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5
,离现在 4
年 58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第三章
校園常見的學生不適應行為及輔導策略
學生種類百百款 有的是乖乖牌、循規蹈矩
有的則成天搗蛋、到處捅簍子
當您遇到愛搞怪的學生
是不是覺得束手無策呢?
那麼 這裡有許多行為輔導的小撇步
一起來看看吧…
壹、何謂校園常見的學生不適應行為?
一般來說,個人基於某些因素,可能是生理、心理、家庭或社區文化背景的因素,導
致生活上的困擾,即為適應不良。在校園中,學生因為適應不良所產生一些偏離常態的行
為,即為校園常見的學生不適應行為。這些不適應行為都有它的功能存在,可能是在傳遞
求救的訊號,可能是在表達對現況的不滿,因此老師們必須保持敏感度,要能發現學生所
表現出來的異常行為,盡快給予適當的輔導,協助學生適應校園生活,並且避免悲劇的發
生。
貳、如何評估學生的不適應行為?
一、多方面蒐集資料,分析學生的行為表現
體認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心理問題或偏差行為,都在顯示其有某些內在的身心需求
未能得到滿足,或有某項內在身心發展狀況上的偏失之處,因此若欲協助孩子渡過這種危
機狀況,老師應從孩子身心各層面及各角度廣泛多元地蒐集資料,分析問題癥結,避免只
從孩子表面上的表現,判斷或評定他的問題原因。
二、了解導致不適應行為背後的原因
(一)身心因素
◎遺傳
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親人是否有與學生相似的行為問題?如果有,即深入了解是什
麼樣的狀況?平時親人如何處理這樣的狀況?方式是否恰當?並思考其他可能的處理方
式。如:母親為憂鬱症患者、有憂鬱症家族史等。
◎身心狀況
青春期的學生是出現偏差行為的高危險群,青少年處在建立自我認同的階段,對於自
我認識與了解的不足,青少年的行為會顯得比較不穩定,無形之中出現偏差行為的機會也
就比較多了。
事實上,生理和心理因素會產生相互作用。身體方面的危險因子大致包括體型、外貌、
先天性疾病和青春期,身體狀況的突然改變也是可能原因之一,分述如下:
1. 如果體型與一般同學不同,很容易成為同學間互動的焦點,同學間常以體態取綽號,
若學生本身不滿意自己的體型,很容易因為綽號和同學發生衝突,在人際方面可能成
為被嘲笑的對象,同時對自我概念產生不利的衝擊,相對也就容易出現偏差行為。
2. 通常外貌姣好的學生較容易得到大人的偏袒,造成同學認為大人處理不公而排斥獲得
較多偏袒的同學,長久下來,這些同學變成比較會和大人相處,而不易和同學相處,
一旦不易和同學建立良好關係,出現偏差行為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3. 先天性疾病指的是與生俱來生理方面的疾病。父母親可能因為罪惡感影響對孩子的管
教態度,比較容忍孩子表達負面情緒時所採取的負面方式(如:耍賴、攻擊、發脾氣等),
使得孩子無法有效學習恰當表達情緒的方法。另一方面,先天性疾病可能會限制學生
參與某些活動,造成與同學互動的機會減少,增加人際互動的困難。因此,出現先天
性疾病的學生很容易因為負面的情緒表達方式和人際關係不良而出現偏差行為。
4. 身體狀況突然的改變也可能產生偏差行為,如:發生車禍,身體外觀的改變造成適應
不良,或是尚未褪去恐懼的陰影,都可能導致偏差行為。
(二)家庭因素
家庭氣氛是否和諧、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態度、父母的婚姻狀況、家庭功能是否健全等
諸多因素,均會影響孩子的行為表現。
(三)社區文化背景因素
每個社區都有其特殊的次級文化。例如:文教區和色情場所林立的社區,對孩子的成
長會有不同的影響,因此孩子的偏差行為,可能與孩子所處的社區文化有關,要分析學生
產生偏差行為的原因,了解學生的社區文化背景是很重要的事情。
三、選擇適合的輔導策略
教師必須客觀地依據學生行為的嚴重性與自身的能力、角色,選擇最適當、對學生最
有幫助的輔導策略,自行處理的方式可分為預防性、危機處理及後續追蹤,若有需要,可
尋求適當的資源協同輔導或轉介給相關專業人員,如:輔導室、醫療機構等。針對上述方
式分述如下:
(一)預防性策略
預防勝於治療,若能預防偏差行為或不適應行為的發生,不但能減少學生陷入危機的
情況,也能減少人力、時間等資源的浪費。任何偏差行為或不適應行為背後都有其成因存
在,了解可能的原因有助於營造良好適應的環境,進而避免學生發生偏差行為或不適應行
為。
(二)危機處理
當孩子的行為有所偏差時,除了針對事件作立即處理外,更需就孩子整個人的發展和
事件發生後的情勢變化,來考量孩子可能會發生的問題,以使及早發現、及早處理。
(三)後續追蹤輔導
輔導告一段落後,需隨時注意學生的行為表現,是否真正改變,並符合輔導時希望達
到的目標。
當發現學生又遭遇困難時,必須再次強化學生的適應能力,使其繼續運用良好的適應
行為模式,運作於環境上。此種支援性加強的方式,可依學生的情況而定,有些學生只需
要老師拍拍肩膀、口頭鼓勵一下即可,有些學生則必須重新演練新的行為。
(四)轉介
當一位老師在客觀評估學生的問題後,發現非個人能力所能處理,或是尋求資源對學
生比較有幫助時,則必須依問題的性質及嚴重程度,考慮尋求校內、校外的人力資源作協
同輔導或加以轉介。
轉介可分為校內轉介與校外轉介,說明如下:
◎校內的轉介
1.轉介前,需先考慮:
(1)確實評估要轉介的對象,有時問題的癥結是在於家長或師長,而非學生。
(2)校內是否有資源可供協助。
(3)依學生問題的性質或層次上的不同,選擇適合的人力資源協同輔導或轉介。
2.校內可運用之人力資源:
(1)同儕力量:可透過當事人較要好同學或朋友,或受過訓練的小小張老師加以協助。
(2)學生較信任或喜愛的老師:邀請其協助,但需先提供學生詳細資料。
(3)各處室主任及有關人員:遇有需行政措施方面的配合,或與教師及家長的溝通協調,
可以直接請有關處室的人員協助。
(4)保健室人員:學生問題若涉及生理因素,可請校內醫護人員協助,並提供意見。
(5)輔導老師:直接向輔導室提出申請,召開個案研討會,提供詳細資料,以便分析問題
進行輔導。
◎校外的轉介
1.遇到哪些狀況,要考慮將學生轉介至校外的社會資源?
