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歷史科指定科目考試試卷

格式
doc
大小
204.5 KB
頁數
15
上傳者
淑菁 323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8-07-06,离现在 7 109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107年度歷史科指定科目考試試卷



______年 ______班 學號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總分


第壹部分:選擇題(占80分)

一、單選題(占68分)

說明:1題至第34題,每題有4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選項,請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答對者,得2分;答錯、未作答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 )1. 一位現代學者指出:北宋有四多,士大夫興起而官多,印刷發達而書多,提倡學問而書院多,因為此三者而出現的另一多是:

(A)貪污 (B)議論 (C)信仰 (D)世族

( )2. 西方的拼音文字最早出現在亞述、迦南、腓尼基等西亞古文明中。他們將蘇美、阿卡德的象形、音節等文字符號,簡化成拼音字母,多用以記錄物件與人名。這些古代民族簡化字母,最初的動機最可能是:

(A)軍事目的 (B)經濟需要 (C)藝術創作 (D)文學表達

( )3. 自強運動期間,李鴻章推動某項洋務遭到強烈反對,十分氣憤,致函醇親王說:「辦天下事,貴實心,尤貴虛心,非真知灼見,不能辦事。……所願諸大君子,務引君父以洞悉天下中外實情,……勿狃常見而忽遠圖。」李氏果有遠見,八國聯軍後,各地官紳一改先前反對態度,集資辦理這項洋務。這應是哪方面的工作?

(A)外交方面:商談條約 (B)軍備方面:造礮購艦

(C)交通方面:興建鐵路 (D)文教方面:興辦學堂

( )4. 某一時期,中外發生衝突,臺灣官員奏報:廣東本有洋船往來,通市已久,許多無賴之徒,樂意為洋人所用。臺灣向無洋商,洋船不到,故無此患。但仍宜稽察奸民,以除內患。這應是臺灣何時的情況?

(A)鴉片戰爭之際 (B)牡丹社事件時 (C)中法戰爭之際 (D)甲午戰爭前後

( )5. 工業革命在近代歐洲各國發生的時程不一,英國在18世紀後期率先走上工業革命,歐陸國家則多至19世紀中葉後才步入工業增長之路,且其工業化發展也與英國有不同的樣貌。以下四個敘述中,哪兩項是德國工業革命的特色?(甲)政府是重要的推手力量;(乙)紡織業對機械化起帶動作用;(丙)農業革命是資本和人力主要來源;(丁)鐵路在工業發展上具促進作用。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 )6. 一位熟悉中國事務的美國記者寫道:關於這一事件,「從更長遠的視野看,這是中國長久以來對其傳統理想破滅的高點。在大約半個世紀中,中國人把他們的文化一塊塊敲下,試圖把『倒退』的因素拿掉。這期間,甚至到完全自我毀滅的地步:人們憎恨中國人的一切,但同時也憎恨外國人的一切。」他指的最可能是:

(A)新文化運動 (B)人民公社 (C)文化大革命 (D)天安門事件

( )7. 文獻記錄臺南三郊的由來:配運於上海、寧波、天津等處之貨物曰北郊,有二十餘號營商,群推蘇萬利為北郊大商;配運於金、廈兩港,漳、泉二州等處之貨物曰南郊,有三十餘號營商,群推金永順為南郊大商;熟悉於臺灣各港之採糴(買)者曰港郊,有五十餘號營商,群推李勝興為港郊大商。由是商業日興,積久成例,遂成三郊巨號。從這記錄看,三郊的名號是源自:

(A)進行貿易地區 (B)郊商所在地點 (C)沿襲舊有慣例 (D)營商商號數量

( )8. 1718世紀時盛行三角貿易,有位商人從甲地購買衣服、火槍和金屬用品,裝船運至乙地交易後,再從乙地載人到丙地販賣,最後從丙地採購糖與菸草等物品,運回甲地出售。甲、乙、丙三地依序最可能是:

(A)廣州、舊金山、馬尼拉 (B)倫敦、象牙海岸、牙買加

(

C)加爾各答、麻六甲、好望角 (D)阿姆斯特丹、巴達維亞、長崎

( )9. 右圖為某次遊行活動中的宣傳看板,看板中描繪美、英等國領袖遭到巨蛇纏繞,無法動彈。看板下方懸著日本、納粹德國與義大利等國的旗幟。這個遊行活動最可能發生於:

(A)1932年的柏林 (B)1938年的巴黎

(C)1941年的臺北 (D)1966年的河內

( )10. 學者論述某次革命時說:「當時,大多數國家的政治人物,都咒罵這一革命及其建立的制度,認為它是某種可怕的、邪惡的東西。相反地,這些國家中的許多偉大作家、激情的革命者和自由主義者,則像迎接曙光般地歡迎這個革命,甚至根據類似理念組成政黨。」這個革命最可能是:

(A)1917年俄國革命 (B)1959年古巴革命

(C)1979年何梅尼革命 (D)2010年茉莉花革命

( )11. 春秋時代晚期以後,列國開始登錄人民,建立戶籍制度。戶籍制度出現以後,凡著錄的人,又謂之「齊民」。漢代人民都要登錄於戶籍,也稱作「錄民」。請問:「齊民」主要表示何種身分上的平等?「齊民」與「錄民」的出現,在歷史上應作怎樣的解釋?

