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度國文科指定科目考試試卷 ______年 ______班 學號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 總 分 |
第壹部分:選擇題(占55分)
一、單選題(34分)
說明:第1題至第17題,每題有4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選項,請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答對者,得2分;答錯、未作答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 )1. 下列文句,完全沒有錯別字的選項是:
(A)齊柏林的紀錄片發聾振憒,喚醒國人的土地保育意識
(B)獲得國際電影大獎的肯定後,他成為熾手可熱的明星
(C)職場新人如能虛心求教並多演練實務,將可稗補闕漏
(D)這項改革方案應審慎評估風險,以免推動時窒礙難行
( )2. 閱讀下文,選出依序最適合填入□內的選項:
甲、我緩緩睜開眼,茫然站在騎樓下,眼裡藏著□□的淚水。世上所有的車子都停了下來,人潮湧向馬路中央。(渡也〈永遠的蝴蝶〉)
乙、如果鏡子是無心的相機,所以□□,那麼相機就是多情的鏡子,所以留影。這世界,對鏡子只是過眼雲煙,但是對相機卻是過目不忘。(余光中〈誰能叫世界停止三秒〉)
丙、時時想著吃,吃罷上頓盼下頓。肚裡老是□□,那可真是飢火如焚;老是咕咕叫,那可真是飢腸轆轆;不管飯菜好壞都想吃,那可真是飢不擇食。(周同賓〈飢餓中的事情〉)
(A)滾燙/縹渺/匱乏 (B)滾燙/健忘/發燒
(C)潸潸/縹渺/發燒 (D)潸潸/健忘/匱乏
( )3. 下列是一段古文,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
古者諫無官, 甲、漢興以來,始置官 乙、使言之,其為任亦重矣
丙、自公卿大夫,至於工商,無不得諫者
丁、居是官者,當志其大,舍其細,先其急,後其緩
戊、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眾,得失利病,萃於一官
專利國家,而不為身謀。(司馬光〈諫院題名記〉)
(A)甲乙丁戊丙 (B)甲丁戊乙丙 (C)丙甲戊乙丁 (D)丙戊乙甲丁
( )4. 依據下文,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這幾年,人類繼續移民入侵此地,索馬利族人也常放牧牛群大肆啃草,他們的盜獵者更不斷射殺大象與犀牛,換取金錢。亞當森也顧不得肯亞當局的顏面與聲明,盡其一己之力,不斷地追捕盜獵者,甚至搭小飛機,像鷲鷹一樣在天空盤旋、探查;並且撰文向媒體投書,揭露事實。他知道,自己在打一場必輸的戰爭;但他必須打下去,如果八十三歲的他還不做,就沒有人接棒了。(劉克襄〈誰殺了大貓的守護神〉)
(A)亞當森不畏壓力,向國際媒體揭露肯亞當局非法獵捕大象與犀牛的事實
(B)雖知與盜獵者作對一定會輸,亞當森仍持續聯合索馬利族人追捕盜獵者
(C)因索馬利族入侵與盜獵,使亞當森只好向肯亞當局檢舉並致力將其驅逐
(D)亞當森阻止盜獵,並未獲肯亞當局有力支援,而且也不受肯亞當局歡迎
( )5. 依據下文,關於王闓運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王闓運,字壬秋,又字壬父。生時,父夢神榜其門曰:「天開文運」,因以闓運為名。顧天性愚魯,幼讀書,日誦不及百言,又不能盡解,同塾者皆嗤之。師曰:「學而嗤於人,是可羞也。嗤於人而不奮,無寧已。」闓運聞而泣,退益刻勵,昕所習者,不成誦不食;夕所誦者,不得解不寢。年十五,始明訓故。(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
(A)出身書香世家,嘗夢來日必登金榜
(B)塾師見其困學,斥以自餒不如放棄
(C)讀書不求甚解,疏於考究典籍訓故
(D)重理解捨記誦,能自樂至廢寢忘食
(
)6. 右列甲、乙、丙三聯依序對應的人物,正確的選項是:
(A)孟軻/劉基/蘇軾
(B)孟軻/諸葛亮/袁宏道
(C)司馬遷/劉基/袁宏道
(D)司馬遷/諸葛亮/蘇軾
( )7. 依據下文,符合全文旨意的選項是:
彊令之笑不樂;彊令之哭不悲;彊令之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缶醯黃,蚋聚之,有酸,徒水則必不可。以貍致鼠,以冰致蠅,雖工,不能。以茹魚去蠅,蠅愈至,不可禁,以致之之道去之也。桀、紂以去之之道致之也,罰雖重,刑雖嚴,何益?(《呂氏春秋》)
茹魚:腐臭的魚。 |
(B)治國悖離民心,如同為淵驅魚
(C)大材不宜小用,割雞焉用牛刀
(D)國君用人之術,務在明賞慎罰
( )8. 依據下文,符合全文旨意的選項是:
或北陸初結,或東風始興。睹之也知其脆易破,涉之也恐其任不勝。由是屏氣而行,虛心而進。在陽敢思乎不冶,通陰庶懷乎克慎。
(A)安步當車 (B)臨深履薄 (C)盈科後進 (D)危言危行
( )9. 下表是「吾」、「爾」、「子」作人稱稱謂時,在《論語》和《孟子》中的使用情形統計(如:《論語》的「吾」有77.9%用於「上對下」的情境),根據下表,選出研判恰當的選項:
人稱稱謂
使用情境
吾
爾
子
《論語》
《孟子》
《論語》
《孟子》
《論語》
《孟子》
上對下
77.9%
45.1%
81.0%
