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歷史科指定科目考試試卷

格式
doc
大小
88.5 KB
頁數
16
上傳者
edit902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9-09-14,离现在 16 42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98年歷史科指定科目考試試卷



____________________學號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第壹部分:選擇題(占80分)

一、單選題(72分)

說明:第136題,每題選出一個最適當的選項,標示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每題答對得2分,答錯或劃記多於一個選項者倒扣2/3分,倒扣到本大題之實得分數為零為止。未作答者,不給分亦不扣分。

( ) 1.1997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總署在日本召開會議,提出「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獲得各國的響應,但美國卻以妨礙經濟發展為由,公開拒絕簽署,請問此會議最主要的議題是什麼? (A)地球暖化 (B)臭氧層 (C)森林砍伐 (D)廢棄物汙染。

出處:選修歷史(下)第二章 生態環境、物質文明與近代人文生活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下)第六單元 生態環境、物質文明與近代人文生活(對應119頁)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下)第六單元P.12313題、非選2類似題

( ) 2.某一制度有下列特徵:國家以法令規範人民;政府編列戶籍,有效掌握稅收;官員由中央派任;中央與地方藉文書傳遞訊息。這些特徵與下列何者有關? (A)周公制禮作樂 (B)秦漢推行郡縣 (C)歐洲實施封建 (D)印度種姓制度。

出處:歷史第二冊第三章 帝國體制與天下秩序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上)第十一單元 秦漢史:帝國體制與天下秩序(對應198203頁)

( ) 3.文人賴雨若回想一場激烈的戰役,寫下:「南陲陸戰未停烽,海上旋聞警報重;煙鎖基隆橫艦艇,砲轟淡水伏魚龍。」請問該詩句所指之事為何? (A)鴉片戰爭 (B)牡丹社事件 (C)中法戰爭 (D)甲午戰爭。

出處:歷史第一冊第五章 外力挑戰下的反應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上)第五單元 清領後期:外力衝擊與近代化(對應70頁)

( ) 4.某一作物在明萬曆年間傳入中國,「一畝之收,可敵四十畝。至明末,全國各地到處種植。老壯童稚,婦人女子,無不食用,風俗頓壞。」此作物是: (A)甘薯 (B)菸草 (C)甘蔗 (D)鴉片。

出處:歷史第二冊第七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上)第十四單元 中國近世史():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士紳文化與庶民文化(對應278頁)

( ) 5.甲午戰前,英國在中國的利益遍於南北。甲午戰後,情勢大為不同:東北與長城內外、黃河流域、西南和福建分別為俄、德、法和日本的勢力範圍。此時出現「門戶開放政策」,主張列強開放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大家利益均霑。請問:此政策由何國提出?實際推動者最可能為何國? (A)美、英 (B)美、德 (C)俄、英 (D)俄、德。

出處:歷史第二冊第九章 帝國的傾頹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上)第十五單元 晚清篇:帝國的傾頹、現代化的開端(對應316頁)

( ) 6.有一本茶書在貢茶鼎盛時出版。在此書的序言中提到:本朝建國初期,每年由福建進貢的龍鳳團茶及茶餅,名冠天下。請問這本茶書所敘述的是下列哪一朝代的現象? (A)唐 (B)宋 (C)明 (D)清。

出處:選修歷史(上)第四章 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下)第四單元 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對應7488頁)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下)第四單元P.884題完全命中

( ) 7.在近代亞洲反殖民化運動中,各國領導者大都採「師夷長技以制夷」策略,希望引進西方科技以促成國家現代化。但也有領袖鼓吹回歸傳統價值,拒絕工業發展,主張以自給自足的鄉村社群為基礎來建國。這應是誰的立場? (A)日本的福澤諭吉 (B)中國的孫中山 (C)印度的甘地 (D)土耳其的凱末爾。

出處:歷史第四冊第二章 資本主義國家的挑戰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中)第七單元 歷史的轉折(對應231頁)

( ) 8.現代生活中,有不少事物原本出自19世紀歐洲人的創意,卻在20世紀的美國變成大眾化消費品,甚至成為美國文化的象徵。下列何者屬之? (A)汽車、電影 (B)報紙、收音機 (C)熱狗、麥當勞 (D)電腦、手機。

出處:歷史第四冊第五章 我們生長的時代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中)第八單元 世界霸權的爭奪、我們生長的時代(對應260頁)

( ) 9.「和內地相比,臺灣不失為一塊樂土,各方面的情形也都比內地好。臺胞的知識水準、守法精神,儉樸耐勞為旅臺者所共見。」此段文字的撰寫者應該是: (A)清領末期來臺工作的外國商人 (B)日治時期奉派來臺的日本官員 (C)光復初期來臺工作的中國記者 (D)1970年代在臺就學的香港僑生。

出處:歷史第一冊第九章 從戒嚴到民主化的道路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上)第八單元 政治:從戒嚴到解嚴、經濟:成長與挑戰(對應127頁)

( ) 10.16世紀以後,西印度群島大量生產蔗糖,銷往歐洲各國,成為民生必需品。19世紀初,歐陸糖價突漲,影響民生至鉅。導致當時糖價上漲的原因為何? (A)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切斷歐亞交通,造成歐洲蔗糖短缺 (B)美國人口大幅成長,蔗糖消耗遽增,使歐洲供應短缺 (C)拿破崙戰爭時,英國以海軍封鎖歐陸,蔗糖供應短缺 (D)中南美洲尋求獨立時,對歐實施禁運,蔗糖供應短缺。

出處:歷史第四冊第一章 遽變的時代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中)第五單元 遽變的時代(對應155頁)

( ) 11.1903年一位英國記者指出:非洲人完全無法招架白人超強的物質力量,這些力量展現於「三合一」的趨勢上。這位記者所說的「三合一」,除軍事主義外,還有哪兩種主義? (A)帝國主義、資本主義 (B)自由主義、保守主義 (C)社會主義、重商主義 (D)浪漫主義、理性主義。

出處:歷史第四冊第二章 資本主義國家的挑戰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中)第六單元 資本主義國家的挑戰(對應184頁)

( ) 12.「宇文泰重用蘇綽,制定計賬、戶籍等制度;獎勵清廉,嚴禁貪汙,建議裁減官員,進行屯田,又作〈六條詔書〉,宇文泰完全採納,令百官誦習。州刺史郡守縣官不通六條及計賬法,不許做官。西魏政治顯然比東魏政治好一些,______。」在空格處,應該接著的是哪句話最為適宜? (A)宇文泰選取身體強健的農民組成府兵 (B)西魏後來成為北周,東魏後來成為北齊 (C)到孝文帝時進行大規模的華化運動 (D)宇文氏的政權從此趨於鞏固。

