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學測歷史科評論:跨域整合與人地議題思維

pdf
180.16 KB
4 頁
Admin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高中教師群「教學專業」評析試題
114學年度大學學科能力測驗試題評歷史科新聞稿
本年度歷史科試題經評論委員全面檢視,詳細討論後,提出整體評論及建議如下:
【跨得渾然天成!呈現人地交織在時間變動下的議題思維】
一、與去年相比,整體較難。
二、以歷史為文本出發,跨考地理與公民知識,例如:第182231323536394
0414247545559616263等十七題,包括題組與混合題型都以歷史為
題幹,考出地理或公民的選項。
三、注重國家政策、制度對人民與社會的控制與影響,呈現地理作為舞台,時代與制度交
織,構築不同社會的各種面貌與議題。
四、強調族群的競合與人群的移動,形塑人地交織與社會互動,描述一群人在土地上經過時
間的淬鍊,形成生活的議題。
五、創新題:例如第15 題提到 以圖表分析考傳統知識,問法創新。第59-61題組題,把生
活化的資料融入歷史。
六、與往年相似,答題仍以閱讀理解推論為主。
七、對原住民的人文關懷顯現在歷史題幹中。例如:第7題,以往關注的主要是原住民正名
運動的背景與結果,而本題描述到族群受社會變遷及政府壓迫的影響,即使正名成功卻
仍遭遇困境的狀態。
評論教師名單:
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邱俊明老師、臺北市立南湖高級中學陳正宜老師、臺北市立松山高
級中學夏繪閔老師、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游振明老師、桃園市立壽山高級中等學校蘇健
倫老師、桃園市立桃園高級中等學校黃正楷老師、國立員林高級中學王偲宇老師
全教總高級中等學校委員會主委 巫彰玫老師
邱薏慈秘書02-25857528305 E-mail: [email protected]
一、試題疑義申覆:無。
二、試題總體評論:
()題目分析表(難易度、評量題型)
難易度
題數
比率%
評量題型
題數
比率%
7
31.8%
知識基本題
7
31.8%
10
45.5%
分析
14
63.6%
5
22.7%
應用
1
4.6%
()整體分析表(按照符合程度,分5等。5為最符合,1為最不符合)
評論主題
5
4
2
1
備註
評量題型分布恰當
符合課程綱要
各學習主題佔分比重適切
偏重某些特定主題
試題取材合宜
試題具有鑑別思辨能力
題幹敘述清晰
試題選項具有誘答性
(能力鑑別)
用字遣詞潛藏性別刻版印
象或城鄉差距
()探究與實作或素養命題分析表
評論主題
評論內容
備註
統整學生學習經驗
37. 根據資料一,當時政府所推行的紡織業政策最可
能為下列何者? (A)以美援購入原料發展代紡代織
(B)增設新廠並擴大舊廠生產規模 (C)用田賦徵實鼓
勵農民轉種棉花 (D)開放布料進口以刺激國內生產。
符合從國小、國中以來的臺灣產業歷史背景。
學理與實踐能互用
56.根據題文,「減四留六」政策使小租戶變成官府
認定的業主,從政府管理的角度, 其最主要的影響
為何?為什麼總督府提出的說詞有助於順利廢除大租
權?
須運用題幹文本與歷史探究能力相結合。
具備跨科概念
34. 根據題文,下列有關日治臺灣法治運作與人民權
利的分析與評論,何者最為適切? (A)臺灣人民不滿
政府禁止結社的處分,但無法向司法機關請求救濟
(B)日治臺灣司法聽命於行政權,可見司法獨立規範
未被施行於臺灣 (C)臺灣為殖民地,日本憲法有關人
民權利保障只有原母國人民享有 (D)臺灣議會期成同
盟會籌組失敗,顯示日治時期臺灣人民無結社權
須具備日治時期的歷史理解,應用公民概念,才能解
題。
()混合題或非選擇題型分析表
*非選題請註明:填充、簡答、問答、圖示、表格…等(■)
評論題目
題型分析
評論內容
混合題型
50-51
□單選1題,2
□多選題,分
□非選14
非選題之題型類型:立場分析判斷
混合題型
54-56
□單選題,分
□多選題,分
□非選1題,4
非選題之題型類型:運用題幹文本與
歷史探究能力相結合
混合題型
59-61
□單選1題,2
□多選題,分
□非選題,分
非選題之題型類型:
混合題型
62-64
□單選題,分
□多選題,分
□非選1題,4
非選題之題型類型:論據結合
()高中教師專業觀點:
A)對教師教學可能產生哪些影響:
重要的知識點依舊是命題所在,但卻嫁接了更多的地理背景與公民議題,需要進
行更多的引導思考。教師宜進行跨科共備甚至協同教學,以強化跨域教學能力。
教師須重視對國家統治政策的理解,以結構式觀察分析政府對人民產生的影響。
教師可從族群的競合及人群的移動培養學生人文關懷的觀點,使學生在閱讀歷史
文本的同時也能從多元的角度同理不同族群的處境。
教師仍須強化閱讀理解與史料證據的判讀,以觸類旁通社會科的跨科題型。
B)對學生學習可能產生哪些影響:
跨領域思維成為學生必須要具備的能力,機械式的死背,或是未經統整、囫圇吞
棗,在準備學測試題上會非常吃虧。
傳統使用關鍵字的解題方式必須重新進行評估,應對更為合科的試題,總體的時
空圖像與合科議題思考,成為未來應對素養試題的解方。
學生宜依循教師以歷史研究方法的專業引導,深入推論歷史證據並加以應用,並
重視歷史解釋以培養歷史探究與實作的能力,進行學習遷移。
學生宜培養敏銳觀察議題的能力,對資料、圖表、互動具備分析與解釋的能力。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