠、劉淑慧、柯志鴻,2015;施映竹,2011;許仲毅,2007;劉文尚,
2003)、國中(陳慧苓,2011;傅義婷,2007;鄭淳憶,2005;廖思涵,2005)、高中職(李佳
蓁,2005;陳慧苓,2011;盧麗卉,2002;韓佩淩,2000)或大學(王智弘,2012;楊正誠,
2003;楊淳斐,2014;蕭銘鈞,1997;Lin et al., 2011)都是如此。而且自小學以至大學階段,
似乎就學階段越高者其網路沈迷問題有越嚴重之傾向(陳冠名,2004;嚴文廷,2010)。值得加以
注意。 
        由於網路成癮問題對各級學校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確實值得加以重視,而上述的相關研究
結果也指出網路成癮的問題需要學校與家長共同加以瞭解與因應,因此,面對學生網路成癮問題的
輔導,學校與家長是需要一起分工合作的重要角色,比如在學校層面,必須發揮發展性輔導、介入
性輔導與處遇性輔導的三級輔導功能,以進行健康促進層次的網路健康教育、初級預防層次的網路
成癮問題宣導、預警制度層次可能需要關注學生的通報,次級預防層次的輔導介入與三級預防層次
的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處遇等,透過教師、同學在班上的觀察、家長在家中的注意、學校所有各處
室的問題發現與關注,我們可以早期發現需要被協助的學生,而適時提供必要的輔導與協助。 

 
本手冊的功能即在提供對網路成癮的問題成因與輔導策略的認識與瞭解,並透過「網路成癮三

級輔導五層次工作模式」作業流程與分工內容的介紹,以說明學校如何善用社區的相關資源,並與
與家長合作以對學生網路成癮問題有適切的預防與因應之道。 

 

第三節、網路成癮的可能成因分析 

 

一、 造成網路成癮的網路基本社會特性 

網路成癮行為的造成有其網路環境的特性,由於網際網路有溝通媒介與活動場域的雙重社會特

性(王智弘,2004),人們可以透過網路來互相溝通,更可以透過網路來進行交友與進行各項具備
實質影響力的活動,因此,網路世界的溝通較實體世界增加了更豐富的多元風貌與較難預知的特
性;而其超越國界的網路聯結以及所具備的虛擬性特質,更使得要透過具體的倫理守則與法律規定
而對網路行為加以規範,遠較實體世界為困難(王智弘、楊淳斐,2001a)。因此,網路世界除了會
重現實體世界的問題之外,有新增新了許多前所未有而特屬於網路世界的問題,這也使得網路世界
的行為問題更顯得複雜而不易處理(王智弘,2005b),網路成癮問題即在此等社會場域中孕育而
生,而網路成癮行為的造成除與網路環境的社會特性有關之外,更與網路環境的心理特性有關。 

 

二、造成網路成癮的網路基本心理特性 

網路環境有其特殊的心理特性:匿名性、虛擬性、方便性與跳脫性等特性(王智弘,2004;李

偉斌、陳慶福、王智弘,2008),此等特性造就了網路上的特殊行為表現。而此等基本心理特質則
與網路成癮行為的養成有重要的關聯。 

就網路之匿名性而言,網路使用者可以隱藏自己身分與個人資料,而增加其表達自我的安全

性,因此願意有較高的自我揭露(李美枝,2001;吳姝蒨,1999),也就是說,有一些沒有告訴家
人與同學的私密內容卻反而會告訴網友;此外,由於社會臨場感(social presence)較低的緣故,

background image

 

 

也就是面對面的直接互動性較為不足,較易於形成逆向的月暈效應,也就是與傳統由對生理特質的
觀察去推測心理特質的方向剛好相反,因為網路上以文字溝通並未見面,反而藉由互動的過程所感
受到的心理特質去推測其生理特質,這樣可能會易於美化或高估對方;也可能會因對方未見過真實
的自己,而有自覺因是匿名不需負責的安全感,因此降低了個人的責任感或自陳內容的真實性,也
會增加情感投射與幻想的可能性(王智弘,2005a;李美枝,2001)。匿名性亦有可能造成去社會化
(比較不禮貌)、去個人化(比較不負責)的溝通情境,而引發網路退回(internet regression, 
Holland, 1998,即在網路上表現出之心理退回現象或原始本性:包括具攻擊性、性的慾望呈現與過
分慷慨)或恣意行為(uninhibited behavior,吳筱玫,2003;Kiesler, Zubrow,Moses, & 
Geller,1985)-也就是行為較不自我約束(或稱為去抑制化)的可能性。因此,其結果就是,性與
暴力特別容易充斥在網路上。 

次就網路之虛擬性而言,網路的虛擬特質提供了當事人角色扮演的可能性,網路虛擬團體或虛

擬社群、以及網路線上遊戲等都是其中典型的形態之一。網路之虛擬性提供上網者擴大人際網絡的
可能性(吳姝蒨,1999),並由於能提供一種低社交焦慮的人際互動環境,而有利於上網者社交技
巧的發展(郭欣怡,1998),網路虛擬社群的參與所提供的社會支援機制,則有利於上網者多元自
我的建立與整合(林以正,2003),亦即網路虛擬特質的可能正向效應是提供了一個發展多元自我
與人際關係的場域。不過,網路之虛擬特質所帶來的負向效應亦不可等閒視之,由於過於投入與認
同網路上所扮演的角色,而造成網路角色扮演行為或網路角色扮演遊戲的代價是造成真實與虛擬間
的混淆或網路成癮(Internet Addiction)問題的可能(吳筱玫,2003;曾懷瑩,2001;陳淑惠,
1998a,1998b,1999,2003;Suler, 1999; Young, 1996a; 1996b; Wallace, 1999)。  

就網路的方便性而言,網路使用的方便性包括了(李偉斌、王智弘、陳慶福,2002):(一)上

網環境之方便性,家中、學校、公共場所、網咖、甚至無線通訊等皆可上網;(二)工具使用之方
便性,網路上有許多工具,以提供我們從事工作、學習、生活與娛樂等活動的方便性;(三)滿足
需求之方便性,網路很方便的滿足了上網者有關性、人際親和、成就感、自主與創造變異等方面的
需求(楊佳幸,2001)。網路的方便性使網路使用的可接近性(accessibility,戚國雄,1998)或
近用(access,吳筱玫,2003)性增加,並且增強了民眾使用網路的動機,也增加了過度使用網路
的可能性,也就是方便造成了隨便,網路使用就難以節制。 

最後就有關網路的跳脫性而言,網路的跳脫性包括超文字(hypertext)的跳脫性與文字使用的

跳脫性(李偉斌、王智弘、陳慶福,2002),超文字的跳脫性使得網路資訊的連結非常容易,使得
網路上資訊的提供不受限於線性的結構,而能多元活潑的串聯與引用網路上的文字或多媒體的資
訊,提供給網友前所未有的豐富訊息,文字使用的跳脫性造就了俗稱火星文或注音文等網路文字型
式,使文字使用的多樣性表現是前所未有的局面(王智弘,2005c)。因此,網路溝通內容與型式的多
元性可說是現代生活的一種人際新風貌。不過,網路之跳脫性亦可能造成網友易生思考跳躍或不易
專注的現象,或者易於在網路上沉溺與迷失,多視窗的閱覽習慣,使網友在網網相連中可能越走越
遠,迷失了上網的目標,把現實生活中的工作與任務置之腦後,曠日費時,徒讓時間空流轉。 

 

三、造成網路成癮的個人心理因素(現實生活的推力) 

網路成癮問題的產生,除了與前述之網路基本心理特質有關,更涉及其他的心理因素,主要包

括兩個層面(王智弘,2005c):一是個人心理層面,一是網路心理層面。 

造成網路成癮問題有其個人心理層面因素,包括(王智弘,2009a;白育甄,2003;邱聖玲,

2003;柯志鴻,2003,2004,2005;陳冠名,2004;陳淑惠,2003;黃一玲,2001;楊正誠,
2003;盧麗卉,2002;戴秀津,2002;顏如佑,2004;韓佩淩,2000;Ko, Yen, Yen, Lin, & Yang, 

2007; Yen, Ko, Yen, Wu, & Yang, 2007):1.網路成為生活問題的避難所:網路可能成為逃避下
述生活問題的臨時避難所,包括:(1)缺乏自尊;(2)缺乏社會支持或情感寄託,或是人際衝突;(3)

background image

 

 

家庭功能不佳;(4)課業或工作挫折;(5)生活無聊。亦即有此等問題的當事人是較可能成為網路成
癮的高危險群;2.其他的心理問題:有網路成癮問題的當事人亦可能合併有其他的心理問題,比如
不良的心理狀態:神經質、憂鬱與焦慮等情緒狀態,或是 3.甚至可能連帶有精神疾病的症狀:比如

躁鬱症、憂鬱症、過動及注意力不足症候群、社交恐懼症、精神分裂症與人格違常等。亦即現實生
活問題的逃避、個人心理問題的合併發生,可能產生網路成癮行為背後的現實心理問題。此為造成
網路成癮的個人心理因素,也就是現實生活的推力。 

其中,所謂現實生活的推力正是造成學生網路成癮的重要心理因素,若不計精神疾病問題,這

些 重 要 的心 理 因 素, 我 們 稱之 為 網 路成 癮 的 心理 危 險 因子 ( 王 智弘 等 , 2010 ; Chan  et  al, 
2010),為研究此等網路成癮的危險因子,台灣網路成癮輔導網研究團隊,曾就台灣先前的網路成

癮研究透過系統性回顧(systematic  reviews)研究方法進行文獻分析,先收集國內已有之網路沉迷
與網路成癮研究共得 193 篇,次依第一階段篩選標準篩選出實徵研究 73 篇,再將研究中所納入的變
項依其特質之相近性加以歸為 16 類,再依第二階段篩選標準篩選出七個危險因子,包括低自尊、同
儕疏離、家庭功能不佳、課業壓力、神經質、憂鬱、社交焦慮等七個因子,再經網路成癮臨床與實
務專家之建議納入無聊感,至此共得八個網路成癮危險因子(王智弘等,2011;施映竹,2011;陳

慧苓,2011):  1.缺乏自尊;2.同儕疏離;3.家庭功能不佳;4.課業壓力;5.無聊感;6.神經質;
7.憂鬱;8.社交焦慮等。其中的課業壓力因子,又特別會對學業低成就學生產生影響(陳慧苓,
2011),因此,以課業挫折稱之更為真確。造成網路成癮的心理危險因子除此八項之外,經後續研
究又增加 9.敵意與 10.衝動控制不良兩項(王智弘,2016;國家發展委員會,2015)共十項,使心
理危險因子的涵蓋面更為完整 。            

 

四、增強網路成癮行為的網路心理因素(網路經驗的吸力) 

造成網路成癮的可能成因除個人心理因素之外,另有所謂的網路心理因素,有關網路成癮的網

路心理因素,主要是採用行為主義的觀點加以詮釋,相關因素包括(白育甄,2003;邱聖玲,
2003;柯志鴻,2003,2005;陳淑惠,2003):(一)同步空間的立即回饋:隨時隨地上網幾乎都
可以得到網友的立即回應;(二)連續增強與間歇增強:上網的經驗可能得到立即的情緒需求滿足
而使上網行為得到增強,更包括有機會能夠名(角色與等級)利(金錢收入)雙收;(三)匿名化
身的挫折與喜悅:不同的角色扮演帶來多元而複雜的難忘經驗;(四)網路情色與暴力的致命吸引
力:其中特別是網路遊戲中的角色情節與影像聲光所引發的新鮮感與感官刺激尤為強烈,所引發的
強大吸引力;(五)網路滿足網友現實生活所不易獲得的心理期待:滿足成就感、掌控感、歸屬感
與虛擬名聲:網路提供了滿足其正向自我意象的可能性,特別是此可能是其在現實生活所不易獲得
的心理需求滿足感;整體而言,網友上網時所能感受的特殊經驗,包括上網時的網友立即回應、持
續性或間歇性得到行為增強的經驗、匿名與模糊情境的幻想空間、性與暴力的感官刺激經驗、以及
現實生活無法滿足的心理期待,是強化了網路成癮行為的重要心理機轉(王智弘,2005b),也就是
網路經驗的吸力,此為造成網路成癮的網路心理因素。 

而有關網絡成癮是否有大腦認知神經機轉的生理反應的問題,根據柯志鴻(2009)的研究顯

示,在網路遊戲圖片的誘發下,網路遊戲成癮大學生在功能性核磁造影的圖像顯示,腦部出現活化
反應的位置與物質依賴者誘發渴求之位置一致,顯示網路成癮可能具有與物質依賴類似之腦神經機
轉,而在線索誘發渴求(cue induced craving)或注意力偏誤(attention bias)上造成強烈的制
約反應而引發成癮的行為,但研究同時指出網路遊戲成癮大學生並未出現有物質依賴者所呈現的認
知能力(如決策分析或反應抑制)缺損的問題,因此,網路成癮者有可能出現衝動控制上的問題,但
未發現對認知能力有負面影響。雖此等研究結果有待後續研究加以跟進確認,但就此等結果而言,

background image

 

10 

 

可初步理解網路成癮問題在未造成網路成癮者認知缺陷之情況下,若要對網路成癮者提供教育與諮
商協助應是可發揮積極的正向功能的。而針對網路成癮若被視為一種行為成癮,那去探討造成網路
成癮的行為機轉則有相當的必要,我們可由此瞭解網路成癮的形成脈絡並由之探討協助當事人脫離
成癮的有效策略。 

 

五、網路成癮的解釋模式與脫離成癮的原因 

為瞭解網路成癮的形成脈絡,不少學者提出有關網路成癮的解釋模式,較重要的說法包括(王

智弘,2009a): 

(一)網路沉迷強化循環模式 

陳淑惠(2003)提出網路沉迷的強化循環模式,指出網路使用者遇挫折壓力或覺得心煩時,若

網路易於取得,則會選擇上網,一上網則不舒服的感覺暫時得到消退,進而得到放鬆與愉悅的經
驗,形成一種增強作用,促成再上網,但因上網而影響人際、課業或工作,則可能產生罪惡感,而
罪惡感可能導致壓力與心煩,若無其它解決之道,則又可能易於取得的網路來減輕壓力,由此,形
成了惡性的循環,假以時日,惡性循環將越來越自動化與穩固,而不可自拔。此一病理模式可說明
現實生活的推力與網路經驗的吸力如何形成網路成癮的病態行為,至於如何能夠脫離成癮的原因則
需進一步加以探討。 

(二)網路成癮三階段模式 

從實務經驗加以觀察,雖然一樣使用網路,有人會成癮有人卻能夠脫身,為此,Grohol(2005)

提出的解釋模式是:網路使用者在遭遇新的網路活動時會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著迷
(Enchantment, Obesession):投入大量時間以探索與適應新的網路活動;第二個階段是醒悟
(Disillusionment, Avoidance):隨著熟悉與適應網路活動,使用量逐漸降低;第三階段是平衡
(Balance, Normal):能夠以合宜與正常的時間使用網路活動,他認為大多數的人可都可以發展到
第三階段,而少數人則會停滯在第一階段而需要他人的協助。此等模式可說明未必人人會成癮以及
許多人在無外力協助下也能自行脫離成癮,可是卻不能說明為何有不少人不能脫離成癮的原因,無
法解釋為何許多已熟悉與適應網路活動之網路使用者或網路遊戲玩家卻無法自行醒悟,進而發展至
平衡的第三階段,於此,Grohol 所描述的發展階段並未能就影響網路成癮的個人心理因素議題加以
闡明,例如白育甄(2003)的訪談研究指出,網路成癮者初期會經歷被網路吸引、中期會遭遇網路
有成就感與歸屬感但現實生活卻脫序的兩難情境,而後期則面臨已萌生退意卻無法割捨的掙紮,以
終至最後在面對重大生活改變的衝擊後回歸現實,其中之階段發展(或稱心路歷程)顯較 Grohol 所
言者為複雜。 

可見針對網路成癮的解釋模式,不能忽視相關的心理因素(或影響力),包括現實生活推力與

網路經驗吸力之影響、及其間可能涉及的病理模式(陳淑惠,2003)等因素,均需納入考慮,方能
周全。亦即當遭遇到網路活動的吸引力(網路經驗的吸力)較小、情緒壓力(現實生活的推力)較
小且處理能力較佳的網路使用者,雖有機會接觸到網路活動,仍較能夠發展至平衡的第三階段,反
之則較為困難而易於成癮。 

(三)網路成癮與脫癮的脈絡分析模式 

從實徵研究觀之,網路成癮者自述能夠脫離成癮的原因包括:上網已不能再滿足需求(成就感、

賺錢、交友、新鮮刺激感與挑戰感等)、有外力介入(包括帳號被盜、被關、網路人際衝突、遊戲規
則改變)以及生涯壓力(升學考將至)等(邱聖玲,2003;鍾築凡,2010);或是其遭遇發生重大事件
或改變,其嚴重性足以轉移成癮者的注意力(白育甄,2003;鍾築凡,2010)等。亦即能夠脫離網
路成癮的主要原因在於外在力量的變化,同時引發內在力量的調整所致。將上述的相關研究與模式

background image

 

11 

 

加以統整,並佐以實務經驗的考慮,可得網路成癮的可能解釋模式與脫離成癮原因的脈絡如下(王
智弘,2008e): 

網路成癮的脈絡:遭遇生活問題的情緒壓力(現實生活的推力)→方便取得網路以接觸網路活

動(接觸網路的機會)→暫時得到情緒紓解與愉快經驗(網路經驗的吸力)→增強上網行為→生活
問題仍舊存在或惡化(同時可能引發逃避問題的罪惡感),情緒壓力再次昇起(現實生活的推力)
+再次接觸網路活動的欲望(網路經驗的吸力)→方便取得網路以接觸網路活動(接觸網路的機
會)→持續重覆上網行為(著迷) 

脫離成癮的脈絡:持續降低上網行為(醒悟)←生活問題的情緒壓力(現實生活的推力)降低

+情緒紓解與愉快經驗(網路經驗的吸力)降低+自我的覺察力(自我調適的拉力)+現實生活情
境的重大改變:不方便取得網路、替代性其他活動與生活上發生重大事件與改變(現實生活的拉
力)+重要他人與專業人員的協助(他人協助的拉力) 

