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考風向球
歷史科

朱茂欣/北一女中
1 2 5 戰地記者龍騰報導 107年學測社會科出現具有大學入學考試史上里程碑意 今年的社會科試題被形容為「跨科考題大爆發」!不僅首見跨史地公三科的整合題組(過去兩年僅有跨史地題組);合科命題(包括跨史地、史公、史地公三種類型)數量更是一口氣從8題(4個題組)大幅增加到21題(8個題組),占整份試題比率高達29%,將近三成。就歷史科而言,改變幅度又是三科中最大!歷史單科試題下降至15題(地理17題、公民19題),且8個整合題組全部都包含有歷史試題。 有分析指出,107學測社會科的大改變,是為因應「108新課綱」的「核心素養」導向教學,亦即培養學生「面對現代生活及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那麼,隨著新課綱的即將到來,我們的同學首先將面對到的生活挑戰,大概 接著,以下內容就為你分析107學測歷史的命題特色,並進一步 107年2月2日 龍騰網站 可下載檔案![]()
義的重大變革!
會是大考命題的改變!
說明108學測歷史的應考訣竅!



1. 素養導向的命題方式
首先,讓我們先了解素養導向的命題精神為何?再接著談這樣的試題產生什麼改變。
素養導向的命題,重視兩方面能力:知識統整能力、及生活應用能力,強調學生應對於生活中各類型資料,能夠加以訊息擷取與思考判斷,也就是閱讀、理解多樣化的文本和材料,從中找出關鍵概念或證據,進而推論出問題的答案。
簡言之,素養導向的試題具有跨學科知識概念應用、及取材多樣化、生活化兩大特色。
2. 試題難易度互有消長
那麼,究竟今年學測社會科新的命題取向,對於試題難易度造成的影響如何呢?個人認為,今年的社會科說不上簡單,有相當的難度。雖然有部分試題是簡化的,但同時卻也有些試題變難。以下就歷史試題,分別談變簡單、及變困難的地方是什麼。
先談變簡單之處。歷史試題中約一半為情境敘述題型,而這些情境題難度是下降的,原因在於題幹敘述中提供的訊息明確且充分。不過,第54題這類看似「活潑有趣」的人物故事並非如此,宋高宗乘船入海躲避金兵的故事未必是同學有學過的;如果沒事先聽過,就需要看出「皇帝」這個稱號可作為判斷線索。此外還有第32題,同學如果沒有事先聽過李光輝的故事,同樣要能看得出「日本使館人員」是重要線索。
除題幹訊息明確、充分可能讓難度有所降低外,今年歷史試題也沒有考過於細瑣的知識點,還有選項部分的設計安排普遍是簡化的,十分有利於同學判斷答案,像是往年時常要使用仔細閱讀每個選項再逐一予以刪去的作答方式,而今年的許多試題可直接選出答案。此外,過去都會提醒同學留意的文言文史料題今年幾乎不復見,即使還有第33題孔子說「文獻不足徵」與第57題清代地方志記載「設王醮送瘟」,同學稍加用心其實不難讀懂其中的關鍵訊息。
在另一方面,到底什麼地方變難呢?主要是另外一半的資料判讀題型,使用到許多對同學相對較陌生的多元材料而有相當理解上難度,除了過去常出現的圖表和地圖,今年還多了官方簿冊(題27)、古代文物(題21, 30, 64)、畫作(題30, 64)、照片(題52)等。其中,第27題簿冊中登載的「新占民」、「州軍吏」、「師佐」、「叛走者」、「生口」各種身分,同學幾乎不可能讀懂;第21題器物上的「東王公」、「西王母」、「神仙」字樣、及第34題表格中的「北德同盟」名稱,同學也不見得熟悉;第30題外國經書雖有不少白話文的說明,但最重要的答題關鍵線索「印刷」兩字,同學讀完後卻未必能掌握到;第64題描述世俗人物成就與航海觀測儀器的畫作,同學也並非輕易能理解其中的訊息。
同時,這些多元材料還結合地理和公民科設計成整合題組,考驗同學的跨學科知識概念應用能力。像是第53題西拉雅族阿立祖信仰區域、第57題的「祖籍優占區分布圖」,都結合了地理科空間分布概念;而今年首度出現的運用公民科政治(題61)、社會(題65)、經濟(題69)理論概念解釋歷史現象則相當具有難度,例如第69題以現代國際貿易特徵來詮釋唐宋時期的貿易現象。
3. 命題分布趨向「略古詳今」
以上是難易度和題型的分析,接下來談試題比重和命題分布。就試題比重來說,今年臺灣史有6題、中國史9題、世界史8題(合科題組皆以1題計算),大致符合101課綱歷史教科書篇幅1:1.5:1.5的比例。至於今年歷史試題的命題分布情況,統計如下表:
臺灣史 | 題數 | 中國史 | 題數 | 世界史 | 題數 | |||
第1冊 | 早期臺灣 | 1史地 | 第2冊 | 先秦、秦漢 | 1單題 | 第3冊 | 上古 | 0 |
清領臺灣 | 1史地 | 魏晉、隋唐 | 2單題 | 中古 | 1單題 | |||
日治臺灣 | 2單題 | 宋元明清 | 4單題 1史地 1史地公 | 近代早期 | 1單題 2史地公 | |||
當代臺灣 | 2單題 | 第3冊 | 民國以後 | 0 | 第4冊 | 18世紀後 | 2單題 1史公 1史地公 | |
從表中可以看出今年受素養導向影響的歷史科命題,不論是單科或合科試題,呈現較去年更明顯「略古詳今」傾向,其中第3冊前半民國以後沒有題目是個例外。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史較前期的部分出現兩題史地合科題組,且內容皆為有關族群分布與民俗信仰;中國史隋唐部分去年題數多達3題,今年則完全沒有題目。

今年學測歷史試題,在多樣化材料選取、及結合地理和公民的命題設計兩方面,改變幅度之大,不得不說這是一份里程碑性質的試題,顯然宣告了未來的學測社會科要與108新課綱同樣走向「素養導向」。面對這樣的情況,有哪些同學準備考試上的要點呢?