(1)學生問題的難度,已超過校內資源的能力範圍。
(2)轉介至校外後輔導對學生較有幫助。
2.轉介程序:
轉介前,先蒐集每個相關資源機構的詳細資料,並了解各資源機構的能力與特長、連
繫的途徑及方法,以便評估那些資源機構,符合學生的需要,作適當的選擇。此連繫管道,
可透過校內輔導室提供資訊及協助連繫。
心靈小憩
壞脾氣
從前有一個小男孩,這個小男孩很任性,常常對別人發脾氣。
一天,他的父親給了他一袋釘子,並告訴他:
「你每次發脾氣的時候,就釘一根釘子
在後院的圍牆上。」
第一天,這個男孩發了三十七次脾氣,所以他釘下了三十七根釘子。
慢慢的,男孩發覺控制自己的脾氣比釘下釘子要容易些,所以他每天發脾氣的次數就
一點點減少了。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終於有一天,這個男孩能夠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再亂發脾氣了。
父親又告訴他:
「從現在開始,每次你忍住不發脾氣的時候,就拔出一根釘子。」
過了很多天,男孩終於把所有的釘子都拔了出來。
父親拉著他的手,來到後院的圍牆前,說:
「孩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看這布滿
小洞的圍牆吧,它再也不能回復到從前的樣子了。
你生氣時說的傷害別人的話,也像釘子一樣在別人的心裡留下傷口,不管你事後說多
少對不起,那些疤痕都將永遠存在。」
大大樹小百科
什麼是「協同輔導」?
依學生的問題性質,請適宜的人力資源協助老師共同輔導。因此,雙方必須經常就學
生的問題共同討論、協商,尋求出對當事人最有助益的方式進行輔導。
什麼是「轉介」?
並不是將學生問題視為燙手山芋,丟給其他資源後不加理會,而是轉介前先確實了解
學生的問題及需要,和學生、家長及有關人員,共同討論選擇適合的資源或機構,再加以
轉介。
轉介後,更必須時常和受轉介的資源連繫,隨時了解輔導的情形,以便配合、協助。
例如:將一位精神異常的學生轉介給精神科醫生治療後,老師應主動和醫師連繫,瞭
解當事人的治療情形,以便當事人返校就讀時,知道如何妥善安排環境或作預防措施,防
止學生再度發生問題行為。
參、常見不適應行為的種類及輔導策略
一、人際關係不良
班上的同學好像都有自己的小圈圈
去哪裡都是一群一群的
分組也都有固定的班底
可是小美總是一個人
也不太愛說話
是不是有什麼原因呢?
(一)行為層次一:生活在自我世界裡,失去人際關係學習機會。
可能之線索表徵
1.沉默寡言,很少與同學交談。
2.面對陌生人會退縮。
3.說話緊張,無法完整表達自己的意思。
4.獨來獨往,少有朋友。
可能之原因分析
1.缺乏人際交往能力,不知如何應對。
2.自我封閉,不愛說話。
3.自信心不足。
4.不喜歡與人打交道。
輔導策略
1.從活動中刻意的教導學生人際交往的良好方式。
2.對學生進行自我肯定訓練。
3.安排同學主動地與他接近。
4.透過“小組討論”的方式,鼓勵學生發表意見,表達看法。
5.培養興趣,結交朋友,擴展人際關係。
(二)行為層次二:自我意識強烈,堅持己念,不願合群,易與人產生誤會和爭論。
可能之線索表徵
1.朋友不多、遭人排擠。
2.意見特別多。
3.任何事情常持懷疑的態度。
4.喜好爭辯,常與人針鋒相對。
5.常挑剔別人意見或被別人挑剔。
6.經常與人相見形同陌路,不點頭也不打招呼。
可能之原因分析
1.較自我中心的思考形式,與同儕互動時,易導致自私自利,
不易與人妥協。
2.不善於表達意思,缺乏溝通技巧。
3.主觀意識強烈,強詞奪理。
輔導策略
1.實施個別輔導,促使學生開放自己,接納他人。
2.落實自治活動,培養領導的能力,學習服從的態度。
3.培養民主風度,尊重他人看法,接納不同意見。
4.設計活動,讓學生學習溝通技巧。
5.輔導學生提出建設性意見,減少負面批評。
6.輔導以理性溫和的言詞代替辯論。
(三)行為層次三:出言不遜,行為偏激,人際間不協調,偶有衝突事件發生。
可能之線索表徵
1.言行偏激,態度傲慢。
2.不服管教,頂撞師長。
3.耍老大,欺負弱小。
可能之原因分析
1.人格發展較不健全。
(1)有強烈的自我中心傾向。
(2)衝動易怒,缺乏同情心。
2.以抗拒權威當做英雄主義的表現,並以之做為肯定自我的方式。
3.自尊心受到傷害,挫折忍受能力低。
4.疑似精神疾病。
輔導策略
1.培養學生發展出健全人格。
(1)落實生活倫理教育及公民道德教育,培養知禮善群的美德。
(2)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學習守法、服務的生活態度。
(3)教導學生學習良好的人際互動方法,學會互相尊重、幫忙。
2.採用人性化的行為規範準則,以理性民主的態度來指導學生。
3.提供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使他從成功的經驗中獲得自我肯定。
4.請輔導老師或校外資源協助了解學生真正問題或聯絡心理輔導
機構、心理醫師協助醫療。
在下雨時,我等待陽光出來;當陽光透出雲際的同時,我等到了彩虹!
