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以學習領域代替分科課程以減輕學生負擔,並提供
補救教學,落實適性教育等作法,正是展現了人文主義精神的內涵。此課程
中如「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設計,即在強調學生能從活動中培養經驗、省
思與實踐的能力。這種對兒童生活經驗的重視,反對以學科本位為課程架構
為核心的理念,正與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實驗主義精神理念相通,認為須
透過「活動」,才能將知識與生活連結(陳伯璋,2000;歐用生,2010)。
此外,九年一貫課程強調課程統整,以「學習領域」取代「教學科目」的
作法,可看出其課程觀從Bernstein(1977)分類中的集合型(the collective
type)轉往統整型(the integrated type)。換句話說,九年一貫課程設計
的理念已從「學科取向課程」轉向「學生取向課程」(王前龍,張如慧,
2007)。因此,本次課程綱要的核心就不再如過去一樣以分化而獨立的知識
為主,而強調透過課程統整而培養出「帶得走的能力」。
(二)回應社會期待與落實《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的改革方向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簡稱教改會)會在第一期諮議報告書即建
議:「統整現行國民中學科目,減少上課時數,發展多元課程。」(教改
會,1995:42);教改會在《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更進一步具體指出
(教改會,1996:38):
積極統整課程,減少學科之開設,並避免過分強調系統嚴謹之知
識架構,以落實生活教育與學生身心發展的整體性,減少正式上課時
數,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目前國中地理、歷史、公民,可整併為社會
科;理化、生物、地球科學可合併為自然科或綜合科學。國小健康教
育,亦可與自然科或其他生活教育等合科。國小之團體活動、輔導活動
或國中鄉土藝術活動等,應使學生落實於生活中,不一單獨設科。
民國87年9月公布的九年一貫課程總綱草案,及92年修訂公布的「國民
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內容,基本上就是採納教改會的改革建議方向,
將學科整併,其具體作法亦與教改會的建議方法幾乎一致。因此,本次課程
修訂便將國民小學原來11科的教學科目與國民中學23科的科目,整合成七大
學習領域,此種改變可清楚看出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積極統整課程,減
少學科之開設」的理念,已明顯落實在本次課程綱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