        簡而言之,就前述「網路成癮與脫癮的脈絡分析模式」而言,脫離網路成癮的關鍵因素即
在降低現實生活的推力與網路經驗的吸力,而增強自我調適的拉力、現實生活的拉力與他人協助的
拉力,可以圖一表示(王智弘,2016),由圖一與上述的「網路成癮與脫癮的脈絡分析模式」,我們
可進一步由過去之實務經驗與相關實徵研究所得資料以推導出圖二之「網路成癮與脫離成癮脈絡模

式圖」。 

 

圖一。網路成癮推力與吸力脈絡圖。網路成癮的機制是網路使用者因有現實生活的推力,加上有接
觸網路的行為與感受到網路經驗的吸力,因而產生網路成癮的現象。 
 

background image

 

12 

 

 

圖二 網路成癮與脫癮的脈絡分析模式圖。脫離網路成癮的關鍵因素即在降低現實生活的推力與網路
經驗的吸力。引自陳慧苓(2011),青少年網路成癮評估模組之初探。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
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四)網路成癮評估模組 

        就上述「網路成癮與脫離成癮脈絡模式圖」所示之現實生活的推力,主要就是網路成癮

心理危險因子,為評估此一危險因子,以期收到針對網路成癮當事人的問題狀況與成因加以
評估,台灣網路成癮輔導網研究團隊即嘗試透過「網路成癮評估模組」之建構,尋求評估此
八大危險因子的適切方法,其經由選取可分別評量上述低自尊、同儕疏離、家庭功能不佳、

課業壓力、無聊感、神經質、憂鬱、社交焦慮等八種危險因子之八種心理評量工具,採用包
括「Rosenberg 自尊量表」、「真實人際互動問卷」、「家庭關懷指數量表」、「壓力經驗與
感知量表」、「無聊傾向量表短版」、「性格自評量表」、「CES-D 憂鬱量表」及「社交互動
焦慮量表」等,取其全量表、分量表或部份題項再加上「陳氏網路成癮量表」以組成「網路
成 癮 評 估 模 組 」 ( 王 智 弘 等 , 2010 , 2011 ; 陳 慧 苓 , 2011 ; 施 映 竹 , 2011 ; 楊 淳 斐 ,

2014),就該團隊目前之研究結果觀之,在「網路成癮評估模組」中所評估的八大危險因子
(除中學生在課業壓力危險因子之表現外)均直接與網路成癮顯著相關,課業壓力可能在連帶
有學業低成就時(也就是產生課業挫折時)較會與網路成癮發生顯著關聯,其與網路成癮的
關係較為迂迴。應用此一「網路成癮評估模組」有助於助人專業人員進行初步評估以快速找
出導致當事人網路成癮的可能原因,而有利於後續諮商輔導工作之進行。 

惟上述「網路成癮評估模組」因有九個分量表,共 114 題,題數較多,量表取得授權也

不易,因此,考慮在實務使用時施測的方便性,台灣網路成癮輔導網研究團隊於是進一步研
究 建 構 一 個 可 方 便 使 用 , 於 實 務 上 可 具 有 快 篩 功 能 的 「 網 路 成 癮 危 險 因 子 檢 核 表 」
(Checklist for Risk-factors of Internet Addiction, CRIA,王智弘,2016)。 

 

六、網路成癮危險因子檢核表 

台灣網路成癮輔導網研究團隊在完成「網路成癮評估模組」的一系列研究之後,在考慮實務使

用的方便性上,進一步建構了一個具有快篩功能的「網路成癮危險因子檢核表」,可提供快速篩檢

background image

 

13 

 

與瞭解當事人網路成癮成因的功能,因此,研究團隊就上述「網路成癮評估模組」中八個危險因子
分量表中,以台灣大學生網路成癮盛行率調查的資料(楊淳斐,2014),依「1.社交焦慮」、「2.
憂鬱」、「3.無聊感」、「4.低自尊」、「5.神經質」、「6.課業或工作壓力」、「7.家庭關係不
佳」、「8.同儕關係不佳」各取出對網路成癮預測力最高的一題,共得八題,再基於過去研究與實
務的觀察,加上「9.敵意」與「10.衝動控制不良」兩項危險因子,並各撰擬一題,共得十題,是為
「網路成癮危險因子檢核表」(參見附錄),以此一「網路成癮危險因子檢核表」十個題項與「陳
氏網路成癮量表」進行相關的研究,由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陳淑惠教授進行全國性實徵調查(國家
發展委員會,2015),以台灣本島、金門、馬祖與澎湖等離島地區等22縣市為調查範圍,進行分層
隨機抽樣之電話訪問調查,成功訪問到2,077位受訪者,就其中年滿12歲以上且有上網經驗之民眾
1,614位進行統計考驗,證實十項網路成癮危險因子皆與網路成癮顯著相關,其Pearson相關係數依
高低分別為憂鬱(r﹦.48)、課業或工作壓力(r﹦.43)、無聊感(r﹦.43)、同儕關係不佳(r
﹦.40)、神經質(r﹦.38)、低自尊(r﹦.37)、社交焦慮( r﹦.36)、家庭功能不佳( r
﹦.35)、衝動控制不良(r﹦.35)、敵意(r﹦.30)。可見此等網路成癮危險因子,確實與網路成
癮行為是有顯著關聯的,可初步確認此一檢核表的題項具有其效度,可考慮運用於網路成癮的初步
篩檢或可能成因的初探。     

就陳淑惠教授進行之全國性實徵調查(國家發展委員會,2015)資料所得,若以CIAS得分67/68

為網路成癮診斷切分點(Ko,  et  al.,  2005,  2009),那麼台灣地區12歲以上民眾,以所有電話受
訪者而言,有3.5%有網路成癮風險,以有上網經驗者(網路族)而言,則有4.6%。而具網路成癮風
險者在網路成癮危險因子上的平均得分,顯著高於非網路成癮風險之網路族,如圖三。 

 

圖三。網路成癮風險者與非網路成癮風險網路族在網路成癮危險因子的平均得分差異,資料來源: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5,「網路沉迷」研究報告,80 頁 
 

可見,網路成癮心理危險因子的得分對網路成癮者與非網路成癮者具有辨別力,「網路成癮危

險因子檢核表」有可能可被作為預防網路成癮的早期偵測工具,以及對網路成癮者進行心理諮商與
心理治療時之輔助診斷工具(王智弘,2016)。在實務應用上,除可用於早期篩檢可能會網路成癮者
以進行早期預防之心理輔導之外,亦可搭配「陳氏網路成癮量表」加以使用,而發揮前述「網路成
癮評估模組」的功能,在評估當事人是否具有網路成癮的問題時,也能同時評估其造成網路成癮的
可能心理危險因子,從而初探其造成網路成癮的可能成因,以利於提出可能的介入或處遇輔導計
畫,為求謹慎,可就得分較高而值得注意的「網路成癮危險因子檢核表」題項,進一步使用完整之
相關評估量表加以確認,並擬定適切的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計畫。雖然在1.缺乏自尊;2.同儕疏
離;3.家庭功能不佳;4.課業壓力;5.無聊感;6.神經質;7.憂鬱;8.社交焦慮;9.敵意與10.衝動

background image

 

14 

 

控制不良等十項危險因子中個人因素的影響力大於環境因素,但是不能忽視環境因素造成的影響,
特別是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對高中以下學生的影響尤大,輔導中小學網路成癮學生宜特別注意對學
生家庭成員的協助。 

上述的研究使我們進一步瞭解有網路成癮風險者其實可能具有心理性的危險因子,也可說是其

心理層面的脆弱因子,當學生或當事人被發現有網路成癮的徵兆時,其實蘊含著其潛在心理問題的
被發現,因此,網路成癮問題可被視為冰山的一角,在其他潛伏的心理問題  (比如:自我傷害、傷
害他人、合法藥物使用、非法藥物使用、精神疾病、違法行為等)  未被發現時,當事人可能因網路
成癮問題的被發現而提早曝光,使網路成癮的徵兆變成是當事人求助的訊號,或是預警的訊號,讓
我們發現需要被幫助的學生或當事人,可以早期發現、早期協助,避免問題的惡化。所以,網路成
癮問題雖然令人頭痛,但是,並非沒有功能,危機即是轉機,誠非空言。 
 

 

 

 

background image

 

15 

 

第二章、網路成癮三級輔導五層次預防模式 

 

    本章就三級輔導五層次預防模式之內涵、具體作法及作業流程分別加以說明。 
 
第一節、三級輔導五層次預防模式之內涵 

 

圖四。網路成癮三級輔導五層次預防模式圖,可依此由下而上以擬定不同階段的輔導策略。 

對身處就學階段的兒童與青少年網路成癮當事人之輔導策略而言,在校園中最好能建立以發展

性、介入性及處遇性輔導等三級輔導策略為主體,而包含健康促進與初級預防(發展性輔導策
略)、預警制度與次級預防(介入性輔導策略)以及三級預防(處遇性輔導策略)之網路成癮五層
次預防機制,才能將網路成癮的輔導與諮商策略有整體的規劃與整合,因為從實務經驗中發現,網
路成癮的問題處理,雖然心理輔導、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策略都可能會使用到,但是就整體策略

而言,教育重於輔導,輔導重於諮商、諮商重於治療(王智弘,2007b),若能在校園中建立網路成
癮三級輔導五層次預防模式,可使網路成癮問題有完整的因應機制,以發揮預防勝於治療的效果。 

心理衛生工作向來有所謂的三級預防模式,但是在學生輔導法(2014)施行之後,校園輔導工

作推動以發展性輔導、介入性輔導及處遇性輔導三級輔導為主軸。因此,本手冊所謂之三級輔導五
層次預防模式即是在原有之心理衛生三級預防模式之外,於初級預防層次前加上健康促進層次以納
入發展性輔導,並在次級預防之前加上預警制度層次以納入介入性輔導,以心理衛生三級預防層次

納入介入性輔導。此等模式可涵蓋教育、輔導、諮商與心理治療等層面,並透過預警機制早期發現
網路成癮高危險群學生,強化學校輔導體制篩選與預警之功能。 
 
第二節、網路成癮三級輔導五層次預防模式作業流程 
 
    網路成癮三級輔導五層次預防模式的作業流程如下: 

遇性輔導

三級預防層次

介入性輔導

次級預防層次

預警制度層次

發展性輔導

初級預防層次

健康促進層次

background image

 

16 

 

 

 




 

 

初級預防層次 

1. 將有關網路使用與網路成癮的知識融入於相關科目教學中。 
2. 提供學生人際關係訓練、學習輔導、情緒調適等主題之班級團體輔導,增加保護因子。 
3. 提供導師、家長與學生認識網路成癮之研習課程。 
4. 統整現有資源,提供預防網路成癮與其他網路使用問題的發展性輔導策略。 

 

 

健康促進層次 

1. 設計健康上網,幸福學習等健康促進活動。 
2. 設計網路心理健康主題輔導活動,健全學生身心靈健康。 
3. 建立導師與學生良好溝通管道。 

 

評估階段 

1. 網路成癮評估:學校心理師運用陳淑惠教授所編製的「陳氏網路成癮量表」(CIAS)初步

評估個案狀況,若分數高於 64(高中以下);高於 68 分(大學),「網路使用習慣量
表」(CIAS-10)高於 28 分以上,則可能為網路成癮。 

2. 智慧型手機成癮量表-短版:得分在 25 分以上者,可視為手機成癮的風險群。 

3.

網路成癮危險因子評估:學校心理師運用王智弘教授所編製之「網路成癮危險因子檢核

(CRIA),初步了解網路成癮之可能因素。十大危險因子包括社交焦慮、憂鬱、無聊

感、低自尊、神經質、課業壓力、家庭關係不佳、同儕關係不佳、敵意、衝動控制不良。

 

輔導教師或學校心理師評估與追蹤 : 轉介處遇性輔導 

次級預防層次 

1. 輔導教師或學校心理師設計個別諮商、團體諮商等輔導計劃進行輔導。 
2. 訂定網路成癮的輔導目標:「合理」上網、「控制」上網、「平衡」網路世界與真實世

界、「統整」網路世界與真實世界。 

3. 結合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等諮商程序與「覺、知、處、行、控、追」網路成癮六階段

處遇模式進行介入性輔導。 

4. 輔導教師或學校心理師提供導師與家長網路成癮諮詢,使他們更清楚網路成癮相關議題

以協助輔導之進行。 






 

學務處 

建立缺曠課預警系統 

 

教務處 

建立學習檢視表現系統 

 

導師(任課老師、輔導股

長與其他同學、家長) 

透過導師的直接觀察,

或由任課老師、輔導股
長與其他同學、家長所
提供給導師資訊以判定
是否轉介。 

預警系統層次 

   

透過「網路成癮預警系統檢核表」發現疑似網路成癮之

學生,以便及早轉介輔導室(中心): 

1. 當發現學生一回家(宿舍)或一有空時就守在電腦前上

網。 

2. 當發現學生不能上網時會有不安或憤怒的情緒。 
3. 當發現學生上網的時間越來越長,上床時間越來越

晚,叫他電腦關機,嘴巴說好卻遲遲不離開。 

4. 當發現學生越來越不想和同學出去從事其它休閒活

動,和班上同學的連絡越來越少,感情越來越不好。 

5. 當發現學生上課或平日的精神越來越差,身體狀況越

來越不好。 

6. 當發現學生功課越來越差、做作業越來越草率,上學

越來越拖拖拉拉。 

 









 

background image

 

17 

 

      

圖五。網路成癮三級輔導五層次預防模式作業流程圖,可依此圖所示流程,針對學生當事人的問題
與發展情況,結合不同的專業人員與相關資源以提供相應的協助策略。 
 
一、發展性輔導 

從上述之網路成癮三級輔導五層次預防模式之作業流程圖,即可發展性輔導工作包括了健康促

進層次與初級預防層次。健康促進層次與初級預防層次的功能在於傳遞正確知識、建立正確觀念以

期許導師、學生及家長能有足夠的網路心理健康資訊。因此透過心理健康資訊的傳播,能使導師及
家長及早發現是否有疑似網路成癮之學生,或學生發現自己有上述之可能狀況而能及早轉介或自行
求助輔導室(中心)予以專業協助,進入介入性輔導。 

健康促進層次:在健康促進層次的具體作法包括:1.設計健康上網,幸福學習等健康促進活

動;2.設計網路心理健康主題輔導活動,健全學生身心靈健康;3.建立導師與學生良好溝通管道


 

三級預防層次 

1. 需求評估與轉介給網路成癮治療專長人員。 
2. 連結外在資源,結合當事人之支持系統開始進行處遇。 
3. 結合社區資源,調整不利網路健康使用之環境因素。 
4. 結合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等諮商程序與「覺、知、處、行、控、追」網路成癮六階段處

遇模式進行處遇性輔導。 

5. 對網路成癮學生之班級、朋友、任課老師及家長進行協助以利網路成癮學生之輔導。 
6. 與社政、警察系統合作,以降低社區中誘發網路成癮之不利因素。 
7. 建立特約心理諮商、心理治療、精神醫療等網路成癮問題之轉介系統。 

轉介具網路成癮治療專長之醫療院所人員:結合精神醫療處遇、支持系統合作以協助處遇性輔
導之進行。

 

轉介具網路成癮治療專長之縣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或社區機構人員:配合縣市學生輔導諮商
中心或社區機構之處遇性輔導或心理治療策略,協助處遇性輔導之進行。

 

評估:情況良好則結案並持續追蹤/情況不佳則再次進行處遇性輔導 

結案 

追蹤 

輔導教師或學校心理師評估:情況良好則結案並持續追蹤/情況不佳則轉介處遇性輔導 

轉介

/

連結外在資源:當輔導教師或學校心理師提供介入性輔導後,經評估需轉介處遇性輔導

共同協助 





 

background image

 

18 

 

等。此等健康促進層次的做法不只是可預防網路成癮問題的發生,而是更積極的運用網路以提升全
校師生與家長的心理健康。 

初級預防層次:在初級預防層次的具體作法包括:1.將有關網路使用與網路成癮的知識融入於

相關科目教學中;2.提供學生人際關係訓練、學習輔導、情緒調適等主題之班級團體輔導,增加保
護因子;3.提供導師、家長與學生認識網路成癮之研習課程;4.統整現有資源,提供預防網路成癮
與其他網路使用問題的發展性輔導策略。此等初級預防層次的做法可提供預防學生網路成癮的良好
保護因子,以降低網路成癮心理性危險因子發生的機率。 
 
二、介入性輔導 
    介入性輔導又分為預警系統層次與次級預防層次。在預警系統層次中,學務處、教務處、導師
及家長等…可透過預警系統檢核表發現疑似網路成癮之學生,以便及早轉介輔導室(中心),以供輔
導教師進入評估階段,視評估結果予以輔導或追蹤。若介入性輔導效果佳,學生狀況穩定予以定期
追蹤即可,若學生情況不佳則轉介專業輔導人員或網路成癮治療專長人員,進入處遇性輔導層級。 

預警系統層次:在預警系統層次中可透過「網路成癮預警系統檢核表」發現疑似網路成癮之學

生,以便及早轉介輔導室(中心)以進行介入性輔導,需要預警的可能狀況包括:1.當發現學生一回
家(宿舍)或一有空時就守在電腦前上網;2.當發現學生不能上網時會有不安或憤怒的情緒;3.當發
現學生上網的時間越來越長,上床時間越來越晚,叫他電腦關機,嘴巴說好卻遲遲不離開;4.當發
現學生越來越不想和同學出去從事其它休閒活動,和班上同學的連絡越來越少,感情越來越不好;
5.當發現學生上課或平日的精神越來越差,身體狀況越來越不好;6.當發現學生功課越來越差、做
作業越來越草率,上學越來越拖拖拉拉。 