1. 先說大方向。未來學測歷史的命題取向是測驗同學擷取、理解各種形式材料並形成推論、判斷的能力,因此題幹訊息將會明確化、選項安排將會簡要化、取材來源將會多樣化、材料詮釋將會整合化,而測驗主題也將更加集中;相對地,同學在準備上也必須著重於思考理解,並熟悉各種材料的分析探究,還要能融會活用社會史地公三科所學,而不能只有記誦死背。
2. 從歷史這科的基礎知識來說,今年像是中國朝代的政治局勢(題20, 23, 27, 54)、世界現代史的重大戰爭(題28, 29, 32, 34)雖然仍有相當題數和重要性,但同學必須嘗試改變記憶課文的習慣,而多掌握時代發展特色、事件前後脈絡等重要主題與概念,這樣才能有利於進一步朝多元材料、知識統整方向延伸學習。
3. 從近三年學測社會科試題可以初步掌握合科題組的基本命題形式,特別是今年增加到8個題組,等同是一次展示了合科命題設計的多種可能。以今年4個跨史地公三科的整合題組為例:61~63選取一則南非種族問題相關演說材料,公民問權利概念、歷史接著問人物姓名、地理則問隸屬區域組織;64~66歷史提供航海時代畫作、地理提供歐洲地圖和2015年HDI指數構成多元材料,接著歷史問畫作時代背景、公民問畫作詮釋、地理問圖表判讀;67~69歷史提供一則唐宋海外貿易資料,接著歷史問貿易對象、地理問地區產業、公民問貿易現象詮釋;70~72選取一則歐洲難民時事議題,公民問政治經濟概念、歷史問地區政權演變、地理問環境特徵。
從上述分析,還可以看出為何今年學測社會科出現歷史、公民兩者難易程度的消長,往年較容易的公民科試題難度顯著提高,因為在跨三科的整合題組中,歷史常扮演提供多元材料的角色,而公民則是扮演議題概念詮釋的角色。
4. 預測隨著合科題組比重的增加,歷史科試題一方面在時間段落上將呈現更明顯略古詳今現象,另一方面在測驗主題上也將傾向更加集中在幾個主要議題,同學不妨可以多留意今年命題大熱門的主題,像是航海貿易與文化交流(題22, 26, 30, 64, 67, 68, 69),以及宗教與民俗信仰(題21, 23, 25, 28, 30, 52, 57),這幾個重要議題未來仍然有相當高的機會是整合題組取材來源。
5. 今年的歐洲難民問題試題頗受肯定,預測時事議題仍會再度出現,且也可能繼續做為三科整合題組取材來源。以下為今年與時事有關的歷史試題:臺灣戰後歸屬(題24);菲律賓(題26);波蘭(題28);韓戰(題29);西拉雅族認證(題52, 53);種族隔離(題62);一帶一路(題67, 68, 69);歐洲難民(題71)。


(此份試卷解題係依據大學考試中心於107年1月27日所公告之答案為主)
說明:第1題至第72題皆計分。每題有4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選項,請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答對者,得2分;答錯、未作答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20
一位君主告誡大臣:前朝因為不斷加稅,造成民生困苦。不僅平時練兵要加稅,出兵遼東也要加稅,後來鎮壓民變、清剿海盜更要加稅,各項稅收超過兩千萬兩。「我朝」為民謀利,首先應當免除這些苛捐雜稅。這位君主所說的「我朝」應是: (A)唐 (B)宋 (C)明 (D)清。
出處:康熹版歷史2,第7章第3節皇權的擴張
新關鍵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上)第七單元宋、元、明與盛清,主題一夷夏爭勝與政權型態
答案:D
解析:本題為情境敘述題,測驗主題為明朝後期的政治局勢。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前朝」後期因「出兵遼東」、「鎮壓民變」與「清剿海盜」加稅而造成民生困苦,反映出明朝後期東北發生朝鮮之役與滿清崛起、西北有流寇民變、東南有海盜為患的局勢,故「我朝」的正確答案應為選項(D)清。選項(A)唐之前的隋朝,後期重大戰亂僅有征伐高麗與民變,而沒有海盜為患;選項(B)宋之前的後周,後期僅有契丹崛起,而沒有民變與海盜為患;選項(C)明之前的元朝,後期重大戰亂僅有民變,而沒有出兵遼東與海盜為患,故皆不符合。
21學者在東漢晚期遺址中發現許多銅鏡、畫像磚,多有「東王公」、「西王母」畫像,石印上也鐫刻「大山武帝神仙印」字樣,指出:這些器物可以反映當地的□□□□。□□□□應當是: (A)神仙方術 (B)佛教信仰 (C)儒家禮法 (D)祖先祭祀。
出處:康熹版歷史2,第6章第2節道教的形成與佛教的興盛
新關鍵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上)第六單元秦漢至隋唐,主題四民族互動與社會文化的發展
答案:A
解析:本題為結合考古文物的資料判讀題,測驗主題為東漢後期以降民間的道教信仰。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東王公」、「西王母」畫像與「神仙」字樣,其中「東王公」、「西王母」為道教信奉的神仙,而神仙崇拜是道教的重要特徵,可知這些器物反映出當地民間的道教信仰,故正確答案應為選項(A)神仙方術。選項(B)佛教信仰、選項(C)儒家禮法、選項(D)祖先祭祀,三者與神仙信仰無關,故皆不符合。
22有人指出:雖然參加科舉可以成為官員,但道路艱辛,以蘇州府所轄八個州縣為例,總共有1,500個生員,但三年之內可以通過科舉者不足50人,成功率只有三十分之一。無法進入仕途者往往改行經商,有「士而成功也十之一,賈而成功者十之九」的說法。此人指出的現象最可能出現於哪一朝代? (A)東漢 (B)唐初 (C)宋初 (D)明末。
出處:康熹版歷史2,第8章第2節工商業與貨幣經濟的發展
新關鍵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上)第七單元宋、元、明與盛清,主題二經濟的繁榮與變遷
新關鍵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上)第七單元宋、元、明與盛清,第22題,p.235,類似題![]()
答案:D
解析:本題為情境敘述題,測驗主題為明朝後期工商業發達的社會狀況。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生員」無法進入仕途者往往改行經商,「成功者十之九」,其中「生員」來由是明清時期科舉與學校結合,考生在參加正式的鄉試、會試與殿試之前,要先經過縣或府舉辦的院試取得「入學」資格成為生員(俗稱秀才),而大量生員無法進入仕途改行經商後「成功者十之九」,反映出明朝後期工商業的發達,故正確答案應為選項(D)明末。選項(A)東漢尚未有科舉取士;選項(B)唐初與(C)宋初尚未有生員身分,故皆不符合。