(A)政治身分;封建制延續的舊面貌 (B)經濟身分;郡縣制形成的新現象

(C)社會身分;封建制延續的舊面貌 (D)法律身分;郡縣制形成的新現象

( )12. 歐洲人的傳統衣著使用毛料和麻布。17世紀以後,英國商人從海外「某地」引進棉布,因價廉物美,穿著舒適,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卻使本土毛紡織業深受打擊。英國國會遂於1700年立法禁止進口棉布,以保障本土毛紡織業的利益。「某地」是指:

(A)印度 (B)埃及 (C)中國 (D)北美

( )13. 下列是三段關於書籍刊刻的資料:(甲)書之所以貴舊刻者,非謂其概無一誤。近世經校讎(勘)者,自頗勝於舊本,然專輒妄改,亦復不少。(乙)衡陽王鈞,手自細寫五經,置於巾箱之中,巾箱五經,蓋自此始。(丙)毋昭裔出私財百萬,以營學館,且請刻版,以印九經。蜀主從之,由是蜀中文字復盛。從資料內容判斷,三段資料出現的前後順序應是: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乙、甲、丙

( )14. 近代歷史學家孟森說:「以國家全體而論,當開創之後,而無檢制元勳宿將之力,人人挾其馬上之烈以自豪,權貴縱橫,民生凋弊,其國亦不可久。功臣遭戮,千古歎漢、明兩祖之少恩,其實亦漢、明開國之功,所以能速就耳。」孟森針對誅戮開國功臣的這段文字,最主要是:

(A)歷史事實敘述 (B)史料真偽考證 (C)人物性格分析 (D)政治策略評論

( )15. 1545年,羅馬教廷在特倫特(Trent)召開大公會議討論教會改革問題,以回應宗教改革對教會的衝擊。會議歷時十八年,在教義與教會實務上均作出決議。教義方面宣告:「得救須靠信仰與事功」、「聖經與歷史傳統並重」、「聖經解釋權屬於教會」等;教會實務方面明令:「嚴禁聖職買賣」、「主教應常駐教區」、「禁止濫發贖罪券」等。我們如何理解特倫特大公會議的性質?

(A)教義上固守傳統,教務上堅拒改革 (B)教義上固守傳統,教務上接受改革

(C)教義上革新傳統,教務上堅拒改革 (D)教義上革新傳統,教務上接受改革

年代項目

甲(%

乙(%

1952

91.9

8.1

1960

67.7

32.3

1970

21.4

78.6

1980

9.2

90.8

1990

4.5

95.5

2000

1.4

98.6


( )16. 右表是19522000年間臺灣一項統計數字。我們應如何理解這個表格?

(A)大學入學考試錄取比例;乙為錄取者

(B)農、工業產品出口值比例;乙為工業產品

(C)公、私立高級中學校數比例;乙為公立學校

(D)鐵道、公路之運輸量比例;乙為公路


( )17. 在一場和臺灣有關的戰役中,甲、乙雙方各擬定作戰計畫,甲方:「臺灣缺乏可對抗外國艦隊之水師戰船,不如採取誘之為陸戰之策。因之,以新募之勇營,普遍配置於全島南北之各要害。」乙方:「先派軍艦偵察基隆港之情形,並分艦隊為二:一衝淡水港,一衝基隆港,以陸戰隊從基隆突出於淡水,欲於水、陸有聯。」甲、乙方各應是:

(A)中、法 (B)中、日 (C)日、美 (D)美、中

( )18. 古埃及人追求永生,發展出陪葬咒文,幫助死者通過死亡之地,前往來世。舊王國時,咒文僅刻置在金字塔內法老墳室的牆上,稱為「金字塔文」;中王國時,咒文刻在棺木內側,稱為「棺文」,在許多達官貴人墓室均有發現;到新王國時,咒文多寫在莎草紙卷軸上,置於死者身旁,稱為「死者之書」,出現在一般筆吏、祭司、甚至女性的墓葬中。我們應如何理解這樣的演變?

(A)死者之書內容愈趨複雜 (B)追求永生願望的普及化

(C)永生的觀念越來越淡薄 (D)追求永生常受政治干擾

( )19. 某書寫道:清同治初年,慈禧太后同意曾國藩派遣留學生、建造輪船、製造西式武器,但同時警告不可仿效日本的維新路線,而冒犯祖宗家法。多年後,她閱讀馮桂芬的《校邠廬抗議》,對其中所提出的變法思想有良好印象,但是,她反對戊戌變法。下列何者最可能是慈禧太后反對戊戌變法的原因之一?

(A)不同意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觀念 (B)為保持傳統,反對向西方學習

(C)光緒帝聯海軍與慈禧分庭抗禮 (D)光緒皇帝及其大臣們操之過急

( )20. 194592日,一位國家領導人說:「我國人民等待日本被打敗的這一天,已經等了40年。當年那場戰爭的失敗,留給我國人民痛苦的記憶,我們終於等到雪恥的這一天。」這位領導人與那場戰爭是指:

(A)史達林;日俄戰爭 (B)蔣中正;甲午戰爭

(C)杜魯門;珍珠港事變 (D)李承晚;甲申事變

( )21. 博物館規劃臺灣某個時代特展,內容之一是以數字來呈現此一時代之特色,依序為:「一個中國」、「兩個政府」、「三個政黨」、「四六事件」、「論壇五虎將」、「魂斷六張犁」、「第七艦隊協防」、「八二三砲戰」、「九年義務教育」。此一時代應為:

(A)日本時代 (B)戒嚴時代 (C)解嚴時代 (D)民主時代

( )22. 右圖呈現西元10001800年間,德意志地區西部人口變化狀況。造成圖中「甲」時段人口急遽下降的主因為何?

( A)黑死病爆發,人口大量死亡

(B)三十年戰爭,導致人口傷亡

(C)萊茵河氾濫成災,造成饑荒

(D)發現新航路,人口紛紛外移

( )23. 1950年代後期,海運界曾考慮「貨櫃運輸」的作法,亦即將雜散貨品組合包裝,放入標準貨櫃內,以改善運輸效率。但因必須改建港口,導致費用太高而無法推廣。後來,美國參與一場戰爭,利用貨櫃從美國將大量軍需品運到「甲」地,貨輪返航時再到「乙」地,將該地工業產品運回美國銷售。此後,世人才認識到貨櫃運輸的效能。上文所說「甲」、「乙」地最可能是:

(A)韓國仁川、臺灣高雄 (B)越南峴港、日本橫濱

(C)西德漢堡、英國倫敦 (D)以色列海法、法國馬賽

( )24. 中國歷史上一個時期,司馬氏得到大士族琅邪王氏的支持,登基為帝,建立了朝廷,於是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琅邪王氏之後,依次出現潁川庾氏、譙郡桓氏、陳郡謝氏等權臣的時候,依然是庾與馬、桓與馬、謝與馬「共天下」的局面。這是哪一時期?出現怎樣的政治型態?