出處:歷史第二冊第五章 多民族與多文化的交流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上)第十二單元 中古史:從分裂到統一、多民族與多文化的交流(對應235236頁)

( ) 13.荷蘭占領臺灣南部初期的競爭對象有三:西班牙人、日本人、鄭芝龍等漢人海盜與官商。請問荷蘭人對付這三個競爭對手的策略何者為是? (A)對三者都是一律逐出 (B)對西班牙人逐出 (C)對鄭芝龍等漢人抽稅 (D)對日本人攻擊。

出處:歷史第一冊第二章 十七世紀:歷史記述初期的臺灣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上)第二單元 荷蘭、西班牙與明鄭(對應1820頁)

( ) 14.宋代以後,出現了自主性的基層組織─宗族,這種組織到了明清時代更為普及。下列何者最能顯示宗族之特徵? (A)保甲、團練、鄉約 (B)鄉約、保甲、義莊 (C)團練、祠堂、族譜 (D)祠堂、義莊、族譜。

出處:歷史第二冊第八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上)第十四單元 中國近世史():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士紳文化與庶民文化(對應289頁)

( ) 15.15世紀時梵蒂岡一個圖書管理員說:「過去稀有而索價上百金幣的書籍,現在只要20金幣,不論古今,罕有人類發明之重要堪以媲美。」「這項神聖的藝術在日耳曼已生根發芽,應移植到羅馬。」這裡說的「發明」是指: (A)活字印刷 (B)造紙技術 (C)裝訂書籍 (D)贊助出版。

出處:歷史第三冊第三章 世界文明的蛻變與互動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下)第七單元 資訊傳播媒體的普及(對應129頁)

( ) 16.有一位人士在過世前為自己挑了一塊墓地,表明要在自己的墓碑上寫下「自由中國發行人與中國民主黨籌備委員」字樣,以代表他一生從事過最重要的兩個志業。這位人士是: (A)楊逵 (B)胡適 (C)雷震 (D)賴和。

出處:歷史第一冊第九章 從戒嚴到民主化的道路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上)第八單元 政治:從戒嚴到解嚴、經濟:成長與挑戰(對應132144頁)

( ) 17.羅馬教廷宣示:教宗是普世的教宗,只有教宗能任命主教,廢黜皇帝;羅馬教會過去沒有犯過錯誤,今後也不會犯錯。這種說法最可能在何時出現? (A)6世紀與拜占庭對抗時 (B)11世紀末政教衝突時 (C)16世紀初宗教改革時 (D)18世紀啟蒙運動之時。

出處:歷史第三冊第二章 普世宗教與中古文明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中)第二單元 普世宗教與中古文明(對應52頁)

( ) 18.班固說:「古代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從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們遵奉並服事上級,而在下位的人也不會有踰越的念頭。」接著又說:「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國,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公子),又六國之罪人也。」從班固這兩段敘述我們可以看到怎樣的歷史概念? (A)因果概念,夏、商、周與春秋的結束,是由於在下位的人沒有踰越的念頭 (B)時序概念,從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國抗秦再到戰國,時間次序不可變更 (C)證據概念,三王、五霸、六國、四豪,都是古代人們嚴守身分等差的事證 (D)變遷概念,從夏、商、周到戰國後期,呈現逐漸遠離古代理想的趨勢。

出處:歷史第二冊第二章 封建體制的興衰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上)第十單元 先秦史:從村落到國家、封建體制的興衰(對應174178頁)

( ) 19.英國詩人但尼生在1847年寫下一首詩:「男人在戶外,女人在家裡/男人使劍,女人拿針╱男人有腦,女人有心/男人發號施令,女人順從遵行╱若不如此,混亂必行」這首詩反映出十九世紀中葉的哪一種觀點? (A)下層階級因經濟改善,主張女性不必外出工作,可以賦閒在家 (B)平民階層因工業革命後工作機會大減,主張女性應該在家工作 (C)中產階級主張女性不應該外出工作,認為男、女內外必須有別 (D)婦女階層因性別意識高漲,主張女性不需負起家庭經濟的重擔。

出處:歷史第四冊第一章 遽變的時代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中)第五單元 遽變的時代(對應160頁)

( ) 20.下表是和日治時期臺灣有關的一項統計數字,請問表中的間數、人數、比率分別指的是: (A)派出所、警察、控制臺灣村庄 (B)製糖廠、蔗工、占日本進口糖 (C)公學校、兒童、學齡兒童就學 (D)火車站、旅客、鐵路到達地方。

年度

間數

人數

比率(%)

1917

327

188,099

13.14

1922

592

195,783

28.82

1937

789

457,165

46.69

1942

879

745,638

64.81

出處:歷史第一冊第六章 殖民時代的特色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上)第六單元 日治時代:殖民統治前期的特色(對應88頁)

( ) 21.俄國人喜歡用不同的地名來反映政治情勢的改變,下列是同一城市的不同地名,請依時序選出正確的排列。 (A)聖彼得堡─彼得格勒─列寧格勒─聖彼得堡 (B)聖彼得堡─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聖彼得堡 (C)彼得格勒─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彼得格勒 (D)彼得格勒─聖彼得堡─列寧格勒─彼得格勒。

出處:歷史第三冊第三章 世界文明的蛻變與互動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中)第三單元 世界文明的蛻變與互動(對應90頁)

( ) 22.從魏晉南北朝時期起,中國醫書對瘧疾的記載較多且有相當清楚的認識。出現這種醫學知識的主要背景為何? (A)三國以來,中印雙方來往頻繁,行商客旅將瘧疾傳入中國 (B)西晉末年,華北居民大量南徙,在溼熱環境中感染者日眾 (C)南北朝時,南北往來頻繁,游牧民族免疫力弱,感染者眾 (D)北朝之時,胡族入居中原,將北亞草原特殊疾病傳入中國。

出處:選修歷史(上)第三章 醫療與社會文化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下)第三單元 醫療與社會文化(對應54頁)

( ) 23.兩位清朝官員談到臺灣的械鬥。熊一本說:「兩類肇端,每在連塍(土溝)爭水、強割占耕、毫釐口角,致成大衅。」福康安說:「因閩庄、粵庄彼此交錯,田業毗連,遂有構衅相爭之事。」就兩人的說法來看,分類械鬥的起因是: (A)利益競爭 (B)習慣不同 (C)官員放縱 (D)語言隔閡。

出處:歷史第一冊第四章 社會現象與文化形塑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上)第四單元 清領時代:社會與文化變遷(對應50頁)