次級預防層次:要進入次級預防層次先進行評估階段,在評估階段要進行兩種評估工作:1.網

路成癮評估:輔導教師可運用陳淑惠教授所編製的「陳氏網路沉迷量表」(CIAS)初步評估個案狀
況,若分數高於 64(高中以下);高於 68 分(大學),則可能為網路成癮;2.網路成癮危險因子
評估:輔導教師可運用王智弘教授所編製之「網路成癮危險因子檢核表」(CRIA),初步瞭解網路
成癮之可能因素。十大危險因子包括社交焦慮、憂鬱、無聊感、低自尊、神經質、課業壓力、家庭

關係不佳、同儕關係不佳、敵意、衝動控制不良。經評估發現學生應進行介入性心理輔導,則進行
次級預防層次之介入性輔導計畫,主要工作包括:1.輔導教師設計個別諮商、團體諮商等輔導計
劃,例如運用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等進行輔導;2.訂定網路成癮的輔導目標:「合理」上網、「控
制」上網、「平衡」網路世界與真實世界、「統整」網路世界與真實世界;3.結合一次單元諮商模
式...等諮商程式與「覺、知、處、行、控、追」網路成癮六階段處遇模式進行介入性輔導;4.輔導
教師提供導師與家長網路成癮諮詢,使他們更清楚網路成癮相關議題以協助輔導之進行。若學生進

行介入性輔導之情況不佳則轉介專業輔導人員或網路成癮治療專長人員,進入處遇性輔導層級。 
 
三、處遇性輔導 
    處遇性輔導,其透過校內輔導人員轉介給網路成癮治療專長人員、縣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或社
區機構。其內涵為聯合外在資源,結合當事人之系統進行處遇,以及結合社區資源,期許調整學生
之不利網路健康使用之環境因素。可結合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等諮商程式與「覺、知、處、行、

控、追」網路成癮六階段處遇模式進行介入性輔導。並對網路成癮學生之班級、朋友、任課老師及
家長進行協助以利網路成癮學生之輔導。與社政、員警系統合作,以降低社區中誘發網路成癮之不

background image

 

19 

 

利因素。建立特約心理諮商、心理治療、精神醫療等網路成癮問題之轉介系統。之後經由專業輔導
人員評估,若處遇效果良好、學生狀況穩定予以定期追蹤即可,並予以結案,以達輔導資源之有效
利用。整體而言,處遇性輔導工作中的三級預防層次的主要資源整合工作包括:1.連結外在資源,

結合當事人之支持系統開始進行處遇;2.結合社區資源,調整不利網路健康使用之環境因素;3.結
合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等諮商程式與「覺、知、處、行、控、追」網路成癮六階段處遇模式進行處
遇性輔導;對網路成癮學生之班級、朋友、任課老師及家長進行協助以利網路成癮學生之輔導;4.
與社政、員警系統合作,以降低社區中誘發網路成癮之不利因素;5.建立特約心理諮商、心理治
療、精神醫療等網路成癮問題之轉介系統。就一般學校而言,處遇性輔導層次之主要工作在轉介網
路成癮學生到具網路成癮治療專長之縣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人員或社區治療機構人員,並配合縣市
學生輔導諮商中心或社區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機構之處遇性輔導策略,協助學生心理諮商與心理治
療工作之進行。 
 
第三節、網路成癮三級輔導五層次預防模式防治小組組織 
 

 

圖六。校園網路成癮防治與處理小組架構圖。 

 
以下將針對各處室可以提供的資源與服務來做講解與說明: 
 

  

總督導

 

校長

 

執行秘書

 

輔導室(中心)

主任

 

教務處

 

學務處

 

輔導室(中

心)

 

各領域課程
小組(系所)

 

導師 
教官 

校安人員 

心理師 
社工師 

輔導教師 

background image

 

20 

 

一、校長篇 

校長身為學校領導者的角色,在學生網路成癮的危機中,須統籌調度各處室,積極推動防治工

作,重視網路成癮的嚴重性,以及動員全校甚至校外資源的必要性,校長的態度是校園內網路成癮

之防治是否能夠有效推行的關鍵。 

此外,組成危機處理小組亦為校長的職責,從自身做起,督促小組成員做好準備工作,並且落

實防治措施,以及演練狀況處理流程,也隨時注意小組成員的運作情形,不時給予其心理上的支
持,才能使成員感染校長之態度,亦積極正面去面對校園網路成癮問題,在這種互相信任以及支持
的環境中,將使得團隊發揮最大的力量。 

以下就內外部系統中,校長可以發揮的功能加以說明: 

(一)內部系統─校園內部防治 

1. 建置三級輔導五層次預防機制:由於網路成癮屬於輔導方面的專業,因此在進行因應措施之

前,應先與輔導處或相關專業人員進行商討,以期能夠對學生產生最大幫助,也不會讓學校
陷入危機狀態當中。 

2. 成立校園網路成癮防治與處理小組:校長應成立校園網路成癮防治與處理小組,統整各處室

與學校資源,落實校園網路成癮三級輔導五層次預防機制。此外,當小組開始運作之後,最
重要的是定期檢討,共同討論實施成效如何,個案狀況是否穩定,並且擬訂下次計畫,修正
後再繼續實施,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3. 提供關懷與支援:校長對於各處室須展現關懷與支持的態度,主導方向但不過度干涉其決

定,使之更有力量以及自主權去處理面對校園網路成癮事件。 

(二)外部系統─校園外部資源整合 

1.整合校外諮商輔導資源:包括縣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社區心理諮商機構與精神醫療機構。 
2.整合校外社區相關資源:包括警政機構、社會福利機構與社區村裡長、社區發展委員會等。 
3.整合校友會資源:包括與學生家長與校友會等相關組織等。 

 

 

background image

 

21 

 

二、教務處篇 

 

圖七。教務處校園網路成癮防治與處理架構圖。 
 

在學校當中,教務處所扮演的角色為擬定各項教學計畫、資訊教育、電腦設備與網路使用規範

以及關注學生成績進度等相關事宜。當學生開始接觸網路世界,並且因此而影響到課業、生活規
劃,甚至出席率時,教務處應有相對應之配套措施。除此之外,在課程安排上宜納入網路使用相關
訊息,同時在校務會議當中,須向校方提供建議,以執行改善計畫。 

以下說明教務處在處理網路成癮防治之工作內容。 

(一)  發展性輔導: 
       健康促進層次: 

1. 設定校內網際網路權限使用的規範,例如網路分級制度,可以避免學生誤闖不合宜的網頁。 
2. 學校資訊人員可在學校網頁佈告欄或是跑馬燈上放置網路使用相關資料,讓訊息傳播地更快

速。 

3. 學校資訊人員可開放一網路空間給予各班設置班級網頁,並且可建議班級留有討論區,能夠

提供一個空間讓學生及老師之間有良好溝通互動。 

4. 制訂學生網路使用之行為規範、加強網路服務使用者的網路倫理教育(包含網路禮儀教

育),強化網路服務提供者與使用者的法律觀念。 

5. 定期提供網路心理健康資訊、辦理網路心理健康講座,以使學生能適當使用網路。 
6. 舉行如何正確使用網路的相關比賽,例如作文比賽、演講比賽、繪畫比賽等。 

      初級預防層次: 

1. 透過各領域課程發展小組或各系所,將網路健康相關資訊融入教學中。 
2. 透過綜合活動領域,提供生涯規劃、人際關係、溝通技巧、提升自尊、學習輔導、時間規

劃、休閒安排,壓力調適與自我監控等相關課程,以降低學生網路依賴之可能。另外提供學
生網路成癮、網路心理健康與網路安全之相關課程,幫助學生瞭解沉迷網路世界之危險性。 

(二)  介入性輔導: 

 
 

教務處

 

發展性輔導 

健康促進層次:

 

  1.營造優質網路使用環境,訂
定網路使用規範。

 

  2.加強網路倫理教育

 

  3.辦理網路心理健康講座 

初級預防層次:

 

  1.透過課程發展小組或各系
所,將網路使用、網路心理健康
融入課程。

 

  2.透過綜合領域,落實生涯、
學習、定向輔導等相關課程 。

 

 

處遇性輔導 

  

配合處遇性輔導以提供

學生補救教學計畫。 
 

介入性輔導 

預警制度層次:

 

建立成績追蹤制度,針對成績
明顯退步學生規劃預警與補救
措施。 

次級預防層次:

 

  配合介入性輔導以提供學生
補救教學計畫。 
 

 

background image

 

22 

 

      預警制度層次:建立成績追蹤制度,針對成績明顯退步學生規劃預警與補救教學措施。 
      次級預防層次:配合介入性輔導以提供學生補救教學計畫。 
(三)  處遇性輔導: 
      三級預防層次:配合處遇性輔導以提供學生補救教學計畫。 
 
 
三、學務處篇 

 

圖八。學務處校園網路成癮防治與處理架構圖。 
 

在各層級的學校工作當中,學務處執掌學生的生活教育相關事宜,即主管一切與學生常規有關

的事務。因此,「網路成癮」此一與學子們具有高度關係的議題,便成為學務系統中責無旁貸的要
項之一。除了可以消極的預防,例如:建立缺、曠課的預警系統,尚可以更積極的與員警單位聯
繫、取得家長配合或是加強推廣社團活動,茲分述如下: 
(一)發展性輔導: 
      健康促進層次:健康促進層次─推廣社團活動 

有許多學生沉迷於網路之中,是由於他們往往將網路使用,當成是唯一排遣無聊或休閒

娛樂的管道,成天窩在電腦前,因此學校可於校內多加推廣社團活動、舉辦各種才藝競賽、
運動比賽等,以幫助學生走出戶外,強身健體,培養個人興趣;或是鼓勵學生擔任義工,將
時間重新分配運用,投入各式各樣的活動之中,盡情展現青春的熱情與活力,除了可以擴大
個人的生活經驗外,更能藉此拓展人際關係,開啟學習與休閒的其他管道,有助於減少學生
將空閒的時間全花費在網路上。 

        初級預防層次: 

1. 加強與員警單位聯繫:請轄區員警單位協助清查學校附近網咖,加強網咖周邊安全管理,透

過校方與員警單位共同注意深夜仍待在網咖未返家的學生,以掌握學生行蹤,並避免學生流
連網咖。 

2. 取得家長的配合:除了網咖之外,家中是孩子最常上網的地點,如果能取得家長的共識,共

 

 
 

學務處

 

介入性輔導

 

預警制度層次

 

  

1.建立缺、曠課狀況預

警系統

 

  2.多加留意中輟學生 

次級預防層次

 

 1.聯合輔導與教務,共
同建立介入性輔導計畫

 

 

處遇性輔導

 

三級預防層次

 

 1.聯合輔導與教務,共
同建立處遇性輔導計畫

 

 

 

發展性輔導

 

健康促進層次

 

推廣社團活動

 

初級預防層次

 

  1.加強與警察單位
聯繫

 

  2.取得家長的配合

 

background image

 

23 

 

同關心孩子使用網路的情形與內容,進而適時介入其不適當的網路使用行為,發揮監督與監
控的效應,將能更有效地抵抗網路成癮的魔咒。 

(二)介入性輔導: 
      預警制度層次─建立缺、曠課狀況預警系統 

  自從 iPhone 問世以來,智慧型手機興起,學生上網場所也從網路咖啡店轉變為隨時隨地

能透過手機上網,增加了網路成癮的風險程度。而對於網路成癮高危險群學生而言,成績退
步與出席狀況(包含遲到)的變化是學校最能明顯注意到的兩大指標。因此學務處應針對出缺
席不正常或經常遲到之學生,瞭解其行為狀況,以能發揮早期預警之功能。 

次級預防層次:聯合輔導與教務,共同建立介入性輔導計畫:網路成癮高危險學生,通常伴

隨常規、出缺席、遲到早退、成績課業等問題,除了成績課業外,學務處在相關問題層面都
有著手之處。因此學務人員應納入次級、三級預防層次學生輔導計畫之一環,配合學生特質
進行相關處遇。 

(三)處遇性輔導: 

三級預防層次:聯合輔導與教務,共同建立處遇性輔導計畫 。         

 

四、輔導室(中心)篇 

在各級學校中,輔導室(中心)扮演著增進校園內的心理健康的角色,因此從學生的生活輔導、

生涯輔導、學習輔導、性別教育…等,都在輔導室(中心)的業務範圍之內。因此,當校園內「網路
成癮」此名詞愈來愈被大家熟知之時,輔導室(中心)是站在第一線面對的單位,結合其他單位,根
據各單位之職掌,共同擬定計畫,落實網路成癮之防治。 

對於網路成癮,輔導室(中心)應本著宣導、預防與治療的觀念,結合三級輔導五層次預防模

式,分別規劃與安排相關活動與制度,各階段處理重點如下。 
(一)發展性輔導: 

  促進層次:宣導與預防工作,在健康促進層次,在能從環境與制度面消弭造成網路成癮的不

利因素,建立健康上網的積極環境。因此積極增進全校師生的網路使用能力、提升網路素養以及網
路安全觀念,培養學生正確的網路使用態度,以及自我控制能力,乃是本層次的重要工作。因此輔

導室(中心)在本層次應與教務處密切合作,建構資訊安全與合理網路使用規範的校園環境。並結合
學務處,在多元校園活動上著力,讓學生有多元的興趣與成就來源,減低學校環境的挫折。 

初級預防層次:宣導與預防工作,在初級預防層次,在於提升教師網路成癮辨識與輔導知

能,以及培養學生健全的生活、學習態度與能力。具體作法上,在教師方面,針對輔導教師與一般
教師辦理網路成癮主題式研習,提升網路成癮辨識能力與輔導能力。在學生方面,則是落實通識教
育或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針對學習、人際、情感、生涯、生命、兩性等各項心理與學習議題,

培養其面對生活與學習困難的能力,降低因生活挫折而以網路作為逃避處所之機會。另外,亦須針
對學生設計網路相關校本課程,讓學生對網路使用、網路人際、各項網路行為與網路成癮議題有清
楚之認識。 
(二)介入性輔導: 

 預警制度層次:本諸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原則,預警制度是網路成癮預防工作的一項

重點。輔導處可建立一套網路成癮狀況之篩檢系統,例如固定於二年級上學期實施網路成癮

background image

 

24 

 

量表、學生,結合教務處成績預警機制以及學務處出缺席預警制度,導師回報、家長告知等
多重途徑,積極進行評估,篩檢網路成癮高風險學生,及時預防網路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 

次級預防層次:「宣導」、「預防」是健康促進層次、初即預防層次與預警制度層次的

重點,而「治療」概念則是指對網路成癮高風險群學生的直接處遇。在次級預防層次上,輔
導處應建立轉介、開案、分案的個管流程,針對網路成癮高風險學生訂定個別化輔導措施,
結合導師、教務處、學務處等校內系統資源,以及取得家長的合作,共同協助學生。 

(三)處遇性輔導: 

三級預防層次:對於確認為網路成癮之學生,輔導室(中心)除了訂定個別化輔導措施

外,更應積極評估學生狀況,引進校外輔導資源,包括各縣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社區諮商

機構、社工、精神醫療機構等,從教育、心理、醫療、社政等多層面來協助學生及其家庭。 

 

五、導師篇 

由於網路的便利性和普遍性,電腦的使用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網路成癮的現象也日益嚴

重,除了家長需關心小孩網路使用情況,在學校生活中,導師更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導師的言行

和教育會對小孩產生深遠的影響,從學習生活中培養正確的網路使用觀念,進而達到預防網路成癮
現象的發生。若已成癮者,可在導師的輔導協助下合理的使用網路。以下就導師可給予學生的協助
加以分述: 
(一)發展性輔導: 

健康促進層次:導師具備正確的網路使用行為,營造健康使用網路的氣氛在協助學生正

確使用網路之前,導師應具備正確的網路使用知識,參與研習課程以提升網路使用的專業知

能,並且加強網路專業倫理教育。另一方面,需瞭解網路成癮現象的成因和處理策略,對其
有一全貌的認識,透過研習課程、閱讀書籍等方式以強化對學生網路行為問題的處理與輔導
工作。從自身為出發點,成為學生仿效的對象。 

由於導師的個人言行舉止和師生互動的風格會營造出不同的班營氣氛,透過不斷地教導

正確的網路使用行為,培養學生健康的網路使用觀念、瞭解網路使用的規範,鼓勵學生瀏覽
優質網站,而營造良好的網路使用環境。 

        初級預防層次: 

1. 進行網路使用行為教育 

除課程的學習外,導師應於學生學習中灌輸正確使用網路的觀念,進行教育宣導,安排

有關網路成癮和網路安全的課程,使學生從生活中建立正確的網路使用行為,並且注意網路
的安全以免落入陷阱中,同時也向學生說明網路成癮的嚴重性以及如何預防其發生的方法,
使學生能從中學習合理地控制自己的網路使用時間,安排生活。 

導師也應對家長進行宣導的工作,提醒家長留意小孩使用網路的時間及內容,以防有網

路成癮的可能性,並且陪同孩子上網,更能瞭解孩子內在心理的需求。 

2. 提供有關人際關係、溝通技巧等課程 

網路成癮者可能因現實生活中無法獲得人際支持或不知如何與他人溝通,轉而尋求網路

上的支援,因此導師若能提供有關人際關係、溝通技巧或提升自尊等課程,可使學生學習如
何在現實生活中與他人相處,進而有人際的支持和陪伴,同儕的鼓勵可使網路成癮者更有力
量從虛構的網路世界走出來,減少空虛感以及孤獨感。 

(二)介入性輔導: 

background image

 

25 

 

預警制度層次:觀察學生在校表現:學生白天上學時間大多和同學及導師相處,因此導

師可觀察學生在校的表現情形。由於網路成癮者可能因花太多時間於網路上,造成其睡眠不
足、課業沒完成、進度落後等情形,導師可注意學生是否開始出現有異於往日的行為或身心

狀態,從中探索原因;學生間彼此會相互分享生活經驗,可從其分享的內容中得知學生的生
活,藉此瞭解網路使用情況。 

此外,網路成癮者其成癮原因可能為生活遭遇挫折或是現實生活中缺乏人際互動,轉而

投入網路世界尋求協助和支持,因此導師可與學生一同探索其成癮的原因,瞭解其真正的內
外在需求,才能提供有效的策略及幫助。 

次級預防層次: 