6.3%
0.0%
47.9%
平輩之間
1.8%
6.6%
0.0%
0.0%
8.0%
45.1%
下對上
3.5%
7.4%
0.0%
0.0%
76.0%
7.0%
對象不明或其他情境
16.8%
40.9%
19.0%
93.7%
16.0%
0.0%
(A)在《論語》和《孟子》中,「爾」的使用情境皆為上對下
(B)根據「吾」的使用情境,下對上以「吾」來稱呼自己較有禮貌
(C)《論語》裡通常會依彼此尊卑關係,使用「爾」或「子」稱呼對方
(D)從《論語》到《孟子》,「吾」的使用情境變化較「爾」和「子」顯著
( )10. 下文所描寫的西螺柑特質,理解正確的選項是:
圍爐飲酒,對燭讀書。熱腸之際,燥吻之餘。嗽其清津,醉意能醒;吮其玉液,夢慵亦舒。幾回寒味,醰醲流甘之後;一座冷香,繚繞擘瓣之初。(洪繻〈西螺柑賦〉)
(A)驅寒生暖,宜共品嘗 (B)清熱醒酒,足資入藥
(C)滋味清芳,沁人心脾 (D)可製佳釀,吟詠助興
( )11. 依據下列《西遊記》中的書信,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對案三曹:審理案件時,召原告、被告、證人三造對質。 |
辱愛弟魏徵,頓首書拜,大都案契兄崔老先生台下:憶昔交遊,音容如在。倏爾數載,不聞清教。常只是遇節令,設蔬品奉祭,未卜享否?又承不棄,夢中臨示,始知我兄長大人高遷。奈何陰陽兩隔,天各一方,不能面覿。今因我太宗文皇帝倏然而故,料是對案三曹,必然得與兄長相會。萬祈俯念生日交情,方便一二,放我陛下回陽,殊為愛也。容再修謝。不盡。
(A)寄信者是崔老先生,受信者是魏徵
(B)崔老先生請魏徵多照顧太宗皇帝,免其懸念
(C)由提稱語「台下」可推知,崔老先生為魏徵的長輩
(D)魏徵無法在人世間見到崔老先生,但仍按時備清饌表達懷思
12-13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2-13題。
西方對於悲劇的定義,大多談到人的局限性──主角最終發現自己只不過是受更大的意志所支配的對象,但在必然性的驅使之下,仍無可奈何地走向毀滅。我們不必指望在中國的傳統裡發現西方意義上的悲劇,這種悲劇的結構是受文化限制的。不同的文明有各自不同的典型,我們可以在非道德的必然性與人的道德秩序的衝突中,發現中國的典型。中國傳統中非道德的必然性,通常是指周而復始的自然,是一種非人格的力量,人們稱之為「命」。相對於西方悲劇的必然性來說,最引人注目的對比,是這種必然性完全能夠為人所理解,而且每當不可避免的事情快要發生時,會出現許多徵兆,「命」往往通過這些徵兆顯示它的存在。西方的悲劇英雄總有一個從懵然無知到恍然大悟的過程;在中國,與悲劇英雄對應的人物常在既定的不幸結局來臨前,早就認識到這種結局是不可避免的。主角在這裡沒有抗爭,而是在註定要遭受不幸的情況下「知其不可而為之」,令人崇敬地克服絕望情緒。(改寫自宇文所安《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
( )12. 下列敘述,符合作者看法的選項是:
(A)西方的悲劇英雄雖然早已預知難逃毀滅,仍堅持抗爭不懈
(B)中國傳統中的「命」具有非人格的神祕性,人們無從窺知
(C)中國缺乏西方意義的悲劇,乃因人們習於順「命」而遠遁
(D)無論西方或中國的傳統,皆有人們無法超越必然性的思維
( )13. 下列人物,符合作者所謂「與悲劇英雄對應的人物」的選項是:
(A)「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的文天祥
(B)「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的李後主
(C)「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的賈誼
(D)「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的丘逢甲
14-15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4-15題。
「其」可作「其中之」講,如:「孔融幼時,與諸兄食梨,取『其』小者。」「其」的這種用法可說是從「他的」之義變化出來,但也未嘗不可仍作「那個」講。「其」的這兩種意義本來密切相連,「他的」就等於「那個……的」。我們因為白話裡用的詞不同,就生出分別,古人大概感覺只有一個作為指稱之用的「其」。「其」還有一種用法,表示語氣。這和指稱用法毫無關係,應該是兩個不同的詞,只是寫成同一形式罷了。「其」表示的語氣,或為測度,和「殆」差不多,如:「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或為勸勉,如:「爾『其』無忘乃父之志!」這個「其」和白話的「可」相當。(改寫自呂叔湘《文言虛字》)
( )14. 依據上文,符合作者看法的選項是:
(A)「殆」、「可」、「其」三者作為語氣詞,意義可相通
(B)表示語氣的「其」,是從作為「其中之」的「其」變化而來
(C)「其」作「他的」講和作「那個」講,是為了白話理解之便
(D)古文中「其」作為語氣只有一種用法,在白話才有測度和勸勉的區別
( )15. 依據上文,下列文句中「其」的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測度語氣,「殆」之意
(B)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勸勉語氣,「可」之意