(A)西晉;皇權政治 (B)西晉;門閥政治

(C)東晉;皇權政治 (D)東晉;門閥政治

( )25. 隋文帝命大臣修定刑律,採用魏、晉舊律,以及齊、梁之律,廢除前代梟(斬後懸首)、轘(車裂)、鞭等慘刑,並修改審案規範,取消審囚酷法,使枷和杖都有定式。民眾若有枉屈,可依序上告到朝廷。隋文帝改定新律,表現出哪種精神?

(A)以輕代重,化死為生 (B)以輕代重,化生為死

(C)以重代輕,化死為生 (D)以重代輕,化生為死

( )26. 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積極追求西化,甚至出現「脫亞入歐論」。但某一時期,日本思想界風向出現變化,主張要「批判近代性與西方文化」,強調在文化戰爭中反抗西方,不要屈膝於西方之文化理想中。當時,報紙刊登一首詩:「我立於義與生命/彼立於利;我可說捍衛正義/彼可說利之侵略;當彼藐視四方/我則打造大東亞家庭」,反映知識界的反西方思潮。這個時期是:

(A)明治維新時期,文化界抗拒西方思潮 (B)大正民主時期,文化界擔憂文化失序

(C)二次大戰期間,思想界配合戰爭目標 (D)盟軍占領時期,知識界抗拒美國文化

( )27. 1920年代初期,希特勒的「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發布25條綱領,並宣稱這些主張都「不會改變」。不過,1920年代末期,國社黨卻修改了其中的一條,以爭取中產階級的支持。它最可能是針對下列哪條黨綱進行修改

(A)禁止非德裔移民移居德國

(B)大企業須與工人共享利潤

(C)只有德裔人民享有公民權,但猶太人除外

(D)為了國家利益,政府可無償徵收人民財產

( )28. 有一幅畫卷描繪某個城市的景象:街市縱橫,店鋪林立,車馬行人摩肩接踵。河道兩岸有佛寺、戲臺、茶莊、金銀店、中藥店,乃至豬行、羊行、糧油榖行,應有盡有。特別是店鋪高懸「東西兩洋貨物俱全」、「川廣雜貨」、「萬源號銀鋪」等招牌。這個城市最可能是:

(A)齊國臨淄 (B)漢代長安 (C)唐代洛陽 (D)明代南京

( )29. 史家指出某一古代民族的特質:「這個時期,他們表現為樂觀的現世主義者,相信現世值得生活,不必期望渺茫的彼世;他們是個人主義者,祈求完成自己,而非謙卑順從以獲得神的憐憫;他們是人文主義者,愛慕感官所及的自然世界,而非神往於超世間的天國。」這個民族是:

(A)古典時代的希臘人 (B)殷商時期的中國人

(C)摩西時代的希伯來人 (D)吠陀時代的雅利安人

( )30. 學者指出:1936年西安事變前,蔣中正聲望已高,是公認的領袖,無人能與之競爭。西安事變發生後,舉國惶惶,待脫險消息傳出,歡聲雷動,可知蔣氏受到全國擁戴。當時,他大可繼續對中共用兵,但他並未如此,最主要原因,在深知對日戰爭不能避免,必須團結內部,以獲得外援。於是他與中共和解,以聯好某國。某國是指:

(A)英國 (B)美國 (C)蘇聯 (D)德國

( )31. 巴黎市中心有一個著名廣場,受到政治變動影響,名稱從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曾數度更易。以下這些代表性地標於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之間出現於此一廣場,其順序最可能是:

(A)自由女神像、路易十五雕像、埃及方尖碑

(B)自由女神像、埃及方尖碑、路易十五雕像

(C)路易十五雕像、自由女神像、埃及方尖碑

(D)埃及方尖碑、路易十五雕像、自由女神像

( )32. 資料甲:蒙古語「(斡)脫古孛斡勒」是「老奴婢」、「世僕」的意思,意指由祖先的奴婢身分承襲而來。元初,忽必烈的名相安童即出身「(斡)脫古孛斡勒」,他是木華黎的四世孫,其部族被海都(成吉思汗遠祖)征服後,世代相襲俘虜和奴婢之身分。

資料乙:大蒙古國政府的性質,與韋伯所說「家產制」頗為吻合,即是政府不過是皇室家務機構之延伸,大臣係由家臣充任,仍與皇帝維持嚴格的私屬主從關係,大汗對大臣擁有絕對的權威,而大臣則須對大汗絕對效忠。

根據上述資料,我們如何理解「(斡)脫古孛斡勒」在蒙元朝廷的地位?

(A)他們出身奴婢,缺乏自信,雖居高位,不能任事

(B)他們出身低微,卻受重用,朝臣既卑視,亦不服

(C)他們與皇族關係特殊,與皇室之間,時時起衝突

(D)他們與皇室維持緊密關係,皇帝亦予特權與恩惠

( )33. 藝術史書討論某時期歐洲建築、裝飾風格的變化,指出:「在建築方面,私人贊助者取代宮廷的原有地位。小的廳堂、房舍代替了城堡與宮殿;冷冰冰的大理石或厚重的青銅,比不上優雅可親的閨閣內室;紫、金、深藍色,不若灰、銀、灰綠、粉紅色受人歡迎。」此一風格的轉變應發生於何時?代表何種風格的變化?