1.網路成癮的學生:當導師疑似學生有網路成癮的現象時,可透過陳淑惠所編製的「陳氏

網路成癮量表」以確認學生是否有網路成癮的情形,或者進一步透過電訪或家訪方式,
與父母取得聯繫,瞭解學生在家中使用網路的情況,早期發現可早期採取介入的策略,
使學生獲得幫助。 

2.與家長一同合作:若發現學生有網路成癮現象時,可告知家長,關心學生使用網路情

形,並且一同合作,進行輔導計畫,給予學生協助。同時也能對家長提供網路成癮的諮
詢,使家長也能關注此現象。 

3.與輔導室(中心)一同合作:當學生網路成癮的問題已很嚴重時,導師無法處理,可轉介

輔導室(中心),與輔導室(中心)相互合作配合,一同關心學生,想辦法改善其網路成癮
情形,在導師與輔導是良好的合作下,其網路成癮會有很大的改善。 

(三)處遇性輔導:   
       三級預防層次:配合輔導室(中心)與社區機構,協助推動處遇性輔導計畫。 
 

 

 

background image

 

26 

 

第二篇、發展性輔導 

 

教育部(2013)提出 WISER 模式以推動學校三級輔導工作,其中以全校性(Whole Principle)、

做得來與雙方得利(Workable and Mutual Beneficial Principle)、智慧性(Working Smart, not 
Working Hard)作為發展性輔導原則。本手冊亦認為家庭與學校是學生最重要的生活場域,因此若要
能有效預防網路成癮與其他網路行為問題的發生,應思考如何在全校性輔導工作中推動與建立網路
成癮預防機制,由校長領導相關專業團隊並整合輔導資源,制定具體可行的輔導工作活動,以達到
預防學童發生網路成癮問題之目標。 

 

圖九。WISER 學校輔導三級體制圖。 

 
本篇將以將以 WISER 模式作為基礎,並以王智弘(2007)網路成癮三級輔導五層次預防模式作

為校園網路成癮防治架構,說明如何預防校園網路成癮。本篇所提到的發展性輔導分別涵蓋健康促

進層次與初級預防層次,其主要目的為傳遞正確的心理健康知識,協助學校老師、學生與家長學習
網路心理健康資訊,培養正向的網路使用態度,避免發生過度依賴網路的現象。 
 
 
 

 
 
 
 
 
 




 

健康促進層次 

1.設計健康上網,幸福學習等健康促進活動。 

2.設計網路心理健康主題輔導活動,健全學生身心靈健康。 

3.建立導師與學生良好溝通管道。 

 

初級預防層次 

1.將有關網路使用與網路成癮的知識融入於相關科目教學中。 

2.提供學生人際關係訓練、學習輔導、情緒調適等主題之班級團體輔導,增加保護因子。 

3.提供導師、家長與學生認識網路成癮之研習課程。 

4.統整現有資源,提供預防網路成癮與其他網路使用問題的發展性輔導策略。 

 

background image

 

27 

 

為方便讀者閱讀及使用,本篇將搭配發展性輔導作業流程圖,輔以相關實務探討與方案設計為

要點,深入淺出說明如何具體實施三級輔導五層次預防模式,以收立竿見影之效。 

 

 

background image

 

28 

 

第三章、健康促進 

 
依據教育部的訂定,發展性輔導為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及適性發展,並且針對全校學

生,訂定學校輔導工作計畫,實施生活輔導、學習輔導及生涯輔導相關措施(教育部,2014)。總

論篇分析網路成癮成因與三級輔導五層次預防模式,說明增強網路使用的吸力,以及現實生活的推
力,如何使得學生沉迷於網路不復返。而在健康促進層次,強調提昇校內師生對網路成癮的概念與
知識,以達健康上網、幸福學習之目標,其具體做法為:辦理各項主題輔導活動,將網路使用經驗
與各項主題輔導做連結,諸如:親密關係、人際溝通、社團活動、休閒娛樂、生涯規劃、時間管
理…等,正視網路帶來的改變與新興的議題,喚起對各項主題的重視。 

茲將健康促進層次具體作法,分為以下五點加以論述: 

一、提昇健康使用網路的知能:提供如何在生理層面與心理層面均能以健康的方式與態度使用網路
的師生研習課程,例如:動手不動滑鼠實作、探索教育體驗、團隊競賽活動、真人圖書館,以真實
體驗取代虛擬滿足,探究如何在虛實之間取得平衡而不著迷。茲列舉表一課程供作參考: 
表一 
健康促進相關活動表 

類別 

辦理方式 

對象 

目標:虛實轉換 

 
生涯規劃 

名人演講 
校友回娘家 
課程採訪報告 

學生 

虛擬:YouTube 等影音平臺 
真實:聆聽名人/校友現身說法,或真實採訪人物 
感受:比較透過螢幕觀賞與真實臨場感的差異,體
驗身體力行的成就感,增進主動求知行動力。 

 
人際溝通 

迎新宿營 
探索教育課程 
攀岩體驗 

學生 

虛擬:社群網站、交友聊天軟體 
真實:人際溝通、問題解決與團隊合作 
感受:挑戰困難、突破自我設限 

 

 

休閒娛樂 

園藝治療 
DIY 實作 

教職員 
學生 

虛擬:FB 網頁版開心農場、手機遊戲熊大農場 
真實:親手種植植物、DIY 實作 
感受:虛擬遊戲與真實活動所獲得滿足與成就感之
差異,學習在虛實之間轉移注意力保持身心健康。 

 

體育運動競賽 
校際比賽活動 
系學會或班級 
活動 

教職員 
學生 

虛擬:LOL 電競遊戲、手機遊戲團隊合作 
真實:互動討論與合作以完成任務 
感受:比較兩者性質與互動模式上的差異,明辨網
路的方便性、侷限性與自身需求,做適當的選擇。 

以下進一步說明健康促進活動辦理方式,以期促進學生健康上網,幸福學習之目的。 

(一)主題規劃:導師依據班級學生現況及需求,規劃生涯、人際、休閒等相關主題活動。 
(二)辦理形式:專題演講、班級輔導、工作坊、課程作業、競賽活動、系學會活動。 
(三)辦理單位:學務處、輔導室(中心)、班級導師、學生會、學生社團、班級活動、系學會。 

(四)預期成效:探討虛擬滿足與真實活動與人感受之差異,學習在虛實之間取得平衡。 
二、強化網路專業倫理(王智弘、楊淳斐,2001a):加強網路服務提供者(網路設備、伺服器、資

料庫等網管人員)的專業倫理教育與法律教育、制訂網路服務提供者的專業倫理守則。 

三、強化網路行為規範(王智弘、楊淳斐,2001a):制訂網路服務使用者之行為規範、加強網路服

務使用者的網路倫理教育(包含網路禮儀教育),設置校園網路倫理委員會(應納入網管人

background image

 

29 

 

員、學務人員、輔導人員與師生代表)以規範與處理網路倫理相關問題、強化網路服務提供者
與使用者的法律觀念。 

四、加強對學生網路行為問題的處理與心理輔導工作:依據校內學生的特質與需求,辦理相關講座

與班級輔導,增進心理健康。茲列舉五大類主題輔導活動供作參考(表二): 

表二:健康促進五大類主題輔導活動表 

類別 

主題名稱 

對象 

健康促進層次預防目標 

生涯規劃 

你對現況滿意嗎 
善用網路大躍進 
夢想這條路 

學生 

1.反思對現況滿意度,確定目標以規劃未來 
2.如何因應大數據與物聯網時代來臨 
3.如何設定目標、追求所愛 

人際溝通 

溝通面對面 
如果你也聽說 
好話連篇 

學生 

1.關係的維繫與衝突處理方法 
2.網路流言的散播力及處理方式 
3.會說話、說好話增進人際關係 

親密關係 

愛情公寓 
交網 VS.交往 
一網情深 
後來的我們 

學生 

1.瞭解網路戀愛與一般戀愛的異同 
2.辨識危險的網路交友情境 
3.思索自身對愛情的期待與想像 
4.分手的處理與自我調適 

時間管理 

忘了時間的鐘 
身體「例行」 
自我效能訓練 

學生 

1.計算每天花在網路的時間,檢視做事效率 
2.培養好習慣,力行每天例行公事,增進效率 
3.簡單事情重複做,逐步精進效率、提昇效能 

自我探索 

寂寞不痛 
百般「膩」愛」 
別給自己打分數 

學生 

1.學習獨處,孤單卻不寂寞 
2.探討膩了的感受,適時轉移注意力遠離沉迷 
3.建立自信與口碑,喜歡自己 

以下進一步說明主題輔導活動辦理方式,探討上網的優與憂,健全學生身心靈健康。 

(一)主題規劃:依據學生年級與發展階段(專科/大學/研究所/在職班)與需要,制定合適主題。 
(二)辦理形式:專題演講、班級輔導、團體輔導、工作坊。 
(三)辦理單位:學務處、輔導室(中心)、班級導師。 
(四)預期成效:探討上網潛在影響與自我管理,預防勝於治療。 
五、網路心理健康環境的維護:提供網路心理健康資訊、舉辦網路心理健康講座、推動健康網路環

境之塑造並進行定期性的追蹤評估。 

綜合上述,健康促進層次之網路成癮防治工作,需由上而下制定完善制度,並由導師及輔導室

(中心)每學期依據班級學生需求,規劃合適健康促進相關活動與輔導主題,提昇網路心理健康知
能,進一步培養良好與正像的網路使用態度與習慣。 

 

 

background image

 

30 

 

第四章、初級預防

 

 
初級預防的重點為透過發展性與預防性的網路心理健康措施,增進校內師生健康上網知能,避

免網路成癮與相關網路行為問題的發生。初級預防目的在統整全校資源,集結學務處、教務處等相
關單位之相關政策與教育目標,發展預防性輔導策略,建構健康上網幸福學習之學校環境,提升老
師、學生與家長對網路成癮與其他網路行為問題之相關輔導知能,營造學校師生之間、學生同儕之
間以及學生與家人之間的良好互動關係,推動積極的網路成癮與網路心理問題之預防策略,減少危
險因子,增加保護因子,以共同營造安全與健康的網路學習環境。 

綜上所述,可以如何進行初級的預防,像是:(1)對學校老師提供網路成癮、網路心理健康與網

路安全之輔導知能研習課程;(2)對學校老師提供有關網路科技衝擊下師生互動與親師互動之道的輔
導知能研習課程;(3)對學生提供有關生涯規劃、人際關係、溝通技巧、提升自尊、學習輔導、時間
規劃、休閒安排,壓力調適與自我監控等之團體輔導活動與研習課程;(4)對學生提供網路成癮、網
路心理健康與網路安全之網路心理健康課程:可透過團體輔導與班級座談的形式(羅士媛,
2005),或融入一般課程來加以實施。(5)對家長提供網路成癮、網路心理健康與網路安全之親職教
育與輔導知能研習課程。(6)對任課教師、導師、家長與學生提供有關網路成癮、網路心理健康與網
路安全相關知能之宣導文章。 

針對初級預防,實際上的作為包含: 

一、透過生涯規劃課程以發展其生涯與生活目標。 
二、透過人際關係、溝通技巧與提昇自尊等課程可協助當事人建力自信,擴展多元的人際互動關係

並學習人際溝通技巧,不僅可以防止他們過度依賴網路,也可教導他們藉由學習如何維繫與處
理衝突的方法,以避免在網路或現實的人際互動受到挫折或傷害(施香如,2001)。 

三、透過學習輔導課程可提昇其學習技巧、課業成就與自尊。 

四、透過時間規劃、休閒安排、壓力調適與自我監控課程可釐清其生活目標與學習時間規劃,當事

人過度使用網路有可能是自覺空閒時間過多,或將上網當作他們排除壓力的方式(施香如,
2001),因此時間規劃、休閒安排、壓力調適、壓力調適與自我監控,可強化其生活目標、有
意義使用時間。

 

茲將初級預防層次內涵,列舉五大類主題輔導活動供作參考(表三): 

 
表三:初級預防五大類主題輔導活動表 

類別 

主題名稱 

對象 

初級預防層次預防目標 

生涯規劃 

大(中、小)學生了
沒 
 
工作大未來 
 
工作業問 

大(中、
小)學生 

導師 

 

學生 

1.探討如何規劃大(中、小)學生的學習生活及未來

目標 

2.依據各校畢業生流向調查,提供相關數據,使在

校生正視生涯規劃,思索未來出路。 

3.邀請校友或業界主管講授全球化影響下,大

(中、小)學生該如何培養專業能力與工作態度 

人際溝通 

網世知多少 
 
Line 上你和我 
Line 不掉的煩惱 
已讀不回症候群 

教職員 
 
學生 

1.討論網路世界語言/現象與快速變遷,對人際互

動造成的衝擊與影響。 

2.比較 Line 與真實互動如何滿足情感需求 
3.社交軟體帶給人的便與不便 
4.已讀不回帶給人的情緒困擾與因應方式 

background image

 

31 

 

學習輔導 

課業學習輔導 
讀書策略技巧 
專注力訓練 

學生 

1.推動課業輔導小老師制度,提昇學業成績 
2.辦理讀書策略講座,培養讀書興趣與效率 
3.提昇專注力,改變不停滑手機習慣 

時間管理 

壓力調適訓練 
時時刻刻 
斷捨離的智慧 

學生 

1.將事情分成輕重緩急四部分,調整心情面對 
2.依自我效能與壓力調適,妥善分配時間處理事情 
3.明辨需求,培養斷捨離的智慧 

休閒娛樂 

明網不迷惘 
虛擬人生 

學生 

1.瞭解網路世界的結與解,避免沉迷其中 
2.確定人生目標,做有意義的事取代無聊/孤獨感 

以下進一步說明初級預防主題輔導活動辦理方式,分析網路的普及與匿名性、虛擬性、方便性

與跳脫性等特性,如何滲透及影響我們的生活,從而提出因應與解決策略。 
一、主題規劃:依據學生年級(小學/中學/專科/大學/研究所/在職班)與現況需要,制定合適主題。 
二、辦理形式:專題演講、班級輔導、團體輔導、工作坊。 
三、辦理單位:學務處、輔導室(中心)、班級導師。 
四、預期成效:探討長期上網的影響與衍生問題,進行改善與自我管控。 

發展性輔導強調全面性的預防,以健康促進活動凸顯網路成癮議題的重要性,將網路心理健康

概念融入日常生活中;以初級預防活動探討過度使用網路帶來的影響及造成生活、學習、人際、生
涯等方面的變化,提醒學生善用網路避免沉迷。倘若學生在接受相關課程學習之後,仍出現過度使
用網路的情形,即需要啟動介入性輔導,我們將於下一篇進行說明與介紹。 

 

background image

 

32 

 

第三篇、介入性輔導 

     
    教育部在 2014 年公佈的學生輔導法中指出介入性輔導是針對經前款發展性輔導仍無法有效滿足
其需求,或適應欠佳、重複發生問題行為,或遭受重大創傷經驗等學生,依其個別化需求訂定輔導
方案或計畫,提供諮詢、個別諮商及小團體輔導等措施 ,並提供評估轉介機制,進行個案管理及輔

導。亦即,一旦網路成癮所引發的問題行為愈發嚴重,超越了學校教師的輔導知能及能力範圍時,
必須將學生從發展性輔導提升至介入性輔導的層次。這時會由學校輔導老師進行個別輔導,依據學
生的需求提供個別化的輔導計劃。在 WISER 的二級輔導概念當中則以 I 個別化介入(Individualized 
intervention) 、S 系統合作輔導策略(System collaboration) 、E 效能評估(Evaluation)作為輔
導的結構,也就是說輔導老師透過個別介入、系統整合及評估個案為重要理念,一旦網路成癮或其
他網路行為問題重複發生且不得解決,輔導的層次則必需提升為個別化的輔導措施。學校輔導老師

會根據專業的知識提供諮商資源例如:個別諮商、團體諮商等,再採用個案管理的概念為網路成癮
者建檔,持續追蹤學生的進度。另外,以系統整合為原則,學校在輔導工作上嘗試與各種不同的資
源結合,與家長及校內資源合作,包括教務、學務、輔導室(中心)等,從家庭系統與學校系統緊密
連結,才能隨時掌握學生的情況,協助學生回歸正常生活。 

在網路成癮三級輔導五層次預防模式中,介入性輔導分別涵蓋預警系統層次、評估階段及次級

預防層次,本篇再次回顧網路成癮三級輔導五層次預防模式的作業流程圖,並說明如何在校園具體
實施介入性輔導,輔以提供測驗篩檢工具,協助教師、心理師及輔導人員評估學生有無網路成癮之
可能,以達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理想目標。 

 

 
 

background image

 

33 

 

 

 
 




 

 

學務處 

建立缺曠課預警系統 

 

教務處 

建立學習檢視表現系統 

 

導師(任課老師、輔導股

長與其他同學、家長) 

透過導師的直接觀察,
或由任課老師、輔導股
長與其他同學、家長所
提供給導師資訊以判定

是否轉介。 

預警系統層次 

透過預警系統檢核表發現疑似網路成癮之學生,以便及早轉介諮商
中心: 

1.當發現學生一回家(宿舍)或一有空時就守在電腦前上網。 

2.當發現學生不能上網時會有不安或憤怒的情緒。 

3.當發現學生上網的時間越來越長,上床時間越來越晚,叫他電腦

關機,嘴巴說好卻遲遲不離開。 

4.當發現學生越來越不想和同學出去從事其它休閒活動,和班上同

學的連絡越來越少,感情越來越不好。 

5.當發現學生上課或平日的精神越來越差,身體狀況越來越不好。 

6.當發現學生功課越來越差、做作業越來越草率,上學越來越拖拖

拉拉。 

 

評估階段 

1.網路成癮評估:輔導教師或學校心理師運用陳淑惠教授所編製的「陳氏網路成癮量表」
(CIAS)初步評估個案狀況,若分數高於 64(高中以下);高於 68 分(大學),則可能為網
路成癮。 