二、吸菸行為
班上會抽菸的同學常常躲在樓梯死角抽菸
最近跑去抽菸的人好像變多了
連乖乖牌的大飛
也常常和他們聚在一起
身上也都是菸味
似乎該想個辦法處理這樣的情況…
(一)行為層次一:對吸菸開始做試探性的嚐試。
可能之線索表徵
1.開始出現在同學聚集的場所。
2.身上偶而帶有菸味。
可能之原因分析
1.想獲得同儕認同。
2.順從同儕的壓力。
3.認為吸菸沒什麼不好的錯誤認知。
4.好奇、好玩、耍帥。
5.模仿大人,增加自我價值感。
6.處於易抗拒權威的心理狀態。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對同學聚集的場所,加強巡邏。
2.平時即對學生的交友狀況,多做瞭解。
3.正確教導學生,用好的行為去獲得同儕的尊重與認同。
4.和學生討論吸菸與健康的關係,藉以產生正確的認知。
5.設計恰當且足夠的活動,令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表現他們的特點。
6.平日即用民主化、人性化的方式與學生互動,讓學生在互動中
學會相互尊重。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了解學生吸菸的動機,擬訂輔導策略。
2.和學生討論吸菸的感覺。
3.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耍帥心理。
(二)行為層次二:開始實際去嚐試吸菸行為,吸菸次數增加,在各種不同的場合、情境都
容易表現出吸菸行為。
可能之線索表徵
1.經常與同學聚集在校園內的“死角”或廁所。
2.會攜帶香菸或打火機。
3.身上經常會有菸味。
4.出入電動玩具店,撞球間等場所。
5.抗拒師長的管教。
6.容易與行為偏差的孩子交往。
可能之原因分析
★個人因素:
1.易受同儕朋友的影響。
2.吸菸容易結交同儕朋友。
3.行為獲得增強。
4.提高自尊,增加自我價值感。
5.反抗權威的心理狀態。
★環境因素:
1.同輩的吸菸行為。
2.家長對子女吸菸行為的接受度。
3.功能不健全的家庭。
4.學校教學活動設計無法滿足孩子需求。
5.香菸來源取得容易。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加強校內的巡邏工作,減少校園內可能的吸菸場所。
2.實施安全檢查,減少香菸流入校園的機率。
3.教導學生發揮同儕輔導的功能,增強學生不吸菸的信念。
4.教導學生正確的擇友方式。
5.妥善運用獎懲原理。
6.設計並提供能讓學生表現特點、肯定自我的各類活動。
7.用民主、人性化的方式教導學生,讓學生學會理性、尊重的態度。
8.學校平時要積極主動與家庭聯絡,並提供親職教育的方式。
9.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
10.利用傳播媒體,實施全體民眾的反菸教育。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減低校園的吸菸人口。
2.瞭解學生的吸菸動機,擬訂相關的輔導策略。
3.和家長討論,正視孩子的吸菸問題。
(三)行為層次三:吸菸成癮、吸菸成為生活中的必須品。
可能之線索表徵
1.經常出現在吸菸的團體中。
2.學業成績低落、缺乏學習動機。
3.常伴隨有其他不良行為:如逃學、逃家、說謊、…等。
4.生活散漫,沒有規律。
5.偶而會出現反社會行為。
可能之原因分析
★個人因素:
1.當有負向情緒產生時,用吸菸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2.心理發展不正常,慾望得不到滿足。
3.對學校生活不感興趣。
4.對香菸產生依賴心理。
5.社會性模仿。
★環境因素:
1.家庭成員的吸菸習慣及吸菸率較高。
2.家庭功能不健全。
3.學校的教育措施不當。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從整個社會、整個學校、整個班級著手,減少吸菸的人數。
2.在平時即要教導學生學會擬訂生活計畫。
3.教導學生學會適當處理自己的情緒。
4.瞭解學生個別差異,有計畫的設計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
特長的機會。
5.學校可提供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吸引學生參與學習。
6.教導學生學會移轉吸菸的可能時間,去做其他的活動(如打球、
唱歌…等)
7.推行全民禁菸活動。
8.學校要積極,主動提供親職教育的觀念與方法,讓家長知道如何
與子女相處。
9.提供因材施教的學習場所,肯定學生的各種能力。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調整教材難易度,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
2.讓學生知道,經常吸菸對身體健康可能造成的影響有那些。
3.協助學生擬訂戒菸計畫,進行戒菸。
生命需要少一點的苛刻,多一點的寬厚。
三、家庭功能失衡之子女適應不良行為
阿三已經一個禮拜沒簽名了
班費拖了一個月也還沒繳
問他是不是家裡發生什麼事,他也不說
應該要多注意一下他的狀況
找個時間做家庭訪問好了…
(一)行為層次一:因家庭功能失衡,造成學生生活缺乏照料。
可能之線索表徵
1.經常沒吃早餐。
2.儀容不整,生活習慣不好。
3.家庭聯絡簿常忘記帶或家長未簽名。
4.學用品準備不周。
5.上課無精打采。
6.不按時上下學,在外逗留玩耍。
可能之原因分析
1.家長忙於生計,疏忽對孩子的照料。
2.父、母親缺乏照料子女之能力。
3.父、母親作息不正常或情緒不佳,影響家庭生活步調。
輔導策略
1.主動作家庭訪問,瞭解學生家庭狀況及經濟狀況。
2.加強生活教育及自理能力之培養。
3.做好親師及師生溝通,建立互信的關係。
4.肯定家長的付出與努力,並提醒家長生活起居與生活習慣對
國中、小階段學生之重要性。
(二)行為層次二:因家庭功能失衡,造成學生缺乏安全感。
可能之線索表徵
1.不願意談論家裡的事。
2.學業成績明顯退步或低成就。
3.情緒顯著變化(活動→安靜;文靜→攻擊)
。
4.說謊、偷竊。
可能之原因分析
1.父母經常發生爭執,家庭不和諧。
2.氣憤父母的婚姻危機。
3.情緒無法調適,以致影響學業問題。
輔導策略
1.給予學生吐露心聲的時間與管道,鼓勵討論或分享家庭不愉快的
經驗或感受。
2.與家長溝通,關懷學生的感受及情緒。
3.留意學生情緒、舉止上的突然變化。
4.以同儕或個別輔導協助其課業上軌道。
(三)行為層次三:因家庭功能失衡,造成學生形成負向自我概念。
可能之線索表徵
1.透露對家人不滿、偏激、消極、厭世等的訊息。
