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圖形教學活動設計
項目 | 數學科 | 班 級 | 六年級 | 人數 | 30人 | ||
主題名稱 | 認識柱體和錐體 | 教材來源 | 翰林版 六上 第十一冊 第二單元 我認識柱體和錐體 | ||||
任教者 | 廖芳苓、葉玟孝、林佩君 | 節數 | 2節(80分鐘) | ||||
教學資源 | (一)書籍
(二)網路 小學數學科教學資料冊(第一輯)「圖形與空間」範疇 數學科「圖形與空間」範疇 (三)教具
| ||||||
能力指標 | 單元目標 | 活動目標 | |||||
S-2-1 | 就給定的幾何形體,能確認並說出組成要素的名稱,並在檢驗後適當地描述其要素間的關係。 | 學生能把所學概念活用於遊戲中。 | |||||
S-2-2 | 能依基本形體的組成要素之間的關係比較兩形體的異同。 | 學生能夠將不同的柱體、錐體分類。 | |||||
S-2-5 | 能了解兩鉛垂直線及兩水平直線互相平行。 | 學生能認識各種柱體、錐體的點、線、面特性,以及垂直、平行的概念。 | |||||
S-2-8 S-2-3 | 能操作形體間的轉換組合。 能透過實測察覺形體的性質。 | 學生能夠清楚理解圓柱、圓錐的特性。 |
設 | ||||||||||||||||
一﹑數學的本質概念 (一)柱體的一般性定義 設 若 (二)錐體的一般性定義 設 若C為圓,且C的圓心與P垂直於平面E,則稱此為正圓錐。 或
(三)柱面與錐面 若不要求C為簡單封閉,僅設C為E上曲線,且邊C上每點之平行線段類似地,C為E上曲線,過P與C上諸點相連,且向兩端無限延伸之直線,形成錐面。其全體為一聚於一點P向相反無限開展之錐面。 | ||||||||||||||||
(四)可展曲面 若一曲面在不改變曲面上的區域面積及曲面上撕裂的條件下,可以變形為平面區域,則稱此曲面為可展曲面。柱面及錐面均為可展曲面。圓柱體側面展開後成為長方形,正圓錐體側面展開後成為扇形,是其表面積可以求得的原因。 二、兒童迷思概念
三、處理的特色 本單元針對學生的迷思概念來著手,首先透過實際的操作練習與觀察讓學生了解各種不同柱體、錐體的構成要素,最後透過遊戲的方式讓學生進一步檢視在本單元所學的概念。 | ||||||||||||||||
學生學習條件分析 | 一、概念的發展 (一)幾何學習的五個發展階段 1.第0層次-視覺期: 此階段學童透過視覺觀察實物,由實物的輪廓來辨別圖形,例如:以前所學來的長方形就是瘦瘦的,長長的,或是像門的樣子,故只要在視覺下差異不大,可透過操作,如移動、旋轉等,加以辨識;也可以使用非標準數學術語,如:知道「長方形」、「三角形」、「圓形」等,但不能了解其真正意義。 2.第一層次-分析期 此階段學生應具有豐富的視覺辨識經驗,能進一步觀察到圖形組成要素與圖形之間的關係,開始分析幾何關係,例如:能察覺到長方形有四個邊、四個角,且有兩長邊、兩短邊,兩對邊相等;但不能解釋性質間的關係。 3.第二層次-關係期或非形式演繹期 此階段學生以能了解各圖形的構成要素,並能進一步探索圖形內在屬性關係及各圖形間的包含關係,如:四邊形兩雙對邊相等即是平行四邊形。 4.第三層次-形式演繹 此階段學生能夠證明並了解一個證明的可能性往往不只一種方法,能理解其充分及必要條件的內在關係,發現正逆命題間的差異性,例如:了解正五邊形邊長相等,但邊長均相等的五邊形不一定是正五邊形。 5.第四層次-嚴密性或公理性 此階段學生可以在不同的公理系統中建立定理,並且分析或比較這些系統的特性,例如:能區別歐氏幾何與非歐幾何的差異,同時亦能了解抽象推理幾何,甚至可自創一種幾何公設系統。 | |||||||||||||||
學生學習條件分析 | (二)文獻探討
二、學生的先備經驗 本課程設計之教學對象為國小六年級上學期的兒童,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已經學習過的概念有:
| |||||||||||||||
| ||||||||||||||||
教 學 活 動 流 程 | ||||||||||||||||
具體目標 | 活動主題及進行方式 | 主要活動與問話 | 教學資源 | 評量 | ||||||||||||