(A)13世紀上半葉,從羅馬式到哥德式

(B)17世紀上半葉,從文藝復興式到巴洛克式

(C)18世紀上半葉,從巴洛克式到洛可可式

(D)19世紀上半葉,從新古典式到新哥德式

( )34. 一位社會改革者主張:「社會主義植根於民主政治,民主必然促使我們承認每一個達到目標的步驟,必須獲得多數人民的支持。即使想立即革除舊事務,仍必須在多數人民同意時才能完成。我們面臨原則的實踐時,必須先形成法案,逐條在委員會中辯論,再由適當的機關來執行。」這位改革者主張的是:

(A)烏托邦社會主義 (B)歐文派社會主義 (C)費邊社社會主義 (D)馬克思社會主義

二、多選題(占12分)

說明:第35題至第38題,每題有5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項,請將正確選項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之選項獨立判定,所有選項均答對者,3分;答錯1個選項者,得1.8分;答錯2個選項者,得0.6分;答錯多於2個選項或所有選項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 )35. 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臺灣的時間不長,其歷史評價如何,至今仍值得討論,但凡走過必留足跡,特別是對原住民的統治影響更見深遠。下列哪些「東印度公司遺產」(政策或作為),對原住民的影響至清代還可以見到?

(A)贌社制度 (B)新港文書 (C)王田制度 (D)領主封臣

(E)勞役徵調

( )36. 學者指出:17世紀後期起,歐洲人對鄂圖曼帝國的敘述論調開始轉變,從先前讚嘆帝國富饒、疆土遼闊與人力充沛,轉而批評鄂圖曼統治的專制、暴政,強調它缺乏合法性、貪污嚴重、司法不公。這種觀點的轉變與1718世紀哪些發展有關?

(A)鄂圖曼帝國在歐洲的勢力開始式微

(B)鄂圖曼帝國大舉迫害境內基督教徒

(C)歐洲建立近代國家,發展遠洋貿易,愈趨富強

(D)歐洲發生啟蒙運動,帶來自由、人道主義思想

(E)鄂圖曼揚棄歐洲文化影響,回歸伊斯蘭本土化

( )37. 中共與北韓金氏家族關係密切,有其淵源,主要是派兵參加「韓戰」。19506月北韓軍隊南下,攻陷漢城(首爾),並向南推進;9月,以美軍為主力的聯合國軍隊登陸仁川,乘勢反攻,跨越北緯38度線,直抵鴨綠江邊。此時,毛澤東雖十分猶豫,仍決定派「人民志願軍」援助金日成政府,10月底成功伏擊美軍。麥克阿瑟也未料到中共會派軍參戰,甚至還希望在11月感恩節前統一全韓,結束戰事。此後雙方展開幾次重大戰役,互有勝負,在北緯38度線上拉鋸,形成長期對峙之勢,直到19537月才簽訂和平協定。下列哪些是有關中共參加韓戰的合理敘述?

(A)中共以人民志願軍名義參戰,即不願與美國全面為敵

(B)冷戰局勢下,美國支持的統一韓國,毛澤東深感威脅

(C)中共志願軍能夠攻下漢城,美軍過於輕敵是重要因素

(D)志願軍能對抗美軍,蘇聯派正規軍介入應是主要因素

(E)志願軍雖然多,不能致勝,在於武器上與美軍有落差

( )38. 1979年英國大選,在工黨執政失敗、經濟陷入困境中,保守黨獲勝。面對英國經濟困境,保守黨宣示:要解決經濟問題,必須讓私人企業發展,使其有利潤,投資、創造高薪工作機會,「然後,我們才有錢幫助老者、弱者、病者。」根據這個理念,保守黨採取哪些政策以振興經濟?

(A)鼓勵工會運動 (B)實施減稅政策 (C)國營事業民營化 (D)縮減社福支出

(E)立法管制匯率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占20分)

說明:共有四大題,每大題包含若干子題。答案必須寫在「答案卷」上,並於題號欄標明大題號(一、二、……)與子題號(12、……),若因字跡潦草、未標示題號、標錯題號等原因,致評閱人員無法清楚辨識,其後果由考生自行承擔。作答務必使用筆尖較粗之黑色墨水的筆書寫,且不得使用鉛筆。每一子題配分標於題末。

一、以下三則為和臺人「三千煩惱絲」有關的資料,閱讀後回答問題。

資料甲:悔染陋風三四春,奮然割去一時新。而今偷得文明樣,洗濯圓顱見性真。

資料乙:是何世界任戕殘,警吏施威六月寒。削足妄思求適履,髡(剃)頭謬說慶彈冠(做官)。時無美鬒(濃密)人人鬜(脫落),家有金蓮步步難。癸女丁男(指成年)顛倒甚,此間奚事不心酸。

資料丙:予素喜西制,嘗慕改妝效顰,以為利便,奈格於清俗,不肯權變為憾。今者,國既喪師獻款,身為棄地遺民,此次東遊(日本),沿途頻遭無賴輩擲石譭罵之苦,因是決意斷辮改妝,以為出門方便之計。

1. 三則資料出現的背景和哪一時期的何種政策有關?(2分)

2. 三則資料中有兩則資料對處理頭髮的態度較主動,是哪兩則?這兩則資料主動處理頭髮各持的理由為何?(4分)

二、閱讀下列資料,回答問題。

資料甲:《漢書.藝文志》:「太史公百三十篇」。

資料乙:《史記.周本紀》:「周太史伯陽讀史記曰:『周亡矣。』」;

   《史記.陳杞世家》:「孔子讀史記至楚復陳」;

   《史記.儒林列傳》:「孔子因史記作春秋」;

   《漢書.楊惲傳》:「惲始讀外祖(司馬遷)太史公記」。

資料丙:清代著名考據學家王鳴盛著《十七史商榷》,開篇第一句寫道:「漢(書藝文)志史記百三十篇」。

1. 根據資料甲、乙,《漢書》所稱的「太史公(記)」與《史記》所稱的「史記」,所指分別為何?(4分)

2. 有史家認為從考據學角度來看,資料丙王鳴盛著《十七史商榷》開篇第一句所言並不妥當。請根據上述甲、乙兩則資料推論其原因。(2分)

三、西元4世紀,一位羅馬軍人史家對羅馬周邊外族有這樣的描述:

資料甲:「匈人(Huns)都是身體結實,四肢強壯,醜如怪物,看來像是站立的野獸。」
「他們沒有建物可以遮蔽,都在山林中遊蕩;他們沒有皇室管轄,而由族中首領混亂地治理;他們沒有固定的居所,也沒有法律,只是以馬車為居,從一處到另一處。」