(C)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指稱用法,「其中之」之意
(D)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指稱用法,「那個」之意
16-17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6-17題。
謝枋得,宋末元初人。1276年率兵抗元,無援而敗。南宋滅亡後,隱居於福建,元朝曾數度徵聘,始終堅辭不應。1289年,遭福建省參政強制送往京師,乃絕食五日而死。 | ||
慶全庵桃花 謝枋得 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見一年春。 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 桃花 徐孚遠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 ||
徐孚遠,明末清初人。明朝亡後,曾參與抗清之舉。1661年隨鄭成功入臺,不久徙居廈門。1663年,清軍攻陷廈門,徐孚遠擬攜眷返家鄉江蘇未果,滯留廣東,1665年病故。 |
( )16. 下列關於謝、徐二人詩中「桃花源」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謝枋得希望所居的「桃花源」不受外界打擾
(B)徐孚遠認為「桃花源」之地不適合安居久留
(C)二人都因傾慕陶淵明而四處尋訪「桃花源」
(D)二人皆自認已找到陶淵明的「桃花源」遺址
( )17. 若謝詩作於福建,徐詩作於臺灣,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徐詩「問君何必武陵回」的「武陵」,是暗指臺灣
(B)謝詩「怕有漁郎來問津」的「漁郎」,是暗指作者自己
(C)二詩運用「避秦」典故時,皆將原本避亂之地引申為不受異族統治之地
(D)二詩的「花飛莫遣隨流水」、「朵朵還如人面開」,皆流露避世而居的喜悅
二、多選題(21分)
說明:第18題至第24題,每題有5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項,請將正確選項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之選項獨立判定,所有選項均答對者,得3分;答錯1個選項者,得1.8分;答錯2個選項者,得0.6分;答錯多於2個選項或所有選項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 )18. 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運用恰當的選項是:
(A)暴雨成災,當地居民因為缺乏糧食而腹笥甚窘
(B)受到食安新聞影響,民眾杯弓蛇影,減少外食
(C)小陳力阻父親逢人說項,希望靠自己出人頭地
(D)她從前輩的經驗拾人牙慧,因而見解新穎獨到
(E)他當年總誇自己是一時瑜亮,如今卻一事無成
( )19. 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執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
(B)一夕歸,見二人與師「共」酌/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C)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淡「屬」素敦古處,新、艋尤為菁華所聚之區
(D)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與先君子善,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云」
(E)毅宗之語公主,亦曰:「若」何為生我家/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
( )20. 陳列在〈玉山去來〉一文中形容玉山主峰頂上的煙雲變化:「好像交響樂在一段管弦齊鳴的昂揚章節後,轉為沉穩,進入了主題豐繁的開展部」,以聽覺感受形容視覺感受。下列文句,將某一感官的感受以其他感官的感受表達的選項是:
(A)俄而棋勢吃緊,兩人都站起來了,劍拔弩張,如鬥鵪鶉
(B)我不會喝酒,一小杯我就醉,並且醉得很厲害,像害一場大病
(C)就像一條繩子,蟬聲把我的心紮捆得緊緊地,突然在毫無警告的情況下鬆了綁,於是我的一顆心就毫無準備地散了開來
(D)但不知啥緣故,在清晨四時多一點即醒來發愣。忽然間,好像是黑色翅膀的飛魚飄過我眼簾,剎那間我感到萬分的舒暢
(E)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後,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迴百折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裡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