2.智慧型手機成癮量表-短版:得分在 25 分以上者,可視為手機成癮的風險群。 

3.網路成癮危險因子評估:輔導教師或學校心理師運用王智弘教授所編製之「網路成癮危險因
子檢核表

(CRIA),初步了解網路成癮之可能因素。十大危險因子包括社交焦慮、憂鬱、無

聊感、低自尊、神經質、課業壓力、家庭關係不佳、同儕關係不佳、敵意、衝動控制不良。

 

學校心理師評估與追蹤 : 轉介處遇性輔導 

次級預防層次 

1. 輔導教師或學校心理師設計個別諮商、團體諮商等輔導計劃進行輔導。 

2.訂定網路成癮的輔導目標:「合理」上網、「控制」上網、「平衡」網路世界與真實世界、
「統整」網路世界與真實世界。 

3.結合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等諮商程序與「覺、知、處、行、控、追」網路成癮六階段處遇模
式進行介入性輔導。 

4. 輔導教師或學校心理師提供導師與家長網路成癮諮詢,使他們更清楚網路成癮相關議題以協
助輔導進行

 

輔導教師或學校心理師評估:情況良好則結案並持續追蹤/情況不佳則轉介處遇性輔導 

轉介/連結外在資源:當輔導教師或學校心理師提供介入性輔導後,經評估需轉介處遇性輔導











 







 

background image

 

34 

 

第五章、預警制度 

 
介入性輔導階段中,建立校園網路成癮預警系統是相當重要的環節。「預警」,顧名思義在於

問題行為惡化或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之前,事先提出警告並及時予以專業介入與協助。因此,介入

性輔導中的預警系統層次,目的在於透過具體可觀察或可量化的檢核指標,協助師長辨識可能有網
路成癮與其他網路行為問題的學生,進一步做專業評估,瞭解其問題嚴重程度,適時轉介至次級或
三級預防工作,以提供專業輔導資源與處理網路成癮與其網路行為問題。 

建立全校師生之網路成癮與其他網路行為問題之預警系統。目的在統整校內資源,以建立共同

發掘網路成癮與其他網路行為問題的預警機制,以進行早期介入、避免危險,及早提供校內師生所
需之協助,可建立量化的預警指標(甚至是系統程式),依問題之輕重程度,即時連結到次級或三

級預防工作,以期早期發現與及時處理網路成癮與其他網路心理問題。 

茲將預警系統層次校內各單位權責說明如下: 

一、學務處/教務處 

當學生沉迷於網路時,常見的外顯行為包含開始出現缺曠課、學業成績落後、漸與班上同學疏

離…等。有鑑於此,學務處應建立缺曠課預警系統,及時反映學生課堂出席情形,讓導師及早介入
處理;教務處應建立學習檢視表現系統,即時呈現學生學業表現情形,提供導師及學生參考,落實
網路成癮六階段處遇模式第一階段「覺」之精神。 
二、導師 

導師長時間與班上學生相處,是學生輔導第一線人員。學生的行為表現,例如:學生上課出勤

狀況、學業成績、人際互動等行為,是評估是否有網路成癮最初的篩檢工具。導師可從學務處缺曠
課預警系統、教務處學習檢視表現系統,瞭解班上學生上課出缺席情形與學業表現狀況,或可建置
班級聯絡網絡與支持系統,透過同儕的力量發現有網路成癮可能的學生。 

家長/導師/同學/室友亦可透過「網路成癮預警系統檢核表」發現疑似網路成癮之學生,及早給

予適切協助。網路成癮預警系統檢核表包含: 
(一)當發現學生一回家(宿舍)或一有空時就守在電腦前上網。 
(二)當發現學生不能上網時會有不安或憤怒的情緒。 
(三)當發現學生上網的時間越來越長,上床時間越來越晚,叫他電腦關機,嘴巴說好卻遲遲不離

開。 

(四)當發現學生越來越不想和同學出去從事其它休閒活動,和班上同學的連絡越來越少,感情越

來越不好。 

(五)當發現學生上課或平日的精神越來越差,身體狀況越來越不好。 
(六)當發現學生功課越來越差、做作業越來越草率,上學越來越拖拖拉拉。 

此外,導師另可透過「網路成癮危險因子檢核表」(表四)瞭解學生目前處境,並協助學生定制

個別化的處遇方案,導師與學校資源也便可納入方案中成為有力的支持系統,幫助學生回歸正常生

活。當導師發現學生所面臨之問題已經超越了他的能力範圍時,系統內合作與轉介可適切協助學生
改善網路成癮現象。 
 

 
 
 

background image

 

35 

 

表四:網路成癮危險因子檢核表 (Checklist for Risk-factors of Internet Addiction, CRIA) 

 
 
 
以下句子的描述與您目前的情況是否相像? 

1.




意 

2.


意 

3.

通 

4.

意 

5.



意 

 1.您和他人視線接觸有困難? 

 

 

 

 

 

 2.您作事時集中精神有困難? 

 

 

 

 

 

 3.您感到生活總是千篇一律或是無聊? 

 

 

 

 

 

 4.您傾向於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 

 

 

 

 

 

 5.您感到悶悶不樂? 

 

 

 

 

 

 6.您覺得搞不懂您的課業內容或工作要求? 

 

 

 

 

 

 7.您不滿意和家人相處的時光? 

 

 

 

 

 

 8.與朋友談話時,您沒有被關心的感覺? 

 

 

 

 

 

 9.覺得別人或這個世界惹您生氣? 

 

 

 

 

 

10.您覺得難以控制自己的衝動行為? 

 

 

 

 

 

測驗說明: 
第一題:社交焦慮    第四題:低自尊             第七題:家庭關係不佳 
第二題:憂鬱        第五題:神經質             第八題:同儕關係不佳 
第三題:無聊感      第六題:課業或工作壓力     第九題:敵意 
第十題:衝動控制不良 
分數說明:題項選擇 3 以上者,需多加注意該行為。 

 
 

 

background image

 

36 

 

第六章、次級預防 

 
次級預防的重點針對全校師生網路成癮與相關心理健康問題加以處理,必要時運用校內外的轉

介機制以能充分心理健康專業人員,來處理已發現問題之網路成癮當事人。目的在針對已發生網路

成癮問題之學生加以協助,以期能早期發現、早期處理,應用心理健康專業人員以協助其個人或家
庭,並能對全校師生之網路成癮與相關心理健康問題提供及時的協助,避免問題之持續惡化。 

協助疑似網路成癮的學生,並非以嚴禁上網作為目標,而是視學生的需要及狀態訂定合理的輔

導目標,使其能合理上網、控制上網、平衡網路世界與真實世界,以及統整網路世界與真實世界。
以下將具體說明實施次級預防層次的輔導工作之步驟。 
一、個案篩選與評估 

目前大專校院實施新生普測制度,篩檢憂鬱傾向高關懷學生已行之有年,大部分均已建構完整

SOP 輔導流程,具有良好信效度水準。因此,建議各校實施新生普測時,可加入陳淑惠教授 2015 年
國家發展委員會「網路沉迷研究報告」中的「智慧型手機成癮量表-短版」或 2017 年國家發展委員
會「105 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中的「網路使用習慣量表」(CIAS-10)作為評估工具。
兩個量表皆為 10 題,都具有良好的測驗品質,可作為篩檢網路成癮高關懷學生之依據。 

此外,陳淑惠教授另有編製 26 題「陳氏網路成癮量表」(CIAS-26),瞭解受測者強迫性上網、

網路成癮戒斷反應、網路成癮耐受性、人際與健康問題、時間管理問題等面向,亦為良好篩檢工
具。教育部的「103 年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調查」亦有網路成癮量表,此量表係柯慧貞教授依 DSM-5
的診斷架構所編製,題目共有九題,亦為可用之工具。 

依據上述兩種測驗結果,各校可再分析憂鬱傾向高關懷學生與網路成癮高關懷學生關聯性檢

驗,對比網路成癮危險因子檢核表(CRIA),瞭解學生心理狀態後,再做進一步處遇。 
 

 
 
 
 
 

 
 
 
 
 
 

 
 
 
 
 
 

background image

 

37 

 

表五 
智慧型手機成癮量表-短版 

智慧型手機成癮量表-短版 

施測說明:排除工作與學習使用,想請問您一般使用手機的情況,1 分表示「非常不符合」,以此

類推,4 分表示「非常符合」,請問這些情況跟您目前的使用情況符不符合。 

1.(  )雖然使用手機對您的日常人際關係造成負面影響,您仍未減少使用手機。 

     (1)非常不符合    (2)不符合   (3)符合    (4)非常符合 

2.(  )使用手機所花的時間或金錢,常常超過您自己本來預定的程度。 

(1)非常不符合    (2)不符合   (3)符合    (4)非常符合 

3.(  )您曾常試過想花較少的時間在使用手機上,但卻無法做到 

(1)非常不符合    (2)不符合   (3)符合    (4)非常符合 

4.(  )您曾因長時間使用手機而眼睛酸澀,肌肉酸痛,或有其他身體不適。 

(1)非常不符合    (2)不符合   (3)符合    (4)非常符合 

5.(  )您習慣睡前使用手機,而且因此減少睡眠時間或睡眠品質變差。 

(1)非常不符合    (2)不符合   (3)符合    (4)非常符合 

6.(  )使用智慧型手機對您的學業或工作已造成一些負面的影響。 

(1)非常不符合    (2)不符合   (3)符合    (4)非常符合 

7.(  )如果手機突然被沒收,或是突然被限制不能用手機,您會覺得很難受。 

(1)非常不符合    (2)不符合   (3)符合    (4)非常符合 

8.(  )您只要有一段時間沒有用手機,就會覺得心裡不舒服。 

(1)非常不符合    (2)不符合   (3)符合    (4)非常符合 

9.(  )您發現自己使用手機的時間越來越長。 

(1)非常不符合    (2)不符合   (3)符合    (4)非常符合 

10.(  )與三個月前比起來,平均而言您每週使用手機的時間比以前增加許多。 

(1)非常不符合    (2)不符合   (3)符合    (4)非常符合 

 

本量表為台大心理系陳淑惠教授 2015 年國發會研究報告,須經陳淑惠教授授權使用。 

測驗解釋:得分在 25 分以上者,可視為手機成癮的風險群。實際上是否有手機成癮,需經

專業醫師臨床診斷為主,本測驗結果不宜過度解釋。 

 
 
 

 
 
 

background image

 

38 

 

表六 
陳氏網路成癮量表(CIAS-26) 

施測說明:下面是一些有關個人使用網路情況的描述,請評估您目前的實際情形是否與句中的描述
一致。請您依照自己的看法來

勾選 。由 1 至 4,數字越大,表示句中所描述的情形與目前您實際

的情形愈符合。 

非          極 
常      不  不 

                                                          符  符  符  符 

合  合  合  合 

1.曾經不只一次有人告訴我,我花了太多時間在網路上。        4   3   2   1 

2.我只要有一段時間沒有上網,就會覺得心理不舒服。          4   3   2   1 

3.我覺得自己上網時間越來越長。                            4   3   2   1 

4.網路斷線或是連不上時,我心裡會覺得煩躁不安。            4   3   2   1 

5.我不管有多累,上網時就覺得精神很好。                    4   3   2   1 

6.我雖然每次都只想上網待一下子,但經常一待就很久才下線。  4   3   2   1 

7.上網已經對我日常生活的人際關係造成了負面影響,但我      4   3   2   1 

仍然沒有減少上網。 

8.我曾不只一次因為上網的關係而睡不到四小時。              4   3   2   1 

9.就我的上網經驗來說,平均而言我現在每週上網的時間        4   3   2   1 

比以前增多許多。 

10.我只要有一段時間沒有上網就會情緒低落。                 4   3   2   1 

11.我很難控制自己想要上網的衝動。                         4   3   2   1 

12.我發現自己投入在網路上而減少和身邊朋友的互動。         4   3   2   1 

13.我曾因為上網而腰酸背痛,或是有其他身體不適。           4   3   2   1 

14.我經常不由自主地想要上網。                             4   3   2   1 

15.上網對我的學業及日常工作已造成一些負面的影響。         4   3   2   1 

16.我只要有一段時間沒有上網,就會覺得好像什麼事忘了做。   4   3   2   1 

17.因為上網的關係,我和家人或是朋友的互動減少了。         4   3   2   1 

18.因為上網的關係,我平常的休閒活動時間減少了。           4   3   2   1 

19.每次下網後,雖然有其他事情得做,但我會忍不住           4   3   2   1 

再次上網看一看。 

20.沒有網路可上,我的生活就顯得毫無樂趣可言。             4   3   2   1 

21.上網對我的身體健康造成一些負面的影響(例如眼睛、肩、背) 4   3   2   1 

background image

 

39 

 

22.我試過減少上網的時間,但卻沒有達成。                   4   3   2   1 

23.我常會減少睡眠時間來上網。                             4   3   2   1                           

24.比起從前,我必須花更多時間上網才能感到滿足。           4   3   2   1 

25.我曾因為上網而沒有按時吃飯。                           4   3   2   1                             

26.我會因為熬夜上網而使得白天精神不濟。                   4   3   2   1 

 
※測驗解釋:若分數高於 64 分(中小學生)68 分(大學生),可視為網路成癮風險群。本量表
為台大心理系陳淑惠教授編製,須經陳淑惠教授授權使用。 

 
 
 
 
 

 
 
 
 
 

 
 
 
 
 
 

 
 
 
 
 
 

 
 
 
 
 

 
 

background image

 

40 

 

表七 
網路使用習慣量表(CIAS-10) 

施測說明:下面是一些有關個人使用網路情況的描述,請評估您目前的實際情形是否與句中的描述
一致。請您依照自己的看法來

勾選 。由 1 至 4,數字越大,表示句中所描述的情形與目前您實際

的情形愈符合。 

非          極 
常      不  不 
符  符  符  符 
合  合  合  合 

1.想上網而無法上網的時候,我就會感到坐立不安。               4   3   2   1 

2.只要有一段時間沒有上網,我就會覺得心裡不舒服。             4   3   2   1 

3.我只要超過一天沒上網玩,就會很難受。                       4   3   2   1                          

4.我發現自己上網休閒的時間越來越長。                         4   3   2   1 

5.平均而言,我每週上網休閒的時間比以前增加許多。             4   3   2   1 

6.我實際上網所花的時間遠遠超過原來預期的時間。               4   3   2   1 

7.我習慣減少睡眠時間,以便能有更多時間上網休閒。             4   3   2   1 

8.我常因熬夜上網休閒,導致白天精神或體力很差。               4   3   2   1 

9.上網對我的學業或工作已造成一些負面的影響。                 4   3   2   1                    

10.上網已經很明顯地危害到我的生理或心理健康時間管理問題。    4   3   2   1 

 
※測驗解釋:1

2 歲以上民眾;

若分數高於 28 分,可視為網路成癮風險群。本量表為台大心理

系陳淑惠教授編製,須經陳淑惠教授授權使用。 

 
 
 
 
 
 
 
 
 
 
 
 
 
 
 
 

background image

 

41 

 

表八 
教育部的「103 年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調查」網路成癮量表 

1.  雖然沒在用網路,也經常想著上網的事,或想著什麼時候要去上網 
2.  當我想要減或停止用網路時,會感到煩躁、生氣、緊張或沮喪 
3.  為得到同樣的興奮感,花更多時間上網,或網路活動 
4.  家人師長說應該減使用網路的時間,卻無法減少 
5. 使用網路後,放棄或減和家人朋友相處、讀書或過去所喜愛活動 
6. 知道花太多時間在網路有很多壞處,但還是持續玩 
7. 曾向家人師長、朋友或其他人隱瞞實際花網路上的時間 

8. 透過用網路來忘掉個人問題、紓解不舒服的心情 
9. 過度使用網路,和家人朋友的關係、工作或學業變差 
※測驗解釋: 
符合該項敘述者,則計 1 分,合計滿分 9 分。若分數介於 0 至 2 分者,評斷為一般學生;計分
為 3 分者,表示可能有網路沉迷傾向, 需要關懷與預防;總分為 4 分者,屬於網路成癮高風險

群,除了需要關懷與即時幫忙,可找專業心理師的協助;而總分在 5 分以上者,為網路成癮的重風

險群,可能符合臨床上網路成癮的診斷標準,需要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的確認與協助。 

 
二、個別化輔導計畫 

當導師透過「網路成癮預警系統檢核表」或「網路成癮危險因子檢核表」,以及學務處缺曠課

預警系統及教務處學習檢視表現系統之數據,經評估學生有網路成癮可能時,應立即介入關懷瞭

解,及時給予協助。如發現學生所面臨問題超出其能力可及範圍時,可隨即轉介輔導室(中心),由
專業心理師進行個別諮商與擬定個別化輔導計畫。 

此外,學校心理師透過相關網路成癮測驗工具篩檢出高關懷學生時,應採取追蹤輔導與關懷,

並視問題嚴重性與導師進行合作。如需進行個別諮商,學校輔導室(中心)應建立轉介、開案、分案
的個管流程,針對網路成癮高風險學生訂定個別化輔導措施,結合導師、教務處、學務處等校內系

統資源,以及取得家長的合作,共同協助學生。 

網路成癮的諮商可以透過「網路成癮六階段處遇模式」加以治療(王智弘,2009a):即「覺、

知、處、行、控、追」六步驟: 

1.「覺」-覺察病識感:如何改變網路成癮的狀況,首先必須先覺察。學生需要先覺察網路成癮

的行為已經嚴重影響了自己,產生病識感。亦即,要讓青少年得知網路使用已經牽制了生活,
使他產生負向情感,進而產生改變的動機。然而動機的產生往往都是改變的動力。 

2.「知」-認知潛在問題:網路成癮往往是因為潛在的心理問題而造成,因此協助青少年學生認

知到過度的網路使用是因為某種潛在心理問題的警訊導致需要依賴網路生活逃避所面對的困
難。 

3.「處」-處理潛在問題:協助當事人面對心理的困難,讓他知道網路只是暫時的避難所而非能

夠永久的解決問題;必須先好好正視自己所面對的困難,尋找更好的解決之道,才能脫離網路
成癮的日子。 

background image

 

42 

 