2.孤獨、退縮、憂鬱、冷漠、沮喪、焦慮。
3.猜疑、仇視。
4.自我傷害。
5.不當之價值觀、人生觀。
可能之原因分析
1.以為自己是父母失和的導火線。
2.父母將子女當成代罪羔羊。
3.自父母處習得錯誤的情緒宣洩方式。
輔導策略
1.接納學生自責的心理,並協助其對父母失和原因的正確認知。
2.協助家長恰當的紓解其本身情緒,以免情緒發洩在子女身上。
3.教導學生正確的情緒紓解方法。
4.運用同儕的支持力量,多給予關懷。
5.協助學生尋找生活的樂趣。
(四)行為層次四:因家庭功能失衡,以致學生形成反社會行為。
可能之線索表徵
1.攻擊、破壞行為。
2.容易與人衝突、打架。
3.逃課、逃學、逃家。
4.出入不良場所。
5.吸菸、濫用藥物。
可能之原因分析
1.受到周遭朋友的歧視與嘲笑。
2.對於父母的失和,感到被出賣或丟臉。
3.因父母失和,對孩子補償、攏絡,造成溺愛或放任之管教方式。
4.藉反社會行為引起父母注意或表達抗議。
輔導策略
1.接納學生,協助其處理被出賣、丟臉的感覺。
2.協助其繼續與同學保持和睦關係。
3.安排參加輔導室之諮商。
4.學生有較嚴重之情緒困擾與反社會行為時,轉介至醫院的兒童、
青少年心理衛生門診(心智科)或其他輔導、教養機構。
不被父母所愛,總是會留下傷痕的;
但傷口可以痊癒,健康的成長可以重新開始。
四、師生衝突
對於班上同學的要求
大家都會遵守
只有仔仔總是跟我做對
動不動就大聲頂嘴
還一直說我偏袒某些同學
真不曉得怎麼跟他溝通…
(一)行為層次一:偶發性的、情緒化的不接受老師意見、主張或要求。
可能之線索表徵
1.偶而會對某些事情表示不滿。
2.有時候情緒起伏較大。
3.對某些事情看法較偏激。
可能之原因分析
1.仍存留著一部分較自我中心的思考形式。
2.當時情緒不佳。
3.覺得受到不公平、不合理待遇。
4.不會正確使用措辭,以致引起誤會及衝突。
輔導策略
1.教師應盡量避免用權威方式與此類學生互動。
2.善用獎懲原則,公開獎勵,私下處罰,避免當眾責罵學生。
3.學生了解事件碰觸到自己的那部份(心理層面)而讓自己不高興。
4.指導學生學會適當的情緒表達方式
5.平時即指導學生用理性的態度、言詞向老師表達自己的感覺。
6.平時即設計活動,指導學生學習與他人做恰當的溝通。
(二)行為層次二:常表現出強烈公開的反抗,故意違背老師的意見、主張或要求。
可能之線索表徵
1.有明顯之師生溝通不良的現象。
2.常會對特定的事件或老師表示不滿。
3.有時有成群聚集或逃課的行為。
可能之原因分析
1.以較自我中心的思考方式,強化了想表現英雄氣概、爭取同儕
認同與自我肯定的心情。
2.經常覺得受到不公平、不合理待遇。
3.為了引起老師注意及關心。
輔導策略
1.考慮學生個別情況,給予不同的表現機會。
2.肯定學生的各種才能,避免「齊一化」的要求。
3.鼓勵學生以恰當管道向師長表達想法,如:班會、週記、上課
發言、和老師聊天等。
4.教師平時應盡量多關懷及了解每位學生特質。
(三)行為層次三:習慣性的故意違背老師的意見、主張或要求。
可能之線索表徵
1.師生關係極度不良。
2.學生明顯的拒上特定老師或多數老師的課。
3.在同學面前常表示對特定老師的不滿,甚至是憤怒。
4.常有成群聚集或逃課的行為。
可能之原因分析
1.人格發展較不健全:
(1)有強烈的自我中心傾向。
(2)衝動易怒,缺乏同情心。
2.以抗拒權威當做英雄主義的表現,並以之做為肯定自我的方式。
3.自尊心受到傷害,挫折忍受能力低。
4.疑似精神疾病。
輔導策略
1.培養學生發展出健全人格:
(1)落實生活倫理教育及公民道德教育,培養知禮善群的美德。
(2)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學習守法、服務的生活態度。
(3)教導學生學習良好的人際互動方法,學會互相尊重,互相幫忙。
2.採用人性化的行為規範準則,以理性民主的態度來指導學生。
3.提供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使學生從成功經驗中獲得自我肯定。
4.請輔導老師或校外資源協助了解學生真正問題或聯絡心理輔導
機構、心理醫師協助醫療。
大多數的時候,我們沒有完全的體會這世界,
而是在半夢半醒間,做著自以為非做不可的事。
五、恐嚇勒索
大隻佬仗著自己體型壯碩
總是威脅同學交保護費
同學們也都怒不敢言
沒有人敢跟我說
但是他愈來愈誇張
實在不能不處理了…
(一)行為層次一:用口頭惡言威脅同學。
可能之線索表徵
1.言語誇大、愛充老大。
2.以言語恫嚇同學:”如果你不…我就…!”
可能之原因分析
1.缺乏恰當的途徑來肯定自我的價值感。
2.認為誇大的言辭會增加自我的價值感。
3.具較強的攻擊性,以看到同學的驚怕反應感到滿足。
4.家人(父母、兄長)親友的不當行為之錯誤模仿。
輔導策略
1.正確自我觀念的建立,協助發掘其長處並恰當的表現出來。
2.教師隨時注意學生言行,多鼓勵恰當的人際活動。
3.教導學生學習以”良好行為”去獲得同儕的尊重,而非一味禁止
其做不好的行為。
4.與學生個別談話,了解其潛在原因。
5.與家長聯繫,溝通以上之觀念。
(二)行為層次二:口頭恐嚇後實際付諸行動。
可能之線索表徵
1.行為常出現粗暴動作,常以武力、器械恐嚇同學。
2.常與有暴力傾向的適應欠佳學生為伍。
3.對師長的管教常以抗拒或漠視的態度處之。
可能之原因分析
1.形成錯誤的自我價值觀(錯誤的「英雄主義」
、錯誤的「人權觀」
與「物權觀」
)
。
2.可能是同夥”兄弟”的行為模式。
3.食髓知味,增強其錯誤行為。
輔導策略
1.協助體會人與人相處的正確模式,建立正確”英雄”的觀念。
2.進行小團體輔導,以達成前述之目的。
3.加強校區巡邏,注意結夥成黨之次級團體,隨時給予適當轉導。
4.導師對有被恐嚇跡象之學生,密切關懷,使其有申訴管道,由此
可檢出問題行為者,避免”食髓知味,增加其錯誤行為”。
(三)行為層次三:習慣性地恐嚇且勒索財物。
可能之線索表徵
1.以勒索為獲得財物、金錢的手段。
2.在學校經常出沒於低年級學生活動場所。
3.經常出入電動玩具店、撞球場等娛樂場所。
4.出手闊綽。
可能之原因分析
1.所形成之錯誤價值觀已相當穩定。
2.同學或老師為求自保、息事寧人,不敢反抗,使其行為不被發現。
3.一再獲得金錢供應而強化此行為,養成過高之物質需求慾望。
輔導策略
1.需學校及校外保安輔導單位協助處理,老師則配合之。
2.發現恐嚇勒索事件,校方馬上處理。
3.建立安全檢舉管道,讓受害者及時提出告訴。
4.如為集體行動者,需能全數掌握,進行小團體輔導。
5.加強親職教育。
6.提供工讀機會,建立正確獲取金錢之觀念。
考驗一個人的勇氣,不是看他敢不敢死;
而是看他敢不敢生活下去。
六、偷竊行為
班上掉東西的情況愈來愈嚴重了
大家都懷疑是小恩做的
甚至有同學說有看到小恩偷拿同學的錢
直接問小恩似乎不妥
我可以怎麼做呢?