( )21. 依據下文,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紅樓夢》作者透過神話與寓言的層層架構,創造了一個開天闢地的頑癡情種賈寶玉,以這個踽踽於洪荒的第一畸零人,來傳達他對生命的孤奇領悟。
凡讀《紅樓夢》而真能為解人者,必能體味作者徘徊掙扎於傳統文化激流中之無奈與痛楚。作者創造了一個獨步古今的賈寶玉,其靈奇乖僻,完全處於傳統法度之外;其耽情溺色,更使天下視之若魔。這個賈寶玉是被幽禁於傳統文化心靈深處的禁忌與壓抑之大解放,故人亦以「混世魔王」稱之。
《紅樓夢》以情為心的全盤架構,正契應湯顯祖「因情成夢,因夢成戲」、「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之說。在有法之天下中,有情之天下只能成其為夢,以寄諸於筆墨之間。賈寶玉癡魔怪僻的造型,固然是一種「情」的誇張強調、壓抑與反抗的姿態,然則另一面向,卻也依舊是一個掩飾的面具,一種畸零的姿態。故以之為魔為怪,為病為疴,正顯示正統禮法之約束力量依然存在。(改寫自張淑香〈頑石與美玉〉)
(A)「混世魔王」象徵賈寶玉雖不容於世,卻不願受拘束的反抗力量
(B)《紅樓夢》以情為心,藉由「夢」暗示情不被法所容的現實困境
(C)《紅樓夢》作者創造賈寶玉的畸零姿態,隱含對人生的一種幽獨懷抱
(D)魔怪病疴點出賈寶玉與眾不同的特質,用以暗喻耽情溺色實為一種病
(E)以神話為故事架構,是為了規避《紅樓夢》作者不接受傳統禮法的事實
白靈〈及時雨〉 滿江的濃墨自兩萬英尺的高空/瀉下,瀉──下/下到山頭丘陵盆地以及我家窗前卻是/烏雲洶 湧/一似踢起煙塵萬丈/奔騰在宣紙下端的/萬匹黑馬/遲遲不肯下凡 新店溪的血壓正低/水龍頭們在我洗澡的當頭忽然/氣喘,太太守候門外的消防車旁叫著/水呀水呀/而昨天還在山上的/青潭直潭翡翠谷/今天都坐在報紙上飛進屋來 宋江外號「及時雨」 |
( )22. 依據右詩,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奔騰在宣紙下端的/萬匹黑馬/遲遲不肯下凡」,敘寫烏雲密布但始終未降雨
(B)「水龍頭們在我洗澡的當頭忽然/氣喘」,描繪因水龍頭故障使水管壁發出異聲
(C)「青潭直潭翡翠谷/今天都坐在報紙上飛進屋來」,指報紙報導天降甘霖的消息
(D)「一道金鞭猛地抽了我眼睛一下」,描摹雨過天青時,虹橋乍現天際,光彩炫目
(E)「哎呀!好個宋江」,運用《水滸傳》的典故,抒發終降大雨的快意,具體點題
( )23. 武俠小說論及武術武道,多受傳統文化影響。依據古龍《浣花洗劍錄》中紫衣侯對劍法的論述,可與其觀點相應的選項是:
(A)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B)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C)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D)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E)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 )24. 下列二段文字論述曲的創作,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甲、秋燈明翠幕,夜案覽芸編。今來古往,其間故事幾多般。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瑣碎不堪觀。正是不關風化體,縱好也徒然。 論傳奇,樂人易,動人難。知音君子,這般另作眼兒看:休論插科打諢,也不尋宮數調,只看子孝共妻賢。正是驊騮方獨步,萬馬敢爭先?(高明《琵琶記》〈水調歌頭〉)
乙、何元朗,一言兒啟詞中寶藏。道欲度新聲休走樣。名為樂府,須教合律依腔。寧使時人不鑑賞,無使人撓喉捩嗓。說不得才長。越有才,越當著意斟量。(沈璟〈二郎神‧論曲〉)
(A)甲文主張傳奇宜透過故事的演出,達到移易風俗的作用
(B)乙文認為作者越是有才華,越當以通俗為標準斟酌文詞
(C)甲文強調戲曲的趣味性與娛樂性,乙文強調作家的才情
(D)甲文重視戲曲教化效果,乙文不太在意曲作是否受賞識
(E)甲乙二文皆主張作曲應費心經營,務必使曲文協合音律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占45分)
說明:本部分共有二題,請依各題指示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案卷」上,並標明題號一、二。作答務必使用筆尖較粗之黑色墨水的筆書寫,且不得使用鉛筆。
一、觀點闡述(18分)
參考框線內的甲、乙、丙三則材料,發表你對「國際人才流動」的看法。文長限200-250字(約9-11行)。
甲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李斯〈諫逐客書〉) 乙 本國人才受到他國提供的優渥薪資或居留條件所吸引,為他國效力,造成本國人才外流嚴重。 丙 輸入人才有助提升國家競爭力,但也會剝奪本國人才就業機會、瓜分社會資源、衍生文化衝擊。 |
二、作文(27分)
生命中,我們會經由各種方式與人相遇,也往往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真實性情、發展優勢、人際角色……,從而思考自己的可能或不能。你在人際互動中如何找到自己?對於所找到的自己,你有什麼期待?