23一位外國傳教士回憶傳教時的遭遇:當地久旱不雨,百姓認為是建洋教堂造成,許多人包圍教堂,意圖生事,官府派遣官兵保護教士,僵持不下。稍後,天降大雨,百姓才紛紛散去。這最可能發生在: (A)1820年代廣州 (B)1840年代天津 (C)1880年代濟南 (D)1920年代臺北。
出處:康熹版歷史2,第10章第2節外患頻仍
新關鍵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上)第八單元晚清的變局,主題一帝國的衰微與西力衝擊
答案:C
解析:本題為情境敘述題,測驗主題為清朝末年仇洋反教的教案現象。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當地百姓認為洋教堂造成久旱因而意圖攻擊教堂,反映出清朝末年基督教隨列強勢力進入中國傳教引起各地民眾仇洋反教的教案頻繁發生,故正確答案應為選項(C)1880年代濟南。選項(A)1820年代廣州與選項(B)1840年代天津,時間皆在1842年南京條約首次對外開放通商之前,傳教士尚未隨列強勢力大舉進入,故不符合;選項(D)1920年代臺北,在日本殖民統治下,並無教案頻繁的仇洋反教現象,故亦不符合。
24某一國際會議召開時,中華民國政府指出:會議摒除我國於會議之外,此為我國之辱。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也對該會議提出抗議,指出該會議背棄國際義務,中國不予承認。該國際會議指的是: (A)1945年雅爾達會議 (B)1946年聯合國第一次大會 (C)1951年舊金山和會 (D)1955年的第一次亞非會議。
出處:康熹版歷史1,第9章第1節從接管到政府遷臺
新關鍵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上)第四單元中華民國時期:當代臺灣,主題一從戒嚴到解嚴
新關鍵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下)第六單元世界霸權的爭奪與衝突,主題四第二次世界大戰
答案:C
解析:本題為情境敘述題,測驗主題為戰後臺灣主權歸屬相關的舊金山和會。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皆未參與該國際會議,可知為戰後臺灣主權歸屬相關的舊金山和會,故正確答案應為選項(C)1951年舊金山和會。選項(A)1945年雅爾達會議與選項(B)1946年聯合國第一次大會,時間皆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故不符合;(D)1955年的第一次亞非會議,周恩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席,並和與會各國共同發表《亞非會議最後公報》,故亦不符合。
25古波斯人及羅馬人對統治者表示敬意時,往往親吻其腳部或足印,稱為吻足禮。後來有人自認是使徒彼得的繼承人,也享有吻足禮特權,凡是授予大主教職位、為皇帝加冕、接待諸侯時,都應行吻足禮。他也可以廢止任何命令,乃至罷免皇帝,解除臣民對暴君的義務。這人最可能是:
(A)八、九世紀時人稱大帝的法蘭克王查理 (B)十一世紀改革教會的教宗格列哥里七世 (C)十六世紀中的主張改革教會的馬丁路德 (D)十七世紀主張「朕即國家」的路易十四。
出處:康熹版歷史3,第8章第4節中古歐洲與拜占庭帝國
新關鍵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下)第三單元文明的興起與交會,主題二歐洲文明的興起與發展(上古~中古前期)
答案:B
解析:本題為情境敘述題,測驗主題為中古西歐的政教關係。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這人可以「為皇帝加冕」、乃至「罷免皇帝」,可知這人為羅馬教宗的身分,故正確答案應為選項(B)十一世紀改革教會的教宗格列哥里七世。選項(A)八、九世紀時人稱大帝的法蘭克王查理與選項(D)十七世紀主張「朕即國家」的路易十四,兩人都應該是接受加冕的對象而非加冕他人,故不符合;選項(C)十六世紀中的主張改革教會的馬丁路德,反對神職人員擁有高於俗人的特殊地位和權力,因而簡化教階組織和教會儀式,不會有授予大主教職位、為皇帝加冕行吻足禮的作法,故亦不符合。
26一本地理書記載:佛郎機人抵達呂宋,願與呂宋互市。向呂宋王請求土地建屋,經營商業。後來反包圍呂宋,殺其王,逐其民,而控制呂宋,繼續與中華貿易。華人前往呂宋貿易者,實際是與佛郎機通商。這段記載中的佛郎機人應是指: (A)十三世紀的阿拉伯商人 (B)十五世紀的義大利商人 (C)十七世紀的西班牙商人 (D)十九世紀的英格蘭商人。
出處:康熹版歷史3,第11章第2節海外探險與新舊大陸的接觸
新關鍵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下)第四單元近代世界的轉變,主題二歐洲國家與海外探險
答案:C
解析:本題為情境敘述題,測驗主題為大航海時代西班牙的海外殖民行動。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佛郎機人」控制「呂宋」與中國通商,其中佛郎機(Farang)為阿拉伯人對歐洲人的稱呼,而呂宋為明朝對菲律賓的稱呼,可知記載中的佛郎機人為占領菲律賓的西班牙人,故正確答案應為選項(C)十七世紀的西班牙商人。選項(A)十三世紀的阿拉伯商人、選項(B)十五世紀的義大利商人、選項(D)十九世紀的英格蘭商人,皆未曾占領菲律賓,故不符合。
27學者發現許多三國時代吳國的文獻資料,包括《隱核(查核)新占民簿》、《隱核州軍吏父兄子弟簿》、《兵曹徙作部工師及妻子簿》、《郡縣吏兄弟叛走人名簿》、《生口買賣簿》等。這些簿冊的作用應是: (A)掌控各類人口,增加稅收 (B)強迫職業世襲,確保生產 (C)因應戰爭需要,強制徵兵 (D)分析人民壽命,發展醫學。
出處:康熹版歷史2,第5章第1節魏晉南北朝的政局與士族的發展
新關鍵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上)第六單元秦漢至隋唐,主題三從分裂到帝國的重建
答案:A
解析:本題為結合文獻資料的資料判讀題,測驗主題為魏晉時期戶籍整理的相關措施。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簿冊中分別記錄了「新占民」、「州軍吏」、「作部工師」、「叛走人」、「生口」(資料來源為「湖南長沙走馬樓吳簡」),反映出三國時代吳國官方對於流徙移民、官吏、官營作坊手工業者、逃亡者、奴婢等各種身分人口進行查核管理,其目的在於增加編户人數,以利政府稅收,故正確答案應為選項(A)掌控各類人口,增加稅收。此外,選項(B)強迫職業世襲,確保生產、選項(C)因應戰爭需要,強制徵兵、選項(D)分析人民壽命,發展醫學,並非當時戶籍整理的主要目的,故皆不合適。