( ) 24.新加坡獨立時,李光耀公開聲明:「我們不是華僑,我們只是華裔,這一點無人可以更改。中國是中國,我們是我們。」此句話主要的用意為何? (A)中國的施壓引起新加坡人極度的不滿,想撇清與中國的關係 (B)新加坡長期受到英國的統治,因英國的施壓不得不做此聲明 (C)新加坡華人經過英國長時期統治,已喪失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D)適應新加坡的民族與政治情勢,去除印度人與馬來人的疑慮。

出處:選修歷史(下)第一章 從華僑到海外華人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下)第五單元 從華僑到海外華人(對應102頁)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下)第五單元P.11024題類似題

( ) 25.下列兩段文字,見於何書?()忽報孔明遣人送書至,周瑜覽畢,長歎一聲,昏絕,徐徐又醒,仰天長歎曰:「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周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陵病逝,時年三十六,權素服舉哀,感動左右。 (A)甲、乙皆見於《三國演義》 (B)甲見於《三國演義》,乙見於《三國志》 (C)甲、乙皆見於《三國志》 (D)甲見於《三國志》,乙見於《三國演義》。

出處:選修歷史(上)第四章 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上)第十四單元 中國近世史():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士紳文化與庶民文化(對應291頁)

( ) 26.下列有關佛教和基督教發展史的敘述,哪一項是合理的? (A)兩者都有濃厚的民族色彩 (B)兩者都強調信仰與道德的結合 (C)兩者都創始於「哲學的突破」時代 (D)兩者都主張一神論。

出處:歷史第三冊第二章 普世宗教與中古文明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中)第二單元 普世宗教與中古文明(對應59頁)

( ) 27.12世紀時一位法蘭西的農民平日生活窮困,也從未離開過自己的家園。但有一天,這位農民卻毅然將自己的家當全部變賣,甚至低價出售,只為了籌措出外的旅費。請問這位農民離家最可能的目的是什麼? (A)參與英、法百年戰爭 (B)參加十字軍東征 (C)躲避黑死病的肆虐 (D)加入新興的海上探險活動。

出處:歷史第三冊第三章 世界文明的蛻變與互動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中)第三單元 世界文明的蛻變與互動(對應70頁)

( ) 28.下表為1995年臺灣四個縣某一原住民族群的人數,以及所占該族群全臺總人數的百分比,請問它應該屬於哪一族的原住民? (A)泰雅族 (B)布農族 (C)賽夏族 (D)排灣族。


臺北縣

新竹縣

苗栗縣

臺中縣

4509.6%)

138029.4%)

193941.4%)

1232.7%)

出處:歷史第一冊第一章 史前與歷史初期的原住民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上)第一單元 臺灣原住民族(對應7頁)

( ) 29.「政府管制外匯、黃金,以平抑物價。1942年,發行一億美金公債,每一美元定價法幣20元,不久黑市高至法幣450元,但有關人士,仍可按官價購進,大獲暴利。19431945年之間,政府拋售黃金,19441945年,舉辦黃金存款,利益多落入大戶之手。」這段敘述最可能和下列哪一議題有關? (A)抗戰後期政府經濟政策與實施情形 (B)抗戰期間美元與法幣的匯率變化 (C)抗戰後期政府對銀行、金店、大戶的控制 (D)抗戰期間政府放任黃金的買賣。

出處:歷史第一冊第十章 成長與挑戰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上)第十六單元 民國史:政治、經濟與文化發展(對應345頁)

( ) 30.1934年《食貨半月刊》創刊,其〈編輯的話〉指出:「史學雖不是史料的單純排列,史學卻離不開史料。理論雖不是史料的單純排列可以產生,理論並不是原形一擺,就算成功了的。中國社會史的理論鬥爭,總算熱鬧過了。但是如不經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那進一步的理論爭鬥,斷斷是不能出現的。」這位編輯要表達的是: (A)史學研究即是史料學 (B)史料學可以取代理論 (C)理論無益於史學研究 (D)理論建構離不開史料。

出處:選修歷史(下)第四章 歷史是什麼?個人的反思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下)第八單元 歷史是什麼?個人的反思(對應156頁)

( ) 31.施琅在〈恭陳臺灣棄留疏〉中提及:「且海氛既靖,內地溢設之官兵,盡可陸續汰減,以之分防臺灣、澎湖兩處。臺灣設總兵一員……又無添兵增餉之費。其防守總兵、副、參、游等官,定以三年或二年轉陞內地,無致久任,永為成例。」請問施琅這個建議後來演變成: (A)渡臺禁令 (B)團練制度 (C)班兵制度 (D)保甲制度。

出處:歷史第一冊第三章 政治經濟的發展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上)第三單元 清領時代:政治與經濟的發展(對應33頁)

( ) 32.藝術史課堂上,老師在解說一幅宗教壁畫:「在這幅聖像中,人們幾乎看不到寫實主義的婦女與嬰兒形象,也感受不到自然主義的人類感情;圖畫本身缺乏合理的布局與比例,古典藝術的和諧與真實情感消失了。畫家用簡潔的線條和對比強烈的色彩,以突出聖母的扭曲形象,欲透過帶有特殊含意的線條和色彩,來表達重要的神學思想。」這應是何者的藝術風格? (A)古典時期的雅典 (B)中古時代的拜占庭 (C)文藝復興的義大利 (D)啟蒙運動時的巴黎。

出處:歷史第三冊第二章 普世宗教與中古文明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中)第二單元 普世宗教與中古文明(對應54頁)

( ) 33.在一場災難過後,幾位學者對歐洲前途發出這樣的感歎。學者甲說:「我們這個時代的現實:歐洲之沒落。」學者乙說:「歐洲已進入了艱困的時代。」學者丙說:「我們歐洲的命運只能這樣。」這些學者應是為何而擔憂? (A)宗教改革後,羅馬教會學者對歐洲陷入信仰分裂感到憂心 (B)法國大革命期間,歐洲保守派對革命運動的傳播深感不安 (C)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知識分子對歐洲文明的前途失去信心 (D)冷戰期間,西歐學者對於亞洲新興勢力的崛起,甚為疑慮。

出處:歷史第四冊第三章 歷史的轉折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中)第七單元 歷史的轉折(對應223頁)

( ) 34.下列四段有關中共對知識分子思想鬥爭的敘述,請按合於邏輯的次序加以排列。()當時毛澤東正想找理由掀起批判胡適的運動,這個事件正好提供引爆點,毛澤東說俞平伯販賣胡適思想;()俞平伯是胡適考證《紅樓夢》的嫡傳弟子,認為《紅樓夢》是曹雪芹自傳,並從此一觀點考證《紅樓夢》;()霎時之間,全國報章雜誌都是批判胡適的文章,由文藝而擴及哲學、歷史等範圍,歷時長達一年之久;()引起兩位不知名的山東作家的批評,說他的考證方法,是「資產階級的唯心論」,目的在隱晦《紅樓夢》批判封建主義的性格。 (A)甲乙丙丁 (B)甲丙乙丁 (C)乙甲丙丁 (D)乙丁甲丙。