資料乙:「放牧的薩拉遜人(Saracens)四處漫遊,所到之處都成廢墟。他們如同貪婪的鷹,一看到獵物,就以最快的速度抓捕。」
「從亞述到埃及沙漠,那裡的各部族人都沒拿過農具或種過樹,都未以耕地為生。他們沒有家,不斷地在森林中流浪,沒有固定居所,也無法律。」

回答下列問題:

1. 資料甲、乙反映出這位史家是以何種心態看待外族?(2分)

2. 從這位史家對兩個外族社會特色的論述,可以推論他對身處之「羅馬文明」有特別看重之處。請舉出兩項他看重的文明要素。(2分)

四、撒哈拉沙漠雖橫亙非洲北部,穿越撒哈拉的貿易仍自古不斷,帶來南北地區商品、文化的交流。早期,因交通工具的限制,穿越撒哈拉貿易只能間接、間斷進行,貿易商利用南到北之間斷續分布的綠洲鏈,將貨物從一個綠洲運售到下一個綠洲,再由該地貿易商運售到下一個綠洲,層層傳遞。這種型態下,商品傳遞時間長,貿易量不大。但西元34世紀時,撒哈拉地區發生一次「沙漠運輸革命」,使長距離旅行、貿易成為可能,遂發展出大規模、有規則、長距離的商隊貿易,擴大貿易幅度與規模,漠南商品更容易銷往地中海世界。

回答下列問題:

1. 上文所說西元34世紀發生的「沙漠運輸革命」,所指為何?(2分)

2. 西元1500年以前,穿越撒哈拉貿易的主要商品為何?請指出兩項。(2分)

試題大剖析

中正高中/許孝誠老師


第壹部分:選擇題

一、單選題

1. B 2. B 3. C 4. A 5. D 6. C 7. A 8. B 9. C 10. A

11. D 12. A 13. C 14. D 15. B 16. B 17. A 18. B 19. D 20. A

21. B 22. B 23. B 24. D 25. A 26. C 27. D 28. D 29. A 30. C

31. C 32. D 33. C 34. C

二、多選題

35. ABE 36. ACD 37. ABCE 38. BCD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

一、1.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放足斷髮運動

2. 甲:象徵文明或消除陋習;丙:政治政權轉變(馬關條約割讓臺灣)

二、1. 《漢書》所稱的「太史公(記)」指司馬遷撰述之史記;《史記》所稱的「史記」泛指各國史書

2. 應作「太史公記」較妥當

三、1. 文化本位主義

2. 定居、法律

四、1. 駱駝隊商

2. 金、鹽


第壹部分:選擇題

一、單選題

1. 出處:康熹版《歷史2CH9-2 科舉、士紳與宗族組織

解析:從「士大夫興起而官多」、「印刷發達而書多」以及「提倡學問而書院多」可知北宋因政策之故,禮遇文官、廣設言官,整體的學術氣氛因為士大夫淑世精神,呈現「議論多」情況。(A)貪汙和(C)信仰和題幹的描述無關,而(D)世族已於此時退出歷史舞臺。

2. 出處:康熹版《歷史3CH7-1 兩河流域的古文明

解析:題目敘述西方拼音文字出現的演變,從西亞古文明的象形或音節符號到拼音字母的過程,是逐漸走向簡化的過程,分析動機則實用因素肯定是第一考量。(A)軍事目的、(C)藝術創作、(D)文學表達等三者都沒有強烈的動機,會導致出現一套文字系統。只有(B)經濟需要,因為立即、經常使用,需要有約定俗成的紀錄模式,加上西方拼音文字的始祖為腓尼基文,腓尼基人當時以經商聞名,便是因經商方便需求而使用拼音文字,所以(B)是正解。

3. 出處:康熹版《歷史2CH11-1 自強、變法與立憲

解析:從「遭到強烈反對……八國聯軍後,各地官紳一改先前反對態度,集資辦理這項洋務」,應是指(C)興建鐵路。早期中國鐵路建設因風水問題遭致反對,直到1881年間才由李鴻章主導鋪設第一條官辦鐵路「唐胥鐵路」。八國聯軍後,中國面臨嚴峻的民族危機,國內要求保衛路權的聲音高漲。(D)興辦學堂雖和「洞悉天下中外實情」有關,維新變法後也大量出現,但是經費的籌措程度沒有到如題幹所述「各地官紳集資辦理」。

4. 出處:龍騰版《歷史1CH5-1 設關開市衝突起;康熹版《歷史1CH5-1 外力的衝擊

解析:「臺灣向無洋商,洋船不到」是解題關鍵,係指1860年開港通商前的情況,選項中唯一符合條件者僅(A)1840年鴉片戰爭之際(B)牡丹社事件日軍侵臺發生於1874(C)中法戰爭法軍侵臺發生於1884(D)甲午戰爭爆發於1894年。

5. 出處:康熹版《歷史4CH2-3 英國的工業革命及其影響

解析:德國進入工業革命,始於1870年代日耳曼統一之後,和英國的發展背景不同,帶有比較強烈的國家指導色彩,也善用德國煤、鐵資源,其中鐵路扮演重要的促進作用,故正解為(D)。紡織業的帶動以及農業革命刺激工業革命,指的都是英國的模式。

6. 出處:康熹版《歷史3CH4-3 文化大革命與人口成長的壓力

解析:解題關鍵是「半個世紀中,文化一塊塊敲下」、「到完全自我毀滅的地步」以及「憎恨中國人和外國人的一切」,完全符合條件者僅(C)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文革是中國人民價值觀的重新被塑造,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全盤推翻,其中又摻雜強烈的反帝國主義色彩,是從清末民初以來,將近半世紀中國思想文化的浩劫。(A)雖反對中國傳統文化,但卻大肆推廣西方科學與民主,不符合題幹所述「憎恨中國人和外國人的一切」(B)為農業生產模式轉變為集體化,非文化上的改革或破壞(D)為中國民眾對政府未開放政治民主化的抗爭,而最終被中共軍事鎮壓,是對走向政治民主化的打擊,卻非文化上的自我毀滅。