28十七世紀時,某國曾響應共同抵禦伊斯蘭教入侵的號召,出兵加入歐洲聯軍,國勢頗強。其後,強大貴族勢力開始侵凌王權,內部爭鬥不斷,國勢逐漸衰落,引起鄰國覬覦,終遭列強瓜分,消失於歐洲政治版圖,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雖得復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又遭占領,戰後才得再度建國。這個國家是: (A)義大利 (B)奧地利 (C)希臘 (D)波蘭。
出處:康熹版歷史4,第6章第1節巴黎和會與國際政經情勢的演變
新關鍵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下)第六單元世界霸權的爭奪與衝突,主題三戰間期的國際局勢
答案:D
解析:本題為情境敘述題,測驗主題為一次大戰後歐洲國家版圖的變化。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這個國家曾遭鄰國列強瓜分,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復國,可知為波蘭的歷史演變,故正確答案應為選項(D)波蘭。選項(A)義大利、選項(C)希臘,分別成立於1861、1821年,不可能加入十七世紀歐洲聯軍,故不符合;選項(B)奧地利,是參與十八世紀瓜分波蘭的列強,未曾遭到鄰國瓜分,故亦不符合。
29東北亞地區發生衝突之際,一位美國官員建議其政府,應當採取具體措施援助臺灣。他指出:「保衛臺灣人民利益及維護太平洋地區和平與安全的計畫,如果僅由聯合國推動,不可能有任何效果。只能由美國提這種方案,才會符合各方期待而且有效。」此人說話的時機最可能是: (A)1947年,臺灣發生動亂,美國計畫穩定臺灣局勢 (B)1951年韓戰爆發之後,美國決定強化其東亞政策 (C)1971年我退出聯合國時,美國努力安定臺灣民心 (D)1978年底中美斷交時,美國要保障其在臺灣利益。
出處:康熹版歷史1,第9章第1節從接管到政府遷臺
新關鍵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上)第四單元中華民國時期:當代臺灣,主題一從戒嚴到解嚴
新關鍵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下)第二單元當代中國與臺海兩岸關係,第28題,p.53,類似題![]()
答案:B
解析:本題為情境敘述題,測驗主題為韓戰爆發後美國在東亞組成的島鏈圍堵體系。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由於東北亞發生區域衝突美國官員建議其政府援助臺灣,可知為韓戰爆發後美國憂心共產勢力在東亞擴張,改變政策派遣艦隊巡弋臺灣海峽並且提供中華民國援助貸款,故正確答案應為選項(B)1951年韓戰爆發之後,美國決定強化其東亞政策。此外,選項(A)1947年,臺灣發生動亂,美國計畫穩定臺灣局勢、選項(C)1971年我退出聯合國時,美國努力安定臺灣民心、選項(D)1978年底中美斷交時,美國要保障其在臺灣利益,三者皆與東北亞區域衝突無直接關聯,故不符合。
30學者記載他們見到一些外國經書與油畫:經書使用薄而堅好的白紙,兩面印刷,文字皆橫行。封面裱裝精美,還以「綵罽」(毛織品)、金寶裝飾,外面再以皮革包覆。油畫則是神采艷發,氣韻若生,認為「中土未曾有」。學者所見的經書最可能是: (A)漢代自印度傳入中國的佛經 (B)唐代回紇部落使用的古蘭經 (C)明末耶穌會士的基督教經書 (D)民國初年教會學校中的聖經。
出處:康熹版歷史2,第9章第1節學術思想
新關鍵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上)第七單元宋、元、明與盛清,主題三學術思想與社會文化的新貌
答案:C
解析:本題為結合古代文物的資料判讀題,測驗主題為明末清初耶穌會士來華傳教。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使用白紙印刷的外國經書」與「中土未曾有的神采艷發、氣韻若生油畫」,根據其中經書採用印製而成,可知為宋元時期中國印刷術西傳之後的物品,故首先可以排除選項(A)漢代自印度傳入中國的佛經與選項(B)唐代回紇部落使用的古蘭經;其次,根據當時中土未曾有的西方油畫技法傳入中國,可知為明末清初耶穌會士來華傳教的相關影響,故可以排除時間點過晚的選項(D)民國初年教會學校中的聖經。綜合以上兩點,判斷出正確答案應為選項(C)明末耶穌會士的基督教經書。
31一位作家在自傳中提到:1913年,他10歲時,父親幫他剪辮子,全家人跪在祖先牌位前痛哭流涕,懺悔子孫不肖,未能盡節;還表示希望將來政局改變後,能再留髮辮,以報祖宗之靈。他剪辮後入學就讀,但因沒有說「國語」,遭教師毆打,並逐出校門。這位作家10歲時最可能生活於: (A)東北長春 (B)北京城中 (C)上海租界 (D)臺灣臺中。
出處:康熹版歷史1,第7章第1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新關鍵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上)第三單元日本統治時期,主題二日治時期的社會與文化變遷
答案:D
解析:本題為情境敘述題,測驗主題為日治時期的社會習俗變遷。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這位作家在1913年剪辮後入學因沒有說國語遭到教師毆打,反映出當時政府正在推動新式教育、普及國語與廢纏足運動,可知為1913年臺灣的社會情況,故正確答案應為選項(D)臺灣臺中。此外,1913年日本勢力範圍下的東北長春、袁世凱政府統治的北京、列強控制的上海租界,皆未積極推動官方語言,故選項(A)東北長春、選項(B)北京城中、選項(C)上海租界,三者並不符合。
32
1974年,印尼當局發現一名在叢林中躲藏的「野人」。這個「野人」表示:為避免被「敵人」發現,不敢進入附近村落,自己耕種,獵捕野生動物維生,就這樣度過數十年,對外界事務,毫不知情。日本駐印尼使館派人前往探視,野人才知道戰爭早已結束。幾個月後,他搭飛機抵達臺灣。這個「野人」身分應當是? (A)參加東南亞作戰的高砂義勇軍 (B)國共內戰之後撤出大陸的國軍 (C)越戰爆發後逃往東南亞的華僑 (D)印尼排華時,躲藏山區的華人。