出處:歷史第二冊第十五章 近期的經濟與社會變革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上)第十七單元 共產中國:革命與建國、經濟與社會變革、兩岸關係(對應358頁)

( ) 35.啟蒙哲士伏爾泰談到「誰是最偉大的人」時說:真正偉大的人不是凱撒、亞歷山大,這個人必須獲得上天賦予的天分,並以此照亮人們的心智。政治和軍事家奴役生靈,這個人則以真理的力量引領我們的心;他了解宇宙,而不是摧毀宇宙。伏爾泰所推崇的這個人是: (A)哥倫布 (B)哥德 (C)盧梭 (D)牛頓。

出處:歷史第三冊第四章 歐洲勢力的崛起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中)第四單元 歐洲勢力的崛起(對應123頁)

( ) 36.甲書說:「宗教改革的主因是羅馬教會本身的腐化。」乙書說:「宗教改革起於馬丁路德在1517年公開批評天主教會的腐化。」以下哪個敘述較為合理? (A)甲著眼於遠因,乙著眼於近因 (B)甲著眼於導火線因素,乙著眼於背景因素 (C)甲著眼於個人因素,乙著眼於制度性因素 (D)甲著眼於表層因素,乙著眼於深層因素。

出處:歷史第三冊第四章 歐洲勢力的崛起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中)第四單元 歐洲勢力的崛起(對應109110頁)


二、多選題(8分)

說明:第3740題,每題各有5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出正確選項,標示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每題2分,各選項獨立計分,每答對一個選項,可得0.4分,每答錯一個選項,倒扣0.4分,完全答對得2分,整題未作答者,不給分亦不扣分。在備答選項以外之區域劃記,一律倒扣0.4分。倒扣到本大題之實得分數為零為止。

( ) 37.「鄭成功」,一個幾乎神化的英雄,其事蹟不同時代強調之處有所不同,下列哪些解釋是合理的? (A)為感謝鄭氏收復失土,清領初期官方文獻都稱鄭氏為「民族英雄」 (B)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奏請建「延平郡王祠」,表彰鄭氏的「忠君」 (C)孫中山推行革命,以鄭氏的「反清復明」來呼應他的「驅除韃虜」 (D)國府遷臺後,國民黨推崇鄭氏的「反清復明」,希望能「反攻大陸」 (E)中共初期強調鄭氏「抗荷」的角色,希望能「抗美帝」以「解放臺灣」。

出處:歷史第一冊第五章 外力挑戰下的反應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上)第五單元 清領後期:外力衝擊與近代化(對應69頁)

( ) 38.馮道是五代名臣,作〈長樂老自敘〉,敘述歷事四朝及契丹所得的階勳官爵以為榮,自謂為臣為子為父為師,都無愧色。後人對他有些意見,如甲:「他的道德如同古代聖賢,才能很高,氣量很大,雖然朝代改變,大家對他均無批評。」乙:「我讀馮道的〈自敘〉,看他所說的光榮,真可以說是無廉恥的人,天下國家也就可想而知了。」丙:「馮道的行為,很有古人風範;馮道的氣量,深得大臣的體要。」在下列敘述中,選出適當者。 (A)三種敘述,評價相同,都是讚揚 (B)甲是批評,丙是事實描述 (C)乙是讚揚,丙是嚴厲批評 (D)甲是稱讚,乙是嚴厲批評 (E)觀點不同,評價有異,馮道即是一例。

出處:選修歷史(下)第四章 歷史是什麼?個人的反思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下)第八單元 歷史是什麼?個人的反思(對應156157頁)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下)第八單元p.16319題類似題

( ) 39.一位羅馬作家對時局有這樣的評論:「帝國之內一片昇平,官員的名號一如往昔。年輕一代曾目睹共和昔日面目者少之又少!」「國家已經脫胎換骨,昔日優美的道德已一絲不存。平等遭到剝奪,所有人都一股腦兒,仰望聽命於第一公民一人。」我們如何解讀這份資料? (A)這位作家遭逢從「共和」到「帝制」的轉變 (B)這位作家口中的「第一公民」指的就是凱撒 (C)「第一公民」與「奧古斯都」字義並無不同 (D)「昔日優美道德」是指羅馬的傳統公民精神 (E)從作家的言論推測,他應是一位共和主義者。

出處:歷史第三冊第一章 古代文明的遺產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中)第一單元 古代文明的遺產(對應23頁)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中)第一單元p.3434題類似題

( ) 40.三位史家解釋西元78世紀阿拉伯帝國的擴張。史家甲:「阿拉伯人朝向單一目標:征服世界,使所有人皈依伊斯蘭教。」史家乙:「穆斯林社區的統一可藉由對外攻擊而獲得維持,這也會提升哈里發的權威。」史家丙:「一開始的大征服並非伊斯蘭的擴張,而是阿拉伯民族的擴張。」以下何者為是? (A)甲不同意宗教性因素 (B)乙強調是政治性因素 (C)丙不同意甲的解釋 (D)丙著眼於宗教性因素 (E)甲和乙的說法沒有差別。

出處:歷史第三冊第二章 普世宗教與中古文明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中)第二單元 普世宗教與中古文明(對應56頁)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占20分)

說明:本大題共有4題,答案務必寫在「答案卷」上,並於題號欄標明題號(一、二、三、四)與子題號(1.2.3.)。請依子題號作答,未標明題號或答錯題號者均不計分。每題配分標於題末。

一、一位史家的筆記本記載下列四則史料,請閱讀後回答相關問題:

甲:「臺灣的鄉土文學應該有一個前提條件:那便是應該是以臺灣為中心寫出來的東西。」

乙:「人們很容易地,就可以從這些以鄉村社會和鄉村人物為題材的小說中,滿足他們民族主義和社會意識的感情。」

丙:「回歸什麼樣的鄉土?廣義的鄉土民族觀抑或狹隘的鄉土地域觀?」

丁:「在這片曾被日本占據經營了半個世紀的鄉土,其對民族文化的忠誠度和精純度如何?」

請問:

1. 這四則史料都在討論一個相關的課題,請問此課題所指為何?(2分)

2. 丙、丁史料的論述者是站在什麼立場質疑甲、乙史料的論述者?(2分)

3. 請各舉一位代表甲、乙及丙、丁史料的論述者直接有關的當事人。(2分)

出處:歷史第一冊第十一章 社會:變遷與多元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上)第九單元 社會:變遷與多元、世界體系中的臺灣(對應152頁)