請以「在人際互動中找到自己」為題,寫一篇文章,論說、記敘、抒情皆可,文長不限。
試題大剖析
南湖高中/王慧茹
答 案
一、單選題
1. D 2. B 3. C 4. D 5. B 6. C 7. B 8. B 9. C 10. C
11. D 12. D 13. A 14. C 15. A 16. A 17. C
二、多選題
18. BC 19. DE 20. CE 21. ABC 22. AE 23. ABD 24. AD
解 析
第壹部分:選擇題
一、單選題
1. 解析:(A)憒→聵。
(B)熾→炙。
(C)稗→裨。
2. 解題關鍵:本題採消去法可獲正確答案。
解析:甲、「眼裡藏著□□的淚水」,言眼淚「含藏」在眼眸中的狀態。故可知應為「滾燙」。可先刪去(C)(D)。「潸潸」,指淚流不止的樣子,於文意不合。
乙、鏡子是「無心的相機,所以□□」,呼應「無心」,應選「健忘」,也與下句的「留影」對應。可刪去(A)。「縹渺」,高遠隱忽而不明。
丙、「肚裡老是□□,那可真是飢火如焚」,呼應「飢火如焚」,應選「發燒」,故可得出正解(B)。
3. 解題關鍵:本題可採從頭順接及消去法解題。
解析:題幹先以「標宗旨」方式,點出全文總綱,言「古無諫官」,人人皆可以勸諫。以下分述專設諫官之特出,故應先選丙,可先消去(A)(B)。然後接甲逆溯諫官來歷、作用及功能,可選出甲戊,全題已知丙甲戊順序,套入(C)順讀一遍,可知為正確答案。甲戊皆從宏觀處著眼,乙收結前幅所言。再論諫官個人之職掌修養為丁,故可確認(C)為正確答案。語譯:古代沒有專門規勸君王的官職,從公卿大夫,到工、商百姓,都可以規勸君王。(等到)漢朝興盛以後,才有了諫官的專門官職。將天下所有的政事,四海之內的百姓,國家社稷的利弊得失,都歸聚於諫官身上,讓他將一切正確的主張說出來,他的責任很重要啊!當一名好諫官,應注意重要的地方,捨棄細微之處;把緊急的事放在前面,把不要緊的事放後面;一心只為國家利益謀劃,而不為個人的身家籌謀。
4. 解析:文中指出,「亞當森顧不得肯亞當局的顏面與聲明,……不斷追捕盜獵者」,故可知答案是(D)。
(A)應是盜獵者非法獵捕大象、犀牛,非「肯亞當局」捕獵。
(B)「索馬利族人也常放牧牛群大肆啃草,他們的盜獵者更不斷射殺大象與犀牛,換取金錢。」可知索馬利族人除放牧牛群大肆啃草外,也有盜獵行為。而亞當森追捕盜獵者是盡一己之力,未提及是否聯合索馬利人。
(C)從「撰文向媒體投書,揭露事實」可知亞當森是向「媒體」揭露環境破壞問題,而非「肯亞當局」。
5. 解題關鍵:本文敘述王闓運生平,判斷引文關鍵可得出答案。
解析:語譯:王闓運,字壬秋,又字壬父。王父因為在王生出生之時,夢見自家門榜有:「天開文運」四字,所以幫他取名為闓運。但是王闓運天資不好又愚笨,從小讀書,每天念不到一百句,又不能完全理解,私塾裡的同學都取笑他。他的塾師表示:「學習而被人嘲笑,是羞恥的事。被人嘲笑而不奮發,不如就不要讀了。」闓運聽完這話以後就哭了,回家後更加刻苦自勵,白天所學的,若未能誦讀完成,就不吃飯;傍晚所誦習的,若不能理解就不睡覺。一直到了十五歲,才明白文字語詞的意思。
(A)文中未提及王生之出身,登金榜事是王父所夢。
(C)文中提及王生「退益刻勵、不成誦不食、不得解不寢」,「年十五,始明訓故」,可知讀書甚用功,十五歲時明訓故。
(D)文中僅言王生刻勵於學,未提及「自樂至廢寢忘食」。
6. 出處:甲:韓城〈司馬遷祠楹聯〉。
乙:〈明正德皇帝御題劉基廟聯〉。
丙:湖北〈「三袁杯」袁宏道墓徵聯〉。
解題關鍵:判讀聯語中之關鍵字詞,兼採消去法,可得出正確答案。
解析:甲由「幽愁發憤、信史」可知是司馬遷。
乙由「開國文臣第一、運籌畫計」可知是明初開國功臣之一的劉基。
丙由「性靈直出」、「公可安然」可知是公安派袁宏道。
7. 出處:《呂氏春秋•仲春紀•功名》。
解析:文中以「醯酸蚋聚」比喻人民匯聚的情形,末以桀紂之史例為證,言治國需得民心。故可選出(B)。語譯:強迫人笑,笑得不快樂;強迫人哭,哭得不悲傷;強迫命令人去從事道業,可以完成小道,但不可以完成大道。水缸裡的醋黃了,蟲蚋聚集在上頭,是因為發酸了,若是只有水就不會這樣。拿狸貓來招引老鼠,拿冰塊來招引蒼蠅,雖然工巧,但不能招引它們來。用腐臭的魚趕蒼蠅,蒼蠅來得越多,不可禁止,這是用招引的方法來驅趕它們。桀、紂用驅趕百姓的方法,卻希望招來他們,即使用重罰嚴刑,又能有什麼幫助呢?