出處:康熹版歷史1,第8章第2節戰爭體制下的臺灣人
新關鍵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上)第三單元日本統治時期,主題三戰爭時期的臺灣
答案:A
解析:本題為情境敘述題,測驗主題為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臺籍日本兵被派遣到東南亞作戰。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1974年印尼發現在叢林中躲藏數十年的野人,日本使館人員前往探視並告知戰爭早已結束,他最後回到臺灣(故事主角為漢名李光輝的阿美族高砂義勇隊員),可知其身分為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派到東南亞作戰的臺灣籍日本士兵,故正確答案應為選項(A)參加東南亞作戰的高砂義勇軍。此外,選項(B)國共內戰之後撤出大陸的國軍、選項(C)越戰爆發後逃往東南亞的華僑、選項(D)印尼排華時躲藏山區的華人,三者皆與日本政府無直接關聯,故不符合。
33孔子曾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他的遺憾,後代學者因為「新方法」而能夠逐漸填補夏、商兩代歷史的空白。這種「新方法」是: (A)唐代以後的地理學知識發達 (B)宋代的司馬光重新考證史記 (C)明清學者發展訓詁與文字學 (D)現代建立考古與甲骨文知識。
出處:康熹版歷史2,第1章第2節夏商歷史的交替
新關鍵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上)第五單元先秦時代:史前~春秋戰國,主題一史前與夏商周三代的傳承
新關鍵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上)第五單元先秦時代:史前~春秋戰國,第25題,p.145,類似題![]()
答案:D
解析:本題為史料判讀題,測驗主題為現代考古學對於中國上古夏、商歷史的新認識。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學者能夠填補夏、商兩代文獻不足的空白,可知新方法為現代學者如王國維提倡以地下出土新考古材料補正古代文獻記載的「二重證據法」,故正確答案應為選項(D)現代建立考古與甲骨文知識。此外,選項(A)唐代以後的地理學知識發達、選項(B)宋代的司馬光重新考證史記、選項(C)明清學者發展訓詁與文字學,三者皆無法填補夏、商兩代文獻不足的空白,故不符合。
表1 步兵 騎兵 大砲 北德同盟
385,600
48,000
1,284 巴伐利亞王國
50,000
5,500
192 威登堡
15,000
1,500
54 巴登
11,700
1,800
54 
(A)1806年反法同盟戰爭 (B)1866年的普奧戰爭 (C)1870年的德法戰爭 (D)1914年一次世界大戰。
出處:康熹版歷史4,第3章第3節歐洲民族主義的擴張
新關鍵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下)第五單元歐美國家的變革,主題三政治民主化與建立民族國家的風潮
新關鍵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下)第五單元歐美國家的變革,第20題,p.169,類似題![]()
答案:C
解析:本題為圖表判讀題,測驗主題為日耳曼的統一運動。表格中,關鍵訊息為「北德同盟」與德意志南部各邦共組聯軍;此外,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戰敗的對手國廢除帝制改行共和,可知為1870年普法戰爭中以普魯士為首的北日耳曼聯邦得到德意志南部各邦支持共組聯軍參戰,並造成戰敗國法國廢除拿破崙三世(第二帝國)後改行第三共和,故正確答案應為選項(C)1870年的德法戰爭。另外,選項(A)1806年反法同盟戰爭、選項(D)1914年一次世界大戰,普魯士王國、德意志帝國本身為戰敗國,故皆不符合;選項(B)1866年的普奧戰爭,並未造成戰敗的對手奧地利帝國廢除帝制改行共和,故亦不符合。
52~53為題組
◎ 照片4甲是臺灣某地公廨改建的「太上龍頭忠義廟」;照片4乙是該廟的內部。祭壇供桌上有香爐、供花、長年燈和五個包裹紅色綢布的祀壺等,兩側還有稱為向缸的大水缸。請問:

甲 乙
照片4
52「祭壇供桌上的祀壺和兩側的向缸」,和下列何者關係最密切? (A)客家移民崇祀三山國王 (B)平埔族群信仰的阿立祖 (C)科舉考生祭拜文昌帝君 (D)沿海漁村供奉媽祖娘娘。
出處:康熹版歷史1,第1章第2節臺灣的原住民
新關鍵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上)第一單元早期臺灣,主題一十六世紀中葉以前的臺灣與原住民
新關鍵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上)第一單元早期臺灣,第30題,p.28,類似題![]()
答案:B
解析:本題為結合照片材料的資料判讀題,同時亦為史、地兩科跨科的題組題,測驗主題為臺灣原住民平埔族的風俗文化。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廟宇為公廨改建」與「內部有祀壺和向缸」,其中「公廨」為原住民討論部落事務、舉辦祭祀儀式及教育部落青年的場所,而「祀壺」和「向缸」為臺灣南部平埔族群如西拉雅族供奉附著祖靈陶罐的「阿立祖」信仰,可知該廟與平埔族群西拉雅族的信仰有關,且該類公廨多位於屬於西拉雅族分布區域的臺灣南部,故本題正確答案應為選項(B)平埔族群信仰的阿立祖。
53照片4所示的祭祀場所,在下列哪個區域為數最多? (A)北部區域 (B)中部區域 (C)南部區域 (D)東部區域。
出處:康熹版歷史1,第1章第2節臺灣的原住民
新關鍵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上)第一單元早期臺灣,主題一十六世紀中葉以前的臺灣與原住民
答案:C
解析:同上題說明,本題正確答案應為選項(C)南部區域。
54~55為題組
◎ 某一朝代,因強敵入侵,皇帝從寧波乘船出逃,船隻在江南沿海躲藏以避追擊。四十天後敵軍撤退,皇帝才返回陸地。為了安全考量,皇帝決定在富庶的江南臨海地區建都,萬一強敵再侵時,才方便出海避難。請問:
54該事件最可能是: (A)春秋時期的吳越相爭 (B)三國時期的孫吳政權 (C)女真壓境時宋室南渡 (D)滿清入關後南明諸王。
出處:康熹版歷史2,第7章第2節北亞民族的興起
