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的定義與內涵
一、核心素養的意義
(一)「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二)核心素養較過去課程綱要的「基本能力」、「學科知識」涵蓋更寬廣和豐富的教育內涵。
(三)核心素養的表述可彰顯學習者的主體性,不以「學科知識」為學習的唯一範疇,強調其與情境結合並在生活中能夠實踐力行的特質。
(四)核心素養強調「終身學習」的意涵,注重學習歷程、方法及策略。
二、核心素養的意象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核心素養係強調培養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包括「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三大面向,以及「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九大項目。學生能夠依三面九項所欲培養的素養,以解決生活情境中所面臨的問題,並能因應生活情境之快速變遷而與時俱進,成為一位終身學習者。以下茲以「核心素養的滾動圓輪意象」,來顯示核心素養的內涵,如圖1所示。
圖
1核心素養的滾動圓輪意象
三、核心素養、基本能力、核心能力 三者的關係
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素養是一種能夠成功地回應個人或社會的生活需求,包括使用知識、認知與技能的能力,以及態度、情意、價值與動機等;核心素養的內涵涉及一個成功的生活與功能健全社會對人的期望。
「素養」要比「能力」更適用於當今臺灣社會,「核心素養」承續過去課程綱要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與「學科知識」,但涵蓋更寬廣和豐富的教育內涵。核心素養的表述可彰顯學習者的主體性,不再只以學科知識為學習的唯一範疇,而是關照學習者可整合運用於「生活情境」,強調其在生活中能夠實踐力行的特質。
四、核心素養與領域/科目的關係
(一)核心素養的作用:核心素養是培育能自我實現與社會健全發展的國民與終身學習者的「素養」,可作為各領域/科目垂直連貫與水平統整課程設計的組織「核心」。
(二)核心素養與領域/科目的對應關係:核心素養可以引導各領域/科目內容的發展,各教育階段領域/科目的課程內涵應具體呼應、統整並融入核心素養,但各領域/科目各有其特性,因此,毋需勉強將所有核心素養內容全部納入其課程內涵中。
(三)核心素養的培養原則:核心素養的培養需秉持漸進、加廣加深、跨領域/科目等原則,可透過各教育階段的不同領域/科目的學習達成。
(四)核心素養與領域/科目的連結方式:各教育階段領域/科目的規劃應包括該「領域/科目核心素養」及「領域/科目學習重點」,並視需要發展補充說明。
五、各教育階段核心素養的具體內涵
核心素養依照個體身心發展階段各有其具體內涵,依序分為國小、國中及高級中等教育等三個教育階段,在自主行動、溝通互動與社會參與等三大面向循序漸進,進而成為能具備在各面向均衡發展的現代國民參見(表1)。
表 1 總綱各教育階段核心素養具體內涵
總綱核心素養面 向 | 總綱核心素養項目 | 總綱核心素養項目說明 | 總綱各教育階段核心素養具體內涵 | ||
國民小學教育 (E) | 國民中學教育 (J) | 高級中等學校教育 (U) | |||
A 自主行動 | A1 身心素質與 自我精進 | 具備身心健全發展的素質,擁有合宜的人性觀與自我觀,同時透過選擇、分析與運用新知,有效規劃生涯發展,探尋生命意義,並不斷自我精進,追求至善。 | E-A1 具備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身心健全發展,並認識個人特質,發展生命潛能。 | J-A1 具備良好的身心發展知能與態度,並展現自我潛能、探索人性、自我價值與生命意義、積極實踐。 | U-A1 提 升 各 項 身心健全發展素質,發展個人潛能,探索自我觀, 肯定自我價值,有效規劃生涯, 並透過自我精進與超越,追求至善與幸 福人生。 |
A2 系統思考與 解決 問題 | 具備問題理解、思辨分析、推理批判的系統思考與後設思考素養,並能行動與反思,以有效處理及解決生活、生命問題。 | E-A2 具備探索問題的思考能力,並透過體驗與實踐處理日常生活問題。 | J-A2 具備理解情境全貌,並做獨立思考與分析的知能,運用適當的策略處理解決生活 及生命議題。 | U-A2 具 備 系 統 思考、分析與探索的素養,深化後設思考, 並積極面對挑戰以解決人生的各種問 題。 | |