(B)為淵驅魚:水獺想吃魚,卻把魚趕到深淵去。比喻處理不當而使結果違背最初的願望。
8. 出處:闕名《欽定四庫全書.履薄冰賦》。
解析:「初結、其脆易破」和「(結霜)冰」有關,「屏氣而行,虛心而進」,代表走在危險的地方。故可知是「如履薄冰」的寫照,應選(B)。引文中有錯字,末兩句應是:在陽敢思乎不「治」,通陰庶懷乎克慎。語譯:(薄冰)有時在冬天初成,有時在初春才出現。看見它知道容易脆破,徒步而過擔心它不能承受重量。於是小心翼翼抑止呼吸,敬謹畏懼地前行,心有所愧而進。白天的時候,哪敢不修身,到了晚上,差不多能懷抱著敬慎的心情了。
9. 解題關鍵:此係測驗圖表比例判讀,其實和《論》、《孟》原典無關,考生不必多擔心。
解析:(A)在《論語》和《孟子》中,使用「爾」字除上對下之外,還用在對象不明或其他情境。
(B)下對上以「子」之稱為最多。
(D)從《論語》到《孟子》,「吾」變化最多是上對下情境,差異為32.8%;「爾」變化最多是上對下和對象不明或其他情境,差異為74.7%;「子」變化最多是下對上情境,差異為69%。因此「吾」的使用情境變化較「爾」和「子」不顯著。
10. 解析:此嘆美西螺柑之作。語譯:圍爐飲酒時可吃,在燭光下讀書時可吃。在胃腸暖熱之時,嘴唇乾燥之時可吃。吸吮它(西螺柑)的清甘汁液,能醒酒意;吸取它的果液,也能緩解作夢後的慵懶。幾次在醇厚流甘之後,繼續品其寒味;剝開西螺柑果瓣之初,繚繞滿座的冷香。
(A)由文中「熱腸之際,燥吻之餘」,可知柑可「解熱」,而非「生暖」。
(B)文中提及「熱腸之際,燥吻之餘。嗽其清津,醉意能醒」,可知柑可清熱醒酒,但未提及「入藥」與否,故不可選。
(C)由「幾回寒味,醰醲流甘之後;一座冷香,繚繞擘瓣之初」,可知西螺柑滋味清芳,沁人心脾,故本選項正確。
(D)文中提及圍爐飲酒時可食,亦有醒酒之效,但未提及是否能製佳釀。
11. 出處:《西遊記•第十一回遊地府太宗還魂 進瓜果劉全續配》。
解析:語譯:蒙您辱愛的弟弟魏徵,頓首敬書,大都案契兄崔老先生台下:想起我倆從前交遊,您的聲音容貌如在目前。不知不覺忽然過了數年,沒能聽聞您的教誨。常常只能逢遇節慶,敬設蔬果奉品拜祭,不知道您享用與否?又承蒙您不棄,臨在夢中垂示,才知道我的兄長大人陞遷高官。無奈陰陽兩隔,天各一方,不能親自見面。現在因太宗文皇帝忽然故去,猜想應是審理此案,要召原告、被告、證人三方,我便必然可以與兄長相會了。盼望顧念平生交情,方便我一下,暫放我陛下返回陽間,方為特殊眷愛。容我再次向您感謝。不盡一一。
(A)寄信者是魏徵,受信者是崔老先生。
(B)魏徵請崔老先生放太宗皇帝暫返陽間。
(C)由提稱語「台下」可推知,崔老先生為魏徵的平輩親友。
(D)由「遇節令,設蔬品奉祭」可知。
12. 解析:作者並不認為西方意義的悲劇,會在中國發生,因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
(A)西方的悲劇英雄總有一個從懵然無知到恍然大悟的過程。
(B)中國傳統中的「命」具有非人格的力量,每當不可避免的事情快要發生時,「命」以徵兆式的顯示,預告人們「命」的存在,幫助人們做出選擇判斷或因應方式,因此可以先窺知。
(C)中國雖缺乏西方意義下的悲劇,但仍有與西方「悲劇英雄」相對應的人物,非順命而能立命、造命。
13. 解析:據文中所說,西方的「悲劇英雄」必須自覺地、無可奈何地走向毀滅,但在中國則會在知命之後選擇與之抗爭,因此僅(A)的文天祥「知其不可而為之」,「主動選擇」殉死,合於悲劇英雄特徵。
(B)被賜鴆而死,未「知其不可而為之」。
(C)抑鬱而死。
(D)無可奈何地離開臺灣,未能殉死。
14. 解析:(A)不可相通。「殆」為測度語氣;「可」為勸勉語氣。
(B)作為指稱之用的「其」,才是從「其中之」的「其」變化而來。
(D)古文中「其」作為語氣的用法,本有測度和勸勉的區別。
15. 出處:(A)《論語‧憲問》。
(B)顧炎武〈廉恥〉。
(C)陶淵明〈桃花源記〉。
(D)《荀子‧勸學》。
解題關鍵:此題測驗對虛詞用法說明的理解。
解析:(A)指大概:測度語氣,「殆」之意。
(B)豈、何:反詰語氣,「豈」之意。
(C)他們的:指稱用法。
(D)假如:假設語氣,「若」之意。
16. 解析:謝枋得〈慶全庵桃花〉語譯:我找到像避秦人找到的桃花源那樣理想的地方,看到桃花紅了,才發現一年的春天又來臨了。桃花紛紛飄落,切莫讓花瓣飄進溪流中,怕有多事的漁郎來打探、干擾這裡的生活。
徐孚遠〈桃花〉語譯:海山春色輕易地來到,朵朵桃花像是人面一樣美豔開放。千年以來的避秦之處,真正就在這裡,又何必問您要不要回到武陵呢?作者於末二句暗示:「若臺灣真的是躲避清兵的仙境,那又為什麼要回到中國呢?」表達自己留在臺灣或返回中國的兩難抉擇。
(B)徐孚遠不確定自己是否該留在「桃花源」之地。
(C)二人都在現實世界中,找到「桃花源」所在。