(一)行為層次一:環境上的刺激,非蓄意的順手牽羊行為。
可能之線索表徵
1.臨時興起的意念。
2.平常生活中容易起貪念。
3.在許多事情的處理上顯現自我控制較弱。
可能之原因分析
1.受別人財物的刺激,而一時興起想佔有的念頭。
2.平常即養成僥倖心理。
3.平常即養成貪小便宜的慾望。
4.平常即缺乏物權觀念。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培養學生妥善保管財物的能力。
2.加強道德教育。
3.自我控制能力的訓練。
4.父母以身作則。
5.加強物權觀念的教育。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當學生出現偷竊行為時,宜馬上糾正他。
2.通知家長,協助配合學校的輔導策略。
3.實施個別輔導,避免再犯。
4.進行前述三項之處理時,盡量勿給予學生標記,維護自尊心,
尊重其人格,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
(二)行為層次二:為滿足某種需求且受到環境的刺激而蓄意去偷。
可能之線索表徵
1.喜歡獨處,以便找機會下手。
2.社會性較差,較不易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
3.常有不滿的情緒宣洩。
4.藉偷竊來表現膽量,炫耀自己。
5.物質慾望過高,愛慕虛榮。
6.常會攜帶許多物品到校,向同學炫耀,出手闊綽。
可能之原因分析 1.引起他人注意、想獲得同儕的接納。
3.受同儕所激。
4.報復心理。
5.嫉妒心和虛榮心的作崇。
6.飢寒起盜心。
7.父母觀念的影響。
8.不良友伴的影響。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父母師長平日儘量多接觸學生,隨時注意學生行為。
2.減少學生獨處的機會。
3.同理心的訓練。
4.加強法律常識教育。
5.實施親職教育。
6.建議家長應給子女適宜的零用錢,養成他們儲蓄的好習慣。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瞭解其偷竊動機及原因,然後給予適當輔導。
2.實施家庭訪問,了解其家生活情形,社區環境,交友狀況,並要
求配合事項。
3.給予心理輔導,糾正他不正常的觀念。
4.輔導其以合理的方式,滿足自己的需求。
(三)行為層次三:會製造偷竊的環境,習慣性地偷竊,或是病態性偷竊。
可能之線索表徵
1.偷竊行為會一再重覆出現而形成習慣。
2.揮霍無度,經常出入不良場所,打電玩、賭博甚至吸食藥物等。
3.有強迫性的病態衝動。
可能之原因分析
1.錯誤的社會價值觀、物權觀。
2.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
3.不良友伴的影響。
4.父母觀念的影響。
5.病態的心理狀態。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平日告誡學生錢財不露白,貴重物品不要炫耀,並且妥善保管
個人物品。
2.加強法律常識教育,說明偷竊可能造成的後果。
3.減少學生獨處的機會。
4.加強生活教育,道德教育,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通知家長,協助配合管教。
2.利用各種可行輔導方法,如行為改變技術、角色扮演等進行
個案輔導。
3.建議家長送請社會輔導機構或醫療機構進行協同輔導或實施
治療。
4.向學生事務處、輔導室報備,請求協助。
七、說謊行為
明明是沒寫作業
卻說沒把考卷帶回家
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小宇總是為沒寫作業找各種理由
沒生病也說要請病假
不能讓他繼續說謊下去了…
(一)行為層次一:以不實的言語吹噓事實或表達願望。
可能之線索表徵
1.對自己的不實言語不太自覺。
2.有不認輸,愛比較的心理傾向。
可能之原因分析
★個人因素
1.不會區分真實與幻想。
2.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3.博取別人的注意和羡慕。
★環境因素
忽略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以身作則,標準一致。
2.重視學生的心理需求。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忽視學生的謊言,但同理學生的想像或期望。
2.了解學生說謊的潛在原因。
3.教導學生區分真實和幻想。
(二)行為層次二:以不實言語來逃避某些意外所可能造成的責罰。
可能之線索表徵
1.會害怕、慌亂、言詞閃爍。
2.言詞易有破綻,會強詞奪理。
可能之原因分析
★個人因素
1.害怕責罰,掩飾錯誤。
2.模仿,向大人學的。
3.自我防衛,想做乖孩子。
4.缺乏責任感。
5.不當的「正義感」
。
★環境因素
1.處罰太嚴厲。
2.沒有給學生申辯表明的機會。
3.父母師長態度太權威。
4.忽略學生的需求和感受。
5.錯誤的示範:大人說謊或言行不一。
6.對學生期望太高,不容許學生犯錯。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以身作則,標準一致。
2.避免太嚴厲或太頻繁的處罰。
3.不要對學生期望太高,容許學生犯錯。
4.指導學生面對問題,負起責任。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接納學生的懼怕情緒。
2.給予學生適當空間,容許學生犯錯,讓學生有說實話的勇氣。
3.控制情緒,不要向學生逼供。
4.了解學生說謊的潛在原因。
5.學生說實話時要原諒、要教導。
(三)行為層次三:以不實的言語來避開痛苦的經驗或回憶。
可能之線索表徵
1.態度冷淡、防衛心強。
2.會極力表現一切OK。
可能之原因分析
★個人因素
1.模仿,向大人學的。
2.不能承受痛苦的感覺和經驗。
3.自我防衛,怕受傷害。
★環境因素
1.忽略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2.錯誤的示範:大人說謊或言行不一。
輔導策略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
2.對學生的表達真誠的關懷和接納。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忽視學生的謊言,同理學生的情緒。
2.接納學生的防衛,但積極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係。
3.對有關的經驗,可做適度的自我坦露。
4.指導學生珍惜目前自己所擁有的。
(四)行為層次四:以說謊來掩飾自己的故意違規行為而躲掉懲罰。
可能之線索表徵
1.很清楚自己的違規行為及其可能導致的後果。
2.無法或不願承擔行為結果。
可能之原因分析
★個人因素
1.害怕責罰。
2.模仿,向大人學的。
3.自我防衛,想做乖孩子。
4.不滿意大人的規定和權威。
5.希望符合大人的期望。
6.缺乏責任感。
7.掩飾錯誤。
★環境因素
1.處罰太嚴厲。
2.規定不合理。
3.沒有讓學生申辯表明的機會。
4.父母師長態度太權威。
5.忽略學生的需求和感受。
6.錯誤的示範:大人說謊或言行不一。
7.對學生期望太高,不容許學生犯錯。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以身作則,標準一致。
2.避免太嚴厲或太頻繁的處罰。
3.重視學生的心理需求。
4.不要對學生期望太高,容許學生犯錯。
5.指導學生面對問題,負起責任。
6.和學生共同討論出合理;彼此可以接受的規範。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接納學生的懼怕情緒。
2.給予學生適當空間,容許學生犯錯,讓學生有說實話的勇氣。
3.控制情緒,不要向學生逼供。
4.了解學生說謊的潛在原因。
5.學生說實話時,大人要盡可能的幫他解決問題。
(五)行為層次五:以說謊來操縱父母師長以達到害人或圖謀自己利益等目的。
可能之線索表徵
1.主動、有意的表達謊言。
2.會製造對自己有利的情境。
可能之原因分析
★個人因素
1.模仿,向大人學的。
2.不滿意大人的規定和權威。
3.希望符合大人的期望。
4.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
★環境因素
1.忽略學生的需求和感受。