新關鍵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上)第七單元宋、元、明與盛清,主題一夷夏爭勝與政權型態
答案:C
解析:本題為情境敘述題,同時亦為史、地兩科跨科的題組題,測驗主題為南宋初年宋、金對峙局面的形成。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皇帝為躲避入侵強敵乘船躲藏在江南沿海,敵軍撤退後為了方便出海避難決定在江南臨海地區建都」,可知為宋高宗顧慮金兵威脅選擇定都臨安(今杭州)的經過,故正確答案應為選項(C)女真壓境時宋室南渡。選項(A)春秋時期的吳越相爭,當時尚未出現皇帝稱號,故不符合;選項(B)三國時期的孫吳政權,並未因為方便避難決定建都地點,故亦不符合;選項(D)滿清入關後南明諸王,當時清兵一路南下並未撤退,故同樣不符合。
55「船隻在江南沿海方便躲藏,可逃避敵軍追擊。」和該海域哪一特性關係最密切? (A)季風交替波高浪大 (B)潮差顯著海相多變 (C)沿岸海流方向不定 (D)海岸曲折島嶼眾多。
出處:龍騰版高中地理4第9章中國大陸的區域劃分
地理學測通單元27中國的地理環境特色
答案:D
解析:解題觀念為華南地區谷灣式海岸的地形特徵。「船隻在江南沿海方便躲藏,可逃避敵軍追擊」應是由於江南沿海多屬於曲折的谷灣式海岸,眾多灣澳島嶼提供船隻停泊藏匿之故,方能意指。
56~58為題組
◎ 明清之際,移民臺灣的漢人多來自漳州、泉州、嘉應州、潮州和惠州等地區。圖7是根據1926年《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的資料,以街、庄為單位繪製的「祖籍優占區」分布圖。祖籍優占區係指某一祖籍人口占該地總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區。圖8是某畫家的水彩畫作,主題為椰林圍繞的客家宗祠,圖9是臺灣四個縣市的輪廓圖。請問:

圖7 圖9
56圖7中哪個圖例,最可能代表漳州人的優占區? (A)甲 (B)乙 (C)丙 (D)丁。
出處:龍騰版高中地理4第5章臺灣的位置與環境特色
地理學測通單元25臺灣的人文環境
答案:A
解析:解題觀念為臺灣漢人(漳州閩南人)的分布區域。圖中甲為分布於平原區的漳州人、乙為占據沿海主要港口的泉州人,皆屬於閩南語系,丙、丁、戊則為客家語系。其中,丙分布於桃園南段沿海鄉鎮與大部分的新竹縣境內,應為海陸腔(源自於廣東省惠州府的海豐與陸豐兩地);丁僅分布於臺中東勢一帶,應為大埔腔(源自於潮州府的大埔),戊為南桃園、苗栗以及臺灣南部六堆地區、花東縱谷的主要方言,應屬來自於嘉應州的四縣腔。
57清代某地方志對民間王爺信仰有如下記載:「各坊里社廟,以王公大人稱者甚夥…廟宇大小不一,神像俱雄而毅;…王誕之辰,設王醮二三晝夜,謂之送瘟。造木為船,糊紙像三儀仗…告牒畢,乃奉各紙像置船中…推船入水順流揚帆而去則已。」該王爺信仰在哪祖籍優占區最為普遍? (A)甲 (B)乙 (C)丙 (D)丁。
出處:康熹版歷史1,第4章第2節文化表現與宗教發展
新關鍵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上)第二單元清朝統治時期,主題二開港以前社會文化的發展
答案:B
解析:本題為結合圖表的史料判讀題,同時亦為史、地兩科跨科的題組題,測驗主題為清領前期臺灣民間信仰。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清代民間王爺信仰」,可知該地為盛行王爺崇拜習俗的西南沿海地區,對照圖表中臺灣西南部沿海泉州人優占區的圖例標示為「乙」,故正確答案應為選項(B)乙。
58圖8畫作內容展現的地景,在圖9中哪個行政區最為常見? (A)子 (B)丑 (C)寅 (D)卯。
出處:龍騰版高中地理4第5章臺灣的位置與環境特色
地理學測通單元25臺灣的人文環境
答案:D
解析:解題觀念為臺灣客家人的分布區域,依據題幹所述,圖8為「椰林」圍繞的「客家宗祠」,故應為臺灣南部地區的客家人聚落,最可能位於圖9中的屏東縣境內(子為臺南市、丑為宜蘭縣、寅為苗栗縣、卯為屏東縣)。
59~60為題組
◎
課堂上,老師向學生介紹一本西方小說,內容寫道:主角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處在陌生環境中,資本家、企業家全部消失,土地、工廠、工具全屬公有;每個人可依照自己的興趣工作,工時不長,工作愉快,社會上每一項商品生產的數量恰能滿足所有人之需。請問:
59這本小說最可能描述的是: (A)十二世紀西歐的莊園生活 (B)十七世紀的自由主義理念 (C)十九世紀的社會主義理想 (D)二十世紀的帝國主義藍圖。
出處:康熹版歷史4,第3章第1節歐美民主政治潮流
新關鍵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下)第五單元歐美國家的變革,主題三政治民主化與建立民族國家的風潮
新關鍵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下)第五單元歐美國家的變革,第30題,p.170,類似題![]()
答案:C
解析:本題為情境敘述題,同時亦為史、公兩科跨科的題組題,測驗主題為十九世紀意識形態思想學說。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土地和工廠全屬公有且商品生產恰能滿足所有人需求」,可知為十九世紀主張廢除私有財產並平均分配利潤的社會主義學說,故正確答案應為選項(C)十九世紀的社會主義理想。選項(A)十二世紀西歐的莊園生活與選項(B)十七世紀的自由主義理念,兩者時間皆在十八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工廠制度出現之前,故不符合;選項(D)二十世紀的帝國主義藍圖,並未主張財富公有,故亦不符合。
60老師請同學設想,如果是市場經濟,需要滿足以下哪一個條件,才可達到「社會上每一項商品生產的數量恰能滿足所有人之需」,而且又沒有資源浪費的結果? (A)商品的價格固定 (B)沒有生產者剩餘 (C)工廠為私人擁有 (D)不存在市場失靈。
出處:龍騰版公民與社會4第2章市場機能
UP
UP公民與社會學測總複習講義第四單元主題2重點肆
答 
解析:解題觀念為市場均衡、生產者剩餘、社會福利。在市場經濟中生產的數量滿足所有人之需,且沒有資源浪費,表示是在供需均衡最有效率的狀態下,此時創造最大的社會福利(社會總剩餘=生產者剩餘+消費者剩餘)。(A)市場經濟在均衡狀態時,商品價格為均衡價非固定價格;(B)市場均衡時有生產者剩餘及消費者剩餘;(C)工廠是否為私人擁有,不必是市場均衡的必要條件;(D)市場均衡時沒有資源浪費,表示市場有效率,不存在市場失靈。