7. 出處:龍騰版《歷史1CH3-2 開港前的農商業發展;康熹版《歷史1CH3-2 農耕與商業發展

解析:北郊、南郊和港郊等臺南三郊名號,都和貿易地點有關,北郊主要活動於上海、寧波和天津;南郊活躍於金門、厦門、漳州和泉州;港郊則熟悉於臺灣各港。

8. 出處:康熹版《歷史3CH11-2 海外探險與新舊大陸的接觸

解析: 1718世紀三角貿易體系中,甲地出衣服、火槍和金屬用品,乙地出人,丙地出糖與菸草,因為火槍緣故,甲地的工業化程度稍高,應位於歐洲,乙地有可能是奴隸提供點,應位於非洲,丙地的糖和熱帶栽培業脫離不了關係,應位於中南美洲。完全符合上述條件者僅(B),倫敦在歐洲,象牙海岸在非洲沿岸,牙買加位於美洲西印度群島。

9. 出處:康熹版《歷史4CH7-1 二次世界大戰始末

解析:英國和美國領袖同時被日本、義大利和德國困住了,指的最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對抗民主國家,故正解為(C)1941年的臺北仍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為了達到戰爭和宣傳的目的,有如附圖的政治宣傳。

10. 出處:康熹版《歷史4CH5-2 俄國革命與共產政權的建立

解析:從題幹的描述可知,多數國家視這場革命以及它所帶來的制度為毒蛇猛獸,但該國的知識分子及自由主義者很是滿意,還組成相應的政黨,可知為俄國共產革命。二月革命結束帝制,自由主義分子與社會主義分子組建臨時政府,首次建立政權,符合題幹所述之情境。故選(A)(B)古巴卡斯楚革命有濃厚的美蘇冷戰對抗的影子(C) 1979年伊朗何梅尼所帶領的反巴勒維政府革命,是一場親美和反美的政治對決,也是宗教信仰狂熱的展示(D) 2010年北非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城市人民利用網路串連,表達對政府政經政策不滿,激烈爭取民主轉型。

11. 出處:康熹版《歷史3CH2-1 國家復員的困難

解析:編戶齊民起因於政府編列人民入戶籍,指人民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同受政府管轄與保護,已經和封建社會強調階級等差明顯不同(一出生就已決定身分),故不可能是封建制度的延續,故正解為(D)

12. 出處:康熹版《歷史6CH2-2 西方文化衝擊下的印度

解析:題目是探詢17世紀英國主要的棉布供應地為何?唯一可能的答案為(A)印度。作為當時世界主要棉花產地,兼以便宜的勞動力,且1718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逐漸控制印度,透過帝國主義者所打造的國際貿易體系,印度棉大量被英國東印度公司引進且幾乎席捲整個歐洲。(B)埃及非以棉布生產見長,且當時非英國殖民地區(C)當時適逢明清改朝換代之際,且中國產棉非以外銷為目的(D)工業革命之後,北美方成棉布供應主要地區。

13. 出處:康熹版《歷史2CH9-1 學術思想

解析:題目描述的是經學書籍雕印的情況,讓考生辨別所發生的時代先後,甲為清代重新校對、考據,從引文可知新刻本和舊刻本都有一定數量和顧客。乙為東晉南朝巾箱五經的典故由來,當時是手抄書,丙為唐末重刻九經,使四川文風開始興盛,使用的是刻版印刷。正解為(C)

14. 出處:康熹版《歷史2CH3-1 政府規模與政治演變、CH7-3 皇權的擴張

解析:史學家孟森從國家長治久安以及觀察分析漢、明歷史經驗著眼,剖析誅殺開國功臣對穩定國家發展之影響,是屬(D)政策性評論。

15. 出處:康熹版《歷史3CH8-3 基督教的興起與分裂

解析:從題目敘述明顯可知,特倫特大公會議,是為回應宗教改革,教義上「聖經解釋權屬於教會」、「聖經與歷史改革並重」,顯示教義固守傳統;教務上卻「禁止濫發贖罪券」、「嚴禁聖職買賣」,可見教務上仍有所改革,故正解為(B)

16. 出處:龍騰版《歷史1CH10-1 經濟的發展;康熹版《歷史1CH10-1 從經濟重建到國際加工基地

解析:甲、乙兩項目在短短不到50年間,出現劇烈的反轉,由九成變不到一成或者相反,(B)農業和工業產品出口值的比例,是極有可能的,尤其19601970年代,臺灣逐漸轉型成工業化社會,工業出口比例大增,且2000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對農業出口有更大的衝擊,是為正解。(A)大學錄取率大幅度提升,主要與少子化及教改廣設大學有關,因此會有劇烈增加應是1990年代之後(C)不論高中或大學私立學校一直占有一定比例(D)鐵道運輸不論客運或貨運,仍有一定比例或不可取代性,不可能與公路運輸量相差如此懸殊。

17. 出處:龍騰版《歷史1CH5-1 設關開市衝突起;康熹版《歷史1CH5-1 外力的衝擊

解析:甲「以新募之勇營,普遍配置全島南北之各要害」可知為中國。乙「偵察基隆港……陸戰隊從基隆突出於淡水」可知,主要攻擊臺灣北部港口,故(A)為正解,中法戰爭中以臺灣北部為主要戰場。(B)中日戰爭中,牡丹社事件以南部為主要戰場,甲午戰爭則臺灣並非戰場,故刪除。

18. 出處:康熹版《歷史3CH7-2 古代埃及文明

解析:舊王國時期金字塔文為法老王的專屬品,中王國時期棺文已經在許多達官貴人的墓室裡發現,到了新王國時期一般官員或祭司、甚至女性墓葬都可以發現「死者之書」,可見使用者的地位,由最上位者,逐漸普及到一般官員與祭司,背後所反映的意義很明確,(B)追求永生願望的普及化。