1.學生能夠將不同的柱體、錐體分類。 | 第一節 一、引起動機 ~分類遊戲 | U教師將各種不同的柱體、錐體放在講桌上,利用各種不同外觀的柱體、錐體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1.請各組小組長去前面拿一份教具。(全班分成6組) 2.學生分工合作分類,可以把物件任意分成三類(學生可按照立體圖形的形狀、大小、顏色、厚薄及軟硬等方法分類)。 3.請學生簡述其分類的方法。 4.教師從學生的分類結果中,選取合適的分類方法,介紹柱體、錐體。 ~柱體最大特點:有兩個底面~ ~錐體最大特點:只有一個底面,另一端尖尖的~ 教師請學生說說看日常生活中看過哪些柱體、錐體,並舉例說明。(並請學生上台把生活實例寫在黑板上) | 七份柱體、錐體教具:一份有12個柱、錐體,共六種配對。(一份教師示範用,六份給學生分組使用) | 1.班上90%以上的學生能分工合作將不同的柱體、錐體分類。 2.有3位以上的學生分享柱、錐體的生活實例。 | ||||||||||||
2.學生能認識各種柱體、錐體的點、線、面特性,以及垂直、平行的概念。 | 二、洞察關係 活動進行 ↓ 個人思考 ↓ 全班分享 | U讓全班學生分組觀察角柱、角錐的特性。
例如:*三角柱有幾個頂點、幾個邊、幾個面? 側面是什麼樣子?哪些面互相平行? 底面和側面相互垂直嗎? *三角錐是以什麼特性來命名? 有 請學生舉手發表觀察的心得。 (發言內容:學習單紀錄的特性)→可利用白板,請小組將討論出來的內容放在前面全班一起討論。 | 六份角柱、角錐教具 學習單 | 1.班上90%以上的學生能專心地觀察角柱、角錐。 2.有80%以上的學生可以記錄學習單。 3.有3位以上的學生舉手發言。 | ||||||||||||
三、正誤區辨 個人思考 ↓ 全班分享 | U教師提出問題詢問全班學生,將答案寫在小白板上。 今天班上舉辦疊疊樂比賽,小銘請另一位同學阿康幫忙拿一個角柱給他,阿康很快的拿了一個塞給小銘。
你覺得阿康拿的對不對?? □對 □不對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全班一起回答與分享。
| 小白板 彩色筆 三角柱一個 三角錐一個 | 1.學生能正確表達意見。 | |||||||||||||
3.學生能夠清楚理解圓柱、圓錐的特性。 | 第二節 一、洞察關係 活動進行 ↓ 個人思考 ↓ 全班分享 | U先讓學生操作嘗試,教師再實際操作讓全班學生觀察圓柱、圓錐特性。
(上面3.4.步驟可以先請學生預測會印出何種圖形,然後再將印好的圖案貼在黑板上)
*圓柱討論: (1)廁紙筒的底和面是什麼圖形? (2)圓筒在滾動時,在紙上印上了什麼圖形? *圓錐討論: (1)尖底紙杯的底是什麼圖形? (2)把尖底紙杯沿尖頂滾動,它會返回原來的位置嗎? (3)圓錐體在紙上滾動,可印上什麼圖形? 全班一起分享討論,請學生舉手發言。 5. 學生觀察廁紙筒及尖底蒸餾水杯。若把廁紙筒及尖底杯依圖所示剪開,把曲面平放桌上,得出的圖形會是怎樣的?(請學生觀察剪開的平面圖) *討論: (1)你怎樣知道展開圖的形狀的?不用實物,你可以想像得到嗎? (2)兩個圖形的展開圖有哪些分別?為什麼? 圓柱展開圖圓錐展開圖 全班一起分享討論,請學生舉手發言。 | 廁紙筒 尖底紙杯 半開圖畫紙 兩種顏料 白紙(供學生描圖用) | 1.班上90%以上的學生能專心地觀察圓柱、圓錐。 2.有80%以上的學生可以討論分享圓柱、圓錐的特性。 | ||||||||||||
二、正誤區辨 個人思考 ↓ 全班分享 | U教師提出問題詢問全班學生,將答案寫在小白板上。 最近班上有同學要做慶生會的帽子,小芳說:「需要一個圓形和一個扇行才可以做出帽子。」小婷說:「不對!應該要一個圓形,一個長方形才可以做成。」
到底誰說的對呢? □小芳 □小婷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全班一起回答與並說明理由。 | 小白板 彩色筆 | 1.學生能正確表達意見。 | |||||||||||||
4.學生能把所學概念活用於遊戲中。 | 三、綜合活動 ~猜一猜 活動進行 ↓ 個人思考 ↓ 全班分享 | U教師先示範,再讓全班學生一起玩。 1. 教師把不同的物件放在桌上,選取其中一件,用三句或以上句子去描述該物件,讓學生猜測教師所選取的是什麼物件。 例:教師選取了一個圓柱體的罐,並用以下句子去描述它。 (a)該物件呈柱狀。 (b)它的底和面都是圓的。 (c)它可以滾動。 2. 如學生熟習了這活動,可讓他們選取及描述物件,讓其他同學猜測他們所選取的物件,亦可讓學生分組進行活動。
| 立體圖形實物10個 | 1.班上90%以上的學生能專心地聽講並看教師示範。 2.有80%以上的學生可以參與猜謎遊戲活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