(D)二人皆認為找到現實中的「桃花源」,非遺址。
17. 解題關鍵:此測驗文意比較及文化背景常識。
解析:(A)指中國。
(B)暗指外在世界的人。
(D)前句言怕受外人打擾的罣礙,後句言桃花盛開的美景。
二、多選題
18. 解析:(A)比喻讀書甚少,亦可引申為書到用時方恨少。
(B)相傳杜宣夏至日赴宴,見酒杯中似有蛇,但不敢不飲。酒後胸腹極痛,醫治不癒,後得知是壁上赤弩照在杯中,形影如蛇,於是病痛立刻痊癒。後比喻為不存在的事情枉自驚惶。
(C)唐人項斯未聞名前,以詩謁見國子祭酒楊敬之,敬之愛項斯之才,逢人就讚揚他。後比喻到處替人遊說或替人講情。
(D)比喻蹈襲他人的言論或主張。
(E)形容兩個極富才華之人不相上下,難分伯仲。
19. 出處:(A)賈誼〈過秦論〉/《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B)蒲松齡〈勞山道士〉/《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C)曹丕《典論‧論文》/鄭用錫〈勸和論〉。
(D)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E)黃宗羲〈原君〉/司馬遷《史記‧鴻門宴》。
解析:(A)柄,此指鞭柄/通「撫」。
(B)共同、一起/通「供」,供給。
(C)連綴/歸屬、隸屬。
(D)語末助詞,無義。語譯:我登上箕山,上頭有許由的墳塚/語末助詞,無義。
(E)你/你。
20. 出處:(A)梁實秋〈下棋〉。
(B)黃春明〈戰士,乾杯!〉。
(C)簡媜〈夏之絕句〉。
(D)夏曼‧藍波安〈飛魚季〉。
(E)劉鶚〈明湖居聽書〉。
解題關鍵:此題測驗「移覺」修辭。
解析:(A)視覺摹寫(兩人都站起來了)、譬喻(如鬥鵪鶉)。
(B)譬喻。
(C)以視覺(紮捆、鬆了綁),寫聽覺(蟬聲)。
(D)以象徵表達傳統的文化正強烈的吸引著作者。
(E)以視覺(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裡盤旋穿插),寫聽覺(王小玉說書之唱音)。
21. 解題關鍵:文意理解判斷,答題時,各選項之正解均可在文中找到答案。
解析:(D)魔怪病疴點出賈寶玉特質,代表「情」的誇張強調、壓抑與反抗姿態,同時也是一種掩飾的面具,畸零的姿態。
(E)《紅樓夢》雖以神話為故事架構,但仍寫出正統禮法之約束力量依然存在。
22. 解析:(B)「新店溪的血壓正低/水龍頭們在我洗澡的當頭忽然/氣喘」,代表水壓不穩定,故水龍頭供水不暢,非水龍頭故障。
(C)青潭堰、直潭壩、翡翠水庫,都是臺灣的水壩,所以此句在說明報紙報導水庫水情吃緊,將分區限水。
(D)「一道金鞭猛地抽了我眼睛一下」,指一道閃電,故其後下了及時雨。
23. 出處:(A)《莊子‧外物》。
(B)《老子》第四十一章。
(C)《老子》第七十八章。
(D)《老子》第四十八章。
(E)《莊子‧大宗師》。
解題關鍵:文意及經典思想內涵之理解應用。武術是技術、表面,武道是本質、內在意義,紫衣侯習得精湛劍法,猶只在技術、表面,其師兄則得「劍意」、武道,不拘一形一式,可入化境。選答時,需選出得物象本質的討論。
解析:(A)語譯:語言是用來表達思想意義的,領會了思想意義便可忘卻語言的表象。
(B)語譯:真正最好的音樂,是沒有聲音的;最好的形象,是沒有形象;真正的大道,是隱而無名的。
(C)此言領導者之地位及責任,與引文內容不合。語譯:能承擔並處理國家最汙穢的事,才有資格當社稷的主人;能協調斡旋國家最不祥和的事,才能成為天下的王。
(D)語譯:追求學問,要求天天加益有得,追求大道,要求每天減少欲望。每天每天減損對自己的欲望,堅持不懈地一直減下去,就可以達到無為的境界了。達到無為的境界後,也就可以發現,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實現的。
(E)此言與其彼此救助苟活,不如各自保有逍遙之場,彼此相忘。語譯:泉水乾涸了,兩條魚因未能及時離開,而受困於陸地的小窪,兩條小魚相互吐沫來潤濕對方,以求生存,不如彼此在江水湖中,各自優遊生活,不相往來。
24. 解析:甲、旨在強調戲曲在人倫教化、移風易俗上的影響及作用。語譯:於秋燈明亮、夜晚的翠幕中讀眾多曲文,得見古往今來的許多故事。曲中甚少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故事瑣瑣碎碎不值一觀。這些曲文,若是與風俗教化無關,寫得再好也沒用。 談到傳奇曲,讓人取樂容易,但要真正動人卻很難。若得知音君子,能把曲文另眼看待:別認為這只是插科打諢的娛樂,也不要只在曲韻宮調音樂上追求,戲曲中,多的是家庭倫理、子孝妻賢的劇碼。這就好比驊騮駿馬正獨步千里時,其他的萬馬哪敢爭先呢?