二、資料一:有一位現代知名的史學家說,漢代「吏道」有兩個不同觀點:(1)主要功能只是奉行「律令」。(2)強調「化民成俗」為重要任務。

資料二:此學者又提及西漢晚期的一部小學教科書《急救篇》中說做官為吏必讀典籍的次序是:《詩經》、《孝經》、《論語》、《春秋》、《尚書》、「律令文」。

請問:

1. 兩種「吏道」的學術淵源各起於何家思想?(2分)

2. 依據資料二可以判斷此知名學者認為《急救篇》反映出德治在前,刑治在後,你認為此學者所持的理由為何?(4分)

出處:選修歷史(上)第一章 儒家思想與中國社會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上)第十一單元 秦漢史:帝國體制與天下秩序(對應202頁)

階層

1789

1802

20

0

22

12

16

28

30

42

三、右表是1789年與1802年間,法國「北方省」四個不同社會階層擁有土地百分比的變化狀況。這四個社會階層包括貴族、教士、農民與中產階級。請回答下列問題:

1. 表中的「甲」最有可能表示哪一個社會階層?(2分)

2. 此階層的土地所有權何以會發生這樣的變化?(2分)

出處:歷史第四冊第一章 遽變的時代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中)第五單元 遽變的時代(對應150152頁)

四、一份伊斯蘭的史料談到一種軍事制度:「下令各鄉,徵集大約一千名異教徒孩子,以儲備軍團的方式,教以紀律、訓練成人。他們一直為侍奉一神者效力,忠誠地執行其職責與服務。」又說:「這些勇士在戰場上,戰技如此純熟,古聖先王得其協助,聲望日隆。他們也因勞苦功高,晉升到卓越的等級。」

請問:

1. 這是哪一個帝國的軍事制度?(2分)

2. 文中「異教徒」指的是哪一個宗教?(2分)

出處:歷史第三冊第三章 世界文明的蛻變與互動

滿分攻略高中歷史總複習(中)第三單元 世界文明的蛻變與互動(對應91頁)


答 案

第壹部分:選擇題

1.A 2.B 3.C 4.B 5.A 6.B 7.C 8.A 9.C 10.C 11.A 12.D 13.B 14.D 15.A 16.C 17.B 18.D 19.C 20.C 21.A 22.B 23.A 24.D 25.B 26.B 27.B 28.C 29.A 30.D 31.C 32.B 33.C 34.D 35.D 36.A 37.BCDE 38.DE 39.ADE 40.BC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

一、1. 鄉土文學論戰;2. 中原本位意識;3. 黃春明;余光中

二、1. (1)法家;(2)儒家;2. 德主刑輔。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因此,德治明顯優先於刑治,後者固然可以使人民奉公守法,但是無法使人民具有道德素養;而德治能夠讓人民培養出重視德行的精神,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三、1.教士;2.因發生法國大革命,教會財產被沒收

四、1.鄂圖曼土耳其帝國;2.基督教

解 析

第壹部分:選擇題

1. 「京都議定書」之主要目的為「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美國是「京都議定書」的參與國之一,但是既不簽署該議定書,也未退出,因為美國認為簽署「京都議定書」將對美國經濟產生嚴重的危害。「京都議定書」明訂針對6種溫室氣體進行削減: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其中以後3類氣體造成溫室效應的能力最強,但對全球升溫的影響百分比來說,二氧化碳由於含量較多,所占的比例也最大。

2. 由題幹可看出,中央政府藉由戶籍與任派地方官員,確實掌握全國行政與賦稅。(A)周公制禮作樂,所建立的為禮樂封建制度,禮樂制度與宗法制度、井田制度同時成為封建制度的社會、政治、經濟三個面相,封建制度是社會規範的等級制度,層層分封,人民隸屬於封君,不歸國家法令規範;(C)歐洲封建制度有三大最基本的特徵:領主、附庸和采邑;領主是擁有土地的貴族,附庸是擁有領主所分封給他們土地的人,分封出去的土地就是采邑,國家也不能有效掌握人口及稅收;(D)印度種姓制度將人民分成4種: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人民的行為規範主要是受種姓制度和宗教思想牽引,而不是國家法令;(B)秦漢推行郡縣,是在中央集權的體制下推行的地方制度,郡守與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命。秦漢社會因此形成了編戶齊民的社會,舉凡姓名、籍貫、身分、年齡、財產,都有詳細登錄,全國每郡有多少戶、多少人口,也都有完整記錄。

3. 1883年爆發的清法戰爭,戰場遼闊,除了在安南境內展開陸戰外,法軍也進攻雲南邊界,18848月由海軍上將孤拔率領遠東艦隊攻打福建、臺灣雞籠、浙江,並控制臺灣海峽,占領澎湖。在進攻臺灣的戰役中,930日孤拔兵分兩路,命部下率領4艘戰艦攻打滬尾(淡水),自己率領7艘戰艦攻打雞籠。劉銘傳最後選擇放棄雞籠退守淡水,法軍於102日占領雞籠,隨即轉攻滬尾,但被擊退。

4. 菸草原產於美洲,為印第安人所吸食,但歐洲氣候不適合菸草的生長,16世紀西班牙人將菸草帶入呂宋(菲律賓),明朝萬曆三年(1575年)菸草從呂宋傳入臺灣、福建,之後在福建莆田廣為栽植,其產量反而超過呂宋,且中國人吸食者眾,明末崇禎皇帝甚至以斬首示眾的方式嚴懲私種及私販者,但成效不彰。(B)鴉片在明末多屬藩屬「貢品」,清初才傳至民間,雍正皇帝曾下令禁止鴉片,因此鴉片多屬走私進口,並未在中國內地大量栽植,在明末時進口的數量不多,不可能男女老幼普遍吸食。

5. 甲午戰爭爆發於1894年,在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各國逐漸擴張在華勢力範圍,1897年德占膠州灣後,展開了中國港灣、土地的勢力瓜分風潮,形成各自為政的貿易壁壘,與英國的自由貿易政策起衝突。1898年爆發美西戰爭,美國打敗西班牙、兼併了菲律賓群島後,反而在瓜分中國勢力範圍的競賽中缺席,商業利益受到威脅。於是,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在英國支持下向各國發布照會,要求保持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各國在列強勢力範圍內的通商利益一律均等。

6. 「貢茶」指的是地方向朝廷進貢名茶。「龍鳳團茶」是將茶葉製成團餅狀,在茶餅表面飾有龍鳳圖案,故名「龍鳳團茶」。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始開始製造龍鳳團茶。咸平(9981003年,宋真宗的年號)初年,丁謂為福建漕監造御茶,進貢龍鳳團茶。