4.「行」-發展並執行改變計畫:擬定具體的改變計劃協助當事人脫離網路成癮;一旦發現且開

始面對心理的困擾,便可結合具體改變計劃。其計劃若能夠發展替代性正向活動代替網路使
用,並結合外在資源例如:重要他人的協助,便可事半功倍。 

5.「控」-培養自我監控能力:以回歸正常生活與能夠自我監控為目標,培養對時間的敏銳度,

並能夠好好控制上網的時間。 

6.「追」-後續的觀察與追蹤:由於網路成癮的再患率極高,為避免重蹈覆轍,長期的觀察與追

蹤變得非常重要,提供必要的支援與修正,以確保諮商效益穩定。 

 
茲以案例研討進一步解析「覺、知、處、行、控、追」網路成癮六階段處遇模式進行步驟: 

※個案背景:阿偉、22 歲、大二生 
1.家庭:單親家庭,家中排行老么,上有 2 個姐姐 1 個哥哥,均為公務人員。 
2.學業:阿偉曾因沉迷 LOL 網路遊戲,一天玩超過 10 小時,以致學業成績不及格而遭學校退學,

補習重考差 1 分上國立大學,最後考取某校資訊工程學系。 

3.來源:阿偉第一學期二分之一學分不及格,第二學期仍因曠課過多,母親收到學校曠課通知信

才知事態嚴重,擔心阿偉被二度退學而向學校輔導室(中心)求助。 

處遇模式  諮商次數 

內        容 

覺 

 

第 1 次 

1.心理師與阿偉及母親一起會談。阿偉表示已一個月沒去上課,除擔心被
二度退學,更不想再讓母親操心,故承諾定期諮商,並下定決心改變。 
2.阿偉母親晤談結束後,立刻將阿偉電腦抱走,斷絕成癮來源。 

 
 

知 

第 2 次 

1.評估:瞭解個案過去成癮、戒癮、復發等經驗,尋找正向資源。 
2.認知問題:個案曠課已達 6 週,除辦理請假手續外,開始正常上課,希

望能亡羊補牢。 

3.時間管理:阿偉沒有打工或參加社團,課餘時間多,因無聊感而沉迷網

路遊戲。心理師鼓勵阿偉參加輔導室(中心)志工活動,排解生活無聊與
拓展社交圈,使生活更多采多姿。 

 

處 

 

第 3 次 

1.課業問題:釐清就讀科系是否感興趣,力挽狂瀾。 
2.人際關係:評估家庭、同儕可以給予人際支援的程度。 
3.替代行為:培養運動、閱讀…等好習慣,取代網路沉迷行為。 
4.復發探討:處理行為復發的挫折感,討論如何度過難關。 

 

行 

 

第 4 次 
第 5 次 

1.課業問題:期中考大部分科目通過,只有 1 科較為危險。 
2.休閒娛樂:積極參加志工隊活動,與志工一起籌劃大型活動。 
3.運動習慣:個案自覺過重,發展減重計畫,養成固定運動習慣,以及調

整生活作息時間。 

4.心理測驗:施測網路成癮量表,評估改變效果。 

 

控 

 

第 5 次 
第 6 次 

第 4-5 次為兩週晤談一次,第 6 次間隔 4 個禮拜 
1.自我監控:阿偉過去曾有數次網路成癮復發行為,心理師與之討論自我

管理與監控方式,阿偉表示自己是個有規劃的人,只要清楚規劃每天的
行事曆,就不會過度沉迷,即使偶爾玩網路遊戲也能自我監控。 

 

追 

 

第 6 次 

後續追蹤 

1.效果評估:阿偉覺得已不再沉迷網路,且 2 個月來都不再玩 LOL,原有

退學危機,經過一番努力,這學期課業應該都能過關。 

2.新的目標:原本有 1 科較為危險,經過阿偉勤奮努力,任課老師發現他

的潛力,邀請他提早進入實驗室做專題,從而產生新的目標。 

3.後續追蹤:討論復發可能性,如自覺有復發徵兆,請立即回來找心理師

協助。 

background image

 

43 

 

 

 

圖二。網路成癮諮商步驟示意圖。 

網路成癮諮商可運用一次單元諮商模式以協助網路成癮者進行有效改善,一次單元諮商模式是

指助人專業人員在諮商服務過程中致力於以一次諮商單元的成果為專業服務的努力目標,亦即單次
的諮商單元必須是具有諮商效果的。形式則以結構性諮商程式為基礎的諮商模式且把每一次都當作
最後一次的諮商,強調改變的課題與當事人的自我力量,促使諮商聚焦,朝向問題解決,透過具體
可行的行動方案,落實改變的動機與領悟,達成問題改善與諮商成效(王智弘,2008d;王智弘、楊
淳斐,2006a,2006b,2016)。 
    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的程序與重點在(王智弘,2008d;王智弘、楊淳斐,2006a,2006b,
2017):1.展現良好的治療態度以建立治療關係;2.肯定當事人的求助行為與面對問題的勇氣;3.
強調改變的可能性與強化當事人對問題解決的信心;4.找出此次諮商焦點與選擇可解決的問題;5.
找出當事人的生命意義與力量;6.提出當事人可具體尋求改變的任務與演練可能的解決方案;7.肯
定諮商與當事人的努力成果;8.追蹤或進行下一單元諮商(可能進行或不進行),而運用一次單元
諮商模式以協助網路成癮當事人的具體作法如下(王智弘,2008d,2009a;王智弘、楊淳斐,
2006a,2006b,2016): 
(一)  確認當事人是否為網路成癮:可透過陳淑惠所編製的 CIAS 加以確認。 
(二)  探索當事人為何成癮:可透過王智弘教授所編製的「網路成癮危險因子檢核表」)與個別諮

商過程以探討其成癮原因。 

(三)  訂定網路成癮的治療目標:「合理」上網、「控制」上網、「平衡」網路世界與真實世界、

「統整」網路世界與真實世界。 

(四)  結合一次單元諮商模式諮商程式與「覺、知、處、行、控、追」網路成癮六階段處遇模式。 

 
 
 
 

網路成癮傾向 

覺知外在行為(知)

 

克制網路特性的吸力 

洞察內在狀態(知) 

克服現實生活的推力 

促其改變意願(覺) 

處理潛在問題(處) 

執行改變計畫(行) 

行為復發,自我監控(控) 

持續改善與追蹤(追) 

重要他人影響

(催化劑) 

background image

 

44 

 

表九:「一次單元網路成癮處遇模式」表 

諮商目標 

六階段處遇模式 

1.展現良好的治療態度以建立治療關係 

 

2.肯定當事人的求助行為與面對問題的勇氣 

+覺(覺察病識感) 

3.強調改變的可能性與強化當事人對問題解決的信心 

+知(認知潛在問題)(配合
使用 CRIA 加以確認) 

4.找出此次諮商焦點與選擇可解決的問題 

+處(處理潛在問題) 

5.找出當事人的生命意義與力量 

 

6.提出當事人可具體尋求改變的任務 

與演練可能的解決方案 

+行(發展並執行改變計畫) 

7.肯定諮商與當事人的努力成果 

+控(培養自我監控能力) 

8.追蹤或進行下一單元諮商 

+追(後續的觀察與追蹤) 

 
 

三、團體諮商 

團體諮商也是治療網路成癮的輔導策略之一(王智弘、楊淳斐、林雅涵,2008;林雅涵,

2011;Finn, 1996),透過團體的形式成員可以藉此找到與自己生活經驗相似的人互相分享及支
持,經過領導者的引導與催化產生治療效益,降低問題行為。以網路成癮:評估與治療指引手冊為
參考,瞭解團體過程應有的治療目標與策略。 
(一)團體初期:建立 

在團體的初期與成員建立同盟關係是極為重要,成員們都是在生活中遭遇挫折而選擇逃

避到網路世界中,若在團體的初期無法建立信任的關係,成員們容易感覺被質疑或嫌棄因而
拒絕參與團體。在此階段可以和成員討論網路的便利性,從團體的初期讓成員知道領導者並
沒有因為網路成癮而質疑他們,並肯定他們雖然虛擬的生活形式讓他們上癮,但卻是另一種
處理壓力和困難的形式,讓他們信任團體。與此同時,讓成員開始揭露自己,例如:身邊重
要他人對於這種行為感到困擾,讓成員之間形成凝聚力,不再覺得自己是孤獨的,增加支
持。在各種凝聚力與支持的情況下,成員會開始在逃避行為與上網間找到連結,發現因為各
種失敗的因應措施導致最後選擇上網避開所有,這也是動機的產生。 

(二)團體中後期:改變 

團體中期的主要目標是將所有成員的情境問題深入分析後,找到相對的因應策略。當團

體擁有了足夠的支持與凝聚力,便是開始邁向團體之工作期。團體的目標是為了改善失能性
的行為,團體成員要求完成一份生活日誌,特別記錄不滿足的生活但最終卻可以在上網得以
解決的情境。透過詳細的記錄瞭解所有成員的生活,亦可將之當作教材,提供妥善的應對方
式。以角色扮演的形式進行,協助他們認知重建。 另外,為成員們建立安全性的環境,讓他
們可以放心揭露自己亦是關鍵的因素,對網路成癮者而言,網路並非真正導致他們上癮,反
而是失敗的因應措施及具挑戰性的生活情況才是讓他們選擇上癮的主要關鍵,領導者應將焦
點關注在成員的困難才能真正減緩他們的症狀。 

一般而言,網路成癮者都處於人際關係疏離,他們可能因無法適應學校生活或上課表現

不佳而導致與導師或同儕關係疏離,因此協助他們建立新的人際網絡也是團體的主要目標之
一。在團體的過程中,家人或是重要他人變成了重要的支持,所以他們可能需要參與治療過
程而且也促進親子關係。領導者與其他專業人員可以每階段與家長開會進行討論,每次會議
都先告知家長治療目標然後再實施修訂的過程。家長的介入有助於學生的改變,成為學生的
生活中重要的支持,才能脫離網路成癮的生活。 

background image

 

45 

 

一直以來,我們所瞭解的團體形式是傳統的、面對面的團體,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與

人之間的接觸也越愈來愈多,而接觸的方式也愈來愈多,團體的進行也漸漸地有所改變。我
們可以透過面對面的方式進行諮商,亦可透過網路團體進行諮商。一次單元模式團體諮商也
證明可有效協助改善網路成癮問題(王智弘等,2008;林雅涵,2011)。 

1.網路團體諮商:網路支持性團體是一種可行的策略,以流行社交軟體為交流的形式,透過

BBC、留言版、討論區、信件群組、聊天室、社交軟體等方式進行網路成癮團體,可聚集網路成癮的
當事人,成為一種支持系統。 

2.面對面諮商團體:針對網路成癮的問題,國內助人工作者分別以不同的理論取向如:現實主義

取向、人際導向、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等進行面對面諮商團體,其諮商效益都得到顯著的改善。可見
面對面諮商團體亦有其諮商效益,是可行之策略之一。藍菊梅(2005)亦曾提出以多重模式理論取
向為架構,設計了兩階段的網路沉迷矯治團體方案;第一階段為情緒支持與自我成長團體、第二階
段為人際壓力管理團體。每ㄧ階段進行八週、每週兩小時的團體諮商,並同時結合個別諮商與預防
網路成癮課程的方案設計,可說是具可行性與多元性的網路成癮防治與處理策略。 

在討論網路成癮的諮商策略時,學校可視能夠提供的資源進行處理,但最終主要目標為協助

學生能夠覺察網路成癮所帶給他的困擾、處理其行為背後說潛在的心理問題、建立正向的替代性
行為,以便讓他能夠回歸正常的生活。 

因著網路科技的普及,網路成癮者的數量亦逐漸上升,當中亦包含青少年學生,只有透過各

個系統間的合作,才能將網路成癮降至最低。減緩網路成癮行為的心理治療方法愈來愈多,輔導
老師可依據學校能提供的資源,設計一套完善的輔導計劃,協助學生回歸正常生活。 

 
四、輔導成效評估與轉介 
(一)輔導成效評估 

輔導成效評估是輔導過程中重要環節,評估的目的是為了檢測當前輔導策略是否有效幫助

學生,緩解問題行為。由於改變並非一時,介入性輔導成效需從多面向指標進行評估與成效追
蹤,方能確立輔導成效。以下提供評估改變指標項目供做參考: 

1.網路問題行為有所減緩: 例如使用網路的時間變短、情緒也較為穩定 
2.學生的合作與正向行為增加 : 更能揭露自己或能夠有替代性行為代替網路 
3.學生感受到生態系統中重要他人正面的改變 : 與同儕關係有所進展、與導師關係改善。 
4.重要他人改變與支持 : 朋友或是重要他人的支持增加。 

(二)轉回或追蹤輔導 

一旦學生網路成癮情況有所改善,便可以回歸初級預防及輔導,心理師定期追蹤學生適應

情況,並請導師或班級幹部多加關心個案狀況。學生網路成癮改善情形如下所示:  

1.網路成癮行為有所調整與改善 
2.網路成癮行為減少、正向行為增加 
3.開始有未來感,對生涯有所概念與努力的衝動 
4.學生的情緒困擾降低,有能力面對新生活 
5.導師能接手學生,並進一步表示沒有輔導的必要 

轉回初級輔導並不代表一切都安好,為了輔導成效的穩定,輔導老師還需要追蹤學生的狀

況,以維持輔導成效。 

(三)轉介 

若經由輔導老師提供輔導並整合學校資源後,網路成癮問題並未有所改善仍擔心有惡化之

虞,就必須轉介具網路成癮治療專長之校外機構,進入處遇性輔導並尋求外在的協助,例如:
各縣市心理衛生中心、精神醫療機構。從介入性輔導轉介至處遇性輔導的流程如下: 

1.瞭解社區機構的服務是否有提供網路成癮的服務項目。 

background image

 

46 

 

2.評估校外資源之優勢與限制,並決定是否進行轉介。 
3.與家長溝通,告知轉介的目的與學生所得到的幫助並取得同意書。 
4.提供輔導記錄(從初級至二級)以讓專業人員準確掌握學生的進度。 

當上述次級預防層次的輔導措施介入一段時間之後,輔導室(中心)可再視輔導成效再度召

開個案會議,評估個案的網路成癮問題是否有改善,若有改善則可回到預警系統中列入關懷與
追蹤,倘若仍未改善則需討論是否轉介到三級輔導,予以處遇性輔導之協助。 

 

 

background image

 

47 

 

第四篇、 處遇性輔導 

  

處遇性輔導的介入時機,在於當校方積極提供發展性輔導及介入性輔導之後仍無法有效協助改

善學生網路成癮的問題。依循 WISER 模式中的 R(resources integration)作為處遇性輔導原則,
透過整合校內外不同的專業資源,以學生的需求為前提,由輔導室(中心)進行評估、規劃、聯結與
整合,為學生安排適切的專業資源,以協助學生網路成癮的問題能獲得改善。 

在網路成癮三級輔導五層次預防模式中,處遇性輔導的重點在於實施三級預防層次與成效評估

追蹤,本篇再次回顧網路成癮三級輔導五層次預防模式的作業流程圖,並說明如何在校園具體實施
處遇性輔導。 

 

 

background image

 

48 

 

 

 

第七章、三級預防層次

 

 
第一節、需求評估 

輔導室(中心)在介入性輔導階段已進行初次評估,瞭解個案網路成癮問題的嚴重程度、影響個

案網路成癮的危險因子,透過個別或團體輔導處理潛在的心理問題,並於輔導過程中進行成效評

估,如情況良好則結案並持續追蹤,如情況不佳則轉介處遇性輔導。 

在處遇性輔導三級預防層次,首先需針對個案狀況進行需求評估,瞭解個案網路成癮問題對生

活、課業、人際、家庭、身心健康的影響及嚴重程度,並邀集校內長官與專家學者召開學生輔導委

員會進行討論,以利協商專業分工。 

茲列舉學生輔導委員會組織章程以供參酌: 

 

 

 

 

 

 

 

 

三級預防層次 

1.需求評估與轉介 
2.連結外在資源,結合當事人之支持系統開始進行處遇。 
3.結合社區資源,調整不利網路健康使用之環境因素。 
4.結合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等諮商程序與「覺、知、處、行、控、追」網路成癮六階段處遇
模式進行處遇性輔導。 
5.對網路成癮學生之班級、朋友、任課老師及家長進行協助以利網路成癮學生之輔導。 
6.與社政、警察系統合作,以降低社區中誘發網路成癮之不利因素。 
7.建立縣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特約心理諮商、心理治療或精神醫療等網路成癮問題之轉介
系統。 
轉介具網路成癮治療專長之精神醫療院所:結合精神醫療處遇、支持系統合作以協助處遇性輔
導之進行。

 

轉介具網路成癮治療專長之社區機構:配合社區機構之處遇性輔導或心理治療策略,協助處
遇性輔導之進行。

 

評估:情況良好則結案並持續追蹤/情況不佳則再次進行處遇性輔導 

結案 

追蹤 

background image

 

49 

 

XX 學校學生輔導委員會組織章程 

中華民國 106 年 8 月 1 日校務會議通過

 

第一條  本校為維護與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及協助學生生活、學業及就業,以提升本校輔導效能,特

設立學生輔導委員會(以下簡稱本委員會)。 

第二條  本委員會置委員十五名,主任委員由校長兼任之;其餘委員為學務長、教務長、研發長、

總務長、國際事務長、各學院院長、教官室主任、輔導室(中心)主任、生活輔導組組長擔
任之。 

第三條  本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由學務長兼任之;執行秘書由輔導室(中心)主任兼任之。 

第四條  本委員會職掌下列事項: 

        一、輔導政策與制定。 

        二、輔導計畫與執行 

        三、輔導進度與考核 

        四、特殊個案研討 

        五、相關輔導事項 

第五條  本委員會會議每學年至少召開一次,開會時得邀請有關人員列席。 

第六條  主任委員召集並主持會議,督導輔導計畫,執行秘書協助主任委員處理有關業務。 

第七條  本章程經行政會議通過,陳請校長核定後公佈實施。 

召開學生輔導委員會進行個案研討,其目的在於讓不同的專業資源能共同討論與評估個案目前

的狀態,以利協商專業分工。其具體做法如下: 