A3 規劃執行與 創新 應變 | 具備規劃及執行計畫的能力,並試探與發展多元專業知能、充實生活經驗,發揮創新精神,以因應社會變遷、增進個人的 彈性適應力。 | E-A3 具備擬定計畫 與 實 作 的 能力,並以創新思考方式,因應日常生活情境。 | J-A3 具備善用資源以擬定計畫,有效執行,並發揮主動學習與創新求變的素養。 | U-A3 具備規劃、實踐與檢討反省的素養,並以創新的態度與作為因應新的情境或問題。 | |
B 溝通互動 | B1 符號運用與 溝通表達 | 具備理解及使用語言、文字、數理、肢體及藝術等各種符號進行表達、溝通及互動,並能了解與同理他人,應用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上。 | E-B1 具 備 「 聽 、說、讀、寫、作」的 基 本 語 文 素養,並具有生活所需的基礎數理、肢體及藝術等符號知能,能以同理心應用在生活與人 際溝通。 | J-B1 具備運用各類符號表情達意的素養,能以同理心 與 人 溝 通 互動,並理解數理、美 學 等 基 本 概念,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 U-B1 具備掌握各類符號表達的能力,以進行經驗、思想、價值與情意之表達,能以同理心與他人溝通並解決問題。 |
B2 科技資訊與 媒體 素養 | 具備善用科技、資訊與各類媒體之能力,培養相關倫 理 及 媒 體 識 讀 的 素養,俾能分析、思辨、批判人與科技、資訊及媒體 之關係。 | E-B2 具備科技與資訊應用的基本素養,並理解各類媒體內容的意義與影響。 | J-B2 具備善用科技、資訊與媒體以增 進 學 習 的 素養,並察覺、思辨人與科技、資訊、 媒體的互動關係。 | U-B2 具備適當運用科技、資訊與媒體之素養,進行各類媒體識讀與批判,並能反思科技、資訊與媒體 倫理的議題。 | |
B3 藝術涵養與 美感素養 | 具備藝術感知、創作與鑑賞能力,體會藝術文化之美, 透過生活美學的省思,豐富美感體驗,培養對美善的人事物,進行賞析、建構與分享的態度與能力。 | E-B3 具備藝術創作與欣賞的基本素養,促進多元感官的發展,培養生活環境中的美感體驗。 | J-B3 具備藝術展演的一般知能及表現能力,欣賞各種藝術的風格和價值,並了解美感的特質、認知與表現方式,增進生活的豐富性與美感 體驗。 | U-B3 具備藝術感知、欣賞、創作與鑑賞的能力,體會藝術創作與社會、歷史、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透過生活美學的涵養,對美善的人事物,進行賞析、建構 與分享。 | |
C 社會參與 | C1 道德實踐與 公民意識 | 具備道德實踐的素養,從個人小我到社會公民,循序漸進,養成社會責任感及公民意識,主動關注公共議題並積極參與社會活動,關懷自然生態與人類永續發展, 而展現知 善、樂善與行善的品德。 | E-C1 具備個人生活道德的知識與是 非 判 斷 的 能力,理解並遵守社會道德規範,培養公民意識,關懷生態環境。 | J-C1 培養道德思辨與實踐能力,具備民主素養、法治觀念與環境意識,並主動參與公益團體活動,關懷生命倫理議題與生態 環境。 | U-C1 具備對道德課題與公共議題的思考與對話素養 , 培 養 良 好 品德、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主動參與環境保育與社會公共事 務。 |
C2 人際關係與 團隊 合作 | 具備友善的人際情懷及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並發展與人溝通協調、包容異己、社會參與及服務等團隊合作的素 養。 | E-C2 具備理解他人感受,樂於與人互動,並與團隊成員合作之素養。 | J-C2 具備利他與合群 的 知 能 與 態度,並培育相互合作及與人和諧互動的素養。 | U-C2 發展適切的人際互動關係,並展現包容異己、溝通協調及團隊合作的精神與行動。 | |
C3 多元文化與 國際理解 | 具備自我文化認同的信念,並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積極關心全球議題及國際情勢,且能順應時代脈動與社會需要,發展國際理解、多元文化價值觀 與世界和平的胸懷。 | E-C3 具備理解與關心本土與國際事務的素養,並認識與包容文化的多元性。 | J-C3 具備敏察和接納多元文化的涵養,關心本土與國際事務,並尊重與欣賞差異。 | U-C3 在堅定自我文化價值的同時,又能尊 重 欣 賞 多 元 文化, 具備國際化視野,並主動關心全球議題或國際情勢, 具備國際移動力。 |