7. 印度聖雄甘地(18691948年),應用非暴力的哲學思想,帶領國家邁向獨立,最後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甘地的不合作運動主張抵制英國及外國的商品,鼓吹印度人穿著由印度人手工製成的土布,反對英國用機器製成的棉布。因此,印度的婦女每天花時間織布,來支持印度獨立運動。日後,甘地四處下鄉演講,促進了印度農村手工業的發展,用手紡車成功對抗英國蘭開夏的紡織工業。(A)福澤諭吉、(B)孫中山、(D)凱末爾均主張以西方為師,進行政治、經濟改革。

8. 【汽車】:大部分的人將汽車的發明歸功於19世紀的德國工程師卡爾‧賓士,他在1886年取得了世界第一項汽車引擎的專利,隨後不久,世界第一部引擎推動的四輪汽車正式銷售。亨利‧福特(Henery Ford)在190810月開始出售著名的T型車,1913年福特汽車公司首次推出了生產裝配線的作業方式,使汽車成本大跌,價格低廉的汽車逐漸成為大眾化的商品。因此,汽車發明於歐洲,但在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獲得極大的發展。【電影】:法國的盧米埃兄弟是電影和電影放映機的發明人,1895年法國巴黎卡普辛路十四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放映了包括工廠下班、火車進站等電影,通常被認為是史上電影的第一次放映。20世紀美國好萊塢的電影工業使美國成為名符其實的電影王國,並藉由電影向世界其他地方輸出美式文化及美國的意識型態。

9. 從題幹中「內地」、「臺胞」等字眼,可以很明確地推知作者應是居住在中國的中國人,他亦為「旅臺者」之一員。另外,從他所看到的「臺胞」皆具備「知識水準、守法精神,儉樸耐勞」等特質,可見當時臺灣與中國(內地)已有了很大的文化差距,以歷史知識推論,此時的臺灣受到日本長期統治,接受了較為完整的現代化思想與觀念,行為與操守迥異於分隔五十年的中國,故此中國人旅臺的時間點應為臺灣光復(1945年)後,國民政府開始接收臺灣之時。

10. 1805年特拉法加海戰後,法國艦隊遭受重創,從此無力發動海戰,拿破崙於1806年啟動對英國的經濟封鎖政策,禁止來自或駛向英國的商業貨輪,稱為「大陸封鎖」,該政策意圖迫使英國因經濟崩潰而屈服,但是卻遭受英國的反封鎖,致使歐陸各國經濟蕭條,各個港口的貿易十分蕭條,人民怨聲載道,生活陷入貧困,產生對拿破崙的反感。故此時美洲西印度群島生產的蔗糖無法順利進入歐洲的貿易港口,產生蔗糖供應短缺的現象。

11. 19世紀末,挾著工業革命優勢的帝國主義列強加速瓜分非洲,原本已在非洲擁有殖民地的國家迅速地擴大了地盤,一些後起的工業國家如德國、比利時也擠進掠奪非洲殖民地的行列。到了20世紀初期,新帝國主義國家已瓜分非洲大部分的土地。新帝國主義是建立在商業貿易的基礎上,加上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革新而產生的。殖民地成為歐洲工業強國的原料生產地,原料從殖民地運往母國經過工業加工,再運往他處進行傾銷。因此,新帝國主義(擴張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與科技文明(軍事)三者聯合起來,成為凌駕於非洲殖民地之上、掠奪非洲資源的強勢武器。

12. 根據題幹內容可知蘇綽協助宇文泰革新西魏政事,鞏固宇文泰的政權。此題注重的是因果關係。(A)府兵制是宇文泰將關中地區的六鎮軍人編成六軍;(B)西魏與東魏的政權遞嬗與蘇綽的改革無關;(C)北魏孝文帝的華化運動在前,西魏宇文泰重用蘇綽在後,時序錯誤。

13. (B)荷蘭人於1624年占領臺灣南部,當時的西班牙人亦於1626年從菲律賓北上占領臺灣北部的雞籠、淡水一帶,荷蘭人於1642年將北部的西班牙人逐出,結束了西班牙人16年的統治。(C)荷蘭人不但與鄭芝龍進行國際貿易,同時也招徠大批漢人進入臺灣進行農墾。(D)荷蘭人保持與日本通商的關係,日本的鎖國政策只開放荷蘭與中國進行貿易。

14. 宗族指的是擁有共同祖先的人群集合一處,形成大的聚落,一個宗族通常表現為一個姓氏,並構成的居住聚落;一個宗族可以包括很多家族。歷史發展過程中,宋代出現的宗族取代了唐末五代衰微的世家大族,宗族觀念源於宋代知識分子「內聖外王」的思想,並藉由政府優厚待遇與賞賜,推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從照顧族人做起,因此宗族具有強烈的社會扶助與救濟之特徵。祠堂是宗族共同祭祀祖先的地方;族譜記錄宗族歷史的主要資料;義莊則是管理族田、掌握地租分配的機構;保甲是中國歷史上農村的基本政治制度,十戶為一甲,十甲為一保;團練是清朝的地方民兵制度。

15. 西歐中古以前的書籍是以傳統的手抄法製成,價格昂貴且流通不易,但在15世紀金屬活字印刷術問世以後,使書籍可以快速印刷並廣為流通,書籍的價格亦較為平易近人。歷史上通常以日耳曼人谷騰堡為西方活字印刷術的創始人,他在14481457年之間印刷了第一本《聖經》,故題幹形容為「神聖的藝術」。羅馬是基督教教宗駐地,更需要《聖經》的廣為流通以宣傳教義。

16. 《自由中國》雜誌發行於1949年至1960年,由胡適擔任發行人,主要的編輯是雷震和殷海光。1960年雷震四處聯繫、奔波籌組新黨,新黨的名稱以胡適屬意的「中國民主黨」命名;5月,雷震召集第二次主席團會議,胡適應邀參加,決定由雷震、李萬居、高玉樹三人擔任選改會發言人,確立了新黨領導核心。

17. 題幹內容指的是1054年東正教與羅馬教會的分裂,東正教與羅馬教會長期以來因對聖靈與聖父和聖子之間的關係,有教義上的分歧以及對教宗權力認知不同而不和。羅馬教會強行實行神長獨身制,並限定只有主教才能主持堅信禮,引起東正教的反感。1054年教宗聖利奧九世與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米恰爾‧色路拉里烏,將對方從各自的教門逐出,象徵羅馬教會與東正教的澈底分裂。