2.錯誤的示範:大人說謊或言行不一。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以身作則,標準一致。
2.重視學生的心理需求,找出說謊的原因。
3.不要對學生期望太高,容許學生犯錯。
4.協助學生發展其他方法,獲得想要的東西。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給予學生適當空間,容許學生犯錯,讓學生有說實話的勇氣。
2.控制情緒,不要向學生逼供。
3.了解學生說謊的潛在原因。
4.學生說實話時,大人要盡可能的幫他解決問題。
★要避免的事:
1.不要讓說謊的行為看起來比背後的過失嚴重。
2.不要設計情境來考驗學生的誠實性。
侮辱人的話,彷彿用手指寫在沙灘上;
而受到侮辱的人,卻用鋼板把這些話鐫刻在心頭上。
八、暴力行為
小米又打同學了
已經是這個月第三次了
教官要他寫悔過書
他還用髒話罵教官
再這樣下去
小米就要被退學了…
(一)行為層次一:語言的暴力行為。
可能之線索表徵
1.用言語威脅,恐嚇同學、師長。
2.口出穢言,羞辱或謾罵同學。
3.言語無禮,頂撞師長。
可能之原因分析
★個人因素
1.自尊心受到傷害。
2.崇拜英雄、抗拒權威的心理。
3.滿足自我需求,耍老大。
4.自私、自我的心理傾向。
5.不會恰當發洩自己不滿的情緒。
★環境因素
1.父母或兄弟姐妹間經常爭吵。
2.不當的學習對象。
3.將孩子標記化。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妥善運用獎懲原則,公開獎勵,私下懲罰,避免當眾羞辱學生。
2.平常即以尊重、理性的態度與學生互動,建立良好師生關係。
3.建立學生用表現好行為來獲得同儕尊重的觀念。
4.設計適當的團體活動,讓學生從參與中學習良好的人際互動。
5.在平常即培養學生學會恰當表達自己情緒的方法。
6.提供正確的親職教育觀念,讓學生在正常的環境中成長。
7.平時多關心學生的交友情形,並適度表達對學生的期望。
8.要能欣賞學生的優點,肯定學生各方面的表現。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立即停止當事人的行為或帶學生離開現場。
2.紓解當事人的情緒。
3.進行原因的分析,並選用適當的輔導策略。
(二)行為層次二:物件攻擊的暴力行為。
可能之線索表徵
1.故意破壞學校公物。
2.故意攀折花木。
3.故意破壞他人物品。
可能之原因分析
1.抗拒權威心理。
2.宣洩不滿的情緒。
3.惡意的報復。
4.自私心理,不能允許別人有自己喜歡但自己卻沒有的東西。
5.不良的次級文化影響。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加強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培養學生愛校的觀念。
2.使用同理心技巧,從學生立場來看所發生的生活事件。
3.用理性、尊重的態度處理學生問題。
4.平常即需照顧到每個學生,儘量滿足學生的需求。
5.教導學生用適當的方式來獲取自己喜愛的東西。
6.培養學生學習欣賞與讚美事物的好習慣。
7.瞭解學生們的次級文化,經常適度的表達對學生們的期望。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立即制止破壞行為。
2.嘗試去瞭解問題發生的原因。
3.讓學生自己負起行為之後的責任,接受懲罰或賠償。
4.運用適當的輔導策略。
(三)行為層次三:人身攻擊的暴力行為。
可能之線索表徵
1.經常欺侮弱勢同學。
2.用暴力解決問題,徒手或持械打人。
3.成群結黨與校外不良青少年為伍。
4.排除異己,耍老大,強出頭。
5.學業成就低落。
6.情緒衝動易怒。
可能之原因分析
★個人因素
1.腦部障礙、內分泌失調、精神疾病。
2.人格發展不健全,欠缺道德倫理觀念。
3.有強烈的自我中心傾向。
4.衝動易怒,缺乏同情心。
5.抗拒權威的心理。
6.崇拜英雄主義。
7.自尊心受到傷害,挫折忍受能力低。
8.不恰當的情緒表達。
★環境因素
1.問題家庭或功能不健全的家庭。
2.父母或兄弟姐妹間的爭吵、不合。
3.父母不當的管教方式。
4.不當的行為示範。
5.學校過於重視學業成績,忽視課業以外的表現。
6.訓導方式不良,學生問題處理失當。
7.社會或幫派次級文化的影響。
8.為不良的大眾傳播媒體內容所誤導。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建立完善的學生輔導紀錄,提供作為轉介或醫療之參考。
2.培養學生發展出健全人格。
3.落實生活倫理教育及公民道德教育,培養知禮善群的美德。
4.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學習守法、服務的生活態度。
5.教導學生學習良好的人際互動方法,學會互相尊重,互相幫忙。
6.採用人性化的行為規範準則,以理性民主的態度來指導學生。
7.提供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使他從成功經驗中獲得自我肯定。
8.指導學生學會適當的情緒表達方式。
9.提供家長正確的親職教育觀念與良好的親子互動方式。
10.提供多元化的教育環境,重視學生的特殊才能。
11.適當的運用獎懲原則,給學生有自省的空間。
12.建立學校與治安單位的聯絡網,杜絕社區幫派的影響。
13.凈化大眾傳播媒體的報導內容,發揮正向的社會教育功能。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事發當時即予以適當之處理。
2.做情緒的疏導。
3.矯正不良的認知、態度及行為。
4.進行個別諮商。
反省是一面鏡子,
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的照出來,
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九、賭博行為
小歐最近迷上運動賭盤
下課後都跑去網咖下注
甚至帶撲克牌到學校找同學玩大老二,輸一張十塊
愈來愈明目張膽
同學也被影響
要想辦法阻止這樣的情況繼續發生…
(一)行為層次一:對賭博遊戲有濃厚興趣。
可能之線索表徵
1.對各類賭博性的遊戲規則有興趣了解。
2.常談論自己所看到的賭博情形。
3.對坊間賭博活動的消息很注意。
可能之原因分析
1.好奇心驅使,形成不當的休閒興趣。
2.居住在賭風頗盛的社區。
3.家長、親友熱衷賭博遊戲,耳濡目染。
輔導策略
1.個別談話,了解其有興趣之原因,而後給與適當的輔導。
2.提供正當的休閒活動。
3.協助其明瞭賭博的害處,並建立正確的金錢觀。
4.家庭訪視,實施親職教育。
(二)行為層次二:受到挫折壓力時會參與賭博活動,平時則不會。
可能之線索表徵
1.遇到學業、交友、家庭問題時,採逃避的方式而不願面對。
2.常去電動玩具店打賭博性電玩,作為消遣的活動。
可能之原因分析
1.因課業的壓力不能克服,逃到電動玩具店賭博來打發時間。
2.家庭無法獲得各項因應生活壓力的協助。
3.沒有機會學習正確面對挫折情境的能力。
4.人際關係不佳,無法滿足對同儕的人際需求,而以賭博性電動
玩具來自得其樂。
5.通常其自尊心亦較差。
輔導策略
1.輔導以正確的方法來抒解課業壓力,解決學習困難。
2.與家長聯繫共同關心孩子遭遇到的挫折情境,並商討合適的
問題解決方法。
3.讓學生能切實了解賭博之害,並認清以賭來逃避現實是錯誤的
適應模式。
4.教導正確人際交往的觀念與方法,協助建立較佳的人際關係。
(三)行為層次三:主動的參與賭博活動,沈迷賭博不能克制。
可能之線索表徵
1.精神不濟,無精打采、上課睡覺。
2.常有大量金錢花用。
3.流連沉迷電動玩具店打賭博性電玩,對賭博遊戲很有興趣。
4.在校內、外聚賭。
5.逃學、逃家。
6.恐嚇勒索。
7.被少年隊以違警行為拘留。
可能之原因分析
1.父母未教導有計劃的使用零用錢而給予大量零用錢,使能在
電動玩具店或其他賭博場所活動。
2.僥倖不勞而獲的心理。
3.逃避學校、家庭的管教壓力。
4.受不良份子之威脅、利誘。
輔導策略
1.進行家訪,請家長協助教導孩子有計劃的使用金錢。
2.與家長密切聯繫,共同關心學生行為。
3.學校、家庭共同管制學生上下學時間,減低其進入賭博場所的
機會。
4.加強校園巡查,嚴禁校內賭博。
5.改變生活環境。
6.與校外資源合作,協同輔導。
天底下有三件事:
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和老天爺的事。
煩惱是因為忘了自己的事,
愛管別人的事,
擔心老天爺的事。
下次遇到問題心情不好時,
趕快問自己:那件事到底是誰的事?!