乙、藉何元朗論曲,表達作者對作曲的看法。強調作曲應費心經營,使合音律,不要只是媚俗,在意曲作是否受時人賞識而已。語譯:何元朗,一句話就能開啟曲詞中的寶藏。說是想要譜作新樂,但可千萬別走樣。因為這種文體叫樂府,必須要協合音律聲腔。寧可不受當時人的欣賞喜愛,也不可讓人唱喊得喉嗓不暢。不要只是計較才分如何,越是有才華,越是應當多斟酌考量。
(B)乙文認為作者越是有才華,越當「啟詞中寶藏」,不要一味通俗,使新聲走樣。
(C)甲文強調戲曲亦有關於風化,具備教化意義。
(E)甲文未提及曲文需協合音律。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
一、觀點闡述
解題關鍵:
本文為擇定立場的寫作,文中必須針對「廣納人才、人才外流、人才互斥」三者間,擇定立場說明。甲乙丙三篇,分別代表以上三項觀點,考生僅需擇一析明,強化個人之所以採取支持哪種立場的原因即可,如此才能使論述集中有力。
參考答案:
針對人才流動,我的看法是,在全球化的時代,這些擁有創新技術、前瞻想法的菁英,既是「國際人才」就該為「國際」所用。人才是一國的資產,舉凡競爭進步均有待人才效力。臺灣應廣納國際人才,協同精進技術,豐實各種能力,參與世界對話,如此不僅能提升國家競爭力,也能在國際間確立地位,更能塑造臺灣愛才惜才、多元包容的形象。
全球的人資市場猶如一口方塘,人才流動則是不斷挹注的活水,唯有對外開放才能使池水永保清澈澄明,透過人力資源的流動分享,彼此互成共榮,才能使水塘充滿生機,流向百川大海。
二、作文
參考指引:
本篇作文需包含:
1. 在人際互動中如何找到自己?
2. 對所找到的自己,有何期待?
考生應舉具體事例,說明自己的人際互動過程,因所發生的人事,有所碰撞發現,因而「找到自己」。如何找到?找到什麼(真實性情、發展優勢、人際角色……)?如何應用這份發現?
範文:
在人際互動中找到自己
人是群居的動物,必在與他人的相處間度過一生,但卻只有少數人知道如何「自處」。在一次安寧病房的陪伴過程中,我找到不一樣的自己,也習得和自己相處的方法。
國中時,班上有一名身患侏儒症的女生,在她高一結束的那年暑假,我和幾位同學,陪她度過生命的最後幾天。得知小不點入住安寧病房,我簡直不敢相信,剛到醫院門口,內心便一陣天人交戰,病房內還是熟悉的她嗎?抑或是徒具心跳的軀殼?
在這一連串問題的碰撞間,我們來到病房。映入眼簾的,是當初一起上學的好夥伴,只是鼻子多了幾條橡皮管,手腕接著透明的點滴包。她有氣無力的喃喃……,隨即一陣咳嗽,護理人員趕緊叫她安靜休養。我們在她身邊約定,高中畢業後,要一起回去探望老師,雖然大家都知道安寧病房的意思,但我們都不說破,彼此許下約定時,她眼中閃過的光澤,像燃起了生命的花火。之後的幾天,她的氣色似漸漸好轉,到了某天晚上,她悄悄離開了。我沒有勇氣去參加她的喪禮,因為在我心中,她永遠是帶著溫暖笑容的好朋友,我不願意看見她冷冰冰地不再和我們說話。
在病房裡,我發現一個脆弱膽小的自己,面對生命無常,我好像一座紙牌屋,一點風吹草動就使我整個崩塌。在班上勇於發言的我、在球場上驍勇善戰的我、生活上樂於助人的我,全都了無蹤影;我是一隻縮頭烏龜,只能陪在她身旁打哈哈,卻又無力改變現狀。我厭惡這樣的自己,焦慮像幾千萬隻火蟻鑽進我的毛孔,吞蝕我的血管,打破我的理智,擊潰我的內心。明明在病床上受苦的不是自己,心頭卻縈繞著無限的悲傷,我不明白何謂生死,但我認清這份懦弱,也是我的一部份,我選擇接納它。
我在家為她朗誦經文,也許我多唸一遍,她就早一天康復;也許這小小的付出,能改變殘酷的命運;也許佛祖的庇護,能堅強我的心靈;我用經文和脆弱的自己相處,告訴自己不要害怕,她的身影會永遠留在腦海中,相處的美好回憶永不離去,我將帶著她的笑容繼續前行!
這時我找到另一個自己:一個恐懼困躓卻勉力前行的我,一個懦弱無奈卻需重拾動力的我,一個願意掌握生命勇氣的我。我們最後的約定沒能實現,但她那紅紅的雙頰、時時的傻笑,卻會一直留在我生命裡,被記得。
人生中的美好總摻雜了缺憾,在和同學的人際互動中,我發現軟弱的自己,同時也找到堅強的自己,帶著恐懼繼續向前,和自己的內心對話,生命便能從困境中破蛹而出,羽化成蝶,翩翩起舞。(中和高中 林昭仁)
龍騰文化
康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