18. 題幹中班固所言「古代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從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指的是西周的封建制度,以宗法、禮樂制度為社會上各階層遵行的法則。「五霸」指的是春秋五霸;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春秋到戰國之變化說:「陪臣執政,大夫世祿,六卿擅晉權,征伐會盟,威重於諸侯。……三國終卒分晉、田和亦滅齊而有之。六國之盛,自此始。務在強兵并敵,謀詐用……」故可知是封建制度崩潰,各國以富國強兵為處世的法則。從西周到春秋戰國,顯示的是變遷的觀念。(B)時序概念應為,從夏商周到春秋到戰國,再到六國抗秦。

19. 19世紀中葉之後,歐洲各國形成以中產階級為政治、經濟、文化主幹的社會型態。在經濟上,中上階級累積起龐大的財富,中產階級的婦女大多在家中相夫教子,男性則在外工作負擔一家生計。下層階級及一般平民的婦女大多出外工作,以負擔沉重的家計。

20. 日治時期1910年總督府修正公學校規則,將公學校視為義務教育,採取強制入學。臺灣籍兒童的教育普及率成長相當緩慢,直到強制義務教育實施後才快速成長。在1939年,臺灣的就學率才超過50%,有一半的學齡兒童無法入學,究其原因並非是臺人不願意就讀,而是因為學校不足的原因。

21. 「格勒」是俄語中「城市」的意思。「史達林格勒」,原名察里津,始建於1589年,1925410日改稱史達林格勒,1961年改稱伏爾加格勒,是俄羅斯南部一個大都市。「聖彼得堡」位於俄羅斯西北部、波羅的海沿岸,是僅次於莫斯科的俄羅斯第二大城市。1703年由俄國沙皇彼得一世下令建造,由該城的第一座建築物─扼守涅瓦河河口的聖彼得保羅要塞命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俄國出現反德情緒,遂改名為彼得格勒。1917年蘇聯成立,為紀念領導者列寧於十月革命時曾於該市發動革命,於1924年列寧逝世後,將市名改為列寧格勒。1991年蘇聯解體後,恢復聖彼得堡的舊名。

22. 瘧疾主要的流行地區是非洲中部、南亞、東南亞及南美北部的熱帶地區,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五胡亂華造成北方人民大量南遷,江南地區的溼熱環境使瘧疾感染人數大增。自晉唐以迄兩宋金元時期,有關溫病的臨床證治逐漸累積,溫病屬常見病,其發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多具有程度不等的傳染性、流行性。晉朝王叔和編次的《傷寒論》,已提到伏氣溫病的概念;南朝梁代陶弘景編撰的《肘後方》亦載有「傷寒、時氣、溫疫三名同一種耳……其年歲中有癘氣兼挾鬼毒相注,名為溫病」;唐代孫思邈《千金翼方》「傷寒雜治方」中,亦有記載流行病的治法。

23. 題幹中所提及的「連塍(土溝)爭水、強割占耕、毫釐口角」皆屬利益衝突,乾隆後期的大量移民引起的利益爭端更大,例如灌溉水權、爭取墾地、建屋蓋廟等等。題幹中福康安所謂的「田業毗連,遂有構衅相爭之事」指的是造成閩粵械鬥的重要原因,即為爭奪田產。

24. 華僑,僑居中國領域外,具中國籍的人民。華裔,中國僑居海外人士的後代。1959年新加坡成立自治政府,在李光耀的領導下,開始塑造「新加坡人」,在政府刻意的主導下,新加坡華人視新加坡為自己的家,他們不是新加坡的過客,不再以中國為認同對象。

25. 《三國演義》根據《三國志》而成,是一本長篇歷史小說,由明朝羅貫中所著。全書描寫年代由東漢末年一直到晉室統一。全書加入作者個人的觀點,將每個人物的人格特徵明顯化,將故事的情節改成生動有趣,有些更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演義裡許多精彩的情節是千古傳說,受地方野史傳奇、逸史傳聞影響極深。《三國志》是由西晉陳壽所著,是一本記載三國時代歷史的史書。《三國演義》中,周瑜則被描寫成為心胸狹隘,與諸葛亮明爭暗鬥的反面人物。實際上,周瑜為人心胸開闊,以謙服人,吳軍中眾人皆與他為友。程普曾說:「與周公瑾交,如飲醇醪,不覺自醉。」

26. (A)佛教與基督教皆發展成為普世宗教,不像猶太教有濃厚的民族色彩。三大「普世宗教」:佛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這三大宗教都訴諸於普遍的人性、倫理、道德價值,而具有「普世性」,其傳播往往能突破地域、種族、文化的限制,廣為不同的人群所接受。(C)佛教形成於西元前6世紀的印度北部,屬於「哲學突破」的時代;基督教誕生於西元前1世紀,已非哲學突破的年代。(D)基督教是一神論的宗教,佛教則屬多神信仰,重視人類心靈的進步和覺悟,認為人們的一切煩惱都是有因有緣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27. 109511月,教宗烏爾班二世在法國的克萊蒙召開會議,號召所有人拿起武器,從異教徒手中奪回「主的墳墓」,並說參加遠征的人可獲赦罪,戰死疆場的人可以升入天堂。當時封建制度下的農民不堪日益沉重的剝削和壓迫,也希望找到擺脫困境的途徑。因此,貧苦農民首先集結,要求參戰。1096年春,一支以農民為主體的群眾隊伍向東方進發。這支隊伍既缺乏組織、訓練和裝備,又沒有任何物資給養,在小亞細亞被土耳其人消滅殆盡。(A)(C)(D)的時間皆在14世紀以後。

28. 從題幹可知該族原住民主要分布於新竹縣與苗栗縣,占全族人數的七成,故可推知是賽夏族。賽夏族現約有6,000人左右,主要分布在新竹縣五峰鄉和苗栗縣南庄鄉、獅潭鄉;泰雅族東至花蓮太魯閣,西至東勢,北到烏來,南迄南投縣仁愛鄉;布農族分布地主要在南投縣的信義、仁愛兩鄉,花蓮縣的卓溪、萬榮兩鄉,另外還有分布於高雄縣的桃源、那瑪夏兩鄉、以及臺東縣的海端和延平兩鄉。排灣族分布南達恆春,西自隘寮,東到太麻里以南海岸,包括高雄縣市、屏東縣、臺東縣境內。

29. 此題測驗的是核心能力中的歷史解釋。1935年起國民政府發行法幣,抗戰期間,由於財政支出增加,法幣大量發行。戰後,國民黨為支付與共產黨作戰的軍費,法幣的發行量更加大增,由抗戰勝利時的5569億元快速上升至19488月的604兆元,3年間增加超過1千倍,造成了民間的惡性通貨膨脹,政府加強對黃金、外幣的管控卻都失敗,少數人卻居中獲利。