十、逃學、逃家行為
阿管已經三天沒來學校了
打電話給他的父母
父母說他都沒回家,整天泡在網咖,也懶的管他了
我是不是應該去網咖找他回來問個清楚…
(一)行為層次一:為了不能完成師長、父母的要求而逃學、逃家。
可能之線索表徵
1.大部份為臨時起意。
2.容易為其他事物所迷惑而忘了自己該做的事。
3.上課常不專心聽講,作業常無法完成。
4.生活顯得較散漫沒有紀律,沒有做計劃的習慣。
可能之原因分析
1.貪玩、好奇尋求慾望的滿足。
2.父母疏於管教。
3.未培養出學習興趣。
4.受同儕朋友的影響。
5.娛樂場所的誘惑。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善用教學媒體,活潑教學方法以及生活化的內容,以滿足學生
的好奇心。
2.協助父母關心子女,並了解其平常交友的情況與活動的場所。
3.老師和家長經常保持聯繫,共同努力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4.家庭或學校共同提供正當的休閒活動。
5.培養解決學習困擾的能力。
6.加強點名及門禁管理,遇有缺席立即查明。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立刻與家長聯繫,儘快找回學生。
2.運用各種管道,查明學生的可能去處,並儘快找回。
3.了解原因,協助其回到學習的環境裏,而不被標籤為壞學生。
(二)行為層次二:以逃學、逃家做手段,以達到某種目的。
可能之線索表徵
1.對父母、師長常有不滿的情緒,以唱反調來反抗父母、師長。
2.成績長期欠佳,而以逃學逃家來逃避現狀。
3.人際關係不良,而以逃學逃家來逃避現狀。
4.討厭家庭或學校的生活。
可能之原因分析
1.父母、師長期望過高,覺得不被父母、師長接受。
2.父母、師長管教過於嚴苛,覺得父母、師長不了解我、不關心
我,而有反抗權威或報復心理。
3.逃避同學欺負。
4.課業的壓力。
5.逃避處罰。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提供學生有發表意見的管道。
2.父母、師長給予學生合理的期望,鼓勵自我比較。
3.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4.指導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5.教導學生紓解壓力的方法。
6.妥善運用獎懲原則。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發現學生逃學,應查明原因,及時與家長聯繫。
2.進行個別諮商,了解逃學逃家的原因,協助解決困難。
3.讓學生了解逃學、逃家造成的後果,可能對自己產生的害處。
4.實施小團體輔導,協助改善人際關係。
(三)行為層次三:習慣性的逃學、逃家。
可能之線索表徵
1. 經常無故缺席。
2.經常無故不回家。
3.結交不良朋友。
4.流連於不當場所。
5.常伴隨吸煙、偷竊、賭博、說謊、遊蕩…等偏差行為。
可能之原因分析
1.貪玩。
2.意志力薄弱,容易被引誘。
3.家庭功能失調。
4.父母管教態度不當。
5.對學業沒有興趣。
6.不良朋友的引誘或脅迫。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設計多樣化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參與興趣。
2.協助學生練習「自我控制」
3.實施親職教育,老師和家長經常保持聯繫,了解學生動態。
4.善用教學媒體,活潑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習興趣。
5.實施生涯輔導,提供適性發展的方向,如:參加技藝教育。
6.父母應多關心子女,了解其平常交友的情況、活動的場所。
7.隨時多關心學生,多給與鼓勵。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向學生事務處、輔導室報備,並請求支援。
2.針對原因實施個別輔導。
3.與父母保持密切聯繫,使其配合學校的輔導策略。
4.協助學生適性發展。
十一、學校恐懼症
冠西每天進校門都要花上十分鐘
走進教室也要花十分鐘
聽到上課鐘響就會尖叫十秒以上
根本無心上課
同學也快受不了了
到底怎麼回事…
(一)行為層次一:偶爾會對學校產生不合理的恐懼,藉生理病症留在家中,沒有上學;但
在家裡時,卻又症狀減輕或若無其事。
可能之線索表徵
1.平常即表現出焦慮,甚至是恐慌的狀態。
2.常藉口述稱身體不適,不上學或請假回家。
3.容易有課業學習困難的現象。
4.容易有人際關係不良的現象。
可能之原因分析
1.可能與病態的心理狀態有關。
2.父母期望太高或孩子覺得父母的期望很高。
3.老師當眾羞辱。
4.同儕關係不佳。
5.懼怕在學校中可能會發生某些無法應付的問題。
6.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
7.課業適應問題。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請輔導老師或校外輔導機構協助診斷。
2.多透過各種動、靜態活動,增進同學間彼此的認識與了解。
3.對於剛入學或重新編班的學生,多給予關懷和輔導。
4.注意班上的同儕互動情形,以協助人際關係不良學生適應。
5.多和家長溝通聯繫,以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6.注意個別差異,協助學生作適性發展。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與家長聯繫,請家長協助接送上、下學。
2.了解缺課原因,訂定輔導策略。
3.會同其他任課老師,勿給予太大壓力,多給予鼓勵。
4.進行個別補救教學。
5.利用同儕支持力量,增強其到校的動機。
(二)行為層次二:嚴重的懼學,甚至長期無法到校上課。
可能之線索表徵
1.一想到上課或學校,即身體不適,甚至有恐慌的反應。
2.經常缺課。
3.容易有課業學習困難,顯著跟不上的現象。
4.容易有人際關係不良的現象。
可能之原因分析
1.可能與病態的心理狀態有關。
2.父母期望太高或孩子覺得父母的期望很高。
3.老師當眾羞辱。
4.同儕關係不佳。
5.懼怕在學校中可能會發生某些無法應付的問題。
6.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
7.課業適應問題。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請輔導老師或校外輔導機構協助診斷。
2.透過各種動態、靜態活動,以增進同學間彼此的認識與了解。
3.對於剛入學或重新編班的學生,多給予關懷和輔導。
4.注意班上同儕互動情形,以協助人際關係不良學生的適應。
5.多和家長溝通聯繫,以幫學生解決問題。
6.注意個別差異,協助學生作適性發展。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與家長聯繫,請家長協助接送上、下學。
2.了解缺課原因,訂定輔導策略。
3.會同其他任課老師,勿給予太大壓力,多給予鼓勵。
4.進行個別的補救教學。
5.利用同儕的支持力量,增強其到校動機。
十二、學習困擾
小希國文成績很好
上國文課也很認真
可是每次數學成績都不及格
上數學課似乎也在放空
每次拿到數學考卷總是哭的西哩嘩啦
是數學老師的問題嗎?