一、前置作業 

(一)輔導室(中心)個案管理者統整介入性輔導期間已進行的輔導措施歷程,以及統整校內(導師、

學務、教務)等多方的觀察評估,摘要成個案報告。 

(二)由輔導室(中心)安排與規劃會議時間地點,並邀請有關人員及專家學者出席。 

二、會議流程 

(一)由校長主持會議,說明會議目的及欲討論的事項。 

(二)由輔導室(中心)進行個案報告,並說明目前的輔導計畫及困境。 

(三)由專家學者回應,說明對個案網路成癮的看法並提供校方專業建議。 

(四)討論處遇目標,並進行專業分工。 

三、將會議決議與相關建議,轉知相關人員並實施。 

 
第二節、資源連結與轉介 

考量到網路成癮是一個多元且複雜的議題,因此在轉介校外專業資源時,需對個案進行整理評

估,以決定申請哪些專業資源。各大專校院應與鄰近醫療院所或心理諮商所合作,簽訂特約診所或

單位,系統性合作,以協助個案取得相關資源及協助。 

background image

 

50 

 

第三節、成效評估與追蹤

 

一、輔導室(中心)進行個案追蹤 

    當處遇性輔導持續一段時間,由輔導室(中心)個案管理者主動追蹤各單位專業分工的進度與情

形,以掌握學生網路成癮的問題是否有產生變化。當學生在接受處遇性輔導的歷程中,不論正向或

負向的轉變,皆須適時與各單位保持聯繫,以利專業資源能及時調整並獲得充分運用。 

此外,輔導室(中心)須適時召開個案會議,讓各單位能共同討論其介入情形,介入過程中可能

遇到哪些阻礙與困難,進行跨專業合作的討論,或是實施哪些策略已產生正面的效果,以作為評估

與修正輔導計畫的參考。而校方亦可彙整學生在這段期間的網路使用情形、學習表現、出缺席情

形、情緒狀態及人際互動等資料,作為成效評估的依據。 

當學生的潛在心理問題獲得協助與改善,且已能合理使用網路,恢復原本正常的生活作息,即

可考慮結案並持續追蹤;倘若學生的狀態仍不穩定且仍持續受到網路世界的影響,則須持續進行處
遇性輔導。 
 

二、諮商專業人員的處遇作為 
    當具網路成癮治療專長之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醫療院所或機構)接到學校轉介之網路成癮個
案,須瞭解自己身為校外資源,且具備諮商心理專業,對學校而言,乃是兼具處遇者與專家角色之
心理專業人員。在三級輔導的架構下,心理諮商專業人員肩負有統整初級、次級輔導資源,進行系
統整合,提供心理處遇的重要工作。對於心理專業人員來說,此時的工作重點在於依據網路成癮學

生之特性,提出適當之諮商介入與系統整合計畫,因此對網路成癮學生適當的個案概念化是需要
的,以能形成後續的個別輔導計畫。 
    網路成癮學生通常遭受的是學校生活的失敗(e.g.學業、人際)、親子關係的疏離或是家庭功
能的失能,在此脈絡下,能對網路成癮學生做多重脈絡的探索,以瞭解其獨特的生活世界,並形成
適當的個案概念化是三級處遇作為成功的關鍵,以下提供相關問題作為專業人員探索之參考: 

1.學校生活帶給你(妳)怎樣的生活負擔,你對自己的期待為何?現在的你又是如何?你不能忍受的

是什麼? 

2.在學校妳過著怎樣的生活,那些是你想逃脫的? 
3.學校的生活帶給你什麼?有何意義(或為何無意義)?學校生活所帶給你的感覺是什麼? 
4.你如何看待現在的你以及你的生活? 
5.上網帶給你的好處為何?帶來的壞處又為何?自己的看法與他人的看法是否有差距? 
6.你與學校中的他人(如教師、行政人員、同學、朋友)關係為何?學校中有你在意或覺得重要的事

情嗎? 

7.你的家庭生活如何?如何看待家庭中的其他家人? 
8.你會如何描述你的家庭? 
9.你覺得家人如何看待你? 

 
    上述問題可以評估網路成癮學生對學校及家庭生活的感受與相關生活型態,在個別化輔導計畫
的制定前,要先對學生有適當的晤談與評估。而在完成上述評估後,即應著手開始個別化輔導計畫
的擬定。 

個別化輔導計畫是依據每個網路成癮學生不同的狀況,給予不同的介入與處遇。以網路成癮學

background image

 

51 

 

生而言,應該是幫助學生重新建立與學校和家庭的連結,在學習、人際、家庭、成就感上給予個別
化的協助。此時諮商心理師的角色是處遇者、領導者與合作者,諮商心理師除了直接進行心理處遇
外,更要能透過行政機制整合校內資源,領導包含導師、任課教師、教務處與學務處在內的校內資

源,透過不斷的溝通取得上述人員的理解與合作,以能共同為學生福祉而努力。 

 

第五篇、網路成癮相關資源 

 

第八章、相關專業資源 

 
第一節、相關醫療資源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柯志鴻醫師網路成癮門診 
http://www.kmuh.org.tw/www/psychia/ns/maine.html 
昱捷診所 陳震宇醫師 林朝誠醫師網路成癮門診 
http://yujieclinic.com.tw/ 
欣漾自然診所張立人醫師網路成癮門診 
http://www.xylife.com.tw 
草屯療養院於草屯社區心理衛生大樓 
由吳孟寰醫師開辦「青少年網路成癮特別門診」 
南投縣衛生局(夜間網路成癮門診) 
http://www.ntshb.gov.tw/ 
南投縣衛生局結合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於 
南投市衛生所開辦「網路成癮門診」  
馬偕醫院精神科 臧汝芬 醫師心理諮詢門診兒童網路成癮門診  
 
各大醫院身心科、精神科 
 
各地衛生局 
 
各地心理諮商所與心理治療所 
 

 
第二節、相關社區資源 

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

http://www.heart.net.tw/

 

此網站為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資訊服務團隊所製作,網站對於網路
現象、網路問題和網路諮商等主題有相關的資料加以探討,網友並且可透過此網站相互討論和尋
求線上協助。 
台灣網路成癮輔導網(

http://iad.heart.net.tw/

 

此網站針對網路成癮之輔導有深入探討,包括相關文獻、相關網站以及求助留言版等資源,以提
供家長、教師與學校甚至網路成癮者有關網路成癮的因應之道。 
中亞聯大網路成癮防治中心(

http://iaptc.asia.edu.tw/tw/home

 

background image

 

52 

 

此中心之成立重點為:(1)網路成癮的診斷、成因與後果以及預防與治療方案的研究發展;(2)為
網路成癮之預防教育與醫療專業人員培訓的教材,提供做為網路成癮之預防教育。 
教育部教師網路素養與認知(

http://eteacher.edu.tw/

 

為因應網路對青少年所帶來的各種影響與現象,本網站提供了「家長 Q&A、網路禮儀、網路交友、
網咖現象、網路沈迷  、網路遊戲、網路安全、網路交易、網路法律」等主題文章與設計教案,以
幫助家長、老師和孩子建立正確的網路使用行為。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http://www.ncc.gov.tw/kidsafety/default.asp

 

包含對網路分級的認識、安全上網指南以及過濾軟體下載等介紹,以建立安全的網路環境   
iWin 網路內容防治機構(https://i.win.org.tw/) 
此機構致力於透過預防教育、通報守護、諮詢關懷等服務益提升網路的正向功能,可透過此網站
檢舉不當的網站內容和垃圾信件。 
白絲帶關懷協會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capfans/) 
此協會長期關懷網路安全與關懷兒少上網安全 
陽明高中友善校園網路成癮輔導部落格(

http://tea.ymsh.tp.edu.tw/blog/354

 

此網站包含許多與網路成癮相關的文章,並且提供處遇的方式以及教學的教材參考資料等 
嘉義縣友善校園網路諮詢站(

http://www.ptjhs.cyc.edu.tw/life

 

此網站用以整合嘉義縣各校友善校園教育資源,以因應網路成癮、網路交友安全與中輟輔導之相
關輔導議題,以提供一友善的校園環境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http://www.children.org.tw/

 

此協會主要致力於兒童福利工作的推展,提供兒童福利的服務,關心兒童的生活,兒童網路成癮
亦為協會所關心之事 
台灣展翅協會(http://www.ecpat.org.tw/)此協會之目標主要為終止童妓、關懷兒童為目標,
其中亦關心兒童網路成癮問題,提供協助以及研習課程訊息。 
該協會還成立網路幫幫我諮詢熱線 http://www.web885.org.tw/web885new/ 
台灣網路成癮防治協會(http://iapta.ezwebidea.com/tw/home) 
此協會之目標主要為推動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推動網路成癮三級預防工作、提供專業人才與志
工培訓以及推動相關立法與政策 
台南市網路成癮防制中心(http://sbesweb.dcs.tn.edu.tw/muse2015e/) 
網站上有相關網路成癮相關影片、防治宣導資料,網路成癮課程教案與學習單等資訊 
Center for Internet Addiction Recovery(http://www.netaddiction.com/) 
網站是由 Dr. Kimberly Young 所成立的網站,有提供網路成癮相關測驗線上自我檢測,相關書籍
與收費線上學習課程的介紹 
The Center for Internet and Technology Addiction(http://www.virtual-addiction.com/)
網站是由 Dr.  Dave  Greenfield  所成立的網站,有提供網路成癮相關測驗線上自我檢測,相關書
籍與相關文章 

 
 
 
 
 
 
 
 

background image

 

53 

 

第三節、網路成癮評量工具 
表十:網路成癮評量工具表 

網路成癮評估工具 

適用對象與用途 

參考資料 

陳氏網路成癮量表(大學生

版)(CIAS-26) 

大學生,中小學生;大學生診

斷切分點為 68 分;中小學生

診斷切分點為 64 分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

和懋、楊品鳳(2003);Ko, 

Yen, Yen, Chen, Yen, & 

Chen (2005); Ko, Yen, 

Chen, Yang, Lin, & Yen 

(2009) 

網路使用習慣量表(CIAS-

10,短版量表) 

12 歲以上;診斷切分點為 28 

分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6) 

陳氏網路成癮量表(中學生

版) 

中學生;診斷切分點為 64 分 

陳慧苓(2011) 

陳氏網路成癮量表(小學生

版) 

小學生;診斷切分點為 64 分 

林青穎、王智弘、陳淑惠、劉

淑慧、柯志鴻(2015) 

網路成癮評估模組 

大學生,中小學生;評估八項

網路成癮危險因子與診斷網路

成癮 

陳慧苓(2011);施映竹

(2011);楊淳斐(2014) 

網路成癮危險因子檢核表

(CRIA) 

成人、大學生、中小學生;可

評估十項網路成癮心理性危險

因子:1.缺乏自尊;2.同儕疏

離;3.家庭功能不佳;4.課業

壓力;5.無聊感;6.神經質;

7.憂鬱;8.社交焦慮;9.敵

意;10.衝動控制不良 

王智弘(2016);國家發展委

員會(2015);楊淳斐

(2014) 

智慧型手機成癮量表-短版 

 

大學生、中小學生;得分在 25

分以上者,可視為手機成癮的

風險群。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5) 

教育部的「103 年學生網路使

用情形調查」網路成癮量表 

大學生、中小學生;計分為 3 

分者,表示可能有網路沉迷傾

向;總分為 4 分者,屬於網

路成癮高風險群;而總分在 5 

分以上者,為網路成癮的重風

險群 

教育部(2014) 

 

background image

 

54 

 

 

第九章、專家資料庫 

表十一:網路成癮專家資料庫一覽表 (以姓氏筆劃序排列) 

專家姓名 

專家簡介 

王作仁 

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主治醫師兼副院長 

王智弘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教授兼
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主任委員、本土諮商心理
學研究發展中心主任 

江信男 

亞洲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林若涵 

臺北市立南港國小輔導教師 

林旻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助理教授 

林美芳 

蓮花手心理治療所院長 

林朝誠 

昱捷診所主治醫師 

林煜軒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主治醫師
兼助研究員 

柯志鴻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兼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精神科主任、小港醫院精神科主任 

柯慧貞 

亞洲大學心理學系講座教授兼副校長、網路成
癮防治中心主任 

郭乃文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副教授 

施映竹 

國立埔里高工輔導教師 

施香如 

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系教授 

連廷嘉 

國立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系教授兼主任 

張立人 

台大醫院/台大兒童醫院兼任主治醫師 

張勻銘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本土諮商心

理學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員 

陳彥如 

新竹縣立五峰國中輔導教授 

陳淑惠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兼副系主任 

陳震宇 

昱捷診所主治醫師兼院長 

陳慧苓 

國立清華大學學生輔導中心諮商心理師 

葉怡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助理教
授 

蔡易辰 

國立台中科技大學學生輔導中心諮商心理師 

楊淳斐 

國立台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兼圖
書館讀者服務組組長 

楊聰財 

耕莘醫院精神科醫師暨心理衛生中心主任 

劉淑慧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教授兼
華人生涯研究中心主任 

盧怡任 

台南市立復興國中輔導教師 

鍾宇星 

臺北市立松山高級商業家事職業學校輔導教師 

鍾筑凡 

國立南科國際實驗高中輔導教師 

顏正芳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兼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精神科主治醫師 

background image

 

55 

 

第十章、相關資訊 

第一節、相關中文書籍 
 
王智弘(2009)。網路諮商、網路成癮與網路心理健康。臺北:學富文化。 
王智弘、林雅涵、施映竹、陳彥如、陳慧苓、張勻銘、黃健峰、盧怡任(2008)。網事知多 

        少:網路成癮輔導防治人員培訓手冊。嘉義:嘉義市政府。 

王智弘、楊淳斐(2016)。一次的力量:含攝華人文化觀點的一次單元諮商模式。臺北:張老師文

化。 

林子堯、謝詠基(2017)。網開醫面:網路成癮、遊戲成癮、手機成癮。臺北:大笑文化。 
林朝誠總校閱(2013)。網路成癮:評估及治療指引手冊。臺北:心理出版社。 
張立人(2013)。上網不上癮:給網路族的心靈處方。臺北:心靈工坊。 
 
第二節、相關影音資訊 
 
1.迷網年代 慈濟大愛第二台 2012/07/20《今夜說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mEVnSSk9Ao 
2.臉書力量大  慈濟大愛第二台 2012/10/05《今夜說新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f7U3WEnITU 
3.電玩奪冠後? 慈濟大愛第二台 2012/10/31《今夜說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GzTBTkYG04 
4.網路成癮:情緒依賴 人際關係冷落  (慈濟大愛台 2012/12/17「喜出網外」專題報導第一集)  
http://www.daai.tv/daai-web/news/topic.php?id=21052 
5.欠缺友情 成就感低 易致網路成癮  (慈濟大愛台 2012/12/18「喜出網外」專題報導第二集)    
http://www.daai.tv/daai-web/news/topic.php?id=21084 
6.戒掉網癮首要之務:培養其他興趣  (慈濟大愛台 2012/12/19「喜出網外」專題報導第三集)    
http://www.daai.tv/daai-web/news/topic.php?id=21115 
7.走出虛擬世界 現實生活找到重心  (慈濟大愛台 2012/12/20「喜出網外」專題報導第四集)  
http://www.daai.tv/daai-web/news/topic.php?id=21145 
8.精神戒治法 身心靈同步療癒  (慈濟大愛台 2012/12/21「喜出網外」專題報導第五集) 
http://www.daai.tv/daai-web/news/topic.php?id=21172 
9.電玩遊戲防沉迷 家長應是把關人  (慈濟大愛台 2012/12/22「喜出網外」專題報導 第六集) 
http://www.daai.tv/daai-web/news/topic.php?id=21210 
10.迷網!青春年少的迷惘? (公共電視 2013/08/01 NGO 觀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LNUMWWzFcY 
11.網路成癮的認識與輔導  (彰化師大數位研習課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2-HJeOAmvQ 
12.《健康上網》網路成癮的辨識與輔導簡報與影片(中亞聯大網路成癮防治中心) 
http://iaptc.asia.edu.tw/tw/news/detail/42 
 
第三節、本手冊參考文獻 
 
Queeni(2004)。在悲傷中徹夜未眠。人間福報,2004 年 5 月 1 日,覺世副刊。取自

http://www.wfdn.com.tw/ 9305/040501/09-15/050111-1.htm 

background image

 

56 

 

王沂釗(2001)。輔導教師如何介入學生之網路沉迷行為。學生輔導,74,58-67。 
王智弘(2000,11 月)。網際網路對助人專業帶來的契機與挑戰。2000 諮商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

邁向新世紀的諮商與輔導研討會,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王智弘(2003,6 月)。輔導網際網路中的青少年-探討青少年網路成癮之諮商與輔導策略。輔導

人員對青少年網路成癮行為之挑戰與因應研討會。臺北市,淡江大學。 

王智弘(2004,4 月)。運用網路諮商以因應青少年網路問題行為。青少年網際網路使用相關問題

與防治對策研討會。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 

王智弘(2005a)。運用網路諮商以協助網路成癮當事人。網路成癮問題暨輔導策略研習會。新竹

縣,大華技術學院。 

王智弘(2005b)。網路成癮的問題成因與輔導策略。輔導會刊,35,4-14。 
王智弘(2005c,12月)。網路沉迷問題的可能成因與輔導策略。Young Game攻略關懷青少年研討

會。台中市,中信大飯店。 

王智弘(2006a)。網路上的「薄紗舞臺效應」與宣洩治療功能-部落格現象的心理學解讀。 台灣心

理諮商通訊電子報,192。 

王智弘(2006b,10月)。網路成癮的成因與輔導:台灣的研究與實務觀點。2006年中國輔導學會年

會暨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王智弘(2007a)。談遊戲與媒體產業的社會責任,消費者報導,315,2。 
王智弘(2007b)。校園網路成癮五級預防模式之建立。台灣心理諮商通訊,210。 
王智弘(2008a)。網路成癮的成因分析與輔導策略。輔導季刊,44(1),1-12。 
王智弘(2008b,3 月)。建立校園網路沉迷預防機制之對策與挑戰。學校心理健康促進研討會暨中