30. 從題幹可知,此〈編輯的話〉重視的是對「史料的搜求」。主編陶希聖宣稱該刊物的宗旨為:「集合正在研究中國經濟、社會史,尤其是正在蒐集這種史料的人,把他們的心得、見解、方法,以及隨手所得的問題、材料披露出來。」因此,陶希聖認為要先取得充分的史料,才會產生理論和方法。故選(D)

31. 清廷對臺灣的治理採取預防、分化、肅清、鎮壓的方式,在澎湖駐屯重兵1萬多人,臺灣本島則有班兵制度與臺灣不築城之禁,也禁止臺灣人當兵,更嚴禁私製武器、組織會黨。班兵制度就是所有的兵員都由中國內地抽調而來,每3年按班抽調,輪流戍守;既不准就地進補,更不准攜眷來臺,目的在防範兵將久戍臺灣,據地稱雄。從題幹論及「定以三年或二年轉陞內地,無致久任」可知,答案為(C)

32. 在文藝復興全盛時期,當古典主義對人體的寫實描繪和透視法已經達到巔峰的程度後,一些畫家開始刻意地將畫面的結構扭曲,產生非理性的情感和藝術空間。1530年代,矯飾主義時期的巴米加尼諾打破了古典主義的框架,畫中人物的分布不對稱,空間的劃分有矛盾,人體的比例不依常態,體形扭曲而拉長。這種風韻似乎滲透著理想化的裝飾作用和情感作用,聖母拉長的四肢和脖子,暗示童貞女的脖頸與柱子的類似概念,強調瑪利亞拯救生靈的根本作用。

33. 19世紀末(大約西元1880年起)西方國家面臨經濟衰退的週期,因此各種左派的思潮和政團如同雨後春筍,而且許多人不再迷戀科學主義和實證主義。這種心態稱作「世紀末」,其影響時效長達20世紀上半葉,甚至到整個20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西方文明沒落的危機意識抬頭,普遍產生了喪失自信心的國際形勢,18世紀以來的進步主義、樂觀思想不再盛行。

34. 此題測驗的是核心能力中的時序觀念。()是原因,()是結果。()又是()的原因與背景,最後導致()的發生。19541016日,毛澤東寫了一封〈關於《紅樓夢》研究問題的信〉,揭開了批判俞平伯的序幕,以政治運動的方式取代了學術討論。在內容中寫道:「反對在古典文學領域毒害青年30餘年的胡適派資產階級唯心論的鬥爭。」

35. 從題幹中可知道啟蒙運動思想家所關注的焦點在於理性的精神。伏爾泰曾在英國居住了3年,詳細考察了君主立憲的政治制度和當地的社會習俗,深入研究了英國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和牛頓的物理學新成果,形成了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政治主張和自然神論的哲學觀點。《哲學通信》就是他在英國的觀感和心得的總結,也是他第一部哲學和政治學的專著。牛頓基於自然和可理性認知法則的宇宙觀,促成了啟蒙運動思想的萌芽,洛克和伏爾泰則將17世紀科學革命自然法則的概念應用於政治系統中,以提倡人類與生俱來的權利。

36. 中世紀的晚期,教會中充斥許多為人詬病的陋俗。16世紀初期,教會內部腐敗的情況嚴重,最受一般人指責的就是出賣大赦(Indulgences,又稱贖罪券)以搜括民財,徵收重稅以及買賣教職等。贖罪券的販售使馬丁路德震怒,終於在1517年提出他的改革呼聲。是故,教會的腐化是宗教改革的遠因,近因(導火線)則是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

37. (A)清朝康熙皇帝曾說「朱成功明室遺臣,非吾亂臣賊子」,也寫下楹聯:「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贈與南安鄭氏祖墳,但清朝早期官方仍將鄭成功視為叛逆或海賊。直到1874年牡丹社事件發生,沈葆楨來臺辦理海防事務,年底與其他官員聯名上奏,以鄭成功「感時仗節,移孝作忠」,值得為民表率,請皇帝准為其建祠祭拜。1875年光緒帝准其奏,正式在臺為鄭成功立祠。

38. 馮道(882954年),生於唐僖宗時期,卒於後周時。曾經侍奉五朝、八姓、十三帝,為官40多年,「累朝不離將相、三公、三師之位」。馮道自稱為「長樂老」,但後人對他批評甚多,如歐陽脩在《新五代史》中認為馮道「不知廉恥為何物」;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說他「乃奸臣之尤」。

39. 西元前31年屋大維打敗群雄成為羅馬的領導人,當時人民對獨裁者非常反感,於是屋大維避開了國王或獨裁官的稱號,在西元前23年接受了第一公民的稱號。這原本是古羅馬共和時期的元老院的榮譽職銜,但在屋大維所創建的元首制度中,該職銜便轉變成為羅馬皇帝的同義官方頭銜。奧古斯都原意為「神聖的」、「高貴的」,帶有宗教與神學式的意味,其意義與第一公民不同。

40. 此題測驗核心能力中的歷史解釋。史家甲所秉持的即為宗教因素;丙主張的是民族因素,「並非伊斯蘭的擴張」很明顯有反對甲的意味;乙是基於政治因素,故甲與乙的說法差異甚大。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

一、「鄉土文學論戰」是一場從1970年代初期開始,關於臺灣文學之寫作方向和路線的探討。實質上,這場論戰卻是「臺灣戰後歷史中一次政治、經濟、社會、文學的總檢驗」。有些作家以中華文化正宗的角度自居,對當代臺灣意識及鄉土文學「忠誠度和精純度」的懷疑。余光中也在《聯合報》上發表〈狼來了〉一文,一口咬定臺灣的鄉土文學就是中國大陸的「工農兵文學」。

二、從孔子討論政治的脈絡來看,重要的是「德政」觀念的提出。「德政」的基礎在於「仁」,因此「德政」可與「仁政」相通。儒家雖重教化,但從不否定刑罰的必要性,當教化不起作用時仍然主張使用刑罰;孔子曾讚賞使用「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兩手的統治者。因此,儒家認為刑罰是教化的輔助手段,這種方式被稱為「德主刑輔」。

三、 1789年立法議會成為革命的領導機關和國家立法機關。制憲議會於8411日通過法令,宣布廢除封建制度,取消教會和貴族的特權。826日通過《人權宣言》,確立人權、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財產權等資本主義的基本原則。議會還廢除貴族制度,取消行會制度,沒收並拍賣教會財產。

四、 1453年,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滅了東羅馬帝國,巴爾幹半島上改信伊斯蘭教的基督徒,被伊斯蘭政權徵收「孩童稅」,每隔一段時間,許多巴爾幹臣民的孩童被送往君士坦丁堡,並皈依伊斯蘭教。大部分都成為鄂圖曼帝國的禁衛軍(Janissaries)的一分子,在帝國政府中居領導地位。


16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