還是小希遇到什麼困難?
(一)行為層次一:對某些科目先天學習能力較低、學習基礎較差,或是缺乏興趣。
可能之線索表徵
1.上該科目之課不專心,注意力散漫。
2.上該科目之課精神不振,常打瞌睡。
3.上該科目之課不守秩序,常捉弄其他同學。
4.該科目之學業成績低落。
可能之原因分析
1.該科目先天學習能力較低。
2.該科目先前學習不順,導致銜接困難。
3.教師教材教法引不起學生興趣。
4.家長的鼓勵、關懷較少。
5.貪玩,睡眠時間不足。
6.想引起別人注意和關心。
7.被動,不能主動學習。
8.成績表現不佳,意志消沉,學習興趣低落。
輔導策略
1.對該科目實施個別教學,協助了解先天能力,並引導多方面
發展專長,建立建全的自我發展。
2.對該科目實施補救教學。
3.藉教學媒體、小組討論等方式激發學習興趣。
4.幫助學生訂立「自我契約」
,以提高學習興趣。
5.教師教學方法活潑、多元,提高學習興趣。
6.結合家長關懷,鼓勵學生的學習。
7.加強教室管理,落實巡堂制度。
(二)行為層次二:不懂學習方法,沒有學習計劃,學習習慣欠佳。
可能之線索表徵
1.學習時強記死背,囫圇吞棗。
2.背參考書,做參考書習題。
3.抄襲別人作業。
4.平時不努力,臨時開夜車。
可能之原因分析
1.學習方法不當,只重記憶,不思理解。
2.教學方法單調,師生缺乏互動。
3.仰賴參考書整理,不求理解教材內容。
4.作業份量太重,無力完成。
5.不會擬訂、安排學習計劃。
輔導策略
1.學科教師應先教學習方法,再教教材內容。
2.運用開放性的發問技巧,培養學生創造思考能力。
3.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善用「小老師」協助學習。
4.酌減作業份量,並多樣化作業內容,提高學習興趣。
5.輔導學生擬訂「自我學習作息表」
、
「自我努力比較表」
,並鼓勵
自我實踐。
6.培養學生課前預習、課堂做筆記、課後複習的正確學習習慣。
(三)行為層次三:對某科目學習有厭惡感,或是產生考試的焦慮與學習的恐懼,或是厭惡
某位老師。
可能之線索表徵
1.該學科成績與其他科成績差距懸殊。
2.批評老師。
3.故意跟老師作對。
4.某科目考試時易緊張,偶有臉色發青,四肢發抖現象。
5.上某科目時,精神恍惚。
6.天天考試,天天不開心。
可能之原因分析
1.厭惡老師的教學方法及態度。
2.考試成績不佳,害怕不當的處罰。
3.考試成績不佳,害怕降低班級學業成績,影響同儕關係。
4.考試多,挫折多,產生考試的焦慮與恐懼。
輔導策略
1.協助了解性向、興趣,多方面發展專長。
2.實施補救教學,增進學習效果。
3.教學方法活潑、多元,提高學習興趣。
4.妥善運用獎懲原則,多獎少罰,以獎為主,以罰為輔。
5.改進命題技術,給予成就感。
6.教導學生放鬆的方法,例如:考試前閉上眼睛,端坐深呼吸,
可緩和緊張。
7.教導學生考試的技術、答題的技巧。
8.與家長溝通,勿對學生做不合理的比較或要求應多給予關懷。
(四)行為層次四:懼怕上學、厭惡上學,對所有的學習都會排斥,拒絕學習。
可能之線索表徵
1.曠課,在外遊蕩。
2.成績不理想,放棄學習。
3.中途輟學,脫離學校。
可能之原因分析
1.染上惡習,荒廢學業。
2.學習遭遇挫折,喪失學習意願。
3.學習壓力無法負荷。
4.結交不良朋友,禁不起誘惑。
輔導策略
1.聯繫家長,共同戒除學生之惡習,並予以個別輔導。
2.實施補救教學。
3.給予更寬廣的多元化學習空間,鼓勵學生致力於藝能科學習。
4.與家長協商,考慮是否協助學生轉換環境,消除不良習慣。
5.輔導返校就讀,並實施個別化教學指導。
心靈小憩
一束花
有一個人在擁擠的車潮中駕車緩緩前進,在等紅燈時,一個衣服襤褸的小男孩,敲
著車窗問他要不要買花,他遞出兩塊美金,由於綠燈已亮,而後面的人正猛按喇叭催著,
因此他粗暴的對正問他要什麼花的男孩說:
「什麼顏色都可以,你只要快一點就好。」
那男孩十分禮貌的說:
「謝謝你,先生。」
在開了一小段路後,他有些良心不安,他粗暴無禮的態度,卻得到對方如此有禮的
回應,他把車停在路邊,回頭走向孩子表示歉意,並且又再給了兩塊美金,要他自己買
一束花送給喜歡的人,這個孩子笑了笑並道謝接受。
當他回去發動車子時,發現車子故障了,動也動不了,在一陣忙亂後,他決定步行
找拖吊車幫忙,正在思索時,一輛拖吊車已經迎面駛來,他大為驚訝,司機笑著對他說,
有一個小孩給了我四塊美金,要我開過來幫你,並且還寫了一張紙條,他打開一看,上
面寫著:
「這代表一束花。」
「侵權舉報」
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