華心理衛生協會第 35 屆第 2 次會員大會。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 

王智弘(2008c)。誰來解救網路中的沉迷靈魂:政府與產業應負的責任。網護情報,25,A。 
王智弘(2008d)。運用一次單元諮商模式以協助網路成癮當事人。台灣心理諮商通訊,217。 
王智弘(2008e,9 月)。兒童及青少年網路成癮症之諮商輔導策略。兒童及青少年網路成癮之探討

研討會。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 

王智弘(2009a)。網路諮商、網路成癮與網路心理健康。臺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智弘(2009b)。網路成癮問題家長啟示錄。網護情報,36,A。 
王智弘(2011)。青少年網路成癮之危險因子及其因應之道。網護情報,56,A。 
王智弘(2012)。網路成癮大作戰:找回迷途的孩子。消費者報導,372,6-10。 
王智弘(2016)。危機即是轉機:從危機干預談網路成癮的危險因子。台灣心理諮商季刊,8

(1),vi-xv。 

王智弘、林雅涵、施映竹、陳彥如、陳慧苓、張勻銘、黃健峰、盧怡任(2008)。網路成癮輔導防

治人員培訓手冊。嘉義:嘉義市政府。 

王智弘、陳慧苓、施映竹、陳彥如、林雅涵、張勻銘、劉淑慧、陳淑惠、柯志鴻、楊淳斐、  

林倩如(2011,7 月)。網路成癮的評估模組與治療研究。第三屆兩岸四地高校心理  

      輔導與諮詢高峰論壇。澳門,澳門科技大學。 
王智弘、陳慧苓、施映竹、陳彥如、張勻銘、劉淑慧、陳淑惠、柯志鴻(2010,12 月)。網路成癮

與脫離成癮脈絡分析模式及其應用:網路成癮危險因數量表之編製與治療處遇之研究。2010
第八屆台灣心理治療與心理衛生年度聯合會。臺北市,實踐大學。 

background image

 

57 

 

王智弘、楊淳斐(2001a)。校園網路倫理的三個建構層面:網路專業倫理、使用者行為規範與優質

網路文化的建立。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0,75-82。    

王智弘、楊淳斐(2001b)。網路諮商中可行之理論取向與實務技巧。輔導季刊,37(4), 20-27。 

王智弘、楊淳斐(2004,12 月)。一次單元諮商模式。2004 心理治療與心理衛生年度聯合會。臺北

市,國立台灣大學。 

王智弘、楊淳斐(2006a)。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的概念與運用。輔導季刊,42(1), 1-11。 
王智弘、楊淳斐(2006b)。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的概念與應用:新的觀點。台灣心理諮商資訊電子

報,199。 

王智弘、楊淳斐(2016)。一次的力量:含攝華人文化觀點的一次單元諮商模式。臺北:張老師文

化。 

王智弘、楊淳斐、林雅涵(2008)。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網路團體諮商於網路成癮當事人之應用。台

灣心理諮商通訊,221。 

白育甄(2003)。網路成癮經驗對大學生學習與生活及心理社會發展影響:網路遊戲成癮個案之分

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佳蓁(2005)。高職學生網路成癮相關因素及學習成就之探討。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桃園。 

李美枝(2001)。知文知心不知面-談網路人際關係。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主編),e世代

心理學(189-196頁),臺北:桂冠出版社。 

李偉斌、陳慶福、王智弘(2008)。網路即時諮商與晤談諮商中助人技巧、工作同盟與晤談感受之

研究:以準諮商員為例。教育心理學報,40(1),1-22。 

李曉宏(2008,11 月 25 日)。三問「網癮標準」。人民日報,11 版。取自

http://paper.people.com.cn/ rmrb/html/2008-11/25/content-145376.htm 

吳姝蒨(1999)。電腦仲介傳播人際感情親密關係之研究-探訪電子佈告欄(BBS)中的「虛擬人際

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明隆、簡妙如(2009)。青少年網路霸淩行為探究,中等教育, 60(3),90 -109。 
吳筱玫(2003)。網路傳播概論。臺北:智勝文化。 

吳齊殷(1998)。電腦網路的社會衝擊:以倫理議題為例。應用倫理研究通訊,5,7-11。 
邱聖玲(2003)。中學生網路沉迷與改善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高雄。 

林以正(2003)。成長與沈淪-網路,究竟是洪水猛獸或是新的契機?學生輔導,86,104-119。 
林旻沛(2003)。大專校院學生網路成癮盛行率及認知因子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青穎(2012)。家長版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及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

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青穎、王智弘、陳淑惠、劉淑慧、柯志鴻(2015)。國小家長版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及其 
      信效度分析。教育心理學報,46(4), 517-539。 
林雅涵(2011)。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網路團體諮商對網路成癮當事人之諮商成效。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background image

 

58 

 

嶽曉東、應力、嚴飛(2006,10月)。中國大陸網路成癮現狀與對策探討。2006年中國輔導學會年

會暨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柯志鴻(2003)。網路成癮之精神醫療觀點。學生輔導,86,36-57。 

柯志鴻(2004)。青少年網路成癮之相關因子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高雄。 

柯志鴻(2005)。網路成癮疾患診斷準則。網路成癮問題暨輔導策略研習會。新竹縣,大華技術學

院。 

柯志鴻(2009)。以功能性磁振造影研究大學生網路成癮之認知神經機轉。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

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施文正(2007)。心理健康主題網路討論區之使用者經驗分析—以「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為例。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教育部(2014)。103 年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調查報告。臺北:作者。 
教育部(2017)。各級學校網路成癮學生個案輔導作業流程及輔導資源手冊。臺北:作者。 
施香如(2001)。迷惘、迷網—談青少年網路使用與輔導。學生輔導通訊,74,18-25。 
施映竹(2011)。兒童網路成癮評估模組之建構及其實徵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郭欣怡(1998)。網路世界的我與我們-網路使用者之心理特性與網路人際關係特性初探。國立台

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郭思琪(2007)。網路團體諮商之發展。台灣心理諮商通訊,210。 
陳美文(2004)。運用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具網路沉迷現象之國中生之諮商成效探討。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冠名(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沈迷的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

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彥如(2010)。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網路個別諮商運用於網路成癮當事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英傑(2006)。揭開虛擬世界的神祕面紗:青少年網路犯罪的現況分析(上)。尋找星光,12-

14。 

陳淑惠(1998a)。上網會成癮,科學月刊,26(6), 477-481。 
陳淑惠(1998b)。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因之

初探(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7-2511-S-002-023-
N) 

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因之

初探(2/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9-2511-S-002-010-
N) 

陳淑惠(2002)。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需求與適應觀點研究(二):網路沉迷學生之心理治療研

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0-2625-Z-002-034) 

陳淑惠(2003)。擬像世界中的真實心理問題?-從心理病理實徵研究談起。學生輔導,86,16-

35。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

。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

究。中華心理學刊,45(3)

,279-294。 

background image

 

59 

 

陳慧苓(2011)。青少年網路成癮評估模組之初探。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彰化。 

陳慧苓、王智弘(2009,6 月)。「青少年網路成癮相關因子檢核表」編製必要性之探討。2009 年

全國輔導與諮商碩博士研究生學術研討會。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陶然、王吉囡、黃秀琴、劉彩誼、姚淑敏、肖利軍、張惠敏、席延榮、張英(2008)。網路成癮的

命名、定義及臨床診斷標準。武警醫學,19(9),773-776。 

戚國雄(1998)。資訊時代的倫理議題-兼談網路倫理。應用倫理研究通訊,5,12-18。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5)。「網路沉迷」研究報告。臺北: 作者。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6) 。105 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臺北: 作者。 

黃一玲(2001)。影響大學生網路成癮的相關因素研究。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 

張勻銘、王智弘(2009)。 以全球資訊網為介面之認知治療網路即時諮商研究:以憂鬱當事人為

例。教育心理學報,41(1),45-68。 

張勻銘、王智弘、陳彥如、楊淳斐(2012)。一次單元網路諮商運用於大學生網路成癮之症狀變化

與成效。教育實踐與研究,25(1),131-161。 

張翠芬(2012,7 月 19 日)。迷網難自拔、青春變調回不去。中國時報,A8 版。 
曾懷瑩(2001)。MUD 研究初探:多元方法探討「龍域傳奇」中的虛擬社區,使用與滿足,以及使

用者的虛擬化身。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許仲毅(2007)。國小學生網路成癮、從眾行為與人際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高雄。 

連廷嘉(2007)。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諮商對青少年網路成癮行為之成效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

輔導所刊,17,39-64。 

傅義婷(2007)。國中學生人際關係、自我概念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楊正誠(2003)。大學生網路成癮、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中。 

楊佳幸(2001)。大學生網路沉迷與網路心理需求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文尚(2003)。國小學童網路成癮及網路素養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南。 

葉保強(2000)。色情電子商務的「網罪」。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5,35-37。 
葉靜君(2003)。現實治療團體對改善網路成癮大學生之成效探討。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桃園。 

劉學奎、王經國、莊海紅(2008,11 月 9 日)。我國首個《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在京通過專家

論證。新華網。取自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 
newscenter/2008-11/09/content_10328447.htm 

蔡易辰(2009)。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網路成癮大學生之諮商成效。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

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background image

 

60 

 

廖思涵(2005)。高雄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沉迷與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鄭淳憶(2005)。國中學生網路素養及網路成癮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雲林。 

盧怡任(2007)。網路成癮的成因與諮商-阿德勒學派的觀點。台灣心理諮商資訊電子報,209。 
盧麗卉(2002)。臺北地區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行為及其相關背景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警政署(2008)。警政統計通報(97 年第 48 號)。取自

http://www.npa.gov.tw/NPAGip/wSite/public/ Attachment/f1227506587476.doc 

蕭銘鈞(1997)。台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國立交

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謝亞嫻(2004)。現實治療團體對網路成癮高危險群男高中生諮商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戴秀津(2002)。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之相關因素及其身心健康影響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顏如佑(2004)。青少年網路成癮相關因子之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士媛(2005)。團體課程對「網路成癮」國中學生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鍾宇星(2012)。大學生網路使用經驗與希望感知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

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鍾築凡(2010)。大學生網路沈迷歷程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中。 

韓佩淩(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沉迷現象之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藍菊梅(2005,12月)。網路沉迷的矯正。Young Game攻略關懷青少年研討會。台中市,中信大飯

店。 

嚴文廷(2010,6 月 18 日)。1/5 國小學童,網路成癮。聯合晚報。取自 http://udn.com/NEWS/ 

NATIONAL/NAT5/5671727.shtml。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2). Internet Use Disorder. Retrieved from 

http://www.dsm5.org/proposedrevision/Pages/proposedrevision.aspx?rid=573# 

Bellafiore, D., Colón, Y., & Rosenberg, P. (2004). Online counseling groups. In R. 

Kraus, J. S. Zack, & G. Stricker(Eds. ), 

Online counseling: A handbook for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pp. 197-216). New York, NY: Elsevier Science. 

Brenner, V. (1997) 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 XLVII. Parameters of Internet use, 

abuse, and addiction: the first 90 Days of the Internet Usage Survey. 
Psychological Reports, 80, 879-882. 

Chan, H. L., Wang, C. H., Liu, S. H., Chen, S. H., Ko, C. H., & Shih, Y. C. (2010, 

August).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et Addiction Risk Factors Scale for Adolescent. 

background image

 

61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4th Asian Congress of Health Psychology. Taipei, 
Taiwan: Howard International House Taipei. 

Chou, C., & Hsiao, M. (2000). Internet addiction, usage, gratifications, and pleasure 

experience: The Taiwan college students' case. 

Computers & Education, 35(1), 65–

80. 

Collie, R. K., Mitchell, D., & Murphy, L. (2000). Skills for on-line counseling: 

Maximum impact at minimum bandwidth. In J. W. Bloom & G. R. Walz (Eds.), 
Cybercounseling and cyberlearning: Strategies and resources for the millennium 
(pp. 219-236). Alexandria, VA: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Day, X. K., & Schneider, P. (2000).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therapists in face-to-

face, video, and audio sessions. In J. W. Bloom & G. R. Walz (Eds.), 
Cybercounseling and cyberlearning: Strategies and resources for the millennium 
(pp. 203-218). Alexandria, VA: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Ferris, J. R.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Causes, symptoms, and consequenc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chem.vt.edu/chem-dept/dessy/honors/papers/ferris.html 

Finn, F. (1996). Computer-based self-help groups: On-line recovery for additions. 

Computers in Human Services, 13(1), 21-41. 

Gary, J. M., & Remolino, L. (2000). Coping with loss and grief through on-line support 

groups. In J. W. Bloom, & G. R. Walz (Eds.), 

Cybercounseling and cyberlearning: 

Strategies and resources for the millennium(pp. 95-114). Alexandria, VA: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Goldberg, I. (1996). 

Internet addictive disorder(IAD) diagnostic criteria. Retrieved 

from http://www.psycom.net/iadcriteria.html 

Greenfield, D. (n.d.). 

Internet Abuse Test. Retrieved from http://www.virtual-

addiction.com/pages/ a_iat.htm 

Griffiths, M. (2000). Does internet and computer “Addiction” exist? Some case study 

evidence.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3(2), 211-218. 

Grohol, J. M. (2005). 

Internet Addiction Guide. Retrieved from http://psychcentral.com/ 

netaddiction/ 

Holland, N. N. (1998). 

The internet regress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1.rider.edu/~suler/ psycyber/holland.html 

Hsu, Y. J., Wang, C. H., Chen, S. H., Ko, C. H., Liu, S. H., & Lin, C. Y. (2010, 

August). 

The construction of 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Child(CIAS- C).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4th Asian Congress of Health Psychology. Taipei, 
Taiwan: Howard International House Taipei. 

Just click no. (1997, January). 

New Yorker, Retrieved from 

http://www.psycom.net/iasg.html 

Kiesler, S., Zubrow, D., Moses, A. M., & Geller, V. (1985). Affect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 experiment in synchronous terminal-to-terminal discussion.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1, 77-104. 

background image

 

62 

 

Kim, K., Ryu, E., Chon, M., Yeun, E., Choi, S., Seo, J., & Nam, B. (2006). Internet 

addiction in Korean adolescents and its relation to depression and suicidal 
ideati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43(2), 

185-192. 

Ko, C. H., Yen, J. Y., Chen, C. C., Chen, S. H., & Yen, C. F. (2005).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internet addiction for adolescents,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93(11), 728-733. 

Ko, C. H., Yen, J. Y., Chen, S. H., Yang, M. J., Lin, H. C., & Yen, C. F. (2009).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the screening and diagnosing tool of Internet 

addic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50(4), 378-384. 

Ko, C. H., Yen, J. Y., Yen, C. F., Chen, C. C., Yen, C. N., & Chen, S. H. (2005). 

Screening for internet addic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n cut-off points for the 
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The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21(12), 

545-551. 

Ko, C. H., Yen, J. Y., Yen, C. F., Lin, H. C., & Yang, M. J. (2007). Factors predictive 

for incidence and remission of internet addiction in young adolescents. A 
prospective study.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10(4), 545-551. 

Lin, C. Y., Wang, C. H., Chen, S. H., Ko, C. H., Liu, S. H., & Hsu, Y. J. (2010, 

August). 

The construction of 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Parent (CIAS- P).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4th Asian Congress of Health Psychology. Taipei, 

Taiwan: Howard International House Taipei. 

Lin, M. P., Ko, H.-C., & Wu. J. Y. W. (2011). Prevalence and 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in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4(12), 741-746.  

Morahan-Martin, J., & Schumacher, P. (2000).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6(1), 13-29. 

Page, B, J. (2004). Online group counseling. In J. L. Delucia-Waack, D. A. Gerrity, & 

C. R. Kalodder(Eds.), 

Handbook of group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pp. 609-

620). Thousand Oaks, CA: Sage. 

Polauf, J. (1997). 

Telehealth: Email as a modality for crisis intervention. Retrieved 

from http://telehealth.net/articles/email.html 

Siponena, M. T., & Kajavab, J. (2000). 

Computer ethics-the most vital social aspect of 

computing: Some themes and issues concerning moral and ethical problems of it. 
Retrieved from http://www.ifi.uio.no/iris20/proceedings/12.htm  

Sleek, S. (1998, Sep). Isolation increases with internet use. 

APA Monitor, pp.1, 30, 

31.  

Suler, J. (1999). 

Computer and cyberspace addic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rider.edu/~suler/psycyber/cybaddict.html 

background image

 

63 

 

Suler, J. (2000). 

Bringing online and offline living together: The integration 

principle. Retrieved from http://www.rider.edu/~suler/psycyber/integrate.html  

Thatcher, A., & Goolam, S. (2005).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Questionnaire.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35(4), 793-809. 

The New York Times. (2007). 

In Korea, a boot camp cure for web obsession. Retrieved 

September 8, 2008, from http://www.nytimes.com/2007/11/18/technology/ 
18rehab.html?_r=1&ref=technology&oref=slogin 

Yalom, I. D. (1995).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y (4

th

 ed.). New York: 

Basic Books. 

Yen, J. Y., Ko, C. H., Yen, C. F., Wu, H. Y., & Yang, M. J. (2007). The comorbid 

psychiatric symptom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depression, social phobia, and hostility.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41, 93-98. 

Young, K. S. (1996a).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Retrieved from http://www.pitt.edu/~ksy/apa.html 

Young, K. S. (1996b). 

Internet can be as addicting as alcohol, drugs and gambling, says 

new research. Retrieved October 30, 2000, from 
http://www.apa.org/eleases/internet.html 

Young, K. S. (1998). 

Caught in the net: How to recognize the sign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winning strategy for recover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Young, K. S. (1999). Internet addi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Student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7, 351-393 

Young, K. S. (2007). Treatment Outcomes with Internet Addicts.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0(5), 671-679. 

Young, K. S. (n.d.). 

Internet Addiction Test (IAT.). Retrieved from 

http://www.netaddiction.com/ resources/internet_addiction_test.htm 

Wallace, P. (1999). 

The psychology of the interne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