19. 出處:康熹版《歷史2CH11-1 自強、變法與立憲

解析:慈禧太后理念上認同要改變,願意派遣留學生、製造西式武器等,但在實際作法上,卻仍擔心敗壞祖宗家法、擔心傷害既得利益。她反對1898年戊戌變法,主要擔憂維新派變革幅度太大、進度操之過急、守舊勢力全盤失勢等。(A)戊戌變法已非西學為用中學為體的改革,已包含制度上的變革(B)從慈禧同意自強運動的內容,便可知並非反對向西方學習(C)甲午戰後清朝海軍重創,光緒不可能聯合海軍與慈禧對抗。

20. 出處:康熹版《歷史4CH4-2 列強在亞洲的擴張、CH 7-1 二次世界大戰始末

解析:引文的時間為1945年,那場不堪回首的戰爭發生在40年前,約莫1905年,雪恥的意念常存此國人民心中。比對選項史事發生的時間,即可得出正解。(A)1904(B)1894(C)1941(D)1884年。

21. 出處:龍騰版《歷史1CH9-1 中華民國接收臺灣與遷臺、CH9-2 從威權體制到民主化;康熹版《歷史1CH9-1 從接管到政府遷臺、CH 9-2 民主政治的道路

解析:從四六事件、第七艦隊協防臺灣、八二三砲戰、九年義務教育,就可以明顯得出時代背景,(B)戒嚴時代是正確解答。四六事件是發生於1940年代末的校園遭到政治染指事件,第七艦隊協防的背景是1950年代韓戰之後,金門砲戰也發生於1950年代末,九年國教開始於1968年。

22. 出處:康熹版《歷史3CH10-3 宗教改革

解析:圖顯示,甲的時間點發生於1600年左右,德意志西部地區當時人口數出現急遽下降,最有可能是(B)16181648年三十年宗教戰爭。(A) 1400年以來黑死病爆發,人口應大幅下降,圖上有顯著人口數恢復的情況不符合。

23. 出處:康熹版《歷史4CH8-1 戰後經濟復甦與美蘇對峙、康熹版《選修歷史上》CH5-3 東亞文化的新局

解析:從題幹描述可知,甲地需要美國輸出大量軍需品,可能跟1950年代後期的戰爭有關,當時韓戰已經結束,越戰方興未艾。其次,乙地主要是輸入美國所需的工業產品,如果再結合1960年代起臺、美、日三角貿易的模式印象,正解應為(B)甲地為越南、乙地為日本。

24. 出處:康熹版《歷史2CH5-1 魏晉南北朝的政局與士族的發展

解析:東晉時期,王室南渡,為了維繫政權穩固,偏安的王室必須和權臣、世族共享天下,門閥世族權力高漲,連司馬氏王室都不得不畏懼三分。正解為(D)東晉:門閥政治。

25. 出處:康熹版《歷史2CH5-2 隋唐的盛衰與士族的衰亡

解析:隋文帝廢除酷刑,將司法審判法制化,也重新改訂新律法,申明人民的訴願權利(洗刷冤屈),指的是(A)以輕代重,化死為生。

26. 出處:康熹版《歷史4CH6-2 右派極權政治的發展、康熹版《選修歷史上》CH5-2 日本與朝鮮的改革

解析:題目要問的是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政策一向主張全盤西化。依據「打造大東亞家庭」判斷,應是1938年之後,尤其是1940年近衛文麿明確指出共榮圈的地理範圍,故選(C)(A)與題幹所述,以及事實不符(B)大正民主時期,受民族自決風潮影響,日本政府放寬對殖民地的管束,與反西方思潮無關(D)盟軍占領時期,美國文化風靡日本各地。

27. 出處:康熹版《歷史4CH6-2 右派極權政治的發展

解析:要得出1920年代末期德國納粹黨,為了吸引中產階級的支持,可能修改哪一條領綱,先要從領綱精神著手,國家公共利益優先,不允許任何危害強大中央政府的因子存在,同時強調德意志民族血統優越性,反對社會主義唯物論。(A) (C)與爭取中產階級支持無關,可先刪除(B)企業與工人共享利潤是固守工人的支持,不一定符合中產階級利益(D)中產階級畏懼共產主義(消滅私有財產),自然不同意政府無償徵收人民財產,故選(D)

28. 出處:康熹版《歷史2CH8-2 工商業與貨幣經濟的發展

解析:從東西兩洋貨物俱全、川廣雜貨以及銀鋪,可知當時人民的經濟活動已達國際貿易等級,白銀也成為普遍使用的通貨,故正解為(D)明代。

29. 出處:康熹版《歷史3CH9-1 印度文明的發展

解析:這個民族的特徵有樂觀、強調現世生活、價值觀已擺脫神明左右,完全符合條件者僅(A)古希臘人。(B)殷商中國人的信仰和生活重心仍受上天和祖先制約(C)希伯來有強烈的宗教情懷,寄望救贖和來世(D)吠陀雅利安人建立種姓制度,規範人民的階級與職業,使人民生活完全受宗教制約。

30. 出處:康熹版《歷史3CH2-2 國共內戰

解析:蔣中正於西安事變後,調整先安內後攘外政策,與中共和解、交好共產國際源頭地的蘇聯,共同抵抗日本的入侵。(A)(B)當時兩國自顧不暇,以內政優先,對國際事務盡量不干涉。(D)當時德國對周邊國家蠢蠢欲動,也暫無心於亞洲事務,況且當時德、日協定反共同盟。

31. 出處:康熹版《歷史4CH2-2 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帝國

解析: 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的法國,政治經歷專制政權、法國大革命、拿破崙革命、波旁王朝復辟、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二月革命、拿破崙三世稱帝。解題關鍵是路易十五雕像,象徵專制王權,時間推斷在法國大革命之前,而自由女神代表大革命精神,至於埃及方尖碑應與法國對埃及統治有關,拿破崙一世曾占領過埃及,並對埃及的古文物研究多有影響,更掀起歐洲的埃及考古熱,故後來埃及贈送方尖碑以作為對法國的感謝。正解為(C)

