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為本的素養導向教學與評量設計
高雄市新興區信義國民小學校訂課程 科技探索-科技點化 教學計劃
一、教學設計理念說明
二、教學活動設計
領域名稱 (統整領域) | 【數學領域】+【綜合領域】 | 設計者 | 五年級團隊 | ||||||
實施年級 | 五年級 | 總節數 | 20節 | ||||||
單元名稱 | 科技點化-作伙來做機器人 | ||||||||
設計依據 | |||||||||
核心素養 | |||||||||
總綱核心素養 | 領綱核心素養 | ||||||||
A1.□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A2.■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A3.□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B1.□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B2.□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B3.□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C1.□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C2.■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C3.□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 【數學領域】 數-E-A2 【綜合領域】 綜-E-C2 | ||||||||
核心素養呼應說明 | |||||||||
透過問題的理解、思辨分析,培養學生動腦思考的能力,利用語言、文字、肢體及等符號進行表達、溝通及互動,並能了解與同理他人,具備友善的人際情懷及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發展與人溝通協調、包容異己等團隊合作的素養,進而能有實際行動與反思,以有效處理及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實際應用在日常生活上。 | |||||||||
概念架構(跨領域用) | 導引問題 | ||||||||
![]() | 看過橫濱鋼彈機器人後有什麼感想? 你希望做出來的機器人長什麼樣子? 如果把機器人拆解,它的各部件是什麼形狀? 課本提及的各種立體圖形有什麼特徵? 在設計機器人草圖之前,是否必須先畫出各部件的展開圖?展開圖要如何繪製? | ||||||||
學習 重點 | 學習表現 | 【數學領域】 s-III-4 理解角柱(含正方體、長方體)與圓柱的體積與表面積的計算方式。 n-III-12 理解容量、容積和體積之間的關係,並做應用。 【綜合領域】 2b-III-1 參與各項活動,適切表現自己在團體中的角色,協同合作達成共同目標。 | 學習內容 | 【數學領域】 S-5-5 正方體和長方體:計算正方體和長方體的體積與表面積。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體積公式。 N-5-15 解題:容積。容量、容積和體積間的關係。知道液體體積的意義。 【綜合領域】 Bb-III-2 團隊運作的問題與解決。 Bb-III-3 團隊合作的技巧。 | |||||
議題 融入 | 所融入之學習重點 | 科 E5 繪製簡單草圖以呈現設計構想。 科 E7 依據設計構想以規劃物品的製作步驟。 科 E9 具備與他人團隊合作的能力 | |||||||
教材來源 | 康軒版五年級數學 | ||||||||
教學資源 | 網路影片與照片 五上及五下的數學課本 老師教學PPT 小組報告PPT | ||||||||
學習目標 | |||||||||
能了解機器人的組成方式以及架構並進行創作。 學會課本中不同種類立體圖形的特徵。 理解並發揮創意,能把立體圖形的元素融入設計中。 學習如何繪製設計圖,並嘗試計算成品大小。 | |||||||||
表現任務 | |||||||||
可以說出機器人各部位的組成形體為何。 能清楚表達不同種類立體圖形的空間特質。 在設計機器人的過程中,能使用課本中學到的立體圖形。 能夠計算出設計圖中立體圖形展開後的面積。 |
教學活動設計 | |||
教學活動內容及實施方式 | 時間 | 教學資源 | 評量 |
■本學年度將以日本橫濱的巨大鋼彈機器人為發想,希望透過活用五年級學習的數學內容,學生也能創建一個約莫兩公尺的機器人模型,從設計、計算各部件、到實體組裝都自行完成! | |||
【準備活動】 引起動機:老師帶學生觀看youtube上有關日本橫濱巨大鋼彈機器人的照片和影片。 【發展活動】 老師引導學生觀察機器人的各部件特徵,初步認識機器人的構造。 老師根據影片內容向學生提問。 問題討論與口頭分享: 鼓勵學生口頭發表自己所觀察到,並嘗試分享自己喜歡的機器人類型或相關經驗。 【綜合活動】 老師帶領學生統整本節課的內容。 《第一節課 結束》 | 40分鐘 | 網路影片 網路照片 老師教學 PPT | 學生是否有專心觀看 能分享自己的看法並提出合 能重述本節內容 |