61~63為題組
◎ 某國的礦業一直是其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其政局長期紛擾不斷;1990年,該國一位政治人物在演說中呼籲:「我國的未來只能是一個在不分膚色的基礎上,通過民主選舉而產生的機構來決定,也就是建立一個民主、不分膚色和統一的國家,白人壟斷政權的狀況必須結束。」該政治人物的理想逐漸成為事實,但國內經濟發展同時出現遲緩現象,直到21世紀初才逐漸復甦。請問:
61該政治人物演說的內容,與下列哪一項權利保障的主張最吻合? (A)民主國家應該保障多元族群的文化差異 (B)保障少數族群權益才能提升政府合法性 (C)保障多元族群的平等才能促進國家整合 (D)民主國家應該保障少數族群的自決權利。
出處:龍騰版公民與社會2第2章民主政治與憲政主義
UP
UP公民與社會學測總複習講義第二單元主題2重點貳
答案:C
解析:解題觀念為政治平等。由文中政治人物所說的話,可知該國的目標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國家。(A)文中未提及保障多元族群的文化差異;(B)文中主張由民主選舉產生政府而且要落實平等,未提及透由保障少數族群來提升政府合法性;(D)文中未提及保障少數族群的自決權利。
62該政治人物最可能是: (A)歐巴馬(Barack
Obama) (B)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 (C)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D)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出處:康熹版歷史4,第9章第1節冷戰結束與世界政局的變化
新關鍵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下)第七單元從對立到多元世界,主題一冷戰的形成與發展
答案:B
解析:本題為情境敘述題,同時亦為公、史、地三科跨科的題組題,測驗主題為1990年代初解除種族隔離政策的南非。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1990年一位政治人物呼籲結束白人壟斷政權的狀況並建立一個民主、不分膚色的國家」,可知演說者為促成1990年代初南非廢除種族隔離政策的人權鬥士曼德拉,故正確答案應為選項(B)曼德拉。選項(A)歐巴馬,美國在1990年已是民主、不分膚色的國家,故不符合;選項(C)甘地、(D)馬丁路德金恩,兩人分別已在1948、1968年遇刺身亡,故皆不符合。
63該國最可能是下列哪個區域性國際組織的成員國? (A)非洲聯盟(AU) (B)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 (C)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 (D)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
出處:龍騰版高中地理4第1章非洲(一)
地理學測通單元22非洲
答案:A
解析:解題觀念為非洲主要國家的政治與經濟發展。由前一題可知該國為南非,故應屬非洲聯盟的成員國。
64~66為題組
◎ 圖10畫作的主題經常出現於某一時期的西歐與南歐,這類畫作的內容除貴族人物外,也常包括:地球儀、天體儀、四分儀、兩腳規、星盤等。圖11是根據地理位置把歐洲劃分為四區的地圖;表3是2015年四區的人類發展程度指數(HDI)。請問:

圖10 圖11
表3
HDI 分區 | HDI | ||
最低國家 | 最高國家 | 平均 | |
甲 | 0.895 | 0.949 | 0.921 |
乙 | 0.893 | 0.939 | 0.912 |
丙 | 0.748 | 0.890 | 0.829 |
丁 | 0.699 | 0.878 | 0.815 |
64根據畫作的內容,下列哪項推論最為合理? (A)這是十三世紀的情況,說明時人熱衷航行前往耶路撒冷朝聖 (B)這是十六世紀的情況,說明航海已成為貴族交際的重要話題 (C)這是十八世紀的情況,說明巴黎沙龍聚會以天文星象為主題 (D)這是十九世紀的情況,說明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發展的盛況。
出處:康熹版歷史3,第11章第2節海外探險與新舊大陸的接觸
新關鍵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下)第四單元近代世界的轉變,主題二歐洲國家與海外探險
答案:B
解析:本題為結合圖表的畫作判讀題,同時亦為史、公、地三科跨科的題組題,測驗主題為西歐近代早期的航海事業。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西歐與南歐的畫作主題除貴族外,也包括地球儀、天體儀、四分儀、兩腳規、星盤等」,由畫作中經常出現貴族人物,反映出文藝復興時期以來描述世俗成就人物繪畫的盛行;此外,畫作中也常出現天文、航海相關觀測儀器,又反映出大航海時代以來海外探險活動與觀測儀器製作的興盛,故最合理推論應為選項(B)這是十六世紀的情況,說明航海已成為貴族交際的重要話題。選項(A)這是十三世紀的情況,說明時人熱衷航行前往耶路撒冷朝聖,時間早於文藝復興與大航海時代,故不符合;選項(C)這是十八世紀的情況,說明巴黎沙龍聚會以天文星象為主題、(D)這是十九世紀的情況,說明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發展的盛況,天文星象與十八世紀巴黎沙龍聚會及十九世紀工業資本主義並無直接關聯,故兩者亦不符合。
65現代讀者在詮釋此畫作時,下列哪一概念最適合用來解釋該畫作代表的象徵意義? (A)文化位階 (B)性別傾向 (C)文化涵化 (D)世界公民。
出處:龍騰版公民與社會1第7章文化與位階
UP
UP公民與社會學測總複習講義第一單元主題7重點參
答案:A
解析:解題觀念為文化位階的現象。(A)文化位階是指將各種文化予以高低優劣的排序,而地球儀、天體儀、四分儀、兩腳規、星盤等器物均與航海有關,顯示當時航海是貴族間交際的重要話題,亦即屬於上流社會的文化,故此畫作象徵文化位階的意義。(B)(D)均與畫作呈現的意象無關;(C)涵化是指不同文化間互相接觸與影響,該畫作無法看出文化間的接觸與影響。
66經常出現類似圖10畫作的西歐與南歐,最可能是表3中哪二區? (A)甲乙 (B)甲丁 (C)乙丙 (D)丙丁。
出處:龍騰版高中地理3第11章歐洲(一)