32. 出處:康熹版《歷史2CH7-2 北亞民族的興起

解析:從題幹引文的描述可知,脫古孛斡勒人雖然世代永為蒙古之僕,但是,脫古孛斡勒人中有才華者仍能受到重用。其次,在蒙古的政治體制當中,君臣關係也是主從關係,大汗擁有絕對的權威。正確的選項為(D)(A)與題幹敘述的情況不符(B)題幹中看不出朝臣有卑視、不服的情況(C)題幹中顯示大汗有絕對的權威,大臣絕對效忠,而非時時起衝突。

33. 出處:康熹版《選修歷史上》CH8-2 理性與啟蒙

解析:此時的建築風格的改變,主要是從宮殿建築走向小廳堂的崛起,尤其是裝飾富麗的閨閣內室,貴金屬小飾品、貝殼裝置等,加上色調上的轉變,可看出題幹所指應是從巴洛克到洛可可藝術的轉變,時間約在18世紀,正解為(C)

34. 出處:康熹版《選修歷史上》CH9-2 社會經濟思潮

解析:這種社會主義理論強調必須獲得多數人民的支持,在委員會中辯論法案,主張循序漸進,用理性平和的議會方式進行社會主義改革,正解為(C)。歐文派社會主義接近烏托邦理想,馬克思社會主義則標榜階級鬥爭。

二、多選題

35. 出處:龍騰版《歷史1CH2-2 荷、西殖民臺灣;康熹版《歷史1CH2-1 海權時代的開啟

解析:有兩個具體條件要同時滿足,首先,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政策或作為,其次,對原住民的影響至清代還看得到,也就是歷經鄭氏統治時期仍持續者。(A)漢人、原住民和政府三者間特殊的賦稅制度關係,指政府將轄下原住民村社的交易權公開招標出去,藉以滿足稅賦,得標的漢族商人,則獨占原住民村社的交易,包括買和賣,此制度延續至清朝,是正解(B)荷蘭人教導西拉雅族人以羅馬字母拼寫新港語,至清代原住民仍有用新港文簽訂與漢人的土地契約,這些紀錄被保存下來,是為新港文書,是正解(C)鄭氏統治時期王田被改成官田(D)鄭氏統治時期已導入中國傳統官僚體制(E)原住民被收編進入國家體制中,有賦稅、徭役的義務,清代也有對原住民勞役徵調,是正解。

36. 出處:康熹版《歷史3CH10-1 鄂圖曼與蒙兀兒帝國、CH11-2 海外探險與新舊大陸的接觸、康熹版《歷史4CH1-1 科學革命與啟蒙運動的意義與影響

解析: (A)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勢力在17世紀達於鼎盛,之後,國力逐漸走下坡,原因和帝國內部統治階層腐化有關,為正解(B)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實施宗教寬容政策(C)約莫同一時間,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和英國分別崛起,相形之下,霸權受到挑戰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風華不再,為正解(D)鄂圖曼專制對比法國啟蒙思想,自然會有土耳其不如歐洲之感,為正解(E)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以文化包容的強權自居。

37. 出處:康熹版《歷史3CH6-1 外交政策的演變

解析: (D)蘇聯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沒辦法公然反對聯合國決議,並未派正規軍介入。

38. 出處:康熹版《歷史4CH9-1 冷戰結束與世界政局的變化

解析: 1970年代末期開始的英、美「新保守主義」,以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美國總統雷根兩人為代表,標榜國家利益優先,積極對共產宣戰,取消經貿的限制強調經濟的自由競爭,減少政府干預。(A)應是壓制工會活動(B) (C) (D)符合政府減少干預經濟的主張,為正解(E)政府採自由競爭,應是減少對匯率的管制。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

一、出處:龍騰版《歷史1CH6-1 從「黃龍」到「日章」、CH7-1 政治、社會與文化的變遷;康熹版《歷史1CH6-1日本統治前期與臺民反應、CH7-1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解析:「三千煩惱絲」一般泛指頭髮(髮事),資料甲說的是剪除辮髮之後,消除陋習,感覺晉升文明國家之林。資料乙描寫統治者利用警察執行放足、斷髮政策,一般人民無所適從,感受不佳,對放足、斷髮政策的看法為消極且否定的。資料丙描寫作者本來就喜歡西式的裝扮,卻因清代的習俗如此而無法如願,但馬關條約清割讓臺灣後,作者旅遊日本又被毀罵,基於便利起見,還是剪除辮髮,故其剃髮的轉折應與日本統治臺灣有關。

二、出處:康熹版《歷史2CH4-1 學術教育

  解析:從資料乙的內容來看,以史記為名是傳統歷史著述的習慣,資料甲「太史公百三十篇」指的才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史記》專書。資料丙王鳴盛的形容,很容易誤認漢志史記百三十篇,是東周各國史書,應作「太史公記」較妥當。

三、出處:康熹版《歷史3CH8-2 羅馬共和與帝國的發展

  解析:資料甲和乙中,對羅馬帝國周邊遊牧民族的描述都使用醜化的敘事字眼,例如:醜如怪物、像站立的野獸、如同貪婪的鷹,可看出有濃厚的我族中心主義或文化本位主義的觀點存在。兩則資料裡都可看出史家指出他們居無定所,到各地就食,還有缺乏法律觀念,不受政府管控。

四、出處:康熹版《選修歷史下》CH5-1 非洲黑人文化

  解析:在工業革命出現動力運輸工具前,駱駝等獸力是最主要的沙漠運輸工具,而大約從34世紀左右,北非的商人便開始馴養駱駝,並開始透過駱駝橫跨撒哈拉沙漠與西非進行貿易,而甘願冒險穿越撒哈拉沙漠的主要商品一定是需求甚大或者價值甚高的,而西非產金而缺鹽,地中海沿岸則多鹽卻缺金,故金、鹽貿易便成為跨撒哈拉沙漠的重要商品。直到大航海時代來臨後,歐洲找到通往西非更快速的道路,這條跨撒哈拉沙漠的駱駝運輸路線便因而沉寂。

15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