■接下來的課程,會請全班分成三~四組,利用若干節課為一個大單位去執行課程,節與節之間會以接續上一節的方式實施。 | |||
【準備活動】 引起動機:老師帶學生到電腦教師,先介紹幾種可供選擇的樣本,或開放學生分組後自行搜尋,再給老師批准。 【發展活動】 老師引導學生觀察機器人樣本的特色,並分析每個機器人組建的難易度給學生參考。 老師根據自己的解說向學生提問。 【綜合活動】 老師帶領學生統整本節課的內容。 《第二至四節課 結束》 | 120分鐘 | 網路影片 網路照片 | 學生是否有專心觀看 能分享並提出自己的看法 能重述本節內容 |
【準備活動】 引起動機:老師帶學生觀看youtube上有關機器人變身或是合體的照片和影片,去觀察機器人可以如何組建。 【發展活動】 老師引導學生去把他們那組挑選的機器人做各部件拆解,計算這隻機器人共可分成幾部分。 老師根據學生各組挑選的機器人向學生提問。 請各組將自己拆解完的機器人各部件立體圖,繪製於紙上當作業,以利進一步繪製展開圖。 老師帶學生欣賞前一節課程中,各組的機器人拆解圖,並請各組分享繪製的心得,作為各組改進自己作品的參考。 學生可針對各組的設計提問並給予回饋。 【綜合活動】 老師帶領學生統整本節課的內容。 《第五至十節課 結束》 | 240分鐘 | 網路影片 網路照片 | 學生是否有專心觀看 能分享並提出自己的看法 能重述本節內容 |
■接下來的課程,為了配合內容需要,請老師優先教導「柱體與錐體」與「面積」等單元。 | |||
【準備活動】 引起動機:老師帶領學生先複習課本內所學的展開圖內容,接著開始籌備製作出各組機器人的大小部件。 【發展活動】 老師先分別複習不同立體圖形的展開圖型態,讓學生掌握畫展開圖的訣竅,並提醒學生如果最後想折成立體圖形,還要注意哪些事。 老師根據前述內容向學生提問。 老師引導學生將之前繪製的機器人各部件,初步計算製作大小預計為何,準備銜接之後的繪圖課程。 老師巡視各組進度,與學生討論所遇到的問題。 【綜合活動】 老師統整各組繪圖時所遇到的問題並做提醒。 《第十一至十二節課 結束》 | 80分鐘 | 課本內容 老師教學 PPT 各組作品 | 學生是否有專心聽講 能回答老師的問題 能重述本節內容 |
【準備活動】 引起動機:老師以網路流行的開箱影片和模型組裝前的零件圖,向學生解講接下來的工作。 【發展活動】 各組開始把之前拆解繪製的立體圖形,根據上一段課程計算出的預計大小,開始逐一繪製成展開圖,待下學期採買材料後再依圖製成成品組裝。 老師巡視各組進度,與學生討論所遇到的問題。 【綜合活動】 老師統整各組繪圖時所遇到的問題並做提醒。 《第十三至十七節課 結束》 | 200分鐘 | 網路影片 網路照片 老師教學 PPT | 學生是否有專心觀看 能重述本節內容 |
【準備活動】 引起動機:老師先讚賞學生們這幾節課創作的努力,並延續之前的課程,再次統整創作過程中大家遇到的問題。 【發展活動】 請各組上台發表自己繪製的圖並分享心得,讓各組間可以互相觀摩,其他同學聽完可以進行提問。 老師根據影片內容向學生提問。 問題討論: 老師再根據同學發表及提問的內容與全班進行討論。 【綜合活動】 老師帶領全班統整創作至今的過程與結果,準備銜接下學期的實作課程。 《第十八至二十課 結束》 | 180分鐘 5分鐘 | 各組作品 | 學生是否有專心觀看 能分享自己的看法並提出合 能重述本課程的內容及重點 |
※ (以表現任務為評量依據)
附錄(一)教學重點、學習紀錄與評量方式對照表
單元名稱 | 學習目標 | 表現任務 | 評量方式 | 學習紀錄 /評量工具 |
認識機器人 | 能了解機器人的組成方式以及架構並進行創作。 | 可以說出機器人各部位的組成形體為何。 | 口頭分享 | 口頭討論與學習單 |
學習立體圖形 | 學會課本中不同種類立體圖形的特徵。 | 能清楚表達不同種類立體圖形的空間特質。 | 分析並分享 | 口頭討論與學習單 |
動手瘋設計 | 理解並發揮創意,能把立體圖形的元素融入設計中。 | 在設計機器人的過程中,能使用課本中學到的立體圖形。 | 實際操作 | 口頭討論與學習單 |
繪製設計圖 | 學習如何繪製設計圖,並嘗試計算成品大小。 | 能夠計算出設計圖中立體圖形展開後的面積。 | 實際操作 | 口頭討論與學習單 |
※ (以表現任務為評量依據)
附錄(二) 評量標準與評分指引
學習目標 | 能活用課本中學到的知識,實際在生活中運用,並做出機器人模型 | ||||||||
學習表現 | 了解立體圖形的特性,並透過計算、設計、繪製,精準的畫出展開圖 | ||||||||
評量標準 | |||||||||
主 題 | 表現描述 | A 優秀 | B 良好 | C 基礎 | D 不足 | ||||
能根據課程的要求,將立體圖形融入設計中,創作出一個符合課程規範的機器人 | 可以正確地回答課程中老師所提出的各項問題,並積極展現嘗試創作的精神 | 能夠配合課程進度專心上課,並仔細聆聽課程內容且願意試著創作 | 未達 C級 | ||||||
評 分 指 引 | 能講出立體圖形中會出現的元素,並理解所要創作的物體及過程。 可以畫出符合課程要求的展開圖。 | 針對老師提問,能正確講出答案。 勇於嘗試按照上課的指示去創作。 | 上課專心聽講,且不會打擾課堂。 願意配合進度試著創作。 | 未達 C級 ✪✪✫✫✫ | |||||
評 量 工 具 | |||||||||
分數 轉換 | 90-100 | 80-89 | 70-79 | 69以下 |
分數轉換:可由授課教師達成共識轉化自訂(級距可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