地理學測通單元19歐洲
答案:C
解析:解題觀念為人類發展指數(HDI)、歐洲各國的發展。依據圖11的劃分方式,北歐的HDI應最高、西歐次之、南歐居第三位,東歐平均值應最低。
67~69為題組
◎ 唐宋時期,隨著南海貿易的興盛,外國船隻停靠的貿易港也逐漸從廣州向北延伸到福建和長江流域。繼廣州之後,泉州、明州(今寧波)也發展成大商港。外國商船將香料、珊瑚、瑪瑙、寶石、象牙、藥材等商品輸往中國,並購買大量中國產品運回。請問:
67唐宋時期從南海來華貿易的外國商人,以下列何者為數最多? (A)印度人 (B)馬來人 (C)義大利人 (D)阿拉伯人。
出處:康熹版歷史2,第8章第3節海上交通與貿易
新關鍵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上)第七單元宋、元、明與盛清,主題二經濟的繁榮與變遷
答案:D
解析:本題為資料判讀題,同時亦為史、地、公三科跨科的題組題,測驗主題為唐宋時期海外貿易的情況。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隨著唐宋時期海外貿易的興盛,大商港逐漸從廣州向北延伸到福建泉州和靠近長江流域的浙江明州」,反映出宋朝以來南方已成為全國經濟重心,特別是長江下游江南地區的農工商業最為發達,吸引以阿拉伯人(當時稱為大食)為主的外商前來購買絲綢、瓷器等手工製品,因而使得更靠近瓷器、絲綢產地的泉州、明州興起成為大商港,故本題正確答案應為選項(D)阿拉伯人。
68外國商人從明州(今寧波)購買運回的主要商品為何? (A)蔗糖、樟腦 (B)樟腦、苧麻 (C)蔗糖、棉布 (D)瓷器、絲綢。
出處:康熹版歷史2,第8章第3節海上交通與貿易
新關鍵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上)第七單元宋、元、明與盛清,主題二經濟的繁榮與變遷
答案:D
解析:同上題說明,本題正確答案應為選項(D)瓷器、絲綢。
69引文所述唐宋時期的貿易現象,最適合以下列哪一現代國際貿易特徵來詮釋? (A)新通商港口的建立可降低交易成本 (B)貿易主要由商品的實用價值而發生 (C)海外貿易興盛可帶動國內產業升級 (D)國際貿易可帶動金融業的蓬勃發展。
出處:康熹版歷史2,第8章第3節海上交通與貿易
新關鍵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上)第七單元宋、元、明與盛清,主題二經濟的繁榮與變遷
答案:A
解析:同上題說明,本題正確答案應為選項(A)新通商港口的建立可降低交易成本。此外,選項(B)貿易主要由商品的實用價值而發生、選項(C)海外貿易興盛可帶動國內產業升級、選項(D)國際貿易可帶動金融業的蓬勃發展,三者無法有效解釋靠近瓷器、絲綢產地的泉州、明州興起成為大商港的原因,故皆不符合。
70~72為題組

◎ 近幾年,許多非洲難民湧入歐洲,國際移民組織(OIM)統計,2016年湧入歐洲難民有364,000人,其中約有半數從北非地區橫渡地中海偷渡入境,又以來自奈及利亞(占21.0%)、厄利垂亞(占11.7%)、幾內亞(占7.2%)和象牙海岸(占6.7%)四國者為數最多。大量難民湧入歐洲後,常面臨找不到工作、長期失業以及居住環境條件不佳的生活困境。面對此現象,歐洲某國政府官員對外發表言論,主張該國應停止收容非洲難民,否則將影響歐洲生活水準與歐洲文化。該言論一出,引發眾多輿論強烈的批評。請問:
70該國官員的言論招致眾多輿論批評,這些批評主要是針對: (A)該官員反對主流文化 (B)該官員主張我族中心 (C)該官員反對全球在地化 (D)該官員支持經濟全球化。
出處:龍騰版公民與社會1第7章文化與位階、第7章多元文化社會與全球化
UP
UP公民與社會學測總複習講義第一單元主題7重點貳、參、即時演練第14題;主題8重點參
答案:B
解析:解題觀念為文化位階與歧視。(B)該政府官員主張應停止收容非洲難民,否則將影響歐洲生活水準與歐洲文化,是我族中心主義的觀點;(A)主流文化是社會中大多數人所共同持有與認可的文化。該官員主張停止收容非洲難民未必是反對主流文化;(C)全球在地化是指外來文化因應在地特色進行調整。該官員的言論與全球在地化無關;(D)主張停止收容難民應非支持經濟全球化之言論。
71難民由地中海偷渡湧進歐洲的起點,歷史上曾為哪些帝國的領地?甲、羅馬帝國;乙、查理曼帝國;丙、阿拉伯帝國;丁、鄂圖曼帝國;戊、神聖羅馬帝國 (A)甲乙戊 (B)丙丁戊 (C)乙丙戊 (D)甲丙丁。
出處:康熹版歷史3,第8章第2節羅馬共和與帝國的發展
康熹版歷史3,第8章第4節中古歐洲與拜占庭帝國
康熹版歷史3,第9章第2節伊斯蘭文明的發展
康熹版歷史3,第10章第1節鄂圖曼與蒙兀兒帝國
新關鍵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下)第三單元文明的興起與交會,主題二歐洲文明的興起與發展(上古~中古前期);主題三亞歐文明的發展與交會(上古~中古後期)
新關鍵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下)第六單元世界霸權的爭奪與衝突,第8題,p.210,類似題![]()
答案:D
解析:本題為跨章節的地圖判讀題,同時亦為史、地、公三科跨科的題組題,測驗主題為世界史上各大帝國的統治版圖。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2016年半數難民從北非地區橫渡地中海偷渡入境歐洲,可知難民偷渡歐洲的起點為北非地區,此地歷史上先後曾為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鄂圖曼帝國等政權的領地,故本題正確答案應為選項(D)甲丙丁。此外,乙、查理曼帝國與戊、神聖羅馬帝國,兩者的領地不包含北非地區,故選項(A)甲乙戊、選項(B)丙丁戊、選項(C)乙丙戊,三者皆非正確答案。
72
2016年偷渡至歐洲的非洲難民,其來源數量前四名的國家,具有下列哪項共同特性? (A)氣候均乾燥少雨 (B)均曾經淪為殖民地 (C)均屬撒赫爾範圍 (D)非洲AIDS最嚴重區域。
出處:龍騰版高中地理4第1章非洲(一)、第2章非洲(二)
地理學測通單元22非洲
答案:B
解析:解題觀念為非洲的氣候特徵與人文發展特色。關於這四個國家的特性分述如下:(A)厄利垂亞屬熱帶乾燥氣候、奈及利亞為熱帶濕潤與半乾燥、幾內亞與象牙海岸則為熱帶濕潤氣候;(B)厄利垂亞屬義大利殖民地、奈及利亞屬英國殖民地、幾內亞與象牙海岸則皆為法國殖民地;(C)位於撒赫爾地區的是奈及利亞北部;(D)非洲AIDS問題最為嚴重